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13: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江西;健康产业;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5-0029-02
在“健康中国”战略已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大背景下,围绕大健康、大卫生和大医学的医疗健康产业有望突破10万亿元市场规模,可以说,整个大健康产业已经处于产业升级的入口[1]。2016年2月,江西省政府《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发挥中医药作用,着力推进健康江西建设,包括实施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工程,实施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工程,培育健康养老服务业等[2]。因此,本文基于江西省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对如何构建健康江西进行了研究与思考。
一、江西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
健康产业是经济系统中提供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缓和性医疗商品和服务的部门的总称,通常包括医药工业、医药商业、医疗服务、保健品、健康保健服务等领域[3]。由于江西省健康产业起步较晚且主要涉及医疗产业,而且其他健康产业规模较小没有相关数据。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的是医疗产业。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服务需求大。2015年全省各医疗机构的诊疗人数有1亿多人,比2014年增长了4个百分点,尽管增长速度放缓,但基数仍然较大。其中,2014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诊疗人次同比增长0.54%,到2015年同比增长3.42%,增速增长了533%,2014年健康检查人次同比增长3.73%,2015年健康检查人次同比增长18.55%,增速增长397%。可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医疗服务需求量问题较为突出。
2.医药产业发展日益突出。江西省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在中部六省中一直稳居第二,2014年更是突破1 000亿元大关,到2015年高达1 135亿元,并以11.25%的增长率成为全省千亿产业中增长较快的产业。其中,中药制造业发展最为突出,其次是医疗设备制造业和化学药品制造业。
3.科研人才支撑逐步加强。2015年江西省的卫生技术人员将近30万人,其中职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分别以10%和8%增长速度领先于其他卫生技术人员。而平均每千人存在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也从2000年的2.97人增长到目前的4.62人。此外,江西省的创新天然药物与中药注射剂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创新药物与高效节能降耗制药设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已成为科技部2015年公布的第三批批准建设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4]。
二、存在的问题
1.资源整合不到位,产业链条未延伸。健康产业涉及医药制造、健康旅游、保健营养品、医疗服务、养生养老等多个领域,产业链条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而江西现有涉及健康产业的资源比较分散,行业间联系少,未能形成产业化、集团化、规模化的态势。
2.产业布局较分散,产品结构不合理。江西省的健康产业布局与浙江、广州等兄弟省份相比较,较为分散,产业集聚程度不高,集聚区的规划和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此外,相关企业规模较小,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缺乏中高端产品。
3.统计数据不健全,行业标准不完善。由于健康产业属于新兴产业,使得江西省许多行业如保健产品、医疗器械、健康保险等数据至今仍然是空白。同时,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尚未建立和完善,使得健康产业的产品与服务十分混乱,亟待政府规范行业标准,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统计体系。
三、政策建议
1.促进医药、健康、食品、旅游融合发展,实现资源有效整合。依托我省中医药优势,构建集中医医疗、养生康复、药膳、健康旅游、中医药美容、护理安老为一体的中医药养生康复体系,带动健康产业发展。按照“市场导向、企业主体、科技支撑、突出特色”的原则,大力发展保健酒、养生茶,促进特色保健品和绿色食品系列化、专业化和品牌化。促进健康与旅游融合,充分利用温泉、中药、森林等特色资源和生态优势,积极发展避暑休闲养生养老、温泉养生养老、田园观光养生养老和生态养生养老等新业态,把江西省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健康旅游目的地。
2.运用“互联网+”发展移动医疗,实现健康产业链的升级。“互联网+”为江西省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助力。应以“信息技术、网络终端”为手段,以“供给侧转向需求侧”为方式,以“提品转向创造价值”为目的,鼓励在线寻医问诊和远程医疗模式,使患者在线完成挂号、检查、缴费、取药等流程,减轻我省医疗服务压力,尤其是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医疗服务需求量较大的问题,可以通过网上问诊来解决这部分的需求压力。同时,通过互联网收集健康信息和数据,分析健康市场需求,开发健康产品和服务,积极开展网商打造健康全产业链。
3.强化产业集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产业集聚效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机构或园区建设临床研究、中试、委托加工、检验检测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持和鼓励健康产业园区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并对此类服务平台和机构在租金和运营方面给予适当补贴支持。同r,充分发挥高校、研究院所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加强校企合作机会,寻找新的合作模式,从而提高产业集群的研发制造能力。鼓励健康产业企业、机构参与国内外合作和交流,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或机构在本省组织开展健康产业论坛、展会等行业交流、贸易等活动,营造江西省健康产业集聚氛围,对于具有行业较大影响力并达到较好效果的,经政府认可,并给予适当经费支持。
4.健全统计数据,规范行业标准,推动健康产业有序发展。江西省统计部门要根据统计实际,制定相应统计制度,加强对健康服务业行业分类标准研究,加快完善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强化组织领导,各镇区、各相关部门要明确专人负责,每年对全市健康产业进行统计分析,指导我省健康产业发展。此外,应当建立统一的、能够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完善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医药企业沟通机制,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形成全社会共治的监管格局,以保证健康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安全,最终实现健康产业有序发展[5]。
5.宣传现代健康理念,推动健康小镇的建设。充分利用媒体广泛开展健康栏目,打造宣传阵地,改变大众认为“没病”就是健康这一思维定式,引导居民培养健康的生活理念,使其形成“治未病”这一思维模式。同时,以建设“特色小镇”为契机,因势利导推动健康小镇建设,积极开展年度的健康产业发展论坛等活动,打造健康小镇品牌。严格规范药品、保健食品用品、医疗机构等健康产品方面广告和宣传行为,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不实报道,为健康小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健康消费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玉.“大健康”产业将成经济发展新引擎[N].经济参考报,2016-04-19.
[2] 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江西日报,2016-02-24.
[3] 李江,刘文蕾,梁钰.中国大健康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S2):62-64.
关键词:民族医药;健康服务;研究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2-0092-03
基于民族医药资源发展健康服务,是以民族医药为资源,以现代化的思维发展其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健康服务内容,并以此为突破点,开拓创新健康服务模式,探索符合地域实情的健康服务业发展途径。基于民族医药资源的健康服务将在行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医疗保健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能够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具有广阔的前景,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民族众多,利用我国少数民族特有的医药资源发展健康服务业是便利和优势,但同时也面临众多挑战,本研究解析当前面临的挑战及其发展策略。
1 发展挑战
1.1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国人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健康,社会对健康产品的总需求急剧增加,因此近年社会资本对健康服务业的投资快速增长,导致了行业内的竞争日渐加剧。近年来,我国健康服务业在医疗、卫生、保健、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市场容量不断扩大,2013年我国健康服务业规模接近2万亿元。目前我国因为供给和需求能力不足被抑制的服务需求和保健需求总规模达 6400 多亿(其中:医疗服务需求4400 多亿元,保健需求 2000 多亿元)[1]。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潜在的医疗保健需求得到了释放,将大大促进健康产业的发展。一些专家预测,到 2020 年健康产业发展保守估计将近 10 万亿美元的产值[2]。而同时政府积极鼓励民营资本介入医疗市场,健康体检服务逐步全面的开放,面对如此诱惑的消费市场,竞争越发白热化[3]。胡精超等[4]对当前我国健康服务业的研究认为,由于产品和服务缺乏创新,健康服务机构间形成恶性竞争,普遍利润低,经营困难。聂聆等[5]的研究认为,目前,国外资本正加速进入我国健康服务产业,这一方面将激活市场,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竞争的加剧。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健康服务业发展迅速,市场竞争已经日趋激烈。
1.2 消费者信任匮乏 由于健康服务产业红利的巨大诱惑,大量资本倾注到健康领域,由于行业规范尚不健全,另外也由于部分商家注重短期利益,导致行业内存在夸大产品功效等虚假宣传的现象;另外,许多消费者本身健康知识的匮乏,易被名目繁多的产品宣传误导,导致盲目消费;再者,目前市场上普遍存在健康产品价格虚高的现象。庞军等[6]的研究显示,健康医疗保健品市场及医疗保健行业的运行不规范,商家存在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过分夸大产品的功效,导致消费者失望而对企业及其健康产品失去信任。朱士俊[2]的研究显示,药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形势也不容忽视,如药品注册中申报资料、临床试验数据造假、随意改变工艺流程、违规使用非法原辅料、简化检验程序等现象比较普遍。王晓迪等[7]的研究显示,由于目前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和行业标准来规范健康产业中的市场主体,健康产业尤其是健康管理行业和保健品行业鱼龙混杂,发展无序,在国际竞争中缺乏优势。以上这些市场现状,导致消费者对健康产品出现了怀疑的心理,导致市场对行业发展缺乏信任。
1.3 产业发展力量不足 健康服务产业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培育发展医疗卫生、保健养生、运动康体、健康管理服务等产业,加快发展健康养老、养生保健、疾病预防、健康保险等服务。特别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基于民族医药资源的健康服务,符合社会的需求,容易为当地民众接受[8]。但是,民族医药存在发展不平衡的情况,现在对民族传统医药的研究还比较凌乱、分散,挖掘整理力度不足,民族医药思想、医学行为和医药经验仍有待于进行系统整理和准确阐释;加之,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及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遭受到强大的冲击,人们对民族医药的认知受到影响,民族医药赖以生长的环境遭到破坏,民族医药人才的培养遭受较大的阻力,从事相关工作和研究的人员缺乏。再者,基于民族医药资源的健康服务产业基础不强,研发和创新能力薄弱,健康服务产品的数量少、品质不高,民族医药资源在我国健康服务体系中占的比重低,服务领域比较局限。
2 发展策略
2.1 国家引导与监管 健康服务业发展关系着我国产业发展的升级转型,关系着疾病谱变化、老龄化等社问题的处理,国家十分重视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印发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对产业的发展起了大力的促进和支持作用。在基于民族医药资源的健康服务业发展中,应该坚持以政府为引导,以市场为调节手段的发展方式,强化政府在政策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职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调动多方社会力量促进产业发展。政府应当鼓励民族地区结合自身实际及优势,发展独具特色的产业,政府在土地规划、市政配套等方面给予扶持,在资本引入、人才引进方面给予帮助。
2.2 民族医药资源挖掘开发 民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卫生资源,也是我国健康服务的发展资源。但是目前对民族医药资源开发还基本上是属于发掘整理的范畴,还存在不够深入、不够平衡、不够完整等问题。并且,民族医药资源得不到很好的保护,民族医药人才的匮乏,民族医药不能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展和保护。如哈尼族医药,由于哈尼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历史上的哈尼族医学靠口传身教的方式传承,严重阻碍了哈尼医药的发展和传播,大量的单方、验方散落于民间,加之传承者大多年岁已高,部分医学技术和方法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9]。挖掘整理民族医药保健知识并借鉴到健康服务业发展中来,既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又可以从新的视角发展健康服务业,增加服务供给,符合群众的需求,增进社会效益。因此,基于民族医药资源的健康服务业发展要加强收集民间散落的民族医药思想、技术与方法,整理民族典籍中的相关材料,提炼、总结民族医药在维护人民健康、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等方面的规律,提升其学术价值,形成民族医药知识体系。结合人民的健康需求、服务业发展的规律以及民族医药资源的特色与优势,确定待开发的资源。
