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数学教学评议范文

数学教学评议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3: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数学教学评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数学教学评议

篇1

关键词: 以学评教 小学数学 课堂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整个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评价必须改革。新课程提出,要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新体系。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说,在评价指导思想上更应该实现从“评教”到“评学”的根本转变。但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小学数学课堂评价存在以下问题。

一、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学习状态――消极被动。

随堂听课中发现我校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不佳,有的学生上课答非所问,经常走神,表情木然,有的上课睡觉,昏昏然,有个别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拒师情绪。抽样问卷调查显示,学生上课普遍存在以下明显的消极学习状态。

1.被动参与。我们随机抽取我校与邻近一所村小共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上课主动发言、合作学习时发表观点的状态不理想,只有26%的学生上课经常发言,34%的学生上课不主动发言,40%的学生上课不爱发言;小组合作学习时,只有31%的学生能主动参与并发表观点,39%的学生被动参与,不主动发表观点,30%的学生基本不发表自己的任何想法。

2.懒于思考。当老师提出一个需要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时,问卷显示只有28%的学生选择努力思考,主动解决,45%的学生等待优秀生的答案,21%的学生等待老师宣布答案,7%的学生不想知道答案。

3.不专注学习。专注即为集中注意力,这是一种高效的学习状态,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条件。一项关于学生上课专注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如下:

上图表明,58.6%的学生对学习很专注和比较专注,34.4%的学生对学习不够专注,7%的学生对学习很不专注。这些消极的学习状态阻碍了学生的发展,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堂评价方式――单一机械。

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与教师的课堂评价直接相关,为了了解教师的课堂即时评价及评课行为,笔者采用不记名的方式,对周边三所学校的数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课堂评价存在以下问题。

1.评价方式单一。课堂上教师主要采用掌声与口头语言,很少用肢体语言、神情目光。问卷结果显示对于学生精彩的表现,47.6%的教师采用激励性评价语,61.9%的教师“叫全班同学用用掌声表扬他”,28.6%的教师用肢体语言评价,只有19%的教师用学生喜欢的目光评价,而学生问卷显示77%的学生希望老师“微笑着点点头,用眼神表扬他”精彩的表现。

2.评价主体单一。基本是老师评价学生,尽管学生对同伴与老师的评价意愿很强,但老师没有把评价的权利下放给学生,没有创造让学生自评、互评、评价教师朗读的机会,只有19%的教师上课鼓励学生互相评价,14.2%的教师鼓励学生评价自己。

3.评价内容单维性。课堂上教师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引领,但忽视学生的发展性评价。问卷结果显示“当学生答非所问的时候”,66.7%的教师“请另一位学生帮助他答题”,38.1%的教师“把问题重复一次,请他再答”,没有一位教师选择“什么也不说请他坐下”,这与学生问卷显示的意愿并不相符,55%的学生希望教师给他一次修正答案的机会,24%的学生希望老师“什么也不说请他坐下”。

(三)课堂评价标准――重教轻学。

传统小学数学课堂评价标准指向教学行为,忽视学生学习状态,偏离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目的。如一项“您觉得一堂好课应具备哪些重要条件”问卷调查显示教师心中的“一堂好课”标准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及教学效果,比较容易忽视学生的“学”的真实表现与课堂提升(见下表)。评价标准导向不明直接导致课堂教学评价重教轻学。

另一份教师课堂评价问卷显示教师在听同行上数学课时,最关注的是上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其次是课堂氛围与教学效果,只有13.6%的教师会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可见我校现阶段的数学课堂评价“以教论教”的评价理念根深蒂固,“以学评教”的课堂评价机制急需构建。

(四)课堂评课视角――偏离学生。

听评课几乎成了学校教研组活动的核心,但大部分学校的教研组教师听课时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与优秀生的个体表现,忽视学生的学习状态;评课时主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成效,游离课堂中学生的真实学习历程,评课活动有量无质。如以下是我校一次高段数学组教研活动评课简录:

以上评课视角主要指向教师的“教”,偏离学生的“学”。这样的评课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与教师专业的发展。一项教师问卷结果显示,教师主动参与评课的积极性不高,主动参与评课的教师占33.3%,很少参与评课的教师占28.6%,38.1%的教师出于“教研组长布置才会评课”。评课时66.7%的教师关注教学设计巧妙与教学过程流畅,只有14.3%的教师关注学生精彩发言,19%的教师关注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对学生的提升。

二、“以学评教”课堂评价策略

(一)借用量表评价,全方位观察。

量表评价指就某项学习状态采取量表的评价标准定点观课,深入剖析。通过大量的阅读,与名师课堂评价语言的相关研究,我们在学习借鉴他人优秀课堂评价量表的基础上初步设计以下课堂评价量表。

用评价量表检测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程度,是课堂评价的关键。此量表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在使用时将听课的教师分成四组,分不同状态进行学生活动微格记录表,整合各项指标给予等级评定,听课的教师需要熟悉评价指标,熟悉学生与教材,打印学生座位表、课堂记录表及教学设计,准备录音笔。对具有反思研究意识的教师,此量表能逐渐引领他走向有效的生本课堂,改进教学行为。

(二)设计课堂观察表,团队分点评课。

听课教师的课前准备充分影响评价的质量。分解评价标准设计观课表,是课堂有效评价的关键。笔者在课堂研讨课是如何有效评价课堂中学生思维状态设计了以下的观课表(表二),并根据听课教师的特长采用分点观课、评课,收到较好的评课效果。

(三)转变评课视角。

1.淡化“教学目标”,强化“学习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教案设计时根据教材确定教学目标,而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学的目标除了教材外,还立足学情。教师采用课前预习提示单的收集,再确定学习目标,这样的目标设计有针对性,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如一位教师上《元的认识》一文时设计了以下的预习提示单:

在统计分析学生预习提示单的时候发现学生预习很投入,所有的发现都是自发的,有些再创造的味道,但是语言表达往往词不达意。例如:“从这点到那点一样长”、“椭圆半径一样长”、“从圆心到圆边的线”……诸如此类,于是她就处处设疑激疑,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经验,通过相互辩论明晰什么是圆的半径、直径及其特性,鼓励学生用精确的数学语言表达“半径”和“直径”这两个抽象概念。这样的学习目标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与针对性。

2.淡化教学方法,强化学法引领。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在组织学习时关注的不是教学方法,而是强化学法引领。自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的小学数学课堂评价试验以来,教师的评课视角发生变化,不再只关注教师的教学设计的巧妙,更关注课堂上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关注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方法的习得,理解能力的养成方面是否引导到位,评价是否关注学生三维学习目标的实现,评课视角从“以教论教”走向“以学论教”。

3.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状态。

“以学评教”的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研究要求中教师分不同的观察点进行观课。例如一堂《小数的基本性质》数学研讨时听课老师分别关注优等生的思维发展、中等生的参与状态、后进生的注意状态、师生的交往状态。

案例点击:关注不同学生的参与状态。

本次活动围绕“课堂中如何关注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参与状态”进行课堂观课,课前打印班级座位表,用不同的符号标出优等生、中间生、后进生三类学生,设计听课表,听课的老师记录分析参与发言、朗读的学生人次。课后统计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研讨时发现教师如果注重中间生、后进生参与的状态,会极大改变课堂上学生被动参与的状态,但发现教师容易忽视优等生学生思维的发展。

总之,在“以学评教”的小学数学课堂评价引领下,教师的教学方式从“教学”走向“导学”,“教案”走向“学案”。教师听评课关注的对象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走向“主动”,课堂教学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参考文献:

[1]李湘蓉.薛根生左.新华.小学数学教学评价[M].北京:数学出版社,2002.

