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13: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化学基本特征,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这种课堂形成的是立体的网络体系,而不是一站式的封闭问答。
二、基本特征
1.未知性与问题性
化学探究性课堂的最根本特征是围绕化学科学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的探索活动,经历科学的工作过程。这种未知性取决于人类的一种基本特质———好奇心。探究性课堂重视并利用学生的这种本能的学习冲动。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尤为强烈。”[2]可以看出,探究性课堂迎合了孩子的心理特点,符合新时期教育的发展要求。利用未知性创设问题性,这是探究性课堂的最大特点。
2.发现性和探索性
认知主义教育观和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为探究性课堂提供了充分有你的而理论支撑。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知识都是一种结构性存在,知识本身具有理智发展的效力,学生正是要利用这种结构使知识在自身原有的固着点上生长出来,而在这个发现的过程中,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产生,遵循认知结构去发现和探索,使生成的知识更有利于理解和掌握。或者说学生经历的是一场发现与探索之旅,在旅途中,学生体会的是本能的满足,那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从发现到深入探索,一切都是自然的、自发的,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学生所获得的绝不仅仅是问题的解决与知识的增长,很多潜在的、隐性的种子在悄无声息地萌发着。
3.过程性与开放性
探究性课堂不应是一条通往知识库的康庄大道,而应是星罗密布的交通网,每一条旁逸斜出的小路上都会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有额外馈赠,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过程性既遵循了知识生成的结构特征,也尊重了人们发现知识的认识规律。开放性则体现了知识的可生成行和个体的差异性。我们知道,没有绝对的真理,任何真理都是随着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因此,我们的课堂必须是开放性的,或者说给学生留下的是知识的活路———可以继续延伸的路。同时,由于个体的差异,学生对于预先设计的课堂可能产生我们没有计划到的结果,这种可贵的隐性结果是学生闪烁的智慧的火花,我们应该生育捕捉这种意外之财,让学生在探究性课堂中真实的发展。
4.主动性与互动性
探究性课堂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必须亲力亲为,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中,这种体验是不能假手于人的。教师扮演的是合作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可以说教师给学生参考性的意见和建议,而执行者只能是学生本人。没有标准答案,学生自己走出的就是路。主动性是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更好地体现了主观能动性。互动性则为主动性保驾护航,师生之间的反馈、生生之间的交流更好地诠释了探究性课堂的活的灵魂,在互动中,促进了交流与沟通,学生的合作意识、表达能力、分析讨论水平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5.反馈性与可生成性
关键词:生物化学;说课;DNA复制;基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002-01
说课是教师将自身现有的知识储备经过再加工,设计出一套易于接受、理解的方案,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达到传递知识的初衷。设计方案主要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利用短暂且有限的课堂教学,理清知识,整合体系。之于教,这是提升的途径;之于学,这是反刍的过程。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主要研究生命物质的结构及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控和遗传物质的传递(分子生物学)三部分。对于医学院校学生,修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这门课程,有助于整体性、概括性的理解生命体,进一步探讨疾病、亚健康和健康间异同点,指导临床实践中的诊断、治疗。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及作用
《DNA复制的基本特征》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十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是遗传信息的传递部分,关于复制特征的总领性概括,是学习分子生物学的开始。就知识体系而言,承接构成生命的物质、机体代谢及其调控两部分学习之后,围绕中心法则展开对生命的探索。
接触任何知识,搭建整体框架尤为重要。DNA复制作为遗传信息传递的基础,其特征是分子生物学部分的总概。首先了解一般性、基础性规律,有助于知识从共性到个性的迁移;有助于理论从浅显到深入的探讨,有助于教学从灌输式到启发式的转变。
2、教学目标
学习的目标:根据遗传信息的传递(分子生物学)学习特点,围绕中心法则逐步展开。掌握DNA复制的三大基本特征,同时着重强调遗传的保真性。
教学的目标:通过基本特征的讲授,启发学生发散思维,整合知识体系。将DNA复制的基本特征与之后学习的RNA的生物合成、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进行联系;与之前学习的核酸相关知识进行整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梳理知识、体系间巧妙的相关性,建立一套适宜的思维体系。
