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零售的商业模式范文

新零售的商业模式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3:3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新零售的商业模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新零售的商业模式

篇1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零售诊所;医疗保障

中图分类号:F724;F7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6116(2012)05—0046—06

早在2000年,美国零售企业就开始建立零售诊所,引起了医疗服务体系和结构的创新。零售诊所是位于杂货店、药店或大型超市内,病人无需预约,由护士执业者或者助理医生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服务的经济便捷型诊所。零售诊所一经产生,就成为美国医疗保健体系的一种强劲力量。然而,它的发展并不顺利。从2000年诞生至今,美国零售诊所努力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经历了各种商业模式的探索、演变、摈弃和创新,一直在寻找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更多内容,请参看笔者的《美国零售诊所的发展和启示》一文。

在对美国零售诊所的历史和发展历程有了全面系统的了解之后,本文认为美国零售诊所有两次重大创新:第一次是2000年5月首个零售诊所的设立。零售诊所是一种全新的业态,被认为是“破坏式创新”。这种商业模式发展到2008年,由于无法实现盈利,不得不寻求创新,开始了第二次商业模式创新。与美国相比,中国消费者医疗保障不足,价格敏感性更高;零售诊所的费用相对低廉,位置便利。因此,零售诊所在中国可能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的零售业还没有像美国大零售商一样涉足零售诊所,这个话题对于零售企业和学者都是全新的课题。美国零售诊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素材。

一、相关文献回顾

(一)商业模式的定义

目前,商业模式的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热点。然而,对于商业模式的定义还没有一个权威的版本。Alexander Osterwalder等认为,商业模式描述了企业所能为客户提供的价值,以及实现价值并产生可持续盈利收入的要素。包括九个要素:价值主张、目标群体、分销渠道、客户关系、价值配置、核心能力、合作网络、成本结构、收入模型。从创业者的视角,Richard G.Hamermesh等将商业模式决策分为四类:收入来源、成本驱动力、投资规模和关键成功因素。Johnson等则指出:商业模式由四种相互关联的因素来传递价值,即:顾客价值主张、盈利模式、关键资源和关键过程。魏江等认为商业模式五要素是: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价值获取、价值网和战略抉择。张敬伟等则指出,价值主张、经营系统和盈利模式是商业模式最为重要的三个要素,它们构成商业模式的基本内涵。虽然以上定义各有不同,但都认为商业模式与企业合作网络密切相关,是企业价值链互相协调、共同盈利的商业逻辑。

(二)零售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

商业模式创新是指商业模式本身的重新构建和改造,商业模式研究的根本目的。与具体产品或服务的创新相比,商业模式创新涉及不同要素的改变,当然,这些改变不一定同时发生,而可能是逐渐发生的。目前对零售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非常有限。Xavier等认为,商业世界正在经历着从冲突和竞争向合作和共同进化转变,这项研究为通过技术构建合作价值网络的战略创新提供了基础。Kaufman—Scarborough等认为零售业创新的机会在于与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合作网络的创新将会极大地促进零售业竞争力的提升。李飞等认为,优化价值链、降低费用、建立新型合作关系是未来我国零售业盈利模式的创新性选择。芮明杰等强调,流通企业要实现从传统赢利模式向现代赢利模式的转变,必须加强战略联盟与协作,创建具有广泛资源支撑的经营网络。然而,原磊分析指出,目前商业模式变革研究基本上是探索性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都还很不成熟,尚未形成一种能够得到普遍认可的权威理论。随着商业模式创新在零售业中的比重和作用日益增大,必须加强对零售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

(三)零售诊所的相关研究

一类是由媒体、公司和相关组织的新闻报道,以及由咨询公司和行业协会发表的行业报告。它们从整个行业的角度,分析了零售诊所的行业动态,及时提供了零售诊所的各种信息。例如,Rand咨询公司、Merchant Medicine咨询公司、Harris互动调查公司和德勤医疗保健方案中心、加州医疗保健基金会等,此类文献占到全部文献的90%以上。第一类是学术研究,主要有两项:(1)Clayton等认为零售诊所是对现有医疗保健市场的“破坏式创新”,提出了针对美国医改各利益相关方的解决方案,但并没有对零售诊所进行深入的讨论和研究。(2)Myron等认为在过去的40多年中,美国政府总是通过增加税收和赤字来解决医保问题,而企业总是通过不断创新来提高效率。零售诊所不仅有助于解决劳动力短缺、超支和先进技术采纳等问题;而且还迫使传统医疗机构进行创新。然而,这项研究也没有全面地揭示零售诊所的发展历程。总体上,学术研究比较有限,这反映出零售诊所是一个新现象,还处于引入期,这为本文提供了一个研究空缺。

综上,一方面,目前大多数商业模式创新研究都是文献综述或理论构建,缺乏基于行业或企业案例的实证分析,对于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因素、具体路径、相互关系还没有令人信服的理论解释,针对零售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更为缺乏。另一方面,美国零售诊所是一项商业模式创新,是零售业和医疗保健业的交叉领域,不仅反映了“破坏式”创新的特性,而且也反映了零售业复合化和融合的发展趋势,应该引起大家的关注和研究。本文旨在探讨美国零售诊所2008年前后的商业模式创新活动。Johnson等的定义简单直观,涵盖了商业模式的所有内涵,它描述了商业模式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因此,本文以其作为研究框架,见图1。

商业模式的出发点是顾客价值主张,它是满足目标顾客的一项重要需要,具体反映为目标市场、定位和企业使命。只有在明确的顾客价值主张指导下,组织才可以通过盈利模式、关键过程和关键资源来实现组织目标。盈利模式包括收益来源、成本结构,以及与成本紧密关联的投资规模。关键资源包括人员、技术、产品、设施、设备和品牌等,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关键过程包括培训、研发、制造、预算、规划、销售和服务,以及公司章程和规范的制订与测量等。以上四个要素中,围绕着顾客价值主张,盈利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商业模式的核心,而关键资源和关键过程是具体支持盈利模式的重要因素。下面,将对美国零售诊所2008年前后商业模式的四个要素进行比较,以揭示美国零售诊所商业模式创新的实质。

二、2008年以前美国零售诊所的商业模式

2000年5月,Rick Krieger设立了美国第一家零售诊所QuickMedx,即后来的MinuteClinics。第一家零售诊所的出现是由消费者驱动的创新,顾客因为自身需求难以满足,转而自己成为创新者,为市场提供服务。2005年,沃尔玛采取租赁模式进入了零售诊所市场。2006年,CVS收购了MinuteClinies。2000—2006年,零售诊所处于迅速扩张的阶段,从2008年开始,零售诊所进入到一个缓慢增长的阶段,零售诊所的商业模式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以下分析2008年以前美国零售诊所商业模式的四个要素。

(一)顾客价值主张

零售诊所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向患者提供一种更为便捷、经济的医疗保健解决方案。然而,在2008年以前,由于美国没有实行全民医保,而是通过企业为雇员购买保险来承担主要的医疗保险责任。作为一种从基层产生的“草根式”的基本医疗服务提供者,零售诊所没有与相关的保险公司建立关系,不属于医疗保险涵盖的范围。因此,在起步阶段,很少有具备完善医疗保险的患者到零售诊所就诊。大部分零售诊所的目标市场是那些没有医疗保险,或者难以获得和支付医疗服务的患者。这些患者属于整个社会阶层的最底层,他们或者没有工作,或者即使有工作,雇主也不愿意为他们提供完备的医疗保险。因此,通过较低的明码标价,这些患者全额支付自己的医疗保健费用。在这个阶段,零售诊所被视为是“低端”的、为金字塔底座服务的基本医疗提供者。

(二)盈利模式

2008年以前,零售诊所的主要收益是单一来源,即从为病人治疗中获取收益。因为零售诊所的客流量远低于运营者的预期,这个阶段商业模式的最大问题就是无法盈利。一般而言,每个病人光顾零售诊所一次的费用在55~65美元之间,是医生提供服务的费用的1/3。根据MechantMedicine的报告,零售诊所每小时必须接待2个病人才能实现盈亏平衡。然而,即使是零售诊所排名第一的MinuteClinic平均每小时也只有1.1个病人来访。因此,较低的病人数量与价格,使得零售诊所的收益非常有限。而零售诊所是典型的高固定成本行业,主要是租金、人员薪酬和其他设施的投入,这些费用大约占总成本的85%。而变动成本很少,包括检测成本和易耗品等。平均一个450平方英尺的零售诊所的固定成本是60万美元。很显然,单一收益无法承受高昂固定成本。因此,零售诊所需要不断融资以满足资金需求。因此,早期由创业者创立的零售诊所,无法维持下去,必须寻求资金支持。风险资本和大型零售企业开始进入,这导致了下列关键过程和关键资源的形成。

(三)关键过程

2008年以前,零售诊所的运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以CVS、Walgreens、Target为代表,药店零售商拥有零售诊所,但其作为独立子公司运营;二是以沃尔玛为代表的租赁模式,即零售商不直接拥有和经营零售诊所,而是由承租人全权负责诊所运营的所有责任和风险。作为工会、社会组织和其他公众经常攻击的目标,租赁模式可以使沃尔玛有效规避零售诊所可能带来的医疗诉讼风险。在这个阶段,零售诊所是由护士执业者或助理医生提供诊断,这导致了人们对其质量、后续跟进和转院服务的担心。这是病人选择零售诊所的主要障碍。在此期间,医院系统和医生对零售诊所都持有非常强硬的反对态度,总体的外部环境对零售诊所的发展都不太有利。

(四)关键资源

2008年以前,零售诊所发展的关键在于资本。2005年以后,由于私人投资者难以获得充足的资金,很多诊所被大型连锁药店收购或退出市场,一些风险资本也开始进入这个市场。然而,即使是实力雄厚的药店连锁企业和风险资本主导的零售诊所市场,如何盈利问题也没有解决。而商业模式能否存续下去,核心是必须找到盈利模式,并且围绕盈利模式进行其他要素的创新。这是2008年后美国零售诊所商业模式创新的根本原因。

三、2008年至今美国零售诊所的商业模式

经过2006—2008年的迅速扩张后,大型零售商难以赢利,它们开始调低对零售诊所的期望。很多零售商不得不关闭诊所或者放弃开设新诊所,早期进入的一些风险资本也退出了市场。但与此同时,更多的公立医院进入了零售诊所市场。2008年后,零售诊所进入缓慢发展期,零售诊所增长速度的放慢预示着新商业模式的演化,零售商和其合作者在努力适应市场环境。具体而言,商业模式四个要素的变化如表1所示。

(一)顾客价值主张

无论数量还是单价,早期的低端消费人群都不足以支持零售诊所存续下去,零售诊所必须发现或挖掘新的市场。作为与终端消费者最为紧密的零售企业,它们发现,慢性病治疗费用日益高涨且饱受诟病,而且这个市场的医疗保健服务非常有限,于是,零售诊所果断地进入了这个市场。2010年4月1日,MinuteClinic宣布将引入一种新服务——轻松检测,帮助糖尿病、哮喘、高胆固醇和高血压的病人改变生活方式。此后,其他零售诊所纷纷开展其他的类似服务。这是一个非常庞大和稳定的市场。零售诊所为所有将便利作为首要考虑因素的消费者提供服务;其业务也从“低端”向“上游”扩展,提供从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到更复杂的慢性病治疗以及整形手术等。

(二)盈利模式

由于单一收益来源无法弥补高昂的固定成本,零售诊所面临两种选择:增加收益或降低成本。零售诊所的性质决定了不能通过提价,只能通过增加服务或顾客数量来增加收益。因此,保持合理规模,利用现有资源就成为零售诊所的战略考虑。具体体现为从2007年开始,零售诊所与医院的广泛合作。与此同时,面临患者的不断抱怨和零售诊所体现出来的勃勃生机,医院、协会和医生都逐渐改变了对零售诊所的敌对态度,这充分体现了“不能打败它,就加入它”的战略思想。一些医院开始与零售企业合作,或者直接开设零售诊所。例如,2008年,MinuteClinics开始与Cleveland Clinic合作开设零售诊所;沃尔玛与各地医院合作,创立了联合品牌“The Clinic at War—Mart”;著名医院Mayo Clinic和Memorial Hermann也分别开设了两家零售诊所。此后,越来越多的医院与零售诊所合作,或直接开设零售诊所,这将成为零售诊所的主要的商业模式。

医院与零售诊所合作有两个原因:第一,零售诊所代表了新的顾客来源;第二,通过跟进或辅助治疗服务,医院可以增加其下游的业务。与医院合作后,零售诊所成为一个分流病人的网点。病人到零售诊所看病,当需要进一步医疗服务时,零售诊所可以提供相应的转院和后续服务。在流感高峰期,这也可以分流当地医院急诊处拥挤的人群。因此,零售诊所与医院合作可以获取信誉,而医院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客流量,这是一个双赢的战略。2008年以后,零售诊所的收益来源开始从单一来源变为损失性收益来源,虽然零售诊所无法直接获取理想的收益,但是它们能够帮助医院获取更多的客源,提高病人满意度,从而增加整体的市场份额和收益。

(三)关键过程

根据各种研究,阻碍患者到零售诊所就诊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对其质量和“以药养医”的担心。随着医院越来越多地与零售诊所合作或直接开设零售诊所,零售诊所的治疗过程和质量得到了更多的保障。其中,美国医疗协会了指导零售诊所运营的原则,该原则对零售诊所的服务范围进行了界定,并且强调治疗的连续性和质量。它们还帮助大型药店下属的零售诊所建立了全国质量建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全国知名的医生组成,帮助零售诊所提高质量,并对其绩效进行评价。这些服务过程的改进使得人们逐渐打消了对零售诊所质量的质疑,增加了零售诊所的病人数量。

同时,零售诊所的运营过程开始使用远程医疗模式和电子医疗系统等先进技术。例如,MinuteClinics投资1500万美元,购置了医疗协议软件。沃尔玛也开始尝试远程医疗商业模式,与戴尔等公司合作,推出整套电子医疗系统。利用信息通信技术,该模式将诊所与当地家庭医生和急诊中心联系起来,医生通过观看视频,指导零售诊所的护士进行诊断。这些质量原则、标准协议、电子医疗记录系统在零售诊所的应用,会减少人们对零售诊所质量的质疑,促进更多人使用零售诊所。

(四)关键资源

医疗服务的购买与其他购买行为的最大差异是病人是基于对医生的信任来消费的。早期零售诊所病人数量远远低于预期就是源于病人缺乏对零售诊所质量、安全和服务的信任。因此,如何取得病人的信任就成为零售诊所能否成功的关键。2008年后,与医院的联合品牌、医疗协议和标准、医疗规程的建立都使得零售诊所具有了一定的信誉和保障,成为重要的核心资源。截至2012年6月29日,美国共有1351个零售诊所,这些诊所分布在39个州,由107个运营商经营。其中,40个运营商是零售企业,有89个医院和零售诊所建立了合作关系。

四、主要结论

(一)美国零售诊所两次商业模式创新新的驱动力不同

第一次商业模式创新是顾客驱动的,第二次商业模式创新是零售企业、医院、私人零售诊所运营商共同驱动的,出现了多种组合形式。美国零售诊所商业模式的创新先是业态创新,即零售商店铺内出现了诊所,然后在信息技术(电子病历、远程医疗模式)的推动下,体现为技术创新,最终商业模式的各个要素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体现为商业模式的创新。

(二)美国零售诊所商业模式创新的实质是合作网络创新

从2000年至今,零售诊所经历了从早期的创业者发起的企业,到零售商拥有的诊所,医院拥有的诊所,或者这些类型的组合过程,这是零售诊所逐渐构建合作网络的过程。与医院合作的零售诊所成为当前主要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反映出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原则,即将竞争者变为合作者,这会极大地促进零售业竞争力的提升,这种趋势将会持续下去。目前,商业世界正在经历着从冲突和竞争向合作和共同进化转变,合作网络的创新将会极大地促进零售业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如何构建合作网络关系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而这也是零售企业创新的机会和来源。

(三)美国零售诊所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资源和关键过程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008年前后,零售诊所从运营独立的业务,变成医院医疗服务的一个分支,形成了一个更加完整的产业链。零售诊所是该产业链较低端的环节,与整个医院一起,提供连续、完整的服务。质量原则、标准协议和电子医疗记录系统对零售诊所发展至关重要,它们是零售诊所商业模式创新的技术促进器。今后,零售诊所将会更多投资于这些设施,远程医疗商业模式将会更加可行和普及,这在某种程度上符合Barras的逆向产品周期理论,即信息技术是服务创新的巨大推动力。

跨国零售商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不断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总是以较低的价格推出新的产品或服务,从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与它们相比,我国零售商缺乏竞争力,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商业模式创新。我国零售商应该密切关注国际零售企业的动态,重视商业模式创新,提高风险承担度,尽快制定发展零售诊所的战略。

篇2

“大数据”的内涵及零售企业大数据源的内容

(一)“大数据”含义及特征

“大数据”是指大小超出了一般数据库软件收集、存储、处理和分析能力的大容量数据集(Bill Franks,2013);其“大”不仅指数据规模大,还指通过对海量数据整合和分析发现新知识,转化为商业优势,带来大价值、大利润和大发展。“大数据”一般包括四个特征(四个V):一是数据量大(volume),数据量级别以EB和ZB计算;二是数据类型多样(variety),除了传统结构化数据,还涵盖文本、图片、音频、视频、评论、地理位置信息等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三是数据价值高、密度低(value),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的数据进行挖掘,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价值;四是实时处理(velocity),“大数据”通常以数据流的形式动态、快速产生,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要求对数据进行有效和适时的处理。

(二)零售企业大数据源的内容

1.大交易数据。即零售企业内部因交易产生的数据,主要指来源于企业ERP、SCM、CRM和WEB交易系统并以SQL数据库来存储的数据,可以分为企业营销数据、企业管理数据两部分。前者是将企业产品或服务转移到顾客身上所产生的数据,有顾客数据、销售数据、价格数据、产品数据、市场竞争数据等;后者是对企业的产品、人员、设备进行管理而产生的数据,有财务数据、运营数据等。

