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市经济发展范文

城市经济发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3: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城市经济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城市经济发展

篇1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发展;相互影响

城市规划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城市规划局对城市发展的战略部署。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各项建设和管理的依据。政府通过对城市规划的制定和执行来对经济进行引导和调控。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利用,探索出城市生活和生产的合理布局,有利于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市场产业水平和经济发展效率。

城市经济发展并不单单指城市经济水平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方面,还要关注到城市环境方面的发展状况。城市经济发展要考虑到整治、环境、经济等各方面,要进行科学的生产和发展,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绿色发展。要想实现这种绿色、可持续的城市的发展,就必须要制定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的指引下,才能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一、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1、城市规划可以使城市的功能结构发生改变,能够开拓城市发展的新空间。城市规划可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就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如城市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规模以及经济指标、产业布局现状等等各种因素。经济发展的情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空间地域的合理落实和布置。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重点,几乎全国所有城市都完成了上一轮规划的内容和目标,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做了充足的准备。

2、城市规划可以有效的推动城市中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强城市的资本竞争优势。发展以新型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将是国家城市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而城市规划的制定中会特别注意对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的进行引导。注重将销售、供应、办公、服务、娱乐、文化等活动联系起来,使各个场所得到相应的、最适合的发展和市场效益,增强城市的资本竞争力,建成高水准的城市基础设施以引入国际资本。

3、城市规划可以在长时期内,合理有序的引导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规划从整体上对城市今后几年的发展做出长远规划,同时也会对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目标进行具体化,使得规划期限与经济发展规划的期限一致兑现。城市规划的计划性、长远性、具体化,都能真正发挥其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

此外,城市规划的不到位和不科学、不合理也将会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为城市规划属于政府经济职能管理体系, 它是政府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种特殊需要。但如果城市规划没有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也没有调查城市市场的发展结构和体系,它也将阻碍城市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城市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产生的影响

1、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决定了城市规划制定的方向,成为城市规划的依据。如果对城市经济发展状况调查的不清楚、不真实,将会导致城市规划具有误导性和阻碍性。所以,在制定城市规划之前,一定要对城市企业的规模大小、地理位置以及城市的地质水文、地形地貌都调查分析清楚。

2、地区经济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城市规划执行起来的速度和质量。城市经济发展的现状是城市规划得以顺利执行的条件和基础。经济基础好的地区使得城市规划的进程加快,效率提高,最终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反之,则会影响甚至阻碍城市规划的执行和实现。此外,由于地区企业分布状况以及发展状况不同,将会直接影响城市规划的制定速度和难易程度。

三、将城市城市规划和城市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促进两者共同发展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城市规划和城市经济发展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发生作用的。城市规划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指向标和动力,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规划的条件和目标。所以我们要认真研究两者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将城市规划和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城市规划的制定和执行要依据城市中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潜力。重视城市第一产业的发展,创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色环境。据调查资料显示,城市规划目前忽视了农业的发展,忽视了农业在城市化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所以,要重视城市中的第一产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证。此外,还要进行城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拓宽城市发展新空间。

城市经济发展的进程要按照城市发展规划的大方向和具体步骤来进行。城市发展规划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指向标,所以,城市经济发展中一定要严格执行城市规划中的各项发展指标,例如要力行环境的保护,绿化工程的建设等各项标准。按照城市规划的步骤脚踏实地的走,就能够提升城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结语:

城市规划和城市经济发展都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市规划中包含着城市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而城市经济发展又能够有效的提升城市规划制定和执行的速度和质量,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以,在实际城市建设中,一定要将两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 毛广雄. 浅议我国的城市现代化建设[J]. 安徽农业科学, 2006,(21) .

[2] 范围,李国庆.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建设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04) .

[3] 奚江琳,钱七虎. 中国大都市地下空间后发优势探析[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5,(03) .

篇2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发展;作用 ;城市经济发展规划 ;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目前,城市规划为城市经济和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一定时期是城市发展的指向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规划的作用日益凸显,并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

一、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直接性影响

城市经济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它在资源占有、地域位置、人口素质、基础设施、周边环境等各因素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区别,所以,城市经济发展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我们要尊重其主体性,尊重其特有的城市发展规划以及经济发展方式。城市发展规划要充分尊重自身的地域特色,将城市规划作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使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相适应。城市在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时,应整合各类资源,加强对经济发展的研究力度,提高城市规划的实效,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

二、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主导作用

城市发展依赖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城市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科学的城市规划进行有力支撑,城市经济要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城市规划的有效调控。总而言之,科学、合理且具有前瞻性的城市发展规划能促进城市社会、环境和经济的良性发展,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1城市规划为城市发展带来了经济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骄人的巨大成就,城市化进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在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中,中国社会经济从计划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走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发展道路。在此过程中,城市规划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很有效率的引导了城市的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1)土地经济学角度,城市规划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提供了土地开发市场所需的确定性,推动了绿地与人行道的合理划分;(2)市场经济角度,城市规划有效克服了土地开发中的市场失效问题,提高了市场经济效益;(3)发展经济学角度,城市规划能够有效地组织低效率的圈地发展,平衡工农业,可以很大程度上的促进农村向城市转换以及城市更好更快的发展。 以山东省济南市奥体中心项目为例,,济南市为承办第十一届全国运动而规划建设,该项目规划选址于当时尚未大面积开发的济南城市东部区域,它的建设,提高了城市品位,带动了周边住宅和商业价值的提升,而且带动整个东部城区的发展,成为了当时济南的地标性建筑,全运会之后,它成了民众体育、活动、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再以济南西客站项目和济南文化艺术中心项目为例,这两个相继规划和建设的项目,选址于当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济南城市西部区域,它们的建设,拆迁了大量棚户区,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加上之后配套基础设施和路网的完善,带动了整个西部片区快速发展,成为了济南新的地标,成为济南近期投资热度最高、人气最旺的区域。

2.2城市规划有利于城市环保、低碳生态型发展

城市发展建设是具有长期性的,城市作为人民生活的环境,不仅要能满足人们生存的功能性需求,还要能够反映人文需求,所以我们应努力建立生态型城市,无论是文化传承,还是城市形象建设,都应该围绕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展开。反之亦然,个别城市的城市规划制定或管理者,他们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在获取经济效益和企业效益的时候是不惜一切代价的,对社会环境带来了污染和破坏,废气废水超标排放,滥砍滥伐使城市绿地覆盖面积大幅度削减等成了获取这一系列利益的代价,这样的愚蠢行为到最后带来的将会是惨痛的教训。科学的发展理念告诉我们,合理的城市规划能够非常好的将环境与发展进行有效的结合,有利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三、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对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

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可产生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政府的干预存在一定的弱点和缺陷。

市场经济有着自己的固有弱点和缺陷,城市规划在进行自我调节时无法准确、及时的反映经济发展状况。专门的城市规划工作人员在进行城市规划时经济利益动机相对薄弱,它也无法最终决定工程项目的建设与否。所以,政府在进行经济干预或城市规划时效率较低下。

3.2利益集团和政治集团的双重影响。

政府工作人员对城市发展实行政治干预,而城市规划人员只负责规划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规划人员的权力范围有限,无法最终主导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和最终决策。所以,政府的干预行为对规划管理上的倾向性无法起到实质性的效果。在实际的城市发展中,某些政治集团或者企业团体为了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进行不合理的城市建设。

3.3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目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增加了各种不稳定因素。城市在进行发展规划时一般采取人为干预的方式,但是由于各利益集团的相互冲突,人为干预也许无法发挥预期效果,影响到城市建设和发展。

四、寻求城市发展的有效管理措施,确保规划的行之有效

城市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状况不断涌现,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也要不断调整策略,及时修改规划中的不成熟部分,真正推动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既要严格执行政府的引导,充分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同时又要避免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迎接困难,面对挑战,积极发挥主动能动性,适时对城市发展规划进行调整、补充,使规划科学合理,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4.1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如在规划时不能为解决城市停车难等问题,擅自将原本的城市绿地、城市公园等用地改变为停车场用地。

4.2 合理规划居住区。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出行的便捷。

4.3 将工业化发展目标与城市发展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在进行新型工业化部署时,要综合考虑地域状况和城镇化特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4.4 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规划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实现。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4.5 合理布局城市空间结构和工业布局。城市在进行工业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厂址的选地,实现工业布局与空间布局的合理优化,形成专业的工业聚集区,引导人流、物流、资金流向,实现商业、服务业以及住宅区的优化整合,促进城市的协调发展。

4.6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城市发展要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拓宽融资渠道,尽可能实现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交通、通讯、地下网管等各项基础设施,为投资者营造和谐的投资环境,加快城市招商引资的步伐,促进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

4.7 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已征土地的管理,规定土地建设期限,对于拖延建设期限的单位和企业法人追究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要求缴纳延迟赔偿金。规划管理部门必须严格制定最高建设期限,杜绝炒地现象的泛滥。

总结:

城市规划旨在引导城市经济朝着适应原有经济基础发展的方向前进,它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发展规律,成为城市发展的科学引导,实现城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

[1]张元;试论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J]经济师;2012(03)

[2]贾晶晶;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J]黑河学院学报;2011(04)

[3]高中清;李志勇;试论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2(11)

[4]耿毓修.对城市规划的几点研究[D].三联出版社.2010(8).

