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13: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生命科学小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对教学理念的反思
“分数才是硬道理”,根据目前我校的实际情况,怎样把学生的分数提高是一切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地理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把新课程要求下的课程标准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用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事例讲解、启发学生,让学生在相互帮助中增强主动学习的动因,而不能总是担心学生不会理解,总是惧怕有一些小知识点没有传授到位,这将无异于传统的地理教学,这样一来,学生就不会对地理学科感兴趣,分数就不会提高,总之一句话,要抓大放小,提倡“有效教学”。
二、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有时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分析,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例如,“气压带与风带的教学”一般不按课本的程序去硬讲道理,而是选取课本中没有的材料如日本偷袭珍珠港这段史实来设计,学生在十分好奇的情况下,一堂课会完全进入角色,效果相当的好;在人文地理教学时,尽量选取长三角的材料也就是身边的现实来进行教学,学生都会睁大好奇的眼睛,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课标所要求的知识,而且会灵活运用,这恰恰是高考所要求的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课堂教学过程中一般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对某一问题讲得太多太宽而导致教学内容无法完成;二是讲与练的时间安排不太合适;三是重结论轻过程。就我校而言,地理组老师的教学语言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和生动性,能够吸引学生,所以学生喜欢上地理课,师生沟通效果好。
今后,应努力优化教学过程,解决有限地课堂学习时间与训练及培养能力的矛盾。为此,要向课堂要效率,向课堂要质量,教师一定要有“有效教学”这个观念,积极思考并及时向不同兄弟学校的专家以及本校的教师或其他学科的专家请教。
四、对自身教学行为的思考
经过思考,笔者发现在以往的教学中,有时一堂课全用课件上课,有的板书太少。对此,我们不能被课件牵着鼻子走,也不能板书过少,使部分学生没有透彻理解传授知识的过程。另外,我们作为地理老师应该经常检讨自己是否与学生平等对话,是否有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感情,是否让地理课充满了激情等。
五、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1.通过一段时期的教学实践,我们更应该要有这样的意识:整个高中地理教学应该具有一致性、整体性、连贯性,不能分割开来,高一到高三的内容如果在哪一个环节出了“次品”,对于总复习来说都是要重炒现饭的,而且效果不佳,故在平常的教学中,即使学生对于某一部分知识的接受有任何难度,也不要轻易放弃,那种只顾眼前利益的教学,迟早会害了学生的整体复习。
2.“得基础者得天下”,如果基础没有打好,一味地追求高、难方面的教学,不顾学生的实情,盲目攀比,最后就成了空中楼阁,无本之木,在高考中是一定要吃亏的,应牢记抓住主干知识不放松,把所有的基础打牢固,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学不好的道理。
3.关于作业,应强调“老师下题海,学生出题海”。事实证明,很多学生对作业过多有很大的反感情绪,这样一来,他们就不会认真地学你的科目,分数也不会有所提高。所以在作业方面,作为老师应该要多选题,多做题,多研究高考真题,然后把精选出来的题目交给学生做,量不能太大,要适度、适时,才能效果明显。
4.关于信息的问题。闭门造车肯定是不行的,我们在充分利用好本校资源的同时,一定要加强与外校的联系,与名校的联系,与同类型学校的联系,这样才能知己知彼,资源共享,才能将它山之石用来攻玉。
一、树立优质学校发展观念
优质学校发展,在于遵循教育的规律、转变发展的方式,真正关注到人的发展,以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为本。生命教育观认为,教育乃是生命与生命交流之过程,应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依据生命发展的动力,引导生命走向完整、和谐和无限的境界,保证生命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促进生命不断超越。教育是生命意义逐渐显现的过程,我们追求的是将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显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满与幸福。我们树立生命化课堂观,改变教师包办、学生依赖的课堂教学现状。
我们的生命化课堂一要做到尊重每个学生,转变“见分不见人”的学生观、质量观;二要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三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转变学习方式、学会与文本对话、学会与他人对话;四要为学生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宽松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我们努力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真正让学生体验生命的幸福、成长的快乐。
二、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生命化课堂
在课改与实践的探索中,我们形成了适合我校办学特色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六步教学法”。“六步教学法”即课堂教学中采用“预习、定向、讨论、交流、检测、总结”的基本步骤来完成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基本步骤是:第一步,预习(设计学习卡)。教师根据本课学习目标及重点,布置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第二步,定向(明确目标)。确定本节课的学习重点,给学生以明确的学习目标。第三步,讨论(小组讨论)。确定前置作业的正确答案,交流不同的理解、认识、方法,纠错,优生帮学困生释疑解惑,确定课堂交流展示时的组内分工等。第四步,交流(汇报释疑)。交流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解决前置学习中的疑问。某小组全体同学上讲台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讲解问题的思路、解法、答案,班内其他小组同学适时质疑、补充,教师适时对重难点、易错点进行适当点拨、提炼等。通过这一环节,初步生成这一节课的主干知识(概念、原理、规律、方法等)。第五步,检测(反馈质疑)。教师布置有关检测题,当堂检测学习效果。学生当堂独立完成,教师或学生当堂讲评(交流),学生当堂订正。第六步,总结(巩固提升)。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教师适时将本课知识系统化、突出重点、指明关键等。
这种教学模式体现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交流与表达能力,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之目的。我们要求教师结合学科特点按照模式操作,教师只有经历了“临帖”的过程,才能“破帖”、“创帖”。该模式的实施与运用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特别是教师在运用“六步教学法”的同时,积极尝试将生本课堂的理念融入到“六步教学法”之中,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表达质疑能力都有所改变,学生在尝试主动与文本对话、与同组同班的伙伴对话时,感受到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与快乐,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在课堂上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教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更感受到了生命课堂的十足魅力。
三、打造校本课程,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学生学会自主发展,首先要学会读书、学会与别人交流,更要学会自己选择。我校为学生自主发展搭建成长的平台,为他们在校的一切学业活动创设情境,优化活动内容。
1.开设自由阅读课——快乐晨读
快乐晨读的课程模式是专题研修+个性欣赏,即每周二和周四早晨7:40—8:10是学生的快乐晨读时间,一年级的研修专题是以识字为主的童诗歌谣,二年级的研修专题是快乐童话,三年级的研修专题是古诗词吟诵,四年级的研修专题是科幻世界,五年级的研修专题是美文欣赏,六年级的研修专题是经典名著。利用周一、周三和周五的晨读时间,学生进行“个性欣赏”读书活动。
2.开设主题阅读课——读书课
主题读书课是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的读书方法指导和读书习惯培养的主题阅读课。我们认为,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在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学生全面发展上可以起到互补互助、相得益彰的作用。我们希望通过系统的课外阅读,增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让学生在阅览室里寻找到自主读书的快乐,学会读书的方法,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为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确定了主题读书课的四种课型:读书方法指导课、自主读书课、读书交流(会)课、读悟随笔课。课时安排为高年级每周两节连上,低年级每周一节,统一安排在阅览室进行。
3.读写结合,开设“随笔化”习作课
阅读是手段,说写是本位。我校教师组织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与口语交际、写作相结合,开设“随笔化”习作课,实施语文教学一条龙。从形式上来说,随笔是不拘一格的,不局限于形式;从内容上来说,随笔是强调一种心灵的自然倾泻;从意义上来说,随笔是把写作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作者。“随笔化”作文实验提倡的是“我口抒我情”、“我手写我心”,贯彻的是“写作材料生活化”、“课上随意地写、课后有序地改”等原则,我校的学生正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经历着“写得出——写得顺——写得好”的过程,相信师生都能充分体验到“言语表现”的幸福和快乐,特别是学校结合主题读书课的第四种课型读悟随笔课,将读书与随笔有机结合在一起,真正达到了读写结合、心口合一的学习效果。为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展示习作成果,学校创办了“小笔尖”文学社,双月出刊,从写稿、改稿,到组稿、出书,全部由学生参与完成,他们在创作中体验着成功的快乐。
一、中职生物课堂生命教育的教学原则
在中职学校生物课堂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够使得生命教育开展的更加的顺利。生命教育对中职学生的发展非常的重要,只有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到生命的价值,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进行生命教育教学时,遵循的第一个就是浅显性和广泛性原则。浅显性就是所进行的教学内容不能够过深、过难,学生能够了解知识的意思即可,不需要进行知识学理渊源的探究。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如果太难的教学内容则容易让他们感到烦躁,不利于教学的进行。虽然教学内容不宜过难,但是却也不能够只局限在教材范围内,应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第二个就是生活性和开放性原则。将生命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用比较通俗鲜活的语言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这就是生活性原则。以往的生命教学内容没有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课堂教学中专业术语过多,使得学生厌烦学习。只有将生命教学生活化,才能够让学生感到乐趣。在进行生命教育时,也需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全面的对学生进行培养。第三个就是适度性和需求性原则。在进行生命教育的教学时,教师应该合理的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让学生能够张弛有度进行知识的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内容的增减。
二、中职生物课堂生命教育的教学设计
