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村发展的问题范文

农村发展的问题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3:2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村发展的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村发展的问题

篇1

【关键词】农村物流 问题 对策

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与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制约,在农村工作中“重生产,轻流通”,在商品流通体系建设中“重城市、轻农村”,致使农村物流问题突出。

1 农村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物流意识差

农资企业和农民热衷于封闭式经营,缺乏合作精神,对农业物流的认识仍停在农产品的仓储、运输和搬运上,没有认识到现代物流是通过满足客户需求以及成本与效益的考虑而进行的涉及生产、销售、消费全过程的物品及其信息的系统流动过程来降低流通成本和交易费用,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和企业竞争力方面的作用;认识上的不足和片面导致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缓慢。

1.2 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落后

农产品是自然的产物,具有季节性、易腐性及周期性等生物属性,易腐烂变质。这种自然属性对其存贮、运输、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国农村部分地区不通铁路、公路路况不好、交通阻滞,加上很多地区基本没有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交通方式单一,形不成多式联运,使农产品物流不畅,增加了物流成本和经营平差,农村物流的基础设施不健全,物流设备也比较落后。

1.3 农村生产组织水平低

农村物流主体基本上分散的农户、发育不完善的合作组织和数量少、规模小的龙头企业,层次低、离散性强、联合性差,组织化程度低、设备设施差、技术条件落后、各自为政、缺乏竞争力,渠道链条缺乏整合、联盟。

1.4 物流运营技术条件差

物流的考手一项功能的实施,都与物流技术水平设备及基础设施紧密相联。农村路况差,使得运输安全性差、破损率高,相对运费就高;没有先进的冷藏设备,鲜活农产品就难以保质运输;农村物流信息化程度很低,信启处理手段与技术落后,使得信启处理功能欠缺、电子商务应用滞后而造成商流、物流、资金流、信启流缺乏协同效应。

1.5 农村物流政策不到位

农村物流政策和信用影响物流交易形成,现在农村地区的物流政策供给不足,有的地方还是空白,这样物流作业就难以规范,物流需求者对物流企业缺乏信任,对物流外包的结果难以预期,因此物流活动难以达成。没有政策的支持,物流业也难以发展壮大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2 发展农村物流的对策

2.1 增强农村物流意识。社会应该普遍认识到,发展农村物流有利于农业生产及流通;流入的商品会以快捷的速度、较低的价格、优质的服务满足该地区农民的生活消费需求,从而提高当地农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农民就业,增加农民的收入;发展农村物流、农村环境的改善、科技手段的利用、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收入的增长、生活的富裕,都意味着新型农民的形成、城乡差别的缩小,有利于中国城市化的进程等等,让人们清晰认识到发展农村物流的必要性。

2.2 构建新型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应该构建基于生产主体一网络平台一消费主体的流通模式,建立一个由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零售企业、消费者组成的战略型供应链,建立集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新型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创新中小企业之间的物流协作模式,用协作物流、共同配送、共享物流网络等形式解决农户分散、物流分散问题;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约束行业竞争行为,减少恶性竞争,杜绝非法竞争,以契约为手段构建新型的联盟化一体化农产品供应模式,从而降低农户的生产风险,稳定农产品供应,保证农产品安全。

2.3 加强农村物流信息化建设。应加大资金投入构建基于电子商务的物流平台、公共服务信息网络平台、电子商务平台、促销平台、质量安全平台等的建设力度,加快农村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反应速度,以保证各种流程的顺利畅通,努力实现流通信息一体化。

2.4 完善基础设施。我国农村流水平的提高,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的支撑。最主要的是加大公路的覆盖面积,提高公路的等级、服务水平和公路的运输能力,同时辅以铁路和水路运输,健全物流交通网络,提高物流管理机制。

篇2

一、宿州埇桥农村物流业发展的现状

目前埇桥农村物流业呈现网上购物人数增加,物流业发展迅速的态势。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大多数物流收发点业务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0-20%,少数物流收发点基本持平略增。全区24个乡镇均有农村物流收发点,一般偏远镇及小乡2-3家,大的乡镇3-4家,大学城及矿区坐落地朱仙庄镇达10多家,主要以申通快递、中通快递、圆通快递、韵达快递天天快递等分公司为主,各分公司多以家庭式经营且与总公司签订代办合同并交纳一定金额的风险押金,一般操作流程为客户填单---快递打包---自己装车送至上级物流公司---上级物流进行分拣快递---装车。每天1-2次驱车到总公司开展收发件业务,一般每点每日收发件在千余件以上。如宿州市韵达快递有限公司栏杆分公司快递收发点每日来件约1000余件,发件约50-60件;宿州市吉祥快递有限公司栏杆分部快递收发点每日来件约900余件,发件约30-50件。又如大泽乡镇共有4家快递公司经营部,其中丁文侠户代办中通、韵达、天天、百世、唯品会业务,韩强户代办圆通、申通业务,另外2家为商店代办点。丁文侠、韩强两家为物流专营店,通过实地调查他们经营物流同外出务工差不多,只是照顾小孩方便些,一个物流点业务量太小,根本无法单独开店经营,也无法支撑一个正常务工人员收入。只有把两个以上物流点结合在一起才能正常经营。

二、目前宿州埇桥农村物流业存在的问题

宿州埇桥农村物流起步晚(一般经营3-4年)、技术水平低(服务人员文化素质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多数硬件设备跟不上)等。虽然农村物流体系初具规模,物流主体向着多元化发展,但是农村流通产业发展与城市物流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仍然滞后,物流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因交通、天气等原因造成到货有晚点、延迟现象;

(二)货物安全有时难保障,经营商易与被服务对象发生小摩擦;

(三)有些客户反应客户信息安全难保障且收费标准不够透明,易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和失信;

(四)部分客户取货态度不好且群众收发件要到亲自店面来,延伸服务群众更加困难;

(五)有些店面基础设施不完善且经营较乱,硬件设施提升不足;

(六)由于农村物流收发点多为集体经营模式,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三、几点建议

(一)交管部门能否像农产品一样开通绿色通道,以加快货物流转速度;

(二)为保障货物安全,在装卸环节加大设备技术投入;

(三)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村物流业的监管力度,合理制定措施依法依规管理,减免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发生;

(四)整治服务环境,成立专项整治监督检查专门组织,提升安全服务标准,加快服务水平向村到户延伸;

篇3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市场;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2

一直以来,我国农村面积和人口数量占全国面积以及人口总量的一般以上,充分表明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对我国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有直接影响,也和我国和谐社会的实现息息相关,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可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非常慢,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不协调发展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减慢了我国城镇化的进程。

一、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问题

首先,我国农村金融缺乏正规功能和到位的服务。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包括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结构,这个金融体系体现了集体性、商业性以及政策性,最初设想的是农村信用社是为了解决农村基本借贷,中国农业银行主要进行有关农业方面的商业性业务,农业开发银行主要金融支持农业政策,可是实际中每一个种类的金融机构并没有发挥应用的作用,农村合作社早就失去了集体合作金融的性质,越来越商业化,农业银行为了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逐渐从农村撤出核心业务,农业开发银行重视储存和收购大众农产品,发挥越来越小的作用。这些农村金融严重缺失功能,更无法提供到位的服务。

其次,民进金融发展较快,存在很大的潜在风险。民进金融快速发展,不断扩大规模,有关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农村民间金融信贷量占整个农村金融信贷总量的一般以上,同时其仍在快速发展,规模仍在扩大,发展势头强劲。民间金融包括两种:亲朋好友之间互拆借,不收利息或者收较少的利息;商业性借贷,具有很高的利息。因为民进金融的门槛低,更加便利,所以获得较快的发展。可是在强劲发展背后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高利息增加了农民的还贷压力,资金链容易破裂;农民收入不高,还贷能力有限。

再次,金融需求仍然很大,生产性信贷受到限制。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三大主体是农户、乡镇企业、基层政府,我国农村处于一个高速的发展期,技术化、规模化、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大方向,农民急需资金走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乡镇企业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急需资金转型升级;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加快,基层政府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是由于农村的主要金融机构。目前都只吸收存款,不向农村发放贷款,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农户和乡镇企业的生产性信贷受限,严重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二)民间金融市场中的问题

首先,农村信贷资金缺乏投入,存在供需不平衡情况。随着农村不断加快建设步伐,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农产品生产逐渐向家庭农场和农业合作社方向转变,促使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资金需求,农户也需要大量的资金购买农资以及有关设备,拓展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可是当前金融机构并未以农户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增加贷款支持和采取有效措施,致使有些农民在农产品生产以及销售过程中得不到金融机构的支持和帮助,致使大部分农村向民间金融借贷,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放缓了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步伐。农村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可是银行并未增加农村营业网点。从银行角度来说,它自负盈亏,为了维持自身发展取消了很多营业网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运营成本,也阻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同时,当前农村资金不断外流,而农产品生产以及农副产品委托交易有自身特点,比较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因此在生产的过程中会面对较大的风险。有些银行为了降低其在发展过程中的风险,主要吸收存款,严重不符合当前农业生产对金融市场的资金需求。农村银行营业网点缺乏创新性的工作,不能满足农村不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需求,而银行繁琐的贷款手续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导致农户不会积极向银行贷款,也大大影响了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

其次,农村金融市场有一定的安全风险。农村金融市场具有较低的运作效率。由于金融机构不断拓展服务范围,给金融机构信贷监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贷款发放成本,进而增加了贷款回收的难度。同时,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农户自身具有较弱的地方金融风险的能力,如果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则会严重影响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和贷款回收工作。接着,当前农村金融机构主要经营的业务是存款、贷款等,没有推广和普遍实施金融电子产品,导致农村金融运作效率大大低于城镇金融运作效率。农村金融机构是否能得到发展也取决于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素质。涉农信贷具有较高的风险和较低的收益,他们在实施工作的时候不会积极办理各种有关农业的贷款业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