篇3

[关键词]中部城市发展

一、中部城市发展的现状

中部城市是全国重要的交通要地、客货运输的集散地和中转中心,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有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是东西部经济合作的桥梁与枢纽,在全国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部城市的平均生产总值是151亿元,城市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形成了规模不等的产业集群;城市人口一般都较为稠密;城市传统文化的积淀一般都比较深厚。

然而面对东部繁荣、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中部城市经济的整体发展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趋缓势头。中部城市数目虽逐步增加,但发展速度不快,且整体规模偏小,城市化水平较低,直接影响了城市功能的发挥。2002年中部拥有城市147个,其中超大、特大城市各1个,大城市34个、中等城市74个、中小城市33个、小城市4个,主要沿京广线和长江流域分布,构成“十”字型城市群架构。2003年,中部六省湖北、河南、湖南、江西、山西、安徽的城市化率分别为42.9%、27.2%、33.5%、34.0%、38.8%、32.0%,平均为33.7%,比全国平均水平(40.5%)低了近7个百分点。

与东部相比,中部城市实力较弱,辐射和带动能力差,尤其缺乏高辐射和高集聚能级的核心龙头城市。目前全国有30多个城市的GDP超过千亿元,中部只有武汉和郑州两个城市GDP超过千亿元。

中部城市在区域发展中居于主体地位,但与发达地区比较,差距明显。城市联合体已初具雏形,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城市圈还有很大差距。

中部城市在对外开放方面,从吸引外资到旅游等,均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

二、促进中部城市发展是中部崛起的必然选择

1.城市发展差距拉大是区域矛盾的关键所在

当前的中部城市发展滞后,关键在于缺乏带动经济增长的要素聚焦点。中部与东部发展差距不断拉大,根本地在于城市发展差距不断拉大。

2.发展城市经济是协调诸多矛盾的结合点

过去很多年中,中部城市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在于其“区位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怎样发挥优势?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新的战略思路应当贯彻“重在点、兼顾线,带动面”的原则。其中的“点”就是指城市经济。城市经济是中部崛起过程中解决区域战略与国民经济整体战略之间、环境及资源保护与开发及发展之间、短期调控任务与长远战略发展任务之间、工业化发展缓慢与加快人民收入提高的迫切要求之间、结构调整与总量扩张之间、基础设施不足与战略性调整之间、“二元”分割的城乡经济之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诸多矛盾的最优结合点。

3.发展城市经济还是积累工业化条件的必由之路

中部崛起应当首先造就自己的经济增长带头地区。在今后十五年或略长一些的时期中,不仅老的省会城市应当大力发展,而且要努力争取在每个省区形成若干个较大的经济中心城市。让这些城市成为当地的“先发”地区。与此同时,还要加快中小城镇发展,在条件具备的地方推进乡镇合并,在此基础上走出一条具有综合性多产业构成和协调发展的城市建设之路。

另外,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基础设施建设应当把重点放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与高级化上。改善中部城市的投资环境,当务之急是改善城市环境。从一定意义上说,中部崛起战略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在各地区造就若干具有现代经济意义的城市。

三、促进中部城市发展的策略

篇4

“中国经济论文城市经济发展”怎么写呢,请看求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

中国经济论文城市经济发展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经济论文城市经济发展”,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篇5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升。因此,电力作为与现代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都息息相关的必须品,其经济发展要与时展需求相契合,由此可见,电力经济发展能够有效的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下面本文就对电力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协调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关策略,希望能够对电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关键词:

电力经济;发展;城市经济;协调

:在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人们把关注重心越来越多的落到了电力经济发展上,而电力经济的发展能够直接对我国经济水平产生影响。但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电力行业的发展暴露了多种问题,例如供需问题等,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大电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研究,从而带动整个城市经济的长足发展。

一、电力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目前,我国的供电可靠性指标相对较低,而电力的稳定性也有待强化。自我国实施“上大压小”的电力政策以来,约有7000万kw的关停小火电机组,这就使其平均单机容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促进了我国电力建设的发展。但由于电力过程与短缺的忽高忽低循环模式,已经为电力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虽然在全世界,我国的电网规模位居首位,但却因受到滞后的配电网建设影响,使得城市与农村的供电可靠性严重下降。在我国政府对电价进行审批过程中,没有考虑到运输行业与煤炭行业已经实现了市场化的因素,这就使得煤电的供需问题日趋严重,主要体现在不断突出的煤电价格问题等。同时,发电设备的平均利用率随着装机规模的不断提升而减少,这就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问题日益凸显,建设成本并不能够与业主的盈利成正比。另一方面,在电力经济发展的强化阶段,面临着一系列的节能环保问题,这对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了发面的影响。

二、电力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国家的宏观经济中,电力经济占据了一定的权重。任何条件下,电力供需情况都关乎于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为此,我国相关部门一定要将电力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协调好,这样才能推动我国整个经济体系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待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电力能够为整个社会发展起到有效支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要求电力供应具有更高层次的稳定性与质量。为此,相关部门要从电力经济的长远发展角度出发,对其资源的配置情况进行优化,从而使各资源均得到合理的应用,从而实现电力经济与城市经济水平持续提升的双赢局面。

三、加快电力发展的步伐,带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构建健全的电力统计机制我国绝大部门地区的电力统计体系和队伍相对比较健全,在整个电力工作中,电力统计工作是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存在的。但目前,革新整个电力市场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包括电力行业建设工作所消耗的时间较长等,例如,火电厂完成建设工作的时间大概在3年,而水电厂完成建设工作的时间则要远远超过3年。另一方面,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的审批过程是由我国各级别政府经过科学的衡量指标决策的,同时,审批期间,政府也备案了施工工程进度、投资时间、开工时间等方面内容。倘若电力建设工程建设时出现所消耗时间较长等问题,均是不完善的统计工作所致,为此,电力企业要不断强化电力的统计工作,并构建健全的电力统计机制,从而尽可能快的满足电力市场的发展需求。

2.对整个电力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合理的把握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得到了空前的进步,在这个大背景下,电力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其供应质量正面临着供不应求的问题,但如果能够使电力需求得到科学的管理,势必能够改善现阶段我国城市的电力供不应求现象。科学的管理电力需求能够实现合理调整我国终端能源资源消费的结构,有关于电力需求管理一直是我国电力企业的重点关注问题之一,初步预计,15年后,我国能够研究出一款电力装机,该机能够减少约1亿kw的电力。另外,电力需求管理工作能够实现电力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为此,各级政府要全面贯彻电力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为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电力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和谐的投资基础,并对整合电力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科学的分析,并加以把握,从而使电力管理应用于需求发展工作相协调,带动整合电力工业的长足发展。

3.保障电力的科学化发展趋向优化电网模式的主要途径是保障电力的科学化发展趋向。首先,电力企业要遵循电网运行的基本原则,包括,安全性原则、经济性原则与稳定性原则等,并对电网抵御恐怖活动、自然灾害以及军事打击的多种功能进行强化;其次,我国电力企业要正确的认识智能电网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对智能电网技术进行不断的研究,并加以论证。最后,电力企业要加大研究多种技术发展路线的力度,这是因为智能电网的发展涉及到多方面因素,例如,我国的能源战略、投资情况、技术指标、电力市场、电力系统变革以及电价政策等,只有把握好这些因素,才能保障电力经济的稳定化、安全化的和谐发展。

4.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起到了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目前,城市经济增长速率正处于相对较为低迷的状态。为了改善这一现象,保障电力经济的科学合理发展,各级政府要规避电力经济发展变化过大情况发生,具体体现在电力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现象交替发生。为此,各级政府要设置相应的电力经济发展的上限,从而使电力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发展相协调。

四、结论

综上所述,电力经济的长足发展是一场长久战,我国应将其列为重点发展工作内容,并全面贯彻电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电力经济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同时,电力经济与城市经济之间相互作用,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电力经济的发展,电力经济的发展也会受到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各种情况。为此,相关部门一定要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升我国经济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张荣.电力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9):77-78.

[2]张宇,何永秀,戴爱英等.中国典型城市电力与经济发展周期的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24):106-108.

篇6

关键词:城市科技竞争力指标体系经济竞争力

Abstract:This article takes the national related Science&Technology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s for reference,and connects with the Hangzhou Innovation Index,evaluate and study the Science&Technology Competitiveness of the 15 Vice-Province Cities through the aspects:Dynamic evaluation of Competitiveness,analysis of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Science&Technology Competitiveness and Economy Competitiveness,etc.This study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DecisionMaking so as to promoting Science&Technology Competitiveness,accelerating the economy growth.

Keywords:City Science&Technology CompetitivenessIndex SystemEconomy Competitiveness

科技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地区)科技资源与投入、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发展水平与潜力、产业科技竞争力形成的综合区域竞争优势体现。城市科技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是衡量科学技术对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找出差距,认清自身的过程,有助于城市根据自身情况采取措施提高科技竞争力。

杭州是国内较早开展科技竞争力评价的城市之一。从2001年始,课题组设立指标体系对杭州年度科技竞争力进行跟踪研究,至今该研究已持续了7年。2008年,考虑时效性和数据可得性,课题组对前几年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修正,研究对象确定为15个副省级城市。

本研究对2007年度深圳、广州、杭州等15个副省级城市科技竞争力发展进行跟踪研究,以期为各城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科技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1.指标体系设定

根据城市科技竞争力的基本概念及内涵,参考科技部2003年新修订的科技进步监测体系和《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0》,特别是实现和杭州创新指数指标体系的衔接,课题组在沿用前几年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基础上,考虑时效性和数据可得性,对2007年度科技竞争力指标进行了修正,主要是舍弃了科技论文指标,增加了科技活动人员、发明专利和高新技术出口指标。

2.城市科技竞争力动态评价

2.1科技竞争力综合排名分析。根据上述指标体系,课题组对2004~2007年度15副省级城市科技竞争力进行评价

2.2科技竞争力进步速度分析。以15城市2004~2007年度科技竞争力各项指标年均增速反映科技竞争力进步速度。

对15城市各项指标2004~2007年年均增速打分,设年均增速列第1位的得15分,第2位得14分,第3位得13分……依次类推,第15位的得1分。最后以算术平均法得到各城市的指标年均增速综合得分。

统计显示,2004~2007年15城市科技进步得分超过15城市平均水平的城市从高到低依次有宁波、武汉、济南、青岛、杭州、厦门,其中以宁波增长最为迅速,超过15城市平均水平将近30%。历年科技竞争力水平较低的济南、厦门年均增速较高,显示这些城市正在加大力度,加快发展。长春科技竞争力排名低,科技进步速度也排名落后,显示其科技竞争力需要引起高度注意,加快发展。深圳市、广州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远超过其他副省级城市,属于科技创新能力发达城市,基数较大,增长速度虽然靠后,但创新能力的增长量依然很大,能遥遥领先于其他科技创新能力发展中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杭州科技创新能力的排名在第3名,而科技进步速度竟能排名第5,实属难能可贵。从表3可以看出,增长速度较快的大都属于科技竞争力不是很强的城市,而科技创新能力发达城市如深圳则增长速度不高。而杭州的杭州科技创新能力和增长速度都排名靠前,显示杭州既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基数较大,同时还持续高速增长,科技竞争力提升空间极为广阔。

