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性范文

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性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3:4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性

篇1

关键词:生态文明;全域化景区;建设模式;安吉山川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3-0011-04

Research on the Global Scenic Construction Mod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 Case Study of Shanchuan in Anji

Lu Yun

(Huzhou University,Huzhou 313000,China)

Abstract:Global scenic construction contributes to rich the carrier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development,and to innovative eco-economic management model.Shanchuan in Anji,which has been given the title of National 4A Tourism Spot,is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villages of Zhejiang Province.Practice in Shanchuan becomes a classic case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upgrading.The construction mode of global scenic in Shanchuan contains target positioning and strategic planning,resources integrating and brand building,environment maintenance and depth management.The following principle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combination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unity of heterogeneity and integrity,unity of form and conception,coordination between attraction and bearing capacity.

Key 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Global scenic;Construction mode;Shanchuan in Anji

从10多年前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启动至今,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很大成效。步入“十三五”时期,城乡统筹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应结合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先导,加速转型升级。安吉县山川乡是浙江省最美乡村之一,于2015年1月获批全国首个全乡域4A级旅游景区,成为全域化景区建设的经典范本,本文将在生态文明视角下分析山川全乡域景区建设模式,为美丽乡村的深度变革提供创新实践思路。

1 安吉山川全乡域景区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乡村全域化景区建设,是指在县、镇或村的全范围之内以景区标准加强规划、建设、管理与经营,构建生态良好、盈利充分、功能多样的综合性大景区,实现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作为美丽乡村高层次发展阶段的创新举措,其必要性在于: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需长期探索的实践过程,初期以环境整治、资源保护、乡容改善为主要内容,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态势;随着城乡一体化要求的提升,后期建设转向宜居宜业宜游等多样化功能开发,通过强化经营和整合资源,将分散于各点的生态优势转化为财富优势。同时,单个村落各自为政的小规模发展局面不利于乡镇生态资源的整体开发,且乡村风貌的同质化也影响投资效益,导致部分资源浪费。全域化景区建设有助于丰富美丽乡村建设载体,创新生态经济的经营模式。

美丽l村景区全域化力图打破景区内外的界限,营造处处是风景的乡村旅游体验,这一理念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基础条件有较高要求,只有基础条件成熟的地区才可能完全实现[1]。安吉山川乡位于湖州最南端,因山川广布而得名,46.72km2行政区域内涵盖6个行政村,43个村民小组。从2003年开始,山川乡围绕“生态立乡,旅游强乡”的战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通过“五改一化”和“双百千工程生态村建设”,大力改善乡容乡貌、配备完善服务设施,将高家堂村、马家弄村等建成典型示范村。山川全乡拥有91.3%的植被覆盖率,优美生态成为10a山水变迁的缩影,曾获被评为中国美丽乡村精品乡和新浪浙江十大旅游目的地。2013年,山川接待游客达50万人次,直接旅游收入6 800万。生态环境的优化、休闲项目的落地、绿色经济的兴盛,在加上知名度的扩大和游客量的递增,都为山川实现景区全域化奠定了基础。

2 安吉山川全乡域景区建设模式

景区开发是依据当地条件,投入适当资金,通过科学的调查、评价、规划、建设、经营等,使未被利用的资源得以利用,已被利用的资源在深度和广度上得以加强的过程[2]。山川乡凭借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期优势,于2010年提出4A级大景区建设,2012年开启生态之路,落实空间规划、资源挖掘、产品设计、产业推动等,依据时间维度,可将山川全乡域景区建设模式归纳如下:

2.1 目标定位与战略规划 全域化景区建设的首要环节是进行合理的定位与规划,在目标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基础上预测景区开发的任务、内容和成果要求,对景区要素进行统筹部署,促进资源与市场的匹配。

2.1.1 以“浪漫山川”为目标 寓意深刻、特征鲜明的形象主题是一个景区的标志,构成规划与经营的核心目标。山川乡依托自然环境优势创立“浪漫山川”生态文化品牌,作为全乡域景区的灵魂。“浪漫”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都是满足生存需求之后的高层次精神需求。“浪漫山川”在生态优美的基础上更为强调人景交融,旨在将美丽乡村打造为情缘的起点,心灵的归宿。因此,景区功能定位是多样化的,除休闲娱乐之外,更为注重人文体验。同时,作为美丽乡村深化改革的举措之一,以“浪漫”旅游产业的经营增加当地村民收入,提升生活幸福感,也是景区开发的重要目标。

2.1.2 以“一区两带两组团”为战略 随着美丽乡村的升级,山川兴起大批休闲旅游项目,仙龙峡漂流、芙蓉谷景区、老树林度假酒店、品园山庄等精品点已经成为该乡景区创收的增长极,也是人文和谐的中心点。经济学家纳・松巴特提出“生长轴”,认为空间极化不仅只出现在若干点上,也会出现在连接各点的重要交通干线及其沿线的线状地带[3]。山川乡提出“一区两带两组团”的建设模式,其中一区是指山川乡域大景区,两带是指高家堂村和马家农村沿溪一带、大里村和船村沿溪一带,两组团包括美丽乡村示范村和精品度假项目群。通过点线面结合的战略布局,借助各个旅游产业精品点的优势带动整个乡村旅游经济的增长。

2.1.3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宗旨 山川乡景区建设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宗旨,不以牺牲乡村原生态为代价发展旅游业,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力量加强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造。首先,加大资金投入。在道路建设中投资534.5万元、河道整治中投资1 000万元、林荫道路建设中投资315万元。其次,重视污染治理。关停多家造纸厂和竹拉丝工厂,搬迁公墓和散坟,建成农村垃圾中转站,引入美国阿科蔓生态处理技术治理水源污染。生态保护型的景区开发模式使生态文明与绿色经济同步发展,村民通过环境改善提高生活质量,依靠绿水青山发财致富。

2.2 资源整合与品牌塑造 旅游资源的丰富多元是游客产生独特体验的必要条件,生态文明视野下全域化景区建设需兼顾效益丰厚与生态良好的统一,围绕形象品牌的塑造与传播,整合、优化乡村景区资源。

2.2.1 鼓励乡民参与建设 全乡域景区建设直接影响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景区开发务必要考虑村民需求,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山川乡景区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使村民成为旅游环境的改造者、景区业态的参与者、旅游服务的从业者和最终的受益者:村民入股旅游公司,如高家堂村有100多户村民是景区股东;400多名“50、60”人员实现家门口就业,遍布景区检票、导引、安保、物业、电修等岗位;工匠艺人重返竹编行业,激活景区手工艺品市场;更有七八十岁的老人向游客展示手工豆腐、年糕等的现场制作方法。人居环境的改善和村民收入的增加使全乡域景区经营变成常态,家家户户为景区建设贡献力量。

2.2.2 绿色高端招商选资 适度引入社会资本,有助于最大化开发和整合乡村旅游资源,依托项目运作实现大景区建设。山川乡经历从引资到选资的转变,按照景区建设需求和生态文明准则有选择地挑选项目,严格落实项目审查制度,保持山川乡原始风貌。2011年至今,引进项目20个,总投资近10亿元,创建既能体现本乡特色,又能推动山川发展的休闲旅游项目,如仙龙峡、七星谷、落伽山、林清轩、老树林等。同时,山川乡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入高端民宿建O,以先进的民宿经营理念,将自然生态与时尚家居相结合,借助新媒体加强营销,满足都市白领阶层需求。

2.2.3 加速文化品牌传播 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必须与文化融合才能形成品牌,品牌必须经营才能鲜明,必须经历产品营销、精品营销和文化营销后才能稳定[4]。“浪漫山川”生态文化品牌的经营依赖于丰富的景区实体,如“五坊六艺”民俗区、“清灵佛禅”感悟区、“山水乡村”生活街区、“安逸隐世”住宿区、“山民生活”体验区;还有多元的活动载体,如按照12个民俗节日推进美丽乡村深度经营,使游客于每个月份都能体验不同节气的乡村风情,在亲子游戏、农事体验、团队协作、体育活动中放松身心。此外,旅游品牌的传播离不开媒介,“浪漫山川”通过标志设计、网站建设、专题拍摄、新闻报道等综合形式不断扩大知名度。

2.3 环境维持与深度经营 全乡域景区建设意味着乡村旅游资源的重新整合与均衡发展,这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伴随着资源的消耗、更新和重组。为此,需依据景区容纳能力和旅客需求变化,维护景区环境、优化经营管理策略。

2.3.1 科学调控维持景区环境 全域化景区提供高品质的休闲旅游服务,有效避免了交通堵塞和景区拥挤,但其空间承载力并不是没有上限的,一旦游客人数超越接待能力,就会降低旅游品质,增加环境负担。为此,山川乡特意邀请省内外旅游业专家进行评估测算,综合生态环境承载力、游客体验效果等因素核算出最适宜的日接待旅游人次为3 000人,景区严格按照这个标准控制接待人数。同时,为了维护全域化景区创建成果,山川乡制定了《4A级景区精细化管理实施办法》,由乡村干部依据精细化标准进行卫生督察,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促进全乡域大景区长效管理制度化、保洁队伍职业化、垃圾分类常态化。

2.3.2 着力提升生态文化品味 文化是景观的灵魂,体现品牌核心价值。乡村全域化景区的建设离不开内涵的挖掘与品味的升华,在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充分运用传统农耕文化、乡土文化知识、民族文化遗产等传统“三农”旅游资源,新建成或恢复了江南威风锣鼓、大里双龙、竹马灯、鳖鱼灯等一批民间文艺队伍,并融合了当地竹、茶、孝、民族、书画等丰富的文化元素,使每一处景观都能渗入人的主观意识。同时,山川乡注重乡民原创文化的培育,如“爱在山川・礼待自然”生态家庭演出活动展现了乡村人民的别样风情,在生动有趣的文化演出中传递生态理念。

2.3.3 广泛吸纳内外合作力量 全域化景区并不是一个僵化封闭的空间,它与外界存在广泛的资源与信息共享交换。一方面,在乡村内部需充分发挥当地政府、企业、农民的合力,山川乡在“政府引导、村级主体、企业带动、农民参与”四位一体的协调机制作用下建立起“村企合作发展乡村旅游双赢模式”[5];另一方面,景区积极开展对外联络,不断丰富旅游品牌营销策略。山川乡与浙江旅游学院开展校地合作,依托高校社会服务平台和专业研究队伍,共同实施旅游业态人才培养、旅游品牌特色创建、乡村旅游服务提升等多项工程,探讨全乡域景区规划建设与经营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问题,不断推动全乡域景区的深入经营。

3 美丽乡村全域化景区建设模式运行需遵循的原则

作为首个乡域国家级4A景区,山川乡自2015年至今加强景区项目经营,全长6.1km2的旅游环线即将形成,巴伐利亚风情酒店、宋院南禅精品酒店、零碳度假营等项目相继落实,各项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山川乡创新实践为其它地区提供了样板,全域化景区建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遵循以下原则。

