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市建设工作综述范文

城市建设工作综述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5:25: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城市建设工作综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城市建设工作综述

篇1

一、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二期项目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系统二期项目建设是市委、市政府=年为民办理的十件实事之一。市委、市政府对去年一期项目建设以及试运行的成效,是充分肯定的。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离新时期城市管理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进一步扩大平台覆盖面,提升管理应用水平,健全处理机制和完善考核措施等等。由于我市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模式在全国还是第一家,没有经验可借鉴,同时人才匮乏,这是当前最令人感到头痛的问题。不仅在我市,在国内也普遍存在这个问题。去年交警支队在建设交通管理系统的时候,我们到北京去抽取专家,结果国家层面专家库里都就没有单列这方面的专家。所以对于以上这些问题,希望大家在二期建设的时候高度重视,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相关要求,不断完善和创新,进一步提升我市城市管理水平。

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二期工程建设是市委、市政府提升我市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任务。城市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府职能,作为一种构建城市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其重要性日渐凸现。当前,现代城市的发展,大大加剧了城市管理的复杂性和难度,对城市管理的水平和效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影响现代城市发展的因素趋向综合性,城市运行中各种因素互相制约和综合影响,使得现代城市管理的内容突破了原来“小城管”的内容,不仅仅涉及到市容环境、园林绿化、市政道路、公共交通、供水供气、路灯等等,凡是为保证城市正常运行、提供服务或可能影响城市运行的部门行业,我们都应该把他们作为城市管理的范围和基本范畴。另外,城市管理因素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决定了当前精确精细管理城市成为趋势,城市管理发展趋势逐步从定性管理转向定量管理,管理效率的高低越来越依赖于管理数字化。量化管理、量化统计、量化分析、量化标准成为解决城市管理问题的基础条件。比如城管提出来的完美单元管理模式,公安提出来的设立若干警区模式,比如农贸市场标准化问题等等其实都是城市管理精细化的基本要求。贵阳市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系统项目的实施,正是适应了城市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数字化城市管理是未来城市管理的大势所趋,是数字城市、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管理领域的应用推广。它对提升我市城市管理和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强城市应急综合管理能力,建设“数字贵阳”,推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强调,要切实抓好这项工作,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程,通过项目建设打造我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建立发现问题的处理运行机制,提升处置能力,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目标考核和问责机制,实现城市管理由突击性整治向经常性管理、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的转变,努力构建“大城管”格局,促进我市城市管理上水平。为此,各区(市、县)、各有关部门、单位要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抓好项目建设的各项工作。

二、切实提高执行力,确保二期项目建设如期完工

二期项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六大核心平台和5000个点的视频监控系统,既有市直各部门的任务,又涉及各区(市、县)的工作,有些同志可能会有畏难情绪,觉得任务不好区分,工作不知道从那里开展,感觉有力无处使。关于各单位主要工作,之前我们也专门研究部署过,今天我再给大家强调一下。

(一)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一是要依法按程序完善项目相关审批手续。二是要做好项目标准的统一规范和监督执行,主动搞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确保互联互通。三是牵头做好市直相关部门、用户单位和各区(市、县)之间的联络沟通和协调配合,要派专人担任联络员工作,随时接受咨询答疑。四是搞好项目组织计划工作,协调监督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五是抓好项目招投标和资金管理工作。

(二)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监察局、市审计局、市督查督办局、市政府财政评审中心等市直监督管理部门,一是要依法高效搞好项目相关手续审批,这一点前阶段做得比较好,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在立项、设计招标核准、采购招标核准等审批手续办理上依法依规、高效快速,下步在实施方案、投资概算评审等环节上也要严格把关、高效办理。二是要依法搞好各阶段方案评审论证、招投标、资金使用管理、施工组织等环节的跟踪监督,使项目建设始终置于公开、阳光、透明的规范轨道上运转。

(三)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交警支队、信通处)、市城管局、市应急办等用户单位,一是按要求提出本级本部门项目建设需求,其中六大核心平台总投资要控制在一个亿以内,这是市长办公会定的原则,不能突破。在建设资金分配上,要顾全大局,通盘考虑,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不要只强调本单位、本部门的利益,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二是要计划组织和督促好本系统子项目建设,充分考虑在市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平台下的标准统一和互联互通;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和市城管局要安排懂技术、能干事的专业人员,配合市数字办做好对区(市、县)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

(四)各区(市、县)政府,一是要成立相应的建设领导小组,明确项目牵头单位和建设模式。二是在市统一设计方案完成后,要主动搞好方案对接和前期准备工作。统一招标完成后,由涉及区、县与中标单位签订合同,在市数字办和市公安110指挥中心、市城管局的指导下组织实施。采用自建模式的金阳新区和清镇市也要主动和市数字办对接,确保标准统一、互联互通。三是项目验收合格后,要将租赁费用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该系统正常高效运转。

篇2

本人1991年8月毕业于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专科学历,毕业后一直从事建筑工程设计和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在工作期间又继续参加第二专业教育学习,于1996年1月毕业于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应用工程专业,本科学历,同年9月被浙江省乡镇企业局职称改革办公室审定为助理工程师,2002年12月晋升为工程师,2007年被浙江省建设厅审定为二级建造师(建筑工程专业)。从事建筑技术工作20多年来先后担任过建筑工程项目设计主管、建筑工程项目设计技术负责人、建筑幕墙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建筑工程技术部副经理、建筑幕墙及建筑装饰工程项目总工、公司副总工程师兼建筑幕墙、建筑装饰工程技术总监等职务。现任浙江华建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工程设计总监。由于本人工作认真负责,先后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工程技术骨干及工程技术创新先进个人等,年度考核优秀18次。现将20多年来的专业技术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一、认真做好建筑工程项目规划设计工作  

本人利用所学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充分运用于实践。在浙江省城乡综合设计院从事建筑工程设计工作5年,参与完成建筑工程设计项目3个,分别是浙江省工业产品检测中心办公楼建筑设计,杭州自来水厂职工宿舍建筑设计,杭州之江度假村规划及建筑设计(设计建筑面积约31000㎡),独立完成建筑工程设计项目3个,分别是浙江省警察学校办公楼建筑设计(建筑面积约4100㎡),杭州毛巾被单厂职工宿舍建筑设计(建筑面积约5300㎡),德清水泥厂整条生产线及办公楼建筑及总图设计(建筑面积约2900㎡),主持完成建筑工程设计项目2个,即:奉化刀剪厂办公大楼建筑设计(建筑面积约3600㎡),桐乡水泥厂整条生产线及办公楼建筑及总图设计(建筑面积约2600㎡)。其中:德清水泥厂整条生产线及办公楼设计,为部分框架结构、桩基。由于地基回填土,淤泥土层深有8至9米,采用大开挖,则工期要拉长,决定改用大孔径灌注桩基,既可缩短工期,又可节省造价。考虑到大孔径灌注桩基当时在德清还是刚开始应用,缺乏实际经验,本人通过学习技术规范,结合现场实际,成功地完成了设计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又如: 桐乡水泥厂整条生产线厂房,它包含重力设备,材料堆放等功能,荷载较大,决定采用全框架结构,进行受力分析,结构计算,认真仔细地绘制施工图,得到了院领导和同行的好评。

篇3

关键词:智慧城市;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TP31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1

一、引言

随着世界城镇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服务型经济发展,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掌握了经济、政治和科技等的控制权,城市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备、信息技术应用更广泛,城市功能愈加健全,为使城市发展更加“智慧”,IBM在2009年提出了“智慧城市”概念,其可看作“智慧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特征是将信息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以创造新的发展优势。

“智慧城市”的提出,引起我国众多专家学者关注。史璐(2011)认为,当前城镇化模式急需从“粗放型”、“外延式”转向“集约型”、“内涵式”,而智慧城市系统将成为这一转型的重要平台。辜胜阻等(2012)认为,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智慧城市,是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内涵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缓解“大城市病”,是经济增长“倍增器”和发展方式“转换器”。赵赛丽等(2013)也认为智慧城市是城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对于解决“大城市病”意义重大。牛文元(2014)指出,智慧城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标志,将成为当前和未来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思考[5]。

有学者指出,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社会将步入“大数据”时代。正确利用大数据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以大数据、智慧城市和城镇化为对象的研究逐渐引起人们关注。张书成(2013)认为大数据有利于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与融合。王静远等(2014)对以数据为中心的智慧城市理论与技术进行了综述研究。

二、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智慧城市理念对未来城市发展意义重大,有利于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催生大规模新兴产业、引发新一轮技术创新和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然而,由于智慧城市建设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从全球范围看可借鉴的经验也不多,对于全国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热潮,我们还应看到其存在的隐患,表现在:政府期望过高,存在过热风险,缺乏有效的指标体系指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首先,突出问题为缺乏宏观全局的科学的“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智慧城市发展存在盲目性,空有热情,导致部分重复建设,对智慧城市发展中应用与产业基础设施间关系考虑不足,缺乏综合协调。

