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效栽培技术范文

高效栽培技术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3:4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效栽培技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效栽培技术

篇1

关键词 黄瓜;高效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4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067-02

铜梁区侣俸镇位于重庆西北部,距区府7 km,幅员面积87.56 km2,辖19个村、3个社区,16 084户、49 295人,有农业合作社30个。该镇是重庆市政府三级保供基地建设区县之一的铜梁区万亩级核心蔬菜基地镇之一,黄瓜播种面积在1 000 hm2左右(春、夏、秋),而且近几年黄瓜种植,因产量高、价格好、经济效益好,是商品基地广大菜农喜欢种植的品种之一。为此,在生产中总结出一套高效栽培生产管理技术方案,以适用于蔬菜基地黄瓜大面积种植,保证产量高、经济效益好。

1 生产前准备

1.1 品种选择

蔬研白绿:该品种为极早熟雌性黄瓜杂交种。第一雌花生于主蔓2~4节,以后每节有雌花;瓜白绿色,带有不规则绿色条纹,圆筒形,瘤稀少,无瓜把,长20~22 cm,粗3~4 cm,单瓜重200~250 g。畸形瓜少,品质好,基本无苦味。较抗霜霉病、白粉病。适合保护地及露地栽培。产量60 t/hm2左右。

津优一号:该品种为青黄瓜杂交种,植株紧凑、长势强,主蔓结瓜为主,第一雌花节位3~4节。瓜深绿色,棍棒形,刺白色,棱明显,瓜把短、有光泽、肉厚质脆、无苦味,长约35 cm,粗约3 cm,单瓜重250 g。畸形瓜少、品质好。较抗霜霉病、白粉病。适合大棚及露地栽培。

1.2 物资准备

准备种子1.875 kg/hm2。有机肥(充分腐熟)45 t/hm2,复合肥(18-18-18)750 kg/hm2,以上2种肥料均作基肥施用。复合肥(15-9-21)600 kg/hm2,用于分期追肥。农膜(0.008 mm厚)180 kg/hm2,其中1 m宽幅45 kg/hm2,2 m宽幅135 kg/hm2,用于地膜+小拱棚覆盖。竹片6 000片/hm2,用于拱棚支撑。竹3.3万根/hm2,用于搭架。捆绳75 kg/hm2,用于绑蔓。

2 育苗

2.1 育苗场地准备

在大棚内,挖平底床坑,深、宽分别为10、120 cm,长度按照便于铺设整条地热线的标准设定。上铺保温材料如稻草或麦秆等[1-9],再铺2 cm厚的细土,按每1 m2苗床铺设电热线100 W的功率计算。电热线上再覆盖细土(厚约2 cm)备用。

2.2 营养土的配制与消毒

选2~3年内未种过茄果类瓜类的表层土、充分腐熟的农家肥(猪、牛粪渣等)、糠灰或草木灰分别按照50%~60%、35%~40%、5%~10%的比例配制成营养土。每1 000 kg培养土加入复合肥、磷肥、石灰、多菌灵的量分别为2~3、3~5、2、1 kg,将其充分混合,彻底消毒,并用薄膜覆盖堆沤10 d以后使用。

2.3 营养钵的选用及装土上床

营养钵规格8 cm×8 cm,装土深度以距钵口1.5~2.0 cm为宜,并分层压实。在苗床上呈“品”字形摆放,四周用土围边护钵[1]。

2.4 确定播种期

小拱棚早熟栽培宜在1月下旬至2月上旬播种育苗。

2.5 种子消毒,浸种,催芽

先用洁净纱布将种子包成小包(装1/2袋),在常温清水中预浸15 min,将种子沥干水后,置于50~55 ℃热水中,保持恒温,烫种15 min。再转入常温继续浸种5 h,再用阿米西达1 500倍液+云大120 1 500倍液浸泡2~3 h[1-5]。最后将种子洗净黏液,晾干水分。将种子用洁净纱布包好,放入催芽厢内,温度调至28~30 ℃。黄瓜种子发芽较整齐,一般36 h左右便可发芽。

2.6 播种

按1 875 g/hm2计算用种量。播种前1 d营养钵土淋足药水,用甲氰菊酯2 000倍液+多福1 000倍液+中生菌素1 000倍液,或亮盾1 000倍液+阿立卡1 500倍液淋浇营养钵土。将出芽的种子平放于营养钵内,每钵1粒,播后上盖培养土或细石谷子约1 cm后,浇足水,盖地膜,插竹片,再盖小拱棚,通电升温。

2.7 苗床管理

出芽前注意保温保湿,白天、夜间温度分别控制在25~30、20 ℃,并经常检查苗床缑缜榭觥5庇1/2左右的种子出土时,揭去地膜。若天气晴好,可洒水1次。从子叶微展到第1片真叶露心,适当控水降温。晴好天气适时浇水、通风、炼苗[1-2]。随外界气温升高,应逐渐加大通风量,移栽前昼夜大通风。

2.8 苗期病虫害防治

蚜虫:用70%吡虫啉15 g/hm2加水225 kg/hm2喷雾。猝倒病、立枯病:苗出齐后用恶霉灵原粉3 500倍液+多菌灵750倍液(或亮盾1 000倍液)喷雾防治[1-4],隔3~4 d再喷1次。

3 定植前准备

黄瓜喜温暖、阳光充足和空气湿度较大的环境和水分充足的土壤。于定植前30 d深耕炕土15 d以上。施足基肥,施腐熟有机肥45 t/hm2、复合肥750 kg/hm2,翻耕入泥。按每1.5 m包沟开厢面宽约80 cm的小垄厢,欠细约成瓦背形,盖膜前1 d厢面浇透水,喷施金都尔芽前除草剂750 mL/hm2,翌日(有条件的在厢面中间铺1条滴灌带)盖1 m宽幅地膜,拉直放平四周用土压实[1-5],5 d后定植。

4 定植

2月下旬至3月上旬,苗龄30 d左右,选冷尾暖头天气定植。拉线打窝,按每40 cm(即窝距)在线上扎一蝴蝶节,把线拉在厢面中间,用开窝器在线两边各打一定植孔,深度10~12 cm,种植3.3万株/hm2(结合综合防治病虫害,适当稀植)。选下胚轴短壮,具2~3片真叶,无病虫害,大小基本相当的壮苗单株定植。黄瓜根系浅,不宜深栽,将营养钵苗倒置,取下营养钵将苗坨放在孔内按紧即成。栽植深度以苗坨上平面略低于田厢土面为宜,淋足定根水,用土把定植孔封严,盖上小拱棚,四周用土压实。

5 田间管理

定植至发棵前以保温保湿为主,一般不通风[1-3],期间如遇旱情较重选晴天适时浇施淡粪水1~2次。发棵后连晴天气适当通风炼苗,4月上、中旬植株抽蔓后揭去小拱棚,并及时上、绑蔓,以后每隔4~6节绑蔓1次。适时打除侧蔓,只保留主蔓。植株满时摘除基部离地面30~40 cm的病、老脚叶,以利通风透光。追肥,打施肥孔,在每2株黄瓜的中间用开窝器打一个深15~20 cm的施肥孔,当植株幼瓜坐住、开始快速膨大时,用高氮高钾复合肥75.0~112.5 kg/hm2,丢入施肥孔内,再用清淡粪水或清水15.0~22.5 t/hm2淋施于孔内。一般每10 d左右往施肥孔内施肥1次。进入收盛期适当增加施用量,按前轻后重的原则,逐渐增加施用量,最多一次不宜超过225 kg/hm2。土壤潮湿及雨天不浇施清粪水或清水。

病虫害防治,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实行2~3年轮作或水旱轮作,深沟高厢栽培,清洁田园,妥善处理田间生产废弃物,不过度超量使用化肥、农药等,给作物创造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减少发病几率。提倡定植前喷施1次嘧菌酯(阿米西达)1 500倍液+益施帮600倍液,初花期再喷1次。

白粉病:防治方法,发病初期用绿妃1 500倍液或50%醚菌酯(翠贝)2 000倍液喷雾,10~15 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或用40%氟哇唑(星)8 000倍液,7~10 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角斑病:防治方法,发病初期用12%中生菌素(母药)3 000倍液或可杀得三千1 500倍液喷雾防治。7~10 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霜霉病:防治方法,发病初期用2%几丁聚糖800倍液(金雷500倍液)+瑞凡1 500倍液喷施,或69%烯酰吗啉猛锌600倍液,交替用药,隔7~10 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瓜蚜、黄守瓜:用20%啶虫脒5 000倍液,或阿立卡1 500倍液防冶。

6 采收

正常年份4月中旬开始至6月下旬收结束。根瓜要尽量提早采收,以免影响植株的后续生长和开花结瓜。适宜的收标准是大小适中,粗细均匀,顶花带刺,脆嫩。以保证丰产及上市黄瓜产品的优质。

7 参考文献

[1] 文娟,何雍琴,张有正.苦瓜嫁接集成新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5(16):86-87.

[2] 卢怀明,洪忠明.嫁接茄子栽培技术[J].吉林农业,2015(10):103.

[3] 张有正,甘拥军,柏兴伟,等.重庆地区蔬菜冬季育苗实用技术[J].长江蔬菜,2015(5):43-45.

[4] 裴淑萍.无公害黄瓜栽培管理技术[J].科研,2015(38):151.

[5] 杨树廷.日光温室黄瓜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1):134-135.

[6] 牛全根,崔卫国.秋黄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10(10):41-42.

[7] 李艳梅.冬春大棚黄瓜栽培技术[J].云南农业,2016(1):31-32.

篇2

关键词 草莓;品种选择;培育壮苗;适时移栽;肥水管理

中图分类号 S668.40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1-0118-01

草莓又名洋莓,品种繁多,有2 000多个品种,常见的有红颜、春香、蜜宝、章姬、新明星、法兰地等。其营养丰富,果实柔软,甘酸爽口,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深受人们喜爱,因此种植草莓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现将草莓高效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品种选择

在草莓品种选择上,宜选择早熟、休眠短、植株抗逆性强、易栽培、高产、耐贮运的优质品种,如明星类品种、哈尼等。

2 培育壮苗

苗床一般可施有机肥45~75 t/hm2,做成1.5 m宽,要求土质细而疏松,床面平整,无杂草,做到湿而不涝、干而不旱,栽时将母株单行定植苗床中间,株与株之间以50~80 cm为宜,每株栽植的深度为苗心茎部与床面平齐。定植后要浇水定根,后期根据苗床土的湿度适量浇水,促使母株早抽葡匐茎,在母株成活后为促其生长可喷施1次浓度为50 mg/L赤霉素。母株抽生葡匐茎时,要及时引压葡匐茎,将葡匐茎在母株四周均匀摆布,当出现幼叶时,前端可用细土压住,促进发根,当子苗长满床面时,要及时去掉多余的葡匐茎,每个母株最好保留5~6个葡匐茎苗;育苗期主要病害为炭疽病,可选用25%使百克乳油1000倍液,或25%咪鲜胺1 000倍液,每隔7 d喷1次,连续用药2次;9月中下旬即可培育出壮苗[2-3]。

3 适时移栽

9月移栽前可施基肥,并进行深耕整地,达到地平土细的标准;起垄,要求垄上宽为50~60 cm,垄下宽为70~80 cm,垄高为20~25 cm,垄距为20~30 cm,栽前用50%丁草胺3 kg/hm2对水900 kg喷施。移栽时要浇透水,最好选择阴天或小雨天,尽量避开晴热天气,以防晒苗。在含山地区,每垄栽2行,行距为35~45 cm,穴距为25~30 cm,每穴栽2株,平均栽6.3万穴/hm2左右。

4 肥水管理

首先要施足基肥,施腐熟栏肥60 t/hm2左右、氮磷钾三元复合肥750 kg/hm2;其次是看苗追肥,共分4个阶段:顶花序现蕾期,顶花序果开始膨大期,顶花序果采收前期,顶花序果采收后期;每次可用三元复合肥225~300 kg/hm2或尿素150 kg/hm2进行条施或穴施。水分管理上,应注意不可大水漫灌,可根据土壤含水量采用小水沟湿灌,最好采用膜下滴灌[4]。