2.3 构建产业发展的体系 2013年8月28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研究部署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明确促发展的重点在增加供给,核心是确保质量,关键是靠改革创新,鼓励社会力量成为健康服务业的“劲旅”。不同的个体对健康服务的需求内容不一样,因此健康服务需要有个性化的差异,创新的健康服务内容是产业发展的关键。但是,当前我国的健康服务同质化严重。林世雄[10]的研究认为,行业内的每一次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都会被飞快地模仿剽窃,尤其对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的抄袭更是举手之劳。这是由于当前创新投入乏力的缘故,产品缺乏核心内涵,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王红漫[11]研究认为,我国的个性化健康服务产业起步晚,发展速度慢,高新技术含量低,尚处于产业化的萌芽阶段,当务之急是尽快形成具有本国优势的核心竞争力,快速推动个性化健康服务产业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民族医药蕴藏着宝贵的健康服务资源,是我国独有的产业优势,挖掘利用到健康服务业发展中来,可以从新的视角发展健康服务业,形成独特的服务内容,增加服务供给,凝炼成为我国健康服务业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还可以以民族医药健康服务为突破口,在开展民族医药疾病防治、养生保健等服务的同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开发形成满足“个性化健康需求”的系统性、连续性、终身性的民族医药健康服务体系。
2.4 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当前健康服务业存在一定程度的行业混乱,导致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匮乏。因此产业的发展要求建立健全行业政策和法规,加强行业管理和监督;推进产业标准的建立,促进服务价格合理调整;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在业内协调规范中的作用,引导企业和从业人员增强诚信意识,加强诚信体系建设,维护行业信誉;充分利用各种媒介手段宣传普及民族医药知识,推广科学有效的医疗、养生、保健等服务,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促使健康需求有效转化成健康消费。另外,瞿华等[12]的研究认为,我国健康服务业资源分布不平衡,一是城乡分布失衡,医疗与健康服务业资源过度集中在大中城市,二是区域分布失衡,东部地区健康服务业资源总体上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则优于西部地区,供求矛盾突出。鉴于农村的实际情况,具有“简、便、廉、验”优势的民族医药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而民族医药在中西部地区具有良好的社会基础,易于为人民接受,同时可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基于民族医药的健康服务业发展可以重点针对这些健康服务的薄弱点,这样既为产业发展创造了市场,同时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政府也可在区分基本和非基本健康服务的基础上,探索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和运行模式,主导购买基本的民族医药健康服务,为产业发展开拓市场。
2.5 充分调动社会资金 基于民族医药资源的健康服务业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金是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国家应该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健康服务产业的发展,向作出社会贡献的民族医药企业提供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健康服务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撬动社会资本;政府引导、推动各类创业投资机构设立民族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引进境外直接投资及贷款;引导保险产业资金进入产业,为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由产业向保险客户提供健康产品,促进二者互惠共赢;引进国家资本,通过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健康产品的机制,由政府补贴,产业提供基本的健康产品。
参考文献:
[1]任静,张振忠,王云屏,等.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现状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13,(6):25-28.
[2]朱士俊.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医学教育管理,2016,2(1):391-394.
[3]王萍,李静.中国健康产业现状简析[J].医院管理杂志,2010,17(8):793-794.
[4]胡精超.我国运动健康服务业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4,35(4):23-25.
[5]聂聆,李斌.基于钻石模型的广东健康服务业竞争力分析[J].区域经济,2009,(32):81-82.
[6]庞军,王开龙,唐宏亮,等.广西亚健康产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09,11(12):2170-2172.
[7]王晓迪,郭清.对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的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12,(10):10-13.
[8]张朔玮,陈祖琨,郭太品.基于哈尼族医药资源的健康服务内涵及其前景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8):9-10.
[9]倪亚,付开聪,张绍云.抢救继承哈尼族医药的关键措施及其重大意义[C].第四届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2011:94-96
[10]林世雄.整合Y源一创新模式一推进社区康复工作[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4):300-302.
[11]王红漫.尽快形成我国个性化健康服务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个性化健康服务产业发展研究专题[J].记者观察(上半月),2012,(9):68-69.
从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由于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较国外晚,使其在实际的发展中还是存在许多需要完善与改进的地方。基于这种现状考虑,我们必须要提高对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产业的完善、优化与创新意识,并通过各种有效性措施的大力落实,促进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产业的健康、稳定、长效发展。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医疗器械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294-01
1 前言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BME)主要是指结合了化学、物理、数学、计算机与工程学原理,从事医学、生物学、卫生学以及行为学等方面的一种研究。生物医学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其应用工程技术手段,可以有效的解决目前医学中的一些问题,从而为各类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保障人们的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医疗器械产业主要是指在疾病预防、诊断与治疗中所应用的电子医疗设备、内外科器械、离体诊断设备、牙科器械、整形设备以及医院供应品等等。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属于医院诊治疾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也是现代医药产业发展的两大支柱。基于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产业的重要性,本文就以我国的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产业作为研究方向,论述其发展现状,并对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前景展开探讨。
2 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现状
2.1 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现状: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作为一项研究方向诸多、内容复杂、要求极高的专业,其在我国的发展已经经历了36年,但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较国外相比,其起步还是较晚,综合来看,其与国外的发展还是具有一定的距离。而从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现状来看,其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及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人才的培养。其一,培养能从事医疗设备管理、医疗器械质量控制与管理、医药市场营销、医学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人才;其二,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将医学技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并以此为目标来培养高级临床医学工程技术型人才;其三,培养出综合能力较强,能够从事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开发与生产的高级人才。⑵研究成果。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人工关节、人工晶体等功能性假体;人工心脏瓣膜、人工心脏起搏器等人工器官;不同规格、不同种类的电磁与激光治疗设备;超声成像、磁共振成像、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生化分析仪等新型临床诊断与监护技术、监护设备等。
2.2 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现状:
生物医学工程在我国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临床疾病的诊治效果,还推动了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而当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情况,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⑴医疗器械工业现状。由于国外医疗器械对国内医疗器械市场造成的冲击,近年来,我国已开始重视对医疗器械的自主研制与创新。例如,在“十二五”规划中,特别强调了我国自产医疗器械的应用与普及、产品创新。并在着力突破高端装备大多引进国外的问题。力求实现高端主流装备、医用高值材料、核心部件等医疗器械的自主制造,以实现降低医疗费用、打破进口垄断的问题。⑵医疗器械营销现状。我国的医疗器械生产销售企业诸多,尤其是近年来,在科技的快速发展下,使得我国医疗器械的营销势态良好,例如婴儿培养箱、心电图机、高压氧舱、磁共振成像系统、体外诊断试剂、各种敷料及卫生材料等数千种大小不一,规格不一的医疗器械在全国各医院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⑶医疗器械技术现状。在科技的快速发展下,医疗器械的性能与质量也得到了不断升级。而我国各大小型医院,在先进性医疗技术的驱动下,所应用的医疗器械也在不断升级和完善,例如,基层医疗卫生机械对采色超声成像仪、生化分析仪、免疫分析仪、多参数监护仪、心电图设备、耗材等医疗器械的配置与升级。一些大型、综合性医院对实时三维彩色超声成像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64排螺旋CT等先进性医疗器械的应用。
3 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前景
3.1 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前景:
虽然生物医学工程在我国的发展比较迅速,但其与国外的发展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基于这种现象,我国对于生物医学工程的持续发展也十分重视。而在分析目前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情况与研究成果之后,笔者认为,我国今后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前景,将会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⑴纳米技术、介入性微创技术、激光技术以及植入型超微机器人,将是未来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重点。⑵生物型人工器官、生物机械结合型将会有新的突破,各种高质量的人工器官将会广泛应用于临床。⑶药物与材料相结合的新型给药装置或技术将得到有效发展。⑷所应用的各种诊疗仪器与装置,将会逐渐朝着远程医疗信息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转变,其诊疗所用机器人会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3.2 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前景:
我国目前的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占医药总市场规模的14%,这也表现出我国的医疗器械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与全球水平比还相差甚远,不过,这种现象也给投资者们看到了该领域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技术的不断升级下,国产高端医疗器械将会逐渐替代国外进口器械,随着机械器智能与生物智能技术的发展,我国在未来必将不断研发高科技医疗器械。此外,由于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之后的医疗器械产业还会以家庭会对象,研发生产出一系列适用于家庭自我监护、诊断的高科技医疗器械产品。
4 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产业在医学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而近年来在科技的快速发展下,我国对生物医学工程也越来越重视,且医疗器械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相信在未来医学技术的不断完善下,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产业也会有更加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王卫东,曹德森,医学工程保障中的质量控制的研究[J],医疗设备信息,2007年03期.
