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范文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5:25: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语文教学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篇1

一、钻研教材,寻找教学的突破口

有的教师把启发式教学单纯地理解为采用提问的方式灌输知识给学生,而学生只是机械地回答教师的提问,不发挥自己的能力去理解所学的知识。这主要是教师忽视了教材的钻研、寻找教学的突破口这个重要环节。教师在备课时,除了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要求外,还要了解自己的学生,将教学任务转化成若干知识点,并辅之以恰当、多样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单纯地想几个问题来提醒学生注意。例如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的教学,要侧重其特点和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教学,使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而在议论文的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中学生好动、爱争辩的特点,设计一些争论性的问题,在议论中把握文章的要求,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讨论逐渐深入,最终形成了对文章的理解。在教学《失街亭》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街亭失守是马稷之过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课堂成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另外,教师还可采取情景教育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想象,设想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场合自己能做些什么,会有什么样的感情,然后说出来或写出来,再与课文相对照,体会文章的特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在学生揣摩课文以后,教师提出一些相应的问题,使学生顺利地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难点、重点问题。

二、精心构思,设计恰当问题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因其教学思想在不断变化、丰富,启发式教学也是如此。如:“提问――回答”是启发式教学的常用方法。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体、班级、年龄,设置恰当的问题和提问的方式。设计的问题应是具有提示性、隐蔽性、可创造性大的,而答案也不需要统一。所谓提示性,是教师的提问要切合教材的要求,具有可感、直观的特点;问题的隐蔽性,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得出答案;问题的答案要具有可创造性,能启迪创造思维,使学生能跳出教材,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发现新的视点。

三、开拓思路,辅助多种教学手段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给学生设计和提出问题,还应辅之以多样而有效的教学手段。如在教《阿Q正传》时,教师可让学生观看电影《阿Q正传》;上《〈呐喊〉自序》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在因特网上查阅鲁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上《雷雨》《罗密欧与朱丽叶》时,让学生编演其中的一些片断。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起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启发式教学的过程是逐渐深入的,有如剥笋般将文章的内涵、事物蕴含的道理呈现在学生面前。它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掌握了这种从现象剖析本质的方法,就能举一反三,实现有效自学,尤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自读篇目,这是学生运用启发式学习方法进行自学的“实验田”。

最后,再重点谈谈在新课程下教学方法的探究。新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双边性。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明确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即教学不是教师讲学生听,也不是教师导学生演,更不是教师尊学生卑,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学、互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合作、平等的关系。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方法应突出教法和学法。教学方法不仅要研究教法,更应该研究学法,并要把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放在突出地位。“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重要口号。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教师要从“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扮演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表现出强烈的“自主学习的意识”,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新课标下应努力寻找最优化的语文教学方法。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的生活化、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等特点,这使得语文课程的结构更加合理并趋于优化。但是仅有课程的趋优化,没有教学方法的最优性,要做到既能节省时间和精力,又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行不通的。对教师来说,要选择能最有效地解决相应任务的组织学习、刺激学习和检查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来说,要在学习中合理地自我组织、自我砥砺、自我检查。一句话,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发展学生的智能,重视指导学生的自学方法,重视合理施加学生的负担。

篇2

【关键词】高中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即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但是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却是不定的。教师的何种教学方法既反映教师的知识和经验,也反映教师的备课态度。高中语文课本中所选作品都是在文学史上地位较高、成就较大、影响面较广的文学作品,也是学生比较喜欢、比较容易接受的。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法的运用,带领学生走近作品,去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并由此逐步地感知、感悟和理解人生的很多情感,并在情感的感悟中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发挥主体性并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呢?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语文知识的一种基本教法。讲授法以教师的讲为主,包括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等形式。讲授法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之一,尤其在基础教育领域,有其实际的功效。所以长期以来。讲授法普遍地应用着,但是讲授法作为新课标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理论领域,评议者认为讲授法在长期的应用中出现了诸多问题,质疑和否定的声音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似乎讲授法必须退出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广大教师仍普遍地采用讲授法教学,但诸多问题仍然存在,只有在各种各样的公开课中,讲授法才被“隐身”起来。

讲授法出现偏在于教师的素养高低,如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贫乏,教育教学的认知理念不明,对教材学生研究不够,对当今教育教学的发展变化不了解、要求不明确等等。讲授法作为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方法,应用时按照原其应有的原则进行效果将会是明显的效果。要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进步和发展,仅仅靠单纯的使用讲授法是不够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在讲授的时候将讲授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将不同的教学法优化组合,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小组讨论教学法

小组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集体对话和互学,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一种常用教法。这种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民主教学思想,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达到取长补短的教学目的,增进于学生之间的友谊,增进语文课的人文性。

首先,讨论题要与教学重点,难点相关;其次,讨论题要有吸引力,学生要对它感兴趣;第三,讨论题要有梯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逐步把学生的课堂学习引向深入。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讨论题之前,必须深刻挖掘教材,要通过讨论达到对复杂问题简单化,对模糊问题清晰化的效果;第四,讨论问题的表述要精炼,尽量在三句话以内表述完,且问句不能太长。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不然没有资格进入神圣的教室和课堂,因为那是对学生的不尊重,是对教学的不尊重,是对教育的亵渎。

三、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又称情境教学法。它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理论指导下创新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互渗于作品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之中,形成主观情思和客观景物相统一的审美境界,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进而使学生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篇3

优秀的语文课件展示在课堂上,新颖的教学方法穿梭在课堂上,语文活动课别开生面,有课堂剧表演,有辩论会,有法庭审判会,有小组讨论会等等,经过几年的努力,可以说语文课堂形式多样,也可以说成绩斐然,生气勃勃。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说,让探究的方式进入高中语文学习过程,可以从根本上克服高中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肤浅平庸之弊,促使语文教学追求卓越和优秀,追求高品位。但是,新课改下语文教学方法给我留下的困惑也不少: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唯一形式吗?语文课究竟是以学生的接受学习为主还是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过多地使用影像画面会不会萎缩学生从文字出发而展开的想象空间?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重在求“实”。教师怎能单纯地为了追求课堂气氛,而忽略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呢?面对新课程标准,我们现在缺少的不是激情而是冷静。我觉得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匡正:

一、少一些拓展延伸,多一些潜心会文

语文课堂的拓展延伸,如同给学生打开了一扇面向生活、社会、世界的窗户,让他们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引发了学生更为深刻的思考,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无疑是大有益处的。但有些教师,却是为了拓展而拓展,只要课文中涉及某种风土人情,便让学生去开发相关的民俗风情资源;只要课文涉及某门学科的知识,便让学生进行延伸、拓展与整合。语文课上成了知识常识拼盘课、五花八门杂烩课。语文应该有自己明确的研究对象和教学目标,如果课文涉及到什么内容就拓展什么内容,那么语文课就会被上成历史课、地理课、思想教育课、科学知识普及课……。如果语文课堂长此以往,必将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课外拓展要立足文本,为语文教学服务。语文教学虽然强调“综合性”,但无论怎么“综合”,语文的拓展延伸也是语文学习的延伸。如果语文课姓了“综”,不再姓“语”,那么语文就没有了明确的研究对象,使老师更难以驾驭,学生无所适从。语文的拓展延伸应以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为基础,潜心会文才是语文的根本。试想如果没有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没有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分析理解,那么其他的一切活动必将成会空中楼阁,以致于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二、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

课堂教学中,有时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某个环节进行相关的表演,这无疑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思想。但如果不顾文本内容,仅是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把表演当成课堂时尚的道具,那么这种做法就很值得商榷了。在设计课堂表演这个环节中,老师应该先思考这样一些问题:首先想一想让学生表演的目的是什么,不能为了表演而表演。我个人认为能不表演就不表演,因为表演毕竟是一种辅助手段,而且年级越高越要摒弃。如果学生能透过语言文字在头脑里表演岂不是更好?课堂表演不是万能的钥匙,过多的课堂表演必然使课堂流于浮华,它更不能代替必要的语文训练。与其课堂上让学生脱离文本浮于表面地演一演,空泛地说一说,走马观花地看一看,倒不如为学生多创设一些听、说、读、写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口头表达和书面练笔的机会。没有扎扎实实的“双基”训练,怎么能切实地提高语文能力呢?只有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才能使语文学习摆脱表面的浮华热闹,回归本源。

三、少一些合作讨论,多一些朗读品味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最重要的变革,于是小组合作、讨论就成了目前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也许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但有的老师为了追求更“贴近”新课程标准,为了给课堂贴上一个“新课程”的标签,时不时地就来个小组讨论,动不动就来个合作探究。不是追求讨论的效果,而是追求讨论的形式,做了许多无用功。合作、讨论并不是不可以使用,但老师应该注意的是需要讨论什么内容,怎么去讨论,如何展示和评价讨论合作的效果。由于老师在讨论之前缺少必要的引导铺垫,缺少对文本必要的朗读品味,在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缺乏深刻理解的情况下就随意地展开讨论,那么讨论的过程和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在这种情况下合作、讨论就演变成了下面的几种情况: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时而挤眉弄眼,时而哄堂大笑,你可以想见他们是不是在讨论老师布置的问题,至少不是严肃认真的。表面讨论时气氛热烈异常,却没解决实际问题。我认为合作讨论应该在对文本充分解读,学生自己有独立思考后的前提下来进行,这样的交流讨论才会有一定的效果。

篇4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教学方法 多样化

在应试理念一统天下的格局中,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单一地选用灌输教学模式,完全成为应对考试的工具,教师教得非常吃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当前素质化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广大教师要着眼于新课程改革要求进行教学方法多样化的研究,充分认识教学方法多样化的积极意义,贯彻落实到教学实践工作之中,笔者主要针对这方面进行了简要论述。

一、广泛借鉴成功教学经验作为基础

集聚他山之石为己所用,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当代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吸收他人的经验,重点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多观摩。高中语文教师要珍惜学习的机会,在观摩课、研讨课、公开课、示范课等各类活动中认真学习他们的教学技巧,将每一节课中所观察吸收的技巧运用到自身教学活动中,为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创造条件。

2.多阅读。教师不仅要阅读语文教学刊物,而且要研究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相关的刊物,更要广泛涉猎与教育工作相关的内容,将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与学科教学经验融合起来,形成推动教学工作开展的强大合力。

3.多浏览。网络是巨大的宝库,鼠标轻轻一点可以搜集到海量的信息,无论是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还是一些先进经验的介绍,都可以为高中语文教师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提供丰富素材。广大教师应当利用课余时间积极上网浏览教学网站,浏览知名教师的博客,搜集语文教学改革相关的内容,收集与整理并且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服务于自身的教学工作。

二、立足教学实际吸收精华为己所用

在认真听取他人教学课程、广泛搜集资料信息的基础上,教师必须形成自己的理念,对他人的经验进行改造加工,使其更适应自身的教学。笔者经过认真的筛选、整理、感悟、吸收,在教学工作中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运用自主预习法。高中生在运行中必须养成课前自习的良好习惯,依靠课堂的45分钟显然无法全面达到教学目的,基础性内容可以放在课前进行,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前对课文的内容有所了解,包括写作的背景、作者的思想等,这些方面可以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笔者要求学生坚持课前预习,将预习作为首要环节,规定预习活动必须制订计划,做到目标清清楚楚,无论是基础知识内容还是课文内容理解,以及一些难点问题的思考,都要带着目标针对性地进行预习,每一次的预习活动结束后都要形成预习成果,包括解决了哪些问题?还存在哪些问题?在预习方法方面有了什么新的感悟体会,久而久之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运用课内探究法。高中语文课堂应当更多地体现学生的自主地位,将语文课堂打造成自主探究的课堂。笔者尝试改变教学模式,变教师的灌输为学生的探究,将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究作用有效融合起来。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任务通常被浓缩成一组思考题,前后连贯、逐层深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在学生讨论分析的过程中,笔者深入小组中进行巡视指导,这样保证学生在自主独立地开展思考和相互合作交流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来自教师的画龙点睛式的点拨,这对提高学生学习成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运用课内探究法打破教师讲解为主的陈旧模式,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拥有广泛的参与空间,他们大胆交流表达观点,相互讨论完善学习成果,不仅有效提高教学目标达成的效率,而且极大地提高学习质量,更兼顾能力的培养。

3.运用筛选递进法。高中语文教学中知识点非常丰富,每一轮的复习如果面面俱到,则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笔者在语文复习教学工作采取段段清的方式,每一种类型知识点复习之后进行阶段过关,将尚未解决的知识点提炼出来进入下一阶段的复习工作,通过这样的递进筛选方式确定每一轮的教学重点,使前后教学环环相扣、依次递进,这是筛选递进法开展复习最显著的特征,避免已经掌握内容的重复学习,使时间的运用更高效精练。笔者在教学中运用这样的模式组织开展复习教学,同时要求学生在自我复习的过程中也筛选提炼,师生同步提高教与学的成效。

