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范文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3:2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

篇1

关键词: 中学地理教学 课外实践 教学组织

引言

地理是一门兼具人文与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实践性和应用性都比较强。中学地理教学要体现地理学科特性,就必须通过生动、多样的课外活动,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又促进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提高。开展课外活动,既是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与补充,又是落实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理念的重要举措。

一、课外实践活动的价值

传统的课堂、课本和教师三者为一体的教学模式造成我国中学生“地理调查实践、操作与分析能力”与国外学生有较大差距。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属于中学开放式地理课程的范畴,充分利用了校内外教学资源,将学校、社区、社会等教育力量形成一股教育合力;能充分拓展地理学习空间,拓宽中学生学习视野。

1.地理课外活动促进课堂教学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都属于课堂教学空间的组成部分。课堂教学的价值在于中学生可以迅速获得系统的、整体性的地理知识;但学生习得的知识毕竟主要来源于间接经验,还缺乏在实践中的检验或提高。课外活动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自然和人文环境,给学生一种直观与具体的体验。对于抽象思维还不发达的中学生而言,参观、调查等各种课外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能够在真实的情景中树立初步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学生参加灵活、自由的课外活动,能挣脱课堂教学的束缚,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2.地理课外活动落实课程目标的要求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地理教学需要改变传统教学从书本到书本的教学弊端,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每个学生都生活在具体的地理空间中,从自然环境、生态园到博物馆、天文观察,甚至游览旅行、建筑园林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可利用的资源。生活化的资源,形象生动,呈现形式多样,十分符合未成年人求美、求真的需要。灵活机动设置的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课程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校园进行的课外活动

地理教学走出课堂,首先是利用学生所在学校的各种教学资源,尤其是校园的建筑环境与地理园地。

1.地理墙报、显示屏、手抄报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学校校园的设施有很大改善。学校的各种建筑或者活动场地都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可以成为课外活动的平台。教室的黑板,显示屏、学校的墙壁甚至柱子都可以成为某个环保或者绿色教育的宣传载体。此类活动,应以围绕某一主题开展为宜。比如2013年APEC会议在印尼召开,主题可以确定为“东南亚地理专刊”。在地理主题设计过程中,学生的地理知识、搜集信息能力、合作能力等都能得到发展。

2.地理主题班会或校会

班会和校会因为参与人数较多,属于群体性的教学组织活动。地理课程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如绿色教育、乡土地理或者人文风俗等,学生普遍参与性积极比较高。文艺化的地理课外活动,目的明确、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往往能带动整个班级或者学校学习气氛的形成。如灯谜、地名对话、地理拼图等,形象生动,寓教于乐。

3.地理园地

随着地理教学理念的发展,国外学校地理园的教学经验被引入国内。地理园借助园内地形、实物或者展厅,让那些平时学生难以亲身感知的东西呈现在校园里,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丰富的地理表象。国内地理园通常由地形地貌、天文观测、气象观测三个部分组成。比如天文观测部分,可以包括测定子午线、地理纬度、太阳高度角等活动。每个学校所处地域及教学设施存在很大差异,因地制宜地利用好学校的地理空间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三、乡土地理研究活动

乡土地理是中学生生活中接触与体会最多的环境。乡土地理事实上也浓缩了所有地理教材各个方面的核心知识,因为其贴近学生生活,在课外活动中值得师生了解与分析的内容十分丰富。

1.实地考察

实地考察离不开地理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与协助。教师需要规定明确的考察目标和要求,以免于实地考察流于形式。考察的内容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比如,在学习完地形地貌的知识后,可以组织学生在附近区域的制高点,考察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的特征。在实地考察之中,教师要及时提出问题,诱导学生思考与分析。考察之后,则要就考察内容展开讨论与分析。

2.走访调查

一个区域的人口情况、文化宗教或者经济活动,学生难以直接观察,只有走访调查才能掌握直接材料。尤其是针对人文地理范畴的内容开展的实践活动,走访调查简单有效。比如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的一个热点,经过走访调查,学生能体会到环境保护的价值和意义。经济需要发展,但经济的发展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对附近区域工厂排污、河流污染等,通过学生亲自调查的数据及分析结论,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相关知识的理解。

3.专家报告或讲座

实地考察与走访调查都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但也可能对地理问题缺乏整体与深度的理性分析。聘请地理研究者或者政府官员做报告,可以减少或避免其他课外活动的不足。要发挥专家报告或讲座的价值,需要教师安排好活动结束后的后续活动。比如,学生与专家的互动交流,或者是撰写有关主题的小论文。

结语

中学地理教师是地理课外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导者。要提高课外活动实效,教师应依据学情、教情制订可行的活动方案。另外,学生相互交流活动心得或者撰写课外活动报告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 ?摇【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

0035-02

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乡土地理,是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理想场所,开展乡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领学生学会学习。现以教学湘教版八年级初中地理《农业》一课为例,在教学完课文后,笔者将家乡的生态养鸡场作为乡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基地,以“我们从生态养鸡场得到了什么”为主题,谈谈如何将地理知识与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一、乡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1.活动主题:我们从生态养鸡场得到了什么。主题内容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活动目标:考察生态养鸡场的地形、气候、植被、资源等情况;了解养鸡的过程及生态养鸡场的经营管理情况;用地理知识说明生态养鸡场的生产、环境、资源三者之间的关系,讨论生态养鸡场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相应的建议;搜集资料,调查走访,做好实验项目的设计和规划;实施农业小项目生产。

3.相关知识:地理、生物、旅游、家禽养殖等。

4.理论依据:生活的地理、实用的地理;人与地理之间的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

5.活动工具与材料:互联网、家禽养殖与市场营销材料、移动电话(具备摄影、摄像功能)。

6.地理技能:学会观察地理环境;学会获取、分析和综合地理信息;应用地理知识。

7.对学生的评价:要求学生能够回答生态养鸡场如何搞好生态养殖这个问题,至少说出2个理由;利用地理知识至少发现一个资源利用、环境与发展方面的问题;利用材料找出1~3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寻找合作伙伴,学会推销自己与说服他人。

8.实践操作: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提出自己的意图和规划,合理选择实践场地;学会适时调整实践的思路和方向,使实践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9.反思与总结:学生能够组织文字进行总结,交流和展示活动成果。

10.时间安排:课堂教学2―3个课时,考察实践活动基地2―3个小时,探讨总结1―2个课时,研究与实践活动10个双休日。

二、乡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过程

(一)精选基地,创设情境

在家乡,有学生熟悉的地理环境,从身边的地理出发,因地制宜地选择生态养鸡场作为实践活动基地,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还遵循了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基地选择的真实性、可操作性、完整性的特点,有利于教师现场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方便学生与家长、亲戚、朋友的沟通与合作,为乡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考察基地,思考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考察乡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基地,是达成活动目标的关键。因此,在开展活动前让学生介绍养鸡的知识或描述生态养鸡场的情况,从中发现自己在养鸡问题认识上存在的不足,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考察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生态养鸡场周围是什么地形;从植被类型角度概括该活动基地的气候特征;生态养鸡场周围的环境怎样,附近有什么资源;从养鸡场的选址上看,养鸡场主人利用了哪些资源;生态养鸡场的规模及经营情况怎么样;如何利用环境进行病虫害防治;养鸡场除了养鸡,还种植了哪些农作物,是否发展了其他产业。这些问题不仅全面、层次分明,而且突出了趣味性、启发性和实践性。

(三)组织探讨,解决问题

将以上问题分配到各个学习小组,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探讨。比如,采用由表及里探讨法,得出生态养鸡场属于农耕区畜牧业,养殖户利用山上气候温暖、生物多样化的优势,发展生态养殖,使得鸡肉鲜嫩甜美,市场前景广阔这一结论。再如,采用类比探讨法,将家庭养鸡与规模化养鸡场作比较,发现家庭养殖规模小,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投资大,收益低,而生态养殖场由于具有比家庭养殖更为良好的环境和技术,能够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又如,采用综合性探讨法,从地形、气候、环境、技术、市场等方面阐述该生态养鸡场取得较大成功的原因。各个小组采用不同的方法开展探讨活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在掌握学习地理方法的同时,把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四)深入研究,发现问题

