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室内设计教学要求范文

室内设计教学要求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5:25: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室内设计教学要求,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室内设计教学要求

篇1

关键词:综合职业能力;高职;实训课模块化教学设计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人才和人的能力培养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加强职业教育的培训,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职责;培养市场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是高职学院办学的主题。面对市场需求和新经济的挑战,学生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继续教育有基础、职业发展有空间的位置上,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真正体现出职业性、技能性、实用性,进而不断提高劳动者适应社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能力,满足社会对就业者的学历与技能越来越高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成为高职实训教学能力体系的核心。

一、综合职业能力的内涵

综合职业能力是一种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能力。具体来说:综合职业能力是职业角色从事一定岗位所具备的个体能力结构,它由知识、理解力和技能诸要素构成,并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综合地发挥作用,其中任何一个孤立的能力要素都难以完成职业活动。综合职业能力是实际就业环境中对职业角色的各种期待,这些期待分解成职业标准的各项具体指标。职业角色所具备的能力要素在相关活动中得以外化的行为结果,将是评判职业能力强弱的客观依据。

综合职业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素质等。其中学习能力是指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去获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础。工作能力是指对一个人担任一个职位的一组标准化的要求,用以判断是否称职。它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技能应用能力、技术应变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工作能力是基本生存能力,是任何劳动者胜任职业工作和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创新思维能力则是指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表现为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职业道德是指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一定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即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等方面的行为标准和要求。

高职教育,尤其是高职实训课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是有利于学生学会从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能力,即学会做事,学会从业。为了强化学生实际的工作能力,必须以从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整合职业群的知识和技能,既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嫩熟,又注意新时期“操作、监控、维护”集成化对技术工人心智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掌握独立完成某项任务时重视在“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四个环节上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将使学生在今后职业实践中具备在职业岗位上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从业能力。因此,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

二是有利于学生学会创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造就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从业人员队伍的必然要求。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的着眼点,就在于结合实际的生产环境和过程,使学生在掌握基本从业能力的基础上,训练其综合运用技能、知识与经验的能力,进而使其具备善于将专业人员的设计思想或设计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创新能力。

二、高职实训课对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训目标

通过高职实训课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训,要求学生达到以下要求:

(一)基本技能的熟练性

要有较熟练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心智活动水平。运用知识和经验执行一定活动的方式叫“技能”。一种职业所涉及的职业任务往往有许多种,如果一个人能够合乎要求地完成其中的大部分任务,那么他(她)就具备了该职业的基本技能,或者说具备了这一职业的人门资格或起码的素质。

(二)问题发现的敏感性

要有敏感的问题发现意识和知觉选择性。应用能力的提高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而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要根据知觉选择性的规律进行科学的教学,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三)信息加工的组合性

要有判断、选择、整合、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学生,能够有效和高效地存取信息;能够批判地、适当地评价信息;能够准确地和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对信息处理能力的要求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迅猛发展的结果。在高职学生的关键能力体系中,信息处理能力是必需的,它使高职学生能够在有限的专业知识学习外,获取更广博的信息,并获得采集、鉴别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从而在职业生涯中能随时应用信息能力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适应性。

(四)解决问题的操作性

操作过程是解决间题的必经之路,也是解决问题的再创造过程,高职毕业生所承担的工作,就是要在操作中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独立完成某项任务时重视在“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四个环节上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将使学生在今后职业实践中具备在职业岗位上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对高职实训课模块化教学设计的要求

(一)高职实训课模块化教学设计要体现高职教育理念。

高职教育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有别于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是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级技术人才。其专业设置的职业针对性强,一般以具体的行业直接设置专业。教学要求则是宽基础、重实践、重能力。我们要更新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用新的视角和创新理念来审视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不断优化专业培养目标。必须牢固树立“职业”观念,以职业能力教育为核心,更加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要瞄准市场经济对人才规格和质量的客观要求,分析职业岗位对人才知识与能力的具体要求,准确定位,按需培养;要调整课程组合结构,打破传统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的课程组合结构,按照新的人才观标准,实施“职业思想道德―职业基础知识与能力―职业知识与能力―职业拓展知识与能力”的新课程组合;要确立“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宗旨,从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来设计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并以“综合职业能力”的标准来评价和检验教育教学成效。