2.大交互数据。主要是来自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中人与网站、人与人交互产生的数据,主要包括消费者在零售企业电子商务网站上进行商品搜索、浏览、比较、购买时产生的点击流数据、来自社交网络和即时通讯软件的分享推荐、交流沟通、咨询等社交数据,涵盖视频、即时通讯记录、录音、图片、帖子、点击动作等各种类型的非结构化数据。

3.感知数据。主要来源于物联网中的传感器、RFID、GPS芯片、观测设备等检测到的关于零售企业产品、设施、路线布局、柜台设置和顾客等信息的数据,包括传感数据、RFID数据、观测数据和由含有GPS芯片的各种智能终端等产生的地理位置信息数据。

“大数据”驱动的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内容

顾客价值主张创新是“大数据”驱动的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内容。顾客价值主张是对顾客真实需求的深刻描述,是企业经营活动的起点,只有明确了企业的顾客价值主张,企业才能开展其他的活动(魏炜、朱武祥,2009)。“大数据”驱动的顾客价值主张创新,主要包括:

(一)以实现顾客个性化价值为战略目标

零售企业应以实现顾客个性化价值为战略目标,通过布局“大数据”战略,利用大数据技术整合和分析容量巨大、类型多样的数据,全面洞察顾客的需求偏好和购买行为,精准搜寻目标顾客,实时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服务和体验,保证顾客对企业活动的个性化、深度化参与,促使顾客个性化的价值主张得以实现。

(二)精确地洞悉顾客的真实需求

零售企业应利用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平台,将顾客个性化参与融入传统价值链活动中,实时储存和整合顾客的大交易数据、大交互数据和感知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挖掘顾客真实需求信息,勾勒出一个360度顾客全景视图,获得全面、精确的顾客真实需求信息,设计精准、实时的需求响应系统,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

(三)精确到个体的顾客细分

零售企业应利用“大数据”获得全面精确的顾客需求和购买行为信息,借助大数据分析工具从多种不同的维度对顾客进行更精准的细分,形成每个顾客的购买需求、购买行为、购买偏好和购买决策的信息,从而实现对顾客的个性化营销。

(四)实时精准的定位

零售企业应通过大数据技术收集、整理、分析和反馈来源众多、类型多样的顾客数据,实时模型化顾客的行为,随时随地精准定位顾客潜在需求,快速精准识别顾客购买决策,主动推荐产品或服务促进交易的完成,实时满足顾客需求。

“大数据”驱动的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支撑条件

(一)创新的运营支撑条件―关键业务和流程创新

1.体验创新。零售企业需要利用大数据技术不断优化顾客的购物环境和购物内容,更加地符合顾客的购买习惯,更好地满足顾客的心理诉求和体验偏好,提高顾客体验水平。一是构建顾客体验分类模型。通过大数据技术收集和分析顾客购物过程中与企业及其产品的每一次接触行为数据,依此判断和评估顾客的购物体验状况,从中提取关键性的顾客体验指标,并对其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归纳出顾客体验的主要类型,构建顾客体验差异分类模型,针对主要顾客进行深入的购物体验调查,依据调查结果进行业务流程设计,针对顾客交易过程中因体验不佳放弃购买的环节进行再设计,改进顾客购物流程和环境,提高顾客体验水平。二是构建顾客流失监测与预警模型。运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和分析流失顾客的行为特征和流失成因等信息,构建顾客流失监测与预警模型,提前发现流失顾客状况,及时、主动地关怀和挽留顾客,降低顾客流失率。

2.营销创新。零售企业需要构建顾客购物行为模型,主动推荐个性化服务,实行精准营销。一要借助大数据技术,整合顾客需求、行为偏好的数据,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构建顾客购物行为模型。二要在实时更新顾客购物行为模型基础上,主动向顾客提供优质的体验和关怀,精确推荐符合顾客需求的个性化产品或服务,实现精准营销,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三要实行全渠道营销。利用尽可能多的渠道与顾客互动(李飞,2013),除实行电商化策略外,还应通过网上店铺、移动店铺发起地面活动,邀请顾客到实体店消费、参加节日主题活动等,把网络购物和实体店购物体验完美融合起来,以满足顾客购物、娱乐和社交的综合体验需求,实现全方位的营销。

3.供应链管理创新。零售企业需要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将供应链所有环节(供应商平台、交易系统、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数据分析系统等)整合在一个供应链平台上,统一管理、全面共享各环节数据,实现供应链管理创新,包括根据顾客购物行为模型,控制企业产品的采购和销售;推动大规模产品定制预售活动;建立一套科学的库存管理预警机制,保证库存、价格信息的实时更新等。

(二)创新的资源支撑条件―关键资源能力创新

1.大数据分析技术。主要包括:大数据收集。零售企业需要运用大数据收集工具及不同收集方法,收集各种顾客需求偏好和购物行为的数据。大数据存储、集成及预处理。零售企业需要利用云存储的数据仓库系统对大交易数据、大交互数据和感知数据进行解析、清理和重构等,对缺失值、重复数据和噪声数据、异常数据进行有效处理,并按主题进行数据组织,便于数据查询和实时访问,为零售企业提供数据共享,提高企业经营决策效益(谭磊,2013)。大数据组织。零售企业需要对进行包括数据转化、数据抽取两方面的大数据组织(徐国虎、孙凌,2012)。数据转化是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后,将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进行过滤或映射转化为模型和索引,提炼出有意义数据;数据抽取是检测数据的相关性,以发现关联的数据所蕴含更大的价值特征,从顾客行为数据和产品销售数据的关联性中,分析不同群体顾客购买模式。大数据挖掘和应用。零售企业需要通过挖掘顾客行为、需求和消费偏好等数据,实现顾客分类模型和顾客流失模型、基于位置和时间的精准化推送、产品关联推荐、市场交叉销售、预测顾客再次购买、商场布置、货架布置、货存安排、企业舆情分析等应用安排(惠琳,2014)。

2.商业洞察能力。商业洞察能力的本质是将大数据资源转化为企业预见力和决策力。零售企业需要在本企业市场、投资、运营等部门共同协作下,利用“大数据”预测顾客潜在需求和市场机会,指导企业的业务决策,将数据精确度和决策粒度相结合,优化企业经营管理方案。

3.大数据成果共享能力。大数据成果共享力直接影响零售企业的经营质量和经营效益。零售企业需要通过大数据战略部署,重新定位大数据分析部门的功能,通过将大数据分析部门和IT部门定位为大数据技术和成果服务提供者;加强大数据共享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大数据成果共享机制,打破信息部门、营销部门、客服部门、供应链部门和销售部门等各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实现跨部门顾客购买行为和需求偏好数据的共享等措施,增强大数据成果共享能力,实现精准营销和立体营销。

篇3

关键词:零售业 商业模式 创新 驱动力

引言

商业模式及创新日益受到业界与学术界的重视。2011年12月《哈弗商业评论》研究报告指出,在20世纪后四分之一时间跨度内,新入围世界财富500强的27家企业中,有11家是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来实现的(Mark W,2008)。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Deruker.P.E,1998)。

在对商业模式的研究中,有关商业模式创新驱动力的研究是该领域的热点。目前,关于商业模式创新驱动力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可以分为四大学派:一是技术推动学派,代表人物有Christensen与McGahan;二是竞争压力学派,代表人物有Maihota和Sosna;三是市场与需求机会学派,代表人物有lindgardt;四是企业高管学派,代表人物有Linder、Govindarajan和Cantrell。这四大学派的研究初步形成了有关商业模式创新驱动力的研究架构。但这些研究普遍存在的不足有:一是仅指出了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的驱动因素,并没有说明这些驱动因素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程度;二是这些研究多是从宏观角度对商业模式创新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忽略了不同行业的商业模式各不相同而致使驱动因素可能存在差异这一现实;三是这些国外研究缺少实证分析,故其研究结论在我国的适应性值得商榷。

本研究以国内零售业为研究背景,以上述商业模式研究领域四大学派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构建有关我国零售业商业模式创新驱动因素的理论架构,运用AMOS对调研数据进行假设检验和模型拟合度分析。从实证角度分析国内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因素,以推动我国零售企业的竞争力的提高及零售业的产业升级。

研究假设

(一)市场机会与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有时是为了抓住特定的市场机会而进行的。Lindgardt等(2009)认为,那些在经济倒退时期表现出色的公司都是利用危机提供的机会重新焕发生机。Matthew(2011)通过长期分析一些跨国公司在新兴国家的子公司的不同发展结果,发现那些在新兴国家能够扎下根来、发展良好的子公司,往往是那些善于发现市场机会并对母公司的商业模式进行本土化创新的公司。随后,Kodama(2004)、Faber等(2003)、Yovanof等(2008)等学者的研究也表明,在更广泛的IT和ICT领域,产业模块化和产业融合等技术变化推动了包括大量美国、欧洲国家和日本相关企业在内的商业模式创新;而且,商业模式创新反过来又强化了企业在更大程度上获得技术变化所带来的收益。这些国外研究表明,市场机会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确实存在某种关系。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1:市场机会驱动零售业商业模式的创新。

(二)新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

技术推动学派认为,新技术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动力之一。Gambardella 和McGahan(2009)以生物制药企业为例对此进行了佐证。Timmers(1998)、Amit等(2001)早期研究者认为,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是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动力。随后,Kodama(2004)、Faber等(2003)、Yovanof等(2008)学者的研究也表明,在更广泛的IT和ICT领域,产业模块化和产业融合等技术变化推动了包括大量美国、欧洲国家和日本相关企业在内的商业模式创新;而且,商业模式创新反过来又强化了企业在更大程度上获得技术变化所带来的收益。此外,Willemstein等(2007)的研究也证实了企业内部技术的提升是推动生物制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之一的观点。作为全球零售业的标杆,沃尔玛卓越商业模式的背后,新技术尤其是信息通讯技术的应用对其商业模式的进化和创新确实功不可没。可见,新技术驱动商业模式的创新在多个领域可以得到证实。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2:新技术推动零售业商业模式的创新。

(三)竞争与商业模式创新

竞争加剧会摊薄原有模式下的利润率,从而迫使企业不得不对原有商业模式进行创新。2006年IBM对世界范围内765个公司高管进行了调查,发现约40%的高管担心竞争对手的商业模式创新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行业前景。因此,他们希望自己的公司能够参与并掌控这种创新(George Pohle et al.,2006)。Venkatraman和Henderson(2008)深入研究了竞争对商业模式创新的作用方式,发现竞争会给企业带来压力,当这种压力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企业就会产生商业模式创新的需要;后续研究者Sosna等(2010)的研究也得到了上述类似结论。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3:竞争驱动零售业商业模式的创新。

(四)企业高管与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的创新离不开企业高管的支持和参与。通过对70名企业高管的访谈和对二手资料的整理,Linder和Cantrell(2000)的研究表明,企业高管是推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动力,接受调查的70名高管把他们30%左右的创新努力放在了商业模式创新上,有些甚至把商业模式创新放在传统创新之前。2005年经济学人EIU的研究报告指出,超过50%的CEO认为商业模式创新要比产品和服务创新重要。2006年,IBM对全球765家公司主要部门领导的调研发现,65%的受访者认为未来1-2年内他们会对目前的商业模式进行创新;他们还认为,由于产品和服务的易复制性,只有商业模式才是竞争优势的根源(Edlward Giesen et al.,2007)。2008年,IBM针对CEO的调查再次证明了上述观点,几乎所有受访的CEO都认为应该调整他们所在公司的商业模式,甚至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认为目前的商业模式需要更深层次优化。2009年,这一比例更高达70%和98%。Vijay Govindarajan et al.(2011)的研究表明,公司CEO的参与和支持是商业模式创新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这些研究表明,企业高管对商业模式的创新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4:企业高管推动零售业商业模式的创新。

根据上述四个假设,构建零售业商业模式创新与驱动力关系的理论框架(见图1)。图1所示的零售业商业模式创新与驱动力关系的理论框架中,包含四个外潜变量—市场机会、新技术、竞争和企业高管和一个内潜变量—商业模式创新。这五个潜变量是不能被直接观测的变量,需要进一步通过其观测变量进行量化处理。

为检验模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需要对模型的适配程度进行评估,即检核模型的拟合优度。适配度指标是评价假设的路径分析模型图与搜集的数据是否相互适配。由于判断假设模型与观测数据是否适配的指标很多,不同指标对模型的评估可能对模型支持与否不尽一致。研究者应根据多元准则,对模型适配度做出整体判断。

研究样本与模型拟合

(一)研究样本

为获得上述观测变量的数据,本研究设计了里克特5点量表问卷,从2012年10至2012年11月对上海的联华与农工商、郑州大商与丹尼斯及郑州百货、潍坊三联家电与潍坊百货共计3市7家大型零售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就上述问题进行了电子邮件/纸质问卷的调研。本次调研共发出问卷103份,回收问卷78份,去除填写不全的无效问卷13份,共回收有效问卷6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63.1%。量表信度的克隆巴赫α系数检验结果显示量表的总体α系数大于0.75,各观测变量的α系数也都大于0.75,量表的信度可以接受。

(二)模型拟合

初始模型的参数估计中,没有出现负的误差,且四个外潜变量对内潜变量的路径系数均为正数,这说明外潜变量对内潜变量均有正向作用,这与前文构建的四个理论假设的符号相同。通过AMOS标准化估计的处理,得到初始模型的标准化路径系数(见图2)。

研究结果分析

根据模型拟合结果对假设进行验证,标准化路径系数如表1所示。标准化路径系数最小的为2.73,说明标准化路径系数都达到显著性水平,上述四个假设全部获得通过。从驱动效应来看,对零售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四个基本因素中,市场机会对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效应(MOBMI)最大,影响系数为0.53;其次是市场竞争(MCBMI)为0.36,再次是技术进步(TECHBMI)为0.15;而企业高管对商业模式创新(SEBMI)的驱动作用最小,系数仅为0.07。

(一)新技术对零售业商业模式创新具有一定的驱动作用

新技术对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系数为0.15,说明新技术对国内零售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具有一定的驱动效应,但驱动效应较小,表明新技术并不是零售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必要条件。这与国外商业模式创新技术推动论有较大出入。可见,新技术在我国零售业商业模式的创新过程中并没有那么重要。这也验证了IBM的首席信息官迈克儿·邓恩和Bob Higgins关于商业模式创新的非技术主张论。

(二)市场机会对零售业商业模式创新具有很强的驱动作用

市场机会对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系数为0.53,说明国内零售业在商业模式的创新过程中最重视对市场机会的把握。零售企业更倾向于通过市场细分和对客户价值主张的识别,深度开发和挖掘市场机会以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

市场机会往往就是隐藏在现有商业模式下未被发现或满足的客户需求。当市场份额足够大、市场竞争不够激烈时,这种市场机会往往被忽视或不值得深度挖掘;随着竞争的加剧,市场份额会逐渐减少,这时市场机会就会被识别和挖掘出来,从而推动企业开发新的商业模式以满足市场需求。苹果“iPod+iTune”就是很好的例证。它通过将设计时尚的视听设备与在线下载的完美组合很好地满足了视听娱乐这一市场空白。印度TaTa也是通过捕捉市场机会实现了商业模式的创新,从而在印度获得了极大成功。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建筑设备供应商Hilti,通过提供建筑设备服务而不是销售建筑设备来满足了客户需求,从而成为行业的领头羊;Ryanair航空通过仅提供必要服务来降低顾客成本,极大地满足了那些对票价非常敏感的低端市场空白点,从而在航空业创造了奇迹;Facebook、Dell、Caterpillar、Dow Corning及Netflix等也是通过对市场机会的深度挖掘和识别,成为商业模式创新的成功典范。

(三)竞争对零售业商业模式创新具有较强的驱动作用

竞争对零售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系数为0.36,在四个驱动因素中位列第二,仅次于市场机会。这说明,竞争有利于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推进。世界上大部分的新商业模式通常源于美国,因为美国是一个高度市场化和竞争最激烈国家。相比之下,很少有哪种优秀的商业模式发端于那些市场不发达、行政色彩强烈、竞争不激烈的国家。

(四)企业高管对零售业商业模式的创新作用不明显

企业高管对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系数最小,仅为0.07。可见企业高管在零售业商业模式创新这个问题上是比较慎重的。商业模式创新虽然伴随着诱人的前景,但同时也面临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高风险,以及由此需要付出的时间、精力等成本。对于身处高位的管理人员,尤其是那些厌恶风险、惰性成疾、能力平平、即将离任的企业高管,在面临确定的既得利益与不确定的未来收益的选择时,他们因为对商业模式创新并无多大动机和能力而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前者;甚至,他们会为了维护既得利益而阻碍商业模式的变革与创新。这一研究发现与国外学者如Linder、Govindarajan和Cantrell等关于企业高管是商业模式创新重要驱动力的研究结论有较大出入。

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在国外商业模式创新驱动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就国内零售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国外关于商业模式创新驱动因素的研究结论,并非全部适应于我国零售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情形。其中,市场机会及竞争对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作用的国内外研究结论比较一致;但技术在我国零售业商业模式中的作用较小,尤其是高管对我国零售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作用不明显。

针对上述研究结论,从实践角度对我国零售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企业应正确看待技术进步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关系,在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时一定要结合企业自身的性质,切勿盲目相信“技术推动论”;二是商业模式的创新重点应该放在基于市场或客户需求的角度,通过识别和深度挖掘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空白点,以“顾客价值主张”为核心,通过对关键业务、流通渠道、客户细分、客户关系、核心资源、关键流程、收入与成本结构等优化组合或重新设计,以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三是鉴于竞争对商业模式创新的较大推动作用,国家、行业、企业应该联手共同创造一个开放度更高、竞争更激烈的市场机制或环境,以促进商业模式的创新;四是鉴于高管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微弱关系,企业在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时,要充分考虑管理人员的特质如教育背景、风险态度、个人经历等,审慎选择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的相关管理人员,尽量避免那些厌恶风险、惰性成疾、能力平平、即将离任的企业高管。