摘 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振兴医疗器械产业,必须要从科技创新这个源头抓起,提升其产业竞争力,为加快培育医疗器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让科技创新更好地服务于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和保障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 科技创新 竞争力 医疗器械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也步入了一个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重要时期。持续不断的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发明和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也引起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没有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和运用,就不能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大,经济对其依赖性越大;经济发展起点越高速度越快,必然要求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从而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成分比重就越来越大,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也遵循这一规律。
一、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自20世纪50年代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受科学技术推动,人类创造了以前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所没有过的伟大奇迹 科学技术不仅推动着经济的发展,而且还推动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
(一)科技进步带动生产力发展
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的无数事实证明,每次重大发展都依赖于科学的重大发现和技术的重大发明,技术创新和工程技术进步则是科学发现和产业革命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以美国经济为典型代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国家高度重视研究投入大幅度增加,其重大突破将进一步为人类认知客观规律、推动技术和经济发展展现新的美好前景。
科技进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当今世界,全球性科技革命蓬勃发展,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特别是一些战略高技术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居安思危,奋起直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医疗器械产业科技发展与医学进步
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发展,革命性地解决了许多以往诊疗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促进疾病诊治和医学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当前,现代医学加快向早期发现、精确定量诊断、微无创治疗、个体化诊疗、智能化服务等方向发展,对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需求。在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医学模式转变过程中,面向基层、家庭和个人的健康状态辨识和调控、疾病预警、健康管理、康复保健等方向正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进一步对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
二、科技创新才能提高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
(一)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各个领域的发展无论产业与科技的一体化进程,还是技术进步带动生产力发展所占其比例仍然存在着不平衡。建国以来,中国的医疗器械产业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各级医疗器械部门的努力下有了长足地发展与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医疗器械的功能拓展、质量提高、品种增加,使用效率和效能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某些产品领域展露出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为满足与适应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医疗器械工业是在建国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期间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其特点是起点低,发展快。经过30多年发展,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并且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中商情报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1月底,全国共有规模以上医疗器械企业1276家,医疗器械行业共实现销售收入为998.4亿元,同比增长124.52%。2005-2010年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销售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为27.4%%;中商情报网分析师预测到2015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收入可达到1900亿元左右的产业规模。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13亿多人口,中国不断地寻求义多又好的医疗。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截至2009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6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2.5%,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需求急剧增加。2009年,新医疗体制改革方案强调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政府将加大全民医疗卫生投入,建立覆 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2009-2011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 盖城乡全体居民,参保率均提高到90%以上,随着医疗体制改革推进,我国医保制度的 完善与健全给医疗器械行业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二)科技创新是提高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平均增速在25%左右,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平均增长水平。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多学科交叉的医疗器械研发体系,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一些地区呈现集群发展态势。随着新医改政策和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尤其是对基层卫生体系建设投入的大幅增加,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市场前景非常广阔。2010年,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列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赵于前,汤井田,桂卫华.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高技术通讯.2003(09).
[2]张阳德.中国医疗器械领域现状与展望.中国医学工程.2002(06).
关键词:养老服务产业;养老服务产业链;老年人权益;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2.059
1 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现状
1.1 养老服务产业概述
养老服务产业主要是指从老年人生活上及精神上的特殊需求出发,为老年人提供相应的生活照顾、护理和保健等服务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我国的养老服务业从国家包办的社会养老事业过渡到计划供给的阶段,再发展至现今的市场化阶段,逐渐形成了属于第三产业的养老服务产业。一条完整的养老服务产业主要包括对老年人提供的医疗保健、医疗护理、托管托养、家政服务、休闲娱乐、金融咨询等。
1.2 海南省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现状
在2010年至2014年期间,海南省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海南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若干政策的通知》、《海南省养老机构管理条例》、《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法规,明确的为海南省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政策支持,使海南省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取得了初步有效的成果。
海南省支持和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截至2015年10月,全省共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213家、养老床位数33586张,其中公办养老机构177家、床位数17074张,民办养老服务机构36家、床位数16512张,床位总数比2010年增长624.3%。此外,海南省还通过建设覆盖全省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信息平台,开通“12349”呼叫热线,在海口、三亚、琼海等市县签约了396家连锁加盟服务商,扩展服务站点260余个,涵盖家政服务、医药配送、维修服务和精神关爱等服务内容,大力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还举办初级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班17期,培养初级养老护理员1210名,先后组建养老服务队伍50支,为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海南省还积极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在一些资质较好的养老机构内设置老年专科医院,并积极与当地医疗机构合作,以保障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
2 当前海南省养老服务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政策法规不完善
近年来海南省针对社会化养老机构的优惠政策已初步形成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针对养老服务产业整体还缺乏具体的优惠政策,出现法律政策滞后的现象。国家层面虽然通过了一些关于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但是海南省还没出台与国家政策相配套的措施。
第一,医疗保险滞后于养老需求。关于老年人医保的优待政策还未落实,医保报销比例较低,个人负担比例较重;老年人异地医疗保险报销政策未明确体现。
第二,对社会养老服务硬件设施建设投资不足。主要表现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大学和文化体育等老年人公共服务设施上的严重短缺。
第三,对养老服务产业的扶持力度较小。养老服务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却缺少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的扶持,因此出现发展规模小、产品服务低等现状。
2.2 企业发展不健全
养老服务产业涉及的企业多元化,但是当前海南省的相关企业普遍存在着以下几种方面的问题。
第一,市场定位不准确。这主要表现为企业对于老年的市场需求缺乏相应的了解,没有深入考虑到当前我国养老模式的发展主要是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实际情况,因而没有针对不同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大部分企业规模小而散,出现严重的同质化竞争现象。
第二,养老服务产业市场培育重视不够。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国养老服务产业起步较晚,因而]有制定出统一的市场规范,导致在实践中容易出现养老机构服务参差不齐,企业产品标准不一,养老服务人员规范标准不一,市场评估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第三,缺少专业人才。一方面,当前海南省从事养老服务产业的基层人员大部分文化程度较低,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并且他们的工资待遇较低,工作强度反而却明显过大。另一方面,缺少高端的老年养护人才,主要包括老年医学、老年保健、老年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人才较少,难以满足当前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各类服务的市场需求。
3 构建海南养老服务产业链的建议
3.1 加强产业之间的合作,积极构建养老服务产业链
从当前海南省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养老机构已经初步形成体系,但在家政服务、社区养老、休闲养老服务等方面还存在滞后阶段。构建一条完整的养老服务产业链,使养老机构在与医疗机构结合的基础上,积极与家政公司、社区以及其他老年人保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开展合作,有效形成产业链,能够更好的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保障。具体应该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根据我国现有的三种养老模式即家庭养老、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不同特点引申的不同需求,养老服务产业链的各个产业之间的衔接也存在着不同之处,需要对这些不同的服务和需求进行不同的排列,充分形成不同的产业需求组合。
第二,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和消费。因而产业更应该遵循人性化、服务化的特点,针对不同需求层次的老年人推出不同的服务产品。譬如,对于需要家政服务、健康护理或者休闲文化娱乐的不同服务的老年人,以及需要一些特殊需求的老年人,可以对其进行定制服务产品和计划。
3.2 完善政策法律法规
老龄化加剧后,我国养老服务产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严重滞后于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老年人的利益无法得到切实保障。而且我国开始发展养老服务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我们可以效仿国外的先进经验,积极出台相关法律政策和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相衔接,海南省可以结合本地养老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地方法规和政策。
第一,加强对社会养老服务的投入。结合海南省养老出台相关政策积极鼓励政府引导,社会兴办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大学和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并完善民间养老机构与老年人医保制度衔接的政策法规。
第二,扶持养老服务产业,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针对社会兴办的养老机构以及养老服务产业链上涉及到的各类企业,推出不同幅度的税收优惠政策。譬如,对社会兴办的养老机构可以实施免征房产税;对家政服务和健康护理机构减免企业所得税等,旨在为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3.3 加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
