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13:0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独立思考的表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1.培养怀疑精神,鼓励大胆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的精神上。谁不迷信权威,勇于与传统的观念决裂,敢于提出新问题、新思想、新方法,谁就能作出创造性的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逐渐树立“不惟书,不惟上”的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建立在仔细观察和深刻思考基础上的质疑精神是对好奇心的推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造的冲动。怀疑精神的具体表现,就是敢于质疑。质疑是指对习以为常的、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疑问。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方设法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即使是学生提出古怪的疑问也不应该急于否定,要及时地对学生的问题作出积极的评价,以强化学生的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寻根究底,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作为老师,在课堂教学时还应该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即要引导学生会疑。
2.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目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仅仅着眼于创造技法的训练,偏重于智力训练或思维训练,而忽视了轻松的学习心理氛围的创设。实际上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那种明朗、乐观的心情,是思想海洋中充满生机的激流;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活动。从这一点来说,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力量,建立民主、平等、互相促进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愉悦自信、宽松自如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这种氛围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在热烈而自由地讨论中,学生非常轻松,思维渐渐放开,不再局限于教师的问题,而是根据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教会学生独立思考的方法
从学生学习的五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反馈)抓起,把独立思考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以预习为例要求学生改浏览型为思考型,使预习成为有意义学习。我们的做法是通过问题串的形式,诱发学生独立思考,再在课上作相互交流和提炼总结。独立思考不是胡思乱想,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与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是游离获得和运用知识这个过程之外,而是贯穿、渗透在这个过程之中。教师不只告诉学生结论,而要让学生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及相互联系。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学会正确地思考,逐步构建起思想方法的体系,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作准备。
三、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经常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题目老师讲了我都会,可我自己做时又不知道从何入手,这是为什么呢?”这说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强,他们在听课和习题课中,总习惯于跟着教师或其他同学的思路走,当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时,就感到力不从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留有余地,设法创设情景或条件,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既要讲清,又不能全讲清。最基本、最主干的东西要讲清,而某些对理解概念和规律有益的扩展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前后知识的对比以及知识的区别和联系、知识归纳,运用知识时应注意的问题等等,要给学生留出余地,让学生自己去钻研。
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品位
关键词:小学数学; 独立思考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8-059-001
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已经二十年了,经常被一个问题所困扰着:每一个班上总会有一些学困生,在小学阶段,我们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培优补差,而要提高班级的教学质量,补差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在课堂上都特别关注那些学困生,总是千方百计在课堂上请他们回答问题,总是想,只要他们会了,别的同学也就没有问题了。说实话,这些学困生在我的长期关照下,课堂表现也确实挺让我满意,由刚开始的“一问三不知”逐渐到“支支吾吾”,最后基本问题都能顺利解决,“瞬间的精彩”让我满足,照这样看,他们考试要考到及格似乎不存在任何悬念。可现实往往出乎我的意料,这些学困生在考试时却经常考不及格,究其错误原因,有的都是课堂上会的问题,为什么考试时学生就不会了呢,我有点百思不得其解?
这一学期,我们学校开设思维训练班进行培优,我任教二年级一个班的教学。班上有个学生,回答问题特别积极,课堂表现非常出色,“瞬间的精彩”让我赞叹,在我的印象中,这是一个优秀生,可事与愿违,在独立完成练习时,他的表现却和课堂上的反应无法相提并论,这又是为什么呢?相同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了《现代数学教育导论》这本书:朴实的语言、生动的课例,好像道出了我心中一直有而说不出的感觉。读到这一段:“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数学思维的教学。郭思乐等认为,作为数学教学,必须挖掘数学科学的表和理,揭示并依据教学需要改造有关的思维过程,付诸课堂,才能培养人的独立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至此我才豁然开朗,原来课堂上学生的回答问题都是在老师和同学的不断启发下才能侃侃而谈,离开了教师和同学的启发,让其独立思考,他们就会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处下手。
看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我需要重点学习的地方,也是需要培养学生的一种重要的能力。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我更加用心的读起了这本书,把从书中所学的,逐步付诸行动,感觉学生的进步非常明显。
一、独立思考在课前――从改变预习形式开始
“先学后教”理念的普及,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接受,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不得不尊重孩子们的学情,毕竟长期形成的“在课堂上听课学知识”的模式不可能立即彻底转变,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每个班中总有那么一些需要老师管理才能学习的学生,课前预习、独立思考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项可有可无的任务,在预习中连最基本的概念都没掌握,更别说独立思考了。所以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要多动脑筋,改变预习形式,可结合“翻转课堂”的理念,精心设计预习单,巧妙制作预习视频,合理提出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欲望。
二、独立思考在课中――以创设问题情境为抓手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教学途径。学生也懂得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但由于基础和能力等诸多原因,这种独立性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怎样使设计的问题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且具有一定的坡度和差异,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独立思考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
首先,设置的问题难度必须适中。问题太易,学生会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太难,学生会望而生畏。教师设置的问题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果子”,从而使独立思考具有可能性。其次,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留下充足的时间,以确保多数同学对提出的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后,再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课堂的知识容量与思维容量和谐匹配,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最后,独立思考也不排斥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助,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倘若没有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急于与人合作和会话,必定会影响思维的主动性,从而影响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这么说,没有独立思考,也就没有合作学习的本质内容,合作讨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合作也就只能流于形式。
三、独立思考在课后――让学生作业复习为补充
学生课后复习的态度对数学学习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那些具有独立性的优秀学生,在复习理解的同时,独自感悟,勇于思考,才能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从而成为驾驭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特别要加强复习方法的指导,突出自主性、思考性、针对性,以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由于课后作业的统一性及量的扩张,使许多中差生忙于应付作业,无暇顾及巩固复习这一重要环节,导致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即使是一些水平较高的学生,当复习中遇到疑难时,为了节省时间,动摇了独立思考的决心,而求教于家长或他人,有时干脆放弃,等待教师的讲解而被动接受。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除了对作业分类要求外,要允许有些题目不做或选做,对于暂时做不出的题,允许只写解题思路及在何处受阻的原因分析,以确保作业的教学功能回归其本来面目。
对于学生作业或考试中的错误,大部分老师喜欢先讲解,学生听明白了,再去订正,这样二次批改的速度就会快很多,教师也减少了作业批改的时间。但这样做,学生错误的印象并不深刻,下一次,或许再下一次,学生依然会犯同样的错误。因此,在订正作业或考卷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去独立订正、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写出错误原因。只有这样,学生对错误的原因印象才会深刻,才有可能减少或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或多次发生。
