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范文

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3: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篇1

一、“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模式

以读为本是继承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中的精华,以学生读书为阅读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把读书活动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即课堂上学生通过朗读、默读、背诵、复述等方式,把书读通顺,读连贯,朗朗上口,披文入情,入境悟神。

“以读为本”教学模式应遵循如下原则:

1.读思统一的原则。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指导学生阅读的同时,必须启发学生的思维,在引导学生读中思,思中读,重训练过程,发展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的发展反过来促进读写质量的提高。

2.读写结合的原则。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读是作者写的逆向活动。指导学生读书要引导学生“遵路”、“识真”,从而读中探写,积极吸收,这就要求教师把握重点,找准语言因素与作者情感的结合点,找准训练形式与写作意图的结合点,找准阅读吸收与说写表达的结合点,让学生读中学写,养成良好读写习惯。

3.内外相通的原则。要充分发挥课内阅读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内掌握的读书方法应用到课外的阅读当中,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课外阅读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有利于阅读方法的掌握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实践证明,语文能力的提高,走的都是课内外结合的道路。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模式

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极其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加大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的推行力度,充分发挥体验式阅读教学的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切实推进体验式教学的策略。

1.创设一定的情境,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一定的情境设置唤起学生内心积淀的知识情感,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这种情境的设置可以通过音乐感情的渲染或者是多媒体的实际文章情景模拟实现,潜在的音乐感受及直观的视觉感受都能够很好地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对于新知识的感知力。在讲授课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时,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青海湖的图片,或者是一些相关的影片片段,让学生真正近距离接触青海湖,而不是凭空想象,这样可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学生的理解。

2.针对文章设定角色,引发学生共鸣。体验式教学主要就是侧重于“体验”二字,针对文本情景为学生设置一定的角色能够更好地加深学生的体验。语文教师在讲述那些具有人物遭遇和情景事件时的文章时,最好将学生带入文本,使学生通过对其中角色的选择和扮演与文中人物产生心灵共鸣,从而深切感受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比如在讲述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时,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角色,让学生自己感受主人公的内心,以及自己会对一些事情产生的反应等,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面临类似事情时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获得深度体验。阅读教学中,表演教学模式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一种,好动是学生的天性,表演正是利用学生的这种天性为课堂服务。将表演引入语文课堂,能使学生准确地掌握语言文字,持久地保持学习动力,培养情感和创造能力,充分发挥自我激励作用,促进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互动,采用多种方式组织表演,促进学生学会“自我学习”、“创造性学习”,自主地建构知识,拓展思维。语文阅读教材中的阅读材料题材丰富多样,尤其是故事情节丰富曲折的文章适合于表演模式教学,这些文章塑造的人物个性鲜明,情节起伏较大,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自己体会、理解、把握和表演故事中情节和人物形象,如《皇帝的新装》、《鲁滨孙漂流记》等课文。

三、以点到面,全面辐射的阅读教学模式

篇2

【关键词】网络环境;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21世纪是网络世纪。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国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互联网+”战略。就是要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目前已形成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互联网+新生物。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出现,全新网络化的教育也出现在人们面前。如今的阅读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已发生革命性变化,网络的普及改变着传统阅读教学的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思维方式。

一、中职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及其原因

1.现状

(1)中职学生阅读水平下降:中职学校生源“量”减“质”降。多年以来,职业教育在中国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在许多人的眼中,就读高中才有机会考上普通高校甚至名牌高校,这样的学生才脸上有光;就读职业学校是因为考不上普通高中不得不作出最后的选择,导致中职生有自卑感及社会地位低下。许多地方政府部门扩大普通高中规模,绝大部分初中毕业生就读普通高中,有到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越来越少,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越来越难。为了多招生,许多中等职业学校不得不将录取分数降之又降,生源质量每况愈下已是不争的事实。中职学生语文水平基础薄弱,严重影响学生语文阅读的积极性,语文成绩越来越差,语文阅读水平不断下降。(2)中职学生阅读量不足。据调查,中等职业学校一般分布在县城或大、中城市里,为了方便联系,家长都给学生配有手机,有的甚至购买苹果等价格不菲的名牌手机。教室、学生宿舍等校园里都有wifi信号,随时可以手机上网。学校的电教室里配有电脑、电视机,晚自习对外开放,许多学生在课余时间里来此看电视、上网,因为从电脑、电视获取的信息更加丰富、更加刺激,更加有吸引力。他们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课外阅读名著等读物越来越少。中职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量不足,必然导致阅读效果的下降。(3)中职学校对阅读不重视:大多数中职学校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语文课更处于无足轻重的境地,一周的阅读教学由原来的4节减到2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阅读教学,更影响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对其他专业课的理解和吸收。

2.原因

(1)社会对职校生有认识偏差。长期以来,人们把中等职业学校看成是“三差生",中职生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较大的挫伤。(2)中职学校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招生任务,每年春秋两季进行招生,学生的录取是无门槛的,有的是参加中考考不上普通高中的,有的是没参加中考就来的,还有的是初中刚读几个月的,更有甚者是已在社会上混了几年,混不下去又返校的。学校的生源数量是有所增加了,但学生的素质和质量一年不如一年。大多数同学学习意识不强,学习兴趣不浓,课堂上大多数同学不是玩手机,就是睡觉,尤其是语文课枯燥乏味,阅读教学越来越形式化,成绩越来越差。(3)传统语文教学基本是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学模式无新意,教学方法单一,传统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因无“乐队总指挥”,各吹各的调,各拉各的弦。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生获得知识不单单在课堂上,课外获得各类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如果课堂上还是单一的教学模式,对于引领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文本,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都是有局限性的。