在中职学校生物课堂生命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将生命教育的理念贯彻到教学中来,就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设计,以生命教育为基础进行设计。生命教育的教学设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方面就是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在生物课堂生命教育过程中,必须体现以人为本,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对生命有一个明确的追求。生命教育应该体现出对学生的关怀和重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变得更加充实有意义,懂得珍惜生命。第二方面就是实施动态生成的教学内容,在中职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对探究活动进行研究,通过合作不断的进行总结和发展,生命教育应该具有灵活性,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第三方面就是巧用鲜活生动的教学资源,生命教育的教学资源比较的丰富,教师可以巧用生物之材、展示生物之美、揭示生命之道、引导自我之爱和实施生命之教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能够领悟到生命的价值,懂得珍惜生命。生命教育的设计是开展生命教育的保障,只有合理的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够使得教学效果更加的明显。
三、在中职生物课中开展生命教育的策略
1.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伟大,尊重、热爱生命。人类的生命诞生历经了非常漫长的一个阶段,从一个没有生机的尘埃发展到原核生物,在进行长期的发展进化到真核单细胞生物,经过非常漫长的进化才形成了结构复杂的人类。人类的生命是非常的伟大的,这不仅能够从新生命的诞生过程能够看出,也能给从人体的一些列动作和调控中看出来。因此,在中职生物课堂的生命教育过程中,生物教师应该给学生灌输生命伟大的意识,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生命,懂得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2.激发学生欣赏、善待生命。人的生命是非常的短暂的,在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生物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个体生命短暂,珍惜生命,激发学生欣赏生命、善待生命。生物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些个体的生长发育受外界因素影响的例子,如雾霾,让学生感受到环境破坏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脆弱,从而懂得珍惜生命。环境是生命的保障,每一个生命在生长过程中都需要养料的供给,这就需要在自然环境中获取。生物课程不同于其他的科目,该课程能够让学生近距离的接触到自然,接触到更多的生物。为了开展好生命教育,生物教师应该定期的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中领悟到生命的可贵,感受到生命的价值所在。
论文关键词:生命安全教育;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模式
论文摘要:文章以“生命教育学”理念作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目标,将生命安全教育、生命健康教育和生命运动教育相结合,对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进行理论构建,以提升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生命价值,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拓展思路。
体育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然化”即身体强壮,具有生命力是人的生命发展的自然的追求,在这个追求过程中,人的生命自我保护是基础。当代中国教育学研究领域中著名学者叶澜教授提出,“教育除了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叶澜教授的观点揭示出教育的本质——生命性。以此教育原理为基础,结合体育的本质,我们提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生命教育学”理念。即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应直面大学生的生命体,以提升大学生的生命品质作为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围绕保护大学生生命安全、增进大学生机体健康,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这些中心议题,设计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课程实施模式,将生命安全教育、生命健康教育和生命运动教育结合在一起,改变以往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不彻底、从一个极端(即以竞技体育为主,忽略生命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的状况)走向另一个极端(以游戏和健康为主,忽略生命安全教育、运动技能的提升状况)的情况,从整体上提升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质量和价值,让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1 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课程理念
1.1 生命安全教育理念
大学生要学会生存,就不能忽视生命安全教育,生命安全是身体健康和体能素质提高的基础。而且人们的生存空间时刻都存在着安全隐患,如何教育大学生保护生命安全?以往的学校的生命安全知识教育和逃生训练只是针对突发性的恶性事件,治标不治本。生命安全教育不仅仅是安全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安全应对能力的训练和体能锻炼、体质增强以及安全防卫技能的形成。因此,我们提出生命安全教育理念是生命教育学理念中的第一层课程理念,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首先应该贯彻的。
1.2 健康教育理念
是在生命安全基础上建立的课程理念,是生命教育学理念的第二层理念。它主要关注大学生的生命健康,向大学生传授健身知识、健康技能、健身法则及培养学生健康意识、素质和能力。这是生命个体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追求发展的必然选择,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不能忽略此内容。
1.3 运动教育理念
是生命教育学理念的最高层次,它主要追求大学生体能的提升和体质的增强,是在大学生个体生命健康的基础上,对身体素质更高的追求。强健的体魄和具有较强的运动能力是当代社会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内容之一,大学生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精英.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培养大学生运动能力,对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养,有极大的帮助。另外,作为生命体来说,个体生命追求身体运动能力的极限和高超,也是生命蓬勃发展的表现,因此,在改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时,不能以生命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替代运动技能教育,它是生命教育学理念的最高层次,是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三者应该互补共存,以提升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品质。
2 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课程基本目标
高校体育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的起点,其目标要求既要体现社会需要,又要体现个体发展要求,同时还要体现体育学科的特点。将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学结合,教学目标从关注学生体质与技能拓展为关注学生未来生活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具体体现在:
运动参与方面:通过生命安全、生存技能需求与体育运动中身体基本素质、技能的相关性.启发学生关爱生命,重视自身健康的意识,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与兴趣。使体育课程由要求学生学习转化为学生主动要求学习,由学会体育向会学体育转变。
运动技能方面:通过对自身健康、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在掌握各专项运动技术、技能的同时,通过情境模拟教学,提高学生掌握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的逃生技能及自护自救技能。并结合武术运动中简便易学和实用性较强的攻防技法,使学生熟练掌握自卫防身技能。
身体健康方面:通过各种生存模拟的教学.了解自身身体素质的薄弱环节,以及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逃生时身体的承受能力,加强学生在各种非正常状态下进行走、跑、爬、攀登、跳跃等素质的提高。同时,加大学生对身体素质薄弱环节锻炼的意识和力度,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从事体育锻炼,不断促进在校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方面:通过课程教学中犯罪心理分析、案例分析、情商教育及心理拓展项目,增强学生自尊和自信心,在学会生存的过程中增进心理健康.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社会适应方面:通过团队挑战项目,逃生模拟练习等内容的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团队间沟通、协助、配合,发挥集体的力量克服困难。通过活动中角色的转换,使学生亲身体验在困境中帮助别人与被别人帮助的感受。在学会做人的过程中树立对自我、群体、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竞争意识,提高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
3 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课程教学内容
将体育课程进一步科学化、人性化,体育教学内容更加弹性化,针对学生群体和个体进行选择性设计,是历次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新课程在原有体育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安全防卫相关理论知识、技能及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安全意识教育;安全知识教育;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时的应急、应变能力;避免人身安全和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安全防范能力;遇到人身伤害时的自我保护、防卫和自我救助能力;以及正当防卫法律知识、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等内容。。教学基本内容结构见图1:
4 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课程实施形式
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不是对传统体育教学的否定,而是对传统体育教学的一种扬弃。将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以大约15~20min的时问贯穿于每次体育课的教学中,在两学年体育必修课教学中完成安全教育内容的教学。安全教育总课时分配情况见图2。
5 影响课程实施因素分析
5.1 对体育课程改革的认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体是将课程综合化。把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形课程有机联系起来并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共同作用的过程,但在教学改革初期推进阶段,学校有关部对课程内容构建会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可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制约,如学校有关部门领导不鼓励或不支持,学校教学相关部门的干扰。因此,对课程改革前期的理论构建和可行性分析以及取得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就至关重要。
5.2 课程经费投入
