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软件开发市场规模范文

软件开发市场规模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5:25:4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软件开发市场规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近日,联合国下属的国际电信联盟向全球手机运营商发出警报,全球7.5亿部手机的SIM卡存在漏洞,黑客可在一分钟内侵入,获取手机主人的个人数据,并在数分钟内完成获得授权的非法交易。德国密码破译研究人员卡斯滕·诺尔称,每个SIM卡上都有一个隐藏在短信中的唯一密钥,黑客可通过此密钥完全遥控一个人的手机,这个漏洞很容易发现,破译只需要一分钟。通过这个漏洞,黑客可在电脑上支配用户手机做任何事,且不易让用户发现。

今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2.3亿部

近日,美国市场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报告称,今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47%,达2.3亿部,创下单个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最高纪录。报告还显示,三星智能手机出货量是苹果的两倍多,苹果的iPhone在全球的出货量为3120万部,高于去年同期的2600万部,但出货量仅同比增长20%,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47%)。此外,今年第二季度苹果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为14%,创下自2010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

2012年中国离岸软件开发市场规模达50.5亿美元

近日,IDC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离岸软件开发市场规模达50.5亿美元,同比增长22.5%。IDC还预计,2012年至2017年该市场将以22.3%的年复合增长率加速发展,其中来自欧美市场的业务增长率为26.6%。基于2012年营收额,文思海辉已成为中国为欧美市场提供离岸软件开发的最大服务商。在日韩市场,文思海辉从去年的第8名上升到今年的第3名。

篇2

据统计,2002年中国IT教育与培训服务的市场规模已达到25.3亿元,2003年上半年,虽受到SARS疫情的负面影响,中国IT教育与培训服务市场仍达到8.7亿元的市场规模。

IT教育与培训服务市场用户满意度剖析

以整体观之,用户对于IT教育与培训服务关注的焦点正从“基础设施与服务能力”转向“项目管理”和“服务效果”,而这恰恰是很多IT培训机构目前的“短板”所在。

从用户认为“培训机构亟待改进的方面”看来,用户的关注点也主要集中于“项目管理”和“服务效果”方面,认为这两方面亟待改进的用户分别占到接受调查用户的33.3%和42..7%。在未来发展中,IT教育与培训机构,必须在服务效果和项目管理两个维度上加大力度。

在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方面,用户关注的重点正从传统的“硬环境”向“软环境”转变。

在衡量“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的“培训环境”、“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和“课程设置”四项指标上,“培训环境”和“师资力量”等硬环境的满意度要高于“师资力量”和“课程设置”等软环境的得分。这一结果表明,培训机构在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方面的竞争将转向“师资力量”和“课程设置”等软环境。相对于同质化的硬环境而言,“师资力量”和“课程设置”等软环境的提高更为困难,这将成为培训机构新一轮竞争的焦点之一。

收费状况仍然是用户满意度比较低的方面。

在反映项目管理的两个维度上,用户满意度都不高,收费状况是用户满意度最低的指标,得分仅为73.25分。用户对于收费状况满意度不高,原因在于目前中国IT教育与培训市场还比较混乱,性价比高的产品还不多。这也表明培训机构在定价策略、成本控制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缺陷。

在服务效果方面,各项指标的用户满意度都比较低。

服务效果满意度在服务满意度的三个维度中是最低的。其中,投诉处理方面的满意度又是服务效果满意度中最低的,培训机构应进一步建立有效的服务投诉机制,加快对服务投诉的处理速度,提高服务投诉处理率。

专业服务市场:专业水平至关重要

调查显示,随着专业服务内容的深入,行业应用特点越加明显,行业用户在选择服务的时候,愈来愈重视服务提供商的专业水平。

本次专业服务满意度调查中所指的专业服务主要指集成与开发服务,调查对象为7大重点行业中的IT专业服务提供商。7大行业分别为:政府、证券、银行、电信、能源、教育和制造业。

本次调查显示,集成与开发服务用户对服务的需求表现出了明显的行业倾向性,即行业用户在购买此类服务时,对服务提供商是否有坚实的行业背景和专业知识较为看中;同时,能否产生良好的投资回报,也是影响行业用户决定采购的主要因素之一。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看出,中国行业用户对集成与开发服务提供商的“基础设施与技术能力方面”总体评价最高,其次是“服务效果”,而相对来说评价水平较低的是“项目管理”方面。这说明,集成与开发服务的提供商下一步重点是提高自身的项目管理水平,以提高用户的整体满意度水平。

IT专业服务市场:行业分工明显,专业水平要求较高

本次调查显示,集成与开发服务用户对服务的需求表现出了明显的行业倾向性,即行业用户在购买此类服务时,对服务提供商是否有坚实的行业背景和专业知识较为看中;同时,能否产生良好的投资回报,也是影响行业用户决定采购的主要因素之一。

行业大客户依然是支撑中国集成市场发展的中坚力量。2003年上半年国内集成与开发市场中,政府、证券、银行、电信、能源、教育和制造业7大行业的集成与开发市场规模,占到了集成与开发总体市场规模的3/4左右。这些行业巨大的IT服务应用需求,成为众多集成与开发商关注的热点。

