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13:0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财务收支、重大经济决策、内部控制执行、个人经济责任等情况进行全面审查和评价。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与风险要远远大于一般项目的审计。如何认识审计风险,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表现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由于审计人员本身的失误或其他客观原因,未能全面了解责任者所在单位的情况而造成的估计和判断,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结论不实,对被审责任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作出不恰当评价的风险。
在审计实践中,我们常见的风险有以下方面:
(一)审计准备阶段的风险
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前未按规定的审计程序开展工作而使被审计对象以不按法定程序进行操作为由提出异议或申请行政诉讼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
1.没有坚持“先审计后离任”原则,我们目前的经济责任审计通常都是在责任者调离原单位且到新单位上任以后,审计工作才介入,为审计核实、定性、评价带来困难。
2.忽略审计通知书的时间界限,不是在实施审计前三日把审计通知书送达被审计单位并抄送责任者,而是电话口头通知,甚至在进驻审计日才把通知书送给被审单位。
3.审前不作调查,对责任者和所在单位的情况心中无数,编制的审计方案通常都是一个模式下来的,流于形式,抓不住重点,责任不明确,措施不到位。
(二)审计实施阶段的风险
审计实施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因专业技能、政策水平、综合素质等主观和客观原因的影响,导致审计结果产生偏差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
1.取证风险。如果审计人员所取得的审计证据不完备就不能满足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就会导致审计结果偏离事实,而产生风险。
2.检查风险。指审计人员由于在实质性检查的现场作业中所造成的失误使审计结果偏离事实的可能性。
(三)出具报告阶段的风险
出具报告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审计人员由于出具的审计报告对审计事项把握不全面,对责任者的经济责任评价不准确,未能按照规定征求被审计对象的意见,给审计主体带来不良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1)没有按审计规范征求被审单位和责任人对审计报告的意见,或口头上征求意见而不要求书面意见。(2)对被审计单位和责任人提出的异议不去核实也不作解释。
(四)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由于缺乏具体的操作规范,审计评价指标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不能很好地体现出领导干部的差异性,使审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受到了质疑。主要表现在:我国目前已形成以《审计法》为核心的审计法规体系,但是法律法规自产生之日起就具有滞后性,滞后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当前的社会经济活动日趋复杂,法律法规约束的范围之外存在许多合理不合法问题。
(五)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此风险主要表现在:(1)现在的审计人员一般都不具有复合专业背景,专业知识基础单薄,不能适应出现的新情况。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广,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查账能力,还要熟悉宏观经济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具备综合判断分析能力等,但是目前大部分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审计人员目前仍采取传统的审计方法,只注重实质性测试,对账、证、表检查后出具审计报告。未能采用以内控制度测评为主的现代审计方法,不能确定审计重点、突出审计重点,难以保证审计质量,从而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2)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高,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一般是干部个人,一旦追究责任,多方的说情者,软磨、硬泡等方式方法往往让原本就很薄弱的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经受更严峻的考验。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严格履行相关审计程序
审计程序是为保证审计质量而制定的必须经过的法定工作顺序,程序的违背和遗漏将严重影响审计的效果,增加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审计既要严格执行《审计法》规定的审计程序,又要做到依法审计、依法处理处罚。作为一项特殊的审计事项,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严格履行以下法定程序:
第一,审计准备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审计立项、编制审计方案、下达审计通知书等审计程序,审计立项必须有受托依据,由干部主管部门或纪检监察机关向审计机关提出审计委托建议;审计方案的编制必须详细、认真,做好事前调查,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下达审计通知书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和“两个暂行规定”的日期要求。
第二,审计实施阶段。应切实贯彻“双向承诺制度”,即审计双方要对相应的事项作出书面承诺,被审计单位对所提供各种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做出承诺,审计机关则作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承诺,在审计取证过程中,应注意审计方法的科学性以及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
第三,审计终结阶段。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前,需要征求被审计单位及其领导干部的意见,允许提出异议,并把好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结论的复合关。
(二)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制度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新的审计监督形式,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完善,评价标准不规范,必须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制度,制定操作性强的审计具体实施办法,使其在审计内容、操作程序、方法体系、评价结果应用以及部门协调等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规范性。
关键词: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风险;防范
任中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领导干部在职期间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所收集的会计资料不可靠、不真实、未能全面了解责任者所在单位的情况而做出了错误的估计和判断,从而导致对责任者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准确或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引起不良后果的可能性。
一、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与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对比
从审计工作量和审计力量来看,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量比离任审计少,由于工作量少,因此需要的审计力量也就相对少。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时点可以根据相关部门的需要灵活确定。比如一个任期五年的领导干部,可以在任期对其内进行一至两次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也可以在这五年期间,对其作出的重大决策及时进行专项经济责任审计。这样一来,在领导干部离任时,可以极大的减轻审计人员的工作量。而离任审计却是在领导干部离任时,要对其长达五年的经济责任进行全部审计,需要众多的审计人员和审计人员工作量大也是可想而知的。
从审计时效性来看,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时效性比离任审计更强。任中审计可以对领导干部在职期间经济责任进行及时的审计,如发现问题,相关部门可以进行时事监督,还可有效的帮助领导干部纠正错误,为国家减少损失。就算领导干部错误已成,进行任中审计也能很好的分清责任,找到相关责任人,解决问题。离任审计审查的事项时间跨度大,要对领导干部离任后所有重大和不重大事项进行统一审计,因此不能做到像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一样如此的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如果再加之单位财务部门人员如有变化,则对所审计的事项难度就会加大,那么对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效力就会大打折扣,其效率和效果也自然不如任中经济责任审计。
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作用来看,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侧重于监督,离任审计的结果更侧重于评价。离任审计的审计结果在领导干部离任后,对领导干部在任期间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评价的作用大于监督的作用,因为领导干部已离任,之前与领导干部有关的事项已成定局,这时审计结果只能对其以前的事项进行评价和作为以后任用、考核的依据。而任中审计的审计结果不但能动态的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能对在职领导干部的行为进行监督、规范,有助于廉政建设。
从审计难度来看,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各有其难度。离任审计由于时间跨度大,涉及的相关人、事、物也多,因此组织和开展离任审计工作难度自然也就大。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由于近几年才逐渐被重视,很多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对其认识度还不够,多少带有抵触情绪,如在获取任中审计资料时,由于领导干部还在职,不配合任中审计而不提供完整的审计资料也是有可能的,由此给任中审计带来一定难度。同时,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因此对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进行评价时,也存在一定难度,但离任审计在我国已开展十几年,在进行结果评价时,其难度总体小于任中审计。
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防范
经过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的对比,作者发现了以下具有任中审计特点的审计风险。
1. 来自审计对象的风险
首先,从审计难度来看,存在被审计对象不配合甚至阻碍审计工作,从而导致相关审计风险的可能性。比如,由于任中审计并没有得到领导干部普遍认可,甚至存在抵触情绪,在被审计过程中有可能故意刁难审计人员,导致审计人员不能获取完整的审计资料,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从而引起审计风险。这时,我们就需要被审计对象为任中审计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审计环境,领导干部应转变思想,提高认识,积极配合工作,自觉接受监督。同时,纪检监察机关应积极主动配合审计工作,对被审计对象的违法违规行为就及时查处,绝不留情,保证审计工作正常进行。
其次, 由于考核压力而带来的审计风险。有些领导干部想急于提高政绩或达到考核要求而进行造假,在明知道会被进行任中审计的情况下,其造假手法则会更加隐避和高超, 由此增加审计难度而加大审计风险。这时,可以加强对被审计对象的职业道德教育,经常对其进行相关培训,还可以加大违法违规的处罚力度,对以后想造假的人员起到警示作用。
2. 来自审计人员的风险
首先,从任中审计工作量来看,由于其比离任审计少。就容易给审计人员造成一种错觉――工作量少,工作难度就小,则不需要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样一来,审计人员就容易掉以轻心,工作易出错,就可能增加审计风险。其次,从任中审计结果的作用来看,审计人员可能因监督不到位而引起审计风险。如上述提到的,被审计对象更高超和隐避的造假手法,需要审计人员更认真和小心的去识别这些风险;再如,被审计对象做出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发展的决策,这时需要审计人员在审计或评价时结合现在和未来考虑更多的因素,以防未来该决策出现问题后再来问责,这也需要审计人员加强监督。对于这两方面风险,可以从加强审计人员责任心、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自身业务素质来预防。
3. 来自审计评价的风险
从审计难度可知,任中审计结果的评价难度比离任审计大。从这方面来说,虽然我国经济责任审计普遍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但是离任审计在我国也开展十几年了,多少还是有一些固定化和程序化的评价标准。而任中审计开展时间短,总体不如离任审计成熟,由此因评价失误而带来的审计风险也较大。在这一点上,审计人员可以在离任审计的评价体系下,适当增加适合任中审计的指标,同时删除不适用指标,以适应实际情况。当然,最根本的还是尽快完善任中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三、结语
总之,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审计环境日趋复杂化,审计风险已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特别是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审计风险突出性。因此,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及被审计对象都应积极参与到任中审计风险识别和防范中,从根本上有效控制审计过程中的风险。(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财会研究与开发中心)
参考文献:
[1] 封扣琴.关于完善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3(31).
