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范文

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3:3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篇1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转向多样化、优质化 ,我国的农业也随之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随着形势的变化,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1】因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以保障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

一、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2】

(一)、生态农业是发展中国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

生态农业吸取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国情出发遵照生态学的原理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二)、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减少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生态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生态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生态农业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又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 态农

二、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一)、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

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区农业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

(二)、生态农业建设是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3】

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村产业和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良性转化增值的“农户+公司”的模式和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主的龙头企业,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可见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生态农业是促进农村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以破坏农业可再生资源、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把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达到生态合理和持续发展之目的。把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按照生态优化的规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经济高效的现代化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是生态农业长期追求的目标。

三、生态农业建设的要求。

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生态农业建设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我国国情出发,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4】

(一)、总体思路。

一是要立足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快速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二是着眼于质量和效益,解决农产品地区性和结构性过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是解决农产品污染问题,保障国民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二)、区域布局。

要按照“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巩固和提高全国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的基础上,有重点、分区域地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向纵深发展。

(三)、主导产业。

无公害粮食生产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从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分析,畜牧业、蔬菜和水果、水产等产业要保持持久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确保将其发展纳入生态合理的轨道,建立起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为基础的生态型技术保障体系。

(四)、关键措施。

建立适合新时期生态农业发展的创新机制。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必须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和有效发展机制,使资金和技术投入真正发挥作用。当前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要进一步理顺管理和运行体制,建立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尽快制定全国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建立生态农业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加强法制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五)、农业技术保障体系。

为进一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包括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环境友好技术、不同要素的时空优化组合技术、适宜物种的挑选与改良技术等各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总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应由当前的“重经济,轻生态”的社会发展现状,转向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把发展生态农业放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核心位置。

参考文献:

[1]贲克平.对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探讨[J].农村发展论丛,1997,(1):14~16.

[2]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农学会编,常平生.农牧结合是发展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农业的战略需要[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246~248.

篇2

关键词:低碳农业;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近50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全球变暖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危机日益显现,使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农村的碳排放是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之一,农村也成为了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之一。我国有18多亿亩土地在农村,其中有1.5亿亩土地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低碳农业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模式,低碳农业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核心是农村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农业产业结构和制度的根本性转变。

1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现状

1.1农村水源污染严重

我国有相当比例的农村饮用水源地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达不到安全标准。水污染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作用非常严重,导致农作物毒物质富集,农产品质量降低,甚至颗粒无收,迫使部分地区改变农业种植结构。渔业受污水的影响则更加严重,如2004年7月,淮河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污水所到之处,鱼虾绝迹。

1.2农村土壤污染严重

全国约25%土地的土壤污染处于警戒状态,约5%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缺乏安全保障的农产品已经严重影响了群众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1.3农村固体废弃物污染蔓延

随着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速度的加快,生活垃圾量也迅速增长,而且大量城市垃圾都流向了城郊和农村,给农村带来了严重污染。

2发展低碳农村经济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建设低碳农业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本质一致,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发展低碳农业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减轻农业资源与环境压力的重要方法。 2有利于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乡村清洁工程稳步推进,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继续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可以避免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进而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低碳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低碳农业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着的生态效益。

3发展低碳农村经济的途径 1全面强化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

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例如有机食品以及绿色食品的生产基地等,并且要积极按市场经济规律把产品推向市场。此外,还要加大力度建设安全食用农产品重点加工企业,创建绿色低碳农产品市场,积极发挥这些基地、企业的带头作用,促进低碳农业规模的扩大。 2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提高低碳农业整体水平

发展低碳农业,还应该加强农业科技教育,要积极整合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与科教兴农战略。要大力引进、选育、推广品质优良、产量较高的品种,提高种养业的低碳水平;进一步改革农业科研机制,引导农业科技企业向低碳、高效方向发展,加大对企业、基地潜力的挖掘;积极开展并加强对农业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低碳农业知识的培训,从根本上提高低碳农业水平;要加大低碳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力度,园区建设政策应该更加倾向于低碳农业,使之成为发展低碳农业的榜样;积极推广和使用农作物病虫防治技术和农业生产用品无害处理技术,积极合理使用农药防治,宣传和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3加大对低碳农业的监管,强化低碳农业的规范化程度。

