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智能建筑的特点范文

智能建筑的特点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3: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智能建筑的特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智能建筑的特点

篇1

关键词:智能建筑;构成;火灾特点;防控对策

智能建筑是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是21世纪国家科学技术与文化水平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智能建筑在我国获得了蓬勃发展,同时,智能建筑的消防安全问题也引起消防领域的关注。

一、智能建筑简述

智能建筑(Intelligent Building,IB)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是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于一体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

1.智能建筑的构成

智能建筑是建筑自动化系统(Building Management Automation System,BAS)、通信自动化系统(Communication Automation System,CAS)、办公自动化系统(Office Automation System,OAS)三者通过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Structured Cabling System,SCS)、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有机集成,其中建筑环境是智能建筑的支持平台。

BAS的功能是调节、控制建筑内的各种设施,包括变配电、照明、通风、空调、电梯、给排水、消防、安保、能源管理等,检测、显示其运行参数,监视、控制其运行状态,根据外界条件、环境因素、负载变化情况自动调节各种设备,使其始终运行于最佳状态;自动监测并处理诸如停电、火灾、地震等意外事件;自动实现对电力、供热、供水等能源的使用、调节与管理,从而保障工作或居住环境既安全可靠,又节约能源,而且舒适宜人。

CAS是保证建筑物内语音、数据、图像传输的基础上,同时与外部通信网(如电话网、数据网、计算机网、卫星以及广电网)相连,与世界各地互地互通信息的系统。CAS主要由程控数字用户交换机网(Private Automation Branch exchange,PABX)和有线电视网(CATV)两大网构成。

OAS分为办公设备自动化系统和物业管理系统。办公设备自动化系统具有数据处理、文字处理、邮件处理、文档资料处理、编辑排版、电子报表和辅助决策等功能。对具有通信功能的多机事务处理型办公系统,应能担负起电视会议、联机检索和图形、图像、声音等处理任务。物业管理系统不但包括原传统物业管理的内容,即日常管理、清洁绿化、安全保卫、设备运行和维护,也增加了新的管理内容,如固定资产管理(设备运转状态记录及维护、检修的预告,定期通知设备维护及开列设备保养工作单,设备的档案管理等)、租赁业务管理、租务管理,同时赋予日常管理、安全保卫、设备运行和维护新的管理内容和方式(如水、电、煤气远程抄表等)。

SCS又称综合布线系统(Premises Distribution System,PDS),它是建筑物或建筑群内部之间的传输网络。它把建筑物内部的语音交换、智能数据处理设备及其广义的数据通信设施相互连接起来,并采用必要的设备同建筑物外部数据网络或电话局线路相连接。其系统包括所有建筑物与建筑群内部用以交连以上设备的电缆和相关的布线器件。

智能建筑采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主要有以太网、FDDI网(Fiber Distributed Data Interface)、异步传输模式(ATM)、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等等。

2.智能建筑的功能特点

(1)性能良好的通信设备,具有多种内部及外部信息交换手段;

(2)能对建筑物内部机械电气设备进行综合自动控制,实现运行状态监视和统计记录的自动化,以及安全状态监视为中心的防灾自动化;

(3)具有电子计算机系统,能实现办公自动化;

(4)具有充分的适应性和可扩展性;

(5)所有功能可随技术进步和社会需要而不断向前发展。

二、智能建筑的火灾特点

1.火势蔓延快

建筑物越高,风速越大,热对流效应越明显,火灾的蔓延扩大速度也越快。另外,数量众多的楼梯间、电梯井、管道井等竖向管井烟囱效应大,也是火灾迅速蔓延的途径。

2.起火因素多

建筑内部功能复杂,电气化和自动化程度高,电器设备多且用电负荷大,漏电、短路等故障的几率增加,容易形成点火源;另外,由于建筑内人员众多,人为因素引发火灾的几率也会增加;再者,装修过程中大量使用的高分子材料,耐火等级低,容易燃烧。

3.疏散难度高

火灾发生时,普通电梯自动切断电源停止使用,由于建筑内人员众多,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将人员全部撤离危险区。

