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传统的课堂教学范文

传统的课堂教学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3: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传统的课堂教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传统的课堂教学

篇1

一、把握教材,精心备课,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

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课文的重点、难点,才能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地调控师生的作用,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

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师在熟悉教材、研读教材的同时,逐渐地会产生一个如何教的完整的思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诱导即是教学思路,诱导的过程即是教学思路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一般地说,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主要是循着教师的思路进行的,因此教学思路就有了鲜明的实践性的特点。它不只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教案中,还必须转化为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思路清晰,信息技术课就会呈现清晰,学生的思维也会渐渐清晰,从而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启迪。教师的个人思维品质集中地体现在教学思路上,又以非常鲜明的个性化色彩,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二、仔细研究学生,搞好学情分析

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之一。好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层次感、研讨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点等都是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好的构思和创意都有很强的针对性,都需要对学生有真切的了解。因此,要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应当对学生作出更为深入和具体的分析,为教师本人备课及实施所用。比如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方面的基础,有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已有了良好的基础,但有部分学生在之前很少接触信息技术课程,连基本的汉字输入都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下来,都应该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做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对学生了解得越清楚,教学中就更能心中有底,通过及时反馈调节教学的重点与进程,就能适时进行质疑、追问,把问题引向深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深入领会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也就是引导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几个方面有机整合,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操作、学习方式单一、缺乏学生主动参与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呈现出兴趣性、自主性、探究性,给学生广阔的参与空间,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多彩的问题,给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四、大胆放手,激发创造,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程度

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喜欢把每一个内容讲得细细的,这种做法是要不得的。其弊有四:1、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容易被动学习;2、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思想容易被框死;3、课堂气氛不活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难以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书法中有飞白,那是意境;在绘画中有虚有实,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在教学中也应该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老师应大胆放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开展即时评价,实施“以评促学”

在新课标下,课堂教学评价己不仅是放在学会知识上,而且更加注重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所以在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进行评价时,我们更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评价。所以在信息技术课上,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课,都需要现场组织学生对个别或部分作品进行评价和总结。在选择作品评价和总结时,要照顾到各个水平层面的学生作品,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的知识技能,看学生作品的创意构思是否创造性地组合利用了所学知识技能,提倡学生作品要有不同的风格和方法,鼓励学生创作出饱含自己创意的作品。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其优劣之处,以及编辑修改的建议等。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六、加强课堂管理,强化课堂礼仪

要加强课堂教学时间有效性管理。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所以必须在最小的单位时间内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努力争取在课堂内达成大部分教学目标。

要加强课堂教学纪律管理。计算机教室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教学场所,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若没有充满激情的上下课仪式,学生的注意力很难进入学习主题。因此信息技术课堂更要强化上下课仪式,让形散而神不散,让每一节课都有一个充满激情的开始,有一个圆满的结束。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几年来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2

【关键词】网络课堂;传统课堂;网络课下作业

教学方法的理论是教学理论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人类有教学活动开始,随之也就有了教学方法的创造和应用。在千百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人们创造和总结出难以记数的各种教学方法。在日益强调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今天,对传统教学法的改革刻不容缓,而网络课堂便是有效的改革手段之一。

一、网络课堂的特点

网络课堂是基于互联网络的远程在线互动课堂。一般系统采用音视频传输以及数据协同等网络传输技术,模拟真实课堂环境,通过网络给学生提供有效地上课环境。标准的网络课堂系统拥有文档播放、视频语音交互、背景音乐、电子教鞭、电子白板、屏幕共享、网页共享、文字交互、课程录制、虚拟课堂等功能;其标准使用状况是:学员在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上安装网络课堂客户端软件或直接使用浏览器,再使用由网络课堂管理者提供的学员账号登陆客户端,即可参加网络课堂教学。网络课堂有课堂学习与课下作业的两类系统,就如同听老师讲课和完成作业一样。网络课堂的核心意义就是教学资源共享、协同浏览。

二、网络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比较

传统课堂教学有很多不足,例如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对教学难点的掌握,通过学习观察比较,我认为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以教定学 、以本为本 、教路单一 、学法单一 、目标单一 、问题单一 、评价单一 、过程单一 。网络课堂与传统的线下课堂有很多优点:丰富教师资源(提高教师教学效率,让更多名师为你做“贴身”辅导),降低教学成本,管理一目了然(轻松管理学生、教室、课程,操作简易方便 ),学习身临其境(完全模拟真实上课场景,无障碍学习),授课形式多样(除黑板讲解外还可应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教学生动有趣),课程自动录制(课程可自动录制、回放,方便学生复习,教学存档),板书轻松保存(上课板书一键保存,高效又环保)。网络课堂是基于互联网络的远程在线互动课堂,有课堂学习与课下作业的两类系统。传统的课下作业形式有以下缺点:

1、学生抄题目浪费时间;

2、学生抄作业现象严重;

3、作业抄袭现象使教师重复劳动。因此对传统作业形式的改革势在必行,而网络课下作业系统正是有效的改革手段之一。

三、高等数学课程网络课程的必要性

首先,高等数学相对其他课程来讲课程难度大,内容枯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教学形式的改革显得迫在眉睫。其次,高校老师受一些学校教学制度约束,不得不把"重概念,重思想,重应用"的教学转化为"应试教育"。再次,各校把高等数学课时压了又压,在这种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借助网络课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是非常必要的。最后,网络课堂可通过借助数表、图形、动画等将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直观的形式表达,用实例和示例加深对概念、方法的理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了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实现高等数学网络课堂教学的核心

如何设计让学生喜欢的高等数学网络课下作业是网络课堂研究的核心。成功的高等数学课下作业系统可帮助学生完全地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防止学生对知识的遗漏。系统应设有 “自修室”、“课外拓展”等子栏目,以视频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补充并复习在课堂上的知识点,增强学习趣味性,加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自学能力,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能够让学生综合了解相关知识点,以课外小故事等形式帮助学生发散思维理解并综合记忆课程对应知识点。因此网络课堂的设计必须具备如下特点:

1、方便的命题和作业提交功能;

2、完善的批阅功能;

3、智能的评分机制;

4、强劲的统计分析功能;

5、贴心的设计。

参考文献:

[1]顾美玲,大学数学理论与方法.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2]高翔林,大学数学发展思路.〈数学通报〉2002第10期

[3]桑琳 高等数学教学的改革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大连大学学报2001(01)

[4]尚春虹 数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数学教育学报2002(03)

篇3

关键词:课堂;开放;教学;模式;思想;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2-0069-01

