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范文

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3: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

篇1

(一)自然辩证法简介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门类,它研究的是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而不是自然界发展的某一具体规律、科学技术某一学科发展的特殊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中具体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吸取了历史上自然观的精华,摒弃了旧自然观的糟粕,研究和认识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科学图景及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特征和规律,并研究和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科学技术观是关于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和技术作为一种社会想象来考察,科学技术发展到现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成果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自己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理论,是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一般方法的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理论体系。科学技术方法论对社会认识实践具有重要的自导意义,唯物辩证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系统阐述了我们在实践中所用的方法、技术和逻辑过程。

篇2

——钟义信

如果问到“信息技术课程会不会消亡”,那要看是什么样的信息技术课程。

——钟义信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您提出了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辅人律”、“拟人律”和“共生律”这个三位一体的基本规律。您能否根据“三律”给我们讲解一下信息技术功能的变化?

钟义信:我们需要说明的是,科学技术不只是指我们现在所说的信息技术,而是指整个科学技术。整个科学技术有它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了解了这些规律,就能理解科学技术为什么会发生(辅人律)、发生之后又会怎样发展(拟人律)、科学技术发展起来又会与人类形成什么样的关系(共生律)。了解了这些规律,也就能够懂得为什么会出现信息科学技术,以及信息科学技术又会向什么方向发展。

第一,“辅人律”说的是科学技术的作用,这与科学技术的发生机缘和机理有关。具体来说:人类在自然界谋求生存的长期进化过程中,总会感到自己的能力不够,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来扩展自己的能力。这个“外界力量”就是工具,而制造工具的原理就是科学,制造工具的具体方法就是技术。可见,科学技术之所以会发生,就是因为人类需要扩展自己的能力。如果人类没有“借助外力扩展自身能力”这个需求,科学技术是不会发生的,或者说,科学技术是没有理由发生的。“辅人律”解释了科学技术发生的原理,也说明了科学技术是根据人类的需求而发生的。在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的需求是主动的,科学技术的发生是被动的,是“应运而生”的。因此,科学技术没有自己主动的要求和愿望,当然也就谈不上“科学技术要超越人和统治人”。人们不必担心也没有理由相信“智能机器有朝一日会统治人类,淘汰人类”。只要懂得了“科学技术是辅助人类扩展自身能力”这个原理,“机器统治人”的神话就不攻自破了。

第二,如果考察科学技术是怎么发展的这个问题,就会说到拟人律。既然科学技术的“辅人律”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的作用是辅助人类扩展能力的,那么,科学技术的发展当然就要按照人类能力增强的方向发展,这便是“拟人律”。那么,什么是“人类能力增强的方向”?人类的能力有三类,体质的能力、体力的能力、智力的能力,三者构成一个逐层递进的有机整体。所谓“逐层递进”是指:首先要有很好的体质能力,这是最基础的成分;在此基础上就要有很强的体力能力;再进一步就要有很聪慧的智力能力。考察历史可以发现,整个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就是从扩展人类体质能力(材料科学技术,大体从古代的农业时代开始),走向扩展人类的体力能力(能量科学技术,大体从近代的工业时代开始)再走向扩展人类的智力能力(信息科学技术,大体从现代的信息时代开始)。可见,从增强人类的体质能力到增强人类的体力能力再到增强人类的智力能力,这既是人类自身能力进化发展的过程,也是科学技术“辅助人类扩展能力”的发展过程,即科学技术“拟人”发展的过程。一句话,整个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科学技术拟人发展的历史。

通过“辅人律”和“拟人律”的分析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为什么人类社会发展到现代(而不可能在近代,更不可能在古代)才大规模地出现信息科学技术,才进入信息时代。如果再进一步分析,按照“辅人律”和“拟人律”的规律,信息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又要沿着“从信息技术到知识技术再到智能技术”的发展方向前进。这是人类目前正在经历着的发展历程,也就是信息化、知识化、智能化的历程。不过,如果说得稍笼统一些,也可以把“知识化”的过程融会在“智能化”过程之中。这样,也就可以说成是“信息化走向智能化的过程”。

第三,“共生律”说的是科学技术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既然科学技术是辅人的,而科学技术又是拟人的,因此,合乎逻辑的结论就必然是“人为主体、机器辅助”的人机合作共生的关系。这样“人机共生”的结果,就是人类的能力大大增强:不但体质能力和体力能力得到极大的增强,而且智力能力也得到越来越有效的增强。

总之,科学技术发展的辅人律、拟人律、共生律三者一起,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告诉了我们,整个科学技术是怎样发生、怎样发展、怎样通过共生来扩展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受到许多人的质疑,认为信息技术逐渐在家庭和社会上普及了,在中小学则没有必要开设课程了。您认为信息技术课程会消亡吗?

