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13:0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企业信息化建设和步骤,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 建设 提升 企业竞争力
一、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上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企业信息化的认知程度较低
目前普遍存在的状况是:一部分企业决策者的信息管理意识淡薄,对信息化重视不够。认为搞信息化投入大,见效慢,不合算;有的只习惯于传统的工作方式,对采用信息技术带来的管理方式的变化极不适应。这些不正确的认识严重阻碍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在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上,企业领导者,特别是决策者的重视与否、认知程度高低是关键所在。
2.实施管理信息化工作缺乏总体规划
主要表现在:企业前期的系统咨询论证不充分,导致后期软件系统建设科类繁多、体系混乱、难以兼容,造成新的“信息孤岛”。既给企业带来了损失,也为企业内部业务管理信息化的升级换代带来困难。信息技术装备落后,社会网络化程度低,对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缺乏足够的重视。事实上,技术只是提供可能,应用才会产生效果。企业信息化只有与企业的业务相结合才有实际价值。
3.企业人才匮乏,特别是严重缺乏既熟悉管理、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
信息产业从业人员严重不足,人员素质远不能适应信息化的需要。企业员工文化程度的低现象,使企业人员的新知识、信息的输入、接收都存在巨大障碍,严重影响企业人员素质的提高。管理人员的计算机使用能力较低,影响了管理的现代化。
4.信息流通不畅,使用率低
我国企业普遍缺乏超区域的信息交流能力,难以超出地域限制与潜在的客户或经销商实现沟通,尤其是中小企业,信息交流不畅是困扰企业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信息不灵、情况不明仍是目前影响企业生产效益的重要原因。
5.企业规模集中度低,信息化建设的投资能力弱
我国企业结构的突出表现是独立分散,集中度低。各企业自成体系,规模经济性能差,专业水平低,缺少盈利和积累能力强的大企业,这些成为我国企业推进信息化的严重制约因素。
6.市场营销观念淡薄,信息化建设的驱动力不足
我国企业信息需求意识淡薄,普遍缺少市场信息系统这个驱动力,加上管理方式落后,从体制上缺乏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实施科学管理的内在需求,这就使我国企业难以形成有效的信息手段,特别是高效利用各种信息载体攻占国际市场能力太弱,不仅在占领国际市场方面举步维艰,而且国内市场被外商挤占的份额越来越大。
二、企业信息化存在问题对企业竞争力的负面影响
企业信息化的实质作用在于它将为企业建立起对外界变化多端的环境实现快速反应的机制,它的直接效果就是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与水平。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发展相互融合,使企业竞争战略不断创新,最终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直接制约和影响了我国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1.从企业基础实力来看,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抑制了企业基础实力的增强
我国信息化网络应用程度不完全,使其效益的发挥大打折扣。较低的企业信息管理水平严重影响了决策成功率。企业信息技术装备落后,难以充分发挥。企业信息化程度低,抑制了企业基础实力的增强。
2.从企业产销能力来看,企业信息化存在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产销的各个环节
当前我国企业信息化设施的大环境,企业普遍缺乏超区域信息交流能力,难以超出地域限制与潜在的客户或经销商实现沟通,严重影响供应链管理的实施。
3.从企业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来看,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降低了资金运作水平
我国企业信息化所表现出的信息流通不畅、信息不灵、情况不明的现象,势必使存货量加大,甚至造成大量产品积压。大量呆滞存货的存在使流动比率、存货周转率都失去其真实含义,从而降低企业偿债能力。
4.从企业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来看,企业信息化的滞后使新产品开发和扩大再生产能力都无法有效发挥
企业信息化水平低造成的市场信息不灵,则大大制约了企业新产品开发和扩大再生产。我国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低,尤其是应用网络的比例表明信息化功能作用无法有效发挥。
三、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对策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企业信息化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础,企业竞争力的提高,离不开企业信息化,而推进企业信息化必将有效地提高企业竞争力。
1.转变观念、增强意识、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企业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和正确决策是推动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得到企业领导层的重视、支持和参与,企业信息化才有可能顺利进行。这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不仅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还涉及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工作方法和工作基础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对于企业来说,信息化建设已不是技术问题的处理,不仅仅单纯是增添设备、建设网络的问题,而是管理问题。企业信息化的成功主要因素有三方面:一是领导、业务人员对信息化的重视;二是必要的人力和财力投入;三是规范的管理基础。企业管理者必须明确企业信息化的方针目标,转变观念,树立信息化意识,增强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增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效性
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与企业的效益挂钩,必须与企业的生产实际需求相结合,讲求实用和实效,坚持效益与务实的发展思路,通过信息化建设帮助企业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企业信息化要兼顾前瞻性、实用性和可扩充性。在坚持实用性、可靠性的前提下,不断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企业广泛应用、提高企业的整体效能,提高企业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不断吸收和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成果来更新完善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对保持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应着眼于建立共同的企业信息化推广网络体系,增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效性。因为分散的、独立的推广网络体系将不利于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3.有计划、分步骤、循序渐进地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资较大的长期工作,需要保证资本运营的稳定性。要加大资金投入,把信息化资金列入到企业建设的投入计划;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企业信息化建设;分析信息化发展的“瓶颈”所在,因企制宜地建设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必须与企业的发展规划同步,以企业生产实际需求和发展目标相适应为依据,确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步骤。
