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13: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基础设施投资策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保险资金 基础设施 债权投资计划
一、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的意义
(一)有利于解决基础设施融资问题,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国家从2012年提出新型城镇化开始,统筹推进了交通、通信、能源、等国家重点支持的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以此来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在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关注的就是资金缺乏带来的压力,这已经成为制约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瓶颈问题,保险资金特别是寿险资金的长期性,稳定性的特点,刚好弥补了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资金不足的问题。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资金缺乏的压力,更加快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二)有利于提高基础设施运营效率,优化资源配置
将保险资金的投入,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这些问题的影响,一方面,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的盈利性商业化的经营目标,可以很好地约束投资主体的行为,减少政府投入所带来的盲目性和冲动性;另一方面,商业保险资金的引入,使得企业化模式真正实施到基础设施的运营之中,会进一步提高其运营效率。
(三)有利于拓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提升保险公司竞争力
随着国家对新型城镇化的关注以及“一带一路”新战略的实施,我国对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也进一步加大,这就为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2014年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6.3%,比上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同时,2014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保险资金有1.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6.8%,一般基础设施的投资收益率在6%-9%,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较高的收益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整个保险业的投资收益水平,进而提高了保险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二、我国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债权计划的现状
(一)我国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债权计划的投资规模
根据保监会的相关统计数据,2014年年底保险资金发起基础设施投资计划达到1.1万亿元,比年初增长56.8%。以上数据显示,保险资金投资于基础设施的规模不断上升,且2014年相比于2013年同比增长56.8%,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表明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债权计划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
(二)我国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债权计划的行业分布
当前我国保监会允许保险资金参与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交通、能源、通讯、市政、环境保护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而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保险资金参与的行业主要是交通,交通方面的占比超过50%,远远超过其他行业的投资比例。在能源和市政方面也有参与,但对于通讯和环境保护,保险资金则几乎没有涉猎。
(三)我国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债权计划的典型项目
2007年,泰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发起设立“泰康开泰―铁路债权计划”,是我国保险业首单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2011年,“南水北调”工程一、二、三期债权投资计划备案金额合计550亿元,该债权计划是目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行的规模最大的单一基础设施投资金融产品。2014年4月29日,“人保――天津滨海新区交通项目债权投资计划”的本金和利息清算结束,标志着我国保险业第一个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圆满清算结束。
三、对于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债权计划的几点建议
(一)保险公司应深化资产配置研究
保险公司的产品在特点上各有不同,不同的保险资金在性质、时间期限上也会有所差别,所以在进行保险资金的投资规划时,应该根据保险资金本身的特点和所投资的项目的特点来进行相应的匹配,通过很好的资产配置来实现多维度的债权产品配置策略。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规模大,投资期限长,收益稳定,这些特点都正好与保险公司寿险资金的特点相匹配,因此应该将更多地寿险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
(二)保险公司应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
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风险主要是流动性风险。保险公司应尽快建立基础设施项目筛选、风险评估、评审决策、投后管理等债权计划全过程的风险内控体系。在进行投资前,要全面了解所选择的基础设施项目的各方面信息;投入建设以后,要定期与项目的各个参与主体进行沟通,及早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措施,来防范基础设施债权计划可能存在的流动性等风险。
(三)完善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的各方面政策
1、严格限制投资规模和投资比例
虽然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的投资收益率很高,但同时存在的风险也相对较高,应该在鼓励保险公司积极参与投资基础设施的同时,也要严格限制保险资金的投资规模和投资比例。
2、放宽投资领域
目前允许保险资金参与基础设施投资的行业主要有交通,能源,市政,通讯,环境保护5个不同的行业,而根据最新统计数据,保险公司不能投资的制造业、邮政业、电力热力燃气的投资额排名都相对靠前,所以应该进一步放宽对投资领域的限定,允许保险公司投资于这些领域,推动基础设施债权计划更大规模地发展。
(四)加强各监管部门的联合监管力度
保险资金参与投资的基础设施债权计划一般投资规模较大,一旦风险发生,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就需要各个监管部门联合监管,保监会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保险公司投资基础设施的比例、模式、流程进行严格监管;国家改革与发展委员和国家审计部门也应该发挥其各自的职能,真正做到联合监管。
四、结论
国家对新型城镇化的关注及“一带一路”战略的积极推进,使得我国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需求也进一步加大,与银行,证券,信托等其他金融部门相比,保险业可以提供期限更长、供给更加稳定的资金,保险资金成为经济新常态下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而基础设施项目的收益稳定的特点,使其受到更多保险公司的青睐,这种相互之间的匹配与需求,使得保险资金参与的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参考文献:
[1]李画.保险业交出2014亮丽成绩单[N].中国保险报,.2015(001).
[2]任颐.保险资金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大有作为[J].财经界,2013(15):128~129.
[3]于宁,李康.保险债权投资计划的发展与启示[J].金融市场,2014(2):86~88.
[4]金山.我国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债权计划浅析[J].中国市场,2014(33):63~65.
【关键词】火力发电厂 工程造价 基础设施建设 投资 策略
对于火力发电厂来讲,其工程造价涉及到建设费用、设备和工具购买费用、火力发电设施的安装费用以及其他费用等,合理控制这些费用,能够更好的提升资金的利用效率,节约基础设施建设所消耗的资金投入,更好的推动火力发电厂的良性发展,为其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在实际控制的工程中需要讲求一定的策略,并且要实现全过程控制。下面本文就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述。
一 火力发电厂基建工程投资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策略
在火力发电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投资阶段做好工程造价的控制工作,能够为今后的造价控制奠定坚实的基础。通常情况下,在火力发电厂项目建设的基础上,选择最优的投资防范措施,进而更好的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具体来讲,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需要选择科学合理的建设标准水平。通常情况下,火力发电厂的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的建设标准水平不能够选择过高,否则将会脱离火力发电厂的实际运营情况,也会和我国的国情背道而驰,出现资金和资源的浪费,但是标准也不能够太低,否则将会影响到技术的进步,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结合火力发电厂的实际情况,综合当前市场状态和国情,合理选择建设标准水平,为今后的编制、评估工作提供依据,同时也是衡量工程造价是否合理的尺度,为造价的控制工作奠定基础。
其次,要做好投资估算工作。基本上来讲是根据之前的经验进行估算,在这个过程中,包含有很多的原始数据,例如火力发电厂用电率、标煤单价、日常修理费用等,造价的控制者需要将这些数据提供给编制单位,这样能够更好的利于对投资估算中的各项费用进行逐一分析,确保投资决策更加符合实际情况,也更有利于造价基建工程项目的造价控制工作。
二 火力发电厂基建工程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策略
在该阶段控制工程造价以节约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首先,要推行限额设计。限额设计是最为有效的造价控制举措,通过这一措施,能够确保设计阶段的造价不会超出投资的限额。在具体的应用操作中,需要严格的根据已经批准的投资估算进行初步的设计,之后再利用初步的设计概算实现对施工图设计的有效控制。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阶段进行造价控制,需要确保每一个专业都要按照分配的限额进行设计,这样能够降低不合理变更发生的几率。
其次,针对限额中的不适用项目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火力发电厂基建项目设计过程中存在着定额不适用的项目,如果电力行业的定额也没有这一项工作的话,就需要根据类似工程的相关资料进行单价估价表的编制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确定定额水平和施工材料的差价,并且要认真的分析批准概预算,并对概算中的各种费用组成进行深入的了解,之后在根据具体的情况确定好节约资金的方式,进而达到造价控制的目的。
最后,需要对设计概念实现动态管理。动态管理在设计阶段是一项重要的手段,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引入原值、现值以及终值三个概念。原值就是根据概算编制时的费用计算出的造价;现值就是按照工程批准开工年份对原值进行调整之后的造价;终值就是开工之后对年份度投资产生价差和现值进行叠加之后的造价。在实际动态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这三个概念,这样在火力发电厂基建工程项目中,造价的控制者就能够很好的实现对预算的动态管理,进而做好造价控制工作。
三 火力发电厂基建工程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策略