二、中职语文网络化阅读教学模式的优势

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当中,只有教师、学生、文本简单组合而成,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过程受到一定的限制,往往将知识以自己的思维形式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和“规定”当中去学习,课堂气氛死板而单调,学生的学习氛围受到了一定的局限。而网络环境下,有了多媒体的运用,教师在课堂上把文本内容和多媒体融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丰富的画面通过对他们的视觉、听觉的冲击和碰撞,他们的思维就灵动起来了,教材被多媒体化之后,原来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运用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里学生得到的信息量会更大,形象生动了,学生会更加更兴趣,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主动学习的意识增强了,课堂教学效率提升了。有了电脑之后,学生预习更方便了,他们乐于上网查资料,然后课上教师引导他们交换资源,组织他们合作学习,学习模式得到了优化。每个学生都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的广阔性和平等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独立自主的能力,发展了个性,也培养了创新思维,体现了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价值。

三、中职语文阅读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

1.利用网络资源,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学目标(主题)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我们可以追溯到古代,比如“孟母断织教子”,说的就是孟子厌学归来,孟母割断了自己辛勤织成的丝绢,在孟子的惊恐中,母亲晓之以理:“子之废学,若吾断丝织矣。”这正是我国古代情境教学的典型范例。在情境教学的有效指导下学生更积极的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的融合,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使得枯燥的知识更加生动、有趣,而且多媒体和文本融合就集合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等,集成了大容量信息,同时具有形式多样、超媒体、交互性等特点,甚至还能创设更接近实际情景的虚拟化实验学习环境空间,给学习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例如,在学习《科学家美文两篇》时,教师通过Flas、音频等媒介用几幅人类破坏地球或大自然的画导入,这些生动形象的画面,非常有代入感,学生一下子被吸引,画面对于他们心理的冲击使得他们震惊,通过交流,他们表示保护环境一定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进而上升到保护地球,保护大家赖以生存的家园,通过这样的主题教学,学生的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感受更加深刻,他们为保护环境献计献策……通过Flas、音频等媒介,水到渠成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和参与需要。

2.利用网络优势,提出问题,探究教学内容

网络环境下,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结构一般呈现为: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网络学习的环境,根据教学任务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查找、筛选有效信息自主探索,研究问题成果交流,总结提高迁移应用。课前,教师通过网络查找资料更加快捷方便,范围也更加广,教师在网络上获得丰富的知识,能浏览到最前沿的知识,信息量大,范围广,内容丰富,使得课堂上更加丰富多彩。而学生也能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教学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获得有关课程的基本知识。课前的收集与整理工作,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利于抓好学生语文素养。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个性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课后的作业应该是课堂的延伸,比如可以针对文章进行一些小课题的研究,这样即使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同时也是对文本的拓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把学生的探究学习延伸至课外,让课程呈现多元发展。在这个三阶段教学中,学生乐学、会学,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学生通过对所学内容的感悟、探求新旧知的联系,从而产生意义的建构,达到语文教学的三基训练。

四、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出现的问题

网络的信息量大,良莠不齐。中职的学生“三观”远没有形成,他们独自面对网络丰富的信息,抵抗诱惑的能力一定有限,海量的信息一下子吸引住了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浏览不健康的网站,有的学生把网络搜索、网络阅读仅当作娱乐消遣,这样的情况无疑令人担忧。所以我们语文教师有义务引领学生学会正确网络阅读的方法,学会筛淘不健康的信息,教学他们学会鉴赏,提高他们心灵的免疫力,把网络真正当作学习的工具。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运用互联网,创设教学情景,优化了课堂教学,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为我们的教学确实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延伸空间。教无定法,我们应根据教学对象与教学内容的不同,结合以往教学中使用的有效的教学方法,灵活选择和运用,以努力做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作者:彭旭军 单位:广西百色市平果县职业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孙芳芳.《立足语文学科特点,正确认识使用多媒体》[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篇3

【关键词】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发展阅读

小学生是好奇心强、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尝试建立“三自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指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发展。培养21世纪高科技发展的人才。

一、模式产生的背景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

(一)、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

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

(二)、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

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总之,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鉴于此,我尝试建立了“三自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二、模式的内涵

“三自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内涵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作引导点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发展。

(一)、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它具有以下的特征:

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自主学习”可简单概括为:“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

(二)、所谓“自主探索”,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或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三)、所谓“自主发展”是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能够主动地寻求自身的突破,以适应时展的要求,使自己向更高一层发展,进一步完善自我。

三、模式的理论依据

“三自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初探符合教育教学原理,又和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相吻合,具有丰厚的理论底蕴。

(一)、新课程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小学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又是一门母语课程。语文教学主要通过语言文字实践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因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

(二)、认知学习理论。美国著名的教育家与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认知学习与认知发展,提倡发现学习。信息在头脑中的表现与记载方式,有动作表证,肖像表征与符号表证三种形式,它们互相作用,顺序发展,但彼此不能替代。

(三)、教育家的名言。叶圣陶先生曾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不培养自学能力,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注重引导点拨、激励表扬学生,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设计思维扩展性的问题,从而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发展。这“三自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这种教学模式,经过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提高得很快。