[2] 唐丽茹. 浅议经济责任审计风险[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20).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存在的现状及原因
(一)审计项目计划不到位存在的审计风险
由于人动无固定规律(换届除外),目前,审计部门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大部分是根据组织部门临时委托通知进行的离任审计,只有小部分(主要是任中或任前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部门年初通过制定项目计划来实施的。2009年和2010年,我局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由组织部门临时委托的项目就占全年经济责任审计计划项目的85%和88%。而组织部门临时委托的离任审计项目,往往项目集中,数量多且要求完成审计的时间又很短,有的甚至连进行完基本的审计程序的时间都不够,特别是有的责任人已经调离了当前岗位(有的已提拔到新岗位)。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这种不确定性,使得经济责任审计项目难以计划到位,有的势必造成一些离任审计项目审计流于形式,只是走一个审计的过场而已,审计部门出具的审计结果报告权威性要大打折扣,更不要说具有参考价值了。审计部门接受这样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存在很大的审计风险。
(二)审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审计风险
1.审计程序不到位带来的审计风险。由于有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一次性安排项目多,且要求完成的时间短,而审计部门的审计人力资源又不够,因此,有的审计机关为了完成任务,就不按合法的审计程序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有的审计程序被忽略或者被简化,特别是由于时间紧,有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只有压缩审计实施时间,有的则减少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时间,经济责任审计中这种审计程序的不到位,将为审计的合法性以及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带来一定的隐患,形成很大的审计风险。
2.审计取证不合规存在的审计风险。审计取证不合规不论是存在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还是存在于其他类型的审计工作中,都会对审计产生不良的后果,形成审计风险。由于有的审计人员责任感不强,风险意识淡薄,在经济责任审计取证时未做到合规、合法,因此留下了审计风险。
3.审计证据不充分带来审计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说,审计工作就是围绕审计取证来开展的,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审计证据,从而得出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审计人员形成的审计意见没有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作为支持,审计披露的事实和做出的审计结论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形成审计风险。实际工作中,审计证据不充分带来审计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有的审计人员忽视基础工作,对被审计单位环境证据和一些特殊审计事项的取证不充分,未做到严谨细致,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审计结论失去了可靠的依据。如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及其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评价,或者提出加强管理完善内部控制的审计建议,有的审计人员由于忽略而没有对以上环境证据进行取证。有的审计人员追求证据数量,忽视了证据的质量,使审计证据代表性不强,难以充分支持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留下审计风险隐患。二是审计取证相关性不强。由于时间紧导致审计实施不彻底,审计人员对一些隐含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难以及时、全面、准确地把握,收集的审计证据与审计事项或审计目标的关联度不高,关键和核心证据有时未能及时取到,造成审计取证相关性不强,难以有力支持审计结论,形成审计风险。
4.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失真等外在因素形成审计风险。会计信息化使得电子会计数据可以快速地复制、删除、修改,会计信息容易被篡改,使利用会计信息系统作弊变得更加容易和隐蔽;有的单位个别财务人员甚至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有意识的舞弊,甚至着力隐藏严重的经济犯罪,手法隐蔽性较强,使审计人员难以发现,给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埋下了隐患,加大了审计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5.审计人员素质问题带来的审计风险。由于审计人员的素质原因,如查账技能水平低,工作方法不当,财经法律法规掌握不够等,或者审计组人员内部沟通不够,协调配合不够,审计组长、主审对审计情况不能完全掌握,导致遗漏重要审计事项或隐瞒重要审计发现问题的情况,形成一定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评价中存在的审计风险
1.由于地方审计机关受地方政府的领导,政府意志有时极大地影响了审计评价的客观公正性和准确性,特别是对有意向将要提拔或者已被提拔的责任人,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就容易产生人为意向性的导向,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
2.有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超越了审计范围,脱离了经济责任进行评价,从而带来审计风险。
3.有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轻问题,重业绩的现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对存在的问题轻描淡写,对责任人做出的业绩歌功颂德,甚至夸大其词,不实事求是,从而造成审计风险。
(四)审计过程中存在的廉政风险
由于有的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较差,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索贿受贿;,用经济责任审计中查出的问题做交易,;利用职权拉关系,为个人谋取不正当利益,这也必然会形成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廉政风险。
二、防范和规避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对策
针对经济责任审计中产生上述风险的现状及原因,为有效防范和规避审计风险,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对策进行防范和控制。
1.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领导工作。为避免审计项目风险,应加强相关部门间的协作配合,由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等有关部门组成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合理安排和部署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对于无法按照审计程序进行或不符合法定程序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审计部门应该不立项,不对该项目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以合理规避审计风险。
2.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计划工作。未逢换届时,审计部门应适当计划安排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或任前经济责任审计;若逢换届时,审计部门应与组织人事部门加强联系和沟通,并由组织部门负责,分期分批对拟审计对象适时通知审计机关,明确工作要求,确保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有效避免审计风险。
3.进一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程序,严格依法审计。审计人员应严格遵守《审计法》及《审计法实施条例》等审计规范性文件的规定,这既是降低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审计质量的要求。应严格法定程序,在审计的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按规定程序办事,将《审计法》贯彻于审计活动的始终,特别要注意加强和完善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依法取证工作,在提升审计质量的同时,提高审计取证的风险意识,规避审计实施中存在的风险。
4.分清责任,规避责任风险。为防范会计信息化及会计信息失真等外在因素造成审计风险,要求被审计对象对提供的资料做出承诺,明确划分会计人员责任和审计人员的责任,有效规避审计人员的责任风险。
5.为规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风险,在作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时,应尽量遵循以下评价原则:
(1)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既要客观评价存在的问题,也要如实评价取得的业绩,要避免有所偏颇。
(2)要评价审计了的事项,不评价未审计的事项。
(3)要评价与经济责任有关的事项,不评价与经济责任无关的事项。
(4)要评价审计证据充分的事项,不评价审计证据不足的事项。
关键词: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风险;模式探究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前言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能够对领导干部在任期间的管理情况进行有效评估,对领导干部是否发挥作用,是否能够促进企业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监督和管理作用。医院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加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利于对医院领导干部腐败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从而更好地促进医院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含义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主要针对于企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查、评价,对领导干部在任期间的工作情况进行有效评估。但是在审计过程中,可能由于审计程序设计不合理、审计方法存在问题,对其作出错误的审计判断。对此,在利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如何对审计工作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提升任期经济审计责任的效果和可靠性,对当下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1]。
现阶段,针对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问题,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为主,能够更好地应对当下审计环境,以风险分析评估作为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内容。在应用过程中,可以将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领域,进而对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本文在分析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问题过程中,以医院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为主,并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进行应用,通过采取审计计划制定、审计过程监督、审计报告复核的审计流程,更好地保证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问题探讨
医院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在对其进行审计过程中,要注重审计计划制定,并对审计实施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保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能够对审计各个阶段进行有效处理,从而保证审计工作符合实际发展需要[2]。
(一)审计计划阶段
医院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要注重对内部审计计划的有效制定。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以下几点问题:首先,考虑到医院在当下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经济情况,并对医院管理变化情况进行把握;其次,对医院发展战略目标进行明确,考虑其日后发展的选择情况,并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相关变化情况进行明确;再者,对医院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情况进行考虑,对出现的人动情况进行分析,保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符合现阶段变化情况;最后,考虑到之前年度审计结果,对组织内部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进行解决。一般来说,审计计划要考虑到医院内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受托性,保证组织人事部门能够在审计过程中,考虑到这些问题,将相关审计信息传递给审计决策者,保证审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3]。
(二)审计实施阶段
医院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要注重从以下几点对问题进行考虑:
1.注重构建审计小组
审计小组的构建,主要是根据医院内部任期经济责任设计计划,配置审计组成员,能够对审计任务进行有效完成。在审计小组组建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小组的知识结构以及专业性,能够对医院实际情况进行考虑,可由医院内部人员进行参与,保证审计工作具有更高的真实性。
2.加强审计调查
在进行审计过程中,需要对审计单位进行调查。审计调查主要涉及到医院整体发展情况以及医院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并对被审计人员在任期间的经济贡献情况进行调查。调查过程中,可采取资料查阅、座谈会、汇报工作等形式对信息进行获取。
3.编制项目实施方案
审计小组在进行调查后,对被审计人的相关信息进行了有效了解,这样一来,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编制。项目实施方案,要考虑到审计涉及的重点内容,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进行有效预防。
4.注重实质性审计的应用
实质性审计主要是对审计目标、范围、内容进行明确,并对审计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地应用,从而获得重要的审计证据。审计证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对任期领导进行经济责任评估的关键指标,在审计过程中,要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降低审计风险[4]。
(三)审计报告阶段
针对于医院内部实际情况,对领导干部进行有效地审计调查和审计评估,根据相关数据信息,生成审计报告。在审计报告生成时,为了更好地提升审计报告质量,需要经过多次复核。在这一过程中,由审计小组的组长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确保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后,才可以将审计结果进行存储,形成最终的审计报告。审计报告中,涉及到了审计面临的多种风险问题,要对风险提出相应的管理意见和解决办法,保证审计符合实际情况。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实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过程中,本文主要以医院行业为主,探究了医院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如何对风险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进行有效应用,更好地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进行审计评估。在审计过程中,注重对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有效解决,采取多次复核的方式,提升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实现对领导干部进行监督和管理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蒋海英.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07:24-25.