3.1 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全域化景区建设走精品化路线,景观与产品的设计开发需充分符合受众需求。乡土特色是全乡域景区高品质要素之一,景区开发要注意就地取材,发挥当地独特景观资源的作用,尤其注重村民原有的生活方式,保护与继承优秀的乡土文化。山川的百年老宅和古巧栈道等人文景观,以及威风锣鼓和竹马花灯等民俗活动,形成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在闲时赶往乡村享受度假生活,景区项目设计还应与时俱进,跟上现代步伐,不断创新思路迈向精致化。山川乡轻奢型民宿建筑将乡村的淳朴和城市的现代相融合,做到既亲近山水又彰显现代生活品质。

3.2 异质性与整体性相统一 美丽乡村在打造全域化景区时需有一套完整的体系,这与景区的目标定位和品牌塑造息息相关。全域化并不意味着乡村内每一处都要有景点,而是由几个精品点、几条精品线相互衔接而成的若干景区要素的最优化组合,每一种景区要素都有着独特的功能特性和视觉特征,从不同角度服务于景区形象主题。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这是全域化景区形成的重要原理。山川乡大景区以“浪漫山川”为目标,推出11条精品旅游线路,设置观光区、采摘区、展示区、休闲区等多个模块,各种休闲项目设计均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异质性与整体性的有机统一中实现全乡域景区的浪漫风情。

3.3 形式与意境的交融统一 随着城乡统筹一体化的推进,乡村景区功能也经历转型升级,从单纯的身心放松逐步演化为文化渗透、寓教于乐和性情陶冶。游客除了欣赏山川美景、呼吸新鲜空气之外,更希望返璞归真、重享儿时乐趣、せ厝松真谛。为此,景区项目的规划建设应充分考虑现代人的情感需求,通过设计丰富的旅游活动,使游客在景区内享受审美、休憩、体验学习、情感增进等多项功能。山川乡大景区依靠自然生态优势实现空间视觉美学效果,同时更为强调自然生态与乡土文化的结合,举办系列亲子活动、情侣活动,做到乡村景区“形”与“意”的交融统一,提高旅游景观的文化品质。

3.4 吸引力与承载力相协调 具有吸引力的景观项目虽然给乡村带来了客观的旅游收入,但是仍会引起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生态平衡的打破。因此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景观项目与乡村原始风貌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生态保护为重要原则精选投资项目,合理布局景观要素,将对乡村环境的破坏和村民生活习惯的影响降到最低。随着大景区建成之后游客量的增加,势必考验景区接待力和环境承载力,这需要当地政府对旅游经济效益和乡村生态环境之间进行理性取舍,运用专业力量科学计算景区承载力,制定合理的开放运营计划并严格实行,兼顾乡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最终谋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宴.美丽乡村样板村的兴旅之路[N].湖州日报,2014-11-11.

[2]王军.试论乡村生态旅游文化品牌的营销[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1):82.

[3]徐福英.基于城乡统筹的旅游业发展研究:模式建构与类型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137.

篇2

几乎每周我都会回村看望爷爷,我看到近些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村里的经济确实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污染的加剧也变得不容忽视。因此,我就这一问题设立了“治理乡村污染,建设美丽中国”的研究性课题,并利用2016年的暑假完成了对这一课题的初步研究。

调研流程

2016年7月1~20日,我走访了湖南省益阳市多个乡村,实地考察并记录了污染情况。通过这些天的调研,我将乡村污染恶化的原因归纳成以下五个方面。

一、“白色污染”严重。随着乡村工商业的迅速发展,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大家在生产生活中贪图便捷、省事,广泛使用塑料袋、农用薄膜和编织袋等。这些一次性用品成本不高,商家通常在顾客购物时用于打包或直接赠送,以致它们通常在用完一次后就被丢弃。然而大量被丢弃的塑料,难以降解,造成了乡村的“白色污染”。

二、化肥与农药的污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样的乡村美景,已经渐渐远离乡村了。化肥与农药的过度使用,导致稻花依旧,蛙声却稀稀落落了,连沟港湖汊里的鱼、虾、螺、蚌等,也成了“稀有动物”。还记得儿时,爷爷带着我去门前小沟捉虾,不一会儿就能抓满一大筐。而这个暑假,当我再次来到这条小沟时,那里的水体早已严重富营养化,成了黑臭的一潭死水了,更别提什么鱼虾了。

三、工业污染的恶化。为发展经济,各乡镇积极引进工业,建设工业开发园区,甚至连一些村民也办起了工厂。然而,为了节约治理工业污染的巨大成本,在乡村,不少工业废水、废气、废料被偷偷排放或堆放。像7月8日我去的烂泥糊乡撇洪新河,因沿线的工业排污,河水都是“五彩斑斓”的。而泥江口乡的钒厂排放废气时,周边方圆十来里内的人家都不得不紧闭门窗,否则,就会被呛得涕泪俱下、咳嗽不止。

四、建筑垃圾的污染。在乡村基础建设实施的过程中,不少废旧的建筑垃圾并没有得到及时的清理,从而形成了不小的污染。就拿我爷爷家的田地来说,在“田园化”和“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田中用混凝土、红砖等砌出了大大小小的排水沟、机耕道。然而,三五年过去后,这些“砖混结构”设施慢慢损坏了,形成的建筑垃圾就成了又一大污染。

五、牲畜粪便污染加剧。乡村养猪、牛、羊等很普遍,从前养得少,其粪便被当作肥料处理了。但近些年来,村民们扩大养殖规模,动辄几十上百头(只),随意排放的粪便也成了一些山塘、沟渠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根源。

7月21~31日,我拜访了益阳市环保局、农业局、农业开发办公室等单位,采集到2015年益阳市乡村主要污染源数据(见右表),这些数据也能进一步证明加快整治乡村污染的必要性、紧迫性。

当然,近年来益阳市也为改善乡村环境作了不少的尝试与努力,在建设农村示范生态基地、完善农田基础建设以及创建污水处理试点等工作上均取得一定成效(见上图)。

结论

篇3

关键词:乡村治理;善治理念;美丽乡村;城乡统筹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075-02

一、善治是乡村治理的基本趋势

治理(Governance)主要用于与公共事务相关的管理活动和政治活动。全球治理委员会对治理进行了全面的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1]。我国学者则从不同角度分析治理和乡村治理的内涵,徐勇认为“乡村治理是通过公共权力配置与运作,对村域社会进行组织、管理和调控,从而达到一定目的的政治活动”[2];党国英认为“乡村治理是指以乡村政府为基础的国家机构和乡村其他权威机构给乡村社会提供公共品的活动”[3]。可见,对社会的公共治理目标是能够使公众尽可能广泛地参与发展决策,保障公众政治自由和参与决策权利的政治意愿,“治理明确肯定了在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4]。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善治”(Good Governance)成为实现治理目标的重要范畴。“善治”就是良好的社会治理,它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是国家与公民社会良好合作的一种新颖关系,善治“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和二者关系的最佳状态”[5]。

乡村善治就是通过治理农村社区以实现农村社区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动态管理过程。善治理论提示我们乡村治理的根本改善有赖于形成乡镇政权和公民社会合作共治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多中心治理体系,善治理念是改善乡村治理的必然选择[6]。首先,善治理念所提倡的多中心理念,为我国乡村治理中各种组织性因素提供了完善其组织和人事的基本准则。其次,善治理论有助于实现我国乡村治理改革模式由国家权力本位型向公民权利本位型的转化。再次,善治理念所提倡的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治理理念,有利于“信任”社会资本存量的提升和合作型治理精神和文化的培养。善治的网络治理理念有助于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尤其是政府之外的主体在改善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二、乡村善治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

城乡统筹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城乡统筹是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为目标,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平等、和谐、协调发展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7]。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就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统筹发展的有序转变。因此,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正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是实现统筹发展的过程与手段,而城乡一体化是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协调的现代社会结构的实现状态,是统筹发展的价值目标。

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的具体内容包括城乡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与城乡居民生活均等化。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和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等战略举措正是围绕城乡一体化的具体目标实现而展开的,这与乡村善治的推进也是密不可分的。

(一)城乡经济一体化是城乡统筹的基本要求

城乡经济一体化可以构建更大的区域统一体和重建城乡之间的平衡。城乡经济一体化需要通过有效的乡村治理解决农村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与农村土地有效利用的根本性问题。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协调城乡资源配置关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8]。乡村善治的基本目标是充分发挥乡村自治的基本功能,完善农民集体组织的运行和决策机制,实现土地要素功能的一体化、土地要素地位的均等化与土地要素流动的自由化。

(二)社会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延伸

实现城市与农村的融合和平等化,通过实行城乡空间结构优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实施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等措施实现城乡地位平等和城乡共同繁荣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讲,“城乡统筹是对区域经济系统中城市与乡村两个共生单元的综合考虑、相互兼顾,以保持二者协调、持续发展”[9]。因此,未来的乡村治理应当围绕农村社区形态的转变,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社会化职能,为农村居民融入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综合平台。

(三)城乡居民生活均等化是城乡统筹的最终目标

城乡居民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统筹城乡发展正是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民社会保障、增加农民权益等手段实现城乡和谐发展。一方面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实现农民的市民化,通过农村人口的城镇化以及农村人口待遇的普遍提高向市民转变。未来的乡村治理应当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以保护农民权利特别是土地权利为核心,使农民能够以土地的权益来分享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成果,并建立保障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生存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乡村善治的内在品质

乡村治理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政治现象,涉及国家的权力建构,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乡村善治作为一种目标追求实施起来,在现实中仍存在着种种问题或困境。如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对当前的农村治理模式进行调整和改革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践的又一重大创新。美丽乡村建设应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主线,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着力构建有利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永续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形式、农村建设管理模式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美丽乡村是实现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核心内容,美丽中国战略是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时期提出的,“体现了中国现阶段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的转变,是中国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手段”[10]。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需要积极贯彻“善治”的乡村治理理念,以谋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最终目标,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区和谐,而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密切联系的。

1.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统筹性推进

美丽乡村建设首先应将新农村建设放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格局中来谋划部署、统筹推进。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具体实施途径,“美丽中国”是一个集合和动态的概念,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的中国实践,而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基础和保障[11]。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城乡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生态富民与绿色乡村的基本目标。

2.以人为本理念下的主体性参与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它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合理利益与个性发展[12]。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需要培养村民的主体性意识,鼓励和保障农民直接参与乡村公共事务,这种参与应该是有序化的制度性参与。村民的主体性参与也符合直接性参与民主政治的治理理念,强调公民对公共行政和政治生活的直接参与,有利于激活公民精神和培养现代公民,是政治和行政民主最充分的体现。因此,村民的主动性和直接下的政治参与是乡村治理的重点,包括制度化参与和而非制度化参与都有利于提高村民自治的程度。

3.公平法治理念下的和谐性构建

公平和法治是善治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保障,乡村法治和公平是解决中国乡村治理问题的重要保证。善治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基于民主和法律的治理,亦即民主治理和依法治理,将管理社会事务和保护公民自由等都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公平法治的治理理念是为了构建真正的乡村和谐,包括村民之间、村民与集体之间,以及村集体与乡镇之间协调合作的社会关系。乡村善治的实现要求在乡村治理主体上、乡村权力流向上和空间上的多中心,要求变单一的自上而下权力流向为上下左右互动的多元权力流向。通过对乡村和谐社会构建,能够促进乡村治理主体间对公共权威的高度认同和相互合作,增进公平与效率,因此完善我国乡村治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语

乡村治理机制创新是乡村治理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学者们一直所讨论的话题。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局限于乡村的自我完善,而是应当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完善多元、自治、有效的乡村治理机制。传统的乡村治理是由政府主导下的治理模式,即所谓的“乡政村治”,但这种制度设计和实践中带有浓郁计划经济色彩的治理方式,正被市场经济催生出的多元治理模式所打破。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由于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利益需求的多样化,嵌入市场因素的乡村治理模式成为乡村治理的趋势和必然。我国乡村治理应当适应多元化中心的趋势,充分发挥不同治理主体的功能,政府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转变职能,通过制度性安排来构建平等自主、具有活力的多元治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M].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

[2]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党国英.我国乡村治理改革回顾与展望[J].社会科学战线,2008,(12).

