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13:0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股票投资理论与技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沪深300指数;期货;避险机理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1
一、前言
股票现货投资者为了规避个别风险(单只股票价格的剧烈下跌)造成的风险损失(属于非系统风险),一般性地采取“不把鸡蛋放入一个篮子”的战略,即采取有效的持有投资组合方法,这是通过分散风险的战略手法,这一手法是可以有效地规避个别风险有效措施。但是,这一投资组合当遇到系统性风险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在很大的概率上会出现整个投资组合内的所有标的股票全线暴跌,这就需要利用期货工具来规避这类系统性风险。下面我们就推导一下利用沪深300指数的避险原理的基本机理和操作手法。
二、约束条件
条件一:投资组合与沪深300指数波动特征非常近似。
非常近似指的是波动方向的一致性和波动幅度的一致性。这是取得完美套期保值效果的重要保证,也是能够规避价格系统风险的核心和基础。
条件二:合约总值近似的原则。
合约总值近似,就是现货股票组合的市值要与期货合约持仓量的总金额数近似或者相同的原则。
三、投资者持有现货股票组合时刻避险机理的推导
按照套期保值的机理,在第一交易部位持有现货股票组合时,应建立沪深300指数空单合约与之对应,而待到第二交易部位时出售现货股票组合和平仓空单完成全部过程。
图例说明:通过图1可以展示,横轴表示沪深300指数变动方向,纵轴表示了持有资产价值变动情况。显而易见,线段OX(与纵轴夹角45度)表示了现货股票投资组合的价值变化;而线段YZ表示了沪深300指数合约建立空单时的合约价值变化。
推导过程如下:
当股票投资者持有一个现货股票资产组合时,寄其希望于股价上涨时可以挣到钱,而由于系统性风险原因造成现货股票组合价格下跌时产生必然损失的情形发生的时候,这部分损失可以通过股票指数期货的赢利来抵补,于是在持有现货股票组合的同时采取套期保值策略在第一交易部位出售沪深300指数期货合同(做空)。
假定P0为第一交易部位的沪深300指数合约的指数,则V0为这一时刻的沪深300指数期货合约所能折合的价值数(金额)。当沪深300价格变动时要么处于上涨位置的P+;要么处于下跌位置的P-。;此时此刻交易部位就到了第二交易部位。
仅当第一种情形发生时:
当处于第二交易部位时,如果沪深300指数从P0下降到P-时候,现货股票组合的资产总价值从V0降到了V-,实际损失金额为线段V0V-;而此时此刻沪深300股指合约价值从V0降到了V―,(从图中观察是P0P-,按照等腰直角三角形原理,得出P0 P-= V―V0)此时平仓空单得到了的V―V0对冲收益。
V0V―= V―V0
因此,得到结论:经过套期保值沪深300指数合约带来的收益正好抵补现货股票组合的损失!
仅当第二种情形发生时:
当处于第二交易部位时,如果沪深300指数从P0上升到P+时候,现货股票组合的资产总价值从V0上升到了V+,实际获利金额为线段V0V+;而此时此刻沪深300股指合约价值从V0上升到了V+,(从图中观察是P0 P+,按照等腰直角三角形原理,得出P0 P+= V―V+)此时平仓空单获得了的V―V0对冲损失。
V0 V+= V+V0
因此,得到结论:经过套期保值现货股票组合的收益正好抵补沪深300指数合约带来的损失!
四、实盘应用中的技术处理问题
投资的重要意义在于先不赔钱,然后才有资格讨论挣钱的问题。下面我们讨论实盘操作中的技巧问题。
第一,处于明显的牛市或熊市状态下的处理。
具体处于长期走势判断来说,似乎投资者都能够判断牛市还是熊市,在牛市来临时放弃做空思想,积极做多股票,在熊市出现时降低现货股票的持仓仓位加之指数期货保值战略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这在实盘操作中仅仅存在理论意义和指导意义,因为,较为明显的牛市或者熊市持续的时间较长,一般多达几年之久,这在沪深300指数期货合约(合约月份)的选取上就出现了问题。这还需要不断变换不同期限合约的头寸才得以实现保值。
因此,一般的股票投资者往往采用调整现货持仓量的方法来规避系统风险往往忽略通过股指期货采取保值手段。
第二,在中短期行情中难以判断股价走势的处理
股市行情的变动在大部分时间里,处于中短期行情难以判断走势形态的时候比较多,这就正好利用股指期货来套期保值。但是,套期保值的结果是以放弃可能的投资收益来防范了未来可能的投资损失,这让更多股票现货投资者感到不知所措。
既要保证现货资产不受损失,又要抓住现货资产获利机会,这就成为广大投资者的夙愿。实现这一投资策略的手段就是股票期权合约。但是,我国尚未开展此类业务,要想达到这样的理想状态,依据我国股票投资市场现有情况分析,真正的技巧应在于现货股票组合的选取技巧上!
通过调整现货投资组合改变现货股票投资组合的波动系数(即:β系数,β系数代表了当股价指数变动1%时,该投资组合预计变动的百分率)的方法比较有效,β系数表明一种现货股票组合的价格随股价指数变化而上下波动的幅度。不难理解具有较大β系数的证券或证券组合会面临扩大的系统性风险;低风险具有接近于零的β系数。
在实战中,可以分析现货股票的价格波动特征选取领涨抗跌型股票组合就成为广大投资者最为偏好的现货股票投资组合,在此组合下加之股指期货合约相配套就可以实现即可规避价格下跌的风险又能在价格波动中获得收益。
我们作为一名金融专业的大学生,即将踏入社会,但是,我们缺少丰富的市场分析及理财常识,导致很多在校大学生不敢投资,或是盲目投资,无形中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颜老师通过五次的讲课,为我们深刻剖析了如何在股票市场上规避风险,取得先机,传授了我们股票投资分析的一些技巧和方法。使我们受益匪浅。直到活动结束,同学们都还意犹未尽。下面是我从这五次讲座中所学到的知识及心得体会。
现在的社会是市场经济的社会,受社会发展形势的影响,人们的思想也逐步发生转变,尤其是在财富的创造方面,现在的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懂得把钱攥在手里,而是逐渐趋向于投资,用财富去创造财富。
投资是调动产业机构和产品机构、优化资源配置的基本途径,也是投资者实现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投资范围和投资规模将不断扩大,投资主体和投资渠道将逐渐多元化,影响投资的因素也将日益复杂多样。投资渠道和投资方式不同,投资者所承担的风险和所获得的投资收益也将有所不同。投资者只有掌握科学的投资分析理论和分析方法,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才能降低投资风险,实现最佳投资收益。所以投资分析越来越重要。
股票投资分析顾名思义是指对股票投资方面的分析。要想了解股票投资分析就要先了解什么是股份公司、股票。
股份公司在国外已经有好几百年历史了。而而在中国,也就只有几十年的历史,还有好多人感到生疏。其实我们经常说的一些世界有名的大公司,例如美国的IBM、可口可乐公司、德国的西门子公司、日本的索尼公司、松下公司,无一不是股份公司。国内许多股份公司的产品也早就家喻户晓,比如长虹电视机,春兰空调,嘉**摩托车等等。为什么要采用股份公司的形式那?股份公司有其他企业所没有的优越性一方面他可以筹集到大量的资金,满足社会大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他将风险分散到整个社会极大地增强了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
股份公司的股份分别由不同的人持有,每人持有的数量有多有少,而不论多少,凡是持有股份的人就是股东,持有的凭证就是股票。股票的几个特性,无期性、权责性、流通性、风险性。
股票分析包括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两部分。基本分析研究影响股票供给和需求关系变化的因素,它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股市政策、上市公司的各种情况以及能够影响股市变化的其它信息,作为股市投资的参考,以帮助投资者研判未来股市发展的总趋势,指导投资者选定入市时机,在众多的股票中,选择确定能够获得较大收益的上市公司进行投资。股票投资技术分析是一种完全根据股市行情变化进行分析的方法,技术分析注重市场本身的活动,其基本假设是:股价有市场上股票的供给和需求决定,供求关系又受许多理性与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股价除受市场短期波动影响外,其变化趋势可以持续一段时间,历史会不断重演,即使面对不同情况,不同时期的投资者或许会做出相同的反应。因此投资者可以冲过去的交易资料和股价变化过程所显示出来的有意义的形态和信号的分析中预测股价的变化趋势,选择股票投资时机。
影响股市行情变化的主要因素 ;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公司自身因素、行业因素、市场因素、心理因素。
颜老师通过一系列的案例让我们更深刻的掌握。根据几种典型的股票K线向我们解释了如何抓住投资时机。印象最深的是颜老师给我们总结的投资之术和投资之法。
投资之法是:一、长期价值投资之法,价格是月亮、价值是地球、时间是金钱;价格大大低于价值,买入并持有;价格适度高于价值,开始减持直至减空
二、否极泰来、泰极否来、福祸相依,否时我入地狱、泰时成人之美
投资之术是:一、正常情况,分批买入、分批卖出(一次性判断那是赌博,多次性判断那是智慧),初次买入一般至少在合理估值之下开始
二、正常情况的下跌不止损,实质性利空的下跌止损
三、优秀的股票平常被大家供着高高在上,在非实质性利空下或系统性下跌才有可能被便宜的买到,关注事件性机会
四、平均线理论等技术派理论仅做参考性印证,不做决定性因素
五、股票的选择,大行业大龙头+简单估值+财报分析+网络追踪,简单估值法PE、PB、PEG,估值的简单性经验:牛时PE,熊时PB
六、弱周期股票估值相对稳定,强周期股票估值相对不稳定(如牛末可能PE小反而差,熊末可能PE大反而进入价值区,可使用结合PB、重置法、财报补充、长期年份的追踪等修正)
七、不太熟悉股票买入的周期相对要长一点,从试探性买入到建仓完毕至少需要一个月以上的时间
大家现在都已经意识到,退休金需要积极准备。但这个积累的过程,以及其中需要的技巧是有些难度的。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这次想给大家介绍一个概念,那就是根据自己的阶段性理财目标,比如退休金在哪一年准备好多少金额,然后配置一些在时间上、投资风格上与自己需求相符的“生命周期基金”(Life Cycle Fund)。
生命周期基金属于动态管理
当初,生命周期基金名字的来源,就是由于它提供的资产配置组合能根据投资者在生命中的不同阶段的需求而进行变化,属于一种动态的配置过程。起初该类产品是一种专门为投资人提供退休金规划的理财工具,如今则已扩展至子女教育金、购房等长期资金规划运用上。
这种基金一般会设定一个目标日期,其资产配置将随个人理财目标日期的到来而调整,越接近目标日期,高风险资产配置越低,低风险性资产越高,非常符合普通个人投资者储备养老金过程中风险承受能力下降、投资期限缩短的特点。这类基金名称多以目标日期直接命名,例如“目标2010”、“目标2025”等。投资人投资起来非常简单,仅需依据自己的退休时间,即可选择合适的基金。
三只生命周期基金之异同
目前我国市场上也有三只生命周期基金―分别是汇丰晋信“2016生命周期基金”、汇丰晋信“2026生命周期基金”、大成“2020生命周期基金”。
这三只生命周期基金都属于“目标日期型”基金,大家通过其名称,就能清楚地看到,这三只基金分别适合打算在2016年、2020年或2026年左右退休的人群。
理论上,该三只生命周期基金虽然都是随着生命的轨迹不断降低投资风险,但最初的起步却大不相同,每一阶段降低风险的幅度也各有千秋。
最先成立的汇丰晋信2016生命周期基金,2006年5月成立以来就以混合型的身份进入市场,根据该产品契约,其每年的股票投资比例上限都有所变化,至2016年6月1日以后,股票的投资比例最多不超过5%,业绩比较标准也调整为银行活期存款利率(税后),完全转化为债券型基金进行操作。
2006年9月成立的大成2020生命周期基金,相对来说更为激进,初次进入市场,股票投资比例上限可以达到95%,而且有四年多的时间可以维持这种方式的操作风格,至生命周期结束以后,也可以有至多20%的股票投资比例。
以上两只基金对每个阶段投资的股票比例没有下限控制,固定收益类投资比例都可以达到100%,这就给了这两只基金比较大的仓位调动空间,在市场行情很差时,尽量降低风险。
而2008年7月份成立的汇丰晋信2026生命周期基金,对股票投资比例的上下限都作了规定,该基金成立初为股票型基金,然后逐渐调高固定收益类投资比例,至2026年9月1日以后,股票投资比例上限为20%。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这三只基金的表现又大不相同。
根据“好基汇基金体检中心”的统计,大成2020生命周期基金从2007年二季度的94%左右的股票仓位调整为2007年三季度的54%,下调幅度高达40%,第四季度增仓至93%左右,虽然表现活跃,但择时上经常会踏错行情。
汇丰晋信“2016”则随着股票投资上限不断减小的契约规定,并结合了市场行情的变化,2008年以来将股票投资比例控制在20%至40%之间,表现更为稳健。
成立时间较长的“大成2020”和“汇丰晋信2016”生命周期基金,对股票投资下限都没有规定,但在市场大幅下跌时都并没有大幅下调股票持仓,特别是在2008年的熊市中,没有很好地利用“没有股票投资下限”这一规则。
2008年7月份成立的汇丰晋信“2026生命周期基金”从2009年以来将股票仓位控制在80%以上,跟大成“2020生命周期”一样,属于“高收益,高风险”,相比之下,汇丰晋信“2016”表现更为稳健。
挑选适合自己的生命周期基金
其实,从现有的这三只生命周期基金来看,我们发现,无论是在目标投资期限、动态资产配置调整周期、还是在每个周期内的资产配置比例上,大家都有较大的差异。这其实也给我们引发了一个思考,就是个人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命周期基金?