综观世界各国教学大纲,无不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突出强调要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独立思考; 养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育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被日益暴露。其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采用灌输式数学教学模式的现象尤为突出。更为可怕的是,有些一线教师对此现象的危害认识模糊,甚至产生偏差。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在小学数学教育领域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呢?又将通过何种途径来进行养成呢?以下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简略的分析。
一、小学数学教育中养成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独立思考能力,就是在不借助外界帮助的情况下,通过思考者本身的探索和思考来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不仅仅是孩子必须的能力也是一种需要在教学中培养的习惯,尤其是要学好数学的孩子,这种习惯必须从小学数学教学就开始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的时候,要尽可能的让他们独立思考,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这种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首先,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养成是我国教学目标的重要要求。根据国家教委的相关规定,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包括三方面内容。其一,全面培养在校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增进学生智力水平;其二,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与独立思考能力;其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陶冶学生的情操,将独立思考提升为自觉学习行为等。由此可见,独立思考能力是我国小学数学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其次,培养小学生独立的数学思考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从育人的角度来看,小学数学教学不单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基础是要有良好的独立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根据课堂的实际状况,培养学生的数学独立思考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现象分析
目前,在我国小学数学实际教学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欠缺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其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各不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1)主动型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现象分析。多年来,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偏重于接受式学习。教师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目标,学生则以应付考试为目的。这样一来,在课上,教师控制着课堂,掌握着标准答案,成为整个教学的权威;在课下,课本和参考书充斥在整个自习环节,成为盲目抄写和记诵的标准。学生只能依赖于教师,服从于教师;只能依赖于课本,服从于课本。长此以往,学生们就只能主动放弃独立思考,成为一名甘愿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好
学生”。
(2)被动型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现象分析。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人们往往只是片面地追求分数和升学率,不断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经了解,目前小学生每天要学习 3 到 5科课程,用时高达十来个小时。一天下来,超负荷的课业负担使他们疲惫不堪,根本没有时间去独立思考。这就在客观上产生了一种被动型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的现象。
三、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途径
当今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条件越来越高。是否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人才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更是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体现。那么,该如何在小学数学教育领域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
(1)创设以学生为主角的民主式数学教学氛围。通过上文分析可知,灌输式、接受式等小学数学教学形式严重阻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和发展。之所以如此,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种小学数学教学形式的教学氛围呆板、不活泼,全部是以教师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要让小学生在数学教学领域中养成独立思考能力,就必须要创设以学生为主角、民主、活泼的数学教学氛围。
(2)选取新颖有趣、结合实际的数学教学内容经调查,84% 的小学生认为目前的数学学习内容枯燥无味,不能很好地提起学习兴趣来。然而,数学却是来源于生活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将教学内容结合生活实际,挖掘出新颖有趣的素材,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比如,在教授 10 以内加减法时,可以根据每个数字的特殊性,充分利用学生身体中的数字(如手指等);在教授100以内加减法时,就可以利用算盘、火柴或自制小模型等一些道具,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关键词]教学;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人与人的差异是会不会思考,而且是能不能独立思考, 就学习过程而言,独立思考是学好数学知识的前提,培养学生的能力,独立思考是一个核心。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是个非常自信的人,是个有突破创新的人,是lunwen. 1KEJI AN. COM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个能适应各方面飞速发展的社会人。那么,在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呢结合本人数十年从事数学教育的经验,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谈起:
一、认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热情
由于现行教育制度的缺陷,有的学生认为学习的过程中不需独立思考,只要死记硬背,也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他们总认为独立思考,是科学家的事,我们哪有这个本事啊!的确,科学家需要独立思考的能力,但作为求知中的我们,更应该有勤于独立思考的意识。其实,独立思考很简单,例如:对老师讲的有不同意见,经过思考向老师提出来就是一次独立思考的过程。还有,对书上的习题提出与教师不一样的解法,也是独立思考。所以,中学生要在学习和生活中敢于进行独立思考,主动进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当然,对敢于独立自主、独立思考的学生,哪怕是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老师也要进行鼓励、表扬。至于出现的问题,要教给学生解决的办法。不要小看这独立思考的小火星,"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自古成功在尝试",让学生认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热情。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勇于思考的环境
1、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其前提是要相信和尊重每个学生,看到他们都有在某一方面成材的潜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全与孩子心灵相通的教学情景就使我们很受启发:"教学中,他不断地鼓励大家:'谁来说一说,说对了表扬,说错了也表扬,表扬你的勇气。'而对孩子的错误解释,也给予肯定的评价:'因为你的错误才使我们全班都能正确,失败乃成功之母。'而对孩子出色的回答,他更是毫不吝啬对学生给予夸奖和赞美:'真好,你有发现的眼睛。'当孩子不够自信而不敢举手时,他鼓励学生:'举起手来就是英雄,就是高手!'学生在他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小手举了起来。"在课堂上学生是"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一种多么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2、教师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学生思考的"激发点",及时地给予点燃。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有错误时,正是点燃他思考的大好时机,决不能轻易错过。一要鼓励学生答错背后反映出的独立思考和不人云亦云的勇气;二要肯定蕴含其中的正确因素;三要着力地把学生的错误开发成课程资源,与学生共同找出错误的原因;四要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找出正确答案。再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拿不准"时,这说明他的头脑正处于困惑状态,教师这时就要"拉他一把",但决不要直接给出答案。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1、抛砖引玉法。抛砖引玉法就是在课堂讲授时,教师讲关键点、要害,把线索思路抛出去,然后留一定时间让学生思考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例如在讲数列的简单应用时,用到了单利和复利,我没有告诉学生怎么做,只是解释了单利和复利的定义,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我是引导者,问题的讨论分析、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来完成,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培养了动手能力、交流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一、屏蔽两种现象。
现象之一:合作学习的“极端化”走向。
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依靠集体智慧或经验来完成同一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的整合性、互的特点,相对于个人学习来说,可以让得出的结论更接近于全面,接近于完美。然而,许多教师由于对合作学习的含义缺乏深入理解,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合作学习,忽视了个人学习,片面强调集体智慧的碰撞,忽视了独立思考的发掘。主要表现在:
1、在时间上――因“合”废“思”。
为了追求表面上的“热闹”气氛,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的思考时间,就要求学生聚到一起讨论,这种“蜻蜓点水”、“一蹴而就”式的合作学习,必然导致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无见解可交流,无问题可质疑,无规律可发现,无方法可创新,从而使合作学习 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固有的生命力。曾听过一节这样的数学观摩课――《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教师出示例题后,马上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讨论这道题有哪些解法,学生经过1、2分钟的叽叽喳喳讨论,很快就没有了声音。此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结果却出乎老师的意料,连最基本的五种方法,学生都没有归纳出来。教师只好步步引导学生了解其它解法……而这堂课之所以会出现那样的情景,主要是教师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试想学生头脑中还没有自己的答案与见解,又怎样去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呢?