4.抓准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点
影响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企业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以及组织机构的合理化。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有一些问题是技术性的,但绝大多数是组织和管理上的问题。因此,必须首先建立一个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程序和合理的组织机构。其次要加强管理工作,通过各种形式使企业全员接受相关理论与方法的培训教育,从而提高全员的危机意识、管理意识、信息意识、进取意识和创新意识。第三,要建立相应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把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全员业绩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他们自觉地投入到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来,并能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尽职尽责。第四,要把企业信息化建设纳入企业现代化建设总体规划之中,制定明确、量化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5.充分发挥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后发优势”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时具有一个特殊的优势,即“后发优势”或称“落后的优势”。由于“后发”,我们可以不必走别人走过的弯路,可以实行“拿来主义”,充分利用发挥先进的信息技术,发挥我们制度的优越性。 借鉴发达国家长期积累下来的技术、管理方法及丰富的经验,加快发展步伐。
6.重视企业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电力企业 企业架构 信息化建设 TOGAF框架
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提高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手段。信息化不仅包括人、终端设备、系统平台、网络硬件、通用软件、应用软件以及数据库平台等内容,而且也包括先进的电力企业管理方式和业务操作流程。在当前的环境下,电力企业都在进行着快速的发展和变化,管理方式和组织架构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给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很多的难题。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实现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发展的协调,更快、更好的实现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大部分电力企业都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1 企业架构的基础理论
目前,电力企业的经营离不开现代信息化手段的支持。对于电力企业来说,信息化规划是否合理、是否正确是一个影响深远的问题。由于信息化规划涉及多方面的技术性、专业性问题,不容易掌控。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行需要建立企业架构,来明确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指导和解释信息化建设规划。企业信息化架构(Enterprise Architecture,EA)或称企业架构,它是有效平衡业务战略和信息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指导并管理IT规划、设计和实施的一套理论、标准、方法和工具。企业信息化架构是在业务战略和信息化建设之间的平衡点,它主要具有协调性、前瞻性、动态性、全局性和规范性的特征,主要的框架包含Zacheman企业架构框架、TOGAF框架、IAF框架等。其中,TOGAF框架代表了架构发展的最佳实践,已经逐渐成为企业信息化的行业标准,在放开性、认可度及使用率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本文选取TOGAF框架理论作为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框架,TOGAF模型如图1所示。
2 电力企业信息化架构(EA)模型的建立
在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建立合适的企业架构模型可以为信息化的规划、审批、实施等环节提供可靠的标准。针对电力企业信息化架构模型建设的先进性、实用性、易用性的原则,以TOGAF模型的形式,结合当前电力企业的发展和管理现状,构建电力企业信息化架构模型,如图2所示。该模型以TOGAF的ADM方法为基础,结合企业架构的思想与电力企业的管理实际,重新定义ADM方法的八个步骤,与此同时,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对每个步骤进行扩展,明确模型的含义,满足模型的实用性和易用性。
3 电力企业EA模型应用的保障措施
为了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电力企业管理层还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障EA模型在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具体的保障措施有如下:
(1)与企业所有人员进行沟通,达成共识
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所有员工的支持与维护。因此,电力企业信息化架构模型必须得到所有员工的认可,特别是管理层人员的认可。在此过程中,管理层可以以自己的权威积极调动所有员工参与到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共同为电力企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提高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
(2)组织相应的团队来监控EA模型的应用
信息化建设的团队可以由信息化领导小组、实施小组及执行小组三个部分组成。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全局,实施小组负责统筹EA模型的实施步骤以及实施路径,执行小组负责执行EA模型的每一个步骤。执行小组是EA模型的实施基础,是整个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执行力度及执行效果直接关系着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3)建立制度体系,规范架构模型的应用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体系有利于保证电力企业信息化的正常运行,即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体系来保证EA模型的实施,促进员工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在实施过程中少犯错误。同时,该制度体系必须有相应的奖惩措施。
4 结论
本文基于TOGAF框架设计了电力企业信息化架构模型,并给出了模型实现的保障措施。本文所构建的电力企业信息化架构模型对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电力企业的业务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重要性 信息技术
1、企业信息化的概况