各个小组完成讨论活动后,全班学生进行交流,集思广益。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深入走访调查,利用和生态养鸡场场主一起养鸡的机会,深入研究问题。比如:从资源利用的角度思考,该养鸡场是否充分利用了有利的地理条件,达到了生产效益的最大化,如果没有充分利用条件,该怎么做;从环境问题角度考虑,该生态养鸡场是否可以升级为现有的生态环境圈,从而扩大养殖规模,提高收入;根据该生态养鸡场的自然条件,还可以发展哪些产业,从而实现多种经营。通过深入研究,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让学生明白人类只有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资源,才能达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和谐统一。

(五)收集信息,实践操作

经过多方研究和论证后,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于是就有了跃跃欲试的冲动。这时,教师要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学以致用。否则,本次乡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将会变成“纸上谈兵”。在开展实验项目前,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充分了解市场、实验对象和当地的地理环境,写出简单的评估报告,并在报告中注明市场前景、需要承担的风险、操作过程,寻找合作伙伴,然后推广自己的实验项目。有的学生根据生态养鸡场存在的不足,设计出了新的发展规划。比如:在现有的植被的周围种植灵芝、金银花、牧草,养殖蜜蜂、蚯蚓等,发展林下经济,增加收入;利用养鸡场周围的荒地种植果树、竹林,竹林下可以养鸡,鸡棚边养殖粉虫,用虫粪、鸡粪种植玉米、蔬菜,从而降低养殖的成本;生态养鸡场旁边的水库可以养殖鱼、虾等水产品,除了可以用小虾喂鸡,还可以在双休日、节假日开展垂钓、林间采果、野地摘菜等活动,实现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有的学生与在外地打工的青年联系,取得各地超市销售本地农产品的订单,因地制宜地种植甜椒、甜玉米、田笋、蘑菇,养殖麻雀、牛蛙、山鸡、野鸭等,实现农业的市场化。

(六)善于总结,形成硕果

乡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学习任务,学生要学会观察、思考、论证和操作,还要学会总结、归纳和反思。活动结束后,学生需要思考从中收获了什么,是否掌握了学习地理的方法,是否具备了开展实践活动的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和处事风格。学生进行总结的形式有很多,如撰写心得体会报告,总结学习地理的方法,利用调查报告制定生态养鸡场的未来发展规划,开展瓜果、玉米、土特产展销会等。

三、几点启示

1.选择的乡土地理实践活动基地要具备浓厚的乡土气息,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笔者所在的县城有许多地理资源可供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我们选择了既普通又实用的生态养鸡场作为实践活动基地,学生在熟悉的地方,利用所学的知识,开拓创新,改变家乡经济单一、落后的面貌,把古老的养殖业变成现代化的订单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农业,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篇3

【关键词】课外实践;地理学习;大自然

由于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不只限于书本知识的内容教学,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实际的情况联系地理知识并运用好地理知识。也就是说,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的书本教学,还要学生和老师一起走出课堂、携手共同拓宽地理学科的学习空间。在现阶段的大多数实际地理学科教学活动中,老师倾向于传统的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并以考试成绩为核心教学思想。这就导致了学生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经验去将理论知识去联系实际进行应用,学生只能够纸上谈兵。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深入到大自然中,去了解并探索自然环境和地理人文,是目前我们地理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不足,通过课外实践开拓学习空间

在以前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所习得的地理知识都是通过老师的传授而获取的。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情况掌握其所对应的地理样貌和地理知识,此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一些好的老师的课堂教学能够让学生完成所有理论地理知识的积累并掌握。就应试教育而言,这本是无可挑剔的,但是着无法让阅历尚浅的学生们领略到真正的地理人文学科的自身魅力。尽管就目前而言,现代的科技可以让学生在多种教学手段中获取到实际的地理样貌,但是因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受到了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没有办法切身深入到自然中去领略实际的地理样貌,还是或多或少有种纸上谈兵的论调。换种说法,这种教学活动是无法代替学生实际深入到自然中领略地理样貌所带来的收获的。针对于此,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在课外的实践活动中来对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进而对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中的局限性进行弥补,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们拥有更宽阔的地理学科学习的空间。例如,在课外活动中老师组织学生通过成立小组的形式进行一系列的地理探索活动。比如对当地的经纬度进行测量,观察太阳运行时的高度位置变化规律,进而培养好学生的地理观测能力。让学生能够从相关的地理实践活动中领略到地理学科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研究带来的成就感。

二、结合家乡优势展开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

情怀地理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应从学生熟悉的家乡地理环境入手,引导他们发现地理活动所蕴含的意义。所以,高中地理老师在设计相关的教学方案的时候,可以通过学生所熟知的周围的家乡拥有的地理环境渗透到地理环境中去,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加深其对地理知识的记忆程度。在进行教学活动的同时也结合相关的知识内容与当地的环境再传播给学生,例如,在教学活动中组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当地的气候特征、土壤问题和地质结构、湿度温度等方面的探索研究调查中,老师引导学生能够在学习相关的地理知识的同时也加深对家乡区域的理解。不但学到了地理知识,了解了家乡地理人文,还能够激发学生们对地理人文的热爱。因此,联系好实际的人文地理环境进行实践活动教学,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同时也可以在探索地理环境中学习到新的地理知识。同时学生对地理人文有了更加直观以及更加深入的理解,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有了深入的、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记忆。除此之外,也培养了学生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让学生们对自己的家乡有了不一样的看法,更加的热爱自己的家乡文化。同时,在实践活动中能够让学生对当地环境以及环保的问题展开了解,这样也使得学生们加强自身的环保意识并在将来付诸行动改善环境。学生在课外地理实践活动中不但加深了知识内容的理解,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培养了爱国爱家的崇高情怀。值得注意的是,在每一次的课外实践活动,都应该是由老师详细制定而得出的,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要随时都记录好相关的注意事项和相应的地理人文数据和自然现象和变化的情况。老师在课外活动中,随机应变指导或以向学生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地理人文的探索和观察。在实际的课外实践活动中,老师尽可能的不要插手学生的任务,培养学生独当一面的能力,也培养学生能够独立自主解决困难的能力。

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阶段开设课外地理实践活动,不但能够让学生的体能得到锻炼,也能够加深学生们之间的感情以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同时还对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地理人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学生在课外地理活动中也能够收获到探索地理的快乐,开阔自身的视野,对祖国大地产生浓厚的热爱,培养了学生热爱家国乡土的情怀。

参考文献

[1]甘立新,浅谈高中地理教材“活动”内容的教学处理[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07)

[2]孟成伟,地理教学中课外实践活动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

篇4

1.利用校本课程资源,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注重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鼓励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资源中进行学习探究。这样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能更好地使用教材文本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文本内容,另一方面能激活学生学习的思维,满足他们学习发展的需要。

笔者以为,利用校本课程资源,鼓励学生走出课堂,主要体现在:(1)使用好文本教材,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和积累;(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满足他们学习发展的需要;(3)帮助学生建立具有生活化的学习思维,以满足提高他们学科素养的要求。

例如,在湘教版(下同)高中地理二“土壤”专题教学中,笔者利用本地的土壤特点,鼓励学生自行组建“土壤”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如下的教学步骤:(1)要求学生运用多元化的方式来查阅本地土壤的特点,并且能够提供一定的证据;(2)教师布置思考探究题目:①本地土壤的特征是什么?其形成的条件是什么?②本地土壤的性质特征是什么?③为什么土壤会有肥力,本地土壤适合什么作物生长?(3)要求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写出一份调查报告。这样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知识和技能。

2.运用课堂学习知识和技能,带领学生走进社会

人类和地球的彼此关系是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充分领略自然的风光。这样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活学活用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地深化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创设一种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开放的情景,使学生围绕这种特定的主题主动地探索、加工处理信息并应用。运用课堂学习知识和技能,带领学生走进社会,主要表现在:(1)充分地了解本地与此相关的教学内容;(2)引导学生充分地关注周边地区社会生活热点,以激起他们参与课堂实践的信心;(3)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多元化的思维模式进行实践探究。

例如,在湘教版在湘教版第二册“全球气候的变化”的教学中,笔者通过如下的方式进行教学:(1)播放与文本教学内容相关的画面,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通过走访当地的气象部门了解本地的自然气候,并且根据所提供的信息绘制一幅气象发展的走向图;(3)带领学生观察本地的天气变化情况,并运用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相关的问题。利用学生的课外研究性成果进行课堂教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的实践活动更具有丰富性和发展性。

