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青少年网络宣传范文

青少年网络宣传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3: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青少年网络宣传,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青少年网络宣传

篇1

 

团省委宣传部:

按照《关于转发团中央办公厅〈关于组织学习观看党的十精神青少年网络宣传片的通知〉的通知》要求,团宝鸡市委高度重视,积极行动,严格按照团省委要求,及时安排部署,组织广大青少年及时观看党了的十精神青少年网络版、面向广大青少年的《团萱漫话——感悟十》等宣传片。据统计,目前,宝鸡全市共开展学习观看党的十精神青少年网络版等宣传片140场,共计34800余人次。

通过组织观看党的十精神宣传片,广大团员青年切实感受到了党的十精神对青年的积极影响,切实感受到国家的日益富强和民族的迅速崛起,切实感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改善。青年们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引,立足岗位、求真务实、创先争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奉献青春、建功立业。

共青团宝鸡市委

篇2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沉迷网络;网络犯罪

中图分类号:D9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8-0288-01

一、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概念和特点界定

(一)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概念

在我国, 青少年犯罪,是指“已满16周岁不满25周岁的青少年实施的犯罪行为或者违法行为、不良行为。”青少年网络犯罪,是以网络为犯罪诱因, 或犯罪地点在网吧, 或犯罪手段与犯罪目的与网络有关联的青少年实施的犯罪行为。青少年犯罪呈现出多方面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二)犯罪平均年龄低龄化。据重庆市市中级人民法院统计分析表明, 在22件60人的网络犯罪案件中, 年龄最小的刚满14岁, 最大的不足17岁, 其中14周岁的5人, 占81.3%;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和15周岁到17周岁的各为20人,均占33.3%;

(三)犯罪动机较为简单冲动。在青少年网络犯罪案件中,涉案被告人作案动机普遍简单, 多是为了索要几元赌债、言语不和等简单的事情。由于青少年没有经济来源,为了支付上网和生活费用而采取暴力抢劫的方式。

二、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探析

(一)青少年自身所处心理阶段特点

发展心理学认为,“青少年期”一般是指从11、12 岁到17、18 岁,在此时,青春期个体的心理发展及其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则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而且青少年的思想比较敏感,容易走“极端”。这是心理成熟前期动荡不定的时期,也正是由于这些独特的心理特点,使得青少年时期成为了容易产生违法犯罪行为的时期。

(二)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 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家庭不和、打骂子女、放任自流、溺爱放纵、父母行为不良等诸多情况都会对青少年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错误导向, 最终成为青少年罪的一个重要导火索。另外,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 家长的“网络素质”却不见提高, 甚至出现众多“网盲”家长,最终导致犯罪的发生。

(三)学校法制教育的不足

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场所,是青少年获得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素质教育已实行多年, 但不少学校还热衷于应试教育, 片面追求升学率, 认为开办法制教育只是形势需要, 忽视学生成长特点和接受能力, 忽视学生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消极应付。学校的社会化角色没有很好的完成, 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三、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网络犯罪之路径选择

(一)健全和完善网络保护立法

宏观上, 国家应建立、健全青少年网络保护立法,强化社会责任, 加大对青少年保护和宣传的力度。有关执法行政部门要在进一步完善立法的基础上, 制定切实可行的有针对性、防范性的法律措施来规范青少年行为、 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微观上, 地方各级政府要针对网络市场和网络管理, 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地方性法规, 使网络行业有章可循。

(二)加强对网吧的监管力度

网吧管理应是多个执法部门共同管理, 要经常性地对网络市场进行整顿, 对网络市场进行抽查和检查, 以防范于未然, 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对网吧的有效管理。各部门在加强对网吧安全隐患管理的同时, 要把落实实名登记制度作为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加强对网吧的监管, 对青少年犯罪分子形成心理震慑, 从而一定程度上减少网络犯罪的发生。

(三)增强青少年的自律能力

应该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对青少年进行全方位的教育, 不断提高青少年的自律能力和自我防范意识, 引导青少年正确运用网络, 从源头上遏制青少年由于沉溺网络而引发犯罪案件不断上升的趋势。在现实生活中, 青少年要学会正确、安全、科学的上网,上内容健康的网站, 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参考文献:

[1]黄教珍, 张停云.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犯罪的心理预防与教育对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24.

[2]杨恩国.论网络犯罪的概念和特点[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安全研究,2004(1).

[3]肖冬梅.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分析及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思考[J]. 辽宁公安司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6.

[4]刘同舫 .社会学视野中的网络犯罪与综合治理[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

篇3

关键词:网络成瘾;青少年;信息时代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2-2809-02

Thinking on the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LI Wei

(The Langfang labor technical schools,Langfang 065000,China)

Abstract: Today, tens of millions of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and nearly ten million close to addicts fact, network high-tech products at the same time bring great wealth and convenience of the human society, it also brings can not be ignoredthe negative effects. Adolescent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is not yet mature, the ability to resist temptation is not enough, is very vulnerable to the impact of a vari ety of temptations in the network, such as restraint and take the necessary measures will produce a variety of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dependence, severe affect learning and life, the formation of the "Internet addiction". How to recognize and respond to this challenge is clearly the information age is before us a new topic.

Key words: Internet addiction; young people; information age

青少年网络成瘾跟“应试教育”环境有很大关系。“应试教育”的枯燥与孩子们爱玩的天性相矛盾,而网上刺激性的内容则特别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兴趣。因此,解决青少年网瘾问题,学校教育非常关键。国外对于青少年网瘾的措施和方法对于我们国内青少年网瘾的纠正有很多的启发和帮助。

1国外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控制

韩国:社会全民总动员。韩国政府和社会非常重视网络成瘾现象。早在2001年韩国政府就成立了“网络中毒咨询中心”。主要任务是,以中学老师和父母为对象,开设网络成瘾预防讲座,对网络成瘾青少年进行集体辅导。对青少年上网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一是不没有目的的上网;二是尽量在公共场所上网;三是删除电脑中的游戏;四是不要总坐在电脑前;五是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其他事情。其外,政府还创办了治疗网瘾的学校。他们的做法是:在郊区开办专门的治疗学校,主要针对网瘾严重的患者,其特色为军事训练、体能训练、心理康复训练三者合一。它一半是训练营,一半是恢复中心,为期12天,训练骑马、搏击、做陶艺,文艺。学校实行全封闭管理并禁止使用电脑,限制使用手机。这些学校的费用全部由政府提供,来这里治疗的青少年无需付费。

美国:在轻松温馨的环境中戒除网瘾。美国在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免受网络毒害采取了许多措施,经历了立法治理和开设矫治中心两个阶段。199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通讯内容端正法》,但是很快由于该法违反《第一修正案》中关于言论自由的规定,4个月后宣布该法违宪。此后,1998年国会通过了《儿童在线保护法》并由时任中统克林顿签署实施,效果也不明显。1999年美国公布了《儿童网络隐私规则》草案,该草案规定了青少年个人资料公开和使用网络要求。2000年,美国又颁布了《儿童互联网保护法》但是效果都不理想。之后美国也开设网络治疗中心。该中心的网瘾判断标准和中国相似,但是治疗方法却很不同。中心不采用军事化管理和药物疗法,而是让患者在亲近自然和小动物,在像家一样轻松的氛围中戒除网瘾。通过每天自我剖析,照看小动物,大家讨论聊天和一对一的辅导。该中心提供的治疗服务,一个疗程45天,费用要1.4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0万元)。

德国:开办专业的网瘾治疗机构。德国政府在解决青少年网络问题上采取了很多行动。如:德国家庭部大力推行“青少年在网上”行动,开设了以青少年兴趣为核心信息平台的综合网站,吸引青少年网民参与网站建设和网站社区活动。德国媒体发起“瞧一瞧,你的孩子在干什么”的行动,主要针对孩子的父母给出各种建议,和呼吁倡议等。德国青少年保护组织发行的《儿童的网络——没有风险的冲浪》手册,为孩子和父母解答网络安全和网上购物等问题,并推荐适合的网站,指出不合适的网站和媒体5400多个。德国拥有全球最早的网瘾治疗所,这就德国著名的慈善组织“维希尔之家”于2003年建立了专门的网瘾治疗所。它采用的方法所中多样。一是艺术疗法,如绘画,舞台剧等;二是运动疗法,静坐,按摩游泳等;三是自然疗法,如种花,旅游等。它突出的特点是不禁止青少年上网,而是把“疏导方式”作为实施和探寻的良方。2006年,“维希尔之家”网瘾治疗所关闭,据说是因为投入太大,而且网瘾反复,治愈情况不十分理想,经营难以继续等。

2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所以针对我国国情和学校教育,应该采取的措施和方法是:

首先,教育本身是一种方式,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且,是在多方面的合力下形成的学习制度,包括家长的监督,社会的宣传,老师们的教学引导。所以应该用一种科学的、优良的、以人为本的方式开展教育。在当代社会,网络普及的时代,老师和家长更应该正确的利用网络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而不是对于沉迷网络的孩子一味的呵斥和责骂。相反,更应该去关心、呵护他们,让他们体会到现实社会中的美好,回归现实,找回自我。

其次,丰富现实生活。沉迷网络的最大原因是因为青少年在网络世界中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丰富了自己的生活。对于这个问题,学校和社会应予以极大的关注,只要学校和社会能提供一定的课余活动,增加他们对现实社会的热爱,很多学生会逐渐减少对网络的依赖。在一定层度上加强学生们的社会实践和动手能力,走出户外感受大自然参加科学兴趣小组等,都能重新换回学生们对真实世界的希望。

第三,齐心协力。解决青少年沉谜网络的问题是社会各界都应努力解决的综合性问题。学校和社会应正确指导青少年对待网络,让他们在刚接触网络时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扬长避短。政府也应该加大对网络知识的宣传,对网络营业场所的监管,争取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时,家庭方面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父母应起到一个良好的监督作用,定期与学校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各方面的情况并予以反馈,做到学校和家庭的双方配合。这样的话才能保证各方面的协调一致,保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3结束语

从根本上说,全社会要树立科学的成才观,改进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与机制,使青少年从“应试”压力下解放出来,真正在素质教育的氛围中,使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昝玉林.国外应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对策及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07(2).

