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范文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3: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篇1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途径

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目前随着我国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提出,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随着科学技术的整体发展,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在农业生活中,存在着一些竭泽而渔的现象,这对农业的持续发展以及农作物的卫生安全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基于此,文章围绕可持续农业经济为中心,分四个部分展开了细致的分析探讨,旨在提供一些该方面的理论参考。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在其含义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即可持续的生产、可持续的经济运作以及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其中生产可持续指的是在农业生产运作中,满足稳定长期的农产品生产提供,而这一点也是人类能够在地球上生存的基础;经济的可持续性指的是,在满足人类基本生活条件之下,能够不断实现从事农业生产人员的收入增加,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在农业生产的结构上进行调节,并且在生产技术上也不断给以创新;生态的可持续指的是人类在进行农业生产中,不能对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过大的影响。要实现农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这是保障长期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基础。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及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其目的是实现现代科学技术和生态环境的结合,进而保障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进而不断推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出现。从整体上观察发展可持续农业,其目的更多的是在农业发展中,通过可再生的农业经济体系以及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其中,并且总体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进而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化。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意义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进而保障农产品供应的稳定、安全;其次为通过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实行,逐步提升农业生产者的环保意识,也提升其经济上的收入;最后还有利于人类将自然和人类之间的不可逆关系给以捋顺。

3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

在我国实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总体上制定出一个相关的发展大战略,进而透过这个战略,找出明确的方向。首先必须认知到,目前在世界范围上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受到极高的重视,而发达国家更多的是着眼于目前不断恶化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并且已经逐渐探索出了一条道路。而随着对自然形态和社会形态的不断深化研究,已经证明发达国家所研究和总结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战略是切实可行的,并且在其本国中也具体实行了。在具体措施上,在农业生产上,将目前十分发达的信息技术投入了其中,并且实现科学化的控管,通过生物技术在农作物调节上也采用生物自身调节的模式,最后实现了农业生产对环境影响的零损害,如图1所示是日本爱东町的农业生产模式,其便实现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零损害。较之发达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上的动作,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方面还属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手段技术还是在资金扶持上,都难以和目前的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因此当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大战略制定时,不可以完全复制和套用发达国家的模式,而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吸取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战略中的优秀部分,进而实现针对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战略制定。具体而言,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大战略制定上,必须深入细致地对我国的农业发展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进而以我国的农业发展情况作为基础进行战略制定。并且在目标上必须放在农村综合开发、食品安全保障以及生态资源保护之上。进而达到通过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大战略的落实,实现农村落后地区的精准扶贫,农业科技和生态保护建设的同步,促使我国的农业科研部门不断研发出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切实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

4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4.1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指的是充分利用目前发达的农业科学技术以及研究成果,以及农业系统自身所具备的平衡和自我修复能力,遵循整体协调发展、充分开发区域资源的优势,采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模式,对农林牧副渔进行合理的调整发展,进而实现农业生产的优产高产和优质高效,保障农业经济和生态的有效循环,最终实现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之间的和谐化发展。

4.2三色农业

所为三色农业,其指的是白色农业、绿色农业和蓝色农业。三色农业在我国最早是由包建中老先生所提出的,同时也是钱学森老先生所致力推荐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其中绿色农业指的是,在绿色植物的种植业中,以及赖以其生存的畜牧养殖业,在所需的原材上,只需要水、光、土和气几种;蓝色农业所指是水域农业,而且是以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作为主要的开放区域,逐渐将陆地上的生物资源转移至海洋生物的资源开发上,进而减少对有限陆地资源的消耗;白色农业是在生物技术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其所依靠的是微生物学,以生物工程作为主要的技术载体,实现农业生产的工业化,目前较为成熟的白色农业主要包括酶工程、发酵工程几种。

4.3精准农业

精准农业是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农业学者所提出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并且目前在发达国家已经得了具体的实施。精准农业其所指的是,摒弃传统牺牲环境、消耗大量资源,但产出较低的农业生产模式,充分利用目前先进的科学技术,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变率处理设备等高新技术融入其中,进而实现农作物生长产量有影响因素的精准采集,并且分析得出最佳的农作物生长环境,从而在农作物生长中尽可能去达到最佳生长环境,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化,也可以称作配方农业。

4.4集约型农业

集约型农业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家刘思华所提出的一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集约型农业发展模式充分的参考、结合了我国的农业实际国情,特别适用于我国农业资源匮乏,人多地少的基本情况,在其具体内容上主要包括:稳定持续提升农产品自给率和商品率、土地的使用生产力;稳定持续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收入;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置的建设质量,不断健全和营造生态农业发展必需的环境基础;优化农业生产的管理体系,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最后在国家层面,需要构建一个顺畅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不断优化国内的农业政策环境。

5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人口数量位于世界第一位,但是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却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左右,因此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是确保我国能够不断发展,解决最为基本吃饭问题的必要措施。具体而言,我国在进行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大战略制定时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的情况,参考目前发达国家成功的农业生产模式,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三色农业、精准农业以及集约型的农业,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

[参考文献]

[1]宁强,张萌,崔文艳,等.论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5).

[2]杨婧.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J].中国商论,2016(05).

[3]赵琨.我国农机化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作用关系的实证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4(08).

篇2

我国在环境保护还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环境污染十分严重:

(1)水污染。水污染是指天然洁净水由于人类活动而被玷污的现象。主要的水环境污染物有以下几类:悬浮物;耗氧有机物;植物性营养物;重金属;酸碱污染;石油类;难降解有机物;放射性物质;热污染;病原体。

(2)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按其来源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系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而在大气中一次污染物之间或一次污染物与大气的正常成分之间发生化学作用生成的污染物,常称为二次污染物,它常比一次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更为严重。

(3)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是全球三大环境要素(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问题之一,也是全世界普遍关注和研究的主要环境问题。土壤污染对环境和人类造成的影响与危害在于它可导致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有害物质在植物体内累积,并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以致危害人体健康。

二、强化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大力提高全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一是要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各级教育部门逐步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高等教育全过程中。二是要加强可持续发展宣传和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电影、广播、报刊、书籍等大众传媒,积极宣传可持续发展思想。三是要加强可持续发展培训。《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需要群众的广泛参与,各级领导干部担负着组织实施的重任。因此,应把各级管理干部,特别是各级决策层干部的可持续发展培训,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

(2)实施系统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政策。一是人口问题,要保持人口规模与资源供求之间的平衡,将人口增长率维持在经济与资源能承受的水平上;二是工业发展,要建立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核心的工业发展道路,实施清洁生产。因地球上70%—80%的污染物来自资源的浪费,因此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和资源节约型的企业,将污染物消除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三是农业生产,推广生态农业,实施合理利用土地政策,合理灌溉与用水政策,科学施肥与农药政策;四是城市发展,建立合理的城市结构,控制大城市发展,合理发展中小城镇;以城市发展的空间规划及生态规划为基础,实施有利于城市合理布局的投资政策;实施城市绿化和自然保护政策。

篇3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对策

1、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及意义

1.1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一条根本途径

生态农业要本着国情为出发点,遵照生态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实行农业生产,无疑会使农业生产水平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并加速农业发展战略转移,使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

1.2生态农业的发展关乎人类健康及绿色食品的保障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活动中大量使用化肥及农药,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生态平衡。发展生态农业则可充分发挥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与人类的相互作用,采用物种或品种轮换的种植方法,并利用天敌防治害虫,从而减少化肥与农药使用量,生产出绿色无污染产品,因此生态农业可以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较好的生态环境。

