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13: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热病人护理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脑温监护;中枢性高热;护理
中枢性高热主要是由于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受损,使得患者体温调节功能出现损伤引起的,其主要特点为患者体温突然升高至40度以上,中枢性高热若不及时治疗,将会导致血管扩张、脑部代谢及自由基释放增加、加重脑水肿现象及脑细胞损害等并发症出现[1],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我院为了分析对中枢性高热病人实施护理措施的影响,针对收治的中枢性高热病人进行了护理,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40例中枢性高热病人作为观察对象,所有病人均采用脑温监护,采用信封随机方式将其分成两组。对收治的两组中枢性高热病人的一般资料进行检验后发现,统计学无意义,p值大于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收治的两组中枢性高热病人均采用脑温监护,将脑温探头放置于患者脑组织内,通过主机与传感器的连接进行脑温监护,置管部位可采用消毒布进行覆盖,消毒布需每日定时进行更换,脑温监护时间需持续一周左右。对照组20例病人采用一般护理,主要包括药物护理、监测生命体征指标及病房护理等;实验组20例病人采用针对性护理,针对性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体温护理、呼吸道护理、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护理等,针对性护理帮助患者改善体温状况、增强抵抗力及免疫力,预防并发症出现,促进患者快速恢复健康。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中枢性高热病人高热缓解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家属满意度评分。满意度评分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患者家属的满意程度越高。
2结果
两组中枢性高热病人高热缓解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家属满意度评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3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治疗中枢性高热疾病的方式也日新月异,在临床中,仅仅采用治疗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应密切关注患者的脑温,对患者实施降温处理、预防并发症等护理,能有效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2]。本次观察数据得出,采用针对性护理的实验组中枢性高热病人护理后高热缓解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家属满意度评分等指标均明显优于采用一般护理的对照组中枢性高热病人。结果可知,针对行脑温监护的中枢性高热病人实施针对性护理的护理效果显著,安全可靠,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宏玲,牛辉,许炳丽等.32例脑出血伴中枢性高热病人的护理及降温效果分析[J].新疆医学,2006,36(2):151-153.
[2]刘静.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23(12):365-365.
[3]贾菲菲.脑出血伴中枢性高热病人的降温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3):1347-1348.
[4]芮祖琴.ICU中枢性高热病人物理降温护理现状及进展[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21):361-362.
【摘要】目的:通过对高热病员护理的探讨制定相关的护理措施。方法:经过密切观察病员体温变化,给予正确的物理降温,饮食护理,提供安全舒适的病室环境。结果:对高热病员进行正确的物理降温及生活护理,让病员能更快更好的康复。
【关键词】 体温过高 物理降温 护理
发热是由于各种原因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体温超过39摄氏度称高热。
1.资料:我科主要是以收治血液病人为主的科室,病人常因机体抵抗能力下降,感染等因素致体温超过37.5摄氏度以上,发热病员伴有头昏,头痛,畏寒,寒战,咽痛等不适,或持续高热造成病员焦虑,烦躁不安等,在通过冰枕降温,保暖等一系列对症处理和精心护理,都治疗好转出院。
2.护理 2.1发热病员每4小时测体温1次,绘制于体温单上,同时观察病员面色、神志、呼吸、脉搏、血压等一些伴随症状。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逐渐减少每日测量2次。
2.2 降温:过高温度会破坏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并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危害,因此持续高热在38.5摄氏度以上应采用物理降温,物理降温后半小时复测体温,并绘制在体温单上。伴出血者禁止酒精擦浴,以防局部血管扩张进一步加重出血。
2.2.1 温水擦浴:用低于病人皮肤温度的温水,一般为32—34摄氏度,一般擦浴部位为四肢,颈部,背部,擦至掖窝,腹股沟,腘窝等血管丰富处,停留时间稍长,以助散热。全部擦浴时间约20分钟左右。
2.2.2 酒精擦浴:此法能使局部血管扩张,并利用酒精的蒸发作用带走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用作物理降温的酒精浓度为30%左右,具体配制方法为:95%的酒精100毫升加凉水200毫升。在待擦浴的部位下面铺上干净的厚毛巾,其余部位需要上床单。开始擦浴时,先上肢后下肢,一侧擦完再换另一侧,最后擦腰背部。一般每侧肢体擦5分钟,全部擦毕约30分钟,擦浴结束后,用干毛巾将全身擦干,出汗多者应及时更换衣裤,让病人感到凉爽和舒适。酒精擦浴时应注意动作轻柔,让被擦皮肤稍微发红为度。擦浴时酒精不要太多,薄薄的擦一层即可,这比擦很多酒精更易带走热量。擦浴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病人,如出现体温骤降,寒战,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等,应立即停止擦浴,并盖上被子保暖,喝一点糖水。降温勿过急过度,一般降至38.5摄氏度左右即可。不要擦腹部,以免腹部受刺激后产生疼痛与腹泻。皮肤有皮疹,出血点的人禁止酒精擦浴。
2.2.3冰枕或冰袋降温:一般用于前额,必要是可用冰盐水灌肠或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并于降温措施半小时后测量体温一次。降温后注意观察体温骤降,引起虚脱和急性循环障碍。如脉搏快而细弱,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发冷给予吸氧保暖。
2.2.4禁擦部位:枕后,耳廓,阴囊处,心前区,腹部,足底,这些部位对冷的刺激较敏感。冷刺激可引起反射性心率减慢,腹泻等不良反应。对昏迷,感觉异常,年老体弱的病员尤其要注意烫伤或冻伤,擦浴过程中要注意给病人保暖,擦浴完毕后应给病人更换衣裤。
2.3 饮食护理:注意营养,加强水分的补充,可进食易消化吸收的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食物,以满足机体热量的需要。饭菜尽量做可口一些,令病人有食欲感,可少食多餐,鼓励病员多饮水。每天2500—3000毫升,必要是按医嘱静脉补充液体,还应鼓励病员多吃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2.4 口腔护理:持续高热病人口腔粘膜干燥,抵抗力下降易引起口腔炎,粘膜糜烂,应于晨起睡前饭后协助病员漱口,口腔干裂者应涂植物油,甘油或唇膏保护。
2.5 皮肤护理:高热病员在退热过程中出汗较多应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但要防止受凉,长期高热卧床者应防止压疮。
2.6病室环境宜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各种护理应集中,避免干扰病员休息。
2.7安全护理:高热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当高热患者伴有躁动不安,谵妄应注意防止坠床,舌咬伤,可给予床挡保护,必要时给予约束带固定患者,松紧要适宜。
2.8心理护理:对高热患者应经常巡视病房,关心患者,耐心听取,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还应注意患者的心理反应。同时做好健康教育,如教会患者测量体温,如何进行物理降温。