尽管学校设有教学改革专项经费,但安全教育融人体育教学内容涉及面较为广泛,安全器材的购置,模拟实验室的建设,模拟逃生场地的建设,均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在对学校实施生命安全教育融人体育课程教学的授课教师进行调查时发现,教学条件不能充分满足教学需要是制约学校生命安全教育融人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5.3 师资队伍建设
生命安全教育融人体育教学涉及面较为广泛,虽然很多的逃生技能与身体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并不是具有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就一定会具备相应的逃生技能,因此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5的体育教师认为,高校体育教师能胜任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而说不清楚地和认为基本不能胜任的分别占调查对象的31.7和14.2见图3。
由图3我们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师对自身能否胜任将生命安全教育融人体育教学后的课程教学认识并不乐观,说明高校体育教师对生命安全教育的复杂性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数据同时也说明,目前我国高校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理念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一定的偏差,要全面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安全素质,必须在观念上转变对生命安全教育的认识,将生命安全教育纳入高校课程体系,同时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使生命安全教育渗透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接受系统的、专业的安全技能培训,同时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和地位。
6 结论
6.1 将安全教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提升了体育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丰富了体育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同时也拓展了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多种功能和价值。满足不同学生从健康、安全、竞技等不同层次对体育课程的需求,改变了传统以竞技体育技能传授为主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把生:.芋教育作为完成健康体育、终身体育的前提要素,使体育课程更符合实际生活需求,符合现代课程理论中系统知识准则、生活效用准则、兴趣需求准则及社会发展的准则。
6.2 将安全教育融人体育教学的改革是实现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启发了学生关爱生命,重视自身健康的意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体育课程由要求学生学习转化为学生主动要求学习,由学会体育向会学体育转变。同时也在体育课程中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以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是高校体育教学实现科学化、社会化、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高中学段 生态文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校本化开发与实施
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之研究》(项目编号:JYZD-2013067)课题组,按照研究规划选择建瓯第一中学、吉阳中学、建安中心小学为研究样本校,分别同步开展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的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研究。本研究选择建瓯第一中学、吉阳中学、建安中心小学为研究样本学校,是因为这三所学校均为南平市青少年水土保持普及教育基点校,具有至少十年持续规范开展以水土保持为突破口的生态文明普及教育的历史积淀。
本报告是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之研究》(项目编号:JYZD-2013067)结题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暨高中学段的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之研究结题报告。
一、高中学段研究完成的内容、取得的成果及达到的目的和水平。
(一)本学段研究完成的内容、取得的成果
1.开发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础级课课程(必修)和升华级课程(选修)。
基础级课程(必修)的课程对象为全体学生。本课程倡导责任使然、人人可为、人人应为的理念。该课程设18课时。学生修满18课时并经过考评合格者获得1学分。
升华级课程(选修)的课程对象为部分学生。本课程倡导责任使然、兴趣所至、特长展示的理念。学生可自主选择参加其中的一项或者若干项活动,若经过考评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2.实现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开设。
基础级课程(必修)已在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的建瓯一中高一年段分别开设,有2900多位学生完成了该课程学习并获得了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学分。
升华级课程(选修)已在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的建瓯一中高一年段分别开设,有2900多位同学自主选择参加其中的1项或者若干项活动,并获得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学分。
3.建构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施教机制。
为了保证《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同时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好更快更直接地优化自己的生态文明知情意行模式,提升学生践行生态文明的能力,特别创建或者建构八方面的制度(机制)。
(1)课程导师制。《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基础级课程(必修)所有活动和升华级课程(选修)序号为1―6号的活动实现学校指定课程导师制,即这些课程活动必须接受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的指导。升华级课程(选修)序号为7―19号的活动实现学生聘请课程导师制,即序号为7―19号课程活动的指导教师由学生自主聘请。
(2)课程代表制。在开设《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高一各班级设置课程代表,各班课程代表分别由高一各班班主任各自指定。各班课程代表负责指导各自班级学生完成《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修行记录卡填写等相关事项。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总计完成5700份《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修行记录卡填写(注:各班课程代表须与《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有偿劳务合同。各班课程代表只要完成合同中约定的工作,就有权获得相应的勤工助学金)。
(3)方案征集制。基于升华级课程(选修)序号为19号的活动要求,每学年向高一或者高二学生征集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2014―2015和2015―2016学年共征集40个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4)资金资助制。为了激励学生踊跃参与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每学年从征集到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中选择五项作为资金资助的活动项目。
(5)课程评鉴制。在每学年的6月上旬,召开《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鉴会,该会由高一各班级《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课程代表和部分指导教师⒓樱共同完成生态文明学分认定。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总计完成5700人次的生态文明学分认定(注:生态文明学分证书见附件1和附件2)。
(6)骨干培训制。在每学年的10月上旬,对包括各班课程代表在内的水土保持志愿者进行生态文明素质提升培训。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共培训100位学生。
(7)分享引领制。要求学生在参与《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与同伴分享参与活动的收获,以此引领同伴更有效地参与课程活动。例如:在每学年的“三节”期间开展“水保绿网杯”装置艺术作品竞赛获奖品展示活动;在每年中国水周期间举办“水保绿网杯”美丽乡村寒假环保行手机微拍作品展示分享活动;在每学年的10月和3月期间分别举办资金资助活动项目的设计说明课、成果汇报课;在每学年的上下学期各举办1期感悟展评活动。
(8)评优准入制。把学生参与生态文明综合实践课程所得学分作为评优(先)的准入条件之一。
(二)高中学段研究达到的目的和水平
1.达到的目的。
第一,促进了学生更好更快更直接地优化自己的生态文明知情意行模式,提升了学生践行的生态文明能力。
第二,实现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纳入建瓯一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2.达到的水平
本学段研究不仅填补了建瓯一中在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开发与实施方面的空白,而且为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实施提供了有借鉴价值(在实践层面上)的范本。
二、比照原申请书制订的研究工作计划,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自评与原因分析。
高中学段研究严格按照课题组设计的研究路线图和研究步骤,开展课程开发研究子方向、课程设置研究子方向、课程指导研究子方向、学业评估与管理研究子方向、课程激励研究子方向五个子方向研究,且高质量地完成了课程开发研究子方向、课程设置研究子方向、课程指导研究子方向、课程激励研究子方向四个子方向研究。之所以能完成这些研究任务,最主要的原因是契合了福建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改革试点实验项目――建瓯一中《完善立人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研究之需要。
学业评估与管理研究子方向特别是学业评估没有完全达到预定目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各项综合实践活动学业评估细则制定得较粗放(客观上评估细则的制定是很难的),再加上活动过程的记录有失周详和缜密。
三、同期国内外同类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对本项目后续研究工作的设想和建议。
(一)同期国内外同类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
目前,国内外开展高中学段的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方面的研究较少。在开展研究过程中,对养成化原则、趣味化原则、精细化原则、乡土化原则、校本(课程)化原则疏于恪守,存在五方面的缺陷或者不足。具体表现:
第一,由于疏于养成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能发挥较好的养成教育作用,即没有较强的养成性。
第二,由于疏于趣味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易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即没有较强的趣味性。
第三,由于疏于精细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即没有较强的操作性。
第四,由于疏于乡土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会较好地贴近学生家乡的生活生产实践,即没有较强的针对性。
第五,由于疏于校本(课程)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会较好地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即没有较强的持续性。
(二)高中学段研究后续研究工作的设想与建议
1.开展课程目录优化研究。
2.开展课程学业评估优(细)化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司〔2014〕4号,2014.