3、教学重难点
课程的教学对象是中医院校二年级学生,已经对生物体内的化学组成,健康与疾病问题有了相关了解。鉴于本部分内容从微观分子水平阐述遗传物质的传递,掺杂较多新名词、新概念且需要一定的空间思维想象,学生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全面分析,结合教学大纲要求,以复制叉为主线,串联讲解重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要求及具体讲授专业情况,将本章节(第十四章第一节《DNA复制的基本特征》)安排为1课时(40min)。教学内容设计为:新课导入(5min),主要内容教学(30min),归纳总结(5min)。整体采用“总―分―总”的模式推进。
首先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回顾、总结,将《生物化学》大致分述为三部分,前两部分已完成学习,而后接触到遗传物质传递(分子生物学)部分相对较为微观、抽象,联系中学阶段已接触到的重要概念――“中心法则”进行讲解。其次通过“中心法则”叙述的DNA、RNA、Protein引出三条主线,而本次课程讲授DNA的生物合成。最后利用“复制叉”串联第一节DNA复制基本特征。
三、说学法
课堂上主要采用课件加板书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利用学科特点(从实验归纳出结论)从经典实验入手,学习DNA复制的三个基本特征。同时,利用“复制叉形象的记忆,达到课后复述、应用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1、引入(5min)
回顾中学阶段“中心法则”内容,构建基本学习框架,即DNA、RNA及蛋白质相关内容。本课时以DNA复制的基本特征为主。通过引导学生对相关经典实验回顾、分析,梳理DNA复制基本过程,导出“复制叉”概念。
2、讲授新课(30min)
围绕“复制叉”,以课件加板书的形式呈现其图例。依次结合常用实验技术(同位素标记、示踪,密度梯度离心,放射自显影等),从经典实验中得出相关结论。教学过程以启发式为主,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理性推导,自我总结。从原核体系入手,由简到繁,将相关结论推及真核体系。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避免“填鸭式”,增加讲授趣味性。
3、归纳总结(5min)
DNA复制的基本特征是复制过程的综合提炼,利用“复制叉”这一重要概念将全过程串联,便于学生记忆的同时,也能拓展涵盖相关知识,如冈崎片段、前导链、后随链等。
参考文献:
[1] 查锡良.药立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 唐炳华. 生物化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3] 林 凡.高冬.王一峥.等.生物化学“糖代谢”说课设计方案[J].卫生职业教育,2013,13:54-55
关键词:小学数学;对话教学;基本特征
1平等性
民主、平等是教学中最基本的原则,因此,在小学数学对话教学中平等性就成为了最基本的特性。平等性是指“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平行的教学交流过程,即在课堂中教师、学生和文本都是主体间平等关系的建构者与解构者”。因此,在平等对话中,解构了师生之间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建构的是一种民主的、互动的、共赢的格局。师生赏识、悦纳对方才可能有创造的、生成的教学;师生对话教学只有建立在民主与平等的基础上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学。因此,民主平等性是小学数学对话教学最根本的特征。课例:《角的度量》教学片断师:(老师展示工人叔叔从地面通过木板向货车上滚油桶的图片,学生发现角,从而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拿出量角器,仔细观察,你在量角器当中看到了什么?发现你看到的东西有什么规律?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看到了什么?第二,发现了什么规律?同桌之间互相看一看,说一说。生1:看到一个直角。(并上台指给大家看)生2:看到钝角和锐角。师:哦,看到了不同大小的角,还看到了什么?生3:上面有刻度。师:这个刻度在我们的什么工具当中也是有的?生:尺子。师:尺子用来量什么?生:长度。师:那么,它是用来量什么?生:角度。师:还看到了什么?生4:我发现上面的数字标的有特点。师:观察的真仔细!同学们,这些数字特别在哪里呀?生5:有两排数,而且还有蓝色的数(上台指给大家看)。是从0到180。师:同学们,这是外圈,那内圈呢?生:是180到0,不是,不是,也是0到180,只是方向是相反的。生6:还有里面的刻度都是相差10。师:哦,你们还发现了10、20、30……都是相差10。生7:还有,还有,下面的每格相差5(上台指给大家看)。师:同学们看,一小格代表……两小格就是……生:5;10。师:真好!连这个都发现了!同学们,其实,从量角器这个工具当中我们就清楚的发现了它的刻度是怎么排列的,对不对?下面,再来认识下它的各部分名称。在这一教学片断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师生之间的平等意识得到体现与保持,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处处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使得学生在课堂中可以充分自由地放飞自己的思维,最终实现师生精神的相遇。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和谐的心里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中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用心去呵护。
2开放性