“商业模式创新驱动力”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命题。后续研究应拓宽对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因素与行业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以促进对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或规律的归纳与总结;此外,除了从竞争、市场机会、技术及高管四因素对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之外,还应从更多视角诸如市场结构、组织形式等对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作用进行研究。这些多角度的拓宽分析,将有利于推动商业模式创新驱动因素领域的深化研究。

参考文献:

1.Mark W. Johnson et al. Reinventing Your Business Model[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8(12)

2.Deruker.P.F. The coming of the new organiz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9)

3.Lindgadt. Z et al.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When the game gets tough,change the game[J]. 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2009(9)

4.Matthew J. Eyring et al. New Business Models In Emerging Markets[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1(1-2)

5.Alfonso Gambardella, Anita M. McGahan.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i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industry structure[J]. Long Range Planning, 2009 (9)

6.Timmers. P. 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J]. Journal on Electronic Markets, 1998,8(2)

7.Amit. R and Zott.C. 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22 (6-7)

8.George Pohle et al. IBM`s global CEO report 2006: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matters[J]. Strategy & Leadership. 2006, vol. 34 No. 5

9.Venkatraman.N et al. Four vectors of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Value capture in a network era[A]. Berlin: Springer, 2008

10.Linder.J and Cantrell. Changing business models: Surveying the landscape[R]. Accenture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Change, 2000

篇4

关键词:零售商业模式 演进机理 苏宁云商

我国零售商业模式内涵与结构

本文通过典型案例研究的方法,围绕商业模式的文献回顾,提出研究商业模式的理论框架。张艳(2013)通过对中国零售业纵向历史演进和零售业态横向发展的对比,提出零售商业模式是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零售企业以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为核心要素,创造性开发了经营管理中的某一边际要素或多个边际要素,形成独具一格的竞争优势,产生明显的市场辨识度和影响力,并获得持续稳定的价值回报,认为商业模式核心要素由“自营和套利”、“联营和销售分成”以及“租赁和租金”构成,核心要素的任一组或三组的组合都可以称为基本层的零售商业模式,即任何零售企业的开端均来自基本层的商业模式。基本层的商业模式可以无条件被模仿;边际要素则由超出一般零售企业经营的商品、价格、服务、技术应用、商誉、企业文化等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构成,核心要素加上一个或若干个边际要素则形成高级零售商业模式(见图1)。高级层次的零售商业模式难以在短时间内被模仿,因此是零售企业追求的方向。

通过对零售商业模式的核心要素与边际要素的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研究框架(如表1所示),拟对苏宁云商不同阶段的商业模式进行纵向研究与分析。

苏宁商业模式纵向演进研究

(一)第一阶段(1990-1999年):苏宁空调

1990年苏宁家电成立,专营空调。经过三年努力,拥有300多人的空调安装队伍和4000多家批发客户,形成覆盖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分销网络,1996年批发零售销售额达到15亿元,初具规模。商业模式构成如表2所示。

商品。经营单一品类单一品牌春兰空调。1993年扩为多种品牌空调,依然是单一品类。价格。采取低价策略与南京市国有商场竞争。通过淡季打款给供应商,承担经营风险获得更低进价在旺季销售。销售规模的扩大,使得供应商愿意减少自己的利润配合苏宁给消费者降价,补贴消费者。服务。拥有300人专业安装队伍,上门服务、免费安装、即买即装即用,而当时的国有商场并不能提供上述服务。渠道控制。与厂商建立高级合作关系,达成资本融合的战略联盟,实现双方资源的集约和有效降低成本。开设覆盖全国范围的批发门市约4000家。

苏宁空调阶段成功关键词:商品(空调)、价格(低价)、服务(免费送货与安装)。这一阶段,苏宁空调的经营方式和盈利方式为自营套利。竞争对手是区域内的南京国有商场。国有商场的空调经营方式没有创新,不能提供快速上门安装服务。

(二)第二阶段(1999-2009年):苏宁电器

1999年12月,苏宁砍掉年销售额达几十亿的批发业务,在南京新街口开办当时中国单店营业面积最大的综合电器店,并全面导入连锁概念,从单品空调的批发零售转型为综合家电连锁大卖场,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全资、合资和特许经营三种连锁经营业态,建立集终端零售、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为一体的电器连锁服务体系。商业模式构成如表3所示。

商品。砍掉空调批发业务,转向开设综合电器连锁店。价格。大规模连锁店形成低成本采购的议价优势,在更多品类中形成双边市场,获得更大的价格优势来补贴消费者。服务。以顾客为中心拓展新服务范围。如:分期付款、消费信贷、与交通银行开通联名信用卡、与银联开辟自动缴费终端、与中国移动开通业务体验厅等各种举措。渠道控制。从一线市场到四线市场建立覆盖全国的实体连锁店,开店1700多家,开店速度更快、效率更高。2001年平均40天开一家店,2002年20天开一家店,2003年7天开一家店,2004年5天开一家店,2005年2.2天开一家店,开店的最高记录是1天开店83家(含重新开店)。与此同时,苏宁开始启动国际化进程,2009年6月收购日本LAOX公司27.76%股权,成为LAOX公司最大股东;2009年12月收购香港镭射电器。信息技术。确定信息技术系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把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后台建设信息系统的升级。2000年苏宁国产ERP上线;2006年与IBM、SAP合作,投入8000万,历时9个月,实现了全新的SAP/ERP系统的上线, 2010年仅买纸这一项,每年节约1个亿。物流建设。坚持自主发展物流,进行人才培养和物流基地的建设。

苏宁电器阶段成功关键词:商品(电器专营)、价格(低价)、服务(支付方式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渠道控制方面的全国连锁和国际化战略,物流基础建设和人才培养。经营方式和盈利方式以自营套利为主,联合经营为辅。

(三)第三阶段(2009年-) :苏宁云商

2009年苏宁易购线上业务启动,2012年苏宁提出“去电器化”,提出“店商+电商+服务零售商”的云商模式,商业模式结构如表4所示。

商品。实施“去电器化”全品类经营战略,商品经营范围延伸至百货、图书、母婴、虚拟产品等。目前苏宁线上线下拥有1.5亿会员,1700多家实体店,双线平台整体SKU数量已经超过400万。苏宁与瑞典著名快时尚品牌Lindex合作,成为Lindex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总。计划到2015年引进10万商家,自营+第三方商户商品总数将超过1000万(SKU),满足一站式消费需求。消费者既可以通过苏宁PC端、移动端、智能电视端等实现自由便捷的购物,还可以去苏宁门店进行体验、服务,O2O融合零售,推进门店互联网化。

价格。继续保持低价的竞争优势,线上线下价格统一。

服务。为消费者提供全面、快速、专业的服务。通过大数据、云计算预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店面采用热度分析系统、客流计数系统、摘机系统,记录客流店内分布、客流总数、消费者体验产品次数等数据,更准确的分析消费者购物行为,制定精准销售策略,挖掘每个消费者的个性需求,构建完整的网络经营理念。率先引进“电子价签”,优化价格管理;门店覆盖WIFI,为消费者体验店内电视、电脑、手机等智能终端提供网络硬件条件。未来苏宁将在全国推进建设200家3C服务中心和1000家终端服务点,双方共享服务资源,为消费者提供新机上门、软件上门服务以及延保和远程服务等,同时双方也会在苏宁门店共建服务中心,为消费者营造最优的服务体验。苏宁易购的支付工具易付宝除了线上的支付功能之外,还将会被用作线下支付。用户进入苏宁线下店之后,通过电子手段自由选择商品,购物车信息会直接到前台结算,此时用户可以选择现金支付,也可以选择易付宝支付。支付成功之后,苏宁的自动化设备会完成自动拣选和包装。

信息技术。2009年年底,苏宁易购正式上线;2013年苏宁云台启动,不仅永久免除年费、技术服务费和日用、百货、服装、鞋帽、图书等重点招商品类的佣金,还将免费为商户提供基本类目规划、基础店铺装修、基础流量导入、基础数据分析、服务器和带宽支持、即时通讯、信誉担保、品牌背书、易付宝第三方支付、网银支付、快捷支付等支付工具以及手机支付、门店支付、货到付款等支付方式。

渠道控制。全渠道拓展,包括实体店、苏宁易购网店、电视购物、定制等渠道、门店互联网化、O2O模式等,实现全渠道无缝衔接。

物流配送。2010年启动“物流云”规划,全国已建成16个大型物流基地、12个全国配送中心、58个区域配送中心、200个城市配送中心、5000个物流配送点,形成主销城市半日送达的高效物流网络。针对电子商务销售单独规划的自动化仓库也在南京及广州落成投入运营。获得北京、上海、天津、南京、苏州、无锡、武汉、呼和浩特等22个省市地区的物流快递牌照,快递队伍近6000人规模。

企业文化。所有的转型最后都要固化成团队的文化。因为只有文化上的转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传承,成为融入到员工血液里的基因,成为自发的、自觉的内在驱动力。企业处于不同的时代,会形成时代文化的印记;企业运用不同的技术工具,会形成不同思维文化的定势。

结论与启示

从苏宁的空调连锁经营、电器连锁经营至苏宁云商“店商+电商+零售服务商”商业模式的形成,历时23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全社会的广泛应用,苏宁的零售商业模式也完成了从基本模式到高级模式的演进。零售商业模式的升级从现象上看,是零售商业企业独立完成的,但从本质上看,体现了社会整体的进步及行业间的互相作用。

在苏宁商业模式的不同发展阶段,人力、资本和技术发挥不同的推动作用。第一阶段,人力发挥了主要作用;第二阶段,资本和信息技术发挥主要作用;第三段,信息技术发挥主要作用。

在苏宁商业模式的不同发展阶段,套利、租金和销售分成的基本盈利模式并未随着商业模式的演进而出现本质变化。套利、租金和销售分成是零售业利润源,也是零售商业模式的核心构成。

从传统的大众化营销向一对一营销转变,从关心成本向关心核心顾客价值转变,从提供标准化服务向定制化服务转变。

零售商业模式从基本型到高级型的演进并没有鲜明的边界或拐点。零售商业模式向更高层次的演进,并不意味着企业市场风险的降低。零售商业模式的市场风险与该行业的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相关。

双边市场的形成并不局限于大规模销售平台,即一方面拥有大规模消费者,另一方面拥有大规模供应商,单一品类商品也能实现双边市场效应。规模经济与双边市场的形成是相互作用的结果,两者缺一不可,由此带来的消费者剩余最大化,是零售企业开展价格战的前提。

未来互联网零售业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将以基本零售商业模式为核心,形成产品定制、包销服务、物流供应链服务、商品和消费者数据化服务、品牌和促销的社会化推广服务,以及资金增值管理服务的一系列多维度高附加值的商业服务。

参考文献:

篇5

内容摘要:互联网的兴起带动了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企业迅速发展。在服装业,具有新型商业模式的服装企业正在不断蚕食传统商业模式服装企业的市场。服装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寻找一种优秀的商业模式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本文以服装企业商业模式成功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商业模式的内涵、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然后通过服装企业的实践经历,分析与研究服装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和类型,同时也对商业模式的价值进行实例研究。

关键词:服装企业 商业模式 创新

互联网的兴起带动了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企业迅速发展。在服装业,具有新型商业模式的服装企业正在不断蚕食传统商业模式服装企业的市场。凡客诚品、麦考林、梦芭莎等近年创立的优秀的B2C电商企业,获得了极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一些传统的服装企业为重获市场竞争力,也纷纷涉足电子商务,并取得不俗的成绩。

当前原材料、租金、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对服装全行业均带来了冲击,传统商业模式的服装企业尤其步履维艰,多家国内大型服装OEM(贴牌生产)厂商面临生存调整。及时调整商业模式,提高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是破解这一难题的解决办法。

商业模式创新

(一)商业模式的定义

商业模式的研究是最近几年热门的研究课题,但不同的学者对于商业模式具有不同的定义。总体来讲,商业模式的定义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经济类定义,它是将商业模式归结为企业获取利润(租金)的商业逻辑。

二是管理类定义,它是从战略、运营等管理角度进行的界定。主要表述为企业拥有清晰的发展方向,在内部具有相关组织结构和关键成功因素进行有效支撑,在外部拥有与相关利益者的相互竞合关系。

三是系统类定义,它是前两者的综合,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或组织拥有明确的战略方向,内部拥有关键要素或结构模型进行支撑,并拥有短期或长期的利润评价机制。

(二)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性

根据商业模式的概念可以看出,随着所处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引起市场环境剧变,企业理应注重商业模式的创新。服装企业特别是传统服装企业必须将商业模式创新放在首要地位,其具体原因为:

1.服装成本不断攀升。以拥有门店运营的服装企业为例,服装成本主要包括一般成本、管理成本、销售成本。其中一般成本包括服装面辅料成本、制造成本;管理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营业费用成本;销售成本则包括物流成本、店铺租金成本、店铺运营成本等。因此,随着目前国内PMI、CPI指数的不断上涨,服装成本中的面辅料成本、劳动力成本、物流成本、店铺租金成本不断攀升。这导致最终服装价格也相应上升,根据商务部资料显示,2011年7月份国内纺织服装出口平均价格增长24.7%,而数量则仅增长0.9%。

2.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一方面,国内人民币不断升值,通货膨胀加剧,国民对生活必需品的支出成本正大幅上升,导致对纺织服装消费品的支出锐减;另一方面,国民对品牌和潮流趋势的需求却在不断增长。从而必然要求服装价格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以提高国民对服装的消费热情。因此,在时尚、品质等要素一定的情况下,价格成为服装企业竞争的关键。

3.企业竞争同质化。由于国内服装行业缺乏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和创新竞争思维,服装企业常出现对成功相互模仿的“趋同”现象,从产品同质化到战略趋同、商业模式趋同。很多服装企业提供类似的产品,争夺相同的消费者,营销手段基本靠价格战,导致竞争异常激烈。

服装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服装是时尚品,也是快速消费品,因此,对于服装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消除库存。关于消除库存,不同的服装企业探索出了不同的商业模式,主要是从价值链的途径,对服装从产、销各环节进行创新。

(一)销售模式

销售模式是指产品成为商品的通路。从服装企业发展史来看,服装企业的销售模式分别经历了量身定制模式、批发模式、零售模式。其中量身定制模式衍生出的具体形式有以前的裁缝制和当前的高级成衣定制;批发模式衍生的形式有网络的B2B模式和一般意义上的批发制;而零售模式衍生的类型非常丰富,包括实体零售模式和虚拟零售模式。

通常来说,商品零售的实体形式主要有购物中心、大型超市、品类店、百货公司、专门店五种形式。因此,服装企业实体零售模式也包括购物中心模式、大型超市模式、品类店模式、百货公司模式、专门店模式。其中购物中心模式近似于华联、百盛、新玛特等商城,它与目前各地兴建的服装城类似,如福建石狮服装城、浙江柯桥纺织城、深圳华南城等。这种模式政府主导的性质较多,适合于一般中小规模的服装企业用来作为展示和销售平台;大型超市模式近似于家乐福、沃尔玛、华润万家的纺织服装事业部以及海澜集团的海澜之家。通常这种模式适合大众消费,对需求稳定且研发设计、营销能力有限的服装企业较为适合;品类店模式类似于国美、苏宁模式,它与服装企业的大店经营类似,如安踏、李宁、美特斯邦威、GAP设立的旗舰店。这种模式具有地产和商业的双重性质,能降低单件产品成本、消化库存,对大型服装集团较适合;百货公司模式在服装产业内以制居多,如著名的“ITAT”模式,它也具有地产和商业的双重性质。但与品类店的区别是这种模式不是由服装企业主导,且其中的服装品牌不止一家。这种模式的企业通常选择租金相对不贵的商业区,能在成本降低的前提下为企业消化库存;专门店模式是目前服装企业最普遍的商业模式,如ZARA、C&A、H&M、美特斯邦威、森马、以纯、雅戈尔、七匹狼等。这种模式通常以经销商加盟为主,服装企业自营为辅。这种模式对于发展期的服装企业比较适合,能通过加盟使服装产品迅速进入市场,降低内部库存。

虚拟零售模式出现在互联网兴起之后,主要表现为B2C模式,即电子商务。虚拟零售模式的代表企业分为两类:一类是IT企业涉足服装领域,代表性企业为凡客诚品、梦芭莎、麦考林等;另一类是服装企业涉足电子商务运营,代表性企业为美特斯邦威、报喜鸟、爱慕、兰缪等。值得一提的是,前者由于熟悉网络消费群体消费需求,能够利用精准的网络营销手段,通常比后者获得更好的业绩表现,且增长迅猛。

(二)品牌营销模式

品牌营销模式也称“轻资产”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将制造和销售等较难控制的价值链环节进行外包,而只关注于服装研发设计、品牌塑造和市场营销等高附加值的价值链环节。这种模式适合于对人体力学有充分研究,掌握核心的力学技术,并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知道如何去满足市场需求的服装企业。这种商业模式的典型代表企业是耐克、阿迪达斯、彪马等服装企业,主要是国外的知名服装企业,拥有成熟的技术和市场推广能力,其最大的成本也主要是技术研发、设计和市场推广。这种模式的特点是进入壁垒高,模仿困难,且需要对服装行业有充分的了解。

(三)制造模式

制造模式也称“生产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关注于服装产业链的制造环节,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并在工艺流程和工艺技术方面具有核心竞争力。它的最大成本来自于原料成本、劳动力成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投资。制造模式的服装企业在国内占据很大比重,并以OEM为主要形式出现,如联泰制衣、达利盛等服装制造巨头。这种模式的缺点是订单量不稳定,缺乏对市场的有效控制与预测,利润较低,成本压力较大。另外,由于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制造模式的服装企业通常会选择向面辅料甚至棉田、化工厂延伸,以取得上游供应链的控制力,降低成本。

综上所述,服装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主要是从价值链角度进行的。在价值链上,它可以分为销售模式、品牌模式、制造模式,而且不同的模式具有不同的价值,其关键看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