[4][美]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统治[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22.

[5]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6]刘峰.走向乡村善治:改善我国乡村治理之多维理论考察[J].湖北社会科学,2006,(9).

[7]周琳琅.统筹城乡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8]付光辉,刘友兆.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城乡统一土地市场构建[J].中国土地科学,2008,(2).

[9]刘荣增.城乡统筹理论的演进与展望[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4).

[10]张伟.美丽中国战略的内涵、缘起及实施路径探讨[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篇4

关键词:农业;经济文化;农村旅游经济;翻译

近年来,农村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不仅吸引了一大批国内游客来到乡村休闲娱乐,也有很多外国友人来到乡村旅游,体验不同的文化氛围。这就涉及到了农业经济文化发展新风尚及对农村旅游经济翻译发展的要求。

1探讨农村旅游经济翻译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语言翻译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旅游业总收入逐年攀升,农村旅游也成为一匹推动经济的“黑马”。

1.1带动国际旅游发展

中国幅员广阔,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农村旅游成为很多人的选择,这是因为农村旅游的总体费用不高,同时又能够给游客带来原生态的美食、风光。国外友人也希望能够来到中国享受特色的田园文化,农村旅游经济中,翻译有助于规范旅游宣传资料,传播当地特色文化,带动地方农村旅游经济发展。

1.2丰富农村旅游英语翻译资料

农村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在发展农村旅游时必须要做好对外宣传工作,但农村旅游翻译资料严重匮乏是制约农村旅游发展的一大因素。国内外研究显示,中国国内农村旅游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在旅游英语翻译方面的投入却不多,翻译方面的文章和学术性研究仅占整体旅游翻译文献的1.2%左右。另外,中国农村旅游快速发展,还需要借鉴国外农村旅游发展经验,但是旅游相关的英译汉文献非常少,这也使得国内很多研究者面临着资源匮乏的难题。研究农村旅游英语翻译可以丰富国内相关领域内的研究素材,解决农村旅游汉译英、英译汉资料匮乏的问题[1]。

2农业经济文化发展新风尚对农村旅游英语翻译的影响

近年,农业文化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以传统文化为基石才能够把握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目前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民俗及固定旅游项目创新发展,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自然地理条件[2]。

2.1新时期的农村旅游经济发展融合城乡发展理念

农村旅游经济带动了农村文明建设,应把美丽乡村建设融入到城市建设中。农村全域化统筹充分体现了农村特点,同时又体现了文化传承。这是一种尊重农民意愿、保留乡村风貌、坚持生态旅游的特色文化,这种融合城乡发展理念的新风尚,对于农村旅游英语翻译来说是一个挑战。很多新的理念需要翻译工作者重新整合,在单词和翻译技巧方面,应更加注重与国际文化接轨。

2.2创新的农村社区化服务

美丽乡村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创新农村社区化服务是现代社会主义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延伸方向。弘扬先进的道德楷模,以凝聚向上的力量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创新农村社区化服务,使资源整合的速度更快,这就需要农村旅游文化翻译宣传这种先进的服务理念和人性化的服务内容,对翻译人才的培养也应该倾向于服务性。

3现代农村旅游经济翻译发展方向

由于农村旅游经济快速发展,语言不应该成为限制国外友人了解中国文化的障碍。翻译时不能因为一些中国特征民俗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就随意翻译或者胡乱翻译,完全按照汉语直接翻译的方式也是不可取的[3]。

3.1把控农村旅游英语翻译的原则

翻译的第一个原则就是要诚信。准确性是农村旅游翻译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要把控原文的具体含义,详实介绍乡村旅游景点。在不影响民族文化传播的前提下,准确翻译乡村旅游景点的名称和景点的简介,内容必须符合事实。翻译的第二个原则是保留农村民族传统文化和内涵。发展旅游经济,在吸引外国游客的同时,还要把我国历史内涵传播到世界各地。宝贵的民族精神和乡村文化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农村旅游英语翻译一定要保留民族文化特色和内涵,对于一些难翻译的内容不能一笔带过。翻译的第三个原则是要有美学价值。在美学基础上的农村旅游翻译,可以让国内外游客领略其中的美感和含义,尤其是乡村旅游,本身就是在好山好水的背景下,让游客能够彻底放松,保持身心愉悦,因此以一种诗情画意的翻译方式来介绍特色的农村民族文化、景点和旅游项目,才能够起到相互呼应的作用。

3.2农村旅游翻译技巧

农村旅游翻译和大部分翻译一样,运用直译、音译和意译是比较常见的方式。音译法常用于翻译一些知名度比较高的景点,这样可以达成中文和英文说法一致的传播效果,使得比较有名的乡村文化和农村旅游景点能够快速传播到世界各地,而且朗朗上口。直译法一般是用于没有争议的翻译内容,或者为了使传统民俗能够更加原汁原味地还原乡村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等。采用直接翻译的方式,对于景色和故事娓娓道来,能够在原生态翻译中带来别样的文化享受。意译翻译方法主要是针对一些具有特殊内涵、文化冲突或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查缺补漏式的翻译,这种翻译让外国游客容易理解一些较为艰深晦涩的含义。

3.3巧妙使用修饰翻译方法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语言,都有一些诗情画意的翻译规则和翻译词句,结合中国乡村文化及农村旅游的语料库,按照一定的语言规则巧妙地使用修辞方法,可以让文章变得更加生动。翻译时加入一些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方法,可以增强阅读时的趣味性,使旅游资料不再枯燥无味。

篇5

村位于镇东部,村镇政府X公里,为深度贫困村。全村辖X个村民小组X户X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X户X人,截止X年底已脱贫X户X人,剩余未脱贫人口X户X人,X年计划脱贫X户X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X.X%。全村总流域面积X.X平方公里,有耕地X亩。主要经济收入以种养业、塑料大棚蔬菜产业和外出务工为主。

一、项目建设必要性。

近年来,村通过大力开展全域无垃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今年又实施了“四抓四促”念好“五字经”打好城乡环境整治攻坚战,全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提升。

但由于资金缺乏,整治工作仍旧存在不彻底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转运、填埋处理等一些基础设施跟不上,生活垃圾不能及时回收和有效处理。

这些问题仍严重影响着群众生活,制约美丽乡村的建设和经济发展,为扭转当前局面,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小康建设步伐,增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效应,整治项目势在必行。

二、项目建设计划。

项目名称:县镇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建设内容:采购勾臂式垃圾车X辆、垃圾箱X个、户外垃圾桶X个。

建设时限:X年X月X日-X年X月X日

建设资金:该项目概算资金X万元,资金来源为专项资金。

三、项目保障措施。

一是组织领导。为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开展,镇政府成立由党委副书记、镇长任组长,村包村组长任副组长,镇包村专干、村干部为组员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项目的建设、落实及督促检查和验收工作。同时要把项目建设列入主要议事日程,精心安排,周密部署,抽调工作责任心强、组织协调能力好的干部蹲点包片,现场指挥,协调解决项目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明确职责。

为切实做好该工程,镇政府召开了多次会议、专题安排部署,并各方面协调,争取确保该工程建设项目圆满完成。

三是强化督查。

在上级主管部门督察的同时,镇领导小组加强对该项目做好规划。同时镇上将分阶段定期不定期的督察、抽查、检查和验收,全面促进该工程建设保质保量完成。

四、项目管理及实施办法。

(一)项目启动。项目领导小组接到批准项目计划后,要召开专题会议,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共同讨论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二)项目实施要求。

(X)勾臂式垃圾车:主要由项目村进行管理维护,负责运转生活垃圾。(X)垃圾箱、垃圾桶:每个社分别在社区内分散放置,主要收集居民生日常活垃圾

(三)确定实施单位。

通过招议标形式确定中标单位,中标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供应性能优良的产品,供应商要与镇政府签订具体采购合同。

(四)后期运行服务。

项目建成后运行责任主体为村村民委员会,探索建立村民自治与政府支持相结合的示范项目设施运行和管理机制。

五、项目验收及后续管理。

(一)按程序进行验收。项目整体完成后,先经镇项目验收小组自验后,再申请主管部门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的按程序拨付资金。

篇6

[论文关键词]经济法教学 可持续发展原则 社会热点 社会关切

一、经济法教学何以需要关注社会

经济法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总以抽象的概念、原理、制度、规范等形式出现。为了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增强学生法律应用能力,就需要注重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应用技能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而运用案例教学法无疑是比较恰当的互动式教学方式,采用案例不仅能提高学习兴趣,更能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经济法理论教学中引入关注社会热点、社会关切,其必要性有以下三点:

(一)体现理论教学的时代性和社会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发生深刻巨变,经济成份、经济利益格局、社会生活、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形式和分配方式呈现出多样化局面,社会思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随之多样化和复杂化。这是任何一门理论课程所面对的形势变化,因此,任何教材的编写和课程的讲授都必须注重时代性和新颖性,否则就无法实现课程改革的创新与实用。杜威说过:“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学校不是社会“真空地带”,是社会生活的组成,也因此受到社会生活各方面,正面乃至负面影响。