小结发热的各个阶段由于出现的临床症状不同,患者有寒颤,面色苍白,头痛,出汗等不适,尤其是持续高热的患者{住院时间较长或经济负担较重}可使其情绪紧张,恐惧。我们应加倍关爱病人,注意其心理反应,指导病人或家属给予正确的物理降温方法,并创造安全舒适的病室环境,使病员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基础护理学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人体如何保持健康以及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门科学,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还必须掌握心理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通过语言、表情、举止行为等给病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使病人解除思想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1 高热病人的心理变化
1.1 疾病本身所致的心理变化:高热主要是神经系统和神经体液调节产生了紊乱,表现为大脑皮质功能失调。病情继续发展,体温持续升高,病人将出现心跳、呼吸加快,出汗、口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软弱无力等症状,有的甚至出现精神症状,如头痛、嗜睡、谵妄等。儿童尚可出现抽搐。
1.2 期待性焦虑心理变化:大部分病人期待医护人员重视自己的病情,要求在诊断上尽快确诊,在治疗上药到病除。
1.3 依赖、思亲的心理变化:病人因肉体上的痛苦产生变异心理,使他们更加思亲念故。病人在生活上、心理上需要亲人的照顾和安慰来减轻内心的压力。
1.4 恐惧性心理变化:为了尽快确诊,辅助检查繁多,如血、尿、粪以及有关体液的实验室检查,相应的仪器检查和注射、输液等。病人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担心病情严重和留下后遗症。
1.5 确诊后的心理变化:如确诊为一般疾病,则病人心理得到满足,心情愉快,配合治疗;如确诊为恶性疾病,病人一旦得知,会惊恐万分,甚至走上绝路。
2 高热病人的心理护理
2.1 解除高热所致的躯体痛苦和心理反应:采用冰敷、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措施,保护脑、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另外,要重视疾病引起的心理反应,随时掌握病人的心理变化,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工作。注意防止自身的言行引起病人的误解,主动介绍高热常识,帮助病人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2.2 体贴病人,给予较多的心理支持,消除期待性焦虑心理,树立治愈信心。医护人员要以熟练的技术,沉着、礼貌、热情的态度取信于病人,才能融洽感情,配合治疗。如遇到急躁、粗暴、遇事苛求的病人,医护人员要耐心解释,满足其合理要求,这样才能逐步消除病人期待、焦虑的心理,树立治愈信心。
2.3 做好各种检查和诊断前的心理护理,解除病人恐惧不安的心理。高热病人检查繁多,医护人员将检查计划告诉病人,使病人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主动配合。在各项检查操作前,要说明操作时的方法和可能出现的不适。
2.4 作好病人的卫生及安全工作:高热病人出汗多,要注意随时更换衣物、被褥。对躁动、谵妄的病人,应加床挡或重点守护,防止意外。
2.5 确诊后的心理护理:如是一般疾病病人,多鼓励病人注意补充营养和室外活动,以早日康复。若为疑难重症,除上述各种方法护理外,在心理上应给予更多的护理,告诉病人心理因素与疾病康复的重要关系。
【关键词】中枢性高热 物理降温 护理
中枢性高热是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受损而出现的临床症状。持续高热可使脑血流量、脑组织氧代谢增加,造成颅内压增高,加重脑细胞损害;高热还可导致机体代谢大量增加,热能消耗,从而加速各器官的衰竭[1]。护理研究者[2]实验发现物理降温能够快速有效地发挥对中枢性高热患者的降温作用。因此,对ICU患者采用及时有效的降温措施,预防或控制中枢性高热对脑组织的损害,并对防止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研究者在物理降温材料、方法、程序方面做了许多探讨,现就中枢性高热病人物理降温护理及进展综述如下:
1 传统降温方法[3]
1.1 冰袋(冰囊)的使用 方法是将小冰块装入冰袋1/2~2/3满,将冰袋装入布套,放置所需处,置冰袋于前额、头顶部和体表大血管流经处,不可直接接触皮肤,每次放置时间不可超过20min,应加隔一层治疗巾以防皮肤冻伤。
1.2 冰帽(冰槽)的使用 方法是头部置冰帽中让脑部处于低温环境,以降低脑细胞的代谢,减少脑细胞的耗氧量,后颈部、双耳廓垫海绵,双耳塞不脱脂棉球,防止冰水流入耳内。
1.3 擦浴法 达到全身用冷降温目的。用32℃~34℃的温水或30℃的25%~35%乙醇200ml~300ml擦浴。擦浴时冰袋置头部,热水袋置足底。擦浴顺序及手法按护理操作常规要求进行。
1.4 环境降温 空气对流散热受外界空气流速即风速的影响,一般的说,风速越大,散热量越多,但风速较快时,散热量的增加减慢[4]。体温升高的患者需要一个安静,空气流通和温度适宜的环境。可将病人置空调间,室温一般维持到20~23.9℃为宜[5]。
2 改进后的降温方法
2.1 冰袋制作的改进
2.1.1 化学冰袋 化学冰袋是以化工原料为内充物常温填充、低温凝固而成,使用时将化学冰袋放人冰箱中吸冷,由融胶状态变为固态,取出后置于所需部位,可反复使用,摒弃了传统冰袋烦琐的缺点[6]。
2.1.2 柔软酒精降温袋 研究者[7]利用低浓度酒精的物理特性,经配置实验,10%酒精溶液放置冰箱冷冻室约-4~-15℃,结成了冰沙(半固体),制成后在冰袋内柔软不结块,使用方便快捷。
2.1.3 10%盐水冰袋 10%的盐水冰袋在室温18~24℃环境下持续3h时其温度仍在-5℃,低温持续时间长,在融化过程中其形态为霜水混合,冰袋松软,接触体表充分,易于固定。降温效果优于传清水冰袋[8] 。
2.1.4 10%芒硝冰袋 研究者[9]使用芒硝10g加清水100ml制成10%芒硝溶液于-18℃冰箱中放置12h即成冰袋,取出后呈冰霜状,松软,可塑形。使用后患者体温下降的幅度显著加快,降温效果优于清水冰袋。
2.1.5 其他 在冰袋材质、固定方法等方面的改良。研究者[10]采用麦杰克冰袋(超吸湿树脂材质)进行物理降温,麦杰克冰袋是一种高冷容量的新型冰袋,需要时在冷冻柜内取出置于所需部位,在常温下吸热,再由固态变为凝胶状态,能反复使用。
2.2 冰帽制作的改进
2.2.1 硫酸钠冰帽 研究者[11]采用采用自制硫酸钠冰帽,方法为按硫酸钠10%浓度进行配置成硫酸钠溶液,用无纺布制成双层帽袋,内置浸润硫酸钠溶液的棉纱垫。密闭后置于-18℃冰箱中12h,取出呈冰霜状冷敷头部,观察发现硫酸钠冰帽降温效果、速度、维持时间均优于普通冰帽。
2.2.2 颅脑降温治疗仪 将病人头部置于降温头盔内,头盔内温度控制在(0±4)℃,应用颅脑降温治疗仪与传统物理降温方法(冰袋置头部、乙醇擦浴)对中枢性高热病人进行降温比较,发现颅脑降温治疗仪降温效果佳,持续时间长,而且对减少病死率、提高预后生活质量起到积极作用[12]。
2.3 擦浴法的改进
2.3.1 温热乙醇擦浴 采用41~43℃温热酒精擦浴,有利于血管扩张,血流增快,皮肤表面温度升高,汗腺分泌增加,毛孔增大,出汗时带走体内大量的热,加之热乙醇挥发快,从机体带走的热量多。因而使降温效果更加明显[13]。
2.3.2 薄荷乙醇浸剂擦浴 将薄荷100g浸泡在95%的乙醇1000mL中,密封72h后加蒸馏水1500mL,过滤除去薄荷即为薄荷乙醇浸剂。其降温效果大大超过单纯乙醇的物理降温效果,是因为薄荷油刺激皮肤汗腺分泌,可带走机体大量热量,所以降温效果显著[13]。
3 新型的物理降温方法
3.1 静脉降温法 中枢性高热是护理难点,为提供有效的治疗护理方法,研究者[14]开展了静脉滴注低温液体治疗中枢性高热的临床研究。为中枢性高热病人静脉输入0~10℃低温液体(10%葡萄糖、5%葡萄糖、5%葡萄糖盐水、林格氏)500mL~1500mL,滴速:40滴~60滴/min,结果降温疗效显著,有效率100%。
3.2 热交换导管血管内降温 血管内热交换降温是一种新型的降温技术,具有降温速度快、既定温度维持准确、波动性小及复温速度容易控制等特点,目前已在欧美诸多医疗机构推广应用[15]。使用时将热交换导管通过股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置于上、下腔静脉中,血管内降温仪把冷却的无菌生理盐水泵人导管的流人道,再进人导管末端的3个腔内,与静脉内的血液充分接触进行热交换,然后再经导管的流出道回到血管内降温仪系统中。热交换导管的血管内降温法与传统的外部降温法相比,血管内降温方法降温迅速,除插入导管所需的15min,仅3~4h就能达到目标温度,而且能够稳定维持低温,热交换导管血管内降温这种全身性的降温方法,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体表外部降温方法[16]。
3.3 动脉降温法 研究者[17]通过动物实验证明直接向机体核心注入低温液体是一种有效的快速降温方式,其输人通路可有静脉和动脉两种方式。动脉内低温液体输入可以达到组织局部低温而避免全身温度变化。当前,神经介入技术的可靠性使得局部脑组织低温液体灌注是可行的,所以完全可以在合理选择患者(排除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以及严密监护的情况下对脑组织局部使用亚低温,进行临床试用。
3.4 灌肠降温法 研究者[18]报道,对中枢性高热的老年病人以冷生理盐水行灌肠治疗,其方法是将500~1500mL生理盐水置于冰箱内,待温度降至12~18℃时取出,按大量不保留灌肠法把液体灌人病人直肠内,保留30min以上再排出,观察降温效果满意,而在冷盐水灌肠前后除体温有明显变化外,其他生命体征均无明显变化。 转贴于