5 田间管理

在10月上旬,垄面土壤板结,为增强土壤透气透水性,应进行松土除草和培土,以促进根系生长;同时进行1次清沟,防止雨天积水。当日平均气温下降8 ℃左右时应尽快搭建大棚(气温高时棚顶最好加盖1层防晒网),再覆盖厚度为0.08 cm聚氯乙烯地膜。在草莓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温度应控制在白天24 ℃左右,晚上8~10 ℃,相对湿度在50%~60%;晴天可采取中午掀腰膜,15:00—16:00覆膜,阴雨天掀开两头,以起到降温、降湿、通风等作用[5]。草莓是以自花授粉结果,为了提高草莓产量和品质首先应及早疏除花序上高级次的无效花和无效果,每个花序保留20个左右;其次是人工授粉,可采取室内放蜂和人工毛笔点授。

6 病虫害防治

草莓病害主要包括白粉病、灰霉病,虫害主要包括蚜虫、白粉虱、螨类。在病虫害防治上,选用抗病虫性强的品种和使用脱毒种苗是经济、有效的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在草莓生长过程中清除病株、叶、果,并及时进行烧毁或深埋处理。收获后深耕,利用自然条件,如低温、太阳紫外线照射等,杀死土壤里部分虫卵和病菌,减少翌年的病虫害[6-7]。白粉病应做到早发现早控制,一旦发现有1~2片病叶时及时喷施2%农抗120或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预防,如果遇到连续阴雨天气,可用百菌清或速克灵烟剂进行熏蒸,同样能达到防治效果。灰霉病的防治应从花序露出开始,可选50%代森锌5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800倍液喷雾;蚜虫或白粉虱虫量达2~3头/株时,防治蚜虫可用50%辟蚜雾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喷1~2次即可,防治白粉虱可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2 500倍液或2.5%氯氟氰菊酯乳油3 000~4 000倍液喷雾;防治螨类,可用20%双甲脒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2 000~3 000倍液喷雾,一般10 d左右喷1次,喷雾时务必把植株叶背叶面喷匀喷透(以上病虫害防治在草莓采收前10 d禁止用药)。

7 适时采收与装箱储存

一般在12月上旬开始采摘,采摘标准为草莓表面着色75%以上,每隔1~2 d采摘1次,晴天采摘,采摘的适宜时间为9:00—11:00,不要在露水未干或在雨中采摘,否则所采的草莓容易烂果[8-9]。采摘时动作要轻,手捏果柄,带柄采下,不要损伤花萼,一旦损伤花萼就造成减产,使草莓容易腐烂,同时破坏了外观,影响销售。采收时用的容器一般选择塑料箱,但不宜太深,内垫海绵或其他软的衬垫物,采收的工具一定要清洁、卫生、无污染。采摘时将草莓轻轻放入箱内,以免弄坏草莓,摆放时应按同方向排齐,使上层的果柄处于下层果的果间,正常条件下可存放2~3 d时间,最好适时采摘、及时上市。采摘量大不能及时销售的可采取保鲜冷藏措施。

8 参考文献

[1] 王静,张立东.日光温室草莓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2):126,133.

[2] 许杰.草莓脱毒快繁技术研究[J].种业导刊,2007(4):34-35.

[3] 王壮伟,赵密珍,钱亚明.草莓试管苗移栽技术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1):67-69,79.

[4] 张世英.大果草莓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1997(3):23-24.

[5] 苗晓雨,刘海亮,王德亮.日光温室草莓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6):129.

[6] 唐雪峰,刘凤山.草莓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化农业,2012(7):32-33.

[7] 才秋颖,郑忠振,梅琳琳,等.大棚草莓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4):164.

篇3

关键词:平菇;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1 品种选择

平菇品种不同,其子实体正常发育所需的温度范围也不同,生产上常按温型分类,如高温型、广温型、低温型等;除夏季首选高温型外,一般生产季节栽培均选用广温型品种。

2菌种制作

菌种制作分母种、原种和栽培种。母种和原种一般从有资质、信誉度高的生产单位购买。栽培种制作容器最好用低压聚乙烯塑料袋,生产上选用17 cm×33 cm×40 mm的袋子。

2.1培养基及配方

培养基有木屑培养基、棉籽壳培养基和玉米芯(谷物)培养基等,配方如下:①木屑培养基。木屑100 kg、麸皮25 kg、米糠10 kg、石膏2 kg、磷肥2 kg、白糖0.5 kg、50%的多菌灵0.2 kg。②棉籽壳培养基。棉籽壳100 kg、麸皮10 kg、石膏1 kg、磷肥2 kg、50%多菌灵0.2 kg。③玉米芯培养基。玉米芯100 kg、麸皮10 kg、玉米面8 kg、磷肥1.0 kg、白糖0.5 kg、50%多菌灵0.2 kg。玉米芯要粉碎成大豆大小的颗粒,再用1%的石灰水浸泡堆闷24 h后,拌入辅料。粮食类一般不用来作培养基。

2.2配料与接种

制作菌种,除掌握以上配方外,还要使拌料水分恰到好处,含水量偏低,菌丝生长缓慢、纤弱;水分偏高,料温随之上升,易酸败,菌丝生长受阻。常用感观测定,即手握培养料,指缝间有水溢出但不下滴,伸开手指,料在掌中能成团,掷地四分五裂,落地即散,其含水量较为适中。配好的培养料可用机器装袋,也可用人工装袋;人工装袋,要边装边压实,用力均匀,做到料袋四周紧实而无空隙,装好后,两头(或一头)直接用线扎成活结。常压灭菌时,锅内温度达到100 ℃时,保持10~12 h,待温度降至60 ℃时,打开蒸锅[1-2]。待料温降至25 ℃左右时即可接种。接种箱消毒一般用气雾消毒剂(2g/m3)熏蒸,先将原种用长镊子搅碎,在无菌条件下,打开栽培袋口,均匀倒入原种块,用塑料扎绳扎好。注意扎线不要扎得过紧,以防止菌种不透气、难发菌,也不要扎得过松,以防袋口落入发杂菌孢子,引起杂菌污染;松紧掌握在肉眼看不到缝隙,但能吹得进气流为佳。接入的菌种块要正好处在扎口中心位置,有利于种块尽早封面。

2.3培养

在培养过程中,要防止塑料袋被硬物刺破,应经常检查杂菌污染和鼠害,以防杂菌滋生,影响制种成品率。低温下注意保温,堆码层数可达6层以上,菌棒上用草帘等覆盖;高温季节注意降温,堆码层数不超过3层,层与层之间保持20 cm的距离。发现污染的菌棒要及时清除,一般采用焚烧或放到粪池内浸泡,不能随便乱扔。合格菌种的标准:菌丝体纯白健壮,粗细均匀,菌落延伸整齐一致,尖端部位分枝清晰,不杂乱,没有毛霉、木霉等菌落;成熟的菌种,菌丝浓密、具有光泽,有“回菌”或生出菌皮现象,有时还有水珠分泌,但基质清楚可辨,不收缩、不干涸。栽培种菌龄,木质培养基以菌丝发到底后8~10 d内使用最好,棉籽壳、玉米芯培养基以菌丝发到底后2~8 d内原基形成之前使用最好,这时挖出的菌种成块,菌丝量最大,有弹性,有香味,移植后菌丝萌发快,定植早。一般低温下培养菌种,只要不出菇,时间延长对菌种质量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在高温情况下,即使不出菇,也不能随意延长时间,因为在高温下,菌丝体生理代谢活动旺盛,它不但要消耗培养料中的养分,同时还会加速自身的衰老速度。凡菌皮过厚、老化干缩、菌丝生长稀疏或培养料结合松散,菇体长出袋外的菌种,以及带有虫卵、杂菌的所谓“生料菌种”,都不能当作菌种栽培。

3栽培场地准备

菌种接入料袋后,从菌丝萌发至现蕾,可在室内,也可在室外菇棚进行;现在采用菌棒从灭菌锅出来后直接进入出菇棚,进行接种、发菌、出菇的方法。根据不同季节的生产要求选择不同的场地,高温季节的平菇生产应选阴凉湿润的场所,冬季平菇生产应选向阳的场所,所选场地均应有清洁无污染的水源,环境卫生良好,不易受交叉污染;且地势平坦、交通方便等。菇棚最好用钢筋支架或者用竹片加钢筋混合支架,大棚长50~70 m、宽6 m;棚顶用0.07 mm厚的农膜覆盖,外盖草帘或无纺布,棚内顶部悬挂滴管,滴管一头封死,一头可连接在潜水泵的出水口,喷水只能用天然的河水,不能用自来水。菇棚搭建好后,在菇棒未入棚之前,应进行1次彻底的消毒杀虫。可在床面和四周撒上石灰,再用3%石灰水和高氯氰菊酯2 000倍液重喷1遍四壁及地面重[3]。

4菌棒制作

平菇栽培基本上采用熟料袋栽,培养料配制后先经高温灭菌处理,然后进行播种和发菌的栽培方法。夏季、早秋及晚秋投料生产以选用熟料方式最为理想。

4.1栽培原料

用于平菇栽培的主要原料有棉籽壳、玉米芯,其他原料如稻草、麦秸、花生壳也能生长,但产量不高。生产时在棉籽壳中加入10%~20%粉碎的稻草,能提高平菇的产量和菌丝的发菌速度,降低污染率。原料配方为:①棉籽壳100 kg,麦皮5~8 kg,磷肥2 kg,石膏粉1 kg,石灰1 kg,含水量65%。②棉籽壳80 kg,粉碎稻草16 kg,磷肥2 kg,石膏粉1 kg,石灰1 kg,含水量65%。③玉米芯100 kg,麦皮15 kg,磷肥2 kg,石灰2 kg,石膏粉1 kg,含水量65%。原料必须新鲜无霉变,使用前最好曝晒2~3 d;此外,为使玉米芯易吸水软化达到高产,要把玉米芯用粉碎机加工成黄豆粒大小颗粒为佳。

4.2装袋与灭菌

早春、夏季选用20 cm×45 cm、厚20 μm的袋子为宜;中秋及晚秋应选择(22~25) cm×45 cm、厚20 μm的袋子。筒袋一头留7~9 cm,并用脚踩牢,向袋内装入培养料,边装边压实、四周均匀不留空隙、中间略微疏松,利于发菌,当料装入距袋口7~9 cm时,将料面压平,把袋口收拢,扎上活结,套上事先做好的塑料环,并将袋口多出的薄膜翻卷入塑料环内,环口用方块棉布盖住,再用车胎皮圈固定封牢。调转料袋方向,按上述方法,将料袋装好,并用套环将袋口封扎,装料松紧要达到手按料袋有弹性、手抓料袋有硬度,可直接进行常压灭菌。为防止培养料变酸和变质,装好的料袋要马上进行灭菌,常压锅灭菌时,最好在4~5 h内温度达到100 ℃,保持10~12 h,然后停止加热,利用余热闷闭7~8 h出锅。当料温降到30~40 ℃,应及时地进行接种。

4.3接种

接种前从外表观察菌种是否有杂菌污染,剔除污染的菌种后,用0.1%高锰酸钾水溶液消毒1~3 min,所有用具等也要消毒。做好周边的环境卫生,接种室先用气雾消毒剂熏蒸1次,用消毒剂2 g/m3,消毒30 min后通风,待药味全部散尽后,即进行开放式接种。接种时用镊子除去菌种袋内较干燥的培养料,然后将菌种填满袋口,再用2层报纸封口,扎上皮圈,照此方法,再接另一头。此法接种操作简单、快速,接种成活率高,因套环内透气性好,种块3~4 d即可萌发封面,杂菌污染机会少,但要注意环境卫生和用具等的消毒[4]。

4.4菌棒排放

合理排放菌棒,适时进行倒袋翻堆和通气增氧,控制好发菌温度和环境温度等,熟料袋栽的温差变化小,菌袋温度的变化主要受环境温度影响。为了合理控制发菌温度,菌棒的排放形式一定要与环境变化密切结合,当温度在20~26 ℃时,菌袋可采用墙式排放堆码,按井字型将菌棒堆叠成垛,堆高5~8层菌袋;当气温上升到28 ℃以上时,菌棒一律为单行排列,排间距不小于50 cm,堆高要降到2~4层,同时要加强培养环境的通风换气,且日夜通风。盛夏季节,当气温超过30 ℃时,菌袋必须贴地单层平铺散放,发菌场地要加强遮荫,加大通风散热的力度,必要时可泼洒凉水促使降温,将料袋内部温度严格控制在33 ℃以下。