4.经济损失大

智能建筑的OAS、CAS中各种电器设备众多,一旦发生火灾,这些设备极易燃烧,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智能建筑火灾的防控对策

1.设置防火分区,控制火势蔓延

按照国家消防技术规范的要求划分防火分区,进行防火分隔,减小建筑物水平的对流效应和竖向的烟囱效应,防止火势大面积蔓延。

2.严格防火管理,落实管理制度

要选用安全可靠的电器产品和燃气设备,不使用明火或电热丝的电器和燃器设备器具,其次电器设备及其线路和燃气设备及其管道按标准、规范要求安装铺设,不得擅自乱接、乱拉、乱装。供气管道在地面进入建筑前应设置紧急切断阀。对电气设备、燃气设备、机械设备等,必须定期维持保养,发现故障及时修复,使其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3.使用阻燃材料,提高耐火等级

建筑装修和室内装修采用阻燃材料,是预防火灾扩大蔓延的有效措施。在建筑中消除火源是不可能的,但是采用不燃、难燃装饰或陈设是可能的,尽可能采用不燃材料或难燃材料做好内部装修,提高建筑的耐火等级,是从根本上减少火灾发生、避免和减少火灾伤亡以及财产损失的重要措施之一。

4.增加疏散途径,加强自救教育

一方面,建筑设计时要设置消防电梯和疏散楼梯,保证在发生火灾时,疏散途径安全畅通;另一方面,要加强建筑内人员的安全自救教育,使他们熟知各种避难方法,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在火灾发生时能够有序、有效地安全疏散。

参考文献:

[1] GB/T 50314-200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S].

[2] 姚文华.对智能建筑设计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5(392):127-128.

[3] 潘宇.对智能建筑系统构成的认识[J].机电信息,2005,(5):43-45.

[4] 朱占琴,李学革.对智能建筑系统建设、构成的探讨[J].民营科技,2010,(1):207.

[5] 王旭东,刘宝利.智能建筑与消防[J].建筑科学,2008,24(10):8-10.

篇2

【关键词】低碳城市环境;智能建筑;电气工程;特点;发展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建筑工程已经实现了智能化,可以说智能建筑的应用为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也让人们感受到更为舒适的建筑内部环境。智能建筑中的电气工程是推动智能建筑高速发展的中心环节,要在低碳经济环境背景下不断提高电气工程的网络化与自动化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一、低碳城市环境下智能建筑中电气工程的特点

低碳城市环境下的智能建筑是时代和技术的产物,是人类活动的领域逐渐扩大、生活和生产要求逐渐上升的结果。通常意义上说的智能建筑是指综合了很多高科技技术的建筑,这些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信息通讯技术等,现金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建筑物的设计更加合理化与科学化,尤其是使内部的建筑的电气系统、防火防盗功能实现自动化和综合管理的目的,特别是可以让建筑物具有远程监控的作用和功能,只有这样的建筑才可以称得上是智能化建筑。它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管理的自动化、信息的全面化、和办公的自动化。

现阶段提倡的低碳经济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能耗低、污染少,不仅有利于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还有利于为人们提供非常舒适的生活生产环境。从目前的发展状况上来看,智能建筑的主要优势包括使用效率高,节能特点突出,居住环境舒适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虽然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但是发展的速度却是非常地快,近些年来国内的很多省份市区的建筑智能化程度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特别是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大都市,智能建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水平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很多智能建筑也向着大型的公共建筑的方向迈进,例如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建筑设计的交流与学习活动越来越密切,再加上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智能建筑的支持,相信我国在智能建筑的研究方面还会取得新的突破。电气工程是智能建筑中的核心部分,在电气工程的设计上,要遵循低碳经济的发展原则,同时要利用高新技术,完善电气工程的网络化建设,这样才能使智能建筑得到长远的发展。

二、低碳城市环境下智能建筑电气工程的发展前景

智能建筑中的电气工程主要是朝着网络融合与办公自动化方向发展,通过高科技信息技术方式的应用,可以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降低了智能建筑在日常生活中的电气成本的消耗。