为促进和发展低碳农业,满足老百姓对绿色、无公害、低碳农产品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必须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农产品检测机制,从源头上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污染;对即将上市的农产品和市场上的农产品要加强质量监督和检测。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严格践行对百姓作出的低碳、绿色、安全的承诺,对不合格农产品进行召回、销毁、理赔。

4积极宣传低碳农业,全面提高老百姓的低碳农业认识

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开展低碳农业宣传,提高农民群众的低碳意识。低碳农业对我国来说尚属新生事物,民众对此认识不足。因此,要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的宣传教育。 运用舆论宣传工具,积极宣传低碳农业,让广大民众充分认识低碳农业的重要性,认识到低碳农产品的安全性和优越性,逐渐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

宣传和改善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低碳环

境,打造低碳农产品自主品牌,生产绿色、低碳、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农副产品的低碳深加工企业,使得广大农民和加工企业积极参与低碳农业建设。以低碳农业理论为先导,将低碳农业作为农民教育和科技培训的重要内容,鼓励农民采用低碳技术,实施低碳型种养模式,创造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和谐低碳系统。 5强化农业行政执法,为发展低碳农业保驾护航

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执行农用资源管理条例、农业管理条例等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农资市场、低碳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质量进行监测和管理,确保农业生产用品的安全。坚决打击各种损害农产品安全、破坏资源环境,假冒无公害、绿色、低碳农产品标志、品牌的违法行为。要积极展开 “低碳打假”行动,维护广大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同时根据发展低碳农业的要求,促进农业执法队伍的发展。 6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投入,保证低碳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低碳农业关系到整个农村经济的全局,建设投资大、见效慢,因此在起步阶段需要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国外政府为鼓励农民从生产常规农产品转向生产低碳农产品,对农民给予相当数额的补贴。鉴于国外的经验和发展低碳农业的需要,必须确保生产基地、生产加工过程、贮藏运输途过程中杜绝污染。这对于正常生产的农民和加工企业来说,这一转变不但人力投入将大大增加,而且物质投入更需加大。因此,低碳农业在发展初期需要相关农业部门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投入,设立低碳农业专项投入资金。在加大投资的同时,还必须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各界投资发展低碳农业。积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科研单位等进入低碳农业发展领域,与低碳农业建设基地及农户形成共享利益。此外,还应该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经济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一批农业低碳型龙头企业,推进和扩大低碳农产品发展,提高低碳农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展望

当前农村发展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发展低碳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为了我国农村的持续、科学、和谐发展,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必须发展低碳农业,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 赵文晋,李都峰,王宪恩.低碳农业的发展思路[j].环境保护,2010(12):38-39.

篇3

关键词:低碳农业;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近50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全球变暖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危机日益显现,使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农村的碳排放是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之一,农村也成为了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之一。我国有18多亿亩土地在农村,其中有1.5亿亩土地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低碳农业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模式,低碳农业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核心是农村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农业产业结构和制度的根本性转变。

1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现状

1.1农村水源污染严重

我国有相当比例的农村饮用水源地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达不到安全标准。水污染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作用非常严重,导致农作物毒物质富集,农产品质量降低,甚至颗粒无收,迫使部分地区改变农业种植结构。渔业受污水的影响则更加严重,如2004年7月,淮河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污水所到之处,鱼虾绝迹。

1.2农村土壤污染严重

全国约25%土地的土壤污染处于警戒状态,约5%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缺乏安全保障的农产品已经严重影响了群众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1.3农村固体废弃物污染蔓延

随着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速度的加快,生活垃圾量也迅速增长,而且大量城市垃圾都流向了城郊和农村,给农村带来了严重污染。