篇2

新课程创新精神数学课堂一、要开展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工作,应该做到评价目标的多元化

一是数学知识和技能。学生学习数学是以每一个学段的知识和技能目标为基础,重点来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第一个学段,考查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和同伴进行交流与合作,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二学段,则是重视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第三学段,则要求评价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探究交流的意识,以及自主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通过估算,可以正确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哪个规则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学习数学能力。比方说,我们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改变过去传统教学模式,做到角色的改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循循善诱,深入启发,运用采取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学习方式和方法,以此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具体来说,可以在每学期根据自己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定,一般可以每学期安排两次左右为宜的展示活动,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运用已有经验和技能来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三是交流与合作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充分地自主学习基础上,大力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我们教师的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和他人一起来确定目标,并且努力去实现既定目标,还要尊重理解他人的观点和处境,能很好地进行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四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进行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不能仅仅掌握一些概念和技能,还必须经历探究、猜想以及推理等过程,来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通过讲解、示范和实践等方式,来积极帮助学生获得有关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且对学生掌握这些策略的情况进行评价。

五是情感和态度的问题。现在数学课堂是属于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课堂,更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课堂。为此,我们教师的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自己在学生学习中的引导、促进、组织等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而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实事求是的态度、理解精神、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自信心、意志力、创新精神等是可以通过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来培养的。

二、要开展好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工作,应该做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一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这是因为过程性评价能使学生更多地获得成功的欣喜,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课堂互动问答、日常练习、数学日记、实验操作、形成性测试、还有课后访谈、进行口试、开展竞赛活动等方式,来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独立思考和认真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可以具体提出具有一定跨度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独立专研,对学生的每个正确问答,我们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表扬,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平时还要多关注学习比较差的学生,多给予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要抓住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奖励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重新找回自我,让他们品尝到努力后成功的喜悦和,以此来促进学生同步发展。可以通过采用笔试、作业分析、写评语多种方式,来评价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发展需要和不足,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对于学生具备了什么能力,在哪些方面具有了潜能,还要帮助学生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还要做到应用鼓励性语言客观、公正、全面地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这样不仅关注学生的终结性评价,还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

二是应用学生成长记录的评价。可以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档案,主要是收集、记录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具体来说,它包括学生每一个学段的成绩、反思,教师、家长、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资料的记录,还有其他有关学生进步的证据,学生潜能开发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情况。学会对学习进行反思,帮助学生品家自己的学习,了解自己的学习方式、状况,调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29-0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是评估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也是学校教研活动的重要形式。传统的教学评价都是以教师为主,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科学和富有激励性的评价成为小学数学教师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

1.课堂评价的涵义、功能及意义

评价的定义是衡量人或事物的价值。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评价的一部分,包括对课堂教学中教师活动的评价学、生活动的评价以及师生互动活动评价几个部分。课堂评价是教学评价中的重要组成,也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当今课堂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时间能力为主要目标,因此课堂评价的功能也不仅是传统的比较、鉴定和选择,还必须具有导向、预测、激励、诊断、考核、改进以及管理等多种功能。在实施课堂评价的过程中,不能“重结果而轻过程”,也不能“重过程而轻结果”,只有二者并重,才能够正确的发挥教学评价的功能,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2.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建议

2.1评价内容要真诚,具有针对性

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要使用发自内心的评价语言,充分发挥表扬鼓励的真正作用。学生受到表扬时,会体验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更加勇于表现自己。除了口头表扬之外,还可以利用情感激励和动作行为两种激励方式。例如鼓励的眼神,赞许的点头,宽容的微笑等等,不仅传递了关爱,还传递了信任和激励,这样能够让教师与学生在心灵上有所互动。但是教师还应该注意表扬不要过度,过度的表扬不仅起不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反而会失去评价的真实意义。因此,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应该是详细、有针对性的,教师要能够从每个学生的回答中挖掘他们的有点,指出他们回答中正确的部分和错误的部分,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认知自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2坚持评价教师与评价学生相结合

在小学课堂教学评价中,要注重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同时兼顾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能够让教师客观的了解自己的不足,从而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的评价有利于学生更深入的学习课本知识,促进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并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开展学生学习评价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辨析能力,促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要实现教师教的评价和学生学的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导向作用。

2.3制定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

制定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也是课堂评价的重要内容。首先,评估指标体系要具有导向性原则,要体现现代小学数学教学观的新理念,从而体现出培养兴趣、自主探索、养成习惯、面向全体、开发智力、鼓励创新等的正确导向,进而促进数学课堂教学中教法与学法的改进。其次,评估指标体系要具有整体性,既要突出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评价,还要突出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评估。再次,评估指标体系要具有目标达成性,不仅要达到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目标,还要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心理素质的效果。最后,评估指标体系还应该具有可行性原则,要尽可能的做到简单易行,提高评价的可信度,从而提高评价效果。

2.4关注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评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要进行以下考察。首先要考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能否在学生进行知识探索的过程中保持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其次,在课堂活动中要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学理念,创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情景交融的活动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性、主动性的发挥和社会性的形成。再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功能,从而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情景,协助学生掌握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2.5处理好智能培养与情感教育的关系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因此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是带有自身感彩。在课程之上,除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之外,还有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因此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学习课本知识之外,还要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注重审美情操和个性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将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和群体的合作能力纳入教学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还要处理好情感教育和智能培养的关系,着眼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2.6 凸显数学特色,秉承数学理念,关注对数学探究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探究的目的,也是数学学科的特色。在学生探索数学的国产车中要形成数学的学习态度,培养数学情感和数学价值观,这和学习数学理论是同等重要的。尤其在现代数学教学中,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生硬、呆板,强调人文融入到数学当中。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凸显数学特色,秉承数学理念,关注对数学探索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研究要向纵深方向发展。但是教师从传统的课堂评价中转变的过程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还需要教师针对课堂教学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提高,从而在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下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帮助教师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贯彻到教学实践的每个环节,从而发挥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

参考文献:

[1]郑艳艳.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资讯,2009,32:232-234.

[2]郝威.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研究[D].延边大学,2011.

[3]欧阳跃.新课堂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7,26(6),109-111.

[4]张晓霞,李建萍.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169-186.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评价 学生相互评价 自我评价

随着教育对人的全面个性化发展和主体性问题的关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成为一切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更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在传统学生评价实践中,学生只有被动接受评价的任务,对评价结果只能也只能是全盘接受,毫无自可言。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明显,学生兼评价主体和客体而存在,且学生的自我评价在自身的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唤起主体意识,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自我评价是学生通过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而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自我发展动力机制,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是学生发展提高的根本动力。在学生评价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刻不容缓,我们要让学生以一种主人翁的方式主动地学习,重视自己行为的转变和学习活动、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慢慢让学生在这种主体意识的支配下使自我评价变成自身的一种行为习惯。

二、激发进取意识,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中认识自己

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当中,学生由于受思维水平或心理特征等因素的影响,个体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最初进行自评的时候难以看到自己解题过程中的“盲点”。这时,学生可以从伙伴对自己的评价中,通过多渠道获得的信息了解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防止因为经常被否定而产生消极情绪,或因为经常被表扬而导致盲目自大。在实施评价时,教师一定要适时调控,不但要使个体欣赏到自己的优点,更要让其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促其认清努力的方向。如在教学“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时,我让学生尝试计算38x300,学生A是这样进行计算的:先用38乘以3得到积114,然后在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最终得到38×300=11400。然后我们让其他伙伴讨论评价,同学B这样评价道:“他的计算方法简便,肯动脑子。”同学C也称赞他书写工整,我更肯定了他的算法,称他是班里的“数学王子”。从此,这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提高。但有些同学可能对别人提出的意见还有点不服气,这时候就需要引导学生以坦诚的心态虚心听取同伴的意见和建议。高质量地开展一次学生评价,不仅是对一段教学活动的总结,更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生长点、导向和动力站。