钟义信:信息科学技术在信息时代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科学技术课程不是上不上的问题,而是怎样上的问题。应当按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认识规律以及信息科学技术知识结构的规律让各学段学生各得其所。这就关系到课程内容如何取舍、教学方法如何改进的问题。

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现在男女老幼都逐渐熟悉了手机、电视、计算机的操作。但是并不等于就都懂得信息技术了、就可以不学了。“会用”和“真懂”不是一回事。如果希望我们的学生将来不仅会用信息技术,而且会创造发明新的信息技术,甚至引领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光是会用是远远不够的,何况,信息技术不等于就是手机、电视和计算机。“信息科学技术的学习”要从娃娃抓起,要把学生放在未来生产力的主人公、生产主体的位置上来看,他们必须要挑起社会发展这个重任。

篇3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人类社会;发展概述

中图分类号:B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266-01

一、自然辩证法发展概述

自然辩证法是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指向的人文文化体现为内容,对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内向观察,以及对人的生存方式、价值和意义的探索。科学技术哲学则是主要研究自然界的一般规律等基本方法、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中的哲学辩证的问题与科学技术及社会的相互作用等内容。

二、自然辩证法与诸学科之间的关系表现

我们知道,自辩法诞生于19世纪中叶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当时三个方面的重大变化和发展冲击着人们原有的自然图景和思维方式,为其创立提供了客观基础。表现如下:一是大机器生产带来的人类生产活动的高度社会化,加强了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和交往,改变着人们旧有保守的、静止和孤立的思维习惯和方法;二是自然科学的一系列伟大发现展现了自辩法发展的本性和规律,冲击着人们业已形成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为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使自然观的革命有了理论指导。自然辩证法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和诸多因素下,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相结合的一场伟大的理论革命。自然辩证法揭示了自然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人对自然界的能动关系等,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思想观点等,诸多体现具有划时代的变革。

综上所述,自然辩证法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一般关系的学说。与此同时,自然辩证法作为的自然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社会学等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也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三、自然辩证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

当代自然辩证法以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所要揭示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个别的过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个别领域或者科学技术个别学科的特殊规律。这个一般规律也正是哲学研究区别于科学技术研究的特殊之处。自然辩证法一方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在自然界中的具体表现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又是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哲学概括。

自然辩证法作为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的哲学学科,不仅对于整个哲学特别是哲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自然,发展科学技术,协调人与自然以及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在理论价值上,不仅为科学的世界观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为认识论和方法论提供具体的理论论证。与此同时,为哲学价值观增添丰富的科学内容,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从实践价值,一方面,对正确处理和解决全球性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具有实践价值。另一方面,为科学技术活动提供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最后,对于实现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总之,当代自然辩证法以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所要揭示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个别的过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个别领域或者科学技术个别学科的特殊规律。

四、自然辩证法在社会发展中的思考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由于科学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同社会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所以也是协调人与自然、科技与社会关系的需要。

哲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最高概括,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科学的社会科学)的最高概括,钱学森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归纳为十个紧密相联的科学技术部门。这十大科学技术部门的划分方法,正是钱学森运用哲学,特别是系统论对科学分类方法的又一创新。因而在我们的学习中,需要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现代科学方法等多重知识结构,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科学技术工作者合作联盟,才能取得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让自然辩证法能够成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

参考文献:

[1]吴国盛.中国科学技术哲学三十年.天津社会科学. 2008.07.