2发展低碳农村经济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建设低碳农业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本质一致,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发展低碳农业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减轻农业资源与环境压力的重要方法。 2有利于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乡村清洁工程稳步推进,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继续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可以避免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进而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低碳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低碳农业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着的生态效益。

3发展低碳农村经济的途径 1全面强化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

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例如有机食品以及绿色食品的生产基地等,并且要积极按市场经济规律把产品推向市场。此外,还要加大力度建设安全食用农产品重点加工企业,创建绿色低碳农产品市场,积极发挥这些基地、企业的带头作用,促进低碳农业规模的扩大。 2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提高低碳农业整体水平

发展低碳农业,还应该加强农业科技教育,要积极整合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与科教兴农战略。要大力引进、选育、推广品质优良、产量较高的品种,提高种养业的低碳水平;进一步改革农业科研机制,引导农业科技企业向低碳、高效方向发展,加大对企业、基地潜力的挖掘;积极开展并加强对农业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低碳农业知识的培训,从根本上提高低碳农业水平;要加大低碳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力度,园区建设政策应该更加倾向于低碳农业,使之成为发展低碳农业的榜样;积极推广和使用农作物病虫防治技术和农业生产用品无害处理技术,积极合理使用农药防治,宣传和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3加大对低碳农业的监管,强化低碳农业的规范化程度。

为促进和发展低碳农业,满足老百姓对绿色、无公害、低碳农产品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必须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农产品检测机制,从源头上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污染;对即将上市的农产品和市场上的农产品要加强质量监督和检测。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严格践行对百姓作出的低碳、绿色、安全的承诺,对不合格农产品进行召回、销毁、理赔。

4积极宣传低碳农业,全面提高老百姓的低碳农业认识

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开展低碳农业宣传,提高农民群众的低碳意识。低碳农业对我国来说尚属新生事物,民众对此认识不足。因此,要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的宣传教育。 运用舆论宣传工具,积极宣传低碳农业,让广大民众充分认识低碳农业的重要性,认识到低碳农产品的安全性和优越性,逐渐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

宣传和改善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低碳环

境,打造低碳农产品自主品牌,生产绿色、低碳、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农副产品的低碳深加工企业,使得广大农民和加工企业积极参与低碳农业建设。以低碳农业理论为先导,将低碳农业作为农民教育和科技培训的重要内容,鼓励农民采用低碳技术,实施低碳型种养模式,创造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和谐低碳系统。 5强化农业行政执法,为发展低碳农业保驾护航

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执行农用资源管理条例、农业管理条例等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农资市场、低碳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质量进行监测和管理,确保农业生产用品的安全。坚决打击各种损害农产品安全、破坏资源环境,假冒无公害、绿色、低碳农产品标志、品牌的违法行为。要积极展开 “低碳打假”行动,维护广大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同时根据发展低碳农业的要求,促进农业执法队伍的发展。 6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投入,保证低碳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低碳农业关系到整个农村经济的全局,建设投资大、见效慢,因此在起步阶段需要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国外政府为鼓励农民从生产常规农产品转向生产低碳农产品,对农民给予相当数额的补贴。鉴于国外的经验和发展低碳农业的需要,必须确保生产基地、生产加工过程、贮藏运输途过程中杜绝污染。这对于正常生产的农民和加工企业来说,这一转变不但人力投入将大大增加,而且物质投入更需加大。因此,低碳农业在发展初期需要相关农业部门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投入,设立低碳农业专项投入资金。在加大投资的同时,还必须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各界投资发展低碳农业。积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科研单位等进入低碳农业发展领域,与低碳农业建设基地及农户形成共享利益。此外,还应该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经济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一批农业低碳型龙头企业,推进和扩大低碳农产品发展,提高低碳农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展望

当前农村发展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发展低碳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为了我国农村的持续、科学、和谐发展,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必须发展低碳农业,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 赵文晋,李都峰,王宪恩.低碳农业的发展思路[j].环境保护,2010(12):38-39.