2、在空间上――因“合”限“思”。
许多教师把“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时尚”,不论问题的难易程度如何,不论学生的实际需求怎样,不论是不是知识的重点难点,都将“合作学习”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这种不讲原则的、毫无价值的合作学习占用了课堂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由此看来,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两方面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为学生提供既能独立思考、发挥个人聪明才智,又能集思广益、共同提高的机会。
现象之二:合作学习的“空壳式”走向。
深入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对立与分离,导致了小组合作出现“三重三轻”的空壳式现象,即重“形”轻“质”,重“面”轻“点”,重“同”轻“异”,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时间安排与角色互赖的失衡:
1、时间安排的“失衡”。
一般情况下,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时间成正比。难一点有价值的问题,应多给一些时间,反之则少给时间。但在课堂实践中教师给学生的讨论时间往往不充足,甚至合作刚刚开始,就被教师打断而进行其它内容,这样,学生既没有进行思想上的碰撞和交流,又没有实现观点上的认同与整合,更没有做到结论上的再思考和再升华。这种“形同虚设”的合作学习,严重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2、角色互赖的“失衡”。
积极的角色互赖,要求每个参与合作的学生都要承担互补和关联的角色,从而使学生在互动中促进、帮助,最终获得成功。而深入课堂仔细考察,许多小组参与的机会往往被“好学生”所包揽,他们堂而皇之地充当了学困生的代言者,而那些困难学生因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只得言听计从,致使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
细细分析,导致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把独立思考从合作学习中剥离出来,甚至对立起来,使合作学习徒有其形而不具其神,走上了“极端化”和“空壳化”的道路。教师要真正屏蔽这两种普遍现象,就必须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尝试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独立思考的质量,从而为合作学习提供充足的凭借,使两者在对立中实现互补,达到平衡。
二、融合两种方式。
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都是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不能孤立地看待其中一个方面,而应将两者有机地融合起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使之成为等重的法码,在实现自身平衡的同时,也促进课堂教学的平衡,促进学生发展的平衡。
(一)寓独立思考于合作开始之前,达到铺垫之效。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独立思考能力是合作学习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在合作交流前,应该让学生独立思考,使得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数学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都能够独立的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地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情感,并尽可能地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如在教学《乘法的意义》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25+25+24+25+25,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列式,结果学生列出了多种算式:
(1)(25+25)×2+24;
(2)25×4+24;
(3)(25+25)+(25+25)+24;
(5)25×5-1
(6)24×5+4等,
这时,我要求学生:①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小组成员,②讨论一下你们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从而引导学生确立“多中选优”的数学思想。由此可见,学生只有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产生了自己的想法,才能对所讨论问题进行多元化理解,才能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从而为进一步的合作学习做好铺垫。
(二)寓独立思考于合作过程之中,达到互补之效。
关键词:独立思考能力;资源整合;本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6-0164-03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必要性
党的十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发出了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号召,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亨利·纽曼认为,大学真正的目的是培养特定的思维方法,建立独特的自我认同;提高一个社会理智和心智的水准;培养高尚的公共意识和文化品位;向公众提供社会的准则;给予人们先进的理念和冷静的思考;促进进步的政治实践;理解、分析、设计、创造和传播本社会的文化模型。
按照纽曼对于教育的理解,在民主自由、信息多元的社会趋势之下,大学教育应该让学生能透过学习活动,去搜集、整理、分析、与运用相关资讯,能独立思考,并有系统判别问题;而能养成沟通协调、讲道理、理性批判事物、容忍不同的意见、与反省的习惯;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和冲突。
青年的素质和本领直接影响着实现中国梦的进程。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
未来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大学教育特别是高等农业院校农业经济管理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为此,高等农业院校的广大教师应积极探索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育新思路和培养模式。
二、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缺失
现在的学生差不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溺爱,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得他们在所有的事情上都是由父母做主,自己没有任何的主见,从而产生对外界的依赖性非常强。无论事情大小,只要碰到问题,他们不会自己先去思考,这个问题是否自己可以独立解决?自己能否去独立思考?科技的发达,现在的学生每人一部手机,所有事情的答案全部依赖于网络的答案,网络的答案就是真理,不会去分析这种网络答案的真伪,过分地依赖外界,将使学生淡化本身的独立思考、实践。农业经济系的学生是一表招生,生源质量很高,但是,课堂在教学中也能发现这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弱,对于自己未来的规划不是很明确,基本上是随波逐流,终日只跟随着学校的安排和老师的指示做出相应的反应,鲜有对个人事务的预想与设计,更乏对大学生涯的总体规划,故而,有着“过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倾向[1]。纵使有很多学生有自己的规划,但是这些规划大部分都使与自己的实际能力不符,有种好高骛远的倾向。这正是现在学生很自我的表现,这种自我并不是独立思考能力的表现。而是个人主义、责任感缺乏的体现,也是过分自信的表现。只顾个人利益的得失,不重视团队的合作;对于书本的知识识记能力很强,死读书、读死书,正是他们真实的表现。他们更加喜欢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的讲课模式,从考试的方式就可以看出,大家都期望开卷考试,同时希望老师给出开卷考试的范围,一旦老师不给出范围,学生就会对老师有不切实际的评价。学生认为,开卷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容易,而实际上开卷考试也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懈怠。现在大部分学生都觉得老师课堂上讲的东西没有用,开卷考试也容易通过,学生开始不重视自身的课程学业,逃课旷课、迟到、早退都成为了校园里的“一道风景线”。课堂上,学生不认真听讲,课后不积极做作业,考试时又存在侥幸心理。不主动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上课不是为真正学到技能和知识,而只是为了应付学分。课堂上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交流很少,一旦老师对于某个知识点引申案例,需要学生独立思考的时候,大家便默不做声,不会积极主动的去思考这个问题。大学的课余时间,很少有人去多读书,多去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2]。