参考文献

[1]张行涛 周卫勇等《新课程教学法》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阅读;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是小学生初识母语、认识汉字的重要阶段。小学语文教育要培养孩子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在德智体美等教育的培养中占据主要位置。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直接影响其他学科的接受效果,因此建立探究式阅读对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1巩固基础知识

阅读素材的基本要素包括字和词两个方面,小学生只有在拥有一定字词水平的基础之上才能够阅读文章,并理解其中的意思。探究式阅读重点在于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将文章中的生僻词进行注解,减少学生的阅读障碍。生词存在着一词多义的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对字词进行判断。例如算账一词,它的基本定义为计算账目,这是对会计的翻译,但是该词还有吃亏后再较量的含义。学生要多思多想,正确的领悟文章的含义。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在备课时应当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准备与小学生智力水平相适应的文章供其阅读是探究式阅读模式的基本准则。文章的选材主要以课文为主,在分析学生兴趣的基础之上可以适当增加对学生有益的文章,以减少课文带来的枯燥性。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中,学生的兴趣是教学的关键,语文探究阅读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在阅读中的快乐情绪,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3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是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内容提出具有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提升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例如,在《狼和小羊》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比如,大灰狼用了什么借口吃掉小羊,小羊又是怎么应对的呢?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学生阅读文章后,让学生自己提问找同学回答,这样可以增加课堂的刺激性。

4扩展课外读物

小学时期正是儿童对世间万物最为好奇的阶段,教师在这一阶段一定要做好培养孩子广泛阅读的习惯。教师可以采用扩展课外读物的模式,为小学生提供儿童杂志、智慧树电视节目、互联网上等各方面的文章,让学生进行课下阅读,以此丰富小学生的阅读范围。教师还可以设置“阅读小能手比拼”大赛,让学生通过比赛讲述自己阅读过的文章,并为胜利的学生颁发奖品,激励其他学生参与阅读的行列当中。

5引导学生对阅读进行深入思考,确定教学目标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运用自身的心理学知识,通过对学生的日常心理进行分析和记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适当的办法,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的教学内容设计,要满足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的内容,并逐渐加深思考的深度。教师的探究式阅读教学要分清主次,把握住主要问题的发展走向,不偏离主线,减少教学活动混乱等事件的产生。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探究阅读教学模式的建立对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具有很大帮助。通过对语文探究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可以明确的看到语文阅读教学的注意事项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卫勤.谈谈康巴地区小学语文探究教学[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12(17).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阅读;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担负着教育学生识字、阅读、写作等能力的重要任务。其中,阅读能力能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其他科目的学习,因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主动学习意识都受到了抑制,思考能力与习惯长期得不到锻炼,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一、巩固基础知识,减少阅读障碍

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阶段是识字与认词,学生只有在熟悉字和词后才能流利地阅读课文,并且也能理解课文的内容与思想。探究阅读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认识课文中生僻的字词,为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只有确保学生认识课文中的词语,才能使学生提高阅读效率。除此之外,教师在教授课文中生僻的词语时,还要注意结合课文的语境进行讲解。

二、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1.营造和谐气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亲切、民主的师生关系,只有让学生心情舒畅地沐浴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才能使学生毫无压力地投入到学习中。语文是一门语言性较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人文学科,在教学中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需求,只有为学生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气氛,才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

2.设置故事悬念

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精力充沛等特点,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往往比较关注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发展,根据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教师可以在讲解课文时制造一些悬念,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在讲解课文之前便提问:“小女孩为什么要去卖火柴呢?”学生便纷纷回答道:“因为没有钱。”“因为是孤儿。”等等,至此,教师要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但是还要制造出悬念:“那么小女孩卖火柴的命运如何呢?请大家仔细熟读课文,看谁最先找到答案。”由此一来,学生立即对阅读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好奇心的驱使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投入到课文中。

篇6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导读式”阅读模式 操作程序

一、模式的提出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极重要的学习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提出了这样的理念: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我们应从确立阅读教学新理念入手,建构起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导读式”阅读教学模式。

二、模式的理论依据

第一,现代语文教学应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为目标,这是该模式建立的主要依据。所谓以教师为主导,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诱导和指导的作用,设计最佳教学方案,采用最佳教学手段,探索最佳教学结构,取得最佳教学效能。所谓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潜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究,使他们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深入钻研的学习品质、有效的读书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所谓以能力发展为目标,就是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其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程度。

第二,语文教学本质上是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因此,在教育原则上,教师应该贯彻“以读为本”、学生群体参与语言实践的原则。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营造和谐气氛,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变“讲堂”为“学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模式的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独立的阅读过程,培养阅读能力和发展思维能力。应培养学生的语感,在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中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进入言语的内化阶段,使朗读能力得到提高,并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四、模式的操作程序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语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其作用至关重要,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课课前导入语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形象、多样、新颖和简洁,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是:教师要善于运用电教媒体、实物、挂图、范读、游戏等手段,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参与欲望,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产生良好的教学心态和学习心态,做好充分心理准备,做到“课伊始,趣亦生”。二是与学习内容相链接。可以利用故事引入、谜语揭题、质疑课题、谈话导入、情绪渲染、直奔主题等形式,但无论哪种方式,目的都是设疑激趣、启迪思维、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奠定基础。

2.细读感悟,自主探究。

这个环节是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由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旨的主要环节。教师抓住重点问题,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获得知识,在精读中感悟文本内涵。而教师只作引导、启发,为学生提供思考方向。

此环节的基本点是落实细读,深入、准确地细读文本,这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需要,还是一个人享受阅读、品味文学之美的过程,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抓住主要词语、句子或段落,体会语句的联系及文中的细节描写,加深对课文中心的理解,明白其怎样写,领会其为什么这样写。这一环节是学生自主探究的重要体现。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这样就把阅读教学过程变成“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通过“对话”使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高.

