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教育质量监测的意义范文

教育质量监测的意义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3:0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教育质量监测的意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教育质量监测的意义

篇1

一、如何建立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监测系统

从心理测量学的观点来看,建立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系统(简称为教育监测系统)要有长远的眼光。首先,必须立足于广东省中长期教育发展的高度,对教育质量监测系统的基本设想与基本设计进行整体规划。其次,对测量评价中的技术环节进行充分的研讨,如测试周期、测试规模、所测对象、试题的内容与形式、组卷结构、数据分析方法、试题评价、结果的汇总与公布等等,都需要汇聚多方力量开展研究并落到实处,必要时还需请教法律专家。下面就一些重点环节谈谈本人的想法与建议。

(一)监测内容

监测内容包括学习环境和学业能力两大部分。学习环境的调查应包含教育政策、人员配备与管理、教学设备、家庭的经济状况与对教育的投入等内容。学业能力调查的内容不仅要包括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测试,也应包括对学习状况和学习态度的调查。从理论上来说,试题最好能覆盖所有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在实际调查中难以做到时,所调查的内容标准应从学科课程标准中随机抽出。

2000年开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实施了国际性学生学业能力素养评价(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调查与评价15岁青少年是否具备服务于将来社会所需要的能力。PISA的试题中很多不是单纯的学科内容,而是横向考查各学科的综合能力。目前我国正处于从大规模生产型经济向知识密集型经济的变革期,要保持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基础教育能否为社会提供所需的人力资源是关键所在。因此,广东省进行教育质量监测时应关注和借鉴PISA的测试内容与试题质量。

(二)监测对象

理论上,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监测应该包括全部的学科和年级。但是,建设和完善教育监测系统不仅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还需要集结一批教育科学、认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育评价学、教育统计学、计算机软件等诸多领域的专家。因此创建初期全面铺开有相当的困难。参考国外同类监测系统的经验和教训,广东省可以先从一个年级一个学科做起。在测试过程中一边锻炼专业团队,一边积累经验,而后再向其他年级和学科铺开。这样以点带面,可以避免重复性投入,节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从全面评价义务教育质量的目的来看,最理想的监测对象是六年级、九年级学生。PISA的测试对象为15岁的青少年,相当于义务教育结束阶段的初中生。考虑到我省实际,建议改选初二学生,可安排在初二年级教学结束阶段,或者刚升初三的开学时期。如财政状况允许,监测调查应每年定期实施。根据学科重要性和试题开发难度,可以最先开发数学的质量监测测验,然后逐步扩展到语文、英语等学科。

(三)监测方式

质量监测关心的焦点是被试群体的统计特征。只要抽出的样本能够代表所在的群体,就没有必要进行全体成员调查。因此抽样是否正确,是决定教育质量监测是否成功的基础。这里的统计抽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随机抽出被试样本,二是从用于监测的试题群(数量要足够多)中随机抽出试题。

随机抽出的被试样本必须代表广东省被监测年级的学生群体。样本抽出可以班级为单位,按学生人数比率从各县级行政区随机抽出。为了保证调查的精度,对于人数较少的地区适当增大抽出比率。一般可以参照这个标准来决定人数:在每个县级行政区内每道试题的测试人数不得少于1000人(这样才能保证估计试题难度、区分度等指标的估计精度)。在参加调查的班级内,学生还可以做不同版本的试卷,用以消除“练习”效应,这样能更有效的测出被试的真实学业能力。

试题的随机抽样,其意义在于确保用于监测的试题能够覆盖学生所学的各个领域,这样才能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业能力。如果被试是因为偶然碰到擅长领域的题目所以答得好些,或者因为碰到不擅长领域的题目而答得差的话,测试结果则会对学业能力的代表性带来严重影响。理论上讲,为了保证测试结果的代表性,被试需要做大量的试题。但是,大量的试题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负担,心理上也会产生反感情绪以至消极应对。因此,一套试卷的题量应控制在两节课的时间内,这就需要在组卷方法上下功夫。例如,同时编制若干套试卷,各套试卷之间设置一定数量的相同试题。因为项目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中有链接(Linking)技术,可将不同试卷中的题目难度、区分度等表示在共同的尺度上。形象地说,这样就可以用同一把尺子来量出不同试卷的试题难易、被试间的能力高低等(链接技术还可以比较不同年度的学业能力水平)。

NAEP、TIMSS、PISA等学业能力调查都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他们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四)保障体制

为保证质量监测的公正性和客观性,调查的方针和计划的制定应该由一个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机构负责。试卷构成、样本抽出、调查实施、评分、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形成报告书等,可委托给大学等研究机构和民间企业。质量监测的费用应全部由教育财政支出,严格禁止调查机构参与任何与调查有关的营利活动。这样既可以保证调查的质量,又能保证调查的公正性,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作出判断和决策提供数据与信息。

受委托机构向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提供的调查信息除了各种统计结果,还应该提供调查实施的过程和数据分析的方法等内容,以避免个人随意做出对自身有利的解释。同时,应尽量避免对所提供的结果内容进行解释和评论,以免公众对所提供信息的客观性产生疑虑,以确保信息的可信性和权威性。教育行政部门则可依据调查结果自行解释、制定及改善政府的教育决策。社会也可以多层面地解读调查结果,从而评价和监督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决策。

为了避免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恶性竞争,应严格禁止公开涉及教师及学生个体的信息。另一方面,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获得的高质量的调查数据非常宝贵,在公开监测信息时不应仅限于公布调查的统计结果,也应该考虑将除去个人信息的原始数据公开。这样有利于更多的研究者从各个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虽然数据公开伴随着一些负面的影响,但是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向教育界反馈更多更全面的信息。

高精度的质量监测需要一个庞大的高质量的试题库的支撑。题库中的试题不仅需要经过预测的检验,而且需要覆盖测试所需的全部内容领域。同时,各领域的试题均需保证一定的数量。为延长题库中试题的使用寿命,监测所使用的试题不应公开。但由于曝光、内容的时效性等原因也会造成试题损耗,需要向题库定期补充新的试题。

教育质量监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在初建阶段,它的基本方针与设计、题库建设需要各方面专家的共同参与,而且,系统的运行也需要多种专业人才的支撑。根据国外同行经验,临时召集兼职专家组成团队的方式无法保障题库维护、试题评价、试卷构成、样本抽出、数据分析等工作的需要,应该有一支常设的包括教育调查、教育测试、心理测量、计算机软件等专家的团队。

二、省级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发展方向

从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研究趋势上看,“计算机化”和“与学习一体化”将是未来教育质量监测的发展方向。我国正处在一个急速变化的时期,测试与评分的“计算机化”可以大大缩短获得各种调查结果的时间,提高对策的时效性。我们应在大力加强实施“计算机化”测试的设施装备的同时,大力开展“计算机化”的相关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特别是汉语作文的计算机自动评分技术的开发,对中国的计算机化测试的发展至关重要。

与“计算机化”相比,关于“与学习一体化”的诊断性学业测试,虽然不乏Tatsuoka(1990)、市川等人(2011)等一些值得借鉴的关于方法研究和实践研究的成功案例,但总体来说目前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现在许多国家都在加大对这方面的研究投入。诊断性测试的研究不仅需要教育科学、认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育评价学等方面专家的共同参与,同时需要学生和科任教师的通力合作。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占有优势。

篇2

一、中职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与其他国家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英语口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由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而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和枯燥的英语教学环境严重地影响了英语口语的教学质量,影响了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1.中职英语课程设置不合理。英语课虽然是中职学校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但是由于中职学校的特点是培养各类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学校的重点放在专业课上,整个职业教育系统内部对英语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英语被视为可有可无的闲科、副科,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英语课程设置的种种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在课程设置和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一些中职学校对英语教学每学期的课时和学制方面进行的缩减和限制,忽视英语教学,使英语教学无法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

2.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设备陈旧。在职业英语教学软件方面,部分英语教师没有积极地开发适合现代生源英语基础的教学模式,习惯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无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无法完成现有的英语教学任务。很多学生在英语课堂上不愿发言,使英语学习处于枯燥的讲解和被动的应试中,往往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混混欲睡,英语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无法提高。

3.学生基础较差。中职生源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普遍较差。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中职学校的学生素质普遍下滑。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的生源,都是升入普通高中的“落榜者”,大部分是无法升入高中或者连初中都没毕业才选择进入中职学校的。由于基础较差,大部分学生对英语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久而久之,便形成厌学情绪,带动不起学习兴趣,从而造成了英语教学的困难。

4.学生“哑巴英语”现象严重。英语口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口头交际能力,然而在现实中,中职英语口语教学一直是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中职学校的英语口语教学一直被人们所忽视,造成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差,相互间口语交流困难,“哑巴英语”现象仍然很普遍。在进行课堂口语练习时,有的学生不积极参与口语训练,一到口头表达,就抓耳挠腮。在交际时,更是难于利用语言表达思想、进行口头交流。

5.教学评价和中职英语大纲不配套。一直以来, 中职英语课程的教学评价都基本沿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与评价模式,英语教学由于缺少有效的外部评价机制,校内评价机制又不够完善,英语教学评价分量轻,起不到激励作用。对教师而言,其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较宽松;对学生而言,其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方面的检测与评价也较为宽松。特别是在英语口语训练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更多地是与考试和测验结合起来,重读写、轻听说的观念根深蒂固,这种传统的学习评价方式给英语口语教学和学生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中职英语口语教学提升的对策

对于中职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在教学实践中,从根本上处理好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正确认识,采用适合中职学生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课堂互动交流,不断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

1.要确定适当的教学起点和合理的教学目标。根据中职学校的生源特点,确定适当的教学起点和教学目标。教学材料的取舍和组织对于教学效果和教育目标意义重大,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要把握好尺度,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选择、整理和再加工,教师围绕确定的目标选择、设计、制作、组合各种书面和声像教学材料。在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材料应具有吸引力,能引起学生兴趣。要从学生角度来看待材料,充分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让他们各尽所能,快乐地享受学习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尽量减少失败给他们带来的挫折感。

2.要强化用英语口语讲授。英语教学应尽量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要求教师采用全英式教学。但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听不懂和不理解,除课文用英语朗读外,其余的课堂讲解基本上是用汉语进行,久而久之,学生的听力无法提高,更不用说英语交流了,教师的口语水平也日趋退化。教学实践表明,中职英语教学使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3.加强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口语能力的高低,实质上取决于英语语感的强弱。在口语训练中,要以听的训练为基础,在听懂、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说的训练。听的训练包括听录音、听老师、听同学、听对话。听多了,听熟了,说起来也顺口了。要让学生愿说,首先必须让他们会说,这就需要强化模仿这一环节。经常模仿录音能使学生语音语调纯正,表达流畅。在反复模仿的基础上,学生大量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4.注重英语口语交流能力锻炼。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创设一些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交流需要,增强学习的内驱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据教材内容,用实物、图片等辅助手段,设置一情一景,激活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选取大量生活情景中常要表达的意念和常用的口语,如:"Good morning","Excuse me","See you later"等等,不但内容浅显,还可以独立表达意愿,贴近实际。

5.探索新的中职英语口语教学评价方式。中职英语教学必须紧紧围绕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宗旨,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为手段,开发与中职学生能力基础相适应的课程,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学综合评价方式。为了增加学生的英语接触机会,可以开展英语第二课堂、兴趣小组活动、口语课程学习等。教师利用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处处有新意,处处有乐趣。

参考文献

[1] 徐小贞.高职英语教育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何荣.职校英语素质教育的问题和对策[J].池州师专学报,2003,(8).