施工阶段是火力发电厂基建工程项目整体建设中较为关键的环节,其中涉及到的领域较多,如果处理不当,很有可能会加大资金投入,因此说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造价控制工作,并做好该阶段的预决算制度建设。具体来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要确保造价的真实性和合理性。由于施工阶段涉及的内容较多,因此造价的控制工作需要层层把关,并且要根据部门分工的量价审查制度开展有序的工作。即先由各个专业进行工程量的审核,之后再由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复核,这样更有利于得到较准确的单位工程造价。
其次,要建立健全造价管理制度。通常情况下火力发电厂的基建项目涉及的环节和施工内容较多,这样造价控制工作就需要有健全的制度体系作为支撑,并且要明确责任机制,需要严格的按照规定确定每月工程进度款的合理拨付,这样能够有效的避免出现资金浪费现象,也能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施工的进度。
最后,要建立起工程设计和变更设计的制度,通过这一制度对设计的变更进行控制,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明确因为变更而导致的工程量增减清单,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西安擦很难过签证制度来讲,则需要对现场签证进行有效的控制。
四 火力发电厂基建工程项目竣工结算造价控制策略
对于火力发电厂基建工程项目来讲,做好竣工决算是一项关键的工作,也是竣工报告中必要的组成部分。做好这一工作,能够对新增的固定资产价值进行有效的核算,并且能够有效的分析投资的效果,进而逐步的完善经济责任。火力发电厂的规模较大,涉及到的环节较多,牵涉范围较广,因此说除了整个工程的费用之外,还需要做好各种管理费用、监理费用、征地费用等的管理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尽管竣工结算比较简单,只需要相应造价工作人员的配合即可,但是对于火力发电厂来讲,竣工决算还需要有财务人员的配合,使其能够和造价控制人员进行合作,以便能够更好地处理竣工决算中涉及到的多种财务费用问题,以及对其中的归类和分摊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
五 其他造价控制策略
工程造价的控制需要贯穿在火力发电厂基建项目建设的始终,上文中对整个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造价控制进行了分析,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其他的控制策略。
如做好合同管理工作。合同能够合同双方的责权利有着较强的明确作用,并且能够通过法律的强制力对其行为进行约束,所以说在对工程项目进行造价控制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合同管理。对于火力发电厂来讲,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都离不开合同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为造价的控制工作提供法律依据。
除此之外,还需要做好火力发电厂内部的管理工作,同时需要和地方政府协调好,为火力发电厂基建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提供更好的环境,这样更有利于资金的节约。
结束语:火力发电厂基础设置建设项目需要有强大的资金支持,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做好造价控制工作,节约资金,并提升资金的利用效率。造价控制工作需要贯穿在项目建设的始终,本文就以此为中心,结合工作实际,对各阶段造价的控制策略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对今后的造价控制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最大限度的节约火力发电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
参考文献:
[1] 安福虎 大型火力发电厂控制工程造价节约基建投资的策略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2年第07期
[2] 孙艾艾 火力发电厂工程造价控制浅析 企业导报,2009年第03期
[3] 高健 火力发电厂建设过程中对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广东科技,2007年第S1期
近期股市持续疲弱,除了缺乏强有力的政策利好刺激外,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的市场背景下,持续的低利率环境将对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提出严峻挑战,随着市场风险的累积,以及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市场形势日趋复杂化,对保险机构把握市场机会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大类资产配置需更加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再加上保险资金近期的做空动态很可能是源于地震巨额理赔的需要,但不排除部分大型保险公司正在调整投资策略“
保险资金应坚持长期投资理念
目前,由于市场疲弱,出现了各种猜测,其中,有市场传闻称保险资金在大幅减仓。对此,监管部门首次给予官方回应:保险公司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作为市场经营主体,根据市场状况调整投资比例是保险企业的市场行为。保监会作为行业的监管部门,主要任务是制定行业的政策,并对保险机构的投资行为合规性进行监管。保险公司只要依法合规经营,我们都不会对微观的经营主体进行过多的干预。
保监会有关负责人同时强调:“我们也注意到,今年以来受国际国内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A股市场有一定的调整幅度,而且波动也比较频繁,面对这种市场形势,保险机构应当坚持长期价值投资的理念,操作防范风险,从长远看要坚定对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信心。”
股票(股权)投资占比有所下降
近期这是保险资金运用历史上,资金运用余额首次在季度、尤其是一季度出现负增长,主要原因是资本市场下跌和减持投资造成的。”
数据显示,一季度保险资金运用结构具体为:银行存款6906亿元,占比26%;债券投资1.3万亿元,占比49.4%;股票(股权)投资3477.9亿元,占比13.1%;证券投资基金2202.1亿元,占比8.3%。相比之下,去年末保险资金运用于上述四大项的比例分别为24.39%、43.98%、17.65%和9.47%。
尽管投资策略进行了一些调整,但保险资金一季度实现的平均收益率仍只有1.2%。而2007年,保险公司共实现资金运用收益2791.73亿元,资金运用平均收益率为12.17%。其中,利息收入220.36亿元,占资金运用收益的7.9%;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87.66亿元,占资金运用收益的10.3%;投资收益2283.71亿元,占资金运用收益的81.8%。
“与去年相比,股票(股权)投资占比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而银行存款和债券投资增长明显,这表明保险资金投资相对谨慎。”
地震理赔影响投资策略
保险资金近期的做空动态很可能是源于地震巨额理赔的需要,但不排除部分大型保险公司正在调整投资策略。
在基金、券商等机构被要求“讲政治”,维持市场稳定之际,保险资金坚定的做空态度引起市场各方关注。保险资金近期的动向很可能是由于地震赔付的需要,即保险机构为了应对巨额的理赔资金而造成被动减持其重仓股。
随着保险理赔高峰的到来,保险公司需要拿出巨额的赔偿准备金,而债券、基金等资产流动性相对较差,因此从股市将资金抽出无疑是保险公司最好的选择。从保监会获悉,截至6月8日,国内保险业已付赔款2.84亿元。其中,人身保险已赔付1.58亿元,财产保险已赔付1.26亿元。保险资金卖出其重仓股还有可能是保险公司兑现年初确定的降低股票投资比例的承诺。
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拓展
目前有关保险QDII实施细则和投资政策的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将择机;保险公司投资基础设施项目试点工作取得了预期效果。目前保监会已经向国务院提出了扩大试点的建议,以扩大试点范围、增加试点机构、调整投资比例;为了改善保险资产配置,稳定投资收益,监管部门也正在研究保险机构投资物业的有关政策,也将择机开展试点;保险资金投资无担保债券的有关规定也将出台。
对于中国保险公司来说,投资领域的当务之急,一是尽快熟悉即将推出的股指期货,监管部门也应该尽快撤除保险资金投资股指期货的政策障碍。股指期货推出后将成为中国证券市场上惟一可以对冲系统风险的投资工具,将有助于中国保险业化解证券投资的系统风险。二是进一步提升保险资金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投资比例。从西方发达国家的保险资金投资结构变化的演进中可以看出,在工业化的起飞阶段,多数国家的保险业资金流向基础设施建设,而投资于有价证券的比例较低。因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一方面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建设;二方面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投资回报,适合保险资金运用的安全性、收益稳定性、支付确定性的要求;三方面对于寿险公司由于产品期限结构较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项目有利于公司资产负债的匹配。
保险资金大举买债券
今年以来,债市走势强劲,上证国债指数连续创出历史新高,企债指数也刷新了去年9月高点。收益率曲线方面,长短券种普遍下移。推高债市的因素主要是由于股市的震荡和紧缩的信贷政策,导致资金大规模流向债市。
“机构对短期内加息预期减弱明显,现券买盘交易较活跃。” 某大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固定收益部交易人员认为,“由于股市大跌,出于资本的逐利性,资金自然会流向债市。”
“2007年保险业债券投资占比下降至32.23%,新增债券/新增资产的比重为27.35%,远低于2005年62.88%的水平。2008年随着股市风险的加大、新股IPO申购收益率的下降以及债券绝对收益率水平更有吸引力,保险公司很可能大幅增加债券投资的比重。”
计世资讯(CCW Research)调研发现,虽然经历了股市的大起大落,但2008年券商IT投入仍然保持着较高水平,基本与2007年持平。2007、2008年券商大规模的IT建设,主要是为前几年因股市低迷而一再缩减的IT系统补旧债,是为了缓解集中交易和股市升温给券商IT系统带来的压力。中国证券行业信息化以业务运营为单一导向,缺乏规划性、系统性。
谋求业务创新
股市的持续低迷,使得以佣金为主要收入的券商损失较大,券商经营收入格局单一的现状正制约着证券业的健康发展。在监管层的指引下,结束了综合治理的券商正逐步尝试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创新业务,谋求新业务准入成为了券商摆脱单一盈利的重要手段。由于监管层确立了以净资本为主要指标的监管体系,券商进行产品、业务和组织创新,均需参照净资本分类监管。于是2008年众多证券公司纷纷增资扩股,年内累计新增注册资本320亿元。这突出反映了投资者对证券行业的整体看好和券商对谋求新业务的重视。
相信未来券商对业务创新的投入会更为积极,IT将在实现业务创新、规避风险上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IT治理对信息化利好
2008年9月,中国证券业协会和中国期货业协会联合制定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信息技术治理工作指引(试行)》正式,该文件的为证券、期货、基金公司的信息技术治理提供了明确依据。《指引》对相关机构的IT架构与IT基础设施,以及IT安全和风险控制方面做出了具体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在IT投入方面,《指引》明确提出了投资规模的要求。该指引的出台使得中国证券业信息化有章可循,重大利好证券业IT投资。
2008年107家券商累计实现净利润482亿元,盈利面达到89%,虽然较2007年1376.5亿元的净利润明显下降,但在市场跌幅较大的形势下,券商显示出了较强的风险防范能力和资金实力。
计世资讯(CCW Research)研究认为,虽然在证券业IT治理出台的背景下,券商2008年收入颇丰,但国际金融危机下,股市前景并不明朗,由于券商的收入单一,依托股市明显,故在国际金融危机下,证券业是国内受影响最大的金融子行业。计世资讯(CCW Research)调研发现,多数券商在股市尚不明朗的前提下,将采取谨慎节约的投资策略。
2008年5月,温哥华,特许金融分析师学院(CFA Instjtute)举行了第61届年会。该学院在全球有7万名会员,广泛分布于金融投资领域。来自70多个国家的1800多名CFA会员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邀请了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作了精彩的主题报告。美国的次贷危机,中国的投资机会、政府监管问题、汇率稳定问题、黑天鹅理论、金融创新问题、环球经济政治稳定问题及行为金融与神经经济学等都是会议关心的议题。
笔者作为CFA会员参加了第61届年会。在所有议题中,笔者最感兴趣的是中国投资机会,想了解是什么吸引了国外资金到中国投资,他们怎样看待在中国投资的回报与风险?
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伯顿・马尔基尔的主题报告“发掘中国经济增长机会的投资策略”似乎给我们提供了答案。很多人熟悉马尔基尔教授是从他的一本历经30年依然畅销的经典之作――《漫步华尔街:股市历久弥新的成功投资策略》(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开始的。他最近的新作《从华尔街到长城》(From WaIl Street to the Great Wall)对中国的投资实践也做了总结。