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智能化工具又称信息化的生产工具。它一般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的功能。)与智能化工具相适应的生产力,称为信息化生产力。智能化生产工具与过去生产力中的生产工具不一样的是,它不是一件孤立分散的东西,而是一个具有庞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这种网络性生产工具将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将使人类社会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企业信息化实质上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做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以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信息化是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手段, 是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迫切需要。 当今世界的竞争, 说穿了就是跨国公司的竞争,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 企业将直接面对跨国公司,管理落后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企业即使能够生产出和跨国公司同样质量的产品, 在信息化方面的差距也会使我们在竞争中处于被动。 因此, 信息化建设是带动各项工作创新和升级的突破口, 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是实现企业变革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信息化是企业管理概念、 管理过程、 管理模式的变革,是企业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必由之路,也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在竞争条件情况下,企业能否用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已成为企业能否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企业管理落后是影响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管理落后的主要标志是业务流程不规范和信息管理不系统。
在全球化市场上, 竞争的不仅是产品, 更重要的是品牌、 营销渠道、 服务质量、 市场准入等, 面对用信息技术武装到“牙齿”的跨国公司,能否在短时间缩小差距, 信息化是一条有效途径。 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融合, 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竞争的 “入场卷”, 因此,企业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信息化要通过科学决策,规范业务流程,优化员工行为,实现结构、知识和决策优化的有机结合,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劳动生产率, 把人、 财、 物等资源结合起来, 产生新的效率,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同时,会出现某种 “数字化办公 ”状态, 体现新型企业文化。 毫无疑问, 信息化是不可抗拒的, 信息现已成为重要资源, 其开发与利用已成为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
3、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法
1)加强企业信息化的宣传,提高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
要让企业领导层和员工充分认识到: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对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思维方式进行创新和变革;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使企业迅速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管理现代化,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效降低成本,加快技术进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网络经济、信息社会的到来,企业要想在世界范围的竞争中取胜,必须实现信息化。
2)统筹规划制定正确的企业信息化战略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信息基础结构、数据标准化以及网络的连接、使用、维护等多方面的建设。因此,必须坚持“谨慎规划,重点突破,逐步推进,然后集成”的原则,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分清轻重主次,有计划、有步骤,分秩序地规范建设,以避免盲目性。
3)强调企业领导者的参与
由于领导者拥有实现企业目标的人、财、物等方面的控制权,能够决定投资、组织结构调整、人员配备、确定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水平等。因此,只有领导者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积极倡导者、支持者和参与者,才有可能实施和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说,企业领导对企业信息化的支持与参与是企业信息化起步与成功的关键和决定性因素。
4)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加强培训工作,提高统计人员素质,是做好统计信息化工作的智力基础。人才是妨碍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一大障碍。由于统计队伍素质良莠不齐,对统计工作的认识不到位等因素,影响到统计信息职能的发挥,因此应当改变观念,不断加大培训力度,坚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提高培训质量,减少统计人员频繁变动,促进统计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5)建立企业信息化决策管理机构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不断连续改进的过程,有必要建立一个企业信息化决策管理机构来全面统筹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工作。这个机构既是企业领导者的主要咨询机构,又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最高决策机构,其人员由各方面的专家组成,如管理专家、规划专家、系统分析员、运筹专家、计算机专家等。在项目决策时,由该机构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详细的调研、论证,细心听取和尊重专家、建设人员、业务人员等各方面的意见,增加决策的透明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争取开发一个,应用一个,成功一个。
关键词:信息化;民营企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5-0265-02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逐渐发展,很多的民营企业已经认识到了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的发展很重要,因此都积极地进行信息化建设,但是我国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比较缓慢,而且民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处于转型的时期,因此很多的地方还不是很成熟,因此,很多的民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总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在2015年,我国的民营企业数量占到了全国所有企业总数的86%,而三分之二的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极大的困境,民营企业转型难的问题已经凸显,因此很多的民营企业为了能够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都在努力加强信息化建设,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提升企业的运转效率以及信息沟通机制,在我国对于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研究也很多的,但是较国外相比还是比较落后,因此本文的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ξ夜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研究,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1 民营企业信息化现状
