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学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学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3:1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思想政治教育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思想政治教育学

篇1

一、思想政治教育所体现出来的深刻内涵

通过陈秉公教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进行分析,总结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通过人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影响,有助于约束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行为活动。不同的研究者其研究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个人对其都有个人的看法,人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能够时刻体现出人的意识,通过人大脑产生思维,而形成思维能力,人们的生活是围绕着人的思维来进行的,然后支配着自身的来进行生活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业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完善的思想理论体系。思想和意识和精神是不可分割的,国家和发展和兴旺都离不开政治,国家的任何活动也离不开政治,政治可以对我国的公共事物进行管理,为了社会利益而努力。不同的思想政治内涵对其理解也存在着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整合手段,是在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它具备一定的理论性和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所构建的理论体系是相对独立的,所有的实践活动都需要人的思想来进行支配。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内容山尤其独特性特点,而且在实现的目标上面也能显现出独特性特征来。在以往的观念中,人们常常把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等同起来,这种错误的理解势必陷入误区。为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应,就应该对这一学科进行科学的诠释和科学的划分。在应用这个概念时,尤其是在实践中,对人的自身品行、道德修养的养成都有助于人们勇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使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升。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每一个学科都会拥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同时每一个学科所研究的对象都是相对独立的。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进行研究,就应该找出具体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针对人来进行的,从一定的现实意义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将正确的思想传授给人,然后来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和帮助人们更好的工作和生活。那么这就可以证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了吗?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并不是肯定的。不仅仅这一学科对人进行研究,同样其他的学科对象也是对人进行研究,甚至可以这样说,所有存在的科学的学科都是以研究人为目标的。但是这样理解并不是非常的笼统。因为人的存在是非常复杂的,人的存在具备着一定的社会属性,因此,每一种学科对人的研究只局限在一部分。虽然思想政治教学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但是不可以说对人的全部进行研究。它和其他的学科存在着一致性,只是对人的某一部分进行科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律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减少和其他学科研究对象的重复性。所以,能够从中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其他的学科研究对象同样具有着很重要的研究价值。其研究的观点也有所不同,这样就使其含义更加深刻和明显。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鼓励人们多参加实践活动,可以从中锻炼人的思想意志,从人的行为角度出发,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感染人的思想,将人的思想带入科学的领域中,使人能够把握住正确的生活方向,并为此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在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引导下,人们正确的思想逐渐形成,无论是从人的思想还是行为方面,都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可以使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有其规律性,和人们自身的行为和实践活动有着很大的联系,同时也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无论是早理论上还是在思想方面对人们都会产生影响。同时还挖掘人的心理,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进一步提升,给人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且作为一门比较重要的学科,也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基础。结束语: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该避免其空洞化,必须与人们的生活实际有效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抓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剖析,不仅要抓住研究方法和规律,还要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面给人以感染和启发,这样才能用科学的态度认真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然后对这一学科进行准确的定位,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学体系构建的有力依据。

作者:马东华 单位:黑龙江佳木斯大学

篇2

想政治教育学科从1984年建立之初到现在,一直没有自身的范式,所以基本上可以划归为社会学的范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一直从宏观的国家、集体等切入点出发,也取得了理论成就。但是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转型期,社会大环境和人民群众间的小环境都发生了变化,社会学的范式已经不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人学转换迫在眉睫。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人学转换是本学科适应时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强,需要以人为本,从每个个体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切合在时展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要。其次,以理论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的转换,是对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超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社会与个人的统一。”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自上而下的灌输,而忽略了个体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转换更加关注个人,从人的需要出发,将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使其协调一致。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范式转换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大调整。由于经济制度的转变,上层建筑也发生了变化,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任务也相应的有所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向的人学范式转换,是根据党的指导思想而进行的调整,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发展。

2、范式与范式转换概念界定

目前,各类学科中都广泛使用“范式”这一词语。托马·库恩是美国的科学家,它认为:科学研究中大家共同认同的科学成就,而实践共同体也能在某段时间内获得问题与答案,且问题与答案具有代表性,这就是科学研究中的“范式”。这也是最早提出的“范式”。托马·库恩在研究文献中提出:科学发展的历史是由于科学本身和科学革命的相互交替所创造的,科学革命的过程就是“范式”创新的过程。即曾经的“范式”创新后,被新“范式”所取代。通过了解这一理论得知,“范式”能对科学发展阶段进行评判,也可以用来说明某种科学的基础研究方法与本质。范式转换的概念:库恩认为,对于科学历史的考察,需要去研究范式的转换,由于范式的转换会带来科学革命,所以探究科学史,也要去探究科学革命。范式的转换之所以能演变为科学革命,是由于范式转换会创新科学方法,使得它能依据时代的特色进行整体性的改变。库恩提出,根据当前的范式进行科学研究,这是“常规科学”的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常规科学”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常常会遇到一些用现在的范式无法解释的现象,这说明这种范式已经不能去用在新的问题和情景中。因此,对于范式都不能解释的问题,科学家们在进行解读时应该跳出局限,利用革新后的范式对问题进行剖析。所采用的新的范式,便地取代了原有的范式,这个过程就是“范式转换”。库恩认为:任何科学理论体系完善的历史都是范式转换的历史。当这种科学理论体系能够很好的解释和指导现实问题和状况时,它就是相对科学完善的;否则就需要进行范式转换,形成一种新的范式。

3、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学范式的转换

3.1社会学的研究范式。

风笑天的译作《定性研究:方法论基础》中认为,目前社会学的研究中存在三种最为常用的范式:一是由孔德、斯宾塞和帕森斯为代表的功能主义范式,研究的对象为不同社会单元之间的关系,如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之间的功能依赖关系。他们认为社会是由基于共识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的各个单元构成,每个单元都对社会的稳定起积极作用;二是冲突论范式,代表人物为马克思、韦伯等,研究社会组织体系中不同类型的人与人的关系,认为社会是一个由不平等和冲突驱动的复杂系统,分析任何一个层级、类型的组织体系中不同类型的人与人之间的压迫性关系,如世界体系中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男性和女性、组织中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三是互动论范式,主要研究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互动如何形成结构,结构和人际互动又是怎样相互影响的。从自我、角色定义、角色扮演的角度分析人际互动的一般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对社会学范式的借鉴也来源于这三种范式,尤其是互动论的范式,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对主体与客体的研究范式与互动论相似,都是对人际互动的相互影响的研究。

3.2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学范式的人学转换。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学范式,要求我们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从社会学的角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创新。因此,它表现为我们的某种认知结构或者是某种研究方法。但是,张耀灿提出社会哲学范式对于需要和价值着重进行了分析,这是由于时代特色所决定的,符合当时的国情。但是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一些人口中所说的什么是“无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人学的空场”。作为整体中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它保证了社会的正常良好运作。因此,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实践的过程,包含在这个社会系统之中。因此,我们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把他放在社会系统的大环境下来看待,不能片面割裂它与其他系统的联系,从社会需求出发,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功能与作用,研究社会需求发生的变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加好的生存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提出的人学转换是在社会哲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是符合新时期发展的产物。这种人学转换在继承和发展社会哲学的基础上,对社会哲学范式进行扬弃,吸收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是全盘接受或者否定,是对旧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让理论更加贴合实际,更加符合时代特色,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开发新的视野、寻找到新的思路、开辟出新的话语,总之,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在全面深化中实现超越。“社会本位主义是的最高的原理,他把人看成是社会中一个分子,社会的组成是人,和其他动物最本质的属性不同在于人具有社会性。”其中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现实的人”,“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的最高命题和归宿。基础是社会,最终的归宿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他们既相互联系,又存在辩证性。只有在基于社会主义理想实现的前提下,人的自由发展这一目标的才能得以完全实现。历史阶段中存在许多的点,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仅从一点就推断整个历史,也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功能割裂开来,否则必然会出现错误。在历史中出现的某些社会学中的范式,在其时代是符合时代特色的,促进过时代的发展,虽然不一定适合现阶段的历史,但我们不能将范式与其时代性分割开来,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历史的进步。我们的思想认识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进步,如果固步自封,不思进取,那么我们就会落后,被时代所抛弃。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应该以人为本,不但要促进社会的大发展,还要促进人的进步,当双方条件都做到时,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就在社会哲学的基础上实现了突破与创新,是新的人学范式。

4、思想政治教育之范式转换视角下的研究方法变革

4.1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的理论。

风笑天提出这样一种理论,即社会学相对于其它学科而言,其研究方法是整个知识体系的支撑,也是本学科的优势所在,体现出独有的特色。国内社会学界对方法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对方法的研究和探讨也逐渐深入。风笑天在《社会学方法研究概述》中提出如何使社会学研究方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一是在在政府决策中,社会研究方法要怎样才能展现自身的能力,在他的理念里:第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理解学术价值是否存在,同时积极应对和分析应用性范式;二是在社会学学科建设中,社会学研究方法如何表现自身的作用。社会学的责任是要发现并解释社会世界中客观存在的规律性,并为其他学科提供经验和研究方法。因此,只有对现在的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并对规范性事情进行充分理解和探析,才能让社会学研究水平得以快速提高;三是在社会学研究方法中,要进一步分析中国化问题。要想作用得以彻底展现,中国化是最终之路。我们不能直接拿来来自国外的方法,相应只能进行不断的学习并引以为鉴。必须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进行改进才能发挥良好的作用;四是在社会学研究中,也要研究方法论问题。方法论直接导致出现不同的方法,至于选择哪种方法,要依靠理论的不同以及现象的差异化来进行合理选择。

4.2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和变革。

它的最终目标就是运用社会学方法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给予充分的指导,理解和分析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使用的理论是社会学理论。在传统的观念里,思想政治教育所关心的是心理和认识因素的影响,并不十分在意社会因素,在提高其水平的上更是很少使用社会学因素。所以说,只有认真进行社会学研究,并对存在的多种社会因素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进行全盘考虑,在提高科学化的进程中,将会带来很大益处。但是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式转换一定会带来研究方法上的转变与发展,以社会学研究方法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并不是全部社会学的理论,而是以社会学研究方法为基准,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和变革,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学自身独有的方法创新,进行拓展和深化。第一,基本理论需更加深化。研究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需确定它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的重要程度,并与方法划分的客观标准有着直接的联系;第二,研究领域需要继续开拓。包括: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新拓展,如危机干预方法的研究,某些具有突然性、复杂性特点的时间,给思想政治教育学带来新的挑战。在此可以借鉴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对政府决策的作用,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不只是像社会学一般仅仅提供理论解释支持,而更需要的是在价值观和实效性上提供具体的方式方法;怎样运用网络拓展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发掘更多的教育途径是当前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大难题。网络信息繁杂、随意,而规范研究方法是社会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都亟需的自我完善;第三,研究方法应该把理论的、抽象的和实践的、实证的实效性研究相结合。风笑天认为,社会学研究方法指的是社会学“经验研究”的方法,而不是“理论研究”的方法,社会学更强调实践结果带给社会问题的收益。在这一点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应该给出逻辑起点、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使学科建设不陷入纷繁杂多的现象而不得要领。思想政治教育学更需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适应社会实践发展和学术发展的需要;第四,研究方法的拓展应该依据“人学范式”的转换。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上应该更注重人的发展和个人在社会价值中的体现。而不是把整个社会群体作为研究对象。

5、结束语

篇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2-0228-02

学科,是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过去,我们虽然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知识和许多理论观点,但却分别被包含在教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体系之中,尚未分化出来。直到之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才被提到议事日程上。在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的探讨和研究下,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分别从教育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学科体系中分化出来,又综合起来,加以系统化,使之自成体系,发展成一门相对独立的新学科。经过20多年来的探讨和努力,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并开始了学科化进程,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个性”也日益显现。