篇4

关键词:素质选修课;科学简史;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覃遵跃(1974-),男,土家族,湖南张家界人,吉首大学软件服务外包学院,副教授;蔡国民(1976-),男,土家族,湖南张家界人,吉首大学软件服务外包学院,讲师。(湖南?张家界?427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文件批准号:湘教通[2010]243号)、吉首大学重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1JSUJGA1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9-0085-01

一、“科学简史”概述

所谓素质选修课,又称为公共选修课,属于学生有学习选择权的通识教育类课程范畴,是在高等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为核心的综合教育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知识面、训练学生个性品质、培育学生公民意识以及培养学生不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人所共需的某些实际能力。[1]根据1999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我国高等学校普遍开设了通识素质选修课程来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为当代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科学简史”是培养大学生科学素养的一门素质选修课,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介绍人类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科学事件和人物,使大学生了解人类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伟大发明发现以及对社会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使大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所遇见的困难,了解人类的愚昧无知对社会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满足大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认识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大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开阔的思维方法、对事物敏锐的洞察力、培养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二、“科学简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科学简史”是对学校所有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通识选修课,由于课程本身属性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专业构成等情况比较复杂,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不容易确定

“科学简史”主要介绍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主要内容包括各门基础学科和基本理论以及技术发展的历史过程、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科学家、发明家的哲学思想、品质、治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研究范围非常广泛。然而,目前高校的通识选修课一般安排20~30学时,与所包含的内容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所以如何从浩瀚的科学史中挑选教学内容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选而不修,选课的功利性强

目前高校开设的素质课已经写入了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修满一定的通识选修课学分才能毕业,调查发现只有极少数学生选修素质课是为了满足兴趣爱好和提升个人素质,大多数学生是为了获得学分,学习表现出了很强的功利主义心态。这部分学生认为“科学简史”与专业无关、对于就业没有帮助,在这种情况下,上课纪律表现出了散漫性,比如上课有背英语单词的、做专业课程作业的、手机上网、逃课等等各种情况。因此如何解决“功利性”选课、提高教学质量是需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

3.选课学生构成多样化

“科学简史”作为对专业没有限制的素质课,学生的知识基础存在很大的差别,选修该课程的除了自然科学相关专业之外,还包括艺术类、管理经济类、语言文化类和哲学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等门类的相关专业,这些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知识了解相当有限,有些学生甚至不知道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此外选课学生的班级年级不同,导致授课安排与部分学生的实习见习时间存在冲突,在授课过程中统计显示部分学生只有1/3的时间能够上课。因此,如何针对学生的复杂构成而组织教学是需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

三、教学改革措施

1.科学制定教学大纲,确定重要知识点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的产物,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以及自身的发展规律。科学技术发展史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科学技术及其思想方法产生、发展及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人类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智慧结晶。“科学简史”以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为线索,从普遍联系的社会大系统着眼,考察科学技术历史进程中展现的有关人物和事件、转折和变革,以揭示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科学技术的历史进程中,既发生许多影响后世的重大事件,也涌现出不少名扬千古的风流人物,面对如此巨大的知识宝库,只能撷取其中的小部分,简要介绍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脉络、各个时期的主要成就和主要特点以及对社会发展所造成的影响,对一些著名科学家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做一些较为粗浅的探讨。[2]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了“科学简史”的授课思路:以人类历史发展时间为主轴、以主要科学事件为主线、以主要科学人物为切入点,重点介绍各个时期著名科学家和重大科学事件。教学大纲及重要知识点如表1所示。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学生选课的“功利化”导致很多学生仅仅为了获得学分,从而出现对上课的内容不感兴趣、纪律散漫等情况。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是必要的。首先,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主要以图片来揭示主要科学事件和科学人物,文字做辅助说明,在必要的情况下配以动画和声音,从形式上提高课件的可欣赏性和娱乐性。其次,在授课过程中采用提问的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同时使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能够回归授课思路。例如在讲授古代中国科学技术时,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很先进,但在现代科学技术却落后了”。很多学生踊跃发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相当活跃。第三,增强授课内容的“娱乐性”。因为选修该课程的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目的不一样,完全按照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来介绍知识点非常枯燥乏味,打击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增加名人轶事来丰富课堂气氛。例如在讲授法国数学家笛卡尔时,可以介绍关于数学的爱情故事。