3.5 医用控温毯降温法 经临床应用效果观察,控温毯治疗中枢性高热降温效果显著,具有传统降温无可比拟的优点。该机设有自动控温系统,病人体温均能按设定的温度值平稳降温,降温效果持久而恒定,不易反弹。同时,通过调节毯面的循环水温,可控制病人体温的降温速度,不易发生寒战,克服了传统物理降温中降温速度和效果无法控制的缺点,有利于对病人的保护。控温毯大大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减少了护理所需时限,解决了中枢性高热护理的难点[19] 。
3.6 亚低温治疗仪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人工冬眠疗法,是用冬眠药物及物理降温的方法,使机体处于低温状态以降低机体组织细胞的代谢,特别是脑细胞代谢,减少能量消耗,从而达到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耗氧,保护脑细胞,减轻脑水肿,改善脑功能的目的。操作方法:将水槽内注入常温下纯净水至水溢出,接通电源,连接好管道,将控温毯平铺于患者身体下面,与其皮肤充分密切接触,患者头部置于控温帽中,通过温度传导而发挥降温作用。体温传感器插入内。打开电源开关,设定参数,也可有“高热降温”及“亚低温”两种功能选择。直至使患者体温达到预设定的温度,体温不反弹则撤机。亚低温治疗仪温度恒定,自动调节良好。该仪器操作简便,省时、省力,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20]。
4 程序降温法
有研究者[21]认为,传统降温法即在病人发热时实行降温,体温正常时停止降温,不但不能有效地达到降温的目的,而且体温容易反弹,反弹后的体温更难控制。为此,根据中枢性高热的诊断标准,提出一种特定的、方便有效的降温方法即程序降温法,其包括预测评估、降温措施、降温速度、体温监控、复温管理、症状监测等6个步骤进行并实行亚低温管理。通过临床观察,其效果明显高于传统降温法,可明显改变患者的意识状态,并且降低了中枢性高热的发生率。因此,中枢性高热的降温可采取程序降温法,但程序降温中相应的护理理论和操作步骤还应进一步研究完善。
物理降温治疗中枢性高热,其降温方法已得到较大进展,尤其是先进降温设备的问世及采用亚低温治疗,已经取得较大成就,临床效果显著,既极大地提高了中枢性高热的治疗水平,同时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在物理降温期间,应连续监测生命体征,尤其是心肺参数,此外,降温的速度不宜太快。但对于ICU患者发热的处理非常复杂,很难给出一个公式化的物理降温方案,目前就物理降温而言仍缺乏标准性的指导,还存在不少缺陷,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参 考 文 献
[1]王志红,周兰姝.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469-470.
[2]鞠兰.脑血管意外所致中枢性高热的观察与护理措施[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9):81-82.
[3]李小寒,尚少梅.护理学基础(第四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3-189.
[4]姚泰.生理学(第六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9-210.
[5]杨莘.神经疾病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8.
[6]赵小彤.巧用化学冰袋行物理降温[J].护理研究,2010,24(14):1307.
[7]钟冬秀.柔软酒精降温袋的制作与应用[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2):32.
[8]钟俊华,李静.10%盐水冰袋用于颈髓损伤致非感染性高热患者中的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0,l6(l2):101-102.
[9]李艳玲.芒硝冰袋用于中枢性高热物理降温的临床研究[J] .护理学杂志,2008,23(17):6-7.
[10]陈军华,,肖受莉,黄菊九,等.麦杰克冰袋用于物理降温效果观察[J] .护理学杂志,2007,22(15):12-13.
[11]种翠红,张裕华,李兴侠.硫酸钠冰帽对颅脑损伤并发中枢性高热降温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23):23-24.
[12]张会娜,张春玲,梅海霞.颅脑降温仪应用对重度颅脑损伤病人生命体征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4):110.
[13]刘增梅.乙醇的温度对高热患儿物理降温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8,3(24):97-98.
[14]戴晓婧,江新.静脉滴注低温液体治疗颈髓损伤所致高热的临床研究[J].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9,11(4):46-47.
[15]刘春风.开展新的降温方法,探索低温治疗的临床价值[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6,14(2):84-85.
[16]陈香风,谭丽萍,袁利群.重症颅脑损伤高热患者热交换导管血管内降温治疗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9):1780.
[17]王鹏,吉训明.低温液体灌注产生亚低温的进展[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7,16(5).
[18]牛静,于学洁,王素婷,等.老年中枢性高热病人降温方法的探讨[J].现代中西医杂志,2002,11(13):214-215.
[19]李晓婷,彭慧,陈爱清,等.降温毯对颅脑损伤伴中枢性高热病人降温效果的观察及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2):211-212.
我院自2002年1月至2005年3月共收治并发上呼吸道感染的肾移植术后患者15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最小年龄45岁。入院时平均体温39.5℃~42℃,X线胸片检查均出现双下肺斑片状模糊阴影,肺纹理增粗。10例患者均行血、尿常规,痰涂片查霉菌或痰细菌培养用药敏协助诊断。高效、广谱抗生素平均应用5~7天,辅以喘定雾化吸入及严格系统化整体护理。15例病人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日为10天。
2 护理措施
2.1 物理降温。对于体温持续在39℃以上的患者,用温水持续在大血管处擦浴,或用30%酒精擦浴,使患者体温控制在38℃~38.5℃之间,另外,考虑发热病人代谢较快,消耗大,我们常规给予吸氧3升/分,以增加机体氧供量。同时密切观察患者体温(每四小时一次)、血压、脉搏、呼吸之变化,做好记录并做对比,发现异常及时向值班医生报告,尽快取得相应治疗。
2.2 饮食护理。给予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优质蛋白,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并嘱患者少量多餐,鼓励多饮水,保证尿量在2500~3000ml,通过液体排出,带出体内过多热量,达到降低患者体温之目的。
2.3 口腔、皮肤护理。高热病人体液丧失过多,影响唾液腺分泌,病人口腔粘膜常常干燥,抵抗力往往下降,极易引起口腔炎或粘膜溃疡,为此,我们采取相应措施,如协助患者每日刷牙四次,并用1%呋喃西林含漱液漱口,尽可能减少口腔致病菌。口腔溃疡患者,根据其致病菌,做对应口腔护理,使其尽快痊愈,防止其成为感染源。高热患者体温下降时出汗较多,皮肤往往干燥,容易从汗腺途径诱发皮肤或其他部位感染,护士则协助患者每日用温水擦澡一次,并嘱其勤换内衣,同时保证患者病床整齐,清洁,柔软。尽可能减少皮肤感染。
2.4 心理护理。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向生物―社会―心理的转变,针对肾移植患者的心理特点,我院对患者成立了专门的护理小组。护理小组做出相应的举措,实施了系统化整体护理,良好的医、护、患关系已经在我院形成。对于肾移植术后并发上呼吸道感染病人,尤其应注意心理护理,因为他们由于社会,经济,家庭等方面的原因,往往心理问题较普通病人多。我们要常常站在病人的立场上,来对自身医疗行为进行评价,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努力洞察病人内心世界。用巧妙的办法与病人沟通,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关系,使患者了解自身病情,并使其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同时积极发挥我院在景观治疗方面的优势,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愉悦的心情,从而激发起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5 病房管理。对高热患者与其他病种进行隔离,限制探视人数及次数,防止交叉感染及其他病人感染上类似疾病,并且24小时紫外线消毒和循环消毒,尽可能使病人远离致病菌。
3 体会