三、通过相互评价取长补短

随着教学中平等互助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建立,课堂变得异彩纷呈。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思维的撞击,产生了新的火花,有了新的收获,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说出优点和不足,互相取长补短,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会更全面深刻。如我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通过找20以内各个自然数的因数,让学生思考:3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学生A:“个位上是3的数就是3的倍数。”学生B:“个位上是3.6.9的数就是3的倍数。”学生C:“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的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然后,组织他们相互评价。学生A:“24的个位上是4,但它是3的倍数,所以我不同意B的说法。”学生C:“我认为A说的也是错的,因为1 5是3的倍数,个位上不是3。”学生B:“我想了想,我和A说的都不正确,C说的对。”这样的交流互动、相互评价使得每个个体的思维在相互的评价中得以撞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必须承认,假如没有这种相互的“催化剂”,教师如果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将很难引导学生能够全面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决定和实现自己的发展需求。

四、关注自我评价的过程彰显个性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 语言艺术 教学水平

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语言,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已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性的交流工具。语言应当被看成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而小学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的载体,也是数学思维的工具。为数学交流提供了科学的保障,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数学课堂教学语言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学生小学数学学习水平的高低。数学教学中加强小学数学语言的教学,是现代数学教学不容忽视的问题。

现实的问题是,数学教学不像语文教学那样要单独教小学数学语言,它一般不专门讨论数学中的语言问题,常常是一带而过,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所以我们说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

一、小学数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是指数学教学语言应该是严谨的、准确无误的语言。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公式、定律都有它特定的内涵和表达方法,有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也可能造成演变成概念性的错误,例如:“数位”和“位数”,“增加了”和“增加到”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位数不够用0补足”就不能说成“数位不够用0补足”。另外,读音要准确,作为教师要坚持并且要用尽可能准确的普通话教学,避免在传递教学信息时因使用方言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发生误解。在教学中多音字也要读准,方言和习惯读音要改用标准音去读。教师的语言在准确的前提下,还要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有些刚走上讲台的教师之所以不能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怕学生听不懂,返来复去、不厌其烦地讲,使课堂中有限的时间在与讲课内容无关的废话中悄悄地溜走,结过使教学重点得不到突出,学生又产生厌烦情绪,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为了克服上面的问题,必须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好问题,过渡语,尽量不说与讲课内容无关的话。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自己教学语言的严密和准确,不能任意使用日常生活语言来解释,表达数学知识,更不能出现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甚至于前后自相矛盾和错误的语言。

二、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启发性强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悱,这里指教师有意不说出结果、答案)在教学过程中,要变学生的被动接收信息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看、想、做等认识活动来掌握。如,教“圆的周长”一节时,老师拿出一个呼拉圈,问学生,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回答能量出它的周长(因学生没学计算圆周长的方法)。用什么量?怎样量?(用皮尺绕一周)还能用什么量?(先用绳子绕一周,然后再用皮尺量绳子长度)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量呢?(在地上滚圈,然后量地上滚动一圈的长度)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做法,想法很好,想象很丰富,然后接着问,如果给你们一个非常大的圆,还容易量周长吗?有没有简单方法来计算圆的周长呢?通过老师做实验得出: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密切相关,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 3倍多一些,在 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个数是个固定的数,叫圆周率。现在同学们说说看,只要知道什么,就能求出圆的周长?上例中,教师用了一系列启发性提问,不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主掌握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要通俗明白,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为了揭示课题,教师先让学生猜谜语:“兄弟三人来赛跑,个子有矮也有高,他们会走没有腿,他们会说没有嘴。会告诉我们在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上学去。”当同学们猜对后,教师很自然的引出课题:“今年我们来认识钟面”。这样既有趣味性,又自然地把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吸引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

四、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评价;语言;艺术

《数学课程标准》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关于改革评价的目标要求,提出了新的数学学习评价理念。该理念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评价语言要有针对性

在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准确地回答,有时候有些学生回答的问题中有些是不完全正确的,所以,教师要仔细的听取、分辨,并有针对性地做出评价。特别是对那些学困生,我们要让他们都有展示的机会,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或不足之处,要及时给予评价鼓励,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促使他们努力,以求获得更大的进步。比如:老师请一些成绩不怎么好的学生上黑板做题的时候,有些学生上来了就不敢动笔做,怕搞错了同学笑话,这时老师可以这样肯定评价:“不试一试,怎么知道行不行?相信自己吧!”也可以这样说:“黑板是各位同学展示自我的舞台,请你勇敢地写出来吧!我们都相信你!”当这个同学把题目的正确答案写出来后,老师可以这样评价:“你今天的进步真大!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今天的难题,老师感到特别高兴!”这样的评价,学生一听会感到信心倍增,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二、评价语言要有准确性

准确性,或称之为科学性。这是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也是小学数学教学最重要和最起码的要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教师自己的表达不准确,则必然不能表达出蕴含于教学中的情感,有时甚至会引起歧义,造成学生理解的失误或产生新的疑点。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要准确而又得体,也就是要能因人而异、具有针对性地作不同的评价,而这些评价又恰恰能给学生以提醒或纠正。对同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肯定是多种多样的,而有些并不是一定有标准答案的,像那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答案是多种的。因此,要给学生一个准确的评价,看似简单,其实不易。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比如:在学生学年级教材《秒的认识》的时候,要同学回答“一秒能做些什么事情?” 当有学生回答:“一秒能踢一次毽子、一秒能摇一摇头、一秒能走一步”等等的时候,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评价:“你的回答不仅准确,而且表达得清晰流畅!”、“你的回答真准确,真有生活经验!”、“对!说得真准!简直是超人!”“太棒了,你的回答真精彩!”这样的评价始终注意课堂评价语言的准确性,能使学生信心十足,使学生大胆地回答老师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三、评价语言要生动幽默

幽默是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多得的品质。它有一种引起喜悦、带来欢乐、饶有风趣而寓意深远的特性,打破了课堂内死水般的枯燥局面,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幽默的教学语言,使教学活动更富于情感性它不仅提高了教学语言的品位,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有着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能使学生犹如感春风、沐春雨,欣喜不已,课堂内总是勃勃有生机。比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老师教学“分数的名称”的时候,说:“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分母,那分数线上面的数应该叫什么呢?谁来当大师帮这个数取名字?”有的学生回答说:“叫分父。”,有的回答说:“叫分上。”,也有的回答说:“叫分子。”还有的学生说:“叫分头。”这时老师可以评价:“你们太有创意、太有才了,下面的数叫‘分母’,上面的数叫‘分父’有点像,那如果上面的数叫‘分头’的话,那下面的数是不是可以叫‘分脚’呢?”这时全班同学都笑了,老师接着说:“那到底叫什么才好呢?我们来看看课本就清楚了。”可以说,生动幽默的评价语言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课堂评价言语要有情趣

篇7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艺术因材施教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是艺术中的艺术。高明的评价既能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健康持续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又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业成绩,从而为其终身学习打好基础。现结合自己的尝试介绍几种评价的策略。

一、利用评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新课标明确指出,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是评价的主要目的之一。