(二)经济法课程独特性质的要求

诚如学者所论:“现代经济法的产生是经济社会化的后果,是法律对经济社会化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的回应。”经济法所涉内容广泛,既包括基础理论知识还涉及到具体的部门法。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变化,必要要求调整经济关系的经济法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因此经济法与其他学科发展相比较更具动态性。经济法理论虽然抽象,同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经济法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政策法律化的产物,其来源于经济实践。因此,经济法课程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解答社会热点问题才可体现其与时俱进的特点。

(三)丰富教学内容和完成教学任务

经济法教学内容与社会热点、社会关切紧密相连。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除了要求讲授者本身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讲授者能否恰当运用社会热点、社会关切来阐释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而充实教学内容。经济法教学需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才能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要抓住社会热点,指导他们运用经济法的相关理论去分析和认识社会问题。

社会热点是指较受社会民众所关注的新闻或事件及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看法,包含了民生保障、环境资源、食品安全、医患关系、消费购物等方面。有社会热点,就会有人关注、评论,也就产生了社会关切。如果说让学生每天都关注这些社会热点尚存在困难,那么以上所阐明的三点必要性是可以,也是应该“督促”经济法理论教学增强关注社会热点与社会关切的主动性的。

二、将社会热点与关切融入“可持续发展原则”讲授的一些事例

面对当前我国资源形势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客观形势,我党做出了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部署,即在十报告中首次阐述了生态文明,将其从可持续发展提升绿色发展的战略高度,同时也绘制了“美丽中国”蓝图。其关键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秉持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理念,不能离开环境保护来谈发展、搞发展。当前高校也在全面开展学习贯彻十精神和“中国梦”等主题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也势必包含了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学习和宣贯。作为与之密切相关的经济法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可以在这些学习和宣贯过程中得到体认的。基于笔者所在高校地处广西,生源基本上都来自广西区内的这一基本情况,在课堂中讲解可持续发展原则这一知识点,笔者也尽量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让经济法相关理论、原则在教学中具体化、微观化、生活化,以更贴近现实生活和地域特点,以下所举的一些事例,可供探讨:

事例一:“美丽广西·清洁乡村”行动与“南珠杯”竞赛、“城乡清洁工程”、“城乡风貌改造工程”

为全面贯彻落实十精神,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广西建设,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西区党委、政府决定从2013年起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目前广西各地正在部署开展这项工作,在桂高校同样要结合此项工作开展建设美丽校园和文明校风的活动,广大在校大学生也将要参与其中。作为“美丽中国”战略任务在广西的具体化,“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是广西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当前经济法教学中阐述地方可持续发展知识点的最佳案例,是可以让学生感同身受的。其实,早在1994年广西就发起了“南珠杯”竞赛,至今已经八届;这项活动使得广西城市综合功能不断增强,城乡居住环境和风貌明显改善,城乡文明显著提升,极大推动了广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6年,广西实施了“城乡清洁工程”,将其作为一项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民心工程深入开展。2009年广西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在全区开展“城乡风貌改造工程”,加快形成民族和地方特色凸现的壮乡建设风格,服务广西科学、和谐、跨越发展大局。但这三项活动对于目前在校90后大学生而言是比较陌生的;因为在“南珠杯”竞赛举行时,这些大学生才来到人世;在“城乡清洁工程”实施时,这些大学生仍是未成年人;在开展“城乡风貌改造工程”时,大部分学生尚未步入大学殿堂。客观地说,“南珠杯”、“城乡清洁工程”、“城乡风貌改造工程”这三项活动是“伴随”着这些90后大学生成长的,但他们对此普遍缺乏了解,谈不上理性认识,也谈不上理解这些活动背后所具有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更谈不上从“可持续发展”原则去看待此问题。但不能忽略的事实是:90后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一员,家乡的环境改善、风貌变迁是他们所亲历的,这得益于“南珠杯”、“城乡清洁工程”、“城乡风貌改造工程”这些政策实施和活动开展,从这点意义上说,他们是广西城乡变化、社会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亲历者,也是受益者。如果将这些政策、活动的历史沿革与变迁对90后大学生讲解,是可以增加他们对“美丽广西·清洁乡村”行动的理性认识,通过提高他们对这些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进而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使他们从广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亲历者、受益者转变为实际参与者。

事例二:“天下风景·美在广西”宣传语

2009年广西以“天下风景·美在广西”作为旅游的形象宣传口号,并产生了强烈社会影响,使越来越多人更加深入了解、熟悉广西。可以说经过多年旅游宣传促销,这一宣传语作为广西旅游形象宣传口号已家喻户晓。《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颁布实施,《意见》决定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北海涠洲岛旅游区和中越国际旅游合作区,为广西旅游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广西旅游业也以此为突破口,努力开发将经济、生态保护和社会效益三者结合起来的生态旅游,实现广西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大自然赋予广西得天独厚的优势,广西也正把旅游资源、品牌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让旅游强区的蓝图走向现实。旅游消费、旅游业发展对大学生而言是比较模糊的概念,但“旅游”在他们观念中或许可用另一个词替代“玩”。但如何从“玩”字入手,通过旅游消费讲解旅游、讲解这一朝阳产业背后的可持续发展,是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目的的。就笔者所在高校而言,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于区内,他们在入学前或入学后,或多或少都曾有旅游的经历,从这点意义来说,旅游消费、旅游产业不仅是社会热点,也是师生之间的共同话题,是可以找到语言与思想共鸣的。那么,在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畅谈旅游经历,让他们主动讨论旅游产业给社会经济所带来的变化。不可否认,由于客观原因限制,有不少来自于城镇农村的学生可能会缺乏直接的旅游经历。但换个角度思考,旅游资源在广西而言,又往往集中在一些发展比较滞后的县份或者城镇,如果有来自于这些旅游资源丰富县份城镇的学生,那么他们对旅游业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变化,是比在城市出生长大的学生更有直接认识或者发言权的,因为不少学生的家庭经济收入就得益于当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由此切入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点是极易达到教学效果的。对于在大城市出生长大的学生而言,在课堂教学则是通过城市规划变迁入手举例,如南宁城市“生态功能区划”与“水城”“绿城”建设、“百里柳江”打造、桂林山水城特色等等,对来自于这些城市的学生而言,这就是城市发展建设典型的可持续发展事例。

事例三:广西的电力形势

电力作为基础产业,对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具有重要作用。但受装机容量和水电出力不足、夏季电力需求迅猛增加等因素影响,广西自2011年起步入了缺电程度最严重和时间跨度最长的缺电局面,成为全国最缺电省区之一。依靠科技转变发展方式,节约、清洁发展,升级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是推进电力产业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学校作为重点保障民生用电范围,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他们对于“电”、电力产业的理解较为模糊,所能接触到的只是在校期间的用电安全教育和缴纳电费等方面,这是由于客观原因限制。因此要从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基本用电行为讲解电力产业背后的可持续发展,则需要教师“抽丝剥茧”的案例教学。首先,作为经历过初等、中等教育步入大学殿堂的学生,是学习过物理知识的,电如何产生送到千家万户、有哪些常见发电模式等问题,学生是可以轻而易举回答的。其次,作为一般地理常识,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前也有所了解,比如广西水利资源较为丰富,但煤炭资源却极为匮乏(即使不是广西籍的学生,也能对其所在省区的资源有初步了解)。也就是说,在学生知晓广西发电主要靠水力的基础上,是可以让其认识到广西电力供应具有“靠天吃饭”的特点,进而理解枯水期广西电力供应则会陷入捉襟见肘的困境;抛给学生的现实问题则是广西电力需要能源节约、优化资源配置,需要可持续发展。再次,对以上内容进行深化,则拓展出很多让学生了解的社会热点或思考的问题,比如居民“阶梯电价”机制;广西合山被国家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防城港核电站建设等。如此引导学生通过电力,特别是广西现状来认识资源的重要性,资源节约必要性,认识可持续发展原则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具有的不可或缺意义,应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教学过程。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 农村社区教育 兼容性 生态文明建设 实践与思考

什么是生态文明呢?指人类在遵循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中取得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党的十面向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划,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扩展为“五位一体”,既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并把后者放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的突出位置,这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战术。“农村天地,广阔有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既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有机组成,又是其中不容忽视且无可替代的重要内容。而农村社区教育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推力。就是说,加强农村社区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相互交融,具有相当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简析农村社区教育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相对于生态平衡与和谐社会来说,人既是一种建设性力量,又是一种破坏性力量”。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人与环境之间和谐关系的恶化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多是由于人的盲目行为造成的,而要融洽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首先必须帮助人类及其社会群体的人们提高相应的思想认识,进而把正确认识转化为一种积极有效的自觉。《可持续发展21世纪议程》强调提出:“教育对改变人们的思想认识和态度行为是不可缺少的,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能力的关键。”本文认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如下理念:努力推动生态教育向全民教育、全程教育和终身教育发展,通过丰富多元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逐步把生态保护变成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而这种理念与社区教育的基本服务功能是完全一致的,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同样是社区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如果农村社区教育能够有组织、有计划、有秩序地在全体民众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对促进当地乃至区域化“五位一体”的各类文明建设将发挥生力军作用,其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二、简析农村社区教育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能性

生态文明建设与农村社区教育的根本目的、主要任务和基本功能等都是相似的,都需要地方政府和广大民众的高度重视、人心关注、积极参与和共同协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相互兼容是完全可能的。

1.充分发挥政府及部门的主导作用。地方政府首先要强化生态文明教育的主导作用,把之纳入中长期和年度发展规划之中,并引导纳入社区教育计划之中。其次,在政府的有效主导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社会团体等既是社区培训项目的指导者,又是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推进者,要有效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带动并形成生态文明教育的公众参与机制,把生态文明教育与“美丽乡村”建设、卫生城市创建、文明单位争创、文明社区评创和“星级家庭评选”等活动相结合,切实提高教育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充分发挥各类培训教育的先导作用。随着科技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但是由于人们对生态的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比较薄弱,对“地球村”的认识程度比较浅显,直接导致生态危机现象不断加重。为了有效遏制并切实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通过生态教育活动完成使命。鉴于此,对于人数较多、破坏现象严重的广大农村地区,要坚持以社区教育为有效载体和良好平台,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生态教育活动,从中发挥带头示范和辐射带动的“双带”促进作用。通过多样载体形式,着力开展如下教育活动:生态知识普及教育,生态文明观念推进教育,强化生态环境法制教育,生态文明技能教育,加强各类产业转型培训等。通过培训教育,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农村社区教育的常态内容和主体内容。

3.充分发挥健康舆论宣传的引领作用。要让全社会力量重视和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和舆论引领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鉴于此,我们要坚持以农村社区教育为有效载体和良好支撑,一是高态势、大力度地开展宣传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的教育活动,积极营造健康良好且热烈浓厚的舆论环境,逐步让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源源不断地输入活力元素。二是积极举办诸如“人美・家美・乡村美”之类的生态教育周活动,通过发放资料、植树护绿、征文演讲和文艺汇演等活动,大力倡导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意识行为,反对一切不和谐因素。三是认真挖掘和注重培植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不断放大典型示范和辐射促进的教育效应。