[2]王华.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07:64-66.
【论文摘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是政府为加强管理和监督,防止和治理而采取的重要措施。与常规审计相比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具有受托性、专一性、事后性等特征,加上审计环境污染等因素,其风险较高,如何正确认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措拖加以防范,已成为审计必须关注的问题。为此,笔者将从内、外两方面分析审计风险的成因及表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1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审计环境日趋复杂化,审计风险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尤其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决定其审计的风险尤为突出。了解、认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才能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进行有效的防范,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1.1产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内在因素
(1)审计程序的实施不合理。审计机关出于各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导致审计机关要在各个阶段、各个单位合理分配技术力量,审计人员严格实施审计程序进行审计产生一定的困难。一旦简化了审计环节,减少了必要的审计力量,就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2)审计材料不规范。审计材料不规范,条理混乱,语言不清,词不达意,不能如实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或语言绝对化、含义模糊等,都会造成经济责任审计产生风险。
(3)审计证据不充分、复核不严谨。审计复核,也就是后续审计,是审计结果进行的复核和再次检查,是一种亡羊补牢的补漏措施。而审计复核只是走走过场,相关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作风不严谨,导致加大审计风险产生的可能。
(4)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低。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广,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查账能力,还要熟悉宏观经济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具备综合判断分析能力等,但是目前大部分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
1.2产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外在因素
(1)审计对象的复杂性。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活动日益复杂,而经济责任审计的难度加大,风险也就随之增大。在我国人们受到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法制观念淡泊,被审计单位或领导复杂的社会关系可能会阻碍正常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社会关系复杂,审计风险就越复杂。
(2)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不完善。各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执行程序是否严格、清晰、有条理影响到该单位所提供的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经济责任审计产生一定的影响。
(3)审计技术方法的局限性。审计工作本身在不断发展,审计技术为了适应审计工作也随之不断发展,然而目前的审计技术方法弊端突出,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审计的要求。
(4)审计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险。改革开放以业,我国的审计法律法规不断建立健全,但仍然不能形成一套完全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活动的完善的法律法规体制,这就给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带来困难,产生了一定审计风险。
2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防范和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避免和预防引发事件,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原则,采取各种措施对审计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提高审计检查质量和评价质量。通过责任审计风险成因的明确,我们要想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就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和对策。处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应从预防阶段开始。
2.1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制度、避免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监督领导干部经济管理行为的有效手段。随着《审计法》的假改,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确立,经济责任审计将从由政策推动转化为法制推动。但是,仍需制定和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和指标体系,使得经济责任审计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由其重要的是完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提高并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规范性,从而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一项对于领导干部的强有力经济监督形式。
2.2履行相关审计程序,减少审计风险
严格的审计程序是确保审计行为合法和审计质量可靠的前提。在审计准备阶段,审计立项必须有受托依据,审计方案的编制必须详细、认真,做好事前调查,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下达审计通知书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经济责任审计法规的日期要求;在审计实施阶段,应贯彻”双向承诺制度”;在审计终结阶段,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前,要征求被审计单位及其领导千部的意见,允许提出异议,并把好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结论的复合关。
2.3有效利用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
部分工作委托给社会审计执行,以弥补国家审计资源不足的缺陷。利用社会审计的结果资料。国家审计机关应当与相关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联系与沟通,在了解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及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针对性的审计程序,以证实并获得客观可靠的审计证据。新晨
2.4加强教育和培训,增强审计人员风险意识
经济责任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良好的综合素质、政治修养和道德品质。各级审计机关要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开展后续教育,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理论研讨,审计部门还应培养审计人员良好的审计风险意识,提高其在复杂的审计中灵活、有效的控制各种诱发的能力,正确地对待自各方面的干扰和压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5加强审计风险的理论研究,完善审计手段
各级审计机关应该充分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认识和理解,从理论上为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提供指导;同时,鉴于当前审计手段的落后状况,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进行审计方法的不断创新,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真正做到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李凤鸣.审计学原理[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2]朱锦余.赵新杰.经济责任审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原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原因分析
1.审计人员自身素质不够高,审计手段不够科学
审计人员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主要是依靠审查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相关会计资料来发现和查证经济责任问题的。但是由于相关资料并不能够直接或者完全反映问题,而且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对象常常存在着审计时间跨度较长、审计内容较多、审计范围较广等特点,加之审计问题复杂、审计任务综合,上面这些都对审计人员的审计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跟素质要求相比较,审计人员在实际审计过程中难以避免地会受到自身工作能力、审计经验、审计任务的复杂、审计面广等问题的干扰,而且审计手段不科学都会造成审计问题处理不得当,发生审计失误进而产生审计风险。
2.经济责任的界定难度较大,很容易造成审计风险
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需要合理科学地对原任责任跟现任责任、个人责任跟集体责任、主要责任跟次要责任、短期责任跟长期责任、直接责任跟间接责任。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问题的原因既有离任者的个人行为因素,同时也有管理者集体决策失误的因素。而且在界定个人作用因素大小等方面也存在着困难,常常使得责任难以区分。由于决策失误或者管理不当造成的经济损失,在进行经济责任认定以及追究过程中,在界定追究何种责任时也缺少金额标准的界定。
3.审计对象以及审计环境的复杂性造成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在当前形势下,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经济结构以及经济成分正在进一步调整,相关的经济活动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上述这些新的问题都给经济责任审计增加了难度,使得相关的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以及审计内容更为多元和广泛。在这种情况下,审计对象的广泛性以及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审计的难度,极易造成审计人员错误判断审计结果,进而形成审计风险。
二、进一步提升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能力的建议措施
1.有效提升审计人员的审计综合素质,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规避提供可靠保障
审计人员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直接参与者,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大小。进一步强化审计人员职业素养,提高审计专业技能,走审计专业化发展道路对于有效规避审计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审计机关应当结合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积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氛围,依靠专业培训及时更新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逐步建立学习型的审计机关,促使审计人员进一步向着审计专业化道路发展,掌握包括经济、计算机、会计、审计等各个学科的专业知识,为经济责任审计活动的开展注入新的活力。
2.严格规范审计实施方案质量标准,建立并完善审计监管体制
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应当明确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审计检查的实施过程和标准,对于审计方法和审计流程进行明确定义。并在此基础上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评估方案,避免因为主管或者客观原因的变化而造成的审计风险的变动,充分利用常规审计的审计结论,在审计方案的编制过程中完善常规审计状况的编写。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对于跟之前审计结论不同的地方,及时编补和延伸复核审计实施方案。对于审计实施方案,上级管理部门还应当定期进行检查,切实保障监督效果和管理效率。
3.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考核制度
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要建立成果统计和考核制度,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审计成果的准确性和价值性。要对审计成果进行公开,公开审计报告,公开审计带来的政府绩效,公开被审计单位审计过后的整改落实情况。加强风险管理,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主要是会计信息不真实可靠,不能真实反映责任者的真实情况而出现的审计风险,在审计过程中财务信息把握不准确,做出错误的估计和判断,从而导致出具不合理的评价或审计报告,引起不良后果。具体表现在审计准备不充分,风险确定不准确,风险估计过小,责任认定与处罚不合规。在审计前期,不能深入被审计单位调查研究,不能有效识别财务风险。在审计前期,应当明确审计重点,加强人员的培训,制定相关审计计划。审计过程中,要深入分析财务面临的各项风险,对重大经济事项、重大决策和重要资金收支要严格审计,及时提出应对风险的措施。
4.明确相关责任的界定
要明确前任与现任的责任界定,把握任期这一关键因素,前任的功过不能在本任期内体现,现任的经济责任不能推给前任或后任者。要明确区分集体与个人的经济责任,属于集体决策的要归属于集体,属于个人自己错误决策的要归结于个人责任,要通过审核相关经济事项和经济凭证以及会议纪要等。关于管理责任与直接责任的认定,要通过领导分工来确定,对于直接分管的要负直接领导责任,对于其他领导分管的要负相关领导责任。要区分舞弊与错误的界定,如果个人未获取私利、公共财产未造成损失,是无意识的则可认定为错误,如果行为是经过相关策划,对公共财政造成损失,个人获利则被认定为舞弊。对于不可预见或不可避免的客观因素造成的损失则负有客观责任,对那些主观故意的损失要负主观责任。对于违法违纪行为,构成犯罪的要及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情节严重的尚未构成犯罪的要移交监察机关处理。在审计报告中,对于这些责任要明确,不可混为一谈。
三、结束语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全新的、特殊的审计模式,具有涉及内容广、审计难度大、审计过程复杂、对事与对人双重审计的特征。本文分析了这些风险产生的原因,随后对提升经济责任审计能力提出了相关建议。总之,随着国家反腐的深入,对于经济责任审计越来越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必将朝着高层次、多角度、广内容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春,田秋蓉,刘雷.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J].审计研究,2011,02:9-12.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当社会经济发展到某一时期,委托者对被委托者的生产经营管理整体状况进行掌握了解,其后委托第三方对其进行检查。因此得出结论,经济责任的审计是一项独立的专业化机构及工作人员的法律规范依据,从而能够根据程序对经济责任审计进行相应审查和分析的作用。