评价应是无形的激励,应当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发展,即使学生的认知行为出现偏差,也应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在导入新课部分,我说:“前面我们研究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一位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的同学立即举手站起来说:“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这个结论是错误的,原因是受刚学过的“2和5的倍数特征”的影响,是学生认知过程中自发的顺应和迁移现象。如何评价学生这种近乎冒冒失失的回答?我这样评价:“你很聪明,敢于做出这样大胆的猜测,那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这样的激励性的评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点燃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在教学中,我们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亲切的口吻、激励的语言,鼓励点拨学生。要善于运用积极的评价,给学生以愉悦的心情,轻松的环境,不衰的兴趣,积极的动因,促进学生主动、生动地发展。

二、善用评价,培养学生的意志

新课程实施以后,教材删除了繁、难、偏、旧的内容,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但这并不意味,每个学生都能轻松地学好数学,因为课程内容在难度上仍存在着一定的挑战性,只是课程内容处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罢了。因此,我们课改前一直倡导的勤学好问、刻苦钻研的精神,顽强的学习意志,仍要鼓励。

在教学苏教版第八册第一单元后面的思考题时,由于题目有些难度,课堂上只有少数基础较好的同学很积极地去独立思考;基础一般的同学稍作思考后没有找到答案也便“识趣”地罢手;而一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连想也没想,只是被动地等待教师公布答案;这时,如果直接批评这些同学,确实也委屈了他们。如何运用评价,提高学习参与程度,培养积极进取的探索精神呢?我这样说:“同学们,陈景润爷爷为了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花了多年的时间,终于成功,这道题我们就把它当作是陈景润爷爷的哥德赫巴猜想,有信心完成吗?”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有!”他们迅速拿起笔,动脑筋思考,眼看下课时间到了,他们仍意犹未尽,我说:“老师讲给你们听好吗?”同学们都说:“让我们自己研究吧。”

我们的目标不是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数学家,可是要想学好数学,要想在数学上有所成就,没有顽强的学习意志,肯定是不行的。我们要充分运用教材中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探索,锻炼他们克服困难、扫除学习障碍的决心和意志。

三、巧用评价,让学生感悟做人的道理

新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要使他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并从中悟出一些对做人和生活有帮助的道理。

在教学“毫升的认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这一教学时,为了巩固学生对“升和毫升”的认识,我出示这样一道练习题,“医生建议肾结石患者要多喝白开水,每天至少喝6(升、毫升)”,这时连成绩很差、平时极少发言的小红也举起了手。为了帮助她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给她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我毫不犹豫地让她回答,可事与愿违,她竟然回答错了,还引来了不少同学的共笑,有的说:“每天喝6毫升还叫什么多喝?”小明的话则更为刻薄:“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小红窘得满脸通红。我意识到,如果这时我不做出恰当的评价,小红以后可能再也不会举手发言了,于是我这样评价:“小红同学虽然回答错了,但她能动脑筋思考,大胆回答问题,老师觉得她进步了,你们认为呢?”大部分同学都点头称是。“你们想对小红说些什么吗?”大部分同学都说了些鼓励小红的话,不少同学都表示自己刚才的做法是不文明的,说话不能瞧不起别人,伤害别人,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共同进步才是。

课堂亦是社会。课堂虽小,涉及到的做人的道理却很多,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优良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感悟做人的道理,远比多掌握一两项知识技能重要。

四、因材施评,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

教师的评价对不同的学生要有变化,尽量不重复同一句式或同一词语,学生才会有新鲜感,易于接受。评价要符合每个学生的个性,同样的回答,对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说:“你答对了,能不能再想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使他们觉得还不够,仍需继续努力。对中等生说:“非常正确,说明你很认真。”对后进生说:“你真会动脑筋,这个问题非常难,但你回答上来了。”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评价可以有所变化,对外向型自我感觉好的学生评价时不妨泼点“冷水”,使他们时刻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戒骄戒躁,对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多些鼓励,让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

五、把握时机,即时评价和延迟评价相得益彰

1.即时评价,发挥激励功能

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应即时评价,以利学生调整心态和行为。对答案明确的问题,可用即时评价。对学困生的闪光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和发现,都要及时评价,及时加以表扬,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激励他们主动学习,并为调节教学活动提供信息。

2.延迟评价,发展学生的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新颖独特的设想多数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期,在学生思维启动过程中,别人过早的评价往往成为思维展开和深入的抑制因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促进思维升华。尤其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或答案不明确的问题提出后,学生会说出许多答案和想法,教师应认真倾听,不要过早评价,宜采用延迟评价的方法,鼓励其他学生说出更多的想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篇8

评价;数学;课堂教学;艺术

【关 键 词】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6-0153-03

精心的教学设计起着推动教师教学进程和学生学习进程的双重作用,有着科学评价、恰当启发、合理激励、正确引导、幽默保护、人文关怀等多方面的效果。教师评价性语言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课堂教学和学习的效果,而且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发展,有些语言会影响学生终身。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难发现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语言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评价语言不足之处

1. 评价语言过于贫瘠。现代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多进行激励性评价,由此我们的课堂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但细细听、慢慢品来不难发现,教师的课堂评价总是“很好”、“真棒”、“好极了”等语言。如一位教师在讲小学一年级《用数学》时,教师问:“在情景图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生们一个又一个的发言,无论是有效信息、无关信息、有价值问题、数学意义不大的问题等等,都不断地重复着“不错!”“很好!”“太棒了”、“棒极了”这样类似的评价语言。其实无形中已经迷失在一个生硬、僵化的“赏识”怪圈,不仅语言单调,而且没有程度的区别和量的轻重变化,有的教师课堂评价语言重复单一,口头语很多,经常重复学生的话,这样刻板、枯燥、不切实际的评价真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相反时间久了,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对这样的评价不屑一顾。经常重复学生的话,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必然导致课堂节奏迟缓,使课堂枯燥无味。

2. 评价语言夸大其词。新课程要求教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于是许多教师在课堂评价上大下功夫,力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长方形的认识》一课中,师问:“你知道长方形有几个角?”生答:“4个角。”此时,教师兴奋地说:“说得太好了!你真棒,大家为他鼓掌!”于是全班学生拍起小手高呼“棒、棒,你真棒!棒、棒,我也行!”“一个长方形有几个角”,一目了然,学生的正确回答是必然的,教师予以肯定当然需要,但是对于这样一看便知的答案,采取那种由“掌声呐喊”的精神激励是否有些过分了?从其他学生不屑一顾的眼神中我们能得到答案。有时,这种高呼已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只要有人回答完问题,教师一个“棒”字,学生就会高呼“棒、棒,你真棒!棒、棒,我也行!”他们根本不听教师的评价,也浑然不知问题回答的精彩在哪里?有的同学一边拍手,一边左右巡视,偷偷笑,俨然玩笑一般。课堂评价以鼓励为主体现了当今数学教学的人文关注,如一些知识难点,多数学生回答困难时,有的学生解决后,教师应以鼓励,学生应给予掌声,但是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不管题目难或易,一概以甚是夸张的评价方式,这样不仅对学生没有激励,反而会对学生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3. 评价语言过于苛刻。新课程要求课堂不但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场所,更应是学生体验、拓展、陶冶情操的精神乐园。然而,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并没有融入学生的思维世界,对学生不理想的回答评价过于苛刻。如,某教师在讲《20以内退位减法》一课时,教师出示问题情境:两只小猫共钓了13条金鱼,花的有8条,黑的有( )条。教师问:“要帮助小猫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怎样列式呢?”学生答:“13-5。”教继续追问:“你能算出得数吗?你是怎样算的?”学生根据十几减9的知识迁移,很快说出了点数、破十减、想加算减等方法。这时,一名学生跃跃欲试地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我用13减1、减1、连续减5个1,学生微笑着期待老师的夸奖。而老师接下来的话却出人意料:你用这种方法可以,如果减数很大,你岂不是要减到明天啊!老师一句很随意的话引来了班级的哄堂大笑,学生在一片嘲笑中落座,自此,本节课他再也没有抬过头。对于13-5=?这一问题,事实上该学生的思维富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符合一年级学生思维特点,加以引导就可以生成13-5的另一种计算方法:13-3-2。教师不仅没有给予肯定和引导,反而给予讽刺意味的消极评价,从而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抑制了学生探究潜能,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路。更重要的是,个别学生由此对教师产生想法,讨厌这个教师,恨这位教师,不愿意上他的课、最后导致不愿意学习数学,长期的压抑心理有时会产生可怕的结果。很多人回忆他们小的时候,往往是因为喜爱这个教师而喜欢他教的学科的。有些人往往是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讥讽的评价,断送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4. 评价语言含糊敷衍。新课程要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回答问题时,常常会出现矛盾或者不确切的情况。对于学生模棱两可的答案,教师常常会把问题抛给学生讨论,或者干脆就不触及。而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或学生回答得不太准确时,教师一般会含糊地给予评价。教师认为这样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数学课堂要求教师的语言严密周详、确实可靠、无懈可击,不能拖泥带水、含糊不清或似是而非,而恰恰是这样的评价,直接导致学生对知识概念模糊不清。我们在教学中常常会发现有的学生因为对概念题不理解,一张试卷下来填空、判断、选择题失分很多,久而久之,他就会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我们不要因为不准确的评价导致学生对知识学习厌烦,影响学生的发展。