1.3生态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得以提升

发展生态农业,可大大提升经济效益。由于生态农业,不但可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及增值作用,还能加速物质循环及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与此同时,还能为社会创造品种多样化的质优农产品,可以确保人们对农产品日渐增长的扩大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应大力提倡。

2、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1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与资源短缺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改善,在不久的将来,巨大的生态危机就不可避免。基于此,要从根本上转变以往的农业生产方式,合理使用生态资源,同时建立起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新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与市场的基本需求相适应,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结合本地区的产业特点,对现代的相关经济和产业进行调整,以突出农业生产的地区优势。

2.2生态农业建设是未来我国农业生产所追求的目标

在未来的农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要把对农业资源的利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合理发展与运用生态环境。与此同时,还要把传统与现代农业技术中的优势相结合,并不断完善,建立起优势更加显著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新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使未来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真正实现经济、生态与社会发展效益的协调统一。

2.3生态农业建设可使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生态农业,是通过对自然、社会及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结构的改造与调整,并采取有效措施,使自然资源与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副产品及废弃物得以多层次与多途径的合理利用,大大降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少污染的发生。基于此,生态农业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

3、促进与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关措施

3.1加强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

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目前仍处在初级阶段,要想使人们转变传统观念,进一步了解并接纳生态农业,需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同时强化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进行生态农业的推广,切实使生态农业的理念深入人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生态农业的推广与发展。

3.2建立生态农业保障体系

发展生态农业,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如服务、技术及资金保障体系,使生态农业体系具备专业技术人员的智力支撑以及农技服务网络的信息支撑,更加有利于培训与引导农民按照农业技术规程,进行生态农业建设。要落实上级的各项惠农政策,并及时制定出台相应的扶持优惠措施,切实促进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

3.3从严把控人口数量,降低带给土地的沉重压力

众所周知,我国人均占有土地非常有限,在当前生产力状况下,土地的数量很难供养众多的人口。人口如果增加太多,就会超出土地的实际承载状况,必然导致土地的掠夺式开垦,这必定会极大地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土地的持久运用。所以,坚定不移地合理把控人口数量、追求人口质量要坚持下去,这是达到土地持久运用的关键举措。

3.4逐步促进土地整理垦殖,科学开发后续土地资源

具体措施有:抓紧整理农村的居民地区,要遵循农村宅基地的划分准则,积极进行科学规划,分步骤地推进监管空心村及合并村庄工作,将多余的宅地还给农田,使耕地面积得以拓展。及时整理农田,比如说整理农田里的多余小路、河沟、防护林,减少坟墓用地等。积极调整地块,借助于小块凑成大块的模式,将某些零散的土地并合为比较大块的土地,从而方便规模管理。对废置的土地加以开荒,尽可能让它得到充分利用。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加大对土地资源的科学开发力度。

3.5改善土地运用构成,使土地资源达到最优配置

我国出现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是土地资源没有进行理性搭配,农耕地到处开垦。在农、林、牧业中,林牧业非常微弱,比例相当不合理。所以,对产业构成进行调整,助推优质产品的发展,达到产业化运营是目的,是国内延伸产业链、保持生态平衡、加大百姓收入的不二之选,也是达到区域生态及经济效益双丰收的重要法宝。依照我国的自然社会经济现状,在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时,整体思路要推动农、林(草)、牧全方位发展;在行业构建方面,要凸显饲、农、经三元构成;在实质举措上,要做到草灌优先;在挑选关键技术的时候,要特别重视开发利用高新技术。

4、结语

综上所述,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重生态和经济为基础,并深刻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必要性的认识,对解决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和能源结构的优化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从农业经济效益发展的角度砜矗在发挥重要作用的生态农业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水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2-0083-02

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水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十年来,高消耗和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加剧了城市水资源的紧张趋势,使一些丰水城市或地区也出现了水质污染性缺水,极大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新时期新背景下,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我国在促进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水资源污染浪费问题仍然严重。国家水资源管理部门应该深入研究水资源污染浪费原因,探讨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策略,为我国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1 我国的水资源所面临的具体问题

1.1水资源日益减少

目前我国的水资源发展趋势一直是逐渐在减少,这是我国水资源的基本国情。联合国水资源管理部门曾经做过一项调查,表明水资源危机是继石油资源危机之后出现的又一资源危机。我国长久以来一直在过度砍伐树木、大兴土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森林的蓄水能力,很多丰富的淡水资源都顺着地面流走。甚至我国很多淡水湖都出现枯竭断流的问题,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断流枯竭,这是我国水资源日益减少的最好证明。另外,我国水资源还在供需上存在供不应求的问题。尤其是伴随着城市化以及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一直在加大,水资源缺乏的矛盾无法解决,造成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大,不利于国家经济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稳定。

1.2水污染浪费严重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以及工业发展的不断加速,我国工业用水量也在不断增加,工业用水量的增加也伴随着水污染浪费的日益严重。尤其是近几年,我国工农业污水排放一直呈上升趋势,工农业污水排放也成了我国污水治理的难点。另外,很多城市对于污水处理的设施设备建设不健全,导致污水排放达标率低,很多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湖泊河流,造成水资源的二次污染。此外,我国很多地方都存在着水污染浪费与治理的权钱交易现象,很多大型污染型企业在污水排放上肆意妄为,与地方机关拉帮结伙,都使得水污染浪费日益严重,使得水污染浪费处理得不到解决。

2 对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充分利用的具体措施

2.1通过水行政管理部门的政策措施

对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充分利用首先要通过国家水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这是做好水资源管理保护的关键。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充分利用监督保证机构,通过监督保证机构的监督管理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另外,国家还应该充分利用部门行政手段,通过行政手段对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充分利用进行相应的引导。为了缓和水资源供需矛盾,国家还应该对农业甚至工业结构做好相应的调整,鼓励农民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相对不高的企业,从而降低对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此外,对于水资源严重缺乏的西北地区,当地政府应该鼓励农民退耕还林、退耕还原,同时国家执法部门还应该加大对水资源保护的执法力度,严格限制甚至杜绝高污染高浪费水资源的企业。

2.2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目前我国对于水资源污染与浪费严重的行业主要在于工业、农业以及居民生活用水,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工业、农业以及居民生活用水量不断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严重。为了加快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有效保护,国家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水资源保护奖励机制,大力推广水资源设备的投资与使用,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减少用水的浪费。另外,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供水、用水、节水和污水处理等各个环节的有效管理与约束制度,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最大限度的做好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

2.3做好群众的宣传教育,让群众参与水资源保护管理工作

群众才是用水的关键和主体,让群众认识到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各地有关部门应该采取一些相应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群众水资源节约与保护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群众对水资源节约与保护的意识贯彻到生活细节当中,另外在农村,农村可以多设立一些警示牌,呼吁人们做好水资源保护工作,做好对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总之,做好群众的宣传教育,让群众参与水资源保护管理工作,是国家做好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的重要环节。

3结论

水资源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我国的农、林、渔等行业都离不开对水资源的利用,然而伴随着水资源污染与浪费的不断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也不断加大。中国水资源的短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面对21世纪水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必须坚持以水资源合理配置为基础,高效利用为根本,有效保护为前提,走向一条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我国在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在实际的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做好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工作,不仅需要政府政策支持,而且还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邓玲玲.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

[2]刘永懋,宿华,刘巍.中国水资源的现状与未来——21世纪水资源管理战略[J].水资源保护,2011(4).