4.5发菌期管理

正常情况下,采取集中式发菌的菌袋,每7~10 d倒袋翻堆1次,若袋堆内温度上升过快,则应及时提早倒袋翻堆,翻袋时上下内外菌袋对调位置,以调节袋内温度和袋料湿度,改善袋内水分分布状况和袋间受压透气状况,促进菌丝均衡生长;同时可根据气温和料温的变化趋势,调整菌袋的排放密度和堆码高度。熟料菌袋随着菌丝的不断生长,菌温会随之上升,因而要加强对袋堆内层温度的检查,但要注意,只要菌袋尚未培养成功进入出菇管理都要防止烧菌现象发生。发菌期间,每隔5~7 d对菌袋周围环境喷施高效氯氰菊酯200倍液,可明显防虫、驱虫、杀虫。

4.6催蕾

当菌丝长到料袋3/4时,即可进行催蕾出菇管理,菌袋排放仍按原来发菌阶段的方式,不要急于墙式码堆,催蕾方法是:白天和晚上全部敞开大棚两头及中央两旁薄膜,让冷空气直接吹击菌袋,中午用井水向顶棚薄膜内外、棚内空间、地面喷水1次,以降低袋温,拉大温差,促使菌蕾形成。当菌丝长满发透,手按菌袋硬挺结实、富有弹性,菌袋表面有淡黄色水珠分泌或出现团状的原基时,即表明菌袋发菌已达到生理成熟,等菌袋原基有80%出现时,即可就地墙式码堆出菇。如品种选择不对路或天气反常气温高等使菌袋形成了菌皮,管理上应立即散开料袋,降低袋温,并用刀片按“川”字形在袋两头菌皮上划3道刀痕,刀缝长8.0 cm、深1.0 cm左右,每天中午喷水1次,按照常规管理,等待现蕾。

5出菇期管理

5.1码堆

将生理成熟度一致的菌棒相对集中堆码,防止菌墙出菇参差不齐。在菇棚内先铺上地膜,揭掉两头的覆盖物,按单行排放菌袋,一层层堆码成菌墙,每层15~20个菌袋,层高5~7个,袋与袋之间不要紧靠在一起,相隔1.0 cm,以利透气、散热。为防止菌袋滑脱、菌墙倒塌,要充分利用墙体作依托,在底层靠走道的菌袋旁打桩立柱。

5.2原基期管理

出菇菌袋排放完毕,首先使菇棚具备适宜的出菇环境,此时菇场内不宜过暗,不能郁蔽,要给予一定的散射光照,保持空气新鲜,日常管理除了对菇场的地面、墙壁、棚顶和空间每天喷1次水提高湿度外,还应适当通风。凡袋口用套环加报纸封面的,应将封口纸划破、戳穿或完全除去;凡袋口采用扎绳、打洞透气发菌的菌袋,只将扎绳解掉,依品种情况分别对待:一是灰白浅色等品种,可保持原态,让其在透气孔内自然形成菇原基。不打开袋口,既保持料内水分,又因出菇集中、丛大、菇柄干净、商品性好、售价高。二是黑灰色品种,因好气性强、菇柄粗,在透气孔内菇蕾帽不出来,所以袋料菌丝一经发好,就应在袋两头中央部位用刀片划三道“川”形,刀缝长2.0 cm,缝与缝宽2.0 cm,当袋口形成大量原基后,仍以保湿为主,原基体小嫩弱,对水分和风吹比较敏感,切勿对原基喷水,不需要大量通风换气。一旦原基满足了要求,就进入开放式管理,以保证氧气的供应。

5.3珊瑚期管理

进入珊瑚期后,应及时揭开菇棚两边的薄膜,让空气对流,如果进入珊瑚期后仍不通风或空气不对流,菇体只长柄不长盖,形成金针菇类形。珊瑚期通风要缓慢;通风大小,主要靠敞开薄膜度来进行,珊瑚期平菇的需氧量不是太大,因而通风量也不宜太大,若风力太强,气流过快,会造成小菇干枯。每天喷1次水,如遇到干燥天气,菇体上也可以少喷水,以防止菇体干枯和促进菇盖、菇柄的形成。雨天空气湿度大,适当通风,但不要喷水。

5.4成形期管理

当幼菇菌盖达到1.0 cm以上时,菇棚内的喷水次数要相应地增加,并可直接向菇体上喷水,以菌盖上不积水为宜。白色或灰白色平菇对积水比较适应,无异常反应;但黑色平菇对积水较敏感,极易产生黄斑。喷水时间为10∶00和16∶00各1次。随着菇体的长大,对氧气和水分的要求也进一步增加,喷水量要由小到大,通风量也由小到大;外界风力较大,不能开对流风,只能开避风口,并加大喷水量。

6采收

平菇成熟标准是菌盖边缘由内卷转向平展,此时菇体单重达到最大值,生理成熟度也最高,菇盖外缘韧性较好,菌盖不易破损,肉厚、肥嫩,商品外观性较理想,售价高。平菇成熟后,要及时采收,采收过迟,菇体老熟,会散发大量孢子,不仅消耗料袋营养,而且孢子散发到其他小菇子上,也造成小菇未老先衰。采收时用手按住菇体基部,轻轻旋转就可。采后应将袋口残留菇体清理干净,接着进入转潮期管理。

7转潮期管理

第1潮平菇采完后,将菌袋停水吹晾4~5 d,再用重水循环喷湿菌袋进行补湿,以后每天喷轻水1~2次,并正常进行通风换气,使袋口料面保持半干半湿状态。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再经7~10 d管理,第2潮菇便会陆续发生。如遇天气反常、温度偏高的情况下,转潮速度将明显减慢。第2潮管理与第1潮管理基本相同。

8参考文献

[1] 黄.大棚平菇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10(2):28,37.

[2] 刘云勇,徐士高,石义宽.平菇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湖北林业科技,2009(3):66-67.

篇4

1.整地播种

1.1整地作畦 必须是东西畦,南北行种植。播前亩施优质土杂肥或鸡粪5000kg、磷肥150kg,深翻30cm,然后整畦宽2m,畦与畦之间留1m操作道,以使冬季盖韭。

1.2适期播种 韭菜可直播或育苗移栽。直播,一般在4月中下旬,最迟5月中旬。先把畦表土块整细浇水,然后按行距30cm,划一条宽8cm、深2cm的沟,并浇上底水。随后把种子均匀地撒入地沟内,覆一层1cm厚的细土。亩用韭菜种3~4kg, 播种后出苗前必须喷一遍韭菜专用除草剂防除杂草。有条件的在播种后,畦上覆盖地膜,这样韭菜出苗齐且快。育苗移栽法,可在3月份育苗,待苗长至20cm时进行移栽,行距30cm、株距2cm。移栽后立即浇水,以利缓苗。这种方法可促使韭菜长势均匀粗壮。

2.春夏季节韭菜田间管理

2.1肥水管理 韭菜出苗后生长比较缓慢,此时要及时浇水,浇水时畦内撒施少量尿素促苗,一般韭菜长至3叶时要浇2次水。盛夏期间不干旱一般不浇水施肥。立秋后,重施一次肥,亩用二铵50kg、豆饼100kg。方法是顺垄开沟施肥,施肥后连续浇两次水,以后不再浇水追肥。

2.2及时中耕除草 防除田间杂草可用33%除草通100~150g/亩。

2.3预防倒伏 韭菜长至50cm时最易倒伏,应在畦内搭架,把韭菜一行行架住,不能让韭菜塌畦以致影响冬季产量的提高。

3.开展栽培技术研究,探索省工节本高效栽培技术

3.1品种选择试验 试验设在三连西区0号菜地,供试品种为平韭6号、平韭4号、791、敖东1号4个常用韭菜品种。设4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每亩播种4~5 kg,每亩施基肥4000kg加复合肥50kg,6~7月份追施尿素50kg,10月下旬割去老韭菜后再施尿素40kg。同时防治病虫害,以12月底和翌年1月底2次割韭菜产量分收计产,试验结果表明:平韭6号产量最高,平均每亩产量2580kg,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平韭6号表现为生长势旺、抗寒性强,茎叶粗壮、深绿、叶宽、口感好,耐贮性强。

3.2 栽培密度试验 设每亩播种3kg、3.5kg、4kg、4.5kg、5kg,共5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试验品种为平韭6号,每亩施基肥4000kg加复合肥50kg,6~7月份追施尿素50kg,10月下旬割去老韭菜后再施尿素40kg,同时防治韭蛆等病虫害,以12月底和翌年1月底2次割韭菜产量分收计产,2003、2004两年产量分析,以每亩播种4.5k量最高,两年平均每亩产量2630kg,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每亩播种量4.5kg的田块表现为群体密度好,长势长相一致,综合产量最高。

3.3韭蛆防治试验 8~10月,选择分别间隔10天、15天、20天、25天、30天进行防治,药剂选用50%辛硫磷1000倍液灌根,30%立本净2kg拌50kg细土撒于根部防治。两种农药交替使用。经比较,以隔15天防治1次效果最为经济、理想,产量也最高,折合平均每亩2470kg。

3.4肥料试验 设基肥试验、接力肥试验和割老韭后补肥试验。基肥试验设每亩施有机肥2000kg、3000kg、4000kg、5000kg4个处理,每个处理加尿素50kg,经产量和效益比较,以每亩用有机肥4000kg、加尿素50kg 为最佳,折合平均每亩产量2610kg。接力肥试验设每亩施尿素20kg、30kg、40kg、50kg4个处理,在7 月上旬利用下雨天使用经观察和计产,以每亩施尿素30kg为最佳,平均每亩产量2540kg。补肥试验在11月下旬割去老韭菜后设每亩补施尿素30kg、40kg、50kg、60kg4个处理,以每亩施尿素 40kg为最佳,折合每亩2630kg。

4.冬季棚栽管理

4.1物资准备 提前备好罩棚材料,3m宽韭菜专用膜(紫色膜)每亩100kg,3m长竹片每亩300根,3m长、1.2m宽草帘300个,尿素50kg及农药等。

4.2水肥管理 小雪后,韭菜大部分枯黄至死,这时水分已回流到根部。先用镰刀把韭菜棵全部清理干净,然后顺垄开沟追肥施尿素50kg,随后浇一次透水。浇水时每亩施辛硫磷0.3kg,防治地下韭蛆等害虫。

篇5

关键词:花生;高产高效;技术

中图分类号:S5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1-0099-1

花生又名“落花生”或“长生果”,是1年生草本植物,全国各地均有种植,是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之一。它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强,除盐碱地以外都可以生长,花生具有根瘤,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因此其耐贫瘠性较强。

1 选好地块

花生适宜在耕层深厚、质地松软、通透良好的砂质或壤质土壤生长。花生地应于年前翻耕冻垡,疏松土壤,早春播种前亩施土杂肥30~40担后,进行两犁两耙,平整做畦,要求畦平土碎,土肥相融,畦宽1.67米,沟宽0.33米,畦高20厘米左右,行距0.33米,株距0.26米,每亩7500穴。

2 精细整地、施足底肥

花生的根为圆锥根系,要求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因此播前要在秋季深翻的前提下进行耕耙耱保墒。结合最后一次耕翻施足底肥。每公顷施腐熟有机肥40立方米,最好多施灰粪,化肥每公顷施二铵100公斤、尿素100公斤、硫酸钾75~100公斤。

3 选用良种、做好种子处理

作物要高产良种是关键,花生也不例外,选用良种应以土壤肥力大小为依据。一般的土层深厚、质地疏松、保肥保水性好、肥力较好的地块宜选用中晚熟大果型品种;土壤肥力较差的应选择中熟小粒型品种。

花生的种子处理包括晒种、选种、种子包衣等三部分。

3.1 晒种

花生剥壳前选择晴朗天气晒种2~3天。晒种可增强种子吸水能力,促进种子萌动发芽,晒种可提早出苗1~2天,出苗率提高20%,增产幅度8%~10%。

3.2 选种

这里的选种就是粒选。花生剥壳后剔除秕粒、病粒、坏粒,选择粒大饱满、皮色亮泽、无病班、无破损的籽粒做种子。

3.3 种子包衣

为防治地下害虫及老鼠的危害,播种前宜用花生种衣剂拌种。

4 适时早播、合理密植

4.1 时间

花生种子萌发要求的最低温度为12℃~15℃,已萌发的种子在0℃~1℃条件下6~24小时就会有大部分种子受冻,所以播种要在土壤5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2℃以上时才可进行。在允许的条件下适期早播可使花生生长期相对延长,开花早、侧枝多、根系发达,为高产创造条件。我市的适宜播期是4月25~5月10日。