3.科技竞争力与经济竞争力的协调性分析

3.12007年度城市经济竞争力排名。为了进一步考察各城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支撑程度情况,课题组选取一些指标对15城市的经济实力进行了评价。在经济竞争力的评价中,借鉴《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0 》中的做法,考虑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出口商品总值、出口商品总额占GDP比例四个方面的因素,定义地区经济竞争力指数(EPI) 如下:

EPI = 0.36 ×GDP 指数+ 0.24×人均GDP 指数+0.24 ×出口商品总额指数+0.16×出口商品总额占GDP比例指数

根据这一公式,测算出2007年度15个副省级城市的经济竞争力排名。城市经济竞争力排名分组分类 城市经济实力强 深圳、广州经济实力较强 宁波、杭州、青岛经济实力中等 厦门、大连、南京、沈阳经济实力较弱 武汉、济南、成都、哈尔滨经济实力弱 长春、西安3.215城市科技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从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角度来衡量,15城市的科技与经济发展状况可以描述为4 种类型。

第一类,科技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型。如深圳、广州均属于经济、科技竞争力“双强”城市,杭州属于经济、科技竞争力均为较强城市,这些城市的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程度较好,科技对经济起到了足够的支撑作用,科技与经济比翼齐飞,其发展前景与潜力也较为看好。

15个城市中,除了深圳、广州科技竞争力与经济竞争力排名一致,沈阳2指标均排名第9。一方面说明沈阳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程度较好,另一方面则显示沈阳的科技经济竞争力水平还有待提高。

第二类,科技领先于经济发展型。如南京、大连、武汉、成都,其中尤其以南京、武汉为典型。南京的科技竞争力排名第4,属科技竞争力较强之列,其科技人员、科技潜力更是遥遥领先,但经济竞争力却排名第8;武汉2007年科技竞争力排名第6,但经济实力却处较弱地位,说明其深厚的科技潜力与优势并未完全转化为经济竞争力,其科技领先于经济发展的态势说明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

第三类,科技滞后于经济发展型。如宁波、青岛、厦门,这些城市呈现科技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态势,说明这几个城市近几年经济发展很快,特别是外资加工型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而科技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3个城市中,青岛的情况相对较好,而厦门与宁波的科技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情况更为严重,这意味着,如果不解决科技发展问题,其长远的经济发展可能受到限制。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经济增长积累的雄厚财力基础,实施科教强市战略,发展科教事业,提升科技竞争力,在保证科技投入的同时,着力解决好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第四类,科技与经济发展均呈弱势型。如济南、哈尔滨、西安、长春。这些城市的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均有待提高,发展亟需加快。

4.结论

各个城市区域特点不同,经济结构、科技水平差别较大,但总体而言科技的进步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产业竞争力,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经济越发达,其科技竞争力也比较高,反之亦然。

增长速度较快的大都属于科技竞争力不是很强的城市,而科技创新能力发达城市如深圳则增长速度不高。当然也有些城市竞争力和增长速度都不高。如何启动一个科技竞争力薄弱城市的科技发展,有待进一步研究。

不少内陆城市科教资源丰富、科技研发实力强,有较好的工业基础。有必要加强市场经济的培育和发展,加强产学研结合,确实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实力优势。

沿海外向型城市在注重招商引资的同时,也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推动国有和民营经济的发展,以科技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研究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0)[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马元三.区域科技统计与科技竞争力评价研究[J]. 商业时代 2008-22:10~12

[3]赵顺娣、孔玉生.区域科技竞争力评价[J]. 统计与决策 2007/21:75~77

篇7

关键词:城市经济;物流

一、城市作为物流体系核心的原因

(1)城市便利的交通无疑奠定了物流体系建立的良好基础。便利的交通促使物流速度的提高以及科技化、现代化的发展。四通八达的马路以及各种先进的交通工具,使得货流、人流都汇聚到城市。交通的便利继而引发的是信息的畅通,信息交流的便利使得物流的统计学基础相当扎实。同时,也便于物流的经济性发展。

(2)城市基础设施健全的同时,消费的需求与日俱增。城市作为我国建设的核心已经有近六十年之久,因此其基础设施的底子是相当雄厚的。公共基础设施的齐全,使得城市的资金有很大的结余去投入到城市物流发展中去,并且城市的发达必然导致的是城市人民的消费增长,这样的高需求使得物流业的发展有了根基。

(3)便利的交通使得城市具有开放性。这种海纳百川的胸怀,使得物流的扎根具有稳定性。活动于城市中的物流较为繁多,这种频繁的流动必然需要载体和合理的管理机制去规划它的发展,因此城市与物流的相互依存有了较为规范的法律保障。

(4)物流的发展已经是一个城市发展快慢的一个标志,已然成了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如今的世界格局依然着眼于新的发展方向,而不仅仅拘泥于陈旧的指标。因此,物流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产物,以其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成为新的城市发展指标。

二、物流对城市经济的促进作用

(1)从一个企业的角度出发,物流的发展必然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提高企业自身的资源配置效率,实现零库存,这样必然会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物流的发展对城市经济的维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物流不仅仅是一个企业或一个个体的辅助者,并且在形成自己的产业形态。物流入驻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发展的一个大变革,必然将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创造的就业机会以及宏观的就业前景将是无可限量的。

(3)物流将奠定城市作为经济发展核心的地位。物流已然成了不可替代的一个经济产业,因此物流业的发展必然会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城市与物流的发展必然相互依存,共负荣辱。

三、城市物流发展的新局面

(1)城市物流的发展必然要与科技的发展紧紧相连,才能细水长流。科技的功用是不言而喻的,科技对人们生活的促进更是不能小觑的。城市作为一个广大的信息门户,若能将两者结合,定会为物流日后的管理和规范奠定基础。

(2)城市物流的发展应符合法律的约束和道德规范。物流的联通力是很强大的。物流的好坏有时候可以决定一个企业的去留以及一个产业的兴衰。因此,必须要在合法合理的基础上,进行发展,才能保住物流在城市的根基。

(3)城市物流作为服务业的一个分支,应当使物流工作者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因此,系统的岗前培训是必要的。

篇8

摘 要 在当今城市经济不断增长的条件下,有关城市电力的发展问题不断被提出。关于电力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研究却很少,专门研究城市电力发展和宏观经济发展的长期关系的并不多。本文在分析城市地方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电力消费增长的关系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城市电力发展和宏观经济的长期均衡关系。

关键词 电力 经济 城市 发展 需求

一、我国城市电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城市是电力系统的载体,城市的经济始终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我国部分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一直在全国处于前列,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大增加了电力需求。高速的经济发展和电力发展之间的长期相关性,一直处于探讨和研究过程中。研究电力行业的需求又必须充分考虑其研究的时效性,因此本文选择城市作为研究对象。

图1 我国经济-能源-电力发展关系图

二、深圳的电力事业与经济发展关系

1.主要研究内容

首先,城市电力需求发展现状和城市宏观经济发展现状通过比较分析,找出城市电力发展和城市宏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联系,并对城市电力需求和城市宏观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进行具体分析。其次,在前面有关城市电力需求发展和城市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城市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规律,电力工业需要超前性发展才能促进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注:图中三条曲线分别代表GDP、规模较大工业增加值、深圳用电量自2008年一季度以来各期的累计增长情况。)

图2 GDP、规模较大工业增加值、深圳用电量累计增长情况关系图

2.电力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关系着国计民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在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经历了高速的发展,在“十一五期间”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9.5%。与此同时,中国的能源消费也出现了高速增长的局面。2006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24.627亿吨标准煤,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5.44%,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而在能源消费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电力资源,其消费量增长速度更是高于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速。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电力需求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而自2000年以来,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速度已连续6年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在能源与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保证电力的供需平衡是一个亚待解决的问题。在飞速发展的经济势头下确保电力的供需平衡,保证供电安全性需要对电力与经济的关系做进一步的研究。

国家发改委制定的我国中长期能源规划中提出,在2002―2020年,我国GDP增长4倍,能源增长2倍的目标。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能源节约目标远未完成,2020年的远景规划目标还任重道远。因此如何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选择合适的能源节约路径,制定合适的能源节约政策是我国必须要分析和解决的实际问题。

表1 2008年至2012年深圳地区经济增长与用电量的关系

3.城市电力的需求与供给

在电力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中,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究竟需要多少电力,能够生产多少电力。电力的需求和供给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这就必须对电力需求量与电力供给量进行科学预测。进行合理的电力预测是研究电力消费规律的有效途径,也是制定电力发展规划的一个基础条件。

三、城市电力需求弹性

关于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研究远少于短期电力预测的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而且社会经济结构本身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准确预测快速增长经济中的中长期电力需求对宏观规划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谓电力弹性系数,是指一定时期内电力消费的年平均增长率与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的比值。如果确定了计划期的电力弹性系数,根据同期规划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发展速度和基准年的电力消费(需求)即可预测计划期某年末的需发电量。弹性系数法具有其直观性,但是弹性系数的确定存在过大的人为影响因素。目前在理论上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多大的弹性系数是合理的,且没有合理的数学方法对其进行检验。

1.城市电力消费对经济总量的弹性

从电力消费对经济总量弹性的角度而言,两阶段模型中电力消费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弹性分别为0.642和0.949。说明就样本空间而言,对于1977―1999年阶段,当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0/0时,电力消费增加0.642%;对于1985―2006年阶段,当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时,电力消费将增加0.949%。后一个阶段比前一个阶段电力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弹性增加。这也与之际情况相符,随着经济增长的加快,尤其是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明显加快,GDP持续的高速增长对电力产生里巨大的需求,因而电力消费增长速度第二阶段比第一阶段快。