[2]宋向春.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教育环境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3]张海青.青少年网络成瘾原因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4).

篇4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

一、网络道德教育

(一)网络社会的特点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在网络环境的大背景下,人类的文明也得以展现。网络社会同现实社会一样也具有互动性与复杂性,网络社会也有虚拟性、公平性和同步及时性等特点。

(二)网络道德的概念

网络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网络活动中的规范,其目的是为了维护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从网络功能的角度进行思考就可以知道网络道德是从我国传统道德延伸出的一种符合网络文化交流的道德规范,是在网络社会中通过网络信息发生的具体行为和人与人之间关心的规范或伦理准则的总和,是人们在网络社会中表现出的各种价值观念,网络道德涉及到个人、组织、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道德问题。

(三)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社会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为了符合网络技术的良性发展,网络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并依据网络教育做出新的思考,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网络道德态度,遵循怎样的规范,这些都是网络道德首先讨论解决的问题。在传统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对教育环境及内容都有控制作用,道德教育活动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其内容相对固定,受教者是被动接受的,而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是一种开放动态式的教育,且内容随着网络信息的多种多样也更丰富,更加具有时代特色。

二、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的现状

(一)网络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冲击

网络社会中道德观念混杂,缺少具有权威的规则约束,道德标准也很模糊。这种现象使青少年通过虚拟的网络形成了道德相对主义概念,这与我国道德教育教给青少年的固定普遍的道德教育规范相背离,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二)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基本现状

首先青少年是使用网络资源最多的一个群体,他们对新生事物都具有高度的接受能力及热情。据相关资料显示青少年运用网络的形式有浏览信息、查阅资料、交友聊天、网络游戏等多种多样的用途,也正因为这些多元的信息获取渠道让正处在叛逆期的青少年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不受约束和控制,L期处于无人监管状态下的青少年会逐渐脱离现实社会,而且易被其它网络不良信息所侵害。其次青少年知识程度有限,对待问题的角度不全面,不能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而且青少年认为网络是虚拟世界,可以率性而为,忽略网络道德的重要性,缺乏约束力。再次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成长期,其各种价值观念正式可塑期,由于监管不力以及自制力较差的原因,容易被网络带来的思潮以及文化所影响,偏离正轨。

三、青少年网络对策的教育

(一)加大监管力度,打击网络犯罪

在网络环境监管问题上,政府部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公安部门、网络文化管理部门、以及工商管理部门,应认证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工作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对青少年上网环境进行监管,加大对不良信息的整治力度。认真落实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营业性网吧的规定,对各个网吧设备上安装的过滤设备要进行抽检,减少网络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身心侵蚀。采取有效手段建立网络防沉迷系统,预防青少年在虚拟的网络游戏中产生心理偏差而滋生犯罪心理。应提高反击网络犯罪的有效性,增强对网络犯罪人员的震慑力。

(二)提高青少年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

网络道德教育应全方位的进行,提高青少年的自我安全意识和保护能力对网络德育工作来讲具有积极促进意义。作为道德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多方面开展大规模且具有针对性的网络道德宣传教育,结合实例讨论以减少网络世界中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危害,使青少年在使用网络技术过程中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和保护能力。

(三)加强信息教育,增强防范意识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青少年对网络信息的自主选择能力增强,相关教育部门以及监管部门应积极利用网络来展开网络道德教育,将网络道德教育以生动的网络文化传播形式进行有效传播,把正面、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融入到网络文化之中,完善网络文化陶冶青少年的思想和心灵,增强网络道德教育的渗透力,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信息教育,增强自身防范意识。

四、结语

网络文化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进程,而作为思想活跃的青少年自然成为网络文化的接受者与传播者,同时网络文化在带给青少年新知识、新视野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良思想,危害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以思想道德教育形式来引导青少年正确合理的使用网络,规避不良网络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保证青少年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高晓龙.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青岛大学,2009.

篇5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网络素养

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随着整个社会的网络普及以及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和基层电信企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网络设施建设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这些网络建设工程已经取得了极大地成功。并且,随着移动网络“基站”的建立使得无线信号无死角的覆盖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边疆民族地区的网络普及率达到了很高的程度,这为他们上网提供了极大地方便。

我们选取了地处云南边陲的红河哈尼族彝族州的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和河口瑶族自治县的七所学校,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部分学校的学生和社会青年作为调查对象,对他们的网络行为进行结构式问卷调查并辅之以半结构式访谈。共发放问卷974份,收回有效问卷902份,在这902份有效问卷中,男生459人,占总人数的50.9%,女生443人,占总人数的49.1%。问卷发放的主要对象是中小学学生及部分社会青年,年龄在11-21岁之间。调查的民族也相当广泛,根据收回的问卷统计,除汉族外,瑶族有127人,占总人数的14.1%,哈尼族126人,占总人数的14%,苗族91人,占总人数的10.1%,彝族70人,占总人数的7.8%,傣族49人,占总人数的5.4%,还有布朗族、拉祜族、基诺族、回族、壮族、佤族、阿昌族、德昂族、傈僳族、白族、景颇族、布依族的学生参加了问卷调查。根据数据分析,本次问卷调查的性别比例合理,年龄处于青少年时期,民族分布广泛,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一、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网络行为现状

由于受教育程度所限,青少年成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网民的主要力量,通过调查分析,他们的网络行为现状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上网设备。随着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他们的上网设备出现多元化的现象,除了台式电脑之外,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也成为上网的主要工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家庭都拥有手机,902名调查者中,只有3名家里没有手机,手机拥有率达到了99.7%,其中,家里拥有三台及以上手机的有679名,占调查总人数的75.3%,715名受访者拥有自己的手机,占总人数的79.3%。家庭配备电脑的有647名,电脑配备率达到了71.7%,其中,拥有笔记本和平板电脑的有192名,占电脑拥有者的29.7%,占调查总人数的21.3%。

(二)网络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平台。对于边疆民族地区的青少年来讲,学校老师的宣讲、电视和网络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有780名青少年经常上网,从网络上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占总人数的86.5%,说明网络已经成为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获取信息的最主要的平台和渠道。

(三)以网络信息传播来展示自我。利用QQ、微博、博客、微信开辟自己的天地,QQ空间、QQ相册、博文、微信好友圈等方便地记录着生活的细节,成为青少年在网络上传播信息,展示自我的主要平台。在调查者中,有742人使用QQ,383人使用微信,317人使用微博。使用QQ的人数明显高于使用微信和微博的人。

(四)上网时间相对固定。上网时间无节制 由于受访者大多都是学生,所以他们的上网时间相对比较固定,主要集中在假期、周末和课余时间,选择周末上网的有640人,假期上网的有254人,课余时间上网的有193人,遗憾的是,也有5人会逃课上网。在上网时间上,有209人每天都会上网,267人每个星期上网一次,有184人每1-2天上网一次,这三类人占了绝大多数。在每次上网时间上,就显得很无节制,每次上网半小时以内的有158人,小时以间的有253人,这是相对科学合理的上网时间,但上网达到三小时的仍有219人,四小时以上的有171人。

(五)存在着不良的网络行为。网络上的各种诱惑对于青少年来说是很难抵御的,出于青春期的好奇心,他们存在着一定的不良网络行为。调查结果显示,有103人浏览过,有279人在网上使用过攻击性语言,有121人曾经发不过虚假信息,有306人抄袭过网上的文章,有55人参加过或者想参加人肉搜索。

(六)对网络的认识比较全面。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有利也有弊。从调查结果看,大家都有这样的认同,在网络的积极影响方面,有511人认为网络可以开拓视野,187人认为可以了解外面的信息,99人认为可以休闲娱乐,33人认为能够促进学习,13人认为能够增加交往,有11人认为可以缓解压力。在网络的消极影响方面,有303人认为网络信息真假难辨,影响判断,370人认为会影响身心健康,126人认为会形成网瘾,50人认为会产生网络孤独症,53人认为会产生网络犯罪,35人认为会影响工作学习。

二、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网络行为现状原因的分析

对于目前的这种网络现状,究其原因,是青少年本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主观因素。首先,他们正处于生理心理的成长期,对外面的世界有很强的探知欲和好奇心,而地处云南边疆地区的他们,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认识外面世界的方式有限,而网络以其方便快捷的优越性自然就成为他们了解外面世界的主要渠道。其次,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他们对网络上的信息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对网络的某些诱惑难以抵抗,因此就会造成一些列网络不良行为的产生。再次,由于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奋斗期,受到学业和生活的压力,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使得他们可以利用网络来满足自己感情交往和获得尊重的需要,利用网络的随意发挥性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释放压力。

(二)客观因素。社会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的网络设施已经大面积覆盖,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样他们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去购买电脑和手机,而且,很多家庭不但配备有台式电脑,而且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也很常见。随着手机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高配置和低成本,拥有手机的青少年越来越多,手机也就自然成为他们上网的主要工具。家庭方面,由于父母双方的职业大多是农民,而且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调查统计显示,80%家长的文化水平时初中和小学,家长的主要任务是养家糊口,在青少年家庭教育上的时间投入较少。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欠缺,使得大多数的青少年周末和假期的时间以上网的方式度过。学校方面,现在的中小学基本都已经开通了计算机基本操作和网络的相关基础知识,这就为青少年上网奠定了技术基础。网络自身方面,网络确实有其吸引青少年的诸多优势,网络中精良的画面制作满足了青少年的视觉需要。网络的经济性和实效性更是吸引着广大青少年,对于经常联络朋友的青少年来讲,网络确实要比电话便宜,而且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网络留言不用对方在线就可以完成,电子邮件比写信更加快捷和便宜。这些优点,吸引着广大青少年成为广大网民中的一员。