(二)高职实训课模块化教学设计要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

从对于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分析可知,作为职业能力中最基本的专业能力,其培养依靠大量的专业实践的支持。从某种程度上讲,高职教育不但要解决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因此,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普通教育侧重于知,即对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认识,而高职教育更侧重于做。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是“职业技术”, 加强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突出特点。因此,在高职实训课模块化教学设计中更应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关注运用的条件、方法、手段及效果的评价等,通过大量的实验、实习、设计、实训等教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高职实训课模块化教学设计要有明确的职业化方向

高职教育是针对某一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培养学生所必需的职业素质的一种教育。学生在校期间基本完成上岗前所需知识和能力的各种准备。相应地,学生在求职就业时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意识,是以社会的职业需要和学生职业适当性为培养取向。

强调专业技能为特点的基本职业能力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综合职业能力正是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它是超越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因此,根据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在实训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的理论和技能知识的同时,还应着重加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要确立“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宗旨,从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来设计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并以“综合职业能力”的标准来评价和检验教育教学成效。

(四)高职实训课模块化教学设计对各模块的划分要有层次性。

高职实训教学的能力体系主要体现为三级制。第一级为基本能力培养,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操作能力和技能;第二级为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本专业技术知识处理实际问题,形成专业技能;第三级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较复杂的生产实际问题,形成综合技能。通过三级制能力的培养,不但要使学生毕业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享受文化生活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因此,实行模块化教学的模块划分要具有层次性,目的是为了向学生提供更多的灵活性。不仅依据知识序列递进的要求,而且依据能力序列提升的要求,形成知识和能力并进的教学结构,使学生经过较低层次模块的学习后,应具有相应的从事一定工作的能力,再继续较高层次模块的学习,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使学生的技艺、能力更适合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五)高职实训课模块化教学设计要有完善的能力考核制度

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不能单一的反应在毕业证书和资格证书上,而应该有一个完善的能力考核制度。首先考核主体要多元化。考核主体不仅包括学校内部实训教师,学校外部企业、社会,还需包括学生自己和学生相互间的考评。第二考核的内容要多元化。考核不仅应关注学生学习成果,还应关注学生在情感、动机、信念、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等非智力方面的发展。第三过程考核与效果考核要相结合。实训课模块化教学模式下的能力考核要求重视考核过程,改变那种只顾结果不顾过程,只顾目的不顾手段的考证明思路。

(六)高职实训课模块化教学设计要产学合作

职业能力开发对实训基地教学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强调职业情境对实训教学的影响,通过真实的职业情境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有当主体已有的适应模式不能用来适应新环境时,真正的学习才能发生。

因此,高职教育应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开放式教学模式,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可在校内的实验室、实训基地进行,也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实现校企联合、产学研结合。联合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主要包括建立“协作型”企业实训基地、“自主管理型”企业实训基地以及“合作型”企业实训基地。通过校企结合,企业为学生提供最“实战”性的实训平台,完成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

[参考文献]

[1]孙明山. 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再研究. 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 优秀论文集2009

[2]李名梁,赵锦. 我国高职实训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教学与职业,2010,(12)下

[3]赵锦,李名梁. 基于职业能力开发的高职实训教学体系研究. 职教通讯,2010,(8)

[4]吴玉萍.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

[5]杜家龙,刘敬东. 关于实践教学基本问题的探讨. 职教论坛,2004,(12)

[6]蒋洁. 高职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中国成人教育,2008,(3)