本次满意度调查显示,各行业用户对本行业集成与开发服务的提供商均有不同的评价。

行业用户对集成与开发服务提供商的“基础设施与技术能力”总体评价最高,其次是“服务效果”,而相对来说评价水平较低的是“项目管理”方面。这说明,集成与开发服务的提供商下一步重点应是提高自身的项目管理水平,以提高用户的整体满意度水平。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逐步深入,客户对服务需求的广度和深度都会大幅提高,这些服务包括硬件采购、测试及安装、售后维修、培训、为客户量身定做软件开发、IT技术及策略咨询等等。因此,集成与开发商越来越朝专业化服务的方向发展,集成商服务的水平和能力成为企业生存的基础。

集成市场分工越来越细,客户需求也越来越专业,从而要求集成与开发商的定位更细致,服务正向着产品化的方向发展。集成与开发是技术和服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服务升级的一种形式。如今,集成与开发服务已成为信息服务市场中一个专业化程度相当高的行业,服务收费将逐渐成为集成商获取利润的主要来源,服务费用也成为用户对集成商工作的一种认同标志。

目前,集成与开发服务还是集成与开发商的主要业务内容,同时,IT咨询服务和外包服务正在逐渐成为集成与开发商的业务拓展和升级的主要内容。

软件服务:收费已被普遍接受

调查显示,与软件相关的服务市场表现出极高的成长性。厂商提供的服务质量逐步上升,软件服务得到更多用户的认可和接受。

赛迪顾问的研究发现,伴随软件价值逐渐为用户认可和接受,软件业服务的独立价值也日渐凸现。尤其是企业级的软件,相关的服务可以促进先进技术在企业的实施应用,提高管理水平,为用户创造效益;优秀的服务也可以实现其自身的价值,成为软件业的核心竞争力,为软件供应商创造效益。

今后将会有更多的软件厂商将服务从产品中分离出来,将服务当作一种独立商品主动经营,实行收费服务,以减轻免费服务给厂商所带来的沉重负担。同时变事后补救性的服务为全程化、建设性的服务,从根本上实现了服务由被动向主动的转换,从而更加有效地满足用户要求。进而引导软件服务产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发展趋向。

外包服务:系统外包是主流

2003年IT外包服务在中国企业信息化工程和电子政务工程中的作用日益加强;用户对IT外包服务的需求持续增加,2003年上半年IT外包服务市场规模达到17.29亿元人民币。其中,IT系统外包服务市场规模达到11.65亿元人民币,业务流程外包服务市场规模达到5.64亿元人民币。

此次满意度调查共对经营IT外包企业的服务满意度和服务体系进行了全方位分析。结果显示,目前IT外包提供商所提供的服务基本能够被用户认同,用户对IT外包服务认可度正在提高,用户对IT外包选择“非常满意”和“满意”的评价结果的比例越来越高。

外设服务:创新赢得用户

调查显示,与外设相关的服务市场呈现稳步盘整态势,厂商积极采取电话、网络、Call Center、合作外包等手段,满足用户服务需求,提升服务满意度,推动服务创新。2003年上半年外设产品服务市场规模达到6.75亿元人民币。

调查认为,中国外设市场的服务竞争将会促使各厂商的服务由传统维护式服务模式向专业化、个性化增值服务转变,服务体系的重心也将由一级城市向二三级城市下移。在用户服务需求方面,未来用户对服务管理这样的软性指标的重视程度会不断上升,对服务方式这样的硬性指标的重视程度则会相对下降,这一趋势在打印机、显示器等成熟产品市场的服务竞争中尤为明显。

网络设备产品服务:个性化服务将领潮流

随着网络设备产品用户越来越需求富有个性化和人情味的产品与服务,2003年网络设备厂商在继续发挥固有服务优势的同时,根据其服务网络的现实情况,越来越重视用户的不同需求,有意识地加强个性化服务。

本次满意度调查的对象主要是交换机、路由器、宽带终端(ADSL、HDSL、Cable Modem)和无线局域网设备的行业与企业用户。网络设备产品用户服务满意度调查的指标体系包括五个部分。

调查显示,用户越来越注重获取快捷、有效的产品服务与技术支持。服务的有效性主要表现为用户要求厂商提供最能满足其需要的设备产品和能最有效解决其问题的维修与技术服务。用户看重具有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是影响网络设备厂商如何服务的关键因素。

在本次调查中,赛迪顾问研究发现:服务网络并不因为其数量多就一定获得高评价,获得较高评价的都是用户认为到达方便、解决问题有效的服务网络。用户重视对服务管理的评价,因为服务流程和服务人员的管理最能反应厂商是否注重用户的独特需求。这说明,网络设备厂商服务的重点是提高服务的灵活性,加强服务管理,从而提供最有针对性的服务。

主机产品:用户服务满意度大幅上升

调查显示,2003年,主机类厂商提供的服务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服务质量有了明显上升。用户对服务的满意度总体评分已从2002年的71.6上升到77.3,由此可见,厂商的服务质量受到广大用户的肯定和认同。

