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

初中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3: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

篇1

关键词:初中政治课程;学生;核心素养

在初中教育阶段政治学科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政治教师必须发挥政治学科知识内容对学生身心发展、思想道德、综合涵养等各个方面的关键性作用。政治教师需要密切结合素质教育的各项教学要求,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

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政治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情境。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政治教学,往往是教师一人讲的局面。学生担心自己的答案不是正确答案而不敢回答,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害怕自己遭受到班级中其他同学的嘲笑,所以他们不愿回答,进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进度和质量。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变得不再愿意进行独立思考,表达能力也会随之不断下降。所以,政治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尊重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教师需要运用自身丰富的知识底蕴、宽阔的学习视角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创新。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面对难度逐增的课程内容,可能会无所适从,导致压力增大,引导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尤为重要。例如,教师在教学“要‘鱼’还是要‘渔’”这一节课程时,教师需要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漫画《“鱼”和“渔”》,并要求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这组漫画说明了什么?如果把‘鱼’看做是知识,那么‘渔’是什么呢?”学生了解到教材中的“渔”指的是学习方法,教师再导入本课程内容。在学生进行阅读活动后,教师需要要求学生简单地谈谈自己在学习方法方面成功的体验、存在的问题、改进的对策,进一步培养学生自我分析、探究能力。教师还可以举行一次比一比的学习比赛,学生可以利用学习方法和记忆方法进行比赛,迅速地记一些词汇和数字,看谁记得准记得快。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会精准地找到自己学习的薄弱环节,找出自己的不良生活学习习惯,并深刻地理解不良的学习习惯对自身学习质量的影响,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于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的意识。教师运用简单的故事和游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热烈的学习氛围。学生也比较乐于参与到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同时还培养了学习涵养。

二、政治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和能力

学生的学习生活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所以,教师必须要经常进行教学方法的反思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政治学科包含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充和丰富。政治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不可以忘记为人师表的重要性,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切实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机智地处理课堂上发生的一些突发性事件,使班级中的学习氛围可以一直比较和谐。例如,教师在教学“敬人者人恒敬之”时,需要教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平等待人。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并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和技能。教学生在与同学相处过程中,需要正确对待彼此间的差异,尊重同学。教师的教学语言需要尽可能的简练易懂,并饱含感情,启发性,可以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明白其中的道德伦理。除此之外,政治教师还需要以自身作为道德的规范,以自身正确的言行举止来全面带动学生进行修身养性,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

三、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计算机走进了社会生活中的千家万户。先进的教学技术也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利和优势。政治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行知识的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生动直观性特点,不断创新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而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教育阶段的政治学科,实质上就是一门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思想道德意识的综合学科。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正处于身心飞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政治教师必须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全面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初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教学

基本素养是基本生活中应有的基础,而核心素养是基本素养的内核和高度理念,联合国组织对核心素养的培养非常重视。因此,初中政治课堂上核心素养的培养非常的重要,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这方面的培养以及学生有意识地去自我完善自己的素养。

一、初中政治核心素养的构成

初中政治核心素养包括的知识点有很多,能力,精神面貌,思想价值观念等,笔者认为,初中政治核心素养可分为三个层面,外显层面,内隐层面,社会层面。

1.外显层面

外显层面主要是初中政治这门学科的一些知识点,学习态度,基本观点,学习习惯。学生在学习初中政治的时候对于一些知识点的学习和一些自己的学习习惯就属于核心素养的外显层面,要学会理解一些政治观点。

2.内隐层面

内隐层面主要是政治学科的思维品质,情感价值观念等等,学生在学习一些知识点的时候,要注重深入学习它的情感价值观,认真思考它内隐层面相关的内容。在养成自己的一些思维品质时,注重培养和提高辩证思维,因为初中政治这门学科是一门从具体到抽象的知识点的学习,所以在培养核心素养的同时,要注重内隐层面的一些思维品质的思考和学习。

3.社会层面

初中政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体现在社会和生活方面的应用,学生在学习一些核心素养和价值观的时候,更重要的不是知识点的学习,而是价值观的应用,个体核心素养的养成,组成了整个社会的整体素养,所以初中政治核心素养放在社会层面上讲是指学习者身为社会一员所应该具备的基本核心素养,因为人与人,人与社会等之间的交流都离不开核心素养的培养,比如“道德与法治”“公民责任”等等知识点的学习。

二、初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初中生的性格,理念和一些思维方式正处于成长和塑造阶段,这个阶段的引导和教育非常重要,而政治学科中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一些素养关系很近,层层相扣,所以在初中政治学科的学习中,学知识的时候要注重与生活和工作的联系,因为很多道德观,人生观都有引导作用,能让学生更好地养成正确的三观,而且初中政治包含的知识点很多,呈现多元化特征,其中的一些法治教育,政治教育,人文教育等等方面也对学生理念的塑造有极大影响力。

三、培养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对策

1.初中政治教师自身不断提高核心素养

育人者,先育己,初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养,完备自己的文化修养,提升自己的政治洞察力,将一些时政例子与政治知识联系起来讲授给学生,对整个初中政治教材深刻把握,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让整个初中政治课堂的学习更有深度与可操作性。政治教师自身的核心素质高,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接受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听其言,信其道,真正的塑造自己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2.注重整个初中政治课堂与实际结合

如今初中教学现状中普遍出现的问题便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积极度不够,初中政治的学习亦是如此,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门学科的教育对自身很多观念的培养有极大影响力,听课的时候只是觉得能放松自己,但并没有与实际结合,思考一些价值观以及应用一些理念。初中政治教育的课堂教授,要将重点多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能产生共鸣,更好的理解一些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动力。

3.结合其他活动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3

【关键词】生活化思维;初中政治;教学模式

引言

初中生的年龄阶段比较特殊,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不良影响,所以除了学习的任务以外,教师还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综合素质。所以如何利用社会生活的具体事件作为参考和依据,并将其引入政治教学当中,是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的。这也是本文主要的研究方向。

1、生活化思维的应用前提

社会现象在现阶段的生活中非常常见,无论是有益的现象还是不良因素,都会对初中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一些不良信息和不良信息,很有可能让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受到腐蚀。为了保障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全面发展,就需要从生活入手,并将生活的具体实例作为教学内容,探究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政治教学模式。

另外,现阶段的初中政治教学工作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首先是教学模式过于传统,更多是依靠板书、口头讲解的方式来进行,内容平淡枯燥,很多学生会因此失去学习的兴趣。另外,政治学科本身与国家发展建设和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初中学生本身缺乏社会经验,对于这些事件并没有深入了解,也没有思维概念,如果此时教师也不能采取正确的教学模式进行引导,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会下降。因而,生活是最好的教师,以生活化思维为基础,并展开政治教学工作,是未来教学的必然发展方向[1]。

2、生活化思维的具体表现

2.1 通过生活体现时效性

时效性是生活化思维初中政治教学的首要特点。由于社会现象都是在一瞬间发生的,因此这些现象也会对学生的政治学习产生影响。如果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那么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能得到稳定提升。所以教师也应该通过教材内容,结合现阶段的社会现象,然后对事件发生的原因、条件等进行分析,通过即时信息的掌握来感受生活化教学的时效性。例如在讲解到“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一部分时,就可以通过一些社会公众人物的一些事件,通过细节分析,来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仅让他们理解到了教学内容,还能提升他们的个人修养,了解到他们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并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完善自身,从而培养健全人格。