三、教师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过程中的作用
教师在日常的授课中应多以启发式的问题来讲解知识点,启发式问题的回答可以让学生以小组讨论式或者是全班讨论式进行,需要确保全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机会去独立思考来分析解决问题。爱因斯坦说得好:问题的构成比其解答更重要,后者可能只是一种数学或实验的技能而已。用一种新角度对旧的问题提出新的问题或新的可能,需要创造的想象。它建立了创造的里程碑。
实际上,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就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一种动态整合。本科教学的课程中应多设置些能够培养和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课程及实践,使得学生有机会去思考、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而不是答案是老师唯一给出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强弱也反映出学生学习能力与沟通协作能力的好坏,是独自和团队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学校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做到:(1)认识到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是学习的两个相互作用的不可或缺的威力部分。(2)在问题的解决途径中可以充分认识新知识的形成的过程。(3)洞悉解决问题的脉络,以抽象、概括、总结及一般化问题特征的能力。(4) 应用不同的策略,以及运用各种合宜的推理思考方式去解决问题;并对新的情境,采取适当的解题策略或方法。(5)在解题时,能监督并反省其思考过程,以及发展并评估其论辩与证明。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被引导,也应该被学生有意识地自主学会!教师在教学中及课余必须多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知识点的讲解可以通过形成问题(包含时间与空间)的方式来抛给大家,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让他们成为具有独立的、优良的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教师要按照不同学生的个性选择适合学生程度的问题,把握学生以往分析问题的经验,以利其思考与探索,去寻求答案。
教师可以遵循前述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五大步骤,去培养学生的解题与思考技能。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去定义问题,以了解以下疑问:问题的最初状态是什么?目标状态是什么?能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有何限制?有效的解决方式同时要能质疑所获得的资讯的可靠性,并且清楚了解问题的哪一部分是资料?那一部分是推论。让学生口头定义问题,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可以判断他们能否建立一个良好的问题表征。
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做解决问题的方案的计划,在计划中要多做不同的假设条件下,不同的预判结果是什么?哪一种预判是最符合我们现在需要解决问题的答案,不同的假设条件的具体解题路径是什么?自己心中的疑惑越多,那么,问题的解决思路就越宽阔。这样,也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不仅注意到现在的问题与过去某些问题的类似性,也要仔细察觉其相异处,思考有效可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同时,学生在验证不同的假设条件下的最优解时,教师应时刻提醒假设条件的变化可能会对问题的解释的偏差,注意假设条件的不同应用变化,检查学生解题的过程。学生的反馈结果教师应及时回馈,对学生结果进行评价,并且训练学生换位思考,尝试运用各种解题策略。不能让学生陷入死胡同的解题方式里,适当引导其改变策略,有些问题或许有很多的解答方案,第一个方案不见得就是最有效率的,教师要帮助学生评价其答案。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一些因素(成本、时间、准确性和完全性)影响答案的价值,那么教师需要提醒学生依据一些准则,去判定解答的优先等第,例如社会上的问题,必须考量伦理和道德的议题等。这些判定的准则,有时候甚至是矛盾对立的。
最后,教师要帮助学生避免陷入惰性思维的僵局。学生解题的能力往往会受到自己主观意图的影响,受到自己对解答的意图、知觉与方式的倾向的影响。有些倾向有助于解决问题。但当先前的解答经验不适于新情境问题时,惰性思维模式就会将常识和前人的经验作为金科玉律,事事以此为基准,阻碍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因此,在大学教育中要注意问题的多变性和新奇性,这有助于发展有效的认知策略。为了避免或减低僵化,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解题历程,而不是只看正确的答案而已[3]。
教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反省的习惯,将有助于提升学生推理能力和解题能力。为激发学生的创意与批判力,首先教师要建立一个良性的、积极的学习环境;在教室课堂中,要鼓励学生提出新奇的,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对于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带有色眼镜去给学生定格贴标签。当学生看到他们能毫无畏惧提问他们想问的,而不担忧教师的反弹,且获教师的肯定时,其批判和创意方能自然产生。教师要详细向学生说明他的期望与要求,并且有系统奖励学生的创意。
总之,要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尽量多地掌握科学知识,尤其是跨学科的知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解决问题的思路,丰富知识结构。如此,才会多一种专业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会比知识结构单一的人更容易产生丰富的联想,因而也更加容易形成新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大学老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知识的传授是大学老师必须要尽心尽责完成的首要任务。除此之外,在学生的知识结构安排上,老师应该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教师必须作为学生的典范,在课堂上表现自己是个独立思考的学习者,也是一位优良的问题解决者。大多数学校设有规划学生的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尽管这种自由增加了学生的选择范围,但也造成了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在知识学习阶段的无助与迷茫。因此,大学老师应该适当的增加大学跨学科知识结构搭配方而的指导。此外,知识的更新也与大学老师课堂教学息息相关。教师也要期许建立教室成为合作解题的群体文化的学习社区。解题不只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学习的工具;学生透过解题方法,来进行新知的探究。因为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可增加对新概念的了解,同时能提高加深学生原有经验的能力。解题是整合所有学习的过程,因此各领域课程中应该有解题的安排,让学生能熟悉解题的历程,以培养解题的能力。除经由解题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知识外,也能发展一般化和抽象化的能力,以及各种表征方式,使学生能应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并能对新情境采取适当的策略;在解题的过程中,能反省并监控解题时的思考历程[4]。
参考文献:
[1] 程斯纳.成长的思考——浅谈当代大学生自主独立能力的缺失与培养[J].科技导刊,2012,(2):4-16.
[2] 刘烈辉,黄晓吉.新时期大学生独立思考与创造能力的培养[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12):46-54.
