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乡村音乐的特点范文

乡村音乐的特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3: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乡村音乐的特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乡村音乐的特点

篇1

 

影视行业的发展促进了影视技术的更新与发展,音乐成为了电影电视剧中的重要组成元素,其能够有效影响故事的主题以及情节。随着《乡村爱情》在不同电视台的播出,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乡村电视剧热潮[1]。该电视剧通过鲜活的人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反映了新时期乡村青年在事业、婚姻、爱情和生活等方面的态度,并利用音乐来增强该剧的吸引力,获得了受众的广泛好评。

 

一、巧妙设计音乐,发挥器乐曲和歌曲的功用

 

《乡村爱情》从多个层面和角度展示了农村的真实生活,塑造了具有新时期气息的农村青年形象,其形式和主题为音乐的设计提供了有力支持。该剧主要是以歌曲为主,辅之以器乐曲,在片头、剧中和片尾的相关地方创作了三首歌曲,以此烘托气氛、明确风格、点明主题;器乐曲则用于电视剧的背景音乐,渲染矛盾冲突,对人物的内心世界加以揭示。

 

首先,在声乐曲方面,其主要是由《谁是我的新郎》《我的家就在这个屯》和《老地方》这三首歌曲组成,这些歌曲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音乐主题、演唱方式和曲式结构。如《谁是我的新郎》具有复杂而丰富的结构曲式,情绪对比具有极强的张力,对人物的音乐形象进行了明确刻画;《我的家就在这个屯》的歌词相对口语化,通过东北民间音调来表达出诙谐、质朴和爽朗的气质,具有浓郁的乡韵美。其次,在器乐曲方面,其由多段短乐曲构成,通过展衍、变奏等手法来形成音调,通过灵活多变的形式将其展现在该剧的不同情节与背景中[2]。器乐曲来源于歌曲,但是与歌曲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该剧音乐风格具有新鲜与统一的特点,能够构建出完美的音乐艺术框架。

 

二、现代音乐元素的融合

 

《乡村爱情》作为一部轻喜剧,其反映的是东北农村青年的爱情、劳动和生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现代城市生活的方式及观念开始融入和影响农村青年生活,如果该剧只通过传统民族音乐进行反映,则难以符合现代农村的实际发展情况。作曲家在创作该剧音乐时,将现代音乐元素和民族音乐元素加以有机融合,确保音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其具体体现在伴奏乐器的使用、演唱方法和节奏运用等方面。例如歌曲《谁是我的新郎》中将现代音乐元素和民族旋律加以结合,其具有复杂的结构(复三部结构)和较长的篇幅。

 

结合乐句的发展手法而言,该剧音乐主要采用传统音乐的变奏手法,涉及现代流行通俗歌曲的写法,并在通过通俗音乐唱法加以诠释,表现出音乐作品的现代性与民族性,既传统又时尚,具有独特的风味。从伴奏乐器方面来说,《谁是我的新郎》采用的是电声乐队伴奏,利用电声音色的空灵与柔和,将人物内心世界进行有效揭示;而《我的家就在这个屯》和《老地方》则是以传统的民族乐器为主,辅之以唢呐的演奏形式,强化音乐的乡韵。总而言之,全剧在对火热的农村生活加以描绘时,将电声音乐和民族音乐进行融合,从而揭示人物矛盾与深沉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欢快和热烈的气氛。

 

三、调式新颖,风格浓郁

 

《乡村爱情》中蕴含的民族风格十分浓郁,主要表现在旋律发展手法、调式运用和音调选择等方面。首先,在旋律发展手法方面。作曲家对民族音乐创作极为了解,利用接头换尾的变奏方式,将前一段音乐的音调引用在音乐中,使其形成全新的乐句,保证旋律的畅达及波澜迭起[3]。其次,在调式运用方面。三首歌曲通过不同的调式来折射灵活多样的音乐,如六声羽调式、加变宫音的六声宫调式、加清角的六声宫调式,以此保证电视剧的丰富性与精彩性,强化音乐的乡韵乡情与喜庆。最后,在音调选择方面。三首歌的音调都是来源于东北民族音乐,作曲家利用乡土气息浓郁和清晰的乐汇,采用生化、揉合、变奏和展开等艺术手段进行谱曲,从而使观众感受东北音乐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四、演唱方式喜闻乐见

 

《乡村爱情》中的三首歌曲多采用齐唱与领唱交递、领唱加齐唱或伴唱的演唱形式,其形式更为活泼生动、气氛更加热烈,观中的参与意识更强,充分展现出东北人民诙谐、质朴和爽朗的性格。例如:《谁是我的新郎》运用独唱与伴奏、独唱与齐唱的形式,以弱起加长句为基础,将女主角的内心情感加以展示,然后通过欢快的齐唱形式和缠绵的独唱方式来推动歌曲发展。《我的家就在这个屯》主要是以男声齐唱为主,辅之以男女生伴唱,配合弱起的节奏和附点的音符,展现该首歌曲的气质,并且口语化的演唱将东北这片黑土地的生活加以描绘,利用六度下滑音展示东北人民乐观的性情。《老地方》则是先由女声独唱,后加入齐唱,深刻全面诠释歌曲的内容;同时结尾处也使用女声独唱的形式,使歌曲内涵更为深邃。《乡村爱情》中结和了多声音乐和单声音乐的优势,将伴唱和独唱等不同的音色特点加以整合,运用的领唱加其他形式伴唱的演唱方式与该剧风格十分融洽,能够进一步挖掘与展开作品的内容[4]。

 

五、结语:

 

随着我国声乐艺术与影视艺术的不断发展,电视剧中的歌曲越来越被人们所喜爱和重视,有利于促进电视音乐的发展。一般而言,电视剧中好的歌曲往往会随电视剧的播放而广为流传,从而增强电视剧的知名度。电视剧《乡村爱情》中的音乐,将现代音乐与民族音乐加以有机结合,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强化《乡村爱情》的艺术品位,提高该电视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值得借鉴与推广。

篇2

摘要 起源于18世纪末的美国乡村音乐在当代仍然流行。它是一种以率直简约、诚挚自然的语言讲述人类质朴情感的音乐。本文分别介绍了美国乡村音乐的起源及不同时期不同特点的音乐形式:主题内容、曲式结构特点、演唱风格特点、演唱形式以及伴奏乐器几个方面的内容。美国乡村音乐是从英国移民带入的民歌、民谣、舞曲和器乐曲中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受到了其它外来音乐的文化,尤其是美国黑人文化的影响,最终成为工业社会中最具生命力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它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曲调朴实无华、伤感哀怨。

关键词:美国 乡村音乐 形式 特点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一 美国乡村音乐的起源

美国乡村音乐起源于18世纪末,算的上是起源最早的音乐形式,它是由一些原先居住在东海岸一带的苏格兰和爱尔兰人后裔逐渐向西部和南部的内地和山区迁移,以求发展创造出的音乐。这些拓荒者在劳动休息时,常常唱些古老的英国民歌,这些歌曲简单、活泼,大多数都是叙述日常劳动和生活的,还有恋人们的爱情故事。这些都是乡村歌曲最原始的形式。随着人们的迁移分化,这些歌曲也随之演变成了不同的风格和类型。在北方,它们变成了伐木工人的劳动歌曲,在西部山区它们变成了纯朴、豪放的牛仔歌,这些歌曲还随着一些迁到海边的苏格兰人演变成了水手们的劳动号子。

二 美国乡村音乐不同时期、特点的音乐形式

1 早期的乡村音乐

最初的乡村音乐只是作为自娱节目在家庭、教堂以及乡村聚会时表演。后来到了20世纪20年代,由于新闻媒体和商界的介入,情况发生了变化。1925年,南方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建立了广播电台,乡村音乐得到登台亮相的机会。第一个上场的歌手罗杰斯共录了30首乡村歌曲。他运用独特的山区民间唱法,使歌声在真假声区来来回回的转换中显得那么的悠扬动听,人们开始纷纷模仿他的演唱,后来,罗杰斯被人们誉为“现代乡村音乐之父”。

2 牛仔音乐

牛仔音乐来源于美国人对大西部的迷恋,这还体现在好莱坞的电影里。乡下人变成了打扮漂亮、精神抖擞的牛仔男孩和牛仔女郎,唱着来自乡间的浪漫歌曲,向人们展示着孤独大草原中的浪漫景象。30年代以后,在好莱坞表现美国西部风土人情的电影中,乡村音乐大出风头。著名演员奥特里是这个时期演唱乡村音乐风味牛仔歌曲的主要代表。他在银幕上塑造的牛仔形象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乡村音乐也因此在全国更为流行。

3 兰草音乐

起源于40年代的“兰草音乐”,也是乡村音乐中影响颇大的流派。它的得名来源于创始者Bill Monroe的乐队“兰草男孩”(The Blue Gass Boys),Bill Monroe综合了舞蹈、通俗音乐以及山区民间音乐的特点,在表演时常常由人穿着民间服装轮流演唱、演奏,形式非常活泼。“兰草音乐”的音乐特点是音乐精致、纯正、原汁原味。常常包含两三部和声以及激烈的节奏和不受约束的情感。“兰草音乐”最初只在南方肯塔基山区流行,后通过电台的宣传才得以流传到城市,此后得到迅速的传播。

4 山地摇滚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促使乡村音乐成为了美国全民族共同的精神食粮。战时经济加速了人口的流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音乐趣味的相互渗透,终于在50年代使乡村音乐达到了全盛时期。山地摇滚是乡村音乐和摇滚乐的第一次结合。山地摇滚改变了传统乡村音乐的形式,对乡村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职业乡村音乐歌星们把山地摇滚带入了城市音乐舞台上,其他歌星也纷纷效仿,录制并销售了近五百万张唱片,创造了空前的纪录。乡村音乐这个原先的“下里巴人”逐渐变成了“阳春白雪”进入到了美国的上层社会。1958年,乡村音乐协会成立,其宗旨是在向全世界推动和发展乡村音乐。

5 酒吧音乐

酒吧音乐是乡村音乐中最富有活力的,也是变化最多的一支音乐形式。酒吧音乐是一种自由进行的、很喧闹的音乐形式,产生于战后的南方酒吧。这个时期,乡村音乐的聚集场所由公开社交场所转移到了酒吧。乡村音乐进入酒吧后,不得不在歌词和演唱风格上做出相应的变化。过时的老歌难以在这种氛围中生存。社会地位的变化和随之而产生的种种问题是这些农民出身的工人所关心的。锁不住情人的心、难以维持的婚姻、及时行乐、借酒浇愁等,常成为酒吧歌曲的主题。

三 美国乡村音乐的特点

1 美国乡村音乐的主题内容

美国乡村音乐是一种以率直简约、诚挚自然的语言讲述人类质朴经验的音乐。它的主题内容包罗万象,既有反映普通美国人的价值观,也有对往事的怀念留恋,还有对当今世事冷暖的诉说以及对社会现状的评议。从战争、自由到爱情、家庭,甚至身边熟悉的人物、动物等都可信手拈来,编成歌曲。正因为它体现着普通美国人的情感――对竞争生活的厌恶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所以它能触动中下层美国人的心灵,受到人们的喜爱,引起大众的共鸣,美国乡村音乐对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

下面,我们分析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歌曲,来理解这类歌曲的基本表现主题。

(1)表现基本价值观的主题

代表歌曲《心满意足》(“SatisfiedMind”)许多歌手为这首歌灌了唱片,其销售量不计其数。这是一首已进入“口头传说”的乡村歌曲。关于这首歌,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它表达了美国人(也是人类)的基本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与一些评论家认为美国人沉溺痴迷于金钱与成功的观点是大相径庭的。毫无疑问,大多数美国人都会对歌中所唱之词持以赞同态度――“他们哪里知道,那比登天还难。要找到一个富翁,他感到心满意足”正因为如此,这里所真正追求的,恰恰就在于“心满意足”。一种价值观的全真体验。

(2)表现思乡怀旧的主题

许多历史学家都注意到,世界上由于做工、旅行、移民而四处迁徙最多的人民就是美国人,他们背井离乡、苦不堪言。所以很多学者都认为美国人没有家庭、家乡观念,缺乏对故土的思恋之情。其实并不然,美国乡村音乐在成百上千首歌曲中已经告诉我们,美国人具有强烈的乡愁与乡思。《底特律城》(“Detroit City”)这首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叙述了一个南方人北上底特律,在一家制造汽车的大工厂做工的情景。这首歌的核心在于表现主人公盼望重返故里、与家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3)表现贫穷而自豪的普通人的主题

在美国乡村歌曲中,这类歌曲占绝大多数。他们的创作都基于这样一种观念:讲述歌手自己或词作者曾一度饥寒交迫,贫困潦倒的生活经历。虽然他们现在再也不缺衣少食,但他们却时刻不忘自己凄苦的身世。这些或许可称为乡村歌曲中的最佳作品,揭示了“美国人的梦想”,或者说是表达了弥漫于乡村歌曲中的对于“美国梦”的阐释。例如,《生活在普邀人爱情中间》(L宜vingin the Love of Common people)这首歌的合唱词就突出表现了对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爱与自豪感的留恋,强调了人们应尽力改造生活的责任感。准确地说,这就是美国梦的真正含义。

2 美国乡村音乐的曲式结构特点

美国乡村音乐的曲式结构较为简单,多为歌谣体、二部曲式和三部曲式,它的风格淳朴旋律优美,节奏分明,具有内在的感染力,往往易于成为边唱边舞的群众性音乐。歌谣体大多表现一些风土人情的主题,歌唱属于自己民族的特色歌谣。歌谣以押韵为主,往往表达了一些有趣的琐碎小事,有时也会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但都是特别简短押韵的,很少有冗长的歌谣。由两个乐段构成的乐曲形式称“单二部曲式”,也叫“二段体”,用A+B图示表示。在美国乡村音乐的歌曲创作中广泛应用。单二部曲式的第一个乐段在音乐上具有鲜明的初步陈述性质,材料简单,结构方整,情绪稳定,具有进一步展开的要求和发展的可能性。第二个乐段可以是再现性,也可以是对比性,分为有再现性的单二部曲式和没有再现性的单二部曲式两种。

三部曲式又称三段体或ABA曲式,也是乡村音乐作品中比较常见的乐曲形式,是由两个同等重要的结构(“A段”和“B段”),组成了一个具有三个“段落”的曲体,其中第一和第三段可以是完全相同或近乎相同的内容,第二段则和第一段形成强烈对比,形成了“A-B-A(或A")”的构造。不论是A段或B段,其内部结构都相对比较自由,由短短的数个小节或一两个乐句,到更复杂的结构组成都可以。

3 美国乡村音乐的演唱特点

美国乡村音乐的演唱特点是将情感与声音完美的结合。由于乡村音乐是从美国民间音乐发展而来的,所以在唱法方面带有浓郁的民间音乐色彩,较多地运用民间本嗓的音色来演唱,并带有浓重的鼻音。例如,被人们誉为“美国乡村音乐之父”的歌手罗杰斯,他就擅长运用真声和假声相互转换和交替的方法来演唱。他的歌声在真假声区来回自如的转换,声带非常松弛,自然的音色感人至深。赢得了很多热爱乡村音乐的年轻人的崇拜与效仿。