二、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农村金融体系发展问题的对策

首先,调整正规金融,提高其服务水平。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有赖于正规金融体系的支持,由于正规金融体系具有合法的业务、科学的管理、合理的利息、相对较高的安全性,因此有必要对正规金融体系的构成进行集中性调整,改变农村金融的发展模式和目标,并提高金融服务的水平。同时,因为资本具有逐利性,农村较低的利率无法留住资金,国家可以从政策和财政方面进行支持。

其次,提高民间金融的规范性,并对金融风险进行严格控制。民间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要接纳民间金融,并提高其规范性、合理性,促使其更好的辅助正规金融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可以加快民间金融的立法,从制度上保障民间金融的发展;可以设置监督机构,确保民间金融的安全运行;可以对民间金融操作进行规范,严厉打击民间金融违法行为。

最后,推广和普及金融知识,正确引导金融需求。毫无疑问,我国农村的生产性信贷需求很大,但是由于广大农民群众金融知识缺乏,没有去正规金融贷款经验,惧怕缺乏贷款条件不满足,很少有农民能主动去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因此,农村金融机构要加大宣传,普及农村群众的金融知识,使大家了解金融信贷,消费金融服务,支持金融活动。当然,在引导过程中资格审核标准要合理、审核过程要简单、审核结果要公平,且要对生产性借贷的金融需求有所照顾。

(二)民间金融市场问题的对策

首先政府加强监督和管理农村金融市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在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并且带动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促使有关部门重视农村经济,并给予相应的金融支持。当前农村金融机构充分认识到农业具有长投资、大风险、长回收周期等特点,所以将服务重点放在了其他行业,大大降低了农村信贷的数额。所以,政府在实际工作中要利用政策和措施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农村金融,扩大农村金融的规模,推动农村金融的发展。此外,政府也要加强监管农村金融,保证农村金融机构切实落实信贷工作,维护广大群众的利益。还要对农村金融的改革力度进行研究,明确贷款发放的目的以及原则,并对金融机构的各项制度进行改进,促使农村金融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对农村金融体制进行创新。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层次不高,影响了其发展速度,也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为了推动农村金融的健康稳定发展,不断满足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需求,有必要建立健全农村金融运作模式。而模式的健全有赖于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创新和金融服务体制的完善,有效提高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对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更好的处理。农村金融体制的创新推动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也推动了我国农村的现代化建设。

三、结语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也加快了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因此农村经济市场的发展也备受重视。而金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并且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是受到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着各种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村金融机构要从自身入手,在政府的引导和监督下完善体系和规范市场,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亚锋.嵌入储蓄变量的农村金融发展非均衡性问题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20).

[2]张德强.对民间金融利率特性的分析[J].金融发展研究,2010(12).

[3]张延永.如何完善民间金融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J].现代商业,2011(09).

[4]张军虎,宋明.化解农村金融发展困境的途经[J].甘肃金融,2010(06).

[5]张权.中国上市中小企业融资效率比较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04).

篇4

【关键词】小额信贷,发展问题,建议

小额信贷是产生自20世纪70年代的一种业务,其初衷是为了给低收入的家庭由其实农村地区的贫困地带发放贷款业务,以减缓贫困地区无资金启动商业,贫困恶化,并支持农业的发展。小额信贷的这种目的决定了它的无息,低息,申请容易的特点。同时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引进了小额信贷业务,并于1998年开始大力推广,开始着手发展农村金融。

农村金融是我国一直致力于发展的改革项目,而小额信贷在农村金融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因此研究小额信贷的发展问题是完善金融体系的一部分,因为对小额信贷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能够使农村金融的改革得到突破性的发展。我们先从它现有的弊端开始讨论。

小额信贷业务面临的问题

(一)贷款额度偏小。由于小额信贷业务的额度所限,通常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通常贷款客户启动资金需求巨大,即使是农村范围内一个小本生意也需要大量的启动前期资金,而小额信贷的这种限制,使得资金缺口极大,农民贷款的需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

(二)贷款期限较短。农业项目具有投资大、见效慢、风险大、回收期长等特点,而小额信贷业务的最长期限为一年,不利于金融机构合理安排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更影响金融决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前些年,由于信息不对称性以及金融机构电子化建设水平较低,历史信用记录缺失,部分客户存在逃债赖债思想,贷前调查质量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很可能会产生较高的风险,需要由一个权威的机构来进行有效监管。但是从近几年的状况看,由于小额信贷尴尬的特殊地位,其处于一种“三不管”的地带,存在诸多漏洞,信用风险越积越多,很容易发生资金流断裂引起规模性的金融危机。

(四)可持续能力不足。一是地方政府意愿不强。政府目前对小额信贷的监控和管理的力度不足。二是由于农业受自然气候因素、市场因素等的影响,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且预测的难度较大。三是小额贷款公司不能吸收公众存款,只依靠外部资金注入,即所谓的“只贷不存”,被尤努斯批判为“缺一只腿”,其缺乏可持续的资金来源,仅仅依靠股东的自有融资以及少数的社会融资,是远远不足以支持巨大的贷款需求,这种“缺一腿”的发展方式严重影响了小额信贷的长远发展。小额信贷本身低息,贷款收入低下且回收期限不稳定,如果不能开拓融资渠道,小额信贷公司就难以持续的经营下去。

小额信贷的未来的发展建议

小额信贷就目前来说,它的发展存在太多客观上的局限性,要进行彻底的解决可能需要一个漫长的改革过程,但是现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能搜寻到有关的专家和文献中有提及一些解决的方案:

1.完善小额信贷载体,发展专业信贷组织。一是设立专业小额信贷机构。二是完善正规金融机构的小额信贷业务。在农行内部设立完全独立的小额信贷专职机构,完全独立运行、独立核算,制定完全区别于银行内部其他商业部门的运行和考核指标、标准和规则,行使市场化运作取向的政策银行的职能。

2.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小额信贷发展的外部环境。政府要保证宏观经济稳定,实行小额信贷扶贫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小额信贷扶贫系统。

3.完善担保机制,分散贷款风险。建立“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政府购买服务”的农村小额信贷担保机制。最主要的就是完善信用体系,使得信息最大化的透明和对称,使得风险减小,这需要政府及大型金融机构的插足。

总结

小额信贷的发展应该都是本着“可持续”以及针对目前的经济大体轨迹和“三农”问题来进行的,要从根本上解决了小额信贷制度上的诟病,小额信贷才能在未来的经济领域有立足之地。而这一切的改革都离不开政府机构的介入和正规金融的插足,我想以后的小额信贷将不再单纯地是农村信贷的媒介,在加入商业性和政策性之后,农村的小额信贷将逐渐演变成与城市信贷相当的一种特殊的形式。

参考文献:

[1]张晓梅.小额信贷发展中的问题【J】

[2]杜晓山.商业化可持续发展小额信贷概览【R】

篇5

中国农产品价格自1997年以来出现连年下降,从而导致农民从农业中获得的收入也出现连续4年的持续下降。1997年全国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4.5%,1998年下降8%,根据当年农村住户调查的资料反映,1998年农民出售的15种主要农产品中有12个品种的价格下降,而肉类价格跌幅最大,达12.7%。1999年情况更加严峻,全国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2.2%,创改革以来最大跌幅。统计的11种主要农产品价格,除木材上升1.4%外,其余10类农产品价格均出现大幅度下降。从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所反映的情况更加严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1,2002)。2000年和2001年农产品价格虽然略有好转但尚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价格下降的颓势。

中国农业发展中出现了十分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是总体的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大宗农产品总体上缺乏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却是众多的农产品过剩和农产品价格的持续

表1

1994~2000年主要农产品价格指数(%)(上年=10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4~2000年。

走低。中央政府自1998年以来连续几年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积极支持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农民种植适合市场需求的优质农产品,淘汰过剩的和低品质的、以满足温饱为主要生产目的的农产品生产。这些政策在一些地区和部分产品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针对9亿多农民为仅3亿多城镇人口生产农产品的基本局面,农产品的过剩将是难以扭转。这一轮农产品价格下跌,就是由于农产品产量的大幅度增加与城市人口农产品消费增长缓慢的矛盾加剧所造成的,是因为农产品收入弹性过低的缘故。据专家测算,2000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96年增加了1441.1元,但这4年中城镇居民人均用于食品的开支只增加了53.6元,食品的收入弹性系数不足0.04,意味着在此阶段,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用于食品的开支只增加不到4分钱,还包括在外用餐费用的增加(陈锡文,2002)。更值得关注的是,城镇居民1999年人均购买粮食比1996年下降近10公斤,鲜菜下降4公斤多,猪肉下降近2公斤(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1)。考虑到3亿多城镇人口中还有大约1亿多非农业人口是生活在县和县以下,他们的生活水平比大中城市更低,因此鼓励农民进行优质农产品生产的政策所起作用的程度和范围也会是非常有限的。由于农产品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都很低,当前农产品的过剩是商品农产品消费需求不足导致的过剩,是大量人口滞留于农村所致。

(二)众多乡村人口与农民收入

“九五”期间,我国农民的收入增长幅度逐年递减: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为9.0%,1997年为4.6%,1998年为4.3%,1999年为3.8%,2000年仅为2.1%。在“九五”后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仅为3.4%,尚不及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速度7.2%的1/2。在目前的统计中,农民纯收入主要包括工资性报酬收入、家庭经营农业(农、林、牧、渔)收入、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转移和财产性收入四个部分。2000年全国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701元,比上年增加71元,增长11.2%,是纯收入增量的165%,如果加上农户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338元,则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收入达103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6%。工资和非农经营收入的增量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量的208.3%。通过上述对农民收入特征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乡镇企业及农民外出打工等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主要支撑。尽管2001年农民收入增长有所回升,达到了4.2%的增长速度,但是收入的来源构成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同时与城市收入的增长速度相比仍然相差悬殊。