三、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网络素养体系的构建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于青少年已经成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网民主体的现实,他们的网络行为已不可避免。那么,如何才能扬长避短,发挥网络的正能量?唯有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构建良好的网络素养体系,才是正确出路。青少年网络素养体系的构建,需要社会各方面、各层次的共同努力。

(一)青少年自身网络素养的培养。所谓青少年网络素养,是指青少年借助网络接近、分析、评估、创新信息,以及构建和扩展虚拟社会关系网络的综合能力。作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青少年,身负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传统,与相邻国家本民族同胞的交流和往来的重任。同时,也要和其他名族进行融合,实现民族大团结。在目前的环境下,网络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就刻不容缓。具体来讲,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应包括对网络媒介的认知和评价能力,接近和使用网络的能力,分析、评估和批判网络信息的能力,创造性地利用网络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对网络使用行为进行自我管理的能力,借助网络发展自我意识、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道德素养的能力,利用网络与他人将进行社会互动、共享的能力,构建社会关系网络的能力。这些网络素养的培养,将会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青少年是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希望和主力军,通过网络,加强人们对他们的了解,尤其是少数民族里那些神秘文化的了解,激发人们的兴趣和研究,推动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投资。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好多少数民族都具有国际性,如哈尼族、彝族、傣族等,他们民族意识相当强烈,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他们的民族意识已经超越了国家意识。因此,培养好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对加强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和国际交流都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二)政府方面。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政策大都属于民族自治,在政府管理层面上,政府要完善整合边疆民族地区的网络信息资源和服务设施,这是开展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网络素养体系构建的关键问题。政府要和教育部门、电信企业、IT相关产业部门等和网络素养培养相关部门达成协议,降低青少年网络素养培训的成本,减少经济压力。另外,政府要联合相关文化管理部门制定一些列的配套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环境,也可以成立专门的青少年网络管理部门,对青少年的网络行为进行监督,对有些网络游戏产品加大监管力度,努力打造青少年专属的网络平台。考虑到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政府应该建设一定的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的网站或者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相对照的网站,这样一则可以全方位宣传国家政策法规、政府相关决定,使他们更方面了解政府。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他们汉语学习的积极性。

(三)计算机网络行业方面。地区性的计算机网络协会等行业组织,应该加强行业自律和职业道德,加快针对网络监控软件的开发,针对不同的上网工具,开发相应版本的监控软件,就像现在好多软件都有各种不同的版本一样,有针对电脑的Windows版,适应手机的Android版、和专门针对苹果手机的Iphone版。网吧加强自身管理,切实落实上网实名制制度,严谨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对于可以进入网吧的十八岁以上的青少年,要加强网络信息的监控,通过网络信息过滤软件、信息分级制度等网络技术的使用,截断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链条,保护青少年免于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

(四)家庭教育方面。家庭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参与,充分发挥家庭培育的作用。具体讲,就是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入手,训练他们如何恰当使用网络。家长要利用各种网络工具和孩子保持互动。对于一些不好当面交流的问题,可以利用QQ和孩子进行聊天交心,了解孩子的近况。关注并阅读孩子的QQ空间、博客和微信朋友圈,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思想动态,并及时进行回复。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不浏览,不玩暴力性的网络游戏,避免不良网络行为,以自己良好的网络素养给青少年做出榜样。

(五)学校教育方面。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在开设了网络基础教育课程之外,还应该开设网络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网络观。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共享价值观,培养青少年对社会管理制度和行为的认同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网络道德情感,并将其内化为自我意识,以正确的网络观念引导他们的网络行为。这是学校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保障青少年网络行为社会控制获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基础。

网络的快速发展,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其影响是双向的,我们要积极引导青少年的网络行为,扬长避短,未雨绸缪,通过各方面的工作来加快青少年网络素养的培养,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带来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吴彩虹.青少年网络不良行为及其干预措施[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6).

[2] 刘永涛,尚旭光,齐小娟,任丽娟.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培养的途径和方式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3(6).

[3] 薛彦华,黄承芳.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网络行为影响的研究[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3.

[4] 黄鹏进,王学梦.当代青少年的网络行为与自我认同感研究[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10(3).

篇6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青少年 网瘾防治

2010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学生是最大的网民群体,所占比例达到网民总数的28.5%;10至19岁的青少年网民占网民总数的31.8%。网络丰富的全球资源与互动资源,对于青少年树立世界眼光、开阔认知视野、扩大交友范围、丰富业余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青少年由于心理发展尚不稳定、不成熟,成为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由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传媒大学联合的我国首份小学生互联网行为调研报告显示,约八成小学生9岁前就已接触网络,100个上网的孩子中有7个属于网瘾用户,看动漫,看电影,下载音乐,玩网络游戏是小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1]

有专家预言,在21世纪,网瘾对社会的危害决不亚于海洛因成瘾,如果不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的干预,则网瘾不仅会阻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将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防治青少年网络成瘾成为摆在思想政治教育面前迫切的任务。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的问题

关于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虽然已有不少学者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依然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增强青少年网瘾戒治的科学性、实效性、可持续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主要有如下问题:

(一)偏重网瘾戒治,忽视网瘾预防。

一方面,家长、教师对青少年进行预防网瘾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薄弱,没有从思想上让广大青少年认识到网瘾的危害,导致青少年对网络成瘾缺乏自我防范意识。另一方面,对网瘾成因与网瘾防治方法的研究还不成熟,家长、教师对于如何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感到无所适从。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瘾防治中往往侧重治疗,而使得预防缺位。

(二)偏重教育者主体地位,忽视网瘾青少年主体性的发挥。

在网瘾防治过程中,较多地强调网瘾戒治中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而把网瘾少年置于消极、被动甚至无视的地位。在网瘾治疗中,采用关押禁闭、殴打、暴力训练、强迫打针吃药、电击等手段而导致网瘾少年死亡的案例屡屡发生。这样的教育方法不仅没有对青少年戒除网瘾起到实质性效果,反而严重阻碍了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三)偏重灌输型教育,忽视情感型教育。

目前,网瘾防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重视对网瘾青少年进行灌输教育,而忽视了对青少年染上网瘾的心理原因的探求和干预。对于青少年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及由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家庭问题等方面造成的心理危机缺乏必要的关注,导致青少年网瘾防治的知、情、意、行不能达到有效统一,阻碍了网瘾防治实效性的实现。

(四)偏重学校教育,忽视各种力量的整合。

学校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之一,但是仅靠学校的教育、宣传、引导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还需要其他力量的密切配合。当前,家庭及社会力量在防治网瘾中的地位和作用往往被忽视,甚至对于青少年网瘾防治起到反作用。专制、冷漠的家庭关系,简单粗暴、放任溺爱的家庭教育方式,社会关怀的缺失、社会环境的堕落成为青少年陷入网瘾不能自拔的重要原因。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的效用的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青少年网瘾防治提供价值导向。

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召唤。在网瘾防治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的主体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一切服务于人的需要。[2]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做到以人为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坚持网瘾防治主客体的双向互动,充分发挥网瘾少年的主体性作用。在网瘾防治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外在的作用和影响,其效果如何关键要看青少年的态度和接受程度。要将外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青少年内化的思想和现实行动,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青少年的主体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首先,充分发挥双方的主体性作用,实现教育者和青少年的平等对话;其次,采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吸引青少年积极主动地加入到网瘾防治中来;再次,加强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发挥优秀青少年的榜样作用。

2.坚持网瘾防治的思想政治教育由灌输型向情感型转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再是严肃的政治问题,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思想问题、道德问题甚至是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从灌输型向情感型转变。[3]在网瘾防治中,家长、教师应采用诸如对话、讨论、攀谈、共情、引导、启发等情感的方法,与青少年平等交流,相互磋商,达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心交人,帮助青少年调整心理状态,克服自卑、冷漠、焦虑等人格缺陷;纠正认知偏差,使其形成对网络、挫折和困扰的正确认识。

3.坚持网瘾防治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进行。陶行知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根据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不同类型,分析网络成瘾少年心理特点,探求网络成瘾的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原因,分门别类、循序渐进地对青少年进行引导、启发。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青少年网瘾防治提供动力支持。

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动连接的纽带。在网瘾防治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保证网瘾防治实效性的重要条件。

首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扩展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作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网络开放性、综合性、便利性等特点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延伸至网络平台,不仅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检查和管理,及时清理网络垃圾,而且建立一批集知识性、教育性、娱乐性、实用性于一体的青少年网站。

其次,实现学科的整合,应用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在网瘾防治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吸纳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例如伦理学中“以理导人,以情动人,以形感人,以境育人”的德育方法;现代心理学揭示的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及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规律,结合心理学中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科学方法,多管齐下,共同防治青少年网络成瘾。

再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的目的在于培养青少年知行合一的行为习惯和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和能力。Young的A(Anonymity)C(Convenience)E(escape)模型指出,网络的匿名性、便利性及逃避现实是青少年网络成瘾三大主因。青少年由于现实压力、生活枯燥乏味而不得不到网络寻找寄托。因此,网瘾防治工作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动活泼的休闲娱乐活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青少年之间及青少年与社会之间的交往,让青少年在活动中体验生活乐趣,发展兴趣爱好,磨砺意志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青少年网瘾防治提供载体支撑。

针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瘾防治中内容单一、枯燥乏味的实际,只有丰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的生机和活力,成为帮助青少年拒绝网瘾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首先,对青少年进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其树立、培养远大的理想、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增强青少年对于网瘾的免疫力;其次,加强青少年道德法制教育、信息网络教育和自我防范教育,引导青少年辩证地看待和利用网络,提高自律意识和辨别、搜集信息的能力;再次,加强青少年社会化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向他们分析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和必定存在的某些不足,帮助青少年摒弃幻想,正视和解决所面临的难题,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

(四)营造浓厚的人文环境,为青少年网瘾防治提供外部支撑。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条件,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具有重大影响。它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思想品德具有感染熏陶、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营造从家庭、学校到社会的浓厚的人文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1.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家长、教师等应与孩子形成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做到“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创设团结互助的生生关系、和谐融洽的社区关系,关怀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工作与成长,帮助青少年正视和解决所面临的难题。

2.创造健康的文化环境。创设学习型家庭环境,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文化氛围,帮助青少年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信念,培养青少年坚强的意志品质、开拓进取的精神和乐观向上的心态。

3.创设绿色的网络环境。增强防范意识,安装绿色上网过滤软件,为青少年健康上网保驾护航;加强对青少年上网时间及内容的引导、监管,及时控制可能出现的违规行为;加强相应的制度建设和网络监管力度,依法打击不法行为;提高网吧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提高行业自律,杜绝违规经营;鼓励软件设计人员开发更多适合青少年的内容健康、情节生动的游戏产品。

总之,青少年网瘾防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增强青少年网瘾防治的实效性、可持续性,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营造浓厚的人文环境,来共同防治青少年网络成瘾。

参考文献:

[1]冯刚.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北京教育,2009.6.5-9.