篇4

摘要: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是人均水资源却只有世界均值的1/4。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我国水资源短缺现象亦会逐步加剧。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用水量大,水资源紧缺不仅严重影响到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加阻碍了农业的丰收。水资源危机的问题,是21世纪世界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面对我国的缺水现象,怎样才能使农业水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呢?并加以可持续的发展呢?本文将就我国河南的部分农村地区水利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水利;乡村水利;农村;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水资源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在联合国有关组织,各国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一些国际性的非政府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开展了大量全球性和区域性的水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完成了全球淡水资源的综合评价,编制了许多区域性水资源规划,召开了一系列以水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国际会议和区域会议。这些活动的共同目的就是研究和制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以实现新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实现新世纪全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举足轻重。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种地面积广大,农业用水量大。要做好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农业节水势在必行。谈到农业节水,就不可忽视乡村水利。中国能以占世界8%的耕地养活占全球22%的人口,其根本条件之一就是有40%的耕地是灌溉农田以及建立在灌溉条件下的作物多熟制与高产栽培综合技术。基于水利对农业的重要影响,做好乡村水利工作迫在眉睫。

乡村水利是指一定区域内,为农业灌溉服务的水利系统。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发展由过去只注重粮食产量向重视农产品多样化转变,农村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农村集镇的城市化及农民住宅的小区化,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和保障能力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应。这一切,都对农村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经过对周边农村的走访发现,目前许多农村的水利设施依旧比较落后,大多是时期大规模水利建设留下的水利设施,事实是这些河道早已干涸,被污泥、杂草等填满,几乎废觉。之后新建的水利设施虽然相对完整,新挖掘的河道也比较干净整洁,但却没有被适用的迹象。现在天前炎热,许多农作物也即将进入丰收时节,都得一遍又一遍的浇水灌溉,黄河周边的农村,临近黄河,却不能放水引用。这种情况下村民只能选择农用车燃油的方式来机井抽水灌溉土壤,虽然部分地区可以用电浇灌,但现实中此设施相对稀少,另外也会受地理环境的限制。目前油价上涨,机井灌溉是一笔很大的支出,这让许多村民都无力承担。另外,机井都是以组为单位管理使用,数量有限,许多村民都得排队等候,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作物的成长需求。另外,机井抽水更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据此得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对乡村水利有如下几点要求:

1.解决我省水资源问题,首先必须转变观念。

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多村民持有旧思想,平时用水不知节约,以为水不是自己的,水费也很便宜,这就造成了不必要的水资源浪费。我们要更加广泛的普及节水知识,可在乡村建立节水协会,帮助村民了解当今社会缺水的事实,让村民切身体会到节约用水,从点滴做起。养成节水意识,把水当作生存资源、发展资源、经济资源、战略资源来看待,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在政府方面,水利工作要从单纯的注重工程建设,转向综合系统地解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调配,节约利用和加强保护问题。概括地说,要确定水利工作新的思路,发展资源水利。注重河流、水渠、河道的绿化工作,加强水资源保护,防治水污染和水土流失,努力在改善生态环境中发挥根本性的作用。

2.水利供给应考察当地乡村的具体情况。

如何在不同区域既定的水利条件下,来理解水利供给与村庄的关联性。河南地处中原,乡村农业大部分是以机井为主的灌溉体系,所以应该按种田面积与村民户型,适当调整机井数量。该增加的,使机井数在不铺张浪费的情况下,加大密度,在解决村民灌田的同时也使乡村水利更加趋向合理的安排。另外,在缺水地区,要加大雨水的利用,创建蓄水装置。

3.水利设施的管理制度

离乡村水利最近的是村民,乡村水利维系着村民的自身利益,所以他们会更加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在机井的管理方面,机井村应由民小组管理、使用和维护,及时发现问题,并向上报给。政府部门要做好领导工作,对村民给予支持并监督,通过村民及时排查废旧设施,巩固已有水利条件。这样以来,围绕灌溉小组内形成一系列规则,如怎样修渠、浇地顺序、水费收取等,这些规则即可构成了有序灌溉的基础,使农业水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利用。

