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传统的课堂教学范文

传统的课堂教学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3: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传统的课堂教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一、把握教材,精心备课,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

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课文的重点、难点,才能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地调控师生的作用,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

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师在熟悉教材、研读教材的同时,逐渐地会产生一个如何教的完整的思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诱导即是教学思路,诱导的过程即是教学思路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一般地说,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主要是循着教师的思路进行的,因此教学思路就有了鲜明的实践性的特点。它不只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教案中,还必须转化为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思路清晰,信息技术课就会呈现清晰,学生的思维也会渐渐清晰,从而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启迪。教师的个人思维品质集中地体现在教学思路上,又以非常鲜明的个性化色彩,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二、仔细研究学生,搞好学情分析

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之一。好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层次感、研讨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点等都是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好的构思和创意都有很强的针对性,都需要对学生有真切的了解。因此,要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应当对学生作出更为深入和具体的分析,为教师本人备课及实施所用。比如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方面的基础,有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已有了良好的基础,但有部分学生在之前很少接触信息技术课程,连基本的汉字输入都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下来,都应该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做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对学生了解得越清楚,教学中就更能心中有底,通过及时反馈调节教学的重点与进程,就能适时进行质疑、追问,把问题引向深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深入领会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也就是引导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几个方面有机整合,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操作、学习方式单一、缺乏学生主动参与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呈现出兴趣性、自主性、探究性,给学生广阔的参与空间,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多彩的问题,给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四、大胆放手,激发创造,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程度

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喜欢把每一个内容讲得细细的,这种做法是要不得的。其弊有四:1、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容易被动学习;2、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思想容易被框死;3、课堂气氛不活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难以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书法中有飞白,那是意境;在绘画中有虚有实,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在教学中也应该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老师应大胆放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开展即时评价,实施“以评促学”

在新课标下,课堂教学评价己不仅是放在学会知识上,而且更加注重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所以在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进行评价时,我们更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评价。所以在信息技术课上,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课,都需要现场组织学生对个别或部分作品进行评价和总结。在选择作品评价和总结时,要照顾到各个水平层面的学生作品,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的知识技能,看学生作品的创意构思是否创造性地组合利用了所学知识技能,提倡学生作品要有不同的风格和方法,鼓励学生创作出饱含自己创意的作品。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其优劣之处,以及编辑修改的建议等。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六、加强课堂管理,强化课堂礼仪

要加强课堂教学时间有效性管理。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所以必须在最小的单位时间内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努力争取在课堂内达成大部分教学目标。

要加强课堂教学纪律管理。计算机教室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教学场所,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若没有充满激情的上下课仪式,学生的注意力很难进入学习主题。因此信息技术课堂更要强化上下课仪式,让形散而神不散,让每一节课都有一个充满激情的开始,有一个圆满的结束。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几年来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2

【关键词】网络课堂;传统课堂;网络课下作业

教学方法的理论是教学理论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人类有教学活动开始,随之也就有了教学方法的创造和应用。在千百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人们创造和总结出难以记数的各种教学方法。在日益强调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今天,对传统教学法的改革刻不容缓,而网络课堂便是有效的改革手段之一。

一、网络课堂的特点

网络课堂是基于互联网络的远程在线互动课堂。一般系统采用音视频传输以及数据协同等网络传输技术,模拟真实课堂环境,通过网络给学生提供有效地上课环境。标准的网络课堂系统拥有文档播放、视频语音交互、背景音乐、电子教鞭、电子白板、屏幕共享、网页共享、文字交互、课程录制、虚拟课堂等功能;其标准使用状况是:学员在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上安装网络课堂客户端软件或直接使用浏览器,再使用由网络课堂管理者提供的学员账号登陆客户端,即可参加网络课堂教学。网络课堂有课堂学习与课下作业的两类系统,就如同听老师讲课和完成作业一样。网络课堂的核心意义就是教学资源共享、协同浏览。