篇7

关键词:海口 小学生 网络游戏 成瘾

中图分类号:G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c)-0222-02

1 海口市小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出现问题原因分析

1.1 网络游戏本身具有的特点

网络游戏的高度虚拟性使得其中大多的设置都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无法做到的事情,例如武侠题材中的武功、帮派之争;枪战游戏中的杀敌、建立军事基地等等。因此,对于有这方面兴趣的孩子们网络游戏就成了他们体验这种经历的一种途径,也就容易使孩子们沉溺其中。

1.2 小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

(1)渴望探险但自制力不足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处于快速成长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于任何新鲜事物都有着自己的的兴趣。网络游戏的新颖、刺激使小学生为之向往。同时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尚不健全他们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没有正确的是非辨别能力同时自控能力比较差这些都是导致小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条件。

(2)对自尊感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我们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可以得知人的需要可以分为5个层次,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才会向更高层次的需要发展,低层次的满足如果得不到满足会影响高层次需要的获得,处于最高层次的是自尊的需要这是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的满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孩子并没有在这方面得到满足。

(3)盲目跟随,认为不玩网络游戏显得落伍。小学生是一种群居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同伴之间的影响对小学生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和是非判断能力不足容易导致其随大流。

1.3 家庭环境影响

小学生的家长在家是否玩电脑游戏也是孩子网络游戏成瘾的因素之一。现在小学生的家长有相当一部分人是80后,这些家长是接触电脑游戏的第一代人,家长对网络游戏的钟爱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同时因为海口这个地区的相当一部分居民有打牌、打奖这样的习俗进而疏于对孩子的管教使得孩子在接触网路游戏的过程中没有得到及时的教育导致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中。

1.4 移动电子设备的便利

这小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原因调查中这个原因并不主要的原因但随着移动电子设备的不断发展,这是新时期新出现的影响小学生玩网络游戏的原因之一。周所周知随着社会的发展手机、平板这些移动电子的设备的普及和出现为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小孩子玩各种游戏带来了方便。

2 海口市小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鉴于网络游戏成瘾者大多数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同时小学生的心理和能力发展尚不完善,因此对于海口市小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的解决我们主要从学校、家长、社会3个大的主体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2.1 学校应加强德育、互联网工作、家校合作的建设

首先,学校要加强德育教育。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灵魂,它是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素养的培养,德育工作对未成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通过学校科学的德育教学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引导。学校的德育工作还要不断的充实和丰富德育的内容。学校应在书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上出现的问题、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学生感兴趣的事情不断的更新学校德育的内容。

2.2 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树立榜样、转变家庭教育方法、配合学校工作

首先,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父母要正确处理在网络时代下与孩子的关系,多花一些时间和孩子进行交流了解孩子思想动态,与孩子一起浏览一些有益的网站或信息,向孩子推荐健康的网站,帮助孩子正确的使用互联网。其次,家长要转变错误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自己的素质,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在日常多与孩子交流的同时要经常带孩子去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如户外旅游、亲子活动等等,让孩子在这些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最后,家长要全力配合学校和老师的工作,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理发挥到最大。

2.3 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宣传和对网吧的宣传力度

(1)加大宣传,充分认识非法网站和网吧对小学生的危害政府应多多的走进校园用生动形象的例子让小学生们认识到非法网吧的危害性,在社会上营造一种良好的网络环境。

(2)加大对网吧的管理和整改力度。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或规章制度对社会上的网吧进行制度化的管理,对与不符合规定的非法网吧坚决给予取缔,对出现问题的网吧进行限时整改。如果发现存在、、的现象要给予严厉的处分。同时,政府要对社会上的网吧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加强网吧的责任意识。

(3)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上优秀人才的智力力量,加强技术手段的控制,利用现在高科技的技术控制网络游戏的开发和运作,根据不同的人群设计不同的游戏,从而禁止其他的年龄的游戏玩家玩此款游戏。同时,要加强对网络游戏开发商、游戏经销商的行为,明确其社会责任,在销售和经营的同时对玩家进行宣传教育。

参考文献

[1] 孔芳,刘美婷,姜小燕.国内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研究综述[J].科教文汇(科教前沿),2009(15):5-6.

[2] 黄露,刘建银. 青少年网络游戏社会行为特征及群体差异分析――基于全国十省市的调查[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5):40-45.

[3] 高文斌,高晶,祝卓宏,等.中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与调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36.

[4] 王梁,武晓伟.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何在――基于网络游戏区别于传统游戏之特点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6(6):12-15.

[5] 李亚杰.网瘾青少年的四大特征《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5)》[R].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

篇8

关键词:网络环境;青少年;思想道德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271-02

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年增长率达18.1%,手机网民增势良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占网民人数的一半以上,网民中10-29岁的人数占比达54.4%,10-39岁占79.7%,青少年群体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处于高位,是网民中最大的群体,是网民的主力军,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受网络环境的冲击日益突出,加强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很强的迫切性。

一、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问题

青少年受到互联网的影响是不争的事实,对青少年进行有针对的思想道德教育效果不佳的现实,一般来看有如下原因:思想道德教育队伍缺乏精通网络的专业人才,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方式影响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缺乏深入,当前思想道德教育的激励机制动力不足等。

(一)精通网络的思想道德教育人才缺乏

对青少年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思想道德教育效果的好坏、质量的高低。新形势下的思想道德教育需要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网络环境对思想道德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尤其要精通网络技术,了解网络环境,熟悉网络知识及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掌握多媒体、网络通讯、微博微信等。然而,目前各个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队伍中,精通相关能力的人不多,思想道德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加强。因此,学校应注重加强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建立长效机制,使思想道德教育队伍整体素质始终保持较高水平。

(二)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方式影响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互动性使得教育对象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不再只是被动接受的地位,他们的主体意识更强,更喜欢主动发挥,自我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大,关注何种内容完全由他们自已决定。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在利用网络开展思想工作时存在内容和方法单一的问题。例如,一些思想道德教师仅仅是单纯地将书本上的知识原封不动地搬到网络微博上,不够新颖,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目前,思想道德教育开展仍沿用传统的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仅仅是单方面的说教,没有新意,灌输性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得不到青少年的认可。因此,思想道德工作者应该在使用网络过程中,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使思想道德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缺乏深入

虽然有关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已经很多,但研究仍比较肤浅,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面和内容很多。例如,对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质认识模糊。网络思想道德教育与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相比有很大不同,大多理论研究对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认识不足,这势必影响广大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果,造成工作内容和方法单一等问题。其次,广大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系统。许多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对开展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这方面的研究也不够重视。

(四)当前思想道德教育的奖惩激励机制动力不足

要调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积极主动地开展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奖惩激励机制。我国从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者包括以下几种人群,班主任、辅导员、思想政治相关专业的教师,他们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骨干力量。这些群体既要进行有针对的思想道德教育,又要进行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每天面对众多的学生,耗费大量精力,使一些他们的工作量超负荷、疲于应付。同时,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缺乏相应考核和有效奖惩机制,部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认识不足,存在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说法。有效的考核和奖惩机制是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主动性的重要保证,教育管理部门应对于那些积极探索工作新方法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应当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五)政府对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各级政府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具体落实政策和制度过程中存在的落实不到位、认识不深刻,投入力度不够的现实问题。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需要资金的保障,许多学校在此方面存在缺少资金投入、硬件设施不足、网络思想道德教育专业人才短缺、缺少培训经费等诸多问题,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提高认识,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关注,加大投入,使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能够顺利、有效开展。

二、加强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

网络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时空上无限制,道德上无约束的环境,这容易使青少年在网络提供的虚拟世界中陷入非理性状态。在充分认识到网络环境给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带来挑战的前提下,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创造有利条件。

(一)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队伍建设

能否做好青少年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关键取决于思想道德教育队伍的素质。网络环境对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积极学习网络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身的网络技能,要多从网上搜集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资料定期推荐给学生。统计显示微博用户持续增长、用户逐渐移动化,微博用户在2012年达到3.09亿人,思想道德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微博这一工具,开设各种形式的思想道德官方微博,要讲求工作方法的艺术性,在网络上做一个好的聆听者、讨论者、询问者、解答者、整理者、服务者、建设者和联系网络与现实的沟通者。只有建设一支既懂业务,又懂网络技术的思想道德教育队伍,才能充分利用网络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切实提高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

(二)思想道德教育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网络环境下,思想道德教育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应把自上而下改为自下而上的教育方式,教师应该了解青少年的思维动态,把握青少年价值观,与青少年平等对话,要充分把握青少年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思想道德教育者要占据网络阵地,对于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必须旗帜鲜明地发表评论,进行积极的引导;对错误言论、思潮要及时批评,纠正错误信息,加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抵制各种模糊地带的信息内容和错误的价值观。教师要充分认识网络阵地对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思想道德工作者要在网络条件下努力宣传基本理论的教育,寓理于网,寓情于人。

