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银行业现状与前景分析范文

银行业现状与前景分析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3:1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银行业现状与前景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私人银行业务;国外经验借鉴;前景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6.066

1 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2007年3月,中国银行在北京、上海两地设立本土私人银行,是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开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高净值人群与家庭数目迅速增加,为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目前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在中国高净值客户财富管理市场中占据着市场主导地位。我国商业银行面向高净值人群提供以银行理财产品和高收益产品为主的私人银行服务,发展非常迅速。2014-2015年,在12家披露业绩数据的私人银行中,9家的管理资产规模增速超过20%,其中2家的增速更是超过40%。私人银行正在成为银行零售业务甚至全行收入增长的重要引擎。

2 国外私人银行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2.1 发展历史悠久

欧洲国家与美国建国普遍较早,商业活动与财富积累促进了高净值人群的出现与增长,私人银行业务应运而生。国外私人银行大多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两次金融危机,提升了私人财富管理的专业能力,并更重视客户需求与风险管理。经过多年发展,国外私人银行开拓了广阔的市场,积累了庞大的客户量,使得私人银行能够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有利于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2.2 成熟的制度保障

国外私人银行重视和尊重资产的私密性,瑞士、新加坡等国家有专门的法律或协议保障客户的隐私权。国外私人银行业务发展较好的地区普遍税率较低,且缴税杂项较少。低税有助于吸引高净值人群在相关地区的投资意愿,增强该地区私人银行业务的竞争力。同时,国外较为成熟的监管环境有利于高端私人财富的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其中新加坡和台湾地区制定了专门的行业行为准则和相应的注意事项,以明确经营条件、规范行业发展。

2.3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国外私人银行注重对人才的后续培养,新加坡在2003年成立了新加坡财富管理学院,为本国私人银行业的发展培育能针对国内和国际客户服务的人才。私人银行业务有着严格的选拔标准,美国从业人员一般会拥有工商管理硕士、法律博士等学位证书和注册公共会计师、注册财务分析师、律师等专业的资格证书。长期的业务发展也培养了从业人员良好的职业习惯和素养,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赢得客户的信任。

3 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的问题及前景分析

3.1 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的问题

从外部环境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面临诸多不利因素。一直以来,我国在法律层面对于财产权和隐私权方面的重视不足,客户存在对安全方面的担忧。分业经营限制了私人银行为客户提供综合化个性化产品解决方案的能力,外汇管制限制了投资产品的数量与商业银行对境外投资的能力。我国虽没有资本利得税,但相关内容已被纳入所得税和增值税中,依然会形成税收负担。同时,我国私人银行业缺乏相应的行业准则和规范。从内部管理角度来看,私人银行内部的操作流程繁杂,内部人员良莠不齐,工作效率较低。高素质的专业人员的匮乏易引发管理上的风险,导致客户对于私人银行信任度的下降。在金融产品方面,创新能力较弱,同质化趋势明显,难以满足客户定制化需求。在客户服务方面,仍以产品销售为主导,尚未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尚未建立清晰的客户服务管理流程。

3.2 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前景分析

在外部环境暂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凭借其在我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积极主动的推动行业规范准则的形成。从多方面入手进行内部改进:首先,应加强对于优秀财富管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力度,用良好的薪资待遇吸引人才,以良好的培训体系和晋升机制留住人才。其次,优化平台系统,完善其内部管理流程,使私人银行业务各部门内部及与银行部门间工作充分协同,提升管理效率。同时,私人银行也应该提升自身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水平,加强产品创新,转变原有的产品销售为主导的模式,以客户为中心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从产品销售为主的服务模式向服务收费为主的模式转变,实现业务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徐文婷.我国商业银行私人财富管理业务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世界经济,2010.

篇2

基金项目: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委托项目:互联网背景下的会计制

>> 关于中国手机银行的发展分析 手机银行的发展及问题分析 我国手机出版产业链构建的博弈分析 手机市场技术创新的博弈分析 智能手机银行发展分析 基于演化博弈分析的银行业监管研究 我国手机游戏产业的兴起及其发展前景分析 手机银行发展模式研究 手机银行发展之路探析 手机银行发展与安全 浅析手机支付产业的发展 动漫产业在手机媒体中的发展 地方产业集群演化形成的博弈分析 产业集群知识共享机制的演化博弈分析 中国手机产业现状的SCP分析 基于实施清洁发展机制的演化博弈分析 手机里的“小银行” 纠结的手机银行 手机和电视遥控器的博弈 多环节博弈的手机支付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Analysis of Evolutionary Game Based on