2.城市电力消费对效率的弹性

从电力消费对效率的弹性角度分析,两个阶段的模型中电力消费对效率的弹性分别是0.337和0.787。1977―1999年阶段,效率提高1%,电力消费就减少33.7%;1985―2006年阶段,效率提高1%,电力消费减少78.7%。这表明,由于我国高度重视技术进步,不断引导工业企业进行技术和工艺的改进,使得我国的企业在高效利用能源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我国还关闭了一些能耗高的小电厂,建设并改建了节能的大机组,发电的技术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据统计,1990―2002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以平均每年5.6%的速度下降,这一持续的下降也反映到了电能的节约上。电能利用效率的提高,对节约电能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四、我国城市电力消费比重

尽管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有了显著的提高,但还是低于国际水平。我国的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比美国、欧盟、日本、印度高2.5倍、4.9倍、8.7倍和43%。能源利用效率和国外相比差距明显表明,我国节能潜力巨大。不断提高技术效率是我国节约电能的重要措施。

在1985―2006年模型中,重工业比重是影响电力消费的一个显著因素。在这个阶段,电力消费对重工业比重的弹性达到了0.463。证实了,在从工业高度轻型化发展时期到工业偏重型化时期,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中的重工业突然增加对电力消费的巨大影响。中国的工业电力消费比重从2000年的71.75%上升到2006年的74.89%,而重工业消费了大部分的电力。以2006年为例,重工业电力消费占全部电力消费的60.26%,占整个工业电力消费的79.71。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降低中工业比重,是降低我国电力消费的重要措施。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基本上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为主要由第二、第三产业带动。以此为起点,我国开始进入产业结构升级与高级化的新阶段。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全新格局。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需要依靠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五、结束语

宏观经济政策为我国经济指引了发展方向,同时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相应的电力发展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由于经济的波动,电力供需总是在不平衡中求得新的平衡,有时供大于求,有时求大于供,这都是正常的现象,但是电力的短缺与过剩都会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相对而言电力短缺危害更大。经济系统的复杂性、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及电力建设的滞后性,使电力建设很难适应经济发展的节奏。

参考文献:

[1]李秉仁.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和城市化的源动力.城市发展研究.2000(02):46-47.

篇9

【关键词】物业管理;城市经济;发展

引言

物业管理起源于20世纪初的英国。当时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农业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缺乏管理的出租房屋拥挤不堪。建筑业发展也使得许多高层建筑的维护、保养及电梯等设备急需专门管理。一位名叫希尔的女士目睹这一现状,萌生管理出租房屋的想法,并付诸行动,由此产生物业管理的雏形。在我国,它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房地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新兴行业。

中国的物业管理始于八十年代初。最早的物业管理开始于经济特区深圳。1988年伴随深圳住房制度改革,房管制度的革新也连锁展开,物业管理迅速发展。此后的十几年内深圳的物业管理迅速发展,从小到大,从涉外商品房到全市物业管理的发展,初步从借鉴,探索,推广到规范化,由传统的房管式逐步发展为专业化,企业化,一体化招投标的三化一体的物业管理模式。

物业管理扩大了消费市场,拉动城市经济的增长。一个好的物业管理不仅能给人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也能刺激人们在这两方面的消费需求。它涉及面比较广,与人们生活直接相关,这一市场的启动必然对城市经济的增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物业管理可以促进城市现代化水平加快

(一)物业管理能保持城市经济稳定持续发展

物业经济寿命、实现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统计资料表明,全国现有存量房产,如果经营管理得好,使其经济寿命延长一年,相当于新建5 000万m2以上的房屋,而节省基本建设资金70~80亿元。如果把其他附属设施计算在内,节省的资金可达100亿元以上。从经济学意义上说,物业经济寿命的延长,等于延长了业主对物业的所有权的收益权的期限。这一点对于城市经济建设尤为重要。

在我国,城镇居民虽然尚未到达投资房地产,实现人财产的保值增值的程度,但已有精明的购房者在选购时,把房产的升值能力或未来转手的难易程度作为选择房产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房产升值的快慢和大小,与房产所处的地理位置、周围环境及配套设施有着直接联系。物业管理虽然无法改变房产的地理位置,但可以改变房产周围的环境和条件。近几年,在物业管理部门的积极参与下,各种新建居住区中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居民购物、医疗保健、子女入托、上学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无疑,小区内的房产价值也就自然升值。

(二)物业管理能促进房地产的可持续发展

房地产业作为城市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其产值一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13%,在有力地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物业管理作为房地产业的相关产业,在我国伴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悄然兴起,日益成为房地产业健康、稳步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和促进力量。

(1)物业管理有利于树立房地产开发商企业形象,创名牌商品房,增强在房地产营销中的竞争力区位、面积、户型、环境、物业管理,这是我国房地产开发商走过的竞争历程。当今物业管理是房地产广告中新的诉求点,成为了开发商的新卖点。开发商要为购房者准备的产品越来越软性化了,购房者对房屋商品的附加要求越来越高了。良好的物业管理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一方面可以增强各方面和各阶层对房屋购置、租赁的信心,另一方面则可以为房地产开发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一些精明的房地产开发商,把良好的物业管理作为推销房屋等不动产商品和招揽顾客的王牌以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有效手段。

(2)物业管理可以促进城市房地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增长方式和经营方式的转变,其内容之一就是加强物业管理。深圳、北京、上海等地优质物业管理试点小区的实践证明,良好的物业管理是房地产业增长方式和经营方式步入良性循环,实现健康稳步发展的必由之路。房地产作为商品,要及时、顺利地实现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的转变,必须具有质优、价廉、售后服务完善、配套设施齐全、环境优雅等特点,这就要求房地产开发、经营部门转变开发、经营方式,由注重房地产开发、建设,向既注重开发、建设,又注重以物业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售后服务的转变,这既是我国房地产业经营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也是我国房地产业现今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物业管理是开拓房地产市场的力量源泉,优质的物业管理可以挖掘住宅潜在市场中国的住宅潜在需求很大,但实际有效需求不足。如何把潜在的需求开发成有效需求呢?抓好作为联结生产与消费中间环节的物业管理,可从根本上促进住房消费市场的兴旺。

细究当前住房消费没有热起来、空置房在逐年增加的原因,除房屋价格太贵、位置不好、设计功能不健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物业管理开展得不理想。如果把物业管理搞好了,消除了消费者的心病,市场有效需求必然增加,从而促进住房消费市场的发展。

(三)物业管理是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服务功能和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

为城镇居民提供多方位的服务,是物业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由于物业管理涉及若干政府职能部门,由物业管理部门统一协调业主、使用者与这些部门的管理、服务关系,既可以提高各种专业管理的社会化水平,提高管理、服务效率,又可以避免由此占用业主或使用者大量的工作、学习、休息及娱乐时间。可以预期,随着城市居民小区的大面积开发与建设,城市人口的居住将越来越集中,物业管理部门的服务对象和范围将越来越广,对城市服务功能的完善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所起的作用也将更大。

物业管理可以促进城市市容市貌的美化,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物业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对公共设施的管理,包括管理范围内清洁、绿化及车辆停放等,这些看似平常琐事,却对城市市容市貌影响很大。物业管理在公共场所全方位推行的结果,必然改善整个城市的形象,使城市向环境优美、卫生清洁、生活方便、礼貌文明、秩序井然、社会安定的方向发展。可见,物业管理可以在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多方面体现出其存在和发展的社会价值。

二、城市经济的发展是物业管理得以发展的基础

物业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城市经济的发展,为之提供先进的技术、管理手段和高素质的人才,以及宽松的社会环境,包括不断增长的消费和完善的市场化机制等方面。物业管理在我国兴起历程的本身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新世纪对物业管理提出的一系列要求,需要物业管理市场化的最终实现。物业管理市场化一方面有赖于物业管理行业的成熟度,主要是指物业管理的数量、规模、资质等,还包括从业人员的素质。另一方面,有赖于整个社会市场意识的普及与深入。在物业管理发展的过程中,整个社会的思想认识和主观意识,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市场消费意识是社会对物业管理服务消费的认同,这是物业管理市场化的重要基础。以上这些均有赖于城市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

三、结束语

物业管理与城市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物业管理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城市物业管理业的迅速发展,是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一项紧迫而又十分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段淑娟.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发展研究[J].天津大学管理学院.2011(2).

篇10

关键词:城市规划 城市经济发展 作用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048-03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划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管理者通过制定和编修科学合理且具有前瞻性的城市规划来确定城市发展总体目标、引导城市经济发展方向、调控城市经济发展规模,合理配置城市发展所需的各项资源,确定更加科学的城市生产生活布局,促使城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效益日益提高。

一、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含义

城市规划是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的战略性指导,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是城市管理者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前确定城市的性质、建设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配置城市土地资源,统筹协调城市各项建设的空间布局和选址而制定和编修的。

城市经济是一国国民经济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提升,吸引资本的竞争优势不断培育。

二、城市规划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理论联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引起更多的重视。1980年以来,城市管理者在发展经济时就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规划的制定和编修工作中,经济学家们也更加注重研究城市规划和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理论联系。

1.集聚经济理论及规模经济规律。空间集聚是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一个显著特点,它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集聚经济效应指的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中的人口、资本等要素在空间上产生集聚,相互关联的企业集群发展,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本不断下降,带动服务业快速发展,从而促进城市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拉动城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只有经济活动的集聚达到一定临界度时集聚经济效应才会产生,这个临界度在经济学中叫做“规模经济”。{1}一个城市在规模经济中是集聚的生产系统,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临界度是指城市经济发展的总成本和总效益形成帕累托最优状态,城市规划根据规模经济原理,结合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寻求总成本和总效益的最佳组合点,确定城市建设过程中最优经济发展规模或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最优城市规模。