经济增长空间很大
1820年中国曾经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GDP占世界GDP的30%多,而当时西欧的GDP占不到25%。至4了2006年,中国的GDP占世界的5%多,人口规模占世界的20%左右,这样估算,即便中国GDP占世界的20%,也只达到世界人均的G]3P水平。所以,中国的GDP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从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平稳性来看,在过去的25年中,中国以年均9%~10%的速度增长,2006年和2007年更达到了11%,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曾长时间地这样持续增长。预计在未来20年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就地区而言,不妨看一下中国中西部地区,那里的开发空间很大。高速公路、机场、电站、铁路、港口、输油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仍会继续吸引大量投资。中国不断增长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者,也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保证。“勤劳肯干的中国人使纽约看上去像个睡觉的城市。”中国政府吸取了历史经验,坚持经济发展的政策不变,为经济增长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
投资中国的风险预估
中国经济发展前景诱人,但盲目投资依然有各种风险。上证指数从年初到现在下跌了近50%。年初雪灾,使众多发电厂和输电线路无法正常工作。汶川地震,使7万多人丧生。除了市场的变幻莫测和无法控制的自然灾害,其他风险也让投资者有所顾忌。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中国大陆与台湾、中国与日本关系的紧张程度是未来的不确定因素。但由于这些经济体的相互依赖性日益增强,隐匿的政治风险会相应降低。
政府虽然采取措施,开始提倡和谐增长和绿色技术。但自然环境的损耗,对能源的浪费,仍是威胁经济增长的另一因素。
收入分配不均(包括个人收入不均与地区收入不均)可能引发社会动荡,这个风险也要考虑。当然,这是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暂时现象,从长期来看,随着经济发展,政府是有能力处理好这一问题的。
银行的坏账问题,会增加中国金融系统的风险。不过从目前来看,不良贷款加上政府债务只占GDP的一小部分,这类风险并不严重。
另外,中国的市场有效性有待改进。这表现在两点上:一是管理基金的表现优于市场指数;二是同样的股票在不同市场上价格不一。但是中国在海外上市的股票,有效性就要好得多。
如何投资中国
投资中国使用混合投资策略可以降低投资风险。该策略是指混合采用直接投资法和间接投资法,本质上是分散化投资方式。因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法分别有可以涵盖的领域,将二者结合起来不啻是一种好办法。
直接投资中国公司股票
直接投资法,指直接投资中国公司的股票。对外国投资者来说,H股(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和N股(纽约上市的中国公司)是可以直接投资的,A股与B股则有一定的限制。价值分析发现,虽然N股中国公司与同类型美国公司相比市盈率略高,但考虑到盈利的增长速度,中国公司要优于同类型的美国公司。直接投资中国公司的另一个好处是,长期来看人民币会不断升值,这可以从日元升值的历史经验中得到印证。
中国的基础设施与房地产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领域,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正处于基础设施建设膨胀时期,包括高速公路、航空港、高速铁路等的迅猛发展,尤其中西部开发正处于基础设施的初级阶段,为以后大规模开发打下基础;二是中国的城市化步伐日新月异,目前4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估计到2010年这一比例会上升到50%,到2020年会上升到60%,对城市房地产的需求将会持续增长。
主题投资的由来
策略研究可以分为主题投资和行业配置投资两种投资思路。
主题投资(Thematic Investing Strategy)概念起源于90年代初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当时,发达国家的投资经理们普遍意识到,用传统的地域及行业概念界定投资目标已经变得不再准确或全面,主题投资应运而生。
主题投资的最初倡导者是瑞银华宝证券(UBSW arburg)前全球首席策略分析师爱德华・科什纳(Edward Kerschner,现任花旗集团花旗环球财富管理首席投资策略师)。
目前为止,主题投资已经发展成与行业配置并驾齐驱的策略研究和资产配置方法。
主题投资是国际新兴的投资策略,有别于传统的价值投资以及行业配置策略,其具有更强的前瞻性和更大的灵活度;摒弃了传统的地域和行业概念,发掘经济体的发展趋势及趋势背后的驱动因素,寻找符合产业升级要求、符合经济增长、受益于政策趋势或确定性事件的相关企业,纳入同一主题范围下进行投资并获取超额收益。
主题投资实际上是建立在行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一系列事件逻辑的推断,从而预见性发掘预期偏差或发展趋势,从中寻找合理的投资目标。
主题投资的分类和步骤
从投资机会的触发因素看,主题投资主要分为宏观性主题、事件性主题、制度性主题和产业性主题。
实施主题投资的关键,有赖于建立从主题分析、预期趋势判断、投资目标选择以及退出时点把握等一系列投资流程的设计。在主题投资实施过程中,尤其要注重驱动主题持续的关键变量,关注其变化,并随时调整预期。(见图)
从投资机会的触发因素看,主题投资主要分为宏观性主题、事件性主题、制度性主题和产业性主题。
宏观性主题指可以促进经济长期发展趋势或短期变化及结构性变化的宏观驱动因素,包括金砖四国、中国城镇化、人民币升值、通货膨胀、消费升级、区域经济振兴等主题。
事件性主题指某些确定性事件会提升相关企业的资产价值或盈利水平所衍生的主题性机会,包括奥运会、世博会、迪斯尼、H1N1流感、央企重组、上海国资重组等。
制度性主题:指因制度性变革所促发的红利性投资机会,包括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医疗制度改革、股指期货、创业板等。
产业性主题指来自政策扶持或者产业升级的驱动作用所引发的行业性投资机会,包括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低碳经济、互联网、3G、进口产业替代、战略性新兴产业等。
主题投资的核心步骤就是要素分析、驱动力分析和逻辑分析。要素分析是主题投资的内涵,一切主题投资都要依赖一定的要素,这是主题投资的出发点。驱动力分析是主题投资的外在表现,要素确立了,驱动股价上涨的动力自然就是确立。逻辑分析则是主题投资的灵魂和方法论。
专业PE及VC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在经济结构转变契机隐现时前瞻性地把握行业发展的方向,不同的专业投资机构对于同一投资标的投资逻辑的互相验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犯错的概率。
海外市场经验移植
过去三十年,世界金融市场出现过11次主题投资热,主题股票的平均回报超过市场均值约150%。(见表1)
主题投资日益为投资者所认同推动了主题投资基金(ThematicInvestmentFund)的出现。近些年来,国际上以“主题”命名并实践主题投资策略的基金不断出现。富达基金、德意志资产管理公司、富兰克林天普顿等资产管理巨头均已推出主题基金。
统计显示,全球主题投资基金的总规模已经高达2000多亿美元,国外著名的主题投资基金包括:DWS Global Themes Equity Fund、DBS Shenton Global Opportunities Fund、Sundaram Energy Opportunities Fund等。主题策略已经与传统的价值投资、成长投资形成鼎足之势。主题投资基金们不但给予了投资者丰厚的回报,也造就了专擅主题投资的明星基金管理者。
例如,作为美国最早一批主题投资基金,City FinancialBio Tech Fund将其全部资产投资于美国生物科技类股票,曾在三年内创造了200%的投资回报。英国最著名的基金经理之一HughHendry也以自上而下的主题投资,特别是对宏观主题类投资的精准把握而著称于世。他所管理的Eclectica基金在2008年的大熊市中取得了31%的回报,他的评论及访谈广泛出现在《金融时报》、《每日电讯》及彭博资讯上。
为顺应近十年以来世界范围内投资者对主题投资的追逐,著名的标普公司推出了7支全球主题投资指数,包括了从清洁能源到新兴市场国家基础设施在内的许多全球性热点投资主题。2007年时,相关的主题投资受到投资者的热烈追捧,主题指数也显著战胜了S&P全球1200指数。
海外股市主题投资的表现对A股主题投资提供了“标本”,展现了强烈的示范效应,尤其是对影响深远,持续时间长的重大历史性主题而言更是如此:
美国互联网繁荣始于1995年,泡沫从1998年10月开始加速,最疯狂阶段为1999年10月至2000年3月在不到5个月时间内上涨94.98%。受联储调高利率及微软遭地方法院拆分影响,泡沫开始破灭,指数在19个月时间内跌到1108.49点。
A股网络热潮开始于1999年初,海虹控股。
与美国互联网浪潮相比,A股只能算是“后期之秀”。由于资本市场对网络行业认识的滞后,后者从1998年底才逐步形成网络股主题投资的氛围;最疯狂的阶段始于1999年4季度。但A股短期爆发力较强,海虹控股在34个交易日从18.54元涨到83.18元,创下连续18个涨停的神话;四川湖山也在同期上涨3-4倍。A股互联网泡沫破灭的时间也略晚于美国,相关个股低点比纳指低点晚3-4个月。
同样,对于新能源等新产业主题和迪士尼等事件性主题投资而言,海外市场经验同样对A股主题投资起到了重要引领和借鉴作用:
奥巴马庞大的新能源计划中,新能源汽车、核能和智能电网是规划发展最为明确的三个领域:在未来10年内投资1500亿美元加速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商业化,2012年前实现美国联邦政府购买的车辆中一半是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或电动汽车;开始向新的数字电网转换;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发展核能。中国也明确表示将在这三个领域进行重点支持,上述领域的个股也成为在新能源板块中表现最为靓丽的。
而香港迪士尼主题性投资中涨幅最大的板块分别是娱乐业、选址旁土地资源、黄金珠宝、商业百货、旅游酒店。A股也正是如此,从2008年底传出迪士尼与上海已基本确定协议内容,至2009年11月4日上海市正式宣布迪士尼项目已获国家核准表现亮丽的板块也正是海外相应主题的超额收益者。
寻找适合主题投资的市场氛围
尽管挖掘主题是一种可以长期运用的投资理念,应随时对相关驱动因素和重大事件进行关注,但其能否获得可观超额收益却依赖于宏观和市场的运行环境与背景。
我们发现,主题投资往往会呈现出“星火燎原”、“全面开花”的趋势:即在市场氛围合适的情况下,最初对个别主题的关注会引发投资者主动寻找更多主题,进而出现短期内多个主题获得青睐并录得超额收益的现象;通过对历史数据的研究,我们总结出A股历史上主题投资比较盛行、超额收益较高的阶段。(见表2)
货币政策的松紧和流动性充裕程度与股票市场高度相关,该因素也直接制约主题投资的效果。对照1995年以来中国流动性趋势变化的5个周期不难发现,主题投资风靡时期往往处于流动性从偏紧变为宽裕的拐点或上行区间(6次),仅有两次处于流动性收缩阶段。
流动性扩张的前期和后期更有利于投资主题的产生。流动性好转初期,有限的增量资金会更关注事件引发的业绩预期剧烈提升的机会;而随着资金的逐渐充裕,行业景气成为配置的主要依据;在后期估值偏高的情形下,唯有g的剧烈变动才成为估值大幅提升的理由,因而主题性机会在受追捧。
在相对均衡的调整震荡行情中,主题投资特有的驱动因素能规避市场下跌的系统性风险,从而获得独立于市场的涨幅,使市场体现出结构特征,如2009年下半年的低碳概念行情、物联概念行情和2010年初的区域振兴行情。
主题投资是积极的攻防皆备的策略,适用条件不仅仅在于横向的震荡整理行情,也贯穿于单边上涨行情的始终;牛市中单边上涨行情的领涨板块,往往就是具有深远影响的主题投资板块。
从历史上主题投资盛行的时期来看,处于市场单边上涨阶段(5次)和震荡平衡市行情中(3次),仅1次出现在下跌趋势中亦为2007年12月市场下跌初期的大幅反弹之时。可见,主题投资在单边下跌市场中难觅佳绩;但在市场上涨的各个阶段(尤其是前期)都可能酝酿主题投资的盛宴。
风格切换时引发主题关注的导火索,主题投资盛行是中小盘风格延续的内在动力。在2005年之后的四次主题投资黄金年代,恰好都居于中小盘风格占优时期。更具体一些,主题投资主要集中在小盘风格盛行的中期。
除了人民币升值、重工业化等宏观主题能够带来权重股的大幅上升以外,中短期事件往往对市值、利润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未来业绩和成长预期提升更为明显;因而,大多数投资主题标的都跻身于中小板块。这导致主题投资和小盘风格的表现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
中小盘的活跃往往由个别备受关注的主题引发。当这些主题录得了良好回报,“羊群相应”会促使投资者进行“演绎”,搜寻类似的主题,进而使投资主题全面开花。例如新能源主题对新材料、节能环保主题的拉动;新疆主题对海南、皖江、成渝等区域主题的拉动,均使市场进入主题投资盛行期。当主题已被充分挖掘之后,市场只能关注零散的“题材”投机,这时风格行情也就行将结束了。
基于上述几点,对于挖掘主题投资机会而言,我们建议应当首先分析主题的生命周期及主题性机遇的生存环境:来自于促进经济长期发展趋势的宏观驱动因素所产生的投资主题会拥有更长的生命周期,甚至会延续数十年之久;但大多数主题机会均受中短期的财政、货币、出口、产业政策或者制度性变革等驱动因素影响,一般延续时间不会太长;而事件性投资主题则大多数都会受制于明确时间节点的限制。应当密切把握市场环境的变化趋势,并判断主题投资处于其生命周期的何种阶段,进而完成投资决策。
年度推荐主题表现
在2009至2010年度我们向投资者推荐了十余个主题投资,包括:新疆板块、股权激励、以及世博科技系列之节能建筑、科技创新、新媒体展示技术、新空调技术、新能源汽车、智能信息技术、水利建设、新材料、上海国资整合、央企整合、移动物联网板、资产重组股改承诺等,推荐的股票达130余只。