2.2 通过生活体现趣味性

政治学科虽然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但是并不代表所有内容都是文字这种枯燥的内容。相反,政治教学是一项具有乐趣和启发性的学科,从而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认识。即便是有一些相对抽象的内容,教师也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列举一些比较有趣味性质的内容,并通过多媒体设备的辅助来完成教学[2]。例如在学习到文化这一部分的知识时,就可以先反映一些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名胜古迹、风俗习惯等,让学生了解到文化的差异性。例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古典建筑、欧洲的哥特建筑等;亦或是中国的粽子、欧美的牛排等,这些都是文化的差异。此时教师再将教学内容引入课本当中,让学生了解到文化之间的差异,并让学生了解到正确对待不同文化的方式,在扩充学生知识面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让枯燥的内容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这也是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优势所在,是调节课堂气氛的有效手段。

2.3 通过生活体现政治性

虽然政治学科可以适当进行延伸,但是政治学科的最终目的还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让学生能够具备敏锐的眼光来对社会现象进行有效分辨,并了解到哪些是关乎国家、民生的重大事件,从生活中感受到学科的政治性[3]。例如在学习到“我国政府的职能”这一部分时,就可以通过政府在面对一些民生问题时的做法来进行分析。比如针对于物价哄抬的现象,政府部门采取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管理,就体现了政府组织经济建设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对于一些违法犯罪事件的严肃管理,体现的是政府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等。诸如此类的事件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中的引导内容,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来让学生进行正确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例如让学生进行举例,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从而提升W习效率和教学有效性,这也是生活化思维的具体表现[4]。

3、结语

通过研究,不难看出初中政治学科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继续推进,政治学科也必然会迎来更完善的改革,实现教学模式上的优化。而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本身具有显著的优势,所以作为政治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并在日常教学中加以运用,培养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为培育更多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甘维青. 对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政治教学模式的探讨[J]. 中国校外教育,2015,07(12):39.

[2]吴跃宏. 试论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政治教学模式[J]. 吉林教育,2015,24(02):12.

篇4

[关键词]思想品德学科学科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46

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文从课堂教学开展的角度谈谈培养初中生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概述

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完善人格为目标,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更高的视野和境界上关注社会和人生,提高思考的兴趣和品质,培养公民责任感,进而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心理品质。关于政治学科素养的内涵,教育行政部门尚无明确的界定,广大政治教师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国家与社会认同感、民族与文化认同感、民主与法治认同感、道德与价值认同感、生命与科学认同感、交流与开放认同感等,但不是政治学科知识的总和。

二、通过思想品德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重视指导学生关注社会,养成主动收集和分析信息的习惯

思想品德学科是社会科学的一部分,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应该培养学生主动收集和分析社会信息的良好习惯。当今是信息化的时代,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不可能也不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获取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和前提。《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中关于学科能力“观察与分析能力”表述为:“(初中阶段)能够认真观察社会生活现象,提取相关信息,并运用所学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的知识,全面解释、说明相关社会生活现象。”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关注社会,收集信息。让学生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养成对信息的内在需求。

(二)提高教师自身修养,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树立榜样

德洛尔说:“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榜样。”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的一生影响巨大,教师自身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日本教育理论家小原国芳说:“只有不断努力、具有进步的热烈的探究精神的人才能使人灵化,迸发出感人的火花。这就是唤起他人的自觉与引发他人的灵感。”若要学生具有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我们的教师自己首先必须具备,并且在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将这种素养表现出来。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积极性。

(三)注重引领课堂,在对话中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德国教育家克林伯格说:“教学是形形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课堂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在课堂中师生的思想互动最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苏格拉底以他特有的“精神助产术”开创了启发式教学的先河,通过层层设问、步步引导、弄清问题、明辨是非,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思想品德课堂中,这种基于问题的教学引领,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显而易见的实用性。

(四)设置有效作业,回归生活实践

新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要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学习体验,在形式多样的课堂内外实践中,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感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和哲学相关知识的价值,以及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意义,获得理论联系实际的人生的学习体验”。思想品德课的基础理论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并又回到生活指导人们的实践,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实践、探究,更有利于实现思想品德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设置有效的作业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探求的欲望,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在苏人版八年级《社会生活需要秩序》的教学中布置如下作业: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路口观察车辆、行人的交通状况;2.上网查找资料,了解我国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3.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一份建议调查报告;4.针对当前流行的“路怒症”和“中国式过马路”,发表看法。

篇5

【关键词】初中政治 人文精神 道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128

人文学科的教学目的不仅在于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更在于通过学科的教学对人文精神进行弘扬,注重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与人格尊严,使学生能够真正实现全面发展。初中政治属于人文学科,通过政治教学能够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初中政治教学既肩负着传授学生基本的政治知识、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技能的重任,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的情操进行陶冶,既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本文以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为出发点,以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为核心,对如何在政治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进行阐述。

一、从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育

通过政治教学培养初中学生的人文精神,最关键的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因为道德修养是人文精神的本质所在。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渗透,广大初中政治教师一定要做到以学生为本,不仅要把成绩作为考察学生的依据,还要把良好的性格、坚强的意志、高尚的情操等作为考查的对象,使学生的道德修养得到提升,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通过政治学习真正能够有所感悟,并感受到政治学习的用处,提高学生适应社会以及未来的能力。

如果广大初中政治教师不能够按照初中生特有的心理特点来施教,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照本宣科,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机器,则很难引起学生政治学习的兴趣,甚至会使学生对政治学习产生反感。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的认识停留在教材的高度,难以有新的突破,也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难以实现。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政治教学的前提

传统教学中,教师独霸课堂,学生需对老师毕恭毕敬,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大多学生对老师都有一种畏惧心理。现代教学要求打破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和谐。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在政治课堂上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渗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基础,同时,新型的师生关系也有助于学生自尊、自强的人格的形成。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实际上,这只是对教师的部分职责的描述,但就是在这样的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将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把教学过程看成单纯的知识传授过程,教师既控制了整个的教学过程,还扮演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的角色,以至于教师成为权威与知识的化身,结果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难以进行平等的交流。这样的师生关系严重影响了师生之间正常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因而必须改变这些不良的教学理念。新时代的教师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把学生作为开展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广大初中政治教师要认识到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发现知识,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轻松愉悦的氛围,使学生能够大胆地质疑,并大胆地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的勇气。例如在政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某一政治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教师在一边旁听并适时予以指导,师生之间是绝对的平等关系,学生也可以就此问题与老师展开讨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使学生变得敢说,又增强了学生的进取精神,这正是通过政治教学对初中生进行人文教育的目的所在。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教师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研究,自主探索,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不断实现自我完善。对于初中生而言,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因此,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广大初中政治教师一定要做到“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参与学习的有效性,尊重学生的性格特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主动进行学习,自主搜集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即使在政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学生也不会畏惧。

自主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初中学生政治学习的效率,同时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也产生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政治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纯粹的说教只会让学生感到厌烦,教师应该把政治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紧密的联系起来,用政治理论去剖析社会现实,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政治学习的价值所在。同时,广大初中政治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理论去试着分析社会现实,并运用政治理论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应用政治理论知识的能力。培养初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题中之义。

四、深入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篇6

摘 要:课程改革推进十年来,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学科的改革是成绩与问题并存。课程理念逐渐为师生接受,教学方式发生较大变化。但由于教师的职前教育与中学德育课程教学要求不匹配,出现了合格学历并非合格教师的情况;由于社会环境及考试压力的存在,影响了课程建设与课程实施;在开设丰富选修课程的同时,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选修内容泛化,增加了实施难度。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抓住德育课程教师队伍优化培养这个中心,在课程设置、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上协同发力。

关键词:课程建设 课程实施 成绩 分层培训

王礼新,男,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学高级教师;金利,女,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学高级教师;杨灵,女,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中学高级教师。

为全面了解课程改革推进十年来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的建设与实施情况,2014年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中学德育课程教研室从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师发展五个方面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共有4709名初中学生、4360名高中学生、1168名初中教师、808名高中教师参与了此次调查。