篇3

IT业分析人士说,过去一年,俄罗斯的信息技术行业迅猛发展,显示出成为IT业全球领先国家的潜力。行业领先厂商Information Business Systems Group(IBS)总裁兼CEO Anatoly Karachinksy说:“俄罗斯IT市场去年发展势头非常强劲,一些细分市场的增幅超过了50%。”

熊掌中的IT商机

据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软件开发公司联盟Fort-Ro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s总裁Valentin Makarov说,过去3年里,俄罗斯IT行业总体增长了30%~40%。其中,系统集成增长了35%~40%,基础设施市场增长了30%,计算机制造和组装业增长了20%~25%,软件开发市场增长了40%。

俄罗斯的外包业尽管规模不大,但正在快速发展。俄罗斯排在中国和印度之后,是世界第三大软件外包目的地国。2005年,俄罗斯软件出口额达到了10亿美元,比2004年增加了33%,而2000年,出口额只有1.2亿美元。

俄罗斯经济的复苏改变了俄罗斯电信业的低迷现状,同时也带动了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俄罗斯通信和信息化部计划在10年内对信息产业基础设施投资330亿美元,达到在2010年使普通电话增加到4770万部,移动电话增加到2220万部,互联网用户达到2610万。

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移动通信的高速增长是建立在昂贵的移动资费之上的。因此,随着移动通信产业规模化的形成,移动资费的降低水平,将进一步拉动移动通信的市场需求。此外,俄罗斯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也将使俄罗斯的移动通信有更大的增长空间。

据IDC最新统计表明,2006年俄罗斯的IT市场总值将达到140亿美元,年增长率20%。IDC俄罗斯及CIS国家区域主管Robert Farish表示:“尽管这一数字与西班牙、荷兰等欧洲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但这样的一个巨大的经济体能保持如此的增长速度,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作为能源大国,IT业在俄罗斯经济中仍只占很小部分,但俄罗斯并不缺乏IT人才。事实上,俄罗斯和其他一些前苏联国家都拥有世界上顶尖计算机程序员、工程师和硬件设计师。俄罗斯已经是IT培训计划的全球领先者了。

因此,俄罗斯成为世界巨头争抢的又一个热点。Intel去年在俄罗斯开设了无线技术试验室,在俄罗斯雇用了大约1000名员工;Sun还招募俄罗斯程序员,并开始向俄罗斯公司进行风险投资;Motorola在Nizhni-Novgorod地区拥有600名雇员; Google今年宣布说它将在莫斯科开设研发中心; IBM在莫斯科开设软件研发试验室; Dell和其他厂商也正进入俄罗斯。

北极熊的转变

俄罗斯国内IT市场每年增长10%以上,去年IT市场规模增加了24%。俄罗斯政府已经注意到了IT业的迅猛发展,意识到了俄罗斯在IT行业中的潜力,尽管IT行业仍要求得到更多的政府支持。俄罗斯政府自身正在努力扶植IT业在国内的应用,并对政府机构进行了重组,以更好地满足不断增长的IT行业的需要。

前通信信息部被重组并改名为信息技术通信部。在这之前,俄罗斯政府的IT业政策缺少集中的协调。Makarov说:“政府现在意识到这是个非常快速发展的、创新的行业。”

俄罗斯计划在2010年前至少建立4个国家资助的科技园区,形成规模经济和鼓励企业与科学研究机构之间的协作。每个园区将得到8000万~1亿美元的国家资金来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园区中的公司还将享受到税收和进出口优惠。俄罗斯政府还承诺通过进一步的减免税款推动IT业发展。一项将在今年得到批准的草案法律将保证简化的纳税程序,并将社会安全税由占工资的26%减少为14%。

广泛讨论的俄罗斯政府支持发展俄罗斯高科技行业的计划最近也付诸实施。7月26日,圣彼得堡地方长官宣布说,圣彼得堡市赢得了一项创办第一家俄罗斯政府支持的风险投资基金的联邦招标。基金将用于研发中心、学生试验室和新兴技术的投资。风险投资基金将把重点放在从事高科技研发的中小企业上。

为了加快俄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俄罗斯还在进一步调整政策以吸引外资。在以前,除了国际跨国大公司以外,任何进入俄罗斯的中小企业都很难在这个市场中生存下来。为此,俄罗斯经济发展和贸易部投资政策局局长Sergei Bayov表示,俄罗斯政府将努力改善投资和法制气候,以吸引外国中小型企业对俄投资。由于俄罗斯信息产业的基础薄弱,俄政府将着重扶持IT产业的发展,IT公司有望在预算、金融以及税收等方面获得政府优惠政策。

俄罗斯也正准备发展3G产业,届时,俄罗斯将大量引进国外的通信设备和技术,并且不排除国外电信运营商介入3G产业的运营。

投资,源于潜力

实际上,作为邻国,中国企业很早就开始了对俄罗斯市场的开拓,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华为就积极参加俄罗斯电信展,并通过“东方丝绸之路”计划,让当地的电信运营商充分了解并相信华为的技术。此外,2002年华为还在俄罗斯移动运营商MCT的招标中一举中标,获得6600万美元的合同,这是中国的GSM设备首次大规模进入俄罗斯。