篇3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工程测量 教学改革

近些年来,由于测量技术和方法的突飞猛进,传统的测量教学模式没有及时跟上时代的发展,致使学生学到的知识陈旧,而跟不上时代的前进步伐;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面对现代测量仪器一头雾水,无从下手,不能很快地进行工地的测量工作。种种弊端的出现警示我们必须尽快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优化教材内容,制定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有效培养学生的现场实践操作能力。

一、工程测量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

从现有的教材来看,大多数教材的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脱节,这就要求我们根据现时工程的生产实际选用合理的教学内容,对教材传统的测量内容进行适当的压缩与补充。比如钢尺量距的精确计算方法只做简单介绍,角度测量中光学经纬仪的读数也只做了解,增加计算器编程方法与应用,全站仪在施工放样中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GPS在施工中的应用,等等,使讲授内容具有时代感,以保证课程教学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现在的教材用大量的篇幅去讲原理,具体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一笔带过,而高职院校所需要的恰恰是如何使用。数据软件已经相当成熟,工程中测量数据处理过程可采用案例教学的形式,也可给学生推荐几种测量数据处理软件,让学生了解如何将测量数据转化为需要的测量成果。

因为工程种类多样,这就要求测量人员能够灵活应用测量知识,积极思考,应对不同的测量任务。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布置一些有代表性的现场测量实例让他们进行思考,多在课堂上展开测量方法的讨论,比较其优缺点,并穿插即时问答,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的测量仪器都是电子类产品,功能齐全,使用方便,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讲解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分别讲解其相应的先进设备及相关内容。通过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信息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改善课堂环境。学生对所讲内容的理解是抽象的,为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件中应引入一些相关的工程实例让学生模仿学习。

二、工程测量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工程测量实习是工程测量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是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和提高测量实践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但是目前测量实训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高职院校的扩招学生在逐年增多,但是测量仪器的配置并没有按比例增加,而且仪器更新快、费用高,学校经费有限,测量设备更新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设计的实训项目与施工现场的测量工作仍有一定的距离,未能完全把工程建设中的现代测量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仪器运用进来,致使校内实习与生产实践相脱节,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所接触的仪器都是在校期间接触不到的较先进的新仪器,一时适应不了先进的新仪器,导致企业对学校的教学质量产生了质疑。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不完善,有的项目甚至还处于待建状态。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教学改革措施。

1.增加设备的资金投入,创造机会接触新仪器、新产品、新方法。

传统的测量仪器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的生产需要,这些设备已经逐步被工程单位所淘汰。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大部分滞后于生产单位所用仪器设备,因此,学校应加大测量实训设备的资金投入,加快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以满足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由于学校的教学资金有限,对于比较昂贵的仪器设备,可以少买几台,老师操作讲解,学生进行观摩学习,这样就可避免学生毕业后走入工作岗位完全与生产实践脱节。

有些比较先进的仪器在高校中还无法普及,为解决实验室仪器设备普遍滞后于工程单位仪器设备的问题,系部需要经常组织有关教师和学生参加测绘新仪器、新技术、新产品的展示会,并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安排,邀请测量技术专家做讲座。还可与测绘仪器商家合作,利用学校的讲台,为仪器商家提供新仪器、新产品介绍演示的机会,同时师生也能熟悉、接触新仪器,了解新技术的教学目的。

2.合理分配实习设备。

由于学生规模不断扩大,测量实习设备没有及时得到补充,处于不足状态,因此必须合理分配实习设备。可以根据专业不同错开开课时间,使实习设备得到充分利用,加大使用效率。比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测量理论课都可以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测量实践安排在本学期的后几周,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测量实践安排在下一学期的前几周,而且九月份正值秋高气爽之时,也是测量实践的好时节,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每学年第一学期测量仪器闲置的情况。

实验室应该对外开放,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闲置时间进行测量实践的学习,这样部分学生就能在理论学完以后马上进入实践环节,而不必等到所有课程结束以后由学校统一安排实训,这样有助于学生加强和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测量实验室应该设立一种类似于图书馆借书的仪器借出制度,这样学生可以随时借取仪器,进行测量实践的学习,比如学生可以利用学生证和押金借仪器。实验室对外开放,也有利于教师进行科研活动。

3.学生实习内容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通常的校园实训与生产实践是不同的,校园实践往往易受各种地形环境条件限制,而不能真正模拟施工现场环境,只有通过去生产单位实践才能真正地提高职业类学生的技能。社会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多种不同的问题,可以借助工程实践采用集中处理的方式,请教施工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处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学到知识,而且这样学到的知识往往印象深刻,能够举一反三,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要尽量创造校企合作的机会,有时候企业不愿意接收实习生,这就需要政府出台一些政策,比如,在企业资质申请的时候,有校企合作协议的企业给予优先考虑,或者干脆在企业申请资质的时候加这么一条。此外,系里开选修课时,专门开设一门利用多媒体演示施工现场测量实践操作过程的课程,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对施工现场的了解。

4.融入职业技能鉴定。

职业技能是让学生通过对工程测量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及测、算、绘等基本功的培养,掌握各种测绘仪器的操作与使用方法,具备开展测绘工作和应用测绘成果的能力。因此,实施测量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非常好的途径。

三、工程测量考核方式的改革

工程测量这门课程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试卷考核方式难以反映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考试时应该把实践操作也融合进去,采取试卷考试和实操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具体操作如下:学生的成绩由以下三部分组成:理论成绩(40%)、测量实习(30%)、实操考试(30%)。理论成绩包括考试成绩(30%)、平时成绩(1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成绩和作业成绩;测量实习成绩包括实习出勤(10%)、平时实习表现(10%)、实习报告的完成情况(10%);实操考试采取抽题的方式进行现场操作考试。

四、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

篇4

[关键词] 医学院校;教学质量;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0(c)-0143-02

新时期高等医学院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高层次的医学创新型人才,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医学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1-3]。高等医学类院校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是我国医学教育领域的重大教学改革项目,目的就是为了提高高等医学类院校的本科教学质量,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创新型医学人才[4-6]。近年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医学类院校的招生规模也逐渐扩大,不仅在国内招生,还要面向世界招生,为新时期医学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到同时,高等医学院校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为了培养“生物-心理-社会”新型医学模式的创新型人才,需要将资源全面协调发展,将医学教学的课程模式进一步优化,扩大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的知识和视野,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改革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1 医学院校在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是当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环节。培养动手能力强、职业素质素质高的医学创新型人才是实现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良性发展的关键步骤,如何提高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运行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通过分析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中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现状,可以发现在诸多方面均存在弊端。

1.1 医学院校的教学实践性较强,难以体现综合发展趋势

在高等医学院校中,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要紧密结合医学临床实践。通过实践过程中多学科的合作,可以实现生命原有的动态性和系统性的展现,将基础学科和临床实践紧密整合,实现医学知识的纵向与横向的整合,但实际操作过程中,临床工作的医务人员很难将多个学科进行有效整合,知识运用的综合性较差,未能实现医学综合的良好发展。

1.2 医学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评估体系过时

在医学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随着新教学方案与教学手段的运用,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评估体系也在不断更新。当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评估体系已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需要建立更加规范且客观的评估体系跟随时展。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是普及一代人的大众化工程,为了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建设,需要引导医学学生健康成长。

1.3 医学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估机制

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申报过程多为团队协作,通过多方的努力共同整合资源一蹴而就,但申报成功后很少有人问津,甚至几年到几十年都不会有更新出现,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医学创新型人才来讲这是致命的,是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何保证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健康可持续良性发展需要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估机制,跟随时代的发展步伐,进行不断更新。

1.4 医学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利用率不高

高等医学院校的学生知识获取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部分技能需要通过临床实践得以获得,在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陈旧过时、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估机制情况下,学生很少浏览精品课程或网络课程,使得大量共享资源流于形式,网络资源的利用率极度低下,使得医学创新型人才的建设成为了一句“空口号”,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性发展。

2 医学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解决对策

根据当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在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作出适度调整和必要的改进,具体方案如下:

2.1 加大医学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经费

当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表现形式较为单一,使得师资团队成为了虚拟实体,教学课程仅为文字教学,使得教学形式流于书本,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不断进入,可增加教学手段,强化知识的表现力度,同时制定视频、动画等形式表现出来,对复杂的生理过程和临床病症进行模拟演示,这些过程的实现需要投入大量经费。通过加大医学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经费投入还能建立新型的团队合作模式,师生共赢,使学生进入角色。

2.2 医学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合理定位

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医学创新型人体,同时还能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能力,通过良师益友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会起到一种感召效果,对其发挥良好的引导作用。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师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还具有较高的临床经验,可以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更深层的指导和引导。根据高等医学院校的具体情况,积极培养有热情、有活力、有进取心的师资队伍,尤其是骨干核心力量,通过聘请外来高职专家对本院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进行合理定位,可以开拓师生视野,实现“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把心里因素的教育作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提高师生自我遵守的职业道德。 2.3 医学院校师生基础能力素质的培养

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实现良好改革的关键在于提高师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轻松施教,学生可以愉快接受,是学习成为一种乐趣,可以主动接受基础能力的学习。由于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是多学科的,需要进行知识整合,为师生学习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如何加强学生基础知识间的融合与联系成为了新的突破点,使得团队合作更加精益求精。通过信息知识的传递,渗透了更多的人文知识,可筑造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核心,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医学创新型人才。

2.4 医学院校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主要的实现手段为资源的优质共享,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固有知识与技术的竞争优势是短暂的,在与其他人进行知识交换的同时,集体知识与个人能力将会不断获得自我更新和提升,不断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将其引用到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强竞争的优势,建立良好的资源共享平台是实现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关键步骤。

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需要建立有效的良性推动机制[7-9],将培养人作为考核的立足点,将培养一代人作为业绩目标,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更新优化考核评分方法。将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效应累积,可以增强医学学生的生活状态、学习状态、师生的快乐指数。通过建立有效的评分机制和考核机制可以提升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实际效果,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教学能力强、熟悉实际业务流程、掌握过硬技术、乐于教书育人的高素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科研优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实验教学,加强教学内容的更新,可以更好地培养本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登芹,程文静,张帆,等.深化诊断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J].医学信息,2010,23(6):1812-1813.

[2] 张海三,孟焱,杜云红,等.医学院校在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1,28(5):650-653.

[3] 刘荣佩,史庆南,陆建生.“以质量工程”为契机,扎实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建设工作[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6(54):10-14.

[4] 聂正怀,孙泽庭.医学院校临床实践教学的困惑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8(1):56-57.

[5] 谢峰,李营营.从“质量工程”透析高等医学院校实验教学改革策略[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9):214-220.

[6] 叶勇玲,唐梅文,杨仕权.构建医学院校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7,28(4):66-67.

[7] 付丽,线福华,吴云,等.论医学人才培养中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医学教育探索,2007,6(12):1095-1096.

[8] 施秉银,习博,和水祥,等.依托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8):1-4.

篇5

关键词:测量 角位置测量 绝对定位法 自适应双门限 低轨空间碎片 光电望远镜

中图分类号:TH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07-0000-00

Abstract: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mall-field telescope observing space debris, the paper proposes an angular position measurement scheme for LEO space debris based on the absolute positioning method, which provides subsequent orbit determination and analysis. Firstly, make pass-through forecasting according to the orbital elements of TLE (Two Line Elements)and observing windows which satisfies twilight dark conditions and atmospheric transparent conditions; Secondly, during the time windows, use the telescope to make continuous observation of multiple space debris, obtain Fits image sequences, and record the optical axis direction in header file of Fits image; Then, detect the light spot of debris, extract the center of mass, and calculate the target-missing quality; Finally, take advantage of optic axis direction when observing to calculate the space debris’ azimuth and elevating angles and generate the curve of moving trajectory. The results of image processing denote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correctly extract the targeted bright spot and achieve accurate measurement of angular position.