[2][美]阿姆斯特朗.当代课程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余文森.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4]马桂新.环境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洪明,张俊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导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7]肖成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叶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问题与途径[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6A).
[10]贾艳秋.挖掘综合实践活动资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J].中国民族教育,2011(2).
[11]钱维菊.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资源的几点思考[J].现代阅读,2011(5).
[12]余谋昌.生态文化的理论阐释[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6.
[13]余\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14]李锐锋,罗天强.论和谐社会的生态支撑[J].与现实,2007(3).
[15]张德昭,徐小钦.重建人和自然界的价值论地位[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3).
[16]金涌.工业生态: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7]卢风,刘湘溶.现展观与环境伦理[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18]彭慧芳.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系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08.
[19][美]卡逊(Carson,R.).寂静的春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伴随之科技的迅猛发展,我们已处于一个知识裂变的时代,生命问题己就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希望能够充分关怀、呵护生命,感受、体验生命,创造、超越生命。时代对生命的呼唤必将“回声”在“人的事业”我们的教育中,教育回归生命,回归人的发展,即开展生命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在中学生物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紧迫性、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但与此同时,由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生命教育意识相对薄弱,这使得部分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模糊,与人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自我调适能力不足,直接导致了心理问题的产生。青少年中他杀与自杀现象严重。近年来,世界各国的青少年暴力,自杀、杀人现象十分严重,我国亦不例外。“清华大学某学生伤熊事件”、“南京大学某学生把狗放在微波炉内观察事件”“马加爵的杀人事件” 南京某校高二学生周某因发现自己的宠物狗被送人,而吃40余片安眠药自杀等事件一时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人们议论的中心话题。一起起触目惊心的事实都反映了一些学生对生命愈来愈冷漠,冷酷。这也无不显示出生命教育的缺失。
二、生物学科在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优势性
生物学科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方面,生物学是研究生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只有认识和掌握生命的规律,才能更好地尊重、关爱生命。另一方面,二十世纪,生命科学涌现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其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其它学科的影响很大。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人类自身的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
三、重视课堂上教学,结合生命教育
1.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是伟大的,培养学生尊重生命
在讲授“生命的起源”时,给学生充分展示生命孕育的过程,使学生明白生命产生的艰难,只要出现一点问题,生命体都不可能孕育成功,因此唤醒学生对生命的珍爱;特别是在“人的生殖”的学习时,使学生意识到,我们是几十亿分之一的优胜者,我们的生命是受精卵在母体内通过近10个月的培育后才产生的,在这10个月里,母亲是很辛苦的,在生产的过程中,母亲是忍受了难以想象的疼痛才把我们产下,并且在生产中,母亲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危险,危及生命,所以我们应该更加珍惜我们的生命。从而让学生感悟生命的奇妙,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
2.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生命
在教授《生物与环境》和《生物圈中的人》时,指导学生对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在探究完《种子的萌发》的实验之后,让学生把课堂上的内容在课下延续,把这颗发芽的种子种在花盆里,继续培育,认真写观察日记,自己记录一个生命的诞生和成长的过程,让他们体会生命成长的艰难,通过亲身观察和记录,真正明白生命的可贵,珍爱生命的重要。
3.引导学生认识人生命的短暂,要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关键词:中学教育;中学生物;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332-01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教学理念之一。随着新课改的逐步实施,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渐得到了改善,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面对日新月异的生物学新知识,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择优汰劣、去粗存精,教给学生有益的知识呢?本人认为,中学生物教学应该体现下列特点。
1.重视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容
1.1把握必修内容的基础性、通用性、公众性。作为中学基础教育学科,生物学科的最基本的定位应是公众化的基础生物学教育,这种基础性主要表现在对学生未来分流的影响。我们不妨把接受基础生物学教育的学生分流为:①未来的生物学家;②与生物学紧密相关的其它研究者(如:生物地理学家、化学家、营养学家、医学家等);③一般的技术人员(如:医生、农技人员、中小学教师等);④潜在的各级各类管理人员;⑤普通公民。中学的生物学教育要为以上各级人员打好基础,应该选择一些最基础的知识作为必修内容,让每一个公民具备应有的基础生物学知识,形成一定的科学素质,使他们能适应未来的每一个工作岗位。作为最基础的生物学知识部分,最基本内容应该涵盖三大板块:①反映生命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最基础性知识;②人体的生理、心理及其保健知识;③生物的多样性与人类的关系及其环境保护知识。
1.2体现选修内容的前瞻性、知识性、通俗性。选修教材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知识性,通过选修教材把生命科学中最前沿的知识通俗化,有目的地传授给这部分学生,以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人认为主要可安排两部分内容:①对未来生命科学可能有重大影响的新成就。如遗传工程领域的转基因技术,人类的基因组计划及其实施情况、植物的克隆技术等。②与其它学科横向交叉的一些相关知识。如:仿生学中关于生物的功能原理及其现在依此进行的模拟研究、已经制造出的一些新型仪器、机械设备等,生物物理的相关知识,生物数学的有关原理等。
2.激发学生兴趣,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项活动的一种带有传统色彩的心理倾向。积极的情绪能提高人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力,使体内各器官协调一致。有助于发挥整个机体的潜在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我在中学生物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技能,如多采用直观启发式教学,充分利用投影器、电教仪器、挂图、课件等直观教具,多给学生动手机会,让学生自制教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生物进化历程"教学中,对于脊椎动物进化历程问题,教师可先不讲解,而让学生看"生物进化树"来回答,并分组进行讨论,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课堂气氛活跃,有的说:"脊椎动物进化历程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有的则认为进化的历程应当是:
毫无疑问,后者回答是正确的。再如,在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时,可引导学生运用气球、夹板、细绳等材料做成用来探究鱼鳍功能的示意模型,让学生自己实验观察,得出结论。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可变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另外,经常开展一些"生物小知识竞赛",也可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3.改变教学手段培养兴趣
中学生物教学应该结合中学生的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教法,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实现教学过程智能化、现代化,使生物教学跳出文字和教室,使学习成为兴趣,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现代的探究型。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把文字教材按大纲要求改编成电子教科书,图、文、声并茂,把教师难以说清和教室里不好演示的抽象难懂的重点、难点,跨越时间与空间,跨越学科与领域的知识,形象、生动、有趣地向学生展现,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4.改进课堂教学培养兴趣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只有深入进行各种课堂教学改革,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中学生物学教学应使学生学习比较系统的生物基础知识,初步掌握生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分类、遗传、进化和生态的基础知识,并了解这些基础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在教学中要注意开展师生双向活动,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因势利导,结合讲授课、讨论课和实验课,不断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更多地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和获取基本的实验技能,了解生物学发展的前景以激发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学习热情。
5.意识培养激发兴趣
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是非智力因素。无数在创新道路上取得成功的人,成功的决定因素是他们的创新人格。其自主性、激情、意志等对创新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促进和提高学生情感智慧发展。如在学习有关遗传与变异知识的基础上,我及时给学生补充有关生物学领域内的尖端成果和研究动向,如介绍克隆动物、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另外通过《光合作用》等实验的学习,充分挖掘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6.氛围营造激发兴趣
关键词: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学生能力
探究式教学为我们生物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探究式能够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充分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生物教学的本质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我们的教学应能够提高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学习兴趣,并能够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养成良好的探究意识。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的生物教学不能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简单模式,这样的教学只能让学生记住死的知识点,不能灵活运用,缺少对知识的内化。而探究式教学正可以解决这一点,探究式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因此,我们每一名生物教师都应努力研究探究式教学,加大探究式教学在我们教学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笔者从事高中生物教学多年,总结了一些探究式教学的经验线总结如下。