(三)引导青少年注意力、多渠道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注意力是一种固有的稀缺资源,尤其是进入网络环境后。网络中黄、赌、游戏等信息的确更容易吸取他们的注意力,由于未受到正规的教育,他们在网上所接触的一些片面的甚至是有害的信息就会侵蚀青少年原有的价值观,家庭学校多年的教育内容在短至一天内就土崩瓦解。因此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要创建一些青少年喜闻乐见、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网站,开发多样式的电影电视纪录片等,让青少年了解主流思想和正确的社会准则与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政治性价值观生活化,贴近青少年实际,内化为道德价值观。

(四)形成社会合力,优化青少年成长的健康网络环境

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优化网络环境,塑造青少年的健康人格,才能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作为学校,要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领网络阵地,在网络上以多种形式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最新理论观点、热点、难点问题解析,吸引广大青少年浏览学习,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党政管理干部和后勤服务人员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让他们全面育人过程中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功能,优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环境;作为家庭,要为孩子建造良好的网络平台,让青少年在父母的关注下使用网络,减少孩子对网络的不正确使用及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绝不进行违反道德规范和违反法律的网络活动。搜索行业应该加强行业自律,对搜索结果进行清理和整顿,减少不安全链接、谣言等信息对青少年网民的影响。

(五)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自律

网络环境对传统的道德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网络环境,学校教育必须更新观念,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首先,网络道德教育应该纳入正规教育轨道,开设相关系列课程。其次,学校要组织学生学习、宣传、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引导青少年文明上网。网络环境所要求的道德,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道德。再次,加强青少年全面素质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强化思想道德意识和民族意识,增强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培养他们的道德自我完善能力,包括道德自觉与自律、自我教育,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能力,是网络时代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

课题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资助青年专项课题《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生活习惯与方式的改变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调查研究》(课题编号:1107001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蒋宏大.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J].学校与党建,2010,(8).

[2]刘柳.论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4).

篇9

本次“青少年日”活动由主办,团湖北省委、团武汉市委、团中央未来网承办,以“青年之声・青少年与网络安全”为主题,紧密结合青少年特点,通过丰富生动的主题活动,引导青少年提升网络安全知识和技能,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活动当天,网络安全博览会现场吸引了万余名青少年前来体验,同时活动通过斗鱼网络、青年之声・武汉等平台进行现场直播。

在武汉市青少年宫广场上,网络安全主题展览展板一字排开,大批市民前来参观学习。广大青少年纷纷在“青年之声・青少年与网络安全”签名墙上签名留言,参与到共护网络安全的行动中来;在活动互动区,网络安全知识互动答题吸引了不少青少年驻足,孩子们争前恐后进行抢答,在激烈的抢答中学习了网络安全相关知识;在VR体验区,青少年现场佩戴VR眼镜,在互动体验中学习网络安全知识,并邀请家长、老师录制微视频分享至朋友圈;在文化交流区,主办方组织了“网络安全广场行”活动,专家精彩的演讲吸引了大批青少年聆听,他们了解了网络空间安全的奥秘,深刻感受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活动现场,由未来网携手360公司打造的“网络安全宣传车”亮相,孩子们登上宣传车并体验VR、4D体感、AR魔镜、跨屏投篮、安全之战等互动项目,在高科技的体感游戏中增强了网络安全防范意识,许多青少年都表示大开眼界。

在青少年宫主场活动火热开展的同时,武汉市各级团组织统一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并在全市1093个青少年空间开展网络安全进社区活动。通过专题讲座、青年剧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宣讲网络安全知识,播放“宣传周”主题宣传片,发放网络安全知识手册,张贴网络安全公益宣传海报。

篇10

一、网络对青少年思想行为的积极影响

网络为青少年提供获取知识的广阔空间,满足其求知欲。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几乎是无限庞大的图书馆,它增加了青少年接触多元文化的机会?熏是青少年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网上的丰富信息不仅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而且为他们创造了另一个求知的广阔空间,即在虚拟的学校中上课,可以在网上学习课程,获取知识。

网络为青少年提供获取信息的捷径,强化其时代意识。网络独有的传播优势足以令任何传统媒体相形见绌。网络运行速度的快捷、传播信息的同步和使用操作的简捷等特性,容易潜移默化地强化青少年的效率意识和行为习惯?熏容易帮助青少年形成现代学习观念,容易使青少年不断接触新事物、新技术,接受新观念的挑战。网络信息量的超大,容易满足不同兴趣爱好的青少年的需求。网络使青少年放眼世界,将地球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电脑屏幕里,并将世间万事万物尽收网中,使超越时空的全球沟通成为现实。

网络有利于青少年形成平等和自主意识。上网的青少年可以打破地域、身份、地位、年龄的界限,为他们形成平等意识起着积极的作用。网络是基于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目的建立起来的,这决定了网络中的资源必须尽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决定了网民必须面对大量信息的筛选和取舍工作,自己管理自己,这些无疑就强化了青少年的自主意识。

网络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创新意识。网络为青少年的创造性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网上,每一个青少年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速度和内容进行学习和深造,这种融个性化的学习于网络创新性环境之中的交互方式,为青少年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调节和闲暇的方式。网络文化娱乐提供的是一份娱乐文化大餐,这种文化大餐使青少年对闲暇时间有自主支配权,从而为他们的个性发展创造了条件。网络世界为青少年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一种缓冲的区间和一个平等对话的通道,同时也能借助网络释放自己的各种心理压力,可以宣泄自己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孤独、痛苦,这对心理健康是有利的,也是很好的休闲方式。

二、网络对青少年思想行为的消极影响

网络的开放性带来的“信息污染”易造成青少年认知迷航。网络上各种不同信息源的信息数量呈几何级数不断增长,这些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使青少年难以辨认。网络的不正确使用影响了青少年对学习的专注程度,有部分青少年使用网络后产生了对网络过分依赖的心理,成为“电子海洛因”的“吸食者”,染上“网络成瘾症”。因此,“信息污染”易造成青少年认知迷航。

网络的虚拟性容易造成青少年社会化的“不足”。网络的虚拟性使青少年在交友上大都沉浸在虚拟的状态中。青少年在网络上的交往范围大多只限于青少年之间的同辈交往,与成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较少,代际间的学习、互动明显不足,因此网络虽然扩大了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范围,但严重地影响了人际沟通的实际能力,它的虚拟性容易造成青少年社会化的“不足”。

网络流行语的松散性会给青少年语言的规范性带来极大的危害。“网络流行语”大多在使用上具有随意性和非规范性,能让网民之间心领神会、心照不宣,不过它与日常用语有很大的区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少年的生活心态和交往方式,洋溢着青少年的个性,但是“网络流行语”会造成交往过程中理解上的脱节、误会和笑话,不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而且给青少年语言的规范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不健康的网络游戏和游戏成瘾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网络游戏”可以把青少年带进丰富多彩的世界,但青少年上网玩游戏的时间安排不科学,大多是在晚上熄灯后到网吧。同时,部分青少年认为武侠和暴力游戏可以使他们变得强大,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因此他们就会模仿片中的情景,用武力或暴力来获取想要的东西。

长时间上网给青少年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首先,长时间上网接触电脑导致孩子视力下降。其次,长时间上网以及不正确的操作方式影响孩子身体骨骼发育,甚至会导致畸形。再次,过早接触电脑网络会影响青少年的大脑功能发育。

三、建构网络环境下正确的青少年思想行为引导机制

建构青少年网络主体,确立思想行为的自律机制。人的道德的发展有一个从无律到他律,最后发展到自律的过程。在网络中,外在他律因素已经不存在或很少,主体必须具有自律精神才能做出道德行为。因此,必须加强青少年个人修养,培养青少年的“道德主体性”,形成青少年对多元网络信息的鉴赏、选择、批判能力,培育青少年自律意识,提高网络道德素质,加强网络道德自律,从而趋利避害。

注重疏导,确立思想行为的教育机制。首先,更新观念,积极探索疏导型的教育方式。其次,加强监控和引导,预防“网络依赖症”。在开展网络教育的过程中,对青少年的上网时间和网络行为,应监控与引导并行,在不同阶段采用侧重点不同的措施,对初步接触网络的青少年以监控为主,对已基本适应网络并能泰然对待虚拟环境的青少年,采取引导方法为主,同时,密切关注青少年的网络心理变化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再次,注重思想引导,以求“净本涤源”。青少年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根源在其内在的不健康思想观念。因此,必须培养他们正确的“网络观”。

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确立思想行为的心理调节机制。首先,实施系统化网络心理教育。当前应尽快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站,实现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网的互联和资源共享,促进“网上”与“网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沟通与并举,建构起立体式、全方位的现代化心理教育模式。其次,打破网络的虚拟性,培养“自我同一性”。应鼓励青少年网络交流与直接交流并重、人际交流和人机交流并行。要鼓励他们相互交流网络学习的收获和经验,促使他们自觉地将网络交际的经验和现实交流的教训相互参照,将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应用于网络交往中,打破网络的虚拟性,消除心理和精神障碍,形成明确的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身份感和自我同一性。

统筹政府、学校和家庭职能,确立全方位的协作机制。首先,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和管理。政府要从促进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进一步从政策层面上作出明确规定,确保青少年安全上网、健康上网;政府还应当建设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网络系统,积极发展国产电子游戏产业;教育、宣传、文化、通信、公安、工商、政法等部门要齐抓共管,相互协助,紧密配合。其次,加强学校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学校要改革德育课程,坚持网络道德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要开发德育软件,开辟网上思想道德教育阵地;要针对青少年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通过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积极建设强势网站;还要提高教育工作者计算机应用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队伍。再次,强化家庭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家长要积极主动地运用网络与孩子交流,同时应加强对孩子接触网络的管理和监督,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