3.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老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朗读是通过读词语和句子的声音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因为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把储存信息的文字符号载体变成带有朗读者情感色彩的抑扬顿挫的语音,往往会还原出作者本身所要传达的情意,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景跃然纸上,使作品的情感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使学生受到直接的感染,于喜怒忧伤中体会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其情调、明确其情理、激扬其情怀,使学生准确把握情感基调,达到升华情感体验的目的。

4.顺向迁移,拓展延伸。

篇7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往往是充当课堂中的“集中点”。由教师来教授知识,由教师来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而学生往往只是需要充当一个“收音机”。这样的模式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十分的被动,忽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学生不能够体会由“阅读”带给他们的愉快,只是将阅读文章作为一个任务和工作。导致了许多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能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所以,顺应新课标改革这样的时代潮流。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也得到了解决的方式,那就是探究式阅读。所谓的探究式阅读就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来让学生主动地对课本进行自主的阅读,利用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探究式阅读教学的方式能够对学生的潜能进行有效的挖掘和开发,能够让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大大的提升。

二、实施的方式

篇8

一、注重思想观念的更新,改善师生关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一改过去那种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先让学生自学读课文,然后带着问题在小组内自由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你认为哪句话写得好?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热烈,争先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考虑这些问题的设置时,我既照顾了学生的差异性,又创设了一种开放的教学情境。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克服以往那种“师道尊严”的现象,要建立一种敢于想象、敢于大胆质疑、敢于辩论、敢于向老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的学习氛围。大家都知道,小学语文阅读课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因此,教师应该创设这种开放的人文环境。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发展,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根据教学情景的不同,来适时转换自己的角色:或为师长,或为合作者,或为引路人……只有在这种开放的人文情境中,才能彻底解放师生的关系,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情感

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对于创设教学情境非常重要。要发挥学生理解与语言表达的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语言。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因情而作,每字每句都浸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流动着作者的思想寓意。只有和作者的情感世界融合在一起,才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才能体验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特定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丰富的联想,采用音乐、声、光、电、图画、图像、语言描绘等手段,再现特定的教学场景来强化学生的感受,激起他们热烈的情绪,在这种情绪的推动下,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从而获得与作者相似的情感体验。比如,在教学课文《穷人》第七至八小节时,我通过有感情地配乐朗诵,生动地再现了桑娜推开门后所看到的情景,激起了学生“悲”的情感体验。正是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下,学生对“悲”的理解,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理解,而是“桑娜”不这样做,西蒙的两个孩子会死的。西蒙临死时,还想着温暖她的孩子,她多么想让她的孩子好好地活下去呀,桑娜没有理由不这样做……这些扩展愈加浸透着学生的情感,显示着他们的自我理解能力和自我感悟能力。

三、注重合作学习的开展,组织对话交流

在教育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合作学习的开展,并不断组织学生间的对话交流。我是这样做的:首先确定阅读主题。确定主题为学生交流学习设定了一个基本范围,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解决问题;在小组间设计一定的差异性任务有利于调动小组之间的对话积极性,也可以锻炼小组同学间的阅读水平。其次跟踪小组对话。跟踪就是小组在对话活动期间,教师要时常出现在各小组中去,观察和倾听小组的学习和讨论。跟踪的目的是小组或小组成员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可以及时参与其中进行解释、示范、检测,指出学生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如感情不够充分、停顿时间短、表情不够好等,并针对这些问题,适时给予示范,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方式。

四、注重评价的积极性,适当给予鼓励

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学生从不明白到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长期得到锻炼,因此在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不能对学生严加要求,应当给予一定的空间。当学生对阅读没有兴趣的时候,教师首先应当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通过阅读获得快乐,获得赞赏,增加他们对阅读的好感。如果学生在阅读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也应当及时指出,并提出意见,给予示范,发现学生好的方面,要适时表扬。俗话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教师要懂得夸奖和赞美,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关怀氛围中成长,渐渐丰富他们阅读的感情,提高整体阅读水平。

篇9

关键词:语文;教学;探究阅读

【中国分类号】G633.33

1.探究阅读教学概述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阅读教学内容逐渐丰富,孕育出了探究阅读教学模式,为学生语文学习之门的打开创造了非常好的空间和环境。探究阅读教学模式是将学生作为阅读学习的主体,从学生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思维、习惯的教学方式。该方式在落实的过程中要求以学生自主阅读和自主探究为主要内容,让学生主动在阅读中汲取知识,形成阅读感悟,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

与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相比,探究阅读教学优势主要表现在:(1)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的阅读能力并非教师仅通过教学就能够改善的,是需要学生在一朝一夕的语文学习过程中不断感悟,不断总结。探究阅读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主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思想观念上完成了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的转变;(2)改善学生阅读能力:探究阅读教学提倡学生自主交流、自主分析、自主解决问题,学生在上述过程中可以及时了解其他人员对阅读的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达到了阅读观念的转变。在这种环境下还可以消除学生之间的沟通障碍,对激发学生阅读潜能,锻炼学生阅读能力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2.探究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