Keywords:measurement; measurement of angular position; adaptive double-threshold; space debris in low earth orbit; optoelectronic telescope

1 引言

地球空间存在大量人造天体,包括活动目标(人造卫星、空间站、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和空间碎片 [1]。实际上,空间碎片短期内无法清除,但通过不间断监测,持续进行空间目标定轨、编目和识别[2],可以建立和维持完整的空间目标数据库,最终实现早预警、早规避。相对于大视场望远镜,小视场望远镜CCD图像读出时间短、伺服跟踪延迟小,更加适合对高速运动的LEO空间碎片的跟踪测量[3][4]。通过高精度的轴系定位,完成对碎片的高精度测量和跟踪,这种方法称为轴系定位法(或者绝对定位法)[5]。

地基光电望远镜观测LEO空间碎片的流程包括FITS图像获取、目标提取、角位置测量、分析与识别等内容,本文的主要贡献总结如下:

(1)提出基于自适应双门限的图像分析方法,从FITS图像中成功提取LEO空间目标。

(2)提出基于灰度加权的LEO空间碎片角位置测量算法,提取LEO空间目标的质心并获取其脱靶量,并使用轴系定位法计算LEO空间碎片的绝对位置,生成LEO空间碎片运动序列,提取角位置。

(3)实测数据的分析结果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2 基于自适应双门限的FITS图像目标提取

基于小视场望远镜的LEO空间碎片观测处理基本过程如图1所示。本文的研究内容聚焦于第二部分,提出使用自适应双门限方法进行图像分割和目标提取处理,鉴别目标“光斑”。

2.1 基于自适应双门限与面积匹配的目标提取与鉴别

本节设计了LEO空间碎片的目标提取方案。在图像获取的基础上,要从FITS图像中获取空间碎片光斑,需要对图像依次进行如下处理:分割图像,消除噪声,恢复光斑,获取潜在目标集,最终鉴别目标,如下图所示。

如果跟踪丢失,则图像中没有目标,只有背景噪声;当目标在望远镜视场内时,如果成像条件合适,目标“光斑”明亮、饱满,否则就黯淡、发散,如图3所示;当望远镜视场内同时存在背景目标(主要是恒星),出现多个“光斑”,则需要鉴别哪个属于目标“光斑” [6][7]。这就要求空间目标提取算法具有较好的适应性,既不能把成片的背景噪声误判为LEO空间碎片,还要把LEO空间碎片从多目标背景中鉴别出来。

3目标角位置测量

在小视场望远镜跟踪观测生成的FITS图像序列,采用轴系定位法(绝对定位法)确定LEO空间碎片的角位置,其处理过程分为目标脱靶量计算、相对位置转换和绝对位置测量3个步骤。图4描述了小视场地平式望远镜的观测位置关系,其中,O-XYZ是站心地平坐标系,Oo’是望远镜光轴指向,o’-xy是视场坐标系,P点是目标“光斑”质心。

4测量数据分析

本文数据基础是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1.3米地平式望远镜跟踪测量LEO空间碎片目标生成的FITS图像数据。该望远镜的视场为 ,CCD像素数量为 , 灰度图像,跟踪成像输出间隔为200ms。在Visual 2008开发环境中利用本文算法进行角位置测量分析。

由于望远镜观测区域的天光噪声和CCD图像的量化和读出噪声,角位置测量数据存在一定误差,而误差会影响后续的定轨分析精度,因此采用多项式拟合以滤除噪声。图6为利用五阶拟合获得的1号和2号目标的角位置曲线,计算拟合方差,剔除 以外的野值数据,剔除结果如表4中的Interfered frames列所示。

5结语

本文研究了LEO空间碎片FITS图像序列的分析处理方法,实现了自动化的目标提取和角位置测量。具体的,基于自适应双门限的目标提取方法正确地区分了单目标图像、背景噪声图像和多目标图像,而前后帧目标“光斑”的面积匹配保证了LEO目标“光斑”从多目标图像中的正确提取。轴系定位法跟踪测量的LEO空间碎片角位置曲线连续平滑,具有3分钟以上的弧段长度,因此能够满足后续的定轨分析需求。尽管基于地基光电望远镜的LEO空间碎片观测受晨昏条件、天气条件的限制,其仍然是地基远程雷达的有效补充手段,能够实现LEO空间碎片的跟踪监测。

参考文献

[1]Klinkrad H. Space debris[M]. John Wiley & Sons Ltd, 2010.

[2]Huang J, Hu W, Ghogho M, et al. A novel signal processing approach for LEO space debris based on a fence-type space surveillance radar system[J]. 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 2012, 50(11): 1462~1472.

[3]Jindong Jiang, Jianxia Zhao. Recent advances in related standards of China’s space debris. Aerospace China, 2011, 3: 1~2.

蒋晋东,赵剑霞.中国空间碎片相关标准的研究现状[J].中国航天,2011,3:1~2.

[4]Xue Dong. Research of space debris laser ranging system with high repetition frequency[D]. Changchun: Institute of optical precision machinery and physics. 2014.1~119.

董雪.高重复频率空间碎片激光测距系统研究[D].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4. 1~119.

[5]Chunlai Li, Ziyuan Ouyang, Heng Du. Space debris and space environment[J]. Quaternary Sciences, 2002, 22(6):1~12.

李春来,欧阳自远,都亨.空间碎片与空间环境[J].第四纪研究,2002,22(6):1~12.

[6]Schildknecht T, Musci R, Ploner M, et al. Optical observations of space debris in GEO and in highly-eccentric orbits[J]. 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 2004, 34(5): 901~911.

[7]Chatterjee J, Pelton J N, Allahdadi F. Active Orbital Debris Removal Active orbital debris removal and the Sustainability of Space[M].Handbook of Cosmic Hazards and Planetary Defense.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4, 1~16.

[8] Tao M, Rong X, Changhai L, et al. Dark target identification algorithm and detecting ability of optoelectronic telescopes[J]. High Power Laser and Particle Beams, 2013, 3: 14~22.

[9]White R L, Greenfield P, Pence W, et al. Tiled image convention for storing compressed images in fits binary tables[J]. arXiv preprint arXiv:1~17, 2012.

[10]Xu W, Li Q, Feng H, et al. A novel star image thresholding method for effective segmentation and centroid statistics[J]. Optik-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Light and Electron Optics, 2013, 124(20): 4673~4677.

收稿日期:2015-06-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372162)资助课题。

篇6

【摘要】 目的 建立补肾健脑软胶囊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Diamonsil-C18(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水(48∶52),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46 nm,柱温40 ℃。结果 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线性范围分别为0.010 08~0.252 μg(r=0.999 8)、0.009 14~0.228 5 μg (r=0.999 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91%(RSD=1.74%)、99.93%(RSD=1.27%)。结论 本法分离度好,快速、简便,可作为该产品的质量控制方法。

【关键词】 补肾健脑软胶囊;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高效液相色谱法

补肾健脑软胶囊是由补骨脂、鹿茸、地黄、菟丝子、山药等14味中药组成的复方制剂,具有壮阳益肾、大补气血、添精生髓、强身健脑的功效。临床上用于未老先衰、性机能减退、腰腿酸痛、疲乏无力、失眠健忘、精神恍惚等症。补骨脂为本处方中主药,故选其主要有效成分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作为指标成分[1-2],对本品进行质量控制。

1 仪器与试药

Agilent1200高效液相色谱仪,UV检测器。

补骨脂素对照品(批号110739-200511)和异补骨脂素对照品(110738-200511批号),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补肾健脑软胶囊(0.25 g/粒,批号061101、061103、061105),利民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甲醇为色谱纯,水为超纯水,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色谱柱:Diamonsil-C18(250 mm×4.6 mm,5 μm)分析柱;流动相:甲醇-水(48∶52),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46 nm;柱温:40 ℃。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分别减压干燥至恒重的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分别加甲醇制成每1 mL各含10 μg的溶液,即得。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内容物2.0 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加入乙醚40 mL,超声提取30 min,倾去乙醚液,残渣再加入乙醚40 mL,超声提取30 min,倾去乙醚液,残渣挥干,精密加入甲醇50 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300 W,频率40 kHz)30 min,放冷至室温,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取上清液,用微孔滤膜(0.45 μm)滤过,即得。

2.4 系统适用性试验

按处方量配制缺补骨脂药材的阴性对照样品,照正文含量测定项下方法测定,比较供试品溶液、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对照品溶液、阴性对照样品液的色谱图,结果样品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峰与其他组分色谱峰能达到基线分离,阴性对照液中色谱峰对测定无干扰(见图1)。

转贴于

2.5 线性关系的考察

精密吸取补骨脂素与异补骨脂素对照品溶液(每1 mL含补骨脂素10.08 μg、异补骨脂素9.14 μg),分别进样1、5、10、15、25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峰面积,以进样量(μg)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计算回归方程。补骨脂素回归方程:Y=759 8.491X+9.098,r=0.999 8;在0.010 08~0.252 μg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异补骨脂素回归方程:Y=8 340.498X+4.234,r=0.999 9;在0.009 14~0.228 5 μg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2.6 稳定性试验

精密称取供试品2.010 6 g,照本文所述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精密吸取10 μL,每间隔一定时间进样测定,共进样7次,补骨脂素与异补骨脂素峰面积积分值RSD分别为0.84%、1.03%。结果表明,供试品溶液在16 h内基本稳定。

2.7 精密度试验(重复性试验)

取同一批号(061101)的补肾健脑软胶囊6份,按本文含量测定方法平行试验。结果补骨脂素平均含量为0.248 6 mg/g, RSD=1.92%;异补骨脂素平均含量为0.213 4 mg/g,RSD=1.85%。

2.8 准确度试验(加样回收率试验)

称取已知含量的同一批样品(补骨脂素含量为0.248 6 mg/g,异补骨脂素含量为0.213 4 mg/g)约1.0 g(6份),精密称定,分别精密加入一定量的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对照品,按上述方法制备供试液,测定,计算回收率,结果见表1。结果表明,本方法具有良好的回收率。表1 补骨脂素与异补骨脂素加样回收率试验结果(略)

2.9 样品测定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各10 μL,依上述色谱条件测定,结果见表2。表2 样品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含量测定结果(略)

3 讨论

软胶囊剂型中含有大量大豆油、蜂蜡等,对有效成分的测定干扰很大,且严重污染色谱柱,应进行去除。利用乙醚进行两次脱脂,再用甲醇提取,进行测定,结果较好。

试验比较了甲醇-水、乙腈-水、甲醇-磷酸、乙腈-磷酸等系统,最后确定了甲醇-水(48∶52)作为流动相系统,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得到了良好的分离。

对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对照品溶液进行了光谱扫描,结果表明,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在246 nm处有最大吸收峰,故选定为测定波长。

【参考文献】

篇7

一、福田所见

(一)12月15日上午,在深圳会堂召开了主旨报告会和经验交流会。首先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主任董奇作了主旨报告,接着福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黄伟致辞并讲话,福田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主任、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教育局长分别作经验交流,随后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专家进行点评,会议还安排观看了福田教育宣传片。

上午的会议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福田人的战略眼光和超前意识,他们是在真正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福田区委区政府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的重要性是实验取得成功的前提。早在十几年前他们就开始了教育质量监测这项工作,而且在国家正式开始对全国各地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测的时候,他们不惜投巨资让深圳所有的学校都参加了国家监测,而且结果应用实验已经生根开花结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另外,福田区在部门联动、协同推进监测结果应用方面的举措也是强有力的。他们通过“一个中心、两个抓手、三个公开、四个协同、五个统一、六个效能”,成功地创造出可辐射、可复制、可推广的“福田模式”,为各地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他们举全社会之力共同推进结果应用工作,各部门一路为教育开绿灯,全社会的资源都在为教育所用。福田区教育局、科技局、司法局、旅游局、文化局等部门局长的集体发声反映出了福田区全社会对推动素质教育的决心和信心。

(二)12月15日下午,“基于监测结果的学校实践与应用探索”在福田区荔园教育集团百花校区进行。福田区的六位校长分别以不同课题研究的结果作了精彩的报告,他们实验的成功给予了参观学习者大胆改革的信心和勇气。北京师范大学的刘永胜教授对福田区政府、教科院及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予以盛赞,称他们踩在了时代脉搏之上。

我想这正是助推福田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他们拥有一支科研型、创新型、改革型的校长队伍。他们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勤于实践,他们具有极强的行动力。他们一直都在思索面临的问题,学校该怎么办?往哪走?他们运用大数据准确查找问题,补齐短板,寻找突破口,实施改进行动,以监测结果的应用促进福田教育“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我为福田校长们大胆探索的勇气、敢于示范的胆识、善于作为的智慧所折服。

(三)12月16日上午,基于监测结果应用的艺术普及学校观摩会设于福田区福民小学。学生们设计独特的各种作品,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乐器表演及阵容强大的音乐戏剧表演一次次冲击着参观者的视觉、听觉,思觉。福民小学的全人、全时、全景的学校艺术教育让人叹为观止。之后,校长们的汇报再次为我们多年难以解决的问题提供了先进的经验参考。这样的教育不正是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吗?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在这所学校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学校是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学校不折不扣地进行教改是我们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及关键所在。

二、点滴思考

2018年,小店区被命名为“国家首批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实验区”。作为这项实验工作的组织者,我在思考如何才能有效推进这项工作?我区参加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育学科的结果显示,我区孩子的身体体能及视力都远低于全国水平,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也要像福田区那样,遵循“懂宝、寻宝、探宝”的工作思路,认真分析数据、精准发现问题、深入剖析问题、寻找有效办法,采取有力措施,制定方案并严格落实,促进质量监测结果在我区的有效应用,以实现教育评价对教育的科学化引领,推动全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首先,我们要加大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实验工作的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充分认识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工作对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以便形成从政府到各职能部门、从领导到教师、从家长到学生至上而下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的良好局面,多方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推动实验取得实效。此外,还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对孩子们成才要多元理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要加强社会宣传引导,一切着眼于孩子全面发展,将孩子身心健康排在第一位。