二、网络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比较

传统课堂教学有很多不足,例如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对教学难点的掌握,通过学习观察比较,我认为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以教定学 、以本为本 、教路单一 、学法单一 、目标单一 、问题单一 、评价单一 、过程单一 。网络课堂与传统的线下课堂有很多优点:丰富教师资源(提高教师教学效率,让更多名师为你做“贴身”辅导),降低教学成本,管理一目了然(轻松管理学生、教室、课程,操作简易方便 ),学习身临其境(完全模拟真实上课场景,无障碍学习),授课形式多样(除黑板讲解外还可应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教学生动有趣),课程自动录制(课程可自动录制、回放,方便学生复习,教学存档),板书轻松保存(上课板书一键保存,高效又环保)。网络课堂是基于互联网络的远程在线互动课堂,有课堂学习与课下作业的两类系统。传统的课下作业形式有以下缺点:

1、学生抄题目浪费时间;

2、学生抄作业现象严重;

3、作业抄袭现象使教师重复劳动。因此对传统作业形式的改革势在必行,而网络课下作业系统正是有效的改革手段之一。

三、高等数学课程网络课程的必要性

首先,高等数学相对其他课程来讲课程难度大,内容枯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教学形式的改革显得迫在眉睫。其次,高校老师受一些学校教学制度约束,不得不把"重概念,重思想,重应用"的教学转化为"应试教育"。再次,各校把高等数学课时压了又压,在这种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借助网络课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是非常必要的。最后,网络课堂可通过借助数表、图形、动画等将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直观的形式表达,用实例和示例加深对概念、方法的理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了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实现高等数学网络课堂教学的核心

如何设计让学生喜欢的高等数学网络课下作业是网络课堂研究的核心。成功的高等数学课下作业系统可帮助学生完全地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防止学生对知识的遗漏。系统应设有 “自修室”、“课外拓展”等子栏目,以视频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补充并复习在课堂上的知识点,增强学习趣味性,加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自学能力,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能够让学生综合了解相关知识点,以课外小故事等形式帮助学生发散思维理解并综合记忆课程对应知识点。因此网络课堂的设计必须具备如下特点:

1、方便的命题和作业提交功能;

2、完善的批阅功能;

3、智能的评分机制;

4、强劲的统计分析功能;

5、贴心的设计。

参考文献:

[1]顾美玲,大学数学理论与方法.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2]高翔林,大学数学发展思路.〈数学通报〉2002第10期

[3]桑琳 高等数学教学的改革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大连大学学报2001(01)

[4]尚春虹 数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数学教育学报2002(03)

篇3

关键词:课堂;开放;教学;模式;思想;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2-0069-01

课堂是什么,从生态学的角度看,课堂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程与教学活动的系统。它的本质特点是生态性,或曰生命性。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强调,根本不可能有独立自主的生命,事实上一切生存之物都有依赖性。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构成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其中,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中人的因素,知识是实现师生生命交流和促进师生生命丰满和完善的基础与中介。然而,也正是因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了人的存在,才有了知识的传播与生成;也正是有了知识的传播与生成,才使课堂教学中富含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才有可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生态意味着开放。一种生态系统只能在适当的环境状态下存在,只有保持对外开放,也就是说只有和外界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才具有生命力。生命就意味着永远不完善、不确定,因为它取决于它的身外之物。生命体越是自主,就越是不足,生命体越是前瞻,它就越是需要外界组织和实践。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是一种封闭、僵化的状态,教学过程分强调预设和封闭。照本宣科,教学情景“单一化”、“格式化”设置,也不能确定“世界是课本”的新的课程理念。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中的“活力因子”缺乏,教师竭力维护师道尊严;在课堂上主宰一切,学生不敢言、不敢思、不敢自主,处于被动压抑状态,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必然带来课堂教学的革命。只有突破封闭、僵化的传统课堂,才会使开放的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应运而生。