针对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展开不同的培养计划。一方面,政府可以与海南省地方高校、职业院校展开合作,积极开设养老服务专业,联合培养老年医学、老年社会工作、老年心理咨询等高端养护人才;另一方面,积极改善当前基层养老服务人员工资待遇低、工作强度大的现状,鼓励养老服务人员考取职业等级证书,从而不断激励自身加强技能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一、2015年工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总体发展现状
总体来看,我区4大重点产业发展状况良好,呈出现以下几个特点:
(二)各产业发展现状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我区产业的发展现状,下面对各产业逐一进行分析:
二、加快工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虽然目前重点产业还很弱小,但已经有一批正处强劲发展的产业,还有一批具有较明显发展潜力的产业,经济崛起的步伐在明显的加快。经济发展的提速,我们认为其根本而有效的途径应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以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来加速改变经济发展的固有状态,不断激发发展活力。从产业发展的层面上看,加快工业产业集群建设应着力抓好六个方面。
(一)实施好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
在实际的发展中,应结合国际产业发展和转移规律、我国产业发展状况,制定出推进工业产业发展具体可行的措施。要从工业整体发展出发,立足于产业发展和产业集群状况,着眼于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强势发展产业--潜在优势产业,围绕产业联动,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集群,合理布局生产力,形成产业聚集,要与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想结合,与产业园的特色相匹配,与人力资源相适应,发展以现代装备业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同时与浦东联动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
(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促进产业升级
坚持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的产业发展方针,在发展中完成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调整中实现产业创新提升,逐步构筑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先导、现代装备工业为支柱,特色鲜明、重点突出、体现临港经济特征的多元产业体系,努力构筑现代装备工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信息产业基地。 要做好工业产业集群,其根本点就是要以产业中心发展区域的产业为基础,特别是利用其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整合同类产业和产品资源,发挥产业集群的引领导作用,带动经济圈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有利时机,努力创造条件,改善软硬环境,大力引进外资,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特别是要吸引外资在我区建立研发中心和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提升加工产品档次和开发能力。
(三)以产品为核心,加强产业集群分析研究
从产业竞争力上看,我们要对重点行业进行细化研究,从中类行业细化到小类行业、细化到产品。从小类行业上研究,以龙头产品为纽带,进行产业集群,进行充分合作和有效的竞争,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赢利水平。同时充分重视国内外市场,做好两个市场大文章。比如电子信息行业,它的发展与国际IT产业的发展休戚相关,但另一方面,国内市场仍有巨大的潜力,对电子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眼睛向外的同时,也要眼睛向内,加大技术投入,集中攻关,寻求核心技术突破,不但可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行业的产品附加值,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以质取胜战略,法力培育优秀品牌,使之成为的产品新亮点。
(四)开源节流并举,应对能源紧张局面。
工业的快速发展,用能需求急剧增加,能源供需趋紧。短期来说,强化节能意识,组织协调好能源供给,最大限度地舒缓用能紧张的局面。长远来看,关键是加强节能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开发可替代新能源,特别是可循环使用的新能源,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应用,还是从根本上化解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成本压力增大的最佳途径。
(五)统筹协调好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工业园区良性有序发展。
招商引资是加快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工业园区则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战场。要把园区的工业做大做强,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和资金仍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把加快工业发展、壮大工业规模、培育工业经济增长点作为重大措施来抓,各部门要积极配合,为园区建设创造宽松环境。提升工业园区的能级,加快培育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临港物流产业区、国际医学园区和信息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功能培育。通过园区建设,拓宽我区工业发展空间,吸纳新的工业项目,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增强发展后劲。从经济一体化、空间布局扩容和功能提升出发,把工业园区整合成产业功能区,加快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化、市场专业化的发展。
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讨
批判性思维相关影响因素的思考
部队通科军医职业素质构成研究
眼科开展案例教学法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药学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不断改革探索培养卓越拔尖创新医学人才
骨科临床教学中加强能力培养的探讨
优化三个效能载体提升高校内涵建设水平
医学生“职业身份形成”教育方法探析
科研机构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对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指导及思考
基于专利分析的科技创新发展态势分析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研究生“双轨合一”培养制度的实践分析
医学双语教学师资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调整卫生总费用结构降低个人卫生支出比重
在公共卫生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长学制医学生全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探讨
“互联网+”时代心血管病学教育新模式探索
构建药学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培养创新型药学人才
当前国内外医学教学改革的现状比较分析
医学院校医疗保险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药剂学理论教学改革的思考
北京某三甲医院管理人员出国培训意向调查分析
从学情调查探析高教改革的若干细节问题
加强小儿神经内科专业研究生临床思维的培养
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索与实践
神经外科精准定位技术的规范化临床教学模式实践
临床医学专业教育认证制度是国民健康的基本保障
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契机推动医学教育内涵发展
医学教育课程考核题库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专科医院手术室实施专科护士分组管理的方法及效果
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医学学位培养点评估常态化机制建设研究与实践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现场实习满意度调查与分析
《医学教育管理》第一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隆重召开
实施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管理的现状分析
对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考与体会
PBL联合CBL教学法在脊柱外科生产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在三级综合医院做好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实践体会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
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带来的困惑与挑战
发挥高等医学院校优势开展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继续教育
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问题导向持续改进医学院校教育管理
学研教协同的TBL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应用探讨
应用德尔菲法构建高校继续教育培训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某三甲医院主诊医师负责制实施前后医生工作满意度比较研究
典型病例结合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在内分泌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体育产业化 高校 运动人体科学人才
1目前国内体育产业化发展现状
体育产业,就是围绕着人们的日常体育需求而生产出来的体育相关产品,有专门从事经营服务的企业、部门、机构等等。这里包括的产品不仅指有形产品,还包括服务等无形产品。其涉及到的人员较为普遍广泛,与其他行业有较强的相关性,且能够创造众多的就业平台。体育行业属于第三产业,与工业有较强的联系,一般来说,工业愈发达的国家,体育产业结构也愈加完善。体育这种产业是与国际相接轨的,因为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一种竞技比赛,促使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沟通。然而我国体育竞技历史较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再加上对体育产业的重视期相较于国外较晚,而又想较早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这就使得我国的产业结构没有在经历较为成熟的过渡期就要与国外体育结构相接轨,这是十分不合理的。而且也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来规范体育产业行为,更多的体育产业主体,例如一些企业,组织等等都依靠国家来进行资金调度,生存和发展,这是违背市场规律的,而有的企业还没有摆脱传统的产业结构模式,在经营理念上较为落后,还有的企业存在一定的产权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体育产业有效发展的致命伤,因此,调整体育产业机构,明确产业规章制度,加强市场的自主调控,改变企业的经营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虽然我国目前的体育产业行情不被看好,但应该意识到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国民的体育锻炼意识也逐渐增强,因此,加强体育产业的人员队伍,挖掘体育产业的商业价值,培养适应体育产业发展需求的人体科学专业人才,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高校进行培养教育的重要目标。
2 国内高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培养概述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属于国家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学历,包含于体育专业范围之中。正因为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没有历史经验以及学科资料分析做研究,所以只能通过目前的实践来慢慢探索前进,但是可以预见随着国家体育行业的快速发展,这门学科将在未来的就业上起着重大的作用。之所以开创这门专业,其目的是培养出更多就业于体育保健康复型的人才和从事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的人才。通过对这些专业人才的培养,旨在将满足要求的人才分配到中等以上学校,或者是体育产业科学研究机构部门,以及体育运动的训练基地和以保健康复为内容的部门,工作内容是进行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学研究,以及体育运动和保健康复的指导工作。
人体科学专业培养在课程教学的内容上,涉及到了解剖学、生理学、力学、心理学、体育保健学等相关于运动方面的学科,主修课程有运动保健与康复及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教学涉及到的知识面虽然满足当前体育产业对于人体科学人才的要求,但是由于涉及到的学科,例如医学类学科需要较多的临床实践经验,其涉及到的知识体系也较为全面和深入,学生在这种目标培养下却不能进行经常性的临床实践,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进行理论学习,而实践的时间较短,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真正满足体育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虽然我国对于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但是目前医院等机构更多的是接收医学类学士学生,其他行业由于学位有关规定,就更加降低了人体科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3培养高校运动人体专业人才的有效措施
3.1提高学生主修课程的实践能力
要想使运动人体专业的学生更为符合社会的需求,就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要看重学生的理论基础,还要更为偏重于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可以将运动人体专业的学习年制从四年延长为五年,前三年主要是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在后两年专门进行医学、保健等主修课程的重点培养,而且要在最后一年进行专门性的社会实习,对于实习合格的学生颁发学位证书。
3.2重视运动人体专业学生的就业公平性
可以看出,国家在法律法规的制定上对人体专业学生的就业发展并不十分有利,而且社会对人体专业学生认同上也较低。所以,国家要在法律法规上给予人体专业学生一定的支持,例如针对大部分就业学生只颁布教育学学位问题,可以申请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在社会医疗以及康复等岗位的就业上,社会应该给予与其他专业学生的公平对待,通过理论以及技能的公平考核来进行岗位人员的筛选。
3.3推动国家体育产业化发展
国家体育产业有很强的发展潜力,虽然面对着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但是应该勇于面对,加快产业化结构的调整,改善市场机制,以竞争促进企业进步,一旦市场发展步伐加快,那么将会推动人体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从而为运动人体专业学生提供一个更为良好的发展环境。
4 结语
我国的体育产业虽然面临着产业机构不合理,市场机制不完善,企业理念较为落后等问题,但是应该可以看到其发展的巨大化潜力,再加上人们对于生活水平以及身体健康的愈加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带给了体育产业发展的巨大商机。而各大高校在面对培养运动人体专业学生的众多问题时,应该采用积极措施进行解决,相信通过高校、学生与国家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促进体育产业与人体科学专业学生就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建平.新世纪国内外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体育科学研究,2008,(3).