较之于华为,上海贝尔更是早在1990年就与前苏联的高尔基工厂合作,到目前已经累计向俄罗斯出口了近千万美元的通信设备。目前,中兴通讯也在俄罗斯推广它的CDMA解决方案。

有关人士表示,俄罗斯的确具备很多成为技术强国的要素。俄罗斯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苏联时代创建的科学机构在基础科学领域具有很强的实力。与西方同行不同,利润在当时不是问题,因此这些科学机构可能自由探索任意感兴趣的领域。俄罗斯的工程师的费用也比较低廉。

到目前为止,俄罗斯的技术出口相当有限。除了像Kaspersky Labs这样的大公司外,大多数俄罗斯公司为国内市场提供服务。几乎所有的有关人士都指出俄罗斯缺少商业和管理人才。

Karachinsky说,与印度相比,俄罗斯IT业的未来在于解决业界复杂的问题。他说:“俄罗斯的教育水平非常高,因此显然,在俄罗斯更容易找到可以处理困难和解决复杂问题的专家。”

另一些专家说,俄罗斯在共享软件这样的日常使用的软件领域,未来也很光明。共享软件由于简单、廉价并可以由小公司(甚至某个人)来开发而特别流行。一位专家说: “在俄罗斯,有很多个体开发员做这种生意。我认为这是IT行业发展的很好的方向。”

篇4

2014年“双11”落幕,天猫平台571.12亿元的销售额中,移动端占比高达42.6%,而此前3年的数字则分别为21%、6%和1.9%。

支撑移动互联网爆发式增长的,是智能终端的普及以及中国手机网民数量的快速攀升。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已经达到5.27亿,占网民总数的83%,并且,手机已经取代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

移动互联网为企业带来了与用户随时随地亲密接触的绝佳机会,几乎没有企业甘心错过。艾媒咨询201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96%的受访企业希望将业务推广至移动终端。其还在报告中预计,未来4年,企业级移动应用市场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65.4%;到201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66.3亿元。

对于可能被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颠覆的传统企业而言,向移动互联转型更是成为一种“不得不”的选择,但是,对于缺少互联网基因的它们而言,如何玩转移动互联网往往是个不小的难题。这就给移动应用开发商,尤其是有咨询、设计能力的应用开发商带来了淘金机会。上海科匠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便是最早进入这一行当的淘金者之一。

2009年开始,科匠的前身蓝色互动(后整合为科匠旗下品牌之一),从“民工”式的外包业务切入移动互联网,陪伴并见证了无数App的生生死死。在这过程中,蓝色互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渐将触角向上延伸至咨询和设计,向下延伸至应用推广和数据挖掘。2012年,蓝色互动融资2000万元,估值超过1亿元,并注册了科匠这一新品牌。随后,科匠与阿里巴巴合作推出可以由用户自主生成应用的SAAS云平台—微匠。科匠由此成为企业,特别是传统企业,走进移动互联网的“搭桥人”(图1)。

携程、大众点评、万达集团、华夏基金、农业银行、中国移动、可口可乐、百姓网????这些公司旗下的App均与蓝色互动有关。迄今为止,它总计为客户开发了近千余款App,累计下载量达数亿,很多用户百万级的App背后,都有科匠的身影。2010-2013年,科匠的营业额实现了将近300%的年复合增长率,2013年逾4000万元,2014年预计达到近亿元。如今,科匠的500名员工中,超过八成为技术人员(图2)。

没有人知道在企业级应用的市场规模当中,应用咨询、开发和推广的市场规模具体有多大,因此科匠在官网中将自己定位为“可能是中国最大的移动方案服务商”。

科匠如何搭上移动互联的列车?作为企业级应用最早的探路者,它曾遇到哪些波折?其提出的MBI概念是否会开启移动应用开发市场的新时代?

被逼上移动互联列车

搭上移动互联这趟快车,对于科匠和其创始人兼CEO刁建敏来说,充满偶然,但似乎又是一种必然。

1998年,中专会计专业毕业的刁建敏找工作四处碰壁,心疼他的母亲借钱帮他盘下了亲戚的饭店,但最终因为他缺乏管理经验而失败,不得不在一年后将饭店转让。“但在那段时间,积累了和方方面面打交道的经验”。刁建敏决定从服务员做起—来到小南国餐厅端盘子。半个月后,哥哥的一个同学创办的财务软件公司需要人手,再加上刁建敏有财务专业背景,他以学徒工的身份进入公司,“那时候的心态就是,有人收留就谢天谢地了,找到组织了”。

白天教用户使用软件、晚上学软件开发,刁建敏慢慢成为一名程序员。并且,随着经验的积累,他开始参与从需求分析到产品设计的全过程,所涉及的产品也从最初的财务软件拓展至ERP。

此时,刁建敏萌生出创业的想法,但又一直举棋不定,“我从一个丝到当时公司里工资最高的一个人,好不容易争取来的,但总觉得,有点不安分”,最终,朋友的一句“如果你到老了,还没创业过,一定会后悔”坚定了他的想法。