其次,智慧城市包含的内容非常宽泛,理论与实践都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尤其是在其评价体系与建设标准方面,尽管学术界已有一些研究,但大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急需国家层面的指导建议。另外,由于智慧城市建设路径不同,不同建设时期面临的风险也有差异,因此智慧城市建设的评价体系的同一性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

最后,对系统性、集成性认识不足。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在于能否把原有系统有机整合,进而把相应数据进行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当前各地智慧城市建设普遍各自为政,独立建设信息系统,大量信息孤岛使得城市各部门无法共享资源、协调发展。在处理大数据方面,现有的数据中心技术很难满足大数据的需求,其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三、推进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建议

1.做好顶层设计,推进政府与市场相结合

建设智慧城市,要做好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防止一哄而起,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则根据其要求搞好规制改革,并吸引大众参与建设,推进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共同作用的机制的建设与完善。科学规划,明确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和目标。根据不同地区特点以及智慧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准确定位智慧城市发展目标,提出其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2.制定标准体系,完善法律规范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可分为技术标准和应用标准,对于已有且广泛应用的标准应尽可能的延用,同时要以实际应用为指导,结合国情和产业发展现状,对标准体系进行动态调整,推进技术标准和应用标准体系建设。对建设部提出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听取各方意见,形成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并做好智慧城市建设评估工作。还要加快我国信息化法制建设,为智慧城市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3.加强系统性建设,打破信息孤岛

智慧城市建设是复杂的系统集成项目,横跨多个部门,因此,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重视运营体系的系统性整合,协调统一各个部门。这其中的首要任务是要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破信息孤岛,探索建立多层次、跨领域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机制,促进信息基础设施的深度融合。

4.大数据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是以信息通讯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城市、智能城市发展的新阶段,大数据挖掘对智慧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是无形的生产资料,将激发巨大的内需增量。借助大数据,利用信息生产力和先进生产方式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可以为我国带来“数字红利”。利用大数据的首要前提是现有的数据处理技术能满足大数据的要求,这要求我们要优先支持网络大数据研究,重视大数据基础研究,给予其组织方式和资源等的支持。其次,尽管我们要从战略上重视大数据的开发利用,但也要注意科学规划,切忌盲目推崇,这要求我们对大数据有正确的认识,明确其利与弊。最后,政府应积极建立大数据管理与共享平台,便于不同部门的海量数据交换与共享,使政府关注的数据由宏观走向微观,把握市场关键信息。

参考文献:

[1]史璐.智慧城市的原理及其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功能和意义[J].中国科技论坛,2011(5).

[2]辜胜阻,王敏.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思考与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5).

[3]牛文元.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标志[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29(1).

[4]张书成.基于“大数据”战略的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J].中国建设信息,2013(23).

篇4

[关键词]新时期 中小城市 智慧城市 建设

[中图分类号] F291.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165-1

0前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各类城市病日渐增多,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积极将信息等技术运用到城市建设当中,建设智慧城市十分必要,不仅能够整合、优化城市资源,还能够实现智能化目标。因此,加强对中小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智慧城市概念

智慧城市主要是指将信息、通信等技术作为基础,感测、分析及整合城市各类关键资源,并针对城市民生、环保等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实现智慧式管理和运行,从而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2新时期下,中小城市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桎梏

中小城市作为我国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工程的重中之重,中小城市由于受到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缺乏科学规划,党和国家在提出“智慧城市”后,大量中小城市迅速涌入到这股热潮当中,但是,一些城市并没有对实际情况作出详细调查,缺乏科学规划,随意性较强,且智慧城市建设并非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极易出现不了了之的情况[1]。

其次,缺乏创新性,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创造性、新型城市建设理念,并没有相对成熟的模式,尤其是中小城市自身发展还难以承担智慧城市建设重任,在盲目建设过程中,照抄照搬其他城市,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城市软实力的提升。

最后,实践能力不足,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是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但是,中小城市自足研发能力相对较弱,仅能够依靠外界技术支持,而这些核心技术一般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且财政资金不足,不能够将资金投放到技术研发中,另外,“信息孤岛”问题也是影响中小城市发展智慧城市的主要因素之一。

3新时期下,中小城市摆脱桎梏的有效途径

3.1立足比较优势,突出自身特色

智慧城市建设并不是盲目进行,中小城市应立足于城市发展历史、特点等因素,不能够摒弃传统文化,制定长远发展战略,明确目标,为城市建设提供方向和指导,发现城市的比较优势,并强化公众认同感,并与相邻城市进行合理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不仅如此,还可以积极学习智慧城市建设成功经验,如:上海、沈阳等,通过发挥城市优势,解决阻碍城市发展的困难,实现点、线、面持续发展。

3.2明确市场需求,完善细节建设

市场需求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通过依附市场发挥杠杆作用等,创造出更多智慧市场发展新态势,从而实现智慧增长。因此,中小城市要立足于本地市场需求,协调地方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客观环境,积极建设惠民工程等。

另外,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完善城市发展各个细节,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为公民提供更加完善、优质的服务。

不仅如此,中小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最终是要服务于公民。基于此,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充分了解公民的感受,增加人性化建设目标,从而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3.3注重创新,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同样适用于智慧城市建设,信息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只有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2]。

因此,中小城市要树立创新理念,适当增加资金投入力度,建立信息技术研发等服务平台,积极与当地高校、科研单位合作,创造并优化智慧城市技术创新的软硬件环境。

另外,还可以利用技术发展新型产业形态,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技术人才是技术研发的基础,要培养并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能力强的人才队伍,并适当提高人才福利待遇,保障人才不会流失,从而为中小城市智慧城市建设保驾护航。

3.4实现信息交流,打破孤岛信息

首先,统一技术标准,建立统一信息化框架标准,为信息共享提供支持,政府要积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严格落实统一标准,避免信息孤岛现象的发生,并加强与国际合作,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在国际上争取更多主动权。

其次,中小城市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关注前期规划,确保规划合理性,才能够指导建设工作,并落实责任制,分工协作,确保每一个环节有序进行,并及时获取智慧城市建设实际情况,最大程度整合、优化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最后,加强管理,建立并完善城市综合管理体系,实现城市部门之间横向、纵向之间的有效合作,确保业务上传下达,以此来提高智慧建设有效性[3]。

4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复杂性工程,涉及工作内容较广,难度较大。因此,新时期下,中小城市要立足于城市发展现状,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明确自身桎梏,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找到比较优势,了解市场需求,加强技术研发,实现信息共享,提高管理水平,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基础,从而推动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赵俊(1980~),女,200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测绘工程专业,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测绘与地理信息。

参考文献

[1]明,许春雯,黄容.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七届中国电子政务高峰论坛综述[J].电子政务,2010,18(03):259-261.

篇5

总图设计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日愈重要,平面设计可以有效的分区适应城市发展弹性;竖向设计可以在空间上充分利用有限资源,达到使用最大化;管网的综合高效集成有利节约资源,避免不合理敷设重复建设及检修。

关键词:总图设计,平面,竖向,管网,节约

English abstract:Layout design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city construction right now , it can make effect partitions , vertical design can save resources to make it useful as much as possible, pipes’ integration can avoid wasting and be good for repairs .

English key words:city construction ,layout plan ,vertical ,pipes’ 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参考文献:雷明编著《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总图设计是在建国初期由前苏联引入的一个专业性学科,最初主要应用于工业设计领域,在追求更深层次的发展过程中,渐渐人们意识到了总图设计在城市建设中同样起到不可或缺甚至极其重大的作用。

总图设计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简单的归结为三大类:平面、竖向以及管网综合的应用。

一、平面

在城市建设中,总图平面设计的宏观应用主要有全局分区、土地综合利用以及留有余地。次宏观应用主要针对居民区、商业区、行政办公区、医院、公园等小范围内的单项选址比较、综合布置。用地选择在遵循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同时,更应考虑地界周围环境、性质、可发展性能等或制约或促进的因素。

总图平面设计布置宜紧凑合理,在节约集约建设用地的同时,又要满足城市中建筑方位、朝向、采光、通风、卫生等条件,减少能耗,使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依靠道路、防护、绿化等措施分隔不同功能分区,以便集中提供(排放)相同或相似能源(废气废水废物)、统一调配社会资源、集中管理并有适当的弹性预留空间。

根据建筑的使用性能、结构要求、形状美观等条件可知大多建筑为规则矩形或规则矩形组成的联合建筑,所以为了使用方便,多数具有使用要求(办公、居住等)的建筑物或建筑群宜采用垂直相交的道路、绿化带或景观小品进行分隔,减少城市中扇形、三角形建设用地面积,以便集约规划。因此越来越多的城市选择新建扩建新区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倾向于以横平竖直的主干道分隔城市各类功能分区,便宜后续分区发展、分片物流,分别管理。

二、竖向

竖向设计在城市建设总图设计中占据重要位置,竖向设计应用于城市建设的比率要远大于平面设计。尤其是在山区城市,竖向设计已成为城市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节约可利用空间设计、灵活多样布置、挡土墙护坡设计等形成的景观已然成为山区城市的一道赏心悦目且独特的风景线。竖向设计在城市中的应用之处包括平整场地、平衡土石方工程数量、确定场地标高、确定排水方式和措施以及工程设施(挡土墙护坡)等内容。