3.注重活动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学习思维

地理课程的综合发展性告诉我们,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累一定的知识,不仅能够满足他们学科学习发展的需要,还能够缓解课堂教学中紧张的教学氛围。这种开放性的教学思维模式,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大自然,让课堂所学的知识成为他们实践活动运用的动力,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学习情感体验,培养他们丰富的知识思维能力。

注重活动过程体验,培养学生开放性的学习思维主要体现在:(1)能够让课堂所学内容得到充分的运用,让学生明白“实践出真知”的道理;(2)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思维和技能得到成分的发展和提高,满足他们学习发展的需要,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3)能够让学生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运用于课外,使得彼此的链接成为发展和提高他们知识技能的桥梁。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活动过程体验能够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断丰富,让他们在各种不同的活动的过程中有所积累,有所发展和提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不同程度、不同智力等心理特征进行实践活动,让他们的学习激情始终能够保持高涨;选择适宜的课外活动方式、类型和内容,分别组织他们参加不同的活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

总之,在新课程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教师依据教材文本的内容,运用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能够激活学生学习地理的主体性,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够培养他们正确的问题探究能力,提高他们的学科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李端蓉.新课程下中学地理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探讨[J].龙岩学院学报,2005,(11).

[3]董鑫,陈俊玲.浅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的作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07).

[4]杨思窍.地理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4,(01).

篇5

一、开展原则

1 密切结合乡土地理和学生实际。例如,在讲“水资源”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讲到了我国水资源短缺,并存在严重的污染和浪费现象。于是我就组织学生开展了两项活动:一是统计一个水龙头一天因漏水所浪费的水量;二是组织学生调查本地河流的污染情况及其原因。通过开展这两项活动可树立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观念。

2 活动的内容要富有吸引力。地理课外活动应该生动有趣、丰富多彩,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而要使课外活动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活动内容时,把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

3 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地理课外活动,也要像课堂教学一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在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应该明确活动主题,帮助学生制订好活动计划、明确小组分工等。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则应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去创造。教师在活动中要加强指导,多鼓励和表扬,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包办太多,更不能越俎代庖。

二、实施步骤

1 制订计划。教师在每学期开始之前应根据教材内容制订地理课外活动计划。

2 活动前的准备。地理课外活动的组织,一般以班级为单位。活动之前,教师应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明确每个小组的目标和任务,让每个小组选出组长,再让组长明确小组成员的任务。准备工作完成后,就可以开展活动了。

3 开展活动。初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还不成熟,社会阅历还比较浅,完成任务的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毅力还不强,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还比较弱,因而需要教师进行督促和指导。例如,在金东工业园区的调查过程中,我就与学生一起设计了相关的调查问卷,帮助他们联系了要采访的相关领导,从而使他们能顺利地完成收集资料的任务。总之,凡是准备充分、教师督促与指导得当,活动的成功率就高,学生的能力也就越能得到锻炼。

4 成果展示。活动成果的展示是地理课外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成果展示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黑板报、手抄报、调查研究报告、征文比赛等方式展示;也可以依据调查的结果,以意见或建议的方式向有关部门投递。这样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参加地理课外活动的积极性。

三、活动案例:金坛市金东工业园区的调研活动

1 活动目的。通过调研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关于工业园区选址及园区相关设施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让其了解工业园区的建设对周围居民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收集资料能力、相互协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从而逐步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 活动前的准备。首先,明确本次活动的三项任务:探讨台商工业集中落户金东工业园区的原因,调查工业园区的建设对本地居民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大家一起动手设计工业园区。其次,进行人员分工,明确每组的任务。最后,对学生进行前期指导。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的地理知识,指导学生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途径,设计调查问卷和采访时提出的问题等,并向学生强调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如纪律和安全等问题。

3 开展活动。每组学生根据本组的调查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活动。通过到图书馆查阅、上网收集相关的资料和采访相关领导,了解政府部门对于工业园区的计划和相关的政策;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地居民对工业园区的设想及态度;通过实地考察为设计工业园区的设施提供基础。

篇6

关键词 地理 课外活动 理论 实践

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的教学大纲和调整后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都明确指出:为了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教师应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深化课堂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一、理论依据

l.培养目标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我们培养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等诸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成为有良好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 “四有”人才。

2.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开展课外活动与学校的课堂教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基础,课外活动则是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手段。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是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不可相互代替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前者是课堂小天地,具有偏重理性(书本),有系统性、稳定性和间接性的特点,是知识的基础。而后者是社会自然大天地,具有偏重感性(实践),有适应性、灵活性和直接性的特点,是知识的深化。前者对学生强调统一,后者强调个性。

3.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中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经常为他们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正符合他们这一心理愿望。中学生还具有兴趣广泛,喜欢模仿和探索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他们的兴趣爱好得以培养和发展,就能渐渐形成技能和特长,为快出人才、多出人才打下基础。

4.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的需要

教改重要目标就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从单纯传授知识向知识能力并重转变;变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从教师单向传递向师生间多向交流转变;从单一目标向多层次目标转变,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是这种转变的核心。课外活动在实现这些转变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二、开展原则

1.积极引导与坚持自愿相结合

由于中学生年龄、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的局限,爱好各异,要完全自发、独立地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有许多困难,教师的积极引导、贯彻自愿参加的原则是搞好各类地理课外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学生自己动手,调动积极性和自主性,激发学生活动兴趣的可靠保证。

2.学生为主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对任何地理课外活动,教师都要加强领导,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活动,发挥好主导作用。但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则应以学生为主体,大胆让他们去亲自动手动脑,去探索,去创造;不要怕出错,不要怕反复,让他们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增长才智,不断进取。教师要耐心加以启发指导;而不要包办太多,更不能包办代替。

3.精心组织与形式多样相结合

地理课外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应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环境条件和可能提供的条件,选择开展适当形式的地理课外活动。活动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单项内容。无论哪一种形式的活动,都要力求内容丰富多彩,都要求教师做到每一过程、步骤、方法妥当和所达到的目标明确。

三、实施步骤

1.列出计划表

制订地理课外活动计划,做好活动准备,活动计划是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每一次活动前由指导老师布置工作任务,提出目的要求。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准备,预先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2.组织与确定活动量

地理课外活动组织,一般由学生自愿报名,学校、班主任与指导老师商量同意而确定,每周安排l到2课时的活动量比较合适。

3.活动过程中督促与指导

地理课外活动除实施方法得当以外,指导教师为了达到活动目的,完成活动任务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和途径。凡是活动准备充分,教师督促与指导得当,活动率就高,学生在活动中的能力就大大提高。

4.成果检阅与归档

要使地理课外活动有蓬勃生机,除了内容具有吸引力,组织得当以外,做好成果检阅和归档工作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四、效果

l.增进了解,加强德育效果

老师指导学生参与地理课外活动中,始终和学生打成一片,师生间增进了相互了解,加深了师生情谊,老师成了同学们的知心朋友。

2.训练能力,发展智力,培养科学素质

学生在地理课外活动中,通过动手动脑发展了智力和技能。

3.拓宽视野、增长才干,促进教改

对求知欲非常旺盛的中学生来说,课堂教学的时间、深度、广度都是有限的。通过一系列地理课外活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到发展,才智和思想情操得以提高,地理知识得以拓宽。学生在接触矛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和提高了自己。

开展课外活动不仅是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延续,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是更广阔、更生动、更富吸引力的大课堂。要使地理课外活动持续深入发展,必须用科学理论指导活动实践,必须用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活动形式吸引学生,在活动中向高质量、高水平、系列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使活动逐步形成:活动内容新颖化、活动形式多样化、实施步骤标准化(程序化)、管理方法自动化(自理化),愿地理同仁一起来培育地理园中的这株新苗。

参考文献:

篇7

一、地理室的设计思路

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采用最先进的教学设备,为地理教学的优化提供物质保证,以利于各种学习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为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和环境意识,能够熟练使用、分析、制作地理图表的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服务。

在设计过程中,特别强调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地理学科特色相结合,努力避免把地理室建成各学科通用的电化教室。