关键词茶产业;发展现状;对策;安徽休宁
中图分类号F326.12;S5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381-01
休宁县位于安徽省最南端,东经117°39′~118°26′,北纬29°24′~30°02′,恰处在北纬30°中国名优茶主产地神秘线上。全县总面积2 151 km2,地势南北高,中间低,起伏较大,垂直相对高度约1 500 m,地貌类型有中山、低山、丘陵和沿河平原等。境内山高林密,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天蓝水碧,茶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是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产区。
1茶产业发展现状
休宁县茶园总面积13 300 hm2,年产干茶7 200 t,其中名优茶2 000 t,年产值3.6亿元,效益达30 000元/hm2。全县21个乡(镇)均产茶,茶农18万人,2010年人均茶叶收入1 928元。茶叶精制加工企业共40多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年加工眉茶出口37 000 t,产品远销欧盟、东南亚、非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近5亿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眉茶加工出口基地县。自20世纪以来,开发有机茶成绩显著,现有有机茶园认证面积2 000 hm2,其余茶园已全部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先后被评为全国有机茶标准示范基地县、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三绿工程茶叶示范县,并享有“中国有机茶之乡”的美誉。
茶业是休宁县的民生产业,打造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优势产业、主导产业,仍然存在以下不足:茶园基础薄弱,单位面积产出效益不高;名优茶所占比例小,且品质参差不齐,质好价高的名优茶更少;无性系茶树良种推广存有误区,部分引种不当;茶叶加工条件不均衡,部分加工厂设备陈旧,卫生环境欠佳,工艺不够规范,茶叶质量波动较大;精制外销茶品质、花色品种单一,创新不足,加工附加值低下;茶叶卫生质量安全意识不强;高市场占有率的知名品牌少,茶叶品牌建设亟待加强。
2茶产业发展思路与目标
2.1发展思路
休宁县茶业经济的发展要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坚持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以质量建设为主线,突出产业链的技术规范建设,提高产品质量;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为核心,主攻国内市场,做精国外市场;以品牌和文化经营为带动,借助技术和文化创新,促进产品创新,拉动茶产品推广和茶业贸易;以招商引资为助力,带动茶业资本规模的扩大和技术、人才、品牌及资源整合能力的快速升级,加速产业链条的延伸[1]。
2.2发展目标
到2015年,实现全县茶产业综合产值达15亿元以上。建设生态高效茶园6 000 hm2,有机茶认证面积3 500 hm2,名优茶产量占总量的40%以上,产值占总产值的70%以上;培育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3~5家,争创国家级茶叶龙头企业1~2家,国家驰名商标2个,省著名商标或名牌产品4~5个,新培育茶衍生产品生产企业和茶文化传播服务企业2~3家;实现茶农年人均茶叶收入3 500元。
3工作重点
3.1茶园建设工程
核心是“生态、环保、有机、高效”,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在稳定现有茶园总面积或略有减少的前提下,坚持退、改、新辟同步发展。对山高坡陡、立地条件差、产量极低、种植效益低的茶园实行退茶还林;对占总面积70%左右的立地条件较好的茶园,逐年分批进行改造培育提升,按省级标准茶园建设要求,实施山、水、园、林、路综合治理,向施肥有机化、耕采机械化、防控绿色化发展,全面快速提升茶园管理产出效益;新辟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要吸取盲目引种的教训,选用适应当地栽培条件和适制当地干茶花色的当家良种。二是推行茶园规模化经营[2]。鼓励有资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龙头企业、合作组织或种茶大户,通过买断、租赁、转包、转让和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茶园经营权,实现茶园生产规模化,集约经营,提高茶园综合生产能力。
3.2质量提升工程
全面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加快形成从茶园到茶杯的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积极推行生产加工标准化,提升产品加工质量和卫生质量。重点抓好“两提升一改造”。一是全面提升鲜叶卫生质量,在茶园管理中,严格按照有机茶、无公害茶园操作规程要求,杜绝使用农药、除草剂等有害生产投入品,抓住源头,控制农残。二是全面提升产品加工质量,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培训推广,切实改观大宗炒青绿茶粗制滥造现状,着力提升休宁松萝茶、黄山毛峰、新安源银毫等名优茶的加工质量和产量。三是加快初、精制茶厂的清洁化改造,加工机械有待更新换代,茶厂环境卫生和加工卫生安全要切实抓好,逐步走向规模化、标准化、清洁化生产。
3.3品牌塑造工程
加强茶叶品牌建设的宏观策划指导,充分发挥茶叶行业协会作用,通过市场和政府抓好休宁茶叶品牌整合,以松萝茶品牌总揽全局,重点抓好针形、卷曲形、条形等精品名茶,开展争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活动。同时,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内外并举开展形式多样的推介活动,多方出击,唱响休宁茶叶,扩大休宁茶叶品牌知名度,提升休宁茶声誉。
3.4产业延伸工程
开展科技创新,借助公共技术平台,走茶产品精益化和深加工发展道路,使茶叶由“农字号”逐步向茶具、食品、饮料、医疗、保健、化妆品等领域扩张和渗透,延伸茶产业加工链,丰富茶产品种类,提高茶叶深加工附加值[3]。同时,实施“文化创造价值”战略,挖掘提升博大精深的休宁茶文化,建设休宁松萝茶文化博览园,开发茶旅游[4],推动茶经济,致富千万家。
4保障措施
4.1加强组织领导
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统筹县域茶产业的宏观战略决策,调配产业发展资源,协调茶产业发展过程的关键问题,做好全程管理和服务工作。
4.2加大资金投入
建立国家和省市茶业项目调度机制,积极组织茶业企业、茶产业服务机构申报国家、省市有关项目,争取各类基金和专项资金;加大茶产业招商引资力度,用好用活休宁县“十二五”茶产业发展规划的产业发展专项奖励资金,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加产业发展资金投入总量。
4.3狠抓任务落实
把加快茶产业发展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进一步明确人员,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奖惩,狠抓落实,确保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5参考文献
[1] 李湘萍.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村一品――正在崛起的茶叶专业村[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B12):166.
[2] 陈继府,叶友成,俞茂昌,等.桑洲茶叶生产现状和改进措施与发展前景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7):235-236.