土石方工程在一个建设项目中有着重要地位,同一个建设项目,处理完善的土方填挖数量基本平衡,所定场地标高与周围建筑协调统一,排水方式合理、排水路径短捷迅速,工程设施用料最省且位置合理不造成过多不可利用空间;处理欠妥的项目,大填大挖造成土石方和人工的浪费,所定标高与周围环境不协调,与临近道路衔接困难,无设计美感,低洼处雨水滞留,不能及时排放,造成使用不便甚至过多渗入地基威胁建筑稳定性。综述,总图竖向设计在城市建设前期的平场,平衡土石方,确定场地基本标高中占据重要地位。

城市建设中,挡土墙或护坡工程随处可见,设计中对挡土墙的应用也日渐多样化。如,居民楼、写字办公楼,均设地下车库,地下室等地下空间,便于节约建筑周围场地,提高利用空间,在地下设施的入口处,多设挡墙护坡等工程设施,以解决从室外平面至地下室的高差。有时设计也可利用台阶连接解决高差,便于行人步行进入(多用于商场超市等)。有些居住区、学校、公园等项目用地则可利用原始地形自然高差,处理景观设计,假山,植树,小品等。

三、管网综合

管网综合既为各类管线的高效率集成,统筹安排城市建设地区各类工程管线的空间位置,综合协调工程管线之间以及与城市其它各项工程之间的矛盾。尤其在城市建设初期或在城市建设中的改扩建项目,总图参与的管网综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提早发现工程管线之间以及工程管线与临近建筑物、构筑物之间产生的干扰,解决在设计阶段的平面走向、立体交叉、以及施工阶段建设顺序上的矛盾。

篇6

关键词:经济增长;城市建设用地;问题和建议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创建,把广西从边缘省份推向国际通道和枢纽位置,从而为广西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营造了一个十分有利环境。目前广西正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这也是解决人民生活需要、农民富足的生活条件、毕业生找工作等问题的关键。这不但表现在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问题,还表现在城市近几年来规模的快速扩张以及建设用地的使用。扩张的城市规模带来的是建设用地的急剧增加。近年来,广西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快速增长,然而在同一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得更快。但是广西的新增加的城市建设用地主要来源于农村的土地流转,其中被流转的大多数用于农作物的土地多为优质的耕地和菜地。进一步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特别是用于种植耕地的优质土地资源进一步稀缺,从而造成了粮食危机、生态危机等问题。因此对经济增长和城市建设用地的研究是引导解决诸多问题的一个首要条件。

1广西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利用变化相互关系分析

1.1研究综述

本文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广西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用地的关联度、广西十四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用地的关联度进行系统分析,是本文研究的入手点;从而对广西城市建设用地的未来发展作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设想和建议,这便是本文的意义。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用实际数据,从土地管理的角度出发,并结合实际情况,对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在研究过程中,除采用动态研究与静态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外,还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方法开展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及步骤是:(1)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对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两个时间序列进行检验,以确定其具有显著相关性;(2)如上述检验结果表明两个序列具有显著相关性,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来检验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3)将经济增长的四个指标分别进行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加以比较,得出相互关系最为密切的指标;(4)在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的条件下,对广西十四个城市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数据同理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分类得出相互影响最为密切的城市。1.3数据来源本文是以广西整个区域及十四个城市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建设用地数据为案例的实证研究。通过收集广西壮族自治区相关的文献材料、统计资料,如《广西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公报》,来分析广西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的相互影响。应用的主要数据有:广西壮族自治区及其所辖十四个城市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UCL)、国民生产总值(GDP)、固定资产投资额、二三产业比重、城镇化水平。

1.4总体经济指标的分析结果

通过对收集来的数据分析比较得出与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变化与四个经济指标变化关系显著的城市分别是: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与GDP指标关联密切型:南宁、梧州、贵港、贺州、河池;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与固定资产投资指标关联密切型:柳州、北海、崇左;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与二三产业比重指标关联密切型:桂林、防城港、玉林、百色、来宾;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与城镇化水平指标关联密切型:钦州。众所周知,广西城市布局多沿袭历史而沿江分布,空间布局差异大,桂北、桂西地区城市密度低,规模小;桂东、桂南为经济活跃发展地区,城市多,分布密集。从前文分析广西区内十四个城市的经济增长指标来看,南宁、梧州、贵港、贺州、河池五个城市的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为国民生产总值,其带动了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同时也是扩张的主要原因;柳州、北海、崇左三个城市主要是以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带动经济增长,扩大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桂林、防城港、玉林、百色、来宾五个城市的经济增长分别以二三产业为主,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引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而钦州市是以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城镇人口的增加转化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扩大的刚性需求。

2广西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1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扩张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

城市对土地需求逐年加大,且大部分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都是以粗放外延性扩张为主,建设用地急剧增加,致使部分市县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失控,超出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控制范围。

2.2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较低

通过对人均建设用地、单位建设用地GDP、单位建设用地固定资产投资额几项指标的分析,广西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总体而言还处在较低水平,且不同区域之间差距较大。根据土地变更调查和国家统计局的经济统计数据,2009年全区每公顷建设用地GDP产值为66.29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为48.76万元,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另一方面,在建设用地面积急剧扩张的同时,忽略了城市土地利用的内涵挖潜,建成区空闲地面积较大,土地利用率低。根据城镇存量建设用地情况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全区城镇存量建设用地达到15597.54公顷。根据其中2009年的数据统计资料,虽然全区城市人均建设用地仅61.47平方米,没有超出国家标准,但各地级市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差距悬殊,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仍有待提高。

3结论

篇7

关键字:生态城市 快速城市化 反思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problems caus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eco-city's construction and exploration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rapid urbanization. Rethinking the gain and loss of eco-city's construction in China and discussing author's own view of exploring the right eco-city's model which is suitable for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Key words:Eco-city;Rapid urbanization;Reflection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全世界目前已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中,预计2025年将会有2/3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作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地,一方面集中了大量的社会物质财富、人类智慧和古今文明;同时也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碰撞最为激烈的矛盾点。人口及人类活动向城市的集中,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诸如温室效应、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地面沉降、噪音污染;城市的基础设施落后、水资源短缺、能源紧张;城市的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宅短缺、土地紧张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城市所具有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功能的正常发挥,甚至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可持续发展理论也开始由概念走向行动。作为对传统的以工业文明为核心的城市化运动的反思、扬弃的“生态城市”理念越来越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标志着城市由传统的唯经济增长模式向经济、社会、生态有机融合的复合发展模式的转变,成为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国内外有关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综述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MAB)”计划研究过程中首先被提出的,即生态城市是指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理查德·瑞吉斯特(Richard Register)在其著作《 Ecocities: Rebuilding Cities in Balance with Nature》中提出生态城市旨在追求人类和自然的健康与活力,认为生态城市即生态健康的城市,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提出了城市、城镇和乡村建设的全新方法。怀特(White.R.R)在其著作《Building The Ecological City 》中也以城市新陈代谢理念为基础,分析了现代城市的病理,并提出了一系列恢复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实用性策略。

在我国,许多学者也对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重庆大学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并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而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宋永昌教授认为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同济大学陈易教授在其著作《城市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中指出生态城市是在保证城市各项功能正常运行和维持城市居民较好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人均生态足迹,使城市生态足迹面积尽量缩小的城市。

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生态城市试点建设的实践和探索

我国目前正经历一个城市化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城市化水平由 1985 年的 23.71%发展到2010年的47.5%,城市个数由190个增加到655个。未来20年,中国的 GDP 将持续强劲增长,城市化进程将不断深化,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0%,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会导致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加上我国资源利用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

伴随着快速城市化,大量涌入城市的人口使城市发展呈现无序混乱的状态,资源环境问题越发严重。在这样的社会经济背景下,生态城市成为城市建设的必然发展方向。在近几年,许多城市如天津、唐山、上海、宁波等城市都积极开展了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现以天津中新生态城和曹妃甸生态城简要介绍一下生态城试点的建设情况。

天津中新生态城是我国与新加坡合作开发建设的生态城市,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宜居的示范新城。中新天津生态城坐落在天津滨海新区,距离滨海新区核心区15公里、距离天津中心城区45公里、距离北京150公里,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规划常住人口控制在35万人。规划区域内现状三分之一是废弃盐田,三分之一是盐碱荒地,三分之一是有污染的水面,土地盐渍化严重。在这样一个资源约束条件下建设生态城,符合中新两国政府确定的不占耕地、在水资源短缺地区选址的原则,充分体现了两国政府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

中新生态城将致力于建设成为综合性的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绿色建筑、循环经济等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的平台,国家级生态环保培训推广中心,现代高科技生态型产业基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宜居示范新城,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生态环境建设的交流展示窗口。