截至8月底,上述推荐股票自首次推荐日算起,绝对收益均值在15%以上,其中有45只股票绝对收益率达20%以上;相对上证综指的超额收益均值则高达25%以上,更有29只股票相对收益率超过40%。而从区间最大绝对收益角度看,达到20%以上的股票多达64只。
关键词:土地一级开发 投资策略 投资效率
一、前言
过去的十几年,房地产业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然而,过高的房价打压了中国制造业和文化产业,压缩了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成为了消费拉动经济发展模式的负能量,也使得地方政府形成“土地财政”,造成在其他方面的“不作为”。
2015年3月31日,国务院总理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谈到:“我们将对中国房地产市场采取多种措施,因地制宜,因制施策,加大保障房建设,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既要鼓励自主改善型需求,也要防止泡沫。我们需要找到平衡点,进行调节”。从经济学角度剖析,就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改变以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变过去政策在市场中的“无形的手”的作用;另一方面,给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使我国经济全面“软着陆”。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土地一级开发还是土地二级开发,未来都面临着市场的考验,都需要掌握好市场经济规律,在此背景下对土地开发的投资策略与投资效率进行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二、土地一级开发面临的问题
(一)什么是土地一级开发
土地开发一般分为一级开发和二级开发。土地一级开发,是指由政府或其授权委托的企业,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国有土地、乡村集体土地进行统一的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并进行适当的市政配套设施建设,使该区域范围内的土地达到“三通一平”、“五通一平”或“七通一平”的建设条件(熟地),再对熟地进行有偿出让或转让的过程。土地二级开发是指土地使用者从土地市场取得土地使用权后,直接对土地进行开发建设的行为。
(二)地方政府城投类公司土地一级开发中面临的问题
从土地开发业务的发展情况看,土地一级开发越来越成为一项独立的业务,呈现出“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局面。多年来,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各级地方政府都面临新城扩张和旧城改造升级的压力,对新增建设用地和存量建设用地的开发需求放量增长,政府建设融资需求大增,地方政府想法设法大力推进土地一级开发的市场化进程。不少土地二级开发企业及投资机构开始在土地一级开发市场布局,进入土地一级开发的企业多年来呈递增趋势。但是,近一年多来随着土地二级开发市场的降温,一些地方的土地一级开发市场“相对萧条”,目前的这种形势,对从事土地一二级连同开发的房地产企业而言,不存在土地一级开发的单独投资策略与投资效率问题;但对于地方政府城投类公司来说,土地一级开发是其主要产品,土地二级市场的下行,使得其主要产品――“熟地”不能按期望的价格进行有偿出让或转让,甚至出现“底价”也无人摘牌的情况,一定程度上陷入了经营困境。同时,由于土地一级开发项目本身时间跨度大、未知风险因素多,也使得土地一级开发的时间维度不可控,要实现土地一级开发项目的预期目标难度增大。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逐渐成熟,需要我们以经济学角度去分析土地开发中的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采取针对性的财务策略解决问题,以实现土地一级开发的最优投资效率。
三、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土地一级开发的分析
20世纪70年代,产品生命周期的财务策略模型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财务职能的全面视角。该模型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五个阶段:初创期、推广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产品生命周期作为一个战略管理计划工具,其各阶段的不同财务特点和投资资金的需求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策略支持, 以有效获取最大收益和 规避风险,最终实现最大的投资效率。房地产也是一个商品、一个产品,土地一级开发的产品是“熟地”,土地二级开发的产品是“房子”,笔者认为都可以用生命周期理论去分析其生命特征。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各国的市场经济建设水平及市场完善程度不同,房地产市场化制度建立时间也不同,呈现出了符合生命周期理论的成长过程。从产品的成长期到成熟期的过渡特征来看,此期间产品吸引大量投资,到成长期的后期呈现了过度投资,出现产品泡沫。比如美国是市场经济建设最早、房地产业发展较早的国家,上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出现房地产泡沫;日本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对美国较晚,上世纪80年生房地产泡沫危机。生命周期理论告诉我们,产品泡沫是产品从成长期走向成熟期的表现。在我国,后才开始市场经济建设,而房地产成为商品也只有十几年的时间,房地产对于我国是“新产品”,土地一级开发的“熟地”亦是新产品。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房地产的开发逐渐走向熟期,在此转变期间房地产出现泡沫不可避免。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土地开发的产品“熟地”,我们可以根据其生命特征选择恰当的投资策略,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土地一级开发项目的最优投资效率。
四、地方政府城投类公司的投资策略与投资效率
(一)地方政府城投类公司土地一级开发投资的必要性
地方政府城投类公司的主要使命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采取微利模式,引领地方经济发展,一般都处于土地开发投资中的“前沿阵地”,属于引领性的投资资源,没有这种“前沿投资”,一方区域很难吸引房地产开发商的投资,更找不到土地一级开发商。因此,地方政府主导的土地一级开发投资项目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先导因素,是土地开发资源需求中一种必要的投资资源。
(二)地方政府城投类公司的投资效率
地方政府城投类公司的资本,不但具有企业资本追求利润的属性,也具有公共资本服务公众的属性。因此,对地方政府投资公司的投资效率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以微观层面的企业投资效率理论和宏观层面的公共投资效率理论的双重视角进行评价。地方政府城投类公司的土地一级开发的利润目标一般是微利,显然从投资效率角度看属于有效投资的范围。但从近年房地产业不断走向成熟的表现看,实现微利目标的难度不断增加,需要选择适当的投资策略实现土地一级开发的最优投资效率。
(三)针对性的投资策略实现最优的投资效率
对于土地一级开发的投资,在分析选择投资策略时,应该未雨绸缪把其产品定位于成熟期,按照产品成熟期的特征选择适当的投资策略。
1.消除冗余投资。地方政府城投类公司在土地一级开发投资中,会存在很多不必要的支出,这些不必要的支出大都形成了项目中的资本化费用支出,这类支出我们可以看成冗余投资;另外,在投资过程中,由于一些工作没按计划完成,造成项目的完工滞后,形成的利息资本化成本和损失的机会成本也应该视为冗余投资。土地一级开发的成长期后期,该阶段生产方式应为资本密集型,成本管理在该阶段极其重要,必须树立成本意识,在保障土地一级开发的质量和进度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应最大限度地降低各方面的成本、费用;地方政府城投类公司应把政府主持招开的项目推进会议精神落实到实处,按计划完成各项政府审批,消除因不能完成规定审批而推迟土地挂牌时间的风险,减少利息资本化成本和损失的机会成本。地方政府城投类公司必须从整体上消除冗余投资,实现利润最大化和最优的投资效率。
2.投资周期的优化和投资规模的选择。土地一级开发投资规模大、周期长,项目资金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都很高,我们可以从投资周期和投资规模角度去优化选择。在产品成长期,资金充沛的地方国有城投类公司,土地一级开发的投资可以并行推进,拆迁工程与小区开发配套费并行,及时跟进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和公共事业建设配套工程,以最短时间达到土地挂牌的“硬性”条件。当前土地开发产品逐渐步入成熟期,拆迁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断完善,我们应该以地制宜、因时制宜设计投资规模时间表,抛弃传统的大拆大建的模式,以灵活手段迎合土地二级市场对土地一级市场的需求,以需定产,投资的底线是有效的投资效率。其次,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逐步成熟,人们对房地产市场的认识也将逐步成熟,对房价及拆迁补偿不断上涨的预期将会发生变化,当然,这种变化是有一个时间维度的。当前正处在变革的时间维度中,地方国有城投类公司除了引领性土地一级开发投资外,对一般的土地开发项目应持有谨慎的投资态度。随着土地开发市场的走向成熟即拆迁成本及土地一级开发中其他相关成本回归正常区间,地方政府不再完全依赖土地财政,那么未来的土地一级开发应该是规模化,以规模数量效应实现最优投资效率。
3.以投资策略提升现有项目的投资效率。由于土地一级开发时间维度大,许多地方存在几年甚至超过五年未能完成的项目。对策划、可行性研究超过五年的项目,由于当时的策划、可行性研究可能已经完全不适应近两年土地开发市场的变化,如果还执行既定的投资策略,那么项目的投资很可能是无效的,但是也不能无限期推迟土地挂牌上市出售,这样投资的利息资本化的成本会越来越高,更谈不上项目资本的机会成本的利用。
对此笔者建议,对于不能按计划完成的土地一级开发项目,地方政府城投类公司应该改变既定的投资策略。对具备挂牌资格的“熟地”,如果只因土地市场价格过低或无法弥补开发成本而无法完成项目,其一,我们可以进行土地二级开发的可行性研究,首先对部分土地进行引领性二级开发,以吸引房地产开发商对剩余土地的摘牌,达到以有效的投资效率为目标对剩余“熟地”出售的目的;其二,地方政府城投类公司应通过游说地方政府,从城市规化层面提升现有“熟地”政策优势,从而提升现有“熟地”的价格,实现有效的投资效率。如果土地“硬条件”具备,而“软条件”不具备(“硬条件”就是完成土地三通一平及相关的配套设施,“软条件”是土地挂牌前相关审批、手续等),城投类公司应明确工作分配,责任到人,查明是哪一环节工作不到位影响土地“软条件”的取得。由于土地一级开发的资金占用量大,必须及时有效地推进“软条件”按计划完成,尽量在“硬条件”之前完成,以确保有效投资效率的实现。
从融资角度看,融资要配合投资策略的实现,对于并行的投资策略,由于资金需求量大,除项目资本金外,外源性融资必须要按计划一次性到位。对于分步投资的土地一级开发项目,除计划好前期资本金使用外,还要详细制定外源资金使用计划,包括外源性资金的性质选择、规模确定和详细提款计划。提款计划做到与未来项目需求要一致, 提款计划既不能超前,造成资金成本的产生,也不能造成项目资金需求短缺。J
参考文献:
1.庞明川.中国的投资效率与经济可持续增长[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张坤令,姚广.谈内源融资及内源融资现金流的界定[J].财会月刊,2009,(09).
但是,本土GP募集美元基金之路颇为坎坷,也面临着很多挑战。
首先是如何跨越文化鸿沟建立互信。当你的LP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时候,建立互信不仅重要,而且往往更加困难。LP在投资一个基金之前,总要做尽职调查。但是我们都知道,公对公的照章办事,并不能完全打消面对陌生人的疑虑与忐忑。LP与GP之间要有更牢固的合作关系,最终还是需要双方高层建立在个人关系基础上的相互信任。
现实中,近几年表现良好的本土GP,不少人不会说英语,更没有在海外留学或生活的经历。他们不了解西方文化,很难明白国外的LP真正想要什么。这里我无意于贬低本土GP,丰田章男这位丰田汽车的掌门在向美国国会作证时依然找不到重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的确大,以至于它的影响遍及跨国商业与金融的每一个角落。
其次,是如何降低LP尽职调查的成本。这可能只是一些技术层面的细节问题,但同样关键,并且也是互信的重要基础。由于公司的信息、流程等基础设施与国际PE基金的惯常做法不尽相同,加上工作语言的隔阂,外资LP对本土GP的尽职调查要花费更高的成本。
本土GP目前募集的基金规模都不大,往往只有一两亿美元,但是大的LP往往一次性投资就超过一亿美元,让他们投资这么小的基金,却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成本与人力成本,显然不是划算的事情。要改变这一点,需要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不仅仅是将公司的关键资料文档生成英文的版本,还需要有完备的IT系统与合乎规范的投资与内控流程。打好这些基础,将大大提升本土GP吸引海外LP的能力。
最后,本土GP需要保持很高的透明度,特别是涉及投资策略转换的时候。由于中国市场的特殊性,本土PE缺乏足够长的投资记录,即使少数拥有10年以上历史的公司,它们的投资策略也经历了若干次的转换,没有稳定一致的风格。
策略不稳定恰恰是很不讨巧的事情,如果你想募集美元基金的话。海外的GP往往很单纯,比如一家美国的并购基金,20年来一直都是在做并购,不断重复“买入-重组-退出”的策略,章法清晰,始终如一。LP看这样的基金就很放心,因为只要没有其他突发的因素,它可以放心地把钱按照既定的策略配置出去。
反观本土PE,这些年更像在打游击。早些年做国企改制,创业板热了开始做Pre-IPO,互联网概念起来的时候又想尝尝鲜,最后市场竞争太激烈、项目不好拿了,又转战二级市场做PIPE。策略变得太快,没有清晰的战略主线和贯彻到底的投资哲学,容易让人产生投机多于投资的印象。