首先电气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信息通信技术在智能建筑中主要的使用功能包括为互联网络的接入提供端口、在使用过程中逐渐与移动通信系统实现交互式结合、可以同时进行远程的多方电视会议、并可以实现远程的医疗与教学等。在智能建筑中,信息通信技术的出现,实现了将通信的终端直接连接到办公室和家庭中来的目的,并且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次电气工程中的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水平对实际的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智能建筑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并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对系统实行远程的监控和操作,还可以对数据库的信息进行适时监控,查看相关的访问记录,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逐渐提高智能建筑中人们合理利用资源与能源的意识。互联网技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如果使用的是开放式的网络传输协议,就可以极大地提高控制系统的各项功能,而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再次办公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领域也要遵循低碳发展的原则,办公自动化的技术应用主要包括多媒体电子邮件、远程会议电视、无线遥控等,办公自动化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为建筑的各项电气设备提供信息和网络化的服务,促使其可以保障整个建筑的高效快捷的商业活动,现阶段,通过E-mail智能传真等方式可以发送多种形式的信息,包括声音信息、图像信息、音视频信息、格式化文本等,实现远程控制,节约了很多管理方面的成本支出。

另外智能信息化技术是在半导体芯片的不断发展背景下得到进一步拓展的,具体的表现包括智能卡的广泛应用以及家庭智能化技术的实现。这种半导体芯片的主要特点包括空间的占有量非常小,方便携带,具有非常大的内存空间,在使用的过程中具有很高的安全性能和可靠性能,同时还可以脱机使用,并具有一卡多用的性质,极大地方便了广大用户。尤其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智能卡可以帮助人们节省很多时间,在保安门禁系统、停车场付费系统、商业收银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家庭智能化技术的主要特点就是通过一个家庭用的智能控制器将家庭中的各种家用电器和通讯设备全部链接起来,可以在异地对家庭中的电气系统进行远程的监控,保障家庭设施的安全度与协调度。这种家庭处理的方式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和接受,不仅为家庭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还有效保障了人们的生活的安全性。家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范围主要包括禁止非法入户、家庭设备的安全使用预警功能,对家庭中的电器实施遥控,还可以使用智能微波炉、智能吸尘器、智能空调等,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加便捷的空间。

最后无线局域网络技术的使用给智能建筑的网络化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并打破了传统的有线局域网的布线限制,降低了工程的消耗程度。传统的网络使用需要在建筑中预留一定的线路,在布线的过程中还容易造成线路的损坏等,无形中增加了网络使用的成本。移动通信技术和卫星通讯技术不断发展,这给无线局域网的产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项技术的主要应用特点是将微波、激光、红外线作为网络传输的媒介,提高了线缆端接的可靠程度。一台计算机可以在特定的网络使用范围之内任意更换地理位置,为用户的使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智能建筑中,很多领域都实现了无线局域网的连接,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号的传输、交互接入服务等功能,为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提供便捷化和高效化的服务,满足了人们的各种需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建筑也需要将低碳理念应用到实际的设计中来,智能建筑更不例外,应用低碳经济理念指导智能建筑中的电气工程的设计,不仅是建筑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电气技术发展的必然途径。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秉持一种科学的精神,将低碳技术落实到电气工程应用的各个环节,从整体上促进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关宇飞,沙婷婷.浅议低碳城市与智能建筑电气[J].科学与财富,2011(4)

[2]俞海江,陈文心.浅谈综合布线系统应用于智能建筑中的节能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0(3)

[3]任才权.对于智能建筑电气与低碳城市的浅谈[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

篇3

【关键词】医院 建筑智能化系统 应用 特点

[Abstract] complexity of hospital information made high demands on the network, hospital information network platform features a new modern hospital and medical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of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architecture-based,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s a platform, integrated medical, clinic, office automation, medical records, medical imaging digital management, transmission, and many other functions in on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system applications in the modern hospital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characteristics of the hospital building intelligent systems applications.