曹妃甸生态城位于唐山市的南部沿海,处于环渤海经济圈核心位置,西距曹妃甸工业区5公里,东距京唐港区10公里。起步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近期规划建设用地80平方公里。从规划到实施,曹妃甸生态城的快速发展都是一个创新性的试验样本。生态城的规划在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城市布局、城市绿色交通、城市能源系统和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方面,突破了国内现行的许多设计规范。生态城建设上学习借鉴瑞典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技术,科学制定了141项指标体系,构建了水利用及处理、垃圾处理及利用、新能源开发及利用、交通保障、信息系统、绿化生态、公用设施、城市景观、绿色建筑等九个方面的技术体系。这些实践和探索都对中国生态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篇8

关键词:智能化;配电台区;城市建设;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我国国家电网公司的主要指导思想就是建设智能化电网,在城市建设中,逐步研究城市配电台区建设中的新产品、新技术,对建设智能化城市具有重要意义。城市智能配电台区管理平台的建立和运行,会对城市整体水平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在新材料、新工艺的具体应用下,电网建设会不断进步,实现智能化操作的全面应用。

一、建立智能化台区的重要意义

智能化台区的建立是电网智能化建设的基础性设施。智能化台区为城市建设建立了电网一体化信息平台,在城市电网智能化程度上,推进了一大步。智能化配电台区的使用和发展为电网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让城市中的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广泛受益,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用电设施保证。智能化台区管理整合了信息资源,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投入少,产出好,在数据分析上准确及时,智能化台区是科技成果在电网建设上的良好应用。智能化台区管理严格扎实提高的城市电网的可靠性,在信息化应用上,智能化台区实现了广泛应用。智能化台区有效实现了供电无人值班,实现了“数字电力”的目标。为实施城市电网信息化工程提供了有力依据。城市电网建设复杂性、难度性高,智能化配电台区的建立使电网经济高效、操作简单、信息准确、透明环保。为城市快速发展注入坚实的动力。

二、智能化台区在电力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一)智能化配电台区主要包括对配电变压器的信息采集和实时监控以及处理系统三个方面。在智能化台区上进行信息监测,在集中抄表和电能质量监控上达到新的水平,智能化配电台区对漏电保护监测管理和低压线损等情况有具体的分析。台区系统显示的监测情况直观明了,以图形说明问题。智能化台区具有多种功能,主要功能:1、对台区信息准确监测。2、对电能质量情况采集与统计。3、远程监控漏电保护器。4、异常情况报警。5、智能经济运行管理。6、配电监测对象选择。7、无功补偿远程测控。

(二)智能配电台区是在配电房设置智能终端,通过这些终端监控电网作业情况,根据业务需要选择控制方式,对台区进行无功补偿管理。智能化控制台区的主要优点就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随时下达控制命令,无论是控制投入还是控制解除命令,配电变压器或者配电箱等都会根据命令进行工作。特别是在异常报警方面体现的尤为重要,例如电压的稳定程度,负载率高低,开关闭合状态等都有明确反应。

三、智能化台区对城市建设重要促进作用的主要体现

1、提高电压稳定性,保证城市供电安全。

城市用电量一直居高不下,城市对于电力的需求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紧迫。在各大中型城市中,工厂、医院、司法单位等必要的用电单位都是要求电力的长年持续供应,电压的稳定性和电压质量合格率,密切影响着用电单位日常运行情况。如何降低变压器故障发生率,如何保证低压线路持久无故障,是供电安全主要考虑方面。城市供电的核心问题就是电力安全。比如工厂的用电安全,传统的剩余电流总保护装置无法保护人的安全,可是智能台区可以识别是什么物质触电,触电电波是不同数值的,物体、牲畜、人的触电电波均为不同。智能化配电台区具有剩余电流动作值跟踪功能,它会根据线路情况查询和显示具体情况。当人触电时,台区会有显示,可以自动不再线路送电,其中非常重要的是发生问题的相关信息会第一时间记录在电脑上,并且送达管理人员手机上,以备及时了解情况。智能台区可以成功避免人触电而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失,可以防止人员伤亡和变压器烧毁事故。

2、通过分相线管理,降低低压线损。

城市建设中,电网建设是核心工作之一。对于城市来说,对电网的维护是城市建设中的难点,输变电线路老化,无法及时更换,线损严重。通过智能化配电台区的综合改造,配网精密扩大,全部采用电脑管理,一个台区的电流、电压等基本状态都可以非常清晰地呈现。智能化台区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低压线损。过去的配电台区,线损很高、事故多。在管理方面经常出现困难,电压情况、分合闸状态不能及时准确掌握,智能化配电台区完全解决了这些问题,低压线损可以降低5%左右。城市建设中智能化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电力系统智能化能为城市主体建设提供优秀的基础条件。

3、提高电力管理效率,服务于城市电力用户。

城市用电的基本要求就是电力持续供应,高质量的电力能源促进城市工业的发展。过去的每家每户都会有抄表员来看电表数值,抄表员带着抄表器、电表箱钥匙等工具,挨家挨户的走,工作范围大、时间长、效率低,城市用户多、分散广,电表新旧程度不统一,对城市用户的用电管理非常复杂繁琐。智能化台区对居民单位用电管理简单、快捷。抄表员只需要熟练掌握智能台区的远程电量信息采集系统,对所需要数值的台区进行选择性电脑操作即可,十几分钟,就可以迅速找到所需要的电量信息。抄表速度飞速提高,工作效率大大提升。在对用户用电量的管理上,信息平台能够及时发送信息给客户,温馨提示用户用电情况和是否需要充值等。城市居民的生活工作节奏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渐加快,对日常事务的管理,精力也是有限,智能化台区可以更好的服务于人民生活,解决城市居民生活中的主要矛盾。

4、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增加电力资源经济效益。

加快城市建设的进程中,要注重经济效益的不断增长。电力公司是国家的必要产业,是国家营利性部门。如何降低成本,如何提高利润,是电力改革的主要任务。电力设施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快速投入,如何让这些投入在短时间内有丰富的回报,是电力开发设计人员思考的中心问题。智能化配电台区可以有效提高电网供电的可靠性,更可以使电网的供电质量越来越优质。缩短用户的停电时间,在故障发生时反应迅速,能够用最短的时间排除故障,恢复供电,让城市的必要活动和工作不受到重大影响。智能化配电台区让用电管理变得科学高效,只有这样先进的科技成果才可以适应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只有这些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方式,才能让城市建设进程不断加快。

5、合理使用能源,符合城市发展规划。

智能化台区系统加强了对用电客户的监测,为用电管理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局面。智能化台区对能源使用非常合理,减少了能源浪费,避免了能源的流失。不仅确保了电网的稳定运行,又促进了用电客户对能源的合理使用。信息采集的新技术让资源实现最优化配置,从而提高了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是城市建设的新理念。

智能化成果应用于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会取得一些经验和带来很多新鲜的成果,对智能化电网系统的研究和探索,会更好的提升电力信息化、自动化水平,为城市发展提高安全、稳定、高效的服务。

参考文献:[1]杨晓梅、张勇、王治华,配电管理系统中的需求侧管理,电力需求侧管理,2002年。

篇9

关键词:智慧城市;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 B83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已经结束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城镇化率已经从1978年的17.92%提升到2012年的52.57%,开始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中国城镇化已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型期。因此,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智慧城市,作为信息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的结晶,正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崭新模式,将推进信息消费带动战略的全面实施。

一、智慧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一)概念

智慧城市是以推进实体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相融合、构建城市智能基础设施为基础;以推进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移动通信、宽带接入、下一代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充分运用、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最大限度地开发、整合、融合、共享和利用各类城市信息资源为核心;以为居民、企业和社会提供及时、高效、智能的信息服务为手段;以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发展能力、提高城市公共设施水平、增强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激发城市新兴业态活力、提升政府执政为民能力为宗旨。

(二)内涵

它本质上是传统的信息化包括电子政务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深化发展的结果,是信息化发展进入深水区后城市创新发展的新境界。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促进城市基础设施更加智能、公共服务更加便捷、社会管理更加精细、生态环境更加宜居、产业体系更加优化,有利于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有利于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水平,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二、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

(一)智慧交通

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导致交通拥挤、交通事故救援、交通管理、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交通问题日益突显。智慧交通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数据通信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交通工程等多项高新技术的集成及应用,使人、车、路密切配合达到和谐统一,发挥协同效应,极大地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保障交通安全、改善交通运输环境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智慧市政管理

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和资源是城市运行的基本要素,如水、电、气、各种管线、道路、照明设施等。而市政管理就是对各种基础设施和资源进行引导、治理、经营和服务。而智慧市政管理,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泛在的感知网络,通过城市网格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与数字城管系统,实现市政资源的共享与协同管理,提高市民生活品质,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三)智慧医疗

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成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智慧医疗系统的建立能够大大缓解这个问题。智慧医疗系统是基于现代网络技术和资源利用最优化兴起的医疗信息综合平台。它通过建立顾客端档案,实现顾客、医务人员、医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顾客可通过任一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查看自己的病例档案,查询医院的优势、优惠活动、专家资料、预约专家等。