课堂是什么,从生态学的角度看,课堂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程与教学活动的系统。它的本质特点是生态性,或曰生命性。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强调,根本不可能有独立自主的生命,事实上一切生存之物都有依赖性。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构成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其中,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中人的因素,知识是实现师生生命交流和促进师生生命丰满和完善的基础与中介。然而,也正是因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了人的存在,才有了知识的传播与生成;也正是有了知识的传播与生成,才使课堂教学中富含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才有可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生态意味着开放。一种生态系统只能在适当的环境状态下存在,只有保持对外开放,也就是说只有和外界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才具有生命力。生命就意味着永远不完善、不确定,因为它取决于它的身外之物。生命体越是自主,就越是不足,生命体越是前瞻,它就越是需要外界组织和实践。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是一种封闭、僵化的状态,教学过程分强调预设和封闭。照本宣科,教学情景“单一化”、“格式化”设置,也不能确定“世界是课本”的新的课程理念。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中的“活力因子”缺乏,教师竭力维护师道尊严;在课堂上主宰一切,学生不敢言、不敢思、不敢自主,处于被动压抑状态,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必然带来课堂教学的革命。只有突破封闭、僵化的传统课堂,才会使开放的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应运而生。

一、开放的课堂,应是让生活走近学生的课堂

传统课堂,时间、空间固定,立体交错地为课堂教学设置了一堵无形的围墙。学生在相同的时间,静坐在同一个教室里,接受同一个教师同样的教学内容。这样压抑了学生对创造的需求,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使学习与生活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沟,造成了学生与生活的脱节、分离。学习失去了鲜活与情趣,人就会变成机械的呆板的人。开放的课堂将使人们的视界提升到一个新的领域。人们总是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教师应充分使教学内容与整个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课内外、校内外及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自主化,协作化的学习环境,拓展学习内容和学习时空,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发展他们的思维。

二、开放的课堂,应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课堂

构建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传统的课堂,教师主宰了一切,教师讲,学生听,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教师按照教材预设的“教学通道”进行学习。原本由学生做的实验,被教师的演示代替了,原本由学生主动思考而萌发的创造思维火花被教师的思路取代了,实施“单边”教学,学生处于被动的压抑状态,这样极大的束缚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手足。开放的课堂十分注意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积极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进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之目的。

三、开放的课堂,应是民主的课堂

传统的教学,教师的“主导”代替了学生的“主体”,教师“独霸课堂、满堂灌”,使课堂氛围处于一种低调、刻板之中。新课程改革的课堂应是师生关系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应该是宽松的、愉悦的、和谐的。教师在开放的课堂中应扮演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能够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彼此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究,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四、开放的课堂,应是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的课堂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文;传统文化;价值观

中国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古诗文一直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作,其在唐宋时期发展到鼎盛,至今一直为当代人民引以为豪。古诗文是中国千年文化沉积下来的精品,它是古代人们对社会、对生活、对情感等等的表达,也是古代民俗文化不断演变的集聚,也是反映当时社会背景、人们价值观的主要参考依据。当前,小学语文课本中含有大量的古诗文精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古诗文的文化底蕴促进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发挥古诗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就值得众多一线教师共同探讨。本文作者通过借助多媒体的课前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细品文言名句、强化情感体验;立足“诗眼”或“题眼”把握精髓三个方面来列举通过古诗文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一、借助多媒体的课前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知识的储备量及对外界的感知能力较弱。而古诗文又不同于传统的白话文,它对学生的语文功底及分析能力要求较高。很多小学生常常因为看不懂、情绪浮躁等原因很难对古诗文的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就要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做好课前的有效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在学习《春晓》一诗文时,我们将信息化教学融入课堂,通过多媒体模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唯美情景。让孩子们接触高新技术的产物,吸引学生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从而为下文的教学铺设基础。这“处处”都可听到的清新婉转、此起彼落、远近应和的鸟鸣声声,是春天带给诗人的欢乐。感受古人对自然天成的美丽世界的向往。

二、细品文言名句,强化情感体验

我们知道一般古诗文中的内容大多是作者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真实反馈,也是作者心理情感状态的真实表露。所以,细细反复品读古诗文中的名诗佳句可以有效地感受作者的励志情怀。例如,王昌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细读诗句,感受作者对外敌的蔑视,对国家的忠诚以及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细读这些名诗佳句,感受作者当时独自漂泊在遥远的他乡,日夜思念着故乡和亲人的铭心刻骨之情。例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水滴石穿;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等。古人是要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因事小而不为。一个成功的故事就是从小事做起,从小事的完成逐渐地将成功从量变一步步转化为质变的过程。通过细细品味这些名诗佳句,不仅可以感受古人的励志情怀,还可以感受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博大精深。对学生今后的自身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立足“诗眼”或“题眼”,把握精髓

教师在古诗文的讲解过程中,要立足于文章的“诗眼”或“题眼”,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精髓。因为古代名师大家在写诗赋词时,最能表现作者心理感受、社会文化的就是文章中作者的措辞、用字。例如:李白的《赠汪伦》中有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的“深”字用得就恰到好处,一语双关。突出作者与友人的情谊之深胜过千尺深的潭水。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再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彩云间”三字不仅写白帝城地势高峻,也赋予全诗一种爽朗明丽的色彩,而一个“辞”字更写得传神,表达了诗人一旦获得自由后的惊喜情态。第二句实写顺流东下的情景,后两句为补叙之笔,描写行程的经过,特别通过经常使人感到哀婉悲凉的猿鸣反衬出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轻舟”的“轻”字,用得巧妙,是写实,又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感受,真正做到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这样的措辞,值得学生细细品味。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的措辞严谨和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之情。也能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珍惜身边的亲人,孝顺父母。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巧用古诗文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更有助于学生感受中华传统美德。通过当时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写出的文言诗句,更加真实亲切地表现出当时社会的民俗、文化、美德。所以,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就要巧用古诗文、引导学生品味、朗读、积累、感受古代诗人大家的名诗佳句,为小学语文课堂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落实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赵财经.《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0(04)

[2]庞光辉,秦锡纯.《识读结合、识写一体――新编小学语文第一册《影子》教学述评》[J]. 黑龙江教育. 2000(09)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多媒体;结合

在传统观念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让信息技术更好的渗入到课堂的教学,或者说在课堂中如何把握好信息技术,使他成为我们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发挥其特长和优势,避免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负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应用于我们的教学以及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1 信息技术会让课堂教学实现更大的价值

本文所说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基于智能和多媒体的教育教学设备以及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库。“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力求实现信息技术手段与各个学科的课堂全面溶合,并总结出实现整合的可行性方案。以达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和谐愉快的自主式学习过程,努力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良性发展。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领域,从观念上、实践上等诸多方面都引发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深层次变革。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的探究工作已经成为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和事实的存在,信息技术会让课堂教学实现更大的价值,同学们的学习氛围会更有效率。