篇5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产业;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对此,我们必须深刻加以领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有其深刻的哲学内涵,生态文明需要我们认识在经济高速发展下环境污染所要付出的代价,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产物。生态文明的生态中,经济、社会、自然是统一的,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有机整体。生态文明,以生态化的产业为主导,以完善的制度为保障,以较高的环保意识为依托,它体现着一个社会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的文明状态。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宗旨,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克服负面效应,积极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被全球所广泛关注。早在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自此以后,各国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含意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很多的定义。这其中只有在1978年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特兰报告书中所提出的定义,最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亦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既有联系,又不等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要求是可持续。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发展。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如大气、海洋、淡水、森林和土地等,才能得到可持续的长久的发展,才能使子孙后代持续发展和安居乐业。所以,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三、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向世界宣告了我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决心和勇气,显示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态度。同时,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将使经济、生态、环境、人文、民生面貌得到很大改观。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形成制度安排,建立长效机制。

(一)将发展生态经济放在战略首位

既要促进发展,又要保护生态,二者的结合点就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生态经济。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就是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繁荣发展服务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为加快发展服务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培育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

(二)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强度为目标,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核准和备案的强制性门槛,全面实施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体系建设。严格执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严把项目审批关,发挥环保审批的前置作用,对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将原料使用、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纳入环境评价之中,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以及污染物产生量少的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从源头上减少工业污染。

(三)建立生态文明考核激励机制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将生态优先作为我国发展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重大战略方针,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指标列入考核各级政府及主要负责人政绩的重要内容,促使其积极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加快建设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生态恢复补偿机制和环境价格体系,实行排污总量有价分配制度等。

(四)加强生态文明法制建设

健全的生态法律制度是生态文明最好的阐释,也是生态保护的最后屏障。根据我国实际,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制定并实施二十多年,但仍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目前,要加紧落实环境责任追究制,尤其是刑事责任的追究制度,下决心对违法超标排污企业加大处罚力度,严惩环境违法行为,提高违法成本。要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法律制度体系,以制度规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建立生态文明保障体系

首先是政策支持。制定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强力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同时,建立企业参与生态产业的促进机制,在政策方面给予倾斜,在资金方面给予补偿。

其次,要建立长效投入机制。结合实际,循序渐进,政府要列出专门的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定期投入环境污染治理,投入生态经济示范项目建设中。

再次,要引导促进社会资金更多的投入生态产业的发展中,形成发展合力;技术支持体系主要是要重点引进并推广一批成熟适用的生态绿色新技术。引进并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符合绿色生态理念的高科技项目,为生态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持。

(六)提高社会生态环保意识

要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全社会的环境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生态城市、生态人居环境等科普知识,促进公众生态价值观念的形成;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模式。要大力倡导践行绿色消费,引导广大民众安全消费、适度消费、节约消费,坚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切实把节约、保护环境付诸在行动之中。引导和推动全社会形成提倡节约和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良好风气。

参考文献:

[1]束洪福.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对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04).

[2]王国聘.生态文明建设及其路径选择[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2).

篇6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作为“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唯一出路”已成为世界各国之共识。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在世界许多地区产生了水资源污染、水资源短缺等严重问题。如何使有限的水资源满足不断增加的需水要求,同时又不导致水质恶化呢?这就给研究水资源的学术界提出了一个十分严峻又富有挑战性的课题。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水文计划工作组将“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定义为“支撑从现在到未来社会及其福利而不破坏它们赖以生存的水文循环及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水的管理与使用”。这是针对现行水资源管理提出的新的思路,即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但是,如何去量化研究它?以及如何在定量上来寻找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决策?还是一个难题。

本文从量化的角度,提出一套定量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包括: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规划与管理的量化研究方法以及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并给出在可持续发展思路指导下的水利规划研究方法步骤;最后给出一个具体应用实例。

1水利规划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

1.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关于“可持续发展”这一术语的定义,目前有许多种。最常被引用的定义仍是1987年Brundtland夫人等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上提出的定义,即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在社会经济发展和能源开发中,以确保它满足目前的需要而不破坏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7]。

综观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论述,可以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概括为:⑴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但可持续发展所鼓励的经济增长决不是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而是力求减少消耗、避免浪费、减小对环境的压力。⑵促进社会进步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但短期的经济增长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⑶可持续发展以资源、环境为基础,社会进步、经济增长必须同资源环境可承载能力相协调。⑷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以适宜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条件,必须有全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

1.2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生态环境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规划目标,是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源源不断的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在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以及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公平合理的分配。因此,水利规划研究的对象系统应该界定在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环境复合系统上。在这个复合系统中,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环境三大子系统相互作用与影响,构成了有机的整体。

(1)生态环境系统和水资源系统是社会经济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们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

(2)社会经济系统在发展的同时,一方面通过消耗资源和排放废物对生态环境和水资源进行污染破坏,降低它们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又通过环境治理和水利投资对生态环境和水资源进行恢复补偿,以提高它们的承载能力。

(3)水资源系统在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之间起到一条纽带作用。它置身于生态环境系统之中,是组成和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子。同时它又是自然和人工的复合系统,一方面靠流域水文循环过程产生其物质性;另一方面靠水利工程设施实现其资源性。

1.3现行水利规划面临的挑战

就现行的水利规划而言,主要考虑的是:经济效益(economicbenefit)、技术效率(technicalefficiency)和实施的可靠性(performancereliability)。尽管它们仍然被应用,但已经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21世纪议程》要求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高度,已迫切需要逐步转变到新的行为准则。需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研究和制定水利规划。具体地说,现行水利规划面临以下挑战:(1)不仅需要考虑经济效益,而且迫切需要考虑社会效益、环境效益;(2)需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考虑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考虑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协调;(3)不仅需要研究水资源、水利工程建设等问题,而且要研究社会经济系统发展变化以及与水资源-生态环境间的协调问题。(4)不仅仅要考虑水资源的供需平衡,而且要考虑不同区域、不同时代人(现代与后代)用水间的平衡。以谋求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2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规划方法量化研究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使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在文[1]中,作者曾对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进行了度量,引进了发展综合指标测度DD。它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标EG与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标LI的集成,计算式如下:

它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两大方面、且在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系统中运行、满足一定约束条件、要求总体效益最大的优化模型。该模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多阶段非线性优化模型,其求解比较困难。对此,作者在文[3]介绍了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的方法,求得模型的近似最优解。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计算工作量。

3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规划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基本的研究思路和过程介绍如下:

(1)根据研究区的具体实际,制定水利规划的依据、具体任务、目标和指导思想。重点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建立社会经济主要指标的发展预测模型,对未来不同规划水平年的发展状况进行科学预测;

(3)分析研究区水资源量和可供水资源量,并建立水量模型,以作为研究的基础模型;

(4)综合社会经济系统和水资源与环境系统之间的联系,建立“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耦合模型”。作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基础模型;

(5)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量化方法,并建立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6)通过优化模型的求解和优化方案的寻找,来制定水利规划的具体内容。

详细的研究过程及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4应用实例——新疆博斯腾湖流域水利规划与水资源管理研究