三、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的途径

(一)做好战略部署

1.做好顶层设计

将“智慧城市”建设上升到战略层面,结合未来城市的发展,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着重解决总体架构、技术路线、资源整合等问题。

2.明确发展目标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产业的转型升级为根本目的,以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为主要任务,努力实现“人民幸福生活、城市科学管理、企业创新发展、社会和谐运行”的发展目标。

3.加快工作推进

抓住智慧城市战略机遇期,加快推动“智慧天津”建设。在总体框架下,编制重点任务实施方案,落实责任分工,按照市级、区(县)、部门及行业三个层次组织开展,分类推进。

(二)明确发展重点

1.推进无线与宽带,打造智慧基础

构建高速宽带泛在安全的新一代综合信息网络;加快宽带城市、无线城市建设;促进三网融合和信息共享,推动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推进政府云、公共云、行业云的数据中心建设,构建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

2.鼓励创新与发展,引领智慧产业

打造以“六云”(云感知、云计算、云存储、云安全、云方案、云灾备)产业为代表的信息产业,以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智慧服务业,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智慧工业,以设施农业和精准农业为代表的智慧农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3.聚焦民生与民需,推进智慧服务

以市民需求为中心整合公共服务。加快实施智能医疗、智能教育、智能家庭、智能社区、智能安防等一系列智慧应用,推进信息服务均等化。使城市服务更加及时便捷,将城市信息化发展成果惠及大众。

(三)创造发展环境

1.创新体制机制

成立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市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统筹全市智慧城市建设。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高效统一的协调推进机制,保障各项工作开展。

2.完善政策法规

研究制定促进本市信息化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加快制定个人信息保护、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工程项目建设、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标准规范,积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3.统筹资金投入

落实重点项目建设和运维资金保障,解决部门间的资金交叉和重复使用问题,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创新运营模式,吸引集聚民资、外资等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四、智慧城市建设的方法

(一)突出规划设计

强化系统谋划战略、规划、计划、方案等顶层设计工作是一个城市在创建智慧城市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它将直接关系到建设起点、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建设路径。应通过认真的调研分析城市信息化基础、建设智慧城市所具备的条件、存在的主要问题,综合考虑自身发展地位、地区优势制定发展战略、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建设方案。

(二)突出资源整合

强化统筹协调一方面新技术创新应用引发部门间分工不断演进,造成资源和利益的重新配置;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为部门间协调配合、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和手段。绝大多数智慧城市应用项目都要不同部门密切合作,建设成果通常也是各部门共享共用,因而对部门间的分工合作,业务协同要求较高。智慧城市建设要按照“一体化、联动性”的要求,对项目进行分类分层次,强化统筹协调、条块结合,形成既鼓励区县错位发展形成特色,又确保资源充分整合、协调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局面。

(三)突出技术创新

强化智慧应用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广泛应用是当前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起步阶段应将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放在突出的位置。要着力攻克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关键技术,加快科技创新与核心技术产业化,促进系统化智慧应用市场开发,以应用来带动智慧产业发展,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

结束语

智慧城市的建设时城市化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建设智慧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要切实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在建设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实行全流程管理,既要做到城市信息的保护,又要保证城市发展空间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郭慧鹏. 智慧城市试点开启国家发展新动力[J]. 中国电信业,2013,04:68-70.

篇10

关键词:城市规划,园林设计,现状,要点,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表现的越来越重要,而且在城市建设中园林设计也是非常中重要的,园林设计与城市规划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对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园林设计一定要符合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另外,只有在城市规划统筹下的市政园林设计,才能符合城市建设的需求。所以在城市园林设计过程中一定要与城市规划高度契合。

1城市规划中市政园林设计的内涵和意义

1.1城市规划中市政园林设计的内涵

城市规划中市政园林建设是城市绿化建设的最主要部分,主要包括城市园林绿地的规划和园林绿地设计两块内容。园林绿地规划是城市园林建设的首要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它是在园林绿地建设之前所进行的整体考察、调研。审批等一系列工作,有关部门综合考虑当地的建设情况如居民住宅情况、交通情况、工业区的分布以及地形等因素对城市园林建设作出综合的规划建设,然后根据综合指标的测定制定出园林建设的施工方案。

绿地园林的设计是在绿地园林规划的基础上对所要建设的绿地进行工程设计,该工作的进行要综合考虑绿地所处的位置、周围城市建设情况、人文观念、美学理念等因素,充分发挥设计师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将园林建设部门的理论规划变成可以实施的建设建设方案,包括园林风格、施工内容、施工阶段、资源利用等。园林设计具体包括建筑设计、园林小品、园内小道设计、地形设计四个部分的内容[1]。

1.2城市规划中市政园林设计的意义

市政园林设计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城市化进程一直在积极推进,目前城市化的百分比已经超过60%。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使得大面积的住宅区建成,道路建设的步伐也加快。这两种土地建设的形式使得城市原本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为了恢复城市的生态环境,打造和谐、绿色的城市环境,必须加强市政园林建设[1]。

城市中绿地数量和面积直接关系到城市居住环境的质量,关系都人民的健康状况。由于现代城市车辆数量激增,严重污染城市空气,因此现在城市人民更加关注空气质量和建筑物周围的绿化情况。另外,为苹果国土面积大,城市分布和建设情况参差不齐,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只注重经济发展,忽略了城市绿地建设,严重影响市政的整体发展。因此,城市规划中园林绿地建设有着长远且重要的意义。

2城市规划与市政园林的关系

首先从人文环境建设的角度出发,市政园林设计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内容。当前全球经济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中国也是顺应经济发展潮流,发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数量激增,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我们共同追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也不能损害后代人的利益。因此,我们在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城市经济和环境的持续发展问题,要切实保护好城市的空气、水源和土地资源,早发展经济的同时做好城市的生态建设工作。小城镇的城市化进程是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做好市政园林设计和建设以保证在城市化和同业花发展的同时,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系统免受破坏。市政园林设计是保证城市发展和生态和谐的关键,

3我国城市园林设计的现状和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无论是经济还是城市建设,它们的发展速度都是空前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的城市建设重点开始有所转变,已经慢慢从原来的建筑设施建设转变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由于环境问题的加剧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升,国家越来越重视城市建设中的环境建设。城市中的园林景观不仅可以美化自然环境,而且可以给人们提供营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一般来说,在城市美化过程中,主要是利用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来达到美化环境的效果,不过在这个美化的过程中园林设计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园林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建设。目前,国家非常重视城市建设中的园林设计,而且我国的园林设计也正在逐步地走向成熟。

虽然我国的园林设计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但是园林设计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在园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的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大部分市政园林管理者对于园林设计的认识不足,这就导致园林设计成了单纯地用绿色植物或者人工饰物装饰城市的一种行为,这很大程度地偏离了市政园林设计的内涵,使得园林设计改变了原有的意味;其次,在园林设计的实施过程中,通常会因为施工者的素质相对低下而造成园林设计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很多真正的设计意图得不到展现,这是现有园林设计中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地解决,就会严重影响市政园林设计的实施效果,继而影响整个城市规划效果;园林设计与实施也是建筑业的一小部分,它同样存在建筑业发展的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国家相关单位忽视了对园林设计及实施的监管,换句话说就是市政园林设计及实施得不到很好的保障,这样就更谈不上园林设计有多么高的质量[2]。总之,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严重地制约着市政园林设计的发展,同时也制约了城市建设的整体发展,一定要高度重视起来,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市政园林设计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

4园林设计的要点和具体的实施建议

4.1园林设计的要点

在园林设计中,要想提高园林设计的质量和实施效果,一定要注意一些设计要点和注意事项。具体说来,在园林设计和实施时,要注意施工前的准备工作,而且还要注意施工中的很多注意事项。在施工前要做的准备有施工人员必须与主要设计人员进行设计理念的沟通,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掌握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这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在施工中能够最大化的实现施工意图;而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有:要注意灌溉系统的设置,一定要保证植物的浇灌;而且在施工过程中还需注意选择绿化植物,可以选择绿化效果好,对人没有毒害作用的,最好是多年生植物[3]。

4.2园林设计的实施建议

在园林设计和实施中,想要得到更好的效果,可以不断地优化园林设计方法以及施工技术。在园林设计和实施时,需要因地制宜,可以根据区域特点进行区域性园林设计,每个区域都各自的特点和不同的需求,在设计时可以结合区域需求进行设计;而且在园林设计和实施中,要不断地优化植物配置,完善排水给水系统,给园林设计提高更多的保障。

结语

总之,园林设计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如何做好园林设计成为了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不过要想做好园林设计和实施就正在地掌握园林设计的特点,不断地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尽可能地给园林设计和实施提供更多的保障,把握园林设计和实施的每一个要点。

参考文献

[1] 万梓宇.市政公园园林绿化设计的创新研究[J].现代园艺.2013(02) :25-26

篇11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该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和能力要求;然后结合湖南城市学院的定位和特色,提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专业培养目标;最后根据实践总结了课程体系确立的原则,提出了符合我校特色的新课程体系。