2.后发优势理论及信息化发展规律。后发优势理论认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拥有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有利的经济政策,可以直接引进和吸收较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培育和发展新的优势产业,在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的经济领域内实现赶超。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将逐渐转变为以信息经济{2}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经济发展而言,无疑是良好机遇。对于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城市,要迅速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就是在实现工业化时,首先发挥城市的后发优势。根据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具有后发优势的城市通过引进和吸收国外高新技术,节约巨额研究开发费用及宝贵时间,跳过某些发展阶段而建设现代化城市,促进信息经济深层次发展。

3.非均衡经济增长理论及产业结构转变规律。非均衡经济增长理论是在新古典主义的基础上加上了结构因素,认为现代经济的快速增长往往伴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演进升级,即国民收入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城市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均衡增长的特征,主要体现为通过转变经济结构反映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效率的提高。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会在原有的生产部门当中裂变出新的产业部门。新产业部门的形成,必然会牵引其他相关部门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导致整个社会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演进。这主要体现为,一是新产业部门的形成引起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等要素在各部门之间的流动;二是新的产业部门出现会影响或带动其他产业部门生产技术的发展。

我国的城市经济普遍存在非均衡增长的现象,许多城市的产业结构配置不尽合理,经济发展缺乏自身特色,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严重,给城市造成布局混乱和资源浪费等现象,直接影响到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了保持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新时期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必须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实现城市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转变。

三、城市规划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一个城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规划的科学制定和有力实施,城市规划通过对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规划依据城市的现实状况,制定未来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产业空间布局的目标,改造更新中心城区、进行新区拓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推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1)中心城区改造更新。在城市化过程当中,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中心地区,致使中心地区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人均居住面积严重不足、治安混乱,整体状况恶化。城市规划顺应城市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制定合理发展目标和实施措施,投入财政资金或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在中心城区大力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保障城市正常的“新陈代谢”,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2)规划建设城市新区。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会面临很多有利的内外部因素,诸如自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良好的外部发展机遇等,城市管理者通过制定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的城市规划来牢牢把握发展机遇,整合城市现有资源,规划和建设相对独立、完整和系统的、具备自我城市功能的新区。通过新区建设,来扩大城市规模、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市空间拓展和功能提升,催生新的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产生城市综合发展效益,提升综合竞争力,从而推动城市的转型、跨越和赶超发展

2.完善公共设施建设,增强城市竞争优势。城市中的公共设施包括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教育科研、体育、卫医疗生、社会福利、交通、邮电通信、能源、环境、防灾等多种类型,城市经济的发展依存于各类公共设施。现代城市规划非常注重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近些年,城市“绿色基础设施”{3}建设也备受关注,通过调节空气质量、水质、微气候以及管理能量资源等要素,为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生态、环保的发展环境。不断完善城市公共配套设施,符合现代城市发展要求,通过优化城市经济发展的软硬件环境,促使城市吸引资本的竞争优势不断提高,来吸引更多投资、聚集更优产业,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3.利益协调整合,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城市规划科学协调和整合各方利益,优化和引导城市建设,统筹安排和布局大型项目选址,将分散的工业园区集中建设,使共处同一产业链条的企业以及同一类型的产业集聚区实现融合发展,不仅解决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投资需求大的问题,又能利用产业集聚高效充分集中地利用基础配套设施,节约城市资源、降低经济成本、提高总体效益,形成设施共享、相互带动、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城市整体利益得到发挥,城市规模经济效益得以实现。

4.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城市土地是人们进行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的载体,是城市建设的重要资源。政府作为土地资源配置的关键力量,基于城市产业结构和经济现状,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导向,通过城市规划不断修正目标,逐步协调影响土地利用发展的各种因素和不同利益,引导和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优化组合。依据土地有偿使用原则,建立和完善地价形成机制和监督机制,保证地价符合城市发展状况。通过利用科学原理反复论证,集约化利用城市土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力,在有机统一城市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之,由于市场机制本身具有被动性和局限性,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出现市场失灵,因此城市经济的发展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应有效发挥城市规划的引导和调控功能,防止因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侵害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四、国内城市规划优秀案例介绍

在城市化进程中,我国的城市管理者越来越重视城市规划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更加注重对城市规划部门的建立及其职能的完善,强调对各类城市规划的制定和编修。笔者就职于城市规划设计院,多年来潜心对国内外城市成功利用科学规划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案例进行研究,接下来将列举太原、慈溪、苏州等城市借助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引领城市经济发展方向,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城市吸引资本、集聚产业、扩大规模的能力。

1.重视规划编制,促进转型跨越发展。建国60年来,太原市顺应时展需要和城市发展目标,四次编修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性质和城市经济发展方向也随着每次规划的编修有不同定位。市政府秉承一流的城市规划理念,按照“高效能管理城市、高水平经营城市”的要求,科学制定和运用城市规划指导太原城市建设和转型跨越发展。(1)政府高度重视,科学制定规划。太原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2007年5月,太原市组成了由市长担任组长、70余部门参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太原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操作的规划编修工作组,进行建国以来太原市的第四次城市规划编修。规划编制工作组引进国际顶级规划团队,在对太原市基础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当今世界先进的设计理念,确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精品意识,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编制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2)完善基础设施,城市扩容提质。太原市城市规划注重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按照“南移西进、北展东扩、提升品质、重塑形象”的总体思路,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批城市道路、桥梁、水、电、热、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投运,太中银铁路、石太客运专线建成通车,大西铁路和省城十大建筑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立足“拉大城市框架,扩大城市容量”,以新城建设为龙头,引领城中村改造,大力建设工业园区。目前,以“四化四改”、“五个一工程”、“五个全覆盖”为重点的城中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突破。拥有国家级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区3个,总规划面积168.15平方公里,各园区不断扩容提质,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3)转型跨越发展,综合实力增强。太原市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三次产业比例由2001年的4∶49∶47演变为2010年的2∶45∶53,更趋合理化。新型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加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

科学先进的城市规划引导全市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目前,太原市依托自身优势,形成了以冶金、能源、装备制造、化工等传统产业为支柱,并有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新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等20多个行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的工业体系。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778亿元,较2001年增长294%,10年间,除2008年、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速出现下滑外,其余年份均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

2.科学规划引导,城市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浙江省慈溪市位于上海、杭州、宁波金三角的中心位置,是连接上海和宁波的“黄金节点”,拥有显著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慈溪市政府通过制定和编修具有引导和协调作用的城市规划,使城市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1)打造工业园区,拓展城市空间。慈溪市注重工业园区的建设,坚持工业向园区集聚,打造了很多工业园区典范,主要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小城镇试点镇、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周巷镇工业园区,列入国家计委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项目的观城镇工业园区,与宁波城区接壤的慈东工业园区等。工业园区的打造,为拓展城市空间,扩大城市规模,发展城市经济意义重大。(2)强调配套建设,优化发展环境。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慈溪市城市规划强调配套建设,规划确定建设高效能的城市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的目标,思路清晰、中心明确,建成了包括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共三级完整的公共设施体系。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指出要建立适度超前的市政设施体系以适应城市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同时,制定城市环保及环卫、水资源与城市供水排水、城市电力电信、广播电视、燃气供热、城市重大安全保障等专业规划。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规划面面俱到,城市综合实力大大提高,城市发展环境得到极大改善。(3)产业集群形成,经济发展活跃。慈溪市城市规划部门顺应城市经济发展趋势,科学合理制定具有前瞻性的规划,使得慈溪市经济在十几年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慈溪市已初步形成五金机械、家用电器及电气器材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塑料制品、纺织服装及化纤制造、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生产3000多种产品的工业体系。成为全国最大的精密微小型轴承出口基地,欧式插座最重要的生产基地,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有“家电之都”、“打火机世界”、“轴承王国”、“轻纺基地”之称,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一流生产和制造基地{4}。

3.重点园区规划,引领城市经济发展。苏州工业园是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的高科技工业园区,也是具有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新城区,是中国城市规划中园区建设的成功典范。该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要合作项目,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1)园区定位准确,引领城市发展。苏州工业园成立之初,便定位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到2005年,进一步将园区定位为“国际技术产业城市”,即具有高度的高度的“区域核心城市”功能和“全球产业集群”功能,同时两种功能高度一体化的城市。致力于将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成为“苏州的增长核心、经济发展引擎”,引领着苏州中心城核心功能的东移。园区的战略定位是苏州新城发展的战略举措之一,支撑大苏州的城市战略性发展。(2)坚持规划先行,优化投资环境。中新双方在园区成立前期,便互派人员组成专家小组通过研究和借鉴国外的成功规划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关于园区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各类专业规划,涉及到园区总体建设和包括工业企业、道路交通、居住环境、人文景观等多方面内容的专业建设。同时,确立了科学的开发程序,实行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有序开发,制定了严格的规划管理制度,保障了园区整体建设过程的推进。园区注重投资软硬件环境的建设,1994年至今已经累计投入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达400亿元用来建设和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在前期规划的指导下,园区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具有一定超前性,符合园区长期发展的需要。另外,苏州工业园基础设施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完整性和系统性,即园区建成了包括水、电、气、热、运等在内的工业配套设施,形成了“无跑道机场”、“无水港口”等独具优势的物流通关,打造了“公平、透明、规范、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囊括了金融、会计、律师、中介咨询机构等的服务性企业。完善的设施、紧密的配套、一流的服务,有力保障了项目持续进入、建设、投产、达效。(3)新兴产业集聚,经济健康发展。苏州工业园区坚持走经济国际化和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在科学规划的正确引导下,园区已在IC、汽车及航空零部件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集群,并在集成电路、TFT-LCD等领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发展成为我国最为重要的液晶面板生产基地和芯片封装测试基地,大型客车的生产能力居于行业先进水平。2010年,园区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高于60%,实现利税占全市的比重大于1/3,园区面积占我国总面积的十万分之三,而其创造的IT产值和IC产值则分别占全国的3%和16%{5}。1994年以来,园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一直保持高位,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0%以上,总体经济实力在我国国家及开发区中位居前列。2010年,园区地区生产总值(GDP)达133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3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额为18.5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为738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为550亿元,苏州工业园区用占苏州市3.4%的土地资源、5.2%的人口资源创造了15%左右的经济效益{6}。