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院的医疗质量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医院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其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关系到自身的存亡。这就要求医院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降低管理成本、节约能源,从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提高医院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今日之医院建筑是尖端医疗技术的宠儿,新的诊疗技术和医疗设备的数字化、集成化和智能化,也对医院建筑及配套设施提出了新的技术要求。

医院建筑智能化系统应用特点:医院建筑作为为特殊“顾客”(患者)服务的场所,有其明显的专业需求特点,医院的智能化系统应为“以病人为中心”、“圆满完成医疗任务”这两个工作核心服务,满足医院数字化发展需求。 医院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应用应以“实用、可靠、先进”为宗旨,以“环保、节能、质量”为重点,既要满足医院的要求,又要达到国家规定的行业标准。在设计内容和产品选型上要有前瞻性、产品性价比好;采用先进和成熟的技术,保证系统安全可靠、经济实用,还要有冗余和可扩展性,把通信自动化、办公自动化、楼宇自动化这三大功能结合起来,实现系统的集成,把医院建成真正的智能化医院。

医院综合布线系统包括数据网络系统和语音通讯系统的布线。要求系统能实现高速数据通讯,高显像图片传输,支持各种网络设备、通讯协议、多媒体系统及语音通讯。医院数据网络系统包括内网数据系统和外网数据系统。内网数据应用于医院信息化系统;外网应用于连接互联网。为保证医院医疗信息系统安全,两套网络采取物理隔离完全分开。

医院信息化系统应用主要分为两部分: 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和医疗影像归档和通讯系统PACS(Picture A 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由于HIS 系统范围不断扩展(包括加入电子病历系统\ 检验信息系统等),其数据传输量越来越大,而PACS 系统可以连接各种影像设备,影像设备的动态图像实现网络内部的传送、存储和处理,因此医院信息化系统对综合布线系统带宽的要求极高。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A)是以计算机控制技术为基础,完成对冷水系统、空调系统、新风系统、送排风系统、热水系统、变配电系统、公共照明系统、给排水系统、电梯系统等的监控功能,并通过总控室向各种监控设备发出控制指令控制其运作,对上述各系统设备运行管理,以达到管理便捷、节约能耗、舒适的目的。医院内各种建筑设备及医疗设备众多,BA 系统的控制应重点考虑系统节能、提高管理效率及可靠性,实现了楼宇设备计算机管理、医疗服务网络化和管理自动化。

医疗监控及示教系统是医院建筑特有的智能化系统,也是非常重要的子系统。它包括了手术室监控及示教系统、重症监护及三方可探视系统、远程会诊系统。医疗监控及示教系统建设的目的是规范医院的管理,改进对患者的诊治、护理水平。同时,将监控过程录像保存,有助于分清责任,减少医疗纠纷。

1、手术室监控及示教系统手术室监控及示教系统就是通过在手术室内安装音视频采集设备,将手术室内医护人员的活动情况及手术细节传送到示教室内。在示教室内观摩的医护人员、实习生通过本系统可清晰地观看麻醉师、护士、医生手术的全过程,是提高医院医疗技术的重要手段。

本系统要求在每间手术室设置2 台摄像机,一台为无影灯自带的模拟摄像机,另一台为全景摄像机。同时在每间手术室设置1 个隐藏式话筒,安装在手术室的适当位置(一般为无影灯架上)。系统在控制室内配备有音视频存储设备,可将手术过程的音视频信号实时记录、存档,以供日后教学分析用。

2、重症监护及三方可探视系统重症监护系统就是通过在重症病房内安装摄像机和拾音器,使得医护人员在护理监护中心即可实时观察病人的情况。既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又给病患创造了一个相对安静的治疗环境,同时还可以同步记录事件发生过程。本系统要求在ICU、苏醒室、重症病房、BICU 的每个病床前安装1 台彩色半球摄像机,同时在每间重症病房顶上安装1 个拾音器。系统控制中心设于各病区的护理平台,主要是对前端设备所采集的信号进行处理,显示在显示设备上,并进行存储。三方可探视系统是利用一套音视频系统,实现患者、家属及护理人员之间的三方可视通话。本系统要求在ICU、隔离室及谈话室各设置有摄像机及拾音器。控制中心要求设于ICU 的护理平台处。患者与家属之间的可视通话,由护理人员进行控制。