篇2

一、当前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现状

1.知识结构单一

室内设计并不是简单的家具安置。很多教师和学生对室内设计的知识结构认识出现了偏差,认为只要学会了家具的摆放,达到美化环境的效果就可以了,这是不全面的。除此之外室内设计还需要注重世界的潮流变化,要与建筑设计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结合才能展现出室内设计的魅力。但是当今室内设计的课程多数只是学习对室内物品摆放的顺序,很少考虑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习。

2.学生缺少积极性

学生学习室内设计,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如CAD、Photoshop、3DMax等一系列画图软件。所以很多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课程就局限在画图软件的教授上,这对于学生来说枯燥、乏味,不能真正地感受到室内设计的魅力,也无法提高学生室内设计的能力。

3.教学方法单一

很多高职院校室内设计课程存在理论和实践相脱轨的现象。虽然教师理论讲了很多,但是没有注重学生的自我实践,最终学生学以致用的很少。甚至部分学校在课程教学中教学方法单一,只有教师的讲解,这种灌输性的教学并不适合室内设计课程,很多学生难以理解教师讲的知识,也就无法融会贯通。

二、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人才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1.与人文结合,创新室内设计教育

室内设计作为一种类别的艺术课,不仅具有一定的严谨性,还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可以与人文结合。因此教师在讲授室内设计的时候应结合我国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到室内设计的人文价值。

2.运用模拟教学方法,展现室内设计魅力

教师在进行室内设计教学时,内容形式应该丰富多彩,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运用模拟教学的方式,展现出室内设计的魅力。在学习计算机应用软件之后,鼓励学生进行模拟设计,这一过程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实践教学知识。

3.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发挥室内设计教学优势

在室内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多媒体设备是不可缺少的教学设备,运用多媒体设备可以实现室内设计的变化、模拟实验的完成等,对学生多维感官的构建和室内设计理念的学习具有积极的意义。当今教育中多媒体的运用已经司空见惯了,室内设计本身又需要多媒体设备作为基础,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容量较大、直观生动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教学,展现出多媒体设备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绝对优势。

4.擅长教学反思,适应室内设计教学新要求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直接授予者。因此在高职院校改革室内设计的教学模式中,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提出新的要求,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擅长反思。首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室内设计进行教学反思,考虑自己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分析教学目标是否都达到。其次要对学生课堂表现和行为进行反思,依据其行为表现来判断学生是否已经明确了自己的教学内容,是否具有积极的学习兴趣。同时还需要对自己的教学水平进行反思,采用听评课的方式,客观评价自己的教学方式,学习其他教师的长处等。

三、小结

综上所述,由于受到我国社会不断进步的影响,现如今高职院校室内设计的教学难以满足市场的要求。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人才的设计能力,提高其就业率,需要及时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为了更好地完善室内设计课程的教学,教师不仅要丰富课堂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需要运用模拟环境和多媒体设备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在不断反思中进步,在不断反思中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

作者:胡泽华 单位: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3

所谓室内设计,就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环境及一定的标准,运用建筑原理和手段,创造出一个满足要求,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室内环境。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升,现代的室内设计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专业,是一门既结合艺术,又包含技术的创意性学科。通过教学活动,指导室内设计师对室内环境的设计与美化装饰,赋予室内环境一个优美、温馨的氛围。目前,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及高技术水平的室内设计师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研究课题。可见,数字艺术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深刻影响其发展。

二、传统室内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门综合性、创新性较强的学科,室内设计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结构造型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对空间结构的观察力与创造力,运用当前的各种物质条件或科技手段,营造出一个符合居住者心理及生理要求,功能到位、美观舒适的居住环境。在教学深入改革的大背景下,传统室内设计教学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呈现出种种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效果不到位

在传统室内设计教学活动中,老师要求学生要掌握手工绘制设计图纸,包括一些室内效果图、施工图或者动手制作实体模型等技能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制图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但同时,手工绘图或制造模型也存在诸多弊端。例如,学生在绘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制图工具,而且占用了很多时间,出现问题也不易修改。此外,学生将主要精力都放在绘图和模型制作上,也就减少了对室内环境的观察和思考,例如通过对实际环境的考察,考虑如何运用技术和艺术手段创造室内空间等,也就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及灵感的发挥,没有达到室内设计教学的目的。