健全网络法规和网络伦理,确立思想行为的约束机制。首先,健全网络法制,提供法律保障,结合国内外青少年网络保护立法的现状,构建我国完善的青少年网络安全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比如,制定《青少年网络安全法》等。其次,健全网络伦理规范体系,指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实现网络行为的伦理约束,引导他们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有序上网。

篇11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环境 特征 心理健康教育 策略 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222-01

1.未成年人网络依赖形成的多因素分析――青少年为什么沉迷于网络

1.1青春期心理发展的冲突

生理心理学认为青春期往往指12岁至20岁左右长达10年左右的生命阶段。是从幼童向成熟个体过渡的阶段,也是人格心理与行为模式形成并定型的关键时期。在这阶段中,孩子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发生巨大的变化。他们体内的激素、心境、思维方式、朋友、家庭关系以及情感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心理成熟往往滞后于生理成熟。处在“第二断乳期”的孩子,从父母依赖走向独立?还是转向网络依赖?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

1.2网络依赖的心理需求

1.2.1追求奇异变化。

1.2.2释放心理压力的需求。

1.2.3自我实现象征心理的需求。

1.2.4交往与归属感心理的需求。

1.2.5性的身心需求。

1.3网络依赖与家庭教育

从目前治疗网络依赖的孩子中进行调查,我们发现网络依赖的青少年中,有将近80%的孩子都与家庭教养模式有关。

其一,许多网络依赖的孩子都是生长在缺少父母的关爱的单亲家庭当中,他们在家庭生活中得不到关爱,因此就会在网络中寻求自己在生活中缺失的爱和归宿感。

其二,一些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一旦达不到要求就一味地指责孩子,也常常会使孩子由于压力过大而丧失自信,而网络轻松自由的环境容易使这类孩子沉溺其中。

其三,有些家庭的父母经常打骂孩子,而在玩网络游戏时,孩子往往会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变成了威震八方的英雄人物,因而使得他们不但在游戏中找到了自己的自信和尊严,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这些都是导致青少年容易陷入其中的原因所在。

其四,溺爱型的家庭,由于过多的保护,盲目的赞同,使孩子形成蛮不讲理、过度自我和攻击心理,所以根本不受家长管制,因此一旦玩上网络游戏,家长也无法控制住他们上网的行为。

2.网络依赖导致的心身危害

2.1心理封闭,现实人际交往淡漠。

2.2价值判断模糊,“零度情感”泛化。

2.3情绪反应机能失调,心理空虚感加剧。

2.4信息交流途径单一,创造性思维贫乏。

2.5人格失衡,心理疾病产生。

2.6病理症状并发,身体健康受损。

3.策略以及干预措施

3.1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3.1.1正确引导孩子上网,作为网络时代的孩子,家长一味禁止其上网不是最好的办法,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告诉青少年网络的虚幻性、信息的庞杂性,对其上网进行指导和适当控制,使其有防范意识,使孩子在网络世界里学会鉴别,学会选择。

3.1.2当发现孩子有逃学、深夜不归或上网不文明、不规范时,应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发现孩子第一次实质性错误的时候,一定要严肃批评、教育,甚至可以给些惩罚,惩罚的力度应大于他在网上获得的程度,使孩子有一种犯错误得不偿失的感觉。

3.1.3了解孩子的心理,做孩子的朋友,这一点我觉得是最关键的。当今的中国家庭,在家里一切父母说了算,孩子只能照做,至于孩子的所思所想,家长似乎一概不在乎。许多孩子由此在家里感到孤独、压抑,于是便通过在外面结交朋友、上网等方式来排遣自己的寂寞。

3.2加强和完善学校教育,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优势

学校教育在青少年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所不能比的。过去我们的学校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方法,今天,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传统思想教育的优势,结合新时代特点注入新的内涵,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其一,加强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青少年在网上大多并不以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为准则,而是以快乐为原则。要想制止他们不去做什么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唯有对青少年加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使他们不致在良莠不齐的网络世界里迷失方向,才是治本的方法。

其二,开展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心理咨询应注重青少年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所产生的不同冲突和心理问题。帮助青少年认识到自身的心理特点,培养其健康的人格。此外,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要注意在青少年中加强网络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普及心理学知识,使青少年自觉地调整上网行为。

其三,通过开展网上、网下心理健康教育,加强青少年对网络的适应能力。在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组建心理教育网站,通过寓教于乐的网上活动,充分利用网络的吸引力来影响青少年,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保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3.3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孩子上健康网

学校应该联合网络文化管理机构坚决打击、取缔违法违规经营的网吧、网站,同时,呼吁政府部门要加强技术研究,依靠技术手段,适时监测、监控不健康信息的传播,并对网上信息垃圾及时清理、净化。依法保障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科学上网,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配合和努力。

篇12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成瘾 体育活动 缺失

网络不仅给人们带来丰博的知识,更让人们充分地认识外面的世界,给每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然而,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社会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青少年由于迷恋网络,影响学习、损害健康、淡化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性格发生扭曲,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等,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危害。因此,开展体育活动帮助青少年戒掉网瘾,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网络成瘾及其危害

“网络成瘾”又称“网络成瘾综合症”(简称IAD),最早是由美国精神病学家伊万·戈登博格在1994年提出的。我国台湾学者周倩将网络成瘾定义为:“由于重复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长期性的着迷状态,并带来连续使用网络的欲望,对于上网有心理和生理上的依赖,若被剥夺上网行为之后就会出现的焦躁和情绪行为。”网络成瘾分为网络游戏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交易成瘾等类型。

许多青少年痴迷于网络,学习兴趣发生转移,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成绩下滑,逃学、厌学甚至辍学;网络成瘾会对青少年身体产生危害,更为严重的是长时间沉溺于网络可能会导致青少年理想信念缺失、道德意识弱化、法制观念的淡化、人格异化、与现实生活的隔阂等严重问题,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二、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与体育活动缺失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与体育活动缺失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当今社会充满着竞争和压力,出现了大量的亚健康人群。这些人身体表面看是健康的,各项身体指标均无异常,但与健康人相比,生活质量低、缺乏动力,学习工作效率低,注意力分散,没有目标,感觉生活没劲,这些人生活在一种麻木的状态中。现行教育体制下,青少年承受着巨大的学业和心理压力,很多青少年处于亚健康状态。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体育活动的时间被文化学习所挤占。而青少年正处在精力旺盛、个性张扬、冒险和叛逆的阶段,他们需要宣泄情绪,彰显自己的个性。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不能通过体育活动或实践活动来发泄压力,苦闷彷徨中他们就会转向虚拟的网络世界去寻找出口。网络的虚拟性、互动性、随意性和娱乐性,恰好能满足青少年学生的内心需求,从中找到一个发泄情绪和压力的途径,也让青少年在不断积分、获得奖励中获得自我成就感和自尊心。一些自制力不足的青少年学生很容易沉迷网络之中无法自拔导致成瘾。反之,如果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充实他们的业余生活,培养运动技能,锻炼身体素质,也就减少了网络对青少年的吸引力。

(二)体育活动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作用

1、促进青少年智力的开发,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经常进行体育活动,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供给大脑获得更多的养分,促进大脑的思维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的发展,提高大脑工作的效率。目前,青少年由于学业负担重、考试紧张和焦虑,大脑皮层会经常处于高度兴奋状态,随着时间的延长大脑会自动产生保护性抑制,从而导致学习效率的下降。而体育活动过肢体活动可以让大脑神经系统得到休息,消除大脑疲劳,从而提高青少年学习效率,青少年在参与一些体育活动时也可以提高团队意识,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

2、培养青少年顽强的意志品质

体育活动一般都具有艰苦、激烈、紧张、对抗、竞争的特点,青少年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为实现目标,就必须承受来自外界和内心的各种压力,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越是困难重重,也就越能在体育锻炼中培养起来的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如中长跑能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勇往直前、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参加团体项目运动项目能培养青少年学生机智、灵活、沉着、冷静、团结协作的精神。

3、释放压力,调节心理

当今社会择校、升学、就业都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压力,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如能及时地疏导和宣泄就能把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体育活动是化解心理问题的好途径,实践证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青少年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很少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有研究证明太极拳、瑜伽等活动,能起到舒缓情绪,放松身心的作用,步行走能降低焦虑和抑郁情绪。

4、有助于青少年戒除网络成瘾

体育活动要求学生走出户外,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参加体育活动,特别是团体活动,能将青少年从网络的虚拟世界拉回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学做人、学会遇事沉着冷静,学习该如何面对困难,提高应对环境的能力,学会人际交往之道。

三、加强体育活动戒除青少年网瘾的路径思考

(一)提高青少年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

这几年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比例在不断上升,如何帮助青少年戒掉网瘾,健康上网,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青少年是祖国未来,他们的体质健康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关系着中国梦的延续,青少年体育锻炼需要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不能光喊口号,纸上空谈,应把青少年体育作为是全民体育工作的重点,这有助于帮助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戒掉网瘾。通过体育活动能够不断健全体魄,提高个人的免疫力,让疾病远离自己,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学习、生活。青少年有一个健康向上的体育爱好,如打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在和他人比赛中,能够激发其潜在的能力,在体育活动中锻炼其反应能力及肢体协调能力,并通过团体运动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苦闷的时候相互交流,共同减压。青少年热心于体育运动,在体育活动中充实自己,面对网络就不会为其阴暗的内容所吸引,而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丰博知识上,有节制地上网,戒掉网瘾。

(二)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占领网瘾青少年学生的课余文化阵地

面对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打骂不是办法,强制介入往往适得其反,帮助青少年戒掉网瘾,需要大力发展阳光体育。首先,要抓住关键环节,需要学校、老师的正确引导让网瘾青少年学生自愿走出网吧,走向操场,在阳光下运动起来,让快乐在运动中滋生。其次抓薄弱环节,克服体育课以往枯燥的项目,改变体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开展丰富多彩体育活动,对于青少年喜欢的项目,有针对性分组、分类的开展教学,让青少年在快乐中体验体育运动带来不同寻常的感觉,在拼搏中提高抗击打能力,以积极的心态进行自主锻炼、自我评价。注重集知识、健康、娱乐、竞技、兴趣一体的体育活动,在同学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帮助竞赛的氛围。调动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和自觉性。