3、 远程会诊系统远程会诊系统是为了增强医院间学术交流,寻找社会力量对疑难病例进行远程距离会诊,或利用自己的专长帮助他人,是一种新型的医院手段。远程医疗需在医院内设一会诊室,内设一套远程医疗可视诊断系统,能将会诊的实况通过摄像系统将图像传送到会诊室投影设备上,并具有语言交流功能。远程会诊系统可利用ISDN 数字程控交换网或Internet 网进行双向交流。

4、医疗监控及示教系统的技术选型医疗监控及示教系统应采用统一构架、统一网络的数字医疗监控系统(IP 监控系统),并通过流媒体服务器实现视频图像统一管理,通过网络存储系统实现图像的统一存储管理。

采用数字医疗监控系统的优点是各层护士站可通过网络监视本层重症监护室病人情况,将来病人家属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探望。示教室通过网络既可以调看手术室图像,也可以调看重症监护室、ICU 室、BICU 室图像,进行教学。也可以通过广域网实现远程医疗会诊。采用统一的数字医疗监控系统后,使医疗监控系统功能更加强大,使用更灵活,扩展性更好,同时方便管理。医疗数字监控系统由摄像机、拾音器、编解码器、网络交换设备、管理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和磁盘阵列柜组成。取药叫号系统可有效地改善服务环境,提高工作效率。本系统管理电脑直接控制叫号系统、显示系统及语音系统,可同步显示当前系统工作状况。系统通过显示屏显示姓名和呼叫取药病人,实现药房取药的科学、合理管理。

结语

医院智能化系统的应用不但要考虑技术的可行性,还要关注其合理性、投资的经济性,各项功能应作到整体规划,再按用户需求取舍、分步实施,为将来医院智能化发展留有冗余。随着建筑智能化系统在现代医院中的广泛应用, 必将为现代医院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T50314-2006

【2】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T50311-2007

【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2005

【4】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

篇4

关键词:发达国家 政府 产学研合作 启示与建议

1 主要发达国家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职能特点分析

1.1 制定政策、法规,为产学研合作提供法律保障

美国是产学研合作创新立法最完善的国家。1980年,实施《斯蒂文斯一韦德勒技术创新法案》,同年国会通过了《贝赫一多尔法案》,这是美国产学研合作史上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项立法。在1981年《经济复苏法》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税收举措,刺激产业部门不断增加对研发的投入。1984年,制定了《国家合作研究法》(Natlonal CooperativeResearch Act)来促进研究合作伙伴关系的形成。日本政府1986年制定了《研究交流促进法》,对产学官各机构的研究活动都具有指导意义。1998年制定了《大学技术转移促进法》,支持大学成立科技中介机构。2002年,制定了《产学官合作促进税制》,在税收上为产学官合作项目提供优惠。法国政府于1999年出台的针对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的《创新和科研法》,其宗旨是促进公共研究机构与企业界的合作与交流。

1.2 设立专门计划、项目,划拨专项资金支持产学研合作

1.2.1 设立专门计划或项目

芬兰的各项国家技术计划均用于支持产学研的结合。这些措施始于1984年,一直持续至今。国家技术计划用于促进切实合作并鼓励公司和研究机构之间的网络化,同时加强技术转移和国际扩展。一项国家技术计划一般为3~5年,平均4~5年:平均预算约3300万欧元。其中,国家技术与创新资助局通常资助一半,其余由参与方筹措。

德国通过组织实施一些重大联合项目对政府,大学和企业三大研究开发体系进行宏观管理。如德国联邦研究部主导的技术协作中心和技术协作网的建设等。德国联邦政府的一系列科研计划都要求在产学研合作的体系下执行,如可再生能源计划、海洋计划、信息技术等都依靠产学研合作。

1.2.2 建立基金专款资助

英国的基金资助比较突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政府专项基金,英国研究理事会管理的科研基金中,占总额80%的五大基金都将知识转移作为重要的资助目标;二是奖励基金,为奖励企业与大学合作,英国政府设立如“工业与学术界合作奖”,“教育与企业合作奖”、“高校企业竞赛奖”,三是风险技术大学伙伴基金,如2001年英国政府推出了一个风险技术大学伙伴基金,投资1亿英镑专门支持大学内技术研究成果的商业化。