同时歌手又常常运用一种“孤独的”、“冷漠的”腔调向听众诉说着一切,他们脸上常常毫无表情,好像倾诉的欢乐和痛苦都与自己无关,而实际上却完全将自己的情感沉浸到歌词的感情中去了。乡村音乐感人的地方,就在于它完全彻底的真诚,用他们的真诚来演唱,用真诚来打动人,这就是乡村音乐的本色。

4 美国乡村音乐的演唱形式

在演唱形式上,乡村音乐多以男、女声独唱为主,有声部的小合唱也很常见。纵观美国乡村音乐的发展历史,男声独唱的形式运用的相对较多一些。除了一些家庭组合的小合唱形式以外,说唱结合,时弹时唱的形式也很多见。例如,一些乐队组合,他们的成员基本都是边弹边唱,并随着乡村音乐的发展演变,音乐特点的不断丰富,说唱结合的形式也越来越多的运用在乡村音乐的演唱形式中,这种演唱形式的变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观众的喜爱。乡村歌曲演唱的音域不宽,一般在中声区进行。早期的小合唱很少有和声运用,因为乡村音乐最初只是用于乡村家庭的娱乐活动,家庭成员们演唱的小合唱大都没有和声,形式很自由、简单,但收到的娱乐效果却是不打折扣的。真正运用和声处理实际上是在乡村音乐商业化之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

5 美国乡村音乐的伴奏乐器

早期美国乡村音乐的主要伴奏乐器是小提琴,其它乐器还有吉他、班卓琴等。小提琴是白人殖民主义者带进美国的。它是乡村人最喜爱的,曾一度是乡村音乐必不可少的演奏乐器。它活跃于各种场合,但最受家庭舞会的宠爱,而这种亲切宽松的氛围也非常适宜于乡村音乐的生长。随着乡村音乐的发展,在现代乡村音乐中,伴奏乐队的配置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在酒吧音乐中,由于这种娱乐场所非常嘈杂,欢笑声、碰杯声、桌椅移动声混杂在一起,平缓低沉的音乐已经不能压住这些噪音了,所以乐队要不断提高音量,加快节奏。密集型的和弦弹奏法逐渐成为酒吧音乐的伴奏特点,伴奏乐器多以电声乐器为主,例如:电吉他、电贝司和鼓,钢琴上场的机会也越来越多。随着美国乡村音乐的不断发展变化,后又加入独具特色的民间乐器,如曼陀铃、夏威夷吉他等。由于乡村音乐的伴奏无需庞大的乐队,华丽的布景,因此演出的场面极其灵活,形式多样。

在美国民间音乐争奇斗艳的百花坛中,乡村音乐可谓是一支艳丽的奇葩。它以浓郁的乡土气息、淳朴的旋律、真挚朴实的歌词以及返璞归真的本嗓演唱赢得了成千上万观众的心。在21世纪的今天,曾一度红遍美国的摇滚乐、迪斯科都已黯然失色,被人们慢慢遗忘。但是乡村音乐却以其清新、质朴的风格依然占据着无数美国人的心灵。由此可见,乡村音乐在美国文化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美国人民宝贵的艺术财富。

参考文献:

[1] 谢为群:《美国乡村音乐》,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2] 秋桦:《生命的律动》,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 尤静波:《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篇3

关于乡村音乐的魅力,一种解释是缘于其根源。乡村音乐是由阿帕拉山区一带乡村居民创始的,他们曾一直与工业发达和城市化的美国大部分地区隔绝。他们的音乐是在自己英格兰、苏格兰移民先辈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常配以自制的乐器伴奏、吟唱那些对他们触动最深的事情:他们的贫穷、他们的上帝、他们的农作物和家庭,由音乐中他们寻求慰藉和豁达。第一首乡村音乐歌曲的录音是1922年,由一位小提琴手埃克.罗博森(Eck Roberston)写的“莎丽.古丁(Sally Goodin)。”1925年,田纳西州纳什维尔的一家电台开始每周播出乡村提琴手实况演出节目,这一演出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热情演出(Grand Ole Opry)”,并使纳什维尔成了乡村音乐录音工业之都。尽管这一演出在1941年就开始对全国播出,而乡村音乐的听众却仍是最初的南部和西南部。50年代后期,摇滚乐兴起而传统的乡村音乐正处低潮,此时出现了一位富于创新的吉他手和录音制作人彻特.阿特金斯(Chet Atkins),他的所作所为表明,如果音乐以公众的听觉为标准修正得更动听 ,它原有的魅力还会赢得新的听众,他在录音中加入了背景合唱,设置了弦乐,将一些弦乐与声乐分期录制,创造了被称之为“纳什维尔”的风格。 尽管这种音乐更趋商业化以适应生存,其核心始终不渝地是表现乡村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持生计,寻找和斯守伴侣,乃至个人的得失,这些人类共同的主题具有世界性的感染力。随纳什维尔风格而来的问题是,它吸引了大量的听众沉迷于乡村音乐,可又在真正的乡村音乐和听众之间加了层虚饰。因为乡村音乐工业“生产”出的大量录音和演员,就像工厂源源不断地推出成品,而对许多人来说,真正的乡村音乐曾是,也永远是“土产的”。

当今乡村音乐最强有力的当数“新传统运动”。它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怎么音乐听起来会既“新”而又“传统”呢?乡村音乐专家约翰.莫斯兰德分析了“新传统派”的崛起,这些年轻的乡村音乐艺术家以不同的方式创作歌曲,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追求:使他们的音乐更真实地接近它乡村的根,即使(甚至是有意使)其听来不那么像当今的纳什维尔,倒更像是出自所谓“时事艰难的过去好时光”。新传统运动像大部分音乐工业生造词汇一样,是一个市场用词而对音乐的描述,它不是一种观念或特别的风格。在此它是指新一辈乡村艺术家们致力于音乐返朴归真,摆脱已形成的好莱坞式华彩和雕饰。在过去的一年里,新传统派已开始统治乡村音乐电台了。乡村音乐没有像摇滚音乐那样的各类俱乐部、录音公司和广播电台作基地,为艺术家带来声望并使个人作品成为热门。乡村音乐家必须声名广播才足以维生,而在电台播音是他们唯一扬名露脸的良机,销售录音唱片和开专场声音乐会都要有电台播音的过程,那曾使美国一度时尚民谣的音乐形式-歌曲,现已成为乡村音乐中最大一宗,而演唱者已一代新人换旧人了。随着在广播中得势,新传统派已开始改变音乐的面貌,这一变革的迅猛抵得上前10年中几乎所有的变革。实际上乡村音乐的变革在1975年以前,一直缓慢但平稳地进行着,最早的乡村音乐是大西洋彼岸带来并美国化了的“安格鲁-斯科兹(Angol Scots)”乡间歌谣,它主要囿于南部乡村,尤其是山区。当美国社会开始由乡村向城市,由农业向工业和技术化转变的时候,乡村音乐的变革随之即产生了。以演奏自然发声乐器,如吉他,班卓和提琴的乡村音乐,在二次世界大战后便开始转向使用电声扩音的乐器。50至60年代,乡村音乐追随其听众进入城市。传统乐器仍出现在音乐中,可地位一落千丈,歌声仍带着南方口音可已很少了。提琴和号被加入乐队,以使音乐流畅,声乐合唱取代了从前音乐中“高亢、孤独”的歌声。这种新的形式,即众所周知的纳什维尔风格,是录音制作人的创造。在许多情况下,他们已剥夺了那些有创造性的艺术家的地位,录音冠以歌手之名推出,但通常只是在录音制作过程将结束时简单地把他或她的声音加入产品即大功告成。这种音乐强调的是,复杂而不土气的音响和抓住时代感,抓住广大听众的效果。这一系统被证明非常有效 ,以致于20多年来没有遇到真正的挑战。在这一阶段中,乡村音乐也的确提高了可接受性,吸引了更多其它流行音乐听众。接着就是70年代中期的“叛逆(Outlaw)”运动。据说是在德克萨斯的奥斯汀,这一新运动由维隆.詹宁斯(Waylon Jennings)、威利.奈尔森(Willie Nelson)和汤姆佩尔.格雷瑟(Tompall Glaser)三人小组发起。这种被称为“叛逆”的音乐以一种更适合歌手个性的方式,替代了公式化的纳什维尔风格,摒弃了弦乐配置以及其它多余的华彩演奏,而更多地趋向纳什维尔风格以前乡村音乐的格调。克里斯.克里斯多弗森(Kris Kristofferson)这位最早的“叛逆”派以柔和动人的原声吉他,使歌曲回归到一种词句和观念如“星期一早晨过去了(Sunday Morning Going Down)”、“帮我度过夜晚(Help Me Make It Throuth the Night)”的风格。这种风格很像60年代早斯的城市民谣音乐运动。威利.奈尔森和维隆.詹宁斯发展了一种更西部化的歌曲,如詹宁斯摇滚乡土乐(Rockabilly)中电声和怀旧味俨然是50年代的南方乡土音乐和摇滚乐的合成,他二人录音都与自己的乐队合作,而不像通常与“专用乐手”集团这些使纳什维尔风格程式化的游弋音乐家合作。他俩比以往的乡村歌星更具世界性,留着长长的头发,穿着脏脏的衣服,自从20年前摇滚乡土乐出现以来一次将大批受摇滚影响的年轻人吸引回乡村音乐。这些“叛逆”派创造性地突破陈规,仿佛具备神化了的“老西部”的魅力,他们

也成了首批致力于唱片而不是个人巡回演唱的艺术家。1980年,青春偶像约翰.特拉沃尔特出演了一部名叫《城市牛仔(Urban Cowboy)》的电影,它将经典的乡村主题带入了城市。一时间无论大城市还是乡镇居住美国人都开始穿牛仔靴,戴“十加仑”帽招摇过市。庞大音乐市场的征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而易见,因为自30年代以来,首次出现大众文化追求乡村,而不是乡村受大众文化影响,实际上,只播乡村音乐的广播电台从1980年的1543个,两年间就增达2114个,音乐毫无疑问地被推向,乡村艺术家和制作人为了建立更广泛的吸引力,开始为流行音乐广播制作录音。这意味着大量的提琴、号和合唱将重新被置入。

有许多年,像肯尼.罗杰斯(Kenny Rogers)、多丽.帕顿(Dolly Parton)和“像树岭男孩(Oak Ridge Boys)”小组这样一些表面上的乡村音乐艺术家推出了一点乡村味。然而自1984年起城市牛仔的势头过去,乡村音乐占据的录音市场也因此比1981年的高峰减少了三分之一。更糟的是,真正的乡村之声在流行的冲击之下,从电台里消失殆尽,在这种形势之下,出现了“新传统”派。像10年前的“叛逆”派一样,新传统派以其不加雕饰的乡村音乐满足了那些忠实的乡村音乐爱好者,这音乐不再像是纽约或洛杉矶生产线上推出的音乐制品。他们动摇了一切,以便任何新的东西能出现在乡村音乐之中。至此,乡村音乐的热潮又回来了。回顾新传统的发展,值得一提的主角应数这位出生在阿拉巴玛军人家庭的姑娘埃米洛.哈里斯(Emmylou Harris),她至今是一倍纳什维尔的局外人,哈里斯是60年代纽约民谣音乐圈子里的小歌手,之后她在华盛顿生机勃勃的蓝草音乐活动中扮演了主角,70年代又协助兴起了洛杉矶的乡村摇滚运动。哈里斯并非生于乡村音乐环境,可她热衷于此甚于她生长环境中的流行、摇滚以及其它形式。喻里斯是一倍乡村摇滚圈子里脱颖而出的明星,她纤细、颤动的噪音暗示社会弃满攻击和伤害。实际上她1975年的第一张唱片《天空的碎片(Pieces of the Sky)》就已获得了比任何乡村摇滚歌手更多的东西:乡村的信赖。当她名声渐高之后,她的音乐变得更多而不是更少乡村韵味,完全不循通常的成功之路。她最终未成为还不够流行歌星,而成了还不够乡村音乐的追随者,兼融两种风格于一身。

1980年,她推出了一张蓝草音乐唱片《雪中的玫瑰》(Roses in the Snow)。蓝草音乐(Bluegrass)是一种鲜明的早期山区音乐形式,它是由至今仍活着的比尔.蒙罗(Bill Monroe)创立并使之流行,其他创始人还有莱斯特.弗莱特(Lester Flatt)重唱组、埃尔.斯克鲁格斯(Earl Scruggs)和斯坦利兄弟(Stanley Brothers)。它最初局限于田纳西、北卡罗来纳、弗吉尼亚和肯塔基山区一带,多由原声提琴、吉他、曼陀琳、贝司和班卓演奏,并以复杂的声乐和声为装饰。蓝草音乐最初是对不断增加的乡村音乐商业化的反应,是使时光倒转的努力,但在美国它从未显示出令人狂热的魅力,即使在其声望的顶峰。可60年代早期,它经城市民谣音乐歌手改编后被歌迷奉为南方白人灵乐的真谛,对此的狂热却经久不衰。哈里森的唱片《雪中的玫瑰》是由另一位蓝草音乐老将里基.斯卡格斯(Ricky Skaggs)监制的。继《玫瑰》之后,他录制推出了《等待阳光照耀(Waitin` for the Sun to Shine)》这张与《玫瑰》相似,以蓝草为基础的唱片。由于斯卡格斯在继承蓝草音乐时,具有正统的流行摇滚根基,他使《玫瑰》成为取材最灵活广博的唱片,它将自然声与电声,传统与现代结合了起来,是质朴与华丽的统一体。自比跻身乐坛的斯卡格斯,不仅对乡村音乐坚持不渝,而且风格更突出了。尽管他很虔诚,他的代表作中粗犷的酒吧音乐和布吉音乐(Boogie)仍伴随有福音(Gaspel)与传统音乐的取材。他乐队中的“匹克手”,用指甲或拔片弹奏吉他、班卓等乐器,几乎和他一样出尽风头,尽管大明星仍是他。在埃米洛.哈里斯的乐队中还有三位新传统运动的重要人物。钢琴手托尼.布朗(Tony Brown)和贝司手埃莫里.高迪(Emory Gordy),是纳什维尔当今首屈一指的两位录音制作人,幸亏他们的工作才有斯蒂夫.埃尔(Steve Earle)和佩蒂.拉伍莱斯(Patty Loveless)净的乐声。另一位人物是吉他手罗德尼.克罗维尔(Rodney Crowell),他已成为一名有影响的制作人和歌曲作者,作为歌手也小有名气。