一个是考察基金的目标日期。一般情况下,只有在目标日期以前,基金的风险收益水平才会不断调整;在目标日期以后,风险收益水平则相对固定,投资者需要注意基金的目标日期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例如,汇丰晋信2016因为其偏低的风险特征,就比较适合现年50岁左右,再有六七年就要退休的人士。而大成2020和汇丰晋信2026更适合30多岁的投资人,现在能分享股票市场的高风险和高收益,然后逐渐降低投资风险,保固成本和前期收益。
其次考察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变动率。各只生命周期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的变动速度是不尽相同的。例如:基金A早期将100%的资产投资于股票,在10年内演变为一只货币市场基金;基金B早期只有60%的资产投资于股票,在20年后演变为一只债券型基金。那么基金A比基金B的风险收益特征变动率更高。这个要看个人自己的偏好和对自己风险承受力变化的预估。
关键词:证券市场;股票;投资风险;控制
一、股票投资风险控制的基本原则
1.回避风险原则
所谓回避风险是事先预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分析和判断风险产生的条件和因素,在经济活动中设法避开它或改变行为的方向。在股票投资中的具体做法是:放弃对风险性较大的股票的投资,转而投资其他金融资产或不动产,或改变直接参与股票投资的做法,求助于共同基金,间接进入市场等等。相对来说,回避风险原则是一种比较消极和保守的控制风险的原则。
2.减少风险原则
减少风险原则是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不因风险的存在而放弃既定的目标,而是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设法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减轻可能承受的经济损失。在股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在已经了解到投资于股票有风险的前提下,一方面,不放弃股票投资动机;另一方面,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努力抑制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削弱风险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获得较丰厚的风险投资收益。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这是一种进取性的、积极的风险控制原则。要负责审计公司业务过程中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检查内控制度执行情况。
3.留置风险原则
这是在风险已经发生或已经知道风险无法避免和转移的情况下,正视现实,从长远利益和总体利益出发,将风险承受下来,并设法把风险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在股票投资中,投资者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确定承受风险的度,在股价下跌,自己已经亏损的情况下,果断“割肉斩仓”、“停损”,自我调整。的就在于要求证券公司有充足的资本和净资本,以保护客户的利益,避免对市场产生过大的冲击。
二、股票投资风险控制基本措施
1.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几乎所有的投资者在投资股市之前,总是认为自己会取得成功,然而,事实却往往并不遂人愿,这其中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投资者自我认识和评价上出现了偏差。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关键是要客观地分析自己以下几方面的准确情况:一是投资动机;二是资金实力;三是股票投资知识和阅历;四是心理素质。这四个因素综合在一起,决定了投资者是否该参与投资活动以及对投资风险的承受能力。
2.充分及时掌握各种股票信息
信息对股市的重要性就如同氧气对于人一般,充分及时掌握各种股票信息是投资成功的法宝。掌握信息的关键在于获取信息、分析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涉及到股市的信息范围很广,有反映系统性风险的宏观信息(如总体社会政治、经济、金融状况信息)和反映系统性风险的微观信息(如上市公司经营状况信息、股市交易与价格信息、证券管理信息等)。投资者可以针对自己的投资目的或风险控制目标,有选择地收集各种信息,收集的途径主要有:新闻媒体、企业正式的各种资料、交易所信息网络、证券投资咨询公司、专业书籍等;收集到各种信息以后,投资者还应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判断信息的准确性以及可能对股市产生的影响;最后,利用已掌握的信息,作出自己的投资决策。在这过程中,信息的准确与否十分重要,否则不仅不能规避风险,反而会加大风险,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上海股市中出现过的"广华事件"就是由于我国一家权威证券报纸刊登不准确消息,误导投资者造成的。
3.培养市场感觉
市场感觉是投资者对股票市场上影响价格和投资收益的不确定因素的敏感程度以及正确判断这些因素变动方向的灵感。市场感觉好的人,善于抓住战机,从市场上每一细小的变化中揣摩价格趋势变动的信号,或盈利,或停损;市场感觉不好的人,机会摆在眼前,也可能熟视无睹,任其溜掉,甚至于因此而蒙受经济损失。要培养良好的市场感觉。必须保持冷静的头脑,逐步积累经验并加以灵活运用,同时要有耐心,经常进行投资模拟试验,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
三、股票投资风险控制的技巧
1.技术分析法
技术分析是投资者根据股票的市场价格和交易量变动的趋势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对市场未来行情作出预测,择机买卖股票以期免受价格下跌造成的损失并谋取投资收益,这种技能的主要依据是统计数据和图表。
技术分析的理论基础是道氏理论,主要工具有价格走势图表、移动平均线、乖离率、相对强弱指标(RSI)、腾落线(ADL)、成交量分析(OBV)、价量经验法则等。
2.投资组合法
这是最能体现分散风险原则的投资技巧。投资组合又称资产组合或资产搭配,是指投资者将资金同时投入收益、风险、期限都不相同的若干种资产上,借助资产多样化效应,分散单个资产风险进而减少所承受的投资总风险。有效的投资组合应当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即所选择的各类资产,其风险可以部分地互相冲抵;在投资总额一定的前提下,其预期收益与其他组合相同,但可能承受的风险比其他投资组合小;投资总额一定,其风险程度与其他投资组合相同,但预期的收益较其他投资组合高。为了使自己所进行的投资组合满足这三个条件,投资者应当使投资多元化。而投资多元化包括股票品种多元化、投资区域多元化和购买时间多元化。
四、证券市场未来发展趋势
1.资本市场的持续发展将为证券公司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未来几年,我国资本市场将在以下几方面持续发展。一是市场规模日益扩大。二是市场体系日益完善。三是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将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可以预见,未来几年证券行业仍将呈现较快的发展速度,但这并不意味着证券市场仍会一路持续上涨,也不意味着证券公司仍将会取得较高额收益。因此,证券公司的发展与证券市场一样,也遵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这一事物
发展的普遍规律。
2.竞争日趋激烈,并将面临全球化和混业经营的考验
首先,证券公司之间竞争将日趋激烈。当市场处于调整时期,券商之间对客户资源的争夺将更加激烈,2008年以来,证券行业整体的佣金水平在短短几个月内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在目前以净资本为核心的监管体系下,大型优质证券公司尤其是上市的证券公司将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和政策扶持在激烈的竞争中继续发展壮大,证券行业“强者恒强”的格局将日趋明显。
其次,证券行业将面临全球化的挑战。国外大型金融集团已经开始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丰富的专业技能和管理经验参与中国市场的竞争。
五、结论
即使股神巴菲特,也有亏钱的时候,那么从不亏钱的股市投资者恐怕就不存在了从这个意义上讲,股市里人人都面临投资风险,研究股市里的风险对所有的投资者都很重要。即使赚100次,也能被2到3次大的亏损打回原形;如果一个人一会儿赚钱一会儿亏钱,那么谁也不知道他最终到底能否赚钱。巴菲特在长达50年的投资实践中总结出了两条投资原则:“第一条:拒绝亏损第二条:千万不要忘记第一条。”
参考文献:
[1]东北证券公司.证券市场低效率的根源:制度缺陷[J].经济研究参考,2009.
[2]胡英之.证券市场的法律监管[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
[3]殷官林.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批漏缺陷的分析[J].财务与会计,2007.
[4]陈晓舜.证券信用交易制度与风险控制[J].证券市场导报,2007,10-20.
1证券投资者投资心理误区的集中表现——认识偏差
证券投资者的判断与决策过程不由自主地受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以至陷入认知陷阱。如跟庄、推崇股评、高换手率、市场非有效性等,投资者的认知与行为偏差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1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
人们往往过度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这种认知偏差称为“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过度自信是投资者典型而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过度自信在牛市的顶峰达到它的最高点,而在熊市的底端达到最低点,过度自信的投资者会过度依赖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而轻视公司会计报表的信息,注重那些增强能力自信心的信息,而忽视伤害自信的信息,在证券市场中的过度自信是危险的,例如,很多证券投资者不愿意卖出已经发生亏损的股票。卖出等于承认自己决策失误,并伤害自己的自信心。他们每天总是给别人讲解股票的各种“知识”指导别人买卖操作,在大盘趋势向好的时候,每天总是眉飞色舞,讲解技术指标应用技巧等,非常看好后势,讲解大盘会上升到多少多少点位;在大盘趋势向下跌,没有进入底部区域之前,他们总是很乐观,总是认为经过适当的调整,大盘还会上涨;在大盘进入了真正的底部区域时,由于受到市场的心理暗示,就不断地解释下跌的理由,极其看好后势,会告诉周围的人大盘会下跌到某个点位,如果他是一个虚荣心很强的人,他会讲他如何买了那只股票,现在如何盈利。实际上这类人对股票的感觉和判断完全是市场心理策划的场效应对他作用的结果,这类人的股票投资往往是失败的。
1.2信息反应的认知偏差
有些投资者对信息存在“过度反应”(over-reaction)和“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两种现象。如果近期的收益朝相反的转变,投资者会错误地相信公司是处于均值回归状态,并且会对近期的消息反应不足。如果投资者得到收益增长的信息,会认为公司正趋于一种增长状态,并且过度地导致过度反应的推理趋势。这些投资者在市场上开始变得过于乐观而在市场下降时变得过于悲观。自我归因低估股票价值的公开信息偏差,对个人的信息过度反映和对公共信息的反映不足,都会导致股票回报的短期持续性和长期反转,他们心理模型的特点是有时恐惧、有时兴奋、有时觉得自己很专家。他们的思维和行为主要是被市场的策划者所控制,在股票市场的头部区域进场,进行频繁买卖操作,或买入后持股不动。在市场完成从头部进入底部的下跌趋势中,总是期待反弹随时开始,或持股不动,或在市场没有真正进入底部时误认为是底部而把手中有限的资金提前用光,在市场进入真正的底部区域,他们作出卖出股票赔钱的离场操作,或想做买入操作但是手中已经没有了资金,这种心理模型的人是股票市场策划者最需要的。
1.3损失厌恶的认知偏差
人们在面对收益和损失的决策时表现出不对称性。人们并非厌恶风险,而是厌恶损失。损失厌恶(lossaversion)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感到损失令他们产生更大的情绪影响,损失比盈利显得更让人难以忍受,很多投资者偏爱维持原状。在股票投资中,长期收益可能会周期性地被短期损失所打断。短期的投资者把股票市场视同赌场,过分强调潜在的短期损失。在做出错误的决策时常感到后悔,而为了避免后悔,又常常做出理。比如死守赔钱的股票,以拖延面对自己的错误,不愿把损失兑现。害怕兑现损失就持有亏损股过长的时间。实际上,股票市场随着策划者的建立和制造的市场利空或利好的心理暗示的场效应而涌动,有时很平静,有时汹涌澎湃,当大多数的被动投资者心态都变成了兴奋型的时候,市场就已经进入了头部区域,反过来当他们的心态都变成了恐惧型的时候,市场已经到了底部区域。巨大和强烈的股市心里场效应迷漫着整个股票市场。策划者就是通过调整股市心里暗示的场效应强度来控制和操纵被动投资者的思维和行为,就像电磁场一样,场里面一个电荷的运动只能由场来决定。
1.4羊群行为的认知偏差