二、其审计的风险分析
(一)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所具有的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其主要是在整体的结构上存在着较多不合理的问题。首先其审计团队不够专业、且人员单一,其次是专业知识的基础较为薄弱。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不仅要具备审计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计算机等其它方面的知识。所以因其知识的结构不够合理性,进而经济责任的审计产生了风险系数。
其次就是审计工作人员自身的能力较弱,也会导致审计的风险系数增加,因其自身的业务能力不够且专业素养有限,将直接影响任何一个环节的审计工作,其风险系数随之增加。同时也会造成审计文书的表达方式未能达到规范的标准,从而引起对法律法规的运用不能够合理有效的运用,为经济责任的审计增加了风险。
(二)客观因素
依据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的状况而言,还存在着较多的审计风险未能够进行有效的控制。而能够影响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因素主要划分为两点,即主观因素以及客观因素。且从客观因素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就是我国审计的相关法规还未能够优化完善,因此促使审计风险的产生。特别是关于经济责任体系的审计制度目前相对较少。而且工作人员在操作的过程当中因其理解出现误差,因而产生了审计风险。
其次,因其审计的范围较为广泛和社会的期望值过高,从而也可以导致审计的风险得到较大的提升。/!/然后虚假的信息即会导致此次的审计失去真实性,又会导致其审计的风险增加。而且经济责任的层面如果缺失完整的评价体系就会导致其界定困难,从而在审计时由于时间紧促造成违反相关程序,增加了风险的发生几率。因此被审计的事业单位由于其经济状况比较复杂,导致对其责任的界定没有规范性,从而隐藏着较大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控制方法
(一)单位的控制措施
首先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审计单位的风险控制上积极获得社会各界群体的支持和理解,让社会对经济责任审计有个全面清晰的认识,并且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时必须要依照相关法规进行,从而能够在获取被审计方全力配合的同时,又能够得到上层领导的支持,只有这样才可能做到发现问题的同时并及时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其发展。
再者,须在最快时间内建立一套完善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制度,打造一个较为良好的审计环境,从而对有法难依的困境做到有效处理以及克服。然后在法规制定的内容当中,对其责任的划分要详细明确化,才能够保障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规范性。与此同时,对其审计的独立性加以强化,因其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精要所在,因此既要对其独立性进行强化又要将其独立性充分表现出来,如此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管理体系才能够理清理顺畅,从而对审计的风险做到有效控制。
最后,对其内部的监督管理体制加以优化完善,进行准确性以及客观性的评价进,合理性的确定审计重点,然后对其审计的方式进行改进及完善。并且也需要建立部门之间相对完善的联系制度,从而划分责任,对审计的工作人员其风险意识加以强化提高。以此建立较为完善的审计风险管理体制,避免出现其审计内容过于随意,在审计的过程中没有按照相关制度进行审计。
(二)管理者的控制措施
首先,对我国现有的管理机制进行全面的改革,对其干部的选拨以及任免等进行公开化的方式来进行,与此同时,管理者竞聘制度的范围也需要进行扩大,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各个环节的工作都确保是在社会群众的监督下进行的,从而在源头杜绝了暗箱操作等情况的发生。
其次,对当下的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推行大力改革的方式。在报请审计的过程当中,审计部门必须要选择性的通过委托方式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行开展。同时还要建立分级或者分层的决策审批制度。
最后,在对事业单位各级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和责任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其要符合经济责任审计的实际情况。对事业单位各级领导干部的审计内容,其主要为领导在职时期其财政的收支情况以及工作目标的完成进度。因此,对其管理内容需要明确条例化,防止出现审计工作的随意性和责任不能明确化。所以在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改革的同时,还需对各级干部实行问责的管理体制,从而加强对审计单位管理者的控制管理。
【关键词】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风险;成因及控制对策
一、引言
经济责任审计就是指对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经营承包人在任期内或承包期内应负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所进行的审计,以此来反映其任职期间财政收支管理的实际情况。而受工作复杂程度、内部管理制度、审计方案以及审计成本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审计人员无法发现财政收支报告中存在的错误,从而影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意见的公正性,使审计工作无法产生应有的效果。
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
1.企业审计人员缺乏专业素养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政策性相对较强、审计范围较大,因此就要求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以及知识结构具有较高的水平。但目前,由于企业的审计人员专业知识不够全面,就会使企业的审计工作开展困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就应该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既要懂得专业的审计知识,还要具备宏观经济管理的知识以及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该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只有这样企业审计工作才能够顺利开展。
①企业审计的方法具有局限性
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依据就是相关会计资料、单位的财政报表、各个专业领域各类资料以及相应的合同、招投标、物资、建设、工作报告等资料,然后审计人员对其进行仔细的分析与计算,由此得知相关人员的经济审计情况。但由于收受贿赂、收受回扣、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以及履职不到位等各类问题无法从会计资料以及财政报表中发现,仅用现有的审计手段也难以对此进行查证,因此就需要相关执法部门利用特殊的审计手段对此进行调查,只有这样才能够顺利的开展审计工作。
②企业经济责任界定模糊
经济责任大致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分别是:领导的直接责任和领导的主管责任。领导直接责任是指领导认同或者是领导批准的决策的经济行为,而领导的主管责任是指领导没有直接决定或者直接经管的经济行为,两者在责任性质上以及程度上都是不同的。但是,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这两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界定。从法律上来说,可以将经济责任分为两种:故意责任以及过失责任。然而是否故意是对责任人心理层面的界定,在数据资料上面是无法显示出来的,因此在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故意与过失的界定也是十分困难的。
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控制对策
1.提高企业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大、要求高,以及涉及的问题较为复杂,审计风险也相对较大,因此就需要企业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以此来提高审计效率与审计质量,为企业的良好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首先,审计人员应该加强对各种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企业就应该定期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综合素质,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其次,企业还应该要加强审计人员的政治知识学习,在审计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审计工作,确保内部审计人员的可靠性,从而有效的规避审计腐败的情况发生。
2.建立承诺制度
承诺制度是审计对象与审计人员双方诚信的体现,对于被审计人员而言,应该对其提供的会计资料以及企业财政报表的真实性实行承诺,从而明确法律责任,从根本上避免因资料问题所带来的审计风险。此外,除了要求被审计单位负责承诺保证资料的真实性以外,审计组长也要对审计方案进行承诺保障,以此来保证按照规定的内容以及操作流程进行审计工作,从而确保审计工作的真实性、可靠性。
3.统一审计标准
企业应该根据审计评价对象的不同,比如行政领导干部、机关领导干部、企业领导干部等设置出不同的审计评价体系。审计评价应该要将量化与定性进行有机结合,以此来对审计给予适当的评价,因此审计评价就应该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第一,语言清晰、简洁,并且要通俗易懂,对被审计对象的审计结论要做条理清晰的归纳。第二,应该对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主要评价,而且要做到突出重点,不能够仅从表面论功过。第三审计评价要客观、公正的进行,不能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渗透到评价当中,从而影响审计评价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只有遵循以上三点审计原则,企业才能够统一审计标准,为审计工作的展开提供帮助。
四、结论
审计工作作为企业内部进行管理的重要机制,其实质就是对企业的分支机构、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以及相关的经济责任人经济责任履行的情况进行审计。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国企业审计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能够实现对企业运行机制的全面监控,使企业充分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另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对企业的领导层进行监督、检查,从而杜绝领导的违法犯罪行为,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春敏,张孟军.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控对策[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6,01:64-6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也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俨然已经成为我国审计事业发展的一个壮举,经济责任审计已经成为我国审计工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对今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责任审计需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规模和形式来进一步完善和健全自身的工作。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研究,不仅在理论方面得到了很大的进步,还在监督企业管理层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作用。但是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发展较晚,当前的经济责任审计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解决。电力企业是我国国有企业中发展较为快速的企业,但同时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通过研究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控制对策,以期能够有效控制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1.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和作用
1.1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部门对企业的管理者在其任职期间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合理性以及效益等进行监督和审核的活动,是在企业财务审计的基础之上,将审计结果与管理者的责任相联系。可以说,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一般具有特定的审计对象,由企业管理者的任期时间作为审计期间,主要审查企业管理者在任期内的所有经济活动。同时,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涉及较多方面,不仅包括一般审计所具有的内容还包括其他经济效益审计等内容。通过对企业管理者任职期内的管理行为及结果进行审计,以此来评价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水平,确定企业财务审计的真实性及合理性进行审计,并在此基础上正确评价企业管理者的经济,以此为人事部门评价管理者提供依据。并且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不仅能够对评价内容提供标准,还能够提出相应的审计意见。
1.2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作用
第一,完善企业监督机制,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企业管理者在任期内的经济活动进行评价,提高了对企业管理者的考核质量。
第二,增强企业财政监督机制,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以财务审计为主要内容,因而能够重点监督企业管理者的财政情况。
第三,增强企业管理者的自觉性,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管理人员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进行公平且客观的审查,使水平较高的管理者能够得到较高的评价,而违反了经济政策的管理者则会得到查处,从而进一步促进管理者认真履行自身职责。
第四,提升企业管理效率,通过经济责任审计,能够进一步查清企业的资产,了解企业的效益,发现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进一步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2. 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为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内容,同时审计应当以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和负责人的经济责任为主要内容。
2.1 管理者任期内企业的财务合法性