2 如何让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结合更加紧密

信息技术不能脱离于传统教学方式而独立存在,信息技术是传统教学方式延伸和补充。如当前一些教师,常常在一节课中从头到尾使用电教手段,一节课下来,黑板上几乎很少留下字;还有的教师过于看重课件、影像资料的作用,对实验、演示关注甚少,非常缺乏做实验演示的基本功。可以说,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可以迅速存储、提取,在服务教学上发挥了不小作用。但电子文稿虽好,在屏幕上的呈现却是稍纵即逝的,不及板书能留下一节课完整的轨迹,满足学生对本课的反思性学习。另外,课件制作得再好,毕竟是虚拟的。例如,精心拍摄的实验或演示过程的录像,有着近乎完美的画面。但过分追求实验演示录像的完美,不免有些舍本逐末。完美的实验演示录像是一种教学资源,但课堂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失误,或因特殊原因带来的与预期不同的结果,更是一种教学资源,而且是生动的、生成的、不可多得的教育机缘。抓住机缘,及时实施教育,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科学课探究金属钠的性质演示实验时,把钠放于煤油中,可以使学生感知钠的化学性质是活泼的;用刀切割钠,可以使学生感知钠的硬度。另外,在有水的烧杯中放入酚酞,再将金属钠放入其中,让学生观察。通过用眼睛看,学生可发现钠的周围不断产生气泡,认识这是一个产生气体的反应;钠浮于水面,认识钠的比重比水轻;水溶液逐渐变为粉红色认识这是个产生碱性物质的化学反应。通过用耳朵听,学生可听到,产生气泡的“嗤嗤”声。通过用手触摸,学生可发现这是一个放热反应。这些实践活动的效果是放映影像资料所不能达到的。在真切的演示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相应的知识,而且学到了观察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方法,同时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过程。当然教学过程中,教室后面的学生可能看不清实验现象,授课教师可以用视频摄像仪对准烧杯,将变化呈现在屏幕上,这种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媒体的整合,实现了两种手段的优势互补,可谓相得益彰。

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活动中必须承认,越真实、越富于过程的实践活动,才越能引发学生多视角、多层面的思考。信息技术在过程、实践、体验方面只有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效的结合,才能更好的服务我们的教学。

3 让信息技术的不足化为动力

信息技术虽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和实用性,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并不能完全取代黑板,必要的板书设计也是相当重要的 是教师教学是否严谨的表现之一,是一堂课知识体系的浓缩。现在的课件很少设计板书,学生始终无法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这样很容易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再者,就是受客观条件和个人因素的制约,学科教师能熟练制作多媒体课件的仅占少数,而帮助其制作的专业人员又对教学内容不熟悉,致使课件很难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意图,课堂教学很难取得实效。还有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用多媒体技术来完成教学,有些教学内容如果用实物、模型、挂图或投影演示同样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不必一味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另外,对于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形成,只能通过实际训练才能获得,如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临时装片制作,标本制作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只有学生亲自动手做才能达到要求,必须经过反复操作才能熟练。

当然,我们在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几乎是教师在课前课后倾注了大量的时间,而学生的参与相对比较少,这也是不足的方面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尽可能让学生在获得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信息及运用信息技术等方面得到一点训练。另外,多媒体课堂上,教师的大部分精力集中在课件操作上,师生间的互动有名无实,学生与教师的正常交流受阻,课堂有时不翻课本,更谈不上阅读、思考,学生思维发展大打折扣。

多媒体的应用除了课件和板书外,多媒体教室的设计也是重要因素,现在学校多媒体教室设计还有不合理之处是灯光和投影仪、黑板间的配合较差,上课时不停开关灯,效果不佳,学生做笔记困难等视觉容易疲劳。要有好的课件、投影机灯泡对投影效果很关键,但很贵,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室设计是关键,教师讲课水平和课堂控制能力是基础。鉴于以上问题.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应做好以下几点:

3.1 加大对教师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培训力度使每位一线教师都能得心应手地制作课件。

3.2 开展集体备课,教师协作构建整体课件体系。

3.3 课件具体制作中,应将激发学生兴趣的真实问题引入课堂全方位开展师生互动;给足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不要盲目追求信息量、多样化;

3.4 课件板书要直观、简单、醒目,基本反映本课知识体系;课件制作要体现多元评价机制,如课堂观察、测试练习、学生练习评价和学生体验与反思等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训练;必要时,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互为补充,以达到教学方式的有效整合。

3.5 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合适的多媒体辅助教学量力而行,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模式。

3.6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要遵循学生身心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容易使身心疲劳,所以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教师必须对画面上的信息加以限制,做到界面制清晰节约。

4 信息技术在课堂中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信息技术产生,促进了当代教育方法和思想的飞跃。作为一线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画龙点睛之作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工具。

4.1 在疑点中点拨成为“点睛之作”。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现场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流程,特别是不应拘泥于预设好的基于多媒体或网络环境下的“呆板”固定的教学流程。而应即时捕捉并理智地把有效的生成资源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盘活资源,激发灵性,丰富课堂的内涵,拓展生成的空间。

【课堂案例】在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课中讲到人能听到声音频率范围在20赫兹到 20000赫兹,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能听到声音频率范围越来越窄。根据常识学生也知道这个道理。但怎么验证呢?此时教师用多媒体播放频率20赫兹时,有6位学生说听到了,而在播放30赫兹音乐时大部分学生都说听到了,有3位和教师听不到,直到播放50赫兹时,教师和所有的学生才都听到了。如此的重复播放引导,老师和同学们就可以在视频、音频的冲击下用眼睛、耳朵、心灵去思考、想像、品味、揣摩,闪现了教者驾御信息技术的能力和面对点睛之处巧妙点拨的智慧与灵性。

4.2 在有限时空里生成无限的想象。生动的课堂,其教学重心和理念的转变,但教学时间、空间却不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善于运用教学机智敏锐地去捕捉、去发现每一个新的课堂运用现在技术的闪亮点,更要以深厚的人文底蕴、丰富的知识储备、平实的教育技术能力在有限的时空随机应变,瞬间点化生成。

篇6

虽然现在大半个中国都在轰轰烈烈地进行高效课堂,但新课程别强调情景创设,我觉得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新的教学中仍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上课伊始,我就以孩子们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导入:很久以前,乌龟与兔子之间发生了争论,它们都说自己跑得比对方快。于是它们决定通过比赛来一决雌雄。确定了路线之后它们就开始跑了起来。兔子一个箭步冲到了前面,并且一路领先。看到乌龟被远远抛在了后面,兔子觉得,自己应该先在树下休息一会儿,然后再继续比赛。于是,它在树下坐了下来,并且很快睡着了。乌龟慢慢地超过了它,并且完成了整个赛程,无可争辩地当上了冠军。兔子醒了过来,发现自己输了。

兔子的心里一直很郁闷,过了几个月,兔子委托小黄狗向乌龟第二次宣战,结果小黄狗赢了。兔子这下纳闷了,这是为什么呢?德高望重的裁判长大象伯伯画出了兔子和小黄狗跑过的路线(电脑出示),原来兔子跑的图形是正方形,边长40米;小黄狗跑的图形是圆形,半径40米。谁跑的路程短呢?接下来我指名学生比划了两个图形的周长,并且计算出了正方形的周长是C=4a,40×40=1600米。而圆的周长则无法计算,把矛盾引发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于是引出新课题:圆的周长。