刁建敏与两个合伙人继续做ERP,但是问题很快来了。一个企业的ERP一般不会做大更改,大的软件公司因为客户比较多,因此可以靠收取每年的维护费生存,但是小微ERP供应商的客户有限,获取新客户的难度也非常大,“ERP市场在2000年时很火爆,到了2005年已经趋于成熟了,格局已定,小微型企业根本没有生存空间”。

在两个合伙人相继离开之后,刁建敏也曾动摇过,但最终还是留了下来。“我是一个很要面子的人,拉不下脸解散公司”。

2007年,刁建敏偶然接触到多普达手机,虽然跟如今的智能手机相比,还在用Windows系统、应用极其有限的多普达十分“低阶”,但是对于刁建敏而言,“这样一个形式,对我的触动和震撼是很大的”,“严格来讲,也不是说我看到了这个方向,而是我在PC上面活不下去了,而手机上面没人做,所以我们就围绕智能手机来做这样的考量和思考”。

虽然决定登上移动互联的列车,但选对座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最初,刁建敏和合伙人研发出一台叫做“短距离无线交互机”的设备,用户可通过蓝牙与设备互动,例如用户发送 “KFC”三个字母的txt文本,设备就会把KFC优惠券回传给用户,这也是“蓝色互动”品牌名称的由来。但最终,尝试失败了—用户并不具备使用蓝牙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当时,维络城的大红大紫为蓝色互动带来了真正的寒冬。

折腾了两年,到了2009年,就在刁建敏准备第二次跟合伙人吃散伙饭的时候,他们开始接到一些手机端应用开发的外包项目。“从那时开始,我们想明白了,得先让自己活下去,你的平台概念炒得再高大上,如果你明天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接受外包项目看似是蓝色互动不得已的选择,但是,刁建敏在财务软件、ERP业务上所积累的技术经验,以及蓝色互动通过“短距离无线交互机”项目与商家、广告公司建立起的联系,再加上对用户手机使用习惯的理解日渐加深,蓝色互动切入移动应用开发市场似乎也是一种必然—移动互联网风潮来临,可供选择的移动应用开发商却屈指可数。

从“民工”到专家

2010年,得益于苹果手机带动的风潮,蓝色互动实现营业额80万元,毛利率约为40%。那一年的春节,刁建敏和他的合伙人每人分了5万元,“非常激动、开心,觉得全世界自己最富有了,因为从2005年创业开始,从来没赚过钱”。

在刁建敏看来,那时的蓝色互动就像是四等舱里的“民工”。“跨国巨头拨出一部分预算做移动互联网,交给4A广告公司,再交给移动互联网营销公司,最后外包给我们做开发”,“那时候没有太多想法,客户要求什么,我就做什么”。

借着移动互联网的东风,从“民工”起步的蓝色互动实现了业绩的快速增长,更重要的是,随着开发的应用越来越多,其角色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民工”变成了专家。“比如说旅游,我们做了几个案子之后,我再跟旅游行业的聊,我发现我比他们更懂,他们想要做的东西,我都做过,他没想到的,我都可以帮他想到,甚至可以把其他行业的经验,引入到里面,给他一些建议和想法。” 刁建敏说。

不过,从“民工”到专家之路,并没有说起来那么轻松。2011年,陕西世强集团委托蓝色互动代为开发智能远程医疗平台—世强一家宝,其能够跟智能医疗设备如智能血压仪相连,用户也可以通过App与医生远程会诊,功能相对复杂。在开发世强一家宝之前,蓝色互动所开发的一般都是功能相对简单的 App,世强一家宝相当于数个App的整合。

当时,企业级应用市场刚刚兴起,对于如何把企业的模糊的想法细化,并在App当中实现,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蓝色互动自身的开发能力也不够成熟。因此,世强一家宝第一个版本的架构设计并不成功,再加上规划有所变动,只能推倒重建。

世强集团研发生产总监许悦对新财富表示:“当时没有更换开发商,而是继续跟蓝色互动合作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可选择的开发商非常少,并且蓝色互动已经对世强一家宝这个项目非常了解,另外,蓝色互动承诺在第二期合作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最主要的是,蓝色互动的人力资源,也就是开发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

有了第一个版本的经验,蓝色互动开发第二版时,在架构上做了新的规划和非常严谨的考虑。世强集团也不断跟蓝色互动的工程师磨合,将大方向逐一细化,最终产生了现在较为完善的版本。

许悦曾经跟刁建敏开玩笑:“蓝色互动是从万人坑中爬出来的”。正是因为这些失败的教训,作为“探路者”的蓝色互动才逐渐积累了经验,慢慢能够给客户建议和指导。很自然地,蓝色互动把业务从应用开发向前延伸到项目咨询,随后,其又向后走了一步,将应用推广、数据挖掘纳入业务范畴。至此,蓝色互动已经能够为用户提供移动互联网一揽子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按照客户的要求进行单纯的开发。

一揽子解决方案意味着较高的服务价格,蓝色互动每天接到约100个咨询电话,但只有约5%能够达成最终的合作。为了更好地吸引中小企业成为其服务对象,科匠在蓝色互动之外推出新的服务—微匠。