基金是意大利政府资助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应用研究基金,其资助方式主要是低息贷款,贷款额原则上不超过全部研究经费的55%,但对中小企业高达65%;二是技术创新基金,其资助方式一般是贴息贷款,对企业提供的资助不超过总额的35%:三是购买高技术产品基金,该基金资助的前提是企业人数不超过300人且设备投资额少于140亿里拉的小企业,补助金额为总金额的25%。

1.3 创办产学研结合的服务与研究中介机构

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创建了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隶属于美国商务部小企业管理局的小企业发展中心,中小企业信息中心以及多建在大学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小企业发展中心得到政府和各方面高度重视和支持,目前已形成庞大的全国性网络:区域制造技术转移中心也为中小企业服务,推广应用政府资助的制造技术:美国主要大学都分别建立了适合各自情况的综合中间窗口机构――法律契约事务服务机构和技术转让服务机构。日本为了加强官产学合作,促进大学科研成果向民间企业转移和研究成果产业化,政府科学厅创办了促进科研成果产品化的中介机构――“高科技市场”。正是通过这些拥有特殊技能的中介机构的多样化服务,大学与企业之间才能顺利地进行技术转化。

1.4 建设产学研合作的产业集聚区

产学研合作的产业集聚区通常包括科技园,创新产业群,高新技术开发区,技术孵化器等形式的组织或机构。目前很多国家采取这种形式,一方面,研究成果被企业迅速应用于产品开发;另一方面大学也从企业得到充足的研究经费。

美国的科技园区兴建有三种,一由大学组建,如于1951年兴建“斯坦福研究园”,并由此带来了“硅谷”的崛起;二由企业组建,如上世纪50年代出现的波士顿128号公路高技术园区;三由州政府主持组建,如北卡罗来纳大学和杜克大学于60年代共同组建了“三角研究园”。日本经济产业省从2001年实施产业群计划,在各地选建了19个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从2002年开始建立技术创新基地,选定12个地区分布对IT,生命科学,纳米技术等领域重点研究,其中每个项目执行期5年,预算规模约为每年60亿日元。

1.5 采用多种形式鼓励人才培养和人员流动

日本在鼓励人员流动方面做出很大的努力。一是大学从民间企业招聘教师,目前,日本大学的专职教师占2/3,外聘教师占1/3;二是产业界将大学的有关专家和教授请来为其科技人员举办各种类型的讲习班,训练班和讲座;三是为了顺应现代知识社会的发展,日本2006年第三期科技基本计划提出将积极推行产学研联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如鼓励学生到相关企业实习或参与产学研联合的共同研究项目。德国为了促进人员流动,许多创新计划都涉及人员流动。2001年的投资未来计划仍在运行,该计划为大学生、科学家的流动提供8700万欧元的资金支持。2000年9月,制定一项紧急计划以促进来自国外的高水平的IT专家在德国获得IT职位,根据计划,将有2万名IT专家在德国获得IT职位。

2 我国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职能现状及问题

2.1 政府制定的政策、法律、法规及相应措施不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对产学研结合日益重视,但与产学研结合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全面且十分分散。比如《科技成果转化法》、《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政策法规中都有涉及产学研合作的内容,但规定都比较笼统,政策可操作性不强,难以用来解决产学研结合中实际存在的比如知识产权归属、合作中出现的各种利益冲突和纠纷等问题。另外,缺少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倾斜的优惠政策,科技成果的流向自然要向非国有大中型企业转移。

2.2 政府财政支持仍然不够

2003~2007年,主要国家研究与发展经费内部支出总额及所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从2003到2007年,我国研究与发展经费逐年递增:2003年为186.01亿美元,2007年增加到487.70亿美元研究与发

展经费在GDP中占比也从2003年的1.13%提高到2007年的1.49%。尽管如此,我国政府对国家研究与发展经费的支出仍然偏少,特别是占GDP比例仍然很低。以2006年为例,中。德、日、美各国研究与发展经费分别为376.64、738.54、1485.26和3486.58亿美元;研究与发展经费在GDP中所占百分比分别为1.42、2.54、3.39,和2.66,说明我国政府对研究与发展领域的资金投入力度还很不够。