一、我国保险投资现状
在保险投资结构方面, 债券投资占比逐年增加, 到2005年首次超过银行存款成为第一大类投资工具, 证券投资基金比重也不断上升。在资金规模方面, 2005 年末我国保险业总资产达到15225.94 亿元, 保险业资产总额超过15000亿元, 是2002年的5 倍, 显示整体承保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投资占资产比例也逐年上升。
在投资收益方面, 2005 年中国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为3.6%, 比2004 年的2.87增加了约0.7个百分点。2005年银行存款收益率3.43%,国债投资收益率4.53%, 证券投资基金收益6%。但是保险业行业整体承保收益率逐年下跌, 目前是负增长。
在制度建设及法规建设方面, 保监会陆续出台了《关于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交易有关问题的通知》、《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登记结算业务指南》、《保险公司股票资产托管指引〔试行)》等等一系列规定和办法, 扩展了保险资金投资渠道, 规范了投资行为, 降低了投资风险。
二、目前我国保险投资存在的一些问题
1.保险资金运用方式方面。(1)保险投资结构不合理。目前, 受保险资金监管体制的约束, 我国的保险资金大多数投资于回报率低的现金和银行存款。国际保险市场上, 保险资金主要投向股票、债券等收益率相对较高的有价证券。综合来看, 我国保险资金10%的证券化投资程度, 远落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证券化投资程度。(2)保险投资渠道狭窄, 投资工具和品种过少, 注重安全性、稳健性, 但对盈利性的重视程度不够。从某种意义上讲, 保险投资是现代保险业的支柱。因此, 现代保险监管的理念是在安全性监管的基础上提高保险公司的赢利能力。而流动性要求保险资金的运用要在证券投资、房地产投资、直接投资等投资渠道之间按比例进行匹配, 在获利的同时保证保险资金要有充分的变现能力。主要运用于银行存款的资金运用, 事实上存在着较大的利率风险。若不能有效地提高保险资金运用的效益, 我国保险业将会出现未来支付缺口的潜在风险。目前我国保险资金在实业等投资渠道存在缺失。(3)投资策略多为短期行为,与资金来源不匹配。保险资金的主要来源是保费收入。从目前我国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来看, 保险公司不分资金来源如何、期限长短与否, 多用于投机性大、收益率低的短期投资, 而缺少回报率高且稳定的中长期及长期投资项目。这种资金投资策略与资金来源的不匹配, 又导致我国保险资金的收益率很低。
2.保险投资效果方面。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较低。由于我国保险资金很大部分都投资于现金和银行存款, 股票、债券等收益率相对较高的投资模式所占比例低, 也使我国保险资金6%的投资收益率, 远低于发达国家的12%的投资回报率。近几年, 虽然我国放宽了对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限制, 各大保险公司资金投资率逐年上升, 但是受我国传统文化及公众对风险的相对保守的态度的影响, 我国保险资金利用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 仍然还很低。
3.保险公司管理方面。一方面,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管理落后, 投资缺乏科学决策, 随着市场一体化改革的推进, 长期沉淀于国有保险公司内部深层次矛盾充分暴露。保险公司管理水平的落后, 严重影响了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 其业务组织架构及业务平台无法满足资金运用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 我国保险公司专业投资管理人才匮乏。保险投资是一项复杂的经济活动, 目前我国保险企业缺乏专业性、技术性的投资管理人才。这种人才的匮乏已经严重影响了保险投资的决策和经营管理。
三、保险投资新渠道探讨
根据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 借鉴国外的经验, 我国的保险资金可考虑投资于以下一些渠道:
1.创业投资。在西方发达国家, 保险资金以小量比例参与创业投资是一种普遍现象。在欧洲,根据欧洲创业投资协会(VCA)的统计,保险公司在风险资本来源中一般占10%以上的比例,保险公司在风险资本来源中已经仅次于养老金、银行和专业基金, 居于第4位, 成为创业投资的主流机构投资者之一。在美国, 20 世纪80年代以前保险公司在风险资本来源中占有较大比例, 但随着养老金迅速增加创业投资, 使得保险公司所占比例有所下降, 但是仍然占据5%以上比例。保险资金参与创业投资是一种国际惯例, 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保险公司在本国风险资本来源中所占比例并不相同, 保险资金在风险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约为10%左右。这个资金量占保险资金比例一般在1%左右, 所以, 各国在保险资金投资类型统计中都把创业投资划入其他 类, 很少有专门的统计资料。但比例小不等于可有可无, 更不等于排除在外。因为, 创业投资的收益率是高风险高回报的。
目前我国的保险资金需要进一步拓展投资渠道, 创业投资产业需要吸引国内资金参与, 两者存在历史性的机遇。2006 年6月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保险业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它要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展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和创业投资企业试点。, 为保险投资创业提供了政策依据。保险资金特别是寿险资金属于长期的、较稳定的资金, 完全可以参加到风险投资领域, 这样既解决了保险资金提高收益的要求, 也满足了风险投资业的资金要求。保险公司的经营特点和风险意识给保险资金进入风险投资领域提供了安全保证。我国创业投资业经过20多年的摸索, 已经基本具备制度条件。国际上保险资金参与创业投资有成熟的经验。我国保险资金可以走先创业投资试点, 再推广的道路。
在试点过程中先从与国内外著名的创业投资机构合作起步, 从与专业机构的合作中去学习累积知识和人才。然后, 有条件的保险公司成立或收购专业创业投资公司, 先管理内部资金, 逐步向引入和扩大外部资金比例发展。为了保证投资收益率, 无论是直接投资还是间接投资, 都要坚持适度分散的原则, 不能影响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所以在建设过程中, 保险资金进行创业投资不可冒进, 需要采取小额、分散、安全的投资原则。加强保险资金创业投资的制度建设, 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和制度, 保护好出资人利益。
2.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 根据保监会的要求, 各保险公司对资金运用体制进行改革, 健全投资管理体制和投资组织机构, 建立科学、规范的决策体系和业务流程, 形成比较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 引进和培养了一些人才, 保险公司近年的资金运用经验为其投资基础设施打下了基础。基础设施投资一般投资额大、期限长, 但由于它具有自然垄断性, 因而回报相对稳定、风险较低, 几乎不存在血本无归的风险, 还本付息多为时间问题。从投资收益率来看, 一般较银行存款、国债的回报率高。其市场广阔, 不存在投资容量问题, 对保险资金而言, 很具有投资价值。我国法律及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大, 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不存在障碍。
从国际经验及方法上来看, 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的路径有设立信托、购买集合信托计划、委托贷款、购买项日债、购买资产证券化产品、购买企业债或股票等。从我国日前情况看, 保险公司以购买企业债、股票方式投资基础设施已无法律障碍。其投资比例上, 可结合国外规范(一般为10% -20%左右)和我国实际情况设定在5% -10%之间, 而无须对寿险、非寿险公司加以区分。由于我国关于项目债发行、基础设施投资资产证券化的法律环境还不十分完善, 故以购买项日债、资产证券化产品方式投资基础设施障碍较多, 短期内难以实现。需要加强这方面法律及制度建设, 对于保险风险管控体制的建设深化工作也需要同步进行。当前需要放开保险公司间接投资基础设施渠道, 主要是应允许保险公司以设立信托、购买集合信托计划、委托贷款方式投资基础设施。
3.保险证券化。保险证券化是指保险人或者再保险人通过创立和发行金融证券, 将承保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的过程。这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金融市场出现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也是保险公司为提高承保能力、分散风险而在资本市场推出的一种创新工具, 对保险业、资_______本市场乃至整个金融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加入WTO后, 我国保险市场的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 为了应对国际竞争, 加强银行、保险、证券业之间的协调和合作, 促进金融服务一体化, 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基础设施 BT 产业投资基金 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172-02
中国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国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日益增加,由政府主导、以财政支持、以银行信贷为主的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已面临日益严峻的压力和挑战,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BT、BOT、产业投资基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出现并不断衍生创新,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提供了新方向和新思路。
一、BT建设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
1.BT建设模式特征。近年来BT建设模式愈发广泛地应用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例如北京地铁奥运支线工程、深圳地铁五号线工程、佛山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等。BT建设模式是由政府或其授权单位作为BT项目发起人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项目投资人并与其签署相关协议,并由该投资人根据招投标要求组建项目公司承担投资、融资和建设,项目竣工后移交并向BT项目发起人分期收回对价的一种项目融资建设模式。每个项目中BT建设模式具体运作不尽相同,但它们具备一些共同优点和特征。一是有效缓解公益性项目建设的财政压力;二是市场化运作方式有助于提升建设效率;三是合同法律关系复杂,考验业主协调能力。
2.BT模式潜在投资建设风险。由于BT建设模式下项目投资额巨大、技术复杂、建设和资金回收时间较长等特点,致使项目运作过程中带有一定的经济技术风险。众多专家和学者对BT建设模式风险识别分类和风险防范做出系列专题研究,周磊和周正康对BT建设模式项目运营中风险进行了分析,按照风险分摊原则提出了预防和控制措施{1}。王耀辉和马荣国在构建BT项目融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模糊综合评价分析模型法以衡量BT项目融资风险。{2}
作为宁波杭州湾新区基础设施BT+产业基金模式的发起人,基于BT项目发起人或业主的视角更为关注BT项目投资人的投资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风险。在大型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仅仅依靠BT项目投资人自有资金难以保障项目如期建设的巨额资金投入,BT项目投资人往往通过银行贷款等再融资推进项目建设,项目投资人的再融资能力成为项目成败的关键影响因素,融资能力不足不仅会导致项目投资人资金链紧张,甚至会导致BT建设项目搁置并抑制项目公益性社会效益的发挥。在项目管理能力方面,虽然BT项目业主的投融资和施工建设工作转移至BT项目投资人,但为了防止BT模式下项目投资人及其他参与单位在建设中以次充好降低工程质量,还必须对项目建设实施严格的流程监管,以防范工程质量领域风险。正是鉴于BT建设项目投资人存在的上述风险点,在杭州湾新区项目招投标设计时业主方创新性提出引入产业投资基金,在拓宽建设资金来源的同时,利用产业基金的专业性以防范BT建设项目投资人引发的风险。
二、基础设施产业基金参与BT建设的必要性
(一)基础设施产业基金概况及国内外运行经验
产业投资基金是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的有机融合体,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是产业投资基金与城市基础设施融资、建设、经营相融合的一种资本运营模式和金融制度创新。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实现吸纳和集聚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引导民资进入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质的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并通过股权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公司,并在合适的时机通过各类退出方式实现资本增值收益。