五、有效发挥城市规划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正确的、具有前瞻性的城市规划能够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城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不同的城市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所具备的经济系统特征不尽相同,在编制城市规划时必须根据城市具体情况,有效发挥城市规划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加强城市规划管理。规划是城市管理的第一要务。不断加强对规划的管理力度,以实现城市整体效益和实现城市居民根本利益为最高准则,以促进城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为目标。强化城市规划的统一领导,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高效能管理,为加快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健全规划管理工作制度,建立听证制度、公示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城市规划建设委员会工作制度,用制度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切实做好城市规划的管理工作,严格规划编制的管理、强化规划审批的管理、加强规划的监督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作用有效发挥。

2.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城市规划的编制应当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贯穿始终,以确保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编制城市规划要在确定城市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对城市的自然环境、城市建设的历史与现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等情况进行深入调查摸底,取得全面准确的基础资料。在此基础上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进行多方案比较和经济技术论证,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根据城市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发展目标,制定城市的总体规划、专业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

3.保证城市规划有效实施。城市规划编制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实施,即政府通过依法行政和有效的管理手段把制定的规划逐步变为现实。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保证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政府应严格按照《城市规划法》的要求,以公共的名义制定相关政策,来干预市场的自发过程,调节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克服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采用法律机制和行政机制相衔接的机制,依托财政机制、经济机制、社会机制确保其实施;遵循行政合法原则、行政合理原则、行政效率原则、行政统一原则、行政公开原则,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公共效益和生态效益。

注释:

{1}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2}信息经济又称资讯经济,IT经济。作为信息革命在经济领域的伟大成果的信息经济,是通过产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两个相互联系和彼此促进的途径不断发展起来的。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为物质基础,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的,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

{3}绿色基础设施是指一个相互联系的绿色空间网络,由各种开敞空间和自然区域组成,包括绿道、湿地、雨水花园、森林、乡土植被等,这些要素组成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网络系统。该系统可为野生动物迁徙和生态过程提供起点和终点,系统自身可以自然地管理暴雨,减少洪水的危害,改善水的质量,节约城市管理成本。

{4}数据根据慈溪市统计局网站相关资料整理而成.

{5}{6}数据来源于苏州工业园区网站.

参考文献:

1.戎蕾.浅谈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J].华章,2011

2.贾晶晶.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J].黑河学院学报,2011(2)

3.潘展东.城市经营背景下城市规划管理中地方政府的作用[J].城市建设,2010(7)

4.郦少刚.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中几个问题的分析[J].科技资讯,2009(15)

5.朱艳红.城市规划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城镇化与城市发展,2008(19)

6.陶伟.对新时期城市规划的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22)

7.韩少平.浅谈新时代我国的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2)

8.侯学刚.城市规划中的相邻权与国家利益保护[J].城市问题,2003(3)

9.徐巨洲.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J].城市规划研究,2001(1)

10.刘斌.城市规划实施中的困惑和原则[J].当代建设,2000(3)

篇11

关键词:地铁;经济;城市;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2

地铁是城市道路交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避免城市公交堵车给人们造成的影响,它已经成为人们出行时乐于选择的交通工具。一种新型地铁线路的建设,也会带动地铁沿线经济的发展,由此形成一种地铁经济,给城市经济的发展增添力量。基于此,本文就地铁经济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地铁经济的含义和发生作用的分析

(一)地铁经济的含义

在城市化脚步发展迅速的今天,交通工具改变了人们出行的基本习惯,并且地铁也成为了连接城市各个中心和周边主要区域重要枢纽的交通工具。从当前我国城市及交通发展情况来看,只有建立起以轨道交通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体系,在城市区域开启地铁服务,才能让城市中的人口能够进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流动,以此保障交通的顺畅。地铁建设在当前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并且为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

世界上第一条地铁是在1863年的伦敦建成的,随后,我国一些发达的大城市也开始了建设地铁的道路,例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等。地铁和其它交通工具不同,基本不会受到天气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是风雨无阻的一种公益通工具,它不仅拥有快捷的优势,而且在经济上还缩短了顾客和沿线商家之间的距离,使城市的各个方向都能连接在一起,以此形成一个地铁经济带,也带动了地铁周边地区经济方面的发展,这种现象也被社会媒体称为是地铁经济。简单的说,地铁经济主要就是地铁从规划、投资到建设和运营以及管理维护的各个阶段,所形成和潜在的一种经济市场,基本可以归结为依托地铁来发展周边的经济,以此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

(二)地铁经济的作用

地铁经济在社会上的主要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首先,地铁经济带使地铁沿线的房地产出现增值的情况。很多房地产商将沿线有地铁作为自己售房的一个优势,也被引入增值的概念行列,并且地铁也在各种房地产楼盘的促销内容中处于首页的宣传位置上。一方面,地铁的建设对于房地产的发展是一个机会,交通的便利性带动了当地土地价格的升值;与此同时,地铁沿线的还要跟进与之相配套的各种设施,这种变化让地铁周围的房地产更加拥有了价值提升的空间。另一方面,对于购买房子的消费者来讲,因为在市中心的位置上,房价偏高,对于一些有刚性需求的用户来讲难以实现,那么地铁的开通就打破了这种矛盾,让人们能够在稍微偏远一些的地方购买相对便宜的房源,并且满足自己的交通出行,这种现象大大地拉升了城市外延的蜕变过程,让城市的中心压力减小,逐步向外延扩展,一些周边的地段已经从以往人们眼中的劣势地段变成了优势地段,让购房者能够选择的空间更大,并且因为周边的空气环境比较好,若是交通方便将是人们更加青睐的房地产选择地段[2]。

其次,地铁经济带动了周边商业的发展。从城市空间的角度上分析,地铁在通行过程中因为涉及区域的广泛性,并且运营时间的饱满性,为沿线的商业经济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并且给城市的商业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地铁周围已经形成一种商圈,并且和地区经济之间产生互相扶持的作用,带动了地铁区域的消费,也促进了新商业项目的产生,让商业市场出现了良好的循环态势。以深圳的地铁建设为例,在没有建设地铁以前,基本只有屈指可数的商业方面的集中区域,消费者也很少有跨过区域去购买商品,但是在地铁建设和开通以后,不仅扩大了居民的购物范围,而且在地铁沿线中,建设了大约20多个购物中心,占据了整个城市购物中心的50%以上,因此可以说,地铁成为深圳商业发展过程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元素[3]。

二、地铁经济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最近几年,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产业的发展情况出现与日俱增的景象,并且这种发展速度已经超过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就某中小城市在2015年夏季的统计而言,汽车已经超过了100万辆。这意味着城市交通将更加的拥堵,尤其是在上下班的高峰阶段,尽管各个城市为减缓这种压力建设了很多的道桥工程,但是因为在交通发展方面没有一个严格并且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也出现了严重滞后的现象,管理水平也比较低,这已经成为制约多个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和矛盾所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地铁交通在城市中的出现已经成为一条根本性出路。

地铁工程的建设和开通,让城市对自己的布局和功能区域进行了重新的划分和调整,基本以城市区域中心和产业基地为依托,在改善城市交通状况的同时推动各项事业的现代化发展,并且以沿线的土地开发为基础,产生新的商业带和经济带,拉动工业、服务业的建设,充分地发挥城市龙头企业以及对外开放窗口性作用,这种地铁的影响意义非常深远。此由可以看出,地铁的建设让人们的出行、城市现代化建设以及城市的生态等等变得更加美好[4]。

三、城市发展地铁经济的建议

(一)重视地铁配套工程设备的建设,保障人们的出行安全

在一些一线大城市中,地铁建设的成功经验已经充分证明了在地铁建设的后期需要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例如,地铁站台和地铁轨道之间安装安全玻璃门以免乘客在候车过程中出现意外伤亡事件,地铁噪声的减小以免影响城市环境等等。地铁在通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电子售票、站口等指引方向的设置,考虑到残疾人的专用通道设置以及楼梯的升降等等,这样才能在民生方面加以改善,促进社会的和谐和进步,让城市更加充满关怀,让地铁建设以人为本的观念更加深入,树立城市地铁的美好形象[5]。

(二)地铁的管理向着专业化以及市场化方向转变

在现代地铁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地铁领域在多元化建设以及运营过程中竞争加剧,但是市场主体和市场的竞争机制还没有完善健全,城市地铁建设应该在金融、建设、运营以及多种商业经营方面实行统一的集中式管理,伴随市场化条件的日臻完善,也需要建立起一个一体化管理向着专业化管理方向转变的体系。建议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投资人、还是社会公众,都应该更新思想认识,摒弃政府包揽的旧思想。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体制改变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由直接经营者向市场制度管理者的角色转变。由过去管项目、管企业、管行业变为管市场、管规则。通过事先控制和事后监督,依法对企业的市场准入、价格决定、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等加以管理。另外,各个管理部门要重新定位管理职能和责任分工。国有企事业单位要逐步实现政企分开,在公平合理的前提下实现由单一产权向多元化产权结构转变,依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形成国家独资企业、国家控股企业、国家参股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并存的多元化的产权结构。通过对项目中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三者的有效剥离和科学组合,使城市的公用事业实现可经营化,从而形成投资市场。二是开拓融资渠道,创新融资体制。比如发行企业债券作为地铁建设单位,发行地铁债券有利于拓展地铁建设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或者信托融资及培育地铁运营公司上市地铁建设单位运用信托融资可有助于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大规模进入地铁建设领域,启动民营资本。

(三)地铁沿线的一站式购物环境,促进沿线的商业发展

进入地铁时代以后,人们的生活脚步也随之加快,在城市区域扩大的前提下,消费者对自己的购物时间大大地减少,为提升购物效率在地铁沿线进行商业的发展,打造一站式的购物环境成为消费者和市场青睐的主体,那么在这方面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进行分析和研究[6]。

首先,地铁站和商业区之间实现直通,当人们走入地铁站时,也可以由此进入商场,这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购物需求,而且还能改变地铁在人们眼中的单一性认识。

其次,地铁商业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和引进先进的理念,采取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商业运作模式才能不断地满足市场、文化以及消费者的需要,主张购物向着休闲化方向转变、商业向着娱乐化方向转变,鼓励消费者不仅在购物过程中享受到消费的乐趣,同时还能体验到地铁文化的时尚感受。例如,可以借鉴以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地铁建设经验,让地铁站和地铁站之间形成无缝对接,也实现商业和商业之间的无缝对接,以此充分地利用各个地铁站之间的距离,完成餐饮、娱乐和购物的一体化发展模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地铁经济的概念、作用以及发展过程中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以及日后发展的思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城市地铁建设者秉承发展的理念和眼光对地铁加以改造,充分利用此方面的商机,发展当地的经济,由此增加城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徐月梅,冯彩云.地铁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研究--以杭州地铁沿线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5(6):497-498,465.