此外,有四位出现在80年代早期的艺术家也可被列为新传统派。乔治.斯特雷特(George Strait)1981年来自德克萨斯中部山区乡村,他值得称道的是将德州的两种音乐形式,酒吧音乐和西部摇摆自然地混合。酒吧音乐(Honky-tonk)是50年代早期由亚拉巴马人汉克.威廉姆斯(Hank Williams)推致顶峰,粗鲁直率的歌词和丰富的乡村乐器演奏格外引人。而西部摇滚(Western Swing)则是30年代鲍勃.威尔斯(Bob Wills)兴起的欢快舞蹈音乐。在音乐中,一些音乐小组撷取并吸收了那个时代大乐队的配器,将乡村音乐的弦乐与鼓、号结合。斯特雷特去掉了原先音乐中的刺激和难以接受的粗鲁,但他仍偏爱其小而紧凑,演出小作品的乐队。他清脆和缓的声音和衣冠楚楚的形象吸引了乡村音乐中占相当比例的妇女听众。1986年他连续第二年被乡村音乐协会评选为当年最佳男歌手。约翰.安德森(John Anderson)的首张唱片推出于1980年,然而他真正打入乡村音乐界则是以“摇摆(Swinging)”这首追求音乐形式新奇的歌曲。这位佛罗里达青年是位酒吧音乐歌手,急促而带有鼻音的歌声刺耳震颤。而强烈的节奏、华丽的吉他弹奏及其先材,陷约显示出他早先作巡回摇滚音乐家的经历。

1984年,纳奥米.贾德(Naomi Judd)和她的女儿雯娜娜(Wynonna)推出她们的重唱唱片,她俩都看上去那么年轻以至于歌迷们也惊惑:谁是母亲,谁是女儿?这两位漂泊不定的南方人曾在洛杉矶住过几年,她们活泼出色的音乐荡漾出巨大的影响。尽管有相近的山区和声型和主流纳什纳尔的制作、设计,但其对原声乐器的追求使她们的音乐感觉既具时代感又能超越时代。里巴.麦金泰尔(Reba McEntire)是另一位新传统运动的重要人物,她是位来自俄克拉荷马的牧人竞技手,1976年开始录音,1987年才推出首张唱片,而在1984年她制作自己的录音后才达到自己艺术生涯的顶峰。她妇女性的歌声有着与斯特雷特基本相同的特点:简洁、旋律性强,歌曲似在叙述她所谓“女性之歌”的故事。在斯特雷特、麦金泰尔和贾德母女被誉为乡村音乐重要的成功者的同时,新传统运动80年代中期又繁衍出三位重要的新人。斯蒂夫.埃尔来自德克萨斯的圣安乐尼奥,但当1986年首张唱片《吉他镇(Guitar Town)》推出时,他已在纳什维尔音乐界奋斗了近10年。他是位根植于70年代“叛逆”运动的雄心勃勃的歌曲作者。埃尔的歌和音乐兼有摇滚的节奏,民谣的旋律和乡村的叙事。《吉他镇》主要反映的是美国蓝领阶级的失望和渴望,它提示了纳什维尔风格远远迷失了自己劳动阶级的根本。埃尔完全可以与布鲁斯.斯普林斯汀和约翰.康加.迈伦坎普这两位关注相同主题的摇滚歌星相提并论,他似乎认为现今的乡村音乐已还是原本的劳动阶级的音乐了。

德怀特.约卡姆(Dwight Yoakam)是位肯塔基煤矿工人的后代。10年前初到纳什维尔时他被拒之门外,因为他的歌太“老式”了。他的“吉他(Guitars)”、“卡迪拉克斯(Gadillacs)”等等有酒吧音乐的印记,尽管稍有变异,但其刺激性、其对现实主义的渴求,是对5年多以来逃避现实的极好的解毒剂。也许在这批人中最不同凡响的还要数兰迪.特拉维斯(Tandy Travis),这位北卡罗来纳乡村青年。他令人吃惊地显示出未受主流流行音乐和摇滚乐丝毫影响。他洒然而来,不亢不插地唱着那永恒的主题:生与死,还有街巷中回荡着的酒吧音乐。令人难以接受的是,至少3年前他就应该在纳什维尔占有一席之地了,然而却时至今日。这些新传统派艺术家是目前乡村音乐的统治者,大家都关都关心的是这一浪潮又能延续多久。不过一些潜在的天才人物正在崛起,如马蒂.斯达特(Marty Stuart),一位歌手兼吉他手。他已与许多蓝草音乐和摇滚乡土音乐的乐队合作过,包括与他的岳父约翰尼.卡什(Johnny Cash),再如格拉汉姆.布朗(T.Graham Brown),他把乡村音乐天衣无缝地与60年代孟菲斯黑人灵魂音乐结合在一起。而佩蒂.拉伍莱斯这位肯塔基矿工的女儿则令人加快起主流现实乡村音乐歌手罗丽塔.琳(Loretta Lynn),以及稍后的长于表现现实痛苦的乡村流行曲歌手的帕西.克莱茵(Patsy Cline),佩蒂还发现了布朗和高迪.而“欧肯尼斯(O`Kanes)”小组嘹亮纯正的音乐和伤感的和声使人回想超声使人回想起“埃弗利兄弟(Everly Brothers)”,那支在50年代末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摇滚乡土音乐作品的重唱组。 然而如今的新传统派还没有在乡村音乐中创造出什么特别的东西,一些老将们还保持着他们的领地,如许多卷入城市牛仔热潮的歌手。另一些占据领地的,如肯尼.罗杰斯等,他们以乡村音乐成名但从来不被认为是纳什维尔艺术家。

10年来 ,大部分坚持主流硬派乡村音乐的艺术家,像罗丽塔.琳、塔米.温尼特(Tammy Wynette)、康维.退蒂(Conway Twitty)和迈尔.特利斯(Mel Tillis),他们再也不是乡村音乐的代言人了,时代似乎跨过了他们,只有少数他们的后人继承他们的风格。这可能是因为他们 从尝试做一些改变,加入“叛逆”派或城市牛仔,或流行曲等流派。不过 却有两个这样的杰出代表,那就是60年代创作和演唱粗犷劳动阶级颂歌并 持续至今的莫尔.哈格德(Merle Haggard),和被许多人认为有史以来 嗓音乡村味最地道的乔治.琼斯(George Jones)。其它乡村音乐的支系如蓝草音乐,基本上未受当今潮流的影响。在西南部的路易斯安那州,凯金音乐(Cajun)仍完全停留在当地。它有自己俱乐部组成的圈子,自己的录音公司、商店、录音室和广播电台。这种凯金人激越的音乐,是他们两个世纪前由讲法语的加拿大移居路易斯安时带到这片海滨沼泽地区的。 尽管其主导乐器是手风琴,伴以提琴,凯金音乐还是与乡村音乐有许多共同处,它甚至产生了一支手风琴伴奏的全国流行曲,即1985年“摇滚西德尼(Roching Sydney)“小组的“我的嘟嘟(My Toot Toot)”。这是支兼有西达科(Zydeco)音乐、黑人音乐和凯金音乐变奏风格的歌曲。像当今这样的流派和艺术家百花

齐放,对乡村音乐是很不寻常的。以历史的观点分析,在还远的将来,如还是各派完全孤立,必会有一个大的统一。但这统一并非摒弃从前。实际上,新传统派和乡村流行曲歌手表现出的派系争斗,一点40年代乡村音乐中争斗的味道也没有了,当时蓝草正作为酒吧音乐的对手出现。 回想一下与此时代相拟的那个时代,酒吧音乐领先嘈杂的鼓声、电声乐器和坦露罪恶行为时骇人听闻的歌词,曾为乡村音乐创下录音销售的最高纪录,它追随的是新时代的音乐风格,而接着出现的蓝草音乐却强调韧性,像蓝草歌星说的,“我们还要嘈杂的音乐和关于酗酒、欺诈的歌曲,我们需要动听的弦乐队,歌唱过去艰难但美好的时光。”但蓝草音乐无法代替酒吧音乐这种顺应时代的音乐形式,它所能做的只是塑造并保留了一个对头。酒吧家埃里斯特.塔布(Errest Tubb)与蓝草音乐的创始人比尔.蒙罗同时认为,你会觉得难注置信的是,两种形式同时得到了发展完善。新传统艺术家兰迪.特拉维斯和乡村流行曲歌手肯.罗杰斯说,的确,不仅是蓝草和酒吧音乐,所有音乐都是这样。当歌星红到像过去的能统治一切的时候,这些创始人便开始丢弃一些实质性的东西而代之以自己的花样。如果必要的话,你可称之为“乡村的固执”,而这就是在当今乡村音乐中新传统派的所作所为。

2006年冬天,乡村女歌手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以下简称TS)推出她的首支单曲,以当红乡村巨星提姆麦克罗(Tim McGraw)的名字当作标题,引起广大的注意,也打进了乡村排行前十名。看到这样一个标题,也许很多人都会直觉的以为那是一首歌颂提姆麦克罗的作品,事实上,提姆麦克罗的名字在这里只是被当作一段爱情故事里面的“书签”,唱歌的女孩子告诉心上人,当你想到提姆麦克罗的时候,我希望你想到我最喜爱的歌曲,我希望你想到我。令人惊奇的是,TS不但是歌曲的作者,她首张同名专辑里面的所有歌曲也都是她亲自参与谱写的,而当时她才十五岁。在乡村歌坛的历史上,我们曾经陆续看到过好些大放异彩的少女歌手:谭妮雅塔克(Tanya Tucker)唱红「Delta Dawn的时候,才十三岁,玛莉奥斯蒙(Marie Osmond)以「Paper Roses成名的时候,也是十三岁,而黎安莱姆丝(LeAnn Rimes)以「Blue首度造成轰动的时候,同样也是十三岁。比较起来,TS的崛起似乎稍微晚了一点点,但是跟几位“前辈”们不同的是,她不必仰赖别人来帮她作曲,不但能唱,更以「创作歌手的姿态出现,展现了相当成熟的创作才华,因此前途是非常被看好的。

这个名字是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它的源流很广。那时歌曲的内容,除了表现劳动生活之外,厌恶孤寂的流浪生活,向往温暖、安宁的家园,歌唱甜蜜的爱情以及失恋的痛苦等都有。1925年,美国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建立了一家广播电台。他们开办了一个“往昔的歌剧--老乡音"的专栏节目。邀请了一位名叫杰米.汤普森的81岁的民间歌手演唱,节目受到听众们的热烈欢迎。从此,人们统称这种音乐为"乡村音乐"。乡村音乐成为美国劳动人民最喜爱的音乐形式之一。在美国,"蓝领"指的是下层人,故这种音乐又称"蓝领音乐"。纳西维尔电台自开办"往昔的歌剧--老乡音"节目之后,延续数十年,它成为该台传统名牌节目。而纳西维尔市也被公认为"美国乡村音乐的白宫",所有乡村歌手都视之为"乡村音乐的圣地"。四、五十年代,乡村音乐来到大的城市,受其它乐队的影响,加进了钢琴及其它乐器和电声扩音,那时人们对这种音乐叫"纳什维尔"。由美国国家录音艺术学院举办的"格莱美奖"是其中最高奖项。在唱法上,起先多用民间本嗓演唱,形式多为独唱或小合唱,用吉他、班卓琴、口琴、小提琴伴奏。乡村音乐的曲调,一般都很流畅、动听,曲式结构也比较简单。多为歌谣体、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在服饰上也比较随意,即使是参加大赛及音乐厅重要场合演出,也不必穿演出服,牛仔裤、休闲装、皮草帽、旅游鞋都可以。乡村音乐的两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弦乐伴奏(通常是吉他或是电吉他,还常常加上一把夏威夷吉他和小提琴)及歌手的声音。乡村音乐抛开了在流行乐中用得很广的“电子”声(效果器)。最重要的是,歌手的嗓音是乡村音乐的标志(民间本嗓),乡村音乐的歌手几乎总有美国南部的口音,至少会有乡村地区的口音。然而,与音乐本身同样重要的是音乐所包含的内容,而在这一点上,乡村音乐与流行乐、摇滚、说唱乐以及其他流派非常不一样。乡村音乐一般有主题:一、爱情;二、失恋;三、牛仔幽默;四、找乐;五、乡村生活方式;六、地区的骄傲;七、家庭;八、上帝与国家。前两个主题绝不是乡村音乐所独有的,但是后六大主题则把乡村音乐与其他的美国流行音乐流派区分开来。简而言之,乡村的人们有他们自己的幽默感;喜欢牛仔风格的疯玩;以一种与城市人很不同的方式生活;以自己所在的乡镇、州、地区为荣;极为重视家庭;不羞于表达宗教情感与爱国情感。这些主题使乡村音乐有别于诸如小甜甜与N-Sync的音乐。乡村音乐所包含的内容往往最吸引美国南部与西部乡村的白人。作为群体,乡村音乐的听众往往是农民和蓝领,他们通常比美国平均水平穷点儿,在政治与社会问题上也更保守一点。

乡村音乐诞生于1920年,Jimmie Rodgers将多种音乐风格混合,Dalhart的流行乐风格。正是界于这些之间文化--乡村音乐。他们的才能得助于当时的时代气息:如果大量的无线电和录音产品被弃之一边,美国风格的音乐就会被禁锢起来,无法得以传播,而乡村音乐也就无法在20年代得以创造出来了。Dalhart也许已为大多数人所遗忘,但他却是乡村音乐真正的第一位大明星。

篇4

如何突破学科间的界限使英语课堂更有效?笔者以为,教师可以抓住每一单元的warming-up(热身)部分,对教材进行适当重组,并通过对这一单元涉及到的学科知识作一个简单梳理,来激活学生现有的学科知识,为后续的阅读教学搭建信息和语言的支架。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以Module 2 Unit 5的warming-up为教学内容上了一节探索课。

一、教学背景介绍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音乐”。warming-up部分呈现了八幅图片,分别代表八种为大众所熟悉的音乐形式,即古典音乐、摇滚乐、管弦乐、说唱乐、民族音乐、爵士乐、乡村音乐和合唱音乐,并要求学生“听音乐匹配各种音乐类型”。两篇阅读文章分别介绍了美国门基乐队(the Monkees)的成长过程和虚拟“人物”弗雷迪与他的乐队——两篇课文讲的都是乐队,没有介绍任何音乐流派和音乐家等信息,与warming-up的相关性不大。

在对音乐形式的探究中,笔者了解到古典音乐中的交响乐、协奏曲都是管弦乐的形式,不能称之为一个音乐种类。古典音乐这一说法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广义的古典音乐是指西洋古典音乐,那些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的、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也包含合唱音乐;狭义的古典音乐是指古典主义音乐,是1750-1820年这一段时间的欧洲主流音乐,又称维也纳古典乐派。古典音乐最著名的三位作曲家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事实上,高一学生在音乐课中已经接触了西方古典音乐发展史中的两个阶段(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并基本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因此,笔者还是决定采用狭义上的古典音乐范畴。中国民歌《茉莉花》,学生也已经在音乐课上进行了欣赏。而说唱乐属于摇滚乐的一个分支,与摇滚乐并列作为一个音乐类别来说并不合理。如果把说唱乐作为一个音乐类型呈现给学生,则宜用重金属摇滚乐作为与它并列的一种音乐形式。

基于以上两个因素,笔者对教材warming-up部分所呈现的音乐形式作了调整,试图引导学生进一步走近这些音乐形式,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而不仅仅是学习几个对应的英语单词。同时,根据本单元的主题,笔者对整个单元的任务进行了重组,打算结合“练习册”(workbook)中的“听力”(listening)和单元后的“趣味阅读”(reading for fun),上一节听说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够根据音乐片段区分七种音乐形式(古典音乐、爵士乐、重金属摇滚乐、说唱乐、民族音乐、乡村音乐和合唱音乐)及各自的英语表述,并用英语简要介绍这七种音乐类型的来源或特征。

(2)能够运用句式I (don’t) enjoy/appreciate/understand that kind of music because .../I find that if I listen to classical/pop music I feel ...谈论自己喜欢的音乐。

(3)能够听懂听力材料中“莫扎特效应”(Mozart effect)的内涵并提高听中记录关键词、听后组织主旨大意的能力。

(4)能够正确认识音乐的作用并用五行诗(cinquain)来描述音乐。

授课前一天,笔者布置给学生一份预习学案,要求学生每四人合作通过头脑风暴或查阅资料,了解与音乐相关的英语词汇,如钢琴、小提琴、黄铜鼓、架子鼓、键盘手、鼓手、旋律等。这相当于为课堂教学铺垫了一个语言和知识的台阶。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

笔者在课前播放乐曲《茉莉花》,并请会唱的同学一起唱。唱完后,笔者提问:

(1)Do you like the song? What is the name of the song? (你喜欢这首歌曲吗?这首曲子的名称是什么?)