一、德育课程建设与实施取得的成绩

十年课程改革推进中,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在课程建设、实施、评价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第一,中学德育课程的认可度和教育价值在师生中提升。课程改革前,由于考试压力、内容枯燥、方法单一、社会负面评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学德育课程的教育教学受到了来自学生、教师及社会等方面的较低评价。十年课改,北京市中学德育课程在教材、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活动基地、教师队伍等多方面协同改革,努力改进,改变了“不受欢迎”的旧面貌。

1.从学生角度看,“喜欢”“有吸引力”是他们对课程的积极态度。调查表明87.17%的初中学生认为“我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很感兴趣”;80. 36%的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负担并不重;88. 18%的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感到轻松愉悦”(见图1)。75. 55%的高中学生表示“我喜欢思想政治课”;77. 9%的高中学生认为对自己最有帮助的是“增强社会责任感、民主法制观念和公民意识”;81. 72%的高中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有吸引力”。

2.从教师角度看,“融洽”、“有效果”是他们对课程价值的改变。调查表明90%以上的初中教师认为教学方式的改变提高了教学效率,课改让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75%的初中教师认为思想品德课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有了较大改变,学生喜欢思想品德课程。91. 02%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认为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抱有积极的态度,十分重视思想政治课的学习。

3.从教育教学效果角度看,“能力提高”、“有收获”是师生对效果的表达。调查显示,86. 7%的初中学生认为学习思想品德课“收获很大”,自己的综合能力、一般学习能力、视野等方面有了较大提升(见表1)。81. 52%的高中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对我的成长十分重要”;通过学习,学生的“做出正确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71.54%),“依法办事、依法律己和依法维权的能力”(68. 03%)、“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2%)、“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60.21%)等得到提升。

综上分析,中学德育课程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对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认可度较高,对其教育教学价值充分肯定;教师们重视基本观点教育,重视学生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第二,中学德育课程基于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有一定规模和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中学德育课程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依托北京市的资源优势开发了一系列符合学生成长需求的特色课程。

1.从课程建设的规模看:初高中均有80%左右的学生都表示学校开设了与思想品德或思想政治学科相关的选修课、校本课。我市中学德育课程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自主开发了富有文化特性、地域特性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从初中到高中结合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共开设了约450门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具有北京特色的选修课。

2.从课程建设的体系看:结合中学德育课程而开设的特色课程包括两类,一是由市区校三级分别开设的地方和校本课程;二是依托德育课程的专业知识开设的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和拓展视野的学科类选修课程。目前,我市开发建设的学科类选修课程(见表2)包括政治类(51.97%)、经济类(49.61%)、哲学类(28.72%)、法律类(19.72%)、心理类(21.63%)、文化类(32.78%)。

综上分析,中学德育课程在落实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结合北京市的教育资源优势和学生特点开发了规模齐全、内容广泛、符合学生成长需要的地方、校本和学科选修课,课程建设取得实效。

第三,中学德育课程实施中关注学生成长、关注社会实际,注重教育实效。

1.教学理念:回归生活,贴近社会。调研发现,90%以上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教师都“认同德育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注重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创设情境,引发思考;注重发挥德育课程对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意义。

2.教学方法:尊重学生,形式多样。调查数据表明,86. 89%的初中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教师“经常以我们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为例,分析现实问题”;73. 05%的学生不认为思想品德课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照本宣科,无法调动我们学习的积极性”。在高中学生喜欢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原因(见图1)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善于鼓励学生”。同时,近年来依托教委委托专项工作开展的时事讲坛、中学生时事报、中学生辩论赛等活动也为教学方式的改革注入了活力,极大调动了学生参与德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资源:注重积累,讲求实效。丰富详实、时代性强的教学资源是使德育课程的理论焕发教学生命力的重要因素。调查发现,80%以上的初高中教师都能经常使用电脑、录音、录像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结合重大时事和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来分析问题。70%以上的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的素材,调整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综上分析,中学德育课程在改革中注重落实,最大的改革亮点是教育教学方式的改变,将尊重育人规律和学科教学规律有机结合,将价值观教育与尊重学生成长规律有机结合,课程实施重在实效。

第四,中学德育课程在新课程倡导的评价理念的指导下,呈现出关注过程、多元多样的评价格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方式多样化。从调查数据来看,初中思想品德学科使用比例最高的评价方式是成长记录册、描述性评语,55.4%的教师使用新课程提倡的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在考试形式上,50%的教师更多采用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形式,完全开卷考试的教师比例占到37%。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评价关注过程性,实现过程和结果的统一。86%教师在教学评价时能把平时表现与考试成绩结合起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综上分析,中学德育课程注重落实新课程倡导的评价理念,关注过程评价,注重多元评价,能更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实际的道德素养、行为习惯和综合能力。

第五,中学德育课程培养了一支素质较高,不断努力提升的教师队伍。

1.中学德育课程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良好,且城乡之间无差异。调研数据表明,初中和高中教师的学历均达到本科及其以上,其中本科比例为59. 03%,硕士以上的教师比例为19. 31%。从教师所获得的荣誉、参与培训、参与科研、获奖成果的数据分析城乡教师之间无明显差异(见图1),城乡教育向均衡方向发展。

2.中学德育课程教师是基层最有效的管理者,兼任重担较多。调研发现,中学德育课程教师在承担好学科教学工作外,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支中坚力量,78%的教师都兼任了班主任、团队、德育等不同层面的管理工作。

3.中学德育课程教师注重参与市区各类培训,努力提升自身素质。调研发现,中学德育课程教师自主学习、努力提升的意识强,95%的教师每周参加或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在一个小时以上,其中两个小时以上的占53. 24%;教师参加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能力(64.85%)、更新教学观念(61. 39%);67. 57%的教师对自己目前的专业发展比较满意,70. 54%的教师认为课程改革以来,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都有明显提高。

综上分析,中学德育课程教师注重自身的发展,用学识和责任担当了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双向工作;市区教研部门通过各类有效的培训活动不断提升了教师们的专业素质。

二、德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十年的课程改革,对于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学科来说有付出有所获,有努力有进步,但在课程建设、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第一,选修课程建设中存在多与乱的现象。

1.选修课程建设量多。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的课程体系,其目的是既体现国家对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又为自主开发课程资源留有空间。调研发现,在课程改革中,有些区县、学校为体现本地区或学校在课程建设工作中的多样性、丰富性和选择性,开设了大量的选修课,而其中与中学德育课程学科教学专业相关的课程很多。

2.选修课程内容乱。调查发现,一些地方课程包括如禁毒、安全、民族团结、可持续发展、廉洁教育、中国梦教育以及区域文化等,单独设教材,内容重复,课时有限、师生精力有限,难以真正有效实施。同时,由于多数课程内容与育人相关,因此多是由思想品德或思想政治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不仅增加了教师们的工作量,而且内容的泛化导致教学的不专业化。

综上所述,自主开发和建设地方、校本和学科课程只是从选择量上的增加,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缺乏自主选择权、教学落实不到位、仅由德育课程教师承担导致非专业化等问题极大地阻碍了选修课程的实效性。

第二,基于社会实践的教与学方式改革流于形式。

1.教学资源不能满足于国家对德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德育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小到学生的心理辅导,大到国家的政治参与,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课堂的模拟实践活动缺乏相应的设备和场地。

2.现有的社会资源缺乏具体的跟进措施和相应的制度保障。社会大课堂基地建设为中学德育课程提供了部分社会资源,但校外实践活动的设计由教师自主完成,随意性较大,没有系统性;尚未有一整套与学科教学相匹配的资源建设、指导使用与学习评价的指南。

综上所述,作为一门与社会实践联系紧密的人文社会学科,其教与学方式的改革尚未真正实现“德育回归生活”的要求,让学生真正走人社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参与中、实践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第三,是否为考试科目,依然是影响教师教学和课程管理的“指挥棒”。