4.2 播种量

一般小粒带皮的种子200公斤/公顷;大粒带皮种子240公斤/公顷。

4.3 播种方法

花生一般采用等距点播的方法,可人工扎眼点播也可刨埯点播,每埯两粒种子,覆土3~5厘米,严重干旱时应座水种。

4.4 密度

大粒花生在肥地种植公顷保苗应在12万株左右,60厘米宽的垄穴距4寸;小粒花生肥地种植公顷保苗16~24万株,60厘米宽的垄穴距2~3寸。

5 科学施肥

据研究,花生每生产100公斤荚果,需纯氮6.38公斤五氧化二磷1.32公斤、氧化钾2.3公斤。亩产350公斤花生,应在亩施土杂肥30~40担的基础上,亩施尿素10公斤,过磷酸钙40~50公斤,氯化钾11公斤,起垄时施入垄底,既可满足花生全生育期的养分需求,又能提高肥料利用率。

6 田间管理

6.1 查苗补种

出苗后如有缺苗断条现象应进行催芽补种。

6.2 清棵蹲苗

这是花生最具特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管理措施。当花生出齐苗后,用手将幼苗根际的浮土扒出,使两片子叶外露。花生的主要结果部位是第一对侧枝和第二对侧枝的茎部,特别是第一对侧枝对产量的影响量大,清棵的目的主要是使第一对侧枝早点露出地面,从而生长健壮,提高产量。根据调查清棵的花生比不清棵的花生增产15%左右。

6.3 中耕培土

一般进行3次。第一次在苗期进行,这次中耕宜浅,防止茎部埋土过多,影响侧枝发育,只要疏松表土,把杂草除净即可;第二次中耕在根瘤形成期,这次中耕可稍深些,一般在6厘米左右;第三次中耕在花期,这次中耕要格外小心,避免损伤果针,中耕深度在5厘米左右。

7 适时收获

花生收获贵在适时,收获过早荚果尚未充实饱满,会降低产量,含油量也会降低;收获过晚,果柄干枯容易折断,使荚果自行脱落,造成丰产不丰收。正常情况下,植株项端停止生长、茎枝上部叶片变黄、下部叶片开始脱落、大多数荚果的果壳纹清晰、果皮和种皮均表现出品种固有的颜色、多数荚果的籽粒饱满时即为收获适期。

参考文献

[1] 谢吉先,季益芳,刘军民,叶爱莲,孙建芳,陈勇.花生大面积高产十项技术措施[J].花生科技,2000年03期.

篇6

关键词:水稻;直播;栽培技术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水稻的栽培技术在不断更新。近年来,水稻直播技术在金寨县推广较快,深受农民欢迎。水稻直播是一种轻型栽培技术,与传统育秧插秧栽培相比,具有省工、省力、提早成熟、利于发展规模化生产、产量高等优点[1],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但同时存在着难全苗、草害重、易倒伏的难题。因此,在生产上应特别注意掌握好“全苗早发、除草防害、增肥防早衰、健壮栽培防倒伏”等技术措施。现将水稻直播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选择苗期耐寒性好、前期早生快发、分蘖力适中、抗病力强、植株较矮、抗倒力强的中、迟熟品种,如冈优188、冈优825、冈优734、冈优738、Ⅱ优航2号及超级稻Q优6号等。水稻直播一般要求用旱育秧型旱育保姆进行种子包衣[2],用其包衣种子不需催芽,只要将精选后的稻种在清水中浸泡至吸足水后拌种。金寨县中、迟熟水稻浸种以12~18 h为宜。将浸好的稻种捞出,用清水冲洗,沥至稻种不滴水即可包衣。按1 kg旱育秧型旱育保姆包衣稻种2.5~3.0 kg的比例,将种衣剂置于圆底容器中,然后将浸湿的稻种慢慢加入容器内进行滚动包衣,边加边搅拌,直至将种衣剂全部包裹在种子上为止。拌种后稍晾干,即可播种。若不用旱育保姆进行种子包衣,一般杂交稻需浸种20 h,浸种后即可保温催芽。催芽时应注意温湿度的控制,直播种子芽不宜过长,一般手工撒播种子要求芽长不能超过半粒谷、根长不能超过1粒谷;机械播种只要求种子催芽至破胸露白即可。

2整地播种

直播水稻的田面一定要整平、做畦,畦面高低相差不要超过3 cm,这是直播水稻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一般每隔3 cm左右开1条畦沟,作为工作行,以便于施肥、喷药等田间管理。适时播种是直播保全苗的技术关键。一般直播水稻比移栽水稻迟播10~15 d,直播适宜播种期要求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2 ℃以上,抢在冷尾暖头播种。一般在4月中下旬播种为宜。常规稻大田播种量为45.0~52.5 kg/hm2,杂交稻为18.75 kg/hm2左右。双季晚稻直播期应在7月上中旬为宜。采用手工撒播,将已用旱育秧型旱育保姆进行种子包衣的种子直播于厢无明水的厢面上。为保证播种均匀度,可以采用定畦定量的办法,先稀后补,即先播80%的种子,再用20%的种子补缺补稀。杂交稻还要提前7~8 d按种子总量的15%育预备苗,以防严重缺苗。播后轻塌谷,有条件的可盖上1层细肥土,以保温和防止鸟害及雨水冲刷。

3田间管理

在播种后1个月内及时做好田间查苗补苗工作,移密补稀,使稻株分布均匀,个体生长平衡。播种前施足基肥,三叶期施断奶肥,晒田复水时酌施穗肥。施肥量视土壤肥力和水稻苗情而定。直播水稻的灌溉必须坚持芽期湿润、苗期薄水、分蘖前期间歇灌溉、分蘖中后期晒田够苗或够苗晒田、孕穗抽穗期灌寸水、壮籽期干干湿湿灌溉的原则。具体掌握在播种至三叶期水不上畦面,保持畦沟里有水,但如果畦面出现丝裂,则可在傍晚或清晨灌跑马水;三叶期至分蘖末期间歇灌溉,分蘖中后期及时晒田。

4病虫草害防治

直播水稻苗多,封行早,田间较荫蔽,病害发生率较高,应及时防治。特别注意稻瘟病、稻曲病的防治,一般用30%爱苗乳油225 mL/hm2,或14%络氨铜6 L/hm2,或5%的井冈霉素6.75 L/hm2对水750 kg喷雾防治稻曲病,水稻破口前和破口期各防治1次。防治稻温病要在破口前5 d喷药,1周后再补施,药剂可选用75%三环唑、40%稻温灵等。重点防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药剂主要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虫剂。直播水稻必须及时进行化学除草。一般在稻田整平后播种前2~4 d,用60%丁草胺乳剂1 830~2 250 g/hm2,对水375~525 kg喷雾,或拌90~120 kg潮湿细土撒施。在秧苗一叶一心至二叶一心期,用35%乐吉丁苄1.2~1.5 kg/hm2对水450~600 kg喷雾;或在三叶期用37.5%直播精克900~1 200 g/hm2拌细土375 kg均匀撒施[3-4]。喷药时田里保持浅水,喷药后自然落干。

5适时收获

当田面98%以上的稻穗粒达到蜡熟中后期、95%谷粒变为金黄色、穗枝梗变黄时为最佳收获期,应做到适时收获。根据不同品种、不同成熟情况分段进行收割,以减少水稻爆腰率,提高整精米率和稻谷的商品品质与质量。收获前对收获过不同品种的机械进行彻底清仓,防止机械混杂。运粮过程中做到不撒粮、不漏粮,确保粒粒归仓。水稻收获入场后应及时晾晒,当稻谷水分

6参考文献

[1] 孙建权,胡宁,王书玉,等.水稻旱直播高产栽培技术初探[J].种业导刊,2009(10):22,25.

[2] 卞同洋,陈益楼,蔡立万.江苏沿海农区直播水稻的高产栽培技术[J].江西农业学报,2007(10):34-37.

篇7

关键词 百合;种球培育;整地栽植;田间管理

百合肉质细白、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糖、果胶等,还具有一定的药效,是人们喜爱的一种蔬菜[1]。现将百合高效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栽培季节安排与品种选择

百合为多年生蔬菜,栽植季节是否合理对百合安全越冬及翌年出苗影响较大。一般在8—9月待百合收获后,就可进行播种栽培,多在9—10月进行。原则上以在严寒来临前能发根、但发芽不出土为宜,待到第2年春季百合出苗时,再进入田间管理。百合主栽品种有龙芽百合、宜兴百合和兰州百合等。

2 种球培育

一是籽球培育种球。在百合收获后分级,籽球重量50 g以上的可以出售;重量30~50 g的直接作种球栽植于大田;小于30 g的继续进行培育,直至达到种球的标准而转为大田栽植。一般每个母球(即鳞茎)经过1年栽培后,能分生出1~3个或数个小球(籽球)。进入秋季,当百合地上部干枯后,选晴天掘起小籽球,进行分级,然后播种于苗床上。播前小籽球要进行药剂消毒,可用50%多菌灵800~1 000倍液浸泡20~30 min,行株距为30 cm×(10~12) cm,播后盖土厚6 cm,然后盖上茅草。翌年春季出苗后及时将盖草移至行间,并进行中耕除草、施肥等田间管理。秋季百合地上部分干枯后,再将小籽球掘起、分级,将符合种球标准的用于大田定植,小的籽球转入种球进行培育。二是鳞片培育种球。百合收获时选择形状好、生长健壮、成熟度高的优良鳞茎,阴干几天后,剥下肥大健壮的鳞片,斜插入带砂性的育苗床,鳞片的弯面向上。播种的沟距13~16 cm,沟深10 cm、宽10~15 cm。在沟内进行播种,每沟播种3~4行,鳞片间距3~5 cm,播后盖土3~4 cm厚。畦面稍作修整后,用塑料薄膜覆盖苗床。鳞茎约经2个月后,在鳞片切(伤)口处发生很小的鳞茎,其下生根。翌年小鳞茎发芽出苗时及时掀去薄膜。后续的种球培育方法同小籽球。三是珠芽培育种球。在6月珠芽成熟时采收,用沙贮藏后,在当年的9—10月播种于苗床上,采用沟播,沟距为12~13 cm,沟深3~4 cm,株距4~5 cm。播后盖土3~4 cm厚,然后盖草。秋季地上部分干枯后,掘起籽球,分级后再播种,后续的种球培育方法同小籽球。

3 整地栽植

应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或壤土作种植大田,忌连作。前茬收获后施足基肥,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45~60 t/hm2、草木灰1 500 kg/hm2、复合肥450~600 kg/hm2,进行翻耕整地,整平做畦。畦宽包沟1.5~2.0 cm,沟宽20~25 cm、深20~25 cm。栽植密度根据种球大小适当调整,种球越大,鳞茎也大,用种量也大;种球太小,产量低,品质也差。一般选用30~50 g的种球作种为宜,用种量3 000~3 750 kg/hm2。行距为30~40 cm、株距15~20 cm,沟栽,沟深10 cm,栽植时顶部向上,再盖土3~4 cm厚[2]。

4 田间管理

栽植后至霜冻前追施1次越冬肥,可用腐熟的牛栏粪施于畦面上,以施满畦面为度。然后在粪肥上盖土1~2 cm厚,再用稻草或薄膜覆盖畦面防冻。百合出苗时掀去薄膜,如盖草的田块可将稻草移至行间,继续覆盖畦面,以利出苗。在齐苗后施第2次肥,施腐熟的饼肥1 050~1 200 kg/hm2或人畜粪肥45 t/hm2,开沟施于行间,再覆土;第3次追肥大约在6月上中旬鳞茎膨大期进行,用复合肥300~450 kg/hm2进行浇施。还可用0.2%~0.4%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施。如百合生长较弱,要酌情增加施肥次数与用量。水分管理上保持土壤的湿润,春季注意清沟排渍。夏秋季节则要注意土壤保湿,进行浇水或灌水等。在春季出苗后将有几条地上茎的植株,选留1条强壮的地上茎留下,其余全部抹去。在6月上旬前后,当植株长出叶片60枚左右时进行打顶摘心。当植株出现花蕾时应及时摘除,以晴天摘蕾为宜[3-4]。百合栽植的第1年和第2年需要深中耕,第3年应浅中耕。春秋季节应及时除草,以防草害,进行追肥1次。

5 病虫害防治

百合的病虫害主要有病毒病、炭疽病、立枯病以及红蜘蛛、蚜虫等。在病毒病防治上,选用良种,增施磷钾肥,促进植株生长;及时治理蚜虫,可喷洒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防治;发病初期可喷洒20%吗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隔7~10 d喷1次,连喷3次。在立枯病防治上,实行高畦栽培,注意开沟排水;齐苗时,用50%多菌灵1 000倍液喷雾。在蚜虫防治上,清洁田园,减少越冬虫口;结合病毒病的防治,一并治理蚜虫。

6 适时采收

秋季当植株地上部分完全枯萎、鳞茎已充分成熟时即可进行采收,晾干1~2 d后分级,可与沙土贮藏,市场销售。

7 参考文献

[1] 吕家龙.蔬菜栽培学各论(南方本)[M].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301-303.