关键词 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途径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0104-02
在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除了对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及四大能力提出具体要求外,还明确提出了“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因此,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中学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表明个体能面对不同的情景,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和技巧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决定了其独立思考的程度具有相对性。一般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不断提高,其思考问题的独立性也就不断增强。也就是说,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逐步培养、构建并发展起来。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途径
1.提出独立思考的要求,强化独立思考的意识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一般的,越是优秀的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就越好,而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又转化为一种能力,从而为独立思考活动提供支撑和保证。为了形成这种良性循环,教学中对各类学生只有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我采用的方法是: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应采用“放”的方式,为他们提供更为广阔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对于中等生应采用“激”的方式,为他们提供要求适中的问题,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中差生应采用“诱”的方式,多给一些鼓励和启发,形成独立思考的自我意识。如在“实数”一章的教学中,结合数学的发展史,如无理数被发现的坎坷历程,让学生感悟独立思考的人格魅力。课上让不断取得进步及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介绍自己学好数学的经验,并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具体做法作详细讲解。
2.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教会学生独立思考
从学生学习的五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反馈)抓起,把独立思考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以预习为例,要求学生改浏览型为思考型,使预习成为有意义学习。我的做法是通过问题的形式,诱发学生独立思考,再在课上作相互交流和提炼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是告诉学生结论,而要让学生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及相互联系。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学会正确地思考,逐步构建起思想方法的体系,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做准备。以“实数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为例,随着学生在课上的讨论不断深入,师生共同构建起实数概念的知识结构,并在此解决的过程中提炼出一些思想方法。
3.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最基本、最主干的东西要讲清,以利于知识迁移;而对于一些扩展性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前后知识对比以及区别和联系,对知识和方法的归纳、总结等,可以给学生留出余地,激发学生自己去钻研思考。以“数学归纳法的应用举例”的教学为例,我把侧重点放在了问题结论的探求上,而在此过程中,出现了有限与无限的矛盾,从而加强了学生对数学归纳法应用功能的理解。
4.提倡开放式教学,提高独立思考的品位
要学生独立思考,教学方式首先要提倡开放式,决不能“一言堂”,否则这种独立性很快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其次,努力培养学生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因为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不经过独立思考是做不到的;而问题提得好,又恰恰表明了思考的深度。例如,运用二次函数图像――抛物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我要求学生提出一些解决问题办法,结果学生表现极为踊跃,整理后共提出十多个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此外,还要尽可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开阔思路。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方法
1.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以“三角函数”的教学为例,我列出了以下背景材料供学生思考:不爬上旗杆用米尺和量角器如何测量旗杆的高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顾比的知识,并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思考直角三角形里锐角和所对的边有没有联系,能不能运用直角三角形里的一个锐角和一边求其他边?这些问题串,提高了学生对三角函数概念进行独立思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恰当地给问题留出思考时间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使他们都沉浸在独立思考的情境中,经过独立思考体验之后进行讨论。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见解,可能会产生认识上的冲突,又会激起他们的“反思”,最后把认识统一到真理上来,所以说“集思”是“智慧的摇篮”。
3.让每个学生都有“再答”的机会
【关键词】独立思考能力;《新课程标准》;创新;科学探究
1.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为独立思考提供所需的环境
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以往教师是权威学生要服从的师生关系为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能力的基础和保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创设一个有利于启动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环境。教师则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引路人,科学探究的合作者。教师要努力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八万四千法门”去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因材施教,去培植学生个性发展,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质疑。在教学中允许学生不因犯错而大胆发言,把独立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中探索,在和谐中交流与体验,逐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习惯。
2.创设各种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
根据情境学习理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将学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并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合作、批判性思维的技能形成。因此,教师引入新课时,通过新颖有趣的实验,创建一种意想不到的情境。例如探究流速对流体压强的影响的活动中,课前做水顶球实验,水经胶管的尖端开口处高速喷出形成水柱,将乒乓球放在水柱出射端,此时可以看到乒乓球不仅不被水冲掉而且会沿着水柱作旋转运动并上升,当乒乓球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就会一直停留在水柱旁也不掉落,周围水花飞溅,此时学生已融入老师的实验中,课堂气氛安静紧张,接着突然爆发出学生的惊讶与好奇喧嚣声。老师通过“你们看到的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物理规律?”的话语引导进入新课,学生会怀着极大的兴致,期待着新知识的到来,激发他们积极地对要探究问题的独立思考。
3.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3.1针对实验中的现象来诱发学生提出问题。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在物理教学中,启发学生能提出问题显然是很重要,而根据实验中的现象,诱发问题的提出较为有效而成功。
如下图所示是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过程中的可能出现实验装置图.就这三幅图,甲图是在实验开始前出现的情况请同学结合实验过程提出几个问题,给学生思考时间,然后让学生回答,其中提出的问题有:
(1)此时杠杆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2)为什么此时不能够进行实验,而要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
教师引导:乙、丙两图是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情况,请同学结合课本上的实验过程针对乙提出几个问题,给学生思考时间,然后让学生回答,其中提出的问题有:
(1)此时杠杆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2)此时能否通过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
(3)此时杠杆已经平衡,两边力的力劈如何测出来呢?
教师引导:针对丙图提出问题如下:
(1)用弹簧测力计测力时,为什么测力计的拉力方向一定要与杠杆垂直?
(2)如果测力计的拉力方向不与杠杆垂直,要是杠杆保持平衡,拉力大小及其力臂发生怎样的变化?
3.2鼓励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过程中求异质疑,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是一种从多方面推测、假设和构想中“探试”答案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独立思考重要的表现形式。没有求异质疑动机,独立思考就会缺乏原动力。为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多向学生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多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已有的知识技能,从不同方面利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从中找出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选,就是一种很好的求异思维训练,要善于利用和引导。例如,一个铁球,体积为30立方厘米,质量为158克,(铁的密度为7.9×103kg/m3)。此铁球是实心还是空心的?这道题通过计算密度判断,计算体积判断,计算质量判断的不同角度思考,有三种解法。
4.几点思考
4.1其实,独立思考能力是人本身具有,每个学生身上都程度不同地显示着一种对事物的好奇心与探索的欲望,他们都希望用自己的亲身体验与观察,独立作出自己的判断或结论。可为何这种能力在接受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渐渐消退甚至消失不见了呢?
4.2教师如何才能把教育的热情、精力主要放在创设教学情景,设计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上,如何运用启发式、讨论式,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动手实验,探究物理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
4.3在教学中教师如何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如何在教学中避免提出问题后学生无思考时间仓促回答,教师如何不再把学生的学习时间安全占据,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独立思考能力;原因;途径
爱因斯坦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批判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而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对我国儿童进行数学教育是为将来初中数学、高中数学、大学数学的学习打基础,同时培养我国儿童的思维逻辑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在小学教育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所在。
1 小学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能力的意义
独立思考能力,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不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通过自己的认知进行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通过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小学生数学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目标。从国家教育部的相关规定我们也可以获知,应全面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锻炼学生的数学独立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智力水平得到提高;在教会学生的数学基本知识和解题方法的基础上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独立思考的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与自我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转化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自主学习的动力。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其学习与成长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另外,我们国家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就是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创新的能力。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教师不应机械式地灌输,应该起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的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最终达到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创造的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材施教,逐渐完成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从本质上提高学生在数学中的独立思考与创新的能力。
2 小学数学教育中欠缺独立思考能力的原因
在我国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仍然存在,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古往今来,我国的教育方式一直都是老师讲学生跟着听,而学生们也习惯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也只在意问题的答案,殊不知探寻答案的过程更为重要,这样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对学生的成绩有所提升,但长久而言对学生的危害不可谓不大。教师掌控课堂,学生盲目记笔记,依赖教师的讲授,服从于课本的条条框框,长此以往,学生将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思想被束缚。而这将严重阻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
其次,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不少老师和学生都过分地追求分数,学生希望获得好的成绩拼命做题,老师不断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一天下来,学生们疲于应对,根本没有时间通过独立思考来获取知识。另外,在教科书以外的许多知识、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父母老师也很难教给下一代,而有些教师填鸭式般给学生灌输概念,至于这个概念是否正确、如何得到、立论在哪,完全不在乎,学生只能囫囵吞枣。这也客观上导致了学生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欠缺。
3 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途径
首先,营造以学生为主的数学教学氛围。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全部由教师主导,也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而,要想养成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就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自由讨论,发散思维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解答,最后再由教师来总结。
其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课内容应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据不完全的调查统计,79%的学生对目前教师的讲课内容没有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东西,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找到一些有趣的素材,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在讲授三角形的特性时,可以指出一些平常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屋顶等,让学生自己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在讲授加减法时,可以利用一些道具来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从而养成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的能力。
最后,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自由地讨论。在课后,没有教师的约束,学生更能够畅所欲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得到调动,这将有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数学学习讨论小组,不懂的问题先通过组内的讨论,讨论不出的再请教教师,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还能节约学生教师的时间。同时,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交谈能力也能随之提高。
4 小结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措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创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探索,这样一定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顾秀凤,呼岩青.关于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养成分析[J].中华少年,2016,(28):161.