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作为非中考科目,不能开足开齐,教育教学实效受到影响。虽然学生意识到了本课程的价值,但“是否为中考科目”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造成了一些干扰。调研发现,25. 08%的学生反馈周围的同学经常在思想品德课上做其他科目的作业,29. 28%学生反映中考科目有时会挤占思想品德课的课时,部分远郊区县,一些农村学校难以开齐开足思想品德课。

2.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与学存在着以“分数为先”的现象。高中思想政治由于有全市统一的会考和高考,比较受学校重视,但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仅以各种考试成绩为依据。调查表明,测试成绩、升学率仍是课程管理的实际上的终极目标,知识被各种考试分为了“有用”与“无用”的两类。调研发现,53. 47%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认为考试评价方式是对课程改革影响最大的因素;教师在备课时,对考纲要求的重视程度(84.53%)远远超过了对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的重视。

综上所述,以考试为指挥棒的评价理念和德育课程难以量化考核的特点,严重影响了德育课程教学的效果和教师发展的积极性。

第四,教师队伍专业匹配程度不高,重用不重养。

1.教师的职前教育与中学德育课程教学要求不匹配,出现了合格学历不合格教师的情况。由于思想品德、思想政治两门课程涵盖的知识范围和学术背景包括伦理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美学、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等,具有宽泛的学科背景和特殊重要的德育功能。而高校人才培养的专业院系所设专业和课程并不能满足一个合格德育课程职前教育的需求,存在着教师专业不对口(所学的专业不是上述专业内容,如英语教师、数学教师等)、专业对口但学科背景单一或不全(仅是哲学、法学、政治学等专业毕业)等问题。其中初中教师队伍中所教非所学的比例占20.3%;新人职青年教师学历高(硕士学历居多),但单一的专业培养模式和德育课程所要求的复合型人才不符;数据表明,教师认为《经济生活》(69.68%)与《生活与哲学》(82.05%)的难度较大,而全市教师中只有1. 86%的教师的初始专业为经济专业,6.19%的教师初始专业为哲学类。

2.承担教师培训工作的机构众多,培训内容重复,影响培训实效。目前,在北京市教师培训的工作中,有教材出版社、教育学院、大学课程中心、教研部门等多家机构参与,内容交叉重复较多。数据表明,各类中学政治培训基本都围绕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考试评价展开,无明显区别。教师培训以教学学科能力培训为主,社会实践性活动不足,不利于政治教师视野的开拓。

3.德育课程教师的政治素养与课程的时代性特点及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不相符。调研发现,学校外出考察工作中,德育课程教师的机会很少。例如我国的改革是从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始的,30多年过去了,真正到过小岗村实地参观的政治教师凤毛麟角。而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又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活化,教师基本没有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局限在家庭学校之间却要在课堂上讲天下大事,纸上谈兵,缺乏社会大视野,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思想政治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中学教育需求的不完整对接,导致德育教师专业背景单一或不对口,难以同时满足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的综合性与模块教学的专业性的要求,不利于德育功能的发挥。

三、进一步推动改革的建议

中学德育课程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德育课程一定要落实国家课程改革要求,体现北京特色,真正发挥其特有的育人价值。为此在课程建设、实施、管理、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应进一步研究和解决面临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第一,课程设置上,做到依法管理,优化体系。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开设选修课程要严把准人关。结合整体育人模式的要求对现有课程进行整合,改变地方、校本和学科选修课程庞杂的现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实。另一方面,维护课程的权威和严肃性。课程开设不是多多益善,要考虑开设的可能性和学生的实际;取消“必选”课程的“必选”要求,将选择权还给学生;要凸现学校特色,如将爱校爱国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校史教育有机结合。

第二,课程实施上,明确定位,实践活动建专用教室,完善实践活动的机制。认清中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和功能,明确厘清教师的职责。一方面完善实践活动的“系列化”建设机制。将社会实践活动安排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策划德育工作方案时,就结合课程特定内容设计实践活动内容,如配合法律知识的学习,旁听法庭审判,参与居委会的社区活动;配合经济生活模块学习,与创业者对话、走进证券公司、参观现代农业基地、现代金融机构等;配合政治生活模块学习,旁听一次人大常委会会议;配合文化生活模块学习,开展一次博物馆或图书馆的义务服务、参与一次传统文化活动、参观北京的名胜古迹,当一次义务讲解员;配合道德建设的专题,去养老院完成一次社会服务,或者为家居养老的人提供服务。学校应该有固定场所,固定的时间,配合教学开展活动等。另一方面完善“请进来,走出去”的活动机制。形成双向的具有稳定性的交流机制,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做好组织规划协调,建设高水平的实践活动基地,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

第三,课程评价上,用措施保障多元评价理念的真正落实。其一,开展有关评价的专项研究。一方面通过研究,明确考试评价对课程实施、队伍建设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研究,鼓励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在没有统一考试背景下如何做实多元评价。其二,推进高中考试评价改革,优化现行的评价方式。进一步发挥考试评价对课堂教学的引导功能,完善考试评价方案,完善试题命制,让考试评价成为北京市课程改革的重要助力。建立有利于立德树人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真正做到德育为先。

篇7

一、课例选择上由表演课向常态课转变

以往的教研活动中选取的课例,都是教师经过精心准备,反复打磨之后的精品课。这种课费时、费力,使教研活动严重脱离学生实际。其实,一节原生态的课更具有研讨价值。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才更具有普遍性,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才能提高。

二、由纸质的教学指导向网络化转变

过去,我们的教研活动借助的都是纸质载体,采取的是面对面的教研活动方式。显然,在多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这种方式已不能满足教研活动的需要。与此同时,伴随着的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的移动化、垂直化和社交化,使网络成了最重要的信息源。

网络教研就是伴随着网络应用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系统的、崭新的教研模式,是传统教研方式的有益补充。依托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借助网络教研平台开展教研活动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开展教研活动。各学校政治学科教师可以把自己的教学感想、教案、案例等上传到网上,与同行交流。参与者也可以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

人教版新编教材《道德与法制》更注重能力和情感的培养,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通过网络教研,大家各抒己见,能够有效地拓宽教师的视野,进而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由普遍性指导向个性化服务

当前,我们的教研活动普遍局限于常规化、表面化的指导,缺乏针对性、时效性,教师的参与度不高。新形势下要针对学校或个别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设计教研方案,对教师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由重视学科知识传授向重视学科育人转变

之前,我们的教研工作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因此,人教版新编教材更重视学生的法制教育,以及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因此,在今后的教研工作中,要研讨教师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教师要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做到言传身教。

五、更新指导方式,提高教研指导和服务水平

在教研活动中,应充分发挥校本教研的重要作用,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建立多层次的教研活动。加强网络教研,通过微信、博客、QQ等平台,有效整合优质课、优秀课件等课程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六、由单一性评价为主向科学多元的评价方式转变

以往,教学评价多侧重于抽象思辨和宏观定性分析。新课程改革中,评价要结合政治学科的特点,评价方式要避免单一化。不断完善综合素质评级的指标体系,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师的“三优”(优质课、优秀论文、优秀课件)评比办法,提高评比质量。

总之,教师要将育人作为研究重点,坚持德育为先,理论联系实际,要自觉收集社会上的热点材料,并把这些热点材料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通过多角度、多层次思想教育落实对学生的行为要求。通过参与校本教研和网络教研,教师可以获取最新的教育教学信息和教学经验,推进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大家集思广益,互相启迪,必然会擦出灿烂的智慧火花。

篇8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减负理念逐渐深入教育教学实践中。减负是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增效是教育改革的终结目标。所以,减负理念可理解为减掉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考试压力,提高教育教学的实际质量及效率。现代化的初中政治教师要树立减负教学理念,才能够推动政治教学的改革,进行高效的教与学。