二、地理室的整体结构

汕头金山中学地理室可分为教学区、模型图片区、气象仪器区和教具贮藏区四部分。

(1)教学区:它是地理室的主体结构,优化地理教学的过程主要在这一区域实施、完成。从整体考虑,这一区占有地理室的大部分面积,教具的配备以实用、常用为主。教学区按其功能的差异可分为二个小区。一是讲台区,功能为控制整个教学过程,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优化教学的区域。有固定的立体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兼作制造地理气氛用),可活动的教学图板、彩色电视机和放录机、投影仪和屏幕以及小型电脑等供教学过程选用。

电视机与放录机的作用:一是配合每一单元教学,放映相关的教学录影带,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系统的认识;二是结合教学过程,适当选映最新地理科学成果或地理信息的录影带,如“宇宙的秘密”、“保护我们的环境”等,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由于这类录影带多从电视台播放的节目中转录而得,要特别注意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实际出发,加以选择、编辑,观看时需进行适当的讲解、指导。

地理室使用的是51厘米(21英寸)电视机。为了使每个学生观看到清晰的画面,安置在地理室的最佳位置,而不放在讲台附近。

投影仪作板书、插图用,它可将图表、资料在短时间内显示出来,又可使一些阶段性变化明显的地理事物,用活动插图形式形象地、生动地显示出来。投影仪的使用,可使每节课的信息容量大幅度增加,因此成为教师在优化教学过程中最优先考虑的教具,其使用密度也最为频繁。

地理室配有一台小型的苹果Ⅱ型电脑,实现了电脑与电视机的联机。但由于电脑的制式落后,只能显示极个别的地理图象,无法广泛应用,我们正在设法改变这一状况。第二小区为学习区。区内安放活动桌椅,以便随着教学的需要而改变地理室的中心。为方便学生绘图和做简单的地理实验,我们采用大课桌(120×50厘米)和小方凳组合,使每个学生既有足够的桌面,又有便于移动的位置。同时在每个座位配备14厘米直径的小地球仪一个,供学生随时使用。

(2)模型图片区。地理室中适当地布置一些地理模型和图片,可以生动直观地重现它们所表达的地理事物的现象及成因,帮助学生掌握、理解一些较为抽象难懂的时、空运动。同时也起着制造课堂气氛的作用,使学生在进入地理室的同时,就感受到各种地理现象的直观形象,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地理模型和图片在地理室的布局要注意适当的数量,适当分散,才能避免名不应有的消极作用。

我校地理室制作和选用了6幅地理性十分鲜明、学生又有亲切感的图片:“金中鸟瞰”、“我校的地理园”、“北回归线标志塔”、“太阳的周日视运动”、“冰川地貌”和“城市环境的绿化”。

地理室的模型,除了教学仪器厂提供之外,教研组还设计了4个生动、直观、科学性强的大模型。

①地理座标模型我们设计了通过汕头金山中学地理室中心点的经、纬线座标,以帮助学生建立方向和区位概念。

②北纬23.5°星空模型直径3米,悬挂于天花板下,采用电、光及遥控技术控制调整模型的位置,既可模拟这一纬度地区常见的星座在星空中的周日视运动状况,又可模拟这些星座在不同时刻、不同季节的星空视位置,还可结合教学的需要,逐个选取不同的星座如小熊星座、大熊星座等进行讲演,或于睛朗无月的夜晚配合实地观察。这一模型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天文学和空间科学的兴趣,为二十一世纪准备跨出地球之门的人才而设计的。

③大洋板块俯冲示意模型长3米,高1.2米。采用电子频闪电路,结合拟声装置,生动、形象地显示以下内容:大洋板块的逐渐俯冲;由于板块的相互碰撞,或大洋板块、地幔物质的应力变化而发生的褶皱运动(主要发生在大陆板块);地震和岩浆活动等地质作用;海沟、岛弧、海岸山、褶皱山系等构造地形的形成过程。

④中国主要铁路干线模型将电子频闪电路应用在中国铁路分布图上,动感地显示各主要铁路干线,更直观地帮助学生建立铁路空间分布的概念。

我们在设计制作上述各模型教具时,特别注意下列两点:一是模型的内容选择应尽量结合课本内容,且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内容;二是光电技术、频闪技术等在应用过程中的程序设计要特别严谨。程序的设计一定要具备科学性,即能准确地说明地理环境的各种变化过程,又要简单实用,便于使用,便于维修。

(3)气象观测仪器区。配合“地球的大气”一章的教学。我们考虑:①我校是全日制高级中学;②使用这些仪器的次数少,不可能象初中生和小学生一样进行每日的观测;③尽量开拓学生的视野。因此,我们购置的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自动记录仪器,如自动风速计,气象要素换算电脑等。

(4)教具挂图贮存区。采用封闭式、不透明的低长柜,放置在地理室的前后边缘,这样既可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可利用低柜的柜面作为工作台。

地理室的建设,处于探索、试验阶段,需要地理教师持之以恒的长期的摸索和身体力行的实践。

地理室建立以后,新的教学设备的完善、使用,要求地理教师有一个重新学习、适应的过程,优化的教学方法的设计、试验,要求地理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智慧,经受更多的挫折考验,没有强烈的事业感、使命感很容易半途而废,使地理室的建设流于形式。因此,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是建设地理室的根本保证。

篇8

一、地理室的设计思路

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采用最先进的教学设备,为地理教学的优化提供物质保证,以利于各种学习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为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和环境意识,能够熟练使用、分析、制作地理图表的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服务。

在设计过程中,特别强调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地理学科特色相结合,努力避免把地理室建成各学科通用的电化教室。

二、地理室的整体结构

汕头金山中学地理室可分为教学区、模型图片区、气象仪器区和教具贮藏区四部分。

(1)教学区:它是地理室的主体结构,优化地理教学的过程主要在这一区域实施、完成。从整体考虑,这一区占有地理室的大部分面积,教具的配备以实用、常用为主。教学区按其功能的差异可分为二个小区。一是讲台区,功能为控制整个教学过程,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优化教学的区域。有固定的立体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兼作制造地理气氛用),可活动的教学图板、彩色电视机和放录机、投影仪和屏幕以及小型电脑等供教学过程选用。

电视机与放录机的作用:一是配合每一单元教学,放映相关的教学录影带,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系统的认识;二是结合教学过程,适当选映最新地理科学成果或地理信息的录影带,如“宇宙的秘密”、“保护我们的环境”等,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由于这类录影带多从电视台播放的节目中转录而得,要特别注意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实际出发,加以选择、编辑,观看时需进行适当的讲解、指导。

地理室使用的是51厘米(21英寸)电视机。为了使每个学生观看到清晰的画面,安置在地理室的最佳位置,而不放在讲台附近。

投影仪作板书、插图用,它可将图表、资料在短时间内显示出来,又可使一些阶段性变化明显的地理事物,用活动插图形式形象地、生动地显示出来。投影仪的使用,可使每节课的信息容量大幅度增加,因此成为教师在优化教学过程中最优先考虑的教具,其使用密度也最为频繁。

地理室配有一台小型的苹果ⅱ型电脑,实现了电脑与电视机的联机。但由于电脑的制式落后,只能显示极个别的地理图象,无法广泛应用,我们正在设法改变这一状况。第二小区为学习区。区内安放活动桌椅,以便随着教学的需要而改变地理室的中心。为方便学生绘图和做简单的地理实验,我们采用大课桌(120×50厘米)和小方凳组合,使每个学生既有足够的桌面,又有便于移动的位置。同时在每个座位配备14厘米直径的小地球仪一个,供学生随时使用。

(2)模型图片区。地理室中适当地布置一些地理模型和图片,可以生动直观地重现它们所表达的地理事物的现象及成因,帮助学生掌握、理解一些较为抽象难懂的时、空运动。同时也起着制造课堂气氛的作用,使学生在进入地理室的同时,就感受到各种地理现象的直观形象,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地理模型和图片在地理室的布局要注意适当的数量,适当分散,才能避免名不应有的消极作用。

我校地理室制作和选用了6幅地理性十分鲜明、学生又有亲切感的图片:“金中鸟瞰”、“我校的地理园”、“北回归线标志塔”、“太阳的周日视运动”、“冰川地貌”和“城市环境的绿化”。