(2)What else do you know about the song? (你对这首曲子了解什么?)

(3)This is where we are going to adventure today — the world of music. Besides folk music, what other styles of music do you know? (我们今天要进行一场音乐的旅行。除了民族音乐,你们还了解什么其他的音乐形式?)

2. 猜谜游戏

笔者提供一些资料,让学生猜“这是什么音乐类型”(分别是爵士乐、古典音乐、民族音乐、说唱乐、重金属摇滚乐、乡村音乐、合唱音乐)。

(1)It was born in the US around 1890, which was sung by black people and it roots in Africa. (产生于1890年,由非洲黑人传到美国。)

(2)Strictly defined, it means music produced in the Western world between 1750 and 1820. Works by Mozart are very typical of this music. (严格定义,以莫扎特为代表之一的1750-1820年这一段时间的欧洲主流音乐。)

(3)It’s a kind of traditional music from a particular country, region or community.(典型的地域性的音乐形式。)

(4)The words of a song are not sung, but spoken in time to music with a steady beat. It also means “Hip-Hop”. (以在机械的节奏声的背景下,快速地诉说一连串押韵的词句为特征的音乐形式,又称为Hip-Hop。)

(5)It was popular in the 1950s, and has very loud sound with strong beat.(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并有强有力的节拍。)

(6)Type of music that comes from the folk music of the southern and western US.(美国南部和西部典型的音乐形式。)

(7)It is traditionally a Christmas song, which is often sung in the church on Christmas Day. (源于西方圣诞节时教堂众人合唱颂歌。)

3. 听乐曲片段判断音乐类型

笔者让学生听一些乐曲片段,并要求学生判断听到的音乐属于哪种类型。(Now you are going to listen to some pieces of music. Can you recognize what kind of music they belong to? )

学生听音乐片段,并进行连线。

4. 认识各种音乐形式的乐器特点和著名音乐人

笔者让学生说说各音乐类型的乐器特点以及著名音乐人。(Can you just say something more about those kinds of music, including the typical musical instruments and famous musicians? )

笔者先让学生介绍他们熟悉的音乐特点,然后再进行补充。基本要点如下:

(1)Hard rock is a form of loud, aggressive rock music. The electric guitar is often emphasized, with the bass and drum. Guns N’ Roses is a very successful hard rock band in America, which has brought a lot of influ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ard rock. (重金属摇滚乐是一种大声、带侵略性的摇滚音乐。电吉他、贝斯和鼓是重金属音乐中常见的乐器形式。美国著名乐队“枪炮与玫瑰”红极一时,并为重金属摇滚乐的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2)Saxphones and trumpets are usually employed in jazz. The music style comes from blues. Louis Armstrong, the trumpetist, is called father of jazz. (爵士乐中经常运用小号和萨克斯来进行演奏。布鲁斯是其前身。音乐人路易斯·阿姆斯特朗被称为爵士之父。)

(3)Classical music: Haydn, Mozart and Beethoven are three famous musicians.(古典音乐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

(4)Country music: Guitar is often used in country music. 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 by John Denvor is a famous piece of country music. (美国乡村音乐的典型乐器是吉他。约翰·丹佛是美国老牌的乡村歌手,“乡村音乐的代名词”。其代表作《乡村路带我回家》是著名的乡村音乐歌曲。)

(5)Rap comes from America. It is now very popular among youth, even in China.(说唱音乐来自美国,在年轻人中广受欢迎,在中国也有不少乐迷。)

(6)Choral is now widely seen on TV and in life, especially for celebration. There can be no musical instruments in the music form. In our school, there is a choral competition every year in May. (合唱现广泛见于电视和生活。该音乐形式可以没有乐器伴奏。在我们学校,每年五月也有一次合唱比赛。)

(7)Folk music or folk song has a long history in China.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s are used in the form of music, like flute, Erhu. And there are a few songs that are familiar to us. (中国民乐或民歌已经有较长的历史。通常采用中国古典乐器,如笛子、二胡等。也有一些中国民歌耳熟能详,比如《太阳出来喜洋洋》《茉莉花》等。)

5. 小组对话讨论个人喜欢的音乐类型

笔者要求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运用上面学到的知识组织对话(Which of the above kinds of music do you prefer/hate? And why?),讨论时可以用上以下句型:

(1)I prefer/hate classical music because it makes me feel calm/relaxed/ ...

(2)If I’m worried/frightened/concerned about ...I prefer to listen to ...

(3)I (don’t) enjoy/appreciate/understand that kind of music because ...

(4)I find that if I listen to classical/pop music I feel ...

(5)I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

6. 讨论音乐的作用

笔者让学生讨论音乐的功能:Music has a function of exciting or relaxing people. But what other functions do you think music has?(音乐除了使人兴奋或放松外,还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的结果如下:

(1)Music is an easy means of communication among cultures.

(2)Music can be a bridge to understanding a language and a person.

(3)Music is a motivational tool for learning another language.

(4)Music helps let out the composer’s feelings or attitudes towards the world.

笔者追问:It is said that music helps improve your memory. Do you believe that? Let’s listen to the tape to see how it happens.(据说音乐可以提高人的记忆。你相信吗?我们来听一段录音,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听力材料(The “Mozart effect”)原文如下:

Do you worry about exams? Of course , everyone does. Do you find it difficult to remember what you study? Well, everybody has trouble remembering things from time to time. Do you know music can help you remember things better?

Scientists have shown that if you listen to classical music and especially Mozart while you are studying, it helps your memory. It is called the “Mozart effect”. It would be useful to know if the “Mozart effect” works with all kinds of music. Certainly scientists have done some experiments to find out.

They have tried playing other kinds of music (such as pop music) while students are studying, but it doesn’t work. It seems that the regular rhythms of classical music help develop one’s memory. However, this improvement only lasts for a short time. If you want to improve your intelligence, what should you do? Scientists think that learning a musical instrument is helpful, especially for improving maths skills. This is because maths and music both use the same part of the brain. So if you want to be good at maths, perhaps you should go to a music class!

【Task 1】 Listen to the tape, and write down what the “Mozart effect” means to you.

Classical music, especially Mozart, helps improve your memory.

【Task 2】 Listen to the tape again, and decide whether the statements are true or false.

(1)Listening to classical music improves your memory.(T)

(2)The “Mozart effect” means listening to Mozart’s music.(F)

(3)To improve your long term memory you need to study maths.(F)

(4)Scientists think the Mozart effect works with all kinds of music.(F)

(5)Listening to music makes you more intelligent.(F)

【Task 3】 Talking after listening

(1)Do yo believe in the “Mozart effect”? Why or why not?(你相信“莫扎特效应”吗?为什么?)

(2)Have you experienced it? Give an example.(请给一个例子说明你的经历。)

(3)Do you think it works with other kinds of music such as pop music? Give reasons. (你认为其他音乐形式如流行音乐有这样的作用吗?为什么?)

7. 创作一首五行诗来描述音乐

笔者让学生用下面的格式创作一首五行诗来描述音乐:

Music

______, ______ (形容词)

______, ______, ______ (动词ing)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_ (单词)

_________ (单词)

8. 趣味阅读(结课)

在结课环节,笔者提供如下材料让学生阅读:

(1)Stick to it and stay with what is true in your heart. Music is fun, and is for your spirit! Try many different styles of music, and always remember that music will never be a waste of your time.

(Robin Spielberg)

(2)I have never thought of writing for reputation and honour. What I have in my heart must come out; that is the reason why I compose.

(Ludwig Van Beethoven)

(3)Without music, life is a journey through a desert.

(Pat Conroy)

三、教学反思

对教材进行了充分解读后,笔者把音乐学科的知识与语言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探讨音乐中使用英语语言,在语言学习中了解音乐知识。这是一种基于生活体验的学习。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了强烈的参与意识。就这一点而言,本节课的效果要远远好于之前笔者尝试的只关注语言的学习。

在话题导入中,笔者通过猜谜游戏降低难度,引导学生区分音乐类型,并呈现本节课要学习的七种目标音乐。然后通过听音乐辨类型,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乐曲欣赏中讨论各种音乐类型的特点。该活动既让学生清楚了七种音乐类型的概念,又让学生学习了许多乐器名词和与音乐相关的英语词汇。学生在音乐欣赏中也激发了内心的学习热情。在小组交流和讨论中,笔者逐步把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讨论各自喜欢的音乐类型并陈述理由,学生进一步参与到课堂中来,并学习运用目标句式。这一课堂任务既让学生对教师语言和知识输入进行了一次巩固和产出,也让他们通过思考各种不同的音乐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乐趣,为后面的讨论奠定了基础。

听力训练既是对学生听力理解能力的一种培养,更是作为一个引子让学生进一步思考音乐的功能,讨论音乐给人类生活带来了什么(古典音乐是否具备所谓的“莫扎特效应”)。 然而,由于任务设置的重复性,听力部分的教学略显仓促。通过反思,笔者以为,正误判断可以由五道题改为三道题,去掉重复交叉的(1)(4)两题。这样就注重了题干间的逻辑性,相信听力训练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篇5

[关键词] 《冷山》;配乐元素;叙事;表现

电影《冷山》根据美国作家查尔斯•弗雷泽尔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导演安东尼•明格拉用史诗般罗曼蒂克的拍摄手法,造就了这部描写南北战争的作品的磅礴大气而又悲天悯人的风格。为该片配乐的是老牌制作人T-本恩•本内特(T-Bone Burnett)和曾谱写过《情人》《英国病人》《巴黎野玫瑰》等片的原声配乐的旅法黎巴嫩籍音乐家伽伯瑞•雅德(Gabriel Yared),两者在风格上一急一缓、一激荡一柔情的鲜明差异,让整个音乐波澜起伏。在纯音乐方面,伽伯瑞•雅德融合钢琴和管弦乐,将人物个性中一种内柔外刚的张力体现得淋漓尽致,妩媚的音色营造出一种对过去的缅怀和反省的思绪。电影原声音乐分成歌曲与原著音乐两部分,其歌曲部分是近年来美国大片中难得的动听音乐,其中包括5首美国民谣,19段感人旋律。这次他们再度与导演安东尼•明格拉合作,一同谱写出这部强忍悲怆的柔美乐章。

影片背景

影片讲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负伤的南联军人英曼心系家乡情人艾达的安危,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战场的炮火,避过血腥的追杀,熬过极限的饥寒,九死一生地回到冷山的艰辛漫长的归家旅程。而另一方面,居住在冷山上,失去英曼音讯的艾达也饱受煎熬,在生活的最底线痛苦地挣扎:父亲离开人世,奴隶们起来反抗,连她惟一栖身的庄园也被烧毁。柔弱的艾达在好友露比的鼓励与协助下,在乡间学着与粗粝的生活抗争,开始重新思考和看待周围的世界,实现了从一个懦弱的贵妇变成自食其力的强者的转变。艾达靠着过人的机智与勇气,坚毅地捍卫家园,并期待能再见到爱人一面。影片以时空交错的叙事方式讲述着男女主人公在战火中的爱情经历,充满了诗意般的悲伤与忧愁,于简单的生活中去展现人性的善与恶,于平静的叙述中蕴涵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通过这份刻骨铭心的爱情映射出战争带来的悲伤与痛苦——人性的丑恶,毫无忌惮地张扬在阳光下,阴暗而刺眼;一切的美好在战争的铁蹄下破碎……

电影配乐元素的叙事表现

音乐是人类的灵魂,这一主题在影片的诸多地方得到体现,每一次音乐的出现都伴着爱或死亡。这部影片的配乐极具时代特征和地域特性,除了柔美的钢琴、庞大的交响、庄严的赞美诗,更有独具美国特色的乡村音乐——蓝草音乐。下面让我们随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经历品味电影《冷山》丰富的配乐元素和音乐叙事表现:

(一)钢琴对凄美爱情和人物命运的完美诠释

英曼与艾达的爱情,是含蓄而美好的相恋,在他们相知相爱的那段日子里,暖色调充斥着整个画面:平静安逸的生活场景、艾达甜美妩媚的笑容、英曼含蓄羞涩的表情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作曲伽伯瑞•雅德选用弦乐和钢琴来表现两人的爱与别离,在弦乐的衬托之下是钢琴舒缓的演奏,充满着浪漫和忧伤,使剧情画面更加丰富饱满。

英曼与艾达的爱情几乎没有强烈的身体语言,只是在深情的凝望中进行着心与心的交流,在无言的对视中两颗心慢慢靠拢:当艾达看到英曼在田间耕地的时候,为他在马车上弹奏钢琴曲。英曼从这支曲子中听出了艾达的绵绵情意,于是驻足凝望,也在欣赏——这个女子多美丽!男女主人公在摩擦出爱情的火花时,钢琴响起,寥寥音符好像主人公的心跳。乐评人郑君胜是这样分析该段旋律的:“这个主题也是影片最重要的一个主题,它描写的是整个内心的一种状态。钢琴的整个旋律用速度比较快的四三拍演奏,断断续续的音响给人感觉像爱情里面的一种思考,有种很独特的很浪漫的气息。这也让人们感受到爱情的美好,音符中还带有淡淡的不舍,好像预示着分离的结局。”而他们对彼此的思念,仅仅通过艾达的画外音和反复出现的艾达和英曼各自珍藏在身边的对方的照片,不露痕迹地展示:那两张几乎一样色彩和光线的黑白照片,相片中都不快乐的脸,似乎反衬出爱情的美丽和对无法规避的战争的忧虑。那些思念英曼的日日夜夜,艾达是望着他的照片弹着钢琴度过的。缓缓的节拍,低音弹奏的主旋律,每个变奏中间还有清脆的几声单音,有稍快节拍的弹奏,也有慢速的低语,犹如起起伏伏的心情,只为心中思念的那个人。也许,在漫漫长夜里,只有伴着音乐,把所有的思念顺着指尖流淌在键盘上,才能使胸中淤积的相思之苦得到缓解。“多少次,梦见你从远方归来,多少次,我站在门前眺望远方,盼望着你的出现,可是,望穿了秋水,也望不到你的归期。今夜就让我为你再弹一首曲子吧,由于生活所迫,明天我就要把琴卖了,你若有心,必能听见……”