显然,众多的乡村人口是当前农民实现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障碍。从中长期看,继续依靠政府提高大宗农产品收购价格来增加农民农业经营的收入,已经难以适应目前的体制环境和市场环境。而大规模的商品农产品生产由于土地规模的限制,也不能对所有农民的收入带来决定性的影响。人多地少构成了农户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基本约束。在此约束之下,非农业人口或城镇居民及整个国民经济所能够承受的农产品价格水平与农民农业经营收入的增长将是一对很大的矛盾。依靠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攀升来提高农业经营者的收入,以使其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体已经不会成为常态(陈剑波,2001)。

此外,长期维持相当大比例的乡村人口对整体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问题还更加复杂,比如农业生产规模与效率的问题、生态和环境破坏问题、农产品加工工业发展过慢的问题(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一直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极大重视,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如此巨大的农业部门相比还很不相称。显然这与能够消费农产品制成品的市场规模(城市人口规模)密切相关)等等,显然解决中国乡村人口的非农化问题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县域中小工商业受到抑制,劳动力流动缺乏政策支持

县和县以下中小型工商业发展应该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它将为乡村人口的迁移做出重大的贡献。我们过去的乡镇企业的发展经验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目前中国的小城镇发展较为缓慢,除了各种体制的约束之外,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工业化和市场化严重不足。而没有工业化的发展,城镇化的进程是难以顺利演进的。

近年来,作为县域内解决乡村人口非农就业主体的乡镇企业增长减缓,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受阻、农民收入增长减缓的重要因素之一。2000年乡镇企业个数比上年减少50万家,增加值为27300亿元,比上年仅增长10%,几乎为有史以来增长速度最低的一年。而整个“九五”期间乡镇企业13.6%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也是历史上最低的水平。2000年乡镇企业职工人数为12700万人,与上年持平,基本中止了就业人数下滑的趋势。2000年乡镇企业增加值的增加额已经占GDP增加额的37%,占农村社会增加值的比重也由1995年的54.9%提高到2000年的63.6%。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中获得的工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1995年的30%上升到2000年的34.5%。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于居住着10亿多人口的县域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近年来乡镇企业增长幅度的下滑已经对县域经济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乡镇企业发展受阻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乡村人口迁移的进程。

经历了20年来的改革开放,多数的县域经济已经脱离了仅仅依靠农业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乡镇企业或微型、中小型工商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目前,县域内微型与中小型工商业的发展受到金融和税收体制两个方面的抑制。在当前的税收体制下,县乡政府极难从工商业发展中获得充足的税源,因此地方政府和私人投资者都严重缺乏大力推动中小型工商业发展的积极性,地方政府也缺乏相应的扶持和支持政策,无法降低中小型工商业的私人投资的进入“门坎”。

当前乡镇企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融资问题无法解决,表现在:第一,缺乏股权融资渠道,内部融资比例高。乡镇企业在改制过程中或通过集资进行大量的股权融资,但由于没有可交易的市场,企业职工手中持有的股权不具有流动性,这样一方面企业股权持有者承担着无限风险,另一方面也妨碍了企业以此方式进一步融资的能力,致使企业无法降低负债比率,改善资本结构。第二,债务融资渠道单一且存在很多问题。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长期以来外部融资的主要渠道是债务融资,而债务融资的绝大部分来源于国有商业银行。第三,中小企业债务融资信用普遍不足。第四,缺乏为中小企业投资决策和经营管理提供咨询和政府相应的服务机构,造成投资失败率过高。

由于乡镇企业发展受到制约,也由于其就地转移劳动力的高昂成本,造成乡镇企业的发展减缓。其直接的后果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减缓和城镇化步伐的减慢。“九五”前4年城镇化平均每年仅增加0.46%,比整个改革时期的平均0.6%还低。

在乡镇企业发展减缓,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受阻的情况下,农村展开了大规模的劳动力自发流动。开始了一个迂回曲折的城镇化的过程,问题的关键是在这个进程中,如何进行战略的选择。长期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存在激烈的争论:其焦点问题是让流动的乡村人口是停留在大城市还是小城镇,是应该叫城市化还是城镇化。这一争论的核心,是让农民抛弃土地彻底断其后再到城市谋生,还是保持目前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土地制度——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季节性的流动。显然目前的农民季节性流动就业的模式将使乡村劳动力转移更加平滑,成本更低,也更有利于降低乡村居民城镇化的门坎。

事实上,尽管政策对于农民自己选择的流动就业模式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支持,尽管农民季节性流动还存在诸如户口、就业限制、福利保障、权益保障等等一系列问题,但是农民的自发流动就业已经成为中国劳动力转移不可阻挡的趋势,每年估计的流动数量大约在0.8~1亿人左右。同时,近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所以还能够保持低速增长,与农民的大规模季节性流动就业密不可分。

三、金融抑制和萎缩使县域经济发展成为无源之水

(一)国有商业银行垄断储蓄信贷市场且贷款连年下降

改革20多年来,中国信贷机构的垄断地位基本没有动摇,始终维持一个70%左右的市场份额。这对于中央政府通过直接动员信贷资源支持城市和国有部门提供了极大便利。与国家银行在信贷市场的垄断地位相对照,贷款增长速度的下降令人吃惊。1997年国家银行的贷款余额比上年增长了25.05%,但随后的1998年和1999年分别下降为15%和8%。

表2

国有银行存贷款占全国的比致

注:国有银行包括:政策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1994~2000年。

(二)金融资源大幅度向城市及国有企业集中

中国人民银行监测的5000户企业,虽然从1998年开始,大型企业的银行借款增幅下降,2000年起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分别下降8.2%和10.1%,但是实际的占有金融资源的比例仍然是非常高的。

表3

1999年国有企业占有资金情况

资料来源:马洪、王梦奎,2000。

表3的数据证明了国有部门在金融资源的配置中所具有的优先地位,金融资源向国有部门的倾斜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此外据抽样调查,2000年底全国省会(区府)和副省级城市的贷款余额占全国贷款余额近40%,是当年新增贷款的46%(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01/11/1)。这充分说明1994年以后信贷资源配置的城市化倾向。

对于这样一种金融资源的配置格局,有的学者认为这是资本市场作用的结果,是资本逐利本性所致。但问题似乎并没有这么简单。鉴于国有商业银行在银行业中的绝对垄断地位,而国有独资的性质又使国有商业银行易于遭受行政干预,在这样情况下强烈的城市化的资金配置格局,很难说仅仅是由于市场竞争而导致的资金流动,也就是说不完全是竞争促使资本寻求更高收益而出现的配置格局。这一配置格局的出现是与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阶段密切相关。在这一阶段,政府或政府控制的市场主导了整个资源特别是金融资源的配置。比如,大量的金融资源配置到低效率的国有部门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说明目前的城市化倾向的资本配置格局,是与市场充分竞争条件下资本的逐利本性并不完全相干。

(三)县域内承受着严重的通货紧缩和信贷紧缩

对是否存在通货紧缩有许多争议(周骏等,2001;王宝清,2001)。目前的紧缩是一种结构性的紧缩,而非全面紧缩。城市部门,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并没有特别感受到这种紧缩,而县及县以下的经济主体才是这种紧缩的对象。这种紧缩的直接后果是县域内以解决就业为主的中小型工商业、乡镇企业出现衰退并由此带来县域经济的衰退、农民收入下降及县乡政府税源枯竭。根据有关学者从全国总体的情况测算,1994~1998年间仅财政系统的净流出平均每年大约在1000亿元左右,而金融系统中不仅存贷差日渐扩大,而且每年从金融系统中流出资金大约在500~600亿元左右(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0)。从县域内部的情况看更加严重。一是县域内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基本没有放款权利,县域内的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在1997年以后对县域内经济主体的贷款增加很少。二是尽管金融机构中农业与乡镇企业贷款与农业和农户的存款(不含乡镇企业)在金融机构的全部存贷款所占的比例几乎相同(农村存款在1996~2000年间基本保持在12~13%的水平,而贷款保持在11%的水平),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却可以看出全面统计所掩盖的一些问题。第一,在1996~2000年间信用社占据了整个农村信贷市场的65~70%的份额。第二,国有商业银行对农村的放款主要是集中在大型基础设施、国债配套资金和生态建设的贷款等大型项目,而对迫切需要提供金融服务的农业生产和中小型工商业活动却处于全面紧缩的状态。1999年全国金融机构对乡镇企业的贷款比1998年增加581亿元,占当年全部贷款增加额的8%(值得说明的是,乡镇企业的增加值已经占到GDP30%以上,吸收的就业是国有部门80%以上),同年信用社对乡镇企业的贷款增加额为386亿元,占全部乡镇企业贷款增加额的66.4%。2000年全部金融机构对乡镇企业的贷款不仅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了101亿元,而同年农村信用社对乡镇企业的贷款却增加了361亿元(《中国金融年鉴》,2000,2001)。

仅观察全面的统计数据,难以清楚地看到农村中所普遍存在的货币和信贷的严重双重紧缩的。从运行的情况

表4

乡镇企业和农业贷款(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资讯行数据库(bjinfobank.com);《中国金融机构信贷收支情况统计》1998~2000。

看,县及县以下正在承受严重的通货和信贷紧缩,表现在:

1.邮政储蓄只吸收储蓄不贷款,造成每年上千亿元的资金直接上存中央银行。

2.农村合作基金会清理——农村短缺近3000亿资金,不仅影响了县域内中小型工商业的发展,兑付农民存款的责任直接由县乡两级政府负担,对本身已经债务缠身的县乡政府无疑是雪上加霜。

3.国有商业银行大量减少县及县以下基层机构,贷款审批权限上收。全国已经削减1万多个银行分理处和营业网点,裁员11万人(戴相龙,2001)。

4.农村信用社负担过重,难以全面支持农村发展。农村信用社以占全部金融机构12%左右的储蓄存款余额支撑着60~70%的农业贷款和70~75%的乡镇企业贷款(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2),但是鉴于当前农村信用社的产权问题、管理体制问题及沉重的历史包袱(累计亏损与不良资产),对于承担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金融服务已独木难支。