接下来,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用绳绕法、滚动法测量圆的周长,并且测出圆的直径,计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最后比较表中的数据发现:圆的大小不一,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并总结出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C=∏d或者C=2∏r,通过学生的测量,探讨,交流,学生不仅体验了新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了一个再发现、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同时又了解了圆周率的创始人祖冲之,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感想和体会:

一、情境创设要自然,导课激趣要有感召力。

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我们数学课堂教学应创设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不断地自我反思,最终能灵活解决数学问题。

创设情境可通过动手操作、看动画演示、做数学游戏、讲数学故事、联系实际生活等多种方式进行。可以是教师在课前设计的,在上课开始的时候作为创设情境,积累经验和提出问题之用,显然,关键在教师要创设好问题情境,必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要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要贴近学生生活,要带有激励性和挑战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统一起来。

二、在小组合作中交流,发现新知,掌握新知。

篇7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高中化学

一、教学方式现状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投影、电视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手段越来越显示其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由于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优势明显,学校多媒体设施到位,部分教师过分依赖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进行教学,使传统教育中黑板板书、演示实验等方法在课堂中所占的比例减少,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在课堂教学中得不到体现。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协调好这两种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是每个教师都应该权衡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高中化学课程内容特点,根据平时教学经历,分析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方式优缺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高中新课标的知识特点及培养目标

高中化学新课标对知识体系要求的特点:一是知识的社会实践性,高中化学重视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注重在社会背景中引导学习化学知识。二是将科学探究作为重要学习方式。化学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学生探究,这些科学探究在教材中是通过设计实验达到目的的,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科学学习方法。三是高中化学理论知识的抽象。新课程突出“物质”“结构”和“反应”三大核心主题,其知识体系突出化学基本观念的主导作用,了解微观世界物质的抽象性。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形成化学观念,能说出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并给予解释。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分阶段、循序渐进地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从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过程来看,必须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中,深刻理解和掌握有关的化学知识和核心概念。

三、两种教学优点比较及课堂教学方式的选择

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多优势。首先网络知识丰富,且方便获取,电脑网络的普及,教师能随时通过网络将前沿的化学科学技术和社会现象,引入课堂,结合时事找出其中的化学知识点,增强化学实践性,加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习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基本观念的过程。其次多媒体设施的普遍使用,学校的教室都能很方便地使用清晰的电视,先进的便捷的现代化多媒体设施,使得图片与视频的引用成为可能,能生动地解释课堂知识,将富于启发、促进思维的画面展现给学生。三是节约时间,可以将事先设计的电子板书及习题在课堂上显示,可以节省教师在黑板书写的大量时间,使课堂效率增加,使课堂节奏更为紧凑。传统的化学教学的优势也有很多,如实验的实效,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化学思维是不可取代的。传统的板书能保持整节课的知识脉络,也能给教师随机应变的空间,教师能自如临场发挥变化教学环节,板书过程也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理解、消化知识。而且对于有些教师来说,传统的教学课堂更能节省备课时间,不用长时间地去搜寻资料做幻灯片。

如何根据信息技术优点来实现高中化学教学所需要达成的目标呢?根据课堂内容及教师采用的形式来选择。与社会联系紧密且需要图片和视频更能说明学习内容使用多媒体教学,如选修一《化学与生活》、选修二《化学与技术》,多与社会生活联系,与社会背景联系,教师花一些时间与精力,通过网络能搜罗到很多与之有关生活物质的图片和工厂的视频,能吸引学生惊奇的目光,发现化学的社会性和实用性。而化学在社会中不合适的应用引起学生反思,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必修二的内容涉及元素、核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有机化合物的成键特征等核心概念,以及对微粒运动的特点初步形成“微粒间存在相互作用”的认识等,这些教学内容需要学生具有非常强的空间想象能力,需要借助多媒体学习。有些有毒性实验,如必修一中的氯气性质实验,安全第一的原则下,借助多媒体教学播放视频,利大于弊。

在哪些内容采用传统教学更方便学生学习呢?对于可以进行的实验,则少用多媒体,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更能体会科学的严谨,对物质性质的了解更为直观。必修一中主要讲述实验中化学、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更多要求学生对物质性质的了解,通过科学探究――实验来学习掌握,对实验器材的观察和完成实验步骤,留下印象深,疑问多,提高了对化学的好奇心及学习兴趣。《化学反应原理》中,应用多媒体课件对抽象概念辅助理解时,实验起着引导作用。在实验中,学生体会各种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的影响,激发学生不断探究的热情和学习兴趣。学习电化学知识,学生在实验室探究原电池形成的原理及条件的兴趣极大,仪器的改进和实验设配的完善,使学生实验安全性相对提高,开展学生实验也非常容易。需要学生慢慢体会的知识点,少用多媒体,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更适合学生。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对公式的理解运用,掌握较难,播放幻灯片并讲解的速度有些过快,新知识的框架建成需要学生逐渐理解、理清思路,教师在黑板上书写时,节奏能随时根据学生进度调节,与学生脑中学习的过程能达到一致。还有课堂板书,整节课的知识脉络呈现在黑板上,不会随时消失,帮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学生能回头看重难点知识,帮助理解难点。

篇8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如果从夸美纽斯数起,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因其优越性而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和采用。而且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课堂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都必须在课堂中完成。因而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虽然不可能找到固定的模式,但是可以提出几项基本要求,以期引起大家的重视。

一教学观念现代化

实践证明: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走样”。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符合现代教学观的崭新体系,努力做到“五个转变”和确立“四种教学观”。

“五个转变”是指:①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②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③由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④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发展能力的教学;⑤由教学方法的“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

“四种教学观”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如下四种观念:①整体观。即是用整体观点指导课堂教学,从整体上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等)的积极性,使它合理组合,和谐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②重学观。就是要求教者重视学法指导,积极地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③发展观。不但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更重要的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④愉快观。要把愉快因素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

二数学目标明确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因素和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目标制定明确,便能发挥如下功能:对指引师生的教与学,有定向功能;对教改程序的有效进行,有控制功能;对知识与能力的双向发展,有协调功能;对减轻学生因题海战术而盲目训练所造成的负担,有效率功能;对教改工作的科学评价和管理,有竞争功能;对统一标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稳定功能。

由此可见,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应制定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定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感情教育等项的达标要求。

三教学方法科学化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而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其中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而学生的学法实际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

教法制约学法,并给课堂教学效率带来重要影响。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注意体现如下四个原则:启发性原则、生动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生动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富有艺术性,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自主性原则是指方法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方法要处理好全体和个别的关系。