一、初中政治教学中减负理念的落实现状

近些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减负理念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者的认可,“减负”已成为广大初中政治教师都在深入研究的课题。究竟需要“减”什么,以及怎样“减”,成为困扰广大初中政治教师的重要问题。通过对当前广大初中政治教师的调查发现,部分教师认为减负会给学生留下过多的时间与空间,这样会对学生的成绩造成影响。所以在实施减负教学的过程中,反而会运用更多的手段来弥补学生的成绩,这样的“减负”教学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反而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这就表明当前部分初中政治教师对减负的认知还比较片面,并没有把握住减负的核心,即减负要将学生的喜好与教学内容进行完美结合,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以主动的态度参与课堂学习及延伸学习中,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所学内容,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学以致用意识与能力。因此,初中政治教师想要将减负增效的教学作用发挥出来,就需要彻底从减数量和减质量的错误认知中走出来,想方设法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思想压力。

二、减负理念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初中政治教学中运用减负理念,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实现减负,是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思想负担,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在政治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感知政治学科的学习魅力与价值,消除学生对政治课堂学习的恐惧感和压迫感。第二,实现增效。随着学生课业负担的减少,会留出更多的课堂及课下时间,能够基于课堂教学内容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学内容与学习兴趣爱好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政治学习压力向学习动力转变,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学习效率。但减负理念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运用时,不能够仅将“减负”作为口号,而是要将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减轻学生政治学习负担,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达成三维教学目标,是当前减负理念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运用研究的重中之重,也只有探寻出最佳的实施途径与策略,才能够使得增效减负所具有的目标及效果全面达成,将减负理念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内外价值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

三、减负理念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运用的要素

(一)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目标的合理设定是开展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灵魂,是保障教与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初中政治教学都处于高能低耗状态,使得学生的学习不堪重负,而之所以出现此种原因,就是因为目标不清、方向不明,就像大海中漂着一叶扁舟。因此,教师教学中必须要运用减负思维,从全局出发,设置集中的教学目标,绝不可出现“贪多求全”的教学现象。

(二)教学内容要优化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需要围绕教学目标来推进,这是必然的。但从实际的教学内容选择来看,往往存在“不遗余力”的情况,教师想要将自己肚子里的墨水一下子全掏给学生,这就会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杂乱而无序,既无法让学生有效接受,又无法为教学目标的实现而服务。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必须要具有精选的意识,要突出重难点。

(三)教学环节要合理每节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都包含多个教学环节,而对于这些教学环节,不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推进,如哪个环节在前,哪个环节在后,而是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进行全面的考虑,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另外,每个教学环节安排的内容、形式与时间,都需要精准确定好,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合理有序地推进,保障最终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式要灵活常言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围绕教学内容、教师教学风格、学生层次来推进,要确保所选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该精讲的绝不略讲,该合作的绝不自主等。另外,还要具有优化组合教学的意识,将教学方法助力课堂教学的作用发挥出来,真正意义上落实“减负”教学理念。

(五)学习方法要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既要有效地教,还要让学生有效地学。如督促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逐渐养成学习习惯;阅读教材时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要求学生课前、课中及课后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等。如此这般,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及效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增效减负。

(六)教学语言要精练精练的教学语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思考积极性,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是落实减负理念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要精练,如开场白要“开门见山”;过渡语要干净利落;提问要精而少;板书要简明扼要等。如此这般,能够节省宝贵的课堂时间,给学生预留更多思考与内化的时间。

四、减负理念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一)优化教学设计1.准备教学资源。初中政治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学资源的合理选择极为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在把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情的基础上,去广泛地搜集教学资源,并对其进行筛选、整合处理,将最佳的教学资源呈现给学生,实现对学生能力及素养的培养目的。2.精选教学内容。教师需要根据教与学的实情,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如学生需要掌握哪些内容;哪些内容需要学生思考后自主获得;哪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等。这样教师就能够在课前就把握住教学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能够精准选择出合适的教学内容,为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基。3.预设和生成的统一。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是必不可少的两大方面。预设具有计划性、封闭性特点,而生成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特点,两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政治是一门德育性较强的学科,预设和生成的统一,才能够强化学生的体验及感悟效果,为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奠基。比如在学习“诚实守信”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采取这样的设计思路:将本节课划分为戏剧性的几幕,每一幕都需要设计吸引人的名称,如“诚信者之光”“诚信者之感”“诚信者之喜”等。在这样鲜活素材的引导下,能够快速激发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而针对每个环节,教师还需要对其进行精心设计。如刚上课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播放生活性的视频素材,其中有拾金不昧的清洁工、与人约定好不迟到的小朋友、答应陪孩子看电影的家长等等。当学生看到这样熟悉而又具有思考性的场景,会不由得进行联想,感悟到“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品质,在生活中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在活动参与过程中,学生能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理解,并将学习上升至情感态度方面,为减负增效课堂的实现奠基。

篇9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担当精神;核心素养培养

担当精神是学生核心素养之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实施培养这种素养的主要课程,教师对培养学生担当精神的意义和途径应该有明确的认识。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培养学生担当精神的意义

(一)担当精神在青少年中有弱化的倾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任何事物的评价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功利化的色彩,这无疑对人们的思想以巨大的冲击。人们对个人利益看得越来越重,对集体、国家、社会的责任逐渐淡化。这对当前中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让中学生从社会上习得了不良的思想观念,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受到削弱。担当精神教育的弱化,是当代中学生责任担当意识淡漠的直接原因。近年来,素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等具体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扭转担当精神在中学教育弱化的倾向,关键是进一步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建立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领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二)培养学生担当精神是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培养的必然要求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提出,“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最关键的、最必要的基础素养,也就是说一个人成为合格的公民,必备的品格是什么,必备的能力是什么。核心素养包括了三大领域,六种素养,十八个指标的核心素养。第一,自主发展,包括学会学习和学会生活。第二,文化基础,包括文化底蕴和科学精神。第三,社会参与,包括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1]。它代表了中国学生都应该拥有的基础能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有必然的价值要求,探索担当精神的培养是内在的价值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就是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学生,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国家正在逐步走向民族复兴的关键时刻,青年学生必须担当自己的历史使命,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成为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梁启超先生在100 多年前就向中国青年一出如此强烈的期盼。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而现在的中学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将在自己手中变成现实,这是当代青年千载难逢的历史荣光,更是咱们当代青年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是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

(三)《道德与法治》为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提供了条件

根据2017 年公布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按照中学教育有机衔接的内在逻辑,笔者认为初中政治课程核心素养也应该包含公共参与,而且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相当的部分属于责任担当的范畴。责任担当作为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之一,包含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三个具体指标。作为承载国家未来发展希望的青少年学生,需要承担起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既能明辨是非,又能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还要有对国家强烈的认同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几大板块都是立足学生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与世界的关系展开的,这为实施担当教育注入了天然的丰富资源,也提供了良好的载体,为培育学生的担当精神提供了无限可能。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培养学生担当精神的途径

(一)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

李晓东提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最终表现为综合意义上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升,而其关键就在于教师对于这种提升的价值认同和实践推进。”[2]每一位教师都对于教学实践有着自己的种种感受,而有心的教师善于从教学实践中发现更多对于自己的教学改进有重要价值的东西。这种发现,需要教学经验,更需要教学智慧。教师只有积极主动地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进展,自觉地以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新理念和新思路指引自己的教学活动,自觉地优化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认识,在主动关注的过程中及时调整和不断深化认识,及时更新自己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才能更好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迅速展开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二)积极探索适宜的教学方式