5.民间信贷活跃,但缺乏规范。由于正规金融难以满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民间借贷和高利贷十分活跃。据对15省24个县市41个村的调查,民间借贷的发生率高达95%(温铁军,2001),温州民间高利贷的利息达到每月1~3%。由于民间信贷缺乏正式的法律地位,因此也缺乏管理和引导,难以真正在信贷市场上正常发挥作用。

四、消除贫困与西部大开发:经济发展的长期任务

(一)关于新的扶贫战略

中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0年的300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从1978年的30.7%下降到2000年的3%(这是依据中国政府制定的贫困线标准的计算(以1985年购买力平价不变价格为0.66美元/天)。为比较国家间的贫困状况,世界银行提出了每天1美元(1985年购买力平价不变价格)的贫困线标准。世界银行在1998年的估计中认为当年中国的贫困人口如果依据世界银行的标准应该为1.06亿,比官方当年4200万贫困人口的估计要高出1倍多(世界银行国别报告,2001)。无论估计的标准如何,中国仍然面临十分艰巨的消除贫困的任务)。

根据中国政府新世纪的扶贫战略,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一是尽快解决3000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二是帮助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巩固的贫困人口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稳定脱贫。与“八七”扶贫攻坚相比,这不但意味着对象更广了(约占农村总人口的10%),而且任务加重了,即包括解决温饱和实现稳定脱贫两大任务。扶贫的基本方针则不是简单地解决温饱,或者是生产足够的食物问题,而必须做到综合开发和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资源配置和开发与生态建设紧密结合。

实现新的扶贫目标并非仅仅是简单的资本投入问题。尽管在新的扶贫战略中政府在贫困目标的瞄准机制、扶贫内容等等进行了许多重大的调整,但是贫困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将越来越成为贫困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因为目前尚未脱贫的3000万贫困人口中,主要的制约是生态和自然条件,这些人口的脱贫仅依靠发展当地的农牧业生产不仅可能导致新的生态破坏,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移民和促进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应成为实现新的扶贫战略的重点内容。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的问题

2000年,国家安排在西部地区新开工10个重大项目,项目总投资1000多亿元。2001年,国家又在西部地区新开工了一批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2000多亿元。

近两年来,与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相配合,中央和地方政府及国有商业银行在西部开发的战略指导下,投入了大量的财政和信贷资金。但是这些投入效果如何还值得进一步探讨。目前通过国债资金大量投入到公路、铁路、机场、大中型水利设施项目、天然气管道项目建设的资本,对于西部地区的农村发展究竟产生的作用有多大?能否解决目前西部农村地区所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问题?

西部大开发战略既不能在短期内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引擎,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目前西部农村地区面临的一些最为紧迫的问题。显然,将此战略作为资金投入的战略重点,对于整个中国经济发展和西部农村经济的发展是远水不解近渴。

五、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问题

中央政府近年来对农民负担问题一直十分重视,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减轻农民的负担。从实施的效果来看,这些措施对抑制农民负担恶性上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达到制止农民负担增加。据农业部统计,2000年全国农民直接负担的税费共1778.9亿元,平均每个农民负担199元。其中,各种税92元,“三提五统”66元,“两工”和以资代劳6元,集资等各种社会负担30多元,与1999年相比增长了3.3%。

中央2000年提出了税费改革方案并在安徽进行试点。从安徽省的情况看,税费改革在减轻农民负担方面效果是明显的,人均负担下降了30%。税费改革虽然达到了使农民减负的目的,但同时使乡镇政府和村一级组织收入减少,使县、乡、村机构正常行政能力受到影响。

税费改革、农民减负与县乡财政状况紧密相连,没有地方经济发展和财政状况的改善,农民减负就难以完全实现,税费改革就缺乏推进的基础。我国户口在县和县以下的人口10亿多,其中农业人口9.2亿,在县城和建制镇的人口有1.7亿。我国现有2109个县级财政、4.6万多个乡镇财政,2000年全国财政收入1.34万亿元,其中中央占51%,省级10%,地市17%,县乡两级共计20%多。而全国财政负担的人员总量中,由县乡财政负担的比重约为70%左右。如果不能改变20%的财政收入负担70%人员费用的状况,不仅农民负担无法得以完全减轻,同时基层政府的行政能力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直接面对农民、行政事务最为繁杂、作为政权基础的县乡两级政府,可支配的财政收入是最少的。农民负担的问题并非简单的基层政府收费多少的问题,实际上涉及到如何促进县域内的经济发展和整个基层财政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问题。

六、进入WTO之后的农业和农村

(一)农产品贸易问题

根据有关研究,中国的农产品中,粮食产品只有稻谷具有相对的比较优势,而糖料、园艺、畜产品、烤烟等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程国强,2001),相应地,有关学者对加入WTO后,利用相关的模型对在贸易自由化情况下中国农产品贸易对各种农产品的影响进行具体的分析(黄季焜,2001)。这些分析对于我们认识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及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和比较优势具有一定的作用。从短期看,贸易对于中国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影响是有限的。

1.贸易的冲击仅限于一定的区域和特定的品种

许多人对于国外农产品的进入十分担心,认为有可能带来数千万农民的失业。这种担心实际上是没有什么依据。首先是粮食产品的商品率一般在30%左右。对于小规模农户的生产来说,特别是以生产粮食作物为主的农户而言,贸易本身不会对农民收入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贸易可能的影响只是针对商品率较高生产较为集中的个别品种(比如棉花、大豆、部分水果等)、个别地区(如黑龙江、吉林等大豆、玉米主产区)的农民收入影响较大。

就我国目前情况看,小麦生产的大省是河南,占到全国生产量的22.4%,山东排第二位,为18.67%,河北为12.12%,其余省份均没有超过全国产量的10%。稻谷产量占全国比例最高的是湖南省,为13.84%,河南为10.14%,其余省没有超过10%,大豆生产黑龙江一个省就占了全国产量的近30%,而新疆的棉花则超过了全国的1/3,广西的糖料占到全国的近40%(国家统计局,2001)。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住户调查资料计算,黑龙江等九个省农民销售大宗农产品的现金收入仍然是家庭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分别达到63.33%、54.48%、39.23%、33.27%。显然,如果不能很好地调整农业生产和经营战略,这些地区的农民将遭受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直接冲击。

2.主要农产品进口的配额数量并不大

根据相关研究,即使2002年粮食全部进口配额用完,进口玉米、小麦、大米的数量分别占2001/2000粮食市场年度总消费量的4.57%、7.34%、2.9%,而以2004年的配额量计算,进口粮食总量也仅占2001/2000年度中国粮食消费的6.02%。因此,从粮食安全角度来看,目前的配额并不会对中国的大宗农产品的生产带来重大威胁。

从积极的方面看,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也会对中国的农产品市场发育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加快完善全国的市场体系建设和分别不同的产品和不同的地区情况来确定农业发展的战略将是我们未来政策制定的一个重要原则。

(二)补贴政策:补产业还是补人口

篇6

一、发展农村成人教育面临的问题

1.师资队伍专业水平低

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基本上是每个大队(行政村)都有1名专职教师。进入90年代以后,农村成人教育在机构调整、编制压缩、减轻农民负担等“大气候”下,行政村一级的专职教师大幅度减少,大多是由全日制小学里另派一名教师,在工作量基本不减少或略减少的情况下,指定由其兼抓农民教育。经过调查中得知,目前乡、村两级所配备的成人教育专职队伍由刚上岗不久或由全日制学校改行过来的比例要占65%以上,其年龄普遍在30岁以下,教龄在5年以下。让大批年轻人从事农村成人教育丁作,从长远看,这是大势所趋,但就目前而言,他们对成人教育工作方法及农村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不足,因此,直接影响到了这些地区工作的开展。

2.各级部门重视不够

农村成人教育配备专门干部,主要在县、乡两级教育管理部门。由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工作重心的转移,县、乡两级的专职干部队伍不同程度地}H现了压缩所设的成教股及成人教研室的现象,乡教育办所配备的专职干部,不少地方压缩列1至2人,乡专职=F部也只是用于应付上级成人教育部门的会议、检查等硬性工作,而在本乡农村的文化技术培训方面,则无暇去考虑长远规划或眼前规划。

3专业学校建设匮乏

当前在我国的绝大部分地区,乡镇化技术学校建设还面临着极为艰巨的任务,在全国4万多个乡镇中,独立建制的化技术学校仅有2000所,其中约有2/3的学校目前仅能进行简单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及以会代训式的上课。在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每隔一两年就应当对劳动者进行一遍较为系统的技术、理论培训。至于实用性的科技培训,应该是年年都要进行,尤其是对于文化素质偏低的我国农民而言,文化培训应该年年进行,科技培训则应该贯穿在生产环节之中,甚至需要进行一些超前性培训。显然,当前我国仅有的乡镇化技术学校是很难胜任这一任务的:

4.“短视行为”阻碍农村成人教育发展

“短视行为”是忽略了生产前的人才培训环节,仍旧用传统的落后手段去从事技术要求高的现代化生产,或者是遇到困难再去进行应急性培训,从而让劳动者在生产中发挥不了应有的创造作用。这种违背现代科学生产观的做法在我国的许多地方,特别是次发达或不发达地区,是相当普遍的。还有许多地方的基层一直维持其陈旧、落后的生产模式,不把劳动者组织起来学习提高工效的科技生产知识,使得乡村化技术学校时常出现门庭冷落车马稀的状况,这种状况如果长期下去,势必造成经济发达地区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高,而落后地区劳动者素质越来越低,最终影响和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局面。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加强立法工作,强化政府行为,改善运行机制