4、给乡村水利建立起一个研究的比较框架

乡村水利是考察村庄的诸多村庄政治社会现象之一,乡村水利的供给状况与不同区域的村庄类型相关联。构成乡村水利供给状况的是各种具体的相互关联的水利现象,这些水利现象在不同的村庄类型呈现出不同的图景。以下用表格的形式描述以宗族、户族、个体家庭为行动单位的三类村庄与各种水利现象的关联性。依此表格,我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农村研究的比较框架。

乡村水利供给与村庄类型

村庄类型

水利现象 宗族型村庄 户族型 个体家庭型

水利设施维护情况 良好 良好 差

修渠组织成本 低 低或较低 高

水费收缴情况 好 好 差

水利设施共用程度 高 高或较高 低

灌溉中的偷水现象 很少 很少或少 多

灌溉成本 低 低 低或高

因灌溉引起纠纷数量 少 少 多

水利投资占村民投资的比重 低 低 低或高

水利设施占耕地面积的比重 低 低或较低 低或高

大中型水利设施被废弃的程度 低 较低 较高或高

出现水利制度创新的可能性 低 低 低或较高

新建小型水利设施的投资额 低或高 低或高 高

工程性缺水引发旱灾的可能性 低 低 较高

5.在高效用水农业中还可以建立农情信息监测网系统。

在农业用水中还可建立农情信息监测网系统,如灌溉用水水情监测网信息系统、节水农业技术与示范系统、农业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等。我国农业缺水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节水予以解决,加强对我国节水农业技术的研究,以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建立与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将成为促进我国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之一。

参考文献:

[1]水利部:2004年水利统计公报,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网站,.cn.

[2]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1-2002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篇5

关键词:保护环境持续发展

随着工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污染从城市迅速向农村蔓延,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涉及农业污染事故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工业“三废”侵入基本农田、片面追求农业的高效益,农业自身污染加剧、耕地有机质锐减、植被破坏,水土大量流失、河道淤塞、农业害虫天敌减少,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发生等,给农村生态和农民带来了严重损害。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污染和破坏,已经影响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危及农副产品产量和质量。因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

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因素很多,包括农业生态环境、农业内部资源配置、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农业市场体系发育等等。据调查,当前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这种恶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资源减少。近二十年,乡镇企业的发展、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农村交通道路拓展、农民住宅改善、小城镇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占用了大量耕地。与此同时,人口增长迅速、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

(二)、面源污染扩散。在工业“三废”成为农业生态环境主要污染源的同时,城乡生活污染比重逐渐增加,据最新统计资料表明城乡生活废水排放占污水总量近一半,乡镇垃圾污染也愈演愈烈。目前乡镇人均日产生活垃圾近1.5kg,夏季达到3kg,且每年约以8%的速度在增加,乡镇现有垃圾处理率很低,必须向集镇周边扩散和向乡村转运,在侵占土地的同时污染水体,一经风吹雨淋,有害成分就会外溢,向下渗透,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监测表明城乡生活垃圾渗沥液中化学耗氧量高达10000mg/l。这些污染不仅造成农作物减产,而且还造成土壤积累性中毒,破坏耕地质量。

(三)由于化肥、农药、农膜用量增加,加之使用不当,农业自身污染,导致农业面源污染严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长期大量使用农药。据调查统计,1990年一般农业区每亩使用折纯农药量为100-150克,而到2006年每亩已达到近300克,其中有机农药的用量占70%左右,生物农药仅占4-6%。农药尤其是有机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既杀死了害虫,也大量杀死了害虫的天敌,导致农田生态失衡,害虫抗药性增强,再防治用药量增大,所以农药用量呈逐年增加趋势,使土壤、水体中的残毒逐年增加,最终势必污染农副产品,形成恶性循环。近年进行普查采集的土样及玉米、大米、小麦、白菜、苹果、菜油、猪肉、鲫鱼、鸡蛋等9种农副产品检测结果表明,有机农药在9种农副产品中检出率在70%,个别农副产品出现严重超标现象,说明土壤、水体及农副产品被农药污染情况十分严重。

