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13: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自媒体时代的困惑,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 对《新闻记者》新闻打假的感想和建议 语文教学的困惑和反思 新课程改革教学中的困惑和反思 新时代下地理教学的困惑和反思 小学语文课改中的困惑和反思 关于中职英语教学的困惑和反思 浅谈初中新任物理教师的困惑和反思 对哈特承认规则的反思辨析 反思新课改的教育困惑 历史教育困惑的反思 关于“严打假新闻 宽容错新闻”的思考 八年新闻打假,留下五大困惑 素食者的困惑 外企在华打假的策略和经验 解析自媒体时代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和反思 自媒体时代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和反思 对“辟谷”的困惑 市场中知假买假者的打假优势 从王海打假试析消费者的界定 一位药品打假者的维权之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③本人认为“假”无非是“虚假”的简称,因此“假新闻”与“虚假新闻”的内涵完全一致
④从约定俗成的语言内涵看,“假”无非是“虚假”的简称,“失实”的内涵应包括完全捏造的“造假”――引者注
⑤参见唐远清:《任何时候都应追寻新闻的真实――对汶川地震后“母爱短信”报道的反思》,《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6期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传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少年所面临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这样就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显露出来。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了各方面的限制,发展的进程比较缓慢,近几年来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社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微信、微博、互联网为代表的数亿用户使用的信息传播的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应该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优势,结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一、青少年自媒体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2012年我国教育部门颁布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规划》中明确指出,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为了满足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促进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在心理上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扰。所以,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分必要。(2)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青少年阶段是一生中发展最重要的阶段。处于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会遇到不同类型的心理困惑,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他们日后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影响。调研发现,虽然有许多学校对于刚刚入学的青少年都进行了心理测试,并做好了记录工作。但是,却没有进行后期的跟踪调查工作,有些学校定期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却没有设立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影响了国家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受到限制。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主要通过学校开展的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等了解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或者以固定的课本作为载体,教师通过口头教育的形式对青少年开展教育工作,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十分有限,教师传授知识的速度比较缓慢,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都比较单一,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都受到了严重的限制。(2)教师队伍的限制。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队伍还比较匮乏。许多学校中没有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更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许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都是兼职。此外,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往往承担着多个年级的教育工作,导致工作开展更加困难。(3)学生思想的限制。许多学校都开始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设置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有专业的书籍、舒服的座椅等,与教室相比较更加舒适温馨。但是,心理咨询室的利用效率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许多学生心里有秘密却没有办法跟老师沟通,怕老师对自己产生偏见。这样就导致学生很难向教师说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学生不敢正视自己的问题,问题得不到解决,最终导致学生出现心理健康的问题。
三、结合自媒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更方便、灵活。现如今,许多青少年都通过互联网来认识与解这个世界。自媒体更是让青少年快速融入现实生活。自媒体平台,打破了传统的限制,学生可以自主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育变得更加灵活。(2)形象温暖。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迈向成熟的最重要的过渡阶段。当今社会的青少年拥有的不少,但是所背负的压力也更大。他们对快节奏的生活充满着困惑。正是因为这种心理的困惑导致学生不愿意与其他人去沟通。学校可以利用聊天工具建立一个群,让心理教师与学生在群里进行沟通。自媒体让学生与教师产生了空间上的距离,他们会消除恐惧感,更容易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顺利地开展,让心理教师的形象更加温暖。(3)顺应时展的需要。根据数据统计,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723亿人,也就是说通过自媒体可以很容易缓解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自媒体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要充分发挥自媒体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优势,以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教育工作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采取更加新颖的教育方式。四、结语总而言之,自媒体时代背景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打开学生的心扉,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做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贾丛源.自媒体时代下传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改进[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7(1):163-164.
[2]王萌.自媒体时代青少年价值观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6.
关键词 自媒体;新闻;传播;互播;转变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58-0076-03
互联网在21世纪的普及率发展到了空前的程度,也使得全球构建了一个可信息共享的公共平台,因此也催生了除报纸、电台、电视的第四媒体形式,并且借助了现代Web2.0技术再一次带来了新媒体改革的浪潮。而这种媒体形式通过微博、微信、博客等公众平台,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采访者和传播者,因此也将这一形式命名为“自媒体”。
1自媒体模式的产生和发展历史
自媒体的概念最早时于2002年提出,国外学者将其称为“媒体3.0”,其中媒体1.0指的是传统媒体形式,而2.o则指的是新型媒体形式,也就是借助于卫星实现的全球新闻信息收发和播放的形式.而第一个对自媒体的定义进行详细解释的时间是在2003年7月,由美国新闻学会提出,其认为自媒体就是经由普通的民众借助数字化、网络化以及全球信息体系,对各种新闻事件进行采访、传播、评论等,借以反映普通民众对于现代新闻事件的真实看法和客观报道。
现代自媒体形式的主要媒介是微博、微信朋友圈、贴吧论坛、博客等社交网络平台,其中以美国的MSN应用最早,其不仅可以实现实时在线聊天,而且还能够互相收发文件。早在1995年时美国就推出了MSN,当时这款社交软件迅速风靡全美,并且在欧洲和东南亚地区快速发展。其后一年由以色列几个年轻人共同开发了“ICQ”软件,而这一软件也是我国QQ社交软件的主要研发基础。但MSN、QQ等聊天软件也仅仅代表着人类即时通讯时代的到来,真正标志着自媒体时代到来的是博客。博客最早是程序员利用互联网超链接的形式记录自己日常的代码编写心得,内容也大多是关于专业知识互动和生活体会,之后才逐渐由各大微博网站将其建立成为一个个简单的日志链接,从而形成了博客风潮。根据我国互联网数据统计显示,在2007年底时我国拥有博客作者数量为4700万人左右,到了2008年时就增长到了8000万,在2010年中旬达到了1亿人,而截至2014年底我国博客用户数量达到了1.9亿人,占网民总人数的1/3。之所以博客的增长幅度在不断降低是由于微博的出现,这种博客形式更加简单,受到了更多明星的关注,也使得更多人在微博上对明星进行围观,渐渐地人们开始从简单的围观变成了参与者,并由微博真正地实现了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根据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中旬我国微博用户数量就已经达到了2.04亿人。
此后人们越来越重视博客、微博以及论坛上新闻的自发,并且逐渐衍生出了公民新闻网站的形式,进而使自媒体模式更加成熟。所谓的公民新闻主要指的是公民共享的新闻信息,普通民众通过非专业渠道和手段对各类新闻进行报道和传播,这种形式使得新闻进一步实现了平民化和公众化,并衍生出了“自产自销”渠道。国外的自媒体公民新闻网站最早成立于2000年,是由韩国记者创建的“Oh my news”,我国的公民新闻形式始于2006年,创建为“”,也就是直播中国栏目,其鼓励群众拿起自己的照相机和手机,采用现金鼓励的方式让群众记录生活当中发生的各类新闻。而随着现代智能手机和微信公众平台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不自觉地开始充当新闻“记者”的工作,利用手机对发生的各类新闻进行拍摄,并通过微信朋友圈的方式在网络当中,并且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种形式能够在网络上迅速带动更多的人进行参与,也真正实现了我国自媒体时代的转变和进步。但需要注意的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于传统媒体既有挑战,也有帮助,同时该媒体形式本身就具有两面性,如果运用不好,很容易导致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对于我国自媒体的转变应该继续深化研究,并由传统媒体进行正确的引导。
2新闻媒体从传播到互播转变的优势所在