(二)传统教学活动与新技术发展脱节

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中,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都促使我们向先进化、科技化迈进。而传统室内设计教学却普遍采用“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对学生采用灌输式教学,不注重对先进技术的运用和讲解,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如果缺乏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思维,对当前先进的科学手段缺乏认识和了解就无法有效的掌握室内设计精髓,也就不能把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不能满足对室内设计师的要求。

(三)教学理念落后

室内设计教学和美术教学有根本的区别。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室内设计认识不够完全,对其概念缺乏理解,导致一些教师总是以美术老师的教学思维进行教授,乐于把美术知识作为教学的基础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必然会导致教师教学观念的落后,学生对室内设计理念的模糊。学生缺乏热情和参与度,也就不能积极的参与创作,不能自由创新和发挥。从而导致有些学生产生抄袭行为以应付设计作业,造成不良影响。

三、数字艺术如何应用于室内设计教学

数字艺术就是运用数字技术手段和计算机,对一些图片和影音文件进行编辑、分析等,以使作品达到完美的效果和升级。

(一)数字艺术如何应用于室内设计中

将数字艺术应用于室内设计中可以使设计作品取得更优越的效果,使之表现更加立体和全面。数字化的室内设计是依据设计图纸进行表现的,它以独特的透视角度,在设计的材质表现、色彩丰富与形体刻画、光线配合方面都有卓越的优势。数字化的室内设计可以清晰而逼真的表现出设计师的设计目的。特别是在动画表现方面,通过可观的真实场景与逼真的体验,为室内设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展开了一个新的发展局面。室内设计师运用数字艺术向客户展示时,可以将设计方案和理念以三维形式表现,为他们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而且可以及时发现设计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让设计师进行修改,避免了不必要的时间和资金浪费,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

(二)数字艺术对室内设计教学的影响

数字艺术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段和先进的技术运用为很多人带来便利。数字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字艺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注重于手绘能力培养,忽视了创新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的提升。而数字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可以减轻学生手工绘图的负担,将学生的注重点转移到空间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方面。学生可以借助一些专业的绘图软件,如Photoshop、Flash、Dreamweaver等对室内设计图、施工图、立体模型进行绘制,不仅方便实用,而且能够充分的展示结构效果,避免错误,提升学生想象力。例如,机械专业的学生一般都利用AutoCAD软件进行机械图的绘制,有效保证绘图的精准和数据的精确。同时,这类软件容易掌握,不仅对于室内设计教师,对于其他教师也可以很好的将其利用于教学活动中去,使知识的讲解具体化、形象化,丰富了教学手段,大大提升教学效果。

2、数字艺术的应用改进了教学模式

将数字艺术应用于室内设计可以有效的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把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形式转变为学生成主导的课堂学习模式。数字艺术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注重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研究。学生不再被动的接受,而是去主动的学。当在运用一些软件时,学生可以自主的去探究软件的其他方面的应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3DMAX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实地考察的建筑材料信息总结后做成材质库,并且可以根据以后设计方案的需要,调用这些材质或尝试不同材质的应用,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样的教学方法完全解放了学生思想,鼓励学生创新,提升学生学习热情,从而可以早日达到社会对室内设计人才的要求和需要。

3、数字艺术的应用提升了设计效果

数字艺术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不但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产生深远影响,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巨大改变。同样,对于室内设计本身来说,数字艺术的应用也具有重要意义。数字艺术可以很好的表现室内设计产品,从前的室内设计展示仅仅通过几张设计图或一个模型来进行二维或三维的展示,而三维展示往往耗时耗力,设计师运用并不十分广泛。而现在,无论是平面图还是立体图,数字艺术都可以很好的达成预期效果;甚至已经不再拘泥于静态图,室内设计产品完全可以通过动画进行展示,不仅使其表现更为完整,而且更加生动、形象。这些变化对于室内设计而言无疑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此外,由于软件应用的普遍性,更多的非专业人士也可以通过使用数字艺术技术自学成才,并将其应用在更多的领域中,促进数字艺术得到更新、更快的发展。