二、评价性语言的艺术

如何提高数学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质量呢?如何引导学生向科学的方向发展呢?我们在常规教学中也在不断地探索,下面将一些自己的想法跟同仁们共同探讨。

1. 评价性语言以鼓励性为主。“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是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不管是谁,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尽可能给予学生赏识与鼓励。为了让全体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评价时要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哪怕学生的发言中只有一部分是对的,也要立即给予热情的鼓励。对平时发言胆小、不够积极的同学可以这样鼓励,“你虽然只做对了一半,但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以后只要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赶上来”;对于提出不同思路的同学可以这样鼓励,“你的思路真与众不同,你很独特”;“你看大家很赞成你,多好呀!”“你的答案正向老师想的一样,你将来比老师还要棒!”对于学习一贯积极的学生可以这样鼓励,“你思维敏捷,分析到位,我非常欣赏你。”“你的想法很新奇,老师也向你学习”。质疑时的评价“你提出的问题,虽然比较简单,但也是经过思考的”,“能大胆的提出问题,其实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否定时的评价“你已经离成功很近了,再坐下想想好吗?”“你的勇气我佩服!如果在发言前,你在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方案就更好了。”这样的语言充满鼓励,真切感人,让学生深受鼓舞,使孩子们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喜欢上数学这门学科。

2. 评价语言要讲究批评的艺术性。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是表扬,同时也要客观地进行批评。批评时语言要准,同时也不失其语言的艺术性。一方面要指出其错误之处,使其认同大家对其提出的批评和更正意见,一方面还不能挫伤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产生厌学思想念头。如,这种方法不准确,你能换一种更好的方法吗?“方法不准确”明确告诉学生问题回答错了,“你能换一种更好的方法吗”即是期待,同时也是相信学生能有新的解题思路产生。这种评价激起了学生继续思考的兴趣和欲望,保护了学生的内心,健全了他们的心理品格。对答题有失误的学生,换一种说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益。如,“你今天能回答这个问题,进步很大!” “今天你的作业没能得‘优秀’,但是比昨天有进步,再写认真一点,一定能和××一样得‘优秀’了。”“你的声音很洪亮,坐下再想想应该怎样回答这道题好吗?”“你今天的表现已经很出色了,相信你,如果再认真会更好的。”这样的语言可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我能行,有一种自我出色表现的自豪感,同时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与“学”的氛围,师生在平等的环境下探索新知,互相成长。

3. 评价性语言要尊重学生。评价性语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努力,构建出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学习本身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接受能力的不同,导致在他们学习上有不同的表现。教师要改变以往缺乏耐心、随意批评这种容易挫伤学生自尊心和积极性的做法,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观点;赏识学生的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避免学生因回答错误受到批评而产生的负面效应。”“说得还不够全面,我请××同学帮你补充,好吗?”“别着急,慢慢想,老师相信你会想出来!”通过平心静气的交流和沟通,就很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从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篇9

在一次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的教学实践课上,一个“意外”的问题引起了笔者的思考。这是小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新授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和“简单的数据分析”,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统计含义和计算方法。

教师用投影展示了两支篮球队的比赛场面,而观众想知道哪支球队的队员身体更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用投影给出了两支球队队员的身高情况(见表1、表2)。然后教师让学生计算两支球队的平均身高,其中欢乐队平均身高为(148+142+139+141+140)÷5=142(厘米),开心队平均身高为(144+146+142+145+143)÷5=144(厘米)。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开心队队员高一些。

此时,有个学生提出疑问:“要比较两支球队队员的身高,只要比较身高的总数就可以了。而且比较总数还更简单一些。因此,没有必要比较平均数,用平均数反而复杂了。”教师没有立即回答这个问题,而是问其他同学,“你们怎么看?”有学生说,“要是队员超过10人,我们就没办法计算了,我们只学过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算总数只用加法,我们都会算”;也有学生说,“要是最后除不尽,怎么比较呢?所以算平均数不好”。

课后,笔者意识到,学生学习平均数并不容易,便向听课教师询问学生求平均数时容易出现哪些错误。教师们给出了两种常见错误:一种是重复数据只计算一次,比如计算148、142、140、139、142、141、140的平均数时,容易写成(148+142+139+141+140)÷5=142;另一种是容易遗漏数据0,比如对问题“8个同学组成的课外活动小组进行一次野外活动,其中7名同学带的食物重量分别是2.0千克、1.5千克、2.4千克、2.1千克、1.8千克、1.6千克和2.6千克,糊涂的东东匆忙之中忘了带食物,求平均每位同学带了多少千克食物”,学生容易计算成(2.0+1.5+2.4+2.1+1.8+1.6+2.6)÷7=2.0(千克)。

仔细分析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出现的错误,不难发现,学生并不是不会计算平均数,而是不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对于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现行课程标准和各版本教科书都没有明确说明,有些教师也不是很理解。笔者对此做了一些思考,然后进行了初步的教学探索。现将一些粗糙的结果呈现给大家,以抛砖引玉,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平均数”的教学吧!

(一)统计学的本质与统计的基本过程

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统计学是关于搜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和艺术,其目的是为了对一些不确定的事物进行较准确的推断。[1]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统计学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比如,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计划制订、管理生产、经济核算,科学研究中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教育中的学生行为、身体发育和成绩评定都需要用到统计学。统计学的本质是数据分析,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了解和判断数据产生的背景。[2]

统计是根据量的分析来研究不确定现象的,它的基本过程是:①确定研究问题,面对不确定现象,根据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的需要,发现和提出需要研究的问题;②制定研究方法,根据问题、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研究条件,拟定研究方法;③搜集数据,根据研究方法,对不确定现象进行观察和测量,采集观察和测量的数据;④分析数据,按照一定规则对数据进行整理,应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探索隐含的规律;⑤做出推断与结论,根据数据分析中发现的规律,对不确定现象的过去状况进行推测、对现实状态进行评价或者对未来状态进行预测。