(二)赞美诗与残酷战争的强烈对比

《冷山》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当英曼与艾达因战争而分别时,画面由暖色变为冷色,没有阳光,人们满脸的疲惫。导演用表象化的手段来描绘战争的灰暗,展现生命在顷刻间无法预知的失落,告诉我们战争带给人们的是永恒的悲哀。

作曲伽伯瑞•雅德用象征和平的赞美诗来配合血肉横飞、拼杀激烈的战争场面,反衬出战争中人性的丑陋。赞美诗是天主教徒在朝圣时演唱的复调风格的声乐套曲,多数赞美诗都有可供四部合唱的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曲调。歌词内容主要是对上帝的称颂、感谢、祈求,它表现了信徒对主的赞美,对善良品格的渴望。

在影片教堂中的场景,人们一边欢快地唱着歌,一边挥动着手臂打着节拍,欢快的歌声渲染了一种氛围,使人心情愉悦。然而在歌声中有人闯进来,带来了北卡罗来纳州脱离联邦的消息,带来了战争开始的信号,狂热的年轻人尽情地歌颂着战争,唱歌被迫终止了,被终止的还有英曼和艾达刚刚萌生的爱情和冷山居民的和平生活。而在此后的战争中,战争的创伤渗透到生活的每一处角落,令人无法呼吸,令人时刻都感受到战争带来的悲伤与痛苦:影片一开场南北方的士兵在战场的炮火中血肉横飞、翻滚厮杀,就让我们感受到战争的残酷破坏力与巨大震撼力以及疯狂洗劫普通百姓的联邦骑兵、血腥追杀逃兵的南方土匪,如土匪一般无恶不作、烧杀抢掠、滥杀无辜、漠视普通人生命的南方兵等,使观众在影片中看到了因战争的爆发而彻底激发出的人性残忍、丑陋的一面。这段赞美和平的配乐与战争画面的强烈对比,使影片主题得以升华,更引发观众对战争的反思。

篇6

关键词:约德尔;唱法;风格

中图分类号:J6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169-1

欧洲是古典音乐的主要发源地,也是古老的声乐艺术的发祥地。在当今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欧洲民间唱法主要有美声唱法(BELCANTO)和约德尔唱法(Yodeling)等。美声唱法是起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伴随着意大利歌剧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全世界公认的最为动听的、也是最为科学的唱法。而约德尔唱法则是瑞士阿尔卑斯山区流传至今的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演唱方法。

首先来谈一下大家所熟知的美声唱法(BELCANTO)。美声唱法又被称之为美歌唱法,意指美丽的、美妙的声音。由于美声唱法产生于17世纪,相比较今天而言,没有任何电声设备,因此,歌者要穿过伴奏的乐队,使声音传到剧院的每个角落,需要强大的发声技术作为支撑,从而获得较高密度、较大共鸣和较强穿透力的声音。随着当今电子音乐的异军突起,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美声唱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流行音乐、重金属音乐、乡村音乐等音乐元素的多元化,使得人们有了更多的对音乐欣赏的选择。而对于美声唱法的传承与发展,我们要看到美声唱法对流行音乐和我国民族声乐所起的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据考证,美国百老汇(Broadway)的音乐剧演员,大都出身于美声唱法的学习,有着良好的气息、真假声等技术的控制力。而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中,美声唱法同样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首先是对民族声乐作品的影响,我国民族声乐作品最早多是由民间歌曲和地方民歌改编而来,受到美声歌唱家演唱的影响后,许多作曲家纷纷采用西洋调式结合本土音乐元素,创作了一批批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其次是演唱形式的多样化,近年来,许多“民美”“美通“歌手的出现,都是借鉴了美声唱法所产生的。

约德尔唱法及其歌曲最早是从瑞士阿尔卑斯山区流传开来的,后来又传播到奥地利和德国,可以说约德尔唱法是源于瑞士阿尔卑斯山区并且流传至今的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唱法。大多数专家一致认为,约德尔唱法被生活在中央山脉或者高山村庄的居民用来当做交流的语言工具,那里的牧民常用这种大喊大叫的方式来呼唤他们的牛、羊群,也用这种美妙的歌声向山谷里的朋友传递信息或向他们的情人表达爱意。这种“大喊大叫”的方式后经发展成为部分地区的传统文化和音乐形式。后来由于移民,约德尔唱法被带入了美国,被运用在美国的乡村音乐及蓝调音乐中。在美国,约德尔唱法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造,美国人在原始唱法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本土乡村元素和流行因素,使约德尔唱法在伴奏形式和演唱风格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改变又加上语言因素,美国的约德尔唱法更加受到大众的喜爱,在美国逐渐成为流行音乐。詹姆斯・查尔斯・罗杰斯(JamesCharlesRodgers)是20世纪初的美国乡村歌手,他作为第一个乡村音乐超级巨星和开拓者,被称为“蓝色约德尔歌唱家”和“乡村音乐之父”。吉米・罗杰斯的作品中广泛地应用了约德尔唱法。他是早期最有名的约德尔歌唱家,在20世纪20年代的后期和30年代的初期录制了几十首流行的约德尔歌曲。约德尔唱法的特点是演唱的时候灵活使用真假声快速交换,一般情况下真声被运用在中、低音区,到了高音区后突然用假声来演唱,呈现出一种神秘而奇特的演唱效果。在学习这种演唱方式的时候,可以试着用头腔和胸腔来发声。演唱时音调比较高的部分用头腔,音调低的部分则用胸腔。对于初学者来讲,高低音的转换常常会出现中断的现象,而经验丰富的演唱家表演起来就会相当的轻松,他们可以控制声音在这两个领域里自由地重叠、转换,给听众一种轻松愉快且“眼花缭乱”的感觉。这种运用真假声快速交换的演唱方式,带给人一种有趣的、令人惊讶的神奇效果,能够使一首朴素简单的歌曲变得活泼生动,并且充满神奇的色彩。

近年来,约德尔唱法在流行音乐中也被广泛地应用,比如:周杰伦的《魔术先生》,在歌曲的开头就使用了约德尔唱法;陈汝佳在1988年发表的歌曲《黄昏牧牛》、林依轮的《火火的歌谣》、龚琳娜的神曲《忐忑》都加入了约德尔唱法,使得观众对他们的唱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笔者认为美声唱法和约德尔唱法都是世界音乐长河中不朽的篇章,之所以至今很多人都不了解它,是因为后人没有将其广泛地宣传推广,甚至到现在有很多人还从来没有在现场听过这些唱法的演唱。对于这种流传百年而珍贵的世界民族音乐,笔者认为应该把它推到世界民族传统音乐的前列。为了推广美声唱法和约德尔唱法,我们可以在学校世界民族音乐课本中加入美声唱法和约德尔唱法,从理论的角度让学生们了解它们。同时,也可以融入新的元素,加入当代的有趣的流行作品,来激发学生对欧洲古典唱法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饶文心.世界民族音乐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2]王耀华.外国民族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9.

[3]陈自明.从阿尔卑斯山飞来的云雀[EB/OL].http:///special/worldmusic/detail.php?id=31

篇7

关键词:审美教育;彝族乡村小学;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251-02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也是最能表达思想与情感的艺术形式。音乐教育的实质是审美教育,是美育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然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乡村,常常忽视音乐在美育中所起到的作用。因此本文以彝族地区西泥沟村小学音乐教学为例,试图探索一条适合彝族地区乡村小学音乐教学的路径。

一、音乐教学对美育的重要作用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借助一定的审美媒介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审美活动,从而培养学生认识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教育可以渗透到各个学科,但音乐教学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

音乐是开启孩子们艺术视野的一扇窗,音乐教学则是教会他们如何去欣赏窗外的美景。通过音乐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为审美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感知美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不断地体验、比较和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音乐是审美教育的最佳媒介,通过对音乐的欣赏、技能训练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开发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感受音乐语言,探寻音乐之美。

二、彝族地区乡村音乐审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与城市的孩子相比,彝族乡村孩子的审美能力还存在一定差距,原因在于:多年来,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重文化课轻艺术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对音乐技能的培养,致使教育内容乏味;加之物质条件的限制,教学手段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

在传统教育观念中,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都属于副科,不在考试范围内,学了反而是浪费时间与精力,所以很多学校和家长都认为,音乐课可有可无,学好文化课才是硬道理。尤其是在偏远少数民族地区,有时可能会迫于上级部门的监督,而开设音乐课,但往往只是敷衍了事,停留在“听―学”这一机械化的教学模式上,很难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热情,审美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

(二)重技能传授,忽视审美能力的培养

少数民族地区,受地域环境、经济等方面的影响,教育教学理念相对落后。在音乐教学中更多关注对音乐技能的传授与训练,忽视学生的兴趣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知识与技能的被动接受者。“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音乐的解读也是如此。学生个体对音乐的感受是不同的,音乐传递的情感与内蕴,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用心揣摩与回味才能真正领悟,否则审美教育难以渗透到音乐教学之中。

(三)教育内容枯燥乏味,缺少民族性

当前的音乐教学内容多以经典歌曲为主。经典歌曲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内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学生无法理解,自然难以产生情感共鸣,不利于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对民族音乐资源的开发不足,教学内容缺乏民族性。彝族具有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利用好这些民族音乐资源,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有着重要作用。

(四)硬件设施不完善,教学手段单一

彝族地区乡村小学的教育经费投入有限,因此音乐教学设施的配备不完善。大多数小学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甚至没有可供上课的音乐器材,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施更是遥不可及。多元化的教学因素难以融入音乐教学,致使教学手段单一、机械,无法满足音乐教学的基本需求,不利于彝族地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限制了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的发挥。

三、彝族乡村小学音乐审美教育路径

音乐是美的艺术,是通过乐谱的巧妙组合表现出来的。在音乐教学中,老师和学生是最基本因素,其审美教育是通过师生共同品味、表现和创造美的过程。基于彝族地区乡村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现状,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音乐审美教育的路径与方法。

(一)转变传统观念,提高重视程度

要提高彝族地区乡村小学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彻底转变传统观念,需从学校、家长、学生三方出发。学校方面要加强对小学音乐教育的必要性认识,按照音乐教学课程标准安排文化课与艺术课的比例,真正将音乐作为一门重要的必修课来规划课程体系,决不能顾此失彼;在家长和学生中间进行音乐教育重要性的广泛宣传,转变他们对音乐教育的错误认识,从思想观念上提高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为音乐审美教育创造得以生长的土壤和空间。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改善音乐教学的软硬件条件

从音乐教学硬件方面看,物质条件是提高音乐教育质量的先决条件,标准化、规范化音乐教育的建立以及先进音乐教学设施的完善,都需要有专项资金的支持。学校在提高对音乐教育重视程度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音乐教育设施,优化教学环境,让乡村的孩子们可以和城市孩子一样感受音乐之美,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另一方面,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也离不开软件的支持,即乡村小学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目前彝族地区大部分学校的音乐课教师都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专业技能不足,音乐教师的匮乏限制了乡村音乐教育的发展。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吸引专业人才,需要提高专职音乐教师的物质待遇与生活条件,从而使更多的专业音乐教师能够扎根农村,为彝族地区音乐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同时对音乐教师要进行轮流培训,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保证乡村音乐教师能紧跟时代教育步伐。

(三)精选教学内容,传承民族文化

结合地区及学校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彝族地区独特的音乐教学资源,积极开发音乐校本课程,规避与学生实际生活距离较远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独具特色的彝族音乐之美。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相辅相成,少数民族音乐是在特殊的社会形态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对少数民族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和资源。而对于民族音乐的传承也少不了音乐教育,要通过教育这个载体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学生通过调动审美想象,将民族声音转化为客观世界的形象与意境,在民族音乐中获得审美欣赏。

(四)技能教学与审美教育并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音乐能用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此而丑化。”由此可见,音乐教育方式是否适当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音乐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及审美趣味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单纯的唱歌技能教学,让学生被动接受,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影响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发挥。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丰富音乐教学形式,结合彝族当地乡村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多让学生参与、体验,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技能教学与审美教育并重,充分发挥音乐在培养学生美好心灵上的作用,提高审美情操和审美趣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创设音乐情境,感受音乐之美

感受音乐之美,不仅靠听觉,更需要多感官的配合。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创设审美情境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增强学生音乐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发挥想象,由“境”到“形”,由“形”触“情”。这样充分调动学生感官,发挥主观能动性,营造轻松、美好的学习氛围,同时符合小学生心理及思维特点,使音乐课堂更加生动,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成为美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从而去体会音乐的真谛,感受音乐的魅力。

音乐情境的创设可以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进行选择。彝族地区乡村小学教学条件相对落后,无法借助多媒体电教设备进行情境创设。我们发现大自然是一种最原始纯净的音乐情境,可以通过自然回归情境创设法,将学生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应的自然氛围中,感受音乐与自然相融合的美感,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音乐课的积极性。另外,还可以通过多学科融合创设教学情境。如在进行音乐鉴赏学习时,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将听觉转化为视觉,实现音乐与美术双学科结合,让学生自己动手,将自己感悟到的画面付诸笔端,形成作品,并在班内进行交流。

四、小结

音乐课不是简单的歌唱教学,更应将其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审美能力,塑造美好情操和健全人格。彝族地区乡村小学的音乐教育现状虽不容乐观,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国家对少数民族乡村小学教学的政策倾斜,音乐教育状况一定会有所改善,越来越向着科学化和艺术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梅枝.试论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J].教育探索,2008,(09).

[2]赵梅.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及实施途径[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08).

[3]周惠玲.小学音乐审美教育若干问题解析[J].音乐时空,2014,(3).