四、结语

篇4

【关键词】高校;室内设计教学;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

前言:

室内设计专业是高校的主要专业之一,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这一专业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对于学生的审美以及创造性思维均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这一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便开始显得尤为必要。

一、高校室内设计专业的特点

高校室内设计专业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应用性、动态性以及创新性等方面。首先,室内设计专业设计教学的目的在于将相应的设计手段应用到室内设计过程中,以为室内设计水准的提高提供保证,其主要作用在于为生活服务,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具有较为实用的特点,因此可以说,这一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1]。其次,人们的审美往往影响着其对室内设计效果的期许,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的审美层次也会不断的变化,室内设计专业必修保证具有动态性,不能一成不变,这样才能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最后,室内设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专业,不仅能够涉及到建筑领域的知识,同时也会涉及到美学领域的知识,较强的创新性能够使设计效果更加符合美学要求,因此,室内设计专业必须具有创新的特点。

二、在高校室内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创造性思维是社会对于人才的主要要求,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十分重要,对于室内设计这一对创新性要求较高的专业而言更是如此。在室内设计专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学生室内设计水平的提高十分有利,从长远的角度看,这对于高校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率的提高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2]。

三、高校室内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途径

在高校室内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无论对于学生本身而言还是对于高校而言都极其重要,因此,必须针对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途径进行探讨。

(一)优化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高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师往往会重点针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讲解,其中涉及到的课外知识较少,同时也并不具备有关设计实践的内容,这不仅会导致学生设计水平的降低,同时也会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效果[3]。对此,高校教师必须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通过真题真做的方式展开教学能够使上述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设计题目真正分配到每一个学生的手中,可以将学生以三人一组的方式分为不同的小组,要求每一小组对难度一致的室内设计项目进行抽选,每一小组的学生要通过合作的方式真正的完成整个设计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这对于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

(二)建立创造性思维评价机制

建立创造性思维评价机制能够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水平得到有效的评估。评价机制的建立要包括对学生设计水平的分析以及对其操作能力的判断两方面内容。首先,理论能够对实践产生指导作用,因此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即设计水平十分重要;同时,只有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才能使其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对学生在室内设计方面的操作能力的评价也非常必要。通过对上述两方面内容的综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便能够大体呈现。评价机制的建立能够对学生产生激励的作用,对于其创造性思维的进一步提高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对于这一机制的建立必须得到重视。

(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理论教育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十分必要。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以项目带动教学能够为学生争取到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与室内设计企业的联合,学生能够真正的参与到室内设计活动中去,这对于学生眼界的增长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十分有利。结束语:高校室内设计专业具有应用性强以及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要求高的特点,因此在该专业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十分重要。通过优化教学方式以及建立创造性思维评价机制等的方法能够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保证,对此,该专业的教师一定要加强重视。

参考文献:

[1]陈敬国.高校室内设计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0,02:15-16.

[2]姚辉.浅谈室内设计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途径[J].科技展望,2016,16:190.