服装企业商业模式价值实例研究

不同的商业模式能带来不同的商业价值。为对价值链途径上新型商业模式的价值性能有直观的理解,本文对零售模式、品牌营销模式、制造模式三种类型服装企业的业绩情况进行分析。其中零售模式的代表企业为美特斯邦威、凡客诚品、麦考林、INDITEX;品牌营销模式的代表企业为NIKE、ADIDAS;制造模式的代表企业为联泰集团、达利国际集团、雅戈尔集团。具体的绩效可见图1和表1。

可以看出,目前国外的INDITEX、NIKE和ADIDAS销售额远高于国内服装企业,这表明品牌营销模式的NIKE和ADIDAS具有较好的市场绩效,而拥有零售模式和品牌营销模式的INDITEX集团则表现出更为强劲的实力和潜力;虚拟零售模式的凡客诚品和麦考林,以及实体零售模式的美特斯邦威则在总额上较低;制造模式的联泰集团、达利国际集团和雅戈尔集团则表现较为稳定,处于发展成熟阶段。

同时,虚拟零售模式的凡客诚品和麦考林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其中凡客诚品2008-2009的年均增长率为130%,麦考林的年均增长率则为55.59%;实体零售模式的美特斯邦威则发展迅速,年均增长率为33.82%,INDITEX集团则为10.23%;制造模式的联泰集团、达利国际集团、雅戈尔集团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29%、2.42%、17.32%;品牌营销模式的NIKE和ADIDAS分别为1.04%、5.51%。这表明采取“轻资产”的零售模式对创立企业十分有利,使之能迅速建立市场影响力,获得成长。而当企业成熟后,对品牌营销模式和制造模式的涉足较为恰当,以巩固企业的市场地位。

当然,以上的模式划分并不是绝对的,有些服装企业的商业模式会隶属于销售模式、品牌营销模式、制造模式的一种,而有些服装企业则会兼有两种,甚至三种商业模式。如美特斯邦威兼有零售模式的实体和虚拟形式,同时在品牌营销上也有所侧重;INDITEX集团兼有制造模式、零售模式、品牌营销模式。但在这些模式中,各服装企业还是有所侧重于某一种,而对另外的形式兼顾。

结论

商业模式跟产品一样是有生命周期的,没有哪种商业模式是一直成功的。因此,为获得核心竞争力,服装企业应该对原有商业模式的不足进行修正,以适应现时的变化。对于创立初期的服装企业来说,寻找一种适合企业发展且不同寻常的商业模式是其进入“蓝海”并超越现有竞争对手的关键。但当成长到一定阶段,则需对原有商业模式进行重塑,以重新取得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Rappa,M.Managing the digital enterprise-business models on the Web[EB/TL].省略/models/models,html,2000

2.Henry Chesbrough,Richard S.Rosenbloom.The Role of the Business Model in Capturing value from Innovation:Evidence from Xerox Corporation’s Technology Spin-off Companies[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2,11(3)

3.魏炜,朱武祥.发现商业模式[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篇6

关键词:新兴技术 零售业 创新 商业模式

近年来,随着新兴技术的涌起,信息技术、通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群互相融合,形成新一轮产业革命的主要驱动力,推动着新型社会生活方式和产业组织方式的形成。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一代消费者形成了电子化、个性化、泛在化的特点。新技术在零售业中广泛应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技术、物联网等推动零售业资源组织和经营方式的变化,世界零售业的产业格局因此发生变化,电子商务崛起,新的业态频出,产业链重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

世界零售业逐渐复苏且新兴地区将引领全球零售市场发展

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世界零售业逐渐从打击中复苏。在经历了2010年的恢复性增长以后,2011年起世界零售业进入较为温和的增长期,2011年和2012年全球零售市场分别增长2.9%和3.2%(见表1)。

从区域来看,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各区域经济状况不一,增长较为分化。根据官方数据显示, 2010年和2011年美国零售业增长率均保持在11%以上;欧盟零售业则自2010年第三季度以来进入持续低迷的状态,欧盟27国零售业指数一直在105左右;而日本则有所波动,2010年和2012年保持2.5%和2.2%的增长率,但2011年陷入-1.2%的负增长。

但是,新兴地区保持较高增长。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自2010年以来,拉脱维亚、立陶宛等国多数时间的增长率超过了欧盟27国总体。而亚太地区将领先全球,据普华永道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5年间,亚洲和大洋洲的零售量预计将出现接近6%的年均增幅,高于全球其他地区。中国的增长幅度更大,预计到2016年中国年均增长率达10.4%,届时,中国有机会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零售市场。

世界零售业产业结构重构

尽管世界零售业总体增长温和,但新兴技术正在推动零售业产业内部结构和竞争格局的变化。

(一)零售业结构电子化,新兴业态和服务崛起

新兴技术正在驱动电子化从零售业的管理工具成长为新兴业态和新增长点。目前,传统的零售业产业结构已发生变化,百货店、专业店等业态受到电子商务的冲击。以美国为例,尽管专业店仍然是其主要的零售业业态,但专业店销售额所占比重在逐年下跌,已从2009年的56%下降到2011年的53%。与此同时,电子商务连续保持较高增长。根据官方数据显示,从2003年以来,美国电子商务零售额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保持长期上升趋势,2012年占全部零售比重上升为5.1%;2011年电子商务占欧盟27国企业总营业额的比重上升为14%;2011年日本企业电子商务使用率在40%左右。

电子化也正在催生更多的创新业态。商业平台崛起,大型电子商务企业、超市、百货店、购物中心等都在以店中店的形式走向平台化;而社会化购物(social shopping)正在成为主要的消费方式之一,社交媒体成为新的电子商务门户和渠道,由此产生团购、图片社交平台、嵌入式虚拟商店等新型业态;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催生一些新兴电子商务公司的产生,如提供民居短租服务的Airbnb、提供社会化租车服务的Getaround等。

从企业内部业务构成看,数字内容销售、云服务等成为近年新的增长点,各大零售企业公司纷纷推出相应功能。以亚马逊为例,2011亚马逊媒体内容净销售额为79.6亿美元,占北美地区全部销售额的29.8%,而包括云服务在内的北美地区非零售业务净销售额已经达到14.31亿美元,占北美地区全部销售额的5.4%,增长率高达73%。此时,亚马逊已经成为多元零售服务型企业。

(二)产业边界模糊化,竞争主导力量发生变化

长期以来,传统的零售业同其它产业有着较为清晰的区分,产业链上生产、批发、零售、物流、支付、媒体等上下游企业之间有着明显的功能区隔,零售企业是商品直达消费者的主要通道。产业的竞争主导力量以从事销售的零售企业为主,竞争战略多以低成本或差异化战略为主,并以地理区位、连锁规模或特殊渠道作为竞争优势,对于大型企业来讲,其替代者或潜在新进入者有着较高的进入壁垒。

然而,新兴技术的兴起,尤其是网络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着消费环境发生变化,也使得产业链扁平化,并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入零售业提供了渠道和手段,多样性参与者开始集聚于商业领域,并迅速成为主要竞争者,推动商业领域竞争格局聚变。这些新进入者包括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各类企业:批发商、物流企业(邮政、快递等)、金融业(银行等)、媒体(期刊、电视、网络门户、社交媒体)、工厂、信息服务企业(软件、智能终端、游戏、通讯运营商等)。

总体上看,这些新进入者拥有几个共同特点:一是基本上以电子商务为主要渠道;二是以已有的大规模客户资源为进入基础和竞争优势;三是同时拥有线上和线下各类资源。这些共同点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显著特征——平台化,即希望借助平台整合已有的资源,转化为新增长点,并形成自身的良性微循环系统。这样各大企业纷纷在金融、物流和云服务等全产业链进行布局,推行自身的商务支付和信用体系、最后一公里仓储物流体系、中小企业服务和个性化用户服务等,产业链上下游体系之间如何在新兴技术支撑下进行有效整合和业务或流程重组,而产生更高效率,成为零售企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三)产业融合进程加快,企业功能重组

新兴技术的应用加快了零售业产业内外的交叉和融合。一些非零售业的传统行业纷纷电子商务化,并逐渐成为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旅游业、会展业等,线上和线下资源融合,而另一些行业,如出版业、唱片业等受到数字技术的冲击,线上零售业影响力增强,尤其是App Store的兴起,成为产业间融合的主导力量,并共同构成了新的产业链,进行重新分工。

在零售业内部,主要是业态和渠道的融合,并促使零售业业务流程模块重构。目前,在新兴技术环境下,消费者往往以一种无缝流动的方式在实体商店、网站、移动设备和社交媒体等一家或多家企业的多个渠道之间进行转移。通常消费者会通过手机或网络了解商品信息,再到实体商店查看,然后通过社交网络询问别人意见,最终可能会利用网络或手机支付。因此,多渠道之间流畅的全方位体验才能满足新一代消费者的需求。传统零售企业的业务流程将发生变化,原有的一体化购物流程将会被分解成为不同的功能模块。实体店在未来将更多地承担个性体验或仓储配送作用,网络或移动设备将会承担越来越多的咨询、比较、下单和支付功能,商业企业也因此会产生重组。

新兴技术推动的零售业商业模式创新

在零售业产业结构重构的过程中,商业平台、社会化购物和O2O模式的兴起,使得零售业在客户价值主张、关键资源和流程、盈利模式(Mark W. Johnson等,2008)方面发生变化,形成了零售业新的商业模式。

(一)个性、多元、便利的客户价值需求是新商业模式的目标

当前,伴随着信息时代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正在成为消费主力军之一,更加注重自我追求,统一和标准化的需求正在被个性和多元化的需求所代替,而新兴技术为新需求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和途径。

社交媒体可以帮助消费者直接与产品进行关联,比如浏览使用评价、进行推荐参考、产品群体交流分享等,直至最后进行共同购物。这一系列活动推使消费者个性化和多元化需求得到便捷地统一。如被高朋公司收购的美国Mertado公司曾推出植入社交游戏的嵌入式虚拟商店,玩家可以在游戏中通过激活虚拟店面完成整个购物过程。这种虚拟商店会根据不同游戏主题设定不一样的商品。

而更多企业在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技术等实现个性化和定制化服务,如沃尔玛于2005 年卡特里娜飓风来袭之前,即从手电筒和电池销售数据中分析出馅饼将在未来热销;2012年耐克公司亚洲最大体验店设立耐克数字挑战中心,消费者可以获得自己的运动数据,并与世界顶尖运动员进行对比 ;又如阿迪达斯和Tesco等开发的虚拟橱窗和虚拟试衣系统等。

(二)逆向、动态、多向、开放的资源组织方式是新商业模式的核心基础

传统的零售业资源组织方式往往是单向、静态的,通常是以零售企业为核心,将社会商品从生产者手中转往消费者手中。而在个性化的要求下,消费者更加希望资源组织方式以我为主,首先从消费者出发而到达生产者,同时,在组织的过程中能够实时调整所需,并希望资源更加丰富。这是一种逆向的、动态的新型方式。

商业平台、社会化购物和O2O模式正是构建在这样的资源组织基础上。商业平台为消费者和销售者或生产者之间提供了多向选择;社会化购物将长尾性需求集聚起来,和生产或销售资源进行匹配;O2O模式则将着重将线上和线下碎片式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和匹配。而信息、物联、通讯技术等在商业领域的应用则提供了供应链管理、商业智能、移动支付等一系列新工具,使得新型资源组织方式得以实现,因而出现C2B、逆向物流等模式。如提供社会化租车服务的Getaround网站,将美国短时闲置车辆拥着者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供求双方的社区型网站平台,通过iPhone应用来解锁汽车,实现P2P租车服务;又如沃尔玛开发了大数据工具Retail Link,由此供应商可以事先知道每家店的销售和库存情况,在沃尔玛发出指令前自行补货,实现动态调整。

(三)微支付价值链系统优化的盈利模式是新商业模式可持续发展之道

传统的盈利模式通常以广告、商品销售价差等作为主要盈利方式,但在当前消费者行为和资源组织方式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微支付价值链系统优化成为主要的盈利模式。其主要特点是:

第一,小额支付较多。即通过长尾效益的累积,积少成多,如数字内容销售平台和APP Store应用商店等,也是多数网络商业平台采用的方式。

第二,提供增值服务。以部分免费服务获得客户资源,而以个性化、定制化、平台化等增值服务为主要收入来源。

第三,产业链共享和优化。商业平台、社会化购物和O2O等新型商业模式中的企业,往往从产业生态链的角度考虑盈利模式,通过平台服务、返点提成等手段与企业、消费者共同结合在一起,进行产业链的共赢和优化,实现新商业模式可持续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1.余叶嘉莉等. 2012年亚洲零售及消费品行业前景展望[R].普华永道,2011

2.日本经济产业省.第3次产业活动指数[R] .2012

3.日本经济产业省. FY 2011 Research on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in Japan’s Information-based Economy Society (E-Commerce Market Survey)[R].2012

4.魏农建,左鹏,刘静波.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中国零售业发展环境分析与商业模式选择[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

篇7

前言

在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文明发展迅速,在发展的同时忽视了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生态的破坏。据统计,造成环境污染的排放物的70%以上来自制造业,全世界制造业每年大约产生55亿吨无害废物和7亿吨有害废物。本文通过分析二手儿童产品的使用弊端结合商业租赁模式,在产品设计中降低资源的浪费,减少环境污染。

儿童消费的特点

在我国城市家庭中,孩子的消费水平高于成年人。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在北京、天津、上海三大城市做了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35.6%的家庭少年儿童消费占全家总收入的一半;74%的家庭少年儿童消费超过全家收入的一半。一些调查还发现,孩子的消费同家庭收入成正比增长,家庭收入增加,孩子消费水平随之提高。

根据调查几乎每一个家庭都会有较新或全新的闲置的儿童产品,需要一个有效的渠道让这些闲置的产品再次被利用。

儿童产品特点

儿童产品最大的特点是根据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功能,功能性强,质量优。当儿童产品不再使用的时候产品的质量仍然较好。

根据儿童产品的这一特点,若要延长儿童产品的使用寿命,就要把儿童产品设计成多种功能来适应不同的年龄段。

购买二手产品的心理

问卷调查显示,被访者对于二手儿童产品都持积极态度,九成以上的被访者可以接受他人的二手儿童产品,但是只有17%的被访者曾转让过自家的二手儿童产品,但是有95%的被访者表示愿意转让自家的二手儿童产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缺乏一个有效便捷安全的交易平台来进行二手儿童产品的交易,对于不知来源的二手儿童产品家长会有多方面的担忧,影响二手儿童产品的交易。对于不接受二手产品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并统计,统计出了一下5种主要原因。根据调查的结果显示,不能接受二手儿童产品的主要原因,担心二手儿童产品的卫生问题,担心消毒不到位占85%,担心会出现安全问题占92%,担心外观不美观占36%,从内心就无法接受占19%,面子过不去占9%。

对于这些主要问题可以在设计中解决,因此就结合以下的提出的租赁商业模式来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

基于租赁商业模式的儿童产品新设计构想

例如,婴儿车是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儿童产品。一辆婴儿车的使用周期在6-8个月,家庭花较多的钱在一辆婴儿车上是不合理的,就要求零售商发挥重要的作用。各零售商建立系统,零售商与顾客建立联系了解顾客的需求,鼓励顾客更换有缺陷的婴儿车。零售商只做轻微的缺陷修复,生产商加强与零售商的联系,可以进行复杂的现场维修避免运输回生产站点。这样一来用过的婴儿车可以经过零售商的维修再次使用,顾客可以租赁这种婴儿车使用完毕后可以送回零售店,延长了婴儿车的使用寿命。零售商对婴儿车定期检查,部分调整婴儿车,替换婴儿车的纺织品和一些损坏的零件,也是吸引顾客回到商店做出额外购买。

根据上述租赁商业模式进行儿童产品设计,在原有传统儿童产品涉及的基础上,设计出更多的模块,赋予主体更多的功能,例如一个主体结构通过更换模块的方式可以成为婴儿推车、幼儿的学步车、儿童骑行车等等一系列的儿童产品,这样就有效的延长了儿童产品的使用寿命。

零售商提供多种不同的模块供顾客选择,顾客可以根据不同功能的需要和儿童的年龄喜好选择不同的模块,零售商负责定期维护和更换模块。用完的产品可送回零售店,零售商进行维修再次租赁,这就大大延长了儿童产品的使用周期。

基于租赁商业模式的儿童产品设计原则

1.实用性策略

儿童产品的功能实用,不要有多余的设计。探索家长和儿童对儿童产品功能的需求,随后进行整理总结分类,最后有针对性的设计。

2.模块化策略

基于租赁商业模式,可设计多种可替换的模块,可设计多种功能的模块,每一种功能又可以设计不同尺寸不同外观的模块,这些模块都可以在一个通用结构上替换最终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产品。这些模块针对各个年龄段的儿童喜好、功能上的需求,消费者不必购买这些模块,只需要到零售处挑选租赁需要的模块安装在通用结构上,最终使用结束后送回零售处。

3.可拆卸策略

基于租赁商业模式,儿童产品会设计出很多模块,模块要不断替换,主体结构要重复使用,就要求产品在短时间内就可拆装,拆装过程中又不会损坏模块和主体结构。考虑到达使用寿命后的回收问题,需要不同材料的零件易拆卸。

4.简洁性策略

基于租赁商业模式,大量的模块要与主体结构装配,就要求主体结构简洁功能性强,能配合不同模块组成不同功能的产品。模块的尺寸形状要在能装配在主体结构上为准,尽量标准化。

基于租赁商业模式,各种儿童产品要反复使用,在每一个用户使用后要彻底清洁消毒,因此产品设计的外观要便于产品的清洁,产品表面光滑尽量不要有凹凸不平的装饰,产品外型圆滑尽量减少过小的夹角和缝隙。

结语

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就减少在制造、运输和回收过程中的污染与资源浪费。通过分析使用二手儿童产品的使用心理,结合租赁商业模式,提出有效合理的设计策略,通过设计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化发展的目的。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篇8