证券市场中的“羊群行为”(herdbehavior)是一种非理,它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舆论,而不考虑自己信息的行为。由于羊群行为及各个投资主体的相关,对于市场的稳定性、效率有很大影响,也与金融危机有密切关系,由于市场上存在羊群行为,许多机构投资者将在同一时间买卖相同股票,买卖压力将超过市场所能提供的流动性,从而导致报价的不连续性和大幅度波动,破坏市场的稳定运行。股票指数的波动或股票的涨跌以及市场消息构成股票市场的一种氛围。股市策划者通过调节这种心理暗示场来达到股市策划者想要的被动投资者心态,而且一定能办到,这种氛围笼罩着整个股票市场,走进市场也就走进了这种氛围里,股市策划者就是量化地掌控和调整这种氛围使被动投资者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反应。
由此可见,投资过程反映了投资者的心理过程,由于认知偏差,情绪偏差最终会导致不同资产的定价偏差,这一偏差反过来影响投资者对这种资产的认识与判断。这一过程就是“反馈机制”,这种反馈环是形成整个股市中著名的牛市和熊市的因素之一。
2证券投资者心理误区克服的关键——调适、塑造
在投资市场上,真正的敌人是自己。要战胜自己,就必须不断地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培养独立的判断力,磨练自己的耐心,具备良好的期望心理,思路敏捷,精练起市,性格坚毅,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对待投资成功与失败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冷静分析、总结经验,恰如其分地归因,以利再战。
2.1克服贪婪和狂热
投资者一旦被过度的贪婪所控制,手里有钱,就要买,他们不但是自己买,还总是劝别人也买,买股票的消息来源,看报纸、听股评、听周围的人推荐股票,或自己根据类比法选股票。这类人在大市趋势向上的时候,是赢利的,随着行情的进展,他们的赢利越来越少。如果遇到股票头部模型是横向振荡,这样的股票一旦策划者出净手中的筹码,几根长阴线,这类人将出现亏损。在大盘趋势向下的时候,这类人只要有钱就还是买卖。由于市场是由投资者组成的,情绪比理性更为强烈,贪婪和惧怕常使股价在公司的实质价值附近震荡起伏,购买股票时,不仅需要具备某些会计上和数学上的技巧,更需要投资者控制自己的情绪波动,以理智来衡量一切,并支配行为,独立思考,不受干扰,对国家宏观经济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善于捕捉各种细微的动态变化和各种信息,克服投资的贪婪和狂热。投资应具有客观性、周密性和可控性等特点,在股票投资中绝对不能感情用事,投资者既需要了解股票投资的知识和经验,更需要具有理智和耐心。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过多地受各种信息的影响,应在对各种资料、行情走势的客观认识的基础上,经过细心比较、研究,再决定投资对象并且入市操作。这样既可避开许多不必要的风险,少做一些错误决策,又能增加投资获利机会。
2.2勇于承认错误,树立信心
投资者不可能每一个预测和决策都很正确,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承认,市场中总有事情是自己所不了解的。每一个成功的投资者都是谦虚、勇于承认自己错误的人。信心是投资成功的一个起码的条件,投资的自信来自于他的学识,而不是主观期望。作为证券投资者,必须潜心研究投资理论,不断扩展自己的学识,把别人的经验借来,加以创新,融入自己的想法,不为自己的投资失误辩解,而是把每一次失误记录下来,以便下次不犯,每位投资者盘算股票之前,应该对股市做出某些决策性的判断。判断是稳定股票投资的信心,如果犹豫不决,缺乏信心,必将成为股市的牺牲品。投资者投身于股市,要树立信心还需要耐心,如无耐心,后悔、失望、沮丧、冲动等不良情绪就会产生,这样失败的机会非常高。投资者必须考虑投资工具的流通性、收益性、成长性。收益性的高低也要依投资者自身的财经需求和其它情况来定,由于成长性与风险相连,投资者还必须考虑自己承担风险的能力。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和操作方法最好与自己的价值体现,以及性情相一致,以避免与自己的人格特征冲突。投资者的信心和耐心是千百次成功得失中修炼出来的,也是理性判断和实践经验的结果。
2.3培养独立的判断力、自制力
对于理性投资,精神态度比技巧更重要,每位投资者的潜意识和性格里,存在着一种投机的冲动,而投资者必须具备耐心和自我决断力,不应盲从他人建议,而应有自己的判断力。约翰特里思在《金钱的主人》一书中,反复强调“在市场中获得成功没有什么秘决,对于成功的投资者来说有个显著的投资态度也就是说在关键时刻会相当仔细地进行研究,甚至可以说是在显微镜底下进行研究”。反对将成功投资者的成功归因于运气的做法。在证券市场,投资是一项高度技巧性的行为,投资者不要被周围环境所左右,要有自己的分析与判断,决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投资一定要自己判断、研究行情,不要因为未证实的流言而改变决心,可买时买,须止时止。投资者的自信应建立在一定的投资交易经验和个人能力基础之上。否则,投资者没有根据的作出判断、决策、并且固执己见,那么意味着蛮干,并不是有自信心的表现。投资者必须有自制力。自制力是指能够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和言语的意志品质,自制力体现着意志的抑制能力,能够控制自己的恐惧、懒惰、害羞等消极情绪和冲动言行。
2.4培养坚毅的性格和自我管理能力
格雷厄姆在股市投资中坚持不懈地奉行自己创立的理论和技巧,并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了其理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了避免投资者陷入投资误区,格雷厄姆在他的著作及演说中不断地向投资者提出下列忠告:
做一名真正的投资者
格雷厄姆认为,虽然投机行为在证券市场上有它一定的定位,但由于投机者仅仅为了寻求利润而不注重对股票内在价值的分析,往往容易受到“市场先生”的左右,陷入盲目投资的误区,股市一旦发生大的波动常常使他们陷于血本无归的境地。而谨慎的投资者只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才做出投资决策,所冒风险要少得多,而且可以获得稳定的收益。
注意规避风险
一般人认为在股市中利润与风险始终是成正比的,而在格雷厄姆看来,这是一种误解。
格雷厄姆认为,通过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而获得利润,甚至是无风险而获利,这在实质上是高利润;在低风险的策略下获取高利润也并非没有可能;高风险与高利润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往往是投资者冒了很大的风险,而收获的却只是风险本身,即惨遭亏损,甚至血本无归。投资者不能靠莽撞投资,而应学会理智投资,时刻注意对投资风险的规避。
以怀疑的态度去了解企业
一家公司的股价在其未来业绩的带动下不断向上攀升,投资者切忌盲目追涨,而应以怀疑的态度去了解这家公司的真实状况。因为即使是采取最严格的会计准则,近期内的盈余也可能是会计师所伪造的。而且公司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对公司核算出来的业绩也会造成很大差异。投资者应注意仔细分析这些新产生的业绩增长是真正意义上的增长,还是由于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带来的,特别是对会计报告的附注内容更要多加留意。任何不正确的预期都会歪曲企业的面貌,投资者必须尽可能准确地做出评估,并且密切注意其后续发展。
当怀疑产生时,想想品质方面的问题
如果一家公司营运不错,负债率低,资本收益率高,而且股利已连续发放了一些年,那么,这家公司应该是投资者理想的投资对象。只要投资者以合理的价格购买该类公司股票,投资者就不会犯错。格雷厄姆同时提请投资者,不要因所持有的股票暂时表现不佳就急于抛弃它,而应对其保持足够的耐心,最终将会获得丰厚的回报。
规划良好的投资组合
格雷厄姆认为,投资者应合理规划手中的投资组合,组合中应保证25%的债券或与债券等值的投资和25%的股票投资,另外50%的资金可视股票和债券的价格变化而灵活分配其比重。当股票的赢利率高于债券时,投资者可多购买一些股票;当股票的赢利率低于债券时,投资者则应多购买债券。当然,格雷厄姆也特别提醒投资者,使用上述规则只有在股市牛市时才有效。一旦股市陷入熊市时,投资者必须当机立断卖掉手中所持有的大部分股票和债券,而仅保持25%的股票或债券。这25%的股票和债券是为了以后股市发生转向时所预留的准备。
关键词证券投资者投资心理误区治理
投资是一种有意识的经济行为,投资行为受人们心理意识的调节控制,诸如,投资决策动机、投资收益与预期、投资风险规避等问题,其实质就是人们的心理活动在投资中的具体表现。在证券投资市场,资金的时间价值表现为对于投资时机的判断和选择,投资具有风险性,投资期越长,投资市场中的不确定因素就越多,因此证券个体投资者,必须具备足够的投资知识、风险意识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投资者成功的最根本素质。
1证券投资者投资心理误区的集中表现——认识偏差
证券投资者的判断与决策过程不由自主地受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以至陷入认知陷阱。如跟庄、推崇股评、高换手率、市场非有效性等,投资者的认知与行为偏差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1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
人们往往过度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这种认知偏差称为“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过度自信是投资者典型而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过度自信在牛市的顶峰达到它的最高点,而在熊市的底端达到最低点,过度自信的投资者会过度依赖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而轻视公司会计报表的信息,注重那些增强能力自信心的信息,而忽视伤害自信的信息,在证券市场中的过度自信是危险的,例如,很多证券投资者不愿意卖出已经发生亏损的股票。卖出等于承认自己决策失误,并伤害自己的自信心。他们每天总是给别人讲解股票的各种“知识”指导别人买卖操作,在大盘趋势向好的时候,每天总是眉飞色舞,讲解技术指标应用技巧等,非常看好后势,讲解大盘会上升到多少多少点位;在大盘趋势向下跌,没有进入底部区域之前,他们总是很乐观,总是认为经过适当的调整,大盘还会上涨;在大盘进入了真正的底部区域时,由于受到市场的心理暗示,就不断地解释下跌的理由,极其看好后势,会告诉周围的人大盘会下跌到某个点位,如果他是一个虚荣心很强的人,他会讲他如何买了那只股票,现在如何盈利。实际上这类人对股票的感觉和判断完全是市场心理策划的场效应对他作用的结果,这类人的股票投资往往是失败的。
1.2信息反应的认知偏差
有些投资者对信息存在“过度反应”(over-reaction)和“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两种现象。如果近期的收益朝相反的转变,投资者会错误地相信公司是处于均值回归状态,并且会对近期的消息反应不足。如果投资者得到收益增长的信息,会认为公司正趋于一种增长状态,并且过度地导致过度反应的推理趋势。这些投资者在市场上开始变得过于乐观而在市场下降时变得过于悲观。自我归因低估股票价值的公开信息偏差,对个人的信息过度反映和对公共信息的反映不足,都会导致股票回报的短期持续性和长期反转,他们心理模型的特点是有时恐惧、有时兴奋、有时觉得自己很专家。他们的思维和行为主要是被市场的策划者所控制,在股票市场的头部区域进场,进行频繁买卖操作,或买入后持股不动。在市场完成从头部进入底部的下跌趋势中,总是期待反弹随时开始,或持股不动,或在市场没有真正进入底部时误认为是底部而把手中有限的资金提前用光,在市场进入真正的底部区域,他们作出卖出股票赔钱的离场操作,或想做买入操作但是手中已经没有了资金,这种心理模型的人是股票市场策划者最需要的。
1.3损失厌恶的认知偏差
人们在面对收益和损失的决策时表现出不对称性。人们并非厌恶风险,而是厌恶损失。损失厌恶(lossaversion)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感到损失令他们产生更大的情绪影响,损失比盈利显得更让人难以忍受,很多投资者偏爱维持原状。在股票投资中,长期收益可能会周期性地被短期损失所打断。短期的投资者把股票市场视同赌场,过分强调潜在的短期损失。在做出错误的决策时常感到后悔,而为了避免后悔,又常常做出理。比如死守赔钱的股票,以拖延面对自己的错误,不愿把损失兑现。害怕兑现损失就持有亏损股过长的时间。实际上,股票市场随着策划者的建立和制造的市场利空或利好的心理暗示的场效应而涌动,有时很平静,有时汹涌澎湃,当大多数的被动投资者心态都变成了兴奋型的时候,市场就已经进入了头部区域,反过来当他们的心态都变成了恐惧型的时候,市场已经到了底部区域。巨大和强烈的股市心里场效应迷漫着整个股票市场。策划者就是通过调整股市心里暗示的场效应强度来控制和操纵被动投资者的思维和行为,就像电磁场一样,场里面一个电荷的运动只能由场来决定。
1.4羊群行为的认知偏差
证券市场中的“羊群行为”(herdbehavior)是一种非理,它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舆论,而不考虑自己信息的行为。由于羊群行为及各个投资主体的相关,对于市场的稳定性、效率有很大影响,也与金融危机有密切关系,由于市场上存在羊群行为,许多机构投资者将在同一时间买卖相同股票,买卖压力将超过市场所能提供的流动性,从而导致报价的不连续性和大幅度波动,破坏市场的稳定运行。股票指数的波动或股票的涨跌以及市场消息构成股票市场的一种氛围。股市策划者通过调节这种心理暗示场来达到股市策划者想要的被动投资者心态,而且一定能办到,这种氛围笼罩着整个股票市场,走进市场也就走进了这种氛围里,股市策划者就是量化地掌控和调整这种氛围使被动投资者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反应。
由此可见,投资过程反映了投资者的心理过程,由于认知偏差,情绪偏差最终会导致不同资产的定价偏差,这一偏差反过来影响投资者对这种资产的认识与判断。这一过程就是“反馈机制”,这种反馈环是形成整个股市中著名的牛市和熊市的因素之一。
2证券投资者心理误区克服的关键——调适、塑造