Mobile Phone Bank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LIU Li, ZHANG Xiaoqin, PANG Li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 China)

篇3

所谓低碳经济指的是以“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著称的经济发展模式。人类社会在经历了早期的农业文明以及现代的工业文明之后,开始逐步重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转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广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始探寻一条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低碳经济在上述“三低”的基础之上,还有这“高效率、高附加值以及高效能”的“三高特点”,因此,其经济发展模式与人类社会现在所亟需的经济发展需求相符,为人类在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提供了可能。具体而言,低碳经济相较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通过减少碳排放,以有效减少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与损害,以使经济社会步入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我国金融业尚未能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

虽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化升级,经济结构的大幅度调整,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以及推广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但是,从实践情况来看,我国金融业尚未推出相应的金融产品或者为低碳经济体推出适应其发展的金融服务,导致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缺乏适宜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而其发展陷入了瓶颈之中。具体而言,我国金融业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限制和阻碍了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1.由于低碳金融是新型概念

其进入到我国的历史也较短,因而我国金融机构对低碳金融的理论认识还不足,也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提供专业支持,金融业特别是商业银行在对待低碳金融项目的审批、运作、风险管理等方面缺乏成熟的经验,这导致银行业对待低碳金融项目的热情不足,进而低碳金融项目很难从我国的商业银行获得贷款支持,严重制约了低碳金融项目的发展。

2.低碳金融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成正比。

我国金融业的存在与发展都是以经济利润作为目标。但是,受到专业人才资源的缺乏、技术水平的有限以及其他客观条件的影响,我国向低碳企业转型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重重阻碍,转型成本高,而金融业特别是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尚未形成一套健全的体制对低碳企业的低碳金融项目的风险以及还款能力进行评估,不敢对低碳企业的金融项目发放贷款,这对于本就资金短缺的低碳金融项目而言更加是雪上加霜。从实践来看,我国低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确能够享受一些地方政府乃至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在发展过程中也能够逐步树立起绿色企业形象。尽管如此,商业银行对发放贷款的严苛性、安全性以及收益性,低碳企业想要企业自身的低碳金融项目获得贷款支持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低碳金融相较于传统金融而言,其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同样重视环境保护,因而其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保护的成本投入远远高于传统的金融业,这与目前我国的金融业的实际发展理念还不相符。因而,我国低碳金融在享有较高的社会民声的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经济压力。

3.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而言,国际上关于节能减排最权威的国际公约便是于1997年于日本京都通过的《京都议定书》,后于2011年在南非规定了《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限。虽然,相较于上个世纪而言,各国政府都已经重视并积极投身实践来进行节能减排,但是,立法上却并未取得什么实质性进展,特备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减排任务轻,政府对于企业的减排监管过于宽松,也未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碳排放行为,这导致部分企业仍然至人类生存环境于不顾,大肆排放污染物。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银行业的前景分析

1.碳交易市场出现的历史原因。

随着《京都议定书》的实施,各国在碳排放上都承担起了应承担的责任。然而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为了减少本国的碳排放,在能源开发与利用上不惜花费大成本,但目前而言其效果还并不十分显著。因此,其减排成本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而反观发展中国家,其能源利用率低下,减排压力小,减排成本低廉。上述现象直接导致同一减排单位的国别差价,进而,各国政府、企业为了平衡低碳减排目标,开始以金钱换取低碳排放指标,低碳交易市场应运而生。

2.我国银行业在低碳经济大背景下的发展前景。

虽然自出现后,低碳交易市场曾受到过一定的打击,市场也曾一度陷入低迷状态,碳排放价格也曾经大幅度下跌。但是,上述现象都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例如,碳交易市场初期缺乏健全的制度管理、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等因素的考虑未加入《京都议定书》,这些原因都是导致国际上碳交易市场中碳排放价格大幅波动的重大原因。然而,在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国家的经济都开始出现了复苏现象。金融业相关学者认为,自2011年后,碳交易市场已经显露生机,这也为各国碳产品的创新以及碳交易市场的繁荣提供了一个有利时机。与此同时,各国政府也开始逐渐意识到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性,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中央政府,都给予了我国的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以极大的政策扶持,我们也可以从互联网、报纸以及电视等传媒媒介上了解到我国政府在低碳金融发展过程中给予的政策扶持措施。自我国上一届领导班子以来,我国政府就已经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任务之一。作为一个拥有13多亿人口的经济大国,我国拥有着令人瞩目的碳交易市场发展潜力,而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的参与,将会给碳交易市场带来巨大的金融支持,注入新的活力。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之下还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低碳企业想要从银行获得贷款支持也困难重重,但是应当看到,无论是我国的低碳交易市场还是低碳金融产品的创新都为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而如何把握当下的发展契机,才是我国银行业应当予以关注的问题。