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法就不同。目前,一 节课中只采用一种教法的极少,同时单一地运用某一教法,也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并能体现时代的特点和教者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传统的数学教学,从概念到概念,教师单靠粉笔和黑板讲解,势必影响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提高。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多媒体教学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因为它合理地继承了传统的教学媒体 ,恰当地引进了现代化教学媒体 ,使二者综合设计、有机结合,既能准确地传导信息,又能及时地反馈调节,构成优化组合的媒体群。

这样能使学生视、听触角同时并用,吸收率高,获得的知识灵活、扎实,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课堂结构高效化

现代教学论认为:应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变课堂为学堂。 不同的课型有各自的基本结构模式,同一课型的结构模式,也会因教学指导思想的不同、客观教学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课堂结构高效化并不一定是大容量、快节奏和高要求,一个有活力的、高效化的课堂结构,必须具备如下六个因素:构成一个“环环紧扣、层层入深、步步有新、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相适应;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程度;学生当堂练习的数量和质量;课堂信息反馈畅通的程度,能否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调节;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六基本训练序列化

篇9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 传统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模式

一、前言

英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的教学,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即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其课堂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英语课堂教学,顾名思义,是语言的教与学的过程,是一种多层次、多功能、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的活动,是教与学双向作用的复杂而又细致的过程。但长期以来,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更强调语言的形式,缺乏语言的实际操练,使英语课堂枯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下降。而任务型教学模式既注重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也兼顾了语言的交际功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方式。笔者认为,当前应倡导英语课堂教学从传统型向任务型转变。

二、传统型教学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在很长时间内,英语课堂教学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记忆型教学或单纯性接受型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程序通常是三步骤:教师呈现教学内容;学生接受教学内容;通过练习和测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此教学程序单一、固定、不灵活,而且收效甚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导,控制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学习者被动参与,接受教学信息。传统语言教学模式重视理论知识,忽视实际应用;重视教材内容,轻视社会实践;重视考试成绩,忽略操作技能。

但是,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不是“教会的”,而是在实际的应用中“习得的”。单凭教师单方面的呈现,很难使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内有效地习得语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培养的英语学习者也只能是被动的“语言接受者”和“语言复制者”。学生只能凭借在课堂中教师给予的知识形成“记忆库”,然后进行搜索来完成各项练习。这也造成了一个问题,即英语学习者如何应对纷繁复杂的实际情况。也就是说,在现实中往往会出现一批“高分低能”的英语学习者。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如何在英语课堂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笔者认为,英语教学要向课堂要效率,任务型教学模式为广大师生开启了一条新的道路。

三、任务型教学模式

3.1任务型教学的概念

国家新《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任务型教学模式(Task-based Learning Model),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任务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应用为导向,在教师特定的语言交际项目和活动的任务中,达到学生自主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

3.2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特点

任务型教学特别强调语言学习者的自主性,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语言交际法的延伸,更强调语言学习的过程。

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最明显的特点是它更强调采用具有明确目标的“任务”来帮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和运用语言;当然在其中不论是“真实任务”还是“教学任务”,都能使他们产生更强烈的语言学习动机,从而使其成为自主的学习者。

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另一重要的特点是教师作用的变化。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课程教学的设计中,教师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根据自己对语言本身、语言的学习和语言的教学的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语言需要和能力,从而设计恰当的教学任务,并能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给予及时的评价和反馈,也能够根据实际的操作情况调整教学设计。这也要求教师必须参与课程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研究,成为自主的实践者。

四、任务型英语教学的优势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根据笔者这几年来的实践教学经验总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目标明细化

与传统教学相比,任务型教学的一个显著的优势是目标明细化,这里的目标主要是指课堂任务目标明确化和系统化:即教师在课堂任务设计中每一项任务都是具体的,也就是说教师当把任务提出来的时候,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另外课堂的所有任务应该是系统的,而不是零散的或随机性太大,语言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跳跃式的。

4.2组织多样化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形式的任务,以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兴趣。根据话题或任务内容的不同,任务的设置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式。从人数上来看,有学生个体独立完成的任务;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的任务;全班一起完成的任务。从形式上来看,可以是问答、对话、讨论、辩论、小品等;另外,可以在课堂中加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如PPT,VIDEO,使课堂形式多样化,能有效地鼓励和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4.3参与广泛化

任务型教学另一个明显的优势是参与的广泛度。与传统英语教学相比,学生的参与度更广。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全班学生都参与其中,收集和网络信息,并在任务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样的教学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英语综合理解能力,也实现了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极其重要的是在任务执行中学生所建立的信心和感受的成功。

4.4成效显著化

通过任务型教学,学生能在各种任务的执行过程中有针对性地使用英语,自觉地操练英语的各种技能,从而达到英语有效习得的目的。当然,这不是仅凭一个任务或一堂课能达到的,这需要长时间反复不断的坚持与系统的规划。与传统英语教学相比,任务型英语教学更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成效更显著。

五、任务型教学模式在英语课堂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5.1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的关系的把握

语言输出主要是指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用和操练英语。但语言的输入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平衡。在语言输入问题上要注意三点:其一,在英语材料的选择上要根据学生的水平,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否则不能起到语言输入的功效;其二,在学生执行任务、完成语言输出后,教师要及时准确地评价与反馈,对学生的错误语言输出进行纠正(教师要注意方式、方法),以达到学生正确信息输入的目的;最后,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的时间比例要恰当。

5.2活动的趣味性与实用性的关系的把握

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和活动中要趣味性与实用性兼顾。过分考虑任务和活动的趣味性,可能会造成无的放矢的尴尬,学生笑过之后是否真正学习到什么。过分地考虑实用性,即此任务的设置能直接达到解决某问题的目的,但过分枯燥或与学生实际生活经历差距太大,如科技类话题或文章,教师就应该在任务的设计上注意趣味性,步步为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设置任务系列。

六、结语

任务型教学为教师提供了新型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过分强调语言形式的教学方法,而采用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关注语言习得过程、重视语言技能培养的开放式教学。任务型教学模式将课堂与实践相结合,将形式与内容相融合,真正地体现了教学互动和语言习得的本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龚亚夫,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魏永红.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10

【关键词】初中 数学 教学 误区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164-01

新课改实施以来,初中数学改革的优秀成果不断涌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得到绝大部分教师的认可,不少教师积极探索、踊跃创新,在日常教学中运用了一些新型的教学设计,但同时暴露出一个问题,一些教师一味求新求变,却陷入了教学的误区。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传统误区分析

(一)教学手段上的误区――“重”多媒体“轻”板书

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具有表现生动、信息容量大、提高教学效率、调动学生兴趣等优点,以致于有些教师以为不用多媒体来教学就意味着观念落后,跟不上时展,导致他们为了吸引学生眼球,花费相当多的时间来制作精美的课件,而冷落了传统的板书,讲课时甚少与学生进行互动,仅仅是单纯的演示。例如,有的教师在导入《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2.1的《轴对称图形》时,运用了华丽的Flas展示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并配以悦耳的背景音乐,令教师和学生过于忘情,而遗忘了本课教学的目的。可想而知,学生缺乏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教学的效果必定大打折扣。传统的板书虽不及多媒体的“快”,但正是因为板书的“慢”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另外,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会产生一种惰性,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课堂提问上的误区――重过程,轻目的