1.立足学生发现的教法探索教师不再是知识体系的拥有者和解读者,不再是绝对的知识权威,而是学生发现和成长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变基于知识落实的“传授”课堂为给予学生学科能力表现和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互动”课堂。要主动关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进展,主动参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进过程,主动开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创新探索。2.展现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路教师的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更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经历社会实践的机会;既要设计活动以承载学科内容,又要对学科内容精细化设计。活动设计应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思路,理清问题设计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知识,并进行范式化处理。要了解学生对这一设题的认识状况及原有经验,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力求让教学过程“活动内容化,内容活动化”,使有关活动的测评可操作。还要了解与教学设计相关的实践意义,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如《中国担当》我们就设计了“学生怎样践行中国担当”的讨论题目,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可以担当的责任。3.强化辨析和价值引领用支持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的基本观点统整统筹处理学科知识,通过事例分析展示观点,在价值情景冲突中深化理解,在比较鉴别中澄清认识,在探究活动中拓展深化,引领学生认可、信服、坚信根本价值标准;要立足于当今时展的新变化,直面社会思想文化的影响相互渗透,学生接受各种信息的渠道急剧增多的新态势,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要着眼于初中学生阶段成长的新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开放的辨析式学习过程,理性面对不同的观点。如对于国家安全我们该坚持无国界还是坚持有国界的辩论,有助于学生澄清观念,树立起总体国家安全观。学生只有经历自主辨识的过程,自主作出判断,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价值引领。

(三)整合资源,形成培育担当精神核心素养的场域

1.重视对学生的集体责任感的培养学校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在一定的阶段围绕担当精神主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一次精彩的主题班会,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洗礼,从而促使学生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在定期展示评比中,对优秀学生予以奖励,对有问题的学生予以批评,学生通过切身的体验常常能产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明白自己作为集体的一分子,对所处集体应担负起相应的责任,从而提升其对集体的责任担当意识。2.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当一个民族的子孙没有了对本民族的强烈认同感,这个民族就会渐渐失去生存的希望,因而国家认同对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尤其重要。因此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应避免过于侧重形式上的宣传贯彻,与学生实际脱节。在课堂教学渗透中,可以利用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影响学生。比如通过叙利亚撤侨,帮助学生体会国家富强的自豪感;通过灾难事件,帮助学生体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精神;通过“、阿克赛钦地区中印对峙、中美贸易摩擦、美国制裁华为”,帮助学生体会国家独立的重要性和同仇敌忾的危机感。这些都可以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强烈共鸣,培育学生的国家认同,从而愿意为实现国家的发展强大而自觉担当。3.开展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责任担当意识培养需要学生对责任担当有明确的认知,更离不开中学生自身的社会实践体验。过去的教育基本忽视了中学生在责任担当教育中的主体性,远离学生的真实体验和切实感受,从而使责任担当教育缺乏实效性。通过开展“道德讲堂”“我为长辈做件事”“社会小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养成在家中为长辈尽孝心、在学校为同学送关心、在社会为他人献爱心的良好行为习惯,使自己成为社会的好公民。4.重视对学生的家庭责任担当教育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讲授专业知识外,可以渗透进感动中国模范人物、道德模范人物等内容,更是可以将亲戚朋友或街坊邻居的感人事例讲给学生听。另外,也可以举行“至亲至孝”等主题演讲比赛,提倡回到家中帮助父母做家务,去敬老院做志愿者等,让学生在情感上引起他们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情感,从而转化为实际行动,提高学生对父母、家庭的责任担当意识。总之,核心素养中的责任担当是学校育人目标的具体呈现,也是教育实现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途径,我们在课程中要始终坚持这一理念,立足担当这一基点,不断探索实践,完善思政课程实施核心素养培育的路径。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高三政治 复习效率 存在问题 解决策略

打造高效课堂,提高高三政治复习课的教学效率,是高三政治教师在高考复习中努力追求的目标,也是许多教师积极研究的课题,对学生有效复习,教师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行为改变教学无效低效的教学方法,以此来促进学生发展。提高高考应试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是现在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高三政治教学的体会,谈谈目前高三复习课存在的问题及突破的措施。

一、当前政治复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时间利用率不高。部分老师的课堂教学并无实质性内容,处理教材几乎是按照新课教学的模式进行,只是对新课的二三节课内容的压缩,是简单的新课相加,学生一堂课下来,获取的知识范围很小,课堂效率低下。另外一部分老师,课堂上虽然内容很多,但几乎是教师一言堂,学生很被动地接受,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

2.舍本逐末,忽视基础。经历了几轮的政治复习,部分学生往往越往后,越忽视基础;离高考越近,反而离课本越远。

3.盲人瞎马,误打误撞。在紧张的复习中,部分学生表现出盲目性,病急乱投医,陷入无尽的题海中。

4、缺乏能力培养。做好文综试卷既需质量也需速度,有的教师把解题能力部分全安排在第三轮,所以在一轮复习中就知识讲知识,讲课中缺乏能力培养意识。教师没有给学生安排适度训练,没有对学生进行各类解题方法指导,更没有规范学生答题,这样即便学生对知识很熟,但面对题目仍然不会做或不能很好很快地完成。

二、高三政治教学中打造有效课堂的策略

1.课前充分预设,扩大课堂容量。最后一阶段,可谓光阴如金,学生的时间能否高效利用,关系到学生整体水平的发展。政治学科考查范围广、知识面广,而且零散、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特别在课改后,知识结构、能力培养出现新变化和新要求,高考复习的知识量大为增加。所以,课堂上能否让学生及时理解知识直接关系高三政治复习教学的效果。这样,政治教师有效时间内必须增加教学的容量及涵盖的知识面,注重教学和复习的效率。因此,增大教学容量和提高课堂密度是提升高三政治学科课堂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

2.精心备课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实际水平,备知识:进行知识整合,构建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注重细节;备教材:挖掘教材,拓展教材,联系时政问题组织学生研究教材;备考纲:根据考纲明确复习方向和重点;备试题:研究近三年各地高考试题,确定高频考点和试题变式。教师只有充分、有效地备课,才能给学生提供充实而又高效的课堂。

3.顺势而为,用活教材。要提高政治课堂复习效率,就必须处理好宏观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理论原理和实际案例的关系。从不同角度把握知识脉络,建立学科知识框架。如:按照题目类型组合教材相关知识,根据主体整合要点,结合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梳理知识点。找出共性,分析不同的方面,从而形成系统完备的知识体系,缓解学生的记忆压力,提高复习效率。

4.联系实际,强化训练,注重培养学生能力。高三政治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学生在政治学科的学习中缺乏知识的运用能力,是典型的死背原理,根本不能活学活用在生活实际中。要克服这一难题,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模块、单元、章节的重点知识,并以之为拓展点,进行专项变式训练;结合近几年高频考点,比较知识考查角度,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规律,形成变式思维。

5.通过各种措施,使课堂更有效。比如,制订切实有效的复习提纲,用新课标、高考考纲,把政治教材的基础知识、观点、原理表格化、板块化,进行知识间纵横联系的对比,然后让学生根据复习提纲,精确回顾课本;另外,教师要指导学生制订复习计划,不同阶段完成各阶段的重点任务。

总之,在高三政治复习中,教师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行为改变教学无效低效的教学方法,以此来促进学生发展。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基础知识为载体,以能力为核心,以素养为目标,进行全方位的迁移、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三政治课的复习效率,打造高效的复习课堂。

参考文献

[1]刘利明 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01)。

[2]万昌平 浅谈新课程改革与初中政治教学[J].经营管理者,2009,(13)。

[3]陈新发 高中政治探究性教学的探索[J].新课程学习(下),2011,(03)。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其宗旨是通过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一、认识信息技术在政治学科教学中的作用

思想品德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根本目标在于通过学生理论知识的习得,培养学生优良的行为习惯、思想品质、道德修养,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信息技术在政治学科中的应用为更好地体现师生互动,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和创造力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自主性学习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学习方式,其实质就是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习惯,使其成为一个学会学习的人,一个具有主体性人格的人。