二是化肥用量增加。以稻麦两熟为例,每亩平均用量从80年代的10-15kg增加到2005年的50kg,其中有机肥用量不到10%,化肥用量的急剧增加及肥料产出率的下降,在导致土壤板结、理化性状变坏的同时,必然产生营养元素的大量流失,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和其它水生生物异常繁殖,使水体混浊,水生生物死亡,直接影响工农业用水。

三是白色污染日趋严重。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大棚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迅速推广,农业生产掀起了一场白色革命,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起到显著的作用,但可降解地膜应用则严重滞后,加之农民缺乏回收意识,同时城镇生活塑料类制吕废弃物流向农村,造成了农田的白色污染,破坏了土壤团粒结构,使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分解产生有毒物质,导致作物减产。试验表明,农膜使用后残留1年的,小麦减产7%;连续使用2年的减产9%,连续使用5年的,减产26%。

四是秸秆大量焚烧、弃置。粗略估计每年被焚烧和弃置的秸杆约占三分之二。农村中秸杆随意弃置焚烧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宝贵资源,而且造成了水源、空气的污染,还会造成各类交通事故。每年因秸秆焚烧弃置引发事故时有发生,有的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夏秋两季沟渠水质因此而呈深褐色随处可见。

涉及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每次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无不造成事故发生地附近农村人畜、树木、果树、水产养殖、蔬菜及粮食作物严重的污染和经济损失。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范围广、程度深、恢复难,加快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到农村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成效,而且直接关系到工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对策与建议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在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中,必须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发展协调性,在新农村建设中,当务之急是恢复农业和农村环保建设,实现农业又快又好发展。

(一)、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生态农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各个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任务。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把生态农业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二)、强化全民生态意识教育,全面提高农业生态观。要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地加强生态意识方面的宣传教育:一是运用现代宣传舆论工具,尤其是广播、电视、报刊等舆论阵地,实行正确的宣传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典型,对“生态学”理论开展有计划的整体性、系统性的专题讲座;二是运用现有教育阵地,加强“生态”基础教育,将其列入农民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使他们由自然相互的生态观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规范;三是要贯彻“从小抓起”的方针,教育部门应将在“九年义务制教育”课程设置上将“生态”课程教育列为组成部分。由此,为提高全民整体生态意识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三)、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的步伐。在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中,要摒弃掠夺性经营思想、小农经济思想和短期行为,把发展农业、保护环境和培植资源结合起来,加快建设生态农业,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严格保护耕地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恢复生态平衡和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增加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加强生态基础工程建设。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必须不断增加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加强生态基础工程建设。一是从实际出发,建立完善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发展基金,强化管理,防止资金流失或移作他用;二是以提高生态工程投资回收率和滚动使用量,规范实施工程有偿使用;三是立足高起点、标准化、严管理的生态工程建设目标,制止年复一年的浪费现象。

(五)、实施科教兴农,着力提高生态农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建设生态农业,必须依靠科技教育。要把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与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结合起来,致力于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实施农业品种、技术、知识更新三项工程,推进新品种引进选育和扩繁,组织重大技术的科研攻关和协作推广,搞好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切实提高生态农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在稳定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企业,把科技企业培育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逐步增强生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六)、综合治理环境污染,努力为生态农业建设提供环境支撑。加快治理环境污染,切实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着力抓好污染减排、化工企业整治工作,按照国家确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规定指标内、工业污染源排放污染物和城市空气、地面水环境质量达到国家规定指标的目标,突出重点,狠抓薄弱环节,结合淮安境内的硝、盐化工企业大多位于农村,含盐废水排放,屡次造成农业污染事故,土地盐渍化程度明显加重。认真落实硝盐联产综合治理方案,实现含盐硝废水零排放。

参考文献

[1]谢健.阐述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四大因素.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