在实践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注重课堂提问带动的热闹氛围,而忽视课堂提问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有的教师在问题的设置上,或太深奥,完全超出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或太简单,体现不出提问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讲授《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3.2的《中心对称》时,问学生:“汽车的轮子是什么形状?”很多学生觉得问题太简单,笑而答曰:“圆形”。教师接着问:“假如车轮是三角形或者正方形,车子还能开起来吗?”学生依然笑而答曰:“不能。”如果这时能多问一个“为什么”,必定能引发学生进行思考。然而很多教师到这里就停住了,没有想到继续追问就开始讲课,起不到实质性的启发作用。另外,教师习惯性提问那些活跃、外向的学生,而忽略了其他内向、不爱参与回答问题的学生,这就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对整体教学质量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三)合作学习上的误区――重形式,轻内容

实施新课改后,很多教师都积极引入了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意在培养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自主性。然而,在现实中有些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仅仅是一种形式,没有实质性的合作,表现为以下几点:合作学习的内容缺乏深入探讨的价值;小组学习开展得匆忙,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合作学习的参与度明显不均衡,活跃的学生与内向的学生形成鲜明的对比;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太短;每个学生都在张嘴,但彼此都听不清对方讲什么;缺乏合作学习成果展示环节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容易导致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为合作而合作,重形式轻内容,只会使合作学习变得没有价值。

二、针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误区的对策

(一)针对教学工具的有效对策

当下多媒体教学盛行,数学教师大可不必趋之若鹜。新式的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黑板和挂图有机结合,方能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板书对于解题演算、书写规范等方面具有更强的引导作用,而且便于教师在演示过程中进行情感的交流和对话,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选取合适的教学工具和方法。

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切忌照搬教材而不做分析。事实上,课件应该是对教材信息的有效整合,而不是“拿来主义”。教师首先应明确教学任务,围绕学生知识形成与提高进行课件设计,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课件资料进行深入的观察、讨论、推算、验证和总结,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演示。

(二)针对课堂提问的有效对策

数学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创设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融入其中并结合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思考,这样容易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讲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可以创设一个简单的情境,让学生拿一个透明胶布和一把直尺,通过两者不同的位置摆放,总结出直线和圆有哪些位置关系。

另外,还要顾及到不同基础和个性的学生,通过由易到难、有层次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问的形式因问题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而不同。例如,复习函数的知识时,可以连续追问:你学到了几种三角函数?角度发生变化时,这些三角函数值又是怎么变化的?这些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特殊三角函数值的?生活中有哪些是三角函数的运用?通过这几个问题进行提问,学生就对函数的知识点有了大致的梳理,回答出这几个问题,也就掌握了函数知识点的线索。

(三)针对合作学习的有效对策

虽然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下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但并非全部学习内容都需要使用这种方法,所以教师应当吃透教材,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安排合作学习的内容。

合作学习的出现,不是为了取代个体学习,而是要让二者形成一种互补关系。教师提出问题后,不应立即要求学生进行分组合作、讨论,而应该保证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来思考。当学生在反复思考而未果时,再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在组内畅所欲言,并从观点的碰撞中反思,使自己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丰富,最终达到正确的见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更重要的是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让学生们以互评的方式对合作学习进行评价,再由教师进行总体评价,将有助于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学中的不足。

三、小结

对中学数学来说,教学改革具有深刻的意义。作为教育战线的重要一员,我们教师应当仔细研究教材,深化教育认识,走出教学误区,努力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和组织者,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质,发挥我们最大的力量去开启数学素质教育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教育传播;传播模式;课堂教学

一、传统课堂传播模式的弊端

传统的课堂传播模式脱胎于大众传播学。在传播学中,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包括传播者、受传者、信息、媒介和反馈五大要素。以往对教育传播学的研究更多的是同化大众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将大众传播学的模式直接运用到教育传播中,传播者变为教师,受传者是学生,教师讲授内容即传播信息,而教具及其他教学条件则构成传播媒介。大众传播模式生长于“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土壤里,带有较强的信息灌输色彩。与大众传播行为相比,教学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信息流动与控制,课堂上信息的有效传播并不完全等价于知识的形成。

1.传统课堂传播模式忽视了知识的复杂性

Per Flensburg 从信息技术的视角详细分析了知识与信息的区别与联系,并给出了公式性表述:①数据流+格式=数据;②数据+结构=信息;③信息+元数据=内容;④内容+上下文或者语境=知识。从知识由内容和上下文或语境两部分组成,可以看出,知识的获得既需要向学习者呈现内容,亦需要学习者完成对所学内容的语境的建构。大众传播行为的传播对象往往停留在“内容”的层面上,而教育的特殊性对教育传播的结果有明确要求,教育传播的目的并非学生获得传播内容而是在“内容”的基础上形成知识。

2.传统课堂传播模式不利于知识生成

从大众传播脱生而来的教育传播,潜意识地在传播模式上继承了大众传播的“单向化”。单向化的传播模式导致课堂上传播行为的单一化,即只有教师向学生的传播。在课堂传播环境中的所有个体被分为两方:一方是教师,另一方是学生。教师向所有学生传播信息和知识,学生与教师建立单一的反馈关系。首先,这种反馈的力度和频率是很难保证的;其次,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造成了学生间的相对孤立;第三,单向化传播的课堂天然地将教师和学生划为两方,正体现了大众传播的一大缺点: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分离性。

二、学习共同体理念下的课堂传播模式

1.学习共同体

目前,对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学术界尚未有统一的认识,普遍认为学习共同体由稳定的学习者及指导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要素组成。学习共同体有以下特点:

(1)一些个体因为某个既定的学习目标或者某个共同的学习兴趣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团体或社区

(2)在这个团体中,每个成员都参与到共同目标的学习中,成员间共享话语权,通过思考、探索、会话、协作来完成目标

这个团体的学习进度不是整齐划一的,单个成员对共同的学习任务都具有独立的思考和探索,并且在共同任务之外成员又可以具有各自不同的兴趣点和学习方向。无论是共同探索的成果还是个别成员独立思考的成果都在团体内进行传播和共享。

(3)学习共同体内的成员对共同学习任务的理解和背景知识必然是不同的

在自发形成的共同体中,学习者有高、低级之分,层次较高的学习者自然获得较多的话语权;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共同体殊的助学者。无论在何种学习共同体内,话语权都不会被独享。