在投资市场上,真正的敌人是自己。要战胜自己,就必须不断地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培养独立的判断力,磨练自己的耐心,具备良好的期望心理,思路敏捷,精练起市,性格坚毅,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对待投资成功与失败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冷静分析、总结经验,恰如其分地归因,以利再战。
2.1克服贪婪和狂热
投资者一旦被过度的贪婪所控制,手里有钱,就要买,他们不但是自己买,还总是劝别人也买,买股票的消息来源,看报纸、听股评、听周围的人推荐股票,或自己根据类比法选股票。这类人在大市趋势向上的时候,是赢利的,随着行情的进展,他们的赢利越来越少。如果遇到股票头部模型是横向振荡,这样的股票一旦策划者出净手中的筹码,几根长阴线,这类人将出现亏损。在大盘趋势向下的时候,这类人只要有钱就还是买卖。由于市场是由投资者组成的,情绪比理性更为强烈,贪婪和惧怕常使股价在公司的实质价值附近震荡起伏,购买股票时,不仅需要具备某些会计上和数学上的技巧,更需要投资者控制自己的情绪波动,以理智来衡量一切,并支配行为,独立思考,不受干扰,对国家宏观经济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善于捕捉各种细微的动态变化和各种信息,克服投资的贪婪和狂热。投资应具有客观性、周密性和可控性等特点,在股票投资中绝对不能感情用事,投资者既需要了解股票投资的知识和经验,更需要具有理智和耐心。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过多地受各种信息的影响,应在对各种资料、行情走势的客观认识的基础上,经过细心比较、研究,再决定投资对象并且入市操作。这样既可避开许多不必要的风险,少做一些错误决策,又能增加投资获利机会。
2.2勇于承认错误,树立信心
投资者不可能每一个预测和决策都很正确,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承认,市场中总有事情是自己所不了解的。每一个成功的投资者都是谦虚、勇于承认自己错误的人。信心是投资成功的一个起码的条件,投资的自信来自于他的学识,而不是主观期望。作为证券投资者,必须潜心研究投资理论,不断扩展自己的学识,把别人的经验借来,加以创新,融入自己的想法,不为自己的投资失误辩解,而是把每一次失误记录下来,以便下次不犯,每位投资者盘算股票之前,应该对股市做出某些决策性的判断。判断是稳定股票投资的信心,如果犹豫不决,缺乏信心,必将成为股市的牺牲品。投资者投身于股市,要树立信心还需要耐心,如无耐心,后悔、失望、沮丧、冲动等不良情绪就会产生,这样失败的机会非常高。投资者必须考虑投资工具的流通性、收益性、成长性。收益性的高低也要依投资者自身的财经需求和其它情况来定,由于成长性与风险相连,投资者还必须考虑自己承担风险的能力。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和操作方法最好与自己的价值体现,以及性情相一致,以避免与自己的人格特征冲突。投资者的信心和耐心是千百次成功得失中修炼出来的,也是理性判断和实践经验的结果。
2.3培养独立的判断力、自制力
对于理性投资,精神态度比技巧更重要,每位投资者的潜意识和性格里,存在着一种投机的冲动,而投资者必须具备耐心和自我决断力,不应盲从他人建议,而应有自己的判断力。约翰特里思在《金钱的主人》一书中,反复强调“在市场中获得成功没有什么秘决,对于成功的投资者来说有个显著的投资态度也就是说在关键时刻会相当仔细地进行研究,甚至可以说是在显微镜底下进行研究”。反对将成功投资者的成功归因于运气的做法。在证券市场,投资是一项高度技巧性的行为,投资者不要被周围环境所左右,要有自己的分析与判断,决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投资一定要自己判断、研究行情,不要因为未证实的流言而改变决心,可买时买,须止时止。投资者的自信应建立在一定的投资交易经验和个人能力基础之上。否则,投资者没有根据的作出判断、决策、并且固执己见,那么意味着蛮干,并不是有自信心的表现。投资者必须有自制力。自制力是指能够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和言语的意志品质,自制力体现着意志的抑制能力,能够控制自己的恐惧、懒惰、害羞等消极情绪和冲动言行。
2.4培养坚毅的性格和自我管理能力
要成为成功的投资者,除了要知道投资既能让人赚钱也能让人蚀本的道理,还要明确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直接从事投资这一行当,一个成功的投资家,需要取决于他是否有足够的精力花在股市分析和技术的提高上以及是否具备坚强的性格,投资者在投资时一定要执着专一、坚守自己的准则,将自己正在进行的投资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实际控制,包括制定投资计划的能力、实际控制的能力、检查结果的能力、合理归因的能力、采取补救措施的能力。切实认识到股票不是储蓄,不仅需要财力,还需要智力和精力,股市既存在收益也存在风险,高收益与高风险成正比,如何趋利避害、顺势而为是一门科学,投资者应该克服追涨时只听利多,赶跌时只听利空的偏执心理,增强对经济环境、股市行情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培养坚毅的性格,消除紧张、稳定情绪。能对股市进行全面分析把握股市整体走势,认清当前的股市形势,预测可能产生的不良因素,对具体情况进行系统分析。这样的一个既符合股市规律又有利于投资者自身的合理的心理价位不断确立,以确保预测准确,投资成功。
参考文献
1俞文钊.当代经济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证券投资者投资心理误区治理
投资是一种有意识的经济行为,投资行为受人们心理意识的调节控制,诸如,投资决策动机、投资收益与预期、投资风险规避等问题,其实质就是人们的心理活动在投资中的具体表现。在证券投资市场,资金的时间价值表现为对于投资时机的判断和选择,投资具有风险性,投资期越长,投资市场中的不确定因素就越多,因此证券个体投资者,必须具备足够的投资知识、风险意识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投资者成功的最根本素质。
1证券投资者投资心理误区的集中表现——认识偏差
证券投资者的判断与决策过程不由自主地受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以至陷入认知陷阱。如跟庄、推崇股评、高换手率、市场非有效性等,投资者的认知与行为偏差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1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
人们往往过度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这种认知偏差称为“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过度自信是投资者典型而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过度自信在牛市的顶峰达到它的最高点,而在熊市的底端达到最低点,过度自信的投资者会过度依赖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而轻视公司会计报表的信息,注重那些增强能力自信心的信息,而忽视伤害自信的信息,在证券市场中的过度自信是危险的,例如,很多证券投资者不愿意卖出已经发生亏损的股票。卖出等于承认自己决策失误,并伤害自己的自信心。他们每天总是给别人讲解股票的各种“知识”指导别人买卖操作,在大盘趋势向好的时候,每天总是眉飞色舞,讲解技术指标应用技巧等,非常看好后势,讲解大盘会上升到多少多少点位;在大盘趋势向下跌,没有进入底部区域之前,他们总是很乐观,总是认为经过适当的调整,大盘还会上涨;在大盘进入了真正的底部区域时,由于受到市场的心理暗示,就不断地解释下跌的理由,极其看好后势,会告诉周围的人大盘会下跌到某个点位,如果他是一个虚荣心很强的人,他会讲他如何买了那只股票,现在如何盈利。实际上这类人对股票的感觉和判断完全是市场心理策划的场效应对他作用的结果,这类人的股票投资往往是失败的。
1.2信息反应的认知偏差
有些投资者对信息存在“过度反应”(over-reaction)和“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两种现象。如果近期的收益朝相反的转变,投资者会错误地相信公司是处于均值回归状态,并且会对近期的消息反应不足。如果投资者得到收益增长的信息,会认为公司正趋于一种增长状态,并且过度地导致过度反应的推理趋势。这些投资者在市场上开始变得过于乐观而在市场下降时变得过于悲观。自我归因低估股票价值的公开信息偏差,对个人的信息过度反映和对公共信息的反映不足,都会导致股票回报的短期持续性和长期反转,他们心理模型的特点是有时恐惧、有时兴奋、有时觉得自己很专家。他们的思维和行为主要是被市场的策划者所控制,在股票市场的头部区域进场,进行频繁买卖操作,或买入后持股不动。在市场完成从头部进入底部的下跌趋势中,总是期待反弹随时开始,或持股不动,或在市场没有真正进入底部时误认为是底部而把手中有限的资金提前用光,在市场进入真正的底部区域,他们作出卖出股票赔钱的离场操作,或想做买入操作但是手中已经没有了资金,这种心理模型的人是股票市场策划者最需要的。
1.3损失厌恶的认知偏差
人们在面对收益和损失的决策时表现出不对称性。人们并非厌恶风险,而是厌恶损失。损失厌恶(lossaversion)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感到损失令他们产生更大的情绪影响,损失比盈利显得更让人难以忍受,很多投资者偏爱维持原状。在股票投资中,长期收益可能会周期性地被短期损失所打断。短期的投资者把股票市场视同赌场,过分强调潜在的短期损失。在做出错误的决策时常感到后悔,而为了避免后悔,又常常做出理。比如死守赔钱的股票,以拖延面对自己的错误,不愿把损失兑现。害怕兑现损失就持有亏损股过长的时间。实际上,股票市场随着策划者的建立和制造的市场利空或利好的心理暗示的场效应而涌动,有时很平静,有时汹涌澎湃,当大多数的被动投资者心态都变成了兴奋型的时候,市场就已经进入了头部区域,反过来当他们的心态都变成了恐惧型的时候,市场已经到了底部区域。巨大和强烈的股市心里场效应迷漫着整个股票市场。策划者就是通过调整股市心里暗示的场效应强度来控制和操纵被动投资者的思维和行为,就像电磁场一样,场里面一个电荷的运动只能由场来决定。
1.4羊群行为的认知偏差
证券市场中的“羊群行为”(herdbehavior)是一种非理,它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舆论,而不考虑自己信息的行为。由于羊群行为及各个投资主体的相关,对于市场的稳定性、效率有很大影响,也与金融危机有密切关系,由于市场上存在羊群行为,许多机构投资者将在同一时间买卖相同股票,买卖压力将超过市场所能提供的流动性,从而导致报价的不连续性和大幅度波动,破坏市场的稳定运行。股票指数的波动或股票的涨跌以及市场消息构成股票市场的一种氛围。股市策划者通过调节这种心理暗示场来达到股市策划者想要的被动投资者心态,而且一定能办到,这种氛围笼罩着整个股票市场,走进市场也就走进了这种氛围里,股市策划者就是量化地掌控和调整这种氛围使被动投资者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反应。
由此可见,投资过程反映了投资者的心理过程,由于认知偏差,情绪偏差最终会导致不同资产的定价偏差,这一偏差反过来影响投资者对这种资产的认识与判断。这一过程就是“反馈机制”,这种反馈环是形成整个股市中著名的牛市和熊市的因素之一。
2证券投资者心理误区克服的关键——调适、塑造
在投资市场上,真正的敌人是自己。要战胜自己,就必须不断地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培养独立的判断力,磨练自己的耐心,具备良好的期望心理,思路敏捷,精练起市,性格坚毅,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对待投资成功与失败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冷静分析、总结经验,恰如其分地归因,以利再战。
2.1克服贪婪和狂热
投资者一旦被过度的贪婪所控制,手里有钱,就要买,他们不但是自己买,还总是劝别人也买,买股票的消息来源,看报纸、听股评、听周围的人推荐股票,或自己根据类比法选股票。这类人在大市趋势向上的时候,是赢利的,随着行情的进展,他们的赢利越来越少。如果遇到股票头部模型是横向振荡,这样的股票一旦策划者出净手中的筹码,几根长阴线,这类人将出现亏损。在大盘趋势向下的时候,这类人只要有钱就还是买卖。由于市场是由投资者组成的,情绪比理性更为强烈,贪婪和惧怕常使股价在公司的实质价值附近震荡起伏,购买股票时,不仅需要具备某些会计上和数学上的技巧,更需要投资者控制自己的情绪波动,以理智来衡量一切,并支配行为,独立思考,不受干扰,对国家宏观经济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善于捕捉各种细微的动态变化和各种信息,克服投资的贪婪和狂热。投资应具有客观性、周密性和可控性等特点,在股票投资中绝对不能感情用事,投资者既需要了解股票投资的知识和经验,更需要具有理智和耐心。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过多地受各种信息的影响,应在对各种资料、行情走势的客观认识的基础上,经过细心比较、研究,再决定投资对象并且入市操作。这样既可避开许多不必要的风险,少做一些错误决策,又能增加投资获利机会。
2.2勇于承认错误,树立信心
投资者不可能每一个预测和决策都很正确,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承认,市场中总有事情是自己所不了解的。每一个成功的投资者都是谦虚、勇于承认自己错误的人。信心是投资成功的一个起码的条件,投资的自信来自于他的学识,而不是主观期望。作为证券投资者,必须潜心研究投资理论,不断扩展自己的学识,把别人的经验借来,加以创新,融入自己的想法,不为自己的投资失误辩解,而是把每一次失误记录下来,以便下次不犯,每位投资者盘算股票之前,应该对股市做出某些决策性的判断。判断是稳定股票投资的信心,如果犹豫不决,缺乏信心,必将成为股市的牺牲品。投资者投身于股市,要树立信心还需要耐心,如无耐心,后悔、失望、沮丧、冲动等不良情绪就会产生,这样失败的机会非常高。投资者必须考虑投资工具的流通性、收益性、成长性。收益性的高低也要依投资者自身的财经需求和其它情况来定,由于成长性与风险相连,投资者还必须考虑自己承担风险的能力。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和操作方法最好与自己的价值体现,以及性情相一致,以避免与自己的人格特征冲突。投资者的信心和耐心是千百次成功得失中修炼出来的,也是理性判断和实践经验的结果。