篇5

追溯室内装饰的历史,可以从原始萌芽状态的纯装饰形式开始,经历与构造结合的古希腊、罗马时期,为装饰而装饰的巴洛克、洛可可时期,一直到把装饰形式与功能相结合的现代室内装饰和空间概念的产生,这是一部漫长的发展史。

“室内设计”代替“室内装饰”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只有几十年的时间。1931年,美国室内装饰者学会成立,成为美国室内设计师学会的前身,该时期内出现了专职室内设计师。到了五十年代,由于建筑用途、功能的复杂化,使室内设计更加专业化。如:大型商场空间的设计,办公空间的设计等促成了室内设计的独立。至此,“室内装饰”已演变为全方位的“室内设计”,“室内设计师”的称号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承认。1957年美国“室内设计师学会”成立标志着这门学科的最终独立,同年,我国也在中央工艺美院成立室内系。而我国“室内设计”作为一门学科得到真正的发展却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该时期由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建筑业的迅速发展促使了建筑装修业的兴起,“室内设计”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也开始迅速发展起来。1990年前后,相继成立了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和中国室内建筑师学会,在众多的艺术院校和理工科院校里相继成立了室内设计专业,据行业主管部门统计,我国的室内设计师人数至今已达六十万,设有室内设计专业的高等院校已有八百多所。

二、高校室内设计专业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关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室内设计师存在近50万的人才缺口,这对于高校室内设计专业来说毫无疑问是个大好的信息。而另一方面的数据却显示,我国每年从事室内设计工作的的应届毕业生合格率却只占总量的10%-20%。[2]从客观上分析,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目前从事室内设计师职业的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建筑设计、艺术设计、工业设计、装潢设计、平面设计等专业毕业,这些设计师并没有经过室内设计系统专业的教育和培训,从而导致设计水平、装修质量等多方面问题。

而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室内设计专业教育本身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教学模式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室内设计专业依然延续传统教学模式,普遍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根据对目前重庆市开设了室内设计专业的几所高校调查得知,就室内设计专业的几门主干课程而言,几乎所有高校都采取课堂教学模式。室内设计专业的几门主干课程如《室内设计原理》、《装饰工程施工管理》、《装饰工程概预算》、《建筑装饰材料》等清一色采用理论教学模式,半数以上学生反应以上课程知识抽象难懂、枯燥乏味,80%学生在完成以上课程学习后1-2个学期内对课程知识陌生甚至完全遗忘,另外不少高校就《室内设计》课程采用了理论讲授与设计案例练习结合的教学,从教学成果看,该课程并未取到应有的效果,在设计任务的布置上,各高校所编设计任务书脱离实际、过于理想化,设计案例也过于陈旧,甚至有些高校的设计案例几年、十几年都未更改过,完全不合现实。在学生设计成果的批改上也采用过去批改作业的方式,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根据对一些用人单位的调查,通过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具备知识过于松散,缺乏作为一个室内设计师最重要的认识能力与创造能力。

(二)培养模式上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我市各高校室内设计专业的培养计划调查得知,几乎所有高校的培养计划都写到:本专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室内装饰工程设计、概预算、施工与组织管理能力,从事室内装饰工程设计、施工管理、预(决)算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复合人才。目前我国开设室内设计专业的高校普遍为高职院校,学校在培养方式上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一方面,在短短的两年半时间内要培养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室内设计、施工管理、预(决)算等诸多方面的能力难以达到,另一方面,这种培养模式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基础素质与兴趣偏向。这种培养模式下的毕业生往往出现“样样通,样样松”的问题,普遍的用人单位反映目前室内设计专业毕业生到了企业后完全不清楚自己的专长,找不到发展方向。

三、高校室内设计专业教育改革的几个措施

教育应该为社会服务,同样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应该结合社会的发展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更科学、更有效的为行业培养室内设计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者应该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建立独特的适合自己的教育体系。本文以建筑行业对建筑装饰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为目标,从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两个方面提出改革思路。

(一)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项目化”改革

在现代教育的发展史上,德国国立包豪斯为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建立了“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现代教学体系,就是将教学、研究、实践三者融为一体的“工作坊”模式。[3]包豪斯的“工作坊”模式广泛地被西方国家的现代设计教育所采纳,结合我国高等学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的发展现状和特点,笔者提出“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改革。所谓“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就是将原先的单纯课堂理论教学模式内容与实际项目相结合,将室内设计专业的各专业课程实践化。“项目化”可以从两个方面依次进行,同时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1、校内“项目化”。校内的“项目化”可在校内实验室的基础上发展演变得来,它属于模拟实践操作。结合室内设计专业的特点,建立起一套囊括专业方向研究、教学内容理论完全结合实际的校内工作实验室模式。