20世纪70年代起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始探索发展基础设施产业基金,进一步降低政府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更大效益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积极尝试和探索产业基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2009年光大控股与澳大利亚麦格理银行共同组建光大麦格理基础设施产业基金,2012年3月全国工商联发起城市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都是借助基金平台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二)杭州湾新区BT+产业投资基金模式构建
1.杭州湾模式发起设立背景。
(1)最大限度破解工期约束。宁波杭州湾新区基础设施BT项目直接服务于上海大众汽车浙江宁波基地及其周边零部件配套企业,项目必须在上海大众汽车浙江宁波基地量产前投入使用。采用传统BT建设模式由于涉及到项目投资人向银行金融机构再融资需求,银行要进行BT项目公司信用等级评定和授信调查、审查、落实抵押担保等措施致使融资流程相对较长,难以在时效上满足项目建设需要。引入产业投资基金作为项目公司资金来源有利于加快融资进程,满足项目建设的时间紧、任务重的要求。
(2)缓解财政时序错配压力。从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对比看,无论是全部基础设施投资、还是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相关的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速度,都大大高于同期GDP的名义增长速度。{3}杭州湾新区亦不例外,随着近年来一系列道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短期内新区财政面临着暂时性建设资金短缺,借助BT+产业投资基金的创新模式,合理疏导富庶的江浙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缓解新区财政资金需求与盈余的时间错配产生的财政紧张局面。
(3)突破传统银行债权融资压力。受宏观经济、金融政策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收紧影响,借助产业基金渠道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有利于产业基金的稳定经营,而且能够在银行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之间有效建立防火墙和隔离带,突破了银监会清理和限制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政策约束。BT+产业基金的创新模式秉承基金股权投资特性并有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优势,BT项目发起人、投资人和项目公司均无需提供任何融资抵押担保措施,亦无需杭州湾新区提供财政兜底承诺。
2.杭州湾模式运营结构设计。杭州湾新区基础设施BT+产业基金模式中基金总规模35亿元,第一阶段总认缴出资额8.3亿元,首期认缴出资1.6亿元,产业基金以有限合伙企业的形式发起设立并构建项目资金池。BT项目发起人按照基金规模20%的比例出资,BT项目发起人发起并参与产业基金运作有利于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示范作用,保持政府必要的调控能力。其余绝大部分资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由江浙地区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出资,并由专业基金管理公司作为基金执行合伙人负责基金运作管理。
杭州湾新区基础设施产业基金投资并控股BT项目公司,项目公司可向银行申请市场化再融资进一步放大财务杠杆。通过BT+产业基金的创新模式优化设计可以有效控制地方政府信用额度超额投放,突破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限制并有效降低信用风险。BT项目发起人以项目业主和产业基金投资人的双重身份全流程参与项目建设,有效强化项目资金运用和工程建设方面的监督管理。
三、杭州湾新区BT+产业基金模式的创新与特色
1.开放滚动的产业基金设立模式。杭州湾新区BT+产业基金创新模式不同于传统的银行项目贷款的贷款额度固定、贷款期限固定、资金使用固定,它以基金规模可滚动发展、投资方可中途增加、基金投向不局限于单个项目的多重滚动方式令人耳目一新。首先,基金可以视项目情况调整规模实施滚动发展,历经多个阶段分层次梯度发行募集,最终规模可达35亿元。其次,基金投资方可中途加入或退出,根据项目投资和资金募集情况各投资方可分阶段追加或减少对基金的出资额,各投资人按照其实缴出资时间参与基金投资项目的收益分配。再次,基金不局限于单个项目或特定项目,在投资期限内可参与杭州湾新区内新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实现基金的多重滚动开发。
2.产业投资基金控股BT项目公司。杭州湾新区BT+产业基金创新模式以集中投资绝对控股的投资策略区别于传统私募股权基金分散投资参股为主的投资范式,通过产业基金投资控股BT建设项目公司,能够避免作为小股东所承受的信息不对称、无法控制分配政策等风险。同时充分发挥基金管理人专业稳定的基金运营管理能力,在同等竞争条件下通过创新模式使投资更加公开、公正、透明以及更加市场化,有利于进一步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和BT建设商务成本,并且杜绝政府直接投融资引发的财政资金运作效率不足及相关道德风险,
3.基金和BT项目同步双重管理。在传统BT模式的理念下,BT工程竣工移交给相关单位之前,BT项目承办人对BT工程具有绝对的控制权,BT项目发起人对项目的控制较弱。{4}杭州湾新区模式中项目业主以BT项目发起人和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投资人双重身份参与整个项目全程运作,并具有项目设计、监理单位委托等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另外,产业基金执行合伙人在管理基金的同时直接管理BT工程建设,完全的市场化机制在投资管理、概预算、项目管理、资金支付、工程技术方面发挥了第三方监管作用,弥补了传统BT模式单一监管的不足,使之有利于寻求项目成本、时间、资源和质量四要素的最优均衡。
4.借助民资拓展建设资金来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一定的垄断性且需要专业管理,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进入这一领域门槛极高,普通投资者难以分享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基础设施高速增长带来的收益。杭州湾新区BT+产业基金创新模式使广大闲散投资者能够通过基金渠道参与具有稳定和较好收益的基础设施投资,并通过股权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公司,结合项目公司的再融资可实现财政资金10余倍的财务杠杆放大作用。通过BT+产业基金创新模式在疏导民间资本同时有效探索国资和民资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协同联合,促进了城市建设和社会的公平分配。
四、杭州湾模式的继续探索及应用前景
1.拓展产业基金上市退出模式。杭州湾新区BT+产业基金创新模式采用传统回购的退出方式,产业基金作为BT项目公司股东分享红利,退出方式较为狭窄,盈利模式简单。基础设施的投资一般很难在短期获得巨额回报,而必须通过长期的建设和专业的管理逐步实现投资回报。{5}本着长期持有并运营产业基金的角度考虑,为了满足投资者对基金流动性的需求,可借鉴西方国家经验在基金设立一段时间后将基础设施产业基金本身上市而非建设项目上市,从而为基金投资者拓宽退出渠道并实现盈利机会,另一方面公开市场的开放性极大程度上拓展了项目的资金筹措能力。
2.BT回购成本的合理设置。BT项目回购价款和回购策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发起人的融资成本。融资成本首先体现在项目发起人对BT项目的回购价格与BT项目实际造价间的差额部分,其次为项目发起人支付的BT投资期和建设期的利息费用。在BT项目的招标和商务谈判阶段,原则上应以批准的项目概算下浮一定比例报政府批准后作为工程招标控制价,在业主给予项目投资人投资收益固定回报的利息费用时,应重点预测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年浮动趋势与宏观经济趋势, 并与投资方谈判商定。{6}
3.融资租赁继续盘活固定资产。融资租赁作为一种现融资方式,能够通过融物的方式实现融资目的,拓宽承租人的融资渠道,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提供了又一新方向。对于杭州湾新区BT+产业基金创新模式建成并回购的基础设施可以探索售后回租的方式,采用融资租赁能够盘活已投入的固定资产,有效释放政府前期投入的财政资金,并且用于固定资产的再投资。通过融资租赁放大政府的投资规模和投资乘数效应,将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7}
同比传统模式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杭州湾新区BT+产业基金创新模式仅在成本控制方面的比较优势已初现端倪,随着项目滚动开发基金二期、三期成本领先优势将得以进一步巩固。杭州湾模式推动了宁波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创新改革,实现了政府、企业、银行、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多方受益、合作共赢的新局面,有利于形成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高效运作和可持续来源,为杭州湾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全新思路并具有在更大范围内推广的现实意义。
注释:
{1}周磊,周正康.市政项目的BT融资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4(9):108-109
{2}王耀辉,马荣国.基础设施建设BT项目融资风险模糊评价[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9(9):103-107
{3}刘勇.中国地方政府及融资平台债务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4}陈湘生,容建华等.BT模式在深圳地铁5号线工程中的应用与创新[J].铁道建筑,2012(3):P135-138
{5}蔡志洲,何小峰.澳大利亚产业基金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导刊,2007(5):50-53
{6}严玲,赵华,杨苓刚.BT建设模式下回购总价的确定及控制策略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12):75-81
{7}谭向东.基础设施融资租赁(实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投资策略;限购令
一、房地产市场概述
(一)房地产市场
房地产市场是房地产交易双方就某宗特定房地产的交易价格达成一致并进行房地产商品交易的领域。房地产市场的核心是形成房地产市场交易价格。
(二)房地产市场特性
由于房地产不可移动性,因此房地产交易流通的对象实际上是附着在每一宗具体房地产上的权益,而不是物业本身。因此,房地产市场是房地产权益交易市场。由于房地产不可移动,其区域性极强。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甚至一个城市内的不同地区之间,房地产的市场条件、供给关系、价格水平都会大相庭径。①
(三)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现状
2010年,为遏制一些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国务院三次部署调控工作。出台遏制部分房价过快上涨的办法后,房价出现回落,投机性购房需求得到一定抑制,保障性安居工程进展顺利。2011年是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国家加强了房地产市场调控。国务院办公厅于1月26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二、限购令下昆明主城区房地产市场分析
(一)土地市场供求情况
土地供给方面,从同比增长率来看月度供应变化,2011年土地供应量大幅上涨。据昆明市房产信息网数据,2010年土地供应量的峰值出现在12月为7337亩,2011年的峰值出现在6月为17961亩,达到最高同比增长率4797%。
从土地成交来看,限购之后,土地成交的同比增长率较供给大为缓和,仅有12月同比下滑,其他月份都出现显著增长。整体来看,2011年土地市场的增长,尤其是6月份土地成交量大幅上涨,来自于政府对于土地供应的大规模放量,其在土地市场供应的垄断地位形成的特殊局面。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新城开发、旧城改造、保障房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四个方面产生了对土地和资金的大量需求,为实现上述工程,在地方财政支出大幅增加的背景下,通过土地提高财政收入就成为重要的资金保证途径。
(二)全市房屋成交情况
据昆明市房产信息网数据显示,昆明市2011年共成交各类商品房72926套,成交面积602.62万平方米。虽受限购限贷影响,成交套数少于2010年90套,但成交面积约有4%的涨幅。据昆明市房产信息网数据显示,2010年昆明全年成交套数73016套,成交面积583.57万平方米。2009年成交总房源套数78134套,成交面积702.35万平方米,有大幅度增长,比2008年翻了近1倍。