一、教学应多联系生活实际
新课程标准提倡我们用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引入教学,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样,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更好地理解知识,而且能够理解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生物教学本身就是非常注重实际,有较强实践性。因此,我们一定要注重从实际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实际教学证明,从实际生活入手开展的探究式教学,学生更乐于参与,更积极主动。
二、探究时注重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的学习需要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可以使学生更主动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一定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方面,创新意识的提高可以提高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创新意识的提高可以激发学生在课下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新意识也是我们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目标之一。
三、探究时教师应多加引导
在生物的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放手让学生去做,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当然,这种自由还应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开展,要防止学生走弯路,走岔路,走错路。这种引导并不是束缚。教师一定不能用自己设定好的问题或者自认为设定好的活动内容、活动时间让学生开展探究。探究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发生很多我们未想到的问题,大部分的探究过程也会超出教师预定的探究时间。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不能放任学生的想法不管,直接按照自己的教学预设往下进行。教师要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认真分析、研究,引导学生逐步通过探究解答出问题。时间随时有,但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是很珍贵的。教师对学生问题的重视,一方面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可以使其他的学生更大胆地发现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或者掌握的知识更加全面、具体。因此,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是十分有必要的。
例如,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中,刚开始的时候我让学生按照教材中的方法去做实验,要严格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但是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都各自“玩”各自的,根本没有按照实验步骤来,当教师说实验探究结束时,他们就会把课本上现成的结论“馒头在口腔中变成了麦芽糖”,说给教师听。这样的教学根本就不是探究教学,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际能力、探究能力,而且浪费了我们宝贵的教学时间。后来,我加大了对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力度,在学生实验前先具体介绍了实验的步骤、方法,注意事项,给予学生正确的实验态度。然后,向学生提出几个由易到难的问题,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能够逐层深入,逐步解决。这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一步一步有目的地进行,探究效果就会得到明显的提高。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引导,时不时地加入到学生的探究小组中,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对学生正确的想法,教师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对不正确的想法,教师要正面加以纠正,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正确的思路。
四、探究活动要避免形式探究
根据探究教学实践来看,新课程标准下许多教师在实施探究教学中显得过分牵强,许多课堂教学只是“形式探究”而没有“实质探究”,因此影响了探究效果和课程改革的开展。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采取的方法一定会有所不同,甚至有的想法有所偏颇。有的教师为了避免以上情况就硬性规定了探究方式,事先设计好探究步骤,将概念的原理、目的、步骤和结论事先一一告知学生,然后让学生按部就班开始操作。结果是学生的“探究”结果与教师预想的完全一样,全班学生得出的结论也都一样。学生根本体会不到自己动手发现问题并得出结论的乐趣。整个过程非常呆板,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发散,只是机械地模仿或完成任务,使得探究教学流于形式。
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宜拿出来让学生进行探究。抽象性太强的内容,学生往往很难得到结论;受探究条件限制过多的内容,学生也很难进行探究学习。有的教师无论课程内容是否适合探究都要搞形式上的“探究”。笔者听过一堂教学《生物圈》的公开课。教师让学生探究生物圈的范围。生物圈的范围本来就是一个固定的小知识:以海平面为标准,向上约10千米,向下约10千米。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显而易见,这个问题没有探究的必要。如果连这样的问题也要探究的话,就失去了探究性教学的特点。由此导致的问题是不但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精神,反倒还会使学生对探究学习失去兴趣,怠于思考,懒于动手。因此,教师在选择探究内容时,一定要结合学科特点,在整体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探究内容和时间,使探究真正成为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和发展探究能力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工业微生物;教学;初探
项目来源:吉林农业大学质量工程课题 《生物工程特色专业》项目资助。
工业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食品、医药、化工、环境保护等许多领域,与工农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现在,工业微生物学的相关产业已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并随着对微生物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拓展,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学习工业微生物学课程,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工业微生物学授课范围适用于生物工程、制药工程等专业。在吉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主要是生物物理硕士学位课,由于开设时间不长,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还需经过多方面的改革探讨。
1.工业微生物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1.1根据本专业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由于此门课程是研究生课程,所以要根据学生本科学习阶段所开设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作适当调整,可以采用与学生互动和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就是在教师的诱导、点拨下,使学生积极思考并自己先做出判断的教学方式。工业微生物学是注重应用的一门学科,鼓励自主探究,鼓励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反思等。例如鼓励学生将所学东西和自己的科研方向相结合来加以证明;课堂上,鼓励学生随时提问题,大家一起参与讨论。通过这些方法,课堂气氛活跃了,学习兴趣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教学效果比较好: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未来科研方向开展工业微生物相关知识、试验设计的查阅;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以报告的形式找到切入点,谈谈自己的想法或试验思路。
1.2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是目前高校多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相对于板书教学有着它自身的优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指:计算机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如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系统并具有交互性。工业微生物学的教学涉及大量的形态描述与试验设计的讲解及较复杂的各种调控机制,如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教学效果能得到较大的提高。
1.3选择合适的教材和参考资料
对于研究生的教学教材来讲,因为好多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并没有学习有关微生物的基本知识,所以教材除了要有基本知识点外,还要有适合研究的扩展性知识、应用性知识。因此,可以参考像岑沛霖等编辑的《工业微生物学》(化学工业出版)的基础部分讲解,更要参考像杨汝德编辑的《现代工业微生物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应用性教材,另外更要查阅国内外重要查阅国内外重要期刊,讲解现在工业微生物主要的研究热点和方向,结合学生各自的研究方向跟学生进行探讨。总之,参考教材和资料要尽可能丰富。
2.工业微生物学教学内容的探讨
2.1理论知识与科研的结合
工业微生物学涉及许多领域,如食品、化工、制药和环境保护,而且发展非常迅速,信息也在随时进行更新。在教学中除了选择信息量大、适合教学和自学的优秀教材外, 由于此门课程是研究生课程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应注意和科研相结合,阅读专业的文献材料或对某个课题进行研究后,把最新工业微生物学发展动态,热点话题或取得的新成果给学生讲解,及时完善了教学内容的更新。或者让学生同学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查阅一些资料,然后以作报告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讲解,使他们把知识和科研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既可增加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又会有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2理论知识与实验教学的结合
工业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特别注重微生物的应用,所以实验教学环节对巩固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提高灵活应用基础理论与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很好的效果。本课程也开设了一些设计性和验证性的实验课,使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很好的结合。这样一来,一般都是学生学了理论知识后,就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如有不了解或者感到抽象的知识点,可以在实验课中得到很好的解决。
2.3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一所学校百年校庆又恰逢德高望重的雒老师80寿诞。为了揭开雒老师教育的成功秘诀,学校从他的弟子中选出100位最有成就的人,提了一个问题:你认为,雒老师的哪一方面对你的人生影响最大?结果答案惊人相似:雒老师的眼神。
我又不禁想起教育专家孙云晓先生的一本名为《教育的秘诀是真爱》的书。是的,教育者必须带着真情,用最美的眼神注视着天真烂漫、调皮可爱的孩子,小心翼翼地触及那一颗颗敏感、纯真而又易碎的心灵,给学生的童年涂抹上最光辉绚烂的底色。一滴水,可以折射出七彩的光芒;一个眼神,可以让学生有如春光般明媚的记忆,甚至温暖一生。
那么,我们究竟怎样做,才能有“雒老师的眼神”?或者说,教育者的最美眼神,应该是怎样的呢?