开放性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得到全面的开放。开放性作为对话教学的前提条件,其本意是“解除封锁、限制等”;在教学中的涵义可理解为解除教师对学生的“封锁与限制等”,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自由、自发地学习。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为学生留有对话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在对话的过程中,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得到充分发挥。当然,对话教学的开放性并不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肆无忌惮的活动,课堂教学中的开放性应把握好“收放结合”的原则,即教师在控制学生对话范围内,给学生以最大限度的自由。
3创生性
创生性是相对于传统课堂的预设性而言的。教学之前的预设性即平时的备课,教师对于“考试要求”的、“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精心准备,以便应对课堂中学生提出和遇到的问题,可以做到迎刃而解。而课堂中的创生性会显得让教师迷惘,因为创生性的问题具有不可预测性,正因为如此,教师害怕课堂中出现创生性的问题,害怕因为这样而出丑,这也是为什么长期以来传统授受课堂一直霸占教学主流地位的根本所在。然而,数学教学不是教师在课堂中循规蹈矩的表演,而是创生性的,源于对话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也就意味着教学对于师生而言,永远充满着超出预设之外的问题,在这种富有挑战与激励的教学情境中师生的潜能才能够得到释放。因此,教学过程是师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师生、生生积极交流与对话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师生共同去谋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4参与性
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参与性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参与性决定了课堂教学氛围的宽松性、教学形式的灵活性以及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思维,克服困难,从学习中收获满足,以此加强学生的内在激励,提高学习的趣味、意义和挑战性。其次,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安排丰富多彩、适当适量的活动内容,选取适当的活动形式,以保证参与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学生们的参与和合作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教与学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5互动性
1.阅读主体的自主性。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这种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的活动,决定了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越俎代疮。教师的职责,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场”,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其所获就越多。
2.阅读实践的探究性。读物提供的信息除了字面显示之外,常常还有更深层的信息,这些隐含的潜在信息密码需要读者去发现、去破解。而学生由于受到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在发现、破解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的疑难和困惑,尤其是当文本所表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与学生的“阅读期待”不一致或相矛盾时,其疑难和困惑就更为突出,成为阅读理解的障碍,必须对此来一番分析、推理和探究。在对问题的探究解决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得到提升和发展。
3.阅读过程的调控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意义的复杂的心理过程,要经历感知(看到文字,读出字音)──理解(把单词转化为意义)──反应(领会作者说的是什么)──综合(与实际联系的应用)四个阶段。这使得学生的阅读理解往往不能一步到位,还会产生认识的肤浅、偏差甚至谬误,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及时、不断地加以监控和调节。从而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与目标的差距,反思自己及他人见解的合理性、完善性和正确性,并采取各种帮助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最终实现对课文的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4.阅读结果的差异性。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主体对于文本中的言语,只有在他的信息贮存中能够找到文本言语具有相似性的信息模块以后,才能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从而识别文本中的信息。由于阅读主体大脑贮存的相似模块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阅读同一文本,也形成各自不同的相似选择与相似匹配,进而产生见仁见智的个性化理解。