[关键词] 互联网 实体零售商业 商业模式 创新 发展空间

[中图分类号] F71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7)01-0059-06

在电子商务冲击下,我国零售业实体店倒闭现象频现,实体零售商业面临的生存压力不小。而相比之下,发达国家互联网更加发达,实体店虽然也受到互联网冲击,但冲击程度明显比国内要小。在很多发达国家,大部分服装,甚至电子商品等,消费者仍会选择在购物中心进行购买,大型商场内仍然人头攒动。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零售业商业模式创新势在必行。需要根据营商环境变迁,对一系列要素进行重组和配置,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也更好地实现企业自身的价值。

一、互联网时达国家实体零售业现状

发达国家电商在零售业市场所占的销售份额逐渐上升,实体店也曾出现关闭潮,或者申请破产保护。为应对电商日益激烈的冲击,发达国家实体零售商业采取了如下相关措施:

1. 借助强大供应体系降低价格。如很多国外实体零售业,已开始朝着品类全、质量好、价格低的方向发展。百思买集团执行线上线下价格匹配制度,从今年3月开始,其店内价格将与包括苹果、亚马逊等在内的19家在线购物网站一致;塔吉特承诺,顾客购物回家后1周内,如果发现某个电商的价格更低,将会退回差价;美国好市多提供优质低价可靠的服务,优质低价到亚马逊等电商只能避开价格战,靠以量取胜;沃尔玛推出“扫描即得”,一项基于iPhone的自助结账服务,顾客在沃尔玛消费时,只需用该软件扫描物品条形码,就可直接自助付款结账,完成整个购买过程,显著提高了运营效率,节约了成本,抵补了与电商的经营差价。

2. 社区化、便利店式的零售商业快速发展。诸如沃尔玛之类的大型超市已开始转型,在大学校园附近开设类似便利店的小型购物店,这些新型店每季度销售额增长速度甚至达到两位数。在日本,便利店已经成为日本超市之外最流行的零售业态,一些百货公司、大型超市开始探索小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以适应家庭微型化、老龄化、少子化的消费需求。很多便利店在选址时,注重在地铁、车站周边、住宅区和都市写字楼集中地区,做到真正便捷与高效。

3. 差异化战略被零售商业精细利用。实施差异化战略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商品外观、技术等存在差异,二是塑造自己的独有品牌,在服务等方面保持自己独有特性。在早期阶段这二者分开的居多,现在互联网经济时代二者更加趋于融合。发达国家零售企业自有品牌创新不断,品牌不断细分,市场不断细分,强化品牌开发和市场推广,实现差异化经营,重拾商品定价权。越来越多零售企业针对越来越细分的各个阶层和各种不同兴趣的市场需求,进一步拓展自有品牌的范围,开发充满创意的产品,以及面向特殊需求的商品。如高品质、绿色、特味、瘦身等各种定位的商品正不断出现在市场上,吸引了不同购买群体的广泛注意。

4. 线上线下全渠道策略综合运用。发达国家零售实体企业开始主动对接互联网,利用网络分发优惠券以及组织各种促销活动。如当人们在店内用智能手机比价时,零售企业促销活动自动弹出,激发起他们参与店铺活动的热情。美国零售额排名前十的零售商基本上都同时开辟线上和线下市场,注重多重市场的整合运营,进攻即最好的防守。很多零售商认为,相比对电商这种新模式的冲击抵抗,主动利用这种新模式,不失为更好的选择,通过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以线上促销带动线下发展等,可以充分享受各种策略的益处。

5. 零售商业体验店拓展全新视角。实体店铺最大的优势在于营造购物的体验感。良好的购物体验环境和触觉能给顾客带来沉浸式的购物体验。美国著名的青少年服饰连锁 Urban Outfitters纽约曼哈顿店,占地面积 5300平方米,其实质是快乐的生活放松中心,顾客在里面可以体验几小时,很有乐趣;阿迪达斯和英特尔携手,推出了虚拟鞋墙;美妆实体零售商丝芙兰采用独家传感技术,允许顾客自行体验气味族。 在店铺内部他们还提供了更多的互动区域,包括护发产品演示吧、流行趋势展示台等,VR技术也已经被一些商家运用到与顾客的线下互动中。越来越多的店铺把更多的空间留给顾客,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在店铺里感受产品,增加店铺空间的体验感,加强了品牌与顾客之间的互动。

二、互联网时代国内消费者行为

变迁及实体零售业困境

(一)互联网时代消费者行为变迁

1. 由“孤陋寡闻”转化为“见多识广”。在互联网、社交网络和大数据为消费者日益熟悉利用的情况下,中国零售商业的主导权发生了重大变化,真正进入到消费者时代,传统的以商家为中心,依靠优越地理位置占据垄断地位的商业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互联网时代新生代消费者不仅注重线下消费,很多转移到线上消费,消费者理念和消费者行为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消费者接收信息的方式和手段越来越丰富,接收到的信息越来越多,消费者再也不是“孤陋寡闻”的商品销售被动接受者,而转变为“见多识广”的商品比较者,彼此间沟通和交流更加通畅,信息交换异常迅速,对商品的评价也由“消极被动”转变为“积极参与”。

2. 由“消遣负担”转变为“追求便捷”。我国城市人口众多,特别是一些大城市,上下班拥挤,花费时间多,一些企业加班也是常事,去超市购物往往难有空闲,电商就很好解决了这个矛盾,让大家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休息和娱乐上。而在发达国家,由于城市人口规模不大,百万级人口规模的城市不多,有的国家三点半以后就下班了,加班就更少,所以逛街、购物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消遣并不是负担,对电商的需求也没有我们这么迫切,因此国外的电商很多时候充当的是个人间的二手用品交易和一些市场买不到的商品的交易平台。

(二)国内零售商业发展跳跃性带来的困境

1. F代实体零售业诞生时间迟。从1992年开始,中国实体零售商正式引入现代零售业态,1998年电子商务开始出现,前后只相差6年,因此我国发展电商时,现代零售业其实是欠发达的,其中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大型超市的普及率、连锁零售商业的覆盖率都不高,全国前20家零售商只占城市零售总额的13%左右。自上世纪90年代后,中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迅速,不同零售业态紧密地出现,虽然仅用了20年的时间就走完了美国超过一个半世纪的零售业态变革,但从整个行业发展状态而言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我国的现代零售业不像发达国家那么过于成熟和强大,结果就是电商通过不断蚕食传统实体零售渠道的市场份额发展起来,而在发达国家电商目前更多是实体零售业的补充。

2. 国内实体零售业售后服务不完善。发达国家现代零售业体系较为完善,线下实体店退货人性化,通常30天内都是免费退货的,甚至出现过一年之内免费退货的服务,他们的售后服务完善,而中国很多的实体店货物售出后,退货换货非常麻烦,相反电商的服务态度很好,退换货也比较容易,如果有不合理的地方,可以直接在网上给予差评,这样将会直接影响这个企业或卖家的信用,而很多消费者是通过看这个企业或卖家的信用决定在不在这家购买,因此电商企业或卖家非常注重自己的信用和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在售后服务方面做得比较好。

3. 国内实体店价格比电商高很多。国内电商的壮大很大程度归根于国内消费者对于价格较高的敏感度,而随着房价的上涨,实体店铺租金越来越高,人工成本也越来越高,造成实体店的商品售价居高不下,有的甚至是电商的5到6倍,而电商经营成本较低,早期的电商不需要交税,仅需要能够存储一定货物的空间,也不需要众多的导购和管理人员,在这种情况下电商的经营成本要远低于实体店的经营成本,实体店的经营困难也就能很好的理解。

4. 实体店同质性问题造成用户体验感觉差。目前实体店缺乏用户体验的顶层设计和生态链。很多实体店都注重绩效,过分关注销售业绩和利润,因此都会充分利用现有的空间,造成商品摆放紧凑,商店空间拥挤,所谓一寸空间一寸金。消费者进入这样的实体店购物,没有体验到购物的愉悦和优质的服务,并且实体店产品和布局差异性小,没有给客户足够的新鲜感和吸引性,购物愉快的体验本来是实体店的优势所在,结果反而成了实体店的劣势所在,再加上空间有限,产品选择上的局限性,相比互联网电商的消费多样性选择,更加突出了实体店的劣势。

5. 缺乏与供应商形成深入稳固的互利共赢机制。不少实体零售商在经营时对市场、商品研究不够透彻,门店管理效率不高,没有对自己经营的关键产品进行精细化管理,并且为获得更大的回报,一直致力于压榨供应商的利润空间,以至于和供应商的关系较紧张,很少有实体零售商与供应商形成稳固、密不可分的互利共赢机制。在电商的冲击下,原先的供应商更愿意与电商企业或卖家合作,电子商务宽松的环境也使得供应商更愿意与电商企业或卖家形成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从而使得实体零售企业原先充当生产商到消费者之间桥梁作用的角色被彻底削弱。

6. 零售商业模式创新定位和措施不合理。在电子商务的强烈冲击下,零售企业、行业开始寻求实体店生存的机遇,体验店模式开始出现,通过打造一个全新的体验环境,和提供优秀、周到的服务,来吸引客户购买产品。这点国外实体零售业也在这样做,但由于国内消费者消费理念与国外不同,在实践中,很多实体零售业主会发现一个比较尴尬的经历,一是有些体验店很少有人光顾,根本起不到宣传、推广销售的目的;二是即使进入体验店的客户,购买的人其实也很少,大多都记住商品的名称,然后回家上网购买,体验店变成人们娱乐和发现适合商品的地方,已经失去了设立的原有价值。

不少学者建议实体零售业转型走全渠道,一些实体零售企业也正在做,线上线下全出手,听上去的确是一个好办法,但实践表明,真正的实体零售业成功转型,走全渠道的很少,做成了四不像,这一方面是因为传统实体零售业很多理念根深蒂固,很多做法都是传统的,让其快速转型,很不现实;其次,有的在改变中又把全渠道理解为电商加上实体体验店,反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三、互联网时代实体零售商业面临的契机

虽然实体零售商业现在发展遇到了冲击,但业界普遍预测到2020年,纯网络零售占社会零总额的比重大约在18%~20%左右,依然有80%以上的交易在线下发生,实体零售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也有一些电商人士认为,实体零售业将来肯定会重塑辉煌。实体零售业未来发展前景看好的原因很多,研究认为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 制造业过剩产能将会转移,商品差异化加剧。在过去的10多年里,我国实体零售商业往往依靠规模化优势来获取利润空间,如规模化经营、规模化采购等,依据规模化效应进行谈判,降低商品进价,达到击败竞争对手的目的。而未来电商不断发展,零售实体商业不仅面临同行的竞争,也将面对电商的更加激烈的竞争,以往以价取胜的策略已经无路可走,加大商品差异化,走特色、差异化经营,将是实体零售商业在未来竞争中的取胜法宝。而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未来需要进一步转移和释放,零售商业是其转移的重要渠道之一。互联网时代供应链不同环节的利益相关者,可以实现信息的无缝对接,可以更加灵活地进行定制化生产,这为牵线零售商业和制造业过剩产能对接创造了便利条件,从而构建一条贯通消费终端和制造业源头的一体化便捷型供应链。

2. 快速发展的技术正改变商业,为实体商业赢得独特发展视角。随着大数据的运用,零售商业的开店选址、供应链协同、精准营销以及对客户的细分,都将更多基于数据的分析;随着先进科技在实体零售商业的运用,体验式零售商业将会越来越具有吸引力,个人设计、工厂直供将大行其道,科技正在改变零售商业,为零售商业的发展赢得独特的视角。未来增强现实、3D打印、无人机送货、谷歌眼镜、室内定位导航、大数据分析、移动支付和传感器等众多技术将被广泛应用到实体零售商业经营中,线上和线下的边界也将模糊化,零售商业的发展空间巨大。

此外,近十几年来,伴随着我国房地产热潮和一些商I实体的圈地投资,商业物业的租金成本不断提高,近年来达到了制高点。过去一两年的零售商业关店潮,其中相当大程度上便是由于店铺租金太高而无法承受。随着“关店潮”发展,商业物业不久便会呈现总体过剩局面,可以预见,未来实体零售店铺租金将会普遍下调,这将大大降低实体零售商业的成本,提高实体零售商业的竞争力。

四、互联网时代实体零售

商业模式创新的几种模式

1. 推行名品低价。信息爆炸时代,各种好玩、实用的产品信息透过互联网传递给消费者,消费者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多,眼界越来越宽,对商品越来越挑剔,在这种情况下,推行“名品低价”,更适应消费者的心理和市场的需要。所谓“名品低价”并非追求绝对低价,而是侧重性价比,较高质量的商品,较低的价格,目前国内外一些企业推行的小众品牌就是典型。国内外一些实体零售商已经将“名品低价”策略应用得非常熟练,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馈。如宜家、迪卡侬和优衣库等,销售与实体零售业市场相反呈现逆增长,其实现在连汽车行业的宝马、奔驰等很多奢侈品牌也都开始采用“名品低价”策略。

2. 发展社区商业。我国社区商业还处于初级阶段。以每百万人拥有社区便利店店铺数量统计,日本是388家,中国城市平均为54家,而且中国城市便利店单店效率远远低于日本。近年来无论是家乐福开出的esay、还是大润发首家高端超市RHLavia,亦或是华润万家旗下的乐购EX-PRESS标超,以及从零售商业跨国公司的风向标也可以看出,这种凸显便利的未来社区性超市,将成为业界一大亮点和成为实体零售业生存的主流业态之一。

3. 二手经济与实体店的联动发展模式。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可以收集到越来越多的信息,和拥有更多的物品购买、处理通道,消费者不仅在网上购买新品,也越来越多在网上转售服装和其它二手商品。事实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前,都会考虑该商品的转售价值。很多商品消费者都喜欢在网上比较他们手里的商品是贵了还是便宜了,会考虑自己的商品有没有出售的可能,也是响应环保号召,“废物”充分利用。这对实体零售而言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因为消费者能通过转售获益,再购买新的商品。实体零售商业可以充分利用这点,与二手成衣交易网站达成合作,允许消费者根据转售的物品,获取零售商业实体的优惠券、优惠卡或折扣,这将对实体零售行业产生直接影响。

4. 以体验和服务为主的购物中心。零售商业的另一个发展方向是向购物中心发展,成为大体量、一站式的商业综合体,大到有足够的吸引力、号召力和集客能力。这种购物中心的存在,也能带动周边商业配套的发展,从而成为一个商业和娱乐集聚区。事实上,国外一些大型超市也正朝着此方向发展,如沃尔玛宣布创办“乐世界”购物中心就是这一思路,注重购物体验,给消费者以震撼感,吸引人气,提升销售业绩,集区域零售商业体验和服务为一体。此外,未来的实体零售业一定是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武装起来的商业业态,其地理布局、技术手段、商业模式都将会发生重大变化,线上线下融合是未来的必然趋势,全渠道战略也是实体商业和互联网商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5. 创造零售商业加盟新时代。传统实体零售商业的发展模式是跑马圈地,不断进行扩展,发展直营店,在互联网时代,实体零售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是朝着便利店、社区化和小型超市的方向发展。为应对激烈的竞争,降低经营成本,一些规划比较长远的商业集团开始动员员工进行创业,创新加盟方式,发展内加盟模式。这种模式的兴起,将有助于创造分散经营,同时也体现战略联盟的思想,降低经营的成本与风险,同时提高企业竞争力,是适应互联网时展的一种商业经营模式趋向性的变革,也创造了连锁加盟的新时代。

五、互联网时代实体

零售商业模式创新策略

1. 创新不应改变商业逻辑关系。互联网时代很多实体零售商业受到冲击,但即使电商发展普及率很高的北上广地区,像宜家、迪卡侬、Zara等实体零售门店依然生意兴隆,互联网不但没有冲垮它们反而助其成长。经过研究我们也发现,很多传统零售企业转型线上,发展电商新渠道也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造成这样的原因在于,互联网虽然改变了人们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改变了供应链的秩序,但并没有改变零售商业的基本逻辑:即以消费者为中心来开发产品和创新服务,以拉动式供应链来驱动商业模式创新和加速产品和服务价值流动和实现,这也是商业的核心要义。大量研究表明,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成功的零售商业企业,其普遍特征都是遵循零售商业的基本逻辑和核心要义,以客户为中心,开发自有品牌,注重创新,强化供应链协调和敏捷,推行体验式消费等,这些都是实体零售商业转型的重要方向。

2. 需要处理好供应链协同。实体零售商业发展一直以来就存在缺货和库存的两难困境,解决这一矛盾有赖于供应链上各个参与者的协同,包括分销体系、物流体系和生产制造。以前实体零售商业时代,一些零售商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付出的代价也比较大,在互联网时代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可以采用类似方法。供应链协同的关键在于数据的无阻碍流通,而互联网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数据和信息流动的快捷和低成本,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数据全供应链分享的贯通非常方便,在信息高度共享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实现零售商业的低库存,甚至零库存,实现低成本、高效率。而跨境电商的兴起,相应服务机构的不断涌现,也为实体零售商整合全球供应链提供有力保障。

3. 从销售商品转向提供服务和情怀。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心态已经发生变化,零售企业应由销售商品向提供商品和服务综合型转变。事实上,在未来,仅仅提供商品和服务还远远不够,具有生命力的实体店也应是具有情怀的实体店。实体零售商业要从环境布置、商品陈列以及服务人员的修养都要显示出经营者的情怀。它告诉消费者,这不仅仅是零售商业店铺,更突显了对人性的关怀,彰显人格的存在,这也是零售商业差异化经营的重要途径所在,因为商品的差异化只是局部的、相对的,而情怀的关怀则是多样化的。

4. 注重产品研发和供应链掌控。现在经营比较好的实体零售企业,就是注重产品的研发,所有的产品基本都是企业自身研发,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既保障了产品的质量,也对其他竞争者形成了天然的壁垒,构筑了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同时为了节省成本,互联网时代的零售企业应该全球布局产业链,规模化采购、以最低成本和高效率的模式组织生产,提升对供应链掌控和市场的把握能力。

5. 运用大数据提高管理绩效。互联网时代,实体零售企业要通晓运用大数据来对企业进行管理,把大数据贯穿到企业经营的每个环节,用大数据对顾客群体进行细分,运用大数据进行市场营销,要利用数据分析,对社交网络等网上浏览痕迹进行大数据挖掘,发掘市场的新需求,并根据分析的结果,掌握潜在客户的心理行为和偏好,根据客户的喜好进行精准化、个性化推荐,开发更具有针对性、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个性化产品,减少竞争压力,以此增加新的客户、提高客户的忠诚度、降低客户流失率、提高客户满意度等。

七、Y 论

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对实体零售商业形成一定冲击,但未来实体商业的前景仍然会较好,实体零售商业店铺倒闭潮也是暂时的。发达国家零售商业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实体零售商业的问题在于发展历程短、售后服务等环节存在问题,再加上跑马圈地中店铺租金的不断抬升造成的成本提高。我们也应看到一些实体零售商业在这股浪潮中不仅没有受到冲击,相反经过经营模式创新,反而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一切都证明实体零售商业如能通晓互联网特点,遵循零售商业的发展趋势,整合和优化供应链,注重研发和自由品牌,突出产品差异化,仍然可以大踏步前行。

未来,实体零售商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运用新技术,创造自己的经营模式和环境,用新技术武装自己的商业经营,更加把握自己店铺的市场定位和客户精准细分,统筹涵盖线上和线下的全渠道,实现实体和虚拟的融合。实体零售商业的前景在于把握自身发展方向和各实体零售商业经营人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盛亚,徐璇,何东平.电子商务环境下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基于价值创造逻辑[J].科研管理,2015,36(10):122-129.