微匠与阿里巴巴合作搭建了一个SAAS云平台,在网上签订协议后,中小企业从中选择功能模块和UI风格模块,便可自动生成App、微信公众号、百度直达号和微信服务窗。目前,微匠有4万多用户,其通过分成的方式获得收入。例如,一家咖啡店通过微匠生成微信服务号,一旦用户通过该服务号购买咖啡,微匠将获得咖啡销售额的一部分,而具体的分成比例,将根据订单量等确定。刁建敏预计,2014年,微匠的收入将占到总收入的20%。

除了为高端用户服务的蓝色互动和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微匠,科匠还与其投资人合作成立了投资基金,专门投资移动互联网企业。近日,科匠创新事业部成立,专门研究移动互联网创新,除了可以为原有业务提供智力支持,也尝试自主运作一些移动互联网项目。此外,科匠正在开发App移动商业助手,展示移动互联网基础知识、创新案例,提供名片扫描、免费电话等创新功能,帮助传统企业理解移动互联网。

推进行业标准化

科匠并不满足于仅仅充当移动互联网专家中的一员,而是希望能够成为行业规则与标准的制定者。为了促进行业标准化,科匠提出了MBI(Mobile Business Integrator)概念。

接触到客户之后,蓝色互动首先会帮助企业厘清商业模式,找到问题所在,出具研究报告,再对国内外的竞品进行研究,看在商业模式构建等方面是否有可借鉴之处,最后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探讨用App促进商业模式的实现,甚至转换商业模式,并做出完整的规划。

但刁建敏发现,一些传统企业的高管心态比较急躁,颇有些病急乱投医的感觉,尤其是当竞争对手有所举动时。“这些传统企业认为App非常简单,很快就能做完,一问别人的价格更便宜开发周期更短,可能就找别人做了。但是就像装修,看起来一样,用起来不一样,现在没开发的功能,也要搭好架构,否则以后就无法添加。”

“现在国内的服务商成千上万,网站介绍都做得很漂亮,但实际能力参差不齐。如果选错了服务商,大企业还能爬起来继续走,小企业可能就夭折了。客户也在不断地试错。”

因此,科匠提出了MBI概念,即移动商业整合商:服务商不只提供单纯开发,而是提供咨询、规划、研发和合作一系列服务。MBI概念的提出,也意味着移动应用开发商竞争的升级,市场开始告别草莽时代。

篇5

关键词:物流金融;信息系统;质押;风险控制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12-0056-04

中图分类号:F830.5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物流金融是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向客户提供的结算、融资和保险等相关服务的创新业务,其核心是物流融资,即银行等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通过合作创新,对供应链上企业资金投放、商品采购、销售回笼等经营过程的物流和资金流进行锁定控制或封闭管理,依靠企业对处于物流企业监控下的商品和资金的贸易流转所产生的现金流实现对授信的偿还。不同于传统质押贷款中银行――借款企业的二方关系,物流金融由于物流企业的深度参与,形成了银行――物流企业――借款企业三方关系,由于物流企业对供应链物流的运行非常熟悉,它们能够有效监管质押动产、防止贷款风险,并且不会影响供应链上企业的具体运作,保证了供应链运行的效率,具有使物流金融参与方共同受益的多赢性质。

物流金融业务以物流为核心、主要依托供应链上存货、应收账款、订单等丰富的担保品资源进行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整合运作,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升我国产业链水平的有效途径,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相关数据,2007年我国仅社会物流的总额就达到75,2万亿元人民币的巨大规模,而根据国民核算数据和《中国统计年鉴》资料,中国目前所有企业拥有存货51394亿元,应收账款55519亿元。我国现阶段的流通机制主要以商品交易市场(包括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为主,这些商品交易市场能提供物流延伸服务、市场配套服务和融资服务等,是聚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一体的综合物流基地。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2年我国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8.9万多家,成交额34772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33.95%,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4.99%。2004年,我国超亿元的大型交易市场达3365个,交易额26102亿元,至2007年,成交额亿元以上的已达4000多家,10亿元以上的有800多家,最大的电子交易市场规模甚至超过900亿元。这些商品交易市场衍生了对资金的大量需求,也表明现阶段物流金融业务主要依托商品交易市场尤其是钢铁交易市场开展的格局。而随着供应链时代的到来,物流金融必须在整个供应链条上进行运作,因此要求存货质押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预付款融资等其他的融资形式紧密结合,甚至要和结算、保险等金融活动有机结合,才能保证物流在整个供应链上的无缝化运行,因此物流金融今后的业务也必然向全程化、组合性和客户化等方向发展。

目前制约物流金融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相关业务管理技术的欠缺,而物流金融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则是提升业务管理水平的最有效的工具。这一系统集仓储物流管理、存货质押等融资管理、金融质押监管、风险管理等功能为一体,能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无缝衔接,保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融合,同时为物流企业,客户和金融机构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化服务,还可以有效防范运作风险、提高业务运转效率,促进管理和物流成本的降低,使物流监管方、银行、生产商、经销商等多方获益,最终提升产业链水平。因此本文将针对我国的物流金融业务特点构建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架,分析我国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市场的现状,以及我国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的市场拓展风险,提出相关的风险防范措施。