其次,作为教育行政部门,我们必须进行教育评价改革,摒弃“唯分数论”,解决指挥棒的问题,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还应对基础教育体、美、劳方面加大考核力度,改变学校更多地重视智育的现状,积极引导学校教育更全面、更合理、更均衡发展。学校应更多地创建兴趣小组、社团、文艺组织和开辟社会实践基地,更多地为学生研学和实践创造条件,让孩子们更加生动、活泼、健康地成长。

篇8

从上个世纪开始,“奠基性”的基础教育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教育质量也成了核心问题倍受关注。一些具有影响力的教育质量评估机构和项目,如“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所主持的“国际数学与科学学习趋势研究”(TIMSS)和“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PIRLS)以及PISA,都在周期性地对全球几十个成员国进行基础教育质量的评估。世界各国也纷纷采取不同的组织模式对本国基础教育质量进行监测。艺术教育质量监测正在逐步的展开,音乐科目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纳入到教育质量监测项目中。

一、国际基础音乐教育质量监测概况

1.美国

被称为“国家成绩报告单”的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方案”(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NAEP)于1969年成立。它由国家评价管理委员会进行管理,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负责执行,专业教育考试服务公司负责实施,对基础教育质量进行监测。它是美国唯一长期的且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教育评价体系,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其他国家建立教育质量监测工程的榜样。NAEP于1971、1978、1997和2008年对音乐教育进行了四次监测,至今已有一套较为成熟和完善的监测体系、监测流程。

2.新西兰

新西兰“国家教育监测进展”(National Education Monitoring Progress,NEMP)是国家教育部委托奥塔戈大学(uhiversity of Otago)教育研究评估单位进行评估的项目。任务是对新西兰中学生在学校课程所涉及的各领域达到的成就水平进行评估和报告。新西兰每年都开展一次全国性的教育质量监测,每年考察不同学科,四年一轮,几年内实现对所有学科的覆盖。艺术(音乐、舞蹈、戏剧、视觉艺术)在新西兰的学校课程中是一门核心课程,于1996、2000、2004、2008、2012年对音乐进行了监测。

3.英国

英国教育质量评估由英格兰教育标准局(Office for Standards 1n Education,OFSTED)负责。英国有统一的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音乐课程的监测在中小学义务教育第三阶段(7-9年级)进行。评价内容与课程标准一致,没有独立的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体系。英国从1999-2008年每年对各地区进行音乐艺术教育监测,并公布各地区参加测试的总人数(分男女生),分数达到预期标准的百分率。

4.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没有统一的音乐基础教育“国家课程标准”,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各州相继推出了新的“音乐学习标准”,音乐教育质量评估也在各个州内自主进行。

5.爱尔兰

爱尔兰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方案称为“Pilot:WholeSchool Evaluation”,由教育督察局(Inspectorate of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负责。它有制定统一的监测指导,没有独立的音乐科目监测体系。1998-1999年爱尔兰对学校全部科目进行了监测,音乐是被监测的科目之一。

6.黑山共和国和塞尔维亚

中、东欧黑山共和国(Montenegro)和塞尔维亚(前南斯拉夫)这两个国家有共同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方案,即由教育质量评估协会(Institute for Education Quality and Evaluation)主持的“发展标准:测试和主要学习”(Development of Standards:Trial and Main study-DSTMS)评估项目在2006年对义务教育八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全国性的音乐艺术教育质量监测。

7.日本

日本音乐教育质量监测的历史较早,在1958年与1966年的全国学力调查中,日本对音乐学力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监测。

1958年的音乐学力调查对象为国立、公立学校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全国范围的抽样,参加人数占全国学生总数的4.1%。1966年的音乐学力调查对象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抽样20%的公立和私立学校以及全部国立学校。

1966年以后日本终止了全国学力调查项目,2007年得以恢复,每年在新学期开学后进行全国统一学力调查考试,但音乐科目的学力调查依然没有恢复。

8.中国

目前,中国大陆还没有一个代表国家行为的艺术教育质量监测机制。2007年,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成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至今,他们已经开展了对数学、语文、心理健康及科学等科目的监测,但艺术科目的监测尚未启动。地方上一些相关的研究项目或区域性的评估行为在监测理念、测评工具开发及影响力等诸多方面与国际上较为成熟的艺术教育质量监测存在较大的差距。

香港特别行政区在2007年课程发展会议上颁布的《音乐课程及评估指导(中四至中六)》基础上,制定了香港中学文凭教学考试音乐科目“校本评核手册”(school-based Assessment Teachers’Handbook)(试行版),包含评核大纲、评核理念、评核目标,校本评核与课程的关系等内容,明确规定2012年开始将由考评局在全港陆续实行对高二及高三学生的监测,2015年将正式实施,并占全科成绩的20%。

二、国际基础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体系考察

1.监测模式

纵观各国基础音乐教育质量监测,在具体的组织形式、执行机构、监测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概括起来可分为“国家独立监测”和“国家督导监测”两种基本模式。

“国家督导监测”模式是由国家负责教育评估的机构下达硬性规定,制定评估指导原则和组织统一考试,具体的执行则下放给各地方政府,以学校为单位开展音乐教育监测。监测以课程标准为基础,没有制定独立的音乐监测指标体系。学生的成绩直接作为监测数据,其结果要向学生、家长、学校、地方政府、国家督学层层递交。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时效性强,每年定期进行评估并公布监测结果,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覆盖面广,监测对象是抽样年级(每年在各学段指定年级进行)的全体学生,具有普查的意义;高利害性,国家除了以区域为单位公布成绩报告外,校方及学生都能得到具体的成绩,并与学生升学或毕业挂钩,教师平时的形成性评估成绩与国家督导的终结性测查成绩相结合。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采取这种模式监测音乐学科。

“国家独立监测”模式是由国家立项,国家专门的教育评估机构负责执行。音乐监测同样以课程标准为基础,同时制定独立的音乐监测体系方案,明确规定监测目的、框架指标以及监测流程。监测结果不以个人为单位呈报。其特点是:周期性强,按一定年限周期进行监测,并公布监测结果;抽样测查,监测对象根据监测框架指定的年级在全国进行分层抽样,因此只包括指定学段中某个年级的部分学生,不具有普及性;低利害性,监测数据不以个人为单位呈报,结果不与个人利益或学校利益直接挂钩。美国和新西兰等国采取这种模式监测音乐学科。

2.监测框架

监测框架是由监测对象、监测内容和监测维度三个方面构成。

各国对监测对象的选择采取了三种模式。一是选择义务教育阶段关键年级。如美国、新西兰、黑山共和国、塞尔维亚及日本监测对象分布在四、五、六、八(初二)年级,而具体监测的学校和学生均以抽样的方式产生;二是选择义务教育某个阶段的末年级,如英国和澳大利亚(以维多利亚州为例,其测查义务教育六个学段的末年级);三是选择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结束年级,采取文凭考试的形式测查。如澳大利亚维州为高二、高三年级设置的教育证书和运用证书课程考试,香港为同样年级设置的中学文凭教学考试等。后两种监测对象的选择包括指定年级的所有学生,具有普查的意味。

各国音乐教育质量监测内容都以学生的音乐能力(音乐素养)作为首要指标。课程标准是制定监测内容的重要依据。除了集中测查学生的音乐学习成就外,还附带学生音乐学习背景因素及学校效能等方面的问卷调查。

监测维度是指将音乐素养的全部内涵进行分类组织。各国家地区都有其相应的范畴界定――美国拟定为“创造(creating)、表演(performing)、回应(responding)”三个主题;英国拟定为“表演(performing)、创作(composing)和评价(appraising)”三个领域;香港拟定为“培养创意及想象力、发展音乐技能与过程、培养评赏音乐的能力、认识音乐的情境”四个领域;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分为“创造与制作”(Creating and Making)和“探索与回应”(Exploring and Responding)两个领域。它们成为各国音乐监测维度的根本指导依据。

3.监测工具

监测工具,即围绕着监测框架维度而独立开发的一套测试题或任务。各国音乐监测工具大都采用纸笔测验和真实性情景(或真实性表现)测验题相结合的方式,不同类型的测验题在不同的年级侧重不一。以美国NAEP和新西兰NEMP监测体系为例,其测查工具在学科性、可操作性和可控制性等方面都体现了相当的技术含量:

(1)任务呈现形式特别强调学科特征。绝大部分任务在情境中以感性的材料呈现,任务设计善于综合各种艺术元素,可以同时考察多项音乐能力,尤其侧重创造性的表现。

(2)任务难易程度的控制是开发监测工具的一个至关问题,能否把握好这个问题,将直接影响到监测结果的信效度。新西兰和美国在这方面均持有非常慎重的态度。比如新西兰在其音乐监测框架中明确规定:“任务的难易程度必须覆盖被测试学生的预期能力范围,而且必须避免性别、文化或社会背景等的偏向性。”他们具体的做法则采取收集各州的信息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寻找平衡点。

(3)任务比例关系。1997年美国NAEP音乐监测,最初回应型纸笔测试题与表现型任务的比例关系为4:1,具体操作中每个学生实际执行的任务数量又有所调整,最终比例为2:1。但这种比例关系仍受到有关方面的指责和质疑,认为纸笔测试题的数量偏重,创造性的空间太小,无法体现美国国家课程标准的精神。新西兰则主要采用真实性测验题。

(4)设置趋势任务。趋势任务是用来考察学生表现的变化趋势,它在总的任务中占一定比例,一般会在两次的音乐监测中重复使用。比如,新西兰2000年的音乐监测任务中有10项被定为趋势任务,它们在2004年的监测中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再次使用。设置趋势任务可以在同一人群(四年一个循环周期的监测)中重复使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4.监测数据报告

呈示报告、公布数据,是监测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向全国通报学生音乐素养的整体水平,更重要的是要以有效的报告呈示和科学的数据分析来影响音乐教育实践,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以什么样的方法来公布监测的结果,各国做法不尽相同。

英国在每年的全国教育监测报告中,仅向全国公布各郡(地区)参加测试的总人数,以及男生、女生分数达到预期标准的百分率。但在相关的网站会呈示大量的任务范例以及详细的监测引导和评估说明。

新西兰全国监测评估的结果以任务为单位逐一进行报告,同时公布两个年级(四、八年级)的学生在每项任务中不同的表现水平(所有任务分为四个水平等级,等级标准因任务不同而描述不一)。

美国的监测结果同样以任务为单位逐一进行报告,以量尺分数(scale score)(学生对每道题目回答的得分各等级人数的百分比)和成就水平(achievement levels)(学生对每道题目回答的正确率)两种方式呈现。此外,美国还公布了学生参加校内外音乐活动情况与得分各等级之间的关系数据。在音乐监测结果报告中,运用潜在特质理论(1atent trait theory,IRT)模型,呈示了学生在回应方面的等级水平表现,概括分析了学生在监测练习中表现好坏与全面的音乐反应能力的关系,从而确定潜在心理特征(latent trait)是否可以通过测试题被反应出来。

三、国际经验给予我国的启示

在国际社会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基础艺术教育质量监测的大环境下,我国却仍然没有一个权威性的评估以及科学的数据来解释中国从2001年《新音乐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基础音乐教育质量的状况,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缺失。

可喜的是,《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再一次重申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提出“要改进美育教学,不断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并于1月26日《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各地要建立中小学学生艺术素质评价制度;要组织力量研制学生艺术素质评价标准、测评指标和操作办法,2015年开始对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测评;艺术素质测评结果记入学生成长档案,作为综合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内容之一,以及学生中考和高考录取的参考依据。

这些新的政策导向,不仅表明了政府对艺术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推进的力度与决心,无疑也向我们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建立国家音乐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时机已经相当成熟,展开全国性的基础音乐教育质量监测势在必行。而国际基础音乐教育质量监测的范式和经验也给予了我们诸多的启示。

1.适合国情的监测模式

如何选择音乐监测模式,是国家开展音乐监测的首要任务。具体选择“国家独立监测”还是“国家督导监测”模式,各国会根据本国情况或者习惯来确定。国家教育体制、教育水平、人口规模、教育经费、评估经验以及不同模式可能产生的不利因素都将纳入考虑范围。