篇8

但近一百多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迅猛发展,中国的农耕文化同样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猛烈冲击。城镇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吞并了城郊的村庄,产生了大量的“城中村”;大规模的村庄撤并运动,农民被动“上楼”,造成大量的“空心村”。曾经“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的美丽乡村土地上矗立起一座座高楼,不见了“牧童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乡村景色,却看到牺牲了大片大片肥美庄稼地后建立起来的高速公路上一辆辆汽车飞驰而过……这一切,引起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重视与忧思。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近年来,记述与怀念农耕文明的作品应运而生,这些作品无一不表现出作者们对中国农耕文明的热爱与敬畏,他们在用文字将正在消失的农村事物记录保存珍藏的同时,更大声呼吁人们珍惜与继承深藏在农耕文化中的传统美德。

中国农业出版社近期出版的《记住乡愁》也是属于这一行列的作品之一。该书详细地介绍了农时――二十四节气、农俗及农谚;农事――回忆传统的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乡情――记述了作者经历的一些名人趣事。本书不仅给广大读者介绍了传统的农耕文化,更带给了新城市移民一段乡村记忆。本书既表现出作者可贵的乡愁自觉,更显示出作者期望发扬光大农耕文明宝贵传统的拳拳之心。

作者扣紧乡愁写农时农事,借农时农事的深情回忆与叙述,抒发久积于心耿耿难忘的乡愁情结。他在叙述全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一个节气的由来、特点和本节气中的农事内容时,常借助于有关古诗词的介绍和对当下农村现实的描写,穿越时空,古今交汇,让读者认识到,古今虽相距遥远,但同一节气中的农事相同,这就有助于读者理解中国农耕文化传统历史悠久,一脉相承。

篇9

[关键词]O2O模式;休闲农业;电子商务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6329

1休e农业旅游发展的现状

在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农户参与到休闲农业旅游的大军中来。截至目前,全国共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328个,推介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70个,认定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6项。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从业人口845万人,带动672万户农民受益。而随着消费者休闲时间的增多和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休闲农业旅游越来越多地成为消费者青睐的旅游方式。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2016―2017年中国旅游消费市场发展报告》显示,国内自驾游、乡村游等旅游形式成为出游常态。2016年国庆期间全国乡村游游客人数达129亿人次,在593亿总旅游接待人次中占比217%,成为长假出行的主要消费选择。

2基于O2O模式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困境

21乡村基础设施落后

乡村目前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网络普及率低的问题。由于留在农村的农民普遍年龄偏大,很多农民刚刚开始使用智能手机,甚至都没有上过网,在这种情况下更不要说“互联网+”的思维方式了,这大大限制了休闲农业O2O模式的发展。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虽有所增长,但是城乡差距依然很大。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91%,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331%,城乡普及率差异为360%,在网购、支付、旅游预订类应用上的使用率差异达到20个百分点以上。所以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有待加强,农村人口的网络意识有待提高。

22缺乏电子商务人才

农业部通过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到2016年已经累计培训农民69万人次,但这只是让农民开始触网,和我们所要求的线上线下融合或者触网营销相去甚远。其实,不管企业经营的休闲农业旅游还是农户自己组织的休闲农业旅游,都存在缺乏电子商务人才的问题。懂电子商务的不懂旅游,懂旅游的不懂电子商务。因此,电子商务人才的缺失很难适应目前“互联网+”发展的需要。

23网站宣传信息雷同

很多触网的休闲农业都存在页面信息雷同的问题,没有针对产品的特点量身定做。针对很多农业园在淘宝或团购网站上的销售页面的调研发现,不同产品的页面宣传内容基本一致,没有产品特色,很多也只是进行网上图片和文字的堆砌。例如,无论是蔬果采摘、农业休闲、真人CS项目里的宣传图片和内容都是一样的,产品特色不突出,这样就很难激发消费者的消费热情,产生购买欲望。

24推广形式单一

很多企业将产品委托给旅行社进行线上线下融合,让它们进行网络方面的推广和宣传,可是通过旅行社进行休闲农业旅游的消费者很少。或者出现在团购网站上或者出现在淘宝上,没有集合各种新媒体营销方式的优势进行品牌传播与推广。推广形式很单一,这不利于品牌的塑造和口碑的形成。

3构建休闲农业旅游O2O发展模式的必要性

31休闲旅游的需要

一方面,人们的休闲时光增多为休闲农业提供了可能。大多数消费者全年休假时间已经超过100天,小长假出行和周末游的消费者呈上升趋势,度假模式也由“观光”向“休闲”转变。另一方面,城市旅游人群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消费需求层次的提高也为休闲农业提供了广大的目标市场。城市工薪阶层的较强的工作压力和休闲时间的不断增多势必使休闲游成为消费者心仪的旅游产品,更多人愿意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和家人、朋友休闲娱乐,而不再是疲于奔命地奔赴各个景点。自驾游的盛行更使得周边游休闲游成为一种可能。

32智慧旅游的需要

在我国全域旅游和电子商务井喷发展的背景下,休闲农业旅游O2O模式的落后与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不断加强休闲农业旅游O2O模式的发展是当务之急。中国在线旅游的占比逐年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在携程网、途牛网、去哪儿网、驴妈妈网等知名旅游网站订购自己需要的旅游产品,这些网站主要针对国内游、出境游等路途较远的旅游,而团购网站如美团网等则更多地倾向于周边游等短途旅游。但是我们看过这些网站后可以发现,输入 “采摘”“农业园”等关键词后相关的信息少之又少,这与蓬勃发展的在线旅游市场显得格格不入。

33口碑旅游的需要

一方面,消费者消费方式的转变要求休闲农业旅游构建O2O发展模式。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各种旅游产品依靠消费者进行旅游体验后进行的评价形成口碑,消费者也已经习惯了通过在线网站查看这种口碑后做出相应的购买决策,而目前休闲农业的口碑主要是靠传统的口口相传,可是口口相传的覆盖面有限,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的需要。整个农业产品包括旅游产品目前品牌意识落后,O2O模式可以为农业休闲旅游和乡村旅游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

4基于O2O模式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建议

篇10

一、乡村旅游升级的必要性

(一)传统乡村旅游产品无法满足休闲度假时代市场需求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带薪休假制度的逐步完善,中国正迈入全民休闲时代,市场需求也从单一的观光向康体运动、生态游憩、亲子教育、养生养老、文化体验等多元化转变。其中距离城市较近、保留着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的乡村地区,是城市居民日常休闲度假的最佳选择,但传统的乡村旅游产品以农家食宿接待服务为主,已经无法满足潜在市场的多元化需求,进行全面的产品调整与更新以适应市场变化需求。

(二)传统乡村旅游发展无法驱动乡村地区的全面复兴

乡村旅游发展的从一开始即被赋予扶贫的功能,尤其是在现阶段,更是肩负着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使命。通过旅游导入,促进乡村的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人居改善、文化传承,实现乡村地区的全面复兴,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终极目标之一。而传统的乡村旅游,以单独农户的自发参与、政府的简单规范引导为特征,缺乏对乡村地区文化、生态、产业、人才、资本的整合,无法形成强大的发展推动力。因此,从乡村整体发展与振兴的视角出发,进行更高层次的战略整合与路径设计,是未来乡村升级的重要方向。

(三)传统乡村旅游发展无法实现乡村资源高效集约利用

乡村地区是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乡土民俗、农林产业等多元资源的综合体,具有极高的休闲体验价值。但传统乡村旅游粗放式发展特征明显,以乡村可视资源的初级、简单的利用与转化为主,对于乡村的生态、遗产、田园、水系、山林、民俗缺乏深度解读与精致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源价值降低与资源浪费,甚至很多地区因为不当的乡村旅游发展,造成了乡村自然生态的破坏、传统文化的过度商业化和庸俗化,不利于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未来,以生态和文化保护为前提,推动乡村资源的精致化、创意化、集约化利用,是乡村旅游升级的重要抓手。

二、乡村旅游升级模式探讨

乡村旅游经营模式创新 ,就是要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着力破解乡村土地流转、农宅租赁瓶颈,积极探索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农宅入股、旅游咨询机构智力入股、旅游众筹等新型投资机制,引导乡村旅游从单一的“农民自营+政府引导”,走向“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新农人+政府+社区”等多元化经营之路。创新模式有:

(一)标准化的乡村酒店模式

(1)“乡村酒店”的理念,以现代酒店的经营管理理念,推动乡村旅游服务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提供有品质的农家食宿接待服务,是传统农家乐的直接升级版。

(2)适用村落特征:村落农户物质条件高度均质,易于实现标准统一,尤其适用于统一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安居新村;临近成熟旅游景区或位于旅游热点线路之上,主要面向景?^到访游客,有条件打造成为面向大众游客的食宿接待服务配套区。

(3)模式要点:推行标准化的旅游接待服务+建立与成熟景区的联动关系:按照酒店的功能空间,对村落进行统一规划设计或改造,明确大堂接待区(即乡村旅游服务中心)、公共活动区(即乡村公园、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食宿接待区(即设施标准统一的旅游接待户);通过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实行乡村旅游接待户的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分配客源、统一价格、统一结算;按照酒店客房的标准,设计各个接待户的配套设施,如房间面积、独立卫生间、统一的床上用品和洗涤用品等;积极与周边成熟景区联动营销,并建立从景区至村落的便捷道路导视系统,开通免费摆渡车,通过吸引景区到访游客,获得充足的客源保障。

(4)典型案例。密云司马台新村――北京“乡村酒店”模式实践与示范标杆。司马台新村的前身是司马台村,因靠近司马台长城景区,该村是北京城郊民俗旅游发展较早较成熟的村落之一。2011年,古北水镇项目选址落户司马台村,为推动项目建设落地,对司马台村实施整体搬迁计划,遂启动了司马台新村建设。新村落成之后,即明确了践行北京市“一个民俗村就是一个乡村酒店”的发展理念,由司马台民俗旅游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定价、统一门头牌匾、统一床上用品配送洗涤,合作社下设民俗旅游接待中心,负责村落内的客源分配和统一结算。司马台新村由此变身为一个村民参与的乡村酒店,主要面为古北水镇到访游客提供有品质保障的农家食宿接待服务,并与水镇内的高端食宿设施形成互补,成为了古北水镇的大众游客配套接待区。目前,司马台新村共有215个民俗户通过县镇村联合验收,可提供房间645间,床位933张。

(二)个性化的文化民宿模式

(1)核心理念,把一个乡村打造成一个乡土文化博物馆,基于村落文脉与古民居群落整体保护的基础上,通过传统文化艺术化、创意化、体验化利用,打造有故事的乡村民宿群落和精致的乡村文化休闲体系,创造传统与时尚碰撞的精致乡村生活方式。