篇8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阅读教学;口语教学;词汇教学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飞速发展,世界上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和交往越来越密切,而语言往往是交流和交往的关键。英语作为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门语言,在世界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因此也成为一门世界语言。我国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是基于小学、初中的英语学习基础之上的进一步学习,而且还要为学生日后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英语打好基础,所以教学任务更加繁重,教师也肩负着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在语言教学中,如何体现跨文化意识,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的含义

基础教育阶段新课改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了英语学习要鼓励和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了解和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特点,为语言的使用做好基础性工作。我们都知道英语是一门语言课程,其应用性和交流性极强,是汉语国家和英语国家人们交流的桥梁。而由于民族和地域的差距,不同地区的人们风俗和文化也有一定的区别,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中记载和传承着本民族的文化。所以,学习一门语言不可能离开民族文化的大背景。英语学习要了解和掌握英语国家民族的文化发展、风俗习惯和语言特点,掌握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区别以及文化历史,只有将这些文化因素了解和掌握了,那么语言的交流才会变得顺利,才会不具有障碍。而这种文化意识就是英语学习中的跨文化意识。语言的学习是为了交流,跨文化意识也叫“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这是母语和非母语之间的交流。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自己明确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语言和风俗,其次要让学生明白文化不同带来的交流习惯的不同,树立这样的意识才能正确使用英语来交流。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

语言与文化之间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学习语言离不开文化,了解文化要依靠语言。因此,高中英语学习要特别注意文化意识的培养,有了文化背景的支持,学生的英语学习就会收到十分好的效果。

1.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

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通过阅读教学的

实施,可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涵,从而了解英语的文化。我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风俗、文化、宗教等。音乐方面,美国的乡村音乐比较著名,所以在给学生介绍乡村音乐的同时,告诉学生乡村音乐发源于田纳西州的Nashville,然后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美国具有代表性的乡村音乐,比如John Denver“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hania Twain“What Made You Say That”,通过聆听乡村音乐的体验,更好地了解美国的文化,形成较为直观的感性认识和印象。类似这样的文化因素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必须抓住其内涵,及时并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

2.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众多的词汇组成句子。在词汇中同样也蕴含着重要的文化内容,因此教师在词汇教学中要进行跨文化意识的渗透。文化的发展和演变直接影响到词汇的变化,就拿汉语来说,随着网络的发展,文化也在变化着,比如“东东(东西)、木有(没有)”等等。同样在英语国家也一样存在着这样的演变。所以教师要抓住词汇中的文化信息,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渗透。正是文化因素作用在词汇中,使这些文字符号蕴含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语言使用者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心理特征

等文化因素。比如对于die,最为认可的euphemism有passaway,

gotoone’slonghome,gotosleep,gotoHeavy,restinpeace,freefromearthl-

ycares,breatheone’slast,joinone’sancestors等。人们用under the weather代替sick,用have a heart condition代替heart disease。所有这些都是文化使然,都是文化在背后的影响。同样是狗,在汉语中多数是贬义词,而在英语中却是褒义词,这就是文化的差异。

3.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

篇9

【关键词】 音乐欣赏;中学生;信息技术;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2

信息时代不仅对教育的产品(即人的素质)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更丰富了学生学习的方式。学生不仅可以从包括家庭、社会、学校在内的本土文化环境以及书本中吸收知识,从跨文化、跨时空的电子信息资源中汲取知识。但学生知识获得和能力的形成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内化活动来实现的。要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内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必然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

音乐家贝多芬说过:“音乐是比一切智能、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在中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对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起着相当重大的作用。可是很多教师对欣赏的教授仅停留在“听”这一层面上,所以教学效果不明显,而且经常出现学生不喜欢上欣赏课的现象,欣赏课成了食之无味的“鸡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无奈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经过反复尝试,就利用信息技术提中学学音乐欣赏课效率,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把多媒体同学生的兴趣点结合起来

兴趣对音乐欣赏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音乐产生好奇,作为音乐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达到视听结合的教学效果,如果说“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那么“视”就是把这一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借助于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手段,运用其绚丽多彩的画面,生动形象的演示及化大为小、化静为动的特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课堂的生机与活力,使学生在通过课件学习时大脑中不断产生兴奋点,激发学习兴趣,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在的中学学生,思想前卫,思维活跃,接受新知识和新信息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快、还要多。在他们看来,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信仰,还有自己崇拜的偶像。音乐课堂上,如果我们教师仅仅围绕课本来学习,确实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有时他们会在课堂上提出一些他们自己感兴趣而作为音乐老师又不应该拒绝回答的问题。比方说,教材第十三单元要求我们欣赏爵士乐经典作品《南部之子》和《不知为何》,学习这样的内容,课堂气氛是很好的。可是一些学生在听完这些作品以后往往提出一些相应的问题。诸如美国的乡村音乐是怎样产生的?摇滚乐发展的历史又是怎样的?其实我们也可以把这些内容当作另外一种形式的“拓展与探究”,如果学生掌握了它,无疑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话又说回头,很多乡村音乐和摇滚乐方面的知识我们做老师的也不一定都了解,怎样回答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我想,利用多媒体则是非常好的选择。借助它,我不仅让上学生了解了二十世纪美国乡村音乐和摇滚产生的背景和历史,了解Catter家庭,了解BillHaley、ElvesPresley等人为摇滚乐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同时还可以借以了解美国相关的历史。如果下载一些诸如《Sayyou,Sayme》这样的歌曲让学生听,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乡村音乐的感性认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创设教学情景、增强教学效果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的运用多煤体教学,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良好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的效果。

我在引导学生赏析乐曲《春江花月夜》的开头、、尾声三部分片断音乐的教学中,欣赏之前,我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和画面去感受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及乐曲的情绪。学生在欣赏乐曲开头部分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夜色朦胧、夕阳西下、日出东山的美好景致,听到的音乐开始部分有一段自由节拍的引子,由黑管和大管奏出,黑管演奏主题音乐,长笛独奏一段装饰性乐句,这一部分音乐的力度自由、速度渐快、情绪抒情优美,将人们带入优美夜色的意境当中;学生在欣赏乐曲部分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江涛汹涌、游客欢乐、野鸭戏水的生动画面,听到的音乐是采用多种配器手法、多种木管乐器合奏的方法将乐曲推向了,这一部分音乐的力度渐强、速度渐快、情绪欢快热烈,此时学生的情绪很高涨、很激动,似乎感受到了江水的汹涌和家庭的欢乐;学生在欣赏尾声部分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是归舟远去、野鸭憩息的优美画面,这一部分音乐由黑管在低音区演奏主题旋律,轻柔而舒缓,再次使学生感受到幽静的月色、沉浸在美的遐想之中......学生在欣赏的时候很投入的沉浸在优美的音乐和意境之中,脑海里浮想联翩,将自己和画面、音乐溶为一体。因此多煤体为学生欣赏乐曲创设了生动的意境,起到了很强的感染作用。每段音乐欣赏完以后,学生能很容易地区分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学生在完整的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时侯,可以结合生动的画面、优美的景致去感受乐曲的速度变化、力度变化、乐器的音色,自然地产生了美好的遐想。

三、引导律动表演,提高审美素质。

活泼的律动和歌表演是最能表达他们的欢快心情的实践活动,是听觉和视觉训练的结合,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进行律动表演,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素质,发展孩子的智力,而且可以培养孩子的个性。

例如,在欣赏了手风琴独奏《我为祖国守大桥》后,我出示了电脑图片,图片上只有一个起伏连绵,上下摆动的动作。我问学生可以用一个什么字来表示这个动作,学生说是个“飞”字,我马上放手让学生自由去飞。利用多媒体中的图片和音乐启发学生,想象自己是一只快乐的小鸟,飞进了音乐的小天地里,自由自在,快乐无比。只要求学生跟上音乐节奏。互相之间不碰撞,别的不作任何限制。孩子们有的像小鸟飞,有的像蝴蝶飞,有的像老鹰在天空中翱翔,有的像小白鸽上下舞动。当音乐一停,要求每个孩子摆一个造型,让老师猜猜“鸟儿们”在干什么?表演结果,孩子们为了互不碰撞,能自觉注意保持空间距离,由于动作不受限制,每个人发挥了主动创造性。有个男孩勾起了一只脚“金鸡独立”,我问他,这只鸟儿在干什么呢,他说,鸟儿站在电线上,为祖国守卫大桥。

再如欣赏《森吉德玛》时,可让学生边听音乐边看多媒体图画进行模仿表演。当听到欢快的旋律时,学生就跟着学蒙古少年做骑马的动作;当听到悠美抒情的旋律时,则模仿蒙古小姑娘做应肩、耸肩,挤奶的动作。通过模仿表演,学生很快便掌握了乐曲的情绪和速度。欣赏《我是人民的小骑兵》时,我也是巧妙运用多媒体音乐和图片,设计了骑马、瞄准、行军礼等动作,学生都注视着图片,倾听着音乐,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个小骑兵了,以舞代词,学生边唱边演,一切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进行着,乐感、美感,得到了培养,对音乐的兴趣也增强了。

运用多媒体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律动,在实践中,他们不只是学会了“飞”的技能,骑马的动作,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个性和能力。

四、培养学生良好听的习惯。

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应注意培养,而且要创造一个安静的听音乐的环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师要耐心的工作,才能逐渐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在教学中,当学生不能安静下来时,教师应马上关掉录音机,再重新提出要求:“我们能不能安静一分钟,听美妙的音乐?”这个习惯养成的问题值得一次又一次的去反复,而这一观点不仅是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在教学法中的体现,也是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很多老师一直在坚持努力尝试的。曹理老师在讲座时,也重点的提到了这个习惯问题:“一定要让学生养成一个好的听音乐的习惯,当教师开始放音乐,学生马上就能静下来进行欣赏,若发现学生不安静了,应马上停下,直到学生安静为止,这一动作哪怕是做千百次都值得。”大多音乐教师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音乐课中的音乐开始播放时,学生的“会议”也开始了,于是音乐与学生的“讨论”一起进行着,当老师再也容忍不住时,就会将音乐的音量开大,想以此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哪知学生的“讨论”音量并不因为音乐的音量大了而减弱,恰恰相反,他们开始与音响进行较量,也跟着音乐放大了音量,老师突然“啪”中断了音乐,此时教室里的“会议”声却渐弱,随之而来的是一片寂静。由此可见,学生“听”的习惯是需要老师耐心,逐渐的培养的,当教师发现学生的不安静时,就应注意培养这个习惯养成的问题了,否则,学生的听的习惯就会出现恶性循环,也就没有所谓的“欣赏”音乐了。而使学生能认真听,热爱和理解音乐的根本条件之一,是使他们熟悉音乐,学会掌握音乐的分句结构和旋律,这是建立美感的重要基础。欣赏时引导学生能够清楚地分辨音乐的分句,并且逐渐理解每个作品都是一系列分句组成。有的是重复出现的句子,有的是新的乐句,有的是变化的句子,用这种容易被学生理解的语言逐渐形成对音乐曲式的直接感觉,来培养对音乐的理解力。

总之,音乐是一门感性色彩很浓的学科,它不需要太多的逻辑推理和思索,要的是悟性和灵气,作为音乐教师,不应该把传统教学与新课改教学完全地孤立起来,而是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合理的使用多媒体,大大地拓展了教学的空间和容量,极大地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多媒体音乐教学能使音乐课堂变得生动活泼,音形兼备,有效地促进了音乐课堂教学的信息丰富,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只要注意使用适时,恰到好处,定能获得音乐教学的最佳效果。这样我们的音乐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既热爱音乐课,又能在音乐课中实现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拥有一颗充满感情善良的心,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声键.音乐教育论.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2]赵宋光主编.音乐教育心理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篇10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流行音乐;

改革开放给经济腾飞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云南民族文化产生诸多影响。少数民族音乐不仅要经历发展时期的跨越,也要承受异类文化的冲击。如果不能及时完成自身的适应性发展过程,其传承便无法持续。面对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前路渺茫的现状,流行音乐和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之间如何取舍,怎样结合,成为急待研究和开发的课题。

一、少数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在云南的发展状况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打破了云南各地区原有的封闭状态,使当地本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与冲击下发生各种变化。

1.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云南地处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人口占云南总人口30%左右。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在其地理、历史、社会形态等客观条件下,得到一定保护。然而,改革开放给云南注入新鲜活力的同时,其民族音乐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也形成了一种变迁,主要倾向为:一是汉化。一些汉族民歌、汉族创作歌曲已在少数民族地区普遍流传,影响着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二是西洋化。一些云南少数民族的优秀知识分子,是到汉族地区或国外求学的。在音乐方面接受的是西洋知识和理论。回到本民族地区后往往担负着重要的职务,这些西洋的东西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有着不小影响。三是流行化。西方、港台、中国内地等流行音乐对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冲击如洪水般猛烈。这些问题,导致云南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虽获得了走向世界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变迁、消亡的危机。

2.云南流行音乐。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我国流行音乐空前繁荣,呈现出广角度、全方位的发展趋势。云南的“流行音乐”,最早的是《五朵金花》、《阿诗玛》、《芦笙恋歌》、《山间铃响马帮来》等电影插曲。这些歌曲当年的流行程度,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这些歌曲的风靡,虽有一定社会背景,但在当时是非常时尚前卫的。这些歌曲多数以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为素材,经过创作加工而成。具有旋律优美、云南特色浓郁的特点,然而,在这些歌曲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后,云南能流行的歌曲却越来越少,流行乐坛似乎听不到来自云南的声音。

二、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流行不起来的原因

云南有着丰富的民族音乐素材,可是很多好歌藏在深山唱不出去,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语言障碍。很多好听的山歌往往用地方语言演唱,别人听不懂歌词。虽然觉得旋律好听,但是学不了。

2.难度障碍。很多原生态歌手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歌声如天籁一般动听,但对于普通听众来说难度太大了,无法参与,失去流行的群众基础。此外,有些曲作者过分追求难度和技巧,大众听而生畏,阻碍流行。

3.曲风障碍。云南的民族音乐素材虽然好听,但多为山野小调,在结构上繁简各异,断句上长长短短,不太规整。这些不太符合所谓的“游戏规则”的音乐,需要经过仔细整理、再创作,使之成为一个结合流行元素的、结构完整的作品。这个过程是很复杂的,曲风把握稍有不慎,出来的作品就会别扭,不能满足现代人的欣赏审美观念,难以流行。

4.距离障碍。多数能够流行的歌词会让听众觉得是在写“自己”的事情,比如歌中表达的爱情是自己的,思念是自己的,失意是自己的……所有情绪都是“自己”的。但很多云南民族歌曲让人听了之后,感觉是你唱你的,我听我的,缺乏一种歌和“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与听众之间的共鸣点。

三、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与传承

云南各少数民族多居住于荒僻偏远地区,人们过着几乎与外界隔绝的生活,因此,其传统文化也具有相对稳固的传承空间。要加强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与传承,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1.简单易唱。很多专业音乐人容易形成一个习惯,当掌握一些作曲方法后,就把能用的技法,统统用上,将作品搞得十分复杂,失去音乐的单纯之美。所以在歌曲创作中,要做到“简化就是强化”,不要专注写一首大歌,而忽视了音乐的本质。

2.真情实感。歌词要体现真实的感情,在曲的创作上,也要突出一个“情”字,旋律随感情波动而波动,不应该过分炫耀技法,破坏“情”的意境。歌手在演唱的时候,也要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情感要由“内”向“外”迸发。

3.多元化融合。首先,乡村音乐是在国外占有较高位置的音乐,很多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与这类音乐十分相通。加上云南的乡村题材十分丰富,我们可以把国外的乡村音乐,与云南的乡曲土调结合,比如描写乡村、小镇、城市平民们的喜怒哀乐;讲一讲普通人的故事,他们的爱情、漂泊、快乐与忧愁,使听众感到熟悉又有新鲜感。其次,摇滚音乐能够表现激情如火的情感,非常适合表现云南少数民族豪放的性格,我们可以在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中融合一些摇滚元素,不但体现狂野不羁,还可以在沧桑的嗓音里唱出云南山里人的种种柔情。再次,Rnb是当今乐坛最讨巧的音乐,拥有大量歌迷,歌迷的年龄跨度可以说涵盖了老少中青。当前Rnb主要写的是城市题材歌曲,我们可以尝试将其与云南民族元素相结合,以此产生新感觉、新亮点。

总之,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一定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作品。我们应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前提下创新云南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既要引进先进文化,也要主动输出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要多关心一点流行音乐的走势,找出规律,找到流行音乐的突破口,进而创作出一批“具有云南少数民族风情的流行音乐”。如果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能够及时跟进社会发展的脚步,借鉴、吸收现代音乐的多元化形式,那么,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是可以走向世界的。

参考文献:

[1]赵舜华.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美学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5).