我国开展音乐教育质量监测,选择“国家独立监测”模式适合我国国情。因为这种代表国家行为的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与地方政府展开的监测或各教育单位开展的评估相比,在影响力、效果、作用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不同,它具有权威性、法制性、多效性、全面性、公平性、开放性、低利害性等多重优势,保证了监测数据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适用性。可以回避各地方政府自行监测可能导致的盲目攀比和恶性竞争,甚至造假作弊现象等不利因素的产生,以便发挥监测的最佳功效。

2.先进的指导思想和严谨的运行机制

国家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建立应持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各国基础音乐教育质量监测着眼于诊断、改善、激励、提高的功能目的。特别是对创造性的表现和学生个体音乐潜能以及环境背景等综合因素给予了高度关注,对音乐素养进行了多维度的考量。它吻合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2005》中所倡导的“学生的认知因素要与非认知因素协调发展”的监测理念,也使我们认识到,音乐监测要回归人本主义思想,评价的重点不仅要关注知识、智力,更要关注人性、自信、兴趣、情感态度、创造性等方面。要以国际先进的思想理念作为指导,才能不偏离素质教育的宗旨。

健全的运行机制是教育质量监测的保障。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由机构设置、制度和实施程序三大部分构成,其中实施是由命题-取样-测查-反馈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

西方较为成熟的音乐教育监测体系一般由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的专职机构来完成。管理、执行、实施等职能部门分工明确,即从组织团队,建立平台、设计评价、开发试题、实施评价、报告、监测培训、咨询服务等诸多方面,构成一个从学校外部对音乐教育质量进行监测的严谨完备的机制。我国幅员辽阔、国情复杂,尤其需要借鉴西方好的经验,才能确保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有效运行。

3.合理的监测框架

各国确定监测对象以学段划分为基本依据,又不尽然。比如美国、新西兰等国家,基础教育的学段划分虽不统一,但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四、八年级作为监测年级,这说明学段划分不是唯一的依据,而根据儿童心理发展和认识科学理论,音乐教育监测选择九岁以上的孩子(四年级以上)比较符合音乐能力发展规律。也就是说,确定监测对象不仅应该根据国情,还应将学生成长的生理、心理规律纳入到考察范围内,体现科学性。

制定监测维度必须以课程标准为基础和依据,但未必是课程标准的翻版再现,完全可以体现高于课程标准的思维模式。比方说,我国课程标准拟定的“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维度界定并不清晰(鉴赏已经介入了“音乐文化”及“评价”的领域,“表现”与“鉴赏”、“创造”领域均有交叉的内涵),那么在制定监测维度时,就要敢于打破旧有框架,将音乐素养的全部内涵重新整合,体现出音乐监测的前瞻性。

4.科学的工具技术

音乐是感性的艺术,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而监测则是一个以定性、定量技术为手段的科学处理过程,使用技术的科学性、合理性决定着监测体系的效益、速度和质量,所以技术因素是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支撑点。国外比较成熟的监测工具在呈现形式、难易程度、趋势任务、比例关系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较为科学的把握,以下的经验特别值得借鉴:

(1)工具媒介要尊重听觉艺术的规律,体现感性的特点。尽量用音响作为刺激材料,并具备足够的便携、经济、安全,且在学生的操纵能力范围之内。

(2)任务设置必须结构化。即严格遵循既定程序,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评价指标,运用特定的问题发问,以标准格式记下被试者的表现。

(3)测查任务的焦点应该体现出多视角的包容性,即每项任务以一个主题贯穿,同时辐射多项测查内容,使任务呈现出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4)执行流程要求练习围绕一个艺术主题或是特殊的工作而建立起来,以便学生能聚集于单一的任务议题。并附于严谨的说明和引导,保证能够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努力。

以上国际范式与经验对我国开展全国性的音乐教育质量监测,完善我国音乐教育机制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篇9

在为期两天半的培训活动中,既有专家们精彩的、专业性很强的报告,也有学员们的作业交流和专家点评,可谓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在“游泳池”中学习“游泳”,这也是本次研修班最大的亮点。

在专家报告中,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朱慕菊高度评价了上海引领全国课改,在推进课改中不断探索、积极进取的态势。在谈到加强基础教育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和意义时,她说,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已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第二次创业阶段,要回归到提高质量,建设机制,加强能力建设上来,构建一个高质量的中国基础教育体系。她在报告中指出提高教育质量需要系统介入,教学改革具有高度专业性和深刻性,它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教育内容、教学技能和考试成绩等方面,它已经广泛涉及到现行制度、教育观念等,需要决策者和校长、一线教师有更加宽阔和深刻的眼光来研究它、实践它,用系统论的方法去探索、开拓、创新。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张民生整体介绍了“建立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 项目情况,并作了题为《多层次结构中影响因素的分析》的报告;刘坚教授作了题为《试题开发过程、关键环节及其质量保证》和《数据的解读、使用与挖掘及其相关因素分析》的报告;刘红云博士作了题为《标准设定:意义和实践》与《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因素的分析――多水平结构》的报告;项目负责人王芹先生作了题为《反馈报告中图表的分析与解读》报告。这些报告对影响学业质量的多维因素进行了科学分析和阐释,对评价常用的统计参数、基本方法和程序、手段进行了介绍,并运用大量数据进行实际解读,令学员们耳目一新。

在专家的报告之后,学员们还以区县为单位,熬通宵“做作业”,运用专家们讲解的数据分析方法,对各区的数据进行分析。在研修班作业交流中,各个区县呈现的PPT也“有模有样”,既有对数据的分析图表,更有对数据背后的深层分析与思考。专家们在点评中一致表示,学员们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交上的作业 “非常精彩”,学员们不仅关注数据本身,更关注数据的背后,从多个维度而不是单一维度来分析、评价学生学业质量。通过学员的作业,可以发现上海不少区县已在开展“草根式”的评价系统的建设工作,这也将是上海今后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的重要基础。

令人高兴的是,在本次培训班开班的同时,上海市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也于2009年9月26日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上海基础教育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即通过科学的评价把上海基础教育提升到更高质量阶段。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主任徐淀芳要求监测中心专门成立项目组,对此次研修班的专家报告进行深入研究,重点梳理与研究专家们对影响学业质量的因素提供了哪些数据、哪些统计参数,上海要实施教育质量监测需要做哪些必要的准备,途径如何设计等方面内容。

教育质量监测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完善的工作。正如尹后庆副主任在讲话中谈到的,此次高级研修班旨在搭建一个平台,激发区县改革激情,形成改革评价方式的内在动力,在区县和全市形成研究评价、改进评价、通过评价推动上海基础教育走向更高层次的局面。

篇10

关键词:网络教育 质量监测 国际比较:

20世纪末,以信息革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有物质经济转向信息经济,科技开始取代自然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对智力资源——人才和知识的占有比对工业经济中资源的占有更为重要。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越来越大,科技、知识和其载体——人力资源在杜会经济发展和全球竞争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作为其背后支撑的教育由于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成为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关注的重点。而科技、知识的传播方式由于网络的应用普及使教育方式发生深刻变革。新兴的教育模式——网络教育同样存在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质量的监测。

一、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及其内涵

进入新世纪,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教育质量的关注。2002年第57届联大宣布“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行动计划,该计划认为,有质量的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欧盟2001年的“学校教育质量”报告称,有质量的教育和培训在欧盟各国的关注上处于最高的政治级别,高水平的知识、能力、技巧是积极的公民权利、雇佣和社会凝聚的最基本条件。ADL:先进S-布式母aj成趁机构从属于美国政府的ADL负责创建SCORM(SharableContent Object Reference Model,可共享内容对象参考模型),这是一个可互操作的基于学习对象的电子学习系统蓝本。SCORM规范最早主要为保证政府培训材料的互操作能力这个初始规范定义了一种特殊的学习对象类型,称之为共享内容对象(sCO)能够聚集为稳定的内容包,并在学习管理系统的控制下通过Web浏览器。其他在此联盟中讨论的规范包括企业描述、内容打包、学习者档案、学习设计、存储、竞争力定义对象,以及问题和测试机制等速过与具刁也[作组织合作,IMS已经成为了一个元数据标准草案的主要贡献者CL EO实验室是一个只有一年历史的协作性研究实验室由对e-Learning感兴趣的企业、研究人员和ADL共同组成。这个实验室由思科公司、Click2Leam,IBM,微软和NETS公司等共同发起,致力于进行与SCORM相关的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AICC是一个国际性的由培训专家组成的组织,其成立目的是为了标准化航空制造业和购买者的教学材料。AICC的规范从学习对象到学习管理系统,覆盖了九个主要领域。SIF定义了一系列学校中应用之间的通信数据规范,并设计了通f模式,使各种不同开发商提供的应用软件能够在一个应用环境中进行互操作。XrML(可扩充版权标记语言)是一种首选的数字版权语言。XrML提供了安全规定和管理有关任何数字内容和服务版权条件的一个通用性方法。OpeneBook是由微软,Adobe和来自出版行业的众多厂商共同形成的一个行业性标准组织,目的是要定义在电子出版时代通用可交换的电子书格式0EB_0EB采用XML的方式定义图书的内容和描述性数据,让任何电子书籍都能在兼容的电子书发行、流通和阅读系统中识别和表现。

各国政府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网络教育质量的重要意义。美国总统布什2001年上任后通过立法将远程教育高教网站的硬件和课程建设纳入了美国教育质量评估系统。法国前总理拉法兰2003年组建了有教育部原评估与预测司司长克劳德·德洛为主席的“学校未来全国讨论委员会”并于2004年10月12日向教育部提交了《为了全体学生成功》的最终报告,提出了未来教育就是要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完成之后,都能够掌握就业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行为准则,并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墨西哥联邦政府在没有强势公办教育资源的情况下,于2002年8月8日和各州政府、高等教育机构、民间团体、企业界代表共同签署了《提高教育质量社会契约》,强调教育质量对国家未来的重大和决定性意义。

在发展战略的高度重新认识教育质量重要性的同时,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标准或评估体系。教育管理ISO认证是通过权威认证机构按照IS09000系列标准的相关质量要素,对教育管理的各项工作进行规范和评价,确认其质量体系是否具有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能力,是否有充分依据值得社会和消费者信赖。韩国开放大学则提出了以教学和学习过程为中心的远程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主要包括“教学标准和学习标准”;英国的虚拟环境下教育评估体系中的“会话模式”,则着重强调远程教育中学习互动性或交互性(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及学生与媒体环境的交互作用)的重要作用。

综合这些标准和评估体系,可以看到教育质量的内涵是多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在内容上,既包括学业,也包括学习的态度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适当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过程上,既包括课程标准,也包括教学及其结果;在评估层次上,涵盖了微观、中观和宏观,从评估学生、教师到学校管理、地方教育行政,进而在国家层面上讨论教育政策、投入和教育改革等。

二、教育评价是教育质量监测的有效方法

对网络教育的质量评价标准建设,国外的专家学者已有较多的研究,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只是在最近几年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才逐步发展起来。但事实上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点决定了二者质量管理的差别,如网络教育有其特殊的机构设置、授课方式、学生评价方法,特别是从质量管理的角度看,它所提供的服务方式和输出产品也和不同教育有所不同,因此,必须从网络教育的特点和目标出发来衡量网络教育的质量。本文将从课程管理,教学环境和交互性三个方面总结和归纳一些有影响的教育评价,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

三、各国进行教育质量监测的方式

(一)教育质量管理

各国进行教育质量监测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组建专职机构或专门委员会,这些机构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直接向国会或总理报告;二是有政府机构以项目的形式委托大学或研究机构来进行;三是由教育部的相关职能部门,如教育督导部门直接负责。采用哪种模式是各国根据自己的政治传统、国力和可能的投入、教育评估行业的发展程度等各种因素所作出的自觉选择。

1.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的专职机构或专门委员会

这种组织形式多出现在三权分立制的发达国家,教育评估行业成熟,有一批操作规范的教育评估机构,投入也相当客观,如美

国、英国。

美国作为网络的发源地,非常重视网络在教育方面的应用。美国是世界上网络教育起步最早的国家,早在1992年,克林顿在竞选美国总统时就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1993年9月,美国政府制定并开始实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Nationallnfonnation Infrastn,cture)战略。1996年10月,克林顿又宣布了“下一代网络计划”(NGI,Ne xtG eDeFa-Lion Internet)。这一计划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防部、能源部、航天与空间管理署和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所五个部门参加实施。通过实行NGI,可以把各大学和国家实验室的网络速度提高100倍至1000倍。在高校,网络教育所开设的学历、学位课程己超过5万门,基本覆盖了美国高等学校所有的学科和专业。美国的在线学习的认证标准是有以Lynette Gillis博士为主创者的著名教学设计与适用专业委员会建立的认证标准由美国南伊利诺斯大学的测量专家使用Angoof方法(一种被评价专家认为是确定合格最可靠的标准参照法之一)协助评分标准开发,2001年7月底通过测试并定稿。