3.改革考核方式

因为学生选课的“功利性”和组成的多样化,必须对该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在教学实践中,针对部分学生“到而不学”的问题,按照课堂回答次数和质量来决定课堂表现分数,该部分占40%;针对学生纪律散漫、逃课现象严重等问题,把课堂出勤的比例提高到30%;期末课程论文所占比例为30%。在这种考核方式下,如果学生没有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并且经常逃课,那么就不能轻易获得学分,从客观上督促学生提高出勤率并且积极回答问题才能获得较高的分数。

四、结论

“科学简史”作为所有专业都能选修的素质课,客观上存在学时少与课程内容多的矛盾、选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选修目的不一样等问题,为此提出了以时间为主轴、以科学事件为主线、以科学人物为切入点来设计教学大纲,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改革考核方式来提高学习效益。教学实践表明提出的改革措施确实可行。

参考文献:

[1]李仁方.关于高校素质选修课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0,(1):66-69.

[2]刘金玉,黄理稳.科学技术发展简史[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篇5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学科来源;社会价值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

自然辩证的学科内容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

(1)自然观:它是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总体看法,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以及处理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方法论。(2)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科学观是人们对科学的总体看法,科学方法论是关于认识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3)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技术观是人们对技术的总体看法,技术方法论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4)科学技术与社会:把科学技术作为整个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建制进行研究[1]。

二、自然辩证法的来源

作为哲学重要领域的自然辩证法,有其历史的渊源。从康德和拉普拉斯提出星云说,试图揭示天体演化的历史开始,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被打开了第一个缺口。的自然辩证法是在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形成他们的新哲学世界观,始于19 世纪40年代。他们关于自然辩证法思想的萌芽,也产生于这一时期。系统地研究、建立和阐明自然辩证法,主要是由恩格斯从19世纪50年代后期起进行的。在《反杜林论》哲学篇和《自然辩证法》手稿中。

在我国,“自然辩证法”这一学科来源于恩格斯的遗著《自然辩证法》。第一版全国统编教材《自然辩证法讲义》是由《自然辩证法讲义》编写组编写并于1979年8月出版,第一版教材对自然辩证法的定义是: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自然观、自然科学观和自然科学方法论三个部分。这一时期的主要特色在于围绕世界观的哲学打转转,坚持传统的“自然界有辩证法”为立论依据,这种编排结构和内容也 体现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思想。

第二版教材是1991年8月出版,它对自然辩证法的定义是:自然辩证法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很明显这一时期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开始进入自然辩证法的研究视角,同时随着自然辩证法的改名,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

2004年5月第三版教材出版,教材在绪论中对自然辩证法有了一个更为明确和准确的定位:自然辩证法是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而研究内容包括四篇: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STS)。

了解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定位和研究内容的变化实际上也就是学习自然辩证法史。而我们对自然辩证法的认识也就是以最新版本的也就是2012年5月出版的教材为准,那就是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是自然辩证法,是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就是它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理论学科。

三、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发展

在中国,自然辩证法随着恩格斯著作1929年出版的译本,逐渐在接受的哲学工作者和自然科学工作者中间传播开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它在广大哲学工作者和自然科学工作者中间,得到更广泛的学习和传播。的哲学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在中国科学工作者学习认识论和辩证法、开展自然辩证法研究中,起了重要作用。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同自然科学的发展紧密联系着,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极大地扩大和加深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远远超出了19世纪自然科学的眼界。20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已经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和更加深刻的程度上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法和自然科学的辩证法,使辩证法的许多基本观点由于无数确凿的自然科学事实而在实际上为自然科学界所广泛接受。自然辩证法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进行检验,从更加证明了科学性,从而指导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思想的构建和形成。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自然辨证法同中国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的结合,具有时代特色,适应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思路。是中国新时代的国计民生的新型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2]。

四、自然辩证法的社会价值

自然辩证法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价值。自然辩证法不仅仅为科学的世界观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更为认识论和方法论提供具体的理论论证,使哲学价值观学科内容更加丰富。二是自然辩证法的实践价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其实践价值也日益凸显出来。自然辩证法对正确处理和解决全球性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具有实践价值为科学技术活动提供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对于实现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总而言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辩证法研究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在我国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学习自然辩证法也要与时俱进。(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