4.运用形象记忆法。高中语文学习内容有许多知识点需要进行机械记忆,特别是课文中需要背诵的内容,学生在这方面往往觉得难度较大。机械背诵就会前记后忘,笔者将枯燥的背诵活动与形象记忆结合起来,在一些课文特别是文言文的背诵过程中,将每一句的第一个字在脑海中形成形象的框架,一旦思维出现停顿则迅速弥补,有效增强背诵记忆效果。另外,在语文知识点的记忆过程中,笔者还要求他们将机械的内容与形象的事物联系起来,在记忆过程中形成兴奋点,这对于增强记忆效果大有帮助。

5.运用自我总结法。定期对学习方式方法及效果进行评估,帮助学生拾遗补缺,同时进一步提炼和完善学习方法。笔者要求学生每周每月对学习活动进行反思,从学习的方式方法到学习效率进行自我评估和总结,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和优化。

三、注重教学反思及时开展改进优化

在多样化教法运用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要注重教学反思,在运用过程中进行改进和提升。一是组织学生交流。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交流,大家交流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讲述自己总结的经验,在他人的经验介绍中吸取有用的内容,运用到自身学习活动之中。二是重视信息反馈。要通过当堂检测与课后检测相结合的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效率,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采取当堂检测的方式获取信息,这样的信息最准确及时。三是及时调整改进。教师要从教学信息反馈中发觉存在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提高教学方法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顾牡丹.走出高中语文自主性学习的几个误区[J].才智,2010(34).

[2]马炳德.高中语文课堂中多媒体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0).

篇5

一、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

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更新周期相对较长,并且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因此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二是课堂学习氛围较为枯燥,师生之间缺乏沟通,课堂学习效率较低;三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与学生一味注重考试成绩,学生的学习思维还是应试教育的思维,缺乏创新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语文教学必须不断创新与改革,最明显的就是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但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设备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高中语文课堂的学习氛围普遍较为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被迫接受学习内容,无法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学习激情,只是机械地记录课堂教学内容,无法主动参与到师生之间的互动中,导致其无法从学习中获得快乐,降低了学习效率。学生为应付语文考试,一味地死读书,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也无学习激情和积极性可言。

二、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创新策略

1.情境教学法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学习语文知识,有利于帮助学生进入到课文设定的情境当中。语文教材的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情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这些丰富的资源再现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以情感人,寓理于情。比如运用视听情境教学,融情于境,打造富有张力的语文课堂。文字可以传达出更为复杂的道理,但是,单纯的语言描述有时候很难让学生获得最真实的感受。这时,教师借助其他的工具,比如图片或者是音乐展示出来的话,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更深层次的寓意。

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拍摄一些在校园中或者生活中所见的与课文相符的景色,既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又能让学生深刻地去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情感,让学生在心灵上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如苏教版《江南的冬景》这篇课文,字里行间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在课堂上仅仅依靠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很难深刻感受到文章中的诗情画意与优美意境。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为学生展现文章的优美意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更好地理解与领悟作者的写作心境,优化学习效果。

朗读能让学生进入书中的角色。教师讲解课文时,当学生已经被书中的意境深深地吸引住,他们就会产生朗读课文的冲动。这时,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将自己融入书中的角色,站在书中角色的立场去朗读课文,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的喜怒哀乐,跟着作者的思绪去感悟,在感悟中去创造,去尽情地彰显自己的个性。

2.课堂提问法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有疑问才能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疑问才能激发学生继续探究未知领域的积极性。课堂提问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精心巧妙地设计课堂提问既有助于提高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提出的问题要力求有趣味。精彩的问题能够快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大胆有趣的提问,既紧扣了教材的内容,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个人才能的平台,而且还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都得到较好的锻炼,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换提问的方式,让问题更具有矛盾性。课堂教学中掌握有效的提问方法很重要,问题问得得当,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让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进而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让学生从文章中寻找支持自己看法的依据,互相讨论,既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又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印象和记忆。

三、让人文教学走进语文课堂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美文阅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并且能够丰富教师的授课艺术。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涵,还能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有效的发展,为学生对文化的吸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怀与人文修养。例如,为了改善枯燥乏味的课堂学习氛围,教师可通过课堂活动或者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直接地感受文章的意境,加大课堂学习的活跃程度,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教师“笑”进课堂,活跃课堂氛围。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教学中的微笑也是一样的。教师在上课时,如果能够给学生一个会心的微笑,学生也会以积极的学习态度回应教师的教学。微笑是联系师生情感关系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微笑是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的重要手段。微笑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比如,有些学生会把教师的微笑比喻成:“在炎热的夏季,老师的微笑如甘露,带给我们一个清凉的世界;在严寒的冬天,老师的微笑似春风,让我们感到温暖。”微笑既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又能让学生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学习语文知识。同时,也会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种享受。

解读文本,弘扬人文艺术之美。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去体会人性的美好,让学生在体会的过程中,丰富人文情怀,激发起学生对假、恶、丑的厌恶和痛恨,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这既是我们学习经典文章的人文价值所在,也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对其人格、品德的塑造和提升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问题 措施

一、目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中语文教学问题众多,包括在语文教学中过多地强调了技巧,忽略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注重课堂授课的收效,忽略了对学生的预习、复习的监督和检测;过多地突出了自己的预设意旨,忽略了学生本身感受语文的特点和差异。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改进方法

1.选取课文中的要素,创设情境

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和鼓舞。而创设情境便是为了激励,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只有有了兴趣,课堂上学生才会兴奋起来,才会乐学,才会有成效。创设情境,试着把每一位学生的情感都调动起来。刚接触语文时,学生们面对的信息是陌生的,我们只有将那些陌生的信息与一些学生熟悉的形象、可感知的东西加以联想、比较,他们的心理才会相融而欣然接受。

2.深化认识,净化心灵,将知识更新转化为智慧

年轻,这点使我更有利于和学生沟通,多年的学习经验及切身体会告诉我,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但仅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远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理想在于将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化为智慧,推动他们去体验人生、去关注了解社会,从而构建起一个现代人所应有的价值观,而这一切的获得是不能强迫的,是不能靠教师灌输的,只能让他们在平等的、有被人欣赏和关爱的温暖和幸福中去获取。

3.营造与学生自主创造精神相一致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将学生视为容纳知识的器皿,而是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允许堂上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如何营造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气氛呢?首先是创设平等的氛围,消除老师的神秘感和权威性,将师生活动建立在友好、亲切、和谐的氛围之中。其次是倡导平等参与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课堂上的教授过程由明到隐,特别是在感受新知识后的问题探究阶段,更应该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主动学习,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地体现出来。最后是教法设计尽量做到灵活多样。教师通过新鲜的刺激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愉悦的氛围,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获得学习的乐趣,唤起求知的欲望。