(2)适用村落特征:村落历史厚重,文化特色突出,尤其以传统古村落为典型代表;村域内拥有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如名宅大院、寺庙宗祠等,适宜开发多种历史文化体验产品;村落传统肌理尚存,环境自然质朴,并保存一定数量的具有历史感的传统民居院落,具备开展乡村文化度假的基本条件。

(3)模式要点。古村整体保护与特色民宿打造,村落历史景观与文化游赏体系营建:对村落内各类文化遗存进行系统普查,确定保护红线与可利用等级;筛选村落的主题文化元素,并与村落的公共景观、体验活动、建筑风貌结合。

(三)高端化的度假乡居模式

(1)野奢度假综合体理念。以塑造特色乡村度假品牌为导向,通过乡村闲置农宅的统一收租,并进行整体改造与度假化利用,将村落打造成为高品质的乡村旅游度假区。

(2)适用村落特征:村落生态优良,环境幽静,拥有天然的度假条件;一般为“空心村”或新村搬迁之后的废弃旧村,房屋空置率较高;村落民居建筑多为传统老院落,风貌特色突出,改造价值较高。

(3)模式要点。塑造高端度假品牌:把闲置农宅集中经营,度假社区整体打造:由村集体对村内空置民宅统一租赁回收,通过引入外来企业资本或自筹资金,进行整体度假化改造,并塑造独立度假品牌;民居改造讲求文化性、乡土性与品质感兼顾,追求外旧内新、外朴质内奢华的效果;可通过探索村民房产、土地入股等多种方式,实现社区居民持续参与;当地村民可被返聘为度假村(区)员工,推动村民就地就业。

(4)典型案例。山里寒舍,由“空心村”到乡村度假区转变。山里寒舍位于北京密云县北庄镇干峪沟村。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干峪沟村村民逐渐外迁,导致大量民居闲置乃至荒废,村内民居空置率高达80%,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心村”。2013年,北庄旅游开发公司,以50年租用、二套闲置房入股合作等形式,收租了村里废弃或闲置的宅基地(或集体土地),对村落的供电、给排水、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进行高规格建设,并将传统民居院落改造成为高品质的度假酒店,以“奢华与朴素混搭,舒适和自然结合”为特色,将城市化的星级酒店享受与乡村自然宁静的生活自然融合,并配套了游泳池、高尔夫、儿童游乐场等休闲度假项目,目前开放的院落有20余座,入住价格从1500元至4000元不等。通过这一模式,村民不仅可以获得稳定的租金,同时还成为山里寒舍的员工,获得相应的工资收入,而干峪沟村的土地、果林等各类资源也得到了系统盘活,昔日荒凉的空心村变身成为国际范的乡村度假区。

(四)创意化的休闲聚落模式

(1)乡土游乐场理念,整合村落内的河流、田园、果林、山地,创意打造多元化的乡村休闲游乐空间,并通过策划好玩、丰富的乡村活动形成为村落持续的旅游吸引力。

(2)适用村落特征:一般位于热点游览线路上,交通可达性较好;村落可利用的休闲资源丰富,如河流、湿地、果林、山地等;具备一定的可建设用地条件,便于引入休闲游乐设施或项目;村集体发展旅游积极性较高,且具有较超前的发展思路和较强的号召力。

(3)模式要点。扩展乡村休闲空间和创意休闲体验活动策划相结合:由村集体牵头,对乡村休闲资源进行系统化整理,并导入创意理念,包装打造农耕文化园、乡村花海、儿童乐园等休?e项目,构建乡村休闲产品体系;策划春耕节、乡村亲子课堂、丰收狂欢节等丰富多彩的乡村活动,创造乡村持续旅游吸引力;通过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组织村民开展旅游接待,为到访游客提供食宿服务;建议可采用“村集体+企业”的模式,吸引部分外部资金,用于投资较大但盈利性较好的休闲项目开发。

(4)典型案例。创意休闲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尚书圩村,位于浙江安吉县皈山乡境内,距安吉县城18公里,是一个群山环绕的典型山村。2010年,尚书圩村把握“美丽乡村”建设机遇,转变观念,提出“经营村庄”思路,利用生态和文化资源优势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和文化旅游产品,打造尚书休闲文化村,走出一条旅游驱动型乡村发展之路。

为促进旅游发展,尚书圩村首创林地股份制流转机制,并通过吸引投资和自筹资金两种方式,先后建设了尚书文化园、尚书开心农场、向尚花田等休闲体验项目,其中的开心农场,是村内基于土地流转建立起来的,设计有百亩葵花园、千米瓜果长廊、蔬菜园、瓜果园、采摘园、春泥农耕园等特色版块,主要面向城市家庭和青少年群体,提供乡土教育、农耕体验、田园休闲等特色产品,并策划举办金榜节、葵花节、欢乐农家过大年、乡村南瓜创意PK赛等一系列乡村趣味节庆活动,形成了乡村的持续吸引力。目前,尚书圩村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每年的游客量在10万人次左右,单就村中景区门票每年就能为村民增收近100万元。

(五)产业化的主题庄园模式

(1)主题庄园,依托现代农业和涉农企业品牌打造的高品质田园综合体,复合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两大基本功能,既是企业品牌展示与技术研发基地,也是高品质的田园休闲度假区。

(2)适用村落特征:农业基础较好,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农业品牌或拥有独特的农业气候条件和文化资源;土地流转门槛低,有建设大型农业庄园的场地条件;交通可达性强,能够吸引大型涉农企业或其他休闲农业投资主体进驻。

(3)模式要点。企业资本撬动+现代农业品牌支撑+庄园生活方式构建:以现代农业产业为基础,通过大型企业资本导入,发展庄园经济,形成“产业+旅游”双驱动;不以民俗接待户发展为重点,而以庄园品牌塑造、庄园综合功能扩展、庄园产业延展和产业链条构建为主;庄园作为游客集中到访区,提供观光从景观和建筑设计上,柏联普洱茶庄园讲求对当地传统建筑的延续与再创新,其中的制茶坊由著名建筑设计大师邢同和执笔设计,全钢架结构、全玻璃外墙和隔断的精制厂房,把具有云南傣族、布朗族民居特色的木材、茅草、小挂瓦、回廊、尖顶等元素自然的融入其中,与周围茶园浑然一体,既方便游客观光,又可以保证生产环境的整洁,缔造了一座集后现代建筑美感和傣族、布朗族民族特色为一体的“茶园里长出来的制茶坊”。

篇11

同志们:

这次动员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省党委、政府的有关决策部署,动员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紧紧围绕__x市发展大局,迅速行动、真抓实干、团结拼搏,扎实开展清洁乡村”活动,不断优化全市乡村环境,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开展清洁乡村活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开展清洁乡村活动,是一项民生工程、生态工程、新风工程、作风工程、系统工程。近日来,各级各部门迅速行动,积极做好调查研究、制定方案、组建队伍、宣传发动、清扫垃圾等工作。市委办会同组织部研究提出了抽调人员的名单,两办(市委办、市政府办)迅速印发了活动实施方案,并在“五一节”前发出通知,布置全市各部门各单位开展了环境卫生整治活动;__县__x区连续几天组织开展了清扫大行动;教育系统以美丽校园、清洁家园为主题,以“小手拉大手”方式,组织全市各类学校学生开展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每周帮家长搞一次卫生等“十个一”活动,并组织全市____万名中小学生,将县区党委、政府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及时送达,使上级精神迅速传遍千家万户;团市委组织____多人开展了“贡献青春力量,建设美丽__x”青年志愿者清洁乡村活动;驻市部队迅速行动,积极参与所在地区的清洁活动;宣传部门及时在交通要道和人群较多的公共场所安放宣传牌;组织部门迅速抽调人员到位;市公安局及时召开动员大会,号召广大公安干警积极投身到清洁乡村活动中,等等。这些都说明,市委、市政府对开展这项活动是高度重视的,许多部门和很多同志政治上敏感、思想上重视、反应上快速、行动上积极,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也是我们开展好这项活动的重要基础,只要坚持这样抓下去,就一定能取得预期效果。我市这一段时间来的有关工作,得到了省党委领导同志的认可和好评,我们要把上级的勉励转化为进一步干好工作、推进活动的动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到位行动才能积极。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开展清洁乡村活动的重要意义,希望大家着重在五个方面形成共识、统一思想:

一是重要性。开展这项活动,是省党委、政府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抓手。这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改善民生、建设美丽中国等重大决策部署,对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对于开创__x市科学发展新局面,对于促进各级干部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密切与人民群众联系,都具有重要作用,也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二是必要性。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民群众对进一步优化城乡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对抓紧解决城乡环境突出问题的呼声越来越高,需要我们顺应群众的期待,抓紧解决这一问题。目前我市乡村环境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不仅影响群众的生活质量,而且制约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只有下决心、下功夫优化乡村环境,才能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把农村发展这块“短板”补足补好。

三是公益性。珍爱自然、保护自然,打造天蓝、地绿、水净的洁美乡村,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创造良好人居环境,是全市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责任。开展清洁乡村活动,是一项推动乡村发展进步、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大举措。这项活动既有鲜明的群众性,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抓好,又有突出的公益性,抓紧抓好之后,其成果可以让百姓得到实惠、让群众共同分享,实际上这是一项民心工程。

四是艰巨性。尽管近年来我们在治理乡村环境卫生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农村房屋乱搭乱建、杂物乱堆乱放、垃圾乱扔乱倒、污水乱泼乱排等现象还比较严重,解决这些问题,不是开几次会议、发几份文件、喊几句口号、搞几次突击就能见效的,必须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基础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整合力量、克难攻坚,才能收到成效、实现目标。

五是长期性。根据省的统一部署与安排,这项活动要长期坚持整治,使乡村面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需要我们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把“短安排”与“长打算”结合起来、突击清理与常抓不懈结合起来,既要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效果,又要着眼长远、持之以恒,直到最后完成目标任务。

总之,开展清洁乡村活动,意义深远、责任重大、任务繁重。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党委、政府的部署与要求上来,以坚决的态度、迅速的行动、有力的措施,精心组织开展,确保抓出成效。

二、明确目标、落实任务,围绕__x市发展大局扎实开展清洁乡村活动

根据省印发的活动方案,结合北海的实际,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全市开展活动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有关要求。

工作目标是:清洁环境、美化乡村、培育新风、造福百姓。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全市乡村实现“五好四无”,就是基础设施好、环境卫生好、公共服务好、政风民风好、党群关系好,无乱倒垃圾、无环境污染案件发生、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无大规模发生。

基本原则是:集中整治、形成长效,干部引导、农民主体,科学 规划、统筹推进,突出重点、全面覆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级负责、社会共建。

主要任务是: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重点,改善人居环境,改造水源质量,改良田园生态,进一步提升乡村规划建设水平、生态建设水平、乡风文明建设水平。