(二)平均数的含义

在分析数据的时候,面对一组数据,人们最容易想到的是对这些数据进行求和,看它们的总数是多少。然而,总数常常远远大于每一个具体数据,不能反映数据的真实状态,很难推断数据产生背景的真实状态。如果出现了两组数据总数相等的情况,用总数便很难对两组数据进行评价。鉴于此,人们想到了用一个量来表示数据的一般水平,以消除数据个数造成的总数和单个数据的偏差,便用总数除以个数,也就是平均数来代表数据的一般水平或者大致状态。

在统计学上,将某个随机现象的n个实验或观测数据a1,a2,…,an的平均数用表示,它的计算公式是。由于实验数据和观测值往往带有误差,而这些误差有正也有负,因此求平均数之后,正负误差相互抵消了一部分,从而比较接近观测和实验数据的真实面貌。所以,平均数的作用就是消除数据中局部的、随机的波动,表征数据的集中位置。

上述公式是求平均数的基本公式,由它求出的平均数一般叫做算术平均数。但在现实统计中,我们会记录数据出现的次数,这样可以大量减少数据的记录个数。比如数据a1出现f1次,a2出现f2次,……an出现fn次,记f=f1+f2+…+fn,那么这些数据的平均数。用这个公式求出的平均数叫做加权平均数,其中f1,f2,…,fn叫做频数。当每一个频数都等于1时,加权平均数就变成算术平均数了。此公式可以变形为其中 叫做频率。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用加权平均数进行计算。比如,某同学某一科的考试成绩为:平时测验为90,88,92;期中考试为90;期末考试为99。如果直接用算术平均数计算,得到(90+88+92+90+99)÷5=91.8,这作为该同学的学科成绩似乎不太合理。于是,学校规定学科成绩的评定方式是:平时成绩占20%;期中考试占30%,期末考试占50%。那么加权平均数是(90+88+92)÷3×0.2+90×0.3+99×0.5=94.5,这作为该同学的成绩就更为合理一些。

(三)平均数的特征

平均数的特征很多,在此做一个简单的归纳整理,仅供大家参考。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评价体系;激励

语文是个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总的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它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情感等方面的素养。长期以来,语文课程在评价方面存在着评价的片面,评价范围狭窄,评价手段单一,评价主体局限等诸多不是。最突出的问题是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在评价中的作用,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习结果的唯一指标。把考试与评价等同起来,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形成与提高,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根据现代语文评价要求和教学实际,我认为,在评价内容上,不仅重视期中期末检测,也要注重平时的修养;在评价范围上,不仅看书面,也看口头,看课内也看课外;看结果也看过程;看智力也看非智力;在评价方法上,即看重评,也看重自评,同时把学生的常规考试检测和日常学习表现两项成绩综合起来考查。

笔者从事多年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进而认识到要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在评价时要切忌“假、大、空”,力求“真 、善、美”。

1. 与学生真情对话,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与学生打成一片。语文即生活,语文即人文。语文教学评价可随时随地进行,情境中可赞美学生的感情丰富,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也可指出学生存在的缺失。记得有个学生课下见到我说:“老师,我想找您谈话。”我一怔,随即灵机一动说:“那我可要等着挨批评了。”他一下地脸红了,觉察到了用词的不妥。后来,我给他指出了“谈话”一词的微妙变化,如果换成“谈谈心”或“说件事”就妥了。率真的评价让该生明白了“谈话”一词的多义,也懂了口语交际中因对象不同而用语不同。与学生亲切接触,用真心的语言启迪学生要懂得从正面看自己,认识自己的优势,又要懂得从负面看自己,并正视自己的盲点。给学生以真实的赞赏和告诫,让学生心灵震动,从而真正地热爱生活,快乐成长。

2. 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激发学生上进心

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语知、阅读、口语交际以及综合写作能力的评价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个性优势,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以便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评价要从学生的起点出发,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严厉的训斥和一味的指责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会造成学生一定的心理负担,从而失去上进的自信心,降低了他们的志向水准。相反过度的表扬,活跃气氛的背后冷却了学生的竞争冲动,廉价的表扬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用。有一次学习《孔乙己》时,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小说续写。有一位同学想象孔乙己被一恩人搭救,并在恩人相济下开了个酒店。我让他读续写,并指名几位学生进行了点评,之后,我先给予一定肯定:“想象丰富、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然后我便转变评价态度:“但小说主题不突出,没把握住原著精神,也不能表现孔乙己的人物性格。若能在续写时多一些表现人物性格的描写,才能表现出小说要塑造人物形象这一主要要素。”评价中我真正做到了客观公正,又不乏真情,让学生受到鼓励的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积极进取之心。

3. 以宽容的心和睿智的语言呵护开导学生

教学评价的选择还要注意学生的性别不同,个性差异。班级是个大集体,个性各异,语文基础也参差不齐。对于内向的、理解能力差的学生不能不闻不问,师者应用宽容的心,睿智的话语引导他们积极向上,一定要懂得呵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后进生的调皮不应斤斤计较,要多做思想工作,真心关爱。对他们身心健康的“瑕疵”尽可能包容,评价中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爱心温暖学生心灵,从而化坚冰为春水。如果说关心、鼓励、赞赏是激励教育,是柔性教育,那么批评惩罚则是硬性教育,柔性教育与硬性教育相辅相成,刚柔相济,相得益彰。适当的批评惩罚能使学生增强责任感,磨炼学生坚强意志,铸就学生完善的人格。因而在教学实践中,有的学生犯了明显性错误,甚至是故意犯错误时,要及时批评纠正并给以相应惩罚。如罚写反思,罚做一件好事等。教育的秘诀是爱,教育是唤醒,是激励,也是约束和规范, 恰当的表扬与适合的批评都应因人而异,因情境而异,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初中语文教学评价改革,存在着“假、大、空”的误区。笔者在评价的探索中发现有“真、善、美”的境地。那就是要求教师作评价时要展示率真自我,要客观公正;以“爱”为准绳来衡量学生的进与退;用艺术化的评价引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感受美、创造美。新课标的出台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的追求目标。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推行,然而语文教学评价却仍是课程改革的瓶领。有些教师为顺应教学改革,在评价上也花样翻新,但往往也流于形式,有作秀之嫌。

篇11

[关键词] 批评;批评艺术;获取路径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150-1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既是人为的,又是为人的。教师不断追求科学的教育理念与艺术的教育方式,以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学生为最终目标。然而,教师在教育不同的个体时,如何对待学生的过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是否具有高超的教学智慧与教学能力。

一、教学中的“批评艺术”

(一)批评。一般的释义是指:对他人的错误、过失、缺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二)教学批评艺术。教育生活中,尤其是学校教学中,批评艺术是指教育者(通常是教师)出于一定的教育目的对受教育者(通常是学生)的缺点错误提出意见的行为,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某种消极或者错误的思想(或行为)的积极转化。

二、教学批评艺术的特点

批评,本义是中性词语,只有结合了生命体的某种主观认识和需要才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教育生活中,批评是一种艺术,主要蕴含了以下几点:

(一)出发点蕴含教师对学生的爱的教育。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每当学生因思想认识不足或明知故作而犯下种种过错的时候,教师因为天然的职业道德,往往要对学生的行为做出批评的反应,有的老师甚至是采取过激的行为。然而这种行为一方面违反了教育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对少年儿童造成难以磨灭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教师自身也是受害者,是教师披着“师爱”的外衣,以所谓的爱与关怀之名玷污了自己常常怀揣的纯洁的教育动机。那么,教师该对学生有着怎样的情感才是既合情又合法呢?马克斯・范梅南在其教育著作中曾指出“老师对学生的情感,像父母对孩子的情感一样,是在一个更广泛的背景下以成长和变化的价值为前提的,以这种价值对发展年轻人的自我人格和个性所起的作用为前提的”。这就是说,教师的“爱与关怀”是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生命的全过程,而不是拘泥于当前的一个个分离的教育的片段。这启发教师,在批评学生的时候,要常消下心中的即刻之火,将学生看成是能够自主发展、不断成熟的个体,给学生一个认识自己错误、改正自己错误的机会。