缺少独立思考将产生严重后果。人缺少思考,会故步自封停滞不前;组织缺少思考,会形成人云亦云的团队思维;一个社会缺少思考,会降格为“低智商社会”,表现为社会公众“集体智商”的快速衰落。既然真知灼见来自于多思善疑,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思考甚至惧怕思考呢?一是思考太累,尽管深思熟虑者常能思有所得,但在内心深处展开惨烈斗争,总不是心旷神怡之事;二是很多人的思考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层面,不愿在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加以拓展,自满于微不足道的知识;三是一部分人独立思考的习惯,在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下被铲除掉了;四是人一旦养成依靠权威和专家给出答案以解决问题的习惯时,独立思考自然渐行渐远。
独立思考并不意味着教育功效的缺失。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会学生思考,将学生的创造力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是教师最引以为傲的事情,也是学生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教师作为学生养成独立精神的“助产士”,不能仅仅凭借灌输来点燃学生胸中的思想之火。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独立思考之门,门能否打开,关键在于“门内人”的自觉自省。没有自发的成长愿望,再多的外力辅助都是无效的。
唯有思想独立,才具完整人格;唯有独立思考,方能催生想象力这一推动知识进步的源泉。在科学研究的殿堂,创新是永恒的话题,而创新植根于科学研究者的独立思考体系是否建构。学生作为科学研究的主要后备军和有生力量,其创新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国家与民族未来的兴衰盛败。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当学生不再把思考看成一种负担,当学生获得知识不仅仅是寻求一个答案而是为了提升独立思考的能力时,学习的功利主义色彩变淡,并转换为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手段,而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润物细无声”般地蕴藏其中。
关键词:独立 思考 分层 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追求实效性的教学形式被教育界认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它的目的是为学生创造更宽松和宽容的学习环境,把小组的不同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同的成果,以集体智慧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地合作学习对学生的智力、情感以及培养社会合作精神都会产生积极地影响。如何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教师茶余饭后的话题,我认为先独立思考再分层合作是实施有效小坐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是指单独地深入思索、考虑。不知老师有没有发现,当直接把一个问题抛给学生去解决时,有很少的学生能直接说出解决的方法,需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他们才能想出方法,所以我认为合作前的独立思考是非常有必要的,没有独立思考的合作效率是很低的,相反效率会提高,方法也会得到很多。也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的合作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我国教育家重视学与思的统一,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宋代教育家程颐认为“为学之道,必本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更是突出了思考在学习中的地位。从数学发展史看,独立思考的意义,不仅表现在结果上,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结果的过程之中,使学习者的知识、能力、意志、毅力及人格等方面得到了提升与和谐,从而为今后的人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一个问题讲了许多次,可学生还是出错。原因就是学生只是听了,大脑里有老师讲过的概念、相似的题目,但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的东西,只是印象不深。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一个人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谈不上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也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存在的问题
1.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的问题提出后马上让学生小组讨论,课堂一片喧哗。老师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没有给以有效地指导和监督。大部分学生没有进行独立思考,其他同学已经说出了答案或教师草草收场,全体成员的所获是靠别人喂给自己的,学生的个性思维得不到发展。
2.问题设置的深度把握不准。教师准备的问题要么太深要么太浅,太浅就会造成孩子很快就能说出答案,整个合作的过程乱七八糟;太深学生怎么合作也讨论不出问题,收不到成功的喜悦。
3.学生依赖教师和课本,不敢进行独立思考。这主要是教师一位的追求标准答案造成的。每个问题只想让学生说出标准答案,如果不是教师就会不高兴或者发脾气,长此以往,学生以后就不敢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以后就不敢独立思考了。
4.学生只知照抄照搬,不会独立思考。这主要是由于长期死记硬背和反复机械练习造成的,限制了学生独立思
(二)让学生更好地独立思考
1.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要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当直接把一个问题抛给学生去解决时,有很少的学生能直接说出解决的方法,需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他们才能想出方法,所以我认为合作前的独立思考是非常有必要的,
2.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从教材、学生实际出发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所有学生收获独立思考的喜悦。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独立思考,就要允许有不同见解,对于学生的分析,不要一棍子打死,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研究、发现课本中作品中与众不同的地方,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4.告诉学生集体精神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的方面需要人们合作才能完成,但在个人领域,也应当要有独立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哪些是需要学生独立完成的?(背书、写作业、考试等等)让学生理解个体独立的必要性,那么对于现阶段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足够的独立思考能力,那么我们才能有效进行自己的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二、分层合作
独力思考,必定知识有限,如果自己所听的,所了解到的,是一个方面,那么多几个人,知识面就越广了,采取有用的,加入自己的逻辑中,这样有助于思考范围,我相信人人都有这种经历,有时想反醒一下自己,但是不知识从哪些方面,也不知道该思考哪一些,因为没有那么多的线索。这里的多几个人并不是越多越好,否则就不用分组学习了,直接集体讨论就可以了。我认为分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能得到体现,让他们各抒己见。在思维体现的过程中锻炼了每个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懂得在集体中要团结合作。
分层合作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按照学生的素质、性格、脾气进行分组;(二)不同课型选择不同的分组方式。
(一)按照学生的素质、性格、脾气进行分组
分组的方法:四人为一个大组,分为两种类型的组:(1)AABB式分组。同桌的水平差不多,小组之间是有分层的,这样的组合能使优者更优,互相帮助,互相进步;(2)ABCD式分组。其中AB是同桌CD是同桌。AABB式适合比较张扬爱炫耀的学生。ABCD式适合比较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两人(同桌)为一小组,(1)AA式;(2)AB式。
(二)不同课型选择不同的分组方式
与众不同、超凡脱俗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展示并表达独具特色的思想,成功者大多数有极具个性的思想,有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所以。家长们应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
父母应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呢?