[2]刘向东.移动零售下的全渠道商业模式选择[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3):13-17.

[3]李富.大数据时代消费者行为变迁及对商业模式变革的影响[J].中国流通经济,2014(10): 87-91.

[4]朱瑞庭,尹卫华.全球价值链视阈下中国零售业国际竞争力及政策支撑研究[J].商业经济与 管理,2014,275(9):17-24.

[5]谢莉娟.互联网时代的流通组织重构――供应链逆向整合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 2015,325(4):44-56.

[6]彭虎锋,黄漫宇.新技术环境下零售商业模式创新及其路径分析――以苏宁云商为例[J].宏观经济研究,2014(2):108-115.

[7]李飞,贾思雪,王佳莹.中国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要素及路径―――基于胖东来的案例研究[J],技术经济,2015,34(1):37-45.

[8]李富.大数据时代商业模式变革契机[J].开放导报,2014,177(6):107-109.

Entity Retail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Space

Li Fu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Wuxi Institute of Commerce, Jiangsu Wuxi 214153)

篇9

关键词:营销组合;名创优品;商业模式

一、市场营销组合的内容

市场营销组合就是将多种营销手段

结合到一起,从而达到帮助企业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策略方式。企业经营的关键因素分为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其中可控因素指的是企业的内部环境因素,通常会从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四个方面进行控制,而不可控因素多是指企业所遇到法律、环境、经济等外部环境。普遍情况下,企业会通过调整内部环境因素,同时适应外部环境因素来达到顾客满意度,从而实现企业的营销发展目标。市场营销组合主要有四种营销策略,分别是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策略、促销策略。

(一)产品策略

产品策略包含前期对产品的设计、产品的发展计划预测以及产品交货期限等内容,其中产品的外观、质量、品牌、包装以及售后服务都是影响产品销售的关键因素。

(二)价格策略

企业对产品的定价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对产品的成本、加工、运输等元素合理制定价格目标。

(三)渠道策略

产品的销售渠道很大程度决定了产品的销售量,企业要思考如何将产品采取更合理的渠道进行销售以及采用哪些途径更为便利。

(四)促销策略

促销的目的在于促进消费者购买欲望,从而实现企业扩大销售的策略,一般情况下。多数企业会选择打广告、人员推销和推广等方式。

二、名创优品的商业模式创新

(一)商业模式创新概述

在实体零售业门店岌岌可危的萧条阶段,如何建立新的商业营销模式才是至关重要的挽救措施。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以及消费者消费行为、习惯的改变,商业模式创新是实体零售业不断发展必不可少的动力,商业模式的核心是为顾客创造新的价值,全力满足顾客的消费需求,这种创新模式更有助于实现绩效达到逐年递增的企业愿景。

(二)名创优品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内容

名创优品成立于2013年,至今在国内已经拥有1300多家连锁门店。作为实体零售业的优秀典范,名创优品的商业模式更好的满足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传统的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对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关注度不够,缺少对企业价值的正确认识及引导,过度重视渠道经营中的投入与产出,而忽视了产品的质量与价值。名创优品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低质低价”理念,通过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低价”的商品来赢得消费者的认可,这种商业模式大大提高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和顾客满意度,从而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零售业的优势就是低成本、低价格、低利润,名创优品的商业模式创新就是抓住了“低成本”这个核心,而在商业模式创新中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也就是商品的性价比。性价比是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最关注的元素,名创优品提出的成本领先战略并不是所谓的价格最低,而是在确保了盈利目的的基础上将价格放到最低,以合理的价格和便利的销售渠道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三)名创优品商业模式创新的途径

1.明确客户定位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更关注的是产品的质量和价格,这两点是购买行为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设计产品,才能达到销售目标的实现。现阶段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偏向于个性化趋势,名创优品通过科学合理的大数据分析,将目标消费顾客定位在青少年及中年的时尚群体,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查消费者的消费喜好和需求来制定企业经营计划,将产品定位在创意、优质的家居生活百货,小礼品小饰品以及美容护肤等九大品类。

2.供应链协同

供应链协同指的是多个企业拥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趋向,通过长期合作的方式将双方各自的资源和能力整合,从而实现互惠互利,提高双方市场竞争力的目的。企业间的供应链协同仍然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名创优品就是以消费者为价值核心,与供应商联手进行商品的设计与研发,通过大规模的采购以及买断货源等手段实现零售市场的竞争优势。

三、名创优品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名创优品大规模的迅速发展与它独特的营销理念息息相关,名创优品商业模式的创新,并不是对传统的营销模式进行调整,而是以消费者为出发点进行战略重组,主要从四方面采取市场营销策略。

(一)产品策略

1.贴近生活的设计风格

名创优品的产品设计理念是营销的一大亮点,整体风格更注重以简约、清新为主,让产品更贴近生活,并且从视觉上为消费者打造舒适的购物体验。

2.创意生活百货为主要经营

名创优品主要经营生活中所必需的休闲百货,任意一款商品无论从外观、质量或是实用性来看,都具备很高的性价比。同时名创优品门店会保证每七天上线新品,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所要购买的日常生活用品需求,不必东奔西走,在一家门店就可以把自己所需要购买的物品一次买齐,一方面增加了消费者购物的新鲜感,另一方面也可以做到随时调整商品线,从而增加消费者满意度。

3.消费者需求至上

为了保证“高质低价”的销售模式能持续发展,名创优品选择的供货源大都是主要为国外市场供货的供应商,这些供应商的优点就是对自己的货品要求及标准都很高。与此同时,名创优品会将设计过后的产品专门配送到工厂,对生产环节进行亲自监督以及跟踪调整,严加把控产品的质量。同时,还会专门成立调研小组进行市场调研,分析市场热销产品的优势,从而吸取其中的优势,来保证自己产品的更高品质。

(二)价格策略

名创优品走的是“成本领先”路线,在零售业“低成本、低价格、低利润”的背景下,名创优品从低成本着手,打造“高品质低价格”的价格策略。

1.低成本

选择好优秀供应商之后,名创优品开始进行大规模采购原材料,同时通过买断的手段让采购成本大大降低。产品直接从工厂到实体店铺,省掉了中间各种分销费用,保证了产品的成本不上涨,又同时设有自己独立的物流管理体系,快速送货到店。

2.低价格

名创优品的低成本得到保证,营销推广方面也尊崇零成本,让商品的成本和价格统一达到较低标准,从而促进消费者购买欲望。

3.低利润

名创优品的商品从前期设计一直到后期销售都是自己的品牌,定价的权利自己掌控,商品所得的利润也就都属于企业自己,但因为商品低成本低价格,所以想要保证一定的利润,就要在营销方面加入销售量的增长策略,实行薄利多销的销售模式,通过不断扩张门店来实现规模化的经济效益。(三)渠道策略名创优品拥有独特的渠道销售模式,通过缩短渠道来避免成本价格的增值。名创优品从供应商到工厂再到门店采取直接对接的模式进行经营,这样不仅降低了产品的成本同时也保证了产品的成本价值不被恶意增长。

(四)促销策略

在品牌宣传上,名创优品采用的是新媒体营销宣传。通过让消费者扫描微信订阅号来快速传播宣传,同时积累粉丝流量。同时名创优品也很注重品牌知名度,通过新媒体微信公众号互动平台定时推送一些软营销商品,从而调动消费者对品牌的关注度。

篇10

但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商业的本质就是盈利,在概念炒作之下,许多所谓的商业模式根本无法让企业持续盈利。落后的商业模式会阻碍一个行业的进步。在一些行业,商业模式的变革每天都在发生。而在另一些行业,每一次改变都伴随着痛苦的博弈和艰难的谈判,家电零售业就是如此。

回归零售本质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全球3C零售市场上主要有两种商业模式,一种以苏宁为代表,以品牌专区出样为主的模式,由厂商派驻促销员在卖场销售,主要利润来自于销售的扣点和返点;另一种以百思买为代表,商业企业通过规模采购低价买入产品,赚取买卖差价,所有产品都由自己的员工推介销售。这两种商业模式在中国的结局大不相同:苏宁通过规模化扩张,成为行业领导者,而百思买最终败走中国。虽然如此,后一种商业模式却将百思买带向一个巅峰。

1989年,百思买CEO安德森一改过去以佣金为主的销售模式,以产品为导向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不再让厂家的促销员入场,而是让自己的促销人员进行销售,同时在货品陈列上改变了过去按品牌陈列货品的传统,按品类陈列。自此之后的10年,百思买开始高速增长,其股东回报率超过了英特尔,而每股收益增长速度高于微软。从2003年到2004年,热衷于创新的安德森围绕顾客体验再一次进行变革,为了取悦那些追求时尚和高新科技的高价值顾客,百思买对其在美国一半的店铺重新布局与装修,每家店铺的投入高达60万美元。经过此次变革后,百思买的毛利率大大提高,达到25%。而百思买在中国的同行,毛利率仅维持在百分之十几的水平,而且,百思买单店面积每平米销售额高出中国同行近2/3。两次变革让百思买在加拿大和美国家电卖场的市场占有率达到70%,在市场上近乎垄断。

为了探索欧美企业高毛利的奥秘,苏宁曾先后派出上百人次的考察团,对百思买、梅地亚和日本山田、淀桥(Yodobashi)、YAMADA等国外家电连锁企业进行考察、研究,并积累了数百份报告、2万多张照片。经研究发现,获得自主经营权和提供极致的顾客体验是百思买、梅地亚提高毛利率的两大关键。

在国外,家电零售企业的通行做法是供应商负责产品研发和制造,渠道商负责销售,赚取产品差价。但在中国,家电零售企业的主要利润来自于供应商的扣点和返点,定价权和销售权集中在供应商的手里。早期,为了加快规模扩张,家电零售商倾向于让品牌商派驻促销员,以降低卖场运营成本和规模扩张带来的人员压力。同时,家电品牌之间竞争激烈,部分供应商为了强化终端控制力,规范市场秩序,也乐意委派促销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种零供合作模式都能为彼此接受,但随着家电连锁卖场规模不断扩大,这种商业模式开始显现弊端。

由于销售权、定价权都在供应商的手中,厂家促销员为了获得更高的销售额,不惜攻击对手。与此同时,供应商在卖场各自为政,激烈的竞争让“明码实价”成为一句空谈。这严重挫伤了消费者对卖场的信任,也给品牌体验蒙上了阴影。再者,消费电子类产品在卖场的占比不断加大,较之传统的大家电,消费类电子产品需要更为专业的导购服务。在这种合作模式下,零售商为了赚取更多利润,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与供应商在返点、定价、促销资源、宣传费用、人员派遣、展台位置等各个层面进行讨论,难以将精力放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等更重要的事务上。“从某种程度上,这不是最理想的商业模式,是产业链分工不明晰的表现。”苏宁电器运营总部执行总裁范志军直言。

近年来,以苏宁为代表的家电零售企业屡屡传递“回归商业本质”的信号,希望自己拥有更多的自主经营权。然而,现实的结果是,家电生产厂家的反响并不积极。尽管零供关系回归到单纯的买卖关系是共赢之举,但供应商考虑的问题更多。在一些供应商看来,销售权事关话语权,零售商的自主经营权力增一分,供应商的渠道控制力会弱一分。无论是供应商还是苏宁,都强调价值链共赢理念,但涉及某个利益点时,拉锯战就开始了,即便在卖场内实行“明码实价”这一基本的商业要求,也经过了多年的谈判与博弈。基于认知差异和利益博弈,零供关系长期处在一种微妙的状态,供应商担心苏宁越来越强势,让自己丧失话语权,而苏宁则希望摆脱过分依赖供应商返利的现状,将重心转向研究商品和消费者。由此看来,苏宁要回归商业本质,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改变上下游的合作关系。

自营革命

“供应商专注于研发生产,零售商则专注于营销,研究商品和消费者。”这是苏宁总裁金明眼中未来新型的供应链关系,而跨越这一步的关键在于自营。苏宁设计的自营模式有两个维度:其一是产品维度,在加强消费者研究的基础上,丰富自己的零售专业知识,在产品采购选型上形成自己的主见,不断扩大产品种类,以买断、包销、定制等形式,形成差异化的经营路线;其二是销售维度,通过精品店、邻里店进行品类经营,建立专业化的营销队伍,提高零售终端的运营效率。

在传统的运营模式下,要做到明码实价并不容易,尤其是彩电、手机等产品。在挂牌价与最低零售价之间,往往有一个操作空间,这个区间会因消费者的讨价还价能力而有所浮动。这样一来,销售与购买,变成了消费者与促销员斗智斗勇的过程,势必影响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从而形成对零售商的负面影响。

“在苏宁精品店和邻里店,我们基本上能做到明码实价。”金明口中的精品店和邻里店就是苏宁的自营店,前者满足的是高端人群的购物体验,后者则覆盖县乡市场。精品店销售的主要是一些高端商品,许多精品店的毛利率超过了20%,远高于非自营店面的平均水平;邻里店则是由于一些供应商不愿意下沉到县乡一级市场,苏宁填补的一个市场空缺,其主推的产品是那些苏宁具有高度自的产品,其中不乏包销、买断的产品。

在自营店,过去常见的品牌专区被取消,产品按照品类、规格、尺寸段、价格段等多种方式陈列,商品标价变成了明码实价。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供应商的促销员被苏宁自己的销售员取代。过去,每个供应商都派驻促销员,而在苏宁精品店,每个销售员负责一个甚至多个品类的销售。这种从店面形态到人员配置的一系列变化,彰显了苏宁精耕终端的决心和努力。“我们通过一线销售人员,能获得一手的消费信息和消费趋势,这些信息能帮助我们的采购人员做出精准的决策。”范志军说。

过去,督导只要管好供应商的促销员就可以了,但自营之后,督导不仅要带团队,还要背任务。这样一来,对销售人员的要求就高出了很多。销售人员除了要具备基本的销售能力外,还必须熟知不同品类的卖点、技术知识、潮流走向、产品差异和摆放位置,能够熟练完成全程导购。为此,苏宁要求精品店的销售人员必须有大学学历,而且“在运营总部专门设立了苏宁培训学院,同时成立了5个派出机构”。在金明看来,自营的关键在于培训,而培训的关键在于专业能力、服务态度,“在卖场内,销售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态度往往是促成顾客在最后一秒钟下决心购买的重要力量”。

伴随着工作内容发生变化,整个体系随之彻底改变。为了防止销售行为短期化,销售人员的个人业绩考核指标主要依据品类的团队业绩,这样一来,每个销售人员都必须像老板一样思考,把眼光放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之外。“以前顾客常常在卖场内遭到众多厂家促销员‘围攻’,只能听取某一品牌片面信息的局面将不复存在。”苏宁电器副董事长孙为民说。

对店长的考核则更为严格,除了考核常规的营业额和费用外,还增加了一项“毛利”。“为了激发连锁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我们还下放了很多权力给自营店,如招聘、培训、陈列等职能,店面有高度的自。运营总部只是用规范化的标准进行考核就可以了。”范志军说,“过去做店长是规范好供应商的促销员,做几次推广活动,完成销售任务就行,而现在的工作会更多、更精细、更注重单店效益。不过,对店长来说,首要的工作是抓销售人员的综合素质,带好团队。服务是苏宁唯一的产品,服务好了,单店效益自然就会好。”

金明:家电零售连锁是家电零售业的主流渠道

《新营销》:家电零售业在中国高速发展了20多年,这种较为落后的商业模式为何一直不能得到彻底的改变?其中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金明:我觉得落后这个词表达不太准确。家电零售主要通过三个渠道,一个是百货类超市,一个是像苏宁这样的全国连锁企业,另外一个是个体经营户,个体经营户所占的比例非常大。在家电零售业,个体户、专卖店和ITmall是自发性的,相对较为分散化,管理方面也不太成熟。零售商无外乎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但个体户、专卖店、ITmall、百货公司对这些还没有太多的认知,它们对零售业的认知还停留在订单销售层面。苏宁在这些方面做得超前一些,尤其在物流和信息流上。从这个角度看,家电零售连锁应该是目前最好的商业模式。家电零售连锁企业对中国家电的快速普及、家电企业的快速扩张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且给消费者带来了实惠。在这个过程中,家电零售连锁企业得到了壮大。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如何与供应商如何进行准确的分工。

《新营销》: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回归零售本质意味着让零售商有足够的经营自,回归到单纯的买卖关系上。对此观点你如何看?