2.1融情于景,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阅读的魅力

良好的语文阅读情景是提升探究阅读教学模式作用的重要因素。在实施该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先从学生感官角度出发,导入或发人深省、或耐人寻味、或引人共鸣的情景环境,让学生能够在“立体”的环境中感受到文章的魅力,提升对阅读学习的兴趣。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的环境能够让学生交织出非常美妙的文学乐章,在上述环境中领略阅读“三味”的真谛,从内心爱上阅读,爱上语文学习。例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阅读的过程中,笔者选取该诗相配的丹青,让学生讲解丹青中所描绘的场景、意境,在学生思维中构造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环境背景。在欣赏完绘画后,笔者让学生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让学生从画中出发,感悟苏轼的心境及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2.2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自主思考

阅读问题是引领学生融入到文章中的关键步骤。通过有层次、有内容的阅读问题,学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从而了解文章大体框架和核心要义,形成自身的阅读感悟。与此同时,部分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更深一步了解文章的细枝末节,对学生文本的掌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设计探究阅读教学模式中的各项问题时,教师要仅仅围绕文章内容、文章结构、文章中心思想,从鉴赏、评价、感受等方面提升学生阅读认知,保证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药》阅读的过程中,笔者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问题:(1)简单问题:文章中的事件是什么?(2)基础问题:文章想要表达什么中心思想?(3)难度问题:文章中作者是怎样实现中心思想的表达的?通过了哪些方法和手段?笔者通过设置上述三方面的问题,层层深入,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构建了阅读框架,大大降低了《药》一文理解的难度。

2.3合作探究,让学生从阅读学习中提升文学素养

合作探究不仅能够让学生博采众家之长,不断完善自身的阅读学习,还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沉淀,提升自身文学素养,这对时下纸醉金迷环境中学生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探究阅读教学模式落实的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合作探究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合作探究的意识,改善合作质量。教师可以通过对话、辩论等方式对阅读中的各项问题、见解、感悟进行交流,让学生在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中成长,改善自身的阅读质量。笔者在对《祝福》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分为两个方阵,让学生就“如果没有鲁四老爷祥林嫂会不会死”进行辩论。辩论的过程中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造成祥林嫂死亡的因素,对《祝福》中“人吃人”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了解,从本质上提升了阅读的理解程度。

2.4总结评价,从阅读质量实现阅读能力迁移

探究阅读教学模式落实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状况数据进行采集,对各项时间段学生阅读质量指标进行评价。总体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首先肯定学生的进步,要捕捉学生的闪光点,依照现阶段学生阅读能力状况对探究阅读进行迁移,保证其他语文学习能够顺利开展。

3.总结

语文探究阅读教学是一泓泉水,可以滋润学生干涸的心田,洗涤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文学世界中自由徜徉、翱翔,体味高山流水的宁静;语文探究阅读教学是一方罗盘,可以指引学生前进的道路,消除学生的怯懦,让学生在暴风骤雨中不断进取、前行,领略一览众山的快意。这种教学模式是联系心与心之间的纽带,是沟通学生与文学之间的桥梁。只有充分落实高中语文探究阅读教学模式内容,学生才能够充分了解语文的魅力,才能够走进语文天地,将语文轻松踩在脚下。

参考文献

[1]张璐.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改革[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2,(02):56-58

[2]江美玲.如何实施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2):113-114

篇10

关键词 阅读教学 高效 教学模式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阅读教学的效益决定了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然而反思我们的阅读教学,教师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分析串讲轻整体感悟,重求同理解轻求异创新的弊端,束缚了学生的脑、口、手,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扼杀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也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构建初中阅读课高效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真正把《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及阅读教学目标落实到阅读教学之中,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就成了当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创设民主化氛围,唤起学生良好的阅读意识

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要使阅读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除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主要的民主、和谐的阅读氛围的创设。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氛围的营造,对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开发智力、陶治情操,优化阅读教学效果方面的重要意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营造合适恰当的教学氛围,激发作为主体的学生的阅读动力,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激发他们的阅读的兴趣和欲望,才能保证知识能够尽可能让学生发现,内容能够尽可能让学生选择,取得最大的阅读效益和发展。

同时,教师的角色也应由知识的传授者和权威变为学习材料的提供者、学习过程的调控者、学习气氛的营造者、学习兴趣的激励者、学习信息的交流者和学习探究的协作者。注重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问难,就能唤起学生良好的阅读意识;通过合作学习,师生间、学生间多向交流,使师生间心绪相同,在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学习气氛中,才能使学生阅读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二、鼓励个性化阅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真正转变教学观念,创设一个自由交流的心理场,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与创造,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的启迪。惟有如此,才能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才能让阅读的原野上绽满学生个性的花蕾。