博斯腾湖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泊。它既是开都河的尾闾,又是孔雀河的源头,兼有开都河来水的水资源调控、孔雀河流域农田灌溉、工业及城乡生活用水、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向塔里木河中下游紧急调水等多种功能。在水资源十分珍贵的新疆南部地区,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流入博斯腾湖的常年性河流只有开都河。开都河发源于西部积雪的高山(天山中部),由冰雪融水补给,也是天山南坡水量丰富的河流之一。在宝浪苏木处,该河流又分为东、西两支,东支注入博斯腾湖大湖,西支注入博斯腾湖小湖。以开都河为界(宝浪苏木分水枢纽以下,以东支为界),把开都河流域分成左、右两个灌区。灌区从开都河引水进行农田灌溉,并不断向大、小湖排水(盐)。经过博斯腾湖的调节,从大湖出口——西泵站、小湖出口——达吾提闸汇入到孔雀河,肩负着孔雀河流域农田灌溉、工业及城乡生活用水等重担。

如何协调该区工业、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如何协调上游灌区(即开都河灌区)发展规模与下游灌区(即孔雀河灌区)发展规模的关系?目前该区发展态势如何?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保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等。这些都是急待回答的问题。

由于在博斯腾湖流域,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水资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保证该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作者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水利局合作,开展了《博斯腾湖流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应用研究》。

首先,进行水文学、生态学基础研究、社会经济系统动态变化系统研究,得到全流域水量水质生态耦合系统模型和社会经济发展预测模型;

篇7

关键词:生态文明;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

1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林业资源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湿地、保护生态系统完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改善林业资源的管理,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有利于林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有利于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推动生态农业和生态林业的发展,也有利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加快林业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全面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林业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作用。

2当前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工作还存在一些尚待破解的关键问题。一是我国的森林资源总量不断减少,森林覆盖率较低并且质量不高,林分平均胸径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林木龄组结构和树种结构不合理,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森林资源的强烈需求。二是林业科技及专业水平较低,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匮乏,林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层次低、贡献率小,缺乏精细化科学化的先进管理技术,不能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三是社会大众的积极性不高。林业管理没有可行的社会化筹资机制,社会大众在植树造林、林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支持度和积极性不高,造成一些重点林业建设项目因资金问题而滞后延期。四是林业资源采育不均衡,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林木开采量与日俱增,加上林木生长缓慢且林场建设滞后,导致林业资源失衡,影响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五是林业补偿机制不健全。为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林木使用人应根据开采地区的林业资源形势和开采量等因素向林业管理部门缴纳一定经费或对林业环境做出一定的贡献,但目前还缺乏明确的法律条文或制度规定。六是林业部门职能定位不规范,林业保护缺乏监管力度。我国目前的林业管理部门职能定位不合理不科学,管理体制较为落后,对于地方政府、部分单位和个人的乱砍滥伐、违法违规开采毁林等行为,地方林业管理部门还缺乏应有的监管力度。

3发达国家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美国的林业资源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得益于其长久以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管理模式。不仅美国联邦制定了多项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法律,各州、市也制定了相应的和特定的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法规。美国林业的责权、产权和管理权划分明确,产权明晰,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和责任,便于林业的科学管理及可持续发展。英国政府为了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保障林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如投资体制创新、参与机制创新和政策体系创新等政策,有力地促进了英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德国具有健全合理的森林管理制度和林业法规,在编制10年采伐计划的基础上实行限额采伐制度,并明确采伐量要小于生长量,林业管理机构健全合理,责权划分明确。日本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管理使其逐渐成为世界发达林业国家之一,其林业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科学完备,同时拟制了科学严谨的6种森林计划,确保了林业可持续发展。

4生态文明视角下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4.1健全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现有的林业法律体系存在不完备、不科学、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国家应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下,通过清理、修改、新建和补充等形式,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林业法律体系,地方政府应构建符合本区域特色的林业法规,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法理支撑[2]。

4.2科学明确林业资源定位

不同区域的林业资源有着不同的功能定位,应采取差异化方法从乡镇一级对林业资源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明确林业资源的利用目的和方式。

4.3加强林业的科技管理和发展

我国林业的管理和科技发展水平较低,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技术和经验,实现林业发展的科学化现代化,提高林业管理的科技水平和质量。

4.4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

各级政府和领导要高度重视生态视角下的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通过召开会议、签订责任书等形式加强组织领导,通过文件、电视、广告和标语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教育,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性。

4.5加大伐区监督和管理力度

各地要加大伐区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完善监督管理制度,明确伐区责任人和专职领导,定期不定期地对伐区进行抽查和巡视,对砍伐后的林区进行跨区域检查验收。

4.6构建森林生态补偿体系

通过推动生态化的税收制度、完善生态管理体制、增加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和争取国际补偿等方式,构建完备的生态补偿体系机制,实现生态视角下的林业可持续发展[3]。

5结束语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林业管理部门要不断改善林业管理,还要着力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

参考文献:

[1]秦涛,张骅.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J].防护林科技,2013(6):44-46.

[2]杨海燕.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探讨[J].现代园艺,2015(16):223.

篇8

[论文摘要]水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合理利用水资源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时展的主题。所以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得水资源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尤为重要,本文针对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以及水资源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措施,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水资源的枯竭似乎已经成为近来比较敏感的话题,无论我们曾经如何认为地球是一个蓝色星球,百分之七十是海洋组成,但是淡水资源的缺乏确实成为一种伤痛,人类是离不开水而生存的,所以不管是科学家还是政府官员们都在思考水资源的再利用或是水资源的节省能否给地球带来一点希望。

一、我国的水资源的利用现状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水资源贫乏,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但由于我国人口巨大,土地广阔,就目前来讲,全国水资源量已经出现了严重赤字,其中城市缺水大约60亿立方米,农业缺水200亿立方米。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地表淡水的贫乏使得城市生活面临着困境。国家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出台过相关法律,但是结果还是不断的浪费;曾经有一个大型工程叫做南水北调,希望用调节可以利用的资源来达到中国区域水资源不平衡的问题,但是目前来看,水资源的问题还是日益突出。

二、我国的水资源所面临的具体问题

(一)水资源供需存在供不应求的问题

今后的几十年内我国的人口大量增长将会是对水资源问题的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对我国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目标的挑战。另外,由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正处在飞速的增长时期,所以会出现工业用水大量增长的问题,从而导致水资源供求矛盾更加明显。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一方面由于发展的需要会对水的需求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导致的结果是废水的排放量也会相应快速增长。

(二)水污染严重

由于我国经济正在快速地发展,工业也更加发达,从而导致工农业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尤其近年来,我国的污水排放量已经非常巨大。由于长期在粗放型模式的操作下,我国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再生,缺乏对污水处理和排放的有效控制,致使水资源被消耗和被污染。由于我国许多城市的工业和生活污水都是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入了一些水域,所以就使得我国很多城市大部分水环境质量越来越差。另一方面,由于环境污染的加剧,也进一步地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从而使一些原本水资源丰富的城市出现了水资源短缺的危机。

(三)水资源浪费严重

在城市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工业和生活用水却存在着浪费的问题。因为对水资源开发的不合理,比如拦河修坝,在上游对水资源进行过度的开发和利用,而在下游却无水可用,从而违背了水资源在上下游的合理分配利用的原则,严重地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和工作。