因此可以说,个性化阅读结果实质上是作为阅读主体的个人对阅读材料的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二、教学策略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课程标准》语)因此,教师要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1.引导批注阅读,从众心理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表现在阅读活动上就是人云亦云,不能或不敢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显然不利于个性化阅读。而批注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语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怎样批注,就怎样批注,具有很强的阅读自主权。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了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不失为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方法。以《麻雀》一文为例,我让学生对“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中的“落”作专题批注,结果,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识和理解:有讲速度的“来得快而猛”;有说态度的“真勇敢、坚定、果断”;有论感情的“一心只爱孩子”;有谈心理的“心急如焚”;有评用词的“简炼、生动、形象”;有议人物的“真是个奋不顾身的好妈妈”;有提读法的“‘落’字要读得重而快”。通过批注阅读,学生既认识了老麻雀舍命救孩子的英勇形象,又对“落”字运用之精妙体会得入木三分。
2.强化“阅读反思”,阅读过程的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强化“阅读反思”,在自我反思、调控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改进学习行为。
一般地说,实现阅读的反思和调控有三个途径,一是学生个体单独完成,即自我思考:我的理解最正确吗?还有没有不同的见解或更有说服力的答案?能不能换个角度或方法想想、做做?等等。以此调整,深化阅读活动。二是同学间的合作交流。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交流,发现他人理解、思维、方法的独特之处,寻找自身的不足及原因,并获得调整思路、修正认识、改进方法的启示,达到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动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目的。三是教师的点拨和调节。如教学《珍贵的教科书》让学生每读完一段,都想想: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读完全文再仔细思考这个问题,以此启发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梳理和反思,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中逐渐深入、逐步全面。
3.注重延时评价。《标准》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多采用延时性评价。因为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新颖、独特、有创意的见解常常会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顿悟”和“灵感”,倘若过早地对一个可能有着多种答案问题的回答给予终结性的评价,势必扼杀了其他学生创新与发散思维的火花。运用延时评价,能让更多的同学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使个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一教师让学生找出“麻雀、老虎、狮子、狐狸”中不属同类的一个词,学生轻而易举地说出“麻雀”,理由是老虎、狮子和狐狸都是兽类,麻雀是鸟类。教师不忙评价,还问:“还有其他原因吗?”于是学生又说:“麻雀有翅膀,会飞;其他三种没有翅膀,不会飞。”教师继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学生们说:“麻雀爱吃粮食,老虎它们爱吃肉。”“麻雀是母亲下的蛋孵出来的,另外三个不是。”“麻雀只有两只脚,其他三个却有四只脚。”……试想,如果教师运用即时评价而不是延时评价,学生能有如此富有个性的思维,多角度、有创意的见解吗?
微课是在互联网时代走进“微时代”文化语境中。教育领域中产生的一种适合学生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新生教学资源,本文对国内外关于微课的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和传统资源的视频课程的本质区别进行指出,在对微课设计的体会和个案分析中,对微课表现出的教学行为和影响呈现进行研究,结合微课的教学应用提出微课设计需要的四个视角,希望对微课的设计和开发产生启示作用。
关键词:
微课本体;特征下;动画教学设计
在无线网的广泛应用、视频压缩和传输技术的日渐成熟、移动终端的不断流行,互联网已经逐渐走进了微时代阶段。微博、微信、小视频等已经成为碎片化生活中人们交流和分享信息以及表达自我的主要途径,这些都毫无疑问的对人们当前的社会文化实现了引领,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这一形式对教育也产生着一定的影响,移动学习、泛学习以及翻转课堂等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中新的理论,微课也相应的成为“微时代”语境中一种新的探索形式。【1】
1、微课的特征