健康服务和健康服务业的基本概念与范畴
健康服务的基本概念与范畴
WHO:“健康服务涉及疾病诊断和治疗、预防、健康促进、健康维护与康复的所有服务,包括针对个体和非个体的健康服务。”
“健康服务业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相关支撑产业”。(2013国务院40号文)
健康产业、现代服务业、健康服务业的相互关系
健康产业――是指与人类健康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
现代服务业――是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的国民经济新兴域。
健康服务业具有健康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双重属性,是健康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潜力、最有发展前景的服务业态。
我国发展健康服务业的背景与需求
国家层面:健康服务业具有扩大内需、吸纳就业的巨大潜力。围绕健康的产业布局与调整,是现阶段最为紧迫、最为重要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
社会层面:依据国务院40号文件布局要求,加快发展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服务,是深化医改、走出“怪圈”的必由之路。
国民层面:国外实践证明,发展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服务,是提高国民自身健康素质和健康水平行之有效的途径。
我国健康服务业的现状与挑战
我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医疗服务:一支独大,多元化办医格局正在形成;
健康管理:起步晚,发展快,服务单一,急需融合与提升;
健康保险:规模小,发展慢,前景看好,政策支持是关键;
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机遇
国民健康需求持续增长的牵引;
国家目标和配套政策的保障;
科研与技术进步的支撑;
医学目的与医学模式转变的导向。
健康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卫生总费用GDP占比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
健康服务业发展规模及水平不平衡;
对发展健康服务业认识和行动不统一;
健康服务相关的政策法规不配套;
健康管理服务是健康服务业中惠及民生面最广、吸纳就业量最大、稳增长效益最持久的支柱体系,是健康服务业增量的主体。经过1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健康管理学科体系基本形成、健康管理服务市场初具规模、相关产业链逐步建立,为健康管理学科及其服务业规范有序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健康管理创新理论与学科体系初步形成
统一了健康管理的相关概念
健康管理的概念:“以现代健康概念和新的医学模式以及中医治未病为指导,通过采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个体或群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评估、有效干预与连续跟踪服务的医学行为过程。其目的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健康效益。”
健康管理学的概念:健康管理学是研究人的健康与影响健康的因素,以及健康管理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新兴医学学科;是对健康管理医学服务实践的概括和总结,是健康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现代医学的重要创新;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医学科学知识体系。
健康管理学科范畴:健康管理学是在健康医学理论指导下,集医学科学、管理科学与信息科学于一体,重点研究健康的概念与内涵,健康测量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健康风险因素检测与评估、监测与控制,健康干预方法与手段;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与实施路径;信息技术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等。
健康管理医学服务的概念及要素: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是在健康创新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健康服务。服务的主体是经过系统医学教育培训并取得资质者;服务的客体是健康、亚健康、慢病早期或康复期人群;服务的重点是通过“零级预防”和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与手段对健康人群及慢性病高风险因素人群实施检测、评估和有效干预,对慢性病实施规范管理和控制。健康管理服务的两大支撑点是健康管理信息技术和相关适宜技术及产品的集成运用。
摘自:《健康管理概念和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2009》
健康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架构
健康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架构,包括健康管理学科基础、健康管理基本概念、健康管理基本理论、健康管理方法学、健康管理技术体系和健康管理职业技能等。
健康管理服务范围与服务提供
健康管理服务的范围
健康管理服务:是指从业人员运用健康管理理论、技术和资源,为健康人群和慢病早期以及疾病康复期人群提供旨在维护和增进其健康的一系列活动。
按服务属性:可分为医学服务和非医学服务,其中医学服务,又可分为基本医学服务和非基本医学服务。
健康管理服务(产品)的提供
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提供:主要包括健康教育与咨询、健康体检与评估、慢性病风险筛查与干预、慢性病康复与管理、中医养生保健、心理咨询、健康监测与医学物联网等服务。
健康管理非医学服务提供:主要包括养生保健、运动健身、生活美容与按摩、营养指导、健康旅游、养老与健康照护等服务。
健康管理(体检)医学服务机构发展现状
近十年来,我国以健康体检为主的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机构数量快速增长,发展规模不断攀升。据2013年估计,全国健康管理(体检)机构数量已由2005年的约两千家增加至一万家以上,从业人员近50万人,年体检人次超过4亿。
健康管理非医学服务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健康管理非医学机构逾60万家,从业人员3000万。
当前我国健康管理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健康管理服务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缺位;
健康管理服务人力资源供求矛盾突出;
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提供单一、质量参差不齐;
健康管理服务信息标准化和网络化建设严重滞后;
健康管理适宜技术与产品开发及集成应用明显不足;
规范的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模式和路径尚未建立;
健康管理服务付费机制不健全。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促进我国健康管理创新发展,必须转变观念,真正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高度来理解和把握;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原则;必须始终秉承“学术引领产业发展,产业推动学术进步”方针;必须致力于形成“产、学、研、用”相互协调、彼此促进的联动机制,坚定不移地朝着2020年健康管理“学科大发展,服务业大繁荣”的宏伟目标迈进。
进一步完善促进健康管理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
大力加强健康管理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
持续推进健康管理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
【关键词】生物制药 ;发展概况 ;现状 ;前景;人才需求
中图分类号:{C960}
一.生物制药的特点
1、投资大。国际上一个新药物的研制一般需2-3亿美元以上,我国生物制药业虽起点较高,但从基础技术开始新产品研制耗费的资金在5000-10000万元以上。
2、回报高。生物制药具有高回报的特点。一般来说一种新产品研制并进行大批量生产后的回报大概在10-15倍之间,新产品规模生产、上市2-3年后就可收回本金。
3、风险大。从刚开始确定生物制药项目开始,到产品临床试验,转化为大规模生产后可能因为各种生产资质到时项目失败,在业内有有句话形容生物制药行业,那就是有100家企业同时进行某种项目的研究,最总成功的也只有5-10家。
4、周期长。一个生物技术产品从头研制,到获得技术开发成功,最少需6-7年时间,再到临床运用、广泛推广还需2-3年时间,可见其开发周期相当漫长。
5、低污染。生物药品的生产制造一般在常温下进行,能源、原材料的消耗极少,对周围环境几乎不产生污染,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有一定的作用。
二.国际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概况
国际上的生物制药的发展是随着生物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形成的,美国发明生物技术并被运用生物制药行业,在以后的几年中在生物制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世界上第一家生物制药公司以后,世界其他国家也纷纷加入到生物制药行业的研究,并将这个领域作为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些取得成功的国家主要集中于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
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政府在研究经费方面大力扶持,而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则凭借政府对高新技术的扶持,准备在最有前景的领域站稳脚步走向最高点。
21世纪,世界各国都在改变科技发展的重点和战略目标,生物制药作为高科技和行业的支柱之一,是各国大力发展和扶持的行业。
三.我国生物制药业的发展现状
对中国来说,扶持本土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不仅对中国的医药领域有重要的意义,也对提升中国综合实力,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从生物医学产业分析,我国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研发力量薄弱,技术是水平落后;另外,项目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企业规模小,设备落后。这使我国与欧美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起步比较高,相对容易赶超世界水平。
正值我国改革开放之际,全球生物医药行业开始大发展。因此在这一新的领域的起步相对于传统行业要来得高,国际上最新的产品,经过几年消化后,我国医药企业也有自主开发和生产的能力。
总之,中国生物制药产业未来充满希望,生物制药产业将呈继续增长态势。
四、我国生物制药业的发展前景
与其他的行业相比,生物制造业可以说是生生不息,是最具潜力的医药行业。自其产业化以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5%以上,远超全球药品市场增长率以及全球GDP成长水平。
随着全世界对生物药业需求的增加,以及其带来的效益,全球的生物制药产业以空前的速度发展。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生物制药产业有了很大的进步,发展速度远超于其他子行业。但是仍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有明显的差距,目前我国的生物制药产业在整个医药产业领域中占的比重仍不是很高。“十一五”以来,中国在生物科技创新产业化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的科研项目和工程,使中国在这一领域有了好的发展优势。宏观调控下,生物产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趋势,生物科技水平飞速提高,重大生物科技研究成果产业化的速度加快,积聚日益明显。“十二五”期间,我国我国将继续加大力度推动生物产业的发展。在此期间生物医药必将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五.人才需求
由于生物医药行业具有高技术、高投人、长周期、高风险的特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虽然发展较快,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研制开发力量薄弱,技术水平落后;项目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企业规模小、设备落后等几个方面。因此,今后应该在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加大投人。
培养科研开发决策、管理人才:在知识经济中,人将真正成为最活跃的因素,人和技术的结合将超越资本、设备、土地等生产要素,成为新世纪最重要的竞争武器。生物制药属于知识密集产业,对人才及其素质要求更高。不仅要注意培养新药开发人员的科研水平,更要提高新药开发的决策水平。管理水平。必须把新药开发决策、管理水平的提高,上升到与技术水平的提高相同的高度。在生物制药行业,设备比较落后,人员技术力量薄弱,所以在此行业对人员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
【结语】
截至目前,我国的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技术政策,政府从上到下对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的支持和政策扶持;国内的国企和私企对生物技术的关注和生物技术的开发;而我国的生物制药领域也汇集了一大批自己培养和海外归来的高学历、高素质的科学家还有企业家,这四个方面的因素对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生物医药产业的投资回报周期比较长,在5-8年,而我国进入生物工程领域的时间还比较短,回报周期还不没有到来。预计在二十一世纪的前期将是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大丰收的时候。
【参考文献】
[1] 王飞娟 张爽 王燕. 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J].华章, 2011,(33):344.