1 营造一个思考的氛围。在家庭中,营造思考的氛围,对孩子形成独特的个性,表现有创新意识的思维、举动非常重要。父母不能因为孩子小或以为孩子不懂事、需要大人照顾等而把他看成是大人的附属品。要知道孩子也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个体,应该允许他们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空间。
2 让孩子学会思考。父母在与孩子相处与交谈过程中,要经常以商量的口吻进行讨论式的协商,留给孩子自己思考的余地,要给孩子提出自己想法的机会。父母可根据交谈内容经常发问,如:“他(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觉得怎么做会更好些?”“你的想法有根据吗?”等问题。用以引发孩子的思考。
3 倾听孩子叙述自己的想法。孩子的想法常常是天真、幼稚甚至可笑的。尽管如此,父母仍要抓住他们谈话中有趣的、有道理的论点,鼓励他们深入地“阐述”,使他们尝到思考的乐趣,以增强自我探索的信心。
关键词: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5-0153-01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它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我们知道,思维是人的重要特征,而思维的灵魂在于它的独立性。独立思考是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重要前提,一个人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能真正掌握生活中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为孩子们插上今后能在社会上这个大舞台翱翔的翅膀。那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呢?可做以下尝试:
一、巧思妙想、创设学生乐于独立思考的情境
“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宽松、愉悦的情境中,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因此作为老师,要想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中一定要巧思妙想,适时、适量地为学生创造各种情境,让他们的思维个性得以自由张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我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折扣》的教学中,针对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他们熟悉的商家促销手段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课前自学并收集材料,在课堂上创设现实生活购物情境,并让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学生个人独立思考,全班交流,初步感知“几折”、“打折”的意义。然后,通过百分数应用这一知识的迁移、转化的教学思想方法,创设循序渐进的练习活动,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打折问题。教学中,学生思维积极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事实证明,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大大地拓宽了学生们独立思考的空间。
二、多种途径,培养学生数学独立思考的方法
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独立思考,最主要的就是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一句话说得好:“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敢于并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具有问题意识。我们在讲解题目的时候,都应给他们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教学中不要放过每个有价值、关键的问题,并使注重启发学生发现各个问题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会课本知识,还提高他们的问题意识,逐步养成乐于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思考的策略。有序思考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其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有序思考能力。在解决问题中,要认真审题,特别是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关键字等要学会挖掘、理解。另外还组织学生学会用列表、画图、一一列举、对比辨析、倒推、假设、替换、转化等策略帮助思考,不断优化学生思考问题的策略。
例如我在教学比和比例时,为了避免学生对这两个不同概念的混淆,指引学生应用对比辨析策略思考问题。先让学生观察比和比例的式子,然后独立思考,接着展开了一场讨论。师:比和比例里面都有比,可是很多同学还是搞不清楚,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两种这两个不同概念吗?请每位同学安静地想一想。几分钟后,学生汇报并归纳出结论:比是由两个数组成,是一个式子,表示两个数相除。而比例是由四个数组成,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这一学习过程,学生参与面广,思维活跃,意义深远。
三、重视实验操作,提供学生独立思考的平台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教师如果能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尽可能地让他们在活动中通过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亲身体验,去理解、感悟,就可以进一步开拓学生思路,使他们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了让学生弄清为什么同样的分数(分率)对应的具体数会不一样,我让让学生自己操作,用实物(铅笔)分一分、想一想、填一填,说一说。学生的具体操作为:
1.(1)把6枝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这些铅笔的( )/( ),是( )枝。
(2)把8枝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这些铅笔的( )/( ),是( )枝。
(3)把10枝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这些铅笔的( )/( ),是( )枝。
2.想一想为什么同样的分数二分之一对应的铅笔数不一样呢?
最后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分析得出结论:因为单位“1”的不同,导致同样的分数对应的具体数据就会不同。这一环节的设计对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具体意义,开拓学生思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提供了理想的平台。
四、积极评价,给学生独立思考的动力
一、独立思考能力的优缺点分析
1.优点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了。若想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这是个必要条件。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所需的各种有利条件,为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奠定好物质基础。因为独立思考能力是学生进行发明创造的发动机。如果一个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强,则有利于把他培养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另外,独立思考能力的强弱决定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大小,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较强,则一般情况下,其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也较强。反之,则相反。同时,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去寻找新问题和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创能力。
2.缺点分析
独立思考能力强的学生内心易产生过分的自满心理,把自己当作新时代的“小皇帝”,认为自己是家庭的中心、学校的中心、社会的中心甚至是世界的中心,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聪明、最有本事的人,很容易产生目中无人的傲气,产生自恋感。可是,一旦走上社会,不容易接受别人比自己强的现实,不能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打击,远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结果选择逃避,有的甚至选择自杀,这样的结果不是现代社会所希望看到的。而且,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会使学生的思维局限于自己的主观世界。例如,很多学生上网打游戏,整天幻想发财,容易产生孤独感,结果会产生孤独症,很不愿意他人干预自己的事情,容易导致其较难与他人合作与交往,很少能够融入到大的集体中去,既得不到集体的关心和爱护,也不知道关心和爱护集体。
二、非独立思考能力的优缺点分析
1.优点分析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是在老师的讲授下吸收知识的,他们在听课中很少独立思考问题,主要是老师说什么,学生记什么和学什么,在一节课中学生的收获都很大,并且能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一学期下来,学生会有很多收获,不仅包括科学文化知识,更大的收获是学生都很谦虚,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学生比较听教师和家长的话,而且课间学生可以自由快乐地玩耍,使得学生的心灵得到更大限度的舒展。同时,学生做事情比较认真,相互间竞争不是特别激烈,学生没有那么大的压力,可以无忧无虑度过自己的童年、小学、中学甚至大学,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够认认真真工作,踏踏实实做人。非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学生减少探索实践所需的时间,可以走捷径,而且有利于较快地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快速理解前人研究的系统科学知识,有助于基本技能的快速培养和掌握。而且,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有限,如果缺乏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放手”学习就很可能异化为“放任”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是十分必要的,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有步骤地精心“导学”,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是十分有利的。所以,非独立思考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方面,是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的。