如,在学习《台阶》一文时,在学生反复阅读、琢磨、品味之后,我提出:“在九级的高台阶筑好之后,父亲为什么感到失落?”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同学们形成了不少独特的、富有一定深度的见解。有的说:九级的高台阶筑好之后,也就实现了他毕生的追求和理想,他失去了追求的目标和方向,所以感到非常失落。有的说:建一幢有高台阶的新房子,是父亲的愿望,他为之奋斗了大半辈子。但当真正实现的时候,父亲已经老了。父亲习惯上只有三步的台阶,更习惯与人低眉顺眼的交往、打招呼,挺胸昂首、趾高气扬对他来说无异于演戏作秀,所以感到很失落,浑身不自在……这样,学生个体的感受被充分尊重,从而充分调动自主意识,张扬个性,完善人格。

三、开展探究性阅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式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探究性阅读为阅读教学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使阅读教学变得更有意义,更加充盈着生命的张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诱发学生深入分析钻研课文,并借助探索性的设问,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处,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发展。

如,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我一改过去分析讲解式,改为让学生自己看注释并利用工具书翻译课文,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小组讨论研讨它的思想意义及写作特色。学生在研讨它的思想意义时,思维异常活跃,有些观点尖锐对立。

四、课外延伸阅读,发展学生持续的阅读能力

学生持续的阅读能力是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基础上的。然而,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让教师强调对课本上文章的精讲精读,导致了学生阅读视野的狭窄,甚至对阅读失去了激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学科的各种活动,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延伸向课外,去扩大阅读领域,拓展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尽快地从“书本”的世界,跨入更为广阔的社会世界,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分,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发展学生持续的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总之,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既要提高课堂效率,又要引导学生将阅读延伸至课外;既要重视教材文本的学习,也要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教师引导,也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良好的阅读意识,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提升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马庆会.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探讨[J].快乐阅读(上旬刊),2012.7

篇11

关键词:主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5-0085-01

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育的一切方法都必须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主动学习、善于学习”。“主动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态度,而且是一种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同时它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主动学习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是学习策略研究的发展趋势,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增强参与意识,并最终学会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最终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是“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实际语言应用水平的提高。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我尝试了“自主导学”的阅读教学模式。

何为“自主”?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静下心来,有足够的时间去充分读书、充分理解、充分体会、充分讨论、充分思考……何为“导学”?是指老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学生探索课文精髓的朋友和伙伴。这种阅读教学模式确立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阅读的基本要求是: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根据大纲要求,现将“自主导学”的阅读教学模式分为六步:预习交流、预设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自我总结、反馈拓展。下面分别作阐释:

一、预习交流

就是将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内容展示交流。在课前预习中,学生要将文中出现的不能读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划出,通过查字典解决基本的字词问题,并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章的社会时代背景及文体特点,整理成小卡片。课堂上,学生将查阅的资料分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这一阶段的学习,要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二、预设目标

其基本过程是,学生根据自学后对文本的把握,教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通过师生共同讨论,预设学习目标。

三、自主学习

学生在预习课文及探讨目标的基础上,再深入到文本中,理解材料内容,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并对文章精华进行吸收、消化。要在把握文章结构,大体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细读文章的重点部分,要读文章中最有特色、最感人、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品味时,要抓住重点字、词、句去细品;要抓住文章的妙处、细处、动人处去回味。从而使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学生还要从精读中体味作者用词造句的妙处,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内容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自己找出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学生能感知到什么程度,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积累而定,老师不必强求一致。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将产生的疑难问题做好整理,留待解决。

这一阶段的学习中,老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设计出简约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章。

四、合作交流

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或学习心得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集体讨论。交流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自学未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通过班级讨论解决,教师从中引导、点拨。针对文本内容及体裁的不同特点,还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来展现学生的研究成果。例如:在讲戏剧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读出人物的感情,也可以编排小话剧,甚至改编成小说。多种形式的展示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收到非常好的教育效果。在这一阶段,绝大部分时间要留给学生,使学生的研究成果得到充分的展示,老师仅用极少的时间进行“点拨”。

学生在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过程中自然地达成预设的目标,并且在交流中又会获得新的感悟,不断生成新目标。这使学生在教师预设的基础上又获得了与自身体验相关的知识。

五、自我总结

每节课,留给学生两三分钟时间,总结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在教师小结重点的基础上,学生总结当堂课学习的内容,并且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学习效率是否高等问题。

六、反馈拓展

对当堂课学习的内容,教师进行回归性检测,将重点内容以检测题、提问等多种形式进行反馈,检查学生当堂掌握情况。结合本班学生实际,进行拓展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灵活掌握技巧与方法。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从而提高阅读质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自主导学”阅读教学模式,能够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的观念改变了,课堂也成为他们“快乐享受的地方,不是被动接受、枯燥无味的看守所”。这种阅读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学习、善于学习。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创设高效课堂是我们追求的永恒目标,我们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验证,不断改进,开创一片语文教学改革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教学氛围;授课方式;课堂模式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阅读教学应饱含主体情感,充满人生体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让学生有个轻松、自由的情绪。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蹲下身子与学生相处,建立一个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平等,学生之间平等。于是,教师应走下讲台,与学生整合在一起,把课堂变成讨论、争论的课堂。学生的思考最能表现自我独特个性的课堂,讨论时学生的思维会活跃起来。争论使学生互相促进,可以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使他们能够大胆地表现自我,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体会生活。

二、转化授课方式,建立学生“自学”机制

实践证明,单纯讲读的授课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必须转化授课方式,改“讲读”模式为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独立阅读思考,以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授课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中应少一些详尽的分析,