关键词:课程体系;培养目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湖南城市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开办历史短,各高校办学背景不同,专业教师对该专业的理解各异,使得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定位、培养目标成为相关专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例如,在文、理、工的性质上,究竟应该偏重哪一方面?学生走向社会后究竟应该主要扮演信息资源组织和管理的角色还是信息系统开发和设计的角色?各高校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各不相同,严重地困扰着该专业培养目标的贯彻执行。该专业课程体系不合理,没有专业特色,培养出的学生难以胜任相关工作,学生就业困难,势必影响该专业的生存和发展。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

据调查,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从事工作的岗位,首选“信息系统的管理与维护”,占回答者总数的71.7%,说明社会对本专业的期望岗位是从事信息技术应用的相关工作;“数据库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分析研究及竞争情报”排在其后,这些职位是利用信息管理基本知识,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分析、处理以及提供工作,这些工作构成了企业信息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而对“信息战略规划”和“信息系统集成”的选择不高,分别为25.0% 和16.3%,这些工作岗位属于领导整个单位信息化建设的高级职位,有的单位称为CIO并设置了这一岗位。CIO不仅需要扎实的知识储备,还需要工作经验的积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很难担此重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如下能力的高级人才:

(1) 针对企业所面临的挑战,提出基于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的组织和管理解决方案的能力(系统分析员、CIO);

(2) 具有信息系统应用与开发的能力,包括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编程的能力(系统程序员);

(3) 具有信息管理的能力,包括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实施管理、信息系统评价等能力(系统管理员);

(4) 具有科学研究的能力(理论研究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能具备上述4种能力中的一种即可。

2符合湖南城市学院特色的培养目标

(1) 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程序员或管理员

培养熟悉管理软件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开发、测试、维护全过程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我校突出“城市”主题,围绕“城市”的规划、建设、经营、管理、文化等领域,培养与城市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级技术型人才,服务城市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建设数字城市。因此,我们开设了“城市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方向,具体研究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建筑工程合同与招投标管理、工程造价管理、财务管理、房地产营销与策划信息管理、小区物业管理等。

(2) 城市建设信息系统的程序员或管理员

培养能在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测绘、城市规划、市政工程、国土资源管理、交通、农田水利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有关的应用管理软件开发、信息系统维护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与我校的定位相吻合,我们拟开设“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方向,主要从事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维护,提供地图编辑、属性数据管理、分析与辅助决策相关业务以及输出地图、打印报表、三维建模等方面的功能。可应用于城建、规划、国土管理、测绘、农业、林业、电力、电信、交通、城市管网、资源管理、环境保护、旅游、水利、航空和军事等所有需要地图处理行业。

毕业生可以去城市规划设计院、建筑设计院协助规划师、建筑师从事CAD工作,设计、开发、管理、维护相关信息系统,对地理信息、规划信息、建设信息、各种管理信息等进行收集、分析、加工、存储与查询等工作。

3建立符合湖南城市学院特色的课程体系

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原则包括:面向就业市场;与“通才教育”相适应;突出专业特色;课程设置要动态调整;积极吸收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本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但限于篇幅,本文不详述实践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体系如表1。

其中,城市管理模块和城市建设模块是二选一的,作为本专业的两个培养方向。可以看出,我们减少了部分传统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概论性理论课程,而增加了与工作密切相关的领域性课程。城市建设模块的具体设置如表2。

4结束语

我们根据湖南城市学院的定位和优势学科情况,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服务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应用型人才,针对本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整合、教学内容提炼,从而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对理工科院校,特别是有土建类专业的高校具有较大的推广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苏术锋. 本科二类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定位与建设[J]. 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7,(5).

[2] 何永刚,黄丽华,戴伟辉. CISC 2005的学科贡献[J]. 现代大学教育,2006,(5).

[3] 龙朝阳,成博. 从社会需求看专业建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07,(6).

[4] 何永刚,黄丽华.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综述[J]. 情报杂志,2007,(8).

[5] 陈维军,李杰. 企业信息化调查及其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影响[J]. 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7,(7).

篇12

【关键词】水土保持;成因;特点;危害;防治措施

城市水土流失是一种典型的现代人为加速侵蚀,它的影响因素比农村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要复杂得多,可以理解为当建设规模或开发建设活动扰动土(岩)体超越城市的承载力和管理水平时,在自然外营力(降雨、重力、径流冲刷)的作用下,造成的水土资源的损失和生态景观的破坏

1 城市水土流失的成因

城市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虽然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都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为因素。这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促进或制约着城市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从而促进或制约着城市的建设。

1.1 城市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城市占有一定的地理区域,它必然要受到所在区域自然地理因素的支配和制约。自然地理因素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表现出明显差异,如所在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象,都影响了城市的水土流失。例如城市及周边城郊地形坡度大,地表植被覆盖率少,则土壤的抗蚀力就差,那么水土流失就会变大。

1.2 城市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对城市水土流失起着主导和控制制约作用,它既可以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也可以促进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

由于人的活动,城市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城市水土流失。城镇和工业中心的兴起,城市人口的增加和聚集,促使城市不断开展较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许多建设活动都要使用自然资源,影响生态环境,如劈山开道,破坏原地貌和植被,引起土壤侵蚀,从而会造成较严重的水土流失。

2 城市水土流失的特点

2.1 人为性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修路、建厂及其它基础设施建设,很可能要破坏原有地貌、植被或水土保持设施,加大了城市水土流失,表现出一定的人为性。如一些欧洲国家在城市建设中,尽量避免大挖大填,对开挖和填土边坡采用乔灌草结合绿化,很少有我国浆砌石护坡或用混凝土网格护坡的现象,建筑材料大量采用钢结构和玻璃墙,避免了大量水泥和沙石料的使用,从而减少了水土流失。

2.2 复杂性

城市水土流失比较复杂,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同农村水土保持相比,其内涵和外延都有了很大扩展,不仅要考虑防治水土流失的根本要求,而且还要结合城市功能分区和生态建设发展规划,使其符合城市的绿化和美化要求。水土流失的组成,既包括市郊的土壤侵蚀,又包括了市区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弃土弃渣的流失。特别是人的活动,既可以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又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因此,城市的水土流失比较复杂。

2.3 潜在性和普遍性

城市水土流失的隐患是潜在的,一般情况下难易觉察到,只有在暴雨或大暴雨下才会爆发出来,所以具有一定的潜在性,如我国深圳在1995 年爆发的水土流失之前就没有任何预兆迹象。城市建筑物、工厂、水泥及沥青路等不透水层在我国的普遍存在,使雨水的地面阻力明显减少,导致暴雨径流产生的能量集中,加大了水流天然的侵蚀力量,从而使这种潜在的水土流失具有了普遍性。

2.4 破坏性

水土流失一旦随着暴雨或大暴雨产生,就会造成严重的灾害,因而具有很强的破坏性。水土流失所产生的大量泥沙淤塞河道和城市的排水系统,致使城市市政设施和工矿设备受到破坏,或突然造成停电停水,影响到城市的生产、生活,或危及市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5 治理的艰巨性

过去,治理水土流失往往局限于农村,在措施上多采用田边加林加草的办法,按照小流域进行综合规划,而这些显然不符合城市水土流失的治理。我国城市中的水土保持工作起步晚,而城市水土流失防治模式又趋于多样化,所以治理难度大,特别是山丘城市,开发建设应绕道而行,并尽可能少破坏植被,一定要破坏的要尽可能地恢复植被,如果破坏山体的要提前做好水土保持治理措施,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另外,人们的城市水土流失观念较为淡薄,这些都加大了城市水保工作的艰巨性。

3 城市水土流失的危害

3.1 影响城市市容、市貌和生态环境。

城市一旦发生了水土流失,道路等陆上交通运输线就会受阻,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就会随着雨水散布开来,就会影响城市的市容、市貌。城市的建筑大都是钢筋水泥,比较单一,已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其表现为城市土地的“石漠化”和“热岛效应”,再加上水土流失灾害的冲击,生态环境就会变得更加脆弱。

3.2 造成城市排水系统过水能力下降,降低防洪能力,导致城市被淹。

水土流失中出现的泥沙和废弃物,使排水管渠下水道过水能力下降,甚至造成管道堵塞。大量泥沙淤塞河道,向河道乱倒城市建设的固体废弃物,都会减弱江河湖库抗洪能力,在暴雨季节,会出现洪水漫流出槽,工厂和居民区进水,公路被毁,导致城市被淹,形成小降雨,大水量的现象。

3.3 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

城市水土流失灾害损失的形态复杂化,不仅造成原生灾害,而且造成复杂多样的次生和衍生灾害,一旦城市受灾就可能引起连锁反应,灾害逐年扩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大量泥沙淤塞河道和堵塞城市下水道,疏通它们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且水土流失会致使城市市政设施和工矿设备受到破坏,或停电停水影响,从而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

4 防治城市中水土流失的措施

各个地区的地理位置限制,气候条件变化,资源开发利用差异,都会加大水土流失的难度。城市水土流失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工作的正常进行关键是加强人们的水保意识。