(三)昆明房地产市场预测
从宏观经济来看,2012年11月CPI回落、PMI指数低于50%、楼市价格回落等系列信号,国家本轮的宏观调控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也带来了2013年经济下行的风险。宏观基本面从紧缩到微调,将给房地产行业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投资层面,2012年昆明的房地产开发投资预计仍将达到40%以上,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也为2013年及后期的昆明房地产市场发展打下了基础。结合土地市场来看,昆明2012年逆势高走,实现了供应面积、成交面积和成交总额的大幅上扬,其中住宅用地就可能形成3232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形成32万套的供应量,对未来市场形成了充沛的供应量。
2014年国家对房地产政策是坚持宏观调控的取向不变的政策,以确保公民福利政治,以保证改革脆弱期平稳过渡。公民对房地产的刚性需求不会变,保障性住房回暖,政策性商品房成为市场新的垄断,商品房在困难中向前。
三、限购令下房地产企业投资策略
2013年政府的宏观调控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及落实,土地政策及楼市调控双管齐下,房地产市场逐步由高速成长向常态发展回归。尽管昆明房屋成交量未受到太大影响,市场抗风险能力较强,但行业内认为目前的房地产投资依旧面临新的调整与转型。要想在市场内寻求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房地产企业必须进行房地产投资策略的重新调整。
(一)策略一:顺势而为
在限购令下,房地产企业应调整好心态,从积极的意义上解读调控,正视和承担调控的存在。
从国家政策趋势看,房地产企业应大力配合政府推进当前“房地产合理化运动”,把投资重心转移到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与政府政策保持一致。在当前楼市调控的政策趋势下,房地产企业可以配合政府建设保障性住房,这将有利于投资者在激烈竞争下占有市场。
(二)策略二:科学定位
房地产具有的固定性、适应性、异质性的特征,其价值本身受到区位环境、配套设施、房屋结构、外观装饰等影响。限购之后,房地产投资空间受到挤压,对房地产项目进行科学定位显得更为重要。为满足不同投资或置业的需求,房地产开发商应制定适合不同目标客户群的方案,来优化市场定位。
(三)策略三:成本管理
由于房地产的长期使用性,开发周期长、流程多,成本项目的构成十分复杂,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意识到进行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在限购的新形势下,低成本战略成为房地产企业最基本的竞争战略。更新成本管理理念,有效地实施战略,能快速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策略四:薄利营销
在房地产定价方面,还应考虑低价营销的策略。对限购后推案的项目来说,低价入市成为了最为直接且有效的价格策略。除了考虑到成本定价和市场定价策略,对不同客户可采取差别定价策略。对于首购置业者、老顾客置业、一次性付清全款和按揭付款的,可按具体情况分别给予1%-5%不等的优惠。
结语
通过资料收集和分析,可以看到,短期之内,国家对房地产市场坚持宏观调控的取向不变,公民对房地产的刚性需求不变,保障性住房回暖,政策性商品房成为市场新的垄断。在此背景下,策略转型与调整是当前房地产市场着力解决的问题。鉴于此,
本文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1)顺势而为:房地产企业调整好心态,配合政府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2)科学定位:投资空间挤压下,优化市场定位及产品定位;(3)成本管理:低成本战略;(4)薄利营销:实行低价营销策略及差别定价策略,以满足不同投资者和置业者需求。(作者单位:云南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东.房地产投资导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2] 王书城.中国房价大趋势[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3] 李庆生.建造黄金屋:高回报房地产投资策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4] 东方导.超级泡沫:中房地产金融解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关键词]保险公司;投资策略;产品竞争;影响
[中图分类号]F274;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7-0013-02
1保险公司的投资现状
1.1投资渠道狭窄
我国原《保险法》要求:“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必须稳健,遵守安全性原则,并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这一规定的表述决定了国家对于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管理一直处于一个较为严谨、保守的状态。虽然新保险法重新扩大了投资渠道,由原来仅限于投资银行存款、政府债券、企业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转变为可以参与债券、股票、有价证券和不动产等领域投资,但受国内银行利率未完全市场化、股票投机心理治理不彻底、不动产投资影响因素复杂等多条件的约束,保险公司资金投资渠道仍不具备完全的市场灵活度,被迫局限在一些风险较低、回报相对稳定的银行协议存款、国债、股权投资等有限的渠道内。
1.2投资收益不佳
受限于国内资本市场发展阶段的影响,保险公司投资收益在近年来表现一般。虽然自2009年新保险法实施以后,保险公司迅即加大了在股票市场的投资比重,并随着中国股市的黄金大潮获得了阶段性的高收益,但随着近几年国内股票市场的深度调整,加之保险资金其他投资渠道的不成熟,使保险投资收益长期处于持续低迷的状态。
1.3投资风险集中
国内股票市场投机现象的存在是不可争辩的事实,这种存在也影响了主要参与者之一的保险资金的投放策略。正是这种不健全的市场运行因素影响,造成了与股票市场相关的保险投资收益画出了一条由高点剧烈下滑并持续低位徘徊的曲线。这种结果的呈现恰恰充分说明了当前我国保险投资风险集中化的现象较为突出。为了高收益而将大量的保险资金过于集中在一两个投资渠道,这本身就违背了保险资金运用稳健、安全的监管要求。
2保险公司的产品竞争现状
2.1产品同质化严重
产品同质化一直是国内保险业长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这与有关于保险产品涉及内容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的不到位有直接关系。一款新型保险产品的出现在短时期内即被同一市场的竞争对手进行概念模仿和要素置换,造成市场上相同保障类型、相近保障级别的产品过于集中,比如寿险公司的大病保险、投资(分红)保险,这给本身就因保险产品条款格式复杂,无法完全理解透彻的客户增加了产品辨识上的难度,进而加重了保险公司在产品竞争上的难度。
2.2产品竞争手段单一
正是由于国内保险市场产品高度同质化的存在,造成保险公司和保险客户在销售和购买的供求行为关系中,自然而然地去寻求影响商品供求最原始的要素――价格比较。而影响保险产品价格的三个直接要素:死差、费差、利差当中,由于产品同质化现象的存在,保险公司在死差和费差上的区别微乎其微,只能单向追求保险产品在利差(即投资收益)上的差别,以形成属于自身产品的伪特色。由此造成保险产品的竞争集中在投资收益而不是保障利益上,将保险产品等同于一般商品,形成了价格竞争的单一局面。
2.3产品依赖度集中
由于保险公司和客户都过于关注投资收益带来的产品价格因素,造成了市场需求的导向性非常明显,这直接恶化了保险公司对于投资型产品的过度依赖,造成了目前国内保险市场,特别是寿险市场保障型产品占比过小、投资(分红)型产品占比过大的局面。这种现象的产生加剧了保险公司经营的风险。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投资型保险产品比例最高时超过50%,正是这种依赖度过于集中的产品结构造成日本国内多家保险公司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在资本市场繁荣泡沫破裂的一瞬间大批破产,严重影响了日本金融保险业的发展。
3投资策略对产品竞争的影响
3.1对产品形态的多元化影响
不同的投资策略必然产生不同的投资结果,激进型的投资行为会对风险偏好低的客户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而保守型的投资行为会对风险偏好高的客户产生负面的镇静效果。因此,客户会出于风险选择的不同而购买不同的产品,这种选择与保险公司的投资结果直接关联并直接影响到保险的产品形态。所以,保险公司可以依据不同的投资策略,选择性的将其投资结果转化在产品上。如体现在利差上,可以设计出不同风险投资等级的投资型保险产品;如体现在费差上,则可以设计出不同风险保障程度的保障型保险产品,从而形成多元化的产品格局,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避免出现单一的价格竞争结果并降低客户对于产品价格的敏感度。
3.2对产品销售的规模化影响
按照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提出的前景理论(Kahneman,Tversky,1979)而言,在面对风险的不确定选择时,人们总是对盈利表现出喜好,而对损失表现出厌恶。这个理论性假设恰如其分地描述出了不同的投资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投资结果对于当前国内保险产品销售的影响。当保险公司的投资策略运用得当并获得良好的收益时,往往会提升客户的满足度,赢得客户的喜爱,从而相应提高其产品的销售规模,形成规模效应,使保险公司拥有更多的资金量或现金流来满足二次投资或日常经营支出。反之则会造成该产品被市场快速淘汰,在规模效应形成之前,无法抵消保险公司在销售前期投入的程序开发、人员培训、市场推广等成本支出。
3.3对产品周期的稳定性影响
保险产品所具有的长期性保障是基于风险的大数法则精算假设基础之上的,只有足够多的风险主体(投保客户)参与其中,才能满足一定程度保障条件的充分存在。这种特点的存在决定了保险产品的生命周期必须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能出现非保障风险因素对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干扰。而在风险未发生的前提下,好的投资策略所产生的超越客户期望的投资收益无疑是降低客户对于损失的厌恶心理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从而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延长保单的持续率,否则就会因为投资策略的失误,引发客户忽视保险产品的风险保障本身,产生非理性的退保行为。
4应对策略
如何充分发挥和借助投资策略对于保险公司产品销售、产品竞争上的正向作用,引导客户关注保险产品本身所拥有的保障功能,避免投资收益波动的过多影响,成为当前国内保险公司需要认真总结应对的主要内容。
4.1加大中长期保障型产品销售,降低投资渠道波动影响对于保险公司,特别是寿险公司而言,由于保障型产品设计本身不强调投资概念,所以客户对投资策略好坏、收益高低没有直接的感观,反倒有利于维持产品周期的稳定性,更好发挥保险产品在风险保障上的作用和功能。而中长期保障型产品更是因为保险公司可以长期持有保险资金,即使投资渠道不足或波动,也可以通过阶段性的调整资产配置渠道获得相对平滑的收益水平,来满足远期保障风险发生时的资金支出需要。由此看出,保险公司只有将经营的出发点立足于风险管理本身,加大保障型产品,特别是中长期产品的销售,才更有利于自身经营管理的稳定,也更加符合国内当前的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现状。
4.2加大定向投资型产品销售,固化投资收益预期影响
随着老百姓金融理财意识的不断增加,保险公司单纯发展保障型产品已不现实,在产品上附着理财投资功能已经成为保险公司扩大产品覆盖面、占有市场话语权的不二选择。但对于具有特殊商品属性的保险产品来讲,如何消除因投资策略、投资环境变化产生的投资收益波动,避免客户过分选择收益而忽略保障本身?路径之一就是加大定向型投资产品的开发,比如结合在铁路、码头、港口等基础设施项目或养老养生产业、医疗保健产业上的资金投入和收益假设,设计开发出收益区间较为固定的投资型产品,以此来满足不同风险喜好客户的需要,降低保险产品收益率的市场敏感度。
4.3加大组合风险型产品销售,化解投资风险集中影响
同一客户对于风险选择和风险配置的需求不具有唯一性,这决定了保险公司在产品开发方面的风险配置也要具备一定的组合特征,即在满足客户基本风险保障的基础上,附加不同投资风险类别的产品功能,形成风险低、中、高组合搭配的产品模式,如此,才能更容易满足客户对于多种风险选择、配置的多种需要。更重要的是,这种组合型产品的销售既有利于保险公司保持产品生命周期的稳定性,也有利于化解保险公司投资风险的过度集中,从而充分满足保险公司长期、稳定经营的需要,促进保险行业更稳妥、更健康、更持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华林,林宝清.保险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6.
[2]万峰.寿险公司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3]刘凤良,连洪泉.产品市场竞争视角下负债和投资关系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3).
[4]赵蕾,郭振化.有限理性的价格认识在保险消费中的作用[J].应用研究,2010(10).
[5]邓谷亮.关于投资型寿险产品回归保险理念的认识[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0(6).
[6]汤杰.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开放对保险资金运用的影响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0(19).