地理室的模型,除了教学仪器厂提供之外,教研组还设计了4个生动、直观、科学性强的大模型。

①地理座标模型我们设计了通过汕头金山中学地理室中心点的经、纬线座标,以帮助学生建立方向和区位概念。

②北纬23.5°星空模型直径3米,悬挂于天花板下,采用电、光及遥控技术控制调整模型的位置,既可模拟这一纬度地区常见的星座在星空中的周日视运动状况,又可模拟这些星座在不同时刻、不同季节的星空视位置,还可结合教学的需要,逐个选取不同的星座如小熊星座、大熊星座等进行讲演,或于睛朗无月的夜晚配合实地观察。这一模型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天文学和空间科学的兴趣,为二十一世纪准备跨出地球之门的人才而设计的。

③大洋板块俯冲示意模型长3米,高1.2米。采用电子频闪电路,结合拟声装置,生动、形象地显示以下内容:大洋板块的逐渐俯冲;由于板块的相互碰撞,或大洋板块、地幔物质的应力变化而发生的褶皱运动(主要发生在大陆板块);地震和岩浆活动等地质作用;海沟、岛弧、海岸山、褶皱山系等构造地形的形成过程。

④中国主要铁路干线模型将电子频闪电路应用在中国铁路分布图上,动感地显示各主要铁路干线,更直观地帮助学生建立铁路空间分布的概念。

我们在设计制作上述各模型教具时,特别注意下列两点:一是模型的内容选择应尽量结合课本内容,且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内容;二是光电技术、频闪技术等在应用过程中的程序设计要特别严谨。程序的设计一定要具备科学性,即能准确地说明地理环境的各种变化过程,又要简单实用,便于使用,便于维修。

(3)气象观测仪器区。配合“地球的大气”一章的教学。我们考虑:①我校是全日制高级中学;②使用这些仪器的次数少,不可能象初中生和小学生一样进行每日的观测;③尽量开拓学生的视野。因此,我们购置的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自动记录仪器,如自动风速计,气象要素换算电脑等。

(4)教具挂图贮存区。采用封闭式、不透明的低长柜,放置在地理室的前后边缘,这样既可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可利用低柜的柜面作为工作台。

地理室的建设,处于探索、试验阶段,需要地理教师持之以恒的长期的摸索和身体力行的实践。

地理室建立以后,新的教学设备的完善、使用,要求地理教师有一个重新学习、适应的过程,优化的教学方法的设计、试验,要求地理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智慧,经受更多的挫折考验,没有强烈的事业感、使命感很容易半途而废,使地理室的建设流于形式。因此,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是建设地理室的根本保证。

篇9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外实践 四大环节

地理作为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学科,伴随着近年来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高中地理传统的教学方法总是与现实和实践“脱节”,学生在课堂上仅仅通过图片、视频等了解课本之外的世界,学生在课堂上为环境忧心忡忡,但是到了实际生活中,又没有树立起低碳环保的理念。这种传统的与实践脱节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更不利于学生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下是作者关于如何有效开展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几点探索和实践。

一、扩大地理课堂,寻求地理学习的空间

传统意义上的地理课堂局限于教室,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近乎“纸上谈兵”,学生由于自身的生活阅历有限,无法将地理课堂与现实实践相结合。通过有效开展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有助于拓展地理课堂,拓宽地理学习的空间,促使学生完成从书本理论到课外实践的跨越。

例如,在学习中国的地形、气候相关内容时,作者引导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来掌握相关的要领。比如结合所在地的地缘、地貌,再结合相关的资料开展研究,了解中国的地形和气候。再比如了解中国地形的总体特征,了解地形对中国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了解中国的地震带和火山是如何分布的?中国的气候有怎样的分布特点,这种分布的成因是怎样的?中国有哪些气象灾害?这些气象灾害对生产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结合空白的中国政区图,填写上山脉并标注名称。如以下图表:

通过以上图和表可以看出中国地形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通过类似的课外实践活动,扩展了地理课堂,引导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二、创新地理课堂,打造合作学习的模式

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中,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也会采用多种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但是这些方法都有点“捉襟见肘”,学生无法全面“施展”。而有效开展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有助于通过合作学习的模式,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博采众长,打造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一般来说都是小组合作完成的,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现从教材到生活实际的迁移与发展。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

例如,学习“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时,作者引导学生小组到图书馆、本地博物馆或通过网络进行查询,了解如何判断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类型有哪些?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学生合作小组通过实践整理出以下两份关于人口迁移的表格:

“二战”前后的世界人口迁移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人口迁移

整理出表格之后,学生合作小组结合上述两个关于人口迁移的表格进行探讨,有的学生便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人口迁移反映的是社会的倒退还是进步?学生就此展开辩论,有的学生认为是社会的进步,伴随着区域经济集团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口迁移表现了现代文明的进步。有的学生则提出对这个问题应该理性应对,在战乱时期,人口迁移是一种被动的迁移,是被迫的,是社会的倒退,而到了现代社会,人口迁移往往是经济发展、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

三、走出地理课堂,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地理是一门灵活的学科,所谓“知识在课外”,书本之外,有着更多的地理知识等待学生去挖掘,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培养自身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传统意义上的地理课堂,学生被动地学习相关的知识点,缺乏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而当学生走出地理课堂,学生可以灵活运用已学的知识点,运用创新手段,积极拓展知识网络。

比如针对“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调查的方式来研究,也可以通过发放调查表来了解普通居民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的看法,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将这些实践报告收集起来,结合课本上的知识点进行汇总,制成如下表格:

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能够发现,其实书本上的知识点正是现实生活的呈现,深层的地理知识都蕴藏在实际生活之中。

四、激活地理课堂,实施思想教育行动

教书育人需要教书与育人同时进行,而一直以来,很多教师过分重视教书,轻视了育人的重要性,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育人比教书更重要。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课业负担较重,平时也较忙碌,所以在育人方面,教师无暇顾及。而通过有效开展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有助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点应用于课外,进而实施思想教育行动,促进教书与育人的全面整合。

篇10

关键词: 地理实践活动 能力 探索

一、学生实践活动开展的意义

地理实践活动,是中学地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为了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教师应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课外话动。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深化课堂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但是从地理教学现状来看,地理教学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偏重书本知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精神世界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课堂教学缺乏学生的内在体验和感悟。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所以我们认为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就是参加社会活动,是以人与环境关系为主的活动。

在地理教育系统中,地理实践活动与课内教学相互渗透,各有侧重的子系统。从信息时代对人才需要,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从当前教改的高度看,特别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地理实践活动有其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生实践活动与地理教学的关系

地理实践活动是在教育大纲范围以内的,学生自愿参加,旨在培养学生智能和特长的,具有吸引力的校内外各种教育活动。

1.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例如学生在野外对照地图实地观察具体地区方向时,就对理解地图上的方向很有帮助;学生通过学校及周边地区平面图的绘制,对地图比例尺和图例的理解就比纸上谈兵要好得多;学生对城市环境问题的实地观察得出的环境问题,要比从书本上理解得深刻。学生的实践活动对正确理解地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实践活动可以为课堂上和书本上抽象的孤立的知识提供极为生动形象的例证和解释。

2.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

学习一切知识的目的都在于应用。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通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而看到地理知识的价值。例如,学生对社区环境作调查时,会发现社区建设如采暖锅炉的位置设置,社区绿化建设方案等都与地理知识密切相关。再如学生对城市环境的调查,发现问题,并且能够结合课本知识提出有益的改进方案。

3.有益于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与发展。

例如学生对定向越野的实践活动,学生的等高线知识、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知识等都有迁移和发展。再如学生根据对学校的测量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学生对陆地与湖面气温的观测与计算、对学校绿地与裸地的对比观测、对学校教室外有无爬墙虎室内的温度的观测,等等,都是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4.有益于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

例如学生对校园环境如污水、废弃物的调查,不但能使地理知识与物理知识、化学知识、数学知识、美术知识、语文知识相联系,而且能使学生的测量、计算等技能得到发展,撰写论文使语文写作的能力得到提高。例如组织学生的垃圾分类、噪音的测量和水质的化验等都涉及到很多学科的知识。任何一个实际活动都要有综合的知识,任何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综合地运用各科知识。