2.缺点分析
如果一个学生非独立思考能力太强,会直接导致该学生对教师、同学和家长的过分依赖,缺乏独立自主能力。这样,学生一旦离开别人,生活和学习就会遇到很大障碍,有时甚至不能自理,一旦遇到问题或事情就不知所措,不能独立去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更不会找到新问题的答案。另外,有时利用教师传授的知识即使会学着寻找问题的答案,但是最终效果都不是很理想。由于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导致缺乏自主探求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学生的知识面很狭窄,被严格限制在一定的知识范围内,对于超出这个范围的新知识一无所知,也不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一方面限制了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学生内在能力潜质的开发与发挥,导致培养出的人才只会模仿不会自主创新,导致我国的创新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有时需要从国外高薪引进高级人才,以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当一个学生只有非独立思考能力时,如果没有外界的帮助,遇到问题就无法解决,这样长期下去,在学生内心就会产生消极、自卑、不自信的心态,不敢面对困难与挫折,也导致学生步入社会不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残酷现实,这也不是我们时代所希望看到的局面。
三、独立思考能力对非独立思考能力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非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
独立思考能力决定一个学生独立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它可以带动非独立思考能力的快速进步,提高非独立思考能力的效率与质量。一方面为非独立思考能力提供了一个努力方向;另一方面,在培养非独立思考能力时,它可以借鉴和吸收独立思考能力的优点为己所用,有助于提升自身的非独立思考能力。
(2)独立思考能力有助于非独立思考能力视野的拓宽
一般情况下,独立思考能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研究分析已有的问题或结论;二是探求未知的领域或新问题。当学生在探索未知领域时,必然会发现很多新的问题值得去研究,所得到的新知识必然会有利于学生非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时所遇问题的范围或领域拓展,为非独立思考能力增添了新鲜的血液,为其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提供了基础保障。
2.消极影响
(1)独立思考能力有时会不利于非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
虽然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非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但它是有条件的,如果在实际中独立思考对非独立思考能力的带动或引领的速度过快就不利于非独立思考能力的理解、消化和吸收,不仅不利于非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反而会起到拔苗助长的作用,导致非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很常见,家长、老师和社会都在尽最大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甚至成为天才,每个学生的压力都特别大。虽然这种做法对于孩子的进步有一定作用,但是由于孩子之间存在个体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有其善长和不善长的方面,我们不能要求孩子各个方面都要比别人强。我们家长和老师平时应该多用心观察孩子最喜欢什么,最善长什么,应把重点放在最善长的方面,不要和别的孩子盲目攀比。有些孩子在小学就已经把初中的课程修完,在初中就把高中课程修完,在高中把大学课程修完,到了大学提前把研究生课程修完,但是到了研究生阶段却不知学什么了,变得很迷茫。研究生一毕业,主观上总感觉自己是最优秀的人才,但是走上社会才知道比自己强的人很多,结果接受不了现实,适应不了社会的环境,纷纷选择逃避,这种结果不是我们时代所希望看到的。
(2)独立思考能力过强会抑制非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条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提供出来。常言道:“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这句话意味着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很强,当独立思考能力很强时,必然会为非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提供很多最新的知识需要学习和吸收。但如果成果太多,超过了非独立思考能力所能接受的范围,会使非独立思考能力的压力增大,一旦压力过大,不仅不会促进其培养还会对其正常发展产生抑制作用,不利于非独立思考能力培养质量的保证,这一点值得老师和家长们注意。
四、非独立思考能力对独立思考能力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非独立思考能力为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奠定了所需要的全面系统的基础知识
在现实中,非独立思考能力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师的传授下,系统地接受已有的科学文化知识,二是通过与别人交流,通过讨论或辩论从别人身上学到课本上没有的优秀成果并为己所用。这些都为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提供了必备的基础知识。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曾说过:“如果说我所看的比笛卡尔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这句话告诉人们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非独立思考能力对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作用。
(2)非独立思考能力的优点可以在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中加以借鉴或吸收
非独立思考能力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直接系统地掌握前人的优秀成果;二是踏踏实实,稳抓稳打,有步骤地吸收最新研究成果为己所用。这两方面的优点对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因为在现实中,如果学生完全依赖自己去分析研究问题,会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力量有限;二是困难难以想象。但是,如果认真分析研究已有的成果,有时可以在此基础之上将其进行修改和完善,对成果的内涵和外延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广化,可以创造或发明出很多难以想象的研究成果。这种情况在理论和实践中经常可以看到,例如,在经济学中关于消费函数的研究就有很多的成果,但是这些成果都是以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为基础而进行修改和完善得到的。
2.消极影响
(1)非独立思考能力不利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充分发挥
因为非独立思考主要表现为依赖外界,而自己很少积极主动去探求知识,外界发展到何种程度自己就掌握到何种程度,表面上好像与时俱进,实质上思想却已经滞后于时代了,这样必然会不利于个体独立探求未知领域,因此对事先、积极、主动去探索未知知识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起到抑制作用。在现实中,仍然有很多学生还完全依赖于老师和家长,独立自觉学习的积极性较弱,这种习惯长期下去,必然会对学生全面思维的培养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一点值得老师和家长们注意和深思。
(2)非独立思考能力对独立思考能力的思考方式有不利的影响
非独立思考能力强调培养学生善于借助于外部力量,并把外部力量转化为自己的力量,以增强自己的思考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主要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独立地去探索未知的新事物,去发明或发现新的成果。这两种能力培养的思考方式显著不同,学生在实际问题的思考和学习过程中必然会相互影响,如果两种思考方式处理不好,相互之间必然斗争,二择其一,很多学生会选择非独立思考能力的思维方式。因为相比较而言,其直接而且简单,但是却对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产生不利的影响。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独立思考能力与非独立思考能力各有优缺点,而且两者相互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传统教育下,主要强调培养学生的非独立思考能力;在现代教育制度下,主要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两种教育制度所提倡的目标是很好的,符合时展的要求。但是在现实中,由于人们对教育目标的曲解导致在传统教育制度下过分强调培养学生的非独立思考能力,忽视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而在现代教育制度下却过分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忽视了非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这两种教育培养方式都不是时代所希望看到的。在现实中,要把两者协调好,相互之间取长补短,二者之间形成良性循环或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最佳平衡点,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使学生的思考方式得到全面系统的培养,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既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也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早日全面实现,最终使我国的中长期教育目标能够按期按质按量实现。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