1 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涵义

哲学认为,范畴是概括和反映客观事物的普遍的本质联系的思维形式,是各个知识领域中的基本概念。它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概括出来的科学成果,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产物。一定的范畴标志着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一定阶段。人们认识世界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范畴在这个过程中将得到精确、丰富和发展。

广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的各种现象及其特性、关系、方面等的本质的基本概念。这样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就广泛地包括了论证、论述和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和实践历史、理论渊源的所有基本概念,揭示、论证和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规律、地位和作用及环境的所有基本概念,确立、确定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方针及机制、载体的所有基本概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学就是由一系列不同层次的范畴所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单元和骨架。

从狭义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是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本质、最重要、最稳定、最普遍的特性和关系的基本概念。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教材提出了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如思想与行为、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疏通与引导、言教与身教、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教育与管理、内化与外化、个人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塑造与改造、个体与群体、教育与环境、动机与效果、个性与共性等等。无疑,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范畴。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起码应该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对象的特点,具动态联系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政治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人为的实践活动,是各种因素有机联系而形成的综合性动态过程。因此,作为其反映形态的基本范畴,也应该是一些动态联系性的概念,而不是只能表述思想政治教育组合成分的静态因素性的概念。二是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分析方法,具有层次梯级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包含多因素和多层次的复杂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学对起其研究与认识必然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正如列宁所讲的,认识的深化是由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再到三级本质。作为表达这种认识成果的基本范畴,就要具备逐步深入的层次梯级性。三是要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知识的特点,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律。'思维的范畴不是人的工具,而是自然和人的规律性的表述。'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独特的系统性和基本规律,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体系中得到体现。四是要合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规范要求,具有现实指导性。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要求其基本范畴能够直接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成为指导教育工作者认识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2 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骨架

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理论,从其范畴体系上看,必须有一个符合客观实际的起点。思想与行为就是这个起点。因为,思想与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最常见、最简单、最抽象的一对范畴,它不以任何东西为前提,不经任何事物为中介,它可以用来说明其它范畴而本身不需要说明,而且 思想与行为这对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有着密切联系。一方面,要揭示人们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人们首先要探讨思想与行为这对范畴以掌握人的思想和行为活动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活动规律的研究和把握,又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对象,即“两个规律”研究和把握的前提和基础。从思想与行为这对基本范畴出发,一步步、一层层地推演和展示出其中蕴涵的具体内容,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对象及其基本属性逐步表露的过程,正是在这个表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才不断地把自己的研究对象确立起来。

恩格斯曾经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方针、原则,都是在以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为最基本因素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形成和确立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方针、原则的内在依据。这些方针、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表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遵循这些准则,它们是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和规律在指导下,为帮助教育客体为实现内化与外化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所必须遵循的准则。这样就从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这对基本范畴中,引申出了处于方针、原则重要地位四对基本范畴,即疏通与引导、言教与身教、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教育与管理。就这些范畴本身的内在联系而言,它们彼此之间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发挥其特有的整体功能,很大程度上是它们相互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

正如前面所述,处于方针、原则重要地位的范畴是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和规律的指导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帮助教育客体实现外化与内化的有机结合的辩证统一,所以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教育主体通过疏通与引导、言教与身教、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教育与管理,就能够产生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即教育客体实现了内化与外化。外化与内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系统中占有特殊地位。因为这对范畴不仅具体展现了作为教育主体、客体相互作用的思想教育成果,更为重要的是它再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两个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转引自李焕明.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2]李焕明.思想政治教育学[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篇4

关键词:继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移动平台

当今,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阶段,继续教育成为愈发热门的学习方式,而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重要性也愈发明显。继续教育学员的思想教育工作,一直是各高校及相关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之一,但是从实际教育成效来看,却在一定程度上差强人意。这主要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在于继续教育学员本身的独有的一些内在心理特征和客观条件,另一方面则在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继续教育学员的实际情况和自身需求存在一些不匹配。同时,近年来电子网络技术特别是移动终端技术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以IOS和android系统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及3G、4G网络标准的普及使得娱乐和学习进入了移动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将移动设备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对继续教育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并对改进继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积极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继续教育学员的特征

继续教育学员与其他学习阶段的学员相比,有其独有的一些特征。这些独有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和客观外在条件方面,要做好继续教育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务必要了解和针对这些特征采取与传统和常规不同的教导方式。把握这些特征,对于利用移动设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关键性的工作之一。继续教育学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表现出的特征主要有:

1.心理方面具有独立的、不断强化、自我指导的个性,同时学习中存在心理上的多重矛盾[1]。继续教育学员作为成人学员,在继续教育阶段自律意识和自我意识已经基本成熟,有着较强的独立性和自我学习能力,希望能在学习中具有独立的地位和活动自由。而与此同时,其学习中在心理上又存在主动学习动机与被动学习心态、对学习困难畏惧心理与希望取得更高文凭的进取心、自身理想展望与对现实理性认知等方面的矛盾,使得继续教育学员在思想政治学习中普遍存在自我学习能力强,独立思考能力出色,但同时又状态起伏较大,意志力和持久力不强等外在表现。

2.学习目的实用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度不高。这一特征主要原因在于继续教育学员在生活中担任了多维角色,已不单纯是学生的单一角色,他们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适应社会和生活变化,提高自身能力和文凭,满足工作生活的需要,因此其学习存在着强烈的实用性倾向,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判断知识价值高低。因此,继续教育学员对于在社会生活中外在作用不明显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具有轻视的态度和抵触情绪,以满足考试考察要求为主要学习目的。这使得继续教育学员本身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信息动向缺乏关注,大多数只是被动接受,对于党的方针政策不甚了解,政治热情较低。

3.继续教育学员的学习生活方式、接受信息渠道与一般学生不同。继续教育学员一般都已参加工作,或者已经深度进入社会之中,使得其本身的生活工作情况和人际关系的复杂程度与普通学生不同,而其接受信息的渠道也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对于学习的时间安排也更加灵活和碎片化。在这种情况下,按传统的课堂面授及固定计划教学对继续教育学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其实并不好,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甚至会因为一些特殊情况使学员产生消极抵触的情绪,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4.继续教育学员获取和辨别思想政治相关信息存在障碍[2]。继续教育学员的学习方式主要以自主学习方式为主,对于学员自身学习及获取知识能力和硬件条件有较高的依赖性。但是,由于大部分继续教育学员本身知识储备和结构问题,对思想政治方面也缺乏思考的热情和动力,很难获取和辨别自身获得信息的价值高低和思想正误。而相关信息资源质量良莠不齐,面授时间较短,硬件设施存在差异等客观情况又进一步加大了学员获取有价值信息的困难。而另一方面,传统媒体日渐式微,新媒体逐渐兴起壮大,也让人们接受的信息量迅速增加和复杂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继续教育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3]。

二、在对继续教育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嵌入移动设备的可行性

随着电子科技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和移动教学日渐流行和普及。技术条件的进步为对继续教育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嵌入移动平台提供了技术条件,而近年来我国对于网络远程教育也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鼓励,已在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进行远程教育的推广普及。可以说,网络远程教学在我国的推广和实用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4],并且目前正处于高速普及发展的阶段,如果将网络远程教学与移动设备相结合,将进一步发挥其开发网络远程教学的优势和潜力。近年来移动端电子设备的发展进步也为移动平台教学提供了硬件上的条件,实际上许多地区已经逐渐开始将移动平台教学作为进一步普及基础教育和科学普及的新手段。在近几年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中小学“手机作业APP”和各种“手机学习机软件”都是移动设备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各个高等院校也纷纷与软件开发机构合作开发校园APP为师生推送教学相关信息。可以说,从客观条件上将移动设备嵌入对继续教育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已经不存在任何技术上和实施上的困难。与此同时,移动设备具有的特征与继续教育学员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中表现出的一些特征相符,也使得其对于应对当今对继续教育学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些挑战有着重要作用:

1.移动设备的个性化、私密性符合继续教育学员的心理特征要求。移动设备作为私人财产和技术产品,具有个性化和高度私密性的特点,这顺应了继续教育学员心理上对于学习安排独立、个性化的要求,能使学员从内心上自然接受教育引导,不产生抵触情绪。而当今移动设备具备的高度个性化功能,也能使得通过其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满足不同学员的不同要求,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2.移动设备高度贴近日常生活,能够使学员自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信息及思想引导。当今时代,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电子设备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当中,高度贴近日常生活。而通过移动设备向继续教育学员推送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内容和信息,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员对其关注度,使学员接收到更多的信息和相关知识。与此同时,由于移动设备更多是一件生活物品,而非教学用具,一定程度上也能消除继续教育学员对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情绪和轻视态度。

3.移动设备的便携、灵活性高度契合继续教育学员生活学习的习惯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手机及平板电脑是包括继续教育学员在内的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设备,其灵活性、便携性符合学员生活学习环境,能够让学员灵活的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除此之外,移动设备在生活中的高使用频率使得学员接收信息的机会也更多。从这一点上看,通过移动平台对继续教育学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适应学员生活学习方式的,能够使得学员掌握学习的主动性,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员的日常生活之中。

4.移动设备对于信息传播更新的高速和直接性,能够有效消除继续学员接受和辨别信息存在的障碍。移动设备的普及使其取代了传统的传媒设备成为当今人们接收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简易快捷的接入网络功能也使得其对于信息的更新传播速度具有其他设备无法比较的优势。与此同时,通过移动设备传播的信息对于接受者的要求并不高,信息接受者不必具备过多的知识储备或者学习能力,许多人“边看新闻边百度”正是最直观的体现。如果能通过移动设备向继续教育学员推送经过筛选和辨别的信息,就能极大地保证信息本身的高价值高质量提高和接受效率,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三、将移动设备嵌入继续教育学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途径探讨

当今,将包括移动设备在内的互联网系统嵌入教育工作之中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模式了,例如电子图书馆系统、数字化校园系统等等都是其实际成果。文献的数字化也成为了满足包括继续教育学员在内的各类师生文献需要的重要手段[5]。那么,如何将移动设备嵌入继续教育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呢?针对此问题,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1.开发针对继续教育学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移动教学APP,并通过官方渠道和相关市场机构进行推广。移动设备智能操作系统的日渐完善,使得各种满足人们日常学习生活娱乐需要的APP不断产生和推广,自然也能够和应该开发与继续教育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的APP产品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需要。开发教学APP的成本低廉,周期较短,能持续更新和改进,更能够自然地嵌入学员的移动设备之中,与一些传统教学方式相比优势相当明显。而进一步通过官方渠道进行推广和要求,更能在短期内进行扩散和普及,形成教学圈,取得更广的教育受众面,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加明显。

2.通过移动网络平台向继续教育学员推送思想政治教育讯息和党的方针政策。当下以微信、微博、贴吧为代表的网络平台社会影响力是相当巨大的,各种公众号拥有大量的关注者,其产生的思想影响不可忽视。对继续教育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利用这一类网络平台,可以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建立网络平台的思想传播阵地,在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事政治讯息结合对学员进行教育。同时,也可以利用如朋友圈、短信新闻台、手机浏览器等移动网络平台向学员传达党的方针政策,使学员了解和学习,提高思想觉悟,要以主动传播来应对继续教育学员对政治资讯的被动态度。

3.将移动设备纳入教学工作之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设备,施教方更多的时候并未充分利用,甚至会因为一些客观存在的现象反而将其视为教学工作的阻碍之一。其实,完全可以将移动设备纳入教学工作中,改进教学工作。例如,可以利用手机和平板电脑等进行电子化的课堂点名和教学通知传达,这不仅能减轻教学的工作量,还能确保学员的反馈准确性。同时,学员如果能利用移动设备来完成作业、思考题,将更加便利和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总而言之,认识到和利用好移动设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巨大作用,是未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主题。将移动设备嵌入继续教育学员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大有可为的未来。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移动设备运用于继续教育学员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必要性和先进性也将越来越明显。如果能利用好移动设备来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能使得目前存在的一些困难和挑战迎刃而解,也能明显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成效。

参考文献:

[1]张建萍.成人继续教育学员学习心理探析[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7(4):44-45.