4.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自信心对于高三学生更为重要,高三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

5.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积累习惯

国外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习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我觉得高中语文教学最值得关注的三种习惯就是学生学习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和积累的习惯。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学习的习惯应包括: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独立阅读和独立写作的习惯等等。

6.加强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

我们必须教给学生课外阅读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课文,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独立阅读的方法,在课外阅读中能自主地进行阅读,丰富了语文材料,扩大了知识面。进行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提高理解能力是一个从肤浅到深刻,从理解不确切到确切理解,从被动记结论到主动思考理解的过程。

总之,语文教学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影响着一个学生整个人今后的发展。高中语文教学旨在使学生养成自主读书的习惯,使其具备最起码的表达能力,进而为学生整个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最坚实的基础,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开启一扇窗户。

参考文献:

[1]周崇启.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新论[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1.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高中语文教学;教学方法

一、信息技术教学的特征

如今,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课堂教学实现数字化、信息化,如:多媒体教学、交互式教学等。

对于高中语文的教学工作来说,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具有传统教学技术不可比拟的优点与特点。传统教学模式中,多以幻灯片、投影仪等技术形式传递影像信息,相对而言,现代信息技术则是利用计算机等多媒体工具,实现教学的形象化、具象化、生动化、便捷化,以及内容的丰富化、同步化,学生印象的深刻化、理解的简单化等。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方法的全部

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其内涵由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两大部分组成。而将信息技术融入语文教学恰好符合了信息教育的内涵,是语文教学发展改革的必经之路。值得注意的是在高中语文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注意平衡好信息技术与其他教学方法、多媒体应用与传统教学,才能有效促进语文教学信息化发展。

2.教学内容过于复杂,不分主次

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中,由于多媒体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可以更加便利地利用互联网上大量丰富的信息资源。但问题在于这些资源内容良莠不齐,且数量过于庞大,不分主次,教师若是简单地将网上信息复制、粘贴到教学课件中,很容易使学生难以消化且更难定位,增加了学习负担。

3.喧宾夺主、花样繁复

教师在制作幻灯片时经常会出现幻灯片过于花哨的弊端,

如:幻灯片的图片、声音、色彩等元素的应用过多等。由于学生的自控能力差,这样的幻灯片很容易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忽视了课件上的主要内容,必然会使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三、加强高中语文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

1.利用任务驱动模式引导学生学习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教学的时代性特点是其与传统教学的重要区别之一,此外,还具有操作性、实践性、创造性等特性。所以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建立任务驱动模式,实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加充分结合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创造性。

2.提供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理解记忆

传统语文教学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文字上的东西,不够直

观,不容易理解。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这一课堂工具,给学生一个形象、直观的认识。在记忆的同时更有助于理解。例如: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红楼梦》本身是文言文,学生不易理解。在授课之前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把这一个情景用视频的形式播放给学生,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3.加强信息技术资源的整合与丰富

上文提到,在信息技术资源的管理上,既要抓好信息技术软件的更新与应用还要注重硬件资源的整合。在软件资源的建设上,一方面要提高教师自制课件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重视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精品课的建设与评选,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大胆创新与应用信息技术教育方法。对于硬件资源的建设,学校的支出预算中应包含硬件资源支出的款项,建立专项资金,力求根据学校实力有规划的定期投入,更新教数学设备。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为学习者提供资源和环境,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与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高芳.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9(17).

篇8

新教改在课程目标方面提出了“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的要求。然而,新课改十余年,课程理念与实践操作之间的鸿沟尚存,脱节现象严重”的老问题依然突出。①在这样的时代和历史背景下,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推进素质教育,教学方法是关键。教学方法是知识转化为学生内置素质的桥梁和纽带,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应该更多地通过兴趣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文感培养,促进知识的正确把握;通过情感互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

一、兴趣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务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②教育家、心理学家赞科夫也曾提出:“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可见,兴趣激发的重要。兴趣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及深层次的思考,实现学习效果的质的飞跃。因此,如何培养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成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

1. 优化课堂教学内容。高中语文教学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再迷茫,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是关键。首先,以课文的关键词、关键句、关键语段为依托,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作者思路是通过课文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关键段等直接或间接表达出来的。其次,通过语言、动作等品味情节,深入挖掘文章主题。高中语文课文,特别是文学类课文,离不开情节的理解与梳理。情节的发生、发展是通过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来表现的,而这种矛盾又主要是通过语言、动作等的表达来激发的。第三,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提炼文章主旨。解读文本,不仅要在知人论世、因时悟文的基础上,将作者所表现的生活还原出来,将作者的写作意图复现出来,而且要通过文本内容的前后联系,立足文本语言,瞻前顾后,进一步分析人物性格,最终明确作品题旨。③正因为这些特有的历史环境、民族文化、时点、领悟与感受、写作的机缘与灵感……造就了文学作品的产生,以及所表达主题的走向。

2. 拓展语文知识视野。知识的容量影响学生思维的角度与方式,决定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一般来说,学生知识的含量越大,对所学内容分析和理解的层次就相对越深,新概念、新思想、新内涵就越容易吸收和理解。拓展学生语文知识视野,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还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与认同感,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真实解读。所以,要注意扣紧文本与延伸拓展的有机结合。④以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例,如果教师在教授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已对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知识有深刻了解,或者读过与那个时代相关的展现这层关系的文章、书籍,或者听自己的长辈们讲说过自己祖辈们的相似经历,他就更能深刻体会和理解作者与其乳母之间的浓浓的“母子情”。由此引发的作者对乳母的怀念、感激、赞美之情,以及作者对乳母的同情,对“不公道的世界”的仇恨。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拓展文化知识、延伸课文内容,触类旁通,拖宽学生语文知识视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3.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所谓的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的学习方式。⑤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突显和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倡导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引导学生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在“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融合中促进感性知识与实践经验向理性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转化,提升学生的自身感悟力。另一方面,高中语文教师也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引领。毕竟高中学生的知识涉猎面有限,对知识的理解不可避免会出现偏颇的现象,这时候教师的引导与点拨就会如黑夜海上航行的灯塔一样起到“导航”作用,让学生的学习少走弯路。