金明:在家电连锁企业,大部分产品本身是一种买卖关系,少部分是代销,过去占20%-30%,现在占比大概8%-10%。在整个零售环节,只有一两个环节由工厂在做,其余的环节如下订单、供应链管理、存货管理都由零售商在做。在工厂涉足的环节中,谈得最多的是促销员问题和展出制作两个方面。

对此,我的观点是:并不是说工厂安排促销员,工厂就占主导地位了。因为这些促销员的部分编制、培训虽然不在苏宁的体系里,但他们必须符合我们的日常行为规范。是不是所有的店铺都不用工厂的促销员呢?不能一概而论,关键是,如何在运营的过程中提高效率。无论是用工厂的促销员还是用苏宁的促销员,都必须以提高效率为前提。因此,要从供应链分工和价值链共赢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

《新营销》:明码实价是正规商业卖场的普遍做法,但在家电卖场,明码实价并不是严格执行的。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金明:在邻里店和精品店,我们是完全按照明码实价销售的。在苏宁其他的业态中,也基本上能做到明码实价。在早期,家电零售企业通常执行的是两个价格,一个是标牌价,一个是最低零售价,这两个价格之间有一个浮动的区间,这种情况在某些市场价格变动较大的品类比如彩电、手机上出现得比较多,不过现在逐渐在转变。过去我们在推进明码实价的时候,遇到了许多阻力。为什么?因为工厂不愿意,我们始终在这个方面跟工厂博弈。今年2-3月,我们就率先推进了明码实价工作。在社会的一些闲散渠道和部分百货渠道,推进的速度会慢一些。

《新营销》:你如何看待电子商务对中国家电零售企业的冲击?

金明:电子商务业态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不能说电子商务发展,其他业态就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如果没有体验,没有逛街的乐趣,那我们就进入到完全的虚拟世界了。电子商务的本质就是商品流和物流。

如果物流的重心只集中某一个城市和区域时,就很难在全国范围内开枝散叶。苏宁易购的优势在于可以利用现有的物流平台和店面平台,只要在苏宁现有的平台系统上和逻辑上辟出一个地方来,专门作为电子商务的仓库,就可以将物流体系覆盖到全国。一般情况下,我们的产品一天就能送到消费者家里,最长不超过两天。其他电子商务企业很难做到这样,因为它们的物流配送点没有布起来。

篇11

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趋势和重要性毋庸置疑,根据易观数据显示,2009年度网上零售(包括B2C和C2C)的交易规模以近100%的增长达到了2500多亿元,新兴的电子商务厂商更是喊出了“颠覆传统商业模式”的口号,企业也担心会失去在网络零售市场上的未来的话语权,因此,越来越多的自有品牌制造企业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均纷纷开始试水网上零售,或是自建网上商店,或是进驻第三方网上零售平台(比如淘宝、拍拍等)旗舰店。

从企业网上零售的实践来看,企业首先要面对的是渠道问题,即如何在保护线下分销渠道的运营体系和利益的前提下建立线上、线下统一的渠道管理体系。但是,企业网上零售仅仅是渠道问题吗?是不是商业模式问题?又将如何影响甚至改变企业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

什么是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简而言之商业模式就是企业通过什么途径或方式来赚钱,任何一个商业模式都是一个由企业资源和能力、客户价值、盈利方式构成的三维立体模式。《互联网商务模式与战略》的作者奥佛尔(Allan Afuah)、得希(Christopher L.省略最后却不得不在2005年关门,原因也许是美容化妆品在线销售存在的局限性(气味、触觉等无法通过互联网传递),也许是消费者更倾向于现场体验非标准、定制化美容产品,也许仅仅是因为它太先进而不属于这个时代。

Gommication(沟通)。营销4C中的Communication指的是企业和消费者的沟通,包括品牌宣传、促销、客户服务等,但是除了企业与消费者一对一的交流沟通外,消费者存在其他的沟通需求,比如,消费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消费者和该产品相关的公众人物的追随和沟通等,这就是我们所讲的Web2.0时代的Community(社区)。企业网上零售的一个新的客户价值就是为消费者建立“Community+Commerce(商务)”式的沟通和交易平台。

2009年,宝洁整合旗下各品牌优势资源全力打造“生活家”网络社区和杂志,提供生活解决方案,时尚

资讯、产品促销、社区沟通等服务,“乐享生活,成为生活的艺术家”,可以说宝洁生活家是一次网上零售商业模式“社区+商务”定位Communication客户价值的新尝试,从这方面来看战略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从战略组合和战术实施来看,则可能存在优化之处。

首先,宝洁同时进驻淘宝旗舰店“e生活家”,从而导致战略不清晰。如果明确是“e生活家”为主的渠道战略,则宝洁需要考虑建立网上零售渠道体系,除非其目标仅为品牌宣传。如果明确是“生活家”为主的商业模式战略,则需要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生活家社区打造。退一万步讲,如果宝洁有雄心和资源同时实施两个战略:“e生活家”代表网上分销渠道体系,“生活家”则是整合线下、线上销售的社区平台,那么至少不要在名称上造成混淆。

其次,就“生活家”社区网站的战术实施方面。Web2.0社区性、互动性体现不够,网站仅有一个割裂的论坛社区频道,真正的企业与消费者、消费者之间的交互交流没有激发出来。这方面可以有很多的尝试空间,比如宝洁可以把其产品代言人以类似“名博”的方式互动进来,相信可以吸引一批粉丝;又比如可以发挥社区草根的力量开展生活家网络海选活动等;生活家是一个广泛的概念,目标受众是仅包括女性还是也包括男性,女性包括时尚、职业、年轻妈妈等,如果网站能够对目标用户有合适的细分并按此来规划网站频道和内容,效果可能会好于现在的―锅粥方式。

盈利方式

企业向消费者提品和服务,作为交换向消费者收取高于产品和服务成本的费用,这种“一分钱、一分货”的天经地义的盈利方式、商业模式存在了上千年。但在互联网“免费”时代,企业向消费者提供免费服务成为可能,在通过免费集聚足够多的消费者用户(眼球)之后,企业或可通过向消费者提供其他的增值服务盈利(比如网游、QQ等模式),或可向其他的个人或企业收费(门户、搜索引擎等模式)。当然,把之前作为主要盈利来源的产品和服务先免费掉,置之死地而后生,“革自己的命”,对于企业(传统企业)来讲,确实难上加难。

2006年奇虎公司与进入中国不久的卡巴斯基联手推出免费360安全卫士从而进入个人网络安全市场,360安全卫士免费提供半年卡巴斯基正版软件杀毒服务,国内网民付费查杀病毒的方式从此改变。这种捆绑策略帮助360安全卫士和卡巴斯基取得双赢:到2008年360安全卫士已经通过免费策略赢得1.2亿用户市场,而卡巴斯基也藉此迅速提升了知名度和市场份额。2008年奇虎推出360杀毒软件,继续免费,随后卡巴斯基停止通过奇虎360赠送杀毒服务,坚持其“全功能,才安全”的收费服务策略。

篇12

内容摘要:随着“低碳”理念逐渐得到认可和广泛接受,以降低能耗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特征的“低碳发展模式”在诸多行业得到推广和普及,而与此同时,商业领域的低碳发展却仍处在探索初期。本文基于对“低碳商业”本质内涵的界定,通过沃尔玛、特易购以及百安居等国际大型零售企业低碳发展模式的对比和评述,分析了低碳发展模式在商业领域推行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就如何促进低碳商业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零售企业 低碳发展模式 低碳商业

低碳发展模式是以减少含碳能源消耗,控制和降低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为特征的发展模式。低碳商业是在商业领域推行低碳发展模式的目标与结果,因此低碳商业从表象上来看是实现商业的低能耗与低排放。但同时,由于逐利性是商业的本质性特征,因此低碳商业的含义并不仅仅局限于节能减排,而是低碳发展理念与商业逐利本性的结合,即在满足商业企业获利需求的前提下降低其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水平,并通过低碳化发展使企业在节能减排过程中找到新的获利机会,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国际大型零售企业的低碳发展模式

当前世界主要的国际大型零售企业已经对低碳商业进行了有益尝试,主要表现在对经营设备的低碳化改造、扩大可再生能源使用比重、组织各类公益性活动等。虽然上述企业通过各种措施已经取得了十分明显的碳减排效果,但低碳发展模式或者低碳商业不应仅仅停留在具体的操作层面,而应具有系统化、模式化的运行机制。目前,沃尔玛、特易购、百安居等三家国际大型零售企业已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低碳发展模式。本文依次予以简要介绍。

(一)沃尔玛:基于可持续发展价值网络与供应链管理的低碳发展模式

作为世界第一的零售业巨头,沃尔玛(Wal-mart)侧重于通过强化内部责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方式来实现低碳发展。在内部责任管理方面,沃尔玛建立了“可持续发展价值网络”(Sustainability Value Network,SVN)将企业各部门联结起来,一方面将节能减排目标层层分解为若干具体的硬性目标,分派给相关部门具体执行,同时通过调整运输计划、建设环保节能示范门店、加大风能以及太阳能使用比重等方式控制碳排放水平;另一方面定期召开SVN会议,就节能减排计划进行集中讨论和总结,及时发展并纠正低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沃尔玛早在2007年就与碳信息披露(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CDP)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以监测沃尔玛供应链体系中的能源消耗及碳排放情况。同时,沃尔玛2010年4月正式要求供应商在其产品上注明“碳足迹”、水消耗量及空气污染指数,通过其与上游供应商间的合作联盟关系,推动和督促供应商控制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而对于处在供应链下游的消费者,沃尔玛则通过举行“地球月”、社区教育活动等以环保为主题的公益活动进行宣传教育,吸引和鼓励消费者参与沃尔玛的节能减排计划。

(二)特易购:以碳减排措施创新与应用为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

与沃尔玛类似,特易购(Tesco)也主要依托供应链关系推行低碳发展模式。但与沃尔玛强调机制完善相比,特易购更加侧重于各类碳减排措施的探索与应用。

在供应链上游,特易购与供应商之间进行合作,协助供应商发现并消除供应链中存在的“碳排放热点”(Emissions Hotspots),从而达到降低供应链碳排放水平的目的。同时通过“碳标签”等方式鼓励供应商采取相应的碳减排措施;在自身经营环节,特易购通过优化货物配送体系提高货运车辆使用效率,降低了物流中的碳排放,并应用热电联产、光伏材料以及地热泵等新兴技术扩大了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而最具鲜明特色的则是特易购“低碳超市”的推广。从2006年开始,特易购在其业务涉及的多个国家启动了低碳超市建设。这些低碳超市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试验性地应用了大量新兴节能减排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碳减排效果。其中,英国曼彻斯特的低碳样板店与同业态的超市相比,节省能源近70%,能源消耗支出节省约50%。中国境内的低碳超市在能耗方面也比普通门店节省近25%;在消费者环节,特易购主要通过绿色积分卡(Green Clubcard points)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通过绿色积分卡,特易购对购买低碳商品以及选择无袋送货上门(Bagless home delivery)、购物袋回收再用的消费者进行奖励,以鼓励消费者进行低碳消费。

此外,2007年特易购投资2500万英镑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合作建立了“可持续消费研究所”,该研究所主要致力于零售行业的节能减排技术,以及鼓励和刺激消费者进行低碳消费、绿色消费方面的研究。

(三)百安居:低碳商业模式“共同的家园”的成功尝试

作为世界知名的建材零售商,百安居(B&Q)也将供应链关系作为推行低碳发展模式的重要着眼点。在供应商方面,百安居将采购重点更多地放在各类低碳环保建材及家居用品上,并通过免费换购节能产品等公益活动面向消费者宣传和推广低碳生活理念。同时,百安居制定了贯穿企业经营各个环节的计划和标准,将与低碳发展模式相关的管理和投入制度化、标准化。

而百安居最为成功的低碳发展尝试则是其特有的低碳商业模式―共同的家园(One Planet Home)。这一计划是2007年百安居在与百瑞诺发展集团(BioRegional Development Group,BDG)合作的基础上,在“共同的生活”(One Planet Living)这一合作框架下推出的低碳商业模式。该模式主要通过面向消费者销售多达两千余种低碳环保家居和园艺商品,促进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消费者中的普及。这些家居和园艺商品均经过百瑞诺发展集团认证,并带有“共同的家园”标签。同时,百安居还在低碳产品的开发方面与百瑞诺发展集团进行合作,不断丰富和拓宽低碳产品的种类。

(四)国际大型零售企业推行低碳发展模式的动因

上述国际大型零售企业对低碳发展模式的青睐总体上表现为一种内在动机,这除了服从于消费者购买偏好变化之外,与低碳发展模式给企业带来的积极影响也有很大关系。主要表现在:

首先,低碳发展模式有助于强化零售企业的成本优势。零售业是典型的低回报率行业。国际大型零售企业赖以生存的主要方式就是借助规模化经营降低总成本,进而以较为低廉的价格供应各类商品。低碳发展模式以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耗水平为主要特征,能够直接降低零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因此对于零售企业来说,低碳发展模式最直接的作用就是降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能源成本支出,从而进一步强化零售企业的成本优势。

其次,低碳发展模式的正外部性能够为零售企业带来“品牌效应”。相对于给企业带来的成本节约,低碳发展模式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带来的积极作用更为深远。因此,低碳发展模式具有十分显著的正外部性。在低碳理念逐渐被社会大众所接受的今天,“低碳”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发展模式的代称,而是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带有价值取向的伦理概念,是否推行低碳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企业是否关注人类社会长久发展的标志。因此,推行低碳发展模式将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促使其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从而为零售企业带来间接的经济回报。

最后,低碳发展模式有助于零售企业调和经营与环保间的矛盾。谋求经济利益回报是企业的本质所在,而在传统发展模式下,零售企业的逐利行为往往存在着负外部性。如卖场照明、通风、制冷等各类设备长时间运行所带来的电能消耗,为顾客提供廉价塑料袋所带来的白色垃圾污染等。由于消除这些外部负效应会带来额外的成本负担,因此零售企业缺少寻求替代性方案的内在动机和意愿,造成零售企业的盈利需求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矛盾。而在低碳发展模式下,虽然零售企业在短期内仍然需要承担额外的“低碳化改造”成本,但由此带来的直接经济回报,以及由于低碳经济理念的逐渐普及而带来的间接经济回报却会在中长期为零售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从而为零售企业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途径。

低碳商业发展态势

从上述国际大型零售企业对低碳发展模式的尝试与探索中可以看到,在当前以买方势力为主的市场中,低碳商业已经成为零售业乃至商业领域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消费者的需求是商业企业的生存基础,消费者的偏好也会直接影响商业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盈利水平。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正逐渐迎合大多数消费者价值取向。而在进行购买决策时,这一倾向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在部分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低碳环保因素的影响力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价格因素,成为消费者进行购买决策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此,商业企业为了谋求生存不得不调整经营策略,探索和推广低碳发展模式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变化。

同时,基于供应链关系促进低碳商业发展已经成为共识。商业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处于中间环节,主要通过供应链关系联结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消费者。在处理与供应商的关系时,商业企业拥有采购决策权,因而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但由于除少数商业企业从事自有品牌经营之外,绝大多数商业企业本身并不直接从事商品生产与运输。因此,商业企业对生产领域的碳减排并没有直接操控能力,只能基于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关系,利用其在市场当中的影响力和渠道控制力,间接督促和鼓励供应商在生产过程中采用低碳发展模式。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会直接影响到商业企业的经营状况,并且商业企业不能直接干预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因而在处理与消费者的关系时商业企业显得相对被动。但商业企业能够通过营销手段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引导其消费行为趋向低碳化,进而间接影响消费领域的碳减排。这也是碳标签、免费换购、低碳消费返利等低碳营销手段较为流行的主要原因。

低碳商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虽然主要的国际大型零售企业均已经认识到低碳发展模式在降低经营成本以及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巨大潜力,但由于低碳发展模式在商业领域仍处在小范围尝试阶段,并且在企业的内部和外部存在着诸多限制性因素,因此低碳商业还远没有形成规模。

(一)商业企业内部的制约因素

首先,低碳发展模式要求企业拥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低碳发展模式对于商业企业而言意味着更新经营设施、优化作业流程、督促和影响供应商实施低碳策略,甚至是选择新的供应商,这些都意味着额外的成本支出,因此资金投入就成为限制商业企业实施低碳发展模式的首要因素。另外,低碳发展模式虽然能够降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能耗支出,但节约的成本与前期的投入相比相差较大,而商业企业“品牌效应”强化所带来的经济收益,也只有在影响一定数量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时才能实现。因此,低碳发展模式经济效益的显现具有滞后性,从而造成商业企业推行低碳发展模式的成本回收期较长。相关研究表明,中国境内的零售企业回收低碳化改造成本往往需要两到三年(吴晓,2010)。对于商业这样的低回报率行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风险。因此,目前只有经济实力较强的国际大型零售企业、大型购物中心和大型连锁百货企业有能力承担低碳发展模式的成本和风险,这使得低碳商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

其次,低碳商业尚未成为独立的企业发展战略。虽然低碳发展模式经济效益的实现具有滞后性,但消费者却会因各类宣传活动而迅速了解到商业企业在低碳发展方面所做出的努力,随之改善对商业企业的整体印象。因此对于商业企业来说,低碳发展模式在短期内最大的作用在于强化企业的“品牌效应”。这一点与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战略十分类似。因此除百安居之外,目前已经尝试推行低碳发展模式的国际大型零售企业无一例外地将发展低碳商业作为其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组成部分,过度强调低碳商业的社会效益,造成低碳商业的潜在经济效益被低估。

最后,缺乏成熟的低碳商业模式。虽然百安居的“共同的家园”低碳商业模式已经做出了有益尝试,但这一模式目前仍主要运用在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百安居门店。这与环境保护观念在上述国家和地区受到高度重视,“共同的家园”模式符合当地消费者的偏好不无关系。而在收入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价格因素仍在很大程度占据主导,低碳环保因素并不能显著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因此“共同的家园”模式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推广势必会受到限制。其他几家国际大型零售企业的低碳商业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不仅没有形成真正意义的低碳商业模式,而且对于低碳商业的定位缺乏准确认识,未能清楚区分“低碳商业”与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等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低碳商业模式形成。