[2]余敏丽.常州发展地铁经济的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4 (4):43-48.

[3]洪增林,樊森."聚合化、立体式"地铁商业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纵横,2011(2):69-72.

[4]凌斌忠.论我国地铁经济的发展策略[J].中国外资,2014(12):398-398.

篇12

关键词:城市交通 城市经济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城市的交通与城市的经济发展重要联系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城市是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载体。当前积极的推进城市化建设的进程是我国的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重要内容。然而一个城市不断的发展以及完善,离不开相应的基础设施的支持,我国城市的基础设施能力仍旧是城市经济发展中最基础的物质保障,而城市交通便是其中之一。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轨迹来看,城市的交通与城市的经济发展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城市的交通是推进城市的经济活动井然有序的进行、推进城市的经济发展的前提。

1.1交通作为城市重要的基础性设施,也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要想富,先修路,不管是任何的领域范围内经济发展都要始于交通建设以及发展。只有发展交通、发达了,经济才能够得到真正地发展。当前,我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需要,城市的交通事业快速的发展,城市的交通已不再局限于百姓代步的方式。从一般意义上讲,城市的交通直接影响城市的经济的发展。

1.2交通运输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以及最重要的流动载体,也是社会生产、分配、交换以及消费各个环节实现联系和沟通基础和纽带,交通运输业不但自身创造着巨大社会经济效益,也在促进其他行业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另一方面,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只有在不间断完善的交通系统支持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否则难以谈上发挥交通运输业的基础性产业重要作用。良好的运输条件也降低了货运物流成本,这有利于企业参与的更大范围内竞争,扩大生产的规模。市场快速发展必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从而使城市经济实现更好发展。

1.3良好的城市交通体系,直接拉近各城市间的距离,这有利于统一市场竞争机制的培育和完善,也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市场的环境。便利的城市交通,很大程度上成为吸引投资重要因素,有利于资本的有效流动和合理的配置,能克服生产中瓶颈状况,同时实现效益最大化及经济进一步的扩张。便捷的交通运输系统能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文化活动等方面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也大大方便了交流活动开展,交流过程中有利于改变传统思维模式,拓宽城市的发展思路,从另一层面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优良社会环境和不断的动力支持,进而更好地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1.4当前不论是从国际上看,还是从我国经济的城市交通状况进行比较,不难看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交通设施也发达、便利以及快捷。这也证明了城市交通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

由此可见,受城市的地理位置、规模、性质等差异影响,我国城市交通特征虽各有不同,但不可否认,城市的交通与当地城市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有着密切内在的联系。一方面,良好的城市交通是保障城市的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各项活动有序的进行基础,城市的交通发展能大大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城市交通两者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或从属关系,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对于城市的交通提出新的要求,不仅有利于带动城市交通的改善以及升级。因此,在完善城市交通来积极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同时,同时积极关注城市的交通本身发展,让两者形成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良好关系。

二、当前城的市交通存在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发不断的深入发展,城市交通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实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交通中存在许多的问题,尤其是城市的交通基础设施滞后和严重不平衡的现象,甚至在一定程度已经成为制约城市的经济一步发展的因素。随着城市供给能力和幅射范围的提高,对城市交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城市的交通设施建设速度在加快,交通运输网络在不断地壮大完善。另一方面,交通容量不足问题严重存在,同时大部分城市交通运输依旧没有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城市的交通发展速度仍远远赶不上经济发展速度,难以满足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城市交通拥挤状况也没有得到明显的缓解。交通堵塞问题直接影响到运输和经济活动的开展,也对于城市形象建设以及宣传造成负面影响。

2.2当前我国大部分的城市交通规划水平依旧处于较低层次,城市整体交通战略和规划中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影响到交通发展政策未给予充分考虑;对整个城市和城市间的交通规划中缺乏整体协调性。

2.3城市的交通发展离不开城市的经济支持。从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具体实践看,一方面,经济发展落后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失衡问题,使我国很大一部分城市交通发展缺乏有力的经济基础。所以,如何在资源有限地情况下实现以交通促进城市经济、实现它们的协调发展是一个难题。另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直接忽视经济快速的发展对城市的交通提出更高的要求,政府财政收入用于形象性工程的建设方面,城市的交通难以得到持续的发展。

另外,不难看出,城市的交通对于城市经济活动和发展影响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和差异性。加之交通建设具有资本密集、周期性长等的特点,导致了当前我国城市交通发展很明显落后于城市的经济发展的速度,城市交通建设者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三、夯实城市交通基础,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在城市的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无论是从城市的经济发展角度还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角度考虑,都需要进一步夯实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来适应经济高速发展需求。同时通过经济的发展更好推动城市交通发展以及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实现两者良性循环,产生更大效益。针对当前我国的城市交通中存在各种问题,在城市总体规划不断完善和发展同时,我国城市的交通综合治理研究与实施也在不断地往更深层次的推进,要明确城市的交通建设发展思路,作好城市交通发展规划,完善城市的综合交通体系,建立完善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运输体系,为城市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3.1提高政府对城市的交通建设与发展重视程度作为市场的经济重要主体,政府承担着通过宏观调控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重要的职责同时,也是社会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方。城市的交通作为具有双重属性特殊公共物品,是城市经济发展先决条件。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城市交通的发展状况能直接关系到城市经济的发展,要将城市交通建设发展摆在更突出的位置,坚持城市的交通建设较于城市经济发展的适度超前原则,加大力度,改善城市交通,使交通更好发挥其促进经济发展积极作用。

3.2做好城市的交通发展规划从整体上看,作为具有特殊性公益基础性设施,城市的交通战略和规划涉及到城市的交通方方面面,是一个极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关系到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功能定位,这对于城市的未来经济持续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城市交通建设过程中不仅考虑当前城市发展整体状况,也要对于城市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应充分地给予考虑,做好城市交通战略规划。

3.3加大城市交通投入的力度。针对当前很大一部分城市交通供给量明显不足的情况,应加大对城市交通设施建设重视力度和投入力度,应合理安排专项资金,最大的限度提升每一笔建设资金综合效益,积极推进城市的交通发展。继续适当地扩大道路容量,优化城市的交通结构和系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商品流通、扩大市场等提供便利运输条件和降低交易的费用,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积极引进现代化的交通设施,改善交通拥挤的状况。另一方面,鉴于城市的交通建设自身存在特殊性,在保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前提下,政府可通过科学的论证形成有效方案,采取鼓励民间参与的模式,利用私人的机构资金、专业技术及管理的优势,共同推进城市交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常惠丹.我国城市交通与经济发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

[2]谢疆.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现代城市交通规划探索与思考【J】,中外建筑,2010.

篇13

关键词:会展;旅游;城市经济;影响

会展旅游是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旅游行业,中国会展旅游现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会展旅游业发展迅速,年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中国其他领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国务院[2008]134号文件,要求“利用节假日闲暇时间多,喜庆气氛浓,群众购买欲望强的特点,积极开展各类营销活动,扩大市场销售……促进会展业发展,带动相关的住宿、餐饮、交通、通信等消费。”

一、会展、旅游与会展旅游

“会展”,狭义地说是会议和展览的统称。而广义的会展不仅包括会议(Meeting)和展览(Exhibition),还包括奖励旅游(Incentive)和大型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运输、广告、交通等行业,是会议、奖励旅游、大型活动和展览的总称(MICE)。

“旅游”是指人们为了消遣、商业和其他目的离开通常环境去往他处并在那里逗留连续不过一年的活动,这些人不会在旅游目的地定居和就业,其根本特点就是旅游者的“异地性”,这与会展及会展旅游极为相似。

“会展旅游”简单的说是会展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产品形式。国内知名会展专家应丽君认为会展旅游是由于各种类型的会议、博览、展览等活动举办而产生的一种旅游产品;会展旅游是一种新型的主题式专项旅游产品。对于会展旅游的定义,不同学者的观点不同,这里采用国际上的定义:会展旅游就是MICE,即会议旅游、展览旅游、节事旅游和奖励旅游。

二、会展旅游的特点

会展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行业,在一些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已经引起关注,研究越来越深入,它被认为成为改善旅游业产品结构的一个支点,成为促进当地经济的一个新的动力。在当前经济条件下,会展旅游渐显繁荣,充满活力与竞争,呈现出以下特点:

1.消费档次高。由于会议人员的费用通常由公司或政府负担,都是因工作带来的旅游,一般不会太计较价格,更重质量,特色、服务等,而且参加会议、展览的人士通常都是有一定地位和职务的人,收入水平高,对产品和服务要求较高。他们与普通旅游者相比,消费档次高,消费能力强,服务要求高。 停留时间长。一些会议、展览,特别是国际性的会议展览,持续时间长,因此会展旅游者停留时间比普通旅游者要长。

2.会展旅游的发展还能为城市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推进城市市政建设、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城市知名度等方面。

会展旅游综合会展业和旅游业两大产业优势而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它是会展业优先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会展旅游对经济的影响