4.1 加强水土保持意识。

城市中的水土流失主要是人为造成的,特别是一些开发建设者,水保意识淡薄,往往只看到眼前利益,而没有意识到开发建设中引发的水土流失问题,因此要加强对广大群众的水保宣传工作,讲授水保知识,提高人们对城市水土保持的了解和认识。

4.2 开发建设中尽量保留原有的地形地貌。

我国一些城市,由于地理位置限制,要在山地上进行开发建设,如挖山造地工程,包括房地产开发、新工业区建设、高尔夫球场、道路等,尽量保留原有的地形地貌。建筑物施工工程要配套建设中的水土保持措施。建筑垃圾及运输工程中的散落物要及时处理。

4.3 加大植树种草工作,实行绿色覆盖。

植物可以缓解水对地面的压力,并且可以吸收大量水分,从而减少水土流失。我国城区多为钢筋水泥世界,到处是硬覆盖,水分下渗能力极差,对水的阻力就小,而且部分城市一些建筑劈山工程没有马上进行绿色植被恢复,这些都易造成水土流失。为此,要加强各个城市的植被恢复工作,尽可能地利用可开发的空间,调动各个层面上的积极性,连接分散绿地,对城市及郊区实行绿色覆盖。

5 结束语

城市中的水土流失主要是随着城市及城市周边城镇的建设而出现的。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城市化,也引起了城市中一系列水土流失相关的问题,并且造成的水土流失远比农村严重得多。可见,减少城市化发展中带来的负面效应,在城市建设中注意加强水土保持措施尤为重要。水保工作与城市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城市建设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觉悟,会促进水保工作的开展,反过来,水保工作的有力开展,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带来的经济损失,从而间接地促进我国的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锐亮,何丙辉,罗雷. 城市水土保持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06(01)

篇13

关键词 数字城市;数字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81-0207-03

信息化的实质就是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从广义上来讲,数字化城市也就是城市信息化。随着城市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数字城市的建设以成为了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利用数字化及相关技术可以以城市为主体,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问题进行全方面的信息化处理,不仅提高城市的生产力水平和竞争力,而且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更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建设发展。

1 数字城市建设概述

1.1 数字城市的概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美国率先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和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计划,随之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全球信息化的行列,从而演变出了数字城市的基本概念。

“数字城市”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通过宽带网络的链接,利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的仿真 - 虚拟化技术,如城市进行多分辨率的数字城市,多尺度,多空间,时间和多品种的三维描述,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这个城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网络上的所有内容,数字化虚拟实现。它是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换的基本标志之一。数字城市不仅可以为人类提供观察物质和精神世界的新途径,还可以辅助参与人类智力相关的创造活动。

1.2 国外数字城市现状

发达国家通过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社区信息化建设,有效地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信息化。之后实现了数字城市信息资源共享,面向市民的数字城市在线公共服务,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例如政府网站群是数字城市功能实现的根本途径。而国外的政府网上办公的数量庞大,主要业务有:城市规划管理,城市档案管理,城市审计管理,城市社区管理,城市经济、文化、旅游协调和服务,城市财政和政府采购,市政工程管理,应急管理等。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城市政府在网上进行了规划管理网上作业,将每次城市所做的城市规划方案在网上,征求市民意见,从而实现了程序规范、法制健全、申报简介、过程透明、效率高、尊重民意的城市管理及规划。

除了政府网站群方面,“数字城市”在地理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等也有着很好的发展。回顾国际上数字城市的发展道路,主要分为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阶段;第二阶段:市政府和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建设阶段;第三阶段:市政府、企业互通互联的阶段;第四阶段:网络社会、社区、数字城市的形成阶段。

1.3 国内数字城市现状

“数字城市”的我国也积极的开展了相应的活动,并投入到城市建设中。例如在首届“数字地球”国际会议上,北京市市长正式提出了启动“数字北京工程”。“中国县级第一市”的广东南海,也积极的投入到城市信息化的电子政务。不仅这些城市,我国的上海、南京、杭州等各大城市都开展而来试点工作,并逐步的在全国进行推广。“数字城市”建设在我国的发展是有效的,例如广州市建成了一个市党政机关城域互联网络平台,建成了政府等几大光纤网络,并与多个市直单位实现了高速互联,建立了省政府、中国经济网、国家计算机公众互联网等国家互联网络交换中心的互联。

我国的政府网站数量也相当巨大,覆盖了全国30个省市区。但我国政府网站仍处于政府宣传的初级阶段,主要是介绍政府结构、政府首脑、政策法规、办事程序和统计结果等。由于投入到网上办公的时间较短,和国外政府网站相比业务上不是很成熟,但这些政府网站对数字城市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他向着数字城市的行政管理迈出了跨越的一步,数字城市的社会服务功能需要由政府网站群来实现,因此政府网站群的建设和成长对数字城市管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得政府和市民能更多沟通,更多交流。

我国目前处在数字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同时并举的形式下,不仅是政府网站群,其他的数字信息系统也不够完善,政府和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数量和质量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关键因素,为了更好的建设数字城市,我们需要在政府网站群和各企业信息系统上做出更多的投入。

2 数字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及存在的问题

2.1 数字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

“数字城市”的研究领域较为广泛,其所设计的理论有:多源多时相多分辨率数据集成理论、分布式计算理论、三维仿真理论、海量存储理论、信息的认知理论、空间数据仓库理论等。数字城市的关键技术主要分为:元数据与海量数据处理、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数据融合与虚拟现实、互操作与超链接。

2.1.1元数据与海量数据处理

元数据在一定意义上是沟通数据生产者、管理者和使用者的桥梁,它主要包括:主题内容与使用范围、参考标准、术语、元数据层次结构、元数据分级、元数据扩展原则及方法等。而“数据城市”则涉及到了大量的数据,对这大量数据处理的技术需要快速、高效地进行存取和运算以及传输,它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关键技术。

2.1.2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

数据仓库是将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标准化的过滤和匹配等操作后,进行数据仓库的建模、概括、聚集、调整及确认等工作。它是“数字城市”整合信息资源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信息共享的基础平台。数据挖掘是通过建模从大量的数据中来挖掘所需的数据或知识,其过程为:确定数据挖掘对象、准备数据、建立模型、数据挖掘、结果分析和知识应用。

2.1.3数据融合与虚拟现实

空间数据融合主要内容有栅格数据之间的融合、栅格数据与矢量数据之间的融合和矢量数据之间的融合。其中栅格数据之间的融合技术相对比较成熟,而矢量数据之间的融合较为复杂。目前全世界都在进行攻关的难题是融合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之间的连接关系。由此可见数据融合技术还需更加提升。

虚拟现实系统主要由显示子系统、检测子系统、和模拟子系统三大部分组成。显示子系统主要负责感觉信息的合成,检测子系统主要将操作信息传递给电脑,而模拟子系统是虚拟现实系统的核心,主要是实现虚拟环境的描述和构筑。虚拟显示系统的技术基础有许多,例如高级三维图形技术、多媒体、网络通讯等等。实现虚拟现实系统的应用类型有视频映射系统、沉浸式系统和分布式虚拟系统。

2.1.4 互操作与超链接

互操作是异构环境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体,即使它们的语言、模型和环境不同也依旧可以相互通讯和协调运行,来完成某一指定的任务。这些实体主要包括应用程序、处理对象和系统运行环境等。研究互操作不仅要是技术问题,更涉及到了各个组织机构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它是“数字城市”实现通信共享和系统集成的重要技术途径。

超链接为“数字城市”提供了资源的关联,可以将“数字城市”庞大的信息资源相互联系起来,就如互联网中超链接的作用相似,但由于“数字城市”拥有海量的数据,因此对超链接的技术要求很高。

2.2 数字城市如何建设

建设“数字城市”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标准法规及运营管理体系、访问方式以及数字化生活、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化经营。由于“数字城市”涵盖的范围很广,所以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适应不同的数字化管理。例如:数字化生活中包含数字社区、数字医疗、网上购物等;政府数字化办公包含决策支持、智能交通、一站式服务等; 企业数字化经营中包含电子商务、企业资源管理、客户管理等。

“数字城市”总体构成分为四部分:基础信息层、地理空间层、应用系统层、决策分析层。“数字城市”建设首先要建好地基,即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建设好信息基础设施后,就要建设第二项工程——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这是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NSDI是指对地理空间数据有效的采集、管理、访问、维护、分发利用所必须的政策、技术、标准、基础数据集和人力资源的总称。第三步需要进行“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截止到2012年5月23日,全国已经有260余个地级以上城市开展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其中已经有100余个城市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已经建成并投入全面应用。积极响应“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国将基本建成由“一个网”、“一张图”、“一个平台”组成的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在完成上述工作后,就需要完成最后一步,即地理信息的综合服务,此项包括政府、企业、公众三个方面,这个环节跟民众的生活联系紧密。