二、我国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架

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是根据物流金融服务对物流企业的特殊要求,针对客户存货的动态质押,结合金融机构实时监管的要求,为提高三方管理协调效率,面向物流金融业务高效运作而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这一信息系统应该适用于物流金融业务的动态管理,既需要进行物流企业自有存货质押仓库的物流金融管理,也需要为社会第三方仓库、银行指定的专业质押仓库提供物流金融管理,还可以独立构建银行的物流金融监控系统。

这一信息系统还应该集仓储物流管理、存货质押等融资管理、金融质押监管、风险管理等功能为一体,实现各环节的无缝衔接,并融存货实物监管、工作量统计及成本核算于一身,为存货质押各方提供全方位的管理决策依据。这一信息系统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基础上,还应该为金融机构、物流企业的监管信息系统以及客户(融资企业)的ERP等外部信息系统提供多种开放式数据接口,以确保仓储――质押――监管的业务联动和数据共享。

在设计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过程中,企业应该根据市场调查分析,对物流金融业务的流程进行分析和整理,了解客户的基本架构、功能、信息响应等需求。一般而言,企业应该在充分调查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基于先进的SOA架构(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构建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遵循SOA的模块化和开放标准接口设计,数据交换采用标准的XML格式,能够实现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原有IT资源的共享和复用,以及物流企业IT架构动态和柔性变化组合,使得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能够与物流企业业务紧密结合,提高物流企业业务流程的灵活性。

在构建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架时,企业必须充分地考虑以下技术特点来进行设计:

(一)平台化、组件化:采用平台化设计和应用分层技术,基于组件式开发,减少子系统和模块之间的耦合度,增强系统稳定性。

(二)高速度、高性能:采用多进程/多线程编程、高速缓存、负载均衡、快速队列机制等各种先进的软硬件技术,可在最短的时间内响应大量用户的并发访问,同时降低对系统资源的占用。

(三)高可靠性:采用分布式体系结构,负载动态均衡,可提供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的不间断服务。

(四)高安全性:通过多级权限管理,保证系统中不同角色问的数据访问安全性,系统网络环境安全由网络构成方式、系统防火墙保证。数据传输采用SSL加密技术,对用户名和密码采用MD5算法加密,兼容第三方CA身份认证和电子签名、电子证据保存。

(五)高灵活性: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方便实现功能的分拆组合和个性化定制。系统可以根据企业需求进行模块重组和流程再造,支持不同角色拥有不同的模块和不同的操作权限。

(六)易用性、易检索性:信息检索提供详尽的复合查询条件,便于快速查找。

(七)开放性:采用开放的技术标准和接口标准,数据交换采用标准的XML格式,能够方便实现与各种外部系统的对接。支持Internet与Intranet。

(八)移植性:基于Java技术开发,具有良好的平台无关性和可移植性,可方便移植到UNIX、Lin―ux、Windows等不同平台应用。

(九)可扩展性:采用SOA架构,可根据需求随时进行扩展。

在充分考虑这些技术特点的基础上,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应该从底向上进行设计,这一信息系统应该由系统设置、业务管理、决策分析三大部分组成,支持以下多种管理内容:

1 系统设置:金融机构设置、客户设置、物流资源设置、质押模式设置、质押流程设置、监控等级设置、工作组/角色/员工设置等。

2 业务管理:存货质押、解除质押、存货流量监控、存货品质监控、存货价值监控、质押到期预警、客户信用评级、计费与结算、工作量统计、存货物流信息汇总、金融信息汇总等。

3 决策分析:系统建模分析、风险评估与预警、融资成本分析、服务增值分析、潜在客户挖掘等。

在开发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的基础系统以及基本模块后,开发企业应该在试点企业的实验基地进行试运行、调试和完善工作,进一步满足物流企业物流金融业务管理的基本需求,为融资银行及客户提供动态查询,并强化系统的管理功能,扩大对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及众多客户的适应性,实现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的功能提升。一般而言,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功能提升的主要内容包括:

(1)增加自定义报表功能:按用户需要,由用户自由定制报表。

(2)加入数据导入导出功能:提供多种格式的数据交换。

(3)模版打印功能:质押单、存货单、预警单等的模板自定义功能。

(4)多系统的接口:可以对接ERP、CIMS、SCM、BI等大型管理软件。

(5)可视化工作流定义:按需定制物流金融业务的审批流程。

(6)加强决策分析:增加决策参考因素,提高分析效率。

三、我国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市场现状分析

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在市场上具有旺盛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物流金融业务的高成长性和巨大发展空间。而且由于我国物流金融业务本土化特征,也表明现阶段物流金融业务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目标市场将以大宗物资电子交易市场为核心,并随着物流金融业务向纵深化、全程化和全面性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市场规模非常巨大,成长性很强。