我同成人教育的法规建设远远不够,1987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颁布的《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和1998年国务院颁布的《扫除文盲工作条例》,对推动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在许多经济落后地区,相当部分学龄儿童辍学,使其重新沦为文盲,因此,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前提应是杜绝新文盲的出现。县级以上政府要结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相应的地方法规,切实保障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从根本上杜绝文盲的出现,以保证农村成人教育稳定而健康地发展。但是,农村成人教育不能够停留在扫除文盲这个初级阶段上,而是应该向培训农业技术能力、农村副业的开发、开办村办企业等更高层次的技术能力的培训发展。办好农村成人教育还要靠很多部门的协作,这就需要政府行为到位,协调好各个单位,完善政策,确保人、财、物的投入,同时还要优化农村成人教育运行机制,通过集体决策、协调管理、联合办学、评估监督等机制来促进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

2.提高认识,明确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只有认识到“农村成人教育是农村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让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广大农村劳动者所运用,提高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才能把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摆到应有的位置上。贯彻落实“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整合农业、教育、科技的力量,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把农村成人教育与普教、职教协调发展.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实践场地、教师队伍、教研T作等方面统筹安排使之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3.增强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普遍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农村成人教育的重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形式,抓紧培养一批农村急需的实用技术推广人才、乡镇企业管理人才和医疗卫生人才”。要根据农村科技发展的需要进行专业规划、合理配置课程,举行一些长、中、短期专业培训班,让农民学以致用。

4.完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

建立开放性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农村成人教育学校向上可以与高等成人教育院校建立对应的专业联系,将需要深造的优秀毕业生送往更高的层次培养,向下可以与基层农村职业培训建立联系,指导他们的教学。成人教育学校还可以与普通高等院校建立对口联系,争取创建实习基地。

5.建立专职教师队伍

建立一支精干的专职教师队伍是搞好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要前提。当前,尽管不少地方在教师编制上都有严格的限制,但不应把裁减成教专师做为精简机构的唯一措施。配备一支事业心强的精干的成教专师队伍,对于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篇7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支付能力迅速增强,广大农村作为一个有着无限消费潜力的庞大市场日益受到各方的重视。如何充分认识农村广告的内涵,利用农村广告开拓农村市场,推动经济发展,就成了我们当前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1世纪的金矿在农村,21世纪的黄金产业是农业。”这是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的预言。农村市场无论对大品牌企业还是对中小品牌企业,都可以使企业市场布局更完整,总体销售规模更大。

一、农村广告对开拓农村市场的推动作用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有9亿多,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61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0%,增速连续5年超过6%。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9年《农村经济绿皮书》称,2009年中国农业生产仍将保持良好态势,预计农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均为6%。随着收入的逐年增加,农村居民基本告别生存型的以必需品为主的消费模式,正向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转变。可以说,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点应该就在日益富裕起来的农村。在如今社会,广告已逐渐成为广大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成为农民选择产品的第一影响因素,因此如何尽快培养农村消费者的选购习惯,引导消费者进行理智消费,充分发挥农村广告的桥梁作用便显得尤为重要。靠广告在农村市场获得巨大成功的企业很多,三株药业就是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早在1996年三株销售额就一跃而达到了80亿元。但是也应看到,农村广告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二、农村广告在农村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文化消费水平低,广告到达率低

有统计资料表明,农村的消费需求落后于城市消费10年左右。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直接导致了媒介资源向城市的集中,电视有都市频道,报纸有都市报纸,而面向农村的电视节目和报纸却极其有限,加上农民的文化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居民,文化素养较低导致媒介阅听能力较差,因此他们没有像城市居民那样形成媒介消费意识和固定的媒介接触习惯,这样就造成了农村消息闭塞,广告信息流通不畅的局面。

(二)销售渠道不畅,妨碍农村广告推广

目前,农村广告普遍存在着与农民经济活动相关度较低的“产销不对路”问题,影响农村广告的推广和普及。在城市,商业资本发达,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套完整的商业体系,从大型购物中心到商场、超市、连锁店、专卖店、特色店、便利店、零售点各种满足不同需求的商业模式应有尽有,而农村目前只有小型的零售店和零散的集贸市场,甚至以物易物的情况还时有发生。毫无疑问,不发达的销售渠道增加了农村广告推广的成本和难度。

(三)农村广告鱼目混杂,虚假广告泛滥

当前在农村,广告市场比较混乱,虚假广告、虚假信息不断出现,以致于许多农民兄弟连连上当受骗,因而很容易产生对广告的恐惧感。农村是市场监管的薄弱环节,政府缺乏有力的控制手段,加之农民少有辨别商品真伪的知识,使得农村假冒伪劣以成本优势横行无阻,商家投入很大的广告推广费用,却为别人做了“嫁衣”。 在农村的广告,由于未经审查、登记,广告主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故意虚假广告。广大农民朋友由于缺乏相应的广告、商品方面的知识,对广告内容的真伪很难鉴别,被虚假广告坑害的事件屡有发生。

(四)农民缺乏品牌概念,消费意识较低

当前我国农村市场基本上处在比较典型的功能性需求阶段,农村消费者注重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而不太注重产品的附加价值和精神享受;再加上农村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造成了农村的消费环境不利于现代消费,农民当然就不会去购买现代化产品。因此,农村市场看似庞大,实际消费能力极低。在商品销售中,品牌永远是广告的主角,广告的最终目的也是要在消费者心中确立自己的位置。而让营销专家们头疼的是似乎价格决定了农民的一切消费行为,在他们眼中,品牌是模糊的、微不足道的、没有区别的。讨价还价在农村成了一种公开的买卖关系,建立在这种层面上的交易方式必然对品牌价值是一种解构,品牌缺席的消费观念如同给农民建了一堵广告的防火墙,使品牌广告难以侵入农民的头脑,无法起到劝其购买的功效。

三、对策及建议

以现代市场观念为指导,深入农村环境,对农村广告市场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研究,明确农村市场和农村广告的现状;产品的目标受众是谁,有多少人,有多少户;目标受众对本产品的认知、态度和购买行为及市场分布;用什么方法能刺激农村消费者产生购买兴趣;竞争对手在农村市场宣传的优、劣势所在。

(一)农村广告内容要着眼于农村市场

首先,好的创意是农村广告宣传的重要一环。广告通过一定的表现形式实现和消费者的心灵沟通是广告成功的一大表现。中国农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观念相对保守,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这就决定了好的广告创意不能拐弯太多、太抽象,也不能过多地讲求艺术表现,要通俗易懂,还要在接受新事物的方向上对农民做一定的引导,在广告创意转化为广告作品之后,实现内部结构的联系性。其次,要想实现农村广告的独创性,就要因地制宜,把农村当地风俗作为创作的素材。在周密、详实的市场调研基础上设计适应不同农村消费者的广告语、广告画面。

(二)要加强对农村广告的有效监管

在城镇、乡村的主要是户外广告,如果都要到县级以上工商局登记,既给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增加了负担,也不现实。对此,应将登记权力下放,强化工商所对广告的登记管理职能,把没有前置条件的外户广告以县级工商局的名义委托工商所登记,对有前置条件的户外广告仍由县级工商局登记。这样既方面了办事者,又把住了准入关,可实现对农村户外广告的有效监管。依托工商内网,工商局、各工商所将登记的户外广告录入到网上,局、所都可通过网上查看哪些广告是登记了的,哪些没有登记,便于及时进行监管。

(三)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广告方法和策略

企业衡量广告传播效果有两个标准,一是品牌价值建立,二是产品促销效果。从农村市场广告投放效果看,品牌价值建立是一个比较长期的工程,而产品促销的效果会被很多企业所强调。当然,虽然同是三、四级农村市场,但不同的区域也就决定了不同的广告方法和策略,毕竟,作为一个新型市场,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去探讨、论证。不过,只要广告做得有趣,就能很好吸引人的注意,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如果企业真正地把农村市场放到与中心城市市场同样的战略高度考虑,三、四级广告市场的成熟也将指日可待。

(四)增强品牌意识,打造区域农业品牌

树立品牌观念,增强品牌意识是农业创品牌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纵观国内外的名牌产品,无不是进行多渠道宣传的,特别是将广告作为开拓名牌产品市场的重要策略。不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农业创品牌就无从谈起,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农民,都要充分认识到农业创品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从而自觉地走农业品牌之路。打造品牌要强化品牌广告意识,建立广告宣传与品牌服务系统联动机制。因此,品牌广告宣传,在推进产业化之始,就要列人产业经营内容,列人生产经营计划,进行有计划的品牌广告推介。

参考文献:

1.舒咏平.广告传播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篇8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支付能力迅速增强,广大农村作为一个有着无限消费潜力的庞大市场日益受到各方的重视。如何充分认识农村广告的内涵,利用农村广告开拓农村市场,推动经济发展,就成了我们当前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1世纪的金矿在农村,21世纪的黄金产业是农业。”这是着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的预言。农村市场无论对大品牌企业还是对中小品牌企业,都可以使企业市场布局更完整,总体销售规模更大。 

一、农村广告对开拓农村市场的推动作用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有9亿多,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61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0%,增速连续5年超过6%。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9年《农村经济绿皮书》称,2009年中国农业生产仍将保持良好态势,预计农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均为6%。随着收入的逐年增加,农村居民基本告别生存型的以必需品为主的消费模式,正向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转变。可以说,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点应该就在日益富裕起来的农村。在如今社会,广告已逐渐成为广大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成为农民选择产品的第一影响因素,因此如何尽快培养农村消费者的选购习惯,引导消费者进行理智消费,充分发挥农村广告的桥梁作用便显得尤为重要。靠广告在农村市场获得巨大成功的企业很多,三株药业就是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早在1996年三株销售额就一跃而达到了80亿元。但是也应看到,农村广告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二、农村广告在农村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文化消费水平低,广告到达率低 