[2]许宏伟.继续教育学员信息获取的障碍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7(4):17-18.

[3]顾华详.继续教育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及其对策[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0(4):7-11.

[4]罗杏焕,徐丹.我国高校发展网络继续教育的内外条件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1):75-77.

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接受主体;教学模式

距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至今已经过去31个年头。31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不能否认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要还存在着很多差距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单一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多样化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受教育者的接受效果不理想。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的整体教学思路

接受即教育的实现。一般来说,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诸多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只有知、情、意、行同时发挥作用并形成合力,才可能推动个体由“知”到“行”的转变,进而养成行为习惯并内化为思想品德。如果教育者孤立地从某一个环节进行教育而不兼及其他,则很难推动接受主体思想矛盾运动转化。因此,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从某一开端入手,也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可以忽视或放弃其他环节,而应使各个环节同时发挥作用。但实际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堂教学实践受现行评价体系等因素影响,一考定终身单一考察知识掌握的程度,较为重视“知”的环节,重结果轻过程。如此教学,最终结果只能是单一发展了接受主体的阅读、记忆、背诵等知识技能,而情、意、行等有益大学生个体心智发展并有益社会需求的环节却被有意无意的忽略了。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的评价理念

信息时代,知识已呈现指数级增长态势。在《善于学习增强本领努力实现“中国梦”》中谈到:“有人研究过,18世纪以前,知识更新速度为90年左右翻一番;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更新加速到3至5年翻一番。近50年来,人类社会创造的知识比过去3000年的总和还要多。还有人说,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书,才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主动学习、自主思考是接受主体获得知识的重要办法;被动接受或以考试为外驱力的鹦鹉学舌式复述也是获得知识的途径,但却难以达到教育的本真目的。作者在2014201502学期承担了二学位《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的讲授任务,借着考试形式教师自己决定的机会,改变了传统的平时成绩20分,期中期末各40分的重知识考核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考核理念,确定了过程性评价理念。即唯一标准答案的卷面考试不再是唯一考核形式,确定使用多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综合评价。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的评价方式

以卷面考试为主要考核办法的终极性评价,相对来说是有缺陷的。一是不公平:有的接受主体因为记忆力强,即使不经常出勤或者出勤了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上课过程中没有任何的思考、没有任何的贡献,也可以靠着考试前的突击取得不错的成绩;二是不全面:卷面考试单一考察接受主体的知识技能,即使卷面题型中注重了主观、客观试题的比例,仍然主要侧重了“知”而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养。相对而言,过程性评价方式可以解决“不公平、不全面”的问题。过程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重视非预期结果。接受主体的学习方式或过程不仅是决定学习结果的重要因素,而且学习过程本身就是考核学习结果的重要内容。“教学与评价如影相随,相辅相成。教学内容一旦确定,就应该考虑如何评价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的评价方式采用多样化考核模式。在开课之初,作者发给上课学生一个教学大纲,教学大纲主要包括:(1)本门课程的课程计划,注明上课时间、地点和主要的教学内容及各项教学内容的开课周次及时间;(2)作业计划,在各教学内容及开课周次下会布置相应的作业。有课堂辩论、小论文、测验、调研报告、小组展示等。接受主体在开学初已经一目了然这门课的任务,提前会有一个规划,学业压力也会分散在不同的周次;(3)评价表,对上述作业计划如何评定分数辅以相应的评价表,这些评价表格可以帮助接受主体有针对性的准备自己的课业;(4)课程分数构成,出勤10分+课堂表现20分+论文20分+小组展示调研成果20分+测验30分=100分。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出勤及课堂表现

关注出勤,如果不出勤,在这门课上就不可能学到什么。出勤了但没做跟这门课学习有关的事情也是徒劳无功。如何记录出勤?如何判断每位学生的课堂表现?作者采用的方法是上课之初,要求每位学生制作自己的专属个性桌牌,唯一硬性要求是字体要足够大,以后每次上课都要摆放在自己面前。同时,上课的时候,作者不再局限于小小三尺讲台宣讲式上课,而选择拿着幻灯片翻页笔在学生中间穿梭。通过与点名相结合的方式很快就能够喊出每个人的名字,不仅考察了出勤情况,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而且可以通过近距离的观察,记录学生的思考、反应、讨论、回答情况评定其课堂表现。

(二)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中的很多教学内容非常贴近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距离接受主体自身的生活经历很近,可以根据其经验感受激起写作兴趣。因为很多接受主体写作论文的经验并不多,所以较为注重说清楚问题和论文展开的逻辑联系层面,在字数上并不过多要求。本门课程中,作者布置了几篇论文题目备选。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变化了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面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如何与之对接才能发挥其实效性?可以选择一个熟悉的群体作为切口进行探究。因为接受主体在十几年的求学生涯中已经较为熟悉思想政治教育的种种,积累了很多感性想法,借此写作论文的机会可以较为系统地总结、梳理。在论文写作之前,作者提供了一些查阅、筛选资料的途径和办法。同时接受主体可参考在开课之初发的教学大纲里的论文写作评价表。要求在正式写作之前提交论文写作提纲,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写作顺序,在论文题目和各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之间注意整体协作。通过接受主体查阅资料、构思写作提纲并最终付诸写作的过程中锻炼了其动手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并为探究其他问题进而尝试解决问题打下了一个基础。

(三)调研与小组展示

在讲到思想政治教育四要素———主体建设、对象分析、环境建设、目标和内容时,作业计划在各要素部分都设计了接受主体要面临的一个挑战———制作调查问卷,并在发放之后回收、筛选有效问卷。在此基础上分析数据,写出调研报告并在小组展示环节展示小组成果。同样有一些题目供各小组选择,如: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人格魅力塑造问题;大学生上网行为调查与建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职业融通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视野下赤峰学院建设问题;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政治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效性研究;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融合••••••。这一部分中,开学之初就要求班长和学习委员按照性别差异、性格差异、小组成员任务差异的异质性要求编排4-6人学习小组。提前几周选择作业计划中的感兴趣的备选题目,要求各小组尽量分散选择,做到每一个问题的探究任务都有小组承担。设计调查问卷之前,作者给各小组发放参考样卷,引导各小组根据各自的选题重点、难点设计题目,确定调研对象和发放问卷数量及有效问卷的要求。前期工作做完之后,作者发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往毕业生写作的调研报告毕业论文作为参考,各小组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柱状图、饼图或者表格来分析问卷数据并得出结论进而辅以针对性的意见。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发放、回收、分析数据,并写作调研报告、展示调研成果,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又有精诚合作。这些事情是大多数学生以前从未经历的,小组成员在讨论、形成思路、付诸实施的过程中相互间思想、情感的碰撞,行为的协作使得接受主体们收获了友谊、知识、兴趣、合作、责任,更收获了团体攻关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测验

作业计划中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除了课堂讨论、论文、调研和小组展示的部分,其余部分作为测验范围。作者打破了以往教师出题的惯例,而是面向接受主体征集题目。要求各学习小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教师出题。设计的测验题目要做到数量适中、难度适中(能够在90分钟之内做完),既要有一目了然的客观性试题(比例不能超过40%),也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主观性试题。接到任务后,各小组成员情绪高涨,纷纷翻阅笔记、教材,找出知识点,设计主客观试题。所有小组设计完试题并作出客观题答案、列出主观题思路后将成果贴在教室墙上,各小组依次参观。最后,作者在各小组设计的题目中选择了部分有代表性的试题并标出出题小组作为测验内容。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接受主体教学模式效果及反思

因为改变了一考定终身的考核办法,接受主体教学模式依托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整个课程学习过程的方方面面,每一个过程都是最终成绩的组成部分,考试仅占一小部分。所以上课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自己对自己负责,每一部分的分数都靠自己努力换来,而不是过去临阵磨枪的考前狂背。学期结束时,跟学生座谈了解情况,大部分学生觉得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了,学到了除了知识之外的东西,鼓励作者今后继续采用并完善这种教学模式。但也有部分学生认为一直有任务跟着整个学期都很紧张,习惯了以往的压力周期,这种模式有点不太适应,但是客观上还是认可的。尽管有了学生的支持,但是回顾起来,因为第一次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授课,整体的驾驭能力不足,课业的设计、各部分的评价还是不完善,有待在实践教学和时间流逝中继续思考和构建。“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就可能蜕变为‘驯兽式’的活动。”参与、创造教学过程,为课堂做贡献,不再是与己无关的讲堂,而是积极主动、自主规划,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的平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并通过自身的创造性活动,不断开辟未来、塑造自我?教育者主导型教学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接受主体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关注学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设计问题体系,并把教学过程打造成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大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资源,是课堂教学的贡献者。因此,这种教学模式突破了过于理论化和理想化的教学内容,使接受主体由原有的被动式学习变为一种主动的兴趣追求。

参考文献:

[1]王爱娣.美国课堂教育,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64.

[2]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起点;现实的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287-02

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起点的研究成果还没有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大家都在摸索着前进,有各方面的原因。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和逻辑起点两个概念的界定

任何的学科都有解释自己内容的一套逻辑体系,而一切的逻辑体系又要归结为一个逻辑起点,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在此,首先界定两个概念。一个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最容易与此混淆的概念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层面理解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者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而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研究这种实践活动的科学。按道理讲,两者是不同的,但是其逻辑起点又不可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在此把两个概念定义为一个逻辑起点。

另一个是“逻辑起点”,逻辑起点是指研究对象(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学说、流派)中最简单、最一般的本质规定,构成研究对象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单位。逻辑起点是一个理论的起始范畴,往往以起始概念的形式来表现。要成为一种理论或者一门学科的逻辑起点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要件:有一个最基本、最简单的质之规定;此逻辑起点是构成该理论的研究对象之基本单位;其内涵贯穿于理论发展全过程;其范畴有助于形成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在此,要谈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问题,通俗的讲,就是各找一个理论或者一种事物。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起点简评

徐志远、宾培英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年第11期上发表的《思想与行为应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一文中,指出思想与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认为只有从思想与行为这个科学的逻辑起点出发,学习、研究和掌握人们的思想与行为的活动规律,因利势导,才能增强思想教育的有效性。但是,我在这里指出的是,人们的思想来源于客观世界,又指导自己的行为去改造客观世界,推动自身的发展也推动世界的进步,归根结底是现实的人的思想和现实的人的行为的。

刘近在《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年3月第1期发表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起点研究述评——兼论意志: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一文中,表明意志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原因是意志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最简单、最基础、最抽象的范畴;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回想规定;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一切矛盾的“胚芽”;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起点。根据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人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才是最简单、最基础的范畴,只有物质条件满足,人才会有意识、意志等其他方面的需求。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通过“现实的人”的时间活动来实现的。

赵勇、王金情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年10月第5期发表的《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新探》一文中,指出,“逻辑起点”就是学科领域的“原始的基本关系”。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这对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原始的基本关系”,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因为作者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合为一体来写,在此,就认为是作者的思想是把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人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从一个侧面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能为个人及社会作出怎么样的贡献,但是这些目标的确定又要以“现实的人”为基点,以现实的具体条件为支撑点的。

陈武强在《探索》1996年第5期上发表的《思想政治工作学的逻辑起点》一文中,指出“思想”是思想政治工作学的逻辑起点。“思想”既是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最初的历史源头,也是对思想政治工作整体认识的出发点;“思想”既是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最直接、最普遍的“存在”,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基本点;“思想”既是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的基础和根据,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体系的生长点。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人”

将“现实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主要的就是“现实的人”是研究思想者恒指教育学一切理论、思想的起点,就如上述的内容所讲,“现实的人”是根本所在。

篇7

是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作为思维和认识的工具,在认识和把握学科理论知识、规范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规律中的作用。