温柔的眼神:关注问题背后的问题,让学校成为学生心有灵犀的默契知己
学生倾诉,背后是拥抱快乐的渴望。今年的六一儿童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收到了校长的短信:“各位老师,明天就是儿童节,请老师们代我祝孩子们节日快乐,健康成长!另外,各班不要布置明天的家庭作业,让孩子们过一个无忧无虑的节日。”其实,校长做出这样的决定,背后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他在网上看到一名小学生向当地教育局长真情诉说:六一节大型儿童会演排练把他们搞得疲惫不堪,能不能还他们一个清净无忧的节日,不要让他们的“儿童节”变成“儿童劫”?这个问题背后,正折射出一系列问题:多年来,在庆祝六一节的时候,我们是否聆听过学生的心声,可曾问一问他们过得快乐不快乐?我们看到的报道往往是“某某局长重视教育,与孩子一起过节日”或是“某某学校庆六一大型活动,精彩纷呈”等。但是,我们却忽略了谁才是节日真正的主人,谁才应该得到真正的快乐。校长的这条短信,恰恰将温柔的目光凝望着孩子,他以实际行动为那个“大胆的孩子”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喝彩,并且表达自己的理解、敬意。
学生“破坏”,背后是游戏指导的缺乏。曾经,学校的消防栓被学生当玩具使用,空调的室外机成为低年级学生捉迷藏的秘密小屋,操场上的一块巨石成为“冒险王”们屡禁不止的跳板,学校德育处的领导感叹:小学生有着惊人的创造力,同时也拥有“伟大”的破坏力。是什么让这帮“淘气包”在校园里乐此不疲地搞着恶作剧?德育处没有立刻进行严厉的批评,没有大肆地扣分与惩罚,而是在寻找问题背后的问题。果然,发现了原因:随着班级的增多,人数每年都在剧增,可是学生活动场地却没有因此而扩大,孩子们在课间活动时,只能寻找新的“场所”了。并且,在调查中,教师们惊讶地发现:现在的孩子不太会玩!也许在家庭是独生子女,所以他们在与同学相处时,懂得最多的是推推拉拉,敲敲打打。他们本应是最活跃的人,却看起来最寂寞。于是德育处向全体学生及家询,如何让玩更有趣。之后,校园里有跳房子的身影,有丢沙包的游戏,有算24点、下五子棋的孩子……
当教育者拥有了温柔的目光之后,就能看到问题背后的问题,不会草率、粗鲁地伤害学生。当教育者以温柔的目光,冷静的头脑去探寻“不愉快”问题发生的真正动因时,就可能有“柳暗花明”的惊喜,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
敏锐的眼神:寻找“窗外”的教育力量,让学校成为学生接触社会的动感地带
捕捉契机,悄悄携手神奇的科学。科普大篷车驶进了校园啦!与孩子们来了一场亲密接触。这为他们带来了科普的盛宴。科普敞篷车被称之为流动的科技馆,涉及声、光、电磁、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众多内容。当学生戴上眼镜,体验3D动物展板和物理、光学原理演示仪器的神奇时,他们兴奋极了。形象生动的科学原理演示,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的欲望,一颗小小的科学种子在孩子们的心田悄然播下。科普大篷车不仅开进了校园,更是开进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参观污水处理厂啦!当污水处理厂的工程师带领大家参观了污水处理整个过程,向学生讲解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如何通过除污、沉淀、分离、降解等工序后达标排放,并且成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的清水时,孩子们对污水处理的方式很感兴趣。有学生提出,能不能改进一下方式,因为在参观的时候,污水难闻的气味让人觉得恶心,工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太痛苦了。污水处理厂的工程师们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要通过这种方式,唤醒孩子们节水、保护环境的意识,没想到孩子们想得更深、更远,希求通过科学的方式改善水处理厂的工作环境。
“儿童都是科学家”,他们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果学校发挥“窗外的力量”,抓住契机,满足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并让他们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仔细观察、动手操作,“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就显得非常自然、丰满了。
抓住良机,慢慢靠近神秘的金融。二年级要举办迎新年“小百灵”歌唱比赛,邀请家长委员会的成员参加,担任评委。没有活动经费怎么办?有老师提议,家长委员会中有一名成员是银行经理,不如请他们友情赞助一下。这位银行经理欣然同意,并建议在活动中,给学生、家长穿插一下有关金融方面的小知识,可一举多得。
在正式比赛中,银行工作人员的生动讲解,激动人心的知识竞答,充满情趣的小礼物等,在活动现场掀起了一场扣人心弦的“金融风暴”。工作人员还鼓励学生到银行去感受、体验,从生活中学知识。神秘的金融业就这样轻轻地靠近学生,与他们相拥了一回。
协同家长,快乐触摸缤纷的领域。我校进行创新课堂教学活动的尝试,在了解家长职业优势的基础上,发挥家长的力量,形成家校合力。请家长走进学校当“特长教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他们触摸各行各业的特点,体验多姿多彩的生活。有的家长是邮局的工作人员,就给大家讲讲邮票、信封等知识;有的家长是超市的收银员,就教同学们怎样将钱币分类,如何辨别假币;有的家长是牙医,就告诉学生牙齿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牙齿;有的家长是摄影爱好者,就和大家分享美的瞬间以及摄影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个家长,一种行业,一种可贵的教育资源。当家长们走进学校随之又来到学生身边时,就给了学生一种全新的体验,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填补了学校教育的空白。当然,对于孩子们来说,自己父母成为执教的老师,他们更热情,听课更认真,学习的兴趣更浓厚。
深情的眼神: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让学校成为学生心向往之的温馨乐园
社团自由选择,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路上快乐奔跑。有人说,学校是一个“有神性的地方”,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应该留下学生成长的足迹。为了发展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特长,学校开设了“我型我塑”“小小合唱团”“国际象棋”等多种社团和舞台供他们自由选择。各社团人数不等,但指导老师尽心尽力地教学,抓住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适合自己的路上快乐地奔跑。瞧,学校的墙壁上是书画社团学生的作品,虽然笔触稚嫩,却隐隐闪现着未来“大师”的风度,《明星的烦恼》、《变脸》这两幅作品就荣获全国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节展演活动艺术作品一等奖;听,广播里传来清脆甜美的歌声,这是合唱团里的学生给大家带来的每周一歌,纯净的童音有如天籁一般飘荡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闻一闻,美味诱人的糕点香味扑鼻而来,这是“小小美食家”社团学生的杰作。这个社团,体验的是舌尖上的艺术,考验的是手指尖的智慧……缤纷的社团活动,充满着情趣和自由。操场上,棒球队的孩子身手矫健,生龙活虎;国际象棋室里,“战士们”屏息凝神静思,妙棋丛生;舞台上,“金话筒社团”的主持人落落大方,举止优雅。
身体的成长需要五谷杂粮,心灵的成长也需要均衡的营养。而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孩子心灵成长当中非常重要的营养。社团活动的开展,较好地满足了孩子心灵成长的需要。
作业自由选择,让学生在挑战的路上且行且思。“如果哪一天,你的学生爱上了你布置的作业,那你的教学至少成功了一半”。如何让学生爱上作业?我校针对这个课题开展了“家庭作业的喜与忧”访谈活动。邀请学生、家长、教师面对面交流,全体教师进行互动。在访谈的过程中,大家一致认为,作业的本质是对学习内容的巩固、深化、拓展和延伸,所以,作业的布置应该有针对性,内容也应该多样化。有人甚至大胆地建议,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可以分为基础题、选择题和拓展题三种层次类型,由学生自己选择,但教师应发挥导向作用,鼓励学生“跳一跳,摘果子”,选择稍微有点难度、有点挑战的作业。当然,在试行一段时间后,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总结。自由选择,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对于不愿做作业,或是懒于思考,或是面对作业不知所措的学生,教师要找其谈话,帮助他找到合适的方法,提出合理的建议,以便他们更好地发展。对于自觉的学生,继续使用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把他们的时间解放出来,鼓励他们多读书,读好书。
关键词:先学后教 问题 自主学习 高中生物
毋庸置疑,新一轮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一方面是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另一方面则是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和分析问题以及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更多选择的空间,以实现充分激发不同学生的思维潜质的教学目的。我们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学习能力水平两大方面的特点,充分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学习经验,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探寻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模式,即“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定向、自学、讨论”和“答疑、自测、总结”这是魏书生提出的六步教学法,本文在参考这一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充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尝试以“先学后教”模式进行教学,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以及易漏点等进行点拨和讲解。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其授课容量基本确定在2到3课时。这样安排,基本上可以将所教授的每个小知识系统科学合理地完成。让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有一个整体的布局和掌控。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完成作业,可以将学生分成甲组和乙组两个层次。在作业的安排上,将练习册合理地设置为“课前预习”、“基础训练”及“巩固练习”三个板块。具体的要求是,甲、乙组的学生在预习时,进行自主学习,完成“课前预习”相关的作业,乙组的学生尝试完成“基础训练”,将存在的疑难问题,以书面形式汇集给小组长。课前,再由小组课代表将这些信息汇总给科任教师。课后,不论是甲组还是乙组的学生都必须完成“巩固练习”。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对甲组和乙组的学生,有略微不同的要求,即对于课前的“预习作业”,要求学习能力高的学生做快一点,而学习能力稍低一些的学生可以慢一点完成。