2.学习共同体理念下的课堂传播模式

学习共同体理念坚持学习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参与、活动、反思、会话、协作等行为,话语权在成员间共享,从形式上打破了传统课堂中的单向性传播,提高了学习者的参与度和对学习共同体的归属感,客观上解决了传统课堂传播局限于信息传播的缺点,有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和生成,从而实现真正的知识传播。

(1)在该模式下,课堂中的传播行为不再单一

话语权从教师的掌控中独立出来在成员中传递,教师作为助学者维持其传递秩序。

(2)传播行为中的角色发生变化,传播者变为当时话语人,受传者变为其他共同体成员

教师和学生不再固定作为传播者和受传者,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参与度和对课堂的归属感。同时,传播不再局限于教师和学生之间,而是发生在所有共同体成员之间。

(3)解放话语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在高参与度和归属感的环境下,对话和思考的活动性增加,课堂中发生的不仅仅是浅层的信息的传递和接收,更易于知识在整个共同体内的产生和建构。

由于笔者能力有限,该模式仅是一种初级探索,文中难免有错误之处。同时,本文仅从传播行为角度对课堂教学传播模式进行了简单构建,尚未较深入地涉及该传播系统中各要素间的影响关系,其在传播行为前、中、后的状态变化以及传播效果的检测等等,有待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传统文化;政治;教学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不仅蕴含着许多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也凝结着可以在我们政治教学中利用的有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当前政治教学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传统文化在政治课堂应用的必要性

1.是提升学生学习综合能力的需要

新课标对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目标,当前初中学生对政治课的知识功能和培养能力的价值认识比较明显,但德育和其他功能尚未得到学生整体认同。教材与学生实际要求差距较大,造成了教育目标的要求与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窄化了中学政治课的功能,从而使政治课失去吸引力。将传统文化运用于政治课堂教学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必然要求。

2.是改进传统滞后教学方法的需要

当前初中政治课的教学方法呆板,实施传统的满堂灌手段,教学过程忽略丰富多样的生命内涵,缺乏情感的自然真诚的流露,缺少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实效。学生不能主动地提出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较差,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能力缺乏。

3.是贯彻人文素养教育的需要

政治教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人的思想发展,提高人的素质,通过明“理”、动“情”、导“行”实现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政治教学的价值就在于造就勇于进取、善于创造、人格健全、个性鲜明的一代新人。因此,我们理应站在素质教育的前沿,把握住课程改革的契机,顺应时展的要求,以实际行动促进政治教育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

二、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在尝试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政治课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教师要切忌主次不分,拘泥于所引用的传统文化本身上,从而犯了舍本求末的错误。

2.简要性原则

政治课中所运用的传统文化要尽可能简单明了,要能够达到用尽可能少的语言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达到尽可能高的准确度和理解度。在引进传统文化尤其是古诗文时,应尽量避免选择那些古奥的,艰深的,尽量不要选用,以免弄巧成拙。

3.针对性原则

在想政治课中运用传统文化知识,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等情况,合理的确定内容与方式。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熟悉、关注、感兴趣的传统文化题材作为载体,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思考分析问题。

三、传统文化在政治课堂教学的具体运用

1.创设“问题”情境,进行课堂导入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创建情景,设置质疑,把教学内容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最佳的状态。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可以采取表演、辩论、集体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励学生参与。例如在讲授社会实践的主体时,我先引用了《尚书》和《老子》中的古文:“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诗文一出现就引起学生极大兴趣,他们边诵读边相互交流这些诗文的含义。接着,我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两组古诗文中的民”和“百姓”在今天是指哪些人?这些诗文对你和执政者有何启示?学生们在理解诗文的基础上踊跃发言,而我所要做的,只是将学生的发言顺理成章地引导到本框题的核心知识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应当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样的教学方法,即开拓了思路,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又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学习迁移”,帮助学生理解疑难知识

“迁移”是心理学上的概念,这个概念在教学中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的意思。初中生在平日已经逐步掌握了一部分传统文化知识,并且对其中的内涵有着深刻理解,这些知识和能力是教师可以加以利用的一部分资源。思想政治课是以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严肃性、抽象性和深刻性的特点,这对于高中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教师应该通过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设疑,创设阶梯的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创造性思考。例如关于矛盾的同一性特征的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教学时我引用了老子的《道德经》上的一段话进行讲解“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然后请同学们尝试翻译,从中不难体会出“美丑”“善恶”“有无”这样一组组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性。

3.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现传统文化

使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它可把教学内容变的更加具体,有效地降低教学难度,优化教学过程,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和氛围,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政治课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形式进行教学,既能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鉴赏中深化所学知识,又能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浓烈的情反氛围中深受鼓舞和教育,产生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例如理解“事物发展的原因”一内容时,就可以在多媒体中播放古诗朗诵,并配有相关的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哲理:“冬青树上挂凌宵,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明・杨基《感怀》)从而能让学生通过感官刺激达到理解把握学习内容的目的。

篇13

关键词: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故事 多媒体 礼仪

在以前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对传统文化涉及较少、理解不深的状况。在课堂教育方面,对此方面的教学也存在着巨大的误区,致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缺少必要的热情,更谈不上学以致用了。如今“国学热”,弘扬传统的民族文化成了时代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中规定:“语文课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这里面明确说明了语文教学中要渗透传统文化因素,并且以传统文化作为教育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必须了解语文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与特点,才能言之有物地进行教学。传统文化就是指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留存在全民族中,具有稳定形态的人文文化。在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不断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的迫切性已经显而易见。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教学,理所当然地应承担起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和素养的使命。

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教学的实践技巧进行阐述。

一、故事教育法在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故事教育法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一)汉字故事与传统文化

汉字教学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但教师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却有所减弱。汉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以及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在推动语文其他方面的教学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发挥汉字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够乐于接受,并且深入消化吸收,成了汉字教学中的瓶颈。

笔者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总结出一套利用汉字故事来开启传统文化教育,并逐步深入诱导学生理解汉字,进而逐步体会传统文化的实践途径——讲汉字故事。汉字故事不仅有利于体现出汉字的趣味性,还可以使学生从汉字的“音、形、义”三个方面去体会汉字的创造和演进,从而使学生明白“一个汉字就是一个生命体”。

例如,在教“学”字时,教师可告诉学生“学”字最开始的字形就是一个人用一只手不停地往一个敞开的容器中放置薪材。然后,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在拾柴火,他在劳累、寒冷中不停地寻觅,不停地积累。他拾到之后就放到一个敞开的柴堆中,柴火一点点积累,越拾越多。这个寻觅、捡拾、积累的过程,就是学。也就是说,“学”字就是积累的意思。在教“习”字时,教师可告诉学生“习”字最开始的字形是一只雏鸟拍着两个翅膀在飞的样子。然后,教师可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小雏鸟克服种种困难,不怕失败,一直不停地拍着翅膀学习飞翔。这种不断实践,反复练习的过程就是“习”的意思。这样,教师就利用这两个字的本源和字形的含义激发了学生对汉字造字以及传统文化根基的兴趣。