企业财务合法性主要是指企业的财务核算是否符合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是否客观、真实且合理,同时财务报告是否完整及合法,以及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否真实、合理且有效。
2.2 企业的资金周转情况
企业的资金周转状况主要是指企业的各项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周转状况,经营状况是否有所改良,资产的完整性如何,企业是否存在资产质量下降的状况,且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有何影响。
2.3 企业的重要经营决策状况
企业的重要经营决策主要是指企业的经营决策中风险较高的投融资决策、公司经营结构、资本变革以及企业资产重组等对企业当前状况及未来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决策。
2.4 企业电力销售管理状况
电力企业的电力销售管理审计主要是指以评价电力销售业务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为主要内容,采取抽查验证的方式,验证电力销售相关信息的状况,为审计提供依据。
3. 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风险
一是审计力量较为有限,且与审计任务相矛盾。从总体来看,审计对象较多,但是企业的审计力量较为有限。电力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是一定的,并且每年都会安排一定数量的审计工作,而审计对象的数量却并不确定,这就导致审计力量不足。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比一般审计有更广泛的内容,还会对被审计的管理者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价。
二是电力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不够明确。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具有信息、资源、人员及组织等优势,电力企业通过内部审计来提升自身的经济责任已经越来越重要。电力企业基本都制定了企业自身的内部审计制度,但是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的主体并不明确,阻碍了经济责任审计在电力企业中的作用。
三是电力企业的经济责任较难确定。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是否能够完成各项经济指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以及企业收支的合法性等。但是在企业实际经营状况中有一些经济责任难以进行划分。
四是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不统一。当前,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缺乏完善的法律规范,相关的制度并不完善。并且审计的评价主要是针对审计范围内的特定事项,审计的职责并没有对人的审计范围进行规定,并且对人的评价缺乏依据。
4. 有效控制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对策
4.1 建立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议会制度
建立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议会制度是能够真正实现高效和统一的主要基础。可以说,它并不是企业审计能够单独完成的,而是需要联合组织、纪律监督等部门进行工作协调。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议会制度需要企业内部的组织、审计和纪律部门等能够统一分工,共同完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4.2 明确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目标
首先,电力企业应当设立经济责任审计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长期目标是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企业的短期目标则是正确评价企业管理者的经济责任。同时,电力企业应当将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与企业发展方向相结合。可以说,只有两种发展和改革方向相一致,才能不断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如果企业能够做好自身的财务审计,那么企业的经济责任能够更加明确,那么审计结果就可以更为明确地对相关人员进行正确评价。
4.3 明确界定电力企业的经济责任
为了消除电力企业的经济责任申风险,电力企业应当首先明确经济责任中的前任和现任责任。同时,电力企业也应当明确直接责任与主要责任的区别。首先企业管理者应当对分工负一定的直接责任,对其余负间接责任。而对于其任期内,未经其审批而发生的重大净问题应当由当事人负直接责任。
4.4 建立完善的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体系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体系构建首先应当考虑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状况,不仅需要对电力企业的财务状况等指标进行分析,还应当对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率等进行评价。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要求实事求是、全面反映被审计单位的主要状况,不能主观且片面在审计评价中,电力企业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首先应当对重要的经济事件进行评价;其次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在进行经济评价时,需要以事实为依据;最后应当遵循客观的原则,以客观、多方地角度来看问题,并且能够客观且公正地进行审计评价。
【关键词】 经济责任审计; 风险导向; 国家治理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3-0111-02
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对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性及有关经济活动负有的责任进行审查,评价监督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履行,在国家治理中发挥权力监督和制约功能(刘家义,2012)。经济责任审计意见恰当与否影响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以及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和选拔任用等。有效地防范控制审计风险是经济责任审计功能发挥的关键前提。借鉴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开展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有助于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健康发展。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特殊性
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内容、目的、审计结果运用等方面,与财务报表审计有诸多不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具有层次性。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除了对审计事项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审计风险或者说审计判断风险外,还包括审计结果运用导致的政治、社会等风险,即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包括审计判断风险和审计结果运用延伸风险,这就使防范与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意义更为凸显。
二是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内容的多样性。经济责任审计区别于传统其他审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需要在审计事项的基础上进行责任界定。领导干部责任界定不当直接影响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责任界定仍是一个难点。相关规定操作性不强,现实情况也比较复杂,更需要借助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因此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不仅包括鉴证风险,还包括责任界定风险。
三是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两者对“重要性”概念的运用不同。财务报表审计风险是指没有发现重大错报的风险,而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是查处领导干部权力误用滥用事项,因为权力的运行需要安全合规有效,错误或舞弊没有重大与否的区分。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产生原因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产生除了现代审计的抽样审计技术等一般性的审计风险原因外,还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的特殊性。经济责任审计产生于我国特定的制度环境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转型时期,是我国政体国体及其权力运行性状下的特殊产物,是权力安全运行自律和自控的机制设计,是现行干部管理体制实践总结的制度完善,是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的必然要求。在审计内容上主要围绕权力运行,即以权力运行为主线进行的审计评价,区别于以资金为主线的财政收支审计以及以认定是否符合相关标准为内容的财务报表审计。权力运行是一个复杂的行为过程,是在特定环境下权力人作出的应激行为,由于决策场景难以复原、决策所具有的主观心理过程、认知的有限理性等因素导致对于权力运行的合规有效性判断存在错误风险。
二是审计人员专业技术能力的局限性。经济责任审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业务,着眼于对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应当以权力运行为主线展开,围绕权力运行确定审计内容、收集审计证据、作出审计判断以及进行责任认定。权力运行的合规有效评价涉及大量的非财务事项审查评价,而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主要强调的是财务事项审查评价,对非财务信息等专业要求尚未建立标准或缺乏系统化的理论知识,由此导致审计人员在专业判断时会面临专业技术能力不足的风险。
三是经济责任审计事项的特殊性。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规定了审计的内容,涵盖了单位运营管理如内部管理制度健全,以及领导干部自身遵守有关廉洁从政规定情况等,审计内容复杂,审计范围广泛。同时,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时间较短,而审计对象或审计业务时间跨度可能很大,这种特殊的经济责任审计组织方式导致审计风险的因素较为广泛,既包括国家政策法律法规、领导权力,还包括企业行业运行、业务管理等。
三、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流程及内容
将风险导向审计基本思想引入经济责任审计中,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流程及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是审计准备阶段。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评估是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环节。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评估目的是综合分析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种风险因素,针对不同风险因素状况和程度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将有限的审计资源集中在高风险领域,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风险评估的审计程序包括观察、询问、分析性程序等。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评估,要着重从权力运行舞弊机会、权力运行舞弊压力和领导干部个体特征等角度分析评估领导干部权力运行违规无效率风险。风险评估的内容包括分析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等国家宏观环境、企业行业发展体制机制等中观因素以及领导干部个体认知因素,性格、压力因素等。风险评估信息来源包括国家政策法律法规、被审计单位职能职责、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被审计单位发展战略规划等。风险评估中,要特别注意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财务人动情况、完成各项业绩考核指标情况,在对权力安全有效运行的影响因素分析基础上确定重点业务领域,即风险高发领域。实务中,风险评估还要从权力运行安全有效的角度特别关注被审计单位职责、内部控制健全、“三重一大”等。
二是审计实施阶段。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落实审计实施方案、获取审计证据、作出审计结论等。现场管理是影响审计实施阶段工作效率效果的重要决定因素。审计现场管理是审计执行主体为规范审计外勤作业、提高审计现场工作效率、防范审计风险、保障审计质量目的而形成的一整套控制程序和措施,主要包括对审计现场工作的组织、审计资源的分配、现场信息的沟通协调、进度掌控等过程的管理与控制(易茜,2007)。通过经济责任审计现场管理,有效地组织协调审计工作、明确任务分工、科学规划、团队中审计人员的良好协作、畅通的信息反馈与沟通、审计组长正确的战略决策等能够提高现场审计效率,防范审计风险。有效的现场管理,还要求按时完成项目进度。项目实施中,审计组将审计实施方案中规定的内容分解为若干细项,同时将核定的工作日分解量化到每一项工作,并确定对应的审计人员,制定审计项目现场工作进度表,通过现场工作进度表开展针对性管理。同时,经济责任审计实务中,要加强对外聘人员的调配和管理。通过与外聘人员签订审计责任承诺书,对有关廉政、保密责任等明确告知,加强对外聘人员的业务复核,有效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三是审计终结和责任评价。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最终产品,涉及对领导干部、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等的信息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转为现实风险的重要证据。在审计终结阶段,要做好与被审计单位的充分沟通工作,要贯彻风险意识,特别是在审计证据整理、作出审计结论和发表审计意见时,要充分考虑证据的充分适当性、审计判断的合理谨慎性、责任评价的合法合理性。
不当的责任评价与认定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风险源。要克服传统经济责任审计责任评价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的缺陷,树立责任评价风险意识,在重事实、重标准、谨慎评价等基本要求基础上,敢担当,负责任,主动评价,通过责任认定,有效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权力监督和制约功能。同时,要采取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如采用故障树、作业价值链等责任认定方法,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撰写必须要以审计证据为支持,客观公正地评价,特别是要注意对领导干部的成绩评价与审计发现问题的逻辑一致性。审计报告的审理审核工作是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要重视报告审理,由第三方专人审理,建立审理责任追究制等,确保审计报告质量。对于审计发现的线索、问题等审计小组要通过讨论会等形式及时沟通交流,对于审计权限不能够查实的问题,要通过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司法部门等开展审计调查。
【参考文献】
[1] 刘力云.中国特色政府审计的模式特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2-11(10).