四、结语

篇4

    银行保险业务现状

    (一)经营模式以为主。现在,国内商业银行保险业务还以模式为主,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不占用银行资金,没有经营风险;可以为未来全面进入保险领域积累管理经验,提高人员业务素质,在开办初期适宜采取这一模式;短期内可以收到明显的经济效益。缺点是缺乏长期性,不能获得保险业务更大的收益。

    (二)产品以分红趸交类为主。客户在银行柜面购买保险产品,很容易与银行存款进行比较,所以客户比较喜欢的银行保险产品还是与银行存款相似,投资短、收益快的趸缴产品。目前热销的各渠道的银保寿险产品(表略):2005年5月20日,中国“最受欢迎的寿险险种”揭晓,此次评选完全是通过中国目前访问量最高、最受欢迎的保险门户网站--保网,由全国各地的网友投票产生的。其结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入选的“最受欢迎的寿险险种”(表略)均反映了老百姓的心声。两表对比显示,银行保险产品以分红趸缴产品为主,同期市场需求以保障型期缴产品为主,二者存在很大差异。

    (三)业务拓展以柜员个人营销为主。客户去银行办理存取款业务时,对保险产品知之甚少,主动购买的比例很低,完全依靠银行基层柜员的说明和鼓动。商业银行为快速发展保险业务,把业务收入按比例奖励给经办人员,提高柜员的积极性。

    (四)客户以传统的银行客户群为主。银行保险业务在我国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据调查,在14万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中,有至少40%的存款目的是为了防病、养老、教育等,也就是应当至少有5万亿元会流向保险公司。同时,一项对于银行高端客户的调查显示,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中、高端客户约占银行客户的15%左右,其中64%的此类客户考虑在三年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这些潜在客户的理财金额人均高达14.4万元。所以说,银行的VIP客户群体是银代产品的潜在客户群。

    银行保险前景分析和发展思路

    银行业的竞争远比保险公司激烈,这直接反映在产品的不断创新和对客户的争夺上。保险公司与银行业互融成必然。互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混业经营。工行利用工银亚洲涉足保险业、中信银行参股信诚人寿、平安收购福建亚洲银行,中行所属的中银保险正式运营,到交行和建行已向银监会申请发起或合资成立保险公司,金融混业的格局日趋明朗。另一种形式是更紧密的或其他形式合作关系。目前,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还停留在协议合作阶段,但随着保险资金“1+1”银行独家托管制2006年即将实施,保费归集、账户开立、投资运用、理赔支付等全部交给一家银行实现,银保互融性不断增强,农行寻找适合的保险公司结成战略合作伙伴,成立合资公司建立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也是发展的必然。银行保险作为一项可以为银行、保险、客户三方带来利益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中间业务,正是银行应积极投入,努力发展增强自身竞争实力的良好渠道。

    (一)合理定位,明确发展方向。银行应根据自身的可用资本数量和管理水平选择走混业经营或形式与保险行业互融。目前我国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高,过去一直采取分业经营,对保险行业还比较陌生,缺乏保险专业人员,但具有网点覆盖面广、信誉良好、网络完备、拥有一大批稳定的客户群体等优势,最好的途径就是先走,然后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条件成熟时选择直接投资方式。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管理水平和资本充足率较高,网点相对较少,所以不适合走模式,选择直接投资的混业经营模式,然后由其他大型银行业务,则更为有利。

    (二)加强银保合作,建立保险公司和产品的准入退出机制。保险行业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商业银行在开办保险业务时,有必要制定完善的准入标准。银保合作关系的确立方面,国有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关系的确立是自上而下的,为此,银行可以选择实力雄厚、信誉良好的保险公司“择优而代”,从而提高效益,降低风险,维护自身信誉、利益。经营行应在上级行允许的范围内,结合当地各家保险公司的履约能力、人员配置、行业道德等主、客观因素,确定业务合作关系,然后可以按照“业绩排队、末位淘汰”的原则,建立起保险公司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产品的甄别方面,个性化、具有理财+保障的保险产品组合是保险产品的发展趋势,功能要加快保险产品创新和结构调整,把握市场行情,仔细研究各家保险公司的现有产品类别和明细条款,在同等类型的产品中,择优推介;另外,要加强与保险公司的沟通与交流,引导保险公司开发适合银行客户群的银保产品,如与按揭贷款有联系的保险产品、与信用卡透支有联系的保险产品、责任险等。