2.3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产学研合作缺乏纽带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着信息中介和“剂”的作用,发达国家通过建立和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有效地促进了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虽然我国现已存在不少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如各地先后成立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它们在科研单位和企业的信息沟通上起着重要作用,但中介服务机构大多功能单一,机构不健全,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而且中介机构的地位及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介机构的发展。

2.4 产学研合作基地及集聚区建设不完善

我国的产学研合作呈现多点开花的特征,产学研合作基地的创建还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仍有很多省市还没有建立适合自己的产学研合作基地或集聚区。我国政府也意识到这一问题,于2009年11月召开了第三届中国产学研合作高峰论坛,在2008年建立的13家产学研合作基地的基础上又增设了18家创新示范基地。补充之后的基地建设涉及范围更广。但是在建设和管理过程需要更加重视,以更有效地发挥这些基地和集聚区的作用。

2.5 人才培养和人员流动的相关体制不完备

目前政府的参与往往带有较多的行政性质,政府对人才培养过程管得过多,过细,导致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创新意识淡薄。政府的政策指向性过于明显,往往会引起高校办学目标发生偏离,违背人才培养的规律。另外,由于企业和学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的管理存在着很大差距,致使产学研合作三方之间的人员流动受到很大限制。目前,政府较少有明确制定的相关法律文件来鼓励和支持三方之间的人员流动。

3 启示与建议

3.1 建立有利于促进和保障产学研合作的优惠政策和法律保障体系

政府应认真研究产学研合作的实际情况和遇到的问题,制定和完善促进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政策,法规和措施,为企业营造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氛围,并主动规范,引导。激励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开展技术创新。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功能,利用税收优惠刺激金融资本和风险资本对科技创新投资,完善财税政策鼓励产学研相结合,发挥税收政策激励人力资本开发,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税收支持力度。

3.2 加强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的投入,为产学研合作提供资金保障

地方政府应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体制,多渠道吸引资金投入,为产学研合作共同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足够的经费保障。对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实行财政拨款,建立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引导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创新基金,引导鼓励组建风险投资公司。对中小企业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产学研的合作,注重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评价。政府应通过设立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减小中小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风险,加大企业参与创新的动力,缓解中小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由于资金缺乏而带来的问题。

3.3 大力培育和发展科技中介机构,加强和完善产学研合作中介服务体系

科技中介机构可以是政府组建,也可以是民间学术团体自办,还可以是高校、企业、院所合作建立,正式作为经济实体在政府部门注册,以形成一个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创造性地发展和推动各种中介服务,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和提高中介服务机构的功能。政府应通过示范,采取相关的措施促进产学研三方对中介机构的了解和需求,促使中介机构为产学研结合创新提供更优质服务。

3.4 加强和完善产学研合作基地和集聚区建设

为提高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应本着自愿互利,职责明确,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选择几个重点行业和关键技术领域进行试点,以行业骨干企业为龙头,联合科研实力雄厚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组建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研发联盟。政府可通过科技计划、经济和科技政策等手段推动产学研研发联盟的建立。待试点取得经验后,再向其他行业和关键技术领域推广。

篇5

【关键词】建筑设计;智能建筑设计;管理;结构设计;屋顶设计;节能设计

前言

智能建筑指通过将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最优化组合,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的人性化建筑环境。智能建筑是集现代科学技术之大成的产物。其技术基础主要由现代建筑技术、现代电脑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所组成。

1.智能建筑的功能与价值分析

当前信息化、网络化以及电子商务的时代,使人们对建筑物的高效化和多功能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智能建筑应运而生。智能建筑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集中体现了信息社会中的信息特征,建筑物智能化程度将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步提高。智能建筑是建筑艺术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国际化的需要。智能建筑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系统,在一个智能建筑的生命周期中,建筑结构的生命周期最长,而一般的硬件和软件设备有5~7年的生命周期,有的自动化系统仅有两至三年的生命周期。如果智能大厦系统做成开放式系统,它就能不断吸收新的技术,更新旧的设备,从而使整个智能化系统设施运行得更好。随着可以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建筑材料科学和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智能建筑不仅需要计算机控制,也需要相应功能的智能建材的配合。智能建筑是为了支持建筑内的所有活动,增强对使用变化的应变能力,并保证建筑空间的安全,健康和节能,智能建筑的基础和出发点在于结合每一个具体建筑的特征和性能,智能建筑的设计必须提倡个性化设计。个性化设计就是坚持以大系统、动态运行的角度进行建筑对象和使用对象的系统分析,针对特定建筑的具体需求,根据系统运行状态,深入到特定细节的设计。