据2008年第一季度中国物流管理信息化调研报告显示,在未来5年内,物流软件行业将会一直持续高增长的态势,预计到2010年将超过21亿元的市场容量。物流金融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市场规模,初步按照物流软件总规模的5%估算,预计到2010年将肯定超亿元。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的主要用户有3类:物流企业、金融融资机构和物流金融融资企业。参照全球供应链软件市场9.2%的年增长率,考虑到物流金融业务的高成长性以及相关软件的欠缺,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的市场需求年均增长率应在10%以上。

针对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软件的巨大需求,国外物流企业、银行与软件商都在进行联合开发,其优势是资金雄厚、开发能力很强,例如,微软(Mi-crosoft)、SAP、Oracle等知名软件企业都具备开发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的实力,而且参与物流金融的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对国外相关物流金融业务的流程和面临的风险都相当熟悉,例如美国货币监管署和一些商业机构就专门分析了物流金融中的操作流程和风险,并制定了标准的流程和风险控制策略。不过,在我国市场,国外相关机构在业务发展上受到的政策限制较多,而且我国以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为依托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特点与国外物流金融业务具有明显不同,国外针对我国业务具体情况的本土化开发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

国内相关系统开发最近几年也发展较快,有些方面达到了国际水平,国内的用友、金蝶、新中大等软件商实力很强,但它们涉及的物流和金融软件较少系统涉足物流金融领域,一些和物流金融业务相关的信息系统开发也多集中在银行系统。由于目前国内对物流金融业务内涵与模式的研究不够透彻,因此针对我国的具体业务特点并以物流企业为核心进行的联合开发非常缺乏。

综上可见,我国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空间很大,相应的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软件需求市场也很大。由于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的研制与开发,不仅需要雄厚的软件开发实力,更需要对我国物流金融业务的深刻理解与实际运作管理,这些造成了国内外相关信息系统的供应明显跟不上市场的需求。而且物流金融业务成长性很好,业务形式变化较快,这也说明相关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架构必须是开放式的,能够满足业务不断发展与成长的需要。因此,只有既能够满足我国物流金融业务市场现实性需要,又能够满足高成长性与发展需要的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优势,这样的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才会有巨大的市场发展前景。

四、我国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市场拓展风险与防范

我国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和软件业在拓展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市场时,从市场的开发到稳固地占领市场,需要经过许多环节,这些环节面临着各种风险。这些风险包括:

(一)宏观经济与政策风险。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小企业的市场需求急剧下降,中小企业经营尤其面向进出口的中小企业的经营面临很大的挑战,相关融资更加困难,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恶化,因此对一些信息系统的市场拓展来说会存在宏观环境的风险。此外,物流金融业务也面临着大量法规和政策方面的风险。

(二)竞争风险。主要面临着国外物流业和银行业巨头以及相关软件企业入侵我国物流金融市场的风险,此外,还面临着一些竞争者强有力的竞争和不正当的竞争手段造成的风险。

(三)市场拓展风险。主要包括意识上主动积极性不够,技术上难以拓展以及目标市场选择过大或过小等风险。

(四)客户需求风险。即系统功能不适合客户的需要及变化的风险,尤其是针对我国的物流金融业务,如果不清楚我国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的特点以及国内客户对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的要求,相关的客户需求风险就会很高。

(五)成本风险。导致成本过高风险的原因包括相关技术不成熟、实用性差、设备选购上出了问题、基建预算控制不力、人工成本偏高、原材料采购价格偏高、浪费严重等,但最主要的是技术上以及产业转化上的风险。

面对这些风险,我国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和软件业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有效化解,从而使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能够得到很好的市场拓展:

1 对于宏观经济与政策风险,国家一直意图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尤其要求优先对中小企业融资,而物流金融创新业务能够有效规避贷款风险并具有多赢性质,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有效

途径,也是政策推广的主要融资业务,因此相关业务的信息系统开发和市场拓展不用过多担心这类风险。对于政策和法规风险,国家也在2007年7月颁布实行了《物权法》,这给物流金融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而且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等信息产业发展。由于政府及各相关主管部门对民族软件产业的扶植政策,因此,物流金融信息系统相关的产品开发及推广应用的政策和法规风险将大大减少。

2 对于来自竞争对手的风险,由于物流金融业务需求很大,只要企业开发的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在先进性和实用性上都具有明显优势,并充分地考虑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使系统具有良好的拓展性,就能够使竞争对手的风险有效避免,保持开发的信息系统的长期高利润。

3 对于市场拓展风险,企业在开发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时必须具有清晰的战略意识,在业务开发上充分发挥主动积极性,并在意识和组织保证上有效防范市场拓展的风险,而且,在具体的开发时,企业还必须对目标市场定位合理,保持开发的灵活性,根据市场情况及发展分阶段地开发项目,并在技术上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关发展,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消除市场拓展的风险。

4 对于客户需求风险,企业可通过对国内主要客户的调查进行功能分析,使产品适合国内客户需要,并可根据现实情况进行拓展,有效地适应客户需求的变化。

5 对于成本风险,企业在业务上可以进行一些前期开发,并在试点企业的相关实验基地进行有效评估和测量,从而精简和完善相关信息系统设计和市场推广的流程环节,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