[2] 刘家义.论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J].中国社会科学,2012(6):60-72.
[3] 秦荣生.审计风险探源:信息不对称[J].审计研究,2005(5):6-10.
1、法律约束力不够,承诺流于形式。审计准则规定审计机关要求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作出承诺,是审计执法的一个必经程序;被审计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和财务主管人员按照审计机关的要求填写、签署审计承诺书是其法定义务,对此,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和会计法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如果被审计单位法定代表人和财务主管人员拒不填写、签署审计承诺书,或者借口拖延填写、签署审计承诺书,或者在审计承诺书中作虚假承诺的,审计机关如何进行处理、处罚尚无相应明确的法律依据。应该说,实施承诺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求被审单位和有关当事人就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和其他相关情况作出承诺,规避审计风险,但是因为没有相关配套的行之有效的处理处罚办法或措施,致使承诺制度达不到其应有的目的,承诺制往往形同虚设,承诺书也宛如一纸空文,承诺往往流于形式,达不到实际应有的效果。
2、操作过于格式化、格式过于规范化。目前的审计承诺制采取统一制定文书,对不同项目特别是经济责任审计不一定适用。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明确经济责任为出发点,审事议人,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责任审计中使用的承诺书必须区分两种相关责任,一是离任者的责任与其他当事人的责任,二是个人责任与单位责任。需要离任者、有关当事人、法人代表在相关的责任范围内就审计事项有关的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和其他相关情况作出承诺,目前的审计承诺书显然已经不能满足这一需要。
3、承诺制的缺陷无形中帮助离任者解脱责任。现行承诺制没有考虑经济责任审计与常规审计的区别,只要求被审单位法定代表人和财务主管人员作出承诺,对离任者(原法人代表或其他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没有约束与要求,未明确由离任者与单位法人代表共同承诺,这给经济责任审计承诺制的操作带来了一定困难,容易造成现任不负责任乱承诺或不了解情况抵触承诺、离任出于侥幸心理心安理得不承诺的怪现象,也会遇到财务主管和现任法人代表不愿签字或盖章的情况。对于审计查出的问题,难以就承诺的真实与否来定责任,承诺成一空文,也无为地加大了审计评价与定性的风险。
4、被审单位对下级单位的掌握不全造成承诺的不完整、不真实。审计承诺制度规定,承诺书是由被审计单位法定代表人和财务负责人盖章认可的,而部分法定代表人和财务负责人,未必能够完全发现并掌握本单位或下属单位由其他财务人员进行的主观性、隐蔽性的错误和舞弊,以致被审计单位法定代表人和财务负责人仍然认为本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是真实的、完整的而在无意中作出了不完整且虚假的承诺,误导审计方向。
5、重视程度不够,审计承诺利用价值不大。目前各级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普遍存在对审计承诺不够重视的现象,往往是为了程序的合法、档案的齐全、取证的规范而采用承诺制,有些甚至为事后所补,审计承诺起不到相应的作用。
6、过分依赖审计承诺,加大了审计风险。不完整的且虚假的承诺并不能解除审计人员以至审计机关应负的审计责任,但是,部分审计人员总认为被审计单位作出审计承诺后,就应该对其承诺负责,即使其提供的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完整也与审计人员无关。目前的现状是,由于被审计单位侥幸心理作祟,对于其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设置账外账等严重违反财政财务管理制度的行为,不会也不可能在审计承诺中如实反映。而审计人员如果对承诺过于依赖,认为有了承诺制,规避了审计风险,就会人为降低审计质量,甚至走入误区,无法对被审计者的违规、违纪行为进行全面、深入的审计,审计的片面性造成审计评价的不客观与公正,也容易给组织等部门提拔考核干部提供不真实的参考,严重影响审计形象与威信。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承诺制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导或加大审计风险。为此,笔者建议,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我们应从完善审计承诺制与规范审计程序两个角度出发,有效防范和化解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一)规范完善审计承诺,制定行之有效的相应措施。
1、根据经济责任审计与常规审计的不同,制定可操作的经济责任审计承诺书。经济责任审计,更关注的是对被审计者的经济责任定性与评价,要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承诺制度,正确区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既有利于保护审计人员缩小其承担责任的范围,也有利于被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行为的进一步规范化,因而审计承诺除了被审单位法人及财务的承诺之外,应增加被审计者特别是离任者的个人承诺,并以此作为审计评价与定性的参考依据。
2、采取总承诺与分承诺方法,加大审计承诺面。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可采取由被审单位给予总承诺的基础上;再根据审计涉及的业务部门、下属单位甚至是相关人员,要求其对相应管理权限或职责范围内的经济事项作出对应的承诺,承诺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对于领导干部已离任的,除实行上面的承诺外,还要求离任领导对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个人承诺,同时,也可要求新任领导根据其了解情况的多少对有关事项给予承诺。
3、制定行之有效的与审计承诺相关的配套法规。首先,应当逐步细化审计承诺制度相应配套的规则和程序。审计机关应当结合审计实践,从明确承诺制度的法律效力为突破口,逐步建立健全并细化承诺制度相应配套的规则和程序,以法律的强制力和程序的约束力来保证承诺制度的实施;其次针对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普遍现象,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针对有关当事人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具体处理处罚办法,对提供虚假审计承诺的,也要制定具体的审计处理处罚办法,逐步建立对不完整且虚假承诺的责任追究制度,从而保障承诺制具有法律效力。
(二)规范审计工作程序,增强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意识。
1、被审计单位与被审计者的真实承诺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基础。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有关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合规性进行监督检查,其依赖的对象是审计客体有关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行为规范,因而,提供真实的审计承诺、提供真实的财务资料在第一时间上确保了审计对象的真实性,为防范审计风险提供了第一道防线。
2、搞好审前调查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必要条件。在开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之前,必须做好审前调查,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情况、财务数据、业务数据的核算情况等,并向组织、监察、人事、财政、等经济责任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进行审前征询,根据掌握的资料,预测潜在的审计风险,设置审计风险控制点与关键点,及时调整审计方案,突出审计重点、明确审计内容,有效防范审计风险。
3、规范审计工作程序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根本。审计人员要严格执行审计工作规范,从确定审计项目计划,审计取证,审计报告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到依法作出审计处理决定等每个程序与环节,都要按照法定程序要求来进行,避免由于审计执法的随意性所造成的审计风险。
4、多方听取听取意见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手段。在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组应在审前阶段多方听取和征询组织、监察、人事、、财政等部门对被审计单位与被审计领导的意见;审计进点后,审计组应认真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情况介绍和汇报,对于领导干部在述职报告中反映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召开一定层面人员座谈会的形式从侧面予以确认,多方听取群众与基层呼声,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应列入审计重点,进一步深入调查和查证,努力消除审计风险。
关键词:风险性 经济责任 审计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多年的发展与演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得到发展,但是由于中国原有的公众市场意识缺陷、多年来基础设施不完善,中国市场经济道路仍旧存在着一些基本的问题,从而给个别希望仰仗特权的政府工作者以一夜暴富的可能,因此,审计,尤其是作为狭义审计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必要性大大增强。
一、我国当下经济责任审计现状简介
1985年开始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国实施,便对市场经济改革不久后存在的、滥用权力、谎报成绩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遏制,发挥了审计监督功能。随着12月审计署颁发的《关于开展厂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通知》,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在全国推广,成为审计机关的一项审计任务。20世纪80-90年代承包经营责任制和租赁经营责任制的推广。经济责任审计也作为一种审计制度在全国广泛开展。90年代中期经济责任审计得到了全面发展和创新。新世纪以来的十几年来,全国审计机关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与各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积极开展经济审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是虽说我国的审计事业发展良好,但是不免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审计对象层次高、涉及面广,与政府有关等原因,审计工作难度大、风险高、责任大,也出现了不少困难。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发展不平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风险性。
二、风险性为导向的审计面临的困难
以风险性为导向的审计在很大程度上优于传统的审计学,其原因在于可以从宏观层面对可能出现风险的每一步进行深入研究,对腐败进行有效的控制。但是很大程度上,中国的审计工作存在着极严重的问题,接受着极大地挑战。试想,如果审计人员的职业操守不够强烈,对于以金钱为目的、有政府支撑的国有企业存在一些行为,其审计结果在多大程度上就出现不同。
同样,地方政府为了当地GDP的高增长、就业情况、个人政绩等也存在一些内部交易,从而对私营企业影响很大。因此,审计部门对私企的审计其实也是困难重重。当今私企的生存已举步维艰,银行控制信贷,也可能收到国企的打压。如果少数注册会计师,审计人员,新闻媒体人无职业道德,在进行敲诈勒索,那么中国的民企将很难在市场化,保证就业,城市化,促进经济中发挥无可估量的作用。
三、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的优势
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也存在着很多优势,如:可以进行经济风险控制;足以实现投资决策的科学化;可以对腐败行为进行有效控制,承担经济责任,降低交易成本。
四、降低经济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对策
(一)审计队伍建设是基础
对审计机构进行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从而提高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这一重要举措对防范审计风险起到基础性作用。这就必须考虑到提高审计队伍的素质,从而使审计工作真正发挥为政府和公众服务的最终作用。
(二)良好的运行机制是重要手段
在会计事务所内部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完善内部的质量控制制度是一个重要的方式,可以减少舞弊、防范控制审计风险。对审计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对审计员进行严格考核、减少审计出现的误差并对审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对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存在风险尤为重要。
(三)做到对审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与行业操守的教育