2.3培养独立的判断力、自制力
对于理性投资,精神态度比技巧更重要,每位投资者的潜意识和性格里,存在着一种投机的冲动,而投资者必须具备耐心和自我决断力,不应盲从他人建议,而应有自己的判断力。约翰特里思在《金钱的主人》一书中,反复强调“在市场中获得成功没有什么秘决,对于成功的投资者来说有个显著的投资态度也就是说在关键时刻会相当仔细地进行研究,甚至可以说是在显微镜底下进行研究”。反对将成功投资者的成功归因于运气的做法。在证券市场,投资是一项高度技巧性的行为,投资者不要被周围环境所左右,要有自己的分析与判断,决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投资一定要自己判断、研究行情,不要因为未证实的流言而改变决心,可买时买,须止时止。投资者的自信应建立在一定的投资交易经验和个人能力基础之上。否则,投资者没有根据的作出判断、决策、并且固执己见,那么意味着蛮干,并不是有自信心的表现。投资者必须有自制力。自制力是指能够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和言语的意志品质,自制力体现着意志的抑制能力,能够控制自己的恐惧、懒惰、害羞等消极情绪和冲动言行。
2.4培养坚毅的性格和自我管理能力
要成为成功的投资者,除了要知道投资既能让人赚钱也能让人蚀本的道理,还要明确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直接从事投资这一行当,一个成功的投资家,需要取决于他是否有足够的精力花在股市分析和技术的提高上以及是否具备坚强的性格,投资者在投资时一定要执着专一、坚守自己的准则,将自己正在进行的投资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实际控制,包括制定投资计划的能力、实际控制的能力、检查结果的能力、合理归因的能力、采取补救措施的能力。切实认识到股票不是储蓄,不仅需要财力,还需要智力和精力,股市既存在收益也存在风险,高收益与高风险成正比,如何趋利避害、顺势而为是一门科学,投资者应该克服追涨时只听利多,赶跌时只听利空的偏执心理,增强对经济环境、股市行情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培养坚毅的性格,消除紧张、稳定情绪。能对股市进行全面分析把握股市整体走势,认清当前的股市形势,预测可能产生的不良因素,对具体情况进行系统分析。这样的一个既符合股市规律又有利于投资者自身的合理的心理价位不断确立,以确保预测准确,投资成功。
参考文献
1俞文钊.当代经济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本书是工行总行信贷各部门多年从事信贷审批的决策人员将多年工作实践经验进行深入总结后无保留地撰写而成。作者在历经两年的甄选、归纳、精炼和统稿的基础上,精选了100个最具代表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及决策判断。其目的就是为业务一线的信贷员工更好地把握信贷决策思路、决策方法、决策关键点和决策技巧提供权威性的指导,从而尽可能地提高信用风险决策的可预见性和准确性。为银行规避信用风险,提升贷款质量,保持银行稳健经营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
魏匡雄 主编
定价:39.00元)
从热门商品中挖掘牛股
本书旨在从商品投资角度来对股市进行解析,用商品投资的思维来解读当今中国历史上最壮阔的牛市,从而启发股票投资者关注热门商品,从商品价格的起起落落中挖掘未来的牛股,帮助股票投资者走出思维误区。
(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
石 雄 著
定价:32.00元)
银行产业组织与中国银行业结构
本书按照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框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在银行业产品多样性、跨期性和交易的信息不对称性等约束条件下,构建了银行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构架。借助产业组织理论scP分析框架的三个主体内容,重点研究了银行业的结构,行为与绩效的独特内涵和表现形式。在研究内容上拓展了产业组织理论SCP分析框架的内涵,在金融系统的大背景下,从多维因素判别银行结构的合意性,为中国银行业结构的制度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为银行结构改革提出具有实践价值的政策建议。
(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
陈伟光 著
定价:23.00元)
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
银监会提出中小商业银行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从法人治理结构、风险防范,资本补充机制,信息披露四个方面强化提升。本书围绕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从理论分析、现状分析,评价体系、管理者素质,技术创新能力,现状分析,评价体系、管理者素质,技术创新能力,组织优化、金融生态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提出完善建议,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大有启发。
(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
【关键词】 模拟投资教学 教学 改革
以前的《证券投资学》课程的教学,均是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教学工具只有粉笔、黑板加几张挂图。教师满堂灌理论,学生记了大量笔记到最后依然不知道怎样才能成为一名普通股民,更不用说进行实际的证券投资操作和分析活动了。本人担任证券投资学课程后,按照“中职学生重在动手能力的形成”的培养目标,对本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逐步实现了以“模拟证券投资”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投资操作能力的目的。
本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具体目的是:通过对《证券投资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熟练地在有关证券经营机构和金融机构开设股东帐户与资金帐户,顺利获得普通股民资格;能够看懂中国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实时行情的盘面并熟练进行股票投资买卖的基本操作;初步具备对证券投资基本面的分析;至少掌握四种及以上的技术分析方法并初步具有分析证券行情的能力;掌握一定的证券投资相关信息的获取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的,顺利实施模拟投资教学法,对证券投资学课程的教学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改进工作:
首先,准备必备的硬件设施。第一,争取到可容纳一个班学生且每台电脑均可上网的机房一间,最好是主机可投影展示,以方便教师集中讲授基本知识、引导学生观察与分析证券行情、对学生操作情况进行讲评等。这样,课堂由教室搬到机房,教学可边讲边练,既可方便教师能够形象、生动地传授证券投资的基本技能,又便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在实战中熟悉与巩固相关技能、形成操作能力,也方便教师指导、纠错。第二,下载正版证券公司的证券交易软件,并使学生使用的每一台电脑均可独立安装与操作。现在所有证券公司均可免费下载和使用其证券投资软件,该软件安装后可与证券交易所行情同步运行,可客观反映证券市场的行情情况,更是学生形成熟练操作技能必需的平台。第三,准备若干的“有价证券委托单”、“证券投资模拟交易记录”和“个人股票模块交易记录”以便学生进行证券投资操作时使用。有关单、证格式示意如图例一至图例三。
其次,对教材进行加工。历来此类教材的表述顺序及内容基本上是按证券及其种类、证券投资的具体对象、证券市场、证券交易、证券基本分析、证券技术分析、证券投资收益与风险等顺序表述,老师也基本上的按这样一个顺序进行授课且主要是以理论阐述为主。这样的教学程序和内容虽然便于学生阅读教材,但却不利于学生认识证券投资这一事物和培养学生的投资能力,不符合学习证券投资的规律。为了实现“培养学生投资操作能力”的教学目的,我将教学内容和顺序改为:证券交易所与获取投资资格、交易规则与交易界面、投资对象、证券投资分析、投资收益与风险等几个板块,同时加入大量的股票交易界面和股票行情案例进行教学,引领学生逐步进入投资环境,逐渐熟悉与掌握证券投资程序、方法与技巧以及投资风险的评估和投资收益的评价。
再次,教学方式改为“模拟投资教学”,教学过程分为理论教学与实做两部分进行。理论教学部分按前述改革后的顺序及内容进行讲授,在每一节理论课后即让学生在电脑上打开股票交易软件进行模拟投资交易,将所学知识及时在实战中进行熟悉和检验。
通过理论教学,可以使学生建立一些证券投资的基本概念、知道一些基本影响因素和认识证券投资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通过模拟投资交易,学生可真正认识证券投资行情界面,在投资交易活动中熟悉、掌握证券交易规则,认识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等常见的证券投资对象,在投资交易过程中熟悉与掌握证券投资的分析方法与技巧,根据投资对象和股市行情的变化评估投资风险及可能或已获得的投资收益等。当学生需要模拟交易时,按股票交易规则填写“有价证券委托单”并交到指定业务员手中,由业务员根据最新行情填写有效成效价格成交。之所以仍然采用学生业务员手工成交,而没有利用股票交易软件自带的“投资管理”或“投资理财”功能进行自动虚拟成交是考虑到,学生通过手工成交能够真正熟悉证券买入与卖出的交易规则的实现情况,掌握证券投资时的委托技巧,也有利于培养担当业务员的学生的诚信、敬业和服务意识的职业素养。
最后,对学习本课程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因本课程是从“理论”与“操作”两个方面进行教学,因此也必然要求从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投资理论”和“投资操作”两个方面进行考核。两个部分的具体评价体系如下:“投资理论”部份包括必需完成规定的书面作业、课堂的讨论与回答提问、测验等;“投资操作”部份包括必需完成规定的交易次数及资金周转次数。
“投资操作”部分中规定的“交易次数”的具体规定是,每位学生一学期买进次数为该期教学周的二分之一为及格次数。完成者成绩记40分,未完成者每少一次扣【40÷教学周数/2】分,超过者不另加分。卖出次数不作规定也不纳入“交易次数”进行考核。该项目的设立是要考核学生对模拟投资的“参与性”,次数规定为教学周的一半,是因为不可能每次上机均有交易行情出现,而次数太少又达不到学生锻炼的目的。
“投资操作”中“资金周转次数”的具体规定是,以初始模拟资金十万元为投资本金,资金完成一次周转即及格,成绩记20分。未完成者按比例减分;超过者每超0.1次加分5分,最高加分到20分。该项目设立目的,是要锻炼学生的资金使用效率的能力、形成经济头脑,资金使用的效率越高者必将获得较高的投资效益和较好的学习成绩。同时也可避免一些学生只追求“交易次数”而忽略资金使用效率的情况出现。
“投资操作”剩下的20分,用于奖励通过投资交易盈利和在投资过程中体现出“投资技巧”的学生。具体规定为,每盈利1000元者加1分,最多20分。为了鼓励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对亏损者不扣分。
本课程各考核项目的成绩构成为:
课程总分=平时成绩×0.7+模拟投资成绩×0.3
=(书面作业成绩×0.25+讨论、提问成绩×0.25+上机实验成绩×0.20﹣学风扣分)+模拟投资成绩×0.30
对“模拟投资教学法”的评价。
“模拟投资教学法”的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一般人看来,股票投资是一种既神秘又刺激的活动,能学习并亲自操作必将异常兴奋。加上有模拟资金运作,要考核投资效益,必将激发学生相互竞争的斗志和想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因而学习本课程会更投入。
“模拟投资教学法”,在“证券投资学”的教学过程中“学”与“用”得以很好地结合起来,能真正将证券投资的知识转变为证券投资的能力,能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证券投资操作能力的经济人才,实现本课程的根本教学目的。
“证券投资学”课程采用“模拟投资教学法”后,其“投资理论”中的“讨论与回答问题”、“上机实验”项目和“投资操作”中的“交易次数”、“资金周转次数”等量化项目均便于考核,且不可作弊性强,可公平、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成果。
模拟投资教学法需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交易的税、费问题。学生模拟交易的委托成交是靠学生业务员手工完成,不方便计算交易应产生的各项有关税、费,因此成交产生的买卖成本与最终收益不准确,只是体现大致情况。从教学看虽能满足要求,但在真实投资交易中存在极大风险,教师一定要指出在真实交易中应考虑的各种交易税、费。
学生在模拟投资交易时借机玩耍的问题。因模拟投资交易必需要开通网络才能运行股票行情软件,故在上课时不可避免地有不少学生借此机会玩网络游戏、QQ聊天、读网络小说等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屡禁不止。而不少学校教学用机房都非专门用于模拟投资交易,还要兼作其他课程甚至不同专业的教学用机房用,这给模拟投资交易时的教学管理增加了难度。
综上所述,模拟投资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的证券投资的操作能力上,有着传统教学方法不可企及的优势,但仍待进一步完善。