(二)实现更强的交互功能,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的应用,引起了师生教学行为的变化,把传统的师生教学系统发展为师生交互、人机交互、学生与学生交互的三位立体的新型教学系统。它既充分体现了师生共同参与,又为学生之间互帮互学、互相协作创设了有利的条件。

(三)使教学资源不断丰富,突出实效性

思想品德学科本身具有时代性强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又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线,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局限于教材,那么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知识的需求。而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事例往往会使人产生强大的感染力、说服力。

二、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的和内容而建起来的教学结构和活动程序。发展与学科教学整合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是实现“整合”的关键,合理地选择教学模式,可以更好的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将教学过程中的几个基本要素如教师、学生、(每节)课以及计算机建立起有机的联系,目的是为学生创设一种有益于探究的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在这种学习环境中,教师和学生都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恰当、合理地应用,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提高。

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的主要特点如下:

(1)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加工、整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该模式基于建构的思想,积极主张创设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学习。

(2)十分强调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具有社会性的,而且当前社会也需要培养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人。尽管这种模式并没有必要一定要求学生分组学习,但是,学会承担一个有效的小组成员的角色却是每一个学生都应掌握的必要技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与他人有效地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3)突破单一的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自主使用的认知和探究手段以解决问题的工具。强调在计算机的基本功能与学生的学习之间建立起必然联系。

三、信息技术与初中政治学科课程整合的一般模式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自由度比较大,很难有固定的模式。依据构建的思想和本文对“整合”的理解。在政治教材上《研究性学习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了解国情、国力,提高爱国热忱,增强社会责任,促进学生更好地成才。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推进素质教育。”这就明确告诉我们,把探究性学习引入政治课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实践也表明,一个人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的陶冶,意志的磨练,都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如果没有对现实的观察分析,没有对现实问题的亲身体验,必将会导致政治课的知、情、行脱节。

网络教学使传统课堂的师生交互发展到网上的师生交互、人机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三位立体的交互模式,人机、师生、学生之间形成了交叉网状的交流渠道,实现多方互动。在这里学生可以向教师提出问题,请求指导,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一味地接受教师的思想,教师始终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

四、信息技术与初中政治学科课程整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把握好教学目标,做好指导者的角色,注意对学生进行及时监控

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对进行及时监控。因为中学生思维活跃、对新鲜的事物很感兴趣,但往往又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很容易受外界干扰。

(二)不同层次、不同知识结构的同学要有深浅不同的学习方向

自主性学习虽然注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对信息的吸收、分析、筛选、归纳和整理,但并不排斥老师用最简捷的手段和方式使学生能尽快获得新知。

(三)要加强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目的性的认识

我们应树立运用信息技术为政治教学服务的意识,即应当为学生获取信息、参与教学、交流思想、解决问题服务,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服务。所以应根据教学实际,有目的地恰当地选择和使用媒体教学手段,切不可为使用而使用,切忌哗众取宠,喧宾夺主,忽视实际效果。

总之,现代教学论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为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暴露疑问、困难、障碍、矛盾的过程和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立个性与创新精神的过程。整合的目标只有在先进的理念指导下才能实现。因而,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对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应有恰如其分的认识,从更新观念入手,不断推进教学手段的创新,创建最佳的整合教学模式,以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教育,2001第8期

篇12

关键字:政治;兴趣;素养;社会实践

兴趣是点燃一个人智慧的火花,是学习的推进剂。大多数初中学生不喜欢政治课,认为政治课老师总在灌输。政治教材的内容一般比较抽象、趣味性少、知识性强等特点,造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晦涩难懂,枯燥而无趣。作为初中政治课教师,应当努力地去改善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活跃起来,笔者试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时政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时政教学是指“小课堂大社会”教改活动的一项具体内容,通过时政分析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时政具有时代新鲜的特点,在上课开始,用时政热点导入,创设良好的时事教学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初中政治教师,在平时要留意时事,留意国际国内时政,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相结合起来。把大大小小的事运用于课堂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果。搞好时政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上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更多地关心社会,关心时政识时务,从而能够感受到时代前进的步伐,让他们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全方位培养、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生动的案例可以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从现状来看,无论课堂教学还是考试内容,都要联系大量的社会现实尤其是时事热点进行分析和讨论。鲜活的时政材料运用于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情趣盎然,进而热爱政治课的学习,更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认同并积极贯彻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

二、充分运用学校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政治课内容理论性较强,能够把深刻的道理、抽象的观点向学生讲清楚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达到这个目的,多媒体正是最佳手段。多媒体演示教学法对相对枯燥的政治课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在现代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制多媒体教具,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善于把课上得生动活泼、直观有趣,实现最优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政治课需要给学生大量的新闻材料、视频材料,而学校为我们提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帮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师教学中恰当运用这些媒体能够提高学生兴趣,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对突破重难点、进行思想教育有很大帮助。多媒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激烈讨论,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向学生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感知材料,引起他们的丰富想象,能落实教学目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告别粉笔、黑板,走向视听形声结合的现代化高效率政治课教学方式,已经成为时代和社会的迫切要求。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极大热情,利于把许多抽象的思想政治问题具体化和形象化,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和把握,可大大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代气息。

三、上好社会实践活动课,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指出“课堂的知识教学应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这为初中政治教师改进、丰富教学内容指明了方向。中学政治课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从政治学科背景出发,并通过专业教师的引导,指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主动了解社会、探索社会、服务社会,并从中汲取丰富知识的各种客观活动。它是学生投身社会,改造客观世界,发展主观认识,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学习的一种思想政治学科活动形式,可极大地拓展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空间;帮助学生从实际锻炼和亲身体验中获得直接经验,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目的;提升学生道德情感和政治觉悟,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而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在中学政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新。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增加,利于增强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可见,只有改善课堂教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中学政治课程教学必须从学生兴趣出发,是新课标的核心内容,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通过学习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我们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就一定能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政治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抓好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政治课教学才会取得明显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郭华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试教通讯》,2003年第2-3期.

2.傅维利.《课改通讯》,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篇13

[关键词] 高中政治课堂;参与式评价;

传统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了很大的压制性,难以发挥出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并且其评价模式过于单一,不能客观反应学生对于知识和方法的认知程度。参与式评价的提出始于美国教育专家斯蒂金斯(Stiggins),参与式评价,也即是“促进学习的参与式课堂评价”之简称,评价作为一个过程,可以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引入与教学活动相关的要素促进交流,从而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在学业上获得成功。本文基于对参与式评价的研究探讨了在高中政治课堂中推行参与式评价体系的实践途径。

一、参与式评价的方法

按照学生的表达方式可以将参与式评价划分为四种方法:第一是选择性反应评价,这也是参与式评价的基础环节,它其实代表了现今大多数教学评价方式,其实施内容是运用纸笔形式让学生对设定的客观题进行解答,从而了解学生对知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第二是论述式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目前被广泛引用于高校教学中,但在高中阶段的实行还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口头形式对一个或者若干问题进行详细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给出自己的评价意见。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初步了解学生的逻辑思辨以及推理形式;第三是表现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涉及到第三方也即是测评方,在实施阶段,测评方要充分收集学生的推理能力、表现技能、成果创建等信息,以此评价学生的各项技能和价值标准、情感趋向;第四是交流式评价,主要是指运用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流来展示学习程度相关信息的评价方式,常用的实施途径有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口头检测等。

二、参与式评价机制的实施原则

1、统一性原则

高中教育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它既是对初中知识的深化,同时也是为进行高层次学习的基础。同样的,政治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完美衔接,是进一步提升学生探究能力、思维体系、思想水平和政治知识的重要阶段。在完成高中政治学习并掌握了基本的政治学理论体系之后才能实现个人真正融入社会,成为适应现代化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无论怎样定位高中政治,以何种方式和形态开展参与式教学,都应该时刻注意以提升政治素养这一教学目标为总体实施原则。在此原则的规范下才可以并且才有可能在政治教学评价中变被动为主动,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2、适用性原则