(二)过程体现教育者的教育智慧。针对千差万别的学生,有经验的老师采取的批评方式也各有不同。批评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例如李镇西老师,他从1987年第一次在班级实行民主管理以来,每接一个新班,都要引导新生制定‘班规’。‘班规’的制定体现所在班级的特点,要因人而异。他不仅引导学生制定‘班规’,而且将自己也纳入‘班规’约束之中,赋予学生真正的民主与权利,灵活、创新而且实事求是的寓批评教育于集体约束中,充分信任、尊重每个学生。这启发教师,要不断磨砺自己的批评艺术,丰富对学生的认知,采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方式,平等对待学生,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

(三)目标是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批评是为了不批评,只有触及心灵的感化才是教育者所要追求的效果。雅斯贝尔斯谈到“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而其它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相反,对学生精神害处极大,最终会将学生引向对有用性世俗的追求。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而其它含混晦暗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而被理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批评自我教育,有助于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

三、教学批评艺术的获取路径

教师可以从专业发展与师生互动两个方面提升自己的教学批评艺术。

(一)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没有科学理论来指导实践,就犹如航船行驶没有舵和指南针一样。”科学的教学理论,对于教师来说,犹如舵和指南针一样,随时可以矫正教育者的航向,帮助教师提升自己的发展能力。教师要善于学习运用教育科学著作中的教育方法,提升自身能力,切实掌握教学批评艺术。

(二)积极构建成长共同体。学校中,如果说有哪一个群体令人“又爱又恨”的话,很多老师、学生甚至不少家长们都会把目光对准所谓的“差生”抑或“后进生”。虽然“后进生”的造成因素可以从学校、家庭、社会、学生个人等多方面找寻,然而就学校来说,教师的影响因素可谓是巨大的。多少教师忘却了陶行知先生的告诫:“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动辄用“鞭子”“冷眼”“讥笑”驯服学生,用体罚或者心灵的惩罚来使学生就范,强行泯灭学生的个性,培养的也只能是毫无创造能力,棱角全无的人,仿佛是流水线上一个个成品。教师要学会合作,就要设身处地的学会换位思考,“我以我心付童心”,和学生真正的融为一片。

教师只有充分认识教学批评艺术的内涵,并且通过多种方式获取批评艺术的技巧与策略,才能更好地服务教学工作,指导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范敏,范超.批评教育的异化与本质属性[J].教育科学论坛,2011,(4):5.

[2](加)马克思・范梅南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90.

[3](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5,177.

[4](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96.

篇12

一.语文评价的标准要科学化

1.语文评价要有根据

评价要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还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以及学生已有的水平。语文教学评价,要考虑到语文学科本身的性质特点,要达到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服务的目的。因此,语文教学评价除了要面向全体学生,还应照顾到学生的语文学习差异性。此外,语文课具有丰厚的人文内涵,每一个文本都有固定的感情框架,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时要紧扣文本,要尽量和文本的感情基调相协调,要使评价语言和文本字里行间蕴涵的情感交融在一起。

2.语文评价要适度

对学生的评价,包括正面的表扬和侧面的批评。表扬是一种积极的“强化”,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进一步求知的激情。但是,过多的表扬也会滋生骄傲的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捕捉课堂中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予以适度评价,避免廉价的表扬。

3.语文评价要有诱发性

教师评价的语言要具有诱发性,能给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指引和激发。在评价时,教师要选择最恰当的词语、运用最能激发想象的语句,这样具有诱发性的评价语言或评价标准,才能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有更深的认识。

二.语文评价的形式要多元化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学生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他们是不定性的,因此,在评价时不能在一开始就给学生定性评价,这样容易造成一棍子打死的局面,甚至造成学生心灵的创伤。因为,评价不是终点,而是激发学生进一步认知的起点。它是对学生这一阶段学习或表现情况的概括、总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这一阶段的终结性评价。两种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教师熟悉学生的每一步成长轨迹,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进步。

2.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的控制应该从教师逐渐向学生过渡,并希望学生能够成为自我控制的学习者,因此,要特别强调学习者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是自我学习的主人,因此,学生的自我评价也是学生对自己的一种认知,而这种认知将指引着他以后的学习走向,是学生自我提升和发展的一种良好方式。

三.语文评价的过程要动态化

1.语文评价的综合性

语文教学主要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参与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生成的过程。此外,语文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随着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展开,新的学习目标不断出现,可能会涉及到多种学科的相应内容,也可能涉及到对学生多种能力的训练。因此,使得语文评价过程成为一个综合的、系统的活动过程。

2.语文评价的生活化

生活是语文的源泉,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因此,语文评价过程中要注重生活化,在生活化的评价过程中,可以直观的再现学生发展的独特个性,也能真实、深入的再现学生发展的过程,再现学生日常生活中语文学习的状况。

四.语文教师要开展自我评价

1.理论要更新

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要实现自我角色的转换,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注重讲授知识,又不能成为“灌输”的课堂;既要注重选文的文学价值,又不能上成文学欣赏课、思想政治课。要自觉的在教学中实践理论,同时,也要自觉的用理论指引实践。

2.内容要全面

语文教师要对自己展开评价,这种评价,包括方方面面。既有对语文教学理论、教学思想是否得以验证的的反思与评价,又有对自己语文教学模式是否符合语文教学原则的评价;既有对语文教学宏观目标、计划等的认识,又有对微观方面自己处理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评价。

3.方式要科学

语文教师在对自我进行评价时,要讲究科学的评价方式。在评价的过程中要明白: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不是一日之功,它是一种教学实践不断积累的过程,是一种在实践中不断自我发展的过程。

篇13

一、要启发诱导,不生硬训斥

人生的诀窍就是经营自己的长处,常做加法给自己的人生增值,常做减法给自己减少缺点和烦恼。教师批评学生时,要因势利导,不能板着一副面孔进行冗长的说教。不切实际、盲目泄愤的说教,即使是苦口婆心的,也只能收效甚微,甚至毫无作用。嫩枝易折亦易扶,如果教师能够诱导学生敞开心扉,学生是会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的。 一次,一个学生的母亲找到我,伤心地说她的宝贝儿子在家既不听话又不做作业,吃饭时说了他几句不是,他就掀翻了桌子,并且出走了。我听了非常气愤,这孩子的父亲常年打工在外,他母亲上要侍奉年迈多病的婆婆,下要照顾他们,日子过得很艰辛,可他竟这么不懂事。我真想替他父亲狠狠教训他一顿。但我很快冷静下来,发动学生四处寻找,而后我将那位学生找来,让他朗读雷锋的故事、读同志写的《母亲的回忆》给我听,读着读着他呜呜地哭了起来,这时,我趁热打铁对他进行了语重心长的教育。此后不久,他母亲打电话告诉我说:“儿子懂事了。”

二、要冷静处之,不轻率给学生下定论

出错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但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纠错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盲目妄下定论,其结果只能走向反面。因此,只有坚持正面疏导,循循善诱,认识利害,一切问题会迎刃而解。象有些教师在处理犯错误的学生时,不够冷静,喜欢大声呵斥,出口便是“我让学校处分你”、“笨蛋”、“”、“朽木不可雕”之类的定论,这样过早地在学生的心灵上打上了烙印。有的在批评学生不正确行为时,当面撕碎他们的东西。事实上,象这样的言行一出现,学生就会产生反感,萌生抵抗情绪。