[2] 王华.食用百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23):115,121.

篇8

关键词 杜瓜;高效;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42.90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2-0065-01

杜瓜,又名栝楼、瓜蒌、苦瓜等,是葫芦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杜瓜全身是宝,其根、果实、果皮、种仁 (子)都可药用,《中国药典》 2015版记载,瓜蒌具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功效;瓜蒌子具润肺化痰,滑肠通便功效;瓜蒌根(天花粉)具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功效。杜瓜为多年生草质藤本,一般长达10 m。块根肥厚,茎攀援,多分枝,表面有浅纵沟,光滑无毛;卷须腋生,细长,先端2歧。叶片近圆形或近心形,长、宽各8~20 cm,常为5~7浅裂或中裂,少为3裂,裂片倒卵形、矩圆形、椭圆形至矩圆状披针形,先端急尖或短渐尖,边缘有疏齿或再作浅裂,幼时两面疏生柔毛,老时下面有粗糙斑点[1-2]。杜瓜为雌雄异株植物,其花单性,雄花3~8,排列成总状花序,有时单生;萼筒状,长2.5~4.0 cm,萼片5,线形,稍反卷,长1.0~1.5 cm;花冠白色,裂片5,倒卵形,先端细裂成流苏状;雄蕊3,花丝长4~6 mm;雌花单生,萼、瓣与雄花略同;子房下位,长卵形,花柱长,柱头3深裂,呈丝状。瓤果卵圆形至广椭圆形,熟时橙黄色,光滑。种子多数,扁平,长方卵形或圆卵形,边缘有线纹状形成窄边,熟时黄棕色。

丽水市吊瓜种植面积逾4 000 hm2,但因种植多年,吊瓜地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败,有些地块甚至已绝收,严重影响产量和效益。为促进农民增收,在吊瓜地换种杜瓜,能耐连作,同时种植杜瓜管理与吊瓜相近,产量与新种植相仿,但瓜籽价格比吊瓜籽高,经济效益在6万元/hm2以上。现将杜瓜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品种选择

选择优质、抗病、丰产、抗逆性强的杜瓜品种,如浙杜4号、浙杜6号,这2个品种表现果形大、皮色黄而光滑、易栽种、产量高、抗性强等特点。

2 选地整地

杜瓜不耐旱涝,必须满足其对肥水的要求。对于地下水位高的地块,宜高墩、高畦栽种,以提高其防涝能力;对于地下水位低的坡地、岗地及滩地,以低畦、低穴栽种为宜,以提高其抗旱性,但均需开深沟,确保排水畅通,土壤透水通气性好,暴雨期间避免受涝[3]。

冬前深耕20 cm以上,然后施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适用磷钾肥,施腐熟畜肥15 t/hm2,腐熟饼肥600 kg/hm2,磷肥750 kg/hm2,复混肥225 kg/hm2,硼肥7.5 kg/hm2。按行距要求开深50 cm、宽30 cm的深沟、做高畦,严防积水。

3 棚架搭建

按行株距4 m×3 m立棚柱,柱高2.5 m左右。将棚柱埋入地下0.5 m深,地上留2.0 m高,棚柱四周打好斜撑,各柱横纵用10号不锈钢丝线连结固定。主架拉好后,上面铺上20网眼的尼龙网。

4 合理密植

杜瓜种植密度应根据土壤肥水情况、繁殖方式、栽后年限等确定,一般土壤肥水条件好的地块稀植,投产园适当剔苗稀植。4月上中旬,用雌株根(按比例选择雄株)作繁殖材料。选用根直径3~6 cm,长6~15 cm的新鲜杜瓜根,将块根顶部朝上或平放,植入后用地松泥或黄沙护好块根并压实,上面再覆土10 cm厚起墩,适量浇水,以利块根发根长芽、防止积水。禁止雨天栽植。一般在栽植后20~30 d出苗。一般第1年种植行株距为4 m×1~2 m,栽植1 500~1 800株/hm2,之后逐年剔苗稀植,第3、4年留足正常投产园株数,即750~900株/hm2。因杜瓜是雌雄异株,且以自然授粉为主,播栽时雌雄株按15∶1搭配种植为宜[4]。

5 田间管理

5.1 肥水管理

杜瓜栽植当年要采取“前促后稳”的管理措施,适量多次追肥,促进生长,争取当年早结果、多结果,提高当年产量。已经投产的杜瓜采取前控、中促、后稳的管理措施,控肥控水,防止营养生长过旺出现落花落果现象,促进多结果、结大果。

杜瓜苗长出15 cm左右时追施1次提苗肥,施尿素75 kg/hm2,5月下旬至7月中旬再追肥2~3次,每次施45%复合肥225 kg/hm2。此阶段要注意多雨天气排水防涝,避免杜瓜出现涝灾。杜瓜开花坐果视土壤肥力、杜瓜的长势、坐果状况而适当追肥。7月下旬再施1次追肥,促使7月底至8月上旬多发新枝多坐果。10月上旬对长势弱、缺乏后劲的植株补施叶面肥或根外追肥。杜瓜生长中后期,气温高、叶面蒸发量大,要注意浇水保湿抗旱。否则,生长受阻,不易坐果,果小籽少,千粒重低,品质差,影响产量和效益[5]。

5.2 留蔓整枝管理

根据架面空间每株选留1个蔓,引蔓上架,去除全部侧蔓,主蔓上架后左右错开均匀引蔓,留取侧蔓;已经投产的杜瓜园,春季新芽长出后,根据棚架空间选留2~3个主蔓,引蔓上架约10 cm后摘心,摘心后再选留生长健壮的6~7根侧蔓。保留架下适量的侧蔓,并对第1次选留侧蔓上坐果节位前的第2次侧蔓进行摘除。坐果后,生长势减弱,要及时疏掉一些细弱枝和重叠枝,改善架面通风透光条件。同时,经常理蔓,保持藤蔓生长,防止蔓头下挂,影响继续开花结果 [6]。

6 病虫害防治

杜瓜主要病害有炭疽病、枯萎病、蔓枯病、病毒病;主要虫害有蚜虫、黄守瓜、瓜绢螟、栝楼透翅蛾等。一是农业防治。选用抗(耐)病优良品种,培育无病壮苗,加强中耕除草,做好冬季清洁田园。二是物理防治。宜采用频振式杀虫灯、有色粘虫板等诱杀害虫,悬挂银灰膜(条)避蚜。三是生物防治。保护与利用天敌,应用昆虫性信息素和生物农药等进行生物防治。四是化学防治。防治原则、防治药剂应符合GB 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的规定。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提倡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7 适时采收

9月下旬开始,当杜瓜果皮表面_始有白粉,由青绿变淡黄色时,即可分批采收。采收不宜过嫩,否则籽粒不饱满、产量低、品质差。采收时一般从果柄处剪下,先摊在地上晒2~3 d,使后熟变软,然后剖瓜,并将杜瓜籽装进塑料袋或滤水的容器内,通过踩踏、摩擦去外皮,洗净晒干即可。以洁净、粒大、饱满、油性足的籽粒为佳。

8 越冬管理

杜瓜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一次种植多年采收,其栽培管理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品质量。采摘结束,大部分叶黄时在离地5 cm处剪断藤蔓,去除杜瓜藤,扫尽落叶集中烧掉,有条件的可用玉米秸或麦秸等对田块覆盖,厚度不少于30 cm,或将栝楼基部周围的土集成土堆,土堆高出地面30 cm。做好清沟、排水工作,沟深需30 cm以上,将沟泥铲在畦面上,形成龟背形畦面,畦沟要达到雨止即干的要求,防止杜瓜块根因土壤积水而腐烂。利用冬季相对空闲时机,对杜瓜棚柱、棚绳、棚架进行全面进行检查维修,以保证棚架的牢固安全。

9 参考文献

[1] 杨金龙.瓜蒌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6(23):90.

[2] 刘苗苗,郭庆梅,周凤琴.瓜蒌栽培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概况[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183-185.

[3] 徐和兴,王长水.瓜蒌的生物学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08(2):80-81.

[4] 汪祖宏,孙斌,张永娣,等.瓜蒌新品种皖蒌1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04(6):1139-1148.

篇9

摘要阐述草莓—水稻高效种植模式,包括茬口衔接、品种选择及其栽培技术等内容,对草莓、水稻高效种植,实现大面积示范推广有一定参考。

关键词草莓;水稻;高效;种植技术

草莓富含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口感好,易消化,被誉为“水果之王”。南通地处长江三角洲,生态环境良好,适宜草莓生长,常年种植面积0.33万hm2左右。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环保、营养消费观念的增强,对草莓的需求量日趋增大,南通草莓种植面积也迅速扩大,并逐步形成以草莓—水稻为主体的种植模式。该模式可错开草莓繁苗、寄苗与水稻育秧、生长茬口期,能缓解连作多种土传病害发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在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可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1-2]。

1茬口衔接

草莓每年10月30日前后起垄,11月初移栽,露地栽培,4月上、中旬开始采收,5月底结束;水稻5月18—20日播种,6月上旬机械移栽,10月25日前后收获。

2品种选择

草莓选用高产、优质、耐贮运、鲜食加工两用型品种,如宝交早生、BF-2、硕香等。水稻选择高产、稳产性好、抗性优良的超级稻品种,如宁粳3号、南粳44等。

3栽培技术

3.1草莓

3.1.1繁苗。选择土壤肥沃、排灌方便的田块作为母本园。先耕翻培肥土壤,施粪肥60 t/hm2、复合肥750 kg/hm2,耕翻土壤15~20 cm,然后整平耙细制畈,畈宽2 m,其中沟宽0.2 m、深0.2 m。1 hm2大田选择1 500株品种纯正、根系发达、无病毒的优良母株种植。4月上旬开始定植,在距畈边0.3 m处定植母株,每畈2行,株距0.5 m。草莓移栽后,每个畈边播种1行玉米用于遮荫,株距为0.2 m,以防7、8月高温伤苗。母株栽植后要及时松土、除草和浇水,当母株出现花蕾时要及时除去,以集中养分促进匍匐茎和子苗生长。

3.1.2寄苗。按秧本比1∶10留足寄苗田。施粪肥30~45 t/hm2、灰肥22.5 t/hm2作基肥;耕后整畈,畈宽1.0~1.5 m。8月中、下旬当母株伸蔓5~6个,每蔓有子苗3~4个时,选择2~3叶的子苗带土寄栽,行距10 cm,株距10 cm,寄苗93万株/hm2左右。寄栽后及时浇足活棵水,中后期及时摘除老叶、病叶。寄苗阶段不宜过多施肥,以防小苗徒长,苗质下降。

3.1.3移栽。一般10月底至11月初耕翻起垄,11月5—15日移栽。栽前施足基肥,集中施在垄的中央,栽后一般不追肥。基肥施碳酸氢铵450~600 kg/hm2、25%复合肥1 125 kg/hm2、优质粪肥37.5 t/hm2、菜饼600 kg/hm2。标准移栽草莓苗:绿叶6~8张,根茎粗1.2 cm左右,心芽饱满,须根发达,无病虫害。生产上采用中型起垄机械耕翻起垄,垄底宽0.7 m,沟宽0.3 m,垄高0.25 m,垄顶宽0.6 m。每垄移栽2行,株距0.26 m,移栽7.65万株/hm2左右。栽植时按苗的大小将苗分开,壮苗的株行距可适当放宽,弱苗可适当加密。栽植深度不能过深或过浅,达到深不埋心、浅不露根为好。栽植时应注意草莓的定植方向,将凸面朝向垄外侧[3]。