会展旅游能为城市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城市发展会展行业,一般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会展旅游消费主要包括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旅游方面的消费,而无论是国内数据还是国外数据都已经证明,商务会展游客是不同旅游细分市场中消费支付能力最强的群体。因此他们的消费注入会展举办城市,很大的增加城市交通通讯,住宿餐饮,旅游娱乐各个部门的收入,进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近几年,中国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会展经济发展迅猛,现已初步形成规模化、规范化的会展经济体系。就上海而言,有40多个海内外知名国际性会展选择在上海定期举行。会展旅游的前提是举办国际性会议和展览,由此而引发的旅游。举办国际性会议或展览必须要有相应的设备与之匹配,为了迎合需要,必须建造大型的场馆设施,如为了举办2008奥运会,成功的建成了鸟巢,奥运村等基础设施;为了2010年的世博会,上海在浦东建立世博会展中心。这些设施在举办完展览之后,必定会引来大批国内外游客前去观光。会展有助于企业了解有关产品和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学习、引进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加速技术的传递和流动,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

会展旅游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营销成本。会展是最为有效的营销中介。在每个大型会展之前,会展举办方都会利用各种手段大肆宣传,增加其知晓度,这就从一定程度上为参展商做了一个宣传,只要在展览期间好好表现,展示新产品、新技术、新理念,接触各个行业或市场的众多客户,让他们发现未曾有过的消费品或消费信息,促成大范围、高效率的沟通与合作,实现供给信息与市场需求高密度、低成本,面对面的配置,免去自己花大量成本为自己做宣传。会展旅游的发展能增加社会就业。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会展旅游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对其整体规划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就旅游行业而言,会展旅游并非大众产品,但确是旅游行业中最能创造经济效益的一个分支;而就旅游产业的功能而言,会展旅游的开展,将最能体现旅游业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应丽君.关于中国会展旅游的思考[J].旅游科学,2003,(1):10-11.

[2]赵春霞:会展旅游管理实务[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7.

篇14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经济发展;智慧产业;信息整合

信息时代的今天,科技的发展早已今非昔比。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新事物与新思潮的出现与涌入,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社会的发展,智慧城市早已不是一个只出现于纸上的概念。本文结合近年来智慧城市的发展状况,进而分析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并提出了智慧城市如何更好的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对策,以期能够让人们引起足够的重视。

1智慧城市建设行业概况

1.1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在我国,智慧城市这一概念从提出到发展至今,已经明显提升了各个城市的发展速度,实现了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目前已经在很多城市都成立了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截至到2018年,我国范围之内的副省级及以上的城市当中的95%、地市级城市当中的83%,数量累计高达500个,均在《政府工作报告》或者“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或者正在建设智慧城市。而目前也已经有了290个城市入选了我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建设。从2013年开始,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就已经迈入了建设高峰期,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对我国的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发展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

1.2发展历程及意义

在1990年的时候,美国旧金山举办把“智慧城市、全球网络”当成主题相关议会,把智慧城市的相应思想第一次公开到人民的视野当中。在2008年的时候,IBM公司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把“智慧地球”公开与人民的视野当中,第一次把“智慧地球以城市为基准”相应思想公开到人民的视野当中。在2009年的时候,北京把智慧城市当作一个全新的目标进行相应的建设,“智慧北京”、“智慧南京”等不同形式的智慧城市不断发展起来。在2010年的时候,在“十二五规划”当中作出如下解释,把“智慧城市”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当中的。在2014年的时候,在我国的范围之内累计总共由400多个大众型城市开始把智慧城市当作重点目标进行建设,“智慧城市”所表达的相应理念被融入城市规划当中,成为十分重要的建设目标。

1.3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1.3.1缺乏统筹规划

目前智慧城市的建设如火如荼,我国的智慧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智慧城市的发展速度也曾一度滞缓,其中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长远规划,各个不同领域之间信息分割明显,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各个城市的标准不一,没有统一的建设要求体系。这将会导致不同城市所建设的智慧城市系统多少存在差异,彼此之间信息无法共享、整合、分析。当城市之间或者跨地区产业、跨产业合作企业之间信息无法共享,在全国范围内的智慧城市系统管理上带来不便。

1.3.2政府角色的定位不够准确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由于政府角色的定位不够准确,在很多方面政府干预过多,减缓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进程。政策不落实,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就无法顺利开展,所以,应当以智慧城市建设企业为主,让企业之间形成良性竞争,而政府主要是做好引导工作即可,宏观上做好调控,这样才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才能够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实现智慧城市的科学发建设。

1.3.3智能产业发展不均衡

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依托于智慧产业,首先就是科技行业的发展,也就是高端智能产业。但是目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发展中,存在很严重的智能产业发展不均衡。传统制造业的发展相对平稳,但是物联网、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发展相对滞后,无法更好的为智慧城市建设做服务。

2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状况

2.1城市经济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在制造业、工业等领域的发展也取得了重大进步。目前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其他领域的技术发展与革新,如生产制造业、服务业、电子科技行业等领域,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的到应用;另一方面,我国的工业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已经完成了从传统工业模式向新兴产业模式的转变,不仅如此,技术产业也日渐发展壮大,已然成为了工业领域中的主导型产业。

2.2国家计划投资规模

在政策方面,我国科技部已经在不断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仅仅在“十一五”的前三年就投入了40亿元,国家发改委也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在发展科技与经济上,我国越来越关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经济与科技问题,智慧城市恰恰结合了这些要求,发展经济的同时可以节能减耗,是最佳的可循环经济模式。

2.3城市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

2.3.1拥挤的城市交通

由于在城市建设之初,城市规划不够完善,导致了城市在自身的后续发展当中产生了各种不同形式的交通问题,交通拥堵就是经常会发生的问题。在1980年以来,中国在特大型的城市市区当中机动车保有量十分巨大,让平均时速从20公里降至了12公里。在许多大型的城市中心,机动车的平均时速降至了8-10公里。在我国的范围之内拥有31个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型城市,他们当中绝大多数在交通流量负荷方面已经达到了饱和的状态,一些城市在中心地区的相应交通处于半瘫痪的状态。

2.3.2城市环境严重污染

空气污染已经成为目前城市污染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尤其是雾霾。我国把煤当作最主要的能源来进行使用,但是煤在燃烧的过程当中会让数量十分庞大的烟尘扩散出来,同时会产生二氧化硫等不同的污染物,让大气被严重污染。我国在实施城市化的过程当中,在机动车方面的保有量不断得以增加,让机动车所释放出的相应尾气对城市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

3智慧城市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分析与对策

3.1智慧城市促进智能产业发展

3.1.1促进作用

智慧城市涵盖了智慧交通、智慧政府、智慧环保、智慧学校、智慧港口、智慧能源、智慧社区、智慧医院、智慧物流、智慧生活、智慧企业、智慧银行等,让这些不同的智慧行业能够在跨行业当中实现有效的合作,并开发出相应的应用程序。智慧城市建设涵盖的智慧产业领域十分广泛,此些都同城市相应的发展水平、在经济发展当中表现出的相应水平、在科技发展当中表现出的相应水平、在区域当中表现出的相应竞争力等息息相关。因此,大力发展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城市科技水平的提升,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

3.1.2大力发展智能产业

如此多的智慧行业要得以实现,必须把智能产业当作主要的事业进行发展,智能产业在相应的科技领域是比较高端的,举例来说,传统制造业、其他的新兴产业。实际上,很多行业都会涉及到高端智能产业。并且,高端智能产业在我国的“十二五”规划中已经被定位为重点项目,该产业旨在一方面,让传统的行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升级提供符合相关要求的对应重大成套设备,例如:自动化领域、节能降耗方面以及智能化等;另一方面,开发建设重大工程当中符合相关要求的相应成套设备,例如核电、能新能源工程、智能电网等工程项目的发展。新兴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缓解能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的问题,通过智慧城市发展新能源、核电能以及智能电网等工程项目,减少煤的消耗,减少大气污染,给地球空气质量保驾护航。

3.2智慧城市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3.2.1智慧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辐射范围

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将会辐射到很多的行业领域,智慧城市囊括了经济、政治、技术、文化等许多不同方面的相关内容。智慧城市能够借助相关的数据、结合相应的信息、使用各种形式的通信技术对城市的核心系统进行整合,进而对公共安全、医疗、民生、环保、工商业活动、城市服务等不同领域所提出的相应需求做出一系列的智能响应,给人们的城市生活带来便利,打造一个更加高效、便捷、高科技的城市宜居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3.2.2政府应当发挥平台作用

智慧城市是由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互作用结合而成的产物,发展智慧城市将会间接的推动城市各方面经济的发展,也会给城市医疗、生活、交通、管理方式等诸多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发展促进。要想进一步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就需要打破各个行业以及各个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进一步带动城市实体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应当做好引导与服务,充分发挥平台作用。通过推动改革和创新,将各个部门之间原本分割开来的数据,进行整合,实现跨界的多方面合作,同时,要将这些数据分析对社会公众进行开放,让其能够为社会提供相应的作用。

3.3智慧城市促进信息消费增长,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3.3.1促进信息消费增长

智慧城市将城市各类信息整合到了一个平台上,这就需要宽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能够满足智慧城市建设的需求。构建泛在、宽带、安全、融合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让信息相应的消费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建设出“透彻感知、全方位互联、高度智能化”的智慧城市群,让信息消费能够又快、有好的得以发展。电信行业会为此投入数量十分庞大的资金,全力推进光网城市、畅通网络、宽带无线城市、信息中心、数字民生、数字产业、电子政务、数字园区等不同的信息化重点工程。智慧城市建设,将会促进城市信息化的发展,促进城市信息消费。将加快“宽带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打造“智慧政府、智慧民生、智慧产业”,推动城市信息消费快速增长。

3.3.2统筹规划,整合智慧交通信息缓解交通拥堵

智慧城市建设之初,建设者要做好规划工作,考虑到未来城市发展可能出现的需求,编写好详细的方案。在智慧交通的建设之初,要对城市的车辆持有量以及预计城市未来车辆的持有量进行调查,对城市道路分布、城市建筑群特点、早起城市建设规划图等资料进行详细调查,要重视智慧交通信息系统的建设,完善城市交通信息整合平台,参考这些数据制定出更加准确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从而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