2.设计智能建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

设计智能建筑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智能建筑的功能与系统特点,要以统筹兼顾的原则为出发点,平衡智能建筑各功能和各系统的关系,取得最佳的智能功能,做到对智能建筑优势和长处有效发挥的保证。在设计过程中要从下述几个重点问题入手。

2.1做好智能建筑设计的过程管理

一是,在智能建筑设计前,应该明确《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的内容和内涵,使《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中的硬性规范部分得以遵守,进而做到对智能建筑设计质量的保证,为智能建筑经济性、实用性提供保障。

二是,要建立智能建筑设计的管理目标,要将智能建筑的舒适度,智能建筑的环境作为管理的主要内容,通过对温度、空气、湿度、光线、噪音等方的调控能力和控制水平评价,为智能建筑设计提供必要的参考和规范。加强对智能建筑结构设计的管理,要从智能建筑的结构形式、智能建筑的层高、智能建筑的力学结构特点方面入手,综合考虑智能建筑的结构稳定性,以做到对智能建筑结构隐患的有效控制。要从智能建筑的功能体现入手,严格审查智能建筑空调系统、供水系统、供电系统的功能,避免出现功能上的死角,确保智能建筑的功能稳定与完整。

2.2做好智能建筑的结构设计

智能建筑的结构设计应该从墙面、地面与天花板三个个重点环节入手,地面设计中应该根据智能建筑的特点选用架空的方式,这样可以扩大地面下空间,使弱电系统和强电系统能够做到物理隔离,不但方便施工,而且也有利于建筑改造。墙面设计中应该考虑智能建筑中各功能设备的接口和位置,一般采用外接方式,在墙面上设计出设备的接线口、位置,以利于传感器和设备的功能实现和准确控制。设计天花板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暖通、消防系统的功能与特点,设计出相关系统的走线、出口,以实现智能建筑的通风、供暖、消防、照明等各项功能。

2.3改进智能建筑的屋顶设计

屋顶是智能建筑设计的关键部位,屋顶是智能建筑与大气和环境敞开和交换的重要部位,很容易产生热能的交换和积累,进而影响到智能建筑的居住性能、使用性能。同时屋顶也是智能建筑功能性设备的主要布设位置,雨水收集器、太阳能热水器、通信基站、风能设备在楼顶大量集中,造成智能建筑楼顶空间资源和电磁资源的紧张。应该在智能建筑屋顶的设计中积极考虑保温隔热处理,阻断智能建筑屋顶产生热交换的可能。同时要根据智能建筑的整体需要综合考虑屋顶功能设备的布置,优化屋顶空间资源,降低楼顶设备产生噪声、震动和电子辐射的可能,提升智能建筑屋顶的功能性和安全性。

2.4加强智能建筑的节能设计

智能建筑的一个根本特征是能源利用的高效率,应该在智能建筑设计过程中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认真做好节能工作,通过节能器具、系统的设计,降低智能建筑能耗的标准,控制智能建筑能源方面的消费,综合而全面地节约智能建筑运行的能源成本,实现智能建筑在节能状态下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智能建筑是应用信息技术,集成智能设备而形成的新型建筑类型,从历史的角度看智能建筑的出现是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智能建筑的出现使人们生活环境、交往条件和居住空间得到了重新优化。在智能建筑的设计中应该把握科技与建筑发展的方向,要结合市场的需要和文化发展的趋势,从《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的全面解读出发,控制智能建筑的关键环节与要点,积极进行智能建筑设计的创新,在不断研究和不断实践的前提下,创建智能建筑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徐莹.现代智能建筑中的空调设备自控系统【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9(7).

[2]葛红,刘雪峰.建筑智能化存在问题以及改善对策分析【J】.中国住宅设施,2009(9).

[3]陆伟良.论《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的特征及实施【J】.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00(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