室内设计专业的校内“项目化”覆盖该专业的所有主干课程,可直接体现在“室内设计—装饰工程预(决)算—装饰工程施工管理”这一知识体系上。首先,在通过前期专业基础理论与实作培训的基础上,室内设计课程方面可以引用实际任务书完成模拟实践操作。在室内住宅设计课程教学上,笔者曾收集了目前重庆市别墅、花园洋房、一般商品房等已完工且具有代表性的各类住宅案例,并分别就各类型住宅特点进行设计要点分析及讲授;其次,设定练习前提如案例环境、“甲方”要求等安排学生就各类案例进行包括设计、概预算、施工组织设计在内的练习,该过程中,聘请原案例操作人员如设计师、预(决)算人员、施工负责人等到学校就该案例实际操作内容与学生进行交流;最后,让学生自己学会总结各方面的知识,重新安排设计项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各项操作内容。同样,商业空间的室内设计教学也以该种方式进行,且在进行过程中结合该课程特点进行调整,比如让学生组合成多个团队的形式共同完成一个项目,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另一方面也可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校外“项目化”。校内“项目化”是一个通过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而校外“项目化”则是通过实践提升理论的过程。校外“项目化”应是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目的。目前许多高校在最后一个学期让学生完全自主地选择校外实习,实际上是让学生提前毕业,和教学模式上的校外“项目化”并不相同。教学模式的校外“项目化”可以多种方式进行,最为直接的就是通过教师或学校合作企业的校外实际工作项目带动学生进行实作,让学生切身体会实际操作。虽然这种方式比较直接有效,但易受到各种客观条件制约,可变因素较多,按照该方式制订的教学计划容易受到影响。为避免受此局限,可将实际项目进行“工厂化”操作,所谓“工厂化”就是将实际项目内容安排在“工厂空间”这样一个校外实验基地进行,该“工厂空间”属于学校实验室基础上集设计案例提供、现场施工可行、预算内容可证的一块“试验田”。我校已建立的室内设计专业的“工厂空间”就是作为校外“项目化”的一个体现,在该空间内,可以任意定义不同的业主方关于经济、风格、功能等各方面的要求,学生完全按照实际操作流程完成该项目设计及预算,并将其付诸施工,提前感受到从设计到预(决)算、施工管理的实战氛围。

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项目化”改革对于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一模式培养的室内设计学生一方面具备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良好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与创造能力。

(二)室内设计专业培养模式的“订单式”改革

室内设计专业培养模式的“订单式”改革前提是适应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室内设计专业一刀切的培养模式忽略了学生的基础素质与兴趣偏向,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所以,在室内设计专业的培养模式上,应本着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的基础上有区别的进行。这一方面可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同时进行,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教学分组,有目的地培养学生。

室内设计专业培养模式的“订单式”改革的目的是适应社会对室内设计专业人员的需求。这个目标的实现一方面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另一方面,学校在室内设计专业人员的培养过程中应随时和用人单位保持联系,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与其签定人才培养协议,按需培养人才。室内设计专业培养模式的“订单式”改革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就业率,避免盲目的人才培养模式带来的损失的有效手段。

四、结语

室内设计专业改革是基于旧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方式上进行的,其目的是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建筑室内专业设计、预(决)算和施工管理人才。本文提出从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两个方面进行改革,通过教学模式的“项目化”改革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通过培养模式的“订单式”改革,一方面适应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为室内设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新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李竹.室内装饰到室内设计演变的历史研究[J].网易建筑

[2]魏金水.室内设计行业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设计师网

[3]宁绍强,穆荣兵.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改革[J].桂林: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199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