1.认识和把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

整个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由一系列不同层次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所构成的,这些范畴包含着已有的学科理论知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先前的学科理论知识凭借基本范畴得以凝结,通过基本范畴的展开而推导出新的知识,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内容不断扩展。同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可以开拓人们的思维,起着思维再生产的作用。通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推演、概念的移植,人们可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特性、新关系,乃至形成新的范畴网。更重要的是,科学范畴对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基石的作用。新范畴的产生往往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新理论框架形成的起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构架的转换会带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新变化。凭借基本范畴的综合和创新,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认识得以跃进到新的基本范畴体系,从而给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带来全新的变化。可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是通过规范、精确的学科基本范畴而得到科学规定和充分展示的,人们正是通过学习和研究基本范畴及其体系来掌握学科理论知识的。

2.规范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首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规范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作为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成果,是反映和概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本质、最重要、最稳定、最普遍的特性和关系的基本概念。这些特性和关系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因而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实践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规范。其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导向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建立在对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材料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产物,并反过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由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种种联系,因而不仅能指导现实,而且可以把握未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指明方向。

3.更全面地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规律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体系是一个整体,在理论思维过程中,只有以整体性的思维形式为工具,才能揭示其整体性。人们通过对成对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学习和研究,把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各方面的规定性,产生、发展的过程性,内在和外在的各种关系,综合成统一的有机体,予以全面地、详尽地进行阐述,达到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规律的目的。因此,我们只有通过一系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合乎逻辑的联系和转化,才能在思维中完整地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规律。马克思曾指出,认识要达到主客观一致,需要走一条曲折的道路。这条道路概括起来就是“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这第二条道路就是范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道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把各个单一的、简单的规定性整合为“多样性的统一”,在逻辑上再现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人的思维总是一步步上升的,经过基本范畴这条通道,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才能不断逼近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性认识。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研究具有认识作用的根本所在。

二方法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及其研究的方法作用

是指基本范畴作为思维方法在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和范畴自身升华中的作用。

1.是人们思维中概念辩证法的体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具有自身的内在矛盾,这一矛盾的展开联系着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主观性,指的是其思维形式是主观的,是离开了具体对象的抽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客观性,指的是其内容是客观的,即反映着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本质。正如列宁所说:“人的概念就其抽象性、分隔性来说是主观的,可是就整体、过程、总和、趋势、来源来说却是客观的。”掌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辩证法,就是要剖析基本范畴的内在矛盾,把握基本范畴的推移、演化、冲突与解决,即基本范畴的辩证运动。人们的认识通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辩证运动,反映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矛盾运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矛盾运动反映在、表现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中,就是人们思维中概念的辩证法,即概念的矛盾运动。人们在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矛盾运动时,正是通过分析其基本范畴的矛盾运动,不断趋向于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运动规律的。

2.体现了认识运动中个别与一般的各个思维环节

人类认识运动是由个别向一般(主要是运用归纳方法),并由一般向个别(主要是运用演绎方法)运动的。个别──一般──个别……以至无穷,这是认识运动的辩证法。个别与一般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辩证环节,基本范畴中内含着个别与一般的两极,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一般”不如“个别”丰富、多彩,但“一般”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丰富的个别性在一般中保存下来,使基本范畴的一般比个别的总和包含的内容更广泛、更深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运行经历着众多的个别与一般的环节,才达到具体的一般。这就要求在认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客体时,不能运用空洞的、形式的一般性(范畴)。正如黑格尔所说,这种“抽象的普遍性”是不能深入生活的,只能达到无生命的、无精神的、不开花和无内容的普遍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如果离开了个别和特殊,就失去了生动的内容,失去了基本范畴发展的生命力。在21世纪,面对现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的崭新局面,要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不断吸取、概括新鲜的、活生生的具体内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每前进一步,都是个别与一般相结合的新环节。

3.能激发思维的超越,不断丰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宝库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具有确定性,否则就不成其为基本范畴,但基本范畴的确定性要与灵活性、发展性相结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不是僵化不变的,而是永恒地运动着、发展着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会出现飞跃,基本范畴超越自身、否定自身,实现旧范畴向新范畴的转化。范畴方法中的飞跃是范畴的突破。人类认识史、科学史表明,由于范畴的突破、创新,会带来理论上全新的面貌。每一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旧范畴的突破、转化,新范畴的产生、丰富,都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完善注入了新的生机。

三构建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及其研究的构建作用

是指构建、补充和完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作用。

1.构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石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理论形态上要求有一个各个范畴和原理之间具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的极其严密的逻辑结构。而这种严密的逻辑结构和学科理论体系,只有从作为逻辑起点的思想与行为这对基本范畴出发,才能一步一步地推演出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内容,最终构建成学科理论体系。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问题弄清楚了,实质上也就是把它的科学形态的基本“骨架”搭起来了,而通过这个“骨架”又反映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本质特征及其内容范围。因此,逻辑起点与学科理论体系的关系,是根据与表现、前提与结果、抽象与具体、贫乏与丰富、“胚胎”与“机体”的关系,离开了思想与行为这对起点范畴,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失去了这块基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大厦就无从建立。人们只有透过起点这个“窗口”,才能了解或提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内容安排以及范畴构架等一系列根本问题。

2.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的展开和体现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规律是紧密联系着的。不同基本范畴的联系及其运动构成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不同规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规律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各种现象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最本质的方面,因而它决定着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各个侧面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实质和相互关系。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的补充和展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各种现象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辩证过程与内在本质,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可见,基本范畴和规律是统一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中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它们之间是互相包含、互相贯通的。一方面,规律包含了基本范畴。从逻辑形式上看,规律以判断来表达,基本范畴以概念来表达。判断离不开概念,规律离不开基本范畴。另一方面,基本范畴体现了规律。基本范畴及其关系的展开,就构成为规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体系,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规律体系一起,科学地概括了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各种现象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的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反过来又以一般的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3.完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必要条件

篇8

如何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自觉,是一个关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大局和发展前途的基础性课题。在这个十分重大的课题中,如何理解问题意识、学科意识及其关系,如何理解学科定位、学科性质及其关系,如何理解学科边界、学科交叉及其关系,这些对于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自觉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但是,学术理论界的相关研究仍存在诸多疏漏或薄弱之处。有鉴于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应当准确廓清问题意识和学科意识,也应当精确甄别学科定位和学科性质,还应当正确厘定学科边界和学科交叉。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科建设;学科自觉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自觉,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必须自觉坚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性”和自觉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积极而持续地建构和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色、风格、气派,并且以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科学化、整体化、规范化、内涵化提供切实可行和切实有效的理论导向与实践指引。其中,如何理解问题意识、学科意识特别是它们的关系,如何理解学科定位、学科性质特别是它们的关系,如何理解学科边界、学科交叉特别是它们的关系,这些在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自觉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从学界的现有研究来看,一方面,诸多专家学者虽然不同程度地有所探讨,但思辨的宽度、高度和深度均较为欠缺;另一方面,既有的研究成果仍不乏思路上的凌乱、理解上的误区、观点上的论争。这种状况对构思和践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前进步伐造成了明显的制约抑或束缚。正因为如此,专门撰文对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自觉进行深入追问和集中探讨,不仅尤为重要,而且极为必要,而这应当准确廓清问题意识和学科意识,也应当精确甄别学科定位和学科性质,还应当正确厘定学科边界和学科交叉。

一、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自觉,应当准确廓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问题意识和学科意识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历程中,高度重视问题意识和学科意识,理性塑造问题意识和学科意识,持续强化问题意识和学科意识,积极运用问题意识和学科意识,这些历来是一种优良的传统和宝贵的经验。但是,在学术理论界,问题意识和学科意识仍经常被混淆甚至误用,这主要是由于理论研究的严谨性和深入性仍然不够。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面对的是新的形势、新的阶段和新的要求,更加深入地廓清问题意识、学科意识以及这二者的内在关系,对于进一步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自觉来说,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方略和非常有效的重要举措。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问题意识。

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来看,问题特别是那些基本问题或主要问题是学科建设状况的一种综合反映和重要体现,因而可以这样说,问题往往是学科建设不可或缺的强大引擎。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也可以看作是一个不断发现学科问题、勇于直面学科问题、认真剖析学科问题、有效解决学科问题的复杂过程。由此可见,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这个系统工程之中,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原本就是不言而喻的。正因为如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要想增进其学科自觉,自然需要积极地倡导问题意识并真正贯彻和持续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问题意识,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诸问题的能动性应对,包括敏锐发现问题、及时聚焦问题、科学反思问题、妥当解决问题。当然,按照学理逻辑来说,只有那些具备科学性的问题意识,才能真正算作问题意识。此外,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整个过程来看,问题意识既需把握其现实,又需前瞻其趋势;既需观察其纷繁复杂的现象,又需熟谙其内在的规律;既需着眼其宏观全局,又需考量其微观局部。正因为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问题意识的萌发、形成乃至成熟,还应当综合地运用整体思维、审慎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协同思维。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来看,问题意识事实上是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化建设和优化发展,积极查找其中的问题进而探索这些问题之解决方案的省思理念、自觉意识、进取态度和理性精神。由此可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及其问题意识,必须“切准‘真’问题、聚集‘大’问题,回应‘新’问题、重话‘老’问题”。[1](p46)首先,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真”问题,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领域内那些确实能称之为问题的问题,这种问题是真实的问题而不是虚假的问题,这种问题是本质的问题而不是表象的问题,这种问题是“科学”的问题而不是“非科学”的问题,这种问题是真正具有理论意义或实践价值的问题。其次,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大”问题,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或实践问题,这种问题通常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主要问题、关键问题、复杂问题或者深刻问题,这种问题往往事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根本或全局。再者,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新”问题,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在某个阶段内或者在某种条件下凸显出来的崭新问题,这种问题应当予以及时关注并且在一定期限内亟待研讨,对这种问题的解决还必须注重时效性。最后,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老”问题,指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长期存在或者经常出现的共同问题,这种问题通常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诸问题中具有基础地位,往往难以凭一朝一夕之功就得到解决。值得强调的是,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而言,“真”问题是“大”问题、“新”问题、“老”问题的前提和基石,即是说,只要不是“真”问题,“大”问题、“新”问题和“老”问题也就必然不能成立。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难点问题,也都应当重点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及学科建设所关切的问题图景。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意识。

学科意识是学科建设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和不容忽视的内在要素,是正确解答学科建设诸种问题的关键所在。总体而言,学科意识是关于如何成为一门学科、学科现在怎么样、学科应当什么样的科学意识。有没有学科意识以及学科意识是否成熟,是判断学科建设状况乃至学科状况的基本标准和主要路径。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要想增进其学科自觉,必须把学科意识作为最为基本的重要遵循。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学科意识指的是在具备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一种“学科性认知”,它囊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归属、学科边界、学科使命、学科属性、学科规范、学科特色的整体认识,这种认知应当贯穿、规约并且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整个理论谱系和全部实践活动。正因为如此,如何自觉遵循和严格维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意识,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层面的基本论题,而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领域的重点课题。此外,还需强调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一方面,学科意识建立在学科共识的基础之上,没有基础理论、研究范式等方面的共识,不会形成真正的学科意识乃至学科自觉;另一方面,学科意识特别是学科自觉一旦形成,会更加显著地构建和维护学科各方面的共识。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学科意识不仅包含着并且还体现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认同意识、归属意识、关爱意识、责任意识。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方面,这些值得珍视的意识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队伍中的全体人员,都应当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看作共同家园,都应当自觉热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增强学科自信,维护学科立场,遵守学科规范,爱护学科形象,提振对学科的归属感和学科建设的责任感,并且以实际行动来提升学科的实力和影响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问题意识与学科意识休戚相关。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明晰地理解了问题意识与学科意识的内在关系,势必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自觉产生积极的增进作用。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的问题意识与学科意识虽然有明显的区别,但它们构成一种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互动型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首先,问题意识必须以学科意识为前提,问题意识同时还必须严格遵守学科意识,而且问题意识必然要彰显学科意识;其次,学科意识应当规导问题意识,学科意识还可以催生问题意识,学科意识借助于问题意识而不断成熟和完善;再者,值得强调的是,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问题意识,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意识,都分别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因而也会各自处于不同的层次水平,但总体而言,问题意识与学科意识的发展阶段或层次水平也都是相互制约的,可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这即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问题意识与学科意识应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洞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性、遵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规律性,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问题意识和学科意识的必然要求。由此可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必须同时树立问题意识和学科意识,不仅要对它们进行整体地考察,而且要对它们进行系统地统筹,从而使它们协同起来。不妨在此打个比方,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而言,问题意识如同助推器,学科意识则好比是方向盘。具体讲,没有助推之力,则难以前进;而没有方向之导,前进就会面临重大曲折甚至坠落到深渊。因此,毫无疑问,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如果同时兼具积极的问题意识和自觉的学科意识,那么就会促使学科建设的整体布局和具体举措更加优化,从而提升学科建设的能力、成效和水平,进而使学科更有作为。