三、对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利用的具体措施

(一)政府的政策措施

出台或建立完善的相关水资源的管理政策,同时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是水资源能够被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所以我国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监督保证机构,为水的社会循环永续利用提供必要的法律基础和保障。另外,政府应当运用合理的行政手段来加以引导,比如在保证经济合理发展的基础上,适当地降低水资源使用总量,从而缓和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同时对于农业的结构内部进行转化,鼓励农民更多地发展渔业、林业等对水资源需求比较少的行业,从而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政府对于水资源的政策多年来并不少见,但是成效不大,原因在政策虽有,但是执行力度不大,从而导致了还是无法见效,因为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对于公民本身来说是无法立法的,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往水里吐口痰就把他抓起来劳改,所以也就形成了立法难的问题,而针对企业的污水排放虽然有法律,但是由于这些企业的利益与社会效益密切相关,所以在其违背法律时政府宁可采取罚款也不想去关闭其生产,所以也就造成了多层次的难度。

(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在未来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水资源不足的矛盾有可能会更加突出。如果不能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有限的水资源环境约束将对经济的快速增长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措施,应该依靠在农业、工业、生活等各个方面大力节水,其中利用水价调节用水行为是实现可持续用水方式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工业和居民用水价格比较低,农业用水几乎是没有价格的,要在大众可承受的范围内,逐渐提高用水价格,或者在配额限度内实行低价格,而对超标用水收取高额的水价。在城市用水上,应当对城市的水价进行不断的调整,采用按水量累进计价。

(三)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完善城市水资源管理体制是实现城市水资源能够可持续发展利用的关键。所以必须建立相应的城市用水的统一管理体制,形成城市供水、用水、节水和污水合理地处理以及对水资源形成集成化的管理与保护,从而保证城市用水的健康、持续和安全。另外,要按照人水和谐的理念,结合水利发展的目标和重点。加强对水资源基础研究和水利项目前期工作的领导,加大前期工作经费的投入,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工程项目建设。

四、结束语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也在日益发达,这些美好的现状却会使得我国的用水总量大幅度地增加,从而出现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所以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如何在对资源需求中找到平衡是确保对水资源能够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问题。所以对水资源的开发应当具有长远的目光,而不是只注重当前的利益肆意开发。

参考文献

[1]狄乾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

钱易.中国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篇9

1.我国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林业资源较少且经营质量较低

我国地域面积广大,但林木覆盖率在世界上处于较低的水平,而且林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处于较低的水平,林业资源的缺乏为我国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隐患。同时,为了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对资源的消耗和使用量剧增,为林业资源的长期发展造成了问题。树木的生长周期较长,在经济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资源的生产量落后于资源的消耗量的情况,长此以往,会造成林业资源的巨大空缺,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成为经济发展的隐忧。

1.2林业资源管理水平达不到标准化要求

我国林业资源的管理和计划也是保障林业资源能够长期可持续使用的重要方面。但在我国的林业资源管理现状中,对树木的保护和使用计划还缺乏专业化的规范,导致林业资源的滥用和不必要的消耗。在市场化经济的条件下,许多企业会选择将利益最大化最为生产经营的目标,而忽视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在没有适当种植树木填补资源空缺的同时却大量砍伐林木,导致林木资源无法实现正常的循环使用和长期的可持续利用。

1.3林业资源的经济水平和发展不平衡

在种植林木的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宜林木生长的土壤和水质条件进行栽培,也要选择不同种类的林木构建不同需求的林木带。在东南部地区,由于林业资源较丰富,经济发展较快,因此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林木市场,促进了林业经济的发展,而中西部地区由于交通等问题的限制发展相对缓慢,地区间的差异可能造成林业资源的浪费,同时延缓林业资源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林业资源的质量要求的差异也会造成市场中的资源质量参差不齐,影响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促进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2.1深化林业经济改革,提供制度政策保障

在市场化经济的条件下,政府要加强对林业资源经济的引导和支持,发挥政府的管理和规范的作用,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经营氛围,为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长期的保障和动力。政府要从国家的整体情况出发,寻求适合林业资源发展的有效措施,明确林木适宜种植的地区和条件,防止因失误造成的资源的浪费和人力的消耗,并做好防护林和经济林的规划,确保林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由于林业资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仅能够作为经济资源参与到国家的经济运行中,还与人民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因此,政府需要提供一定的政策对林业资源加以保护。

2.2加强管理教育,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林业资源的循环使用周期较长,且栽培消耗的时间较长,因此,注重对资源的保护和充分利用成为促进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在林业经济的经营过程中,减少人为的浪费和破坏是重要的方面,因此,要在国民心中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使人民群众意识到保护林业资源的重要性,在长期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从源头上控制资源的消耗和浪费。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可以引入到我国的教育体制中,作为一种可持续的理念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内容,并在长期的国家经济生活中产生持久的影响和人民的自我道德约束。同时,通过社交媒体和通讯媒体等加大宣传的力度,使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

2.3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在林业经济的持续发展过程中,要转变传统观念,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改变传统的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的做法。传统的经济生产活动中,林业资源主要通过工业等形式消耗,难以在循环利用实现价值的重复增加。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林业资源的价值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增添观赏性林木也成为林业资源在经济环境中的重要价值。因此,要促进林业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从增加林业资源的价值出发,优化经济结构,使林业资源在重复利用和价值的层层递增中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林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吸收新的发展形式和发展观念,形成先进的发展体系。

3.总结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源于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保护,我国林业资源总量较少,因此,要加强对现有资源的保护,促进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主要从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促进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展开讨论,希望能对相关从业者提供借鉴和支持,为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作者:郭排峰 单位:山东东明造纸试验林场

参考文献:

[1]杜人杰,曲跃军,孙强等.促进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改革措施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27):9432-9433.

篇10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分析与运用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1010102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要性也逐步的显现出来。做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实现环境友好型发展的重要环节。开展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方式的分析与运用研究,将科学有效的方式全面应用于我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进程中,可以为我国社会以及经济的持续性的、环境友好型的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和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2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现状分析

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分析与运用探究,首先应当明确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现状。由于气候和气温存在的差异,我国不同地域所具有的林业生态现状也不尽相同[1]。

以钦州市为例,钦州市年均雨量约为2104 mm,夏、秋两季是空气湿度大并且降水较多。6月和8月为全年两个降雨高峰,平均相对湿度可以超过80%。冬季为干冷少雨季节,雨量不大,降水量仅占全年雨量的5.9%。夏季降雨量大于蒸发量,冬季蒸发量大于降雨量。由于气候上的优势,钦州市所具有的林业生态环境也存在着十分可观的优越性,同时植树造林和禁止非法盗猎和采伐工作也得到了初步的全面性实施,符合我国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需求[2]。

3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分析

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分析,根据我国林业环境和林业保护工作的开展现状,主要可以将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总结如下。

3.1开展植树造林,禁盗防火工作

植树造林和森林防火工作的开展,无疑是我国林业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很多的城市的林业区,特别是南方城市的林业区,在夏季往往长时间处于高温干燥的状态,因此存在着发生火灾的潜在问题。森林火灾一旦发生,不仅严重的破坏了当地的林业生态环境,同时也对当地居民的人身财产和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同时由于部分不法分子为了谋取更高的经济利益,私自砍伐树木,盗用森林中的自然资源,当地林业局也必须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相关措施,严厉打击违法分子,确保当地林业生态环境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2建立以生态和谐发展为支撑的林副业

很多人存在着林业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只为“提供木材原材料”的思维误区,因此通过林业生态环境获取利益的方式,也往往只是单纯的砍伐木材,这不仅不利于林业生态环境的保障,同时也不能够为当地真正的带来理想的、持久性的经济效益。开展建立以生态和谐发展为支撑的林副业的方式探究,全面提升林业生态环境的发展类型和发展方式的多样性,例如蘑菇、木耳的人工种植等等。不仅可以为当地带来更加理想的经济效益,有效的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可以实现当地生态资源的全面保护,符合我国所大力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