为此,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扎实做好以下五项重点工作。

第一,要突出重点、集中整治。近期要组织开展“五大行动”,就是:村镇积存垃圾大清理、村镇污染源头大整治、乱挖乱采大整治、村镇乱搭乱建大整治、村镇占道摆卖大整治,使全市乡村面貌尽快有一个大的改观。

第二、要科学规划、统筹推进。要围绕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市的目标,结合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以及实施全市环境卫生专项规划、城乡风貌改造规划和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规划,从实际出发科学制定全市乡村清洁整治建设规划,分步实施、统筹推进,实现清洁乡村与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三,要点面结合、整体推进。抓典型示范是我们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经验。农民群众最讲实际,在开展活动过程中,要注意发现典型、培养典型、树立典型、宣传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__x县__x区及各乡镇都要结合实际、发挥优势,抓好示范点建设。要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庄,抓好垃圾综合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和水源地保护示范建设。

第四,要发动群众、整合力量。广大群众是开展这项活动的主体,充分发动群众是确保活动成效的关键。要充分发挥我们党善于做群众工作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紧紧依靠群众、广泛发动群众、有效组织群众,把党委和政府的决策部署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让广大群众认识到开展这项活动,不仅关系到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而且关系到家乡生产生活环境的优化,符合自己及亲人乃至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从而积极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自愿自觉、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广泛集聚开展活动的“正能量”。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广大基层干部的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依靠他们做好工作。只要群众能做到、能做好的,就放手让基层干部组织带领群众去做,工作组、工作队主要是指导、协调、督查和服务,不能包办代替。在动员和组织群众的工作中,要把各部门各方面的资源有效整合起来、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特别要注意发挥“三个作用”:一是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作用,二是机关干部回村宣讲动员和组织指导群众开展活动的作用,三是学校师生积极宣传和参与活动的作用,形成人人参与、上下联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格局。

第五、要建章立制、长效管理。深入持久地开展清洁乡村活动,要靠长效机制来保障。要把制度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注意运用近年来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城乡风貌改造工程探索出来的成功经验,注意学习借鉴外地的好做法,注意总结活动中的新经验和有效做法,形成制度、长期坚持、不断完善。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清洁乡村活动有声势有实效

清洁乡村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时间跨度长、涉及领域广、工作任务重。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狠抓措施落实,切实把这件事关全局、惠及民生的实事抓实抓好。

一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活动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协调,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各工作组和工作队员要及早到位、尽快开展工作,各有关单位要服从大局,要人给人,并支持他们的工作,不能强调特殊、不顾大局。要坚持“属地管理、分区承包”原则,各级党委、政府对辖区范围内的活动统一领导、全面负责。要层层精心策划、分解任务、明确责任、落实到人,确保每块地方都有人负责、每件事情都有人落实,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人人有压力、个个有责任,消除责任死角,特别是要解决好辖区交界地带、城乡结合部责任不清的问题。城中村是环境整治的难点和各方面关注的焦点,务必认真研究,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治。要加强统筹协调,建立部门与部门、部门与县区的联动机制,密切配合、加强协作,杜绝推诿、形成合力。

二要加大投入、落实资金。这项活动不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而且要投入不少财力物力。要积极筹措资金,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市里决定今年财政先拿出____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今后将在年度预算中安排适量资金。县区要结合实际多想办法、多方筹集资金。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要按照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一安排和要求,积极包村帮扶。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界在自愿的前提下,出钱出物出力,支持活动开展。

三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这项活动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需要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支持和配合。各级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当好参谋助手,加强与上下左右的沟通,领会和贯彻上级的意图与要求,抓好分类指导,协调推动工作。住建、城管、农业、水利、环保、国土、海洋、组织、宣传、督查等重点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要认真履行职责、发挥职能作用,做好各自该做的工作,相互之间要主动协调、密切配合。其它相关部门要自觉围绕大局、服从调度安排、积极开展工作,确保市委、市政府政令畅通、落实到位。

四要改进作风、真抓实干。这项活动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能否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是对我们干部队伍工作作风的一次重要考验。全市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以践行宗旨、服务人民的赤子情怀,以把事干成、造福百姓的坚定信念,以克难攻坚、务求实效的拼博劲头,以切实可行、有效管用的科学方法,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共同推动活动扎实开展。要坚决防止只说不动、应付了事、搞形式主义甚至弄虚作假等错误倾向和不良作风。

五要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各级党委及宣传部门要精心策划和抓好活动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各类宣传阵地,以切合农村实际、群众能够接受的形式和方法,大力宣传开展活动的目的意义、任务要求、成功经验、先进典型,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篇12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的发展战略,镇以突出自身区位优势,整合区域资源,挖掘南洋文化特色为目标,计划实施南洋风情小镇及其配套项目建设,挖掘和发展具有南洋特色的旅游产业,使镇成为市东南部交通枢纽与服务中心重点城镇。

二、工作内容及目标

1、建设南洋风情小镇,要突出墟镇建设,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提升小城镇文化品位,主要建设项目包括:①中兴街南北段立面改造工程;②中兴街南北段景观改造工程;③博鳌火车站十八坡出口段立面改造工程。

2、建设南洋风情小镇,要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建设一体化,主要在大锡村委会大埇上、下村小组、加昌村小组及书斋村委会石头村小组建设南洋风情村,形成南洋风情在城乡交相辉映的效果。

3、在途经万泉河畔的书斋、沙坡、排塘、大锡村建设全程总长为5.8千米的南洋风情旅游漫道,进一步丰富南洋风情小镇旅游新业态。

4、打造一条传统和现代相融、商业与文化结合、旅游和休闲功能兼具的特色街区南洋风情的商业街道——南洋风情街,使得游客来到后犹如置身南洋国家,进一步提升小城镇建设品位。

三、领导机构及分工

实施南洋风情小镇建设是提升我镇小城镇品质的迫切需求,为加强对南洋风情小镇建设的指导,镇政府成立“风情小镇建设”领导小组,并完善领导挂钩责任制,做到每个项目有具体人员跟踪落实,强化动态跟踪和过程管理。

四、资金投入及来源

镇打造南洋风情小镇总计需投入资金5500万元,其中市财政下拨4000万元,剩余缺口1500万元由镇政府及社会各界筹资。

五、实施时间及步骤

为统筹安排南洋风情小镇的建设工作,镇南洋风情小镇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对各项目实行分段实施:

第一阶段:开展镇墟中兴街南段立面及景观改造工程。

第二阶段:开展博鳌火车站十八坡出口段立面及景观改造工程。

第三阶段:建设南洋风情村及乡村旅游漫道。

第四阶段:开展镇墟中兴街北段立面及景观改造工程。

第五阶段:开展南洋风情街及南洋华侨历史纪念馆建设。

六、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南洋风情小镇建设的必要性及迫切性。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并参与“南洋风情小镇”建设工作,对“南洋风情小镇”建设范围内的住户,积极动员,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确保“南洋风情小镇”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实施,同时大力宣传落实上级会议、文件精神,自力更生,保质保量完成“南洋风情小镇”建设工作。

2、坚持规划先行,科学指导南洋风情小镇建设。镇将根据新修编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梳理地方特色产业、特色建筑风格特色文化,制定好近期拟实施的建设项目,根据区位优势、历史文化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和资源条件确定项目重点,实行分类指导和管理。

篇13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和国务院、省政府对保护耕地的相关文件要求,继续以我县“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为抓手,不断推进造林绿化工作由原来的数量型向高质量方向转变,全力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重岗。

二、目标任务

2021年全年计划营造成片林265亩,新建农田林网1200亩,建设省级绿美村庄1个,公益林恢复675亩。

三、重点工程

重点围绕生态公益林恢复、宜林地及采伐迹地造林更新、绿美村庄建设、农田林网建设、绿色通道建设等工程,开展造林绿化活动。

(一)生态公益林恢复工程。我街道省级生态公益林主要分布在老濉河堤东侧(中韩居西侧部分)、濉北河堤两侧、新扬高速绿色通道、早陈河西堤梁庙段等地,在进行严格保护的同时,对已经采伐的地段或长期没有植树的地块要及时绿化到位。按照成片林标准栽植乔木树种。采伐迹地未及时更新到位的居委会将影响林木采伐报批。

(二)宜林地及采伐迹地造林更新工程。围绕宜林地、采伐迹地等开展造林绿化工作,做到“应栽尽栽、全面覆盖”,确保栽植到位。

(三)绿美村庄建设工程。以创建省级绿美村庄活动为抓手,开展造林绿化工作,村庄绿化要突出生态效益,兼顾经济效益,因地制宜、因村而异,充分彰显地方特色。省级绿美村庄建设要按照《省林业局关于印发〈省绿美村庄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苏林造〔2020〕2号)进行创建,计划创建1-2个。

(四)农田林网建设工程。农田林网建设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沟渠路配套建设相结合,做到“树随路走、树随水走”,在保证农田林网发挥最大防护效益的同时,减少树荫胁地。

(五)绿色通道建设工程。主要以沿线道路两侧行道树进行新(补)植。造林技术要求和树种选择参照2020年2月份编制的《县造林绿化导则》执行,乔木树种主要选择杨树雄株及乡土树种,村庄绿化可搭配经济树种及观赏树种。严禁栽植“断头树”、“光杆树”。

四、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各村居通过召开造林绿化动员会等形式进行宣传发动,全面启动造林绿化工作,确保任务落到实处。

(二)栽植准备阶段。做好春栽苗木采购、土地整理、开挖树塘等春季造林准备工作。要提前整地挖塘,让土壤充分风化,以提高造林成活率。

(三)春季造林阶段。全面开展春季造林绿化工作,迅速掀起造林绿化,3月底前全面完成造林绿化任务。

(四)验收考核阶段。街道组织验收组对各居委会2021年造林绿化栽植面积、成活率和保存率进行考核验收,考核结果计入年终目标考核。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各居委会要通过广播、条幅、微信等媒体,积极宣传造林绿化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全民造林绿化意识,营造造林绿化工作的浓厚氛围。

篇14

关键词:生态功能区;鹿寨县;乡村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S7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2-0010-03

1规划区基本情况

鹿寨县地处桂中腹地、广西中部偏北,地理位置介于北纬24°14′~24°50′、东经109°28′~110°12′之间。鹿寨县地理多样,东北部为架桥岭余脉,约占鹿寨县面积的1/5,西北部为峰林谷地。鹿寨县域总面积3389km2。鹿寨县地处低纬,属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带,境内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0℃左右,夏季最高气温38℃,冬季最低气温0℃。该县土壤质地较好,土壤酸碱度适中,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自然分布种和栽培种维管束植物186科657属1078种(含变种和亚种)。现有林地面积为193645.90hm2,森林覆盖率为57.91%,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为778.04万m3。