[2]雨寒烟.中国民族音乐概述[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11

这次参加“全国中小学第四届音乐教学录像评比”的总决赛,有机会在音乐教学的大舞台上展示自己对新课程的粗浅认识,“践行新理念”的点滴收获,面对面地倾听专家的评析,感觉受益匪浅。当总决赛的帷幕徐徐落下时,我的心中更是感慨万千,其中最多的是我对自己这节课的反思。

在远离家乡的昆明,给异地学生上课,对我们全体参赛选手来说均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也是非常难得的提高、丰富自己的一个好机会。因此,上课前,我像所有参赛选手一样做了认真的准备,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从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看,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设想,比如说:在设计本课的教学内容时,我创设了参加乡村聚会的情境,这一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利用编集体舞的方法解决了本课的难点,学生在体验中掌握了“蓬得得”的节奏和音准,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教学活动。在学习歌曲时,为了让学生熟悉歌曲的旋律,掌握音准,我多次在教学中进行渗透,例如:用吉他与学生合作;带领学生跳集体舞;乡村乐队演出;看录像等,都有歌曲的旋律出现。

用具体的言行体现“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乡村歌曲的欣赏、吉他的认识、乡村音乐基本节奏的学习都渗透在乡村聚会的情境之中,每个学生都置身其中,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很好地掌握了这些知识点,为下一步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教学中,首先我和学生听着音乐走进教室,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在师生互动中,共同创设了“乡村乐队”的表演情境,学生被我投入的表演所感染,和我一起融入到音乐所表现的情境之中,我们之间没有了距离,成为了好朋友。也许是我在努力追求这一理念的缘故,所以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运用了“感受―学习―再感受”这一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尤其在“学习”这一环节的设计上,我通过师生共同创设的情境(驯鹿在桦树林里奔跑),学生很快就能用轻松自然的声音表现歌曲的意境,但是如何针对歌曲特点,更加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增强对歌曲的进一步感受或表现能力,也同样引发了我的思考,让我在体味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又带上了抹不去的遗憾。

有人说教学是遗憾的艺术。的确,每次课后我都有过不同程度的遗憾,也许正是因为这些遗憾和那些天真可爱的笑脸,激励着我不断地进取。

李彦明黑龙江省哈尔滨兆麟小学

专家评析

这是一堂气氛轻松、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良好的教与学课堂氛围。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案设计都非常简单,就是一堂传统的普通唱歌课。学唱的歌曲是一首美国乡村音乐《银色的桦树林》。然而,在这样一堂简单的课上,教师却从始至终保持了一种风格,一种轻松自然、教师与学生平等互动的风格。正是这种平和的气氛,这种毫无造作之感的真情交流,提升了这堂课的品味,使学生既学会了歌曲,体验了参与欣赏音乐的乐趣,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审美的升华。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课程,教师确实做了相当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也极为投入,在讲话、范唱、组织活动等方面都显得比较“夸张”,内容又安排得很“满”,不知不觉就把课堂带入到一种紧张、亢奋的状态,一节课下来,学生、老师都感觉很累。其实这样的教学并不符合音乐自身的规律,甚至违反了“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宗旨。“银色的桦树林”在简单和自然中找到了比较高的境界,使音乐像小溪一样缓缓流入学生的心田,反而做出了好的效果。

二、教学中抓住了几个关键点。本堂课的中心就是学唱一首歌曲,同时了解美国乡村音乐。教案在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过程中,精心安排了几个关键点,使整个教学生动起来。第一个点是通过聆听和哼唱创设一种情景,就是轻松自然的情景。第二个点是吉他的出现,这显然给了学生一个惊喜。当学生亲手拨弄琴弦并真的能为歌曲伴奏时,师生平等互动的局面就不知不觉地形成了。第三个点是师生共同用“蓬”的声音模仿打击乐为歌曲即兴配伴奏。当学生在实际参与中不知不觉地达到兴奋点的时候,教师不露声色地就营造出了亲切而又自然的范围。整个课堂的无疑是当教师打扮成“牛仔”时(其实只是戴了一顶帽子,围了一个围巾),这是第四个点。这个时候,想不让学生参与到音乐中都难了。四个关键点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螺旋式递进,这堂课的整体风格也就在其中建立起来了。

三、注意了对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绝不是忽略对音乐技能的培养。我们在一些课中看到,一些教师为了避免单纯的重知识、重技能,对学生的演唱方法、音准、节奏的错误也不去纠正,甚至教师演唱时的音准、节奏、伴奏的和声配置都不讲究,这无疑是削弱了对美的感受。本堂课中,教师注意了对感受音乐与能力培养这对关系的处理。首先教师特别引导学生用哼唱、轻声演唱、有表情地演唱,当学生在演唱时方法、音高、节奏上出现错误和不足时,有指导,有纠正,甚至有善意的批评,这显然比从始至终只说一个“好”字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篇12

音乐作为人类的精神文化现象,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特别是在当今科技高度发展的信息时代,音乐的传播媒体门类多、速度快,具有强烈的时空穿透力。许多优秀的音乐经典、音乐精品通过这些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得到保存和传播。但是,现代科技带给人们的,却并非都是真善美的艺术精品,而存在着鱼龙混杂,良莠并存的复杂状态。

现状的剖析

当今音乐产业化的时代走向,使得娱乐音乐(特别是一些格调不高的娱乐音乐)成为社会音乐的“主角”,而另一方面,许多优秀的传世经典音乐虽经有关部门大力推广、推荐,但是其作用范围尚局限在知识文化阶层,在社会影响的广度上仍然无力与那些时尚的娱乐音乐相抗衡。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当前的社会商品音乐为了追逐经济效益,增加鼓惑力,充分综合运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非音乐手段,从服装、灯光到化装、装饰,从形体动作到节目主持,共同构成了综合性的表演形式,然后又与网络、短信相结合,形成了巨大的时空穿透力。这些节目使人们的生理――心理的某些需求得到了充分的宣泄和满足,但是无论是歌唱还是音乐的审美品质,都蒙上了商业性的华丽包装,淡化了应有的美学价值。

这里,仅以近期在青少年中产生轰动效应的“超级女声”为例,尽管它是以歌唱比赛为基本形式的娱乐节目,但如果排除了电视手段所传递的生动活泼而富有情感的表演、排除了色彩缤纷的流动画面、排除了那富有鼓动力的主持与短信投票热潮,所留下的音乐本体实则是一般水平的歌唱了,其审美价值远远达不到艺术精品的境界。但是,“超级女声”对青少年所产生的影响却是空前的,不仅培育了一大批狂热的“玉米”、“凉粉”之类的追星族,而且从服饰、发型到歌唱、形体动作追随、模仿者,遍及大江南北、校园内外……。这里,我们无意否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超级女声”之类娱乐节目的“准文化”品格和所带来的巨大商机,也决不否定人民对娱乐音乐的合理需求,但是,从社会音乐对青少年所肩负的责任来看,则感到由于其艺术品位的平庸和美育价值的短缺,其消极效果不是音乐教育所期待的。

在社会改革开放,文化多元发展的新时期,社会音乐必然呈现出既活跃又混杂,既多样又参差的总体态势,这一历史发展趋势是不能以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主观意志和愿望为转移的。因此,我们既不能责怪埋怨,也不能消极等待,而必须面对社会音乐多元化的现实,坚持音乐教育的审美原则,按照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目标,正确对待社会音乐,合理运用社会音乐,使之除弊兴利,发挥育人效应。

教育的期待

音乐对人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虽然是潜移默化的,但是其积淀后的能量转化,不仅可以构建起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而且能够产生巨大的行为力量,甚至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所以,“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古训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也正因如此,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在关注音乐艺术发展的同时,更为重视音乐教育对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积极作用。

音乐教育有着广阔的范畴和丰富的内涵。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理念,它包容了音乐对人所产生的一切作用和影响;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行为方式,它则概括了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等诸多形式和类型……。今天,由于学校音乐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目标的自觉性的育人活动,是培养社会建设合格人才系统工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的面宽,而且受教育的主体――青少年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因此,它是整个音乐教育的“重中之重”。目前,如何使学校的音乐教学产生延续性的效应,特别是能够通过校外的音乐和音乐活动,来巩固和提高学校音乐教育的成效,是一个十分紧要的问题。正因为这个问题具有普遍的价值意义,所以在新世纪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不仅明确地将“音乐与社会生活”纳入音乐教育范畴,而且将其定位于“音乐课程资源”的内容之一,并列举了广播、电视、磁带、CD等传播媒体和参加社区或乡村音乐活动等一系列方式和途径,所有这些,充分说明了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也论证了社会音乐的教育价值。所以,音乐教育的审美品格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对待社会上的娱乐音乐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策略的思考

首先,必须要面对社会,正视现实。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在“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文艺思想的指引下,多元的社会音乐是现实社会的客观存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既有上层建筑的属性,也有商品经济的特点,娱乐性、商业性的流行音乐必然要长期存在。其中,甚至会夹杂着一些低级庸俗的产品。另一方面,中小学生生活学习在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构筑的环境中,各种各样的社会音乐对他们的影响是无法排除的客观存在。这两方面的现实,我们都不能回避。必须意识到:现在已经不是通过“流行音乐能不能进课堂”的讨论,来堵塞某些不健康音乐的时代,而是面临着多元音乐文化并存于整个现实社会,广大青少年已经处于包括娱乐音乐在内的多元音乐的包围中,要依靠我们以智慧的头脑和科学决策来正确面对。

篇13

专业化电台与类型化电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者若对两者的联系与区别没有统一清晰的认识,那么研究结果对广播发展的指导性就有偏差,不利于我国广播业的发展。因此在这里,有必要对专业化与类型化电台做一比较,以明晰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专业化电台与类型化电台的产生和发展

“广播专业化是指广播频率或广播节目以目标听众群为传播对象,明确市场定位,传播相对专一内容,通过各种手段努力形成个性和特色的大众传播行为。”0专业化电台注重传播内容的专业化,强调为有需求的受众服务。1986年12月15日,珠江经济广播电台正式开播被认为是我国专业化电台的发展起步点。之后“珠江模式”、“东广模式”引领了各省市区电台大规模专业化电台的改革,大多省级电台有了广播频率专业化的粗分:新闻台、经济台、音乐台、文艺台、交通台、教育台等一系列专业台应运而生。因此。专业台也被称为系列专业台或系列台。

专业化电台的出现源于阅听人的需求改变和媒体竞争的激烈。改革开放之后,听众对物质文化生活信息和专业性信息的需求开始增加,呈现出个性化需求的特征。受众的这种特质暗示着我国分众化时代来临。另一方面。媒体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电视的发展给广播带来了强大的压力,为了广播的进一步发展。电台不得不对以往的综合台模式进行思考并由此开始了体制与运行模式的改革。

而类型化电台则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以“Top 40”的产生为标志性事件。类型化电台(format radio)的本质在于特有的节目编排方式。从经济学角度看。“类型化”是一种市场定位。是生产商在对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后而制定的系统生产方式。“类型化”具有以下特征:

生产过程。流程化、标准化生产,具有某种固定模式。

生产特征。格式化编排一类型化电台最明显的特点。

销售目标。受众目标群明确。

最终目标。利润最大化。

因此,“类型化电台”是为了追求频率整体风格统一性,经过明确目标受众和市场定位而标准化生产、流程化运作、循环式播放、同质化传播的一种商业广播运营模式。

类型化电台的出现同样源自媒体竞争和阅听人特征的改变。20世纪中期的美国,电视对广播发展构成极大的威胁。同时电台自身数量大幅度上升,受众由此开始呈现出碎片化特征。纽约的WNEW是当时广播发展向类型化电台改革的一个成功例子:音乐一新闻台的运行模式让它仍然能保持原有的收听水平。之后,美国的类型化电台发展迅速,短时间内出现广播的又一次繁荣。20世纪,比类型化更进一步的“微类型化电台”(microformat)概念在美国产生。原有的内容分类,如音乐分类(R&B、摇滚、乡村音乐、经典音乐)被进一步细化。仅乡村音乐就又被分为了三种类型:传统乡村音乐、乡村金曲和热门乡村音乐。

在中国,“全国267座两千多套节目只有十多套节目宣称是类型化电台。而且多数电台仍然宣称是专业化、系列化或综合型电台”。大陆类型化电台发展至今,“类型化电台”的概念仍没有广泛地深入。

二者传播过程的差异性

主持人角色定位不同。首先,类型化电台的主持人、编辑失去了把关人的角色,颠覆了以往的“编辑本位”。以音乐台为例,在专业化电台,音乐的选择权、资讯的播报权都归主持人,主持人主导整个节目的内容,而类型化电台的主持人只是起到一个串联节目内容的作用。对内容的选择没有权限,完全依靠电脑的自动编排和筛选。其次,主持人语言受到严格控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黄金七分钟”、台湾中广音乐网“只听音乐不说话”的规定严格限制了主持人的发挥。因此,它对主持人的要求也就更高了,它需要主持人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对音乐信息的介绍、对歌曲的理解甚至可能包括资讯的播报。

传播内容分类不同。以音乐台为例,中国现有的音乐频率很多,但并非所有都是类型化电台。音乐虽然是专业化音乐电台的主打内容,但它只是将音乐与其他大的领域如经济、交通等区分开来,其中依然包含文艺等内容的节目,且音乐细分不明显。类型化音乐电台则不同,类型化音乐电台几乎所有时间都是同一风格,摇滚、古典等细分明确。以湖北音乐广播和楚天音乐广播为例,前者以类型化电台的模式经营,而后者则定位于专业音乐电台。楚天音乐广播除了以音乐为主打内容外,还有“午夜故事会”、“健康万岁”、“房产风向标”等非音乐元素,音乐上还有“民歌魅力”等不同于流行音乐的歌曲;湖北音乐广播以“流行音乐第一台”立台,只有流行音乐。类型化广播的播出“采用了相对同质化的标准。这里所说的同质化。不仅贯穿于节目的内容设置,还贯穿于整套节目的包装”。

受众需求不同。“专业化电台是满足特定群体的所有需求,而类型化电台是满足不同群体的同一需求。”因此,类型化电台提供的是某种明确的内容。满足受众群体的某种需求,除了考虑受众的年龄、性别等特征,更强调受众的兴趣爱好;而专业化电台是针对一种目标群体传播他们所需要的一切内容。对目标群体首先定义的是年龄、性别、经济收入、教育程度等。类型化电台是对听众市场的小众化区隔,最高境界是达到一对一、点对点的交流。而专业化电台是对听众市场的分众化区隔,因此类型化电台的目标群体较专业化更为明确。广告投放也将从专业化的明确性转向类型化的精准性。

对于听众来说,类型化电台的理念是“伴随性”的收听,把广播的功能定位在伴随听众工作、休息,作为一个陪伴;专业化电台则因为节目之间缺乏统一性、连贯性,电台的收听要求听众注意力集中在广播上。