2.3 数字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城市数据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也就是说还未达到“快、准、全、廉”的标准,大比例尺空间数据的获取与提供离标准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同时我国目前在城市数据的共享上存在着缺乏合适数据和不能充分有效利用数据的问题。由于建设“数字城市”是一项大的工程,所以设备要求也很高,目前的数据设备才存在着精度、网络传输速度以及虚拟设备模拟的逼真度等方面的问题。建设“数字城市”,技术要求也很高,虽然目前我国掌握一些关键技术,但还不能很好的满足建设需求,所以技术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再者,技术、管理和经济之间的关系也有待协调,“数字城市”数据共建共享和系统互操作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管理、政策和经济的因素,所以协调这些方面是存在的很重要的问题。我国目前城市信息系统建设的进展不是很快,水平也参差不齐,要实现不同领域的系统互联互通是尤为重要而有难度的,这将给我国的“数字城市”建设带来挑战。同时,我国还面临着两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一是没有建立基础地理数据和GIS系统的长效更新机制,二是没有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软件平台不统一,形成不能交流共享的“信息孤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完善数字化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这是数字城市建设的起点和保障,这需要政府的支持,尤其是在基础研究和尖端技术开发、信息化试验区建设、政府信息系统建设、基础数据库的建设等方面。其次,我们要引入人才,此时不仅需要技术人才,还需要各个专业部门的人才,这样才能更大程度的发挥“数字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因此,我们需要注意人才的比例要协调。再者,“数字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市民,唯有市民的热情才能增加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动力。“数字城市”不仅仅只应用与政府,还应用与生活,比如数字化社区、数字化单位、数字化企业等等,那么开展普及信息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在“数字城市”建设中,政府的作用是十分关键的,主要涉及到加强领导,促进技术管理和经济三者关系的协调,以及制定“数字城市”的战略。“数字城市”是城市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必然趋势,面对目前无法避免的问题,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带领业内的院士、专家等,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统一建设“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解决办法,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就是建设我国的NSDI。如此可以合理的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相信在解决这些问题后,“数字城市”便能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工作中。

3 数字城市建设应用及发展前景

数字城市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城市规划、政府机关办公系统、土地管理、公安消防等各种领域的管理,这些大量的城市空间数据在提供和获取上追求着“快、准、全、廉”的目标,而这些目标的实现正是由数字城市的建设来解决的,包括数据生产与更新的速度,数据的准确及精度,数据在空间中的完整性以及体现数据的真三维和时态性。数字城市的建设将大大改善我国城市空间数据的状况。

因此,数字城市建设是城市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城市政治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数字城市建设将会有更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也会加入到建设行列,从而给城市空间数据的生产和处理增添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李杜,宋富林,卢中正.基于数字城市的关键技术应用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2008.

[2]吕长广,杨玉坤.数字城市建设实施战略[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

[3]谭啸.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基本思路的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

[4]郑剑宇.数字城市与数据仓库[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5]李果仁.关于数字城市的讨论综述[J].社科情报,2002.

[6]张晶,韦中亚,邬伦.数字城市实现的技术体系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

[7]龚建雅.数字城市的基本概念及实现策略[J].3S世界,2001.

[8]简论数字化城市[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7.

[9]赖远鲲.浅谈数字城市建设与应用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

[10]陈坚.如何构建数字城市[J].特别报道,2012.

[11]王建虎,吴昊.数字城市关键技术研究[J].科技资讯,2012.

篇14

关键词:数字化 规划 信息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c)-0026-01

城市规划工作直接冲击着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规划编制方法和管理手段,而传统手段在城市规划中数据收集、整理、利用以及规划管理中数据的交换与转换、信息共享及交流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而难以适应现代城市建设发展需求。在现代城市建设中要求将城市内各领域、部门间存在的数字化、标准化信息通过网络和计算机进行处理并最大限度的利用,以便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而数字化工程则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保证,也是衡量一座城市信息化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合理应用数字化工程对保证现代化城市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1 城市规划管理存在问题

数据不规范。当前国内对城市规划管理中未形成统一标准,在其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由于采用软件不同、文档填写格式以及具体实施人员的习惯和做法不同而往往导致误差的出现。

计算精度差。在以往审批工作中往往由于计算工具原始导致在经济指标核算时要求工作人员先利用测量工具对每个实体进行现场测量后方可利用公式进行计算,在测量及计算中存在的人为误差以及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均导致计算精度得不到保证。

成果管理难度大。传统规划中的各项资料均采用纸质,随着城市增容,工程量的增大纸质资料也逐步增多,大量的资料增大了规划成果的管理难度。

工作效率低。传统城市规划管理中对规划审批时应采用手工方法对图纸中有关数据进行一一核对,由于规划图内空间及空间数据的信息量较大导致核算工作量也很大,同时对不符合要求的应返回原单位修改后再审核,在该种反复进行的过程中无疑延长了审批周期,降低了工作效率。

2 数字化工程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应用的优越性

2.1 项目选址

数字化系统可以准确的帮助相关部门进行项目可选地址的确定,通过对不同可选地址进行信息查询和统计,并可对不同的选址方案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实现优选选址方案。

2.2 分析旧城改造

在旧城改造及拆迁过程中,数字化系统可对城市内各个区域内的相关信息、待拆迁人数、面积等进行统计,并可对拆迁带来的损失和投资估算进行分析测算,在拆迁过程中可通过数字化系统统计待拆范围内户数、人数、需要改造的面积以及区域内各相关单位的改造面积或拆迁建筑面积等,从而可对区域内待拆单位在拆迁过程中所造成的损失进行估算,最终可对整个旧城改造中所需投资进行估算。

2.3 市政道路应用

道路拓宽。在道路拓宽工程中数字化系统可确定道路拓宽时的影响区域,并可分析道路拓宽所需的改造总面积、拆迁用地面积及相关单位的改造面积和用地面积及各单位拆迁造成的损失进行估算,并最终预测总的投资估算;道路结构分析。数字化系统可提供市政道路断面结构,并对路面结构、红线以及地下管线的相对位置、标高等相关数据进行计算,最终可帮助进行道路断面位置的确定,并可显示道路断面结构图及绘制该结构图[2]。

2.4 管线控制及分析

给水管线。数字化系统可模拟并选择给水阀门的位置和大小及使用效果,并可计算被影响的管线,以及影响范围内的户数和单位情况,并可以此来给被影响的户数及单位发函及绘制相关数据和图件;排水管线。该系统在排水管线中的功能类似于给水管线,即通过对阀门或闸门的选择和模拟来计算其影响范围和程度,并可绘制和打印相关文件和图纸。

2.5 辅助管理

数字化工程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应用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公用事业以及房产的经营管理,并可逐步提供动态控制和监督的效果,且通过自动化办公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正之风现象,同时该系统可及时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实现政府从定性化、经验化逐步转向定量化、科学化,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数字化系统尚可及时发现总结在城市建设中存在的违章建筑以及违法拆除等施工现象,通过该系统可及时将信息反馈到管理部门以便及时给予纠正。

3 数字化工程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应用展望

3.1 统一数据信息标准

由于以往城市规划管理中各部门间数据标准不同,导致在实际应用中不经过处理则不能被利用,大大增加了工作量和工作难度,而数字化工程则可通过对数字化数据分类编码进行规范、对数据库设计进行规范等手段实现数据转换同综合调用工具能够被充分利用,并在具体业务中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并可提供标准的代码库以及对上报数据格式进行规范,最终实现在原有系统支撑的前提下实现业务规则统一,各种模式统一以免不同职能部门所提供的数据口径不一的现象。

3.2 变静态资源为网络化资源

传统城市规划中各部门间相互独立,势必导致其间信息交流不畅通,最终导致业务信息分散现象,数字化系统的建立可从根本上避免信息孤岛现象,可实现不同部门间不同类的信息有机结合,并可实现信息的系统化、网络化及最大限度的实现信息共享与管理,从根本上提高各部门间合作关系的协调性。

3.3 信息流数字化

传统规划管理中信息流以多种形式和介质存在,而数字化管理系统则可采用WEB服务、应用服务和数据服务等多层计算结构形成规划管理和自动化办公系统,并通过对系统数据统一描述和交换而将管理信息数字化。首先通过将计算机作为信息收集、加工、储存和反馈的载体而实现无纸化办公,即在文件流转和项目审批中均以计算机为工具,通过网络共享以实现信息的快捷顺畅流动而提高管理效率,并通过网络共享减少会议、会签、协商及协调所造成的工作量而实现管理的扁平统一。

3.4 业务流标准化

在数字化工程建设时首先应对管理工作从过程到细节进行程序化和标准化加工,结合系统提升要求对所涉及的行政行为和内部办事行为进行流程设计,并通过对系统流程进行简化和优化实现事事有流程,流程最简最优,对于固定的程序则应逐步细化,并应对规划的受理条件和图文技术实施标准化,通过标准化对所涉及的要素进行细化,最终实现规范化水平的提升。

4 结语

数字化城市可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全新的技术手段,并为实施人员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实施中应将先进技术同城市规划管理相结合,逐步实现城市规划管理中科学化、系统化,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充分利用数字化工程,充分体现出其优越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