肾移植患者由于术后长期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机体免疫极度低下,患者易发生上呼吸道等其他部位感染,尤其在季节更替之时,要告诉患者做好自我保健,注意保暖,避免到公共场所或与有感染的病人接触。另外,患者一旦出现咳嗽,咳痰,发热,应及时就诊,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导致移植肾功能减退甚至功能丧失,从而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住院病人一定要做好严格的系统化护理,使感染病人在物理降温、营养支持、口腔及皮肤卫生、心理、房间管理等方面得到较好的护理,尽快使患者痊愈,减少由上呼吸道感染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医疗问题。
【关键词】颈髓;损伤;护理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69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13例,年龄在20~68岁之间,伤后就诊时间为0.5~8h,致伤原因:高处坠落致伤24例,空中重物砸伤15例,车祸致伤30例。
2 护理
2.1心理护理:颈髓损伤后,病人往往产生恐惧、忧郁、悲观的心理状况[1]。在本组病例中所有患者均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护士应与患者沟通交流,使患者对护士产生信任感,介绍一些颈髓损伤恢复良好的病例,使他们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指导家属积极参与、协助安排患者生活护理,使病人充分体会到亲人、朋友的温暖。以周到的服务、熟练的技术、耐心的解释、亲切的安慰,减轻病人的恐惧,消除其悲观的情绪,以积极的心态来配合治疗和护理[2]。
2.2呼吸系统的护理:经常与患者沟通,了解是否存在心慌、气短等症状。病人若出现呼吸困难,立即给予吸氧,有窒息危险时,及时行气管切开,气管切开后给予气道湿化。方法为:取1.25%碳酸氢钠溶液2-8ml,用无菌注射器沿管壁注入。注入的量及间隔时间根据痰液的粘稠度而定。有研究表明用碳酸氢钠气道冲洗是保证气道湿化和预防肺部感染较为可靠的措施。其临床效果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糜蛋白酶[3]。及时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气管切口每日换药,气管内套管每日清洁消毒。随时观察气管套管有无松脱,如果自主呼吸消失,立即行人工呼吸,以呼吸机维持生命。
2.3颅骨牵引的护理:严密观察病人的血压、脉搏、呼吸,以防止在牵引过程中发生意外。牵引重量从1.5kg开始,最多不超过10kg。牵引后将床头抬高20-30cm,保持颈部中立位,头部及枕部垫以棉垫,以防止压疮的发生。牵引针孔每日两次酒精滴注,防止针孔感染。经常调节牵引弓,防止突然脱落,并告之家属不可随意松脱牵引,以免发生意外。
2.4高热的护理:本组病例中高热病人16例 。护理措施:将病人安置在有空调的室内,给予物理降温。如果物理降温效果不理想可应用如下降温方法:将大量的输液如5%葡萄糖或林格氏液放置冰箱冷藏格,箱温调致4℃备用。使用时用棉套包裹好,按静脉输液法把低温液体按60滴/分左右速度输入病人体内,液体量在750-1000ml左右。其中14例病人体温在半小时开始下降,另2例病人在3h后体温开始下降。12h内全部病人体温均降至正常范围内。降温时每15分钟测一次体温,按体温下降的速度调节滴速与输入总量。当体温降至37.5℃时,停止输入低温液体,防止体温降得过低。
2.5褥疮的预防及护理:反复与病人及家属强调皮肤护理的重要性,讲解护理的方法及翻身的目的,以取得病人合作。2.6泌尿系统的护理:我科收治的69例病人均给予留置导尿。使用弗雷式三腔尿管。大大减少了逆行感染的机会。每日消毒尿道口两次,告知家属尿袋不能高于耻骨联合。每周更换一次尿管。伤后2-3周开始定期开放导尿管,训练膀胱括约肌。每周做尿培养一次。鼓励病人大量饮水,并将床头抬高20-30cm,以预防感染的发生。
2.7胃肠功能紊乱的护理:伤后一周应限制饮食,2-3周代谢趋于正常后,给予高蛋白、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及粗纤维食物,从流食过渡到半流食、软食、普食。少量多餐,多饮水,指导病人家属为患者做以脐为中心的顺时针按摩,防止便泌发生。经常向病人宣传饮食与疾病康复的密切关系,了解病人饮食习惯,创造良好环境,促进病人食欲,愉快用餐。
2.8功能锻炼:向患者说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及目的,鼓励患者做抬头、扩胸、深呼吸和上肢的运动,以增加心肺的适应能力,同时被动运动,按摩下肢及多关节,以预防关节粘连和强直。使病人及家属熟知功能锻炼的方法并执行。也可请中医师按摩,辅助理疗针灸。
3 护理效果
通过对病人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使病人放弃了悲观厌世的想法,能够积极地配合治疗护理;69例病人最终均恢复了自主呼吸;通过对16例高热病人进行物理及药物降温,病人的体温得到良好的控制;通过大力宣传褥疮的预防方法,我科自2006年起无一例病人发生褥疮;泌尿系的感染率比2005年下降30%;胃肠功能紊乱的病人住院期间胃肠功能得以恢复,并建立了良好的饮食习惯;病人出院时能够意识到进行功能锻炼的必要性,掌握锻炼的手法,自理能力得以加强。
总之,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密切观察颈髓损伤病人的病情变化,认真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工作,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生存质量,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参考文献
[1]陈玉春.心理干预对老年股骨颈骨折后的护理疗效观察 [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5):114.
【关键词】 流行性出血热 ;护理
流行性出血热是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的一种,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发的疾病[1]发病机制为病毒直接作用和免疫作用及人细胞固定和炎症介质而引起,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2]治疗上应遵循三早原则: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表现差异大、变化多端,易误诊、漏诊。现就临床护理体会浅谈如下。
1 病历资料
自2008年3月―2011年10月我科共救治流行性出血热患者16例,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18―58岁,其中5例以寒战,高热,头痛,腰痛为主要症状入院。6例以低血压,休克为主要症状入院,5例以少尿无尿入院,16例中有8例接触过鼠类分泌物,6例进食过被老鼠咬过的食物,1例被老鼠抓伤,1例被老鼠咬伤。经抗病毒,改善中毒症状,抗休克,升压 ,血管活性药及利尿透析,改善循环及酸碱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后,15例治愈,1例死亡。
2 护理
2.1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特别是生命体征,尿量和意识的监测,为临床医生的合理治疗提供可靠依据。要观察伴随症状,如乏力,全身不适,畏寒等。
2.2 休息
该病治疗原则之一即早期卧床休息,保持室温在20-24℃,湿度在55%-60%。房间保持安静,整洁。烦躁时可给镇静剂如安定,苯巴比妥等,以利于病人休息。 疼痛时,护理人员操作动作轻柔,安置舒适床单位,温水热敷腰部疼痛部位,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痛剂。
2.3 降温
发热期间嘱病人卧床休息,定时监测体温,同时加强营养,补充水分及维生素。对于高热病人,不宜用酒精擦浴慎用退热药,我们用冰帽,冰块冷敷大动脉,-4℃盐水200ml保留灌肠,温水擦浴等措施帮助降温,根据病情适当补液。本组16例病程前1周均有不等程度发热,体温呈弛张热型,经过治疗与护理,体温均降至正常范围。
2.4 心理支持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病情来势凶猛,发病急,患者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心理。对新入院患者,责任护士热情介绍住院规则、环境,从而使患者感觉被接纳,被重视,有被关心的感觉。同时主管医生及护士会根据患者病情讲解目前的治疗方案、疾病保健等。开展聆听服务,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恐惧,焦虑,打电话给已出院患者,让他们与正在住院的患者共同分享治疗经过和抗病经验。加强与患者沟通,多陪伴患者,对患者的合理要求尽量满足,并要求家属亦给予患者以心理支持,调整患者心态,教育患者及家属做好灭鼠防鼠和个人防护工作。本组16例患者情绪稳定,积极支持配合治疗,无因心理问题加重病情。
2.5 抗休克护理
低血压休克是本病常见并发症,护理人员应做好血压监测及病情动态观察,掌握输液速度。本组16例中,其中6例患者血压偏低,表现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入院后立即给予平卧、吸氧,血管活性药,血浆,扩充血容量等抢救措施后,患者病情稳定,血压恢复正常。
2.6 做好出入量记录及血生化指标监测
本组16例中,5例患者甚至24 h无尿,此时加强出入量统计,对于治疗方案很重要。根据病情均进行血液透析治疗,透析前后血生化的监测,及时纠正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严格控制入量和含钾高的食品及药物。在多尿期间,应加强监测,及时补钾,加强营养支持,补充足够的血容量,给予血浆、白蛋白输入,并根据出入量、个体差异,调整治疗方案。