模拟投资教学法需用的几种单据。
图例一、由学生自己填写的证券交易委托单
安德烈•科斯托拉尼少年时即被父亲送到巴黎学习股票投资技巧,在股海纵横70余年,业绩骄人。通过各种金融投资所获得的财富使得他在35岁时就可以过上帝王般的退休生活。
《大投机家的证券心理学》是他在85岁时写下的,大曝股票市场中的机密,推崇培养读者独立思考及独立操作股票能力。
“投资者需谨记,头脑发热和高昂成本乃是大敌。”巴菲特。巴菲特说:“我曾经做过调查,凡是在投资中经不起风浪的人,通常在投资之前都没有任何准备,只是凭感觉投资。当然,这样的投资完全是在拿自己的资本开玩笑。
股市和其他社会经济现象一样,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如果同意人的行为有时是非理性的,那么股价非理性波动就比较容易解释了。投资大师安德烈•科斯托拉尼的畅销书《大投机家的证券心理学》就是对非理性价格波动进行研究和解释的经典著作之一。
心理学造就了90%的行情
科斯托拉尼坚信将决定股市走向的因素归纳为两点:资金流通量与新上市股票之间的关系;和乐观或悲观的心理因素(也就是未来趋势的评估),而其他因素追根究底都是这二点的延伸。这一理论简化为一个方程式:趋势=资金+心理。他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于股市大盘走势,想象力和资金要比基本面的分析更能发挥决定性的影响。”
股市心理学是一门极具敏锐触觉的学问,几乎称得上是一种艺术了。股市中最常用到的话有:或许、希望、可能、有这种可能、虽说、虽然如此、然而、我觉得、我在想、可是、似乎……所有这些想的、说的话,都语带保留,最后发展结果也可能完全不同。科斯托拉尼说:“我要强调,我绝对没有高估心理学在股票操作中所扮演的角色。股市中,短期的涨跌有90%受心理因素的影响”。
是什么驱使着股市起起落落?不只是事态本身,而且还有股民对事态的反应,所以可怜的股市专家如果想成功,必须在两个键盘上弹琴:预见事态、猜测股民们的表现。股市常常像一个酒鬼:听到好消息哭,听到坏消息笑。
众人的情绪波动是不可意料的;但是这种希望与恐惧之间的波动的短期内决定着股市的行情,直到恐惧着全部抛出而满怀希望者大量买进,但是众人成功吗?没有,大多数情况下多数人的投机是错误的,只有少数判断正确。
股指期货:全称为“股票指数期货”,是以股价指数为依据的期货,是买卖双方根据事先约定,同意在未来某一
个特定的时间,按照双方事先约定的股价进行股票指数交易的一种标准化协议。
股票市场中投资人面临着两类风险。第一类是由于受到特定因素影响的特定股票的市场价格波动,给该股票持有者带来的风险,称为非系统性风险;另一类是在作用于整个市场的因素影响下,市场上所有股票一起涨跌所带来的市场价格风险,称为系统风险。对于非系统风险,投资者用增加持有股票种数,构造投资组合的方法来消除;对于后一种风险,投资者单靠购买一种或几种股票期货合约很难规避,因为一种或几种股票的组合不可能代表整个市场的走势,而一个人无法买卖所有股票的期货合约。在长期股票实践中,人们发现,股票价格指数基本上代表了全市场股票价格变动的趋势和幅度。如果把股票价格指数改造成一种可买卖的商品,便可以利用这种商品的期货合约对全市场进行保值。利用股票价格指数对股票进行保值的根本原因,在于股票价格指数和整个股票市场价格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二、产生的背景和发展
随着证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机构投资者的成长,市场对规避股市单边巨幅涨跌风险的要求日益迫切,无论是投资者还是理论工作者,对推出股指期货以规避股市系统性风险的呼声都越来越高,决策层也对这一问题极为关注。
同其他期货交易品种一样,股指期货也是适应市场规避价格风险的需求而产生的。
二战以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股票市场取得飞速发展,上市股票数量不断增加,股票市值迅速膨胀。股票市场迅速膨胀的过程,同时也是股票市场的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二战以后,以信托投资基金、养老基金、共同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取得快速发展,它们在股票市场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并逐步居于主导地位。机构投资者通过分散的投资组合降低风险,然而进行组合投资的风险管理只能降低和消除股票价格的非系统性风险,而不能消除系统性风险。随着机构投资者持有股票不断增多,其规避系统性价格风险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
股票交易方式也在不断地发展进步。以美国为例:最初的股票交易是以单种股票为对象的。1976 年,为了方便散户交易,纽约股票交易所推出了指定交易循环系统(简称DOT),该系统直接把交易所会员单位的下单房同交易池联系起来。此后该系统又发展为超级指定交易循环系统(简称SDOT)系统,对于低于2099股的小额交易指令,该系统保证在三分钟之内成交并把结果反馈给客户,对于大额交易指令,该系统虽然没有保证在三分钟内完成交易,但毫无疑问,其在交易上是享有一定的优惠和优势的。与指定交易循环系统几乎同时出现的是:股票交易也不再是只能对单个股票进行交易,而是可以对多种股票进行“打包”,用一个交易指令同时进行多种股票的买卖即进行程序交易。对于程序交易的概念,历来有不同的说法。纽约股票交易所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出发,认为超过15 种股票的交易指令就可称为程序交易;而一般公认的说法则是,作为一种交易技巧,程序交易是高度分散化的一篮子股票的买卖,其买卖信号的产生、买卖数量的决定以及交易的完成都是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撑下完成的。它常与衍生品市场上的套利交易活动,组合投资保险、以及改变投资组合中股票投资的比例等相联系。伴随着程序交易的发展,股票管理者很快就开始了“指数化投资组合”交易和管理的尝试,“指数化投资组合”的特点,就是股票的组成与比例都与股票指数完全相同,因而其价格的变化与股票指数的变化完全一致,所以其价格风险就是纯粹的系统性风险。在“指数化投资组合”交易的实践基础上,为适应规避股票价格系统性风险的需要而开发股票指数期货合约,就成为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看到了市场的需求,堪萨斯城市交易所在经过深入的研究、分析之后,在1977年10月向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提交了开展股票指数期货交易的报告。但由于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与证券交易委员会关于股票指数期货交易管辖权存在争执, 另外交易所也未能就使用道.琼斯股票指数达成协议,该报告迟迟未获通过。直到1981年,新任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主席菲利蒲.M.约翰逊和新任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约翰.夏德达成“夏德-约翰逊协议”,明确规定股指期货合约的管辖权属于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才为股指期货的上市扫清了障碍。
到1982年2月16日,堪萨斯城市交易所开展股指期货的报告终于获准通过。24日,该交易所推出了道.琼斯综合指数期货合约的交易。交易一开市就很活跃,当天成交近1800张合约。此后,在4月21日,芝家哥商业交易所推出了S&P500股指期货交易,当天交易量就达到3963张。日本,香港、伦敦、新加坡等地,也先后开始了股票指数的期货交易,股指期货交易从此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目前,股指期货已发展成为最活跃的期货品种之一,股指期货交易也被誉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最激动人心的金融创新”。
(一)期货市场与金融期货的产生
期货市场的发展历史可向前推到十六世纪的日本,不过直到1848年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正式成立后,期货交易才算迈入有组织的时代。事实上,当初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并非是一个市场,只是一家为促进芝加哥工、商业发展而自然形成的商会组织。直到1851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才引进远期合同,盖因当时的粮食运输很不可靠,轮船航班也不定期,从美国东部和欧洲传来的供求信息,很长时间才能传到芝加哥,粮食价格波动相当大。在这种情况下,农场主可以利用远期合同保护他们的利益,避免运粮到芝加哥时因价格下跌或需求不足等原因造成损失。同时,加工商和出口商也可以利用远期合同,减少因各种原因而引起的加工费用上涨的风险,保护他们自身的利益。由于期货交易所最初和最主要的功能是提供一个现货价格风险转移的场所,因此,从期货交易的合约中即可看到各个时代经济结构的演变。
在期货市场150余年的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里程碑即是1972年5月16日,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国际货币市场推出外汇期货合约,标志着金融期货这一新的期货类别的诞生,从而掀起一个期货市场发展的黄金时代。1975年10月,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推出了第一张利率期货合约政府国民抵押贷款协会的抵押凭证期货交易。1982年2月,美国堪萨斯期货交易所(KCBT)推出价值线综合指数期货交易。短短十年间,利率期货和股票指数期货相继问世, 标志着金融期货三大类别的结构已经形成。期货市场也由于金融期货的加盟而出现结构性变化。1995年,金融期货的成交量已占期货市场总成交量的80%左右,稳居期货市场的主流地位。此外,金融期货的诞生,给了美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发展期货市场的时机。自1980年始,这些国家和地区纷纷成立自己的期货交易所,至1993年,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期货交易所的成交量已超过美国,成长速度极为惊人。
(二)股票指数期货的产生(70年代)
与外汇期货、利率期货和其他各种商品期货一样,股票指数期货同样是顺应人们规避风险的需要而产生的,而且是专门为人们管理股票市场的价格风险而设计的。
根据现代证券投资组合理论,股票市场的风险可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是由宏观性因素决定的,作用时间长,涉及面广,难以通过分散投资的方法加以规避,因此称为不可控风险。非系统风险则是针对特定的个别股票(或发行该股票的上市公司)而发生的风险,与整个市场无关,投资者通常可以采取投资组合的方式规避此类风险,因此,非系统风险又称可控风险。投资组合虽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非系统风险,但当整个市场环境或某些全局性的因素发生变动时,即发生系统性风险时,各种股票的市场价格会朝着同一方向变动, 单凭在股票市场的分散投资,显然无法规避价格整体变动的风险。为了避免或减少这种所谓不可控风险的影响,人们从商品期货的套期保值中受到启发,设计出一种新型金融投资工具的股票指数期货。
股票指数期货交易的实质,是投资者将其对整个股票市场价格指数的预期风险转移至期货市场的过程,通过对股票趋势持不同判断的投资者的买卖,来冲抵股票市场的风险。由于股票指数期货交易的对象是股票指数,以股票指数的变动为标准,以现金结算为唯一结算方式,交易双方都没有现实的股票,买卖的只是股票指数期货合约。
本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各国受石油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十分不稳定,利率波动剧烈,导致股票市场价格大幅波动,股票投资者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有效规避风险,实现资产保值的金融工具。于是,股票指数期货应运而生。它的兴起,一方面给拥有股票和将要购买或抛出股票的投资者提供了转移风险的有效工具,另一方面也给期货投机者以投机的机会,使得股票指数期货迅速得到了不同投资者的青睐。
(三)投资组合替代方式与套利工具(1982~1985年)
自美国堪萨斯期货交易所推出价值线综合指数期货之后三年,投资者逐渐改变了以往进出股市的传统方式,即挑选某个股票或某组股票,还诞生出其它投资方式,包括:第一,复合式指数基金诞生,即投资者可以通过同时买进股票指数期货及国债的方式,达到买进成份指数股票投资组合的同样效果;第二,运用指数套利,套取几乎没有风险的利润。这是由于股票指数期货推出的最初几年,市场效率较低,常常出现现货与期货价格之间基差较大的现象,对交易技术较高的专业投资者,可通过同时交易股票和股票期货的方式,获取几乎没有风险的利润。
(四)动态交易工具(1986~1989年)
股指期货经过几年的交易后,市场效率逐步提高,运作较为正常,逐渐演变为实施动态交易策略得心应手的工具,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通过动态套期保值技术,实现投资组合保险,即利用股票指数期货来保护股票投资组合的跌价风险;第二,进行策略性资产分配。期货市场具有流动性高、交易成本低、市场效率高的特征, 恰好符合全球金融国际化、自由化的客观需求。尤其是过去十年来,受到资讯与资金快速流动、电脑与通讯技术进步的冲击,如何迅速调整资产组合,已成为世界各国新兴企业和投资基金必须面对的课题,股票指数期货和其他创新金融工具提供了解决这一难题的一条途径。
(五)股票指数期货的停滞期(1988~1990年)
1987年10月19日,美国华尔街股市单日暴跌近25%,从而引发全球股市重挫的金融风暴,即著名的“黑色星期五”。虽然事过十余载,对如何造成恐慌性抛压,至今众说纷纭。股票指数期货一度被认为是“元凶”之一,使股票指数期货的发展在那次股灾之后进入了停滞期。尽管连著名的“布莱迪报告”也无法确定期货交易,是唯一引发恐慌性抛盘的原因。事实上,更多的研究报告指出,股票指数期货交易并未明显增加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性。