篇5

银行保险业务现状

(一)经营模式以为主。现在,国内商业银行保险业务还以模式为主,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不占用银行资金,没有经营风险;可以为未来全面进入保险领域积累管理经验,提高人员业务素质,在开办初期适宜采取这一模式;短期内可以收到明显的经济效益。缺点是缺乏长期性,不能获得保险业务更大的收益。

(二)产品以分红趸交类为主。客户在银行柜面购买保险产品,很容易与银行存款进行比较,所以客户比较喜欢的银行保险产品还是与银行存款相似,投资短、收益快的趸缴产品。目前热销的各渠道的银保寿险产品(表略):2005年5月20日,中国“最受欢迎的寿险险种”揭晓,此次评选完全是通过中国目前访问量最高、最受欢迎的保险门户网站--保网,由全国各地的网友投票产生的。其结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入选的“最受欢迎的寿险险种”(表略)均反映了老百姓的心声。两表对比显示,银行保险产品以分红趸缴产品为主,同期市场需求以保障型期缴产品为主,二者存在很大差异。

(三)业务拓展以柜员个人营销为主。客户去银行办理存取款业务时,对保险产品知之甚少,主动购买的比例很低,完全依靠银行基层柜员的说明和鼓动。商业银行为快速发展保险业务,把业务收入按比例奖励给经办人员,提高柜员的积极性。

(四)客户以传统的银行客户群为主。银行保险业务在我国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据调查,在14万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中,有至少40%的存款目的是为了防病、养老、教育等,也就是应当至少有5万亿元会流向保险公司。同时,一项对于银行高端客户的调查显示,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中、高端客户约占银行客户的15%左右,其中64%的此类客户考虑在三年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这些潜在客户的理财金额人均高达14.4万元。所以说,银行的VIP客户群体是银代产品的潜在客户群。

银行保险前景分析和发展思路

银行业的竞争远比保险公司激烈,这直接反映在产品的不断创新和对客户的争夺上。保险公司与银行业互融成必然。互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混业经营。工行利用工银亚洲涉足保险业、中信银行参股信诚人寿、平安收购福建亚洲银行,中行所属的中银保险正式运营,到交行和建行已向银监会申请发起或合资成立保险公司,金融混业的格局日趋明朗。另一种形式是更紧密的或其他形式合作关系。目前,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还停留在协议合作阶段,但随着保险资金“1+1”银行独家托管制2006年即将实施,保费归集、账户开立、投资运用、理赔支付等全部交给一家银行实现,银保互融性不断增强,农行寻找适合的保险公司结成战略合作伙伴,成立合资公司建立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也是发展的必然。银行保险作为一项可以为银行、保险、客户三方带来利益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中间业务,正是银行应积极投入,努力发展增强自身竞争实力的良好渠道。

(一)合理定位,明确发展方向。银行应根据自身的可用资本数量和管理水平选择走混业经营或形式与保险行业互融。目前我国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高,过去一直采取分业经营,对保险行业还比较陌生,缺乏保险专业人员,但具有网点覆盖面广、信誉良好、网络完备、拥有一大批稳定的客户群体等优势,最好的途径就是先走,然后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条件成熟时选择直接投资方式。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管理水平和资本充足率较高,网点相对较少,所以不适合走模式,选择直接投资的混业经营模式,然后由其他大型银行业务,则更为有利。

(二)加强银保合作,建立保险公司和产品的准入退出机制。保险行业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商业银行在开办保险业务时,有必要制定完善的准入标准。银保合作关系的确立方面,国有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关系的确立是自上而下的,为此,银行可以选择实力雄厚、信誉良好的保险公司“择优而代”,从而提高效益,降低风险,维护自身信誉、利益。经营行应在上级行允许的范围内,结合当地各家保险公司的履约能力、人员配置、行业道德等主、客观因素,确定业务合作关系,然后可以按照“业绩排队、末位淘汰”的原则,建立起保险公司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产品的甄别方面,个性化、具有理财+保障的保险产品组合是保险产品的发展趋势,功能要加快保险产品创新和结构调整,把握市场行情,仔细研究各家保险公司的现有产品类别和明细条款,在同等类型的产品中,择优推介;另外,要加强与保险公司的沟通与交流,引导保险公司开发适合银行客户群的银保产品,如与按揭贷款有联系的保险产品、与信用卡透支有联系的保险产品、责任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