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分析可知,开展植树造林,禁盗防火工作以及建立以生态和谐发展为支撑的林副业,是我国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开展的重要环节。明确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可以有效的提升各个地方林业局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针对性和全面性,确保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为可持续发展模式和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3]。

4科学的运用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具体措施

在明确了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现状以及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后,开展科学的运用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具体措施分析,可以将科学的运用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具体措施总结归纳为以下的几个部分。

4.1加强森林生态资源保护基础工作的开展

提升各个地区的森林资源储备量,加强对林区的保障力度,保障林业生态资源及物种的多样性,是实现森林生态资源保护基础工作实施效果的重中之重。因此当地林业局在开展加强森林生态资源保护基础工作时,也应当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实现当地的林业生态资源的良好保障。

同时除却人为因素之外,自然因素也是影响当地的林区的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虫害等等。因此当地林业局在开展加强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基础工作时,也应当根据当地的具体生态状况,进行林区保护工作计划的完善,实现保护力度的真正的、有效的提升。

4.2提升对于森林生态资源重建工作的重视

由于我国早期部份地区的发展理念的不完善,很多林业地区存在着严重的砍伐现象,以至于当地环境水平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在这种大背景下,提升对于森林生态环境重建工作的重视,加强森林环境修复工作的开展进程的工作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4.3引导和培养林区群众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活动参与意识

地区的群众也是影响当地的林业生态资源的状况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当地政府和林业局在开展林业生态资源的保护和恢复工作的过程中,也应当充分调动当地群众进行工作的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和培养林区群众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活动参与意识,可以有效地提升当地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的全面性、时效性、实效性以及持续性。

实施科学的运用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具体措施,首先应当加强森林生态资源保护基础工作的开展,进而提升对于森林生态资源重建工作的重视,并且引导和培养林区群众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活动参与意识。根据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现状和开展需求,科学的运用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具体措施,可以有效的实现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的综合水平的全面提升[4]。

5实施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程的建议

根据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现状和开展需求,提出了对于林业生态资源建设的建议,可以将建议内容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5.1多角度的筹集林业生态资源保护资金

生态资源建设工作的开展,是实施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地政府和林业局也当加强对资金投入,多角度的筹集林业生态资源建设资金,有效的实现林业生态资源建设的整体的、全面的以及系统性的发展。

5.2创建林区资源,协调统一保护和建设工作

当地政府和林业局在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工作时,也应当将森里的保护理念的应用与森林的建设理念的应用有机的结合到一起,真正实现明确林业生态资源建设工作的开展方向。

5.3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程的长期规划工作

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程,绝对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以完成的,因此当地政府和林业局在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工作时,也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林业生态状况,开展长久的规划工作。

在逐步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多角度的筹集林业生态资源建设资金;创建林区资源,从而促进保护和建设工作的协调统一性的提升;开展林业生态资源建设工程的长久规划工作[5]。通过林业生态资源建设的有效实施,完善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模式,促使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步的建立了优美的、良好的生态资源[6]。

6结语

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分析与运用探究,首先应当明确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现状,进而进行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分析。在明确了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现状以及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后,开展科学的运用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具体措施分析,并且提出对于林业生态资源建设的建议。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分析与运用研究,更加科学、有效地保护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工作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冉瑞平.西南地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的林农行为分析:来自四川邛崃市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16(9):41~45,79.

[2]关月,韩雨丝,王斌.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问题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4(22):72~73.

[3]解坤梅.矿业开发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分析与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4(3):76.

[4]潘金志,黄旺生.关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若干哲学思考[J].林业经济问题,2013(2):183~186,192.

篇11

关键词:生态农业;重要性;环境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136

1 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1.1 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如今城市内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而且如今城市居民日渐增多,工业生产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废水、污染气体以及各种垃圾,再加上人口增多带来的大量污水和生活垃圾,使得许多农田遭到严重污染、土壤肥力或者利用价值大大降低。目前我国国内的自然资源匮乏,农业生产所需的资源更是处于一个单向不可逆的状态,遭到污染后很难恢复。国内农业技术发展尚未达到一定的水平,在生产时,农户除草和灭虫等都会选择毒性较大的化学药剂,从而使得农田的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破坏。喷洒农药深入地面后,将会对农田的生态造成立体的污染,使土壤肥力等也受到极大的损害,极不利于农业的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有效减少对土壤等的污染,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能够提高生活质量

以往的农业注重依靠作物本身的生产力,增产的主要方式是利用技术手段增大生物的转化,生态农业秉承其精华,以传统农业的优点为基础加以科学技术的辅助,利用酶工程、细胞与基因技术等将农业打造成机械化和自动化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这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1.3 调节生态与经济的关系

生态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其可以保证高产和产物的高质量,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在生态农业中,对于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是通过对农业施以科学的管理,合理的管理下保证土壤、水、大气等自然环境和资源免受污染,使资源与环境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保证经济效益和环境。

2 保护农业生产环境的具体措施

2.1 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对产业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将部分耕地改为林地或草地,将部分田地还原为湖或者湿地,对于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面积较大的地区进行改造,严格控制恶化的趋势,尽全力做到农业、资源、环境三者间的和谐发展。多种植林木,可优化农业生产的环境,森林对改造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提高植被的覆盖率,保证农村生态能够进入自我修复的良性循环状态。

2.2 利用农业技术优化土壤环境

在生产中要避免田地与水的直接接触,可以在两者之间种植一些植被以作为缓冲,增大湿地的面积,可以在某些地形骤变的地区种植树木或者设置水沟,也可以根据农地的地形采取套种、轮作等,关键是要避免地下水受到耕作时所用的化学物质的污染。

3 发展生态农业的具体方法

3.1 以新兴能源为主

沼气能源可以将资源充分有效地利用,可以广泛应用于种植或者养殖业。在养殖中,可以将沼气池、排泄处与禽畜所联结在一起,种植业中可以联结阳光温室和沼气池,这样对植被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不造成环境污染,使生物能资源能够充分合理地利用。沼气应用于农业生产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以保证生产出高质量且安全的食品。

3.2 做好虫害治理

生态农业中对于虫害的治理偏向于自然,利用生物链关系,保证虫害的天敌维持在一定的数量。目前很多农户对虫害的治理多依靠化学药剂,但此种方法弊端很大,不仅会造成天敌的大量伤亡,更会影响作物的健康成长。利用科学技术是将虫害的影响降到最低的最有效手段,其可以控制住虫害,降低经济损失。

3.3 适当发展养殖业

养殖业的污染是目前的一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合理限制养殖场的规模,建立以保护生态为主题的养殖场,倡导养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4 充分利用生态优势,生产高品质作物

某些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当地的水和大气质量几乎未受到污染,品质优良,而且当地农业的资源丰富,应当充分发挥地区生态优势,培育天然高质量农作物,然后将农作物加工生产成绿色食品,打造绿色品牌。生态农产品与普通农产品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可以保证经济效益,维持生态的稳定。如今生态农产品正成为市场的热点,其能够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收益,也能够增加农I生产的效率。生态农产品的生产离不开优良的培育环境,发展农业,要保证环境不受破坏,只有如此才能发挥环境优势,保证作物的高品质。