3 结论
临床护理流行性出血热病人,护理人员应该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掌握病情动态。根据医嘱配合治疗,严密监测各项化验指标,积极防止并发症发生,促进疾病痊愈,使病人早日恢复健康。而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操作技术和高度的责任心,精心的护理和有效的沟通,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关键词:老年肺结核发热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02―0099一01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50例,男性40例,女性10例,年龄56―86岁.其中急性粟粒性结核2例,浸润性结核6例,肺结核并发慢性感染疾病7例,肺结核大咯血1例,干酪性肺炎18例,肺结核继发肺内细菌感染16例。
2 热型分析
稽留热:体温一直高达39℃以上,而波动幅度很小,24h内体温相差不超过1℃。常见于急性粟粒性结核、干酪性肺炎。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温度可大于2℃~3℃,而最低温度始终高于正常。常见于干酪性肺炎。迁延性低热:指口腔温度在37.4℃~38"C。常见于浸润性肺结核、肺结核并发慢性感染。
3 护理方案
3.1根据病人的病情、病史、文化程度、生活习惯制订详细的护理计划。
3.2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体温在39度以上应每4小时测T、P、R一次,39度以下每日测4次.待体温恢复正常三日后,可改为每日测量二次。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护理计划。
3.3发热病人新陈代谢增快,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宜为患者提供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的流食或半流食,以保证电解质平衡,还应提供多纤维食物,保证大便通常,避免用力排便引起呼吸困难。
3.4病人体温过高时可进行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冰袋冷敷等。酒精擦浴的溶液浓度为25%~35%,温度在27―37℃,以拍式在腋窝、腹股沟、胭窝等血管丰富部位擦浴。温水擦浴温度以32―34"C为宜,擦浴时间均在20分钟左右,在擦浴的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如发现病人呼吸急促、面色苍白、脉搏快速等,立即停止擦浴,给病人保温护理。
3.5病室环境宜安静、通风,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在50%~70%,每日进行空气消毒,痰液集中消毒处理,被褥应经常暴晒。病人汗湿的内衣要及时的更换,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冒及其他感染的发生。
3.6保持呼吸道通畅,有痰时鼓励患者咳嗽,将痰液排出,如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护理人员用手扣击患者背部帮助将痰液排出,或者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将痰排出。鼓励患者多饮水,以利于痰液排出并补充水容量,每天饮水不少于3000ml,以免引起患者虚脱。
3.7发热病人氧消耗量增加,而老年肺结核病人的肺组织病损严重,摄氧能力降低,根据病人的缺氧程度,给予合理的氧流量,帮助病人减轻缺氧症状,缓解病情。有些患者错误的认为氧流量越大越好,常自行加大氧流量,从而引起呼吸道干燥、氧中毒、肺不张等副作用。向患者及家属宣教合理用氧及氧疗的注意事项,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3.8心理护理,老年肺结核患者病程长,长期住院治疗容易产生消极、悲观情绪,又因发热导致病人增加恐惧、紧张、不安心理,因此护理人员要尊重老年患者,多与患者沟通,增加下病房与病人交流的时间和机会,使病人增加对护士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给予病人积极的心理支持,满足患者的合理需要。引导患者增加乐观、向上情绪,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9药物降温,持续高热不退患者,遵医嘱药物降温应严密观察用药反应,护士应了解退热药物的成分、药理作用和禁忌证等,避免发生不良反应及过敏反应,还应注意用量不易过大,以免大量出汗引起虚脱。在治疗发热的同时,要坚持抗结核药物的应用。
3.10口腔护理,发热患者的口腔内细菌生长快,加之患者抵抗力低下,维生素缺乏,故应协助患者在三餐饭后、睡前漱口,漱口液视口腔ph值选择。病情重者做好口腔护理,避免口腔感染。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汉坦病毒 低血压休克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属病毒引起的以啮齿类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发热、出血、球结膜水肿、休克、蛋白尿及急性肾功衰竭等为其特征性临床表现;典型病人的病程呈五期经过,依次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重症病人可有二期或三期重叠现象,病情发展变化快。目前本病尚无特异性病原治疗,采取综合疗法、预防性治疗。2008年1月到2010年10月我院共收治出血热病人37例,经过积极治疗和及时、有效的护理,均痊愈出院。现将我们对出血热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到2010年10月我院共收治出血热病人37例;男29例、女8例;年龄19-61岁,平均45岁;农民26例、城镇居民8例、野外作业人员3例;轻型2例、中型27例、重型8例;住院23-45天,平均31天;经过治疗护理,全部康复出院。
2 护理
2.1发热期
2.1.1高热病人应以物理降温为主,可给予头部冷敷或大血管处放置冰袋,但不宜行酒精擦浴,以免加重小血管损伤,物理降温的同时要注意保暖。忌用大剂量发汗退热剂,以防血容量进一步下降。
2.1.2卧床休息至多尿后期,给予热量充足(不少于900卡/日)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对因恶心呕吐而难以进食者,应静脉滴注含电解质的葡萄糖溶液,以提供热量,补充电解质和能量消耗,对抗外渗,预防低血容量,减少肾脏损害。
2.1.3发热期病人出现头痛、眼眶痛、腰痛,称为三痛。应嘱病人绝对卧床休息,注意观察疼痛的部位和性质,给病人摆好舒适,以减轻疼痛。必要时按医嘱给予止痛剂。避免按摩肾区疼痛部位,以免发生肾破裂出血。
2.1.4密切观察体温、脉搏、血压、脉压差、神志、尿量及末梢循环情况。一般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血压一次,详细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尤其在发热末期体温下降时,应特别警惕低血压休克出现。注意观察皮肤出血情况及呕吐物、排泄物的量、颜色和性质,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好抢救护理工作。
2.2低血压休克期
2.2.1病人取平卧位,切忌搬动,注意保暖,必要时给氧,供给足够热量。准备与抗休克有关的药物及器械,做好抢救准备工作。保持病房安静舒适,做好病人的心理支持和心理安慰,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2.2密切观察病情,每15-30分钟测血压一次,并注意病人的脉压差、神志、呼吸、心率、尿量、面色和末梢循环状况,准确记录出入量及呕吐物、排泄物的情况。
2.2.3扩充血容量是抗休克的根本疗法,强调早期、快速、适量。休克早期进行扩容治疗,补液量少而扩容效果好;快速补充有效血容量可使功能性细胞外液恢复,矫正组织灌注量,维持血压;适量补液可防止加重心脏负担。
因此,应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保证早期、快速、适量输液,遵医嘱及时、准确输入液体和扩容药物。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应密切观察血压变化并做好记录,根据血压及时调整药物滴速,勿致血压过高或过低。
2.3少尿期
2.3.1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注意尿量、尿的颜色和性质,及时留取标本送验。严格控制输液量及输液速度,量出为入,24小时补液量应按计划分配输入,预防急性肺水肿及心衰的发生。
2.3.2少尿期应给予低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b、c、k的食物,少吃钾盐丰富的食物。氮质血症消失后可逐渐增加蛋白质和含钾丰富的食物。
2.3.3少尿期的主要表现是尿毒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症,甚至使出血加重。因此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患者意识状态、消化道症状、出血倾向和呼吸的改变,密切观察可能发生的尿毒症、高血钾、高血容量综合症、心功能衰竭、肺水肿、脑水肿、出血及继发感染等并发症,并做好相应护理。明显的氮质血症、高血钾、高血容量综合症患者,可应用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透析期间按透析常规进行护理。