二、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自觉,应当精确甄别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定位和学科性质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诸研究之中,学科定位和学科性质问题一直都是重要的热点和前沿。总括而言,学科定位和学科性质不仅是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什么学科”的逻辑基点,而且是认识“建设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怎样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根本出发点。由此可见,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学科定位、学科性质必然与学科自觉息息相关。换句话说,学科定位和学科性质事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立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立场,而这又关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何以存在以及如何建设等问题。但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定位和学科性质问题,学术界仍存在诸多认识上的分歧和不甚合理的阐释,因而亟须予以科学地甄别和澄清。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定位。

任何一门学科得以开启建设并且能够有效地推进建设,其基本前提就是这门学科形成了精准的学科定位。这一前提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来讲,自然也不会例外。不仅如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诸理论和诸实践中,学科定位问题应当被列为首要的基本问题。即是说,“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旳逻辑起点。”[2](p8)正因为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究竟应如何定位并且究竟应定位于哪个位置,这两个方面共同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方向、理路和成效。由此可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定位,如同要探寻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风向标、导航仪、定位器,而这是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自觉的根本要求。想要科学探索并且深入回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定位问题,首先应该明确“学科定位”的基本内涵。那么,什么是学科定位呢?学科定位,指的是确定某门学科得以成其为学科的各个根据,这不仅需要明确这门学科在相应学科门类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需要甄别这门学科的性质和特色,从而揭示这门学科的建设战略、建设举措和建设趋向。对于刚刚成长起来并且正处于关键发展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而言,只有明晰了自身的学科定位,才能有效而持续地增强学科建设的方向感和自觉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定位是一个涉及诸多理论内蕴和实践要求的复杂命题,因而需要系统而全面地把握诸多方面。换句话说,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要明确其学科定位,关键在于找准用之于学科定位的参照坐标系。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归属、边界、属性和使命理应是这个坐标系中最为基本的坐标。概略而言,这些最为基本的坐标可以进一步归结为两大坐标轴线:第一坐标轴线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做什么的以及应当怎样做,第二坐标轴线则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建设什么以及应当如何建设。在这两大坐标轴线上综合求解最优化的坐标点,是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增进其学科自觉的重要任务和基本途径。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性质。

某一门学科的学科性质指的是这门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质的规定性,任何一门学科都凭借其学科性质而确证自身的学科立场和学科特色。具体而言,学科性质是一门学科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殊属性,它不仅贯穿于这门学科的方方面面,而且深深地融合于这门学科的建设之中。因此,唯有找准学科性质,才能为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自觉奠定深厚而坚实的根基。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而论,要找准学科建设的学科性质,首先要找准学科的性质,而这先要找准学科归属。从学科发展历程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曾归属到教育学门类,也曾隶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2005年,在法学门类中的理论一级学科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二级学科地位正式确定,这是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性质的首要前提,从而也是正确把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性质和方向的首要前提。正因为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必须对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予以认真学习和严格贯彻,而这也是增进学科自觉内在而必然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极富政治性特别是意识形态性。首先,“倘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具有政治性这一显著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就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3](p43)正因为如此,“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4](p38)也就是说,能否坚定不移地护持好正确的政治方向,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成败兴衰。其次,服从并服务于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工作,积极开展党和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的教化,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应自觉担当的学科职责。由此可见,意识形态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存在、建设和发展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更进一步讲,正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而又必须回归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学科,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必须弘扬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所蕴含的根本属性,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是其根本属性”,[5](p33)即便如此,正如有学者所言,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仍存在“刻意追求所谓的‘纯学术’、‘纯科学’以及‘去政治化’、‘去意识形态性’”的情况,[6](p51)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政治性、旗帜鲜明地体现意识形态性,积极而有效地提升人民群众的政治素养,不断巩固党和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阵地。在此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仅必须坚持中国道路、中国立场、中国特色,而且还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话语、中国气派,而这些也都是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自觉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定位与学科性质不可割裂。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增进学科自觉,必须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定位与学科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概略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定位与学科性质,不仅相互联系,而且相互制约。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一方面,学科定位从根本上决定了学科性质,学科定位还是学科性质得以生成的必要基础和关键根据,因而要想准确把握学科性质,必然要考察学科定位;另一方面,学科性质受到学科定位的规制,学科性质同时又是学科定位的内在依据和基本表征,因此,在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及其建设的学科定位时,可以借助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性质的识别。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定位与学科性质是对立统一的,因而切忌把这二者割裂开来看待。客观地讲,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来看,其一,倘若脱离学科定位,学科性质就无所依归,甚至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偏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正轨;其二,倘若违背学科性质,也不会有真正科学的学科定位,从而极有可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引入歧途。总而言之,要想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驾驭好并且建设好,必须既明确其学科定位又明确其学科性质,同时还必须使学科定位与学科性质真正实现内在的协调和有机的统一。正是在这种景象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自觉也就能够随之增进了。

三、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自觉,应当正确厘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边界和学科交叉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里,一系列学科边界不清、学科交叉混乱的现象屡见不鲜。正因为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边界和学科交叉,仍然是亟待深入探究的重大问题和复杂难题,该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讨和实务活动中受到了广泛关注,但至今仍处于讨论和争鸣之中,尚需更加系统和全面地省思。只有科学厘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边界、学科交叉及其相互关系,才能切实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自觉,这是毋庸置疑的重要规律。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边界。

学科边界,是一门学科得以存续并且明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基本标志,规定着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以及学科归属、学科术语。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边界,否则,任何一门学科就不能成为一门名副其实的独立学科。正因为如此,厘定学科边界是任何一门学科得以有序建设和有效建设的前提条件。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一门无所不包的学科,也必定不存在一门无所不能的学科。依照此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能“包打一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并非是什么都能往里装的“筐”。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时,其学科边界不能无限制地延展以至于漫无边际。换言之,有了清晰的学科边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才能守好界,也才能把自身肩负的学科职责实实在在地履行好,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专业化水平,而这当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及其学科自觉的内在蕴意和生动展现。如果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予以横览抑或纵观,刻意忽视、随意模糊甚至完全脱离学科边界的现象仍然不难发现并且依然比较明显。比如,盲目开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域的现象,严重背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框架的现象。再比如,“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的现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现象。对于这些痼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对其及时采取明确的治理措施。那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时,其边界究竟应划定在哪里?其边界究竟应该如何划定?简而言之,这需要制定一个深思熟虑的科学方案,该方案应始终秉持这样一个核心主旨和根本结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边界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边界,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边界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范畴所构筑的辖域。对此还需注意的是,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实践活动又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因而理论不一定总能及时地概括或完全地反映实践的状况和要求,如此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边界归根到底还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范围来判定。换言之,凡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无关的,就一定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之内的,也就一定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之中的。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从根本上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科定位、学科性质、学科使命、学科功能、学科范式、学科特色,而它们共同展现并共同限定的范围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必须遵照和护卫的边界。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自觉必须植根于自身的学科边界并且应当在这个学科边界中不断成长和逐渐成熟。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交叉。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任何一门学科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正因为这样,学科交叉的缘起以及核心目的,恰好就在于它试图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合理交叉来弥补单一学科的不足之处,从而有效破解单一学科理论构建或者单一学科实践发展过程中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总体而言,学科之间的交叉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也是一个相互取长补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利于深化学科交叉领域的综合研究、完善学科交叉的理论架构,而且有利于增强交叉中的各学科的创新能力以及生命力。如是而言,适应客观需要的学科交叉对于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具有显著的成效,从而为学科的不断发展增添了非常重要的源泉。正因为如此,想要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自觉,必然不可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的一系列学科交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诞生之时起,就具有非常突出的学科交叉特征。正因为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应当积极而辩证地运用相关学科所创造的成果资源和所奠定的知识基础,这些成果资源和知识基础或多或少地会给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供这样或那样的丰厚滋养。具体而言,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总体的现实境况和内在的发展趋向来看,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恰如其分或者恰到好处地实施学科交叉,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及其建设的视野,也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及其建设的理据。值得一提的是,在回顾并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历程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到学科交叉所发挥出的巨大效应。即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史上,一批又一批具有诸如教育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学科背景的人才,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里勤奋耕耘,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最终创立以及飞跃性发展做出了卓越而宝贵的贡献,而他们之所以能做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那些贡献,其实还是在于他们很好地培育和遵循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自觉。从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来看,学科交叉依然具有客观必然性,并且已然是一种潮流,但是在学科交叉的过程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囫囵吞枣、简单拼接、生搬硬套、主次颠倒、削足适履、喧宾夺主等情形,因而不仅难以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的内在含义,而且难以契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本要求。举例来说,由于一些学者未能真正辨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结合点和分界点,以至于他们在汲取其他学科的知识时,表现出了机械拼盘式而非实质对接式的借鉴、外在依附式而非内在交融式的借鉴。总之,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的学科交叉,关键在于把握“跨度”或者说“交叉度”,既要避免学科自身过分膨胀而成为“大杂烩”,又要防止学科自身被异化、被消解、被边缘化。另一方面,学科交叉往往涉及概念、理论、视阈、方法等,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开展学科交叉,要注重开掘具有原创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路径,从而创生更加贴切的学科范式,建构更加完善的学科体系,夯实更加坚固的学科根基。只有把上述两个方面协调好,才能真正地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自觉。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边界与学科交叉辩证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不仅应当从理论上而且应当从实践上透彻地把握学科边界与学科交叉的统一性,而这无可争辩地有益于增进学科自觉。事实上,学科边界不等于学科壁垒或者学科藩篱。倘若认为学科边界就是要封闭学科,并且试图固守这种封闭,那么这就是一种危害学科建设的愚昧和禁锢。要是不清除这种愚昧,要是不挣脱这种禁锢,受其危害的学科一定不会有光明的前景和远大的前途。由此可见,学科边界与学科交叉直接涉及学科的独立性和学科的开放性。如是而言,一方面,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时,厘清其学科边界,并非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完全封闭起来,并非要排斥人类学科生态中既有的有益观点,而是要科学整合多学科的有益资源和宝贵营养。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不应该在学科交叉过程中迷失自己甚或失去自我,而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不可封闭自守、闭门造车、孤芳自赏,而应当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扬长补短。学科交叉既不是简单的学科之间的观点叠加,也不是机械的学科之间的方法拼凑。学科交叉的本质其实在于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融合汇聚乃至协同创新。学科交叉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跨界”行为,但它必须要以一定的“学科疆界”即学科边界为前提。与此同理,在学科交叉这个过程中,一定不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含混甚或混同,因为这种含混或者混同实质上属于漠视、消解甚或失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特质的做法,因而要对这种做法时刻保持警惕并积极地采取行之有效的规避措施。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的学科交叉,首先应当澄明并且必须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边界,在此基础上并且以此为前提,妥善协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时方方面面的关系,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相关学科之间的适度张力和内在秩序,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主体性和独立自主性,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质和品格,进而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自觉,维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美好声誉。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是一种生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的实践活动,也是一种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规律的实践活动,还是一种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贡献的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专业建设等各个方面,从而成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基本路径。当前,历经30多年辛勤探索和不懈拼搏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都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和攻坚时期,都正处于至关重要的历史节点和发展阶段,从而面临着一系列非常重要的学科建设任务,因而需要进一步深化对于学科的认知,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的水准,进一步发挥学科本应有的功能。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必须树立起学科自觉并且使之日益牢固。在此要义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问题意识、学科意识、学科定位、学科性质、学科边界、学科交叉,无一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最为基本的理论与实践课题,不仅极为深刻地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各个方面,同时也极为紧密地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自觉内在地贯通和融合在一起,从而成为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自觉无可替代的基石。一言以蔽之,只有不断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自觉,才能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好,而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在新的学科进程中得以接力奋进和开创未来的重要前提与重大任务。

作者:郭绍均 单位:兰州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关键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

[2]吴潜涛,张新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涵与定位研究综述[J].思想教育研究,2014,(5).