记得有一次我对某“学困生”进行批评教育时,气愤地点着他的鼻梁说:“你哪象个学生,倒象社会上那些不三不四的青年。”没想到,那个本来低着头的学生竟昂首回敬道:“你也不象个老师。”这事对‘我感触很深。是啊,一个老师怎么可以盲目地给学生下定论呢,其实,即使学生沾染了不良习气,犯了严重的错误,也是他们一时的失足,尚未根深蒂固,教师言过其实的定论会深深触伤他们的自尊,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出现抵意或者自抛自弃,麻木不仁。因此,作为教师要相信学生,尊重和理解学生,冷静处之,不论何时何事何地,哪怕是一句话,也不要让其成为学生心灵的伤痛,成为学生成长的牢笼。我们凡事要多从学生心灵的角度考虑,关注教育细节,讲究技巧,学会倾听,克服教育方法上的简单粗暴,让学生在和谐友好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三、要简洁明了,不打疲劳战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叫人变活,死教育叫人变死,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有些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认为花的时间越长,学生的思想变化的可能性越大,所以总是留学生长时间地谈话,让学生写一份又一份检查,做一次又一次保证,甚至报告学校,还要请家长,海、陆、空一起来。事实上这些方法会使学生腻烦,对教师的批评教育无动于衷。以前,我也习惯于找犯错误的学生到办公室谈话,一谈就是好长时间,如果学生还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我便紧追不放,放了学还将学生留下来解决思想问题。后来我发现犯错误的学生一被叫到办公室,要么低头不语,一问三不知;要么就低头认错,象背书一样自我批评。无疑,这种异常行为是对我的教育方式的软抵抗,他们言不由衷地承认错误的目的是希图早早解脱。教育是“长善而救其失”的过程,无论是正面教育还是惩戒,都要尊重学生人格,要讲究策略,注重方式方法,更好地引领学生梯度发展。

四、宽容待生,不算陈年旧账

有一段时间,我对犯错误的学生批评教育时,习惯于用工作手册“记帐”。有一位学生在短短半学期内就被记下二十几笔账,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他的日记,这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这学期我的错误很多,每次老师找我谈话,都要指出我的各种错误,我对那本子既讨厌又害怕,老师一拿出来,我就想,老师,定认为我是一个永远不会改好的坏学生。其实,以前的错误我已经改了……”由此观之,学生犯错误改了就好。教师要既往不咎,不抓小辫子,对学生批评教育时要宽容待生, 讲究艺术,让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提高,增强学生的内驱力。法国著名的作家雨果说过:“宽容就像清凉的甘露,浇灌了干涸的心灵;宽容就像温暖的壁炉,温暖了冰冷麻木的心;宽容就像不熄的火把,点燃了冰山下将要熄灭的火种;宽容就像一支魔笛,把沉睡在黑暗中的人叫醒。”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为此,待学生不能算陈年老账,节外生枝,以避免学生产生“积重难返”的心理。只有坚持正面引领,愉快教育。

五、要以诚相见,保护学生自尊心

篇14

关键词: 职业学校 课堂教学 评价艺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对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练习等表现做出评价。如果一味地表扬,学生刚开始很欣喜,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表扬漠然,使得表扬失去激励的作用;反之,如果过多地批评,则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因此,过度地表扬与批评都不利于课堂教学的进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评价的尺度,使评价起到促进课堂教学的作用。

一、“准”――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

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逐步成熟的时期,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觉性[1],对于教师的评价有自己的判断。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客观、准确、实事求是,让学生觉得老师是理解自己的,是可以和老师沟通的。这就要求教师做有心人,全面地了解学生,不仅要了解学生在课堂的表现,而且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等方面的情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对于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优点加以充分的肯定,同时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不足。评价词语要准确,意思表达要客观,是非对错清楚明了。教师在评价的时候,还可以适当地提出一些期望,指出学生需要努力的方向。

二、“溢”――以赏识的眼光评价学生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和被认同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句话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良言一言三冬暖,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可能会让学生备受鼓舞。教师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发现学生在课堂上那一瞬间流露出的闪光点,适当地放大学生的优点,以优点带动不足之处。在进行《市场营销知识》教学时,我安排学生分组讨论,每组由一个学生代表本组发言,阐述本组的观点。第三组的马园同学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和同学说话的时候经常脸红。轮到马园同学发言的时候,我特别仔细观察她的表现:从开始的时候紧张、脸红、声音小,到后来的镇定、脸不红、声音响亮。我在对同学发言评价的时候,对马园同学的表现赞不绝口,鼓励其他的同学向马园学习,大胆发言。我看到,马园一开始的时候低着头,听到我的表扬后,慢慢地抬起头,两只眼睛闪闪发光,脸上充满笑意。以后的发言,只要轮到第三组,马园同学都积极地发言,即使是其他组员发言,马园同学也会要求补充,越来越自信。

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大多数是被教师忽略的,他们在课堂上往往缺少成功的体验与喜悦。很多职业学校教师有同样的感受: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启而不发,原因就在于他们已经习惯了沉默。所以职业学校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表扬学生的时候不要吝啬赞美之词,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到自信与自尊,他们才会真正爱上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隐”――对学生的不足评价要婉转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会暴露出各种各样的不足之处,对待学生的不足,教师要婉转地表达,避免直接、生硬地批评学生,以免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教师不能对学生的不足不置可否,否则会让学生觉得老师不在意他。对待学生的不足,适当地批评是必要的,但是,批评的话语在出口之前要三思,因为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在《市场营销知识》教学中,我安排分组讨论――消费品市场的分析,第五组讨论的内容是消费者心理,他们组发言的是孟彬同学。在发言的过程中,他只说错了一个字,下面的同学就哄堂大笑,孟彬有些恼怒,大喊一声:“不要笑,再笑就赶出去!”课堂果然静了下来,孟彬继续阐述自己的观点。当他讲完以后,课堂上只有几声稀稀落落的掌声。我曾经要求学生,无论发言的同学讲得如何,我们都要有礼貌的掌声。看来是孟彬的怒吼“得罪”了部分学生。看到这样的场面,我微笑着说:“孟彬一声吼,大山也要抖三抖,看来同学们都被孟彬的大吼震得晕过去了,否则怎么只有这一点点的掌声呢?”我的话音一落,同学们哈哈大笑,随即响起了一片掌声。我接着说:“孟彬讲得好不好?”“好!”“很精彩!”“那我们为什么要吝啬自己的掌声呢?是不是因为课间玩游戏,把手拍疼了啊?”“哈,不是的,老师,是因为孟彬太凶了。”“哦,这样啊,孟彬,你觉得呢?”孟彬站起来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刚刚是我态度不好,我太急躁了。”听到孟彬的话,同学们齐声说:“没关系!”

对学生不足之处的评价要有艺术性,最好是采用幽默的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容易被学生接受,不仅可以避免师生的冲突,还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受到教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语言要简单明了,语气、语调要自然,不要夸大其辞,讽刺挖苦。

2.要言之有物,评价的内容要具体,不说套话,避免语言乏味。“好、不错、棒!”等词语不可反复地使用,要丰富夸奖的词汇,针对学生的特点来表扬,比如:“思路很清晰,阐述条理性强。”“声音洪亮,口齿清楚,普通话标准。”“板书标准,书写规范。”等等。

3.教师可以借助肢体语言表达,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善意的暗示、一次关切的抚摸,都会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2]。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究评价的艺术,灵活地运用课堂评价,既可以直接表扬,又可以婉转表达。无论是哪种评价方式,都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切与真心,师生的关系才能更加融洽。只有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才能乐于接受教师的评价,才能使教师的评价促进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