3.1.4栽后管理。草莓移栽后要及时灌水,沟灌窨水,水不上垄,自然落干,以促进土壤沉实,加快草莓醒棵。为防止草莓越冬冻害,提早上市,1月15日前后当日均温降到3 ℃以下时,覆盖地膜增温。2月15日前后日均温上升到4 ℃以上时,破膜露苗。及时摘除枯叶、病叶、老叶,并集中烧毁或深埋。开花结果时要及时摘除抽生的匍匐茎,疏去四、五级花及无效果,争取多结商品果。

3.1.5收获。果面2/3变红、果色由硬变软时及时分批采摘。

3.2水稻

3.2.1育秧。壮秧标准:秧龄20~22 d,叶龄3~4张,苗高13~16 cm,苗粗心2.0~2.5 mm,百株干重3.0~3.5 g,发根数12~15根;秧块宽28 cm、长58 cm,厚2.0~2.5 cm,均匀一致,秧块四角垂直方正,不缺边缺角,插秧前秧块床土的绝对含水率35%~45%。

按秧本比1∶100留足秧田,在播种前15 d,开始做秧板,秧板宽度1.4 m,腰沟宽20 cm、深15 cm,围沟宽25 cm、深20 cm,秧板要求平、光、直。1 hm2大田备秧盘300~375张,种子45.0~52.5 kg,地膜63 m,稻草若干。播种前晒种1~2 d,用5 kg清水加25%先净悬浮剂4 g、12%种舒净粉剂10 g、16%咪鲜杀螟丹15 g,搅拌均匀后,浸稻种3~4 kg,浸种时间为48 h以上。将吸足水分的种子,装入袋内或堆放催芽,温度控制在32~35 ℃,防止高温烧芽。

床土要洒水湿透,保证秧床底土吸足水分,盘与板面纵向垂直,2盘并排对放,盘与盘紧密结合。铺床土厚度2.5 cm,铺平使土厚均匀一致。每盘播湿种180 g,播种要均匀,可先播70%的种子,留30%的种子补匀。播后覆土,土厚0.3~0.5 cm,以看不见种子为宜。盖膜保温保湿,防止雨淋。盖草防止秧苗烧伤,盖草时要留30%的地膜透光线。

3.2.2移栽。由于草莓土壤肥力水平较高,基肥数量应酌情减少,施水稻专用复合肥450 kg/hm2、碳酸氢铵300 kg/hm2。移栽密度24万~27万穴/hm2,每穴3~5株,基本苗90万~120 万株/hm2。栽插深度一般控制在0.5~1.0 cm。栽后20~22 d总苗达到够穗苗数,栽后28~30 d达到高峰苗,高峰苗控制在450万株/hm2左右,成穗率70%。

3.2.3栽后管理。栽后7 d施醒棵肥,用尿素150 kg/hm2。栽后15 d施分蘖肥,用尿素120~150 kg/hm2。叶龄余数3.0~3.5时施促花肥,用水稻专用复合肥450 kg/hm2。叶龄余数1.2~1.5时施保花肥,用尿素75~120 kg/hm2。

齐苗后于傍晚揭膜,并灌1次平沟水,以弥补盘内水分的不足。揭膜前一般不补水;揭膜至二叶期建立平沟水,保持盘面湿润不发白,盘土含水又透气,利于秧苗盘根;二至三叶期视天气情况,勤灌跑马水,移栽前2~3 d排水蹲苗,利于机插。移栽至够苗期保持田间水层3~5 cm。够苗期至孕穗期当群体总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60%左右,即开始脱水搁田,第1次搁田至田边1 m处土表发白,灌跑马水,再搁,第2次搁至田边1 m左右土面出现细小裂缝、田中硬板时,再上跑马水后,视生育进程搁田,搁田程度和时间可逐步加重和延长。孕穗期至成熟期、孕穗期和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其余阶段以干湿交替、间歇灌溉为主,田间灌1次浅水后,待土壤自然落干再灌浅水层。收获前5~7 d断水,忌过早断水[4]。秧田期主要病害有稻蓟马、稻瘟病等,秧苗二叶期应密切注意病虫发生情况,及时用药防治。

4参考文献

[1] 刘福喜,李月娥.草莓-水稻轮作栽培技术[J].中国果树,2003(5):39-41.

[2] 魏良胜,吴爱美.草莓、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0(10):12

篇10

关键词 杨梅;生态;高效;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67.6.0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141-02

杨梅果实风味独特,酸甜适中,富含多种维生素及钙、铁、磷等矿物质元素,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同时还具有消暑、止咳生津、助消化等功效,深受人们喜爱。黑炭梅在丽水市莲都区上南山村种植历史悠久,因其适应性强,产量高,近年来已发展成为该村的农业主导产业。通过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莲都区山地杨梅生态高效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该村杨梅产业升级。现将杨梅生态高效栽培技术综述如下。

1 园地选择

杨梅适应性强,性喜温暖、湿润环境。选择园地空气、灌溉水、土壤无污染,交通便捷,海拔500 m以下,坡度25°以下,土质疏松,排水良好,土壤呈微酸性(pH值4.5~6.5),砂质红壤山坡地种植。一般采用修筑鱼鳞坑方法进行整地,修成外高内低半月形,外沿用石块或土堆砌。

2 优选品种,合理栽植

选择早熟的黑炭梅为主,适当搭配中迟熟的东魁等品种。新发展区应搭配1%~2%的雄株,以提高坐果率。杨梅栽植时间一般分春植和秋植,在杨梅开始萌芽前即春植为好,一般种植密度为225~330株/hm2,株行距一般为4 m×6 m、5 m×6 m或5 m×7 m,黑炭梅可适当密些。挖直径1.0~1.2 m、深0.8 m的定植穴,挖穴时把表土和心土分开放,以便填土时分层利用。选择小雨或阴天栽植,施足基肥,穴内基肥要与土壤拌匀压实,其上盖1层15~20 cm表土,栽植时要把苗木置于穴内中心,舒展根系,扶正苗木,然后加入细土,用脚踏实或用锄头等工具敲实,最上面覆盖心土至高于地面20 cm左右,并将嫁接口盖入土下为宜[1-2]。

3 科学肥水管理

幼年树以培养树形为主,以促春、夏梢,争取实现早出梢,迅速扩大树冠为目的,薄肥勤施,注重速效肥料的施用,氮、磷、钾比例以1.0∶0.3∶(1.0~1.5)为宜。一年中施基肥1次,追肥2~3次,基肥在9―10月施,以有机肥为主,如腐熟厩肥、饼肥等;追肥通常在新梢抽发前15 d施1次促梢肥,以氮肥为主,在新梢老熟前再施1次壮梢肥,以钾肥为主。

成年树以促进结果、提高品质为主,氮、磷、钾比例以1.0∶0.3∶(2.5~3.0)为宜。结果树应控制氮、磷肥增施钾肥,不宜单独施氮肥、磷肥或过量施用磷肥,一般选用硫酸钾、菜籽饼等含钾肥料,结合施用硼砂等微肥,全年施肥2~3次。一是花前肥。时间是2―3月,以钾肥为主,配合适量氮肥,一般施硫酸钾1 kg/株加尿素0.2 kg/株,或尿素0.25 kg/株加焦泥灰15~20 kg/株。二是采后肥。以有机肥为主,配施少量速效肥,施堆肥或腐熟栏肥或饼肥2~3 kg/株加焦泥灰15 kg/株或硫酸钾0.5~1.0 kg/株。三是根外追肥。在果实发育期追施叶面肥,可选用0.2%~0.3%的磷酸二氢钾,或0.3%硫酸钾,或喷施宝7 000倍液等营养液肥喷施1~2次。对缺硼树要加施硼肥,施硼砂50~100 g/株,施后隔2~3年再施,也可在萌芽前和初花期叶面喷施0.2%硼砂溶液[3-4]。

4 合理整形修剪

树形以自然开心圆头形为好,树体高度控制在3 m以内,主枝3~4个,主枝与主干的角度45°以上。苗木定植后,主干离地面45~50 cm短截,新梢抽发后选留3个生长强壮、分布均匀的枝梢作为主枝,其余留长20 cm左右摘心作为辅养枝;第2年在主枝的延长枝上剪去不成熟的秋梢,并将主枝上过长侧枝短截,在离干60~70 cm处选留第1副主枝;第3年在主枝上选留第2副主枝,第1~2副主枝相间60 cm;第4年继续延长主枝和副主枝,在距离第2副主枝40~50 cm处选留第3副主枝。通过4年左右完成整形。注重采用拉枝、撑枝技术开张树冠骨架。

修剪采用休眠期和生长期2个时期,休眠期修剪在10月下旬至翌年3月下旬,生长期修剪为4―9月,除挂果期外均可进行修剪,剪去病虫枝、过密枝、交叉枝。对树势强的结果树修剪,以疏删修剪为主,在大年的3―4月注意疏除过密的外部结果枝,采用去强留弱,及时疏除和回缩过密、交叉和远离骨干的侧枝、徒长枝,保持树冠通风透光。

对衰退树更新修剪:早期衰退树采用“轮换更新”,分2~3年回缩骨干枝。衰退老树应一次性更新,将主干和主枝全部短截到有新枝发生的部位,重新形成树冠;对于树龄较大,株高5 m以上的结果树矮化修剪:要求树冠高度控制在3.5 m以下,修剪时间一般以每年的春季2月下旬至3月下旬和秋季11―12月为好,以营造开心形的矮化树冠,控制树体向上生长,促进树体横向生长为目的,去除顶部强枝,改善光照条件,促进内膛结果及降低结果部位。第1年将树冠顶上的直立枝干锯掉2~3个,又称 “开天窗”,使阳光透入树冠中下部,促使内部和中下部的大枝上能够萌发新梢,同时去除部分着生高度超过2.5 m以上的直立枝条,去除内膛枯枝,适量去除斜生的重叠枝,修剪量应控制在30%左右;第2年再将树冠顶上的大枝全部锯掉,或是看树冠的实际情况,留部分枝干到第3年再锯,并促使树冠中下部的大枝再萌发新梢。

修剪时要注意:应先内后外,先上后下,先大枝后小枝。截枝后要加强管理,以免引起枝腐皮裂,甚至植株枯死等危害。并注意一定要剃平伤口,再涂上新鲜黄泥浆,大枝上要包扎稻草或涂上涂白剂;大枝上萌发的新梢要及时整理,去掉密生枝,长梢要摘心短截。

5 疏花疏果

对黑炭梅等果型较小的品种,在盛花期使用100 mg/kg疏6进行疏花。特别是在杨梅大年的开花盛期稍后,选择无雨天气喷雾,可以起到定量疏花、定量结果的作用,既提高果品品质,又可以促进抽发大量新梢,提高翌年(小年)的产量。对东魁等果型较大的品种,可推广人工疏果方法,一般分2次进行。第1次于花谢后20 d左右,主要是疏去密生果、小果和劣果;第2次于5月中旬,留果量要视树势、整株挂果量多少而定,一般短果枝留1~2个果,中、长枝留2~4个果。

6 病虫害防治

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物理防治为重点、化学防治为补充的防治方法。提倡施用矿物源、植物源、微生物源类农药,尽可能减少合成农药的施用,4―6月的挂果期禁喷农药、激素。褐斑病防治上,一是早春剪除枯枝、扫除落叶,并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越冬病菌;二是在杨梅果实采收后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治;三是冬季清园时喷3 °Bé石硫合剂。在赤衣病防治上,一是合理修剪,删去过密的内枝和上部大枝,开出天窗,同时结合冬季修剪,剪除病枝,集中烧毁;二是在杨梅采摘后首先用刷子刷净枝干,然后用20%纹达克(又称灭锈胺)乳油1 500倍液,用刷子涂抹或喷布方法把药剂涂或喷到树上,每隔20 d左右再用1次,连续防治3~4次;三是冬季进行枝干涂白。在果蝇防治上,一是清除腐烂杂物。5月中下旬,清除杨梅园腐烂杂物、杂草,压低虫源基数,可减少发生量。二是清理落地果。将杨梅成熟前的生理落果和成熟采收期的落地烂果拣尽,送出园外一定距离的地方覆盖厚土,可避免其生存繁殖后返回园内危害。三是诱杀成虫。利用果蝇成虫趋化性,用敌百虫、糖、醋、酒、清水按1∶9∶10∶10∶20 配制成诱饵,用塑料钵装液悬挂于杨梅树上,2钵/株,诱杀成虫,定期清除诱虫钵内虫子,每7 d更换1次诱饵。四是在5月中旬至6月下旬,果园悬挂杨梅果蝇专用黄板[5-6]。

7 适时分批采收

杨梅果实成熟期不一致,应分批采收。当20%果实成熟时即可开始采摘,一般每天或隔天采1次,采摘时间以清晨或傍晚为宜,避免雨天或雨后初晴时采收,应轻采、轻放、轻运,所采果实盛于底部和四周衬有新鲜蕨类的小篮中,随采随装,减少挤压,以每篮不超过5 kg为宜。

8 参考文献

[1] 陈锦翠.无公害杨梅优质高效操作技术规程[J].果农之友,2006(3):32.