二、文感培养,促进知识的正确把握

文感是个体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通过长期的读写积累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文化心理结构,是对文本直接快速感悟与理解的心智技能。⑥高中语文教学,要拓展学生语文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需要培养文感。那么,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文感,让学生“凭着感觉”就能直接快速把握文本意思,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整体把握,领悟文章内涵。培养高中学生文感的首要前提: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领悟文章内涵。可以说,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既是高效领悟文章内涵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特别强调字、词、句的“知识性”传授,对学生高层次的能力培养重视不够。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某些词语的读音、词义等,尽管这些词语的读音与词义对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确有用。然而,正是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方式,导致了高中学生对字词句的过度重视,忽略了对文章的鉴赏及在特定语言环境中词义的理解,让语文课堂变成了积淀“知识性”语文知识和经验的场所,而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涵,强调对文本中众多信息点的整合,强调从整体来浏览、研读、体验、感悟文本内容。但这种文感培养方式与传统方式相异之处在于: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传授,是基于学生的审美感受,自然而然地融进学生的知识体系,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阅读、理解、鉴赏等能力。

2. 经验积累,促进知识融通。高中三年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阶段,教师应该让他们学会积累经验,并能把自己的经验、别人的经验以及个人的实践体验进行对接,促进进一步的学习。这种积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对他人经验(知识)在头脑中的简单堆积,而是以文感培养为目的、以自主思维与探究为获取方式的知识的积累与提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已有的学习积累。⑦通过激发、唤醒学生已积累的知识经验,来促进学生拓展性的学习与思考,从而进一步增进学生的知识积淀,达到更深层次的融通。以《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已学过的课文《一个人的遭遇》的回忆,思考其中揭示战争的残酷和法西斯的暴行的手法有哪些?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并提出一些具有可比性的问题,如此文注重景物描写,《一个人的遭遇》注重人物形象刻画,他们是否有本质上的相似点?与你读过的其他描写战争的作品相比,此文有哪些不同点等等。通过学生对已学课文的回忆,激活学生的知识、经验沉淀,激发学生急切阅读的激情与欲望,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融通。

3. 教育引导,培养阅读习惯。中国现代文学家巴金认为:“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⑧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拓展知识的关键在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阅读习惯的养成,培养文感,从而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获得阅读知识,发展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及割裂式的知识传授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教育引导,让学生经由文本的直觉感知内化为对文章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享受,从而培育学生的文感。例如,在讲授《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文时,教师可以通过课前思考:雷锋叔叔早已去世,但文章中为什么还说“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引发学生对文章迫不及待的阅读与思考。在强烈求知欲的引领下,学生细致地阅读课文,主动探索问题的答案,挖掘文章的深层次的内涵,并提出更多的阅读需求,以满足对文章的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三、情感互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及情感互动,是有效实现教学主、客体之间的民主平等、理解信任,促进教与学积极性的提高并产生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基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重师生关系构建及高中学生心理需求的满足,这对学生学习、探索等积极性的提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而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便会提高,学生主动性的提高又会促进教师教学效果的提高及教学状态的变优,而良好的教学状态又会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可以说,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师生相互之间的提升与成就感,从而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引领者,他帮助学生达到性灵和灵魂发展的高度,探索生命的成长。教师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不断地为学生提供有广度和有深度的拓展延伸,让学生能在文本学习的同时,拥有更为完善的思维方式和更丰富的思想。”⑨本文中对教学方法的探索,只是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中普遍可以采用的方法。而针对每一节具体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还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内容、时代性等,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引导性,并在能力培养的同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和传承中华文化之精髓,全面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效实践新教改对学生的知识目标要求与能力培养目标。

注释:

①冒继承.试论语文课改模式的活化之路[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7):72-76.

②马慧华.语文教学拓展设计策略初探[J].上海教育科研,2014(10):87-88.

③徐聪.探寻文学类文本解读的途径和方法[J].教育评论,2014(6):134-136.

④颜禾.对语文教科书使用问题的回顾与思考[J].教育评论,2014(2):141-145.

⑤罗运江.高中语文“自主学习”之我见[J].中国教育学刊,2014,5:102,105.

⑥蔡伟.文感培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成功之途[J].课程・教材・教法,2014(2):63-67.

⑦周宏锐.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示范课标准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4(9):33-34.

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

一、学习未动,兴趣先行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它深刻地阐释了学习兴趣对于学习的作用。 之所以把兴趣放在首位,也是因为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兴趣能够调度人的更多的精力在某一方面。如果你把兴趣调整到学习上,那你就比别人多了许多精力,胜算也就大一些。 经常向一个学习很好的人学习,3年来,最大的发现也莫过于:她对任何一个科目都充满了兴趣。这种兴趣,使它比别人多了一份求知欲。这种求知欲,使他不会放过每一个从她身边划过的知识。这也使她有了别人都难以做到的对于学习的一种艮劲,所以她能过做出许多别人做不出的难题,也使她可以把自己的基本功培养得十分强大。这足以体现兴趣的力量之大了。 培养兴趣也并非一件难事。在这里我只介绍两种方法。 可以利用人的条件反射,如果一个人总是疲劳时候读书学习,他一学习就想睡觉,长此以往,学习和睡觉建立了条件反射,学习的时候就总是无精打采的。这就是有些人上课总爱睡觉的缘故了。你可以在学习前做一些使自己身心愉悦的事情,学习的时候保持这种愉悦的心情。以后,愉快与学习就形成了条件反射,一学习就高兴,一高兴就学习。这样就做到了培养学习的兴趣。不过学习,其他方面也可以这样做。 兴趣需要别人的赞扬和鼓励。当你需要针对某一方面的兴趣时,你先硬着头皮做这种并不愿意做的事情,并投以很大的热情,争取做得好一点。得到别人的夸奖和鼓励,自然就更愿意做了,这样也可以培养兴趣。

二、高中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高中语文实践课的内涵和属性的阐述,我们知道,在语文实践课教学中,突出的是实践性和实用性,但由于种种原因,语文教学的设计常常违背了教学设计的一般原则,致使语文实践课教学的设计出现了严重的随意性和难以操作的缺陷,在现实教学中难以切实执行。因此,非常有必要反思一下我们的工作状态,理清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与阐述中存在的问题,再依据科学的教学设计模式,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笔者认为,当前语文教学界在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和阐述中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一是不能充分体现语文实践课“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语文实践课的设计在实践中存在着教师缺乏“过程就是目标”的意识,以致于“学习伙伴”的角色扮演不到位;过于追求最终成果交流,忽视了学习的过程,以致于课堂呈现方式单一等问题。课堂呈现方式上,目前我们所见到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堂大多为 “教师开场白――学生主持活动――教师评价小结” 这样一种固有模式,除了在主题内容、活动形式上有所差异外,既观察不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也体现不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得课堂模式陷入一种单调乏味的怪圈,形成了新“八股”课型。