节目编排不同。类型化电台有自己的节目圆盘,即圆盘模式(Clock For mat Wheel),以1~3小时为一个单元,进行循环式播出。例如上海的东广新闻资讯频率,以滚轮式新闻播报模式(Rolling News For mat),一小时为一个单元,每20分钟刷新一次全球资讯。专业化电台则是大板块设置节目表模式。栏目式编排,由节目表来定节目,节目之间各自独立,联系性不太。听众需要记住自己喜欢节目的播放时间等待节目。

类型化电台的编排利用了RCS的软件。RCS(Radio Computing Services)让歌曲编排规则设定在Selector中。几秒钟就可以拉出一张比较科学的曲目单。专业化音乐电台则没有这种软件的运用,因此,类型化音乐电台的编排方式因为电脑的科学、标准编排,既克服了主持人个人偏好的人为负面因素,又能保证曲目:的选择较符合目标人群的心理特征。除此之外,播出的自动化还延长了广播的播出时间。电台在深夜或凌晨可以依靠RCS的帮助自动播出节目,实现了边际成本几乎为零的额外收益。

专业化电台因为其各个节目的差异性,很多情况下为了吸引听众,需要对固定时间段的听众特征进行人口学调查,对人口流动情况、听众年龄等多方面构成因素等有详细的了解。依据这些信息进行编排。而类型化电台因为听众的精细化,故这些特征在整个频率的运营前就已经被固定下来,一劳永逸地节省了今后多种调研的成本。

篇14

关键词:威廉・克罗尔;班卓琴和小提琴;赏析;演奏

中图分类号:J622.1/712文献标识码:A

一、一首美国风的小提琴曲

《班卓琴和小提琴》是美国小提琴家、作曲家威廉・克罗尔(William Kroll)于1945年创作的一首由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这是一首有着传统美国民间小提琴演奏风格,散发着浓郁美国乡村音乐气息的优秀作品。乐曲情绪热烈奔放,节奏生动活泼,旋律抒情流畅,感情质朴单纯,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具有代表性的美国音乐风格的小提琴曲。作品写成之后,经克罗尔本人和另外两位二十世纪小提琴大师海菲兹(Heifetz)和克莱斯勒(Kreisler)的演奏,很快闻名遐迩,流传开来,成为一首深受广大听众和小提琴演奏者喜爱的小提琴曲。

在世界小提琴音乐宝库中,欧洲古典作曲家的作品在数量上无疑占据着主导的地位。欧洲大师们的经典作品,不仅是音乐会的主角,而且还是音乐学院小提琴演奏专业的教材。因此,人们对欧洲的传统小提琴作品大都已经耳熟能详。对于听贯了欧洲古典风格小提琴作品的听众来说,克罗尔的《班卓琴和小提琴》的出现,犹如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沁人心脾。她以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华丽的演奏技巧在赢得了人们喜爱的同时,也成为了一首音乐会久演不衰的保留曲目,为世界小提琴音乐宝库平添了一首精品。从音乐学的角度来看,这首无论在艺术性还是在技巧性上都毫不逊色于欧洲传统小提琴曲而在音乐风格上又别具一格的美国小提琴曲就更显弥足珍贵。因为在世界小提琴音乐宝库中,美国音乐风格的小提琴曲实在太少了。正因为这样,这首作品更加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随着此曲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曲作者威廉・克罗尔的名字也因这首脍炙人口的乐曲而载入了小提琴作品的史册。

二、曲作者生平

威廉・克罗尔是美国著名的小提琴家、室内乐演奏家、作曲家和教师。1901年1月30日生于纽约市,1980年3月10日卒于波士顿。10岁开始学习小提琴,老师是亨利・马托(Henri Marteau)。四年之后,便在纽约成功地举行了首演。16岁进入纽约音乐艺术学院(Institute of Musical Art, New York)跟随小提琴家富兰兹・克莱塞(Franz Kneisel)继续学习小提琴,同时向音乐理论家皮・葛茨休斯(P. Goetschius)学习音乐理论。1922年完成学业后,便以小提琴独奏家和室内乐演奏家的身份在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和欧洲巡演。1922年至1929年间为爱尔舒科三重奏团(Elshuco Trio)成员;1936年至1944年任库利奇四重奏团(Coolidge Quartet)第一小提琴手。1942年荣获库利奇奖章,以表彰他在室内乐方面的突出贡献。1944年创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四重奏团――克罗尔四重奏团(Kroll Quartet)。该四重奏团活跃在音乐舞台上达二十五年之久。克罗尔的演奏既充满活力,又不失典雅。

除演奏外,克罗尔在教学和创作方面同样成就卓著。他执教过的大学除了自己的母校纽约音乐艺术学院外,还有纽约曼尼斯学院(Mannes College, New York)、皮博迪音乐学院(Peabody Conservatory)、克利夫兰学院(Cleveland Institute)、纽约昆士学院(Queens College, New York)等。出版的作品有弦乐四重奏、小型管弦乐队和小提琴独奏作品。《班卓琴和小提琴》无疑是克罗尔最具影响的作品。

三、曲名和曲名中的乐器

这首乐曲的标题很独特,是以两件乐器的名字作为标题的。这种简单直接地用乐器名作为乐曲的标题而并非根据乐曲内容和情绪来定标题的情况在标题音乐中并不多见,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一个介于“标题”和“无标题”之间的标题。因为它既不同于根据乐曲的思想内容来定标题的真正意义上的标题音乐的标题,也不同于采用乐曲的调性、曲式或速度等名称来命名的无标题音乐的“标题”。在曲名分类上,可以说是一个“中性”标题,正是基于这一原因,这个标题就显得尤为新颖别致,朴实率真,独具审美内涵,令人过目不忘。

标题里的两件乐器都是美国非常流行且独具特色的民间乐器,一件是班卓琴,另一件是民间演奏风格的小提琴。在学习演奏这首作品时,有必要先对这两件乐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对准确理解和把握乐曲的演奏风格有着指导意义。

班卓琴(Banjo)是一种类似吉他的弹拨乐器,外型有点象中国的阮,但颈部要比阮长出许多。用弦少则四根,多则九根。中文有几种不同的译名,除“班卓琴”外,有的译作“班究琴”,有的译作“斑鸠琴”等。也有叫“五弦琴”的,因为班卓琴通常用的是五根弦。班卓琴多用于爵士乐队和给舞蹈伴奏的乐队中,其主要乐队功能是弹奏一连串的和弦以表明乐曲的基本节奏律动,使之更加鲜明生动。如《班卓琴和小提琴》中小提琴多次以拨奏方式演奏的一连串的双音分解和弦就是模仿班卓琴的演奏效果(见例1)。

小提琴在中文里只有一个名字,而在英文中有两个名字,一个是violin,另一个是fiddle。这两个字译成中文都是小提琴,没有任何区别,但在英语中这两个字的含义是有区别的,这一区别就在音乐风格上。violin指古典演奏风格的小提琴;fiddle则指民间演奏风格或者乡村演奏风格的小提琴。尽管在乐器构造上,二者是完全一样的乐器。《班卓琴和小提琴》这首乐曲的英文原名是《Banjo and Fiddle》,了解了以上背景之后,从原名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里的小提琴指的是民间演奏风格的小提琴,而不是古典演奏风格的小提琴。虽然该曲并非纯粹地道的乡村音乐,然而从作曲家在标题中选用了fiddle这个字而没有用violin这个字来看,作曲家对于这首乐曲的风格取向是很明确的,这一点在学习和演奏这首作品时应该很好地把握。

五、演奏要领

这首作品的风格和欧洲古典小提琴作品的风格大相径庭,因而在演奏时,演奏者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准确地把握乐曲的风格的问题。由于受到美国乡村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影响,乐曲带有明显的美国乡村音乐和流行音乐的风格和特点,甚至还有爵士乐即兴演奏风格的痕迹。这恐怕是此曲与欧洲古典小提琴作品在风格上最大的区别所在。如果说欧洲古典小提琴作品的基本风格是以“理性”、“严谨”和“深刻”为主要特征的话,那么克罗尔这首乐曲的风格则是以“奔放”、“随意”和“质朴”为特色,这一音乐风格使人联想起百老汇的音乐剧,二者的音乐风格是颇为相似的。

此外,这首乐曲在演奏形式上也很有特色。虽然她是一首为钢琴和小提琴两件乐器而写的作品,但曲中多次用小提琴以拨弦奏法模仿班卓琴演奏,而且这样的模仿在曲中被安排的地方错落有致,恰到好处,仿佛班卓琴演奏一段,小提琴演奏一段,二者象是对答,又象是班卓琴在给小提琴伴奏,很有特点,音响及舞台演奏效果非常好。因此,为了使演奏生动起见,小提琴演奏者可以把这首乐曲当作是一首由钢琴、班卓琴和小提琴三件乐器来演奏的三重奏作品。这样更有助于小提琴演奏者对这首乐曲的风格和趣味的把握。在小提琴用拨弦奏法模仿班卓琴时,演奏者把自己当成是班卓琴演奏者,正在演奏班卓琴,而不是小提琴。这种角色上的转换犹如独角戏演员一个人演两个角色一样。

该曲由三个自然段组成。1~72小节为第一段,A大调;73~116小节为第二段,F大调;117~190小节为第三段,A大调。第二段和第一段在情绪上形成对比,第一段活泼欢快,第二段浪漫抒情。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变化再现。全曲在极活泼、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第一段是一个活泼的快板,速度很快,每分钟达168拍。对于这样的速度,演奏者(钢琴和小提琴)在开始演奏前就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并且要把情绪积极地调动起来,调整到和乐曲所要表现的情绪相一致的状态。从钢琴前奏第一个音开始,就要把人带入欢快活泼的气氛之中。小提琴是以拨弦奏法模仿班卓琴的演奏效果进入的。实际上,小提琴这八小节固定节奏型的双弦拨奏既可以看作是钢琴前奏的继续,也可以看作是钢琴前奏的加强,因此,要保持和钢琴一致的速度和情绪。拨弦音量不能小,不要看到乐谱上标的力度记号是mp就把音量控制得很轻,这样风格和情绪就都不对了。要把音量拨得响一些,在此基础上再做渐强和渐弱的力度变化。音乐表现上可以想象着班卓琴演奏者弹奏和弦时的样子,把演奏班卓琴时那种自然、放松的状态和粗犷、豪放的风格体现出来。技术上手指拨弦时须注意角度,拨G-D两根弦时手指不能碰到A弦,拨A-E两根弦时手指不能碰到D弦。接下来是第一段的主题(见例2)。主题节奏生动,情绪欢快热烈,仿佛美国西部牛仔骑马奔驰在辽阔的牧场上的情景。演奏时,运弓动作要灵巧,右手腕要松弛。十六分音符的跳弓要清楚、均匀,发音要好,不能有噪音。渐强要做得自然、平稳。标有重音记号(>)的四个音要强调出来,在右手用加快弓速和加大弓杆压力演奏重音的同时,左手要用快速揉弦加以配合,这样奏出的重音富有弹性和活力。主题倒数第三小节升C到泛音A的滑音要做得诙谐、俏皮。31-44小节是主题的变化重复,要特别注意第34小节四个临时升音不要低。36小节第二个G到下一小节高八度的G这一弓要有力,用全弓拉,充满激情。42小节两个有延长符号的八分音符声音要饱满、浑厚,运弓也要有力度。

第二段是一个速度略慢,节奏舒缓的抒情段。主题(见例3)旋律甜美典雅,极富浪漫色彩,仿佛是对美好往事的回忆,把人带入了一个梦幻般的境界。演奏这一主题时,内心要充满温柔、感激之情。揉弦要温暖,频率要快。运弓深一些,十六分休止符的停顿要做出来,不能没有停顿,因为这里旋律的韵味正是通过十六分休止符的停顿表现出来的。80-100小节是主题的发展,也是全曲技巧难度最大的地方。这里作曲家运用了连续的三度双音、连续换弦演奏的半音下行以及六度双音、分解和弦加泛音等演奏技巧,使主题乐思不断得到强化、扩展和升华,激动的情绪一浪高过一浪。三度双音是小提琴最富浪漫气质的双音技法,用在这里实在是再贴切不过了,它使得主题所营造的浪漫气氛达到了顶峰。演奏三度双音时,除了基本的音准要保证外,要把三度双音丰满的音响效果和迷人的浪漫气质充分表现出来。弓要紧贴琴弦,弓杆在两根弦上的压力要平均。三度双音结束后,紧接着是弓子连续换弦演奏的半音下行模进音型,表现一种急促不安的情绪,仿佛随风飘落的秋叶。演奏时用弓不能长,右手运弓和左手连续换把的动作一定要协调,这样才能拉清楚每一个音。与此同时,力度上要做渐弱,速度上要稍加快,以造成一种不稳定的感觉。六度双音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双音,但对左手的技术要求却很高,原因是这八个六度双音是以分解减七和弦的形式出现的,造成有两次时间间隔很近的远距离换把,第一次是从第三把换至第七把,紧接着再从第七把换至第十把,加上这里的速度又很快,就更增大了换把的难度。对于这种快速度、远距离的连续换把,换把时左手动作决不可有丝毫的懈怠和犹豫,必须按时完成换把,以确保十六分音符的正确节奏不被破坏。在经过101-104小节的短暂过渡之后,主题再次出现,不过这次在音区上提高了一个八度,力度上也从第一次出现时的mf变成了f,从而把音乐的情绪推向了。演奏时,运弓要宽广有力,揉弦要非常剧烈,这样声音才饱满、激昂,但四小节后情绪就要逐渐平静下来,并且随着旋律的下行做一个渐弱。第二段最后四小节的情绪变得略带伤感,仿佛依依惜别之情,速度的渐慢和音量的渐弱要做得极其自然,运弓要异常平稳。

第三段是变化再现。变化从138小节开始,这里的“班卓琴式拨弦”中还原了升C和升F,这两个音的音准很重要,不能偏高,因为他们是为后面主题的调性变化做准备的。拨弦之后主题再次出现时是以离调的方式出现在了F大调上,旋律也有了一些变化,从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调性上的变化带来的新鲜感觉之后在156小节由F大调回到A大调时再次出现,而且这次由于同样的旋律提高了一个大三度,使音乐的情绪更加高亢激越,扣人心弦。第三段中还出现了两种新的演奏技巧,一种是人工泛音,一种是抛弓弓法。人工泛音是以下行音阶的形式出现的,是一个过渡性的连接句,速度上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处理,一种是按乐谱标明的渐慢演奏,这样更符合古典作品主题再现前作渐慢处理的习惯;另一种是不渐慢,保持原速演奏,这样听上去更加紧凑流畅,一气呵成,演奏者可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抛弓(Ricochet)出现在160-161小节和乐曲最后的结束句中。虽然两处都是同样的三音抛弓,但两处抛弓在性格上是有区别的。前面两小节抛弓除了具有欢快、活泼的性格,其力度上由弱到强的变化使之带有诙谐的色彩。而结束句中的抛弓除了具有作曲家标明的Piu vivo(更活泼)的基本性格外,还担负着结束全曲的重任。因而,这里的抛弓在演奏时要尽量加大弓杆对琴弦的敲击力度,使奏出的音符具有震撼力;速度上可采用加快的方法使节奏更加积极紧凑,这样,我们就能拥有一个令人振奋的辉煌结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