一、开放的课堂,应是让生活走近学生的课堂

传统课堂,时间、空间固定,立体交错地为课堂教学设置了一堵无形的围墙。学生在相同的时间,静坐在同一个教室里,接受同一个教师同样的教学内容。这样压抑了学生对创造的需求,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使学习与生活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沟,造成了学生与生活的脱节、分离。学习失去了鲜活与情趣,人就会变成机械的呆板的人。开放的课堂将使人们的视界提升到一个新的领域。人们总是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教师应充分使教学内容与整个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课内外、校内外及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自主化,协作化的学习环境,拓展学习内容和学习时空,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发展他们的思维。

二、开放的课堂,应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课堂

构建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传统的课堂,教师主宰了一切,教师讲,学生听,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教师按照教材预设的“教学通道”进行学习。原本由学生做的实验,被教师的演示代替了,原本由学生主动思考而萌发的创造思维火花被教师的思路取代了,实施“单边”教学,学生处于被动的压抑状态,这样极大的束缚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手足。开放的课堂十分注意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积极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进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之目的。

三、开放的课堂,应是民主的课堂

传统的教学,教师的“主导”代替了学生的“主体”,教师“独霸课堂、满堂灌”,使课堂氛围处于一种低调、刻板之中。新课程改革的课堂应是师生关系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应该是宽松的、愉悦的、和谐的。教师在开放的课堂中应扮演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能够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彼此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究,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四、开放的课堂,应是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的课堂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文;传统文化;价值观

中国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古诗文一直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作,其在唐宋时期发展到鼎盛,至今一直为当代人民引以为豪。古诗文是中国千年文化沉积下来的精品,它是古代人们对社会、对生活、对情感等等的表达,也是古代民俗文化不断演变的集聚,也是反映当时社会背景、人们价值观的主要参考依据。当前,小学语文课本中含有大量的古诗文精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古诗文的文化底蕴促进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发挥古诗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就值得众多一线教师共同探讨。本文作者通过借助多媒体的课前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细品文言名句、强化情感体验;立足“诗眼”或“题眼”把握精髓三个方面来列举通过古诗文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一、借助多媒体的课前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知识的储备量及对外界的感知能力较弱。而古诗文又不同于传统的白话文,它对学生的语文功底及分析能力要求较高。很多小学生常常因为看不懂、情绪浮躁等原因很难对古诗文的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就要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做好课前的有效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在学习《春晓》一诗文时,我们将信息化教学融入课堂,通过多媒体模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唯美情景。让孩子们接触高新技术的产物,吸引学生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从而为下文的教学铺设基础。这“处处”都可听到的清新婉转、此起彼落、远近应和的鸟鸣声声,是春天带给诗人的欢乐。感受古人对自然天成的美丽世界的向往。

二、细品文言名句,强化情感体验

我们知道一般古诗文中的内容大多是作者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真实反馈,也是作者心理情感状态的真实表露。所以,细细反复品读古诗文中的名诗佳句可以有效地感受作者的励志情怀。例如,王昌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细读诗句,感受作者对外敌的蔑视,对国家的忠诚以及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细读这些名诗佳句,感受作者当时独自漂泊在遥远的他乡,日夜思念着故乡和亲人的铭心刻骨之情。例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水滴石穿;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等。古人是要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因事小而不为。一个成功的故事就是从小事做起,从小事的完成逐渐地将成功从量变一步步转化为质变的过程。通过细细品味这些名诗佳句,不仅可以感受古人的励志情怀,还可以感受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博大精深。对学生今后的自身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立足“诗眼”或“题眼”,把握精髓