三、学生实践活动开展的原则和方式

1.积极引导与坚持自愿相结合。

中学生由于年龄、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的局限,完全自发地、独立地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有许多困难,因而中学一般是从新学期开始,由学校领导动员,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然后组织学生开展专门的某项活动;也可组织全校性或班级性的地理课外活动。无论什么类型的课外活动,都应尊重学生的意愿,贯彻自愿参加的原则。这是搞好各类地理课外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学生自己动手,调动积极性和自主性,激发学生活动兴趣的可靠保证。

2.学生为主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对任何地理实践活动,教师都要加强领导,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活动,发挥好主导作用。但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则应以学生为主体,大胆让他们去亲自动手动脑,去探索、创造;不要怕出错,不要怕反复,让他们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增长才智,不断进取。教师要耐心加以启发指导,而不要帮助太多,更不能包办代替。在指导过程中多一些耐心、表场和鼓励;少一些急躁、批评和责怪,以免损害学生的积极性。要使活动真正体现学生为主,还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解决好可能出现的问题,方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精心组织与形式多样相结合。

组织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应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环境条件和可能提供的条件,选择开展适当形式的地理课外活动,按活动范围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类。校内活动主要有:气象观测与天气预报、地震观测与预报、天文观测、教具制作、地理课外阅读、地理墙报、地理竞赛、地理专题讲座或报告会,地理游戏等。校外活动有野外观测、乡土地理调查(包括自然、经济、人文、环保等)地理旅行、地理参观、测量与地形图绘制、采集标本(包括岩矿、动植物、土壤等)等。

活动可以是大型的(全校或班级性的),也可以是小型的(课外活动少数人);可以是长期的,如气象观测、地震预报等,也可是短期的,如地理展览、地理调查、地理报告会、主题班会等。

活动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单项内容的。无论那一种形式的活动,都要力求内容丰富多彩,都要求教师做到每一过程步骤方法妥当和所达到的目标明确。这是确保课外活动胜利完成的重要环节。我校10多年来开展的地理课外活动形式达十余种,结合本地区实际,小型课外活动常年坚持,如气象小组、教具制作(10―20人),全校大型课外活动如野外考察、各种地理专题报告等吸引了无数学生。

4.内容有趣与富有吸引力相结合。

地理实践活动应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这是搞好地理课外活动的关键。选择活动内容时,要力求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三者很好结合起来,活动内容的思想性要寓于知识性之中,要用趣味性带动知识性;同时还应考虑中学生年龄特征、个性特征,以及活动内容与课内知识的联系。

内容的选择应与学生实际知识水平相适应,学生经过老师的点拨或自己动脑后,只要稍微跳一跳就可做到。其中老师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示范作用,往往能吸引同学全心投入,克服困难。这是组织好活动,扩大地理课外活动影响,使地理课外活动深深扎根在同学之中的关键。

四、学生实践活动实施的步骤

1.列出计划表。

制订学期地理课外活动计划表(活动序列表)。每一次活动前由指导老师布置工作任务,提出目的要求方法。有材料、物品工具的准备工作。及时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每次活动后要及时加以总结,要找出成功的原因及失败的地方。有的活动内容应由老师作出必要的示范。

2.组织与确定活动量。

地理课外活动组织,一般由学生自愿报名,学校、班主任与指导老师商量同意而确定,每周安排1到2课时的活动量。小型活动人数一般10到20人为宜,大型活动可视情况而定,分若干小组,选出组长,各组长实际负责工作。师生共同配合,有利于活动的开展。

3.活动过程中的督促与指导。

地理课外活动除实施方法得当以外,指导老师为了达到活动目的、完成活动任务,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和途径。如在调查乡镇企业污染源时,要强调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在参观天文台和地震站时要做好笔记,要提出疑问,在宣传地震科普知识时要提醒学生注意科学性、严肃性,不能信口开河,否则适得其反。制作地理剪报汇编应讲究排版、文字书写、图文搭配,既要反映地理特征,又要对资料进行一定的加工提炼。活动准备充分,教师督促与指导得当,活动率就高,学生在活动中能力就大大提高。

4.成果检阅与归档。

要使地理课外活动有蓬勃生机,除了内容具有吸引力,组织得当以外,做好成果检阅和归档工作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成果检阅方法很多,可以请专家领导作专题报告或现场观摩指导;参与学生小论文竞赛评审(地震、环境等),学生课外活动作品进行展览(如少科站巡展),进行国土、国情知识演讲,等等。资料整理包括: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学生亲自动笔写的)可剪贴保管收藏;学生在活动中写的小论文,可以集成册,其中好的文章印发推荐交流;有些活动成果具有一定价值,可拍照保存,有条件可以拍录像,有用资料及时归档保管及输入计算机,以备查用。

五、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

恩格斯说过:从事实践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社会实践提供的舞台要比课堂空间广阔得多,失败的经验与成功的经验,尝试的机会和探索的机会要丰富得多。学生对学校周边地区环境的调查,不但可以在社区这个广阔舞台上显露才能,而且亲自体验失败的经验与成功的经验,尝试的机会和探索的机会要丰富得多。

1.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无论是采取个人活动还是小组活动的形式,在活动中每个人都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为了履行责任,必须依靠自己的头脑和身体,自主地思考和行动。例如在调查学校节水问题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调查水表的数据、设计表格、记录次数、进行计算、向全班宣讲,小组成员全体参与实践活动。

2.人际交往能力。

活动以小组或集体的形式进行,人际交往的机会要比课堂上多,即使是个人活动,也需要学生不断同他人进行交流,这些交往是多方面的,又是多层次的,学生在其中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例如接受别人意见;坚持自己观点,吸收他人思想中合理成分以修正自己的思想;学习与人合作,例如请人帮助、给人帮助、相互帮助与共同合作等。例如学生在学校节水实践活动中,访问学校领导和教师,探讨学校节水工作,就是一例。

3.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人在把自己的思想用语言表达出来之前,还没有把它潜在的学习变为可同自己或别人交流的思维活动。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向全班同学宣讲自己的或本组的观点,就使自己的思维活动得到发展,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4.领导与被领导的能力。

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作为领导的经历和体验,可以获得被领导的经历和体验。这两种体验和经历的相互补充,将会使学生收益匪浅,使其能力都得到提高。班中可能有班长、组长、班委等干部,他们是班级的领导。但是当他们在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中,就有可能成为被领导者。被领导也是一种能力。

5.搜集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学生的实践活动,几乎没有或很少现成的资料,所需数据、事实实例,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分析。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极为有利。例如学生对学校周边地区环境的调查时。他们所需的数据、事实实例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分析。

6.动手操作能力。

使用各种工具,如测量、计算、画图、观察等能力。

六、对学生实践活动中的感悟

1.学生实践活动是一个经常探索的过程。

学生实践活动的题目是开放性的,在教科书上和教学大纲上目前还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任务的完成,都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才能达到。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顾问、指导者,而不是操作者。学生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地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探索在课堂上是很少见的。教师不要事先准备好标准答案。

2.实践活动是一个反复尝试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按照课本讲授,很少走弯路,而是走捷径直接到达结论。而学生的实践活动却不同,科学真理、正确结论要靠学生自己去获得,因此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为进行反复的尝试。学生实践活动不仅允许学生走弯路,允许范错误,而且必定要走弯路,必定要犯错误,只有经过一次次的失败才能得到成功。例如学生对红绿灯使汽车尾气排放量增加和立交桥使汽车尾气排放量减少的调查中就走了不少弯路,才得出了科学的结论。

3.学生实践活动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

学生实践活动要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包括提出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途径、完成任务的方法,都不要设置框框,学生可以充分自主、充分自由地开动脑筋、大胆想象,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但是它同人类的一般实践活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它仍然不是以客观世界的改变为目的,最终目标在促进于学生的发展。就如学生对家庭成员中受教育程度等的调查,也不可能真正解决中国的人口问题;对学校绿化的设计,也并非承担学校的绿化任务,这种学生实践活动主要是一种体验性的活动。

4.保证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

不要是个别、零散的片断,而要让学生经历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全部过程,也只有这样,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转换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七、结语