为了防范股票市场价格的大幅下跌,包括各证券交易所和期货交易所均采取了多项限制措施。如纽约证券交易所规定道琼斯30种工业指数涨跌50点以上时,即限制程式交易的正式进行。期货交易所则制定出股票指数期货合约的涨跌停盘限制,藉以冷却市场发生异常时恐慌或过热情绪。这些措施在1989年10月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价格“小幅崩盘”时,发挥了异常重要的作用,指数期货自此再无不良记录,也奠定了90 年代股票指数期货更为繁荣的基础。
(六)蓬勃发展阶段(1990 年-至今)
进入九十年代之后,股票指数期货应用的争议逐渐消失,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更为理智,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相继推出股票指数期货交易,配合全球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股指期货的运用更为普遍。
股指期货的发展还引起了其他各种非股票的指数期货品种的创新,如以消费者物价指数为标的的商品价格指数期货合约,以空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标的的大气污染期货合约,以及以电力价格为标的的电力期货合约等等。可以预见,随着金融期货的日益深入发展,这些非实物交收方式的指数类期货合约交易,将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在股指期货和权证等新的产品推出之前,我国的证券市场是一个单边市场,市场参与各方都只能在股市上涨中获利。股指期货的推出将一举改变我国证券市场单边市的历史,使得市场各方在股市上涨和下跌中都有盈利的机会,投资者的盈利模式将得到极大丰富。对于愿意承担高风险的投机者来讲,可以利用股指期货的杠杆作用进行放大投资以获取高额利润;对于看好股票市场未来总体表现但缺乏选股能力的投资者,可以简单地买入股指期货,以获取股票市场的平均收益;对于选股能力较强但对股票市场总体走势缺乏信心的投资者,则可以通过买入看好的股票同时卖空股指期货来回避系统风险并获取套期保值的收益。作为一个新兴市场,我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存在一定缺陷,当在某个阶段对某种证券的定价出现明显的偏差时,套利者就有了获取无风险套利收益的机会。
股指期货推出后,资产配置的手段得到丰富,配置效率将明显提高。在过去没有股指期货的时代,投资者进行一级资产配置的方法,只能是调整股票和债券等其它投资工具在全部资产中的比重。在看空股票市场整体走势时,只能减少其持有的股票。这种最原始的资产配置方法效率低下、成本高企,容易造成股票价格大幅度的波动,还受到流动性的限制。在股指期货推出以后,投资者就可以通过卖出股指期货,快速高效地实现资产配置,使暴露的风险敞口便捷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调整。
股指期货推出以后,风险管理的方法更加有效。股指期货是高效率的风险管理工具,具有交易量大、流动性强、杠杆作用高、交易成本低廉等优点,比过去传统的风险管理手段具有明显的优势。它便于机构投资者集中统一管理各项不同投资业务的风险敞口,使投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正是由于股指期货的这些优势,我们预期,股指期货的推出将给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股指期货的推出将使得证券市场的投资者队伍和市场规模明显扩大。基于对股票市场风险的担忧,过去很多机构投资者对于股票投资有着严格的限制。
[关键词]期权 风险控制 期权定价
一、期权理论
期权是一种选择权,是以合约或合同形式存在的权利,期权持有人,即合同买方,通过支付期权购买费向合同卖方取得一种权利,有权决定在未来某一时刻按约定价格向期权卖方买卖某种标的物。
1.期权的种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期权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根据标的物不同,期权可以分为金融期权与商品期权。
金融期权的标的物为利率、货币、股票、指数等金融产品。商品期权的标的物包括农产品、能源等。
(2)根据标的物属性不同,期权可以分为现货期权与期货期权。
现货期权的标的物是现货资产,买方提出执行后,双方一般要进行实物资产的交割。期货期权的标的物则是期货合约,期权履约后,买卖双方的期权部位将转换为相应的期货部位。
(3)根据买方的权利性质不同,期权可分为买权和卖权。买权又称看涨期权,是指期权买方有权按照协议价格和规定时间向期权卖方买进一定数量的相关资产的权利。卖权又称看跌期权,是指期权买方有权按照协议价格和规定时间向期权卖方卖出一定数量的相关资产的权利。
(4)按执行时间不同,期权可以分为欧式期权和美式期权欧式期权是指期权合约买方在合约到期日才能决定其是否执行权利的一种期权。美式期权是指期权合约的买方,在期权合约的有效期内的任何一个交易日,均可决定是否执行权利的一种期权。
2.影响期权价格的因素
期权的价格是期权的内在价值和它的内在价值之上的其他附加金额的反映。期权的内在价值即期权被立即执行的经济价值。如果立即执行期权不能产生正的期权价值,则内在价值为零,此时持有人不会选择执行该期权。
(1)对于看涨期权 :
若标的资产价格>执行价格,则内在价值>0;若标的资产的价格≤执行价格 ,则内在价值=0。此时,期权不会执行。
(2)对于看跌期权 ,则正好相反。
期权的时间溢价是期权的价格超出它的内在价值的部分。期权购买者希望在到期日前的某个时间,标的资产的市场价格将会增加以期权形式存在的权利的价值。
作为一种衍生金融工具,期权的价值一般取决于以下五个因素:期权的执行价格、到期日、标的资产的市场价格、无风险利率、标的资产的变异性。它们对于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价值的影响可以用下表表示:
二、期权理财:风险控制思想
期权理财,是指利用期权的风险控制思想,保留谋利的权利,分离清偿的义务,通过风险转移实现财务风险控制。期权的财务功能在于实现风险的转移、套期谋利和价值定位。
1.等值理财恒等式:
期权思想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观念就是等值理财。期权理论下的资本价值等值理财观念集合了规避风险和延迟投资的思路,用等值理财恒等式可以表示出两者最终实现了一致的结果。等值理财恒等式如下:
看涨期权价值+无风险资产价值= 看跌期权价值+风险资产价值
恒等式左边表示了延迟投资的思想,右边表示了规避风险的思想。这一恒等式在于说明持有现金和买权多头的组合与持有风险资产和卖权多头的组合,具有等同的理财价值。两者既具保险的功能,保持无风险状态;又具有投资的功能,把握获利机会。
2.期权的财务功能。
期权的财务功能包括:风险转移、套期谋利和价值定位。他们的理财思路实际上就是等值理财恒等式的变形。
(1)风险转移功能的含义是指通过期权的套期保值运行机制,将风险损失从期权的买方转移到卖方的身上。风险转移功能也就是套期保值功能,是通过“相等且相反”的原则建立对冲组合来实现套期保值的。它的资产保值思路是无风险状态可以通过资产权利与义务的分离来实现。即同时持有风险头寸相反的资产权利与义务,用一方资产的权利冲抵另一方资产的义务,从而避免风险损失的承担。即设立一个与现货数量相等、方向相反的期权头寸,现在买进现货时,持有卖权(看跌期权);现在卖出现货时,持有买权(看涨期权)。这样,对冲组合的总价值将保持不变。
理财思路:无风险资产价值 =股票价值+ ( 看跌期权价值-看涨期权价值) =股票价值-(看涨期权价值-看跌期权价值) ,即持有风险资产与一个卖权多头和一个买权空头的组合,是一份无风险资产的复制品。
(2)套期谋利功能是将期权机制与期货机制相结合,在锁定风险的基础上,利用标的物未来价格有利变动的机会,谋取可能的风险报酬。对于期权买方来说,买权多头与期货空头相组合、卖权多头与期货多头项组合;对于期权卖方来说,买权空头与期货多头组合、卖权空头与期货空头组合。
理财思路:看涨期权价值= ( 股票价值-无风险资产价值) +看跌期权价值,即负债投资与一个卖权多头的组合,是一份看涨期权的复制品。
(3)价值定位功能是期权理财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功能。①期权执行价格是供求双方对标的物未来价格的预计,是双方达成的市场均衡价格,给现货市场的商品价值定位提供了一个方向。②权利金的确定,为判断资产所附属权利的价值提供了衡量方式;也为如何把不确定性转换为经济价值提供了可行思路。
理财思路:股票价值=无风险资产价值+( 看涨期权价值-看跌期权价值) ,即风险资产价值由既定的无风险资产价值和风险行动的价值所组成,持有无风险资产与一个在买权多头和卖权空头上的风险行动的组合,是一份风险资产的复制品。
三、期权定价模型
1. 无风险的对冲机制
将避险理财思路关系式中购买看跌期权的投资行为取消,用出售看涨期权收取权利金来替换看跌期权补偿风险损失的功能。这正是建立人工对冲机制的出发点:即出售多少份看涨期权才能收取足够的权利金以至少取得无风险报酬。
2.布莱克 - 舒尔茨期权定价模型
现在已经建立了一些确定期权理论价值的模型。最常用的一个是费雪•布莱克和舒尔茨 估价模型:
看涨期权价值V=S0×N(d1)-E0×N(d2)
看跌期权价值V= E0×N(-d2)- S0×N(-d1)
其中:d1=ln(S0/ E0)/σ+(根号下T)(σ(根号下T))/2,d2= d1-σ(根号下T)
式中:S0表示标的物目前市价,R是无风险报酬率,T是以年表示的期权有效期,N(d)是正态分布的累计概率,σ表示标的物价格变动幅度的标准差,E0表示执行价格E的连续折现值。
布莱克―舒尔茨期权定价模型有其假设条件:看涨期权是欧式期权;无税收和交易成本;资产可以无限细分;没有买卖限制;到期日前的无风险利率固定且可知;到期日前股票不分红; 股价的变化遵循对数正态分布的随机过程,价格方差在到期日前不变且可知。
3.二项式期权定价模型
由于布莱克―舒尔茨期权定价模型在使用时具有一系列的假设,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克服该模型的局限性,发展出了二项式期权定价模型,该模型假设:1。基本假设:标的物股票目前市格为S0,其看涨期权的执行价格为E,股票价格一期后可能按u倍数上升,也可能按d倍数下降;股票价格上升到u的概率为q,下降到d的概率为1-q。另外,无风险报酬率为R。
由于期权本身就是衍生品,期权的价格是由标的资产的价格、预定价、距到期日的时间和当时的市场利率水平决定。因此标的资产和无风险证券就能够完全复制期权。事实上,通过对时间间隔的无限细分,在一定条件下确实能完全地描述标的资产价格变化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状态。
期权的复制的基本思路:基本要求是投资等值,即期权投资方式应当能够取得直接投资与股票方式同样的报酬;目的是通过投资等值原理,以股票投资方式复制期权,确定其价值。得出的结论是一份股票投资与负无风险资产的组合是M份期权的“复制品”
期权计算过程如下表
令:S0×d-L×(1+R)= V d×M
S0×u-L×(1+R)= Vu×M
得:M= S0(u-d)/ Vu- Vd
所以看涨期权的现行价值V=标的物现行价格-无风险资产现值
=S0/M- (S0×u- Vu×M)/M×k
或=期权履约价值期望值的现值=[p×Vu+(1-p)×Vd/k
其中:p=(k-d)/(u-d),k为第T期的终值系数;看涨期权价值V=无风险资产现值-标的物现行价格= (S0×d- Vd×M)/M×k - S0/M
这一模型最早是由夏普 W.Sharpe,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柯克斯 John Cox 、罗斯Stephen Ross 和鲁宾斯坦 Mark Rubinstein 等人提出。
四、期权定价理论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在公司融资活动和投资决策中,有许多都包含着期权的特征,因此,可以将期权定价理论应用到公司财务管理中。
1.期权定价理论在公司融资决策中的应用
可转换债券可以近似地认为是一个普通债券加上一个看涨认股权。这样,可转换债券的价值评估就可分为三个部分: 债券价值、转换价值和期权价值。只要能得到股票收益率年度标准差,就可以套用布莱克- 舒尔茨期权定价模型计算出可转换债券的融资成本。我们也可以将期权定价理论应用到可转换优先股的定价中。股票可以看作是发行公司的看涨期权,认股权证相当于股票的看涨期权。因此,股票、认股权证的估值和定价就可以应用期权定价理论。
2.期权定价理论在公司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净现值法是在投资决策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在这种方法下,对于一个投资项目,先要预测并计算出它的现金流量,选择适当的折现率对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计算净现值 NPV。如果 NPV≥0,则该项目可行;如果 NPV
由于净现值法存在上述缺陷,管理期权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将或有要求权引入到投资决策中。这种管理期权实际上是管理者拥有的可以在项目的寿命周期内决定继续该项目或放弃该项目的权利。
参考文献:
[1] 乔春华 王军伟:期权定价理论的发展及其在公司理财中的应用―兼论其对我国财务研究的启示.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7.
先思考一个问题:假设你回到100多年前(即1900年),拥有1万英镑,并且你可以一直活到2000年,可以在任何国家、任何市场投资,你将采取什么样的投资策略?
不妨给你一些小小的提示。在风起云涌的20世纪中,1900年可谓平淡无奇。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着世界上最大的帝国,美国的农业人口还占总人口的42%。欧洲沉浸在繁华和希望之中,日本、德国兵强马壮,如日初升。那一年,希姆莱、霍梅尼出生,尼采死了。那一年,美国GNP为187亿美元,人口7609万人,其中纽约州726万人,内华达州只有42335人。那一年,中国正在戊戌后的严冬,慈禧太后图谋废光绪立“大阿哥”,利用闹事,当作和洋人谈判的筹码,结果招来八国联军。那一年稍具成就的科技事件是傻瓜相机的问世和巴黎世界博览会。显然,站在一百年的任何一个天才,都不可能预测100年内的世事沧桑。今天我们在2007年的开端,同样无法预知未来100年。那么,有没有一种投资策略,可以在无法预测未来的情况下,仍然长期有效呢?