从自媒体诞生到发展至今,其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体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传统媒体是以传播新闻的方式为主,而自媒体则是以交叉互播为主要方式,而从传播到互播的转变也称为“自媒体时代”的重要标志。
2.1理念的平等性
有部分学者将自媒体形容为“草根媒体”,因为其公众化、平民化以及自主化的特征非常明显,在传播过程中主要体现的就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平等和资源共享。其中最早的自媒体民众新闻网站“Oh my news”的核心经营理念就是每个民众都是新闻记者。
自媒体在现展当中发源于民众、立足于民众,更加关注于民生新闻,也使得该新闻媒体模式逐渐成为了现代社会舆论的重要导向。同时现代很多传统媒体记者也开始利用自媒体平台来寻找新闻线索,尤其是以报纸、电台等为首的旧时新闻媒体,其更倾向于利用微博、微信平台对信息源进行采访。并且现代国内很多的微博、微信当中也开始设置新闻入口,分享功能可以提升公民新闻在网络当中的传播速度,例如,腾讯微博、新浪微博当中均有新闻分享功能。同时,我国各省市级政府也开始开通自己的官方微博,并利用实名认证的方式注册超过千余个政府微博,借以利用该平台对民生新闻进行,也成为了民意表达的主要场所。现代的政府微博当中很多信息也开始有自媒体的影响,而且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将会继续扩大其影响力。
2.2价值的同向性
新闻传播的价值是其传播主体的核心需求,而传播的主体也就是媒体,在对新闻进行传播时媒体一般会根据自己的意志对新闻内容进行取舍,所有的新闻均需要进过这道“过滤”工序后才能够传达到客体(即是新闻受众)当中,而新闻客体也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对新闻内容进行选择性接受。但自媒体当中新闻传播却明显不同,其转播主体和客体本身就是一个群体,因此其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价值取向就能够等同。这种价值取向的相同性也就使得新闻能够更加符合受众的需求和喜好,而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进过层层“过滤”后,其不仅增加了采访记者对于新闻的主观看法,也带入了媒体的引导,因此自媒体互播方式更加能够吸引普通群众。
2.3网状传播模式
新闻信息的来源决定了它的传播模式,传统的新闻媒体优势在于其对于新闻事件的采访、报道、传播等均具有绝对的话语权,而自媒体则将这种绝对性打破,将话语权分散到了民众当中。每一名普通的民众均可以利用摄像器材和网络对新闻进行图文并茂的报道,而新闻的接受者也可以利用“转发”的方式将新闻信息发送到下一个受众手中,这使得采访者与新闻受众的界限开始模糊。由此可见,自媒体的传播方式并不是一点对多点的“扇状”形式,而是多点对多点的“网状”形式。另外,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使得各类数据载体之间的信息传输没有任何障碍,例如民众可以将微博上的新闻直接“复制”到QQ或微信上。
2.4信息传播的高时效性
时效性是新闻信息传播的核心动力,传统媒体新闻所需要遵守的规则较多,不仅需要对新闻题材、内容等进行筛选,对于编辑后的新闻内容也要经过层层修改后才能够,也就导致新闻的时效性受到影响。而自媒体下的新闻准入条件基本没有,也不需要专业的媒体机构对其进行筛选,新闻的生产和传播无法律约束性,任何人均可以利用合法的途径传播合法的新闻内容,也使得新闻时效性大幅度提升。
3新闻媒体从传播到互播转变的缺点所在
我国的自媒体受众数量达到了6亿以上,这种新形式也使得传统媒体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但是在自媒体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其自身的缺点也日益凸显。
3.1真实性质疑
早在自媒体概念提出时,其理论创造者就指出了这种新闻模式也具有极大的社会道德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新闻信息的真实性。自媒体当中新闻的制造者本身没有任何“准入标准”,民众在接受和传播新闻时无法判断第一个新闻生产者是谁,其个人道德品质如何,加之现代网络水军的泛滥,进一步加剧了虚假新闻的传播范围,错误的引导民众的视线。因此,准入标准的降低或消失也使得新闻的真实性受到了巨大的_击。
再者自媒体新闻报道时无需专业媒体对其进行审核和监管,使得新闻的真实性没有任何约束基础,很多自媒体参与者新闻信息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点击率”,其对于新闻信息的真实性根本不考虑,也导致了自媒体新闻信用度的逐渐丧失。加之自媒体传播速度较快、范围较广,也使得很多无辜的民众成为了谣言的传播者。同时现代社会矛盾仍无法完全去除,很多民众的跟风、热血等行为也使得新闻报道失去了责任性,导致自媒体新闻的权威性进一步丧失。
3.2公信力下降
媒体自身的公信力也是媒体发展的主要动力,是衡量该媒体新闻信息的主要影响因素。导致自媒体新闻信息公信力下降的原因除了其真实性质疑外,即使该新闻信息为真实的,受众群体也无法对其进行确认,导致群众的怀疑心态更胜。
同时,新闻信息的低俗性取向也使得自媒体的公信力大幅下降。很多自媒体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进而迎合部分人低俗的兴趣追求,在新闻信息当中加入了失实的恶搞和低俗内容,有的不惜借助隐私炒作、恶搞、独特但恶趣味的行为来换取点击率,从而使民众对于自媒体的信任感逐渐降低。而传播者的信任度是与新闻传播效率呈正比,近几年当中自媒体已经成为了炒作类新闻的重灾区之一,甚至还会发生故意诋毁、侮辱他人的行为,加之自媒体对于新闻效应的发达作用,也进一步对自媒体公信力造成影响。虽然现代微博、微信均推行了实名制管理,但仍未达到完全普及的程度,仍需要不断扩大这一制度的影响力。
3.3选择困惑性
传统的新闻媒体对于新闻信息具有专业的筛选和过滤能力,并且由专职机构进行把控,因此对于新闻的定位非常明确。而自媒体当中涉及的新闻信息种类较多,信息量也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在大量的数据处理当中个体对于符合自己喜好的信息选择能力非常低,常常会表现出困惑感。因此,现代自媒体数据信息量的巨大性和多样性本身也导致了受众的困惑,影响了自媒体的发展。对于媒体的发展而言,海量的信息很可能成为垃圾和虚假信息的主要来源,在筛选过程中需要浪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也容易产生自媒体受网络舆论的引导,失去了自身对于新闻事件的判断能力。因此,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上多道程序的把关虽然导致新闻时效性严重下降,但是其对于信息的处理效率却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层层的筛选也能够提升受众对于新闻选择的准确性,保证在短时间内就能够使受众找到自己的目标新闻,提升了新闻生产的效率。
终于过完了农历的新年,也意味着新一年的征途又即将开始。这些年来似乎都是在“开始”到“结束”的游戏里面重新“开始”和“结束”。
经历完的2015年,对媒体行业来说,有着诸多难料的变化,互联网的冲击、自媒体、视听新媒体的兴盛,使传统媒体的日子越来越难过,甚至那些听上去高大尚的杂志纷纷面临停刊和关闭的悲剧。同为媒体行业,小资Chic!显然也不可幸免地受到整个行业的冲击。或许是船小,也或许是懂得转弯和调头,更或许是从一开始小资就不是一个完全传统意义的媒体,所以在这一场大浪淘沙始料未及的媒体冲击里,小资Chic!显然是受伤最少的。它既不像那些经营了数十年甚至几十年的传统媒体一样,苦苦挣扎,既想要坚守传统新闻传播理念,又在面临改变时举步维艰。同时它又不像互联网的其他媒体,顶着媒体的头衔,却砸重金去整合渠道平台和资源,使原本的媒体内容特质越来越弱,间接变成了一家科技公司。
也许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年代,有很多始料未及的变化,也许互联网的冲击,让渠道和流量垄断变成了所有媒体必争的领地,而忽略了更多渠道之外的东西,在这样一个诱惑和风险并存的时代,这些年来,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一直在探讨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道路,也许从一开始,我们选择的行业就不被看好,当年的一片红海,到如今,行业中的“大腕”很多被拍死在沙滩上了。有人问:在这条苟延残喘的路上,传统媒体还能走多远?而小资又能走多远?
或许是因为在各种浮躁的气息当中,小资也面临着困惑、纠结和转型的压力,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却一直保有着原来的状态,不是不受外界干扰,而是从一开始,小资就是一个具备着互联网基因和原创内容特质的媒体,所谓的渠道优先的策略并不是存活在小资的基因里面。
对小资来说非常清楚自己的定位,从传统纸媒、博客、微博、自媒体、微信公众号以及视听内容媒体,整个媒体行业的格局在产生巨大的变化,整个媒体话语权及商业价值创造的争夺赛中,小资一直在寻找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作为媒体最核心的价值便是内容,而可视化的内容和娱乐化的社交媒体被越来越多的受众青睐,从细微处感受生活,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推动优质内容的战略对于媒体而言至关重要,小资的媒体之路在重压之下的2016,需要的是更为迅猛和创新的前行。我们所需要的媒体行业必然共荣共生,互联网平台的兴起和传媒媒体的留存,在未来的媒体格局里呈现出多元存在的局面,而在这中间,小资惟一需要坚守的便是“不忘初心,不畏将来”地只做自己。
关键词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自媒体;改进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压力都在不断增大,这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然而,由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限制颇多,致使其发展缓慢且效果不佳。近些年来,由于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让移动终端得到了普及,以微信、微博、网站论坛为代表的自媒体应用简化了公众的信息传播渠道,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中数亿用户实行信息传播活动的新兴宠儿。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优势,与心理健康教育适当结合,希望以此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1自媒体的涵义
关于自媒体的定义,至今还仍有许多争议,“自媒体”最早由美国著名硅谷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提出,可分为三个阶段:web1.0即传统媒体或旧媒体,例如电视、广播等;web2.0指新媒体包含传统媒体的网络版和新闻门户网站等;web3.0指现在的自媒体,即以微博、微信、网络论坛为代表的可以实现用户贡献内容的媒介。
2初中生自媒体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2.1国家素质教育的需要
2012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曾明确提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2.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
中学阶段正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心理学家把这一阶段叫做“心理危机时期”。处在这个特殊阶段的初中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所以在这一阶段的初中学生很容易产生某些心理问题,影响到其今后的健康发展。通过对锦州市多所学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可以了解到,虽然有的学校对于新入学的学生进行心理测验并存纸质档案,却不能很好地进行跟踪再调查;部分学校每个月都会举办相应的心理讲座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却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使得学校并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了更好地响应国家素质教育的需要,应该找到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2.3时展的需要