二是在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上存在偏离重心的现象。首先我们要认同这样一个观点,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的语文学习,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综合学习”。“生活处处皆语文”,

语文学习本身就带有综合性质,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从语文学科目标、特点和性质出发来进行。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在“综合性”的体现上出现了偏轨现象,一味地大量引入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异化为“史地学习、政治学习、生物学习、音美学习”,甚至是“班会活动”等,从而改变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综合性”的性质。

三是在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上存在“去语文”的现象。语文综合性学习究竟是语文学习还是综合科目的学习,这是目前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过程中应首先澄清的问题。我们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属于语文学科的一种学习,是语文课程的有机构成,它旨在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此可见,其“语文”的学科性质是不容改变的。以往的实际操作中暴露出的任何“去语文化”或“泛语文化”的倾向,都是背离这一根本点的。

三、有了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同时还需要我们引起重视的是,不可依旧穿新鞋走老路

在新课改的环境下,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出路在哪里?或者说我们该如何做好中学语文教学呢?笔者以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其本特点。”可以说,语文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同时也具有很强的人文色彩,语文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中庸之道。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

一、学习未动,兴趣先行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它深刻地阐释了学习兴趣对于学习的作用。 之所以把兴趣放在首位,也是因为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兴趣能够调度人的更多的精力在某一方面。如果你把兴趣调整到学习上,那你就比别人多了许多精力,胜算也就大一些。 经常向一个学习很好的人学习,3年来,最大的发现也莫过于:她对任何一个科目都充满了兴趣。这种兴趣,使它比别人多了一份求知欲。这种求知欲,使他不会放过每一个从她身边划过的知识。这也使她有了别人都难以做到的对于学习的一种艮劲,所以她能过做出许多别人做不出的难题,也使她可以把自己的基本功培养得十分强大。这足以体现兴趣的力量之大了。 培养兴趣也并非一件难事。在这里我只介绍两种方法。 可以利用人的条件反射,如果一个人总是疲劳时候读书学习,他一学习就想睡觉,长此以往,学习和睡觉建立了条件反射,学习的时候就总是无精打采的。这就是有些人上课总爱睡觉的缘故了。你可以在学习前做一些使自己身心愉悦的事情,学习的时候保持这种愉悦的心情。以后,愉快与学习就形成了条件反射,一学习就高兴,一高兴就学习。这样就做到了培养学习的兴趣。不过学习,其他方面也可以这样做。 兴趣需要别人的赞扬和鼓励。当你需要针对某一方面的兴趣时,你先硬着头皮做这种并不愿意做的事情,并投以很大的热情,争取做得好一点。得到别人的夸奖和鼓励,自然就更愿意做了,这样也可以培养兴趣。

二、高中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是不能充分体现语文实践课“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语文实践课的设计在实践中存在着教师缺乏“过程就是目标”的意识,以致于“学习伙伴”的角色扮演不到位;过于追求最终成果交流,忽视了学习的过程,以致于课堂呈现方式单一等问题。课堂呈现方式上,目前我们所见到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堂大多为 “教师开场白――学生主持活动――教师评价小结” 这样一种固有模式,除了在主题内容、活动形式上有所差异外,既观察不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也体现不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得课堂模式陷入一种单调乏味的怪圈,形成了新“八股”课型。

二是在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上存在偏离重心的现象。首先我们要认同这样一个观点,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的语文学习,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综合学习”。“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学习本身就带有综合性质,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从语文学科目标、特点和性质出发来进行。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在“综合性”的体现上出现了偏轨现象,一味地大量引入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异化为“史地学习、政治学习、生物学习、音美学习”,甚至是“班会活动”等,从而改变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综合性”的性质。

三是在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上存在“去语文”的现象。语文综合性学习究竟是语文学习还是综合科目的学习,这是目前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过程中应首先澄清的问题。我们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属于语文学科的一种学习,是语文课程的有机构成,它旨在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此可见,其“语文”的学科性质是不容改变的。以往的实际操作中暴露出的任何“去语文化”或“泛语文化”的倾向,都是背离这一根本点的。

有了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同时还需要我们引起重视的是,不可依旧穿新鞋走老路。

在新课改的环境下,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出路在哪里?或者说我们该如何做好中学语文教学呢?笔者以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其本特点。”可以说,语文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同时也具有很强的人文色彩,语文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中庸之道。

语文的工具性是语文的基本功能。通过语文文字的表达,我们可以实现彼此之间思想交流,语言就是我们每个人思想的升华,是外在的表现形式。所以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工具性化的过程。从语文学科和基础教育中其他学科的关系来看,语文是基础教育最底层的根基,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必要工具,所以,没有学好语文,其他学科都是空中楼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进行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就必须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篇11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重要性 教学方法

引言

阅读教学占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比重非常大,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学生都离不开阅读,然而现在的高中生对阅读不重视,既没有阅读兴趣,也没有阅读品位和能力,导致学生语文阅读题做不好,理解不上去,考试成绩也无法提高。这种情况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还是日常的阅读教育有问题,阅读教学不光要教会学生读书,体会文章的人文内涵, 还应当让学生从读学写。因此,阅读教学还兼具指导写作的任务。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阅读技能是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中最常用的技能。从狭义上来讲,想要高质量地完成一份考试试卷需要有一个良好的阅读能力的基础。从广义上来讲,无论是与教师、同学、家长进行沟通,还是了解更多的课外信息与知识,每个人做这些事情的第一步都是阅读。然而培养学生阅读技能的重要时间就是高中语文时期,这便成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之后,理解了书本知识的内涵与精华,并且经过组织讨论之后,相互交换自己的意见,各自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理解与见解。这样一来,学生们汲取的知识都是自己得到的,而不是老师凭空塞给他们的,所以对知识点的记忆会更加长久,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得书本上的知识成为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并且,不仅是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阅读理解的基础,那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一定也会轻松许多。理解便是懂得,再加以学生自己的思想,教学的终极目标也就完成了,这就是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阅读教学现存的问题