2.4多尿期
2.4.1仔细做好出入液量的记录和相关化验检查,尽量鼓励病人进食进水,饮食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半流质和含钾食物,量出为入,不能进食者可静脉补液,保持水电解质平衡,谨防脱水而发生继发性休克。
2.4.2防止继发感染。由于免疫功能下降,多尿期病人易发生呼吸道和泌尿系感染,因此需注意口腔卫生和泌尿道卫生,必要时做室内空气消毒,忌用肾毒性药物。
2.4.3指导患者逐步增加活动量,但应避免劳累。切勿麻痹大意,防止意外发生。
2.5恢复期 经多尿期后患者尿量逐渐恢复至每日2000毫升左右,肾脏浓缩功能好转,精神、食欲基本恢复,但少数患者可遗留高血压、肾功能障碍、心急劳损和垂体功能减退等症状,因此应嘱患者注意休息,一般1-3个月,补充营养,逐渐恢复正常生活和运动。定期复查营养状况、血压、肾浓缩功能等,并采取相应措施。
2.6健康教育 积极推广接种出血热疫苗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措施。野外作业人员要注意保护皮肤、防止损伤,避免接触螨、鼠及其排泄物,积极开展防鼠灭鼠及防螨灭螨工作。
3 小结
肾综合征出血热起病急、病情重、复杂多变、并发症多,临床治疗护理要求较高。需要医护密切配合,熟练掌握病程各期特点,勤巡视、勤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采取针对性有效措施,促进病人康复。
1开始期
即体温开始上升的阶段,表现为寒战、呼吸快而深、心跳加速、面色苍白,自觉发冷与口渴。病人心情恐惧、紧张、不安、烦躁;对发热毫无思想准备,会有一种害怕心理。此期的心理护理要点如下。
1.1安抚病人
护士发现病人发热,要随即安慰病人不急不躁,向病人查询发热的可能原因,嘱咐病人需做必要的检查及注意事项,耐心地回答病人提出的各种问题,帮助病人解决临时的困难。
1.2满足病人的需要
此期病人急需解决的最大生理与心理需要是解除“发冷”。一般可给病人加盖被子(尤其是冷天),并加上足部热水袋保暖。待寒战减轻,要递减盖被,但不可1次全部去除。
1.3解除病人痛苦
病人感口干口渴,护士应尽量提供含糖盐水,并鼓励多饮,补足大量水与电解质,以防发热大量出汗后的虚脱,并可解除病人的烦渴。
1.4常去看望病人
护士除完成诊治工作外,应常去探望病人,询问病情,一来可了解病况进展,以便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师处理;二来可借看望给予病人精神安慰,以减少病人的烦恼与孤独。若是许久见不到护士,或见了护士时,护士的表情很冷漠,病人会产生失望的感觉和不安全感。
2发热期
继开始期之后,体温继续升高到一定程度,表现为皮肤潮红、皮温升高、一心跳与呼吸频率加快,病人出汗与口渴。伴随体温升高,病人出现许多精神症状,头痛、头晕、思睡、不安;高热者,可有诸妄、神志不清、幻觉、行为障碍等,儿童高热者,多有抽搐;多数病人虚弱无力、关节酸痛,食欲不振及呕吐恶心。此期的心理护理要点如下:
2.1尽量解除由于高热带来的痛苦
护士应遵医嘱给予病人适当处理,包括采取温水擦浴、乙醇擦浴、冷敷头部、冰水灌肠等降温措施,以降低体温而保护脑、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因高热而出现的精神症状,只要体温下降,都会减轻或消失,病人也会顿觉一身轻松、心情舒畅。
2.2设法增加病人的舒适
发热期病人大汗淋漓,衣被湿浸,病人殊感不适,甚至感到烦躁。护士应及时更换衣被及床单,或提供擦浴的方便,这不仅是卫生的需要,也是使病人舒适的需要。
2.3特殊照护
对于躁动、幻觉的病人,护士应从旁守护照料或允许亲人陪护,防止发生意外。由于发热引起的精神症状,除降温外,遵医嘱给予适量的镇静剂是必要的。
2.4合理处理病人的要求
高热病人有时有“童心”般的心理,总是依赖医护人员,会经常向护士提出这样或那样的琐碎要求。护士要热情地对待病人,尽量满足他的要求。有的事情对普通人来说可能是不屑一提的,而对发热病人来说却认为是件大事,如不能满足,会挫伤病人心理。因此,护士要认真对待,切不可在病人最需要你帮助时,疏远病人或冷落病人。
3结束期
病人体温或陡然逐渐下降,病人皮肤潮红,出汗增加,精神爽快,头脑清新,周身轻松,但是病人仍有虚弱感。此期的心理护理要点如下。
3.1给病人提供沐浴的条件
清洁卫生是病人退热后的;需要,护士要提供便利或帮助病人洗头、洗澡、更换衣服与被褥,病人的身心会感到格外舒适,满足了病人的舒适心理。
【关键词】高热;物理降温
体温调节中枢控制正常人的体温在一定范围且呈稳定状态,当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导致体温升高达39℃以上称为高热。持续高热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同时,损害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使机体消化功能减退.抵抗力降低,以致产生多种并发症。威胁病人的生命。因此.应积极采取及时有效降温护理是很重要的。而物理降温是高热患者首选的降温方法。近年来护理人员对物理降温的方法、部位、降温时机的选择及护理干预等进行了研究,现就其综述如下。
1物理降温的方法
1.1擦浴法擦浴降温法是临床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之一。擦浴降温的作用虽然不够持久,但在短时间内不失为效果明显的快速降温措施。护理人员对此项护理措施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指导社区农村地区家属及时处理高热患儿,以减少高热惊厥等并发症的发生。传统的方法有27-37 ℃温水擦浴法和常温25%-35%乙醇擦浴法。为探讨更有效的擦浴方法,对温水及酒精擦浴的温度进行观察、对比。
1.2温水擦浴王纯玲等[1]研究表明38-40 ℃的温水擦浴降温效果明显高于传统的27-37 ℃温水擦浴法。水温略高于体表温度,擦浴、按摩使血管扩张后,通过传到散热而达到降温目的。在发热的不同时相进行温水擦浴的效果也不同,温水擦浴在发热高峰期降温较快。38.5 ℃以下的发热温水擦浴效果更显著,手术吸收热应用温水擦浴,完全可达到降温目的。
1.3乙醇擦浴李子萍等[2]研究结果显示,采用41-43 ℃乙醇擦浴的降温效率明显优于28-32 ℃乙醇擦浴,由于乙醇的温度与患者皮肤温度较接近,擦浴时不会引起不适。但在用41-43 ℃乙醇进行儿童降温护理时,易造成血容量降低而导致虚脱,因此,主张擦浴前先饮热饮料。3岁以下婴幼儿一般不宜乙醇擦浴。
1.4中药液擦浴1)青蒿温水擦浴:用青蒿200g加3000ml水煎30min制成32-35 ℃青蒿液擦浴效果明显,切高于普通温水擦浴和冰敷。高热40 ℃以上者擦浴后取青蒿液纱布外加热水袋脐部暖敷30min,可达到良好的降温效果。2)冰袋降温法:传统的清水冰袋形状固定,不易与体表充分接触,容易滚动、脱落,不易固定。降温速度慢,低温状态不恒定。临床护理工作者经大量试验,对冰袋降温进行了研究,在低温的持续时间、冰袋的松软度和与身体体表的充分接触等方面有了很大改进。刁莲英等[4]研究结果显示,10%的盐水冰袋降温持续时间长,冰袋内为霜水状,与体表面积接触大,易于固定,用于高热患者降温效果优于清水冰块降温。3)医用冰毯降温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不断应用于临床。医用冰毯的问世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问观察其疗效,白丽莉[6]等对应用冰毯降温的21例中枢性高热患者进行了观察,发现其降温效果好,有效率达100%。4)灌肠法:除基础护理书中讲述的灌肠法外,无低血压、意识清楚的中枢高热病人可用冰生理盐水100ml灌肠。5)静脉降温法:将患者需常规输入的液体置于冰箱,待温度降为0―10 ℃时取出用棉套保温,每分钟30-40滴输入患者体内,冰液体的输入可吸收体内大量的热量,从而使体温下降。因静脉降温效果强烈,降温15min后即测量体温变化,根据体温下降程度,控制输液速度及输液量。体温下降至38.5 ℃左右时停止输入低温液体,防止体温降的过低。此法操作简单、方便,适合中枢性高热和超高热患者快速降温,也适合院外急救中的低温神经保护。
2降温时机的选择
降温时机应及时准确,当患者寒战时,全身表面及肌肉高度收缩,体温处于上升期,如果此时采取物理降温,便会产生对抗性刺激,导致体温继续上升,此期应给予保暖,让患者处于安静状态,待寒战消失,出现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和脉搏加快、尿量减少等表现时属高峰期,再行物理降温,效果更佳。
3物理降温的注意事项
3.1对冷敏感的病人不宜用任何方法的物理降温,因各种冷刺激都会使病人出现寒战,使横纹肌产热增加而影响降温效果。
3.2不论采用何种降温方法的同时,都应在足心置热水袋,减轻脑组织充血,促进散热、增加舒适。尤其是冰敷头部应重视,降头温可增加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减少脑组织的耗氧量,降低机体代谢率。
3.4对有出血倾向皮疹,皮下出血点及伴有皮肤性的,病人禁用酒精擦浴,酒精擦浴法往往会导致出血症状加重。
3.5擦浴时,禁擦后背、胸前区、腹部和足底等处,以免引起不良反应。试浴时,以拍试方式进行。因摩擦方式易生热,试血管丰富处,要适当延长时间,以利增加散热。
3.6采用降温措施30分钟后测量体温,同时密切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呼吸及神态变化。
3.7使用冰块降温时,要经常更换冰袋部位,以防冻伤。腋下冰袋降温后,腋温的测量不宜在50分钟内进行。
参考文献
[1]王纯玲,李俊凤.影响温水擦浴降温效果的因素分析[J].河北医药,2008.,30(5):733.