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发展还不平衡,大部分学校尤其是北方的一些学校中心理健康咨询室设施配置不足,心理健康教师能力不足,不能给予学生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咨询。甚至有一些学校根本没有设置心理咨询室,没有配备心理健康教师。寻求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加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亟需解决的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自媒体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沟通工具。针对自媒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通过一个预调查进行了初步了解。调查方式是对锦州市几所中学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放问卷共130份,收回115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8%。问卷共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二是学生使用自媒体的现况;三是对开展自媒体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与建议。通过调查,在被试的初中生中73%的学生存在着各自的困扰,有的同学会选择通过跑步或者听音乐等方式进行排解,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选择不排解压力,顺其自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用智能设备上网的同学更是达到了测试人数的98%。对于开展自媒体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仅有0.8%的同学表示不是很支持开展自媒体心理健康教育。而78%的同学表示不同程度的支持,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达到匿名咨询的效果。因此,应当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优势,与心理健康教育适当结合,希望以此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3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3.1授课范围与内容的局限性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主要是通过学校所开设的专门课程、活动课程或者融合课程来接受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是在固定的时空内以书本为载体,教师通过口头讲述的方式来使学生接受心理健康知识,所以授课范围有限且传授知识的速度缓慢,教学内容单一。学生是以集体的形式参与到课堂当中去,故无法根据自身心理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致使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授课范围与授课内容受到局限。
3.2师资方面的匮乏
以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依然处于匮乏阶段,许多中小学生并不知道自己的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教师。而设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某些学校教师专业水平也令人堪忧,甚至不乏是兼职教师。不仅如此,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一个教师往往要负责一个年级甚至是一个学校的学生。在传统的心理咨询中,一个咨询师每次只能接待一个来访者,以此来看,要想满足全体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就变得极其困难。
3.3社会偏见
很多学校都设有一间布置得非常温馨的学校心理咨询室,暖色的墙壁,舒服的座椅或者沙发,专业书籍、鲜花一应俱全。一些学校还专门购置了沙盘等测试的工具,与教室相比较,更显安静舒适。然而,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利用率却不尽如人意。很多学生认为,心里有秘密,但是没法说。老师不能懂,也怕老师对自己产生偏见。社会对心理问题的探索是有一定偏见的,这就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无论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上,还是在社会心理咨询室中,都不敢或者不愿意暴露自己,害怕受到他人的排挤与质疑。学生们如果不能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那么一旦出现问题将无法得到排解,如此往复便会使问题扩大化。
4结合自媒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特点
4.1方便灵活,形式新颖
现如今,网络是青少年接触、认识、了解并参与社会生活的一个必要途径,而自媒体更使得青少年能够方便快捷地融入信息社会。通过自媒体平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能动性,使学生突破原有的时空限制,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学习内容,掌控学习进度。这样的变通,不仅可以让那些由于某些原因而没能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方便快捷地接受教育,也可以使教育更具灵活性。
4.2形象温暖,立场中立
青少年时期正是迈向成人的过渡时期,如今的青少年拥有更多,同时也背负更多,繁杂的世界,快节奏的步伐,高速流动的信息,充满压力的竞争,使得青少年时期既充满生机又充满困惑与彷徨,然而这许多心理困扰,不少学生既不愿意让身边的同学知晓,也没有勇气向家长倾诉,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可以倾诉烦恼的角色。利用现在的移动自媒体平台,学校可以设立一个QQ群,群内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咨询师,让同学们可以在QQ群中通过匿名的方式向老师求得帮助;也可建立QQ群小组,组内成员互帮互助;或者学校可以事先申请几个公用QQ账号,如果学生产生情绪问题可以自行登录此QQ账号向老师寻求帮助。由于学生拿着自己的手机或者独自坐在电脑前,与他人产生了距离,会产生安全感,从而愿意敞开心扉,可以真实地倾诉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也减少了传统心理咨询中的阻抗问题的发生几率,使心理咨询得以顺利进行。
4.3顺应时展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1月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也就是说通过现在的网络自媒体可以适当缓解当下师资贫乏的问题,现有许多专业化水平高的微信公众号和心理辅导网站可以供大家学习。微信公众号有:北京大学心理中心,简里里,你好妈,NLP青少年儿童心理教育第一人,时代心理TIMESMIND,心里有术,心理测试,壹心理等等。这些公众号会定期推送关于心理教育方面的文章或心理测试,其中还有许多关于家长、学校应该如何教育孩子的小文章。有的还提供在线咨询、电话倾诉等服务。然而经过调查得知,除了一些心理相关工作者会关注这一类的公众号之外,少有家长会关注这类消息。这说明自媒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是有了,却未形成良好的体系,难以使每个学生都受益。所以,要想使自媒体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作用,还需要建立一套具体可行的学校系统,才可以切实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聂智.论虚拟社会治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D].中南大学,2013.
[2]杨贤芳.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安徽大学,2014.
[3]姜巧玲.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D].长沙: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4]丛立新.中学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31-34.
[5]郭静静.自媒体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7).
[6]张茜.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以山西省大同市中学为例[D].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7]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整合[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不可否认,当下的中年人、年轻人正在渐渐远离纸媒,去拥抱新媒体,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搬入虚拟的互联网社区。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数字阅读在阅读量上正在逐步挤占对传统纸质读物阅读的机会,18~70周岁国民电子书阅读率为16.8%,电子报和电子期刊的阅读率分别为8.2%和5.9%。
读者在缩减,市场在下滑,渠道在分化,传统纸媒真的没救了?数字革命真的没有给纸媒一点机会?
谨慎的乐观和兴奋的困惑
早在2005年,《京华时报》社长吴海民就提出纸媒“冬天论”,并提出这样的观点:“互联网的崛起对报纸来说,确实是一个越来越强大的对手,但它并不是报纸的敌人,报纸和互联网的合作融合才是未来的趋势。报纸与网络的竞争,不仅是新媒体与旧媒体的竞争、新技术与老技术的竞争,也是小资本与大资本的竞争、旧体制与新体制的竞争。”②
纸媒的市场表现,应验了吴海民的观点,面对新形势,纸媒开始了一场自我救赎的过程,尽管对互联网爱恨交加,但依然还要拥抱互联网。而在这样的过程中,纸媒的胜算能有几何?最为关键的是,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纸媒规模经济效应,让一切变得可能起来。诸多报社纷纷推出手机报、数字报等,但这些还都没有看到市场盈利的希望,依然徜徉在纸媒传统盈利模式之上。
对此,《中国周刊》总编辑朱学东认为,“虽然新媒体冲击越来越大,但传统纸媒尤其杂志在可以预见的时空里,其商业模式虽然会遭到冲击,但并不会被摧毁,甚至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当下无论数字报、电子杂志等,抑或全媒体形态,都没有跳出传统纸媒的盈利模式——发行与广告。
面对新媒体的来势汹汹,传统媒体人好像陷入了很兴奋的困惑。一方面数字技术给纸媒带来更多的载体和空间;另一方面,纸媒与新媒体究竟如何融合发展,才能实现更多的市场利润?“报业进入漫长的‘严冬’还是依然有其乐融融的‘春天’?传统媒体转型中如何选择正确的路径?新媒体是纸媒的救世主还是加快纸媒的消亡?赞同的、质疑的、反对的,多元的看法和观点不绝于耳”。③
其实,自纸媒对互联网的市场蚕食开始觉醒以来,一直以一种矛盾的状态探索属于自己的网络发展空间,有声报纸、PDF版、报纸二维码、手机报等数字报纸形态,纷纷试水市场。但每一种数字形态的报纸,由于内容和渠道的仓促,加之没有对终端读者阅读习惯更多的研究,并没有形成稳定的市场和好的盈利模式,有些甚至是阶段性的存在,如有声报纸等。从现在看,手机报还具备一定的生长空间,但这依然需要很好的内容和载体呈现。不管纸媒怎样尝试新媒体,“报业好像在试图逃离一个同质竞争的时代,又很快陷入另一个同质竞争的陷阱”。而在内容和载体的相互联系上,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融合点,没有更好地研究与受众、广告商之间的新型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市场变化和内容推送方式的改变。
尽管近几年许多媒体投入大量资金在各种新媒体领域,但更多的还是在探索尝试,因为传统媒体人总有一种担心,“面对激烈的新媒体竞争,如果不尝试创新,媒体收益将会随受众的流失而减少”。数字时代,纸媒如何转变原有商业模式?如何创造更多的读者需求?毕竟数字时代的难题,不是技术,而是内容的生产方式和推送方式。
当纸媒遭遇iPad
张朝阳曾说,在未来的互联网业务竞争中,终端非常重要。伴随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渐趋普及,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iPad终端消费者队伍不断壮大,创造了一个颇具市场潜力的渠道。默多克认为,“报业形态将来可能越来越多地由传统纸媒向平板电脑装置过渡,因为后者可以节省纸张、印刷和运输等成本,从经济角度看更有优势。”④
于是,2011年2月,新闻集团创办了一份只在平板电脑上发行的电子报《日报》(The Daily),目标读者锁定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久经世故却不看全国性日报,不看电视新闻的阶层”。这份新型报纸,内容上并没有脱离纸媒的窠臼,由于省掉纸张、印刷和物流等费用,《日报》价格相当低廉,每周只需99美分,默多克还计划将《日报》在更多品牌平板电脑上应用,以争夺印刷物的读者。
对于《日报》,很多人认为这是纸媒的大救星,因为它找到了网络如何拯救报纸的途径,iPad真的能像新闻纸那样,重现传统纸媒曾经的辉煌吗?在默多克眼里,“iPad挽救了纸媒,并且油墨、纸张以及运输成本的消耗将大大降低甚至于不再有这样的成本支出,而且iPad本身并没有破坏传统报业,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而已。”因此,默多克相信报纸将在21世纪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但默多克也许能够想到,坐拥iPad渠道的苹果公司,有近乎垄断的市场权利,对所有经由苹果商店发生的内容交易,苹果公司收入交易额的30%,还要加上40%报纸广告收益,如果算上这样的费率收取,iPad报纸的赢利又能有几何?