[3]刘建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内涵及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3).

[4]冯刚,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30年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7).

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现状;类型;结构

在没有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之前,我一直认为范畴是指某一事物的范围,错误地把范畴同某一事物或现象的外延等同在一起。在学习之后,我才知道范畴指的是学科的一些基本的概念,也就是说某一个领域当中的基本概念就是这个领域的范畴。我们通常认识某一事物都是从概念开始的,概念帮助我们对事物现象有了更清楚的界定和认识。也可以说范畴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成果,是帮助后人认识事物的阶梯。通过这些阶梯不仅可以较为清晰地看清楚我们所要了解的事物,并且可以让我们在认识事物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一系列概念,这些概念像骨架一样构成了学科的知识体系。使得这一学科能有效的区别于其他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也是一样,对于本门学科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也是本门学科之所以能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标志。目前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研究总体来讲还是有些欠缺。和其他学科一样,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而言就是学科的基本范畴。

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和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是两个比较容易混淆的内容,他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也有一定的区别。虽然二者都是人们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形式,但是我个人的理解是,二者有“点面关系”。之所以说二者是点面关系,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其实就是本门学科最基本的概念,概念本身就是用来反映事物本质的一种形式。只是概念上的反映是一个个单独的个体,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需要受教者在概念之间不断找寻。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正好解决了这一需要,他把各个独立的概念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较为全面和稳定的思维形式,更好地帮助人们去理解和追逐本门学科。可能此时有人会质疑,既然规律更全面更稳定,那么完全可以用规律去替代范畴。我觉得这种质疑有一定的依据,但是却不是准确的,如果没有基本的概念,根本谈不上概念之间的有机结合,所以如果没有范畴,根本就谈不上学科的规律,二者是不能相互取代的,只能有机结合才能正确运用,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类型结构的理解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认识本门学科的范畴体系。有的范畴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内容、实实在在的基础以及具体的环节,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等范畴;有的范畴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本质联系所规定的内在的属性、特点、功能性,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阶段性、历史性、价值性、层次性等范畴;有的范畴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各种现象之间的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对应的,比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有可能是立体的,比如“优秀―中间―后”,还有可能是综合性的,通过范畴之间的联系来及时发现某种规律,比如行为受思想支配、行为表现思想等。可以看出这种范畴划分的标准是范畴性质和状态的差异性。

我们还知道,不同的范畴在学科体系中的作用大小和高低层次是不同的,根据这样的划分标准,可以将范畴划分为高层次的基本范畴、中间层次的重要范畴以及低层次的具体范畴。高层次的基本范畴,是指在思想政教育学中能反映和概括本领域中各现象之间最普遍、最稳定、最本质、最重要的特性和关系的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高层次的基本范畴一共有八对。中间层次的重要范畴是指在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能够揭示学科内某些规律,又能创造出一定的条件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比如说思想教育的过程、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以及价值。低层次的具体范畴是指那些可以用来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并且可以反映学科内许多具体现象的内在本质联系的范畴。值得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和划分标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意思是说同一范畴在不同视角或者不同划分标准下可以同时属于不同类型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中的不同类别和层次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低层次范畴是基础,高层次范畴对低层次范畴又起着引导指导的作用。这便是我们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

参考文献:

[1]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篇10

关键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分析与理解

研究对象是任何一门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内容和本质所在,也是一门学科之所以建立的内在根据。党的领导集体不断丰富我国以德治国的内容,最终确定以德治国必须把政治和道德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以德治国的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目标更加明确,其地位和作用也更加凸显了。新形势下,科学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其基础条件是必须弄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时,已经有一些学科涉及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内容,比如教育学、政治学以及伦理学,但是这些学科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与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差距,不是完全的重合。当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后,学术界对其研究对象的说法也是众说纷纭。笔者个人认为特定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侧重点可能不一样,因此,研究对象的说法也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是,正是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我们才看到学科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

恽重老师在《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对象应该是什么?》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应该以人们的政治思想、政治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笔者个人并不是很赞同这种观点,人们生活在社会中会有很多行为,但这些行为不完全都是政治行为。举个简单例子来讲,尊老爱幼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内容,但是尊老爱幼的行为属于社会公德的行为,而不是政治行为。政治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不是全部,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思想、认识等都政治化,这样是不科学的。

吕才明老师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商榷》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为研究对象,他主张把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分开来研究,建立两门单独的学科。这种观点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可取之处,确实,任何学科都要形成有一定规律性的东西才能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才能将知识传于后人。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与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究竟是区别多一些还是联系多一些是一个非常值得深究的问题。如果两者确实区别多于联系,那确实应该如吕老师所说,应将其作为两门单独的学科进行研究。但是,如果两者的联系更多,那就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对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个人,这些个体之间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如何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笔者认为应把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区分之后,再有机结合起来。尽管个体之间由于生理、心理、成长环境、经历、学习能力、思想、知识储备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但是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有可以遵循的规律,只是由于个体差异可能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但是大的方向是不会有差异的。因此,我们主张笼统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再根据个体的差异性做适当地调整以适应“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受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及个体差异性的影响。对思想品德形成规律以及个体差异性等因素把握得越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会愈好,反之,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会很差。所以,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必须要研究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两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如果撇开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那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曾经说过,对某一现象所在领域中所特有的某一矛盾的研究就构成了一门科学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学也是一样,在这个领域中也有自己特定的矛盾,即对某一个特定社会、特定阶级的人们思想品德应成为什么样子和人们实际思想水准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中其实就包含了思想品德形成和思想政治教育这两方面的内容。一定阶级和社会的人们目前所拥有的思想水准如果达不到社会预期的标准,那么,就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就是为了达到社会预期的标准。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只是他们所站的角度不同而已: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思想政治教育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两者尽管角度不同,但是目标却是一样的,就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特殊矛盾。所以,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确实应该如张耀灿等几位教师所说,把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当成一个整体作为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

篇11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洞穴比喻”;思想政治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9)05-0056-05

《理想国》对话是众多学科研究的共同经典,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研究维度。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为探讨正义精心谋划了一个理想城邦,并为培养城邦中的理想公民和哲学王建构了一套系统的教育规划方案。第四卷中柏拉图特别指出当政者只需要做好“教育和培养”[1]140一件大事就行了,可见《理想国》的教育目标是指向执政的,教育的目的就是服务于政治,这种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特征,实质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2]。而第七卷中提出的经典的“洞穴比喻”,既是从整体上把握柏拉图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线索,又是反观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重要参照。

设想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它通过一条长而斜的通道与外界相连,有一些囚徒从小就生活在洞穴里不见天日。他们的头颈和腿脚都被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固定一个姿势看着洞穴的后壁。他们身后点燃着火把,在火与囚徒之间有一堵矮墙,墙后面有人举着木偶,做各种动作,并不时交谈。囚徒们终其一生只能看到投射到洞壁上的影子,并自然认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事物。不过有一天,一个人被解除了束缚并被强拉出洞穴,他的眼睛一下从幽暗到阳光,感到非常痛苦。起初他只能看到事物在水中的倒影,然后才能看到阳光中的事物,最后甚至能看太阳自身。每一次转向光,他都会眼睛痛,恨不得返回到从前的状态。可一旦习惯于新的明亮世界,他便会为自己脱离以前的黑暗愚昧而庆幸,并为仍然生活在洞穴的同伴感到遗憾。这就是著名的“洞穴比喻”,它是柏拉图一系列理论的精华和总结,深度挖掘和分析该学说,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提供学科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支撑。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论原理反思

格劳孔说那是“一个奇特的比喻和一些奇特的囚徒”[1]275,苏格拉底说“不,他们是一些和我们一样的人”[1]275,喻示没有确立正确价值观的人都是被囚禁在洞穴中的囚徒,他们沉湎于感性世界,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却还自得其乐。现实生活中,那些没有确立正确价值观的人总是以为自己已经认识了真理并确立了正确的价值观,甚至认为在这个科学昌明的时代,已经清楚地知道真实世界。可实际上,“洞穴比喻”描述的情况从古至今未有改变,我们只是生活在不同时代,被囚禁的方式相应有所不同而已。这洞穴就是感觉经验世界中笼罩和局限我们思维和认知模式的传统观念,这洞壁仿佛就是那些模糊受众视线的各种错误思潮和价值观,人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这些错误思潮的影响,并在日常生活行为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人们通过这些错误思潮所了解的,并不是世界本身,而是虚幻的影子。因为错误思潮是对社会的歪曲反映和错误描绘,是通过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做出了各种不同程度的折射。因此,在各种错误思潮的干扰下,现代社会中一些人仍处在各色各样的“洞穴”之中,久而久之,他们被人云亦云的各种观念干扰,连思维方式也被左右,很少反思自己伦理道德标准的有效性和有限性,都认为自己持有的价值观是正确的。在这一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学需要挺身而出并有所作为,进而实现由洞壁表“象”到洞外真“相”的华丽转身。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之学”,思想政治教育是该学科的中心概念,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学本身并不提供某种价值观内容,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对象”加以反思,形成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问”。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是走出黑暗洞穴、认清可见世界是何以可能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人们从日常观念的洞穴中拉出来,帮助人们认清自己是传统的或流行的价值观念的囚徒这一事实,帮助人们解脱精神枷锁,反思自己的生活,反省自己的价值系统,并改进自己的生活方式[3]。这关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切身利益,它带领人们脱离被事物假“象”蒙蔽而看不到事物真“相”的人类知识处境,超越人类认识的严峻困境;通过“批判与改造其‘现实生活’,从而超越‘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对抗性’关系的生产和社会形态所具有的矛盾和困境,追求‘人的解放与自由’,实现以幸福生活为根本的价值旨归”[4]。《理想国》第一卷就提出了人们对于正义的论证不是普通的题目,而是关乎我们应当如何生活的问题。而且《理想国》剩余篇幅也都是围绕我们应当如何生活这个问题展开讨论的。所以,《理想国》所致力追寻的正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想具有内在一致性,正义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本体。其实,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定位很容易被模糊视线,处于洞穴囚禁之中。人们习以为常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学归属至教育学学科范畴,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诸多问题都陷入了教育学的思维方式。而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法学门类中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是一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之学”,而非有关“思想政治”的“教育学”。“反思”是对“认识的认识”,“对思想的思想”,是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5]。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论原理正是在“反思的维度”中确立起来的,是使人们在价值观认同教育的过程中达到理论自觉,实现“自我意识”向自身的返回[6]。也就是说,使存在者在其外观中显示自身,实现表“象”的觉醒、真“相”的显现,间接地通过有意识的理性,与自己的本质融为一体,最终达到“自己是人向自身的还原或复归,是人的自我异化的揚弃”[7]。黑格尔说“熟知非真知”[8],“熟知”中隐含着“无知”。那些立即可见、可听、可触、可算的东西,始终只是理念的投影,这种最切近的而又阴影般的东西把人囚禁在洞穴之中而人并不自知。“洞穴比喻”意味着人们对于真实世界的理解容易是虚幻而残缺的,我们不应将现象世界的感觉与理念世界的真理混为一谈,毕竟眼睛看到的是现象,用思想才能把握到本质,只有超越“熟知”的因袭,才能达到对“真理”的洞见。不仅如此,“洞穴比喻”还指引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论原理进行深度阐思,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对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反思之学”,本身是不直接研究某种价值观的,而是研究某种价值观教育是何以可能的。这正如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所写,“这是一种‘偏见’,犹如生理学是‘教人消化’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认识论原理反思