有统计资料表明,农村的消费需求落后于城市消费10年左右。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直接导致了媒介资源向城市的集中,电视有都市频道,报纸有都市报纸,而面向农村的电视节目和报纸却极其有限,加上农民的文化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居民,文化素养较低导致媒介阅听能力较差,因此他们没有像城市居民那样形成媒介消费意识和固定的媒介接触习惯,这样就造成了农村消息闭塞,广告信息流通不畅的局面。 

(二)销售渠道不畅,妨碍农村广告推广 

目前,农村广告普遍存在着与农民经济活动相关度较低的“产销不对路”问题,影响农村广告的推广和普及。在城市,商业资本发达,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套完整的商业体系,从大型购物中心到商场、超市、连锁店、专卖店、特色店、便利店、零售点各种满足不同需求的商业模式应有尽有,而农村目前只有小型的零售店和零散的集贸市场,甚至以物易物的情况还时有发生。毫无疑问,不发达的销售渠道增加了农村广告推广的成本和难度。 

(三)农村广告鱼目混杂,虚假广告泛滥 

当前在农村,广告市场比较混乱,虚假广告、虚假信息不断出现,以致于许多农民兄弟连连上当受骗,因而很容易产生对广告的恐惧感。农村是市场监管的薄弱环节,政府缺乏有力的控制手段,加之农民少有辨别商品真伪的知识,使得农村假冒伪劣以成本优势横行无阻,商家投入很大的广告推广费用,却为别人做了“嫁衣”。 在农村的广告,由于未经审查、登记,广告主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故意虚假广告。广大农民朋友由于缺乏相应的广告、商品方面的知识,对广告内容的真伪很难鉴别,被虚假广告坑害的事件屡有发生。 

(四)农民缺乏品牌概念,消费意识较低 

当前我国农村市场基本上处在比较典型的功能性需求阶段,农村消费者注重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而不太注重产品的附加价值和精神享受;再加上农村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造成了农村的消费环境不利于现代消费,农民当然就不会去购买现代化产品。因此,农村市场看似庞大,实际消费能力极低。在商品销售中,品牌永远是广告的主角,广告的最终目的也是要在消费者心中确立自己的位置。而让营销专家们头疼的是似乎价格决定了农民的一切消费行为,在他们眼中,品牌是模糊的、微不足道的、没有区别的。讨价还价在农村成了一种公开的买卖关系,建立在这种层面上的交易方式必然对品牌价值是一种解构,品牌缺席的消费观念如同给农民建了一堵广告的防火墙,使品牌广告难以侵入农民的头脑,无法起到劝其购买的功效。 

三、对策及建议 

以现代市场观念为指导,深入农村环境,对农村广告市场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研究,明确农村市场和农村广告的现状;产品的目标受众是谁,有多少人,有多少户;目标受众对本产品的认知、态度和购买行为及市场分布;用什么方法能刺激农村消费者产生购买兴趣;竞争对手在农村市场宣传的优、劣势所在。 

(一)农村广告内容要着眼于农村市场 

首先,好的创意是农村广告宣传的重要一环。广告通过一定的表现形式实现和消费者的心灵沟通是广告成功的一大表现。中国农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观念相对保守,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这就决定了好的广告创意不能拐弯太多、太抽象,也不能过多地讲求艺术表现,要通俗易懂,还要在接受新事物的方向上对农民做一定的引导,在广告创意转化为广告作品之后,实现内部结构的联系性。其次,要想实现农村广告的独创性,就要因地制宜,把农村当地风俗作为创作的素材。在周密、详实的市场调研基础上设计适应不同农村消费者的广告语、广告画面。 

(二)要加强对农村广告的有效监管 

在城镇、乡村的主要是户外广告,如果都要到县级以上工商局登记,既给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增加了负担,也不现实。对此,应将登记权力下放,强化工商所对广告的登记管理职能,把没有前置条件的外户广告以县级工商局的名义委托工商所登记,对有前置条件的户外广告仍由县级工商局登记。这样既方面了办事者,又把住了准入关,可实现对农村户外广告的有效监管。依托工商内网,工商局、各工商所将登记的户外广告录入到网上,局、所都可通过网上查看哪些广告是登记了的,哪些没有登记,便于及时进行监管。 

(三)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广告方法和策略 

企业衡量广告传播效果有两个标准,一是品牌价值建立,二是产品促销效果。从农村市场广告投放效果看,品牌价值建立是一个比较长期的工程,而产品促销的效果会被很多企业所强调。当然,虽然同是三、四级农村市场,但不同的区域也就决定了不同的广告方法和策略,毕竟,作为一个新型市场,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去探讨、论证。不过,只要广告做得有趣,就能很好吸引人的注意,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如果企业真正地把农村市场放到与中心城市市场同样的战略高度考虑,三、四级广告市场的成熟也将指日可待。 

(四)增强品牌意识,打造区域农业品牌 

树立品牌观念,增强品牌意识是农业创品牌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纵观国内外的名牌产品,无不是进行多渠道宣传的,特别是将广告作为开拓名牌产品市场的重要策略。不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农业创品牌就无从谈起,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农民,都要充分认识到农业创品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从而自觉地走农业品牌之路。打造品牌要强化品牌广告意识,建立广告宣传与品牌服务系统联动机制。因此,品牌广告宣传,在推进产业化之始,就要列人产业经营内容,列人生产经营计划,进行有计划的品牌广告推介。 

参考文献: 

1.舒咏平.广告传播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篇9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识码:A

一、在新农村建设方针指导下家乡的发展及现状

近年来,我村在正确可行的发展方针指导下,发展非常乐观。

1、农业和农村经济方面。着重强调竹业、本季蔬菜两大产业,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收,全村致富” 的主题,制定了“科技兴竹、扩群提质、质量监管、强化改良、多种渠道发展相结合”的发展策略,特别强调竹业基地建设和加工增值,1998—2005年间,我们村在竹业工艺和技术方面了解少,多以出产春笋、冬笋、纯竹子等初级产品为主,从中获得的收益很少;、2005年以来,引进了“浸泡竹子造纸”、“竹帘篾制胶合板”以及“冬春笋加工出产一条龙”等新技术,每家每户年收益增加了20000多元。同时,完成了楠竹改造60亩,新楠竹种植32亩,既实现了本村的发展战略,又一直坚持走国家“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土流失“的方针。对于本季节蔬菜的种植,生产夏季至秋季的四季豆、豆角、茄子、西红柿等,水果类中的西瓜和橘子在这里也比较普遍了。经过整体的数据统计,至2011年,我村实现的农业总产值51万元,较上一期间增长了36.3%。

2、工业和建筑业方面。2009年,我们村在工业发展上做出了策略性的调整:

在以竹业和蔬菜出产为主,同时开发河沙制造水泥、药材种植、野生金银花等,多角度运用工业流水线的优势进行开发与发展,在与外界保持密切联系的同时,打造本村特色产业,目前我村工业建筑用地占1.23%,是走向全面小康新型农村的很好的起点。

3、交通、邮电、旅游方面。全部居民家有固定电话,平均每家拥有两部手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13.4%。同时,积极申请广佛山旅游页发展,将佛教和苗族文化结合,把旅游业作为提升自我形象、推进富民强村的重要产业来发展,清脆的山,清澈的水,好玩的庙会和淳朴的苗家风情吸引了许多游客。

4、金融和保险业。2011年,我村邮政机构存款余额达66万元,比上一年增长10.1%,主要体现为村民储蓄存款余额,贷款余额明显下降;同时,建立了包括财产保险、人寿保险、医疗保险,尤其是医疗保险,成功解决了农民看病难问题,政府补贴更是推动了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医疗设备的进步。

5、教育和科学技术方面。从2004年开始,我村开始实行“9年义务教育”,普九债务 化解工作顺利开展,学校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深入进行教育强村工作,强化教育监督,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目前,我村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适龄儿童升学率、初中升学率均达到了100%,高中教育升学率达到60%,2009年推出了高考奖励制度,考上重本(一本)奖励1000元,二本奖励500元,对教育发展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在科技方面,采取指导员讲课、科技特派员辅助和迎接“科技下乡”等形式开展村民技术培训。使新技术得到及时、迅速、有效普及,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有效提高,为产业结构调整、乡村特色产业打造奠定了科学基础。

6、文化、卫生、体育方面。我们村建设了一个村委广播站,用于播放各种通知,最重要的是用于文化的传播;还开动网吧整治,“扫黄打非”活动,进一步净化文化娱乐场所。卫生方面,目前我村拥有两个医疗卫生站,卫生技术人员两名,并通过网络实时与镇、县医院保持密切联系,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引导下将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补助率提高到了30%,体育方面,每年举行端午节龙船赛和学生篮球赛等项目。

我们村还不是全面新型农村,我们正在继续执行我村2010年制定的本村发展新战略,主要有:

(1)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使整个村的经济实力增长10%。

(2)“三化”进程稳步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以农业和竹业的发展为主,实现村内一、二、三产业的优化发展。

(3)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争取做到每家每户都能开车到家门口,为楠竹的运送与加工提供更大便利。

(4)积极推行文化、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方针,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

二、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在肯定成就的同时,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发展上存在的一些较突出的问题:

1、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发展早的农村仍存在着巨大差距,2010年儒林镇各个村人均生产值是8350元,而我村只有4660元,几乎只有一半;

2、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业和竹业的比重占70%,其他产业发展比较缓慢,城市化水平还很低;

3、交通、水利、电力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对大家造成了一定的不便;

4、长期以来教育落后使得高素质人才短缺,外地人才难以引进,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升级;

5、过于追求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自然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更导致了相应的自然灾害,如2008年的山体滑坡与泥石流,淹没了将近3亩土地,粮食减产2000斤,且灾后恢复工作花费很大。

家乡发展是新时代的产物,让我们褪去了历史的贫穷,但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发展问题,我们为家乡的发展高兴,但不能盲目追求发展,只有持续性发展才是永久的。