学生实践活动在新课改背景下有强大的生命力,但真正实施起来,特别是地理学科,确实有很多困难。但我认为,只要统一认识,思想上重视,从地理学科的实际出发,就一定可以使地理实践活动在正确的轨道上越走越远。

篇11

关键词:地理学科;课外活动;综合素质

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开展好地理课外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以外学习到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培养很多课堂上无法培养的能力。通过地理课外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以外,在课外活动中,还能够给学生创造研究性学习的机会,从而大大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可以说,课外活动的有效开展是保证学生多方面能力和素质提升的重要条件。因此,对于地理教师来说,要充分重视地理课外活动的地位,要积极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地开展有效的地理课外活动,为地理学科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

一、开展地理课外活动的途径

1. 开展地理科普宣传活动

每年都有很多的重大纪念日,如“世界节水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气象日”“世界无烟日”等,结合着这些纪念日,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地理科普宣传活动。例如,在3月22日“世界节水日”这一天,笔者就联系了当地的居委会,让学生义务担当“节水宣传员”。在担任宣传员的过程中,学生奔走于各个小区散发宣传资料,向社区居民讲解节水的相关知识,并与社区居民一起交流节水的经验。在活动中,通过宣传资料的讲解,学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了保护水资源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通过亲身实践活动,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各种浪费水的现象,从而有效加强了自身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在互相交流节水心得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也学习到了很多节水的小诀窍,学生纷纷表示要把这些小诀窍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节约每一滴能够节约的水资源。就这样,忙碌了半天之后,虽然学生身体上很疲惫,但是在精神上却异常饱满。通过此次节水宣传活动,使得学生在践行课本知识的同时,也真正提高了节约用水的意识。由此可见,这种实践活动所获得的教育效果显然要比理论说教来得更加直观有效。

2. 开展实践动手操作活动

常言道:动手利于动脑。人们在动手的过程中,不但能够培养实际能力,同时,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还能够锻炼人们的思维活动,使得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开阔。因此,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经常组织一些实践操作活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制作一些地理模型、地理教学仪器,开展一些地理发明竞赛等,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深刻地理解相关知识。例如,在讲到第二章《地球的面貌》时,笔者就让学生在课后利用身边的一些工具材料制作小地球仪,然后把自己制作的地球仪拿到课堂上来比一比,看看谁的地球仪做的最好、最科学。通过制作地球仪,学生知道了地轴、经线、纬线等重要的地理名称,并且在制作的过程中深刻地理解了地轴、经线、纬线的相关性质特征,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地球,了解地球的面貌和特征。

3. 开展野外观察实践活动

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十分广泛,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世界中,到处都包含着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开展一些野外的观察实践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亲自去感受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例如,在学习了“天气和气候”以后,笔者就带领学生来到野外进行观察,先用眼睛看一下,今天的天气的大致状况,然后再利用随身带来的一些小工具简单的测量一下今天的气温、风速等。通过这样的野外观察实践活动,学生有效地把课本上的知识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不但使课本知识更加鲜活生动,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开展地理课外活动的注意事项

1. 注意课外活动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课外活动是为了地理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而开展的,因此,地理课外活动一定要与教学内容有关。如果活动与教学内容相脱离,那么活动就不能称之为学习活动,而只是单纯地娱乐活动,这样就与地理课外活动的实质相违背了。教师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课外活动主题,使课外活动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2. 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与课堂教学不同,课外活动中,学生的活动空间会很大,与此相应的各种意外事件发生的几率也会更大。要想保证课外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活动过程中的学生安全,教师一定在活动开展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制订详细的活动计划,制定活动纪律,确定活动小组负责人等。这样,有了充分的准备以后,才能够保证活动顺利进行,顺利实现活动的目标。

3. 注意结合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开展课外活动的过程中,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一定离不开学生的踊跃参与。为了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在设计课外活动的时候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兴趣,采取一些学生比较喜爱的活动形式,或者选择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内容,例如,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地理影片、具有一定趣味性的地理电视节目,开展一些有趣的地理知识竞赛等。这样,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来开展课外活动往往可以取得更好的活动效果。

与其他的学科相比,地理学科的教学活动更离不开丰富的课外活动作为支撑,作为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培养出丰富多彩的能力和素质,更好地践行地理学科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吕鸿.地理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有效途径[J].科

学咨询(教育科研),2005(9).

[2]覃佩琼.兰伟仕.地理课外活动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广西

教育,2001(Z2).

篇12

一、什么是地理实践活动

地理学习中的实践活动主要是指学生主动参与、以实践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活动。其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学生有直接体验,二是学生有操作行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与学生单纯听课、观看老师为中心的教具演示、回答教师的简单提问、阅读地理教科书、完成简单的填图填空等作业有根本性的差异。

地理实践活动包括课堂内活动和课堂外实践活动两种。课堂内活动主要有:回答问题活动,课堂内讨论活动,动手制作、操作活动,短文写作活动以及收集资料信息活动等。课外实践活动主要有:社会考察活动,收集信息活动,课外制作、操作活动,公益活动,实际体验活动,探索学习活动,解决问题学习活动等。

二、开展哪些地理实践活动

1.第一步,开展课内实践活动,由课内带动课外

课内实践活动应该是比较好组织的,可以利用校内外资源,积极筹备,让学生在动手,在体验的过程中完成难点部分内容。

如制作地球仪――认识经纬网。经纬网部分学习比较抽象、零碎,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这部分内容我们采取让学生熟悉基本概念,如地球仪、地轴、南极、北极、经线、纬线等。然后鼓励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现行制作一个地球仪。然后在课堂上展示,老师根据展示,再次指导学生重新完善自己制作的地球仪。这样关于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等抽象难懂的知识便可以一下子化解掉。

学生制作完地球仪以后,我们再次组织学生认识经线和纬线的方向、长度、经纬度变化时,学生自己就能说清楚、弄明白。最难的东西半球的划分,也不再是难点。在这部分学习中我们还加入利用星球教室中可以旋转、倒转的数字地球仪,让学生在一个空白地球仪上画出经线、纬线、找出经度和纬度的活动。无论是亲自制作还是亲自绘制地球仪、经纬网,我们都顺利实现了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步骤。实现化难为易、顺利实现立体和平面的转化。这样的演示、实验等课内实践活动初中阶段可以开展很多。在动手与动脑结合过程中理解难点知识,实现平面与立体,感性与理性之间的转化和升级,顺利突破难点,加深印象,深化理解。

2.第二步,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地理与生活联系

课外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对实际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它是一种实践性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强调的是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多样化的实践相结合。下面,我以我们开展的两个课外实践活动以“校园寻宝”和“综合实践考察”为例进行简单介绍。

活动:校园寻宝――地图显神奇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图的学习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并不陌生。孩子们在小学数学和社会课上已经接触到了简单的地图常识。但是能不能把地图常识真的理解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常说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如何去实现呢?我想还是在现实实践中进行检验。于是,以绘制简单校园平面图和使用平面图寻找实物(老师准备的礼物)为主要内容的“校园寻宝”活动诞生了。

“校园寻宝”活动采取三步完成:

(1)制作培训课件,培训校园平面图绘制,明确校园平面图的绘制和评价标准。如可以使用步伐测量法或铁环测量法测量校园各个地标的长宽,如篮球场、运动场等。再如明确地图绘制清要晰,比例尺得当。

(2)提供必要的活动器具,比如卷尺,铁环。让学生独立完成校园的测量和平面图绘制。

(3)利用绘制的平面图,开展寻宝活动。

整个活动是在完成“地图”学习之后组织学生参与实施,从现实的情况看,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无论是绘制过程中,学生主动带来5米的卷尺,家里的呼啦圈带、利用老师准备的用铁环法等,有条不紊的忙碌。还是寻宝过程中的惊险、紧张和欢乐,都可以看出学生对户外的这种实践活动,特别是体现其创造性和独立性活动充满了期待。“寻找宝藏”那天,天气很热,“寻宝”的过程中学生跑得满身大汗,但乐趣无限,我们把这快乐点滴都记录下来了,不管是找到宝藏的还是没找到的,都热情高涨地参与和分享自己的成果。事后学生说,老师我真的学会了定向、定位和寻找事物分布的方法。