关键词:健康产业;统计指标体系;行业分类
中图分类号:G47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健康产业的内涵
健康产业是涉及医药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的新兴产业。国内外对健康产业的理解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但不管是狭义还是广义的健康产业定义,都包含了两项产业活动,一项是制造经营活动,一项是健康服务活动。其中,对于广义的健康产业而言:在制造经营方面,包括这些产品的生产经营,如医药、保健品、食品饮料、医疗器械等;在健康服务方面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休闲健身等。[1]
从健康消费需求和服务提供模式角度出发,健康产业可分为医疗性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类,并且可以形成四大基本产业群体,即: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传统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和保健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2]
2.健康产业统计指标建立的必要性
2.1健康产业统计指标建立的必要性
党的十六大提出提高国民健康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2012年党的十报告指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其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被列为重要建设目标。这些政策的出台为中国的健康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从国家战略来说,发展健康产业也是提高国民生活水平、降低医疗成本的要求。现在各国均在抓紧制定和实施“国家健康促进”行动规划,健康管理及其相关产业成为重点关注领域与优先发展方向。
健康产业面临日益增加的需求,最终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目前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据统计,目前在全球股市值中,健康产业相关股票的市值约占总市值的13%左右。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美国的医疗服务、医药生产、健康管理等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5%,加拿大、日本等国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超过10%。健康产业中生物科技的重点突破,正在迅速催生新的产业革命,孕育着大规模的产业化。在我国,健康产业仅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5%,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据测算,到2015年我国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4万亿-5万亿元,至2020年,我国健康产业的市场国民将达到10万亿元。[3]
健康状况的改善对经济增长有明显促进作用。有学者认为,“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健康改善同其他有价值的生产要素一样,促进了经济增长。”防病于未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全新健康理念。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全球有70%的成年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为具有改善机体亚健康功能的保健品提供了巨大的商业空间。目前,人们的健康消费由单纯的治疗向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复合型模式转变,与健康有关的产品、设备、服务、等将全面进入健康消费领域。[4]
健康产业横跨国民经济中第二产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涉及面广,管理部门多,给健康产业宏观管理和规范发展带来挑战。为党政领导、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准确、完整、系统的信息,为国家制定政策、计划、指导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依据,为企业进行经济效益比较分析、市场预测,发现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基础数据,亟需建立一套健康产业的统计指标体系。
2.2 健康产业统计指标建立的原则
用一种能够获得公众认可的指标体系衡量和判断事物的价值与优点,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指标就是将抽象的、难以测量的社会概念翻译成可以考察、分析的操作性术语。对健康产业统计指标的建立,是要将统计目标中模糊的难以测量的部分进行量化、细化,把抽象的、原则性的目标具体化、可操作化,要以科学性、可操作性、导向性、动态性为原则对指标进行构建。
3.讨论与展望
根据上述研究分析,通过现有统计系统和统计数据,辅助少量典型调查,可提炼出健康产业的统计指标体系,该体系的提出可为目前健康产业相关数据的统计提供依据,为政府决策部门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提供参考。
3.1 加强数据指标前瞻性研究
统计数据是政府决策部门制定宏观决策和实施科学管理的依据,健康产业指标体系建设应紧密围绕健康产业建设、运营、管理的需要,及时提供翔实可靠的数据信息。开展前瞻性研究,全面发挥经济信息、咨询、监督的整体功能的作用,根据统计指标反映的健康产业相关行业的规模、结构和发展水平,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政策,为科学有效的管理提供有力的依据。
3.2强化统计分析功能
挖掘统计数据的价值,使统计指标体系更好地为科学决策、科学管理服务,首要条件是提高统计分析能力。运用统计数据开展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与分析,加深对健康产业发展的认识,为决策中的难点和热点,为寻找新的增长点,加强统计分析能力的建设,注重统计分析方法和手段的研究,花大力气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统计分析专家队伍,积极开展超前的研究工作来支持统计分析工作,使统计工作摆脱“事后调查” 的被动局面,提高服务的时效性,适时建立健康产业统计年度报告制度。
3.3保证指标体系相对稳定性
在指标建立初期,应对指标体系内容进行不断摸索和创新,调整和淘汰统计指标体系中不合适的指标,这在指标体系的建立初期是必要的。在指标体系基本确立后,为增加数据指标的纵向可比性,保证健康产业统计数据的客观性、连贯性和完整性,指标体系应保持相对的稳定。
健康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是制定健康产业政策、促进产业发展和合理规划的重要依据,是加强科学宏观管理和决策的必要手段,是政府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基础,是对产业政策执行情况实行监督和检查的有效工具,其统计指标体系建设质量直接影响政策执行的效果。
健康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确定统计指标体系是推进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一步,今后,还要根据时展,技术创新情况不断的选择和重置指标,使健康产业统计指标体系覆盖面更广、内容更详实、信息更准确、敏感性更强、代表性和独立性更好,更加符合实际。
参考文献:
[1] 朱芳华,翟俊霞等.京津地区健康产业状况及其对健康服务需求的分析[J].河北医药,2011.12,3806-3808
[2] 宫洁丽,王志红等.国内外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河北医药,2011.7,2210-2212
[关键词] 重庆市;老龄产业;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620 [文献标识码] B
一、引言
老龄产业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而出现的新兴产业。人口老龄化和养老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也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老龄产业的发展是帮助解决这个社会问题的关键。因此,老龄产业的发展相当的迫切,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潜力。老龄产业是指以老年人为服务对象,满足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为老年人提品和劳务的营利性的或福利慈善性的产业,是为老年人提供特定商品和服务的行业总和。2012年,中国老年人口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需要有相应的产业来应对规模如此之大的一个人口群体的各种需求。2010年底,重庆市年满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538.9万人,约占总人口数的12%,人口老龄化程度居全国第六位。据预测,2015年,全市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637万,平均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白潮”的冲击导致家庭赡养人口的增加,必将使家庭负担、社会负担不堪负重。
因此,研究重庆老龄产业的发展为缓解重庆老龄化问题,推动重庆经济发展极具现实意义。本文将从重庆老龄产业的需求-人口老龄化以及老龄产业的供给-老龄产业现状分析重庆老龄产业发展潜力并提出发展的对策。
二、重庆老龄产业的需求-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重庆人口老龄化趋势非常明显,且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相交织,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将急剧增加。
(一)重庆老年人比重不断加大
2005年重庆市65岁及以上人口的数量为307.7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1.0%,2010年年底,全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39万,占总人口的16.44%,比2009年增长5.05%;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约12%,比2005年增长了1个百分点,这个比例远远高于全国老龄化平均水平,人口老龄化程度居全国第六位。据预测,2015年全市老年人口将达637万人。
(二)重庆市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明显
2000年,重庆市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只有1.1%,2005上升到了1.6%。2010年底,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69.3万人,占总人口的2.11%。其中100岁以上的老寿星达到932人。由此可见,重庆市老年人口向高龄化发展的趋势明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高龄老人的数量还将持续增加。
(三)老年空巢家庭增加
随着社会转型加快,人口流动和迁移加速,代沟问题越来越突出,老少两代人都要求有独立的活动空间和越来越多的自由,传统大家庭结构向小家庭转变,单个老年人和老年夫妻独自生活的老年空巢老人181万余人,约占全市老年人口43.72%,其中单身空巢老人31万多人。农村空巢老人家庭数已占到农村老人家庭的56.7%。此外,全市纯老人家庭人口数已达79.57万人。据人口专家预测,到2036年,重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1084万人。
另外,重庆市失能半失能老人也比较多,所以在超过538.9万的老年人口中,3%~5%的老年人需要机构养老服务,7%~10%的老年人需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85%以上的老年人主要靠家庭照顾,对老龄产业存在巨大的需求。
三、老龄产业的供给-老龄产业现状分析
2012年,为加快发展老龄事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重庆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过去的几年里,重庆市为发展老龄事业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效。老年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初步建立,五保老人供养标准翻了两番。养老服务设施和服务能力有效增加,敬老院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全市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18.9张。老年维权和优待工作不断加强,建立了市、区县(自治县)、乡镇(街道)三级法律援助工作体系,老年人合法权益得到有力保障,敬老优待服务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全市老年活动场所日益增多。老年文体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初步形成了以老年大学为龙头、以各类老年学校为补充的老年教育网络体系,老年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加强,老年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但重庆市老龄产业发展仍然处于初步阶段,其发展严重滞后于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和老年消费群体的巨大需求,甚至形成了“厂家不愿做,商家不愿卖,消费者无处买”这样一个的怪圈。