教师由于教学时间太紧而占用学生独立阅读文本的时间。这个问题看似不成问题,但又是实际教学中最现实、最普遍的问题。新的高中语文课程要求在两个半学期内完成五个必修模块的教学任务,每个模块有四个单元的阅读内容,共八十篇课文,与以前的教学内容相比,阅读教学的量增加了,而教学时间却由原来的每周五节课减少到每周四节课,如果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想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是很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不少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不得不压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文本的时间,或是干脆取消学生独立阅读文本的教学环节,直接进入对文本的分析,学生缺少对文本的初步感知,就没有个性化理解。教师要留给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的时间,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有层次的阅读文本,而不是以自己的讲解取代学生的阅读。有的教师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一堂课从头到尾唱独角戏,学生无须读课文,只要用耳听、用脑记就可以了。这样的课堂上,只要老师知识渊博,功底过硬,能把文本讲深讲透,讲得深入浅出,讲得生动传神,学生不读课文也能听得明白。但是,学生所得的却仅仅是老师所讲的,自己的感受、见解、质疑就谈不上了。如今,诸如此类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以代替学生独立阅读文本的现象有很多。尤其是学习文学作品时,教师动辄就播放电影电视剧片段,那些动感十足、色彩艳丽的画面的确能够吸引学生,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但是,这样却会影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应该让学生多亲近文本,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去感受作品的魅力。

三、阅读教学的途径

第一,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力求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课文为例子和凭借,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举一反三,迁移和延伸到课外阅读,提高语文能力。第二,在抓好课内阅读写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多读经典名作,多作探究性和创造性的阅读,提倡多角度的、个性化的阅读,除了为高考而读书,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让自己的爱好与潜力在更加个性化的相对宽松自由的阅读中发展。反过来,人文素质高了,也是有利于考试拿到好成绩的。多写读书笔记,持之以恒,一直坚持到高考前夕,因为,语文不同于数理化,其结构不是逻辑性、阶梯性的递增,而是潜移默化、循环滚动的,有如水中养鱼,积以时日,方见成效。若能长期保持学生对阅读写作的兴趣,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有了良好的语言积累和语文素养,加上得当的做题训练,高考拿到好成绩不是难事。而语文尖子生的高考成绩的突破也在此举。高一学年进行个好探究性阅读。也就是说,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少干涉,甚至不干涉,即由着学生“性子”选择阅读对象。这种个性兴趣探究性阅读,目的是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地自觉地学习语文锤炼基本功。在这一阶段,特别需要教师有一定的魄力,即要敢于“放手”,敢于放开。当然,说是由着学生“性子”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阅读进度,阅读数量等等都要由教师精心策划,最终要求学生形成读书笔记。只要广大语文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下进一步地遵循语文的学与教的基本规律,在语文教学中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阅读教学就能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呈现美好的前景。

四、结语

阅读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高中语文教师在不断思考创新性阅读教学方法的同时也应该让学生明白,即使有了阅读的方法,没有阅读量的储备,还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方法的来源是阅读,方法的掌握还是阅读,方法不能替代阅读。因此,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足量的阅读也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鲍慧莉.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阅读教学.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

[2]王世伟.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开放型阅读教学.文学教育(中),2013

篇12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既然在改进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方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成为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这里我们不妨做如下尝试:

一、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有很强的指向性,导入环节位于一节课的开头,导入环节设计的好,就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毕竟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开课时,根据学生情况以及课文内容,或讲一个笑话,或讲一个故事,或提一个问题,设计一个悬念,或讲一则奇闻趣事,或展示一幅画面,或做一个演示……总之,力求抓住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例如: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先放录音,让学生欣赏《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产生共鸣,激励学生进入新的教学境界。即通过“境”来表现“情”,再通过“情”来深化“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又如,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应采用了以旧带新法和直观演示法,把初中学过朱自清的《春》与《背影》联系起来,再用多媒体演示“荷塘月色”的优美画面,通过复习旧知识,从而巧妙地引入新课的学习内容。这种导入,既复习巩固了旧知识,又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基铺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便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便于学生头脑中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直观演示能把教学主要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了感性材料,能引起学生寻求探索的积极性,为学生架起了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这种以旧带新法与直观演示法,同样可以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二、采用交互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教师自己讲,学生自顾睡、自顾聊的情形。究其原因,这是缺少足够的师生互动的原因,笔者在这一点上深有感触。因此课堂上不妨尝试交互式教学法,互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往往兴趣十足,认真钻研教材,广泛查找资料,最后的展示往往也会出乎意料。例如讲授茅盾的《风景谈》中的六幅图画时,可以一开始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找出文中关键性的事物,再自行给这六幅画命名并写在事先准备的纸片上,然后和学生一起进行分析讨论,肯定每一位同学的独到之处,指出其中的不足,并且表扬了有创意的同学,最后定下大家都认为的最佳名称,通过这种互动,课堂教学会产生很好的效果。以此类推,无论是自读课文还是综合性学习活动,都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分组合作查找资料,整合信息,还可以几个小组展开竞赛,互相评比,最后由各小组选出主讲人对文本作代表性分析,这样既激发了他们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又全面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三、开展舞台表演,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职高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很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所以他们好动、喜欢做小动作、讲话等。而在上课过程中,如果教师因势利导,就能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快乐,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对于人物形象比较丰富或故事性较强,情节曲折生动的作品,可采用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将之改编成课本剧并加以表演,这样,既深化了对文章的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如在教授《窦娥冤》一文时,因为这篇课文是元代杂剧,不少学生看不懂课文内容,可以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来分角色进行课本剧的表演,看完表演后,他们对课文内容就有了大致的了解。进而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随后展开一些讨论,就会活跃整个课堂气氛。又如欣赏诗歌《孔雀东南飞》,可以将学生分组,让他们根据自己的了解和感悟,将作品试改成课本剧即兴表演,然后分组比较,小组成员共同合作,或改写或排练,或配音或表演,不仅配上了恰当的音乐,还根据剧情准备了道具,然后大家就表演中和课本有出入的地方作了探讨,这样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会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

四、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职高语文教材有些课文早就被拍成电视剧或电影,丰富、形象、便捷的多媒体教学越来越成为教师们的最爱。教师的讲解和多媒体手段的有机结合,既能突破时空界限,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又能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语文课堂中,更容易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例如:《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选自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第三回,由于文章篇幅较长,大多数学生不愿意阅读课文,针对此状况,可以收集大量与课文有关的图片及视频来精心设计课件,良好的课件是提高兴趣的诱因,学生观看了图片和视频后,会自觉地品读课文,积极参与讨论师生配合默契。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可以安排学生欣赏《水浒》等相关电视剧,提示学生比较课文和电视剧的不同,诱发他们寻求电视艺术为了追求更好的视觉效果而对文本大胆改编的地方,这样的课堂形式,自然会深受学生的喜欢。