【关键词】外科感染病人临床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116-01
外科感染是指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感染性疾病和发生在创伤、手术、器械检查或有创性检查、治疗后的感染,临床较多见。
1 非特异性感染病人护理要点
非特异性感染的主要共同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肌能障碍和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全身化脓性感染是致病菌侵入人体血液循环,并在体内生长繁殖或产生毒素而引起严重的全身感染症状。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起病急、病情重、发展迅速,体温高达40-41。C,头疼、头晕、甚至淡漠,脉搏细速,白细显升高,代谢失调和肝肾损害。化脓性感染的病人的护理诊断有焦虑、体温过高、疼痛、营养失调,潜在的并发症有脓血症、感染性休克。护理措施包括:做好心理护理,病情观察,全身疗法的护理等。
1.1护理要点
针对病情定时监测血压、心率、脉搏、呼吸及体温的变化。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降温过程中鼓励病人多饮水,防止虚脱,及时铡量并记录降温后的体温。及时协助病人更换衣裤及被服。脓毒败血症的病人,寒战、高热时遵医嘱进行血培养。遵医嘱对重症病人给予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必要时给予输血。遵医嘱早期、大剂量或联合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治疗中注意治疗效果及副作用的观察。观察伤口局部情况,保持敷料清洁、干燥,有引流者保持引流通畅。急性淋巴炎及淋巴结炎的病人,协助其进行物理治疗。丹毒为接触性传染,应实施床边隔离。护理时用枕垫将患肢抬高。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的病人,切开引流后肢体制动,患肢抬高。感染好转后指导其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疼痛的病人,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鼓励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半流食、直至普通饮食。加强基础护理,预防褥疮、坠积性肺炎及泌尿系感染的发生。
1.2健康指导
定时、定量、正规服药,注意药物副作用观察。指导病人及家属掌握如何预防疾病传播的相关措施。合理搭配饮食,满足机体蛋白质及热量的需要。保证充足休息及适当的体育锻炼。
2 特异性感染病人护理要点
特异性感染主要包括破伤风和气性坏疽。破伤风是破伤风梭茵侵入伤口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临床主要表现为肌肉持续性收缩和阵发性痉挛,病人开始出现张口困难,随后牙关紧闭,面部表情肌收缩出现“苦笑面容”颈部肌群收缩出现颈项强直,背部肌群收缩出现“角弓反张”主要的护理诊断为:吞咽困难、营养失调,潜在的并发症有肺炎和啼不张。护理措施:安置病人于特定的环境,遵医嘱给药,做好病情观察,防治并发症的发生,做好消毒隔离和健康指导。气性坏疽是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以肌组织坏死或炎症为特征的急性特异性感染,起病急、愈后差。主要的护理诊断为:疼痛、组织的完整性受损、体温过高、营养失调等。护理措施:严格的执行消毒隔离,做好病情观察,做好伤口和疼痛的护理,做好营养支持的护理。
2.1 破伤风病人护理要点
2.1.1 护理要点
按围手术期病人一般护理要点。安置病人于隔离、避光、安静的单人房间,工作人员人室穿隔离衣,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尽量把各项工作安排在同一时段完成,避免诱发病人抽搐的发作,病室内备好急救药物及物品。询问过敏史,做TAT过敏试遵医嘱应用抗痉挛药物,若出现大发作前的征象,及时通知医生。遵医嘱加大解痉药物剂量,并做好病情观察及记录,协助医生尽早施行清疮术。若对病人采取冬眠疗法,做好冬眠过程中的各项监护,遵医嘱及时调节冬眠药物剂量,使其处于浅睡眠状态。满足病人营养供给,遵医嘱实施鼻饲或胃肠外营养。病人常因抽搐而致尿潴留,遵医嘱留置尿管并持续引流尿液。加强基础护理,预防肺部感染、褥疮、泌尿系感染的发生。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及用后的物品,均应严格消毒;伤口敷料进行焚烧,以防交叉感染。
2.1.2 健康指导
告知病人不可忽视对木头、锈钉等刺伤、深部感染伤口的处理,伤后及时到医院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合理搭配饮食,保证充足的营养。保证充足的休息及适当的活动。
2.2梭状芽胞杆菌性肌坏死(气性坏疽)病人护理要点
2.2.1护理要点
按外科围手术期病人一般护理指南。将病人安置于隔离病室,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伤口敷料给予焚烧,预防交叉感染。针对病情进展情况,必要时实施重症监护。对深而不规则的伤口,配合医生实施紧急清创手术,充分敞开引流。观察并记录创面情况,遵医嘱用氧化剂冲洗伤口,保持敷料湿润,改变厌氧环境。遵医嘱输新鲜血液,纠正病人进行性的贫血。高热病人及时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并做好高热的护理。遵医嘱给予大剂量青霉素抗感染治疗,青霉素过敏者可用其衍化物进行治疗,注意药物疗效及副作用的观察。为提高病人的血氧浓度,增强抑菌作用,一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高压氧治疗。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加强营养,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胃肠外营养。好转后鼓励其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加强基础护理,预防褥疮、肺部及泌尿系感染。需截肢者,耐心向病人及家属解释其重要性,使其能正确面对,注意保护病人的安全,防止意外的发生。截肢术后固定和抬高患肢,指导其进行功能锻炼,协助病人重新设计自我形象,建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2.2.2健康指导
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有关气性坏疽感染的传染性及消毒隔离的相关措施。向病人及家属讲明患肢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和方法。协助伤残者制定出院后的康复计划。向截肢病人及家属交代用拐、装配义肢的时间与注意事项。合理搭配饮食,保证营养的供给。保持良好心态,促进机体康复。
参考文献:
[1] 杨靓,王卫,外科常见感染的临床护理研究进展.护理杂志,2007年03期.