媒体人范以锦认为,“报纸重点在报,而不在纸,纸是媒介而已,如果不坚持内容的精神价值,不要说是iPad,再先进的科技也无法阻挡某些媒体的衰退,该消失的一样会继续消失。”⑤《外滩画报》的王晓光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虽然通过iPad技术手段能加快信息更新速度,但对用户而言,这些即时信息应该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或者其他多元化手段获取,《日报》的信息可替代性较强。”⑥
其实,《日报》虽然创造了崭新的发行方式,但从其市场经营来看,依然没有脱离传统纸媒的“发行+广告”的市场盈利模式。而且,《日报》触碰了网络免费阅读的常态,需要用户付费才能够进行网上阅读,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用户接纳的过程,更需要《日报》 拿出更多的精彩内容,甚至是独一无二的内容来吸引读者,但从目前看,《日报》并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在内容的生产上,还没有超越传统纸媒的方式,犹如创新工场创始合伙人汪华描述的那样:“一夜间所有纸媒都视iPad为救世主,它们转向iPad的时候,还是秉持着精英或编辑的内容路线,自上而下传播,订阅广告商业模式、孤岛的使用体验、话语权的把控,原封不动老一套拷贝。iPad的误导让他们不思改变,丢失变革机会。”⑦
笔者希望汪华的观点能够给当前纸媒数字化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考视角,来应对未来真正的数字化挑战,也能够更好地认清把握数字化信息传播的特点和市场模式。《经济学人》就曾发表评论说,“虽然平板电脑可能有助于一些强势媒体变得更强,那些推出畅销新闻产品的媒体可能会享受到数字革命之利,但对在困境中挣扎的不少媒体来说,单靠某种新装置无法让它们起死回生。”⑧
全媒体模式的困惑
提及媒体的数字化,不能不提及当下比较流行的全媒体模式。这种模式被赋予挽救传统媒体的历史重任。目前更多的报业集团,纷纷把全媒体模式的建设列为未来的发展方向。究竟什么是全媒体?“全媒体是在具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的基础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纸媒、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之间的融合,产生质变后形成的新的传播形态。”⑨当然,对全媒体不同的定义,也就会有不同的理解方式,笔者综合大家的观点,首先,全媒体是一个内容生产平台,一个共享的信息平台和平台;其次,全媒体也是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意味着传媒经济规模的扩大。
对于全媒体模式,是否能够引领传统媒体走向数字化时代,《新媒体拯救报业?》一书作者陈国权指出,“这股疯狂的全媒体热,是中国传媒界面对新媒体的挑战和拯救报业的机遇诱惑陷入的一个集体迷思,它完全无视不同媒体机构的差异,无视不同媒体形态的特殊性,无视传媒竞争的细分和集中原则。”⑩陈国权并不看好全媒体模式,那作为媒体的管理者又是怎么看待全媒体模式的呢?
《南方周末》报系执行总编辑向熹分析了《南方周末》“全媒体蓝图”的三个指向:“其一不做全媒体,而做全媒体的内容提供商;其二不做媒介形态上的‘全’,而做空间上的‘全’、内容形态上的‘全’、影响力上的‘全’;其三不以经营能力,而是以内容生产能力与品牌影响力为途径走向‘全’。”⑾作为全媒体试点的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其社长郑强认为,“全媒体主要是依据传播途径和传播介质而言,是媒体形态的一种复合,它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户外视频、电子纸移动报等。”
看来,全媒体依然没有离开内容生存和信息推送两个方面,而我们更为关心的是,全媒体如何实现市场经营上的聚变提升,这也是全媒体模式的核心。因为从当前来看,新媒体依然没有很好的商业模式,如何摸索全媒体的商业模式?
第一财经对新媒体的客户端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初步形成全媒体形态的市场格局,其副总编辑杨宇东非常谨慎地认为:“第一财经新媒体移动客户端将经历传统媒体的助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并驾齐驱和新媒体成为广告与市场活动的主要贡献者三个发展阶段,第一财经新媒体移动客户端要形成良好的经营模式并担纲主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⑿
数字时代,新媒体炙手可热,但我们都不能否认一个事实,为什么新媒体的高流量没能够带来高收入?也许这是数字媒体的整体困惑,是全媒体模式的运营困惑。如果哪一天这样的困惑消失了,数字新媒体的春天也就来了。
最新的《美国新媒体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指出,“传统新闻媒体过渡到数字媒体时要完成一个棘手的成本转换——削减开支并提高网络收入,同时还得尽量避免损害其赖以生存的印刷版广告业务。”由此,我们反观当下传媒集团的全媒体模式,依然绕不开成本转换的难题,因为如何提高网络收入,始终是一个没有破题的难题,更多的还是依赖传统纸媒的广告收入来支付网络费用。在信息满天飞的今天,全媒体不同形态间的信息,能在多大的共融度上,来维护传统纸媒不受侵蚀,这也是一个难题。
学者张立伟的观点,非常值得我们思考。他在《五年数字化转型反思》一文中引用经济学家樊纲的观点,“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适当的技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并不是技术越‘高新’越好,‘适当的技术’就是在一定发展阶段的一定成本条件下使企业能够赢利而不是使其亏损的技术。”⒀进而,他认为,“当下媒介融合尤其是全媒体模式,是一种数字化崇拜,传统媒体‘要适当数字化,不要最大数字化’,最大数字化是在加速纸媒死亡,从而要对报业数字化转型给出操作性定义,即‘适当数字化’,并把数字化放入报业兼顾的今天和明天的整体战略。”
的确,“适当数字化”不仅是一种操作概念,更是一种思维理念,如向熹对全媒体形态的理解。对当下纸媒的数字化转型,无疑提供一个很好的思维借鉴。对于新媒体的发展,无论在渠道、载体方面,还是在内容、读者方面,都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对于全媒体而言,我们并不能赋予其挽救纸媒的重任,最为核心的就是不同媒介如何有效融合,而不产生负能量,建立更为有效的商业模式,实现不同媒介间的相互支持,真正实现高流量带来高收入的市场局面。
注释:
①《皮尤研究中心:2012年美国新媒体发展展望》,腾讯网,2012-03-30
②吴海民:《“冬天”里我们能做什么?》,人民网,2006-02-15
③范以锦:《新媒体拯救报业?》一书序言,《中国报业》,2012年第3期
④⑤⑧袁端端 范以锦:《“iPad狂欢”之后的理性思考》,《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3月15日
⑥《iPad时代,纸媒路在何方》,中国包装印刷机械网,2012-08-22
⑦《再好的工具也成不了救世主》,创新工场创始合伙人汪华微博
⑨《什么是全媒体》,《中国记者》,2010年第3期
⑩陈国权:《全媒体拯救报业?》,南方日报出版社,2012年版
⑾《南方周末的“全媒体”设想》,《南方传媒研究》,2011年12期
⑿《第一财经新媒体移动终端的实践与思考》,《中国记者》,2012年6月
2012年2月,群邑成立了专业移动营销公司mJoule(邑智)。盟博广告公司于2012年搭建的盟博受众平台(MAP)、实力传播2年前成立的非传统传播策划部门Newcast、汉威士媒体集团旗下于2007年成立的明锐互动、安吉斯媒体集团2010年5月重新整合全球数字营销业务形成的“Isobar安索帕”全新的服务架构,都是各家媒介对数字营销大趋势的积极响应。他们各自也都有一些在数字时代取胜的法宝。
据IPG盟博广告中国区首席执行官黄浩挺介绍,有些广告公司,尤其是规模大的那些,内部其实有很多看不见的墙,部门之前的沟通不是十分顺畅;而盟博广告内部是扁平化管理模式,而且重视合作的文化,做事很高效,通常大公司5天才能完成的工作,在盟博甚至一个晚上就能做出来。这种反应速度是数字化时代最不可缺的。
“目前我注意到企业在自媒体使用和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一个品牌的官方微博有很多不同的账号,这可能是因为这项工作在企业内部同时由几个部门来负责,而这些部门互相独立、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行事准则,这样造成的结果只能是让消费者困惑,企业的自媒体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黄浩挺告诉《广告主》杂志。
实力传播大中华区CEO郑香霖则注意到另外一个现象:实力传播通过在全球范围内的研究发现,品牌不会无缘无故地免费“获得”媒体,消费者之所以愿意自发传播品牌的信息,与传统付费媒体的投放是分不开的,而且付费媒体投放越多,免费获得媒体上面的品牌声音就越大。
“很多节目或电视剧,往往都是在电视媒体上形成了一定的关注度,才带动了视频网站的流量和社交媒体上的讨论,通过不同的媒体来引爆,是品牌进行数字营销要有的认识。”郑香霖说。
盟博的做法,同样是主张将自媒体放到企业整体的营销组合中进行管理。“很多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自媒体其实是不够信任的”,黄浩挺说,“我们在做策略之前,首先应该设法找到目标消费者感兴趣的媒体,研究各种自有媒体和免费获取的媒体之间是如何彼此促进的,然后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在所有能起到作用的渠道进行投放。”在这个过程中,自媒体是营销策略的一个组成部分。
另外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就是人才。黄浩挺一直相信,客户选择公司,不能以其规模、名气为参考,人才是根本。因为每家公司提供的产品、系统、工具是不同的,究其根本,是因为服务团队的素质的差异,专业素质过硬、负责任、以客户利益为导向的队伍,才是好的营销策略诞生的基础。
在数字媒体这样一个发展迅速的领域,既懂营销又懂技术的人才是稀缺的,实力传播的做法是加强对传统媒体领域的优秀人才的培训,他们曾经邀请了7家国内主流互联网公司的专家为员工做培训,而且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员工与他们交流沟通,增强对这些新媒体的认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一种超越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开始兴盛起来,这就是“自媒体”(We Media),也被称为“个人媒体”或者是“公民媒体”。关于自媒体的概念,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的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对“自媒体”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1]”从此概念可以看出,自媒体不同于传统的电视、电台、报纸等主流信息传播媒介,人们不再只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每个人都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目前自媒体平台主要包括博客、微博、微信朋友圈、QQ空间、贴吧、社区BBS等,兼具有平民化、个性化、自主化、易操作、交互性、信息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自媒体时代就是指个人通过手机、网络等运用自媒体平台向特定的或者是不特定的人群传播信息的媒介时代。