五、重视课外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如下内容:1、课外阅读,主要是推荐有益读物,即报刊杂志上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字,揭示阅读方法;2、课外写作,指导学生观察,写日记、周记、随笔、笔记,办黑板报、墙报、手抄报;3、课外听说,指导学生举办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朗诵会、短剧演出、影视欣赏;4、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活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上述活动要善于发现、珍惜、培养学生的兴趣,并予以正确引导。现在的职高学生,他们精力旺盛,社会和自然的各个方面,凡新奇、有趣的事物,都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进而对这些事物产生广泛而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外活动,积极创设意境,调动学生思维,增加其兴趣的广度,增强其兴趣的持久性,努力发挥其有效兴趣。积极开辟语文的第二课堂,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其知识,开阔视野,增长其聪明才智。

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的,我们要正视学生的实际,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认真学习、研究教育心理学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文化素质,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张淑芬《明用方致学,亲师乃信道――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素质教育杂志》)

篇13

高中语文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在逐渐扩宽,在趣味性可读性的同时融入了更深层次的内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学习教材内容。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中,能够将声音、图片以及影视等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这样就扩充了课堂的容量,提升了学生对课堂的吸引力,改善了课堂的听课效率。现代教学技术中能够结合语文知识,将其转化为形象的声音、动画、视频等,这样增强了课堂的形象性,教师通过课件让学生更直观的学习。另外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感知材料,使知识赋予了灵性,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这样教材中的难点被易化,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创新意识,在现代教育领域中接受教学,打破学生的思维,为知识的灵活运用开辟了新的天地。

二、树立整体教学意识,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其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中来拓宽知识面,增强写作的能力。然而创新意识培养的关键是想象力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整体教学的意识,在基础知识以及课外知识的结合中,为学生找出更科学、更合理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1、立足教材,扩大教学视野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在正确运用语言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的理解能力,由于在语言教材中,其大部分知识点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这就需要在学习基础知识之外扩宽教材容量,将基础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贯通,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基础知识扩展到书本之外,并且灵活的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从中提升学生对语言的应用水平,培养对语言的创新能力。

2、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

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根据其中的规律,有计划、有针对的开展教学活动。通常在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的是逐句分析,来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就破坏了整体性的思想,限制了学生学习能力。因此在新课改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在教材中学会自己去寻找规律,在整体性教学中总结,创新。这种教学通常体现在高中语文的总复习过程中,例如在学习中,归纳、分析和总结知识,全面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结合历史背景等,让学生全面的了解,例如在语文学习中可以根据历史人物、具体事件等分成小组具体讨论,这样就在基础知识全面掌握的过程中,扩宽了视野,在总结的过程中寻找规律,将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种过程性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将课本内的知识与课本外的知识相贯通,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开阔了视野,在学习方法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创新。

3、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坚持单元教学

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全面了解高中教学过程中的字、词、语法、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简介,这些教学内容仅仅是让学生增强知识面,不能提高学习的能力,更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针对这种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为了适应时展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必须要结合教材单元提示,让学生在全面了解和基础知识之后,指导学生熟悉单元文章,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在接受知识、接受方法中提升语文的素养,陶冶情操,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升创新能力,全面培养人格。

三、总结

篇14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 教学方法

1.引言

苏教版的教科书是指在新课程的标准下,“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优良成果。自2005年首次在江苏省推广并使用,鲁教版和广教版等的教科书相继被推出,打破了学生一直使用人教版教科书的局面,为高中语文教学变革提供了激情和活力。文言文是中华五千年来,中国古代文人志士思想与智慧的结晶,更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文言文的学习历来都是语文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的难点。但是,目前,我国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状况仍然存在很多难题和弊端,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低下,文言文学习形式过于单一,致使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

2.苏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内容的优点

2.1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教会学生怎样有效学习文言文,突出的特点、完备的知识是新版教科书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法宝”。苏教版的教科书中选编了文质兼嘉的闻名经典的世界名著,以佳作精品的独特魅力滋润学生的心灵。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科书体现了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的目标,提供给教师在教学方式上的自由、多元的选择。面对所使用的教材资料,教师点燃了教学热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选择了正确的教学方法,进而转变了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2.2有助于彰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新课程标准,是提倡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苏教版的语文教材的编排以学科的人文性为基础,与新课标核心的要求相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在文言文内容选择上,一方面重视构建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强调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的和谐、主动与可持续发展,体现了语文学科和新课程标准的人文性的双重表现。

3.苏教版的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方式

3.1运用情景式的教学方法

文言文是活在作品时代的人生产生活的具体表现。要想在真正意义上把握高中语文文言文中要表达的内涵和深意,教师不仅需要带领学生回到那个时代,更需要开展情景式教学。开展情景式教学,教师需要熟练掌握高中文言文的作者、时代、人物的各种背景,充分做好文言文的课堂备课和教学设计,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讲解文言文知识的过程中,要适当引入各个时代的背景、事件等,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时代的厚重感,感受到历史发生的景象,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高中语文文言文中的思想内涵和深度。

3.2运用诵读式的教学方法

诵读式教学是指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对文言文文本的大声朗读和背诵。朗读是一种综合性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在目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较为普遍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从各个方面调动学生的口、眼、耳、心等感官,达到从语音到语义整体认知的目的。比如:在教学《鸿门宴》这篇课文时,首先可以让学生课后找到《大风歌》和《垓下歌》这两篇诗歌。课前,可以先让两位同学大声地朗读这两首诗歌,将学生引入到正文的学习中,思考这样意气风发的项羽是怎样败给刘邦的。其次,可以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鸿门宴》中的刀光剑影。诵读式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将课文简单地朗读出来,还可以让学生在朗读和背诵课文时,把握文章所要表达的具体的思想感情。教学《鸿门宴》时,要让学生根据主要人物的对话,分角色朗读课文,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精彩生动,引人入胜。

3.3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替学生选择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围绕目标,深入探究文言文,自己独自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寻找和解答目标答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课堂、课题和活动探究三种形式。教师可以将学生作为学习文言文的主体,既指导学生“乐于探究”,又指导学生“精于探究”。只有两者互相促进,才能提高学生对于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学习热情。

3.4评价的发展性

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效率与评价的发展性是密不可分的。传统的评价方法大多以对学习成绩的奖励作为最后的评价,忽略了语文学科的人文特性。评价的发展性,是为了改善传统评价方法的不利之处而产生的。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注重高中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特征,师生建立起相互平等和信赖的关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能力、知识、意志、态度、情感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这不仅要求老师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求加强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潜能。

4.结语

选择合适的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在语文这门学科上的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高中语文老师要坚持以新课标的先进观念为指导,采用探究式、诵读式和情景式教学方式,评价要具有发展性,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