我国已经制定了相对独立的审计准则及相关职业规范,我国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规范体系已得到基本建立。而要产生相对科学的审计结论必须建立在注册会计师严格标准下的审计业务、审计程序的基础上。因此,控制审计风险的举措之一就在于审计师要在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严格遵守审计专业标准的基础上执行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
(四)方法科学,是审计质量提高的关键
运用科学的审计方法对审计人员尤为重要。现代审计技术和工具很多都较为先进,可以有效提高审计质量。树立审计风险意识,对审计人员来说也很重要,其目的在于有效地规避风险。从审计方法上上采用引进最先进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从风险的分析与控制出发,以保证审计质量为前提,对各种测试方法进行统筹运用从而达到控制审计风险的目的。
(五)购买审计师执业责任保险是方法
由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存在着规模小、数量多、经济实力弱等问题,承担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十分有限。因此推行“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保险”以降低审计师压力,与社会共担风险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会计师事务所抵御风险的能力。
(六)避免审计人员人身侵害是底线
审计人员的人身安全问题是审计职业风险的又一组成部分。审计机关作为经济监督执法部门在审计过程之中必定与被审单位、个人存在着经济、政治利益等相关问题。尤其是在一些要案之中,对审计人员与家属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局调查表明,审计人员和家属受到威胁伤害的事情时有发生。因此,通过增强审计人员的安全防患意识、采取恰到的审计工作方法、增强审计的保密工作对降低审计风险很重要。
五、结束语
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之际,良好的审计监督,合规的交易机制,高效的金融市场十分重要。而加强审计人员专业能力,职业道德的同时,也应对他们的人身安全,合法利益给予保护,提供可以施展才学的环境。而审计工作将怎样继续长足发展,还需要在各方面进行新的探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审计学》,黄胜华,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对策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人员就职期间所在单位或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真实性、准确性、合规性以及其负责人员应该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监督。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各项贪污、受贿事件的发生,其对领导层人员的经济责任和廉洁勤政情况产生直接的影响,关系着对领导层人员的奖励、处置和惩罚。近年来,经济审计责任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相应的其面临的审计风险也就越来越大,为了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的客观公正,必须要及时识别出存在的审计风险,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一、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风险
(一)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财务信息准确性不高
经济责任审计包括有三个方面的审计内容,一是财务审计,就是对被审计人所在单位的财务状况尽心审计监督;二是对被审计人所在单位的绩效进行评价,运用一定的手段方法计算出各项绩效评价指标对被审计人所在单位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价;三是对经济责任进行评价,主要是通过前两个方面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对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进行全面的评价。从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来看,审计的依据主要依赖于被审计人提供的财务信息,同时只有在提供的财务信息是真实的情况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才客观可靠。然而,就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情况来看,企业采用高水平的、更加隐蔽的盈余管理手段粉饰财务报告信息的现象非常普遍,经济责任审计如果是根据提供的虚假财务信息进行的,那么审计人员就很容易出现错误的职业判断,形成有偏颇的或者是错误的审计评价和结论,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对被审计人员的经济责任无法进行真实客观的评价,造成一定的审计风险。
(二)经济责任界定不明确
经济责任划分的范围比较广,我们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前任的责任与现任的责任,直接责任与主管责任,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领导责任与管理责任等等。在实际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审计人员仅仅根据一些书面资料进行分析,是很难判定导致经济审计风险的责任具体是属于哪一种的。很多时候,被审计单位出现了经济责任问题时,无论是领导层还是各部门人员都会处于自己利益的考虑,将责任尽可能的推向他人,避免给自己造成伤害,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经济责任问题可能不是现任领导层的原因,而是上一任领导层或者管理层人员离职之前所做的长期决策造成的,也可能是集体在开会商议之后决定的,或者是受制于上级领导而做出的决定,审计人员仅仅根据被审计单位提供的短期的量化的财务信息和非量化的财务信息进行调查评价,很难具体认定到底是谁的错误,应该由谁来承担,如果贸然确定,定会给经济责任审计带来较高的风险。
(三)审计人员素质水平不高
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涉及到审计内容非常广泛,这就要求相关的审计人员必须拥有非常扎实且广泛的专业审计技术能力。然而,现有的情况是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都比较低。首先,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很多审计人员并未根据审计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其知识储备,当出现新的经济责任问题时就无法采用正确的手段进行解决。其次,有些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储备充足和专业技能过硬,但是他们的职业操守较低,只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随意进行评价分析,根本不严格按照审计规章制度和审计程序进行,导致审计结果不准确。最后,审计人员利用现代化技术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弱,在审计的过程中,被审计单位肯定会提供很多的审计资料,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审计人员不可能全面查看,只能筛选出比较有用的信息进行处理,然而由于技术不过硬,很可能漏掉重要信息导致审计风险增加。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应做好审计前的工作
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以被审计单位提供的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为依据,在粉饰财务信息、提供虚假财务信息现象普遍的情况下,为了能够尽可能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客观准确性,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必须要提前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进行深入透彻的调查,以做到心中有数。由于被审计单位采用更高水平、更隐蔽的手段对财务信息进行造假,审计人员在提前调查的过程中仅仅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账簿信息进行查看核对显然无法达到效果,因此,需要审计人员找出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的关键环节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法对其进行审计。在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环节可以采用民主测评的方法进行,所谓民主测评是指对被审计人员就职期间的表现,是否遵守法律法规,是否严格按照程序执行重大决策、是否尽职尽责的完成被审计单位的预期目标等进行考察。民主测评一般是对被审计单位各部门所有人员进行了解,但其最主要关注的部分是基层人员,通过会谈、调查问卷、约见等方式向基层工作人员了解相关情况,以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做到了然于胸,从而降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评价结论的准确性。例如,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金城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对其领导层人员在职期间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为了提高审计的准确性,审计人员以座谈会的形式提前向其基层工作人员了解情况,主动摸清了研究中心的整体情况。
(二)全方位多层次明确界定经济责任
经济责任审计对责任的界定关乎着领导层的奖励和惩罚,意义非常重大,因此在对责任归属方面必须要全方位多层次的明确界定经济责任。首先,审计人员需要准确认定违法违规的习惯的行为活动,根据客观出现的事实,公平准确的去界定经济责任。其次,当审计人员发现被审计单位的某些领导层人员可能存在经济责任问题但又无法准确界定该归属于谁的责任时,需要向被审计单位的人事部门、内部审计部门、业绩考核部门等及时沟通了解情况。尽管审计人员通过短期的信息资料无法确切判定,但被审计单位内部的人事、审计等部门对整件事情的起因后果了解的还是比较全面的,同时对每个人的做事方法手段等情况也比较了解,审计人员与其进行沟通商议,一定会比较客观的确定该经济责任应该由谁来承担。最后,审计人员的知识情况还是有一定界限的,当出现了自己不精通或者不是自己领域的相关问题时,必须要及时请教相关领域的专家,以保证问题及时得到妥善处理。例如,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第一勘探局审计处在对中石化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出现了无法确切界定的经济责任问题时,及时与该单位的人事部门沟通联系,合理的界定了被审计人员的经济责任。
(三)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水平
为了保证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必须要建立一支高素质水平的审计人员队伍。首先,要根据审计环境的变化,及时对审计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的教育培训,以更新充实审计人员的知识储备。其次,除了对审计人员进行业务知识的培训外,还需要通过培训教育提高其职业修养,要求其必须按照规章制度和审计程序进行审计,防止出现根据主观随意审计的现象。最后,要对审计人员进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培训教育,特别是现在大数据和云数据时代的到来,更加要求审计人员熟练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例如,黑龙江省兰西县审计局定期的开展培训教育工作,以提高其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储备和信息处理能力。
三、结论
综上所述,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对领导层人员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其面临的审计人员素质低下,经济责任界定不明确等风险也逐渐显露,为了确保审计结论的准确可靠,我们必须要不断的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前对被审计单位深入调查,全方位多层次的界定经济责任。
参考文献: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应用;建议
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现代审计模式,是审计领域发展的最前沿,它已成为审计职业界关注的热点。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用于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有利于提高审计的效率与效果,而且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在经济责任审计活动中,如何充分革新审计方法以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成本、降低审计风险已成为一个新课题。
一、风险导向审计应用的意义