注释:

“农民增收、农业增收、全村致富”是我们整个城步县对于本县新型农村的建设方针,2000年在第十个“五年计划”以来,更加的强调对这一政策的落实与执行,我们村积极效仿,针对本村的发展缺乏基础与动力的实情,努力处理好村民受益与全村致富两个方面

普九债务:指的是贫困家庭因为无法支付孩子们九年义务教育的费用而进行的银行或者其他类型的借款。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重要性;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8009401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教育的追求迅速增长,急切呼唤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本文就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一、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1.部分教师专业态度不端正

目前,我国农村教育队伍相对稳定,大部分教师专业态度端正,但是,我镇属于比较边远的山区,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着专业成就不足,对教育工作这份职业出现怠倦思想,对农村教育事业失去了新鲜感等问题,对于教学,教师更多的是看作一种生活手段。

2.教育观念落后

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漠,教育教学观念落后,创新意识和教学研究能力不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落后,依然是凭经验论教。

3.农村教师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欠缺

我镇教师基本都是从各级师范院校和其他事业转岗过来的,专业化知识本身就不足。有的教师兼教多门课程,在校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不能很好地发挥在农村教育事业上。同时由于农村孩子的学习特征和教学特色,教师在读书时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起不到因材施教的作用。因此,农村的教育教学不管是在课本知识、素质教育、实践操作还是情感交流等方面,都不能与时俱进。

4.专业技术能力不足

农村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工作,发挥专业性的教学技能,就必须要掌握教学专业技能,有足够的课堂教学能力。然而,我镇大部分教师的专业技能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二、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建议

1.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教师专业素养

首先,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论。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农村小学教师必须要更新教育教学理论,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教师还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如把个人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学习、集体学习等有机结合起来,这既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教师还应开展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和积极性,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探究学习当中,营造欢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乐于学习。另外,应加强教师群体的沟通合作,相互交流信息,共同研究,发挥群体的作用与力量,打造出学校优秀的教研团队,使教师、学校得到共同提升和发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其次,要注重教育教学方法的更新。重视“自我教育”的价值,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经常开展符合本镇实际的、有针对性的主题教研活动,由培养出的骨干教师作为牵引,充分发挥效应作用,让老中青教师之间实现传、帮、带的新气象,进行教学理论和教学行为的交流,共享教育资源,加快教师对新理念的吸收和运用,让更多的教师得到专业上的成长和发展,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再次,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可以通过专业学历提高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各种各样与教育有关的培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和能力,通过与名师名校之间的交流弥补自己的不足。在现代科技时代教师还应掌握现代科技教育技术,应尽快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等教学技术手段,让科技走近农村学校。

2.加大对农村教育教学的投入,保障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持续发展

篇11

首先是农村的金融资产总量。金融资产总量是指金融资产未清偿部分的总余额,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经济条件下金融的最大或最适容纳规模量。它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指标,在衡量金融发展水平时,这一指标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金融部门的总体规模和金融发展的绝对水平。我国农村的金融资产总量呈现出连年增长的趋势,由1993年的6000亿元左右,逐年增长到21世纪的接近2000亿元,我国农村金融资产总量的年增长速度维持在10%,农村金融资产总的年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的GNP增长速度。然后是农村金融相关比率。所谓的金融相关比率是指金融资产总量与GNP之比,是反映一个国家金融发展水平的一个指标。我国农村的金融相关比率同样呈现出连年增长的态势,但是近几年来,增长速度下降,这就说明了同期的GNP增长过快。最后是我国各类金融机构拥有的资产之比重。金融机构资产比重是指各类金融机构拥有的资产在金融机构资产总量中的比重。它反映金融机构之间的相对规模和非银行业务的发达程度。近年来,我国农村除了农村信用社的资产比重没有比较大的变化外,其他的商业银行和财务公司的比重都增加了将近一倍。

2当前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当前农村金融的发展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村金融体制和农村金融效率上。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仍然没有完成,主要表现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发育不健全农村金融市场机制不完善农村金融没有完全融入农村市场;并且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相应的竞争机制,农村金融机构的社会公信力比国字号商业银行差很多,社会认知度和吸储能力相应较低,同时不良贷款率也在提高;没有完善的农业保险,不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农村信用体制缺乏,正式金融机构对抵押品的选择过于单一,各地担保机构数量缺少,形式单一;农村金融资产实力不足,缺乏法律规范,存在监管漏洞。民间金融活跃,且缺乏必要的规范和保护。从农村金融整体效率来看,一方面,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并没有形成分工合作相互协调的良好机制;另一方面,我国农村金融并不能很好的发挥其投融资功能,为农产品的升级换代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支持。

3阻碍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

首先是宏观经济环境带来的影响,近些年来,我国的宏观经济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随之,我国农村金融资产的规模也不断扩大。但是近几年来,我国宏观经济的增长速度有所变慢,从而导致了农业发展银行效益下降,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迅速增加,农村金融普遍出现惜贷,农村贷款更难。受农村经营环境的约束,金融部门的亏损额和亏损面较大,对农村金融部门的效益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我国政府通常会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特别是对金融干预,缺乏一种科学性规范性和适度性。再加上农业银行自身资金不足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信息化水平较低等原因,此外,由于农村信用社的机制不够完善,融资渠道不通顺,并且规模较小,资金不足等原因都阻碍了我国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4实现我国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应对措施

篇12

1.1农村居民生活饮水工程落后,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不完善,节约用水意识淡薄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上升,特别是城市的居民,其生活条件得到充分的完善。但是在大多数的农村地区,由于水资源的分布不均,造成有些地区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有些地区甚至使用地下水或是直接河中取水的用水方式。在一些干旱地区,由于严重缺乏生活用水,仅仅靠雨水来维持日常用水的需求。未经过处理的自然水,对人的身体健康会有严重的危害影响。而且在农村地区,缺少对生活污水的处理系统,这样就会造成对水资源的浪费。同时,农村地区由于缺乏相应的教育,节水意识十分淡薄。

1.2农田的水利建设的配套设施落后是农村水利建设的一大现状

农田水利工程在整个农村水利工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一个科学合理的农田水利工程系统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大的影响,有时甚至会关系到人们生活的质量以及农村社会的稳定。受到我国水资源严重分配不均的影响,我国的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十分落后,而这些地区的水利建设也处于落后的地位。在我国,每年对农村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也是有限的,依靠地方的财政是无法承担先进的农田水利建设的设施。因此,在我国农村的部分地区,水利工程的建设就严重缺乏积极性,导致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处于一个无人管理也无人过问的现状。

1.3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的技术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农村地区的水利工程已经严重落后那些先进的水利工程设施。同时大部分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的落后,对科学技术的认识欠缺,导致大多数的水利工程设施仍然沿用传统的办法。这样的水利工程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会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

1.4农村地区缺乏完善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法律与制度

尽管我国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农田水利设施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但是对于水利设施的具体保护措施却是少之又少。在实际的情况中,对于破坏农田水利设施的违法者缺少强制的处罚措施。另一方面,在地方的水利管理部门,相应的制度也不够完善,因此出现对水利工程设施的管理不到位的情况。

2在现行阶段下,对农村水利工程发展的应提出新的要求

2.1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以长远,统一整体的眼光看问题

使新建的水利工程设施与旧的工程设施巧妙结合在一起,发挥工程最大的效益。同时,在水利工程建设初期,需要严把工程的质量关。在工程建设的初期阶段,要严格挑选符合规格标准的建设原材料,做好工程建设中的第一部。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严把工程建设中监督关,监理工作要做好。工程建设完成后,要紧密跟随的工程的管理与维护工作,避免出现“有人建,无人管”的情况。

2.2我国的农村水资源利用率不高

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持是造成水资源浪费的主要原因,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水利工程系统的管理不够完善。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现在许多农村地区的用水都是采用无偿的方式。所以说,想要推进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就迫切需要完善目前的管理体制。我国要制定对于水力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此外,还可以将市场经济管理体制引入水资源管理中去,让人们充分的认识到,水资源不是一种无偿资源,水资源可以经过加工处理完成其商品价值。因此,要充分明确水利工程的主体与产权分布,把水利工程设施的责任落实具体的各个部门,从而是水利工程得到充分的保护。明确水利工程设施的所有权,落实其后期的各个部门的管理与维护责任。

2.3国家应加大对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

农村水利工程系统是一项耗费资金的庞大的体系工程,不仅需要先进的科技支持,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在我国大部分的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工程的技术也较为落后,所以,这就需要国家对农村水利工程建设进行大力的资金支持,以促进农村水利设施的发展。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经济命脉,是保证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完善农村的水利工程建设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此外,各个地区的政府还可以修建各种小型的水利工程来支持当地农业的发展。

2.4建设群众参与度高的农村水利建设系统工程

目前群众在农村水利建设工程中的参与度不高,根据调查表明,参与情况如图1所示。因此应想方设法的创新“一事一议”制度的实现方式。首先政策引导,树立农民的长远发展意识与大局观念。其次,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水利设施的前期政铺垫,并且提高农民对水利设施资金投入的积极性。然后是提高办事的效率,珍惜民力,爱护人们的劳动成果。最后是在讨论水利部门的各项决定的时候,采取民主决策的办法,使群众从各项决定中受益。

3总结

篇13

关键词 农村 畜牧业 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农村畜牧业在政策的扶持下,以及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农民朋友的努力下,取得了不错的发展,畜产品产量呈现持续大幅度增长的良好趋势,畜牧业专业化、产业化和科技化水平正在逐步提高,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一、发展农村畜牧业的重要意义