一、英国绿色投资银行的运作模式
六项机制确保GIB治理和问责制最高标准。一方面,英国绿色投资银独立于政府,按照商业化原则运作;另一方面,作为英国政府的全资公司,GIB严格对公共资金运用和管理。开放性是GIB的创始价值观之一,它在业务经营等方面保持高度透明性。为确保治理和问责的最高标准,GIB建立了六项机制(表1)。
七项关键绩效衡量指标评定机构年度运营效果。GIB通过关键绩效衡量指标(KPIs)追踪各个具体战略目标的推进情况。关键绩效指标主要包括资本投入总额、投资回报、额外资本撬动比率、绿色经济投融资方式创新、通过成本节约和收入增长助推利润增长状况、在绿色政策和报告领域的领导低位及公司治理7个方面。GIB明确各个关键指标的衡量方法、年度目标和当年表现情况,并将其作为机构透明度管理的一部分,向董事会、股东、社会公众进行披露。
致力于建立绿色投资的良性循环,吸引私营部门资金。英国绿色投资银行的目标是加快英国向更环保、更强大的经济体转变的步伐。要实现这一目标,仅依靠英国政府注入GIB的38亿英镑资本金远远不够,GIB必须撬动私营部门资金进入绿色投资领域,因此其商业模型的目标是向私营部门显示绿色项目的投资吸引力。商业模型以GIB向绿色项目提供融资开始,通过示范效应和可复制经验的推广、技术和融资手段的创新等,提高绿色项目利润率,实现资本的循环利用、吸引新投资,再次扩大绿色项目投资额,并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环保、经济效益,促进就业和基础设施现代化(图1)。
针对不同绿色投资领域,实行差别化投资策略管理。英国绿色投资银行的绿色投资极具弹性,它可以自由安排资产结构、投资期限结构、项目参与阶段、项目规模和投资方式。依托于弹性管理,GIB根据不同领域的风险、回报率和自身业务专长,在海上风能、垃圾处理和生物质能、能效提升、社区可再生能源四大主要投资领域制定差别化投资策略(表2)。截至2014年年底,GIB18亿直接投资中,45%为权益资金,30%为基金投资,25%为额债务资金;78%投向建设阶段,22%投向经运作阶段。“五级管理,三大类工具”严控风险。
英国绿色投资银行特殊的商业模型,决定其主要面临项目投资风险、经营管理风险、绿色投资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五大类风险。GIB采取由GIB宪法、董事会和委员会架构、风险偏好声明、政策和程序、风险控制框架“自上而下”组成的五级管理模式,通过风险管理(流程映射、风险识别、控制设计、风险控制自评、根源分析、信息管理)、合规性管理(监控方案、信息管理、培训、法规分析)和内部审计(审计计划、根源分析、评级复审、管理意识评级)三大类工具管理风险。
二、对我国发展绿色金融的几点启示
设立专门机构助推绿色投资,并保持独立运作模式。我国绿色投资领域资金需求规模庞大,需成立专门的政策性机构进行投资,并保持绿色投资机构在项目投资策略、项目选取等方面的自主性,吸取GIB经验,放宽对绿色投资机构、投资领域、投资策略、融资方式等方面的行政限制,根据市场发展弹性调整运作模式。
充分发挥绿色债券融资功能,拓展绿色投资机构资金来源。借鉴世界银行做法,通过发行绿色债券筹集绿色机构的运作资金。考虑到绿色项目的公共产品属性和低收益率特点,应该对绿色债券投资者免收利息所得税,降低融资成本,减轻运作负担。同时,还可通过配套优惠政策,引导民间资金进入绿色领域。
放宽盈利性要求,并对优质项目进行适度补贴。充分考虑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现状,侧重绿色投资机构的政策,降低对绿色项目的短期盈利性标准,对绿色效应显著、未来发展前景广阔的绿色技术研发和项目建设予以补贴,给予绿色产业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孵化作用。
自去年以来,保险公司举牌上市公司,上演多场资本市场“大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部分保险公司一面在资产端举牌获取优质蓝筹股资产,另一面在资金端销售相对短期高收益的万能险,实现了快速的规模扩张。
保险资金股权投资的出发点始于获取经济回报。特别是,在如今经济增速趋稳、低利率、优质投资标的稀缺的大环境下,蓝筹股凭借自身优异的业绩,能够提供稳定的、较高水平的分红回报和中长期升值预期,从而成为险资偏爱的投资标的。
但是,部分险资的投资操作不再止步于做安静的财务投资者,而是在获取一定的股权比例后,积极介入公司管理,与既有管理层产生摩擦,一石激起千层浪。
上述现象的背后,反映了国内保险资金运用的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经济、监管环境、竞争环境、保民需求、资本市场等,正在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首先,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和经济结构调整带来了信用风险增加、复杂利率的挑战,固定收益类投资标的吸引力不断下降。
第二,偿二代下“放开前端、管住后端”的监管思路给保险资金在多元化投资、股权投资上放开了更大空间。
第三,“泛资管”的大趋势赋予中小保险公司利用“投资型保险产品”赶超大公司的机会,但竞争的加剧也造成它们在产品端上愈发激进,用高额的预定收益率和缩短产品期限带来的流动性来吸引客户。
最后,中国消费者在高利率时代的投资惯性以及对“保障型”保险产品需求和认识的相对不足,进一步助长了短期、高收益投资型保险产品的高速增长。所有这些变化,给全行业保险资金的整体运用造成了极大的挑战,各家保险机构在投资策略、投资风格上产生了分化,帮助“险资”登上2016年投资界的关键词。
实际上,若纵观全球保险业发展史,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市场在资金运用方面均经历过与中国保险业目前类似的阶段。
通过回顾发达国家保险市场的股权投资策略和整体资产配置策略,以及历史类似转型期下领先险企投资能力的建设经验,能够为我们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坚持长期投资
各国保险业的股权投资在比例上呈现出很大差异。
例如,英国和美国这两个保险业最发达的国际市场,其保险公司在公开市场股票的持有比例上却有着巨大差异。
美国保险公司的股票投资占一般账户比例一直都比较低,寿险约为5%左右,财产险约为15%-20%,但特殊账户(投连险、万能险、变额年金/养老金等)的投资比例受投资者风险偏好不同,资产配置可选策略非常宽泛。而反观英国,寿险的股权投资占比却在30%左右。
英美两国的股权配比差异受到两国资本市场结构、消费者偏好、监管规定、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所决定。
美国市场的股票占比低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固定收益市场极其发达、层次多元、产品丰富;二是监管整体相对保守、对股票等股权投资的资本计价远高于债券等固定收益投资;三是美国共同基金市场极为发达,美国投资者的习惯思维是通过共同基金来获取股票收益,而对传统保险产品更多定位于“获取保障”以及获取“稳健的固定收益”(独立账户除外)。
再看英国,情况却大不相同。
第一,英国保险业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在股市上有着百年的摸爬滚打的经验,百年的数据让他们笃信只要坚持长期持有,股票就可以获得比债券更好的收益,因此保险公司对股票投资的态度相对积极。
第二,英国的监管环境和商业文化都相对自由激进,监管完全采取“前端大撒把”的模式,核心依靠行业自律,不对股权投资比例作出任何像美国那样的限制,给予了保险公司在资产配置方面很大灵活度。
第三,英国的保险公司在个人投资者的财富配置中一直占据关键地位,投资者对传统保险产品的定位有较强的财富增值倾向、且风险承受力也较强,导致英国寿险公司的股权投资占比较高。
虽然股权占比有极大不同,但是无论是英美还是其他发达国家,保险资金在股权投资上也有很多共性。
首先,均坚持长期投资,以长期持有为主导策略。
数据显示,美国保险业的大类资产比例长期稳定,在互联网泡沫之前和次债危机前的两轮股市牛市中,保险资金在股市的配比都未出现显著攀升。
反观中国,某些保险公司在股票投资上的参与度高、换手率高,投资收益率也因此与股市表现存在较高的正相关。实际上,随着资本市场越发达、越有效,基于股价波动获得短期套利越发困难,且该收益也不可持续。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大型机构投资者在上市股票这一类资产的配置策略中,对长期持有策略更加推崇。
另外一个共性特点,就是成功的保险公司在股权投资上都坚持价值投资。价值投资也是成功的长期投资策略的精髓。短期投资回报的来源是基于价格波动,而在一个价值和价格不会长期偏离的市场,长期投资回报的来源必然是来自基础经营业绩的改善和企业实际经济价值的增长。价值投资理念往往会将保险公司的股权投资导向蓝筹股。
一方面,在经济周期下行、利率低迷、固定收益表现不佳的时候,有着固定给付要求的保险资金必须要寻求能够提供稳定的现金回报、且抗通胀的资产,而蓝筹股和房地产就是很好的标的。
另一方面,蓝筹股往往是在基本面表现稳健、增长可靠、且估值往往也相对合理的股票,非常符合价值投资者的偏好。
从美国保险企业的股票构成上来看,约76%都集中于分红稳定的大盘蓝筹股,消费股和金融股约占所持股票的一半。
目前国内出现的险资投资蓝筹股有其经济合理性,而保险等机构资金入股价值被低估的优质上市公司,也有助于资本市场对优质资产进行价值发现、提高市场效率。
但是,保险公司和相关监管机构仍需要对以下几点高度重视。
首先,保险资金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长期资金,是金融市场的稳定器,投资股票仍应以长期持有为主,不能背离长期本位。
其次,保险资金的来源和运用必须合规合法,杠杆使用也要结合长期投资的目的,盲目加大风险只会使长期持有的操作无法落地。
第三,保险资金的来源是保费,代表的是保险产品购买人的利益,应该以保户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前提。事实上,保险公司的股东,可能利用所控制的保险公司的保费资金投资来达到自身的战略目的,从而让险资投资失去了独立性。因此,保险公司在资金运用上的决策组织和决策体系要保持足够的独立,以避免因前述原因产生的利益冲突问题。
第四,保险资金作为金融中介之一,在利用其资金成为企业股东的过程中,应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这意味着保险资金应谨慎对待投后管理,相关决定要以最有利于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作为前提,激励企业发展所需关键资源和人才,促进企业的专业化经营。 多元资产配置
固定收益不佳的时候,保险公司首先增加的往往是股权投资。但是,真正的强者也会把眼光放得更长远。
如果能在传统公开市场以外建立更强的投资能力,建立多层次的资产配置体系,利用保险资金的大资金量、长期性、低成本、灵活性的优势,在如基础设施、不动产、非上市公司股权、非上市公司结构性融资等另类资产类型上大力提升其配置能力,也可以获取持久、稳定的投资回报。 成功的保险公司在股权上都坚持价值投资。价值投资也是成功的长期投资策略的精髓。
例如,美国大都会人寿(MetLife)就利用其在非公开市场高配私募股权、私募债务的策略,取得了优于行业的投资业绩。而其非公开市场的策略离不开其经过多年能力建设积累起来的三个核心比较优势:第一,拥有自己的专员网络,能够依靠其直接获取第一手的优质资产并从发起源头把控风险;第二,在个别领域如房地产建立起了包括发起、承销、风险管理、物业管理等在内的全价值链的能力;第三,在非公开市场、结构性融资上拥有了类似商业银行所具备的系统、专业的信用风险评估和定价能力。
中国保险公司在未来资金运用过程中,可以考虑加强在非公开市场的股权和债权投资。可以围绕经济转型、国家战略调整的大方向,在符合政策导向和经济转型方向的新兴产业,对优质资产进行重点挖掘和投资。不过,另类投资与传统的公开市场交易有着巨大的差异,对能力的要求也天差地别。后者是与模型打交道,一个人便可操作上百只股票和债券,但是前者在获取、评估资产和投后过程中都需要频繁与“人”打交道,需要深入了解企业运营和标的资产基础价值,这使得保险公司的整体投资思维、人才要求都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从长期来看,领先保险公司随着规模扩大,均会提高对海外资产的投资比例。海外投资能够降低投资组合的系统风险,通过更广泛的资产选择将投资曲线有效前沿向更有利的方向移动。
仍以美国大都会人寿举例,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加快了海外投资的步伐,逐步将海外投资延伸至欧洲、拉美、亚洲等几十个国家,海外投资比例从5%上升到15%,对其投资业绩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不过,这一过程耗时20年,也显示出海外投资能力的建设不可一蹴而就,需要提前布局和长期投入。但也正因为能力的门槛较高,长期来看更可能成为投资竞争力的关键。
短期来看,虽然发达国家公开市场的资产收益率目前因低利率而吸引力不高,但是在房地产、基础设施领域和私募股权等投资上仍然存在具有一定吸引力的投资机会。
另外,海外部分新兴市场的债券产品也具备一定吸引力。目前,中国公司出海投资发达国家的房地产已经有了初步探索,未来在监管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考虑通过加大与海外机构的合作,进一步拓展在私募股权领域、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类项目上的跟投机会。 风险管理是关键
有效的资金运用不仅取决于资产配置策略,还与风险管理息息相关。在引入偿二代后,投资对于资本占用的要求更为复杂、细致,加强系统性风险管理能力越发重要。
与国外保险公司相比,中国保险公司在风险管理上的整体意识相对薄弱,与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的实践上存在差距。随着资本市场的波动不断加大,以及负债端产品的现金流变得越发复杂,更优的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更系统规范的风险计量及管理控制流程,能够改善偿二代下的资本利用效率,提高保险公司的股本回报率(ROE)。
加强风险管理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确保风控部门的独立性和整体协调能力,以及建立一套完整的以风险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是落实风控的关键。
随着转型导致的经济增速放缓,信用风险也会随之加剧。保险公司在通过增加非公开市场债权资产来应对低利率的同时,也应着重增强对信用风险的甄别和定价能力。
一方面,应尽量均衡对各类不同行业和类型的债权资产的投资,避免因在某一具体类型的资产上配置集中度过高而承担较高的局域系统性风险。
另一方面,也应该尽力通过创新的交易结构以及条款设计获得最佳的风险收益比。
实际上,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保险业曾经历与国内保险业当前类似的状况:利率放开、投资属性强的产品占比快速上升、竞争加剧、资金端成本与投资风险共同上升。
在此背景下,个别保险公司疯狂追逐收益率,采用激进的资产配置策略,在个别资产类型上配置过于集中,最终不敌风险爆发时的冲击,走向破产。相反,成功的大型保险公司在竞争中有所节制,对投资风险严格把控,走得更长远。
目前,国内部分中小保险公司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加高杠杆、逐利二级市场,在资产配置上过分集中于某类二级市场股票,呈现出与美国两家寿险公司倒闭危机前类似的情况,需引起格外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