(一)重庆市老年用品市场发展滞后,供不应求
老年用品市场发展滞后,老年人的整体购买力在提高,消费观念也逐渐改变,老年用品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特殊生活用品却极其短缺,如老人床垫、手杖、轮椅等以及辅助商品如老花镜、助听器、假牙、假发等,仍然尚未形成规模,很难找到专营店。老年用品主要集中于食品和医疗保健类用品,两者占了老年人用品的50%~60%。
(二)重庆市老年服务资源不足,供需矛盾突出
重庆市老年服务设施严重不足,服务的项目和内容不全,服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老龄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重庆市的养老服务主要是福利性质的,比如养老院、敬老院等公益机构,社会参与度比较低,民办养老机构不多,且已有民办养老机构存在投资大、回收慢、入住率低以及在服务内容和质量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规模有缩小的趋势。自2000年以来,重庆加大了城乡福利设施的建设力度,全市福利机构的硬件有所改善。在市一级,通过新建和改扩建老人生活楼、康复楼、综合楼等,新增床位400多张。在区县、街道等新建或改扩建了福利院、社会福利中心、老年公寓等老年福利服务机构,主城区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覆盖面达80%以上,六大区域中心城市达60%以上。但重庆市目前需要社会机构提供养老服务的老人约25万,而目前能提供的养老床位仅11.5万张,存在巨大的缺口。
(三)重庆市养老基本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近年来,政府对老龄问题的解决和政策的扶持,重庆市城乡养老保障体系基本建立。2010年末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570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达到每月1481元,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截至2011年,我市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城乡老年人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全市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625万人,基本实现城乡老人“应保尽保”,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标准化率分别达到41.8%和42.5%,老年人就近就医条件大幅度改善。全市有养老机构1297所,社区托老所和日间照料中心200多个。广泛开展老年文体活动和发展老年教育,据统计,全市建成老年活动中心(站、室)7183所,参加老年文化体育活动的城市老年人超过25万人。
但重庆市养老基本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第一,尽管扩大了社保覆盖面,但社保金仍然难以负担日益高昂的医疗费用,且手续繁琐,限制较多,尤其是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严重。另外,农村以家庭养老模式为主,但空巢问题越来越严重,其他养老模式的补充非常迫切。同时,农村老人养老观念落后,养老保险金额较低,对于养老院、敬老院等的需求很低,导致了养老的困境。第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比较单一,没能形成多元化的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体系,比如说社区医院、老人医院等社区服务机构比较少,不能帮助老人就近就医解决就医难的问题。社区敬老院、社区托老所、社区老年学校等社区养老机构都未能配套形成,未能为老年人提供多方位的服务。
四、重庆老龄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老龄产业具有经济和社会双重性,因此体现明显的福利性和盈利性并存的特点,其中盈利性的产品和服务相对其他行业来说利润率相对较低,而老龄产业相当一部分是福利性的。政府作为老龄产品的主要提供者,应发挥其外部性,达到效应最大,督促和保障其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适时调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水平,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和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加强老年社会救助力度等。
(二)扶持民办老龄产业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老龄产业,推动老龄产业快速发展,解决供需矛盾
老龄产业总体而言属于微利行业,市场发育不够,产业化程度低,需要政府扶持。重庆老龄产业的发展应该在政府的主导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向社会福利逐渐。比如: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提升企业、社会大众参与老龄产业建设的积极性;降低准入门槛,激励老龄企业和投资者的积极性等。同时,政府应该大力协助,为养老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加大对发展养老产业的宣传力度,努力为养老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完善保险制度建设,开发商业性养老护理等补充保险,建立以房养老、消费养老和土地养老等模式。要促进全社会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调动广大群众支持和参与发展养老产业,推动养老产业发展,使其逐步成为重庆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三)加大老龄产业的投入力度
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社会资源发展老龄产业,从社会上广泛筹集与建立老龄产业发展的专项基金,要做到每一笔钱的开支清清楚楚,责任到个人,提升资金的使用率。
(四)成立老龄产业协会,搭建老龄产业平台
中国老龄产业协会于2010年1月30日在北京成立。广东省、宁夏省等省分均成立了老龄产业协会。因此,应尽快成立重庆市老龄产业协会,并鼓励各区县积极成立符合自身地市特点的行业协会,培育重庆市老龄产业并促进老龄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五)推动老龄理财产业的发展
重庆市老龄化存在明显的“未富先老”的趋势,而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是“低水平、广覆盖”,导致老年人可支配入较低,仅仅依靠养老金难以维持老年的生活开支。因此需要对养老的资金进行科学管理,增加老年人的财富收入,转变老年的消费观念,提高老龄产业的有效需求以推动老龄产业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陈元刚,秦雷,周园.推动重庆市老龄产业化发展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2)
[2]谢建华.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的理论和政策问题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
[3]李齐云,崔德英.老龄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山东经济,2008(1)
关键词:渝中区 健康产业
一、健康产业的含义和统计分类
健康产业是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的服务活动,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按照国家统计局关于健康产业的统计分类标准,可以将健康产业分为四大板块,分别是:医疗卫生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健康保险和保障服务、其他与健康相关的服务,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共57个行业小类。
表1.国家统计局健康产业行业分类
二、2015年渝中区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一)单位数量不多,行业覆盖较为齐全
2015年,渝中区健康产业法人单位631家,占全区总量的2.9%,其中,非企业单位193家,企业单位438家,规模以上企业单位53家。从构成看,其他与健康相关的服务单位数量最多,达297家,占总量的47.1%,其次是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达252家,占总量的39.9%,健康保险和社会保障服务数量最少,仅3家。分地域看,两路口以150家单位高居榜首,其次是解放碑(117家),第三是大坪(97家),化龙桥数量最少,仅7家。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渝中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健康产业体系,涵盖了《健康产业分类》15项行业分类中的13项,覆盖率达86.7%,具备了较好的产业基础。
(二)经济总量大,医疗卫生是产业主体
2015年,渝中区健康产业实现增加值74.7亿元,占GDP的7.8%,成为支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
医疗卫生服务是产业主体。渝中医疗卫生资源丰富,传统优势明显。2015年,医疗卫生服务业法人单位79户,创造增加值48.8亿元,占总量的65.3%,远超其他3个板块,成为绝对的产业主体。可见,受传统产业发展结构影响,医疗卫生服务行业基础雄厚,构成了全区健康产业最主要的部分。
其他与健康相关的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是两大支撑。从目前的产业构成看,其他与健康相关的服务业板块全部由健康相关产品的销售业构成,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主要由政府与社会组织健康服务、健康教育服务、体育健身服务等三个行业构成。2015年,两大板块分别创造增加值15.1亿元和10.9亿元,占总量的20.2%和14.6%,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健康保险和保障服务是发展短板。从目前的发展水平看,在区保险机构基本从事较为传统的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不开展或只零星开展健康和意外保险,专门从事健康和意外保险的机构没有,社会保障类机构数量也很少。2015年,该板块创造增加值仅占总量的0.01%,规模微乎其微。可以说,该板块的发展存在缺失,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短板。
(三)从业人员行业分布较为集中
2015年,健康产业从业人员共计4.0万人,占全区总量的6.5%,其中,医疗卫生服务2.5万人,占比最大,达62.5%,其次是其他与健康相关的服务,达0.9万人,健康保险和保障服务人员最少,仅45人。
(四)规模以上企业发展较快
1.企业数量迅速增长
2015 年,全区规模以上健康产业企业53个,其中,健康产品销售类40家,医疗卫生服务8家,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5家。单位数量占全市比重为8.5%,较2014年增加11个,增长26.2%,增速较全市高8.6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增速(6.4%)19.8个百分点。
2.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增加值16.8亿元,占产业总量的22.5%,其中,批发零售业占绝对优势,达14.3亿元,其余行业合计2.5亿元。全区规模以上健康产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2.7亿元,,占全市24.7%,较上年增加53.0亿元,增长35.4%,增速较全市快19.2个百分点,较全国(13.0%)高22.4个百分点。亿元以上企业共17家,占规上总量的32.1%。其中,年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特大型企业有5家,分别是:重庆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医药集团医贸药品有限公司、重庆桐君阁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和平药房连锁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医药集团药特分有限责任公司,年营业收入在1亿元-10亿元之间的企业有12家。
3.就业带动力不断增强
2015 年,全区规模以上健康产业企业吸纳从业人员 0.9万人,占全市14.0%,比上年增加0.1万人,同比增长20.5%,增速较全市慢4.1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增速(9.2%)11.3 个百分点。
三、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创新服务,为医疗机构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从交通配套、市政配套、服务配套等多方面入手,为在区医疗机构、特别是三甲医院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来渝中看病的患者营造良好的就诊环境,尽量减少大型医疗机构的搬迁和外区医疗机构的分流,从而保证医疗卫生行业的稳定发展,为整个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招商引资,吸引健康保U类机构入驻
充分发挥渝中区金融业发达的传统优势,在招商过程中,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吸引一些健康保险类大型机构入驻,同时科学引导在区保险机构开展或者多开展健康保险业务,弥补健康保险和保障服务发展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