二、“高校网络舆情”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在高校网络空间内,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的舆情主体对其所关心的特定的中介性社会事项产生的评价和所持的社会政治态度[2]。高校学生是使用自媒体平台的主流人群,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高校学生几乎可以随时随地接入网络,通过自媒体平台随时传递个人心情或者是网络热点新闻,也可以在自媒体平台发表各种意见,与各类人流互动,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高校学生是一个思想活跃、知识丰富、追求新颖、崇尚个性的社会群体,因此,高校网络舆情不可避免地带有主体(高校学生)及载体(自媒体平台)本身的特征,如自由性与可控性、互动性和及时性、丰富性与多元性、隐匿性与外显性、情绪化与非理性、个性化与群体极化性等特征[3]。
三、自媒体给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自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所具有的特征,一方面,自媒体为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带来了机遇。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可以通过相关平台发表自己的意见及观点,通过互相讨论,吸收借鉴不同群体的经验,不仅有利于高校学生的经验积累和成长,也是高校学生接收和传递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也可以利用自媒体平台传播信息,引导高校学生舆情走向。另一方面,自媒体也给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如果管理不善,可能会出现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如果网络舆情有误或者是指向偏差,就会给高校学生对事件真假善恶的辨识造成困惑,出现“以讹传讹、以谣传谣”的现象,比如2014年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发生的集体腹泻事件,因为网络谣言说“学校水污染严重,汞含量超标110倍,苯超标70倍”,造成该校14000余名在校师生集体恐慌,最后由警方调查取证出面辟谣。因此,如何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就成为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
四、自媒体时代加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对策
(一)从国家社会层面来说,加强对网络舆情和自媒体平台运营商的管理,建立长久有效的完善的网络监管机制
目前我国政府实施的网络监管仍然是一种被动性的、回应性的监管方式,即只有当网络上出现了某个对社会影响巨大的严重问题,政府的网络监管部门才会介入,这种事后监管达不到监管的时效性,尤其是网络传播速度之快,如果不及时介入,就会引起不必要的损失。建立有效的完善的网络监管机制,一方面,加强立法,明确网络监管责任;另一方面,加强对自媒体平台运营商的准入管理,从源头上屏蔽非法网站的信息交流与传播。同时,也要完善信息公开和机制,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理。
(二)从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层面来说,应该建立起完善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高校是青年学生聚集的主阵地,也是思想最为开放和活跃的地方。高校学生也是运用自媒体的主流人群。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人员和高校思政教师要注重对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对于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来说,一方面,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建立与学生的互动对话机制。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开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或者是官方微信,利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载体和方式保持学校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对话,坚持“平等对话、互通互信”的理念,充分尊重大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话语权[4]。另一方面,坚持教育育人为主,“因势利导”,引导高校学生网络舆情走向。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基本工作是教书育人,在自媒体时代下,高校学生是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既不能对其使用自媒体发表言论置之不理、放任不管,也不能采用阻止或压制的方法,最好的办法就是“顺着自然之性去因势利导,使人的情感、欲望自觉接受理性的引导”[5]。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要时刻关注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动态和走向,做好研判工作,及时介入,及时公布舆情相关信息,积极做好高校学生的疏导工作。最后,完善相关应急机制。在出现舆情危机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积极应对,通过相关自媒体平台及时公开相关信息,危机解决后,还应做好善后处理工作,消除舆情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从高校学生个人层面来说,应该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文化水平,不断提升个人能力
妖术,摄影
“要之,照相似乎是妖术。……S城人却似乎不甚爱照相,因为精神要被照去的……”
―鲁迅《论照相之类》
鲁迅辛辣地描述反映出上世纪初摄影术在中国刚刚开始普及时的尴尬境遇。所谓“妖术”,是与巫术相对,为旁门左道用来欺人惑众的邪术;而所谓摄影,又是这样一种包含着双重悖论的玩意儿:它可以永久地保留下刹那间消失的事物。类似于在鲁迅笔下S城的中国人,正逢启蒙之处,依然恪信气血精元之类的玄奇蛊事,对于理解摄影术这类以图像来认知世界的新鲜方式,心目中当然存有疑虑。而这些疑虑并不是区域性的,早在摄影术产生之时,欧洲的老学究们也在顾虑重重。1843年,摄影术刚刚开始流传,饱受争议的机械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Feuerbach)在他著名的《基督教的实质》(Das Wesen des Christentums)前言中,对他“身处的时代”表达了这样的困惑:重图像甚于事物,重复制品甚于原作,重表现甚于事实,重现象甚于存在。紧接着,马克思在对他的批判基础上,进一步做出预言,在生产过盛的商品拜物教阶段,无所不及的图像将左右着我们对现实的要求。这就是影像化的世界,将我们“精神”照去的现实。在今天的现实环境中,手机摄影的出现,无疑是最重要的僭越环节。如果S城的人或者费尔巴哈活到今天,该会作何感慨呢?
不过,启蒙之后人类已经习惯于通过某一种发明来定义某一时代的社会变化,同时接受在变化的现实中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符号世界:譬如对于摄影术,电视和钢铁构建起影像的20世纪。在这个过程中,某些概念得以重新定义:譬如照相机的出现,激活了在中世纪后被钟表所消灭的“永恒”观念。网络和数字化媒体的兴起,又将状况重启,手机和照相机的结合是否意味着某种混沌来临的征兆?遥感术与摄影术的复合体,一边将远处的时空把控,一边将眼前的现实抓取,手机摄影无疑扮演的是一个超自然的“妖术师”角色。
明末的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中对“妖术”有如此评断:“那学了与民间祛妖除害的,便是正法;若是去为非作歹的,只得叫邪术。”倘若如S城的人以“妖术”去理解摄影,作为一种为现代人所用的巫技法术是否也具备两面性。照相机―一种中性的技术装置―捕捉了时间,使之为人所用,从而也改造了人的时间观念。在这一过程中,它也改造着人对于自身的认识。显然,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建筑,都无法像现代摄影这样迅捷而精确地将现实和自然的片段截取。当我们在影像生活中享受着空间延伸或聚拢,同时,也面临到对于时间混淆或飞逝的时代恐慌。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摄影的“妖术”,很容易使人变得好奇心强烈而又优柔踌躇。手机的摄影更显得神通,一方面,灵巧的镜头更容易凸显出事物的存在;另一方面,技术操作的简化极大限度地引发出人的窥癖、猎奇心理和收藏欲望。
新器官,手机
所谓器官,是由不同细胞组成,可以用来完成某些特定功能的生物体结构组织。所谓手机,是由人工制造,附加在人体之外可以延展感知交流限度的智能机器。
在照相机不断捕捉又不断加速人类时间的过程中,另一种技术装置的发明和演进,正在改造人的空间认知,这就是电话。而移动电话―手机―作为近半个世纪实用主义发展的重要产物,更是一个终端性的发明。在工具理性的衍伸下,如今的手机已然成为机器化的身体“塑造组装”中的一个核心部件。毫无疑问,在现代生活中,手机已经异化生成为人类身体的一个“新器官”。毫不夸张地说,手机可能是工业革命以来最有“魅力”的人类发明物,从没有哪件人造工具像手机这样让人离不开。而在影像的基础上,手机的作用继续扩大篡改人的时间感和空间感(网络环境下的遥感技术可以任意缩小、放大、甚至折叠时间差和空间差),并且在数字化媒体所建构的“地球村”里,逐渐接管了人的感官、判断,甚至行为。
如今,手机的话题已然广泛深入到现代性的各种讨论当中,但如同它在上世纪科幻小说中的缺席,其旺盛的“生命力”大概是让许多处于时代轴心的预言者都始料未及的。赫胥黎(Aldous Huxley)1没有用过手机,所以他笔下的“孵化与条件设置中心”没有关于手机的研究处,否则他会欣喜而惊讶地看见,今天没有领导组织的“新勒德分子”(New Luddite)2是如何拿着手机就占领了华尔街,广场上闪闪烁烁的手机,仿佛成为了威力无穷的棍棒武器。奥威尔(George Orwell)3也没有用过手机,所以“老大哥”可以用“双重思想”(Doulbethink)操控解释一切,而现在,任意几条群发短信或者微博就能让“真理部”谣言四起,“双重思想”设计得再好,在手机文化的刺激下也不过是“无间道”的套路罢了。吉布森(William Ford Gibson)4应该是用手机的,如今手机将他当年所描述的“赛博空间”(Cyberspace)具象地凸显营造出一个真实无比的新“人造世界”,而他是否会考虑重写《神经症漫游者》(Neuromancer)呢?