[2] 梁森苗,戚行江,郑锡良,等.无公害杨梅的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J].中国南方果树,2004,33(4):36-38.

[3] 黄康盛,紫春燕,陈晓强.荸荠种杨梅优质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3):40-41.

[4] 杨蓓芬,李钧敏. 东魁杨梅叶片次生代谢产物对光照与水分胁迫的响应[J].河南农业科学,2011,40(7):118-122.

篇11

关键词:龙爪豆;价值;高效栽培

中图分类号:S6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7-822-02

龙爪豆[StizolobiumcapitatttmKuntze或Mucunapruriens(L.)DC.var.Utilis(Wall.Ex.Wight)BakererBurck],又名藜豆、黧豆、黎豆、猫猫豆、毛毛豆、毛胡豆、毛狗豆、小狗豆、狗爪豆、狸豆、八升豆,为蝶形花科藜豆属(StizolobiumP.Br.)或藤豆属(MucunaAdans)中以嫩荚及种子供食用的栽培种群,属一年生缠绕性草本植物。原产亚洲南部,中国是原产地之一。据记载,龙爪豆在我国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湖北、台湾均有分布。另外在云南、湖南、安徽等地也有分布。可作蔬菜食用的有黄毛藜豆(StizolobiumhassjooPiperetTracy)、茸毛黎豆(SdeeringianumBort)、藜豆(S.capitatumKuntze)及白毛藜豆(JS.niveumKtmtze)等4个种。中国各地栽培的都是地方品种,四川栽培的多为黄毛藜豆。

龙爪豆主要以嫩荚果供蔬食,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等营养物质。其荚大而厚,口感肥厚而多肉,味道独特,深受消费者欢迎。含左旋多巴、黎豆素等非蛋白氨基酸及β-咔琳等吲哚类、喹啉类生物碱,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饲用价值。

1、茬口安排

龙爪豆栽培方式多为零星种植。在四川隆昌、自贡、金堂等地虽有一定规模化栽培,但当地农户在栽培模式、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着一定问题,龙爪豆产量低,效益差。笔者采用拱棚网式栽培技术,将早熟、晚熟龙爪豆合理搭配种植,同时利用拱棚架套作早春蕹菜。蕹菜采收时间3月下旬至5月下旬,4.5万kg/hm2,均价2元/kg,产值9万元/hm2;早熟龙爪豆采收时间6月上旬至8月上旬,产量1.125万kg/hm2,均价7元/kg,产值7.875万元/hm2;晚熟龙爪豆采收时间为7月下旬至10月下旬,产量2.25万kg/hm2,均价2.5元/kg,产值5.625万元/hm2。

2、栽培技术

2.1 蕹菜

2.1.1 品种选择。选择耐寒、抗逆性强、产量高的适合早春栽培的早熟品种。根据成都地区的消费习惯,多选择四川广汉、双流地区的籽蕹菜。

2.1.2 整地做畦。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疏松、排灌方便的沙壤土。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深耕20cm以上,结合整地每公顷施腐熟有机肥7.5万kg、三元复合肥50kg作为基肥,或施用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2250kg。

2.1.3 中棚搭设。棚宽4m(两畦),在棚的两边用钢钎或其他器具每100cm打1个孔,孔深40cm。在孔中插入直径2am的白夹竹,两边的竹竿拉到中间用铁丝或布条捆绑两两相连,做成圆拱形,拱高2.2m。在中间和两边1.5m高处分别绑一横杆加固。可以在中间或其他位置加上立柱,以提高大棚抗风雨危害的能力。加盖薄膜前仔细检查,如果有不光滑的地方要用废旧薄膜或者布条包裹好,有铁丝尖向上可能挂破薄膜的也要拉到内面处理好。

2.1.4 及时播种。蕹菜种子的种皮厚而硬,直接播种发芽较慢,如遇长时间低温阴雨天气易烂种,因此,播种前最好进行催芽处理。用50℃左右的温水浸种24h,然后用纱布包好置于30℃催芽箱内催芽,当有50%~60%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早春大棚栽培播期可在1月下旬左右,可采用撒播、条播或穴播,每公顷用种量112.5kg。撒播,将种子均匀地撒在畦面上,浇少量水,再覆盖细土2cm;条播,在畦面上划2~3cm深的浅沟,沟距15cm,将种子均匀地撒施在沟内,再覆盖细土2cm;穴播,行距和穴距均为20cm,每穴播4~5粒种子,播后浇适量水后覆土2cm。

2.1.5 田间管理。早春棚内气温低、湿度大,且持续的低温阴雨天气时间长,不利于蕹菜的生长发育。播种后及时覆盖地膜,有条件的可加盖小拱棚,密闭大棚薄膜保温。出苗前尽量保持棚内温度在30℃,至少保证棚内温度高于10℃。出苗后及时撤掉地膜,保持棚温20~25℃,4~5叶后保持棚温25~35℃,棚内温度达到35℃时要适当通风降温排湿,夜间最低气温保持在15℃以上。

蕹菜是多次采收的作物,对水肥需求量很大,除施足基肥外,必须进行多次追肥才能取得高产。苗期每公顷淋施10%~15%的稀人粪尿1.5万~2.25万kg,幼苗有3~4片真叶时,每公顷施复合肥225~300kg和尿素75kg,采收期每次采后撒施复合肥150kg。空心菜需水量较大,应经常浇水以保持土面湿润。生长期间要及时中耕除草,封垄后可不必除草中耕。

2.1.6 采收。3月中下旬,当株高33cm时开始第1次采摘,茎基部留两个茎节。第2次采摘将茎基部留下的第2个节采下。第3次采摘将茎基部留下的第1个节采下,以达到茎基部重新萌芽。若出现分枝过多,过密、过细,则需疏剪。采摘时用手掐摘为宜,若用刀等铁器割收易出现刀口部锈死。在初收期及生长后期,每隔7~10d采收1次,生长盛期5~7d采收1次。

2.2 龙爪豆

2.2.1 播种育苗。2月中旬进行早熟品种播种育苗。选用粒大、饱满、无病虫的新种子。播种前先将种子晾晒1~2d。播前浇足底水,每个营养钵(土块)播种1粒,覆土2~3cm,最后盖膜增温保湿。出苗前应保持较高温度,出苗后适当降温防止幼苗徒长。第1片真叶展开后应提高温度,以促进根、叶生长和花芽分化。定植前7d开始逐渐降温炼苗。在底水充足的前提下,定植前一般不再浇水。苗期尽可能改善光照条件。

2.2.2 合理定植。3月下旬至4月上旬,幼苗3~4片叶时定植。靠近拱杆位置各定植l行,每个中棚定植2行,每穴1株,株距50cm。4月下旬,在2穴之间直播晚熟龙爪豆2粒,播种后浇水,3叶期选留1株壮苗,多余的拔除。

2.2.3 田间管理。定植后不通风,保持较高的温度和空气湿度。缓苗后适当通风降温降湿,随外界气温增高,逐渐加大通风量,夜间温度15%以上时昼夜通风。4月下旬,拆除塑料薄膜以便龙爪豆引蔓上架。

龙爪豆水肥管理应掌握“苗期少、抽蔓期控、结荚期促”的原则。第1花序开花前一般不浇水,防止枝叶徒长而造成落花落荚。一般在结荚初期和盛期结合浇水各追肥1次,每次追施三元复合肥225kg/hm2,也可施225kg/hm2尿素或硫酸铵并配合适当磷、钾肥。结荚后期,植株长势逐渐衰弱时,可适当追肥以延缓植株衰老。

揭膜后及时在拱棚上铺设塑料网绳。当龙爪豆开始抽蔓(主蔓长30~50cm)时引蔓上架。龙爪豆枝叶发达,当侧枝3~4叶时摘心可防止植株长势过旺。结荚期应疏去过密集的花蕾,幼荚1.5cm时摘除附着其上的已萎蔫的花冠,以防雨后烂荚。逐次摘除植株下部的病、老、黄叶,以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早熟龙爪豆结果后期(8月上旬)剪除其茎蔓,留出空间供晚熟龙爪豆生长。

篇12

1 良种选择

优良品种是生产优质果品的基础,只有选择优良品种,才能达到促进杨梅产业发展的目的。杨梅优良品种很多,但每个地区对不同优良品种的适应性不太一样,有些优良品种在某个地区表现较好,但在另一个地区表现就差强人意。就江苏杨梅产区而言,根据江苏各地引种情况,建议发展细蒂杨梅、乌梅、紫晶杨梅、荸荠等优良品种。

2 园地建立

杨梅生产基地宜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丘陵山区,其土壤耕层为砂岩性黄棕壤,有机质含量15g/kg以上,土壤pH值4.5~6。年平均温度16.8℃,极端最低气温-8.7℃,年降雨量1100mm左右,相对湿度85%。种植时采取高标准建园模式,挖直径100cm、深80cm的定植穴,回填表土及沙石砾和腐熟的有机肥50kg及复合肥0.5~1kg拌匀,山地667m2栽20~33株左右。

3 土肥管理

在杨梅采收后,在树盘表面撒施有机肥后进行覆土,逐渐向外延伸扩大树盘,可用树叶、枯枝、杂草、稻草等在树盘上覆盖、厚约15~20cm,用泥块压住,并注意避免接触树干,每年秋冬季加覆1次。在杨梅树行间适当保留原有植被,自然生草或人为种植木本作物,如松、栗、栎、枇杷、茶等植物与杨梅,改善生态环境。

4 枝梢管理

一般采用自然圆头形整形,成年树修剪时间一般在早春2~3月进行,修剪时应对杨梅枝组进行处理,过旺者去强留中庸,结果多年后枝条变细、变密、衰老,有更新枝时可从上方剪去,如无则可重回缩更新。如树冠内膛有空缺部分时,可适当短截,培养成主枝或侧枝或枝组,增加结果部位。对密生枝、细弱枝、衰老枝、交叉枝、病虫枝及枯死枝,可从基部疏剪;下垂枝结果良好,只剪去先端下垂部分或不作处理。

5 果实管理

4月底~5月上旬杨梅幼果至黄豆大小时开始疏果,疏果时间以早为好。大年树每结果枝留果2只,保留果长、外表自然完整的上部果,疏去枝条基部果及病虫果、小果和多余果;全树短截50%枝条,其中树冠顶部及短截20%左右,以促进抽生夏梢成为明年的结果枝,减少大小年。

6 病虫防治

篇13

关键词:粘玉米 栽培技术 效益

中图分类号:S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2-01-01

粘玉米种植至今,已历经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到目前为止,粘玉米生产在品种选择、栽培技术、经营手段、生产效益,生产规模上都发生了质的改变,尤其是垦粘1号玉米杂交种的引进推广,使农民种田水平不断提高,市场意识逐渐增强。有些村在多年前就形成了一定的种植规模,形成了自已的栽培特点,成立了粘玉米生产协会,创建有自已的产品品牌,产销体系逐渐形成、完善,效益稳步提高。

一、栽培模式

粘玉米高效栽培技术主要分为三种不同栽培模式。

(一)提前栽培技术模式

又分三种不同栽培方式:

1、温室育苗,移栽大棚。

2、中、小棚育苗,移栽地膜。

3、地膜覆盖。

(二)延后栽培技术模式

(三)适期(收获籽粒)栽培技术模式

二、栽培技术

(一)提前栽培技术

1、温室育苗,移栽大棚

选用金石大棒等早熟粘玉米品种,4月1日开始钵体在温室育苗,5月上旬移栽(5.5―6叶期)。移栽前一个月扣大棚。移栽前人工起垅,50―60厘米垅距,株距27厘米。大喇叭口期把棚膜全揭掉。7月10日―15日开始采收,每棚(0.9亩)采收5天左右,亩保收4000穗。出苗至采收95天左右。

2、中、小棚育苗,移栽地膜

选用生育期100―110天的早熟粘玉米杂交种。育苗时间4月10―15日开始分二期育苗,5月15日后开始移栽,移栽时的苗龄为20―35天,叶龄4―8.5叶。结合起垅一次性亩夹施磷酸二铵7.5公斤、氯化钾4公斤、尿素10―12.5公斤。采用人工、等距、定向的方法移栽,移栽后覆上地膜。管护好地膜。7月25日以后开始采收青穗 ,亩保收3000穗。出苗至采收95天左右。

3、地膜覆盖

选用垦粘1号等中早熟品种,4月20日开始分二期催芽坐水覆膜栽培。结合精细整地,亩夹施二铵7.5公斤,氯化钾3―4公斤,尿素10―12.5公斤,人工埯种,垅距68厘米,株距30―33厘米。需坐水播种0.5―1公斤/埯,播后喷施化学除草剂封闭灭草,然后覆膜。管护好田间的地膜。当幼苗长到1叶1心至2叶期时,及时破膜引苗。及时护膜,及时除蘖。8月初开始采收青穗,亩保收2700穗。出苗到采收95天左右。

(二)延后栽培技术

选用垦粘1号等中早熟品种,6月10日后分二期播种(最晚不能超过6月20日),间隔5天。播种前根据土壤墒情选择时间破垅亩夹施玉米专用肥25―30公斤,6月10―15日分期机械播种(干籽),株距30厘米。9月20―25日开始采收青穗,亩保收2800穗。出苗至采收90―95天。

(三)适期(收获籽粒)栽培技术

选用垦粘1号品种,5月10日左右播种,株距30厘米。亩施二铵10公斤,氯化钾5公斤、追尿素15―17.5公斤。生育期内进行正常的田间管理。9月15日左右成熟,9月25日左右开始收获,亩产量450―500公斤。

三、效益分析

(一)提前栽培亩效益

1、温室育苗,移栽大棚。亩产量4000穗,平均1.0元/穗,亩产值4000元,扣除亩种植成本1092元,亩纯收入为2908元。

2、中、小棚育苗,移栽地膜。亩产量3000穗,平均0.9元/穗,亩产值2700元,扣除种植、销售成本806―871元,亩纯收入为1829―1894元。

3、地膜覆盖。亩产量2700穗,平均0.6元/穗,亩产值1620元,扣除种植、销售成本604.5元,亩纯收入1015.5元。

(二)延后栽培亩效益

亩产量2800穗,平均0.35元/穗,亩产值980元,扣除种植、销售成本402.4元,亩纯收入577.6元。

(三)适期栽培(收获籽粒)加工粘豆包亩效益

亩产籽粒475公斤,可加工成粘豆包604.6公斤,加工后的亩产值2539.3元,扣除种植成本266.5元、加工及销售成本845.9元,亩纯收入1426.9元。较直接出售籽粒亩纯增收980.9元。

(四)购买粘玉米籽粒加工成粘豆包效益

收购1公斤籽粒可加工成粘豆包1.27公斤,产值5.33元,扣除馅成本0.62元、加工销售成本1.15元、收购籽粒成本1.5元,纯收入2.06元。

四、建议

1、发挥优势,建立粘玉米规模化生产基地,走种业公司、农技推广、种植农户、加工企业联合互助、互利之路,搞好产业化发展;

篇14

关键词 土沉香;高效栽培;生长规律

中图分类号 S792.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085-02

Experiment on High Efficiency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Aquilaria sinensis

XU Ping ZHOU Ji-gang SHU Xia-zhu HUANG Jing-zhong

(Huizhou Forestry Research Institute in Guangdong Province,Huizhou Guangdong 516001)

Abstract A set of technical measures through seed collecting,seedling and efficient cultivation of Aquilaria sinensis was summari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eed breeding technology of Aquilaria sinensis was simple,the survive rate was more than 60%.Trees grow season of Aquilaria sinensis was from June to October. 1 year later,the average annual growth of plant height was 1.23 m,growth of diameter was 2.31 cm.

Key words Aquilaria sinensis;high efficiency cultivation;growth rule

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又称白木香、女儿香、牙香树、莞香等,为瑞香科沉香属植物,是我国生产中药沉香的唯一植物资源,现已被列为国家珍稀濒危Ⅲ级保护植物及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2]。由于沉香具有的较高药用价值和浓郁优雅的独特香味,全国药用沉香70%以上依靠进口,所以价格相当昂贵,特等沉香的价格在10万元/kg以上[3]。近年来,由于土沉香自然繁殖率低、生存环境的破坏、虫害及人为掠夺式砍伐等原因,土沉香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野生沉香资源数量日渐减少,质量亦日渐降低,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需求[4]。针对目前沉香药材的短缺和质量问题,开展土沉香良种选育,快繁技术研究,大力发展人工林,对保护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发展中药现代化,带动山区农民发家致富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于博罗县泰美镇,东经114°44′,北纬 23°36′,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潮湿温和、雨热同季。年均气温21.0~22.7 ℃,1月平均温度13.2 ℃,7月平均温度28.4 ℃,年均日照时数1 611~2 444 h,无霜期305~345 d,年平均降雨量1 600~2 200 mm,降雨量集中4―9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85%,全年相对湿度80%。试验地土壤为赤红壤,呈弱酸性,pH值5.0~5.8。试验地改造前为果园,经营有龙眼、芒果等果树,试验主要开展土沉香播种育苗试验,高效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及幼林生长规律等研究。

1.2 试验方法

试验分2次开展,采用的是二年生实生容器袋苗。其中,2012年种植了1 500株,2013年种植了1 234株,调查成活率。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调查土沉香的苗高和地径,并比较高效栽培与普通栽培土沉香的生长情况。

1.3 高效栽培技术

1.3.1 采种。选择成熟、健壮且无病虫害的母树上采种,一般在6―7月,当果实由青绿转黄白,种子呈棕褐色时,连果枝一并采下,放在通风处阴干,经常翻动直至果实开裂收取种子。随采随播,贮藏时间不宜超过1个月。

1.3.2 育苗。选择年均气温19~25 ℃,年降水量为1 600~2 400 mm,地势平缓,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疏松的中性砂壤土,苗床面宽100~120 cm、高15~25 cm,步道宽30~40 cm。播种前土壤用高锰酸钾500倍水溶液消毒。采用条播或撒播,播种量为7.5~9.0 g/m2。播种后,可用稻草覆盖苗床土并淋水保湿。播种后,幼苗长出2~3对真叶时移入容器培育。起苗时用移植锹或竹签起苗,移植时先用削尖的木棒在营养袋中引穴,再把幼苗栽在穴内,并用竹签将苗周边土向苗压实,淋透水。移苗后保持土面湿润,并注意防水,排水。苗期及时除草。幼苗生长稳定后,应及时施肥,用1∶500的尿素溶液喷施,1个月喷1次。施肥时间避免在高温环境进行。苗高30 cm以上,可出圃栽植。

1.3.3 造林。选择海拔在1 000 m以下,pH值4.5~6.5,疏松、肥沃的红壤或黄壤的丘陵缓坡。于造林前1个月完成,清理林地,清除杂草,采用带状或者穴状进行整地。造林密度:1 500株/hm2,株行距:3.0 m×2.2 m。穴规格:50 cm×50 cm×40 cm。每穴施有机肥20 kg或复合肥0.5 kg作基肥,回土待植。3―5月的雨后种植。栽苗时舒展根系,分层覆土并压实。造林后,出现缺株应及时补植。种植后,当年7―9月松土、锄草1次,以后3年内,每年春、秋2季各抚育1次。抚育时,每株施复合肥150~250 g/次。3年后,只需进行除草,适当地施肥。

1.3.4 病虫害防治。幼苗枯萎病:幼苗枯萎死亡。防治方法:①消毒苗床,合理密植;②发病初期拔除病株并用70%敌克松1 000~1 200倍液或50%多菌灵800倍液淋土壤2~3次。每次间隔7 d。卷叶虫类:夏秋多发生,幼虫吐丝将叶卷起并蛀食叶肉,导致光合作用减弱,影响苗木正常生长。防治方法:①人工捕杀,发现卷叶剪除,集中烧毁或深埋。②可在虫害卷叶前或卵初孵化期用25%杀虫脒稀释500倍液或用80%敌敌畏乳油800~1 000倍液进行喷洒,每5~7 d喷1次,连续2~3次。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种育苗情况

经检测:采集到的新鲜种子千粒重176~180 g,1 kg有种子5 600粒左右,种子精度99%,优良度80%,新鲜种子发芽率60%以上。常温袋藏30 d后,发芽率仅约20%,贮藏3个月以上,种子将全部丧失发芽率。若需短期贮运,一般采用保湿法,即用湿润的河沙铺1层,再摊放1层种子,然后再铺1层1~2 cm厚的河沙。

2.2 造林成活率情况

经调查,2012年种植的试验林,定植3个月后的造林成活率为65%;2013年种植的试验林,定植3个月后的造林成活率为98%(表1)。由于各种原因,2012年试验地的落实较晚,导致了试验林种植时间推迟至7月,错过了土沉香种植的最适时机,直接造成了造林成活率较低。土沉香为弱阳性树种,喜温暖多湿气候,其幼龄树喜半荫环境,不耐曝晒。2013年的多雨天气,为土沉香造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定植时间为3月底,造林时间的把握,为进一步提高造林成活率提供了保障。

2.3 土沉香幼林生长规律

2012年7月定植时,二年生苗平均高0.60 m,平均地径1.60 cm。苗木定植后,于每个月月底测定苗木生长情况,以定植后1年内每季度的生长表现来说明土沉香在当地的生长规律(表 2)。由图1可知,土沉香在泰美镇的生长期主要集中在6―10月,这与杨德军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5]。因此,在实际栽培中,宜在此期间结合除草松土加强水肥管理,及时补充养分,以满足其快速生长的需求。

2.4 高效栽培与普通栽培的比较

普通栽培即试验地周边同期种植,并未按高效栽培技术措施执行的常规栽培方式。从2013年7月的调查情况(表3)可以看出,采用高效栽培技术种植的成活率、树高、地径明显优于普通栽培。2012年、2013年高效栽培的平均成活率为81.5%,远高于普通栽培的平均成活率53.5%;2012年、2013年高效栽培的平均高度分别是普通栽培1.16倍和1.09倍;2012年、2013年高效栽培的平均地径分别是普通栽培1.22倍和1.23倍;2012年、2013年高效栽培的平均冠幅也比普通栽培的婆娑。

3 结论

土沉香自然繁殖率低,种子容易丧失生活力、天然更新能力较弱,人工种植及高效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既可保护其种质资源,促进生长,又能满足市场需求,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沉香播种育苗和扦插繁殖均可,但扦插生根较难,目前生产中多以播种育苗。种子繁殖技术简单,一般为60%以上。如何提高土沉香扦插成活率或开展组培,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试验研究。土沉香在当地的生长期主要集中在6―10月,速生阶段宜加强水肥管理。采用高效栽培技术定植1年后的成活率、树高、地径分别是普通栽培的1.86、1.16、1.22倍,从短期生长效果来看高效栽培技术明显优于普通栽培[6-8]。

4 参考文献

[1] 周开.白木香的研究概况[J].中国中医药远程教育,2007,5(10):46-48.

[2] 林伟强,贺立静,谢正生.一种值得推广的优良园林树种――白木香[J].广东园林,2002(4):38-40.

[3] 张盛龙,符二英,冯家平.浅谈白木香育苗和栽培技术[J].林业科技,2007,35(3):35-37.

[4] 周铁峰.中国热带主要经济树木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5] 杨德军,邱琼,文进.白木香山地栽培技术研究[J].广西林业科学,2007,36(4):206-208.

[6] 欧芷阳,杨小波,方其江.白木香在不同生长条件下的种植比较研究初探[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6(8):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