课外实践考查活动是一种新的尝试,无论从内容、形式、方法上讲都是新的。在课外调查过程中,不仅让学生丰富了知识、锻炼了胆量、也增强了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合作能力,最关键的是逐步形成了发现问题、对比分析、提出建议的学科科研能力。

三、开展综合性实践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是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于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拓宽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热爱学校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对于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进入社会,对于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1.形成鲜活的地理教学素材

地理实践的很多活动,如等高线制作、太阳高度的测量、气温的观测、空气质量调查、校园平面图的测量等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教学素材。这些素材来自学生本身,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形成微课,丰富课堂

对于经纬网、地形区、板块学说等较抽象的内容,在实践过程中把过程和分析录制下来,每次5―8分钟,做成微课,对于今后开展课堂演示、制作和实验具有较强的指示和示范作用,有效丰富课堂素材,让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3.激发兴趣,持续发展

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的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性课程。对于具有强烈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的初中生来讲,实践活动是满足探究欲望,发展探究能力和创造性的重要平台,对于培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今后的持续发展价值重大。

篇13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创新能力 创新性学习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如何让学生提高学习地理的创新能力成为每个地理教师都关心和改进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创新能力应有具体的对策,同时要求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可见,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是学好地理的第一步。

1.1运用多媒体教学

在21世纪高科技时代,多媒体教学已经进入大多数学校课堂。在地理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更加直观更加形象生动地向学生传输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如在学习地球自转、大气、季风、洋流、地质地貌、自然灾害等自然地理知识时,通过多媒体的图片展示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加强互动

高效的课堂,也应该是一个活跃的课堂,老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活跃、宽松、愉悦和民主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入教学,从而做到师生互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够有足够的空间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也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时代新人。

1.3重视解答疑问

一个爱问问题的学生不一定是一个最优秀的学生,但一定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学生。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一个学生只有在有兴趣的情况下才会发出疑问,所以课堂上老师应该主动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多提问题,鼓励学生提出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对于一些肤浅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加以思考,让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在回答学生问题的时候,应该做到态度谨慎、语言清晰,不要不懂装懂误导学生。

2.优化教学方法

2.1开设高中地理课外实践课

高中地理课外实践课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选择课题并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进行调查、观察、测量等的活动。高中地理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地理课外实践课两方面。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环节,但知识脱离实践是不行的,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必须开展地理课外实践课。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例如:观察月相的变化,在课堂上是无法完成的,只能在课外实践课中才能完成。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能力,其重要性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在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目标设计、进行地理课外实践课的计划拟定、规范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组织和操作。[2]

2.2运用高中地理案例

实施案例教学主要在课堂内展开和进行。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和教材,将所选案例分成四类:一类是讲读式,如《茫茫宇宙觅知音》、《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及分布》等;二类是讨论式如《宁启铁路扬州段开通对家乡的影响》、《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类是活动式如《城市化给我们带来什么》、《身边的污染及人们的反映和能做的小事》;四类是调查式如《扬州乡镇工业的类型、特点及发展方向》、《家乡河流的现状、变化、原因、危害及对策》等。[1]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有三个鲜明的特征:以学生为主、重视实践和归纳、明显区别于传统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课堂气氛随机应变,结合地理案例教学的三个鲜明特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创新意识。通过高中地理案例的运用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实现创新性学习。

2.3开设地理小课堂

小课堂即由十到二十个人组成的课堂。这样的课堂给教师和学生充分接触的空间,使师生加强互动,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难,提高课堂效率。同时,教师实现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效果的最优化,努力提高课堂的“质”的水平。教师要更了解学生的经验水平以便更好地对探究问题或任务进行设计,并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加鼓励,营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

地理小课堂的开设比较耗费资源,所以对学生的要求相对比较高。它有利于培养精英人才,能够带动校园的学习氛围,并且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创新能力。

3.注重教学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层次性。如果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会限制学生进步。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要一味地就题论题,这样同样限制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与提高。在课上,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思维。在课后,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以书本知识为基础,熟悉知识大纲,认真地构建知识框架,学会举一反三,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如在对地图的分析上,要学会读图名、图例,了解题目的要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适当地在课后给他们辅导,适当地扩展他们的视野,活跃他们的思路,让他们真正地做到创新性学习。

4.结语

提高学生高中地理学习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任重而道远。中学地理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而且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其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的能力。[3]所以,在今后的课程教育改革中,教师应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寻找出提高高中地理教学创新能力的更好方法。总之,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更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究的课题。如今对于这个课题的探究只不过是一个开始,更多的探索还需要我们不断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14

关键词:素质教育;地理实践活动;能力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地理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但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地理教学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使学生疏远于自然,疏于实践,人才的培养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在地理教学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因地制宜,进行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兴趣和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和地理课教学的有效性。

一、开展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陶行知先生认为:课内获得的知识是“闻知”“说知”,实践获得的知识是“亲知”,“亲知”是根本,“闻知”“说知”要结合在“亲知”上,才能成为“真知”。地理实践活动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是学习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所以,地理教师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1.有利于发挥和张扬学生的特长和个性

地理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最大选择的空间,让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充分扬长避短,使他们的才能可以得到重视和发挥,不少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制作能力、交往能力都挺好,实践活动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提供了机会。例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能使学生理解和消化课堂知识,充分地实现自我、展现才华。

2.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地理实践活动对正确理解地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实践活动可以为课堂上和书本上抽象的孤立的知识提供极为生动形象的例证和解释。例如,学生通过学校及周边地区平面图的绘制,对地图比例尺和图例的理解就比纸上谈兵要好的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通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而看到地理知识的价值。例如,学生对城市环境的调查,发现问题,并且能够结合课本知识提出有益的改进方案。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和理想

地理实践活动是走出教室,向社会、向大自然学习,学生可以从社会和自然中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道理,亲身体验社会的发展和大自然的变化,激发爱自然和爱国的激情。例如,通过夏令营等活动有条件作地理旅游,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开阔胸襟,拓宽知识。

4.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地理实践活动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野外考察、环境调查等活动不比在课堂听课轻松。常常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不仅可以增长知识,锻炼体魄,增强劳动观念,而且坚忍不拔的毅力、勇于探索的钻劲;集体主义思想,乐于助人的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美的心灵都可以得到培养和熏陶。

二、开展实践活动的有效形式

依据《地理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校和教师的条件以及学生的爱好,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践活动。如,进行天象观察、气象观测、环境监测;观看地理影片、地理电视节目;制作教具、模型、观测仪器;举行专题讨论会;开展地理知识竞赛;进行野外考察、地理专题调查等。

1.地理观测

地理观测活动是使学生深入了解地理环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重要手段,是发展学生地理智能、培养他们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培养他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以及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也具有重要意义。地理新课标开篇地球的宇宙环境就设计了观察正午太阳高度的活动题,一开始就把学生引进了观察学习地理的氛围。不仅太阳周年运动的规律可以观察,诸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量算、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自转地理意义的分析、星座观察、流星观察、日月食及月相观察、潮汐观测等知识都可以在不经意的过程中产生。

2.地理调查

地理调查活动是使学生通过调查实践,能认识家乡工农业生产的优势和不足,了解家乡人口、资源、环境的发展和利用状况,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并从中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例如,家乡附近河流(或湖泊、池塘)的水质,近年来有什么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变化对周围环境有什么影响?为使保护河流(或湖泊、池塘)的水质,防治污染提出自己的建议等等。

3.地理制作

地理教具、学具小制作是手、脑、眼并用的实际操作,它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巩固所学得的地理知识,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动手制作能力。例如,学生亲手制作的地球仪、等高线地形图、时区转动盘等教学用具,在教学中既发挥了积极作用,又弥补了教具不足的现状。

4.地理绘图

地理图表最大优点在于它的直观性,通过绘制图表就可以把抽象的难以用语言描述的现象直观表达出来。如在教学“地球运动”时,教材通过一幅“两分两至日地球的位置”图来展示两分两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用等。可以让学生画出太阳直射地球不同位置时地球图像,把课本知识“活”起来,既能帮助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演才能,寓教于乐。

总之,中学地理教学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必须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互促进,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还要克服传统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及学生过分依赖视觉、听觉的作用和积极性不高等不利因素。因此,我们中学地理教师要依据一定的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通过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确定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方案,创设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用实际行动去迎接地理教学创新的春天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教育部.普通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