英国的教育质量评估有英格兰独立教育标准办公室负责。英格兰独立教育标准办公室由英国皇家首席督学领导,主要任务是制定评估评估标准、根据教育大臣提出的要求进行督导评估,制定督导报告规章,公布督导报告,对督学的工作进行监督等,对议会负责。

2.受政府委托的大学或研究机构

依靠国内权威的大学或研究机构开展教育质量的监测是不少中等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模式,形式灵活,费用也不高,如韩国、巴西等国。

韩国是由政府资助的韩国课程和评估协会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巴西是推广网络教育比较成功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巴西总统卡多佐2001年2月在一所中学举行仪式,签署了中学普及电脑及网络教育计划,决定在2002年年底之前为全国所有公立中学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配置上网电脑。为实施这项计划,巴西政府两年内将投资5亿美元。

3.教育行政机构的相关职能部门

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教育行政体系内进行教育质量的监测,能够对监测结果作出快速反应,但也增加了行政成本,如日本和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日本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发展也非常迅速,有赶超欧美之势。日本先后推出了“百校计划”、”connect计划”和“mediakis,计划”。“1996年5月,由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等企业推出了“connect计划”,该计划为学校联网及多媒体的使 用提供支持,参加的学校多达1000多所。”mediakiss计划”也是一项由民间支持的计划,该计划为学生、教师、家长提供电子公告牌,方便了家长同教师之问的联系。

(二)虚拟教学环境

英国wales-Bangor大学的sandy Britain和Oleg Liber共同完成《虚拟学习环境的教育评价框架》这一报告。该报告从评价策略的角度介绍了两种不同的模型。

一种是Laurillard提出的会话模型,主要把教师和学生,学生之间及学生与环境通过媒体进行交互的活动情况作为评价对象,从所提供的各种学习工具交互性上考察一个虚拟环境的优劣。又从会话原则的角度分析了TopClass(一种根据学习材料的单元而构建的再线学习环境。可以方便地导入、导出课程,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和COSE(英国斯塔福德大学基于练习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而开发的学习环境)在通讯性能、灵活性能、交互性能和反馈性能四个方面的对比。

另一种是控制论模型,主要依据Stafford Bee’s的管理控制论中的应用的模型。从资源流通、协作、监控、个性化、自主组织、结构的可变动性六个方面对CoMentor(Huddersfield大学以促进讨论和协作学习而开发的基于Web的网络软件)、Librarian(以层次化的树状模型提供了对学员、学习活动模块化的管理功能的一利,网上工具)、Learning Landscapes(英国Wales-Bangor大学开发的java应用程序,支持师生问的在线交互和商讨、创建、管理学习程序)进行了性能的分析。

(三)在线学习质量

由美国高考教育政策研究所和BlackBoard公司联合的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学习评价标准。这一标准包括体系结构、课程开发、教学,学习、课程结构、学生支持系统、教师支持系统、评价与评估系统7个方面,又将这7个方面细化为24个必要的核心子指标项和21个非必要的可选子指标。此外,一些文献提供了某一门具体的网络教育评价的案例研究,如:基于Web课程的评价,根据Khan在基于Web的教学中提出的网络课程框架,对蒙大纳州立大学与Burns通讯中心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地球科学》教程进行了评价。基于Web课程的学生评价,主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获取他们对《The I nternet:communiealing,Accessing&Providing Information》这门网络课程的评价,评价的方式采用问卷法,结构以统计图标的方式出现。

四、我国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发展历程

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在我国发展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而国外在这方面已经有一定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管理学领域关于项目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对网络教育质量保证起到了非常好的铺垫作用。从我国对网络教育质量保证政策制定和质量保证模式运用的视角,可以将我国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发展历程划分如下:

萌芽阶段:1992年到1996年,这段时间由于网络技术和网络教育在我国也刚刚起步,建设者们在引进国外先进理念和结合我国实际来推动网络教育各项事业创建的同时,也隐约感觉到质量保证在网络教育长期发展中将起到关键作用。因此,这一阶段对网络教育质量保证领域的研究只是产生一点思想深处的火花,而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虽如此,但这一阶段的一些研究实践的确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

初步发展阶段:1997年到2000年,这一阶段随着网络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网络教育网站的快速壮大,网络教育成为网络事业发展的一支新军,因此对网络教育质量保证的研究也逐步加深,主要表现是管理服务理念开始运用于网络教育质量保证领域。

快速发展阶段:从2001年开始,国家开始在政策和制度领域对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和管理方面进行了各种相关立法。如2002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大网络学院明确网络教育的目标和任务,采取相对完善的网络教学质量管理措施,加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健全网络教育学院年报年检制度,加强质量监控等。这一阶段的鲜明特征是网络教育质量管理层次水平提高,管理范围和力度比较大,同时进行了相关的试点。

五、启 示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网络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已经基本达到了技术比较成熟,完成初步的体系。从国际竞争

的角度来看,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加大了国际分工的鸿沟,科技、知识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差距成为各国社会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提高教育质量事关国家发展的全局,既重要又迫切,而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则是这个系统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进行网络教育评价的必要性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网络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以多种媒体课程材料为核心的教育资源建设的质量保证及其教学效果的评估。网络教育学生学习支助服务体系(包括课程发送和接受,辅导、答疑和咨询,师生和同学间的双向通信交互,实践性教学环节,作业、检测和考试等)的构建及其运行,对学生学习支助服务质量的监控和评估。

根据国际经验,结合了学业/能力测试和背景信息的网络教育评价能够对回答这些问题提供科学、及时、有效的信息。同时,作为一种迅速提醒决策者的机制,可以及时纠正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任何不利的趋势以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

(二)监测的领域

纵观目前国外网络教育的评价,除了要符合一般传统教育的基本要求,如:课程要有清晰的教学目标、完整的知识体系、有效的作业和练习、合理的评价方式以外,还有一些与网络相关的特点:

1、突出监测交互的重要性

无论教师与学生,还是学生之间,交互是整个网络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不仅能使学习者通过和别人(教师、同学)的交流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在交流中实现情感和人格的完善。把整个学习的流程都看作教师与学生的交互,从网上学习环境提供的各种交互工具的性能上监测评价。

2、重视监测学习环境的创设

随着对各种学习观念的深入研究,人们更加认识到,网络教育不是将教材的内容原封不动地搬到网上,而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虚拟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的发生是学习者与周围的环境交互的结果。在网络中,如果忽视了对虚拟环境的设计,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乏味无趣,根本无法保证网络教育的学习效果。前面提到的一些评价标准,并没有局限于课程的范围,而从环境的角度进行监测评价,涉及课程的资源、活动、练习、作业等等,这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具有环境监测的含义了。

3、教学管理与支持的监测

教学管理贯穿于学习者开始参与网络教育到最后考试测评的完整过程中,它涉及到学籍管理,成绩与学分管理、财务管理、课程计划管理、答疑管理等,是保证各方面协调工作的调控者。将学习者看作工人,教师是这一过程的监控者,虚拟环境提供的各种功能使教师对学生以及学生对自己的管理顺利完成。

网络学习对教师和学生都是有计算机技能的要求,而及时的在线帮助对他们是必要的。当然,学习与教学的支持系统不只是在线帮助这么简单,它会从学习、事务、技术等方面都提供必要的支持。所以,上述的一些评价标准,都特别列出学生和教师所需要的各种支持。支持系统的监测评价有:系统结构(技术支持)、学生支持系统和教师支持系统。

篇11

关键词:增值评价;教育质量监测;区域教育;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0A-0007-0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和先进统计技术,增值评价以其客观、精确的评价理念与技术日益成为学校评价与管理主流。区域开展以学生的全面发展水平为评价依据的增值评价,利用成熟的统计学知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影响学校质量发展的生源、规模、经费、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诸多因素进行增值评价,可以客观展现学期或学段内学生的发展情况,让学校注重学生群体发展的均衡性,并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个体差异,体现教育公平。

一、当前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的现状与问题

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区域对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主要是以学生考试分数、平均分、优秀率、中高考升学率等为评价指标。这会让区域内学校过分强调生源质量,关注学生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损害教育公平。为了更加科学客观地评价区域内学校教学情况,有些区域在实践中探索新的评价方法。例如,有的将几次考试按照不同权重进行计算并进行综合排名,根据学期初、学期末两次学校排名考查学校的发展情况。有的将评价分成若干核心指标,然后逐项考核,通过对多次评价结果的分析来衡量各学校的进步幅度。这些方法均含有增值评价思想,比单纯依据升学率或学生某一次的成绩考查学校教学质量有了进步。当然这些方法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对学生个体关注较少。上述评价都是将学校所有学生成绩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计算,不关注单个学生的成绩,也没有将起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计算。因此,因为高分学生对学校排名贡献较大,教师关注更多,导致学校单纯以成绩为依据进行分层教学。

二是没有学校间的比较。上述评价考虑到了学校几个学期内的纵向比较,但很少有与区域内其他学校间的横向比较。

三是评价标准单一。上述评价是在核心评价指标基础上进行分项打分计算的,评价指标体系设立时考虑了占大多数的普通学校和薄弱学校,对于优质学校考虑得比较少,因此评价结果难以促进优质学校的发展。

二、区域教育质量监测增值性评价的实践研究

区域教育质量监测增值评价是在控制区域内学校生源、外部环境、学生家长等因素的前提下,对学校经过一段时间(一个学期和一个学年)发展达到评价指标程度或管理效果的考量。增值评价通过建立每次考试的“正态化分布常模(测验量表)”,追踪每个学生在总体常模中位置,即“入口、出口”的“正态化标准分”的发展变化,来取得学业成绩发展变化的定量、科学的数据;以每个学生进步的幅度即“增值”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科学的计算方法,对学校(或教师)的教学效能做出定量评价。区域教育质量监测增值评价体系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关注学生学业质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身心健康等多方面的发展情况。区域教育质量监测增值评价是实施区域教育科研管理、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区域监测推进过程中逐步生成反映区、片、校三级教育发展现状的大数据,通过分析大数据能够获取影响学生发展的相关因素、学校教师发展状况,学生从“入口”到“出口”的发展性变化等数据,为本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区域教育质量监测平台通过提供区、片、校三个层面可测量的、阶段性的教学结果,促使区域和学校构建“教学―监测―分析―改进”的教学内部循环及片区合作交流,使教学改进和评价之间循环往复、不断提升,建立以符合区域教育特色发展的质量保障体系[1]。图1为区域教育质量监测增值评价结构图。

(一)区域教育增值评价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区域教育增值性评价是评估区域某一所学校的学生在某一段时间内与另外一些学校的相似的学生群体相比,所取得的相对进步情况[2]。为了定量地测量学生学业的进步幅度,必须要有学生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信息。随着学生在校时间的增加,教师会预测学生的成绩能有部分提高。“净增值”是指通过学校教育使学生学习成绩超过预期成绩的部分。因此,只需把前测成绩带入一定的数学模型计算出预期成绩,再用正态化标准分数的后测成绩减去预期成绩,就得到了净增值。区域监测增值评价体系综合学生成绩背景和团体(学校或班级)总体背景两个水平单一变量的影响,建立正态化分布常模,将原始分转化为正态化标准分数,计算出前测成绩水平排名,将全区学生分成N个组,得到增值评价需要的增值、合成增值、预期成绩、学生净增值、团体净增值等指标。最后,通过比较不同学校的增值幅度来评价学校的增值情况。

(二)区域各学校增值评价的影响因素

当前,对区域内学校进行增值评价研究时,大数据的采集都纳入了区、片、校各层面的影响因素。对增值评价影响的因素可以归纳为学生学习背景、教师教学背景、学校育人环境等三个层面。学生学习背景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学生的家庭环境,如:父母亲的学历、工作性质等,学生的性别、从小养成的学习惯、学习能力及个性、兴趣爱好、思维特点、态度等。教师教学背景包括教师学习经历、性别、个性风格、个人品质、教学风格等。学校育人环境因素包括学校性质(公立还是私立)、学校所处位置(城区还是乡村)、学校在校人数、师生比例、学校硬件、信息化程度、学校管理、校长治校理念等。在以学生学业成绩为评价重要指标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以上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因素,能够帮助学校通过增值评价,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学和管理质量。