教师在古诗文的讲解过程中,要立足于文章的“诗眼”或“题眼”,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精髓。因为古代名师大家在写诗赋词时,最能表现作者心理感受、社会文化的就是文章中作者的措辞、用字。例如:李白的《赠汪伦》中有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的“深”字用得就恰到好处,一语双关。突出作者与友人的情谊之深胜过千尺深的潭水。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再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彩云间”三字不仅写白帝城地势高峻,也赋予全诗一种爽朗明丽的色彩,而一个“辞”字更写得传神,表达了诗人一旦获得自由后的惊喜情态。第二句实写顺流东下的情景,后两句为补叙之笔,描写行程的经过,特别通过经常使人感到哀婉悲凉的猿鸣反衬出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轻舟”的“轻”字,用得巧妙,是写实,又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感受,真正做到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这样的措辞,值得学生细细品味。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的措辞严谨和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之情。也能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珍惜身边的亲人,孝顺父母。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巧用古诗文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更有助于学生感受中华传统美德。通过当时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写出的文言诗句,更加真实亲切地表现出当时社会的民俗、文化、美德。所以,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就要巧用古诗文、引导学生品味、朗读、积累、感受古代诗人大家的名诗佳句,为小学语文课堂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落实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赵财经.《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0(04)

[2]庞光辉,秦锡纯.《识读结合、识写一体――新编小学语文第一册《影子》教学述评》[J]. 黑龙江教育. 2000(09)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多媒体;结合

在传统观念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让信息技术更好的渗入到课堂的教学,或者说在课堂中如何把握好信息技术,使他成为我们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发挥其特长和优势,避免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负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应用于我们的教学以及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1 信息技术会让课堂教学实现更大的价值

本文所说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基于智能和多媒体的教育教学设备以及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库。“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力求实现信息技术手段与各个学科的课堂全面溶合,并总结出实现整合的可行性方案。以达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和谐愉快的自主式学习过程,努力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良性发展。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领域,从观念上、实践上等诸多方面都引发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深层次变革。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的探究工作已经成为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和事实的存在,信息技术会让课堂教学实现更大的价值,同学们的学习氛围会更有效率。

2 如何让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结合更加紧密

信息技术不能脱离于传统教学方式而独立存在,信息技术是传统教学方式延伸和补充。如当前一些教师,常常在一节课中从头到尾使用电教手段,一节课下来,黑板上几乎很少留下字;还有的教师过于看重课件、影像资料的作用,对实验、演示关注甚少,非常缺乏做实验演示的基本功。可以说,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可以迅速存储、提取,在服务教学上发挥了不小作用。但电子文稿虽好,在屏幕上的呈现却是稍纵即逝的,不及板书能留下一节课完整的轨迹,满足学生对本课的反思性学习。另外,课件制作得再好,毕竟是虚拟的。例如,精心拍摄的实验或演示过程的录像,有着近乎完美的画面。但过分追求实验演示录像的完美,不免有些舍本逐末。完美的实验演示录像是一种教学资源,但课堂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失误,或因特殊原因带来的与预期不同的结果,更是一种教学资源,而且是生动的、生成的、不可多得的教育机缘。抓住机缘,及时实施教育,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科学课探究金属钠的性质演示实验时,把钠放于煤油中,可以使学生感知钠的化学性质是活泼的;用刀切割钠,可以使学生感知钠的硬度。另外,在有水的烧杯中放入酚酞,再将金属钠放入其中,让学生观察。通过用眼睛看,学生可发现钠的周围不断产生气泡,认识这是一个产生气体的反应;钠浮于水面,认识钠的比重比水轻;水溶液逐渐变为粉红色认识这是个产生碱性物质的化学反应。通过用耳朵听,学生可听到,产生气泡的“嗤嗤”声。通过用手触摸,学生可发现这是一个放热反应。这些实践活动的效果是放映影像资料所不能达到的。在真切的演示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相应的知识,而且学到了观察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方法,同时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过程。当然教学过程中,教室后面的学生可能看不清实验现象,授课教师可以用视频摄像仪对准烧杯,将变化呈现在屏幕上,这种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媒体的整合,实现了两种手段的优势互补,可谓相得益彰。

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活动中必须承认,越真实、越富于过程的实践活动,才越能引发学生多视角、多层面的思考。信息技术在过程、实践、体验方面只有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效的结合,才能更好的服务我们的教学。