高中政治学科具有独特的思想体系和方法论,因此在构建评价体系是要充分考虑学科属性和学科特征,引入诸如政治意识、道德观念、价值观、法律意识等方面的评价标准,力求使评价能够客观反映政治教学的要求和目标。建立高中政治参与式评价体系的主要目的是改进教学,提升教学质量,而不是进行评价专业的研究,因此评价体系要尽量避免繁琐,简化计算方式和分析方法,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平常的教学中就能够完成一定形式的参与评价。

3、多元化评价原则

从当前情况来讲,高中政治课程的评价基本上都是通过考试来完成的,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对政治知识的掌握、理解和应用,但是总体来看还是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大量实践证实,在重分数、轻能力体制下教育出来的学生很难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时代快速发展的迫切要求。政治学习具有非常明显的与时俱进特征,其理论体系和学科素养的开放性是任何一种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必须将这种开放性融合到参与式评价中,并以多元化评价的形式表现出来。多元化原则既是对评价主体的要求,也是对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的要求,例如在评价政治理论知识时,加入对思维框架的评价;在评价时政知识时,侧重于学生分析能力的评价;评价哲学部分时,则必须加入审美情趣和逻辑思辨能力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增强他们学习政治的信心。

三、参与式评价机制的实施要点

评价机制对于新型教学方法的实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通过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切实对方法或模式的效果、适用性以及可持续性等做出客观的评价,进而为改进教学细节,总结教学经验提供辅助。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评价体系还不够成熟,这种不成熟性的主要表现是评价尺度过于单一,缺乏有效的多维评价机制,评价过程缺少人性化关怀等。通过对课堂实践进行研究,可以总结出以下实施要点。

1、对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设计

所谓针对性设计,即是将高中政治课程教学任务中的知识点、技能、素养进行结构,并按照知识单元的特征分别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或者是复合型的评价方式。例如在对价值概念进行参与式评价时,应主要采取选择性反应评价,主要是要充分考虑到价值属性以及相关概念的抽象化,按照实用性的实施原则,运用其他评价方式难以真正落实到位,甚至起到相反的效果;在进行价值规律概念评价时,则应该使用交流式评价方式,将生活中遇到的与企业相关联的知识引入到课堂评价,并可以在参与式评价中加入一定规模的辩论或者角色扮演等增强评价的趣味性和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2、多维度的评价机制

目前教学制度设置规定了高中教学评价多是单向发展模式,也即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严重缺乏多维化的评价机制。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参与性学习的实施环境是教师、学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体,因此对教学质量的研究不能止步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也要扩充到学生对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评价。这种多维化评价机制的基础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具有的中心地位,也即是要将评价视角从传统的教师视角转向学生视角,站在学生的立场观察教学要素设置的合理性问题。在具体实施环节可以采取定期评价方式,也即是在每个重要知识点教学、练习完成之后组织学生和教师进行双向评价,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引入家长等因素,然后根据教学主体的定位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尽量做到全面客观的评价。

3、人性化的评价方式

参与式评价注重对学生本身以及其思想的尊重,因此在制定评价机制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程度,选择柔性的评价方式和反馈方式,使教学评价成为辅助教学质量提升的有力武器。人性化的评价方式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评价过程中要多使用激励语言。人性化评价方式要求教师在提问环节重视学生的每一个想法,并肯定其思想价值;第二是评价结果的反馈。排名次、念分数、分等级是目前常用的结果公示方法,但是这种方法的合理性却一直遭受质疑,因此可以引入企业管理中的弹性管理方案对学生“绩效”进行人性化的操作,使每一个学生在得尊重的前提下,反馈出有益于教学改革的足量信息。科学的参与式评价应将以上两种方式进行融合,例如在评价“辩证唯物论”单元时,既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将政治其他知识点的学习,其他科学或者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辩证式的分析,教师又要充分发现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并将其作为教学效果计入评价结果。总之,无论采取何种方法和形式都要讲有利于学生政治素养的培育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

高中政治教育具有独特的方法论思想和理论体系,并且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道德品格的塑造和思维模式的构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合理实施参与式评价机制,不但能够为学生的探索性学习创造很大的契机,同时还有利于教师客观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面向现代化,实现可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

参考文献:

[1] Richard J. Stiggins. 促进学习的学生参与式课堂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姚彬.“参与式”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构建[J].神州(下旬刊),2011(04)

[3]胡玉珠.学生参与式形成性评价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运用探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9 (06)

篇14

 

1.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培养好习惯的教育,是管学生一辈子的教育。我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养成教育的内容进行有机融合,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内容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养成教育的内容要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这样才能落地、落实、有效。

 

我们结合学校办学目标,以小、近、实为原则,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构建了“2486”十二年制一体化养成教育活动体系。“2”即开发两类德育视频教材——《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德育视频教材;“4”即实施四个主题教育,包括传统性节日、政治性节日、特殊性节日和自定性节日;“8”即开展八项礼仪教育,包括仪表、餐饮、言谈、待人、行走、观赏、游览、仪式;“6”即举行校园“六个仪式”教育。

 

养成教育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在一点一滴的浸润中,学生逐渐培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2.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我们在加强小学思想品德、初中思想政治以及高中政治学科课程教学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语文、数学、外语、艺术、体育等学科教学之中,以校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为蓝本,挖掘各学科教材特点,发挥各学科内容优势,融合后的内容更加丰富,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例如,语文和英语学科挖掘传统节日文化,通过绘画、小报、海报、制作节日作品、编写传统节日诗歌、制作节日食品等展示与创作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节日承载的中华文化内涵。英语学科还拓展延伸到西方节日文化,让学生学习、感悟不同国家的文化,这也是培养世界公民的教育。

 

3.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多元社团

 

学生社团不单单是学生兴趣爱好、特长技能的培养和发展平台,也是学校重要的教育载体,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的有效渠道。学校重视学生社团建设,既有市、区级艺术、体育、科技大社团,也有文化味道浓郁、特色鲜明的小社团。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提升了素养、陶冶了情操,感知着文明、和谐、自由、平等、诚信、友善,更加自信、更加阳光。

 

学校的体育社团有足球社、篮球社、跆拳道社团、健美操社团、轮滑社团,还有威风锣鼓社团和冰壶球社团等。其中,跆拳道、足球、威风锣鼓、轮滑、冰壶球是我们的特色社团。此外,学校还有多种多样的文化社团。如茶道社、小记者社、节气美学社,话剧社,世界模联社等。在社团活动中,学生们感受着文化、感受着艺术、感受着团结与和谐。

 

4.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综合实践

 

在国家课程中有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个课程决不是在必修课程之外的一种“点缀”和“装饰”。如何完成这门课程的校本化、如何实现这门课程与国家必修课的整合以及这门课程内部的整合,是我们一直在研究探索的课题。

 

学校从2010年就开始探索德育活动课程化,尝试将京内、京外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开发成课程,变为全员、全学段、全体教师参与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低段以学习单为载体,高段以研学报告为主要载体。学生的游历过程就是建设一个没有围墙的学校的过程。学生在游历名山大川中感受祖国的壮美;在聆听历史、触摸历史遗迹中感悟曾经灿烂辉煌的古代史及屈辱的近代史;在飞驰的高铁上体会现代文明;在讨论交流中懂得真善美、假丑恶。行程中所设的“生活服务组”“信息报道组”“活动策划组”“小小导游”等均是课程的再生成和再教育。总之,这些实践活动就是感悟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真实的课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不能仅仅靠挂横幅、贴标语,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的文化、课程和活动。我们已经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未来我们还将继续探索,为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更多的形式和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