(三)区域教育增值评价的实施方法及策略

1.基于增值评价的同步问卷调查与测试相结合的试卷命制方法

学生在校期间学业成绩一部分是显现的,通过试卷考核进行评价,还有一部是隐性的,要通过教师观察或问卷调查、课题研究推算出来。因此在区域命制试卷时,每一份试卷的最前面应设置与学生学业发展影响因素有关的同步问卷。同步问卷与学校课题研究相结合能够发掘出学校内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相关性因素。因此,在进行试卷命制时,问卷内容要与学科测试内容相适应,问卷内容要服务于测试内容,设置同步卷时要有针对性,当问卷数据和测试成绩出来后要进行大数据分析,共性的问题要作为学校课题进行研究。在进行试卷命制时,设置同步问卷采集学生学业背景、教师教学背景以及学校育人环境等因素,通过问卷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寻找造成测试分数差异、学生学习分层、区域学校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揭示增值评价的内涵与本质,对区域统一测试的结果做出更为全面的评价。试卷命制时,同步问卷调查与测试相结合不只关注测试的结果,同时也看重学习起点和教学过程,形成的增值评价包含了学业水平及影响学业水平的各种因素,引导区域各学校注重背景因素,促进区域教育质量的提升[3]。表1为同步问卷的基本内容:

2.注重差异,从排序评价过渡到增值评价

目前,学校进行成绩评价分析时,多采用“两率一分”(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通过排序,在考试中排名在前的就评价为优秀。此种评价唯分数论,只与试卷内容及考试标准有关,导致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局限于考试内容,将内容丰富的课堂教学变成了以排名为主的应试教学,从而使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局限于对分数的追求,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家庭背景、知识结构等,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多采用增值评价,即在评价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注重差异,关注学生发展的个性化与多样化。学校差异如同学生发展不同一样是普遍存在的,排序评价对区域内薄弱学校关注较少,这些学校的问题往往被掩盖在平均成绩之下。通过增值评价,能够关注到困难学生的点滴进步,关注到薄弱学校在管理、教学质量提升上的闪光点,对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区域内开展增值评价时,要关注学校的起点和教学过程,对区域内学校通过质量监测平台进行起点、过程及终点的长期跟踪,实现区域内教学质量的跟踪评价,并通过增值评价报告推动区域各校质量提升改进。

镇江市丹徒区教师发展中心根据区域特点研发的增值评价平台可以实现学校群体及学生个体的跟踪评价,学校及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不同指标的跟踪评价、分析比较,便于群体及个体进行教学反思与诊断改进。图2为区内某中学2013级学生从入校到中考成绩标准分的跟踪分析比较。

3.依据课程标准,以多元形式呈现增值评价结果

学生的学业质量发展情况是反映区域学校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学生在不同的课程领域表现出来的状态以及在认知领域表现出来的进步程度是评价学业质量的重要指标。长期以来,学业质量评价过于依赖排序评价,将学校和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片面追求分数,不注重分数差异形成的原因及学生因此付出的代价。教师依据课程标准,进行同步问卷调查与测试,强化测试后的诊断与改进,可避免出现只用分数来衡量教学质量的问题。结合问卷采集到学生分数形成的原因,让分数背后的问题逐步显露出来。区域教育质量监测平台将问卷数据化,把分数不能解释的因素用问卷形式呈现,再通过增值评价,以多元形式呈现给学校及学生,体现监测的内涵与本质,让学校及教师做出更为准确的价值判断。

区域教育质量监测平台采用多元形式呈现的增值评价,对每次监测给出的评价报告不再是单一的分数指标排序,而是提供全区各种评价指标,既包括基础的“二率一分”,也包括基于标准分的常模比较,便于学校、教师、班主任、学生根据需要进行组合查询与评价,然后进行相应的诊断与改进。每次区域监测后,都将增值性评价报告反馈给学校。增值性评价报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生认识领域的评价结果,另一方面是基于问卷的背景因素的评价结果。通过向学校及时反馈增值性评价报告,能达到改进区域教学质量的目的。如图3所示,通过雷达图按照英语学科试卷命制双向细目表中知识能力点维度进行评价反馈,有助于研训人员及学校发现某一学科中的某一方面的教学问题,从而进行跟进诊断。

4.遵循服务性原则的评价结果的反馈及使用

区域进行增值性评价时,要充分发挥学校的自主性,引导学校开展自主评价。基于学生和学校发展过程的增值性评价是学校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保障,因此区域、片区及学校各级研训人员和教务人员在进行评价结果的反馈及使用时,要遵循服务性原则,包括试卷的命制、问题的设计、测试工具的使用等都要做好服务及指导,这样才能保证测试数据的可靠性、反馈的真实性。区域开展的各类测试通过学业监测平台形成大数据,并对其进行跟踪分析,通过增值评价反馈给各学校,学校根据区域常模对标找差,进行教学诊断改进。学校及学生通过账号登录进行班级及学生个人的学业查询及跟踪比较,通过成绩分析与诊断说明,以及各类散点图、柱状图、雷达图等各种可视化的图表进行增值呈现,更好地体现过程评价为学校和学生个人服务的目的。区域进行增值评价反馈时,淡化学校间的横向比较,重视学校内部历次评价间的纵向比较,以发现问题为出发点,真实服务于学校课堂教学。通过基于服务的增值评价反馈,让学校不仅关注课堂,更要关注影响教学的相关因素。学校要借助学业监测平台,注重起点和结果,并关注过程和质量,通过跟踪一学年或者整个学段学校和学生的动态质量曲线,引导管理人员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干预,提醒学校、班级、教师和学生进行及时调整和修正。

三、区域开展教育质量增值评价的反思与展望

近年来,镇江市丹徒区利用标准分对区域学校进行增值评价,改进了区域评价模式,充分利用数据对教育教学的反馈和指导作用,让评价更好地为区域教育、学校教学、学生成长服务。区域教育增值评价,一方面能够帮助教育主管部门考查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诊断教学现状;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学校关注学生学习的影响因素,引导学校进行分层教学。区域开展学业质量的增值评价充分考虑了学校及学生的原有基础和进步情况,使得区域内城乡学校或班级得到相对公平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淡化校际比较,重视校内的发展性评价,使区域内学校更加注重提升内涵,挖掘自身潜能。

(一)区域教育质量增值评价应用还须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区域教育质量增值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取决于基于本区域教育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相对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当适应学校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的信度,能够通过增值评价将不同学校和评价对象统一到相同的评价体系中,以便于跟踪比较。完善区域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时,还要充分考虑影响学业的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应尽可能地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查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考虑文化水平的基础上,还应将德、智、体、美、劳等包含在内。通过多次评价实践统计出各个因素的作用大小及其作用方式,适当调整评价指标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评价也成为教学质量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增值评价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通过增值评价,进行分层教学,促进区域学校均衡发展

区域进行学业水平增值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校进行基于课程标准的分层教学,通过评价发现学校特色、学生个体差异,并根据评价反馈找出学校、班级、学生差异形成的原因,然后促使学校进行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实施,进行分层教学,逐步缩小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传统评价用某一次成绩来衡量学校或学生个体,增值评价从学生的入口到出口进行过程性的跟踪,公平、科学、全面地评价学校,促进学校特色建设。增值评价让学校从重学生成绩到重教学过程,从重生源质量到重学生培养,从讲客观条件到研究主观因素,从单纯关注中、高考结果到重视教育全过程。增值评价能够充分显现薄弱学校所付出的努力,从而科学全面地反映区域内每一所学校所取得的成绩。

(三)大数据与增值评价相结合,不断创新完善增值评价系统

通过几年的积累,区域学业质量监测平台已经采集了海量的数据,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校及学生个体对评价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区域将通过互联网平台将数据逐步图形化、可视化,并通过短信、微信等媒介向不同群体进行有选择性的,让家校联系更加便捷。区域相关部门也将通过大数据平台,进一步优化评价指标,使评价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部分,凸显增值评价的诊断、改进与激励作用,让学校通过增值评价更好地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激发学生的潜能,让教师从关注学生分数到追求学生的个体成长,并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通过基于增值评价的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实践研究,将学生全面发展质态把握、教学质量的过程研究、学生学业影响因素分析等诸方面逐步融入到区域教育评价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增值评价体系,促进区域教师和研训人员自觉改变教学行为及研训方式 ,切实提升区域教学质量,为区域学校均衡发展服务[4]。

参考文献:

[1]韩江萍.区域教育质量监测的成功案例――关于上海市“绿色指标”评价机制的现实意义[J].基础教育课程,2014(04).

[2]任玉丹.英国学校增值性评价模式对推进我国教育公平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1(05).

篇12

工业工程起源于美国,有大约一百年的发展历史。工业工程研究生教育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和成熟,相关的学科建设、教育体系也已经有了自己非常成熟的标准化架构;同时,西方国家研究生的教育很早就进行了应用性和职业化教育的实践,在这些国家专业硕士研究生种类多、规模大,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主体。美国不完全统计有74种专业学位,2006年授予的专业硕士学位占硕士学位的63.7%,英国该比例平均为75%[3]。目前,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的培养规模过小,仅占硕士学位的10%。对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培养体系的研究还不够成熟,仍处于探索实践阶段;而工业工程专业在国内的认知度比较低,因此全日制工业工程专业硕士培养体系的相关研究也就成为了一项紧迫的任务。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不成熟的发展现状制约了我国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已经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所有类型的硕士教育的根本目标都是为了培养人才,而人才水平的高低又与教育质量的优劣息息相关,因此提高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质量是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教育质量控制体系是保障教学质量,进而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2构建专业硕士教育质量控制体系的必要性

教育质量是评价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标准,而教育质量控制体系则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有效途径。构建教育质量控制体系,可以用定量的观点精细地认识教育教学质量,发现体系中诸多环节的潜在问题,挖掘教学过程中深层能量,这将会使高校可以更细化更具体地进行教育控制过程,从而提高教育质量[4]。我国工业工程专业发展起步较晚,社会和企业的认知度低,并且我国的专业硕士教育质量控制体系还不够完善,因此,有必要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体系,构建一个真正的适合高质量、复合型工业人才培养的专业硕士教育质量控制框架,这是保障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育稳步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应用系统控制论设计出一套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育质量控制体系,用科学的观点量化地提高工业工程专业硕士的教育质量,对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教育质量工程有很重要的意义。

3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育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

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育质量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外部的影响因素众多,因素之间又有相互作用,因此本文只讨论高校内部因素对教育质量的影响。教育质量的核心是教学质量,通过研究教学质量体系,进而建立教育质量体系。教育质量控制体系是通过应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和检查的保障体系。3.1教学质量体系的形成过程在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学质量体系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过程是载体,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过程实现了两者的交互作用。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学过程包括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学位论文四个环节。课程教学一般采用校内集中授课的形式,这一环节又包括三要素,即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效果。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生产实践能力的方式,可以在实践基地、生产现场或工程单位完成,这一环节的三要素是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过程、实践教学效果。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是专业硕士教育必不可少的职业能力培养环节,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素养和实践技能,能够独立完成真正的工程实践工作,其三要素是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效果。学位论文是检验毕业生质量的有效途径,包括学位论文选题、撰写、答辩3个部分。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学质量体系见图1所示。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学质量是可测评的,通过建立质量标准和指标评价体系的方式进行评价,进而可以分析评价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育质量体系。体系中的所有因素都是可变量,因此教学质量是可量化测定的,可以作为一个输出数据。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学质量体系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该系统动态运行时必然是可控制的。本文运用系统论、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对教学质量体系的研究,进而构建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育质量控制体系。3.2教育质量控制模型的构建3.2.1教育质量控制系统的因素分析控制系统由控制器、执行机构和信息反馈装置三部分组成。质量控制系统是一个闭环式的控制系统,其模型包括八个部分,即输入量、输出量、控制器、控制量、被控对象、执行器、检测装置和比较器[5]。控制模型具体应用到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育中,这8个部分分别指代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育体系中不同的要素,具体如下:(1)输入量:即工业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目标。(2)输出量:即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学质量。(3)控制器:即决策机构,包括学校、工业工程专业下属学院、工业工程系。(4)执行器:即完成决策机构下达任务的人员,包括工业工程专业教师、工业工程专业硕士、管理人员等。(5)控制量:是影响教育质量的主要内部因素,包括6个子系统,即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专业设施建设、师资力量、培养经费、管理工作。(6)被控对象:即教学过程。(7)检测装置:实际上就是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包括6个子系统,即教师监测、学生监测、设施建设监测、师资监测、资金监测、管理监测。(8)比较器:实际上就是反馈体系,包括评价系统和反馈系统。通过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得出的评判结果与期望值进行比较,从而为系统提供反馈信息。3.2.2教育质量控制系统的运行原理输入量即工业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在决策机构下达的指令下,由执行机构通过6个子系统即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管理工作、专业设施建设、师资力量和培养经费,作用于教学过程,达到控制功效,得到输出量即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学质量,从而形成了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育质量体系。教学评价由系统自身的决策和监测部门进行,得出评判结果;评判结果可以为系统的决策机构提供两类反馈信息,一是评判结果和系统输入作比较,反馈给系统输入对培养目标做出修正;二是评判结果和各子系统作比较,反馈给各子系统对各子系统做出修正[6]。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学质量控制模型如图2所示。