篇12

[关键词]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方法探究

生态环境进人21世纪以来,林业管理逐步成为各个国家关注的焦点,如何提高林业管理水平、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当务之急。但是,我国在林业管理中存在的监管不力、采育失衡、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严重的影响了林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我国林业管理的现状

林业资源对于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当林业资源覆盖率达到30%以上且均匀分布时,不仅可以有效的降低泥石流、沙尘暴、滑坡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还可以改善农业的种植环境、提高农产量,促进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林业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是由于人们的滥砍滥伐等行为,使得林业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也使我国林业的发展陷人了困境。为此,近几年我国不断研究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有力的提高了林业的管理水平。尤其是进人21世纪以来,我国提出“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口号,大力退耕还林、营建防护林,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我国林业资源的结构、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林业的进一步发展。但是,不能否认,我国在林业管理理念、技术、手段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二、我国林业管理存在的具体问题

1、林业资源大幅度下降

虽然我国幅员辽阔,林业资源总量可观,但是存在林业资源分布不均匀、人均占有量少、林业资源超负荷开采等诸多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使得社会对于木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因此,很多林业产地为了满足社会需求、降低生产成本,往往采取超负荷开采方式,并且没有林业资源的养护过程,使得大部分林区面临着资源难以再生的危机。

2、林业开发管理不科学

目前我国林业开发管理的方式不够科学,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我国林业资源分布较分散,林区环境差,且林业管理人员的待遇较低,使得我国的林业管理难以聘用到经过系统学习、有专业技术能力的工作人员。其次,我国林业分布散乱,每一块林区的管辖范围较广,而管理人员较少,这便给林业管理者造成了极大的不便。此外,我国林业管理处于设备老旧、经费跟不上研究进度的尴尬局面,这对林业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的进度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3、林业管理体系不健全

我国的林业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发展方式、管理手段等方面。目前我国林业管理存在着粗放发展模式的问题,没有做到因地制宜,仅仅是简单的将林业发展转移到山区而没有系统的知识指导。其次,我国林业管理技术没有与时俱进,比如信息技术管理、GPS地位等等高尖端的技术并没有在林业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其作用。此外,林业生产结构也不合理,产业链条不够长,仅重视木材的种植培养,采伐加工,忽视了与林业相关的其他产业的发展,对我国林业发展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而且我国的林业管理监督力度不够,面对违法经营破坏林业资源的现象难以有效的制止,严重的影响了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促进我国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1、坚持可持续发展管理理念

我国林业管理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理念,即在以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为前提的基础上满足当代人的需求。首先,我国要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系统,与时俱进,长远考虑林业的发展,并不断的完善林业产权制度,保障产权人的利益。其次,改变林业经营方式,除了政府的宏观调控之外还要引人市场竞争机制,进一步促进林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健全林政管理部门的职能

我国应该进一步健全林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加大对林业的管理与监督力度。首先,加强对林业生产的监督与管理,严禁林业资源的非法流失。其次,加强对林业生产运输的监管,防止公路运输中的“三乱”现象。此外,林政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林业生产的管理,并进行分类经营,从而提高示范的成效。

3、加强我国相关的法制建设

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强关于林业管理的法制建设,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破坏林业资源的违法乱纪行为进行严厉的制裁。同时还应该出台相应的土地规划制度,从而进一步加强对林业资源的保护。

4、采用现代化林业管理技术

我国应该与时俱进,采用现代化的林业管理技术,比如信息管理技术、GPS定位系统等等。因为林区的管辖范围较广,因此信息管理系统可以针对该地区的林业资源建立相关的数据库,便于林业管理。而且,林区易发生自然灾害,比如火灾、蝗灾等,GPS便于定位,可以及时追踪到事故现场,便于及时抢救林业资源。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在林业管理方面依然存在上述诸多问题,比如监管力度不够、管理技术落后等。为此我国应该不断地总结林业管理经验,与时俱进,坚持可出续发展的理念,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林业管理水平,从而促进我国林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剑,杨文忠,孙瑞.柬埔寨林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西部林业科学》.2015年6期

[2]曹为群.郴州市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农业推广.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学位年度)

篇13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探究

一、前言

城市这一人工环境综合体,由地表自然、社会经济要素以及环境综合作用而形成;自然、社会经济环境诸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功能和运动方向的有机整体,称其为城市系统。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危害后代人和其它城市发展的前提下,以满足当代人的福利需求为目的,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通过规划、监测和调控等手段引导城市生态复合系统向更加和谐、平稳、均衡和互补状态的定向动态过程,体现了城市系统的一种状态或目标。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发挥地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作用也日益显著。

笔者试以公平、持续、协调、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来指导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实践,以桐乡市为例,通过三大目标规划有效解决桐乡市经济发展与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生产与生活之间的矛盾、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寻求三大规划目标的统一和三大矛盾的解决,最终体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又有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向高级阶段推进。

二、在规划设计中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治理问题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要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优化经济结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和功能。为改善城市生态结构,促进物质良性循环和能量流动,必须改进城市的产业结构。

从解决桐乡市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角度出发,规划发展一批设施农业、示范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创汇农业,把“三高”农业和有机农业结合起来,规划多种生态农业模式,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农林立体结构生态经济系统,形成良好的水陆交换物质循环生态系统,农、鱼、禽水生生态经济系统,湿地综合利用开发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多功能污水自净生态经济系统;以庭院为主的院落生态经济系统;多功能的农、副、工联合生态经济系统。在企业层面上要根据生态效率,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产品包装“绿色化”等措施,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在区域层面上,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通过企业问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从解决生产与生活之间的矛盾出发,重点规划档次高、辐射面广的专业市场,巩固和发展现有的家具、钢铁、木工机械等专业市场,培育和壮大花卉、汽车、装饰材料、家用电器、塑料、布匹、水产等新兴的专业市场,结合桐乡市规划开发建设高档商贸中心。规划和建设信息网络,形成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信息产业基地,加快以科技服务、社区服务为重点的服务业发展,形成覆盖范围广、服务水平高,渗透到各行业、千家万户的综合服务体系:合理规划房地产业,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综合开发”的战略,严格控制房地产用地外延扩展,消化闲置商品房,切实提高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水平,改善市民人居环境;积极规划好旅游产业,要在特色旅游上下功夫,创立一批区域性特色“旅游品牌”,发展规模旅游,使之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

(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城市是一个由社会、经济、自然三个亚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通过人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将城市中的资源、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形成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与矛盾。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及其它相关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从城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城市资源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出发,调控城市社会、经济与自然亚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生态关系,合理规划城市资源开发与利用途径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使之达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进而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由此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问题伴随着工业发展而加剧。在桐乡城市规划过程中,首先要使工业布局规划结合城镇规划,防止境外污染型工业向本市转移;要淘汰落后的工业技术,大力推广节约型资源、能源、原材料,减少污染性的工业技术和方法;其次是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制定和完善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标,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再次要发展生态型工业体系,建立好重点工业园区。要建立健全农业环境保护机制,把保护耕地与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相结合,大力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和“三高农业”。从景观生态角度统筹安排城乡园林绿地的系统规划,在保护优美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创造良性的城镇生态环境系统,建设具有水乡和基础景观特色的园林式现代化城市。

(三)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社会的可持续性。除了有效的经济增长外,可持续发展城市谋求的是在不同的利益团体中公平地分配社会资源,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追求社会的共同繁荣和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桐乡的发展现状来看,社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关键领域。人的因素至关重要,桐乡人具有强烈的发展经济意识。而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它是以人口为主体的立体结构,并与城市经济、城市环境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中包括人口、文化、教育、卫生与健康、艺术、体育、价值观念和社会网络等。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最终是人的全面发展,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做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规划。