走出洞穴的人看到了更加明亮精彩的世界,返回去告诉身处洞穴中的人,企图拯救这些囚徒同伴。在刚回到洞穴时,他的眼睛会由于突然从阳光下转到黑暗中而不能看见任何事物。在视力适应黑暗环境前,他不得不与其他囚徒一起识别阴影。囚徒的同伴会讥笑他,说他上升之旅回来后却把视力弄坏了,眼睛弄瞎了,与其这样归来,不如不要上去,所以断定上升走出洞穴是不值得的。这时如果走出洞穴的人宣称要解放他们、启蒙他们,把他们往上拉,他必将遭到这些人的强力反对,激起众怒,甚至被他们杀掉。所有这些比喻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相反一定是艰难的。这个走出洞穴的人就是城邦有意培养和造就的哲学家,是理想城邦的哲学王。虽然哲学家的兴趣在可知的理念世界,最高的目标是追求善,然而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永恒的真理,他不得不放弃个人兴趣和思辨的幸福,牺牲小我成全大我。在柏拉图看来,哲学家是能看到永恒事物的人,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有责任指引、带领、启蒙无知的人,尽管这样做不被理解而且反遭时代唾弃[9]。苏格拉底其实就是那个走出洞穴的自由的囚徒,本是下去唤醒和解救同伴,却惨遭杀害。走出洞穴囚徒的命运不但喻示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被雅典人处以死刑的悲惨境遇,同时也昭示“价值观前见”是阻挠哲学家与洞穴中懵懂的众囚徒达成价值观共识的内在干扰。这里,可以把深藏于囚徒内心已有的主观抉择依据、评判走出洞穴是好是坏的观念称之为“价值观前见”,“价值观前见”是囚徒在幽暗的感性世界中形成的进行价值判断的衡量标准。“价值观前见”造成了“主体间性”[10]跨越的障碍,这里,“主体间性”是指“我”所认识到的价值无法超越“我”的“价值观前见”,以至无法直接通达真理性的价值观本身。这些都是哲学家解救囚徒走出洞穴需要突破的关键困境,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认识论原理需要厘清的重要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价值观培育活动,促成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所传授的价值观形成价值认同,达成价值共识,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认识论的终极目标。每个人的先天禀赋、成长环境、生活经历、教育程度等都影响着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并且都容易使人误认为自己的价值观是正确和客观的,进而把意见当作真理,对价值观教育自然会有本能的排斥和抵触。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论难题。同理,自由囚徒乃至哲学家企图解救同伴走出洞穴本是好意,可事实上,这些囚徒不知道外面的天,认为背弃以往会带来巨大的恐慌和灾难,以为思维超出了日常表象的范围,便会走进魔窟,因而,他们不但不感恩,反而讥讽和仇视他。苏格拉底引导人们向真知靠拢,对于迷茫的人们,他痛心疾首;对于失落的社会,他针砭时弊;对于雅典市民给予的死亡,他泰然自若,为了探索真理甚至向死而生[11]。把握了时代精神的哲学家,不被时代认可,却反遭伤害,人们百思不得其解,只得发出悲凉感叹。其实掌握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论原理,便不难理解这一悲剧发生的必然。囚徒们感到洞穴中的生活真实而惬意,有备而无患,突发的带大家走出洞穴让囚徒们措手不及,违背了他们的意愿、传统观念和评价尺度,或者说违背了在囚徒们头脑中已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前见”。“当局者迷”的“价值观前见”对价值观教育造成了内在干扰和阻抗,因此要考虑到认识主体的认识层次,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使已自由的囚徒与洞穴中的囚徒实现“灵魂上的真正相遇”。“灵魂上的真正相遇”实质上就是摒弃主观的“价值观前见”,达成不同主体间价值通约的状态,即跨越“主体间性”的鸿沟。“主体间性”是价值观认同的核心认识论问题。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在形式上以理论的方式呈现和论证真理性的客观价值观,这是实现主体间价值交流的重要环节,也就是帮助人们对客观价值观既在感性直观上“知其然”,又要在逻辑上“知其所以然”。而康德的认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识界”,人只能用他先天固有的机能和范畴去看待现象界,看待世界,没办法超出主体的“意识界”而抵达真理和价值的客观性。最终是马克思把认识的真理性问题看作是建立在客观世界基础上的实践问题,突破了“主体间性”,使认识真理成为可能。“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问题,这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离开实践的认识问题,是一个经院哲学的问题。”[12]47

总之,价值观共识的形成是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引导受教育者进入反思判断,实现不同价值判断主体间认识论的跨越,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架起跨越“主体间性”的桥梁,激发心灵中的向善原则,无限接近并最终抵达客观价值观真理。用海德格尔的话说,“真理的本质乃是自由”[13],是真理之光的无蔽闪现,即一种解蔽、去蔽、无蔽的展开状态。因此,重返洞穴并非下降,而是另一种形式的上升,是对真理的进一步贴近,有了黑暗的经验才更渴望光亮,上升与下降是同一条路,只有重返才能找到真理,才能达成理想与现实的和解,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14]。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原理反思

“洞穴比喻”形象地对“受过教育的人与没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1]275进行了区分,洞穴中的众囚徒喻指被影像蒙蔽、缺乏真知灼见、没受过教育的人或无知之徒,走出洞穴的囚徒喻指自由求索、洞见真理、受过教育的哲学家或有识之士。是教育解除了囚徒的束缚,使其冲破黑暗洞穴现象世界的迷雾上升到洞外光明的理念可知世界。囚徒的“头颈和腿脚都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向前看着洞穴后壁”[3]喻指旧式的教育,它束缚着人的身躯,禁锢着人的灵魂。现代社会中,人们也容易生活在被抽象知识、教学技巧、升学压力所包围的“洞穴”之中,模糊了教育本来的样子。柏拉图在第七卷中明确阐述了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灵魂的转向与归位。“教育实际上并不像某些人在自己的职业中所宣称的那样,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知识是每个人灵魂里都有的一种能力,而每个人用以学习的器官就像眼睛。整个身体不改变方向,眼睛是无法离开黑暗转向光明的。同样,作为整体的灵魂必须转离变化世界,直至它的‘眼睛’得以正面观看实在,观看所有实在中最明亮者,即我们所说的善者。”[1]280因此,灵魂本身具备知识,能够识别善,只不过身处现象世界由于各种诱惑蒙蔽了双眼而处于被遗忘或暂时的休眠状态,教育就是唤醒和回忆起灵魂中已有的知识,促进灵魂的转向。柏拉图所强调的灵魂转向,不是认识从低到高的发展,实际上是认识方法和世界观的转变,要求发展人的理性思维能力,使灵魂向它的本真状态回归,这既道出了教育最本质的真谛,也为我们重新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論原理提供了重要启示。柏拉图的教育是以善为本的教育,“善的理念是最大的知识问题”[1]262,教育要使人从眼睛看到的感觉世界,进入一个用灵魂的眼睛才能看到的至善至美的理念世界。教化不是知识的施与,而是对本体实在的引导和挖掘,激发并滋养本体的一切潜能,实现从自为到本有的灵魂本真状态。另外,重返洞穴追求真理的过程是艰辛的,需要经历恐惧、痛苦,走出洞穴,才能看到事物本真,探寻真理,求达至善。思想政治教育完成灵魂转向的历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要从解救囚徒失败以及苏格拉底的悲剧中汲取教训。走出洞穴的人义无反顾地回到“洞内”,为懵懂的囚徒指引光明的道路却不被欢迎和理解,喻指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百姓大众能够接受的方式予以告知和教化,通过恰当的方法渐进地引导他们认识客观事物。灌输式的教书匠往往仅停留在知识表层的承接,而启发式的引路人却可以引导学生一步步接近真理。学生受到教化之后不是成为“纸上谈兵”的纯理论书生,而应成为柏拉图口中的、把“善的理念”用于生活各个方面的善者。所以,在方法论层面,首先,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注重启发式教学,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输,不是简单粗暴、生拉硬套,而是把学生潜在的知识诱发和引导出来。再出色的哲学家、教育者也不可能把理念知识强加到人的头脑中,而是使人们把握正确的灵魂方向,从消极的被动解放,达到对理念自由积极的喜爱,观照到理念和真理,认识“真善美”的意义,促进其自身生命的成长,实现马克思所言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这一引导和启发过程,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某一理论和观点由浅入深地加以逻辑分析和推理论证,以达到理论理解上的明证和清晰。另外,“知而不行,是为不知”,唯有“学而时习”,才能知行合一。应把“认识论”层面的价值观教育落实到“实践论”层面,在价值观理性认同的基础上完成由知向行的转化和契合,实现持久的悟性与践行。马克思也说,价值认同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和契合,既是《理想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和最困难的一环。我们可以借助“情感”这一桥梁达成,因为没有情感认同的理性认同会导致知行分离,情感是把某种价值观落实在行为的意志中的原始动力。黑格尔曾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15],价值认同就不仅是理性的逻辑认同,而且是感性的情感认同,由此才能进入实践行为的认同[12]48。自由的囚徒重返洞穴企图解放同伴,用理性的光芒照亮前往洞外的征途,虽一路艰辛甚至被嗤之以鼻,但仍义无反顾;柏拉图为达成政治理想从理论建构到身体力行,费尽周折三赴西西里虽未如愿以偿,但仍锲而不舍;苏格拉底孜孜以求追寻真理直至被判处死刑,他临危不惧,欣然用生命献祭真理。他们无一例外都掌握了真理并以各种方式理性地实践正义,他们在情感上是自觉自愿的,在灵魂上是自由快乐的,通过实践传递善的理念,济世救人的同时,恒久地确立了一种向善的道德维度,完成了自身的蜕变并与崇高同在。

总之,囚徒和哲学家看似天壤之别,但根本差异在于对知识的领悟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是要揭示真理,但并非单纯地揭示真理,目的是用理性之光照耀自己和他人的灵魂,学习理性的思维和方法。正如黑格尔所言,没有人能替别人思考。无论是作为启蒙者的哲学家还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方法论层面,不是“授人以鱼”只传授现成的知识真理,而应“授人以渔”,教授理性训练和运用的能力,达到理性运用的自觉。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坚持不移的精神必不可少,但面对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还需要“转换思路”,启发诱导,因材施教,遵循规律,循序渐进,最终实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

篇12

关键词 再教育学生 思想政治 教育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 再教育学生的特点

作为一个具有鲜明行业特色院校中的继续教育学院,我院的学生工作主要面临的对象是再教育学生。所谓的再教育学生,是指在接受完系统的高等教育之后,在工作岗位中遇到职业发展的瓶颈而重新回到学校接受更高一个等级培训的人员,或者是在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前,因原来所学专业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专业技能要求而到专业的培训机构接受专业知识系统学习的人员。在此界定下,再教育学生身上具有和普通大学生不一样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再教育学生来校学习的时间不统一。出现此特点的原因一方面因为大家来校参加再教育所选择的课程和个人兴趣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另外一方面就是由于存在高度的工学矛盾,虽然大家都有强烈的学习诉求,但是因为各自单位原来都安排了一些工作,并不能保证严格按照再教育的学习计划来开展学习;