结石性急性胆囊炎(celad.acute cholecystitis)是结石在胆囊内及其移位过程中发生的一种常见并发症。结石性胆囊炎多是原发性胆囊炎。女性多见,50岁之前男女之比为1:3, 50岁之后为1:1.5。
(一)术前护理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1)一般资料 年龄、饮食习惯、营养状况等。
(2)既往史 有无反酸、吸气、上腹饱胀及类似发作史。
2.生理状态
(1)局部 疼痛部位、性质、有无压痛、反跳痛及放射痛;有无腹膜刺激征、有无包块等。
(2)全身 有无恶心、呕吐、发热、黄疸、腹腔积液等症状;意识状态;生命体征情况。
(3)辅助检查胆管系统相关检查及血生化检查结果。
3.心理状态
(1)认知情况 病人对疾病的进展、治疗及护理措施了解程度。
(2)心理承受能力 病人对本次发病的心理反应,对手术过程、术后不适、预后所产生的焦虑、恐惧反应及程度。
4.社会支持系统 家庭、社会对病人的支持程度,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
〔护理措施]
1.协助病人卧床休息,根据病情选择舒适的卧位,有腹膜炎体征者宜取半卧位。
2.进食可以促进胆囊收缩,加重胆绞痛,因此,急性期指导病人禁食,病情稳定后,宜食用低脂、高糖、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3.疼痛的护理
(1)观察腹痛部位及性质变化如出现寒战、高热或腹痛加重,波及全腹,应考虑病情加重,及时报告医师并协助处理。
(2)诊断及治疗方案明确后,遵医嘱可给予镇痛剂,以减轻疼痛。
4.高热的护理
(1)高热病人遵医嘱给予药物或物理降温,并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加强营养。
(2)及时更换潮湿被褥,增进病人舒适。
(3)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神志变化。
5.根据医嘱及时给予静脉补液及抗感染药,防止及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6.评估病人对疾病及手术的心理反应,耐心解释发病原因、医护措施、手术目的、预后及注意事项,给予鼓励、安慰以取得配合。同情、关心病人,减轻焦虑及恐惧心理。
7.术前常规备皮、置胃管、药物皮试、配血等。
[护理评价]
1.病人对疼痛的处理是否满意,有无疼痛加剧或反复发作。
2.病人的体温是否恢复正常。
3.病人是否情绪稳定,是否护理合作。
(二)术后护理
[护理评估]
1.手术情况 手术名称、麻醉方式、术中各器官系统情况、引流管放置情况。
2.生理情况 全麻者是否清醒、是否躁动、心电监护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呼吸情况;伤口有无渗血,各引流管引流液量及性质的变化:出入量的情况。是否舒适。
3.心理与认知情况 病人及家属对本次手术的满意程度,能否适应监护室环境,对手术后各种不适的心理承受程度,对手术后及康复出院后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
[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监测体温、血压、脉搏、呼吸及血氧饱和度变化并记录。
(2)观察尿量,记录24小时出入量。维持体液平衡。
(3)观察伤口有无渗血;腹腔引流管引流液性质及量的变化,如果短时间内流出大量鲜红色液体,应立即通知医师,并更换引流袋,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
(4)观察病人面色、末梢循环情况,有无四肢发凉、出冷汗等休克症状。
(5)观察病人有无发热、腹痛等表现。
2.维持腹腔引流管效能 妥善固定,防止扭曲、堵塞及脱落,每1~2小时挤压1次,避免逆行感染。
3.呼吸道管理
(1)全麻未清醒者及时吸出口腔分泌物,防止误吸。
(2)指导并协助有效咳痰及深呼吸。
(3)病情稳定后可取半卧位,每2小时翻身拍背1次。
(4)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时可行雾化吸入每日2次,吸入后协助拍背排痰。
4.及时评估病人舒适状况。协助取舒适卧位并定时翻身;向病人解释疼痛原因及应对方法,必要时,应用镇痛剂以减轻疼痛。
5.制定活动计划,预防并发症,最大程度地恢复自理能力。
(1)卧床期间提供细致的生活护理,满足病人生理需求。
(2)指导病人行床上功能锻炼,如足背伸曲运动,预防术后并发肌肉废用性萎缩和下肢深静脉血栓。
(3)术后视病情指导并协助病人早期离床活动。
6.加强营养,促进康复 术后禁食,肠蠕动恢复后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低脂饮食。肝功能不良者给予适量蛋白饮食。
[护理评价]
1.疼痛是否缓解或能耐受。
2.病人排痰是否有效,肺部呼吸音是否清晰,血氧饱和度是否正常。
3.病人是否自述舒适感增加。
4.病人基本生活需要是否得到保证,自理能力是否逐渐提高。
5.生命体征是否正常,出血是否减少或停止。
结石性急性胆囊炎(celad.acutecholecystitis)是结石在胆囊内及其移位过程中发生的一种常见并发症。结石性胆囊炎多是原发性胆囊炎。女性多见,50岁之前男女之比为1:3,50岁之后为1:1.5。
(一)术前护理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1)一般资料年龄、饮食习惯、营养状况等。
(2)既往史有无反酸、吸气、上腹饱胀及类似发作史。
2.生理状态
(1)局部疼痛部位、性质、有无压痛、反跳痛及放射痛;有无腹膜刺激征、有无包块等。
(2)全身有无恶心、呕吐、发热、黄疸、腹腔积液等症状;意识状态;生命体征情况。
(3)辅助检查胆管系统相关检查及血生化检查结果。
3.心理状态
(1)认知情况病人对疾病的进展、治疗及护理措施了解程度。
(2)心理承受能力病人对本次发病的心理反应,对手术过程、术后不适、预后所产生的焦虑、恐惧反应及程度。
4.社会支持系统家庭、社会对病人的支持程度,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
〔护理措施]
1.协助病人卧床休息,根据病情选择舒适的卧位,有腹膜炎体征者宜取半卧位。
2.进食可以促进胆囊收缩,加重胆绞痛,因此,急性期指导病人禁食,病情稳定后,宜食用低脂、高糖、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3.疼痛的护理
(1)观察腹痛部位及性质变化如出现寒战、高热或腹痛加重,波及全腹,应考虑病情加重,及时报告医师并协助处理。
(2)诊断及治疗方案明确后,遵医嘱可给予镇痛剂,以减轻疼痛。
4.高热的护理
(1)高热病人遵医嘱给予药物或物理降温,并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加强营养。
(2)及时更换潮湿被褥,增进病人舒适。
(3)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神志变化。
5.根据医嘱及时给予静脉补液及抗感染药,防止及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6.评估病人对疾病及手术的心理反应,耐心解释发病原因、医护措施、手术目的、预后及注意事项,给予鼓励、安慰以取得配合。同情、关心病人,减轻焦虑及恐惧心理。
7.术前常规备皮、置胃管、药物皮试、配血等。
[护理评价]
1.病人对疼痛的处理是否满意,有无疼痛加剧或反复发作。
2.病人的体温是否恢复正常。
3.病人是否情绪稳定,是否护理合作。
(二)术后护理
[护理评估]
1.手术情况手术名称、麻醉方式、术中各器官系统情况、引流管放置情况。
2.生理情况全麻者是否清醒、是否躁动、心电监护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呼吸情况;伤口有无渗血,各引流管引流液量及性质的变化:出入量的情况。是否舒适。
3.心理与认知情况病人及家属对本次手术的满意程度,能否适应监护室环境,对手术后各种不适的心理承受程度,对手术后及康复出院后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
[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监测体温、血压、脉搏、呼吸及血氧饱和度变化并记录。
(2)观察尿量,记录24小时出入量。维持体液平衡。
(3)观察伤口有无渗血;腹腔引流管引流液性质及量的变化,如果短时间内流出大量鲜红色液体,应立即通知医师,并更换引流袋,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
(4)观察病人面色、末梢循环情况,有无四肢发凉、出冷汗等休克症状。
(5)观察病人有无发热、腹痛等表现。
2.维持腹腔引流管效能妥善固定,防止扭曲、堵塞及脱落,每1~2小时挤压1次,避免逆行感染。
3.呼吸道管理
(1)全麻未清醒者及时吸出口腔分泌物,防止误吸。
(2)指导并协助有效咳痰及深呼吸。
(3)病情稳定后可取半卧位,每2小时翻身拍背1次。
(4)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时可行雾化吸入每日2次,吸入后协助拍背排痰。
4.及时评估病人舒适状况。协助取舒适卧位并定时翻身;向病人解释疼痛原因及应对方法,必要时,应用镇痛剂以减轻疼痛。
5.制定活动计划,预防并发症,最大程度地恢复自理能力。
(1)卧床期间提供细致的生活护理,满足病人生理需求。
(2)指导病人行床上功能锻炼,如足背伸曲运动,预防术后并发肌肉废用性萎缩和下肢深静脉血栓。
(3)术后视病情指导并协助病人早期离床活动。
6.加强营养,促进康复术后禁食,肠蠕动恢复后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低脂饮食。肝功能不良者给予适量蛋白饮食。:
[护理评价]
1.疼痛是否缓解或能耐受。
2.病人排痰是否有效,肺部呼吸音是否清晰,血氧饱和度是否正常。
3.病人是否自述舒适感增加。
4.病人基本生活需要是否得到保证,自理能力是否逐渐提高。
5.生命体征是否正常,出血是否减少或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