篇13

【关 键 词】 优化重构;语文复习;阅读教学;阅读训练

众所周知,在高考的应试、升学压力下,高三语文课堂很多时候变得生气全无、死气弥漫。大量的复习课和讲评课,经常让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头昏脑涨。因为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很多都是复习旧的知识,毫无新鲜感和趣味性可言,学生的积极性很难得到提高和发挥,而这样的教学无疑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那么,怎样在保证高三语文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提升高三语文的课堂活力呢?笔者认为,转变观念并重构、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提升语文阅读的效果,是摆脱目前高三语文教学困境、改革高三语文复习课的根本出路。那么,在高三语文复习中,该如何重构我们的阅读教学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走出题山题海的包围

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绝不仅仅只是高一高二年级的专利,即使在高三的复习教学中,我们做老师的也依旧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人文性”。我认为,复习课、讲评课一样可以有也必须有思想感情的熏陶,无论什么时候,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帮助学生提高生活、思想的认知水平和道德修养。这不但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意义所在,并且,知识的传授也只有依托于人文性,和思想感情、人文精神水融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另外,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太注重一些公式化模式化的内容以及一些所谓的答题方法和答题规律,太在意自己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可交代性。其实,这样的教学和素质教育思想以及语文教学本质都是背道而驰的。另一方面,反复、机械、乏味地复习、做题、考试、讲评其实并不能真正有效提高学生语文成绩。而应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最起码让他们看看报纸,读读短篇的励志文章,读读笑话,既可以无形中放松学生的身心,也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在潜移默化之中给学生以学习或生活的指导,更能让学生在愉快和不经意中积累一定的素材。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获得情绪体验、情感愉悦和思维,可以增进学生的成就动机意识,促进他们进入语文学习动机的良性循环轨道,使语文学习主体对学科产生稳定的学习内驱力。

二、重新圈设阅读范围和阅读数量

现在高三语文复习一般遵循这样的路子:第一轮复习――第二轮强化。这一过程带有很强的封闭性,它基本上是在教材和试题中转圈子,不注意与外部的联系,不注意教材的延伸和迁移。少数老师到了复习阶段,不让学生看书读报,生怕影响教学质量,可是,学生不了解社会,语言单调乏味,思路闭塞不通,思想观念陈旧,怎能学好、考好语文?所以复习时,一定要打破这种封闭、僵化的体系,彻底更新观念,引进时代活水。我认为,其首要任务就是在高一高二年级的基础上,继续加强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二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在课外读自己喜爱的新闻、社论、时评、散文、短篇故事等,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从“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有了这种愿望,何愁学生学不好语文?

在文言文阅读方面,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定位很明确也很稳定,那就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然而,现在很多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不仅偏长偏难,并且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但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而且也没有多大的兴趣。基于这种实际情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本人坚持按以下三个标准重新选择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材料:

①篇幅简短。高三上学期,字数一般在200字以内,下学期可以适当长些,但最好不要超过500字。

②故事性强。目的是增加学生阅读的兴趣,强化阅读和记忆的效果。

③语言浅近通俗。目的是利于学生自读自悟,老师只作简单的提点即可。

④富于生活哲理。目的是能结合社会实际,能指导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同时有利于积累写作素材。

三、努力转变课堂阅读教学模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除了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内容之外,教师选择恰当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也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手段。根据不同的对象、内容和教学任务,可以选择不同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

在这么多的阅读教学模式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应该是朗读型阅读教学。我认为,在讲风盛行的高三语文课上,把朗读这一传统用十分有效的方法重新请进高三课堂是很有必要的。我们提倡让学生多朗读,有感情地反复诵读,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体会,给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揣摩作者心境的空间,感受作品的韵味和气势,进入到作品的内层,受到熏陶、感染,产生审美的愉悦。在朗读中品味、揣摩、感悟、积累,逐步学会欣赏,防止把理解与欣赏变成支离破碎的作品分析。高三的语文教学在高考的压力下,应一如既往地追求“本真”与“素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读”(朗读,诵读,默读,听读,齐读,个别读等),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在具体的语境中积累高考必考的拼音、字词、成语等知识,揣摩、感悟严谨流畅的表达方法和表达技巧,提升阅读的速度和质量,积累丰富而鲜活的写作素材等等。

四、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做到授之以“渔”

高三是特殊而关键的一年,要想在阅读教学中真正取得成效,教师应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让高三学生通过阅读,达到既陶冶情操、涵养心灵,又提高阅读能力和水平,从而提高应试成绩的效果。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虽多无益。一个相对完整的阅读过程一般应该是由表及里,又由里及表,表里多次反复、理解、逐步深化的过程。具体说,阅读者先要通过对读物的词语、句子、篇章的感知,进而把握读物的思想内容,这时候,对读物的理解还处于较浅的层次;然后,在正确把握读物内容的基础上,回过头来对读物的词语、句子、篇章再下一番咀嚼、细心揣摩的工夫,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运思和表达,并作出自己的评价,这时候对读物的理解才达到了较深的层次。学生明确了正确的阅读过程,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做到开卷有益。

如果说高一高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抓的是基础,重的是长效,那么高三的阅读教学就应该突出“短、平、快”的特点。“短”指的是阅读的篇目应尽量短小精悍,如果高三了还去读什么长篇巨论显然是不现实的;“平”指的是阅读的内容应尽量贴近现实生活,不能艰深晦涩,以免学生望而却步,心生畏惧;“快”指的是能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后给自己语文学习带来的进步,特别是在阅读的速度、阅读的方法、写作素材的积累等方面尽快让学生尝到“甜头”,从而产生不竭的内动力。