(二)历史故事与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中往往有古文篇目,更不乏古文名篇的选读,而古文教学往往是学生最易感觉枯燥和无趣的。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古文的流畅文风和深切内涵,而又习惯古文语法习惯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给学生讲述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学到文章的知识点以及体会到蕴藏其中的深刻的传统文化。

例如,在讲《史记》篇目的时候,教师可以有趣的故事作为切入点。比如,教师可先给学生讲解《史记·滑稽列传》中西门豹治邺的故事:西门豹在管理邺县这个地方时,通过调查,了解到官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危害老百姓,便巧妙地利用归谬法来为民除害,制裁了官绅和巫婆,破除了当地陋俗的。然后,教师可将古代的陋俗和现今结合起来,将古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言说用这个故事鲜明地展示给学生。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了解了历史,更能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中先民的智慧和理念。

二、多媒体的综合运用在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的综合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效率。

(一)激发兴趣,寓教于乐

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利于依靠多媒体来展现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综合艺术成果。如各种根据上古传说、英雄故事、历史典故改编的动画片、电视、电影等等。比如,在教学涉及春秋战国时吴越之间纠葛的诗词或者成语的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眉间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从而使学生对历史典故有更多的认知。

(二)培养创新,引发思考

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我们应注重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互和反馈,并按照大纲要求,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注重知识的传授,也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尽量做到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清晰分明、一致协调。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在教学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方面,尤其要注重课前的精心设计、筛选。在选取的素材方面,我们应力求具备相当的开放性,注重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路,诱导学生创新思考,使学生能在传授的传统文化中得到可以在现今生活中应用的知识和正确的价值观。

(三)提高效率,广泛涉猎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涉及的方面也十分广泛,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经济、政治、军事、农耕、水利等无所不包。所以,在教学这些方面的古文、诗词时,教师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之内给学生讲解清楚,也无法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去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诗词。

三、传统节日、礼仪的教育

(一)传统节日、礼仪的教育缺失

传统节日、礼仪教育在当前教学中几乎是空白。然而,我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整个传统文化的精髓的重要一部分也在这个方面,但是现今的教育在这方面却几乎丧失殆尽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教授各个传统节日的来源和发展,教授古代传统礼仪已经成为课堂传统文化教育中迫切需要的一部分。

(二)传统节日、礼仪的教育方式

传统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也不能停留在照本宣科的讲述中,而应将传统文化的讲述扩展到课堂之外的学校生活中去,这样才能巩固住课堂的教学成果。因此,教师应对相关节日、礼仪进行讲解,并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外活动。如教师可给学生讲解盂兰盆节、端午节、上巳节相关的传说和习俗,并组织学生在这些节日时进行课外活动,这样就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会和理解更深刻。

诚然,要学生了解并欣赏传统文化,不能停留在课堂之上,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去感受传统文化的精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要做到这点,教师应先深刻体会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在讲授时中肯深切、收放自如。从这点来说,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实践,也是对教师莫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纪德裕.汉字拾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2]倪宝元.语言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3]高文元.汉字教学漫话.北京教育出版社,1991.

篇14

关键词:德育教学;教学模式;解决策略

德育课教学是中职学校的一门基础学科,起着育人的作用,但是在很多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教育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其中原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着很大关系。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作为中职学校也应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教学素养和技能是中职学校蓬勃发展的关键。

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弊病

(一)以教定学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考虑的是教师怎样教。教师的主角意识很浓厚,往往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完成教案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忽视了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二)以“本”为本

教师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教材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好多教师视教材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毫无遗漏、毫不越位地传授教材内容视为课堂教学目的,使教材成为禁锢学生自由创造、大胆创新的枷锁。

(三)单一的教法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是照本宣科,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活动总是受教案的束缚,教师不敢越出“教案”半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展开教学活动,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四)单一的学法

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少共通。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

(五)单一的目标

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情感。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只强调记忆、思维等的训练和培养,却没有意识到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活动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活动过程。“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

(六)单一的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只重视学期末的考试,以最终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是否掌握本门学科的知识,这种评价往往过于注重结果而忽视对过程的评价,造成的恶果是:压抑了学生学习的自信与积极性,使学生不能清醒地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与品质得不到应有的训练与培养,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受到了极大影响。创新科学考核办法,德育课是考核一个学生的思想教育素质的学科,如果仅仅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改变而不改变其考核办法,学生也会为追求“正确答案”和分数而死记硬背,那样就治标不治本。因此,可以考虑把学生发言表现、卷面考核、平日行为表现的量化考核综合评定成绩,而不是单一的对期末卷面成绩的评定,这对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并落实德育课的实效性是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许多学校也已经意识到德育课考试方法的弊端,但传统的教育考核模式根深蒂固,要想打破这一模式,寻求更好的评价标准,需要大家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弊病的解决策略

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德育课早已成为中职学校必修的一门课程,但是否能真正引起足够的重视呢?职业学校学生是分专业学习的,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较高,对德育课明显存在应付心理,只记住书本上的条条框框,临到考试背诵以应付考试,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上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较少,只是一味的被动接受理论知识,失去了德育课原本的教育意义,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成了纸上谈兵,无法落实到学生自身素质教育上。德育课要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需要转变德育课的教学思路,加强德育课的实效性。

基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病和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提出了两种改进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一)教师:遵循启发诱导——操作练习—— 讲授总结的模式。

1.创设教育情境,积极讨论德育问题

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教育情境,所以主张把案例教学法运用到德育教学的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教师运用典型案例进行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各种理论的一种教学法。它通过呈现典型教学案例来创设教育情境,并引导学生围绕该教育情境进行讨论,从而揭示出相关教育原理和规律,最后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应用。

2.组织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小组任务

传统的德育课堂主要采取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现成知识,缺乏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深受抑制。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必须适当地改革德育课教学组织形式,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不错选择。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选择适当的合作主题。该主题既不能过于深奥、理论性太强,也不能过于随意、顺手拈来。最好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性的、与时俱进的教育问题作为合作主题,并且这些主题是学生所感兴趣的,比较熟悉的,已经或者能够进行一定思考的。

(二)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自由地选取信息,拓宽教育视野,涵养教育意识,培养学习能力,从而促进自身德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一套教学操作模式。布鲁姆认为,学生成绩的差异主要是课堂实用时间差异造成的。个体通过自身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不断超越自然和历史所赋予人的给定性,扬弃其自身的现存状态,他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对个体而言,一个没有自我意识的、不会独立思考、不会选择创造的人是不能在当今社会生存下去的。

德育课教学是培养学生德育素质的基础课程,同时学生德育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复杂的渐进过程,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不仅需要得到学校的重视,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学生也应加强学习的能力,善于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只有这样德育课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芙蓉.让德育课焕发活力———对德育课教学方法的探索[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