3 让信息技术的不足化为动力

信息技术虽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和实用性,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并不能完全取代黑板,必要的板书设计也是相当重要的 是教师教学是否严谨的表现之一,是一堂课知识体系的浓缩。现在的课件很少设计板书,学生始终无法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这样很容易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再者,就是受客观条件和个人因素的制约,学科教师能熟练制作多媒体课件的仅占少数,而帮助其制作的专业人员又对教学内容不熟悉,致使课件很难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意图,课堂教学很难取得实效。还有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用多媒体技术来完成教学,有些教学内容如果用实物、模型、挂图或投影演示同样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不必一味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另外,对于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形成,只能通过实际训练才能获得,如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临时装片制作,标本制作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只有学生亲自动手做才能达到要求,必须经过反复操作才能熟练。

当然,我们在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几乎是教师在课前课后倾注了大量的时间,而学生的参与相对比较少,这也是不足的方面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尽可能让学生在获得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信息及运用信息技术等方面得到一点训练。另外,多媒体课堂上,教师的大部分精力集中在课件操作上,师生间的互动有名无实,学生与教师的正常交流受阻,课堂有时不翻课本,更谈不上阅读、思考,学生思维发展大打折扣。

多媒体的应用除了课件和板书外,多媒体教室的设计也是重要因素,现在学校多媒体教室设计还有不合理之处是灯光和投影仪、黑板间的配合较差,上课时不停开关灯,效果不佳,学生做笔记困难等视觉容易疲劳。要有好的课件、投影机灯泡对投影效果很关键,但很贵,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室设计是关键,教师讲课水平和课堂控制能力是基础。鉴于以上问题.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应做好以下几点:

3.1 加大对教师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培训力度使每位一线教师都能得心应手地制作课件。

3.2 开展集体备课,教师协作构建整体课件体系。

3.3 课件具体制作中,应将激发学生兴趣的真实问题引入课堂全方位开展师生互动;给足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不要盲目追求信息量、多样化;

3.4 课件板书要直观、简单、醒目,基本反映本课知识体系;课件制作要体现多元评价机制,如课堂观察、测试练习、学生练习评价和学生体验与反思等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训练;必要时,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互为补充,以达到教学方式的有效整合。

3.5 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合适的多媒体辅助教学量力而行,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模式。

3.6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要遵循学生身心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容易使身心疲劳,所以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教师必须对画面上的信息加以限制,做到界面制清晰节约。

4 信息技术在课堂中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信息技术产生,促进了当代教育方法和思想的飞跃。作为一线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画龙点睛之作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工具。

4.1 在疑点中点拨成为“点睛之作”。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现场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流程,特别是不应拘泥于预设好的基于多媒体或网络环境下的“呆板”固定的教学流程。而应即时捕捉并理智地把有效的生成资源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盘活资源,激发灵性,丰富课堂的内涵,拓展生成的空间。

【课堂案例】在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课中讲到人能听到声音频率范围在20赫兹到 20000赫兹,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能听到声音频率范围越来越窄。根据常识学生也知道这个道理。但怎么验证呢?此时教师用多媒体播放频率20赫兹时,有6位学生说听到了,而在播放30赫兹音乐时大部分学生都说听到了,有3位和教师听不到,直到播放50赫兹时,教师和所有的学生才都听到了。如此的重复播放引导,老师和同学们就可以在视频、音频的冲击下用眼睛、耳朵、心灵去思考、想像、品味、揣摩,闪现了教者驾御信息技术的能力和面对点睛之处巧妙点拨的智慧与灵性。

4.2 在有限时空里生成无限的想象。生动的课堂,其教学重心和理念的转变,但教学时间、空间却不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善于运用教学机智敏锐地去捕捉、去发现每一个新的课堂运用现在技术的闪亮点,更要以深厚的人文底蕴、丰富的知识储备、平实的教育技术能力在有限的时空随机应变,瞬间点化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