(二)“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参照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建构的“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是,先让学生提出问题,接着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将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最后得出解决的办法。在这四个教学步骤中,重点环节在于学生自主学习后问题的提出,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只有很好地提出问题,才有思考的前提和方向。“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特色之一,是在于没有按照正常的教学课时进行,只是将极具联系的知识放在第2和第3课时里。尽管在知识容量上显得较大,但是对于知识整体性来说,是很有益的。“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特色之二,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可以折射出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特色之三,是长期进行课前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养成主动自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有利于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 实施“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具体步骤
步骤一,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学习的方向和任务。每一堂课之前,预先布置教学的任务,让学生明确教学的目标,以此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方向性和针对性。
步骤二,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教育理念。运用“先学后教”模式进行高中生物教学,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指导和训练,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教师布置自学要求后,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完成练习册的“课前预习”及“基础练习”等作业,并按时上交。这是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因此,要求学生必须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及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进而在自己的头脑中积极地构建知识网络。当然,在自主学习这一环节中,学生可能耗费的时间比较多,以致学习的耐心不足,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鼓励,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以保证完成自学任务。
步骤三,让学生积极地提出问题。平时我们所说的“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意在强调“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新的信息必然会与旧的经验遭遇碰撞,有了碰撞就会产生问题。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说明学生是经历了深入地阅读,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否则就无法产生问题意识。故而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生物课代表将同学们的问题及时收集并反馈给教师,以便在下一个环节中教师更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
步骤四,课前自学效果检测。课前自学效果检测的具体操作过程是:利用10分钟,分别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提问,以此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接着利用5分钟,对检测结果进行代表性的点评,有误的及时给予指正,并适时加以勉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15分钟,虽然所花时间不多,但可以让教师对班级学生的自学情况有个较为客观的了解,以便在下一个环节采取更有效的应对措施,即灵活处理教学问题。有了自学检测,在教师点评的环节里,教师才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处理知识系统中的易错点和易混点,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步骤五,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问题是思考和探索的基础。有了问题,教师才能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广泛深入地思考;有了思考,学生才能逐渐提高自身的思辨水平和探索能力。学生毕竟存在着个性差异,因而在讨论中,学生的思维会呈现多层次、多角度的状况。通过讨论和辨析,学生的观点逐步得到协调、统一,进而形成共识。案例一:请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是如何形成的?教师先引导学生认识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共同进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列举了狼和兔子这种种间的斗争,根瘤菌同豆科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以及呼吸方式的进化过程等事例,这样便初步理解了不同物种间及生物和无机环境间的共同进化。案例二:请用自己恰当的语言进行描述加拉帕格斯群岛里的那些不同种地雀的形成状况。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抓住观点分歧的关键缘由,适时给予点拨,即首先要明确物种形成的环节和条件以及标志。其讨论的结果可能是:原始地雀,即分布于不同岛屿上的地雀(地理隔离)――各地雀种群之间出现了不同突变和基因重组――不同种群基因库形成明显差异――最终产生生殖隔离,长此以往,必然就形成了新的物种。在讨论期间,教师一方面要有意识地把握讨论的时间,一方面要收集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为教师富有针对性地解读提供依据,以提高解决问题的实效。
步骤六,问题的解决与成果的展示。通过讨论与点拨,学生对所学内容基本上有了整体性的把握。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位小组长就本小组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所运用的基本方法、具体步骤等方面内容,轮流在课堂上展示。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主动表达的习惯和清晰表达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不断探索的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经久不衰的热情。教师对学生所展示的学习成果给予合理的点评。对成果比较好的小组给予积极地肯定,而对稍微欠缺的小组给予点拨指正。
步骤七,知识梳理与系统建构。通过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成果展示等一系列环节的有序实施,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把握。在此基础上,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本课时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梳理,并构建知识系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体系有了理性的感知,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地迁移运用。
步骤八,阶段检测与教学反馈。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检测,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本阶段的学习心态,了解教学策略实施的效果,促进教师对本阶段的教学进行深度地反思,促进学生对本阶段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每一个知识板块,都有必要适时进行教学检测,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步骤,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其核心始终是“问题”,即利用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利用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不断探索的欲望,利用问题培养学生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利用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2]刘文杰.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就业;价值
2016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70万,相比2015年多出21万,加上约30万海归以及往届毕业生,将有1000万大学生同时竞争,创下了历史新高,就业形势更加严峻。90后毕业生个性较强、兴趣广泛,仅仅依靠传统的信息方式可能导致就业指导与教育的弱化。以往的就业信息方式包括就业网站、供需见面会、实习单位招聘、校友资源等,多以发放、张贴就业宣讲材料为主,招聘单位或者学校是传达信息的权威代表。在这种模式下,毕业生要花费较长时间寻找和甄别就业信息,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笔试、面试的准备时间,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就业服务需求。如何创新就业指导方式,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是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面临的一大课题。近年来,“互联网+”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十八届五中全会“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腾讯2011年1月推出集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功能于一身的微信,2012年8月推出新的功能模块———微信公众平台。由于微信传递信息速度快,能够与朋友进行即时分享,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第三方数据显示,使用微信的学生超过全国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二。高校就业工作者可以在充分了解微信的特征基础上,逐步推动“微时代”背景下的“互联网+就业”新模式。