从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来看,畜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纵观国际社会,但凡农业发达的国家,畜牧业产值一定程度上都占到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从农业结构调整和综合效益来看,“畜牧业是一个承工启农的‘中轴产业’,既可促进种植业,同时还能带动服务业和加工业,能够有效转化粮食和其他副产品,形成农业内部产业和三次产业间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产品的多次转化增值,是新阶段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 同时从农民增收的途径来看,畜牧业优势明显:覆盖面广,受地域,气候等自然条件限制小,不论是平原、山区还是海岛都可以发展,既可以家庭分散经营,也可以集中规模经营。且生产周期短,商品率高,投资少,回报快,能够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新形式下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我国当前很多地区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不断下降,不仅农业生产,连生态平衡都遭到严重破坏。现如今严峻的形式下,农业的发展方向,很有必要走有机农业和无机农业相结合的道路。发展畜牧业,是实现农业生产、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措施,带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性地位。首先,畜禽是制造肥料的机器。畜禽粪便含有多种有机质,如每吨猪粪含有机质300kg,相当于20 kg硫酸铵、20 kg过磷酸钙和10 kg硫酸钾。而且众所周知,粪便还能形成腐植质,促进土壤里面的微生物进行活动,有利于植物根系得发育和养分的吸收。其次,农村沼气的应用不仅解决了畜禽粪便的污染问题,提供了再生能源,而且沼液、沼渣应用作物农田,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施用。保护了耕地,防止土壤板结,相应地还能够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第三,发展畜牧业可以行之有效地循环利用农作物秸秆,实现“过腹还田”,防止以往秸秆大量焚烧的弊病,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污染和破坏。

二、现阶段影响我国农村畜牧业发展的原因

近几年来,畜牧业的发展形势喜人,然而虽然有了看得见的大发展,创造了十分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一定贡献,但从当前农民发展畜牧业的情况看,仍然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问题:

1、养殖户思想观念滞后,畜牧业生产方式停滞不前。由于长期的社会历 史环境的原因,畜牧业的生产方式受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的影响,绝大多数农民没有把畜牧业作为增加家庭收入的一大产业,始终认为只是一个副业而已,养殖禽畜主要是为了满足或解决自己平时生活所需,不是处于经济目的,更加提不上产业化经营。同时饲养方式依旧粗放和原始,一般仍以野草、自己种出来的粮食、剩饭菜等作为家畜的饲料,家禽一般实行随意放养、散养和圈养模式,因为技术条件不到位,呈现出家畜、家禽的成活率较低、养殖数量少、环境影响大、经济效益不高的特点。

2、资金的缺乏,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发育和完善,导致畜牧业发展也逐渐呈现微利趋势,规模化发展成为了必经之路,但是发展规模经营,需要资金的投入,而由于农民收入增长有限,同时相关政府部门的投入也有限,“加上农村金融体制不完善、农民贷款难、融资难、严重制约和影响了畜牧业扩大再生产,反过来也制约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3、农村劳动力减少,畜牧业规模不断萎缩。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很多青壮年大批涌入城市,放弃农耕生活,留在家中的以老、弱、病残居多,猪、牛、羊等大一点的牲畜他们无力饲养,大部分家庭都只蓄养鸡鸭等家禽,所以家庭畜牧业发展情况不是特别乐观。

4、缺乏技术支撑,抗击疾病抵御风险能力较差。由于知识构成有限,再加上多数农户年纪普遍偏大,他们缺乏相关知识、技术,对动物疾病防控能力较差,一旦遇到常规疫病或大规模的疾病,他们往往就束手无策,只能干着急,给整个家庭带来严重的损失,同时大部分地区政府相关部门也并没有开设相关的学习课程普及这方面的知识。

三、多措并举 发展农村畜牧业

如何在新的社会形势下,使农村畜牧业走上持续健康发展之路,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为农业经济发展助力,要从多方面全面细致制定计划举措,政府部门、农民养殖户要一起齐心协力为畜牧业发展贡献力量。

首先,应该大力支持发展龙头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毋庸置疑,经济是基础, 龙头是支柱。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坚持把畜牧业作为重要富民产业来抓,要使其作为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富裕的重要保障。按照“引一个龙头、兴一个产业、带一片农户、富一方经济” 的思路, 可以循序渐进地扶持发展一批竞争能力强、发展前景好、市场潜力大、技术水平高的龙头企业,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引导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发展壮大龙头企业还能够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吸引大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为他们收入的提高提供保障。

其次,政府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同时要加大资金投入,可以制定财政预算,拿出专项资金, 可以在以下方面给予补贴和奖励:标准化生产、配套设施建设、畜牧项目招商引资等。鼓励养殖户扩大规模,提高他们发展规模化养殖的积极性。

第三,要建立完善农民发展畜牧业的公共服务体系。农民们从事畜牧业生产,虽然群体数量大,但是个体力量小,竞争能力弱,仅凭自身实力根本无法解决生产流通过程中各种复杂的社会化服务问题。因此,应该为以农户家庭为组织形式从事畜牧业生产经营的农民,提供切实可行的社会化服务职能,可以成立各种形式、多种功能的服务团体, 有效解决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发生的诸多实际问题。同时服务组织的多样化可以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努力尽最大限度的帮助农民们规避畜牧业生产经营的风险,提高他们的信心。

最后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畜禽疫病防治宣传工作。科学技术发展了,很多疾病可以预防和控制,政府部门应该要制定计划,实实在在提高农村群众对待畜禽防病工作的思想认识,大力推广普及科学防疫喂养知识,提高他们对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使其在面对动物疫病的时候不至于手足无措。可采取制作宣传单或者广播等形式,指导农民科学养殖家畜家禽,使其趋利避害,降低风险。同时,最好能够组建畜牧医疗服务队,定时定点进行巡诊,随时向养殖户提供有偿医疗服务,同时还可以开展专项畜牧业知识讲座,农民了解了相关知识,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疫情病害的直接影响,提升养殖专业户抗击疾病疫情的风险能力。

总而言之,农村畜牧业的发展就像一棵成长的大树,现在已经枝繁叶茂,下一步是要努力发展成森林,这当然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鼓励,但是农民养殖户也应该努力提升自身对畜禽养殖的技术和知识方面的学习,同时应该学习市场经济理论的相关知识。毋庸置疑,要提高畜牧业综合效益,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大力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摸索前进。

(作者单位:湖南省安化县长塘镇动物防疫站)

注释:

杨秀军, 刘海祯,《农村如何发展畜牧业》 [J]河南畜牧兽医,2008年1期

篇14

【关键词】 农村中学 问题 改进措施 1.农村中学发展面临的问题

生源不理想,农民家庭子女、外地务工人员子女比较多,单亲家庭学生比例较高,学生家庭教育环境不如意,学生学习能力普遍较弱;教师教学水平不均衡,既有非常优秀的教师,也有表现一般的教师;教学一线力量比较薄弱,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任务很艰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考评学校时重视升学率指标,学校的升学压力很大;中层管理干部成长较慢,急需提高;学校长期投入不足,办学硬件条件相对于城镇学校陈旧落后;教育经费匮乏,教师待遇偏低;城镇学校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加大,存在着优质生源流失的潜在危机;当地人口向城区移动,造成生源减少。

 2.造成农村教育教学质量下滑的原因分析

 2.1 教学手段的落后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发生转变。而这些转变顺利实现的一个前提就是需要有现代化教学硬件做支撑。教师的教学还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上。学校管理仍然是依靠“本本”管理,无法实现现代化管理手段;教师缺乏演示实验教学,学生动手实验研究少;落后的教学手段给农村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带来了挑战。

 2.2 教师自学自研手段落后

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加强自学自研,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加强自学自研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但是农村中学科研意识薄弱:一是,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制约,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有的教学书刊得不到有效利用。二是,教师外出培训成果在校内得不到巩固练习和及时消化理解,不能内化和深化,久而久之,出现培训成果的流失。三是,缺少学科带头人,对科研认识不足,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还处于低水平的反复。

 2.3 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计划经济时代,很多农村家长送子女入学的原动力是希望子女升学后跳出“农门”,但大中专毕业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后,很多农村大中专生就业困难,使得一些家长对子女升学前景失望。另一方面,部分家长对学习成绩不佳的子女升学不抱希望,受个别没文化而富起来的暴发户的影响,便产生让子女失学上社会打工致富的念头。这些消极的社会舆论直接或间接的导致学生从学校流失。

 3.改进农村教育教学现状的措施

 3.1 做好控流保学工作,减少农村学生生源流失

民办学校是一支重要的办学力量,但要严格办学审批手续,规范办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严格招生,真正实行属地管理和免试就近入学制度;杜绝学生学期间转学,避免由于无序流动造成生源流失;提高对农村贫困生的补助金额,扩大补助范围;在升学上给农村学校一定的优惠政策。

 3.2 加大投入,优化条件

政府和教育部门在资金投向上偏向农村学校,加强学校软硬件建设,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创造或改善学校食堂、宿舍条件,完善配套设施设备,优化环境,并做好校车接送、安全保障、卫生保障工作;加大教学设备投入力度,特别是现代化教育技术配备,完善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图书室的配置,提供优质先进教育资源。对具备条件的开展实施校校通网络和远程教育,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开阔教师和学生视野,放眼世界,与现代化教育教学接轨。

 3.3 强健队伍,提升素质

重视教师培训工作,针对教师的现状,分层次、分批次开展一系列新观念、新课程、新方法的定向培训;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鼓励他们深造学习,对取得高层次学历的教师给予一定物质奖励;鼓励提倡城区学校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优化教师队伍。

 3.4 支农支教,协调发展

建立优质学校支教制度,开展城区学校与农村地区学校间的"手拉手"活动,逐步实现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教师交流的定期化和制度化,拟培养的后备干部和骨干教师要有在农村学校挂职锻炼的经历,并与奖惩、职称晋升、干部选拔任用挂钩。农村学校也要相应安排一定数量的教师到城区学校定期培训。通过绩效工资向基层学校倾斜、改革职称评定办法、实行特殊岗位津贴。在农村中小学建设教师周转房,切实改善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生活条件,使城乡师资配置趋于均衡。

 3.5 教学质量的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