首先,由于桐乡市的发展目标定位于中等城市,因此必须增加人口集聚,人口数量是确保桐乡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特别重视外来人口的管理,在规划中合理安排外来人口及流动人口的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其次,从人文生态角度出发,创造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完善社区物业管理、社区供给与保障、社区教育、社区服务等多功能社区中心的结构规划。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智力基础,大力发展先进的职业教育,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大学适龄人口接受教育的比例,引进人才,搞好科技开发、转化与应用。科学、教育、文化事业是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的诞生地、推广者和传承者,只有科学、教育得到发展,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目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篇14

新市镇隶属于济南市济阳县,于2006年5月正式启动,据2006年6月统计显示,该镇群众已有8561户参保,参合率达90%以上。另据2006年3月至7月卫生部、北大医学部、中国社科院、农业部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评估显示,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开展试点县达到678个,覆盖农业人口2.36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26.7%,参合率达到75.6%。可见,该制度在新市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而强制性与自愿性对其实施的影响各有利弊,在不同角度二者的博弈的筹码也不一样。下面以对新市镇的调查为例,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其实施效果。

一、强制与自愿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成本的影响

(一)强制性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成本的影响

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时间较短,广大农民思想上尚未认同,部分理赔没落到实处,强制性对其推广实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制度设计中,在《济阳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诊制度(摘要)》中第三条规定“外出务工人员因病住院时,必须在务工所在地县级以上医院就诊”,严格限制了外出务工人员就医的医院。一方面带来地域上的不便,如外出务工人员工作地点就近无县级以上医院或距离较远,得重大疾病或紧急患病时,可能因为就近治疗而得不到报销,也可能为了报销走远路而耽误治疗,这都会对农民造成重大困扰,甚至改变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命运。当农民尤其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参保预期收益很低时,必然拒保。这将迫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花费更大的成本促进农民参保。

农民参保以户为单位,坚持“掉人不掉户”,这是****中央、国务院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一项基本规定,也是新市镇对中央政策的贯彻落实。这种制度设计缓解了总体资金不足,赔付率低,大病保障难等问题。95%调查对象已参保,半数以上是因为家中有身体不适者,已发病或身体呈现亚健康状态,更多的是受“掉人不掉户”原则的影响,为家人安危考虑。这也说明了“掉人不掉户”原则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的积极影响,减少其具体开展时的经济、社会成本。

(二)自愿性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成本的影响

按照从中央到地方的规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坚持农民自愿参加原则,易导致合作医疗基金入不敷出。这样即使参保,依然不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农民仍然处于医疗保障体系的边缘。还造成政府信誉降低,甚至影响社会稳定,迫使政府付出较高的政治成本。要避免于此,或国家财政补齐资金,牺牲经济成本维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连续性及进一步实施;或选择说服农民参保,基层工作人员多次入户做工作,这将增加时间、机会成本。

在对三个村的村干部的访谈中了解到,姑寺张村,小杨家村,程家村的参保率都在90%以上,村子规模越小,干群关系越好,工作越好做。因此,若干群关系融洽,将降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成本。但是,干群或社区人际关系一般变动比较大,这本身就增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的不可预知的心理成本。

二、强制与自愿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一)强制性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近四年的实践表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如何合理设计,保持其可持续发展是当务之急。

新市镇辖区内所有农村居民和户籍地为新市镇的外出务工人员以户为单位均可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以户为单位每人交纳10元,其中6元纳入家庭账户用于定点医疗机构门诊费用报销;社会统筹资金主要源于财政拨款及个人缴费的40%,用于参合人员大额医疗费用,体现了家庭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特点。家庭账户保证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同时,因为门诊费用要从自家账户中扣除,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浪费,有力地避免了无病乱拿药的状况;社会统筹带来了该制度的公平性,因为它要在更大范围内集中资金来解决大多数人的大病医治问题。这种科学的制度设计对其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有利的支撑作用。  在新市镇的具体实施细则中,门诊费用每人每年6元的报销额中,报销条件是,他所支付的必须是门诊医生在指定药店购置的药品,否则不予报销。而农民患较大疾病在门诊无法得到救治时,需到镇或县指定医院就诊,未按指定者将降低30%的报销比例。而指定的药店或医疗机构一般为一家,易造成药品垄断,药价上升,服务质量下降,而且会因缺乏竞争使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停滞甚或降低。这将对该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另外,从中央到地方的制度设计中都规定,地方先行确定参保人数并缴费,上级财政据此划拨款项,有的地方甚至硬性规定,只有参保率达到一定水平,上级财政才划拨资金,否则该地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将得不到财政支持。这实质上是变相强制性规定,若地方措施得当,参保率极高,资金有保障,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经济基础;若地方政府积极性不高或采取的措施不能使参保率达到指定水平,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根本谈不上发展。

(二)自愿性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新市镇各村的干群关系较好,群众或碍于颜面,或从自身利益出发,把与村委会的关系视为一种社会资源,而采取支持态度。因自愿性取决于农民本身的意愿,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虽然传统乡村社区的人际关系较巩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其稳定性越来越受到质疑。依赖变化无常的干群关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其实施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差,因为它缺乏合法的强制性制度约束,而且关系一旦恶化,可能导致整个村的合作医疗制度的崩溃瓦解。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自愿性易造成逆向选择,即总有大批自我感觉健康的人不愿参加,健康状况不佳的人更愿参保。国际经验表明,逆向选择会迅速破坏并最终导致一个建立在完全自愿基础上的保险计划的解体。如新市镇,凡家中有身体不健康者一定参保,之所以未造成严重的逆向选择是因为参保率高,一旦下降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并对其可持续发展造成负面效应。

三、结语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取得骄人成绩,但也存在以下问题,自愿性的制度设计导致严重的逆向选择,使其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的挑战;而强制性的制度设计与具体措施又与原制度的初衷相违背,其合法性受到质疑。

但是,自愿性为制度的贯彻落实提供更大的自由操作空间,易于发挥因地制宜优势;强制性是一项制度权威性的基础,是贯彻落实的基本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离不开强制性作后盾,尤其是在实施的初步阶段,使制度建设迈出一大步。

因此,在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事业中,需要对强制性与自愿性的关系进行理性思考,基本的思路应是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事业发展的初期,兼顾强制性与自愿性,发挥各自的优势;运作三五年之后,待制度逐步完善后过渡到完全强制性的推行。

强制性地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事业,具体地说就是走法制化道路。因为立法的强制性与普遍性克服了农民参保的随意性,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从而走出逆向选择的困境。同时,由于法律的不可抗性、惩罚性,有利于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监督和管理。监督部门发挥监督职能,规范资金运行,防止挤占、挪用,避免乱收费;管理部门严格在法律规定的权限内履行职责,防止不法作为与越权的发生。强制性依赖于稳定的制度设计,这对于减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成本,增进其可持续发展有积极意义。

总而言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推广需要强制性的制度设计与具体措施作为后盾,同时需要自愿性参与提高其合法性与合理性,最终切实发挥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提高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顾昕,方黎明.公共财政体系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筹资水平研究—促进公共服务横向均等化的制度思考[J].财经研究,2006,(11).

[3]林闽钢.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公共政策分析.200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