我国对微课的概念的界定有着许多中说法,在对微课最早进行实践和研究的胡铁生观点中认为,微课已经成为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求,小视频可以作为教学的载体,对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课程进行反映,主要针对的是教师在某个知识点和教学环节中展开的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在华南大学教授焦健利的观点中,微课的教学目标是阐述某一个知识点,借助短小精编的视频,将教学或者是学习作为主要目的在线视频教学。以上两位专家的观点中都对微课的本质特征进行了解释,但是有的教师对微课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主观的认为微课只是景教育视频课程实施了片段处理,因此本文在这里需要对微课的本质特征进行详细的界定。首先,微课的主题是十分明确的,微课的教学目标比较单一有着明确的教学主题,在教育中主要围绕这某一个知识点,例如重难点和学生的疑惑点展开教学活动。其次就是微课的内容比较短小精悍,在基础教育中,对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参考,视频的时长一般维持在5~8分钟;在高等教育中,由于高等教育内容的复杂性,视频时间一般设置在10~20分钟。三是视频资源的丰富性,微课中主要是教育类的教学视频,位教学提供一定的教学辅助课件,习题作业;此外还为师生营造多种多样的教学环境。四是教学结构的相对独立,微课是在某个知识点的讲解和教学的主题上实现建立的,各个知识点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对课程学习的结构特点进行展现,同时各个教学模块在某种意义上相互联接在一起就会构成学习的单元,最终形成主题明确、内容完整的知识结构应用环境。
2、微课本体特征下的动漫教学
2.1二、三维动画场景中的角色结合二、三维动画的结合,三维动画中的角色可以实现在二维场景中融和,甚至将二维和三维场景直接实行融合,可以有多种结合的方式。在微课视频的制作中,要表现出二维和三维动画之间的差异,对两者的不同内涵进行分别展示。通过二维动画设计,动漫人物的角色和形象通常会给人十分乖巧和可爱感觉,对这样的形象学生们一般都很喜欢,例如在二维设计下迪士尼动画中的米奇、白雪公主和唐老鸭等动漫角色,日本著名的动漫人物机器猫等,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些动漫角色。在三维动画中的角色设计中并没有出现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的动漫角色。因此在关于动漫教学设计的三维技术中可以向学生展示三维技术的微细镜头,场景模拟中运用三维立体效果,提升动漫教学中的视觉效果。
2.2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的运用进行了,在动画的制作设计中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在微课视频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实例手段,使学生充分认识两者在实际动漫设计中应用,使学生兼顾两者之间的概念和写实中的效果差异。把握微课设计的细节,进而引出课程的重难点。
2.3关于二维和三维动画的制作手法在微课设计中,教师要想学生二维和三维的不同制作手法,对不同制作手法下的动漫作用和功效进行指出,同时在教学中穿插不同软件的使用技术,使二维和三维技术成为相辅相成的状况,学生在二维动漫教学中对三维的空间立体感实现感受,同时体会平面效果。微课视频中教师要通过实例,模拟制作过程和动画内容。【2】
3、微课教学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微课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利用零碎的时间,使教学内容充满灵动性,使其更具有丰富的内涵,实现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将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因此教师在微课教学设计中要对教学的重难点实现突出,将教学思路理清。例如在讲解二维和三维动画设计中哟啊在短小的视频中使学生明白二维和三维动画的空间性和真实性。多媒体是微课微课教学设计中必须要使用的教学工具。动画教学的内容以及特点都离不开多媒体的应用。借助多媒体微课动漫教学的内容才会更加丰富,教师的板书也能更加清晰,可以很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学知识和内容种直观的呈现给学生。在新课标在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实现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以提升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在恰当的时间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思考。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对话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提问,在这一对话过程中教师可以详细的了解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对其做出正确的评估,进而实现教师对课堂节奏的把握。【3】
4、小结
微课是在互联网时代进入微视领域下,对新生教学资源进行衍生,它的优点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短小精悍、结构独立等,并突破了传统课程资源机构的局限性,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实用性、再生性和适用性的提升。极大的满足了碎片化时代的学习需要,为智能教育的优质学习资源的提供做出了很好的保障。在微课教学环境下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进行适应,对不同环境教学行为的变化特征进行掌握,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不断优化,实现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的良好结合,实现对当代学生的更有效的教育。
作者:刘永来 单位: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