(二)商业企业外部的制约因素

与来自内部的原因相比,存在于外部的制约因素超出了企业的可控范围,因此也就成为商业企业推行低碳发展模式的主要障碍。

首先,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价格因素仍是影响消费者决策的主要因素。除各类生活必需品外,消费者对大部分商品存在较大的需求价格弹性,这一点在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更为常见。商业企业推行低碳发展模式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无疑会增加商业企业的成本压力。而对于经济实力不足以承担相应成本压力的商业企业来说,这将迫使其在短期内对商品售价做出相应调整,从而削弱其价格优势,使企业经营陷入困境。这一因素是绝大部分中小型商业企业推行低碳发展模式的首要障碍。

其次,缺乏科学统一的标准指导和约束。当前,商业领域在企业层面对于如何推广低碳发展模式并没有成熟可行的经验可供借鉴,在企业外部也没有科学统一的标准加以指导,加之类似“碳信息披露”(CDP)这样的第三方组织数量有限,造成商业企业对于低碳发展模式的认识和解释不尽相同,也使得商业企业的低碳经营效果不能得到客观公平的评价。同时,缺乏权威的标准约束也导致部分商业企业借机炒作“低碳”概念,言行不一,出现所谓的“漂绿”行为―即“公司、政府或组织以某些行为或行动宣称自身对环境保护的付出,实际上却反其道而行的一种行为”(杨波,2010),进而干扰消费者的理性消费决策。这有可能使得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产生逆向选择,造成低碳商业发展过程中的“劣品驱逐良品”。

促进低碳商业发展的建议

由于低碳发展模式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有可能发生“市场失灵”而使得低碳商业的普及和发展面临障碍,甚至发生倒退。因此,为了促进低碳商业发展,需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借助必要的行政手段,或依靠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等市场主体,对低碳发展模式在商业领域的推广和应用进行引导干预,修正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促进低碳商业快速发展。针对低碳商业限制性因素存在的范围不同,可以从商业企业内部以及企业外部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必要的市场干预。

(一)针对商业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

首先,建立低碳商业发展基金为中小型商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借助行政部门的影响力,以行业协会或非政府组织为主体,联合各大中小型商业企业建立低碳商业发展基金,借鉴产业发展基金成熟的运作模式,通过股权式投资等方式为商业企业进行低碳化改造或推行低碳发展模式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加速低碳发展模式在中小商业企业中普及。

其次,推广成熟的低碳商业模式。针对运作相对成熟的低碳商业模式,一方面可通过必要的支持性政策降低商业企业的推行成本,促进低碳商业模式在商业企业中的推广;另一方面可以基于行业协会或非政府组织搭建企业间的交流平台,通过组织成员企业集体参观访问,了解并学习其他商业企业相对成熟的低碳商业运作模式和管理经验。或者直接以协会或组织为媒介,组织成员企业与其他企业开展联营、联盟等多种形式的业务合作,借助溢出效应促进低碳发展模式在成员企业中的推广和普及。

(二)针对商业企业外部存在的问题

首先,鼓励商业企业实施差异化的低碳商业模式。为了应对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价格弹性差异,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或非政府组织可以积极鼓励商业企业实施差别化的低碳商业模式,并针对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制定差异化的低碳发展模式推广策略。具体而言,在需求价格弹性较大的地区,可通过阶段化的设备更新或低碳化改造推广低碳发展模式,将较高的低碳化改造成本分批次投入,尽可能控制并缩小低碳化改造给企业定价水平带来的不利影响,降低企业进行低碳化改造的成本压力和风险;在需求价格弹性较低的地区,可通过组织免费换购、低碳宣传等各类公益活动树立“低碳”的企业品牌形象,并通过积分返利、开发和引进新低碳产品等方式强化消费者的忠诚度,进而获取由企业“品牌效应”所带来的高额经济回报。

其次,通过多种途径面向公众宣传普及低碳生活理念。低碳商业能否顺利发展并广泛普及最终取决于消费者。而低碳发展模式是否符合消费者的价值取向是决定消费者是否购买低碳产品的关键。因此,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相关非政府组织需要通过大众媒体、公益活动等多种途径,面向消费者宣传“低碳生活”、“低碳消费”等理念,增强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和刺激消费者进行低碳消费,间接促进低碳商业发展。

最后,建立权威性的低碳商业标准。针对低碳商业领域的标准缺失问题,政府部门可通过立法或制定相关政策规章的方式为商业企业提供引导和规范。行业协会和相关的非政府组织可根据当地商业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低碳商业的发展需求,制定适合的行业标准或行业规范,并通过自身在行业内的影响力确保相关的标准或规范得到有效执行。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以及相关非政府组织之间应通力合作,积极倡议或参与低碳商业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为本国商业企业推行低碳发展模式,探索低碳商业模式争取主动。

参考文献:

1.百瑞诺.如何建造“共同的家园”(2010版)[Z].英国汉普:百瑞诺,2010

2.特易购.特易购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10[R].英国赫特福德:特易购,2010

3.杨波.大型零售商漂绿行为的危害、成因与治理[J].广东商学院院报,2010(2)

4.吴晓.“低碳世博”映照下的中国零售业[J].中国商贸,2010(11)

5.省略/

6.百安居公司网站,省略/

7.特易购公司网站,省略/plc/

8.百瑞诺发展集团网站,省略/

篇13

关键词:实体店+虚拟店;电子商务;商业模式

电子商务作为商贸领域中一种先进的交易方式,对传统零售业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它并非万能也有自身缺陷。因此,要有效地把电子商务为代表的“实体店”和传统零售业为代表的“实体店”结合起来,把电子商务真正渗透入传统零售业中,实现“实体店+虚拟店”的商业模式转型变得十分迫切。

一、电子商务下虚拟店对实体店的影响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及其发展概况

1电子商务的概念

广义的电子商务定义为,使用各种电子工具从事商业劳动或活动。狭义的电子商务定义为,主要利用Internet从事商务劳动或活动。虚拟店是在电子商务下利用现在B2B以及B2C技术开创的新型的营销模式。[1]

2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概况

(1)电子商务发展不断普及和深化。电子商务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普及率迅速提高,网络零售交易额迅速增长;2012年我国网络零售交易额达到132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63%。

(2)网络用户规模快速增长

如图1,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2012年上半年网民增量为240万,普及率提升16个百分点。

图12008—2012年中国网民规模及普及率

如图2,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较2011年底增加了约3270万人,网民中用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用户占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22%。

图22008—2012年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其占有率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二) 电子商务对实体店的影响

1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实体店销售产生直接竞争

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今天,网上销售的商品以扩展到各类商品,如家电、手机、服装、玩具、食品、饮料等众多消费品一应俱全。显然,虚拟店的销售业务已于实体店逐渐重叠,形成直接竞争态势。再者,虚拟店在店铺租金、门店人员薪酬等方面的支出大大减少,商品从供货商直接到达消费者,减少了中间流通费用,虚拟店的价格优势对实体店产生巨大冲击。

2电子商务并不能替代实体店零售

在电子商务刚刚兴起的时候,很多人认为电子商务将取代实体店销售,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实体店销售将消亡,但是经过几年的发展,从世界零售业发展的态势分析,可以发现,电子商务的出现,使零售业在商品流通的各个环节都发生了变化,但并不能取代传统的零售业。

二、“实体店+虚拟店”商业模式可行性分析及意义

(一)二者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1理论上的可行性

如表1,实体店和虚拟店各有优劣,双方互补性强,基于二者优劣比较发现其结合具有理论可行性。如果能对这两种商业模式成功整合,实现优势互补,新诞生的商业模式必然拥有强大的竞争力。实体店能利用新的技术来完善自己,而虚拟店则可以吸取实体店的核心优势,来弥补不足。因此,二者的结合是商业模式的升级。

优势劣势优势劣势

2政策上的可行性

《国家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指出电子商务对促进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创新发展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商务部关于“十二五”时期促进零售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将稳步推进无店铺销售,鼓励大型零售企业开办网上商城,重点支持以中小零售企业为服务对象的第三方平台建设,推动建设行业电子商务平台,促进线上交易与线下交易融合互动、虚拟市场与实体市场协调发展。

3实际上的可行性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最新调查数据,截至2012年6月下旬,有9家中国连锁百强企业开展了网购业务,其中百货有26家、超市为22家,其他的为家电专卖店、家居专卖店、药店等,共经营着70多家网店。[2]因此,实体店与虚拟店的结合已经产生。

(二)二者结合的意义

1提升企业竞争力

“实体店+虚拟店“商业模式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竞争与合作中开辟了一种新的模式。它将二者的优势相结合,克服了二者固有的弊端,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在商品竞争加剧的今天,这种模式不仅能满足消费者方便、快捷、个性化的需求,而且能快速掌握市场信息,赢得竞争的主动权,提升企业竞争力。

2提高企业管理能力

“实体店+虚拟店“模式为企业带来了更加完善的物流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方式。电子商务具有让传统零售企业运作起来更有效率的机能,帮助企业与客户或供货商产生一种自动化的关系;实体店也可以更加参与企业管理,利用即时互动式沟通的优势,深入了解交易各方的内在需求,提升管理能力。

3丰富了营销模式

实体店与虚拟店在宣传方面各自有各的优势,实体店可以利用自身优势通过互联网宣传,将网络营销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方式[3];实体店则可通过增加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增强体验营销,比如五感营销等留住顾客。实体店和虚拟店的结合可以丰富营销思路,将线上营销和线下促销相结合,提升营销水平。

三、“实体店+虚拟店”商业模式的探索

(一)“出租”信息模式

实体店与虚拟店的结合,二者进行利润分享。当顾客在实体店购物时,实体店推荐自己的合作伙伴即“虚拟店”,鼓励用户通过各种商品扫描识别技术到虚拟店上去做比较和查找相关信息。如果用户最终选择在虚拟店购物,由于用户是实体店引见的,虚拟店应对实体店实行利润分享[4]。当然用户也可能会觉得在实体店购买更符合他们的购物需求。具体如图3,实体店在发挥自己优势的同时,谁肯分享更多利润,就把用户领给谁。在一定程度上,实体店变被动为主动。

图3“出租”信息模式结构图

(二)店配模式

便利店配送模式简称“店配模式”,它大体可分为两种:一是到店付款、取货的便利店。便利店与虚拟店相互合作、各司其职,消费者在网站上购买商品,并输入个人相关资料,下单、付款(亦可货到付款)等,最后一个步骤则进入选择取货地点,让消费者可以自行选择距离自己最近的便利商店,而消费者只要在指定日期内到指定的便利店取货即可;二是便利商店自营电子商务,消费者在便利商店内的线上购物终端机上确认其购买的商品及服务之后,便可以领到一张收据,然后,凭此收据到收款机前付款(或 电子转帐),商店会将此购物的信息利用网络传到相关的厂商,几天后,消费者就可以至便利商店取货或是要求厂商将货品运送到家中。

图4店配模式结构图

利用便利店将“实体店”和“虚拟店”相结合的“店配”模式,即将电子商务与各个社区的物业以及便利店合作,让电商产品直达社区,实现“点对点”配送,不仅大大缩短收货时间让客户得到更快捷的服务,而且退货服务等也容易,但是这种模式需要第三方物流的支持。

四、实例分析——以麦考林为例

(一)企业概况

麦考林又称M18,是上海著名的网络购物网站,主要经营麦考林服饰、首饰、家居用品、健康用品、宠物用品等多种商品。公司成立于1996年1月8日,它是中国第一家获得政府批准的从事邮购业务的三资企业,公司业务覆盖全国。[]

(二)企业的商业模式

麦考林的商业模式主要有目录邮购模式、网店营销模式、“混搭”模式等。本文主要侧重于“混搭”模式——实体店+虚拟店。

麦考林于2000年4月开通了属于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麦网,又于2008年9月开出了自己的第一家实体店,将实体店和虚拟店结合。麦网不仅仅是一个网上电子商务平台,同时也是麦考林的品牌载体,日均流量800万/天,日均浏览人数达到60万以上,平均每天订单量超过4万[],可将虚拟店成为实体店的活广告,为实体店进行网络宣传、网络营销,大大提高企业知名度;实体店为顾客提供现实的购物体验和便捷的售后服务,也为虚拟店提供第一手市场信息。在麦考林在开出实体店之后,服务客户量剧增,销售量也剧增,并且两年后顺利在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

(三)新模式的意义

实体店与虚拟店的结合让麦考林发展迅速,实体店弥补了市场缝隙,扩大了销售范围,使客户群得到再一次的聚拢;同时也解决了客户在网上购买如尺寸大小不适合的问题,将实体店的商品作为参照,大大减少了购买的盲目性。虚拟店则带来了较高的人气、客户忠诚和领先的销售额,同时向商家收取一定的租金扩大收入来源。“实体店+虚拟店”使得麦考林的销售额大大提高,品牌也在无形中得以宣传,提升了品牌价值,进而确立了麦考林品牌在顾客心中的地位。

五、建议及结论

(一)建议

1战略层面

“实体店+虚拟店”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持续大量的投入,甚至会牺牲传统业务的增长速度,企业一旦决定进入就要定位明确[6],要充分学习专业知识,分析成功案例,组织团队积极学习研究;要明白二者结合需要循序渐进,稳步发展,不能一蹴而就;要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不能盲目模仿;更需要企业的高度重视,审时度势,顺势发展。

2战术层面

实现实体店和虚拟店的结合,主要有五点建议:一是要实现组织模式的变革,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创造新的业务管理模式,优化组织结构;二是要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满足个性化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吸引不同的消费群体;三是要以顾客为中心,提高顾客体验,利用网络技术在网上增加产品的视频介绍,增加消费者与企业的互动,在让消费者了解产品的同时,也增强了对实体店的忠诚度;四是要合理分配线上线下产品,实现线上线下的组合推广,可以在网上分发只能在实体店使用的优惠券,促进实体店的销售,也可以在实体店安装能立即上网购买的一体机,方便顾客上网选购,提高虚拟店人气;五是要合理利用实体店的功能,打造便利的售后服务,由于实体店的便利特性,如果顾客在虚拟店购买的商品有质量问题,可以直接去就近的实体店进行售后服务,保障消费者的利益。

3政策层面

遵守法律法规,依靠政策对“促进线上交易与线下交易融合互动、虚拟市场与实体市场协调发展”的历史机遇,促进政府和企业联手,积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不断规范交易程序和行为,保障交易公平和安全。

4其他策略

建立科学、完善的物流系统,不仅是传统零售模式的重要环节,也是二者结合能否成功的关键。不断优化商品类型,面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做好市场调研,把握顾客需求,再根据顾客需求反过来组织生产等。

(二)结论

实现实体店与虚拟店的结合,是适应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要求。从未来的格局来说,交易各方都会围绕其利益来优化目前的生态链,“实体店+虚拟店”将会形成一个共赢的平衡生态链。总而言之,面临着外在环境所施加的巨大转型压力与内部经营理念转变的迫切需求,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已成为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李琪[M]电子商务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http://wwwebruncom/20120628/49312shtml

[3]吴建安[M]市场营销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7

[4]李世鹏LBS让实体店和虚拟店共赢2011-10

篇14

当前,横在黄光裕心头长达半年多的“忧患”正在被不断清除。在面临陈晓陆续释放出的“鱼会死、网不破”等种种信号后,黄光裕先是剥夺了陈晓控制下的董事会临时增发的授权,随后又顺利实现了董事会成员的扩编,试图打造一种相互牵制的平衡发展关系。不过,存在于国美电器两年多的“商业模式”大病仍未根除。

当年,同为竞争对手的国美黄光裕与永乐陈晓曾在区域市场上展开过正面较量,随着陈晓创立的永乐被黄光裕创立的国美全资并购后,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同为企业家的陈晓显然在商业智慧和商业眼光上弱于黄光裕,但这并不影响黄光裕此后对于陈晓个人“精于计算和谋划”能力和“速战速决”执行能力的认可,最终成就了两大企业家之间在商业利益争夺之外的个人友谊,甚至上升到“惺惺相惜”的高度。

现在来看,黄光裕与陈晓的这场争夺战,早在黄光裕突然被抓、陈晓逐步掌握了其在国美电器内部的话语体系后,便已经提前打响,而绝非是今年8月的那份宣告两人友谊正式破灭的5项动议函。同时,双方争夺的焦点绝非国美控制权背后的“巨大利益磁场”,想来仅拥有不足2%股份的陈晓也非常清楚,难以通过“蛇吞象”方式从拥有30%股份的黄光裕手中占有国美电器。

双方对国美电器控制权争夺的根本在于,两大中国家电零售业顶尖企业家,对于企业经营模式和发展战略的意见分歧,黄家方面始终认为中国家电零售产业远未饱和,必须要通过规模制胜并领跑,必须要保持高速的开店步伐和员工的紧迫感。而作为曾经的企业家,陈晓则坚信,必须要在“大规模开店、大规模采购、低价格销售”的商业模式之后,找到一条“既有规模又有利润”的新型商业模式。

可惜的是,陈晓的这场“新商业模式”探索试验在展开一年多之后,便突然被黄家方面叫停。理由也颇为简单和合理:作为职业经理人的陈晓,没有资格拿着大股东的资金去追逐自己当年在永乐电器未实现的“家电零售业新商业模式”探索梦想。同样,今年下半年以来,老对手苏宁电器方面旋即拉开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跑马圈地扩张战,再度给陈晓的这一战略目标沉重打击。

或许,对于中国的家电零售业而言,现在最佳的商业模式便是“大规模跑马圈地、大规模采购、低价格销售”,只能挟巨大的消费群“向规模要效益,向供应商要利润,挤压竞争对手生存空间”。或许,陈晓在过去两年来通过“清理业绩不达标”门店提升经营业绩、寻求企业新利润增长点的模式,还需要等上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