手机建构着目前最主要的社交网络,这意味着手机不仅接替起了我们主要的情感交流,同时还实践着我们的意识表达和感知认识。3G技术和“微博文化”的兴起,使得简短快捷的信息碎片自由地飞出在封闭的空间,随时随地地在都市人群中聚集又消散。在今天的生活中,手机扮演着多重而复杂的角色。对于现实主义者来说,手机是在手中可大可小的“金箍棒”,亦或是说谎时必不可少的道具;对于大众来说,手机是陪伴得久已麻木的情人,亦可能是居心叵测的监视密探。
手机是否已然接入我们身体的中枢,尽管它不总是尽如人意,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有多么地离不开它。手机,从一部卑微的机器,变成一件在体外生长的“新器官”,它还要安排我们的时间,控制我们的视域,传达我们的意义,一旦它失踪了,我们会变得烦躁不安,在不得已更换它时,我们或许还会有难受和不适应的“排异反应”。马克思曾告诫,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都会包含有自己的反面。面对手机―这个复杂怪异的“新器官”,我们当然要接受它,运用它,同时也要警惕它,批判它。
驱妖术,手机摄影
“摄影是现代的驱妖术。原始社会有面具,资产阶级社会有镜子,而我们有影像。”
―鲍德里亚《消失的技法》
柏拉图谈“洞穴”,韦伯谈“祛昧”, 鲍德里亚谈“驱妖术”。从面具、镜子,到影像,折射出人类对认识、反思、并试图表征眼前的世界的实践过程。所谓“驱妖术”,在中国人的语境里,最早源于古代道教中符派的一种法术,施法者在黄纸上或帛上用丹书手绘为符,驱妖镇魔,治病除灾。显然,“驱妖术”是对“妖术”的去除,同时也是另一种法术的彰显,这种法术更为民间化,更具有现实性。而鲍德里亚把摄影比作“驱妖术”,是源自对景观社会的批判。在《消失的技法》中,他反复强调不是我们在拍摄事物,而是事物通过镜头捕捉了我们。这种打破摄影术中主客对立的吊诡思辨在手机摄影的实践中得以清晰还原,照相机不再是一件主控摄影“妖术”的垄断性技术媒介,在手机摄影的实践中,可能没有人意识到手中攥握着一只相机,但在视觉欲望的刺激下会意识到拍照。手机―作为一件新生的体外“新器官”―瓦解了照相机在摄影中的主体地位,而拍摄者与被拍事物之间围绕着影像欲望的实现,相互运转。手机摄影跨过了意识思维与技术媒介的沟壑,成为一个典型的欲望机器。上世纪50年代,电视的普及为战后的家庭带来一套影像的世俗生活,我们开始被告知,观看可以成为一种信仰;而现在,手机摄影给个人生活制造出庞大的欲望生产空间,我们继续被告知,拍摄就是一种生活,而摄影可以仅仅只是娱乐。
在景观社会的逻辑中,影像价值显然高于现实的价值,在影像的社会里,人们以手机和电脑作为现实生存的替代者,视觉逐渐取代了触觉、味觉等等,成为人们把握感知世界的一种集权性感官,换句话说,影像统治着一切。在关于手机摄影的生活中,人们会让影像来建构自己的生活。就如我每次和女朋友约会吃饭时,美食上桌后,她一定是先拿出手机一通猛拍,然后马上转发微博分享,这个过程仿佛比品尝美食更觉美味。手机“拍客”是否会认同这样一种逻辑:表现在影像中的就是好的,而好的事物一定要在影像中表现。这是手机银幕在同义反复地给我们传达这样一种信息:景观既是手段,也是目标。
自拍,围观,微博……手机摄影的“驱妖术”引发出一系列新鲜的媒体现象。手机摄影作为一个显著的现代性媒介场域,有着更大维度地敞开,同时,也面临缺乏约束和整合的局限性,这是任何新生媒介都会遭遇的矛盾。在消费社会中,作为“欲望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手机摄影与自媒体的发展关系密切。在围绕自媒体的运作当中,手机摄影正产生着复杂的社会效应。手机摄影文化除了存在于当代摄影中的趣味与价值反思,在更大程度上正极大地刺激着社会民生的敏感神经。通过“郭美美”、“艳照门”等种种现实事件的反应,我们可以从以手机摄影而形成的自媒体机构中,观察到一个庞杂而扭曲的对立复合体。在这个复合体当中,每个人都应该被要求了解媒体的正当属性,了解自己的合理欲求,并且进一步涉及到诸多手机摄影与自媒体相关的困惑和问题,譬如手机影像在自媒体传播中的道德判断,手机摄影在自媒体状态下的存在限度,在网络生活中作为图像的个体与他者关系的重新衡量等等。
手机摄影的“驱妖术”也使得“摄影师”彻底陷入身份危机。在手机摄影的语境中,“摄影师”的概念常常被悬置,“谁拍摄了什么”这个问题不再是衡量照片的背景要素。现在,只要你有手机(当然前提是这部手机不是支只有按键的黑砖头),你就可以随时拍摄,人人都是“摄影师”的局面,进一步导致以往“唯题材论”的摄影创作局面被彻底抛弃,专业边界的消融,使得“摄影的巴洛克时代”5完全终结,这也正是摄影现代性的完全展开,这将一个摄影活动繁荣而影像资料鼎盛的匿名时代。
从“妖术”到“驱妖术”,当手机摄影拆除了摄影术的媒介壁垒,剥去了摄影师的精英外衣后,也许有人会说:拍摄,可以不思考!当然,也有众多的人,在尝试用微小而平凡的镜头来度量生活,记录现实,表达自我。
一、在曲折中探索
说实话,我是一位老“课改”了,十年前课改开始,专家们在台上讲,我会后不知所云。
为什么十年课改理念不能深入我心呢?剖其原因,有这么几点:1、专家们只告诉我们课改如何好,但没有深入到教学一线中来,不知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课改,或应该如何改,才能让学生有所学,有所知。一线老师嘴上“喏、喏”,但心里却打上个问号:专家们,你们知道现在的学生们是什么样吗?这样下来何谈成绩呢? 2、多媒体当道。课件真的能让学生学有所得,有所悟吗?在最早的多媒体进课堂也是从听优质课上学来的。刚开始是如获至宝,教师省力省事,学生爱看。但普及开后学生的热情就凉了下来。试想当今铺天盖地的媒体早已让学生心生厌倦,家中上百个频道都频频换台,课堂上的课件又能吸引学生几分钟呢? 3、课程改革的确势在必行。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否则就会被淘汰。但是,应试教育改革了吗?学校是重视你的改革还是你的成绩?分、分、分不还是老师和家长的命根吗?4、常年的重复教学造成知识的陈旧老化,没有更新,固步自封。5、教师自身不思进取的惰性……
种种原因,使我在教改这些年中仍然“穿新鞋,走老路”!
在探索中学习
千头万绪涌上心头,一时的无语,不知从何说起。开始时我对待国培学习的态度就不端正,好奇之余,又揣测无非是和往常一样,听专家的长篇论述,听几节“表演”课而已……认真听完专家的一节课后,我被深深的吸引住了。真没想到 “国培计划”竟然给我课堂注入生机;给我的工作带来了“惊喜”!
专家们请来了一线教师,在讲座中有许多知识正是困绕我多年的疑难,鲜活的教学案例,简短精辟的教学理论,解决了我教学中的大量疑难困惑,一时令我醍醐灌顶。在专家讲座和名师示范课的引领下,我开始认真反思以往的教学工作,找准自身的不足之处及与优秀教师的差距所在。争取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
通过国培我明白了许多:课堂中教师只是引领者,不要急于“告诉”,要教会让学生自己思考,自主学习探索……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工于教学设计;精于课堂讲解;妙于师生互动;勤于辅导批改;善于总结提升!正逢期中考试,在八、九年级的复习中我遵循新版《历史课程标准》,检测了学生在学生在复习阶段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时查漏补缺……这,都要感谢国培!