(三)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对网瘾青少年学生体育工作进行齐抓共管

在接触和使用网络时,大学生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有着内在需要和动机的积极行动者。政府、社会和学校等相关部门,应采取疏导的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帮助大学生把注意力从网吧、网络游戏分散和转移出来。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帮助青少年远离网络需要是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参与,学校需要端正认识,把青少年的体育课及课余时间的体育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多听听孩子们的意见,组织一些青少年喜欢的体育运动,尤其是对网络成瘾的青少年,针对每个的实际情况,和家长沟通,给他们喜欢的体育运动多创造条件。社会方面大力提倡全民体育健身,可以通过国家重点项目资金投入,体育彩票公益金以及爱心人士赞助等方式加大对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对于网吧要严格管理,规范上网,保证青少年远离不健康的网络环境。在家庭中父母需要以身作则,带领青少年多参加体育锻炼,给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创造机会。整合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力量,形成合力,通过宣传、引导,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网瘾青少年主动参与,领略体育的无穷魅力,将沉迷网络的热情转化为参加体育活动的实际行动,让体育运动成为他们心中一个时尚的追求,在运动中远离网络,戒掉网瘾。

参考文献:

[1]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任占娟.大学生网络安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7

[3]昝禾林.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归因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5.7

[4]漆昌柱,徐培.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J].2003.9

篇13

关键词:网络欺凌;青少年;危害;对策

在生活当中,用肢体行为攻击受害者,或者用孤立、恶意中伤、排挤、传播谣言等方式来达到让受害者心灵受伤的目的,都属于欺凌行为。因此,有人把欺凌定义为恃强凌弱、以多欺寡及持续性地伤害他人的行为。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以及社交网站的盛行,网络世界出现了一种欺凌的新形式――“网络欺凌”。青少年是网络欺凌的主要对象。笔者通过大连心理咨询机构进行了调查,了解到大连地区部分学生患有学校恐怖症、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问题,而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网络欺凌。

一、“网络欺凌”行为界定及其现状

(一)行为界定

欺凌:在生活当中,用肢体行为攻击受害者,或者用孤立、恶意中伤、排挤、传播谣言等方式来达到让受害者心灵受伤的目的,都属于欺凌行为。因此,有人把定义为恃强凌弱、以多欺寡及持续性地伤害他人的行为。指 恃强力弱以多欺寡及持续性的伤害他人的行为。

关于“网络欺凌”,大众比较认可的概念是:个人或者群体通过网络或者通信工具对受害者进行侮辱、威胁、骚扰的行为。常见的现象有:在网上对其他网民使用语言暴力;把受害人资料(如真实姓名、容貌等)公开,俗称“起底”;把受害人容貌移花接木至他人相片中,或在这些相片旁加上诽谤性文字,俗称“改相”;在论坛中通过发帖甚至“洗版”等方式公开侮辱受害人,等等。

所谓“网络欺凌”(Cyber-bully),是指通过在网络(包括电脑、手机或其他可以连接网络的通讯媒体)散布个人隐私、图像,甚至是虚假的谣言等来使受害者在线上和线下遭到骚扰和侮辱。这种被公开或者匿名侮辱的经历会给青少年造成巨大的心理伤害,严重的甚至导致很多青少年的抑郁与自杀行为,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二) 现状

“网络欺凌”(Cyber-bully)开始演变成全球的浪潮,并逐渐成了困扰各国的校园问题。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与中国的香港与台湾都有资料与数字显示,有10%-30%的青少年遭受过“网络欺凌”,美国、日本都有过“网络欺凌”受害人不堪痛苦而自杀的相关报道。

广州市青年文化宫、香港游乐场协会、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联合在广州、香港及澳门三地同步进行了一项有关青少年“网络欺凌”的调查,并在2013年11月12日了《穗港澳青少年网络欺凌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称:在2460个调查样本中,有394名欺凌者及469名受害人,约占调查样本的16%和19%。可见,在“网络欺凌”现象中,青少年当中的欺凌者和受害者人数是相当的,所占比例也较大,都接近两成人数[1]。

二、青少年的网络欺凌行为透析

导致青少年产生网络欺凌行为的原因有很多,除了青少年自身的原因外也与外在的环境密切相关。

(一)内部因素

1.基于青少年自身特殊的心理特点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尤其是受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认为不能委屈自己,不满意就要表达出来,这是自己的权力,在性格上难以,加上好胜且不安分,尤其是女孩子她们在学校里拉帮结派、“勾心斗角”,并用各种损招排斥、报复一些她们认为与众不同或是不合群的同学。因为网络具有传播面大、传播速度快、便捷等特点,成为了这些青少年攻击他们“看不顺眼”的同学的首选途径。

2.青少年缺乏管理情绪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很多青少年与同学同伴生矛盾后,由于缺乏合理的沟通方式,导致愤怒与敌对情绪较高,而因为个体缺乏应对这些情绪与冲突的心理技巧与方法,带着这种情绪状态面对网络时,其极高的负性情绪导致了思维的偏激,一些偏激的、冲动的思维、观念与想法萦绕脑中,挥之不去,此时他们已经失去了理性,无法对他人形成客观而公正的评价,完全处于偏激、敌对片面、钻牛角尖的状态,消极思维又进一步推动负性情绪,在大脑中不断地增强循环,这时那些恶意中伤的、夸大的、甚至是诽谤的语言经由指端流淌而出,个体不会想到其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给别人带来的伤害。而这种行为很容易与网络建立条件反射,即每当情绪不好的时候,只要打开电脑,其负性情绪与消极思维首先优先兴奋起来,长期以往,甚至发展成个体从事“网络欺凌”的一种超凡的能力与灵感。

3.弱势群体表达不满的途径

有时候,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一些令人气愤的网络欺凌事件的肇事者在现实生活竟然是性格内向、软弱、胆小的个体,呈现出双重性格。当一些孩子因为性格懦弱而不敢在现实的世界里去对抗比他强大的同学,他可能会选择网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在现实的世界里他们是弱者,只能在虚拟的世界去实现他们成为强者的梦想。

(二)外部因素

1.社会大众转播媒体的负面导向作用

电视剧与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体的不健康内容对青少年起到了不良的导向作用。如2004年美国就曾以女孩的欺凌行为为题材拍摄的《坏女孩》,韩国的《我的野蛮女友》、 台湾的《流星花园》等影视作品的风靡一时,其中很多情节是关于主人公的暴力与欺凌行为,其实对青少年的以强欺弱、以大欺小、拉帮结伙等欺凌行为提供了示范与效仿的榜样。

2.网络欺凌行为容易实施

因为网络的虚拟性与隐匿性,导致了网络欺凌行为的“去个性化”,使个体需承担的行为后果的风险降低了,导致个体的自我道德约束力也随之降低,沉溺于网络交友的青少年往往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和人沟通,情绪上易焦虑、易激惹,容易与人发生冲突。所以当他们在虚拟的网络世界游荡的时候,心中充满的是阴暗与敌对的情绪,而这种敌对情绪激发了他们在网络上表达对某些人的语言攻击行为。

三、网络欺凌行为的危害

网络欺凌行为对青少年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毁灭了无数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可以说网络欺凌社会的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研究表明,网络欺凌行为与学生的缺课率有关,遭受过网络欺凌行为的学生表现出更高的缺课率。即使那些实施网络欺凌行为的个体在学习成绩上也没有明显的提高,更多的个体呈现出迷恋网络,成绩下降的状态。

(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危害严重

抑郁是欺负给青少年带来的最明显健康危害之一。青少年早期抑郁的持续发展可能会扩展到整个青年期和成人期。无论是受欺者,还是欺负者都表现出低自尊的倾向,各角色都有严重的抑郁的风险。他们也会因为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而诱发物质滥用[2]。

(三)自杀行为

自杀是网络欺凌行为带来的最令人震惊的后果。2013年8月初,一名14岁的女孩因在ask.fm网站表达自己受到抑郁困扰而受到欺凌者的持续谩骂,最终精神崩溃,上吊自杀。短短一年时间,仅该网站遭受网络欺凌而最终自杀的人已经超过10人。可以说,相当一部分人正在遭受网络欺凌行为的毒害,自杀在他们心中已经是解决这个问题有效途径。

四、减少与预防网络欺凌行为的对策

“网络欺凌”行为已经是网络时代的一个副产品,是需要全球共同关注的一个社会现象。下面仅从一个心理学工作者的角度为大连青少年“网络欺凌”行为的预防与减少提出几点建议:

(一)学校要肩负起对青少年的教育责任

1、首先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具有实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给青少年科学的心理学知识,提高青少年理性处理负性情绪的方式方法,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能力,具有合理解决同学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的能力,学会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提升每名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其健康而优秀的人格品质,如果每个学生的心理能够充满阳光,客观评价与对待外界事物,就会从根本上减少网络欺凌行为的发生[3]。

2、加强学生的网络素养与道德的宣传教育。利用有效途径进行青少年的网络素养与道德教育,但是在教育方式方法上要创新、灵活、高效,比如可以利用心理课、德育课或者主题班会等形式,采取角色扮演、情景剧、心理剧、头脑风暴讨论等活动方式,对网络欺凌行为进行认识与讨论,让每一个孩子通过活动方式,去真实呈现并真切感受网络欺凌行为给他人心灵带来的巨大伤害与后果,培养学生的同情心、爱心、换位思考等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共情能力,培养道德情感,培养当代青少年 “慎独”的道德品质,即独自一人是,也能做到善良、正直、公正、行为检点,一个人做坏事的时候会焦虑、内疚与良心不安,以加强个人独处时的修为。