每当遇到难题,中国人的智慧就是去看历史。从过去的100年来看,确实存在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策略,它不需要复杂的技巧,只需要理性、谦虚和坚持。
千万别借钱给政府和银行
投资的头号天敌是通货膨胀,政府利用它的刀剑枪炮作后盾,用廉价的纸张油墨印刷货币,把老百姓口袋里的真金白银、真货实物弄走。如果你把钞票埋在后院的树下,那肯定是20世纪最大输家之一,因为那样根本无法对抗通货膨胀。简单地算笔账,假如你有1万元,假如通货膨胀率是5%,20年以后,其购买力只剩下35.84元;如果通货膨胀率是10%,那太不幸了,20年以后,你的1万元血汗钱,购买力只剩12.16元了。
如果把钱存在银行收利息,相当于把钱借给银行,这比埋在后院树下略强一点,不过,银行利率常常比长期国债的利率低,那么,不妨直接看一下投资国债(借钱给政府)在20世纪的收益率。
先以20世纪国运还算不错的英国为例。荷兰银行/伦敦商学院(ABN AMRO/LBS)长期债券指数,这个指数基本可代表英国长期国债。如果你在1900年初,以1万英镑投资于这个指数,到了2000年,它将变成188万英镑,按年折算,就是5.4%的年均增长率。听起来还不错,是吗?可是,如果考虑到通货膨胀,就远不是这么回事了。在20世纪的100年里,英国的零售物价年均增长率是4.1%,用这个物价涨幅去减国债收益,就令人颇为失望。这100年里的英国长期国债年均收益率,仅仅是每年1.3%。
长期国债赚得太少,短期国债就更不用讲了。如果你在1900年拿1万英镑投资,买入英国短期国债,100年后将会变成140万英镑,相当于每年5.1%的增长率,扣掉4.1%的通货膨胀率,仅仅为1%的年收益率。
20世纪英国的国债投资者,看来收益不佳。其他国家呢?有一项调查研究了12个国家,它们在今天看来,都算是20世纪残酷的国家间竞争的赢家:美国、英国、日本、意大利、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法国、意大利、荷兰、瑞典、瑞士。如果投资这12个国家的长期国债,年收益率的前三名都是欧洲小国:丹麦2.7%、瑞典2.3%、瑞士2.1%。小国的百姓有时是幸运的,20世纪没经历过那些大国的动荡劫难,没有一统天下千秋万代的雄图壮志,也就逃过了德国、日本狂发货币盘剥百姓造成的灾难。
在这12个国家里,长期国债收益率最差的,就是三个野心勃勃的国家:德国-2.3%;意大利-2.3%;日本-1.5%,全都是负数。更可怕的是,德国的统计数据中,还剔除了1922年和1923年那灾难性的两年。1923年初,2万德国马克可以兑换1美元;10个月后,需要用6300亿马克才能兑换1美元。这种通货膨胀让所有的国内债务都一笔勾销,现金、银行存款、债权、国债都一文不值,几乎造成长期国债投资者100%的损失。这三个国家有个共同点,在20世纪都出过很多雄才大略的枭雄,可惜,枭雄辈出的国度,百姓往往不幸。
不过,话说回来,这学费也没白交。因为20世纪上半场吃的亏太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对通货膨胀视如洪水猛兽,至今仍未放松警惕。尤其是德国,它在20世纪上半场的通胀是最凶的,结果下半场却是这12个国家中最低的。物极必反的理论再次起了作用,20世纪下半叶,长期国债收益率最高的几个国家中,德国、日本均占前几名。
我们从20世纪的历史中,学到的第一句话就是:不要借钱给政府,尤其是别借钱给雄心勃勃枭雄辈出的政府,当然更不用借给利息更低的银行。不过,如果由于爱国感情借钱甚至捐赠给政府,不在我所讲的范围之内。既然是由于爱国,不是为了获利,当然不算是投资,他们将获得精神上的丰收。
享受股票的长期复利
上帝制造了通货膨胀这个恶魔,也创造了股票投资这个天使。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尝试了各种社会制度的试验,造成数以亿计人口的非正常死亡,体验了炫目的繁荣和恐怖的萧条。在这100年里经历了最好的和最坏的时代,风暴过去之后,我们发现,最“安全”的国债,其实是不足以依靠的陷阱;而“高风险”的股票,居然是最好的避难所。假设你在1900年初,将1万英镑投资于英国的整体股票(仍然以荷兰银行/伦敦商学院指数为标准),100年后它将变成1.6946亿英镑。强调一下,这里的股票是指“整体市场”的股票,而不是后文将提到的构成指数的成份股(它们的收益远远超过整体市场)。
要提醒一点,在刚才讲的股票投资里,你必须用每次分红得到的钱,再投资回股票中。拿红利进行再投资,是这种策略成功的秘密。假如你同样在1900年初,拿1万英镑投资英国股市,但是你把每次分红都消费掉,用来改善生活,那么,100年后,它仅仅增长为161万英镑,还不到1.6946亿英镑的1%,实在是天壤之别。你把钱投到上市公司里,牺牲你目前的消费,让它为社会多创造点价值,上帝会奖励自制而利他的你。
巴菲特曾经说,他的投资原则只有两条,“第一条,不要亏损;第二条,牢牢记住第一条。”事实上,巴菲特所说的,并不是百发百中的股票神箭,而是说,只要保住本金,去享受复利,哪怕是缓慢的复利,都会是最终的赢家。
即使是从1万到1.6946亿的惊人增长,也只是10.2%的年收益率。20世纪英国整体股票投资的名义收益率,是10.2%;英国长期债券、短期国债分别只有5.4%和5.1%的名义收益率。这项调查中12个国家的股票收益率排名中,前四名是瑞典8.2%、澳大利亚7.6%、美国6.9%、加拿大6.4%。殿后的四个国家,虽然在20世纪曾大起大落饱受摧残,但其股票收益率仍然超过其他工具,德国达到4.4%、日本4.2%、法国4%、意大利2.7%。这些数字看起来很平常,但是,把它们变得不平常的,是100年的长期复利。
当年欧洲金融的统治者罗思柴尔德曾说过,“我不知道世界七大奇迹是什么,但我知道第奇迹是复利。”如果你今年才25岁,一分钱也没有,但是,在看我这篇文章的读者,一般来说,只要稍微省点儿,每年存个1.8万元,也就是每月存个1500元,应该不算太难,第一年存1.8万,第二年再存1.8万,第三年再存1.8万……如此坚持不懈,存下来的钱全都用于投资。如果年收益率是10%,你25年后(50岁时)将拥有187万元,35年后(60岁时)将拥有492万元;如果年收益率是20%,50岁将拥有878万元,60岁将拥有5482万元。你退休时就不用担心养老金的不足了。
曾经有人算了笔账,1万元钱,30年算一代人,每年6%的回报,十代人之后(300年后)变成3900亿元。假如明朝末年的时候,你有一位曾曾祖爷爷存了1两银子,按照每年5%的回报率计算,现值是390亿。
可是,你也许会问,通货膨胀呢?如果发生恶性通货膨胀,岂不是这些10%、20%的收益率变得微不足道?不用怕,即使发生这种情况,股票仍然是唯一的避风港。比如,德国1923年发生恶性通货膨胀,但德国股票市场也上涨了300亿倍。上帝庇佑了那些在灾难中持有股票的人们。
房地产呢?房地产是否比股票更牢靠呢?错了,房地产比股票更不“安全”。在中国人的印象中,似乎买房买楼总是不会亏的,但我们对房地产市场的经历实在太短,而且,这一二十年,既赶上了国内的特殊地产牛市,又正好碰上全球房地产的牛市,短期(一二十年仍然属于短期)的数据,如果拿来作样本得出所谓规律,是会害死人的。美国的房地产,曾经在100年的时间里原地踏步,而那段时间美国经济同样是在迅速发展。退一步讲,即使在房地产的牛市中,地产公司股票的增长,仍然可以分享房地产的繁荣。
忘记时机,忘记选股
知道要投资股票只是第一步,如何投资才能成为100年的赢家,又是另一个难题。这个问题的答案,比绝大多数人想象的简单得多。
一般人通常错误地认为,股票投资无非两种策略,一种是聪明地选择时机,另一种是聪明地选择股票。其实,这两条都是歧路,都不能确保你成为100年后的赢家。非常遗憾,目前市面上出售的几乎所有投资书籍,都在教大家怎么选择时机、怎么选择股票。要想练真功,就得先废掉原来的武功,把这些邪门歪道的内力散去,你应该把这些书籍卖给废纸回收站,也算对循环经济作点小贡献。
妄想发现股票波动的规律、从而判断买卖时机,这是不可能的。认为自己能够预测涨跌的人,如果给予他100年的时间,去做这种实验,唯一的结局就是失败。在这个混沌的市场,哪怕是绝顶的天才,他们寻求涨跌确定性规律的努力,都以惨败而告终。对这种时机选择的努力,马克・吐温在《傻瓜尔逊》中写道,“十月,是投机股市最危险的月份之一,其他危险月份依次是:七月、一月、九月、四月、十一月、五月、三月、六月、十二月、八月和二月。”1720年3月至6月,英国南海公司股价从每股330英镑涨到1000英镑以上,但3个月之后,便暴跌至每股175英镑。在南海泡沫中亏损严重的牛顿哀叹:“我能够计算天体的运行,却无法想象人类的疯狂。”统计数据表明,你只有大约10%的机会,猜中市场处于波峰还是波谷,而一次成功的买卖,就需要连续两次猜中,成功的概率是10%×10%=1%。如果靠这个进行投资,则需要至少十次的成功买卖(在一生中只进行十次买卖,对于很多国内投资者来说已经极少),十次买卖的时机选择正确率,已经在亿分之一以下。我在此张榜通告,如果你真的发现有人能预测股价涨跌,请马上告诉我,我叫我家娘子一同出来看上帝。
我的张榜想必无人理睬,大师们哪有时间理这种“无聊事情”,都忙着贩卖他们的膏药呢。现在倒是有很多人真诚地相信,虽然股价涨跌不可预测,但产业和公司的兴衰周期,总是可以把握的。其实这也未必。
1900年,英国的100强股票里,铁路业是绝对的老大,占49%的市值。100年以后,铁路业股票只占0.34%的比重;纺织业当时占5%,百年后变成0%;当时电报电话业只占2.5%,百年后占18.4%。而在2000年的100强股票里,市值占12.3%的石油天然气业,1900年仅占可怜的0.2%。2000年占市值11%的制药业、占5%的信息技术业,在1900年更是为零。100年的时间,改变了多少王国、英雄,更何况产业、公司,就算比猜测股价涨跌的胜算略高,但仍远远不足以支撑必胜的交易系统,更何况我们谈的是“跨越100年的投资策略”。还是那句话,在这个混沌的世界里,追求确定性的预测,仍然超出了人类理智的极限。任何天才只要作判断的次数足够多,一定会向平均数回归。哪怕是巴菲特,他已经一再地突破这个“回归平均数”的定律。他现在仅仅做了五十年,如果再给他五十年,我相信也难免要向平均数回归。如果头脑继续保持清醒不出昏招,他的长期业绩表现,我觉得会日益接近于指数基金。彼得・林奇的例子更典型,这个七八十年代的偶像级基金经理,在90年代大牛市的开端离开了市场,并且据他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中所讲,在2000年左右的大顶峰,开始看好并买入网络股……
神奇的指数基金
我们得承认,在保持谦虚的前提下,人类的理智仍然是伟大的。虽然没有完美的答案,但我们有了次优的选择:指数基金。你应该忘记时机、忘记选股,埋头持有指数基金(对指数进行跟踪的基金),然后根本不理会市场如何波动、不理会行业、公司如何变化。
很多人喜欢把一些概念混淆起来:道琼斯指数与美国整体股市、恒生指数和香港整体股市、国企指数和H股整体、日经指数和日本股市、金融时报指数和英国股市。弄不清这些指数和市场的本质区别,也是他们找不到正途的原因之一。
这些指数和各自所在市场的区别,就在于指数有所谓的“适者偏差”和“胜者偏差”。先讲“适者偏差”。用通俗的话来讲,区别就出在指数的编制方法上面。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指数,从道琼斯到恒生指数,从金融时报到日经指数,其中的成份股,全都是多年残酷血拼的幸存者,那些被踢出局的公司,早就已经被剔除出指数。也就是说,指数永远给你展示市场较为美好的一面。
“胜者偏差”加重了“适者偏差”的影响,进一步造成指数的“强者恒强”效应。经营管理越好、运势景气越好的公司,在指数中的权重就越大。需要提醒的是,很多人指责现在的指数,认为大公司股票所占的权重太大,导致指数的作用“失真”,这种指责并不对。以英国的金融时报指数为例,1900年最大的5家公司所占比重,高达30%左右,最大的10家公司所占比重超过50%。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大公司所占的比重一直在下降,直到90年代才开始反弹,不过,仍然赶不上1900年所占的比重。无论大公司的权重下降还是上升,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在足够长的时间内,由于“胜者偏差”和“适者偏差”,指数总是强于整个市场。比如,前文曾讲过,假设你在1900年初,将1万英镑投资于英国的整体股票(以荷兰银行/伦敦商学院指数为标的),100年后它将变成1.6946亿英镑。但如果你投资的不是整体股票,而是持续投资于金融时报100之类的指数,收益将比这个数字大很多很多。
所以说,现在很多人所抱怨的“赚了指数不赚钱”、“跑不赢指数”,根本就是一个必然现象。指数不等于市场,从长远来看,指数一定会强于市场整体。随着基金在市场中的比重增加,当它们本身成为市场时,就会被自己所击败。假如有1000家基金构成市场主体,其中一定只有少数基金能够超越平均数,理解这点并不需要太多的数学知识。而指数基金则不同,由于指数从长期来看必定超越市场,所以,大多数进行“选择时机、选择股票”的积极型基金,在长达100年的竞争里,必定会败于“无为而治”的指数基金。
你也许会问,为什么那些投资书籍、投资学教授、证券分析师、基金经理、理财专家,都没这样说呢?老兄,巴菲特不是早就说过了吗?“永远不要问你的理发师需不需要理发”,人家要是告诉你这一套,岂不是把自己的饭碗全都砸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