一、微信公众号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价值空间
(一)运营成本低,用户粘性高
微信公众号开通的技术门槛低,从注册到运营,接口简单,易于操作。运营者可以在任意时间地点更新和就业信息,保障就业信息的新鲜度,使用者可关注各类就业订阅号、服务号,获得第一手就业信息。相比传统媒体手段,微信公众号具有明显的资费优势,发送文字、图片、语音等核心功能仅消耗少量流量,在校园内无线网普遍涵盖的情况下,性价比较高。目前在校大学生已经基本“人手一机”,微信正迅速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就业中使用极为普遍的一种交流方式,在使用频次和使用时间上均有保证,用户群粘性高,这为校园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传播提供了广大的粉丝群。借助微信平台的传播优势,可以有效推动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二)信息便捷,传播精准
微信使用主要依靠手机、平板电脑等,携带方便,消息推送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只要拥有移动设备,学生随时能够在宿舍、食堂、实习点等地接收到各类就业信息。微信平台的超时空性可以避免一部分学生因为信息闭塞、在外地实习等原因错过各类就业信息。群发推送是微信公众号的重要功能,打破了传统的一对一的传播方式,实现了各种就业信息点对多的传播,只要关注了微信公众号,就业信息就能够一步抵达到学生手中。由于学生基本每天都会观看微信和刷朋友圈,就业信息的到达率和关注率几乎可以达到100%。相比于传统的上传下达的信息传递模式,这种传输模式大大缩短了就业信息的传送时间,提升了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由于微信平台限制了每日推送次数,一般不会对用户构成骚扰。
(三)内容丰富,传播形式多样化
微信公众平台具备多元化媒体素材管理功能,其传播的内容和形式要远远多过传统媒介,除了文字外,平台还支持图片、音频和视频发送。学生完全能够利用碎片化的业余时间查看就业指导动态,还可以通过朋友圈转发、群聊以及“@”等功能分享给好友,保证了内容传播的有效性与可信度,改变了以往就业信息传递模式的滞后性和不确定性,更容易让人接受。通过微信公众平台,高校就业工作者可以通过语音、视频通话等功能快速解答学生就业方面的问题和疑惑,或直接复制文字、图片等给予答复,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精心设计,职业生涯指导、职业测评、职业咨询等都可以通过微信号实现,有力地促进了就业工作的开展。
(四)互动性强,凸显个性化
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实时交流和关键字定制收取信息等特点,通过自助回复和一对一沟通等功能,学生可以像与朋友交流一样来与微信平台互动,实现了二者之间的对话。运营者可以将就业知识、就业流程、就业资源等编制成“关键词知识库”,满足每个学生不同的个人爱好和就业需求,弥补了就业网站、招聘公告等单向度传播信息的不足,实现了个性化就业咨询服务。与此同时,大学生在微信上的交往对象有同学、朋友、辅导员等,具有明显的“圈子”效应。这种效应拓展了学生的社会关系网络,增加了就业资本,也带来了亲近感,师生面对面交流的身份特征被削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传播渠道进一步打通,利于辅导员、班主任随时随地掌握学生的就业动态。
二、微信平台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一)使用频率较低,关注度有待提高
从微信平台的用户关注数量来看,由于微信平台宣传不到位,各个高校及下属二级学院的微信公众号并没有涵盖到全部学生,不少学生不知道学校或者院系的微信公众号,微信平台在就业指导方面的作用发挥尚不充分。另一方面,有的平台即使关注量较高,其实际活跃用户数却不理想,有的同学尽管加入了微信公众平台,却很少关注微信内容的更新,更加缺乏与平台的互动。微信宣传推广不足、关注度低、号召力不够已经成为影响微信平台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进一步影响了就业信息的传播。当前,面对“90”后大学生群体,如何扩大微信平台用户量、开拓实际活跃用户已经成为高校开展就业指导面临的新挑战。
(二)推送就业信息内容较为狭窄
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已经开始探索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来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方式,但是不少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状态也多数限于“有”的层面。许多微信公众平台的就业信息较为空泛,质量参差不齐,甚至许久未更新。从内容上看,现阶段微信公众号传递的多为具体的招聘信息或者日常的就业小知识,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测评、职业技能培训等涉及较少,而这些恰恰是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微信平台的就业信息“发送内容少”、“形式单一”等问题依然存在。微信平台多针对毕业生提供招聘信息,缺乏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开展的全程化就业服务,许多学生仅把微信平台作为一个求职渠道,单纯的用来搜集求职信息。
(三)功能发挥不充分,缺少深入挖掘
当前高校开通的微信公众号中,部分服务号很少或者不使用群发消息功能,较多的订阅号除了消息外,没有设置自定义菜单功能。而实际上微信平台自身具有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能够通过开放式的接口,对不同的用户组传递消息,还可以提供多功能菜单,运营者可以根据就业指导的实际进行设置,满足师生需求。综上所述,高校对微信平台的就业功能使用尚不充分,缺乏深入的思考与分析,导致大量功能和数据闲置,浪费了资源。微信平台功能的设置和运用应该贴近学生实际,调动学生兴趣,发掘潜在的功能,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三、微信平台开展就业指导服务的策略
(一)扩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号影响力
构建新媒体就业信息平台,是学校就业工作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平台创建早期的宣传和推广非常重要。不仅要从用户数量上来扩大广度,还要从提升活跃用户量上来拓展深度。学校和学院领导要高度重视就业信息平台的建设,借助微信平台加强就业信息的交流与互动,发挥示范效应,扩大本校、本院系微信平台的影响力。此外,还可以通过新生入学扫二维码、“十佳大学生”评比投票、职场模拟大赛等引起学生关注,提高订阅数和关注度。还可以通过校园网站、微博、QQ群、社团活动等进行推广,辅导员、学生党员干部也是平台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整合各年级学生,扩大微信平台的用户量,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本校或者本院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
(二)精心打造,提高就业信息的推送质量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校园微信平台要在就业指导的内容建设上下功夫,要把握学生需求。微信平台应该根据校院实际,采用图、文、影、音相结合的模式,创作出有特色、吸引人的原创作品,不断提升内容品质,使微信推送的就业信息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感知就业信息。在功能设置中,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专业介绍、招聘信息、笔试题库、面试技巧等就业信息模块,还可以添加霍兰德职能倾向测试、MBTI职业性格测试等个性分析模块。由于不同年级专业学生的就业关注兴趣点不同,要因地制宜设置菜单、推送内容。如对在校的学生推送就业创业案例、典型人物等版面,针对毕业生策划就业专题信息,固定更新招聘信息,针对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学生公考流程、注意事项,给予温馨提醒,等等。
(三)成立专门团队,提高运营水平
高校仅仅开通微信公众平台指导学生就业是远远不够的,平台的管理队伍建设会直接影响推送内容的质量,所以还需要建立一支专业的管理与维护团队,负责就业内容的更新和推送。微信平台团队可以邀请具有丰富就业指导经验的专家名师、校友企业家、爱好就业创业、网络技术能力强的辅导员和学生骨干参与进来,将就业工作与微信公众平台灵活融合。微信公众平台运营团队的组建中,可以对成员的教育背景、专业技能、兴趣爱好进行分类,让团队成员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不同就业服务范畴,形成专业化平台运营团队,打造就业服务品牌。要不定期组织运营成员参加培训和学习,交流分享优秀新媒体的运营经验,掌握相关的技术和知识,促进微信平台的管理上台阶。
(四)贴近学生需求,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
成长在新媒体环境中的90后,在话语表达上,他们更喜欢“重构话语”或者“创造话语”,而不是在以往的话语体系里委曲求全。可以通过尝试建立微信平台形象代言人,勇敢尝试时下网络流行语,用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活泼有爱的风格,增强亲和力,提升个性化,从而引领青年学生的思想,让微信平台逐渐成为学生求职中不可或缺的小伙伴。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人员还要把握大学生心理特点,根据用户习惯把握好就业信息的推送频率和数量,在推送内容与用户所需之间划上精准的等号。如每年9-10月职业技能培训、简历制作、面试技能等,帮助准毕业生提前进入状态,11到次年4月的求职季,围绕就业市场的供需状况,分析毕业生需求,企业介绍、招聘流程、签约事项、招聘信息等,5-6月文明离校期间则可以向低年级学生推出优秀毕业生就业案例,等。从一天的时间段上来看,晚上9点-11点这段时间是比较好的群发时间,这个时间段大学生自习或者上课后都会比较空闲,会在睡前看看微信。在群发频次上,一周三次左右比较适宜,因为用户有可能同时关注多个订阅号,太过频繁推送极有可能使用户取消对微信公众平台的关注。校园微信公众平台正在迎来璀璨的加速发展期,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就业指导提供了更多的路径选择。就业工作者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工作模式,让新媒体成为教育、管理、服务学生的新手段。要将微信平台视为传播就业信息的新载体,树立全程就业指导理念,明确定位微信平台的就业功能,精心策划推送内容,整合就业资源,不断对平台进行技术创新,探索出个性化的就业指导路径,促进高质量就业。
作者:冯睿 潘莉莉 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鑫.微信在高校就业服务平台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5):245-246.
[2]张海燕.利用微信平台开展高校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26(10):77-79.
[3]崔旸,徐进航,姜梦溪.大学生就业信息微信公众平台建设探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322(8):133-134.
[4]徐昊翔.基于新媒体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模式创新探析———以打造就业微信公众平台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2):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