近几年来,我们借鉴了外地同行的经验,重视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和训练,在阅读教学方面进行了重构、改进,努力坚持在阅读中复习,在复习中阅读,把阅读和复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了用两条腿走路,在短期内(高三一年)为提高学生语文成绩,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走出了一条希望之路。事实证明,这是一条光明而宽阔的语文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 巴班斯基. 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篇14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自主探究模式的践行

顾雅芳

(太仓高级中学,江苏  苏州  215411)

摘  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并贯彻到每一个阶段的目标和“教学建议”中。我们应积极探索、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思维的主体、情感体验的主体、思想的主体,以期有助于学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探索总结了自主教学的三步模式。

关键词: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模式

一、模式名称

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模式

二、模式结构

披文入境——自主研读——拓展训练

三、理论依据:

(一)主体性教育理论

人的主体性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最重要前提。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理应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在学习上的体现就是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发展。[1]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学生不是教师,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要创设一种鼓励学习者自我积极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源和基于真实情况的学习经验,让学习者主动地、积极地、合作地、并达到逐渐自我控制地进行学习活动。[2]

四、操作方式

(一)披文入境──激感和探究欲望

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描述、情景摸拟、图景感知、课件展示等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意识,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潜在的巨大的学习内驱力,使之产生亢奋的学习情感、积极的学习态度,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教学张晓风的《我在》一文时,我便以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了一幅“花儿在雨中静穆”的画面,画面上是张晓风的名句,再配以教师深情的朗诵:“有一种花,你没有看见,却信他存在;有一种声音,你没有听见,却自知你了解。生命是一项随时可以中止的契约,爱情在最醇美的时候,却可以跨越生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进入语文学习的情境。

在教学的这一环节还要完成在教师的导引下,学生自觉进行学习定向的任务。我尝试着将目标确定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享受学习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导,事先明确确定教学目标的方向:理解词句的目标,领悟作者写作方法的目标,感受作者情感的目标等。其实,在明确目标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在阅读中进行思考了,其探究欲望也得以激发。

(二)自主研读——以自主合作来探究领悟文旨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体。因此,要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文本的意义,在自主阅读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和哲思。

学生在初读了解后,对课文已有了初步的感知,同时对重点、关键的部分也心中有数。接下来应让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思考、主动探究未知的领域。教师不需要做过多的讲解,只要设法把学生引入课文,启发学生进行多读、多思。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建立自主、互助的阅读小组,在精读品析过程中引导学生针对疑问、学习感受和想法展开讨论。在教学张晓风的《我在》一文时,通过分组讨论,分析七则材料的内容,材料间的关系,“我在”的含义,得出本文的写作手法是缀段式,本文的主旨是:自然在,生命在,每个个体的边上都有人在关注、理解、支持、慰藉着你,这样的世界是美好的。因为是大家讨论的结果,学生不仅都能接受,而且都能有所感触,理解也更深刻。

学生自主阅读,并不否定教师的作用,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做好点拨释疑的工作。在学生交流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有多种答案,或学生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没有达到深度的现象,教师要及时指导帮助学生,点在要害处,把理解引向深入。同样以张晓风的《我在》为例,本文的难点在第九自然段,涉及到对“我在”本质的理解和文本的过渡。

    我就将之简化为修辞手法,比喻义,关键词句的理解几个方面,探讨分析“我是拼图板上扭曲奇特的一块小形状”“另一种可贵”的含义——生命是短暂的和独特的,找到适当的位置生命才有意义,化难为易,让学生精准地把握了“我在”的含义。

(三)拓展训练——反思评价并迁移内化

拓展训练是阅读教学的最后环节。教师要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得感悟的基础上,通过一些具有代表性、延伸性的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打开自己的思维空间,多维拓展,促进学生将所得推广到各种新的情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知道作者要说些什么,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获得情感的迁移,将文本所欲传达出的哲思化为自己的思想或为之感动。例如,张晓风的《我在》课堂教学的最后阶段,因为文章的最后一个层次作者引用了《旧约》里关于亚当的记载,堕落后的亚当不敢回答上帝的询问,而作者又写到:“如果我是亚当,我会走出,说:‘上帝,我在’。”于是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题:如果你是亚当,你会选择“噤而不答”呢,还是选择像作者一样的回答?说说看为什么。教室里很快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见解,通过分析辩论,最后大家趋向于认同作者的看法——要骄傲地向“上帝”宣告“我”的存在,“我”虽然平凡,人生虽然短暂,“我”虽然有缺点,但“我”也有优点,“我”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生命存在,“我”应当为“我在”而自豪。最后,再通过对这一层次反复地诵读,让这种自豪感萦回在学生的心中,并将之化为学生对自己生命存在的自豪,从而产生对生命的热爱和珍视。

拓展训练还可以引导学生反思阅读过程,对所学的知识、所用的方法、所发现的问题、所得到的启示等进行整理归纳,发展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自主阅读教学要强化学生主体意识,鼓励学生主动读书,主动质疑,主动争辩与讨论,大胆地标新立异。教师决不能代替学生,只在重点难点处加以巧妙的导语、提问、点拨、使教与学真正契合。学生从中获得了学习的乐趣,感受到了合作的愉快和他人的尊重,对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养成有莫大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