二、在学习中感悟
通过2个月的紧张学习,收获颇多,现将国培计划学习感悟和国培的优势总结有以下几点:
1、远程培训方式灵活,时间和空间自由,交互性强,适合在职边工作边学习,时间可以自由安排,为工作繁忙的老师提供了便利。 2、培训有监督机制,有进度、有计划、有辅导员解决疑难。
3、教授和学者走下“圣坛”与一线老师共同教研。对边远一线的农村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
4、论坛交流方式独具匠心。教师平时教学中的困惑和心得,即可通过论坛交流,也可以以日志形式记录。更能够将教学中遇到的疑难向同行们求助!
5、国培计划是我们农村教师提升自身业务素质的一次绝好机会,也是教育教学探究的一个展示平台。
6、交流范围广。在QQ群可以不限地域的交流。国培计划作业形式设计丰富,可操作性强。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目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逐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兴、主流形式。近年来,互联网媒介逐步向自媒体时展,主体多元化的自媒体平台、便捷的信息传播渠道在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打造新型便利性平台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自媒体的分类和界定
1.以学校、学院或处室为运营主体的官方自媒体
如学校党委宣传部主管的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学生工作部门维护的年级QQ群、共青团微博、网上民声等。该类自媒体的优势:消息来源可靠、消息过程严谨可控。弊端在于缺乏娱乐性和吸引力、关注度较高但实际阅读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2.以学生组织和学生团体为运营主体的民间自媒体
目前在高校受众较多、影响较大的有:学生会等学生组织管理的微信公众平台和QQ空间、bbs论坛、各类求助墙和表白墙等。该类自媒体的优势在于接地气、学生参与度高。弊端在于内容易跑偏、容易沦为学生抱怨、吐槽的阵地,难从根本上起到教育引导效果。
3.以个人为运营主体的个人自媒体
在高校范围内来讲,主要分为教师个人自媒体和学生个人自媒体。个人主体可以通过现有的各种网络渠道发表观点、分享生活。是现阶段覆盖范围最广、也最难以引导的一种自媒体形式。
二、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1.互联网媒介的介入,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限制
过去,学生与教师之间基本以面对面交流为主,交流时间基本以8小时工作时间为主。导致一些较为内向、羞于与老师正面交流的学生难以表达自己的困惑或诉求;导致一些时效性较强的宿舍矛盾等问题错过最佳交流时间而失去最好的教育效果。自媒体的出现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地域界限,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网络思政当中来。
2.学生活跃于自媒体平台,使教育者更容易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大学生喜欢并热衷于通过QQ空间、微信朋友圈、微博分享自己的即时心情和动态。使教育者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在现阶段的生活状态、情绪波动等;并能够借助自身教育经验快速判断学生在现阶段的思想状况,把握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时机。
3.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参与,弱化了二者之间的身份界限,拉近了二者之间的距离
在网络话题中的共同关注和共同参与,使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说教者,更多地成为聆听者和参与者。身份界限的弱化使学生更容易在虚拟平台下敞开心扉、交流真情实感;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具真实性、效果更为明显。
三、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官方自媒体如何吸引更多受众
官方自媒体作为教育主体最有力的发声平台,只有让其声音真正传递到每一位受教育主体身边,才能让最真实、最正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惠及每一位受教育者。因此,在花样繁多的各式媒体平台中,如何在保留官方平台即时、真实的前提下,突破其严肃界限,使其最大限度的兼具教育性与娱乐性是现阶段亟需思考的课题。
2.学生集体自媒体平台如何更具真实性和教育引导性
集体自媒体平台作为现今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接收形式,拥有庞大的受众和参与度,如果能全方位发挥其作用,必将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最有利的帮手。但现阶段,集体平台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和退出机制,加之平台更新速度快、保有信息量庞大,使得集体平台的发声在真实性和教育引导性上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成为制约集体自媒体平台发展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流阵地的一大绊脚石。
3.个人在自媒体平台发声过后能否有更多思考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便利性和意义在于以点带面,通过个别教育带动集体教育。现今,个人自媒体平台的发声更趋向于抱怨性发声,针对学生的问题,教育者在个别教育过后,能否引导学生针对其抱怨性发声有所思考、有新发声是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快速见效的一大法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最大限度地改变“解决问题”的教育模式,向“引导学生自我思考”、“变受教育者为间接教育者”方向迈进,以此达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目的。
四、自媒体时代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1.规范校园自媒体平台建设,切忌盲目追求自媒体平台数量
学校官方自媒体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应由专职部门备案负责,避免各部门未经论证各自组建自媒体平台,从而避免同一信息的重复推送。力争将有价值的信息在受众较多的平台合并推送,扩大信息覆盖面和影响力。
2.将学生纳入自媒体平台建设队伍
一是让学生参与到平台建设、信息编辑当中来,在枯燥的信息中融入活泼的元素,使受众更易于接受。二是借助学生骨干的力量成立网络舆情监管小组,关注网络动态,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解决。
3.将师德建设、线下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阵地建设有效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高校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榜样带动作用。在做好师德建设的基础上,充分相信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将无形的引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实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健康成才
“思想修养”是课改以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门课程,对于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加强思想政治修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网络作为信息传播新的媒体,对大学生的“三观”形成以及心理和行为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以微博、微信、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的自媒体、新媒体迅速发展,在改变大学生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式的同时,更给学校思想教育工作不断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科学分析和正确对待自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
区别于中小学生,大学生思想受大众传媒影响非常密切。在自媒体产生之前,大众传媒的主要传播方式是单向的,对大学生思想教育也主要是单向的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传播。自媒体时代到来之后,大众传播就随即实现了双向的和散布型的传播,大学生既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各种信息,又可以自由发帖、写微博阐述自己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观点,还可以与他人进行充分的交流与讨论。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受自媒体的影响越来越深远和迅捷。在自媒体的影响下,传统灌输式思想教育模式必然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大学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从教学方式、教学平台、教学内容等多个方面着手,科学分析自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和网络传播对“思想修养”教学的影响,积极探索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路径,以增强“思想修养”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宗旨,推陈出新,创新教育理念。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开展思想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先进手段,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思想教育的空间和渠道。这就迫使我们必须主动加强校园论坛、校园网的建设,构建可管可控的互动平台,为大学生创建充分交流和平等讨论的空间,通过网络进一步掌控大学生日常关注的热点以及思想动态,从而自主地净化和利用网络阵地,并通过网络阵地逐步扩大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同时,我们思想教育工作者还可通过新媒体上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沟通交流加强与大学生的良性互动,对大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和思想引导,促使大学生对生命的价值和自己的使命与责任进一步思考。
自媒体时代,正是热点增多、矛盾多发的社会转型期,若仍坚守传统的单向传播方式进行填鸭式思想灌输,势必会引发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教育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思想修养”课需要认真研究自媒体所带来的新问题,主动以思想引导代替信息控制,既对教材基本原理进行阐述,又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解剖,既讲清楚取得的成绩,也不回避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要深入分析发展过程和历史背景,让大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观点和立场,正确认识和对待各类热点话题,学会理性地、辩证地思考和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拓展思想道德教育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引导其正确认识各类政治制度并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很重要,但“思想修养”课程不能等同于政治理论教育,特别是针对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更不能动辄将“思想修养”课程理解为单纯的爱党爱国教育,必须认识到,在将理想和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重点的同时,教育工作者还要拓展思想道德教育领域。
当前,以信息网络为核心技术的新技术革命正在深入持久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 ,网络化已经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当今时代的一大突出特征。全社会对就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纪律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要成为各类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不但要有专业理论和实际动手能力,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必须将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一起抓,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和从业意识,力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毕业学生积极参加社会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
受自媒体的影响,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缺乏公德意识,因此,在高职高专院校通过“思想修养”课程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尤显重要。加强社会公德教育,要求包括我们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内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积极树立起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树立个人对他人、对家庭、对单位、对社会的义务观念和责任观念,树立起个人作为公民应有的良好修养。