2规划指导思想与目标

依据生态功能区规划技术方法,遵循“生态环境功能优先,保护乡村绿色生态资源,确保乡村生态持续发展”的原则,以“依托鹿寨县乡村森林资源,发掘生态资源要素,彰显城乡生态保护,打造高效生态功能”为规划理念,贯彻“合理规划、因地制宜、科学种植、逐步调整”的方针,对区域进行林业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规划凸现用地范围内现有森林资源类型和资源现状,实行树种限种与改种相结合、珍贵树种与乡土树种齐发展,以良好的生态布局,培育树种丰富、结构优化、品质优良、林相美丽、质效显著的多功能森林,为鹿寨县生态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夯实生态基础和条件,将鹿寨县建设成柳州市区域性林业生态功能保护示范县域。

3生态功能区保护规划实践

3.1生态功能区生态安全格局识别

根据规划区森林植被现状及生态功能要求,按照保护地生态基质、生态适宜度及生态敏感度将规划区生态安全格局定性为“一核一环二带二片三轴”的生态安全格局框架。“一核”即鹿寨镇城区生态保护核;“一环”就是“鹿寨县沿周边区域生态保护环”;“二带”指“洛古河道生态保护带”和“黄盘石洲河道生态保护带”;“二片”就是鹿寨行政区划中以323国道划分成北片与南片;“三轴”即铁路高速公路生态保护轴、普通公路(含县道)生态保护轴及自然山水生态景观保护轴。

此生态安全格局充分体现了鹿寨县森林生态资源特点,彰显了该县生态功能布局的规划要求,突出了“依托鹿寨县森林资源,发掘生态资源要素,彰显城乡生态保护,打造高效生态功能”的规划理念。

3.2生态功能区规划方法

3.2.1划分生态功能区

依托该县森林生态资源类型与特点,围绕保护地生态基质、生态适宜度及生态敏感度差异,吸收既有的区划成果,将区域划分为4个生态功能保护区:拉沟黄冕自然生态水源功能保护区、中渡平山自然生态景观功能保护区、寨沙鹿寨人居生态拓展功能保护区和江口导江四排休闲生态延伸功能保护区。对每个功能区进行资源分析,找出各区特点,归纳特色。

例如,对拉沟黄冕自然生态水源功能保护区的分析,描述为:区域土地面积684km2,区域人口4.50万人。以北片两乡镇拉沟、黄冕为片区基础,拉沟全乡及黄冕西北东北都是重要的生态林培育区,林地面积大,植被资源丰富。该区是古尝河、洛清江、大洲河等水源地,是柳州市已规划的水源饮用地。区内分布有拉沟自然保护区、拉沟原始森林,林地森林覆盖率70%以上。

3.2.2划定各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方向

生态保护及建设方向是规划的重点内容,各功能区因其资源、用地、产业等有差异,必须根据差别性采取措施,找准其保护与生态建设方向,从而采取相应技术方法。生态保护方向的定位多从生态功能、生态经济及特别保护这几个方面加以确定措施。

如针对中渡平山自然生态景观功能保护区所提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方向,从功能方向看,该区为鹿寨县精心打造的生态旅游景区,功能上以响水河两岸峰峦为界面,形成丰富的立面景观。布局沿河生态林保护功能,片状上以中渡-香桥旅游度假区为基面做好风景生态保护,联贯平山生态乡村点、果林形成面上的保护。同时突出喀斯特地形石山的生态安全,严格保护石山森林生态环境。

从保护方面分析,该区产业发展应以自然生态游憩及民俗民风、古建筑等文化展示为龙头,因此,首先应加大监管和整治力度,对新上项目要严格环评制度,防止石山荒漠化;其次,加大森林原生植被的保护及封禁力度,在风景名胜区点严禁新上木材大量消耗型项目;第三,结合乡镇及生态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加强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第四,高度重视香桥―中渡古镇的森林风貌与响水河水土保持,严格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和相关的水土保持配套措施,任何项目必须提供环评报告;第五,该片区根据实际情况加快沿路、沿江河、湖塘周边速生桉树种调整,适当选用软阔树种或风景树种,从林相上改变森林景观。

生态经济建设方向突出片区内各发展核心要素,比如香桥-中渡古镇景区、响水河沿江带、平山生态乡村等。平山生态乡村是美丽乡村的综合建设展示,许多村屯成为区域生态环境建构一大亮点。后续要通过中渡景区建设引领区域生态发展,加快乡村环境建设,要筛选基本具备条件的村屯做好整体规划,建立群众参与建设的激励机制,保障乡村建设效益,围绕生态农家乐、生态果园、生态农业示范园、生态专类@(荷园、竹园、药园、花海等)项目引入,形成生态体验与生态科普区域。

3.3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规划

3.3.1生态保护规划基本流程

确定所要保护的生态功能区明晰功能区核心功能筛选出功能区结构性优势树种按林业用地情况进行生态造林与树种调整提出重要的生态保护技术措施提出功能区生态与经济发展建议成图全套方案。

3.3.2生态保护规划措施

根据生态的适宜度、敏感度,结合生态功能区区划情况,依据“一核一环二带二片三轴”的生态安全格局框架,结合各功能区生态基质情况,提出各功能生态保护技术措施。并从不同林分类型制定详细措施。为此,划定了水源涵养林、水体护坡林、路网防护林、乔木景观林、田园景观林、村寨风景林、生态果林等11种类型。

例如对村寨风景林的保护,具体技术措施为:一是要结合美丽乡村、生态乡村建设同步开展,对已选点建设的村屯要严格按照建设要求做好林木保护及管理,必须建立村屯风景林档案;二是没有开展生态乡村建设的现有风景林木要划定保护范围,先进行古树名木调查,建档建章,通过村约守则加强保护;三是凡具有宗教意义的古树名木、片状林(多在村头村尾、社稷、宗祠、寺庙处)要按宗教文化加以保护,同时挂牌说明树种科属种、树龄、功能、来源、传说;四是已确定的风景林木含古树要采取适当措施如建设护栏、护坡石、护框架等加以保护,除根部外,整枝部分要做好支撑(竹、木、铁管、PVC管),注意病虫害观测与防治,特别是星天牛、白蚁、白粉病等的危害;五是村屯四旁树,尤其是果树是协调烘托村落风貌的生态基质,必须加强保护,要对村民加强自然生态及人居环境教育,提升家园保护意识,严格奖惩制度,保护管理得好者奖,破坏者惩,在村规民约中予以规定,形成约束制度。

4生态单元基本规划

4.1生态单元划分

生态单元是指根据生态功能保护区划定的有基础功能的生态保护点,例如生态林地、生态路网、生态河道、生态农业片区、生态村屯、生态湿地、生态旅游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根据鹿寨县林业生态功能区保护规划之要求,特别是重点生态源(生态基质)保护问题,对核心生态单元归纳为生态林地、生态路网、生态河道、生态农业片区、生态村屯、生态旅游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城镇绿化地等八类。

4.2生态单元规划理论导入

生态单元规划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生态论理学、生态环境地理学、区域生态经济学等理论的指导。森林生态系统的核心是森林地,而最终形成的系统是围绕这一核心,再结合环境支撑系统与物源系统共同构成。森林生态系统对于生态功能区保护规划具有特别指导意义。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资源的延续性问题,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指既能够满足当下各类产业开发的需求,达到设定的经济效益,又能够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形成较好的保护,使人类生存资源得以延续。

生态伦理学应用于生态基质保护规划中,就是要强调人与自然如何建立道德规范,防止人类行为破坏自然。随着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探索优良的居住环境条件已成人类所需,由此通过生态环境地理学分析居住空间,能否从山、水、气、温、风、植物等多方面满足生态居所的营造。理论的本位是关注人与居住环境的关系,定性为人与自然的融洽程度。生态经济的核心内容是寻求通过生态产业的发展来提升产业效益,解决的本质问题是在不破坏资源的情况下扩大经济收益面,因此区域生态经济学,就是在特定区域内如何体现生态环境的协调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同步的,不是矛盾的,保护不是严封不准,开发也不是什么都不管,只有两者协调发展才有利于地方综合实力的发展与提升。

4.3生态单元规划要点

按照鹿寨县生态单元划分的类型以及各单元具体构成要素(如水系、河道、山体、林分、田园、村屯等)对生态单元提出保护规划意见,拟定应采取的措施和技术,保证各单元在整体生态功能区规划之基础上更具有针对性。生态单元的保护规划更加突出重点类型的保护,其措施更能与相应生态单元协调。

以生态河道为例,鹿寨县主要河流有洛清江、古赏河、石榴河、大洲河、响水河、盘龙河、洛江等。因此,生态河道的保护措施如下。

(1)鹿寨县河道基本上都是水源性河道,整体按水原地河道进行保护,特别是水质、水量的保护。靠近城镇的河道要注意工业及生活污水的污染,严格做好排污,保证污水排放符合国家标准。

(2)水源地、水源头的生态林木属于自然保护的水源涵养林,严格划分后按公益林保护。生态河道的风景林、点缀林是提升风景质量的要素,必须重点保护。对于成片的色叶树种如枫香、银杏等要建立保护区域,竖牌从严管护。

(3)因蓄水建库河道提升河面扩大,可能会引起水土流失,必须严格规划按段控制,沿岸杂木林划为水源林。洪水季节常出现水土流失的河段要建立洪水挡岸,选择深根植物造林,同时选取工程措施综合整治。

(4)在生态河道沿线村点建设的生态山庄、农庄按规划建设,保证周边林木得到保护,生活污水得到治理。沿河村屯中现有的荷塘、古井、潭池、溪流等水景,村屯后山、侧山、前山一般为风景林、要建档加强管护。

(5)生态水体沿周的坡地、河道两侧80~100m的林地原有速生桉要进行改造调整,凡已进入采伐期的林分采伐后改种其他树种,不再种速生桉;中龄林(2~3年)的桉树可继续保留,到采伐期时必须采伐,采伐迹地改种其他树种;新造的速生桉林地保留至第一轮代期,采代后不得再种桉树。同时,河道水体等护岸树种多选择枫杨、水杨梅、撑篙竹、枫香、樟树、白腊树、榆树、柳树、柿子等,重视水系重要节点的风景营造。

5结语

乡村绿色生态功能区的区划及生态保护规划比较复杂,编制出的方案在实施中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随着社会经济条件及地方文化的发展,会导致用地的变化,实际工作中要因地因时制宜,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调整方案,但整体上要保证方案的连续性、可续性。生态功能区规划项目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生态环境的保护已全面渗透到人居环境的构建中,人们渴望优美的生态居所,这利于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同时必须认识到生态保护不是将资源全封闭,而是通过生态功能区保护来提高环境质量,在保护之基础上适当开发资源,让资源发挥其基本效益。因此,要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关系,注意当前经济需要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协同。

参考文献:

[1]柳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柳州社会科学研究文集[C].南宁:接力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