(2)再教育学生一般都是走读生,且阶段性来校学习。目前在我校参加学习的再教育学生中,绝大部分都是以走读的形式进行的,只有参加半年以上培训学习的学员选在在校内居住。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学生管理的部门老师与学生之间就缺少了很多面谈交流的机会。

(3)再教育学生群体之间缺乏集体意识。由于再教育学生来校学习期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各自单位中度过的,群体成员之间联系也不是很密切,更谈不上集体组织活动了,因此成员的集体意识相对淡薄。

(4)再教育学生存在对网络的依恋性。据我们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有86.75%的同学每天上网时间要在1小时以上,甚至有三分之一的被调查学员每天花在网络上的时间在3个小时以上。

随着再教育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如何对他们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迫在眉睫,而伴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网络在人们的交流、沟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依托互联网社交服务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有效回避学生不住校带来的地域隔阂,而且网络的开放式互动弱化了交往的功利性,也有助于打破思想壁垒,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 当前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研究现状

(1)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相关研究比较多,但是深度不够。根据相关数据的统计,从1999年至2009年,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量呈现逐年递增的情况,但是论文的质量却出现了滑坡,使得对此的研究出现了内容上的简单重复,主要原因一方面和教育工作者的功利心理有关,另外一方面也和管理者的定位不准确,脱离了被教育者是思维活跃的大学生这一对象。

(2)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停留于口号,或建设的力度不够。进入新世纪后,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很多高校也建立了网站,注册了域名,但是其内容比较空洞,只是将一些经典文献搬到了网页上,没有将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及时上传;也有些高校开通了互动式的交流平台如校园BBS等,但是缺少专职的人员对发帖质量进行审核;在网站建设上,高校内各部门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没有将相关资源进行整合,形式上也多以文字为主,没有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多媒体的优势。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利用率不高,实际效果不明显。根据在对我校学生,尤其是参加再教育培训的学生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统计数据表示,目前大学生上网所花费的时间比较多,但基本上都是在进行网络聊天、购物、娱乐甚至是玩大型网络游戏,很少有利用网络查找相关学习资料、了解社会热点和浏览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其主要原因和学生的兴趣点与网站建设初衷不一致有关。

(4)相应网络技术跟不上,配套设施建设不健全。现在的网络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但有些高校的网络平台建设相对落后,没有将最新的网络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没有跟到位。

3 再教育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构建思路

(1)领导要提高认识程度,加大相关建设的投入。高校再教育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建立,有利于在新形势下开展学生的管理工作,提高各部门的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同时对于行业院校来讲,可以提高行业的宣传力度,增强行业学生之间的交流,扩大院校的影响力。只有领导加强重视,提高对相关建设的投入,才可以建立一个高效的、有针对性的再教育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2)各部门要协调合作,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利用率。再教育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不是涉及到单独某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需要各部门的相互协调和配合。网络平台的设计需要与再教育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才可以提高平台的利用率,单纯的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无法吸引到学生的关注度的。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建设要提高网站用户之间的互动力度。单纯说教的网络平台不仅无法提高再教育学生关注度,而且也无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只有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开发为用户之间既可以增加联系与互动、用户与平台管理者之间可以互动,才能实现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初衷。

(4)再教育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要跟上网络发展的新潮流。新形势下,微博已经深入到各个方面,它所具备的原创性、即时性、便捷性、互动性等特点,深受成长于信息时代大学生的青睐。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应牢牢把握住微博这一有效工具,发挥微博网络的功能与作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5)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宣传工作和网络政工队伍的建设工作。再好的平台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宣传,也无法实现其功能。同样,如果没有相应的网络政工队伍,再好的平台也只是一个空的平台,无法吸引到人们的关注度,也实现不了设计者的初衷。所以,再教育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在扩大宣传的同时,也要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并对网络技术熟悉的网络政工队伍。

参考文献

[1] 谢玉进,胡树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新走向.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总第133期).

[2] 李龙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2009年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3] 邹海英.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Creative Education(CCE2012).

篇13

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发展的三十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试点到推广、从分散到整合、从低级到高级,且保持良好发展前景。如今已成为立足于我国国情而开展的一门具备很强综合性、政治性、实践性、科学性的学科。基本完成了合理有序、覆盖广泛地学科布局,形成了层次齐全、结构完善、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科定位不明确,学科认知不到位。明确学科定位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前提基础。在三十年来来,思想政治学科、专业经历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三个阶段。随着它作为一门独立的二级学科被纳入理论一级学科之中,其学科定位的理论逻辑应该说虽然已经得到基本厘清。但是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还存在较大争议,特别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学科的关系的争议仍然很大。对学科的认知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当前对学科认识的不到位,必然影响学科的进一步发展。第二,学科概念不统一,概念使用混乱,理论抽象。虽然经过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具有一定学科特色学术用语。但是各高校教材繁杂,学术用语理解、解释都存在很大偏差,这严重影响学科发展。第三,研究方式不科学,需要重审与转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学科研究的日渐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面临着研究方式的重审与转换。必须处理好理论与现实、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使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社会实践发展的现实需要。第四,研究队伍专业性不强,存在短板。学科建设是高校工作的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教育教学是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学的任务。但是目前构成高校思想政治学科建设的主要力量三类人员:专业课老师、公共课老师、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干部中只有部分出身于本专业。经常出现一些以原有学科思维方式的思维思考,甚至以原有学科概念诠释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问题的情况,这就容易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思维习惯和知识系统受到他们原有学科思维习惯和知识系统的影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思维独立性、研究术语科学性、研究方法的适用性。第五,专业方向不明确,学科课程设置混乱。通过研究不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相当繁杂。学科课程设置,各高校也大相径庭,极为混乱。第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未能充分利用网络阵地开展思想教育现如今互联网早已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再带来方便快捷也带来许多弊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通过理论及思想品牌教育等内容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指导。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实践性,发挥其对国民特别是在校学生教育的现实作用必须迅速掌握学科网络教学方法,占领网络阵地,发挥教育功能。但是有调查显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获取量少、网络教育效果不明显。在学科发展的道路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块不容忽视。第七,思想政治学科创新性有待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特色的一门学科,要加强对它的建设,除了吸取其他学科经验,更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但是目前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范围、边界有很多学校不能清晰路径。因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学科发展思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的对策

篇14

[关键词]教育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应用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学之间其实是相通的,因而将教育学理论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重要价值,因而高校应该充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学之间的关系,用教育学理论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革新,不断进步。

一、教育学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从教育学中发展出来的,教育学是对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进行研究,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对人的思想观念进行研究,虽然两者从研究对象上看存在着不同,但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而且教育学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不仅体现在理论发展上,而且也体现在教育实践当中,具体来说教育学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离不开教育学理论。教育学主要是对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认识,这些认识构成了教育学理论,也可以说教育学理论属于认识理论的一种,而这种理论也是在近代逐渐发展起来的,是教育习俗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原有的教育习俗认识在教育生活经验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思想和认识,这就会使得教育习俗认识之间产生矛盾和歧义,并且随着教育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丰富,这些传统的教育习俗认识也不能够解释很多教育活动中的问题,这就促使科学教育学体系和理论诞生,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认识论的部分主要就来自于生活习俗和教育理论当中。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来自于日常家庭和学校教育生活当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也往往通过借助于日常的习俗认识来进行,而这些日常教育习俗就是教育学理论诞生的基础部分。并且随着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发展,学校和家庭也逐渐受到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影响,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也会采取一些教育学理论上的方法,这些都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一部分。在高校中,学生的自身素质与基础教育阶段有了很大提升,因而日常教育习俗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更应该借助于现代教育学理论来支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现代教育学理论为基础来构建思想政教育理论框架。

(二)、教育学理论能够帮助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教育学理论是在实践基础上得到的解决教育方面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因而对于解释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样如此,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科学解释,教育学能够清楚明确教育问题,这是教育学理论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属于教育问题之一,因而教育学理论也同样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明确界定。再者,教育学理论能够对教育问题进行科学解释,包括通过专门的术语、概念来对教育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解释,这时日常语言所做不到的,作为教育问题中的一部分,教育学理论也能够运用专门的语言或概念来解释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而且这种解释是建立在科学根据基础上的,而不是根据直接感性经验判断出来的,这就使得运用教育学理论解释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带有了科学性和理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部分,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层次提升了一个等级。正是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不断的科学及时,才促进了人类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不断增加,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和丰富,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学理论的发展、教育知识的增长,对于更加有效解释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更高价值的,能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理论的不断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学理论的应用

(一)、培养坚定正确的教育态度教育态度是教师在进行教育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体现,正确的、积极的教育态度能够不断促进教育工作的发展,推动教育工作者更加热情地投入到教学当中,也能够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加积极地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而消极的教育态度则会阻碍教育工作的开展,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由此可见教育态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影响。而积极正确教育态度的培养与教育学理论是分不开的,教育学理论的学习对于养成积极正确的教育态度,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都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多多积累自身的教育学知识,在用教育学理论来支撑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树立积极的教育态度和信念,让自己能够积极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这样才能不断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步。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理论素质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各项教育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而教育学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理论素质,通过对教育学理论的不断学习能够不断丰富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让教师能够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者,通过对教育学理论的学习不仅能够让教师掌握教育方面的基本问题和概念,而且也能够帮助他们学习如何来面对和思考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问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不断用自身的观点和见解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目标和方向,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关键。再者,深入教育学方面的理论知识,能够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视野。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开展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往往是依靠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和自身经验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这种方法是比较片面的,教育工作者没有从多个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论证和思考,也没有将自身经验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结合起来,使得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并不顺利,因而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多学习和浏览教育学理论方面的知识,了解有关一个教育问题的各种观点和流派观念,从不同的角度来对一个教育问题进行不同解释,从中体会教育问题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从不同的观念和观点中找出最适合当前教育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并且学会将自身的经验和教育理论高度结合起来,不断丰富自身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走出经验主义教学的怪圈,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开阔自身的理论眼界,接触更多国内外的教育学理论和流派,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打好理论基础。

(三)、运用教育学理论研究方法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教育学理论发展过程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研究方法是质性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对多种资料进行收集分析,对现有的社会现象或问题进行整体性探究,而后通过归纳、整理形成相应的理论,在现代教育学理论研究中非常常见,也是现代教育学研究者比较推崇的一种研究方法,而这种方法也同样适合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中的基础课程,包括很多学科方面的内容,像是心理学、哲学、教育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的内容,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跨学科的体系,而质性研究方法的基础就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对于涉及如此多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是非常有价值的,质性研究方法本身也是一种系统的研究方法,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值得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借鉴。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对人的思想观念行为进行研究,包括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方面的关注,而质性研究方法也是关注于人的价值,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是相通的,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质性研究方法对于突出人思想价值研究主体,加深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层次具有重要价值。另外,质性研究方法强调意义建构和深度解释,强调对研究对象从整体上进行研究,这一点非常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需求,通过运用质性研究方法能够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深层和最基本的教育问题,通过从整体上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探究,能够不断深入行为和思想之间,揭示人的思想与行为之间的本质关系,同时研究人的思想行为来分析其价值观和人生观等,从中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律和认识,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质性研究方法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发展和理论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

三、结语

教育学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础,其不仅能够解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各种教育问题,而且还能够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断向前发展,因而教育学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非常高,高校应该充分认识教育学理论的价值,将其更好地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小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评《当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优化》〔J〕.当代教育科学,2015,(17).

〔2〕牛倩.关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J〕.当代教育科学,2015,(17).

〔3〕张龙.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建立的现实意义及条件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04).

〔4〕宋俊成.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政策内容分析:文本与范式〔J〕.高等农业教育,2015,(07).

〔5〕张凡.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新课程改革〔J〕.经营管理者,2012,(04).

〔6〕王翠.关于人学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的探讨〔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4,(05).

〔7〕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结构探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