3、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学生们知道,网络欺凌现象对他人造成的精神伤害,已经构成了侵犯行为,严重的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恶意中伤、诽谤、严重的人身攻击导致了他人精神失常或者生命的丧失,是需要承担法律后果,树立学生的法律责任意识。

(二)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网络行为,做好积极的引导工作

作为家长,要对孩子的网络行为进行监督与引导,做孩子心灵的好朋友,当孩子情绪上有所波动的时候,要及时关注引导,不让孩子心理留有阴暗与灰尘,在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可以向父母倾诉,父母要给予积极的引导,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与减少孩子的网络欺凌行为,同时对受网络欺凌的孩子,家长也能够做到及早发现,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与途径保护孩子受伤的心灵,及时解决其所到来的消极后果。同时教育孩子在遭受 “网络欺凌”时,要能够打破沉默,及时与家长、老师沟通,勇敢地站起来保护自己。

(三)大众传播媒体要有健康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绿色和谐的媒体环境

大众传播媒体包括网络、报纸、影视作品等要注意舆论导向,多一些对社会正面的积极事件的报道,减少与淡化一些负性事件的报道,如果都社会负性事件大肆宣传与报道,会给媒体受众消极的心理暗示,为大众提供了可效仿的行为。这就是为什么恶性事件报道后,会接二连三的发生同类事件。(如富士康员工自杀事件、一下岗工人的校园杀人事件等)

(四)帮助孩子建立积极健康的网络外的娱乐方式

学校与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积极、有益身心健康的娱乐方式,比如:体育运动、绘画、音乐、棋类等健康的娱乐方式,尤其是鼓励孩子每天都要坚持体育运动,体育运动是调节情绪的最好方式之一,体育运动会通过改变人体内的激素分泌如肾上腺素的分泌而产生积极情绪。这些活动均会让孩子获得愉悦、轻松、宁静的情绪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孩子的思维与对事物的看法均是积极的乐观的与理性的。

(五)网络主管机构要进一步健全网络管理机制。

加强信息内容审核,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中关于保护个人特别是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规定,严格落实先审后发的管理要求,不得转载传播有关“网络欺凌”信息内容,对蓄意传播此类信息的用户关闭账号。

[参考文献]

[1] 姜萍.当代青少年“网络欺凌”现象探析[J]. 广西教育,2014(2).

篇14

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网络的应用,为当今人类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巨变。网络已经对世界的几乎每个角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青少年的生活与成长,均在网络环境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图书馆面对网络时代的新特征,如何探索有效途径,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网络时代的青少年校园文化特征

文化载体的现代化趋势。校园是青少年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校园文化设施正在逐步现代化,青少年校园文化的特征也逐渐凸显出来。与传统的教学环境相比,当代青少年更多地被多媒体、因特网所包围。随着校园网的建设和应用,校园文化的载体逐步转移到网络上来。

应该说,作为载体,网络技术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是青少年交流、学习、发展自身潜能的物质手段和基础。但是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的负面影响在青少年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许多“世俗文化”、“大众文化”甚至“泡沫文化”充斥着青少年的视听感官,网络使青少年产生了文化失衡现象,人文精神和道德感变得逐渐稀薄。

校园文化的网络化趋势。青少年置身其中的校园文化,对其心智的发展成熟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影响。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传统的封闭校园文化活动已经被打破,青少年能够借助网络,开展各种各样的、开放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这为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活动的丰富性打下了基础。

同时,其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青少年网上娱乐的时间增加,导致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的次数明显减少,进而群体观念变差,个人自由观念增强。网络是虚拟与现实的结合,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这些都会对青少年的主体意识造成混乱,消除想象与现实之间的界限,不利于其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形成。

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趋势。青少年置身于校园中,有着特色鲜明的文化和精神,而随着网络的应用逐步深入,多元化的文化与思想在校园里融会、碰撞、吸纳、淘汰,网络使信息的传递变得迅速,同时也从社会上带来了以娱乐、消遣为主要特征的非主流文化,校园中传统的探索真理的创新意识难以占绝对主导地位,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开始发生变化和偏差,如崇尚自由、崇拜金钱等。在网络中“只有公民,没有统治者;只有交流,没有灌输者或检查者。那是一块谁也无法控制的自由意识的伊甸园”。而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世界观和人生观确立的关键时期,在多元文化的视野中,他们往往难以拒绝这种冲突对他们的影响,进而导致思想、价值观和文化发展的偏离,以至于发展为道德意识弱化,责任感淡化。

图书馆在青少年网络文化教育中的优势

资源优势。图书馆在信息资源方面拥有其他部门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为实现正确引导青少年文化和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图书馆的海量资源,有利于青少年充实知识,掌握技能,培养专长。图书馆被誉为“知识之海洋”、“大学之心脏”,为青少年广泛涉猎、拓展知识面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其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同时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克服网络文化中所蕴涵的一些负面的影响。

在网络时代,图书馆的电子信息资源建设也趋于完善。据统计,目前在互联网上的60万个网络之中,活跃着超过600个图书馆,以及超过400个学术文献数据库,这些平台所提供的海量资源,都是青少年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知识来源。可以说,图书馆作为一个平台,其信息资源在为青少年提供知识服务的同时,也使图书馆拥有吸引学生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其在青少年文化和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技术优势。图书馆的各类专业人才,能够利用信息资源整合的技术优势,引导青少年去寻找其所需的信息资源,并帮助他们在短时间内检索到自身所需的知识内容。图书馆拥有先进的资源存储技术和资源检索技术,也拥有极快的需求响应速度。在这样的技术优势之下,能够协助青少年在最短的时间里寻找最实用的信息资源。此外,还能够允许用户根据自身的需求,灵活、动态地定制信息系统;允许用户提交自己的检索策略,满足其个性化信息服务的需求;用户向图书馆信息系统提交一项提问后,查询检索的响应时间和质量也能得到充分的保证。随着数字资源的日益庞大,用户越来越需要一种对相关数字资源进行整合的机制,来协助自己在内容交叉重复、知识关联度低的信息海洋中异蔽不同数据库之间的异构性,构建一个统一的检索平台,实现数字资源的一站式查询。而图书馆则拥有这样的技术与平台,能够充分为青少年的信息需求服务,从而更有利于在青少年文化和价值观形成中发挥巨大作用。

设施优势。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进行网络文化素养教育的前提条件。图书馆已经建设了完备的网络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青少年可以在其中进行网络信息的检索。这些完善、齐备的设施使得图书馆能够在青少年网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关键的良性作用。在这些设施等的支持下,青少年可以通过对图书馆蕴藏的大量的高品位的文化知识精品的浏览,培养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得到文化的熏陶,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图书馆在青少年网络文化中的引导和教育策略

做好新生的教育和培养工作。应该在高校新生入学伊始,就利用图书馆平台在网络文化的认知层面进行引导。图书馆可以利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机会,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网络文化传播的实际特点,在教学中对新生进行培训教育,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对网络有一个正确的客观的认识,对于网络的基本概念和信息的获取方式能够初步了解。同时,抓住机会在网络文化和网络道德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在入学伊始就对网络的价值、意义、优势和弊端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提高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从而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由此可知,在网络环境中,高校图书馆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学生的网络知识和技术进行培养,还应关注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网络道德,促使其形成健康的网络文化和理念,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所以,单一的文献检索和软件使用的教育模式亟待拓展,在新环境下,图书馆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基于网络的多元化校图书馆用户教育模式。在此种模式下,不但注重文献信息资源的检索,还要采取更加科学的教育方式,引入网络工具,使网络在其中发挥正面的、健康的作用,进而构建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

培养学生熟练获取信息的能力。进入信息时代,每个公民都应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同时,又要有足够的能力从纷繁芜杂的信息中梳理出需要的内容,并摒弃信息的负面影响。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讲,良好的媒介素养是形成健康网络文化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熟练获取信息的能力就变得至关重要。互联网已经被公认为第四媒体,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信息服务,大学生的信息来源首选也是网络,获取所需信息是大学生上网的首要目的。所以,只有掌握了正确的信息检索和筛选能力,才能在获取所需信息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素质,从网络中汲取到正面的资源,进而形成全校学生有意识的主动的网络素养教育的良好氛围。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图书馆应该配置优秀的师资力量和专业服务人员,开设相关的网络信息检索课程,使高校学生能够对网络检索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为形成健康的网络文化打下基础。

进行网络文化宣传和网络心理辅导。图书馆是高校信息资源的存储中心和检索、服务中心,信息在广义上属于一种精神资源,图书馆的工作目的是为大学生的知识需求服务。在网络时代,信息的属性日益海量化,由此所带来的传播者的目的性和主观倾向性是不容忽视的,大学生的心智和思想正处于完善期,网络的流行已经完全改写了信息的传播和获取方式,也使大学生的视野和交流方式与传统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割裂。因此,只有进行有针对性的网络文化宣传和网络心理辅导,才能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思维方式保持积极和乐观的状态。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在课堂之外出现最频繁的地方,因此,图书馆应该积极把握这一优势,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网络知识讲座和网络素养教育。也可以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开设一些网络心理健康辅导站,使沉迷网络的大学生找到正确的网络使用方向。

建设高素质的馆员队伍。馆员队伍是高校图书馆实施网络文化教育的主要基础,是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保障。只有提高馆员素质,才能保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素养教育,进而在完成图书馆基本工作的基础上,为大学生的网络文化进行构建和导航。具体的培训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继续教育、专业培训、馆际业务交流、在职培训等方式。通过培训提高图书馆员的网络知识储备,增强他们的理论信息素养和实际操作技能,并形成完善的信息知识结构,从而使他们能够胜任大学生的网络文化构建需求。只有拓宽知识面,深入了解网络文化的内涵和教育方式,才能了解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并具备及时处理应对问题的能力。

结语

网络应用已经深入到高校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交往、娱乐等方式都受到了网络的深刻影响。在此背景之下,高校图书馆应该不断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利用自身的特点与优势更好地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基金项目:天津市文化艺术研究规划项目,项目编号:B08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