4专业硕士教育质量控制体系的关键环节

4.1教学过程在教育质量模型形成过程中,教学质量成形体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系统中,由培养目标作为系统的主要输入变量,6个子系统即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管理工作、专业设施建设、师资力量和培养经费作用于教学过程,达到控制功效,直接输出变量即教学质量,在教学质量形成系统中教学过程奠定了质量基础。教育质量控制体系是通过应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和检查的保障体系。4.2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可以反映教学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对教学质量所起的作用和发生作用的过程及作用结果,教育质量监测体系保证教学质量的实施。监测是针对执行部分进行的,对执行者完成指令的执行状况和执行过程以及各子系统都有监督作用,对执行结果有测量作用[7]。在控制模型中,监测体系得出的监测数据为教学质量评价提供客观依据,同时也是信息反馈的主要依据。4.3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通过研究分析教学质量,构建出一套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可以客观量化地判定教学质量,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数据理论支持。专业教学质量是一个可测评量,可以通过指标体系判定。这个指标体系是基于对教学过程和各子系统的效能评判得出的一个可比量。一般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教学质量评价问题。此方法是将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育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得到模糊关系矩阵及模糊等级向量,然后利用模糊数学中的模糊矩阵的合成将教学质量进行综合排序,从而实现综合评价[8]。评价体系得出的评判结果为决策机构提供两类反馈信息,一是评判结果和培养目标(输入量)作比较,反馈给系统输入对培养目标做出修正;二是评判结果和各子系统(控制量)作比较,反馈给各子系统对各子系统做出修正。反馈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评价非常重要。

5结语

篇13

关键词:教育质量;基础教育;国际教育改革;中国大陆;教育质量标准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2)05—0063—05

20世纪80年代以来,质量已成为国际教育讨论中的一个关键概念。无论是“质量教育”、“质量教学与学习”,还是“质量保障”、“质量监测”,类似的话题不断传递出人们对获得高质量教育的期冀。

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至今,政府的多项文件中亦重视教育质量,将其作为与教育规模、效益同等重要的指标加以强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更是将“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在全球脉络下,审视我国当前保障教育质量之实践,并为国家质量标准之建构提供可能的路向参酌,日益受到理论与实践界的关注。

一、教育质量:一个存在争议的概念

在教育议论中,“质量”的概念正像“艺术”、“宗教”、“民主”等词语一样,是一个存在着根本争议的概念。就“质量”本身而言,它既有描述性意义,也有规范性意义。质量可能是个人或机构的属性或内在特点;也可能指地位或相对的价值程度。在教育改革中,对质量的讨论大部分是从规范性角度进行的,人们基于不同的价值系统、伦理典章及行为标准,阐述着对质量的各异理解。

如在不同的教育思想流派中,质量的内涵不尽相同。人文主义中,强调学习者的自我意义建构,重视学习活动对学习者处境的回应。与之不同,行为主义下的教育质量,则以标准化的、外部界定与控制的课程及目标为特征。批判传统、本土教育传统、成人教育传统中,亦有对“有质量的教育”的不同阐释。

从质量与社会基本结构的联系观之,可区分出宏观、中观与微观质量。按照质量指向于未来还是当下,亦可区分出进攻式的质量与防御式的质量。前者是未来导向的,具有风险性、创新性,可接受重新定义。与之不同,後者关注的是对既存的有限标准之依从,反对变动与实验。单从教育活动的投入、过程、产出三个角度切入,亦可有不同的教育质量理解。

基于此,有研究者总结到,指向于教育活动展开的质量用法至少包括六种,即质量作为声誉;质量作为资源与投入;质量作为过程;质量作为内容;质量作为产出与结果;质量作为“增值”。

综合考察,教育质量实为一个包含多种因素的复杂动态体系,其中包含着各因素的互动、调适与平衡的持续过程。基于此,尼克尔和劳(Nikel&Lowe)指出,可将教育质量理解为一个纤维模型,它由有效性、效率、公平、回应性、相关、反应性、持续性等七个维度构成。实践中这些维度会相互作用并形成张力。教育中的质量,是基于教育特殊背景进行的不断调适过程,旨在促进各个维度间达到效果最佳状态。

二、全球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及其建构

虽然在教育质量界定这一点上,持不同价值观及不同质量视角的人们难于达成一致意见;然而,在实践中,伴随新自由主义思潮席卷全球,教育质量保障在各国政策层面上却表现出趋同状态。

(一)教育中的质量保障

通常情况下,质量保障指的是采取系统的管理与评价程序,旨在确保达到一定的质量或提升质量,并使关键的持份者对质量管理及其结果持有信心。质量保障的理念与实践源于工商业领域阻止缺陷产品、提高企业效益的尝试与努力。

在教育的行业术语中,质量保障并不是一个通用词组;但它所传递出的观念在教育中却有相当长的历史。如美国自20世纪30年代便出现了基于课程评价与问责两种途径的质量保障实践。英国自1833年成立教育部,设置两名督学以督导受辅助学校之经费运用及办学成效,可视为基于督导以保障质量之肇始。就我国而言,晚清政府设立的视学官、劝学员,亦标志着官方正式保障教育质量的初步尝试。

但是,直到最近,教育中类似的检查与平衡方式才被冠以“质量保障”之名。在某种程度上,当前的质量保障正是建基于传统的检查与控制方式之上的;而从另一方面看,由于其不同于以往的实现方式,现时的质量保障对于教育系统来说又是全新的。其演进,从宏观层面上讲,教育质量保障的产生与发展与经济、社会变革密不可分;就教育本身而言,人们对质量的关切不断提高亦推动了相关实践的发展。

(二)教育质量保障系统的演进背景

20世纪70年代末,面临经济的危机,以强调自由市场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在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代表的全球经济改革中走到历史前台。与此种经济理论相伴,政府改革运动也同时掀起,以取代既往的官僚一专业模式对个人与团体创造性的压抑及由此导致的行政低效。新管理主义鼓励在公共部门中引入激励机制,通过合约缔结、准市场与顾客选择等方式,促进行业内部的高度竞争。支持者认为,类似的私立部门管理实践可以促进系统效率的提升,增强问责,并由此推崇一种顾客核心。

就教育系统本身而言,1973年石油危机以後,教育系统与教师一直被认为是导致经济不景气的原因之一。批评者认为,学校与教师未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同时学生的纪律观念亦每况愈下,因此众多毕业生难以成为适应全球技能变化的劳动力。在批评的同时,诸多国家的重要报告中,又将学校教育看成促进本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正如加斯里与基斯特(Guthrie&Kirst)所言,“学校教育既是问题的一部分,也是解决问题的一部分”。

篇14

【关键词】监测;基础教育;评价;发展;原点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22-0008-02

【作者简介】1.齐道兰,南京市求真中学(南京,210028)校长,南京市名校长,江苏省“三八”红旗手,南京市劳动模范;2.魏玉平,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南京,210009)教研员,教育部“国培计划”英语专家,扬州大学英语教育硕士生导师。

2013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各地要“充分认识推进评价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立健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完善推进评价改革的保障机制”,并以附件形式配套了《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要求开展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评价。

当下许多的教育评价,都是以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科研机构的评估为主,学校本身进行的评价在形式上基本以工作总结为主,在内容上基本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归纳性陈述,缺乏评价指标和对应的评估与测量工具,严重欠缺针对性、客观性、发展性和全面性。

美国教育家斯塔弗尔比姆指出,“评价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1]。总体上说,对教育、教学和学业质量进行监测与评价,其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诊断问题、实施监控、做出决策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它具有导向功能、诊断功能、鉴定功能、监控功能、激励功能和改进功能,是以事实判断为基础的价值判断。

就学业监测与评价的改革而论,加拿大西北部各省教育协作联盟组织研制的《课堂评价再思考:有目的评价》将课堂评价分为“为了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for learning)、“学习中的评价”(assessment as learning)[编者按:此处可能译为“作为学习的评价”会更贴切些。]和“对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of learning)三个各有侧重却又相互依存的类型,使课堂评价在学业测评实践中具有了明确的目标指向。[2]

可见,当前的教育评价模式不够完善,需要不断改进测量与评价的指标体系、不断改进评价与反馈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改进学业评价与课堂改革的相互交融等,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它是教育评价领域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在区域性或学校层面开展有系统性的、有深度的、基于数据分析的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对于促进教育质量的内涵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就学生当前拥有什么作出事实判断,更重要的是,通过所作出的评价,使学生知道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在学校和社会的帮助下,通过自我认识和自我调适,致力于其“最近发展区”,落实改进措施,为后续学习找到努力的方向。

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质量监测中心研发并推行的“双向细目表”是一个比较实用且具实效的教育质量测评工具。研究双向细目表的制作及其导出的多项聚类数据,对学业评价、教学评价和教研评价,意义非同小可。

学业评价主要针对学生个体,学生自主地对照双向细目表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反思,是一种有价值、有信度的形成合理自我认识的重要途径。基于聚类数据的分析,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有效的诊断和评价,为自身积累个人学习的成功经验提供借鉴,也为他们在学习行为与学习方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求解提供了支撑性实据。学生通过自主地查漏补缺,完成学习自评表,借助教师及其家长的评价与相互之间有意义的互动交流,提高自我评价、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的能力,找到适合自身学业发展的方法、路径或策略,扩大内驱力,通过多渠道的学习方式,促进学业发展。

教研评价是学科组进行教研反馈、问题挖掘、归因分析与措施调适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师进行自觉教学反思的主要路径。这两种评价其实都是为学业评价服务的。学校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测量与判断,要考查与之前设定的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包含对学生学习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学生阶段性发展情况的分析和学生学业表现的评估(如考试情况、考查项目表现、情感、态度、道德)等方面,做出有实效的形成性评价。

在常态教学过程中,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测评,可以选用双向细目表的片段,设置评价性学习任务,以此来诊断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据此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有建设性的帮助。通过对双向细目表的聚类数据分析,学校要强化教学与教研的反馈功能,诊断、挖掘和剖析诸多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实施监控的同时,及时提出改进方案、探求解决方略。

需要注意的是,评价标准的科学性、评价工具的可靠性以及师生双方的认同性,是师生真正参与教育评价以实现提升和成长的充要条件,它有利于维护教师的工作热情,克服绩效环境下的职业懈怠;它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不当评价所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学校要做到切实提高学业测评的质量,就必须客观、全面地评价教师和学生,让学业测评既是监测学生学业进展的实效工具,同时又是促进师生体验成功、自由发展、健康成长的催化剂。

教育评价一定要尊重学生主体发展的需求,采用多种方式去构建学生的自主评价体系,促使学生阶段性地对自己的学习规划做出反思和评价。在过程性评价实施环节,学校要建立和管理各个学段的学生成长档案袋、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评语或寄语、阶段性的学生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和同伴评价等材料,逐步形成学校网络式测评体系。还有,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兴趣、动机、情感、态度等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建立方式多样、定量与定性相融合的课堂学习评价体系。此外,学校要关注和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教育评价的意识,这对提高其学习反思能力、形成合理的自我认识、发展学业和健康成长,都是非常重要的。

总而言之,无论是学校教育评价,还是区域性教育监测与评价,最终都要回归到“育人为本”的核心主题。教育评价的原点是发展学生,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在学生学业和身心不断得到发展的进程中,提升教师、改进教学和发展学校。

【参考文献】

[1]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于立平.加拿大中小学课堂评价改革管窥与启示――以WNCP《课堂评价再思考:有目的评价》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3(05):121-122.

[3]袁益民.以科学发展观和人文绩效观引领学校评估实践(上)[J].中小学管理,2005(04):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