(一)合理有效地配置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经济责任审计是以领导干部所在单位(部门)和其他相关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通过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作出的重大决策情况、执行国家的财经法规情况以及个人遵守廉政纪律情况等方面的核查和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领导干部是否具有从事经济工作所必需的素质和决策水平,也能正确评价领导干部是否正确履行其经济职责,是否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财经法纪。其特点是审计内容广泛、时间跨度长、关注层面多、审计时间紧。因此,无论是外部审计还是内部审计,审计资源有限与审计任务繁重的矛盾都比较突出。采取详查法显然既不经济也不科学。审计工作必须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不能面面俱到。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运用风险导向审计,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内、外部环境、业务现状及矛盾进行分析,在整体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确定高低不同的风险领域和风险点,这是审计工作的关键也是审计工作的重点、难点。最后准确地判断重大风险领域和风险点,合理有效地配置审计资源,实施审计,从整体上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二)控制和减少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一般是指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务报表、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本人述职述廉报告没有公允地反映其任职期间财政收支管理的真实情况,由于受到业务复杂程度、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方案、审计成本、审计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财务收支管理报告中存在的错误和舞弊,而出具了不公正,甚至不正确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意见的可能性。经济责任审计是集传统财务合规性审计与绩效审计为一体的综合性审计活动,通过审计来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履行经济职责、遵纪守法等情况,其结果的运用与干部管理、调整、任免和考核相关,具有政治性强、工作要求高、审计风险的可容忍程度低等特点。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运用风险导向审计,将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置于大的经济环境之中。从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行业状况、监管环境、内控制度、业务流程等各个方面分析评估风险水平,把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经营风险植入到风险评价中去,通过审计程序把审计风险降低到审计人员可以接受的水平,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三)加强被审计领导干部风险防范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既控制和减少了审计风险,也间接地促使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更加重视风险的防范,有利于他们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经营风险,降低经营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能够加强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他们主动控制风险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从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二、风险导向审计应用的方法
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风险评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贯穿于审计工作的整个过程。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通过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结合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特点,进行环境调查、内部控制测试及其所处的行业背景分析与评价。注重这些环节的各项工作,加强风险评估。风险导向审计应用的具体程序与步骤如下:
(一)审计计划阶段
根据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审计工作应以分析风险为切入点,必须将审计工作的重心前移,重视审计计划工作。
1.调查了解被审计领导干部和单位及其环境。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前,要做好审前调查,必须花费相当的精力和必要的成本去了解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基本情况、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情况,如发展战略、业务流程、经营目标、经营环境和经营风险等。此外,还要了解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外部环境,如宏观经济政策、行业状况、监管环境等。通过收集有关的规章和管理制度,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流程图法等审计方法,来测试内部控制流程的正确程度和完善程度以及若干控制点的运行状况。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是控制和降低审计风险的第一道、也是非常重要的屏障。
2.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在全面了解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单位的基本情况和环境的基础上,准确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如通过询问被审计单位的人员,观察特定控制的运用,检查文件和报告,追踪交易在财务报告信息系统中的处理过程(穿行测试)等审计方法,进行有效分析、评估,运用职业判断,确定已识别风险的层级,找出当前风险点与风险域,按风险大小排出次序,特别是重大风险和特别风险尤其需要关注,重大错报风险也需要进行严格评估。
3.编制审计计划和审计工作方案。审计机构在识别和评估各种风险的基础上,以风险为导向,编制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对审计的内容、方法、人员和时间安排作出详细具体的规定,避免平均使用审计资源或使用标准的审计程序,更不能无的放矢。应集中审计资源和力量,针对高风险的审计领域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从而使审计工作更能突出重点,更具有针对性和计划性,降低审计的检查风险,使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保持较高的审计效率及效果,提高审计质量。
(二)实施审计阶段
一般来说,审计阶段实施的主要工作有:风险评估、了解内部控制、复核性测试、内查外调收集审计证据、编写审计工作底稿等。审计人员应按照审计工作方案,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实施审计程序。风险分析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固然重要。但实施审计阶段的重要环节仍是实质性测试和控制测试。
1.实质性测试。实质性测试是对账簿、报表所反映的经济业务和事项进行审计,以达到发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的目的。为了弥补审计人员业务能力缺陷和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缺失,对各类重大事项或情况实施实质性测试以获取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是其中的必要程序。内部控制无论是否有效,各类重要交易、重点账户余额和重要披露都
要进行详细审计。如被审计单位的费用账户、应收应付账户,以及疑点账户等。如果在审计过程中出现审计风险增加的情况,那么审计人员必须遵循谨慎审计原则。同时增加实质性测试程序,从而将审计风险牢牢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2.控制测试。以测试内部控制在防止、发现和纠正认定层次重大错报方面的有效性,进一步评估和应对重大错报风险。首先,分析梳理被审计单位的各项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找出各类流程的风险点和控制措施,设定内部控制风险点和风险等级。其次,对内部控制现场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检查业务过程和风险的控制措施是否合理、合规并得到有效实施和保持。最后,结合内部控制风险测评体系,评价控制措施是否有效、适宜,以确定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风险识别、防范、监控能力。
3.合理配置资源。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审计资源的合理配置,审计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是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将审计资源倾斜至重点风险领域,此时可采用详查法对高风险等级的风险因素进行抽样,对具有灵敏度的风险因素可抽样50%~60%,对中度等级的风险因素可抽样25%~50%,对低风险的风险因素可抽样10%~20%。将更有经验或具有特殊技能的审计人员分派到重要事项的调查中。或充分利用专家的工作。
4.保持职业怀疑态度。职业怀疑是一种对审计证据的怀疑和批判评价的态度,审计人员在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过程中应时刻保持职业怀疑态度。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确定重点审计内容。然后通过实质性测试程序获取充分证据,详细地记录审计工作底稿;工作底稿要保持三级复核制度,以确保审计人员的执行审计程序到位,并因此最终减少审计程序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涉及可能存在重大错报的事项时,一定要收集充分的审计证据,并且要十分重视其相关事项的调查了解,以确定是否真正存在重大错报,将审计风险降至最低;对拟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作出总体修改等。审计人员还应根据评估结果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和分析程序等。审计证据除了各种测试获取的证据外,还必须延伸到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取证和经营环境等各种情况的取证,并且取证重点应该延伸到外部,从各个渠道广泛收集领导干部主要业绩和问题的资料。
(三)审计报告阶段
报告阶段主要包括编写审计报告和出具审计管理建议书。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效果、质量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最关键的部分,是干部管理部门考核被审计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主要依据。审计评价是否公正、恰当,直接影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不仅包括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错误和舞弊。而且对成绩说得过多、评价过高也具有很大的风险。所以评价要注意谨慎性原则,要有针对性,评价时应做到权力与责任结合,成绩与问题结合。编写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要以风险为中心,全面总结综合各阶段风险评估、内部控制评价及实质性测试的结果。作出客观的评价,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必要时可出具审计管理建议书。
三、有效应用风险导向审计的建议
(一)高素质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
风险导向审计以分析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为核心,审计范围大大扩展,不仅要求审计人员掌握牢固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审计人员熟悉信息系统技术、现代管理知识和金融业务。此外,审计人员还要具备丰富的审计经验和较高的风险分析判断能力。审计部门要加强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教育,通过后续教育加强知识的更新和知识面的扩展,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通过审计实践,提高审计人员敏锐的洞察力、职业判断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加强审计队伍的职业道德教育,严肃审计纪律,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效防范道德风险,为风险导向审计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打下基础。
(二)多种审计方法的综合运用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风险导向审计,应有系统观点,综合使用各种审计方法。在审计计划阶段,以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的多种分析方法为主,配合使用流程图法、问卷调查法、询问观察法、穿行测试等审计方法;在审计实施阶段,以运用账项审计和抽样审计为主,配合使用分析法、询问观察法、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等审计方法;在审计报告阶段。更多运用的是比较法、归纳法等。
(三)适合经济责任审计特点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