自媒体时代,思想教育工作者尤其要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正确婚恋观教育。爱情本是美好的,但充斥各类媒体的交友、征婚、速配和充满自媒体时代特点的QQ、微信等等都对大学生树立正确婚恋观念造成了深远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甚至沉溺于此不能自拔,影响了学业,个别严重的甚至被网络所欺骗和伤害,给美好人生留下阴影。“思想修养”课就是要指导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掌握科学的择偶标准和原则,正确认识爱情的本质,我们思想教育工作者就是要重点指导大学生们正确处理爱情与人生、爱情与事业的辩证关系,着力培养他们科学的婚恋道德观,明确婚姻的本质中所包含的伦理关系,明确婚姻必然以爱情与义务的统一为根本点。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性观念呈现多元化和开放态势,但我们必须明确,网络时代不是性开放时代,要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性伦理教育、观教育和性卫生教育,要让大学生理解和认识到不能把作为追求爱情的手段,正确认识和理解和性关系,自觉树立正确的婚恋和性价值观。
自媒体时代,网络道德教育凸显重要和急迫。“思想修养”课一定要把正面引导作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以启发道德思维和自主构建网络道德理念,形成被全社会认可和接受的网络道德行为。在“思想修养”课中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可以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自觉遵循网络沟通、游戏规则,有效规避网络犯罪,使大学生对网络虚拟世界是我们现实生活的延伸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自觉形成网络自律,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不道德行为,杜绝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新媒体;播音主持;出路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逐渐被新媒体替代,播音主持人不得不顺应时代潮流,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网络节目具有视角独特、内容新颖、语言辛辣、创新力强等特点,博得许多人的喜爱。所以,要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环境下,增强广播、电视节目的收听、收视率,就必须培养出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较高的播音主持人才。
1 新媒体环境下培养播音主持人的要求
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信息传播与社会生活的方式。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微博、微信的出现,社会公众参与舆论传播的积极性提高,人们也更理性地去看待传播内容与传播者。
第一,播音主持人从信息内容的转述者向生产者转变。一些播音主持人除是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者外,还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参与者。他们原本就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所以其微博、微信的关注度通常较高。播音主持人的工作与微博、微信等平系起来,对传统媒体与传播信息有一定的影响。新媒体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与播音主持可见度,也对播音主持人的整体素质与专业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二,新媒体环境下,不同媒体逐步融合。智能手机、电脑等新媒体的诞生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面对覆盖面广、互动性强、传播快速的新媒体,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必须改变传播方式。很多电视节目主动寻求与网络的合作,既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二次传播,也将微博、微信等网络互动技术引入节目,提高观众的参与度。新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人既要较强的业务能力,又要了解新媒体平台,拥有全媒体观念,了解新媒体的传播技术与相关知识。
2 新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人培养面临的困惑
目前,我国有300余所高校开办播音主持专业,招生人数不断增加。但部分高校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2.1 培养目标较小,缺乏完善的课程设置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校以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为基础设置教学目标,培养适合在电视、广播传媒企业从事新闻传播、播音主持等工作的人才,其培养目标较小,不利于提升播音主持工作者的应变能力与适应能力。另外,各高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课程设置重视训练学生语言表达、播音发声、普通话语音等方面,但忽视提升学生的新闻素养。总之,与快速发展的新媒体相比较,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呈现出雷同、狭窄与陈旧等特点。
2.2 没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教学
播音主持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可否获得实践机会,对人才培养有重要影响。现阶段,部分高校为获得更多经济利益而设置播音主持专业,但因为教师资源、教学经费等问题,出现缺乏实践教学的现象。部分高校硬件设施较少,导致学生缺少在镜头前、筒前播音主持的机会;部分高校尽管建立了实验室,但硬件、软件设施和教学目标、要求以及实际工作有明显差距;部分实践教学没有进行全面规划,体现出较强的随意性;部分高校只在校内进行实践教学,没有和媒体相对接。总而言之,大部分播音主持专业难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对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有很大影响。
3 新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人培养的新出路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要分析播音主持怎样借助此环境建立专业实践体系,全面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出满足新媒体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3.1 增强学生新闻意识与新闻敏感度
现阶段,播音主持教学忽视了学生新闻素养的培养,要对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进行调整,有效增强学生的新闻意识与新闻敏感度。首先,培养学生新闻意识与新闻敏感度一定要以学习理论知识为前提,所以高校要拓展、健全新闻传播方面的课程体系,让该专业的学生明确定位自己的学业与今后工作的内容。其次,要鼓励与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网站、校电视台、校广播站、校报等校内媒体的采访、编辑与播报工作,要重视提升学生采编播等技能,要增强学生的新闻意识、分辨社会问题和传播信息内容的能力。最后,在教学中要重视扩宽学生思维,重视提升传播主体应该拥有的受众意识、导向意识、创新意识与角色意识,让其从不同层面与视角提升新闻价值。
3.2 完善课堂教学,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为满足新媒体的发展要求,为传媒业培养更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高校要在教学中完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地位。在使用示范演示法的过程中,可以同时选择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等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研究,有效调动学生求知欲和学习自主性。在使用项目教学法时,为学生提供节目选题或名称,让学生制定节目类型和报导角度,从前期的节目设计、采访、编写,到后期的制作、完善与主持,都由小组自行完成,此过程中教师扮演顾问角色。通过制作节目,充分提升学生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节目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3.3 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的实践教学
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实践教学是特别重要的,所以要借助新媒体平台建立多元、开放、完善的实践体系。新媒体技术的进步,让参与播音主持学习的学生拥有更真实、快捷、方便的实践平台。如学生能借助自媒体将自己的学习与实践成果上传到网络平台,建立网络电台、网络广播、网络频道等,此类实践操作程序简单又形式多样,学生能够与其他人在网络上实现互动,并得到及时的信息反馈。
4 结语
在新媒体环境下,提升播音主持人才各方面的能力与素养,是特别迫切和重要的。在培养优秀播音主持人的过程中,要关注目前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了解自身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增强学生新闻意识与新闻敏感度、完善课堂教学并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的实践教学等策略,逐步研究与发展,才能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环境下提升学生的能力,使之成为满足新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关杨.新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思路研究[J].新闻传播,2011(09):43+46.
[2] 李h.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人才的创新培养[J].新闻研究导刊,2015(17):204.
究其根本,是被数字时代所衍生的种种“搅了局”,是被数字时代下的昙花现象“蒙了眼”,忘却了品牌初心。
数字时代,改变的是消费者而不是核心价值
数字时代的来临,打破时空界限的网络日益走入广大消费者的视野,全面介入了广大消费者的生活,信息获取、社交、娱乐、购物、点餐、出行、支付......可以说,消费者的吃穿住用行都因数字时代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消费者的意识、认知和行为习惯也在悄然改变。
自然而然,企业忙碌着顺应消费者变化而开展一系列的品牌营销工作,将更多的时间、金钱和精力投入到迎合数字时代的变化中,甚至部分企业调整组织架构,专门开展数字化营销的工作,以便企业能够更好地和消费者保持联系。这种“跟得上趋势”的做法没有错,消费者的变化将引发品牌营销工作的调整也没有错,但需要清晰的认知的一个逻辑是:数字时代改变的是消费者,不能过分沉迷于迎合消费者的意识、认知和行为习惯的变化,而忽略甚至偏离了品牌核心价值,也就是说,品牌核心价值不能轻易改变。
迪士尼、耐克等成熟品牌,并不会随着时代的改变和消费者的变化而忽略或偏离其品牌定位,不管什么样的时代,不管哪一代人,迪士尼的梦幻和乐趣依然是其品牌核心价值;激励依然是耐克品牌所倡导的核心概念。
为此,在数字时代更加浮躁的环境下,保持品牌初心,拥有并坚持一个清晰的品牌核心价值显得比任何时候都重要。
数字时代,改变的是演绎方式而不是核心内容
数字时代,衍生了许多新媒体平台,催生了许多新媒体形式,各种新奇特的语言、词汇和“物种”也被原创出来,企业不得不面对这些新事物,开展品牌营销工作。于是乎,追热点、蹭热度变成了风气;定向、原生变成了必学;H5、短视频变成了必做;品牌传播中,若不把KOL、自媒体都用一遍,那就是没有互联网思维,那就是不懂互联网营销......
不可否认,与传统工业经济和信息不对称时代不同,数字时代已经改变了品牌与消费者原有的沟通模式,企业需要重新思考“商标所有权”的含义,需要思考如何重新演绎品牌继续为企业创造价值,也就是说,品牌的演绎方式需要重新定义,但这种重新定义的改变,只是演绎方式,不是品牌所要传递的核心内容。
举个例子,自2012年起,百事可乐在每年CNY期间,都会推出以“把乐带回家”为主题的整合营销事件,历时7年,所要传递的品牌核心内容重未改变,变化的只是演绎方式,或微电影,或明星拜年,或借势IP......
也就是说,在数字时代下,更需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和清晰的思维,不可盲目跟热点、蹭热度,更不可随波逐流地赶H5、短视频等形式的时髦,为了跟热点而忽略内容,错把手段和形式当做内容,原本有限的市场费用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效能。
内容决定形式,最关键的是,仍然是要思考清楚品牌所要传递的核心内容。
如此,才可以真正意义上借数字时代的势,抓数字时代的脉,将数字时代下消费者热衷体验和参与的效能发挥到极致,推动消费者能够讲出一个非常好的品牌体验故事,从而形成时下流行的“口碑传播”。
数字时代,改变的是思维方式而不是思维逻辑
当下,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言语“某某的思维过于传统”、“某某的想法不够互联网”...... 传统思维与互联网思维俨然已经成为了对立面,呈现水火不相容的局面,互联网思维已经被定义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甚至如果不具备互联网思维,都将面临失业的危险。
的确,做品牌工作,需要随着数字时代所带来的消费环境、竞争环境和媒体环境的变化而调整思维方式,创新、预案、快速应变......,但其基础和根本仍然是品牌的系统思维逻辑,如果忘却或抛弃了这一根本,就有极大地可能出现偶然的创意“闪点”、短暂的创意“昙花”,甚至出现“行不散神散”或“行散神也散”的现象。
也正因为如此,数字时代下涌现出比以往时代更多的“风风火火而来,悄然无声而去”的互联网品牌(具体品牌名就不在此特指了),也就不足为奇,他们缺失的就是品牌的系统思维,丢掉了品牌应有的“魂”。
以品牌的系统思维逻辑为基础,调整符合数字时代的思维方式,才是正道,才会避免盲目地追求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倒退到“一个点子闯天下”的时代。
莫忘品牌初心,永葆品牌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