现阶段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我国90%以上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95%以上都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数量很多,但是规模不大,在2013年-2015年,我国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比例分别为83.57%、89.68%、93.63%,而未能实施信息化建设的民营企业占民营企业数量的16.43%、10.33%、6.37%,可以看出我国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普及还是很广泛的,但是在应用方面还不是很好,现在已经实施信息化建设的民营企业有一半的信息化建设仍然处于初级基础应用的阶段,大约有五分之一的民营企业属于单机应用,还不能实现“无纸办公化”和“电子办公化”,其中在所有进行信息化建设民营企业中,搭建了基础网络的民营企业占到了47.73%,主要是邮件的收发和信息的查询以及OA等,同时,进行系统建设的民营企业占比达到了31.74%,系统使用主要是财务系统、企业的官网、邮箱以及办公自动化,能够将信息系统和业务系统整合到一起的民营企业仅仅占比为15.63%,因此可以看出,高级信息化建设的民营企业数量还是不多,基金有2.83%的民营企业能够实现全面、成熟的信息化建设。
现在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问题不是“有”和“没有”的问题,而是信息化建设水准高低的问题,随着民营企业上市的冕宁县加强,而且融资渠道的逐渐宽泛,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质量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是能够达到高级信息化建设水准的民营企业还是寥寥无几。因此可以看出,我国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状况还是比较落后的,所以加强对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研究很有必要,找出制约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是当下的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
2 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观念落后
很多的民营企业管理者知识文化水准并不是很高,因此除了企业的一般业务之外,很难去针对民营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给予一定的关注,如果领导者没有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安么企业的中下层领导以及员工更是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很多的民营企业只有在业务发展的一定的程度或者成本实在太高的时候方可去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放能够对信息化建设有所考虑,或者看到其他的民营企业进行了信息化方面的建设,自身的也进行效仿,很少有管理者能够自主的对本企业的经营进行信息化建设,而且由于重视不够,在政策、制、资金方面的投入也不够,因此这是导致了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迟迟得不到发展的主要原因。
2.2 民营企业信息化存在资金短缺问题
民隐企业本身的运营资金就不是很足,再加上融资渠道不是很广泛,企业融不到相应的资金,同时,企业的盈利能力不是很强,利润空间很小,特别是近几年互联网的发展,很多的传统企业经营出境更加的困难,行业之间的竞争力不断的激烈,使得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极大的考验,这使得民营企业的发展步履维艰,因此,很多的民营企业有心进行信息化的建设,但是苦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因此导致了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缺乏资金保障,最后导致了信息化建设迟迟比佳落后。
2.3 民营企业信息化人才缺乏
民营企业的在信息化建设专业人员方面做得还不是很到位,很多的民营切规模小,组织架构比较加单,因此为了提高自身的管理效率,没有那么多的职能部门,更不可能将企业的信息化方面的管理工作单独的设立成一个部门,大多数的民营企业信息化方面的管理都是内部人员兼职进行,所以,专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人员根本不足,比如很多的民营企业网站管理和维护一般都是市场部人员兼职管理,财务信息系统都是财会人员兼职管理,对于信息系统出现的问题,也只是找维修公司进行维修,根本没有企业自己的专业管理人员,因此在组织、人员等方面民营企业做得还不够。
2.4 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商方面存在问题
很多的民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都是找当地的科技公司进行制作,比如在网站的制作之前,都是寻找当地比较知名的网站设计公司,但是一个地区的网站设计公司比较出名的不多,因此导致了一个地区的民营企业网站都出自一个网站设计公司,所以很多的民营企业的网站都出现了类似现象,网站的雷同使得民营企业缺乏差异化的企业形象,没有针对民营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所以很多的IT供应商为了利润,只是简简单单的设计,根本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不能帮助民营企业提高运营的效率。
2.5 民营企业信息化面临的外部环境不完善
现在我国政府尽管在民营企业信息化提出了加快的建设的意见,但是相关的支持政策做得还不够,比如与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使得很多的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病毒攻击、非法入侵等问题的时候没有法律保障。同时我国也没有针对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在税收、财政和金融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最缺少的就是资金,资金的不充实导致了民营企业靠自己根本无力完善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因此导致了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比较缓慢,同时,我国针对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社会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比如支付手段、配送体系等等都很落后,很的中介结构以及高质量的咨询结构还没有形成,因此这些外部环境都是制约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缓慢的主要因素。
3 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的相关对策
3.1 提高民营企业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
民营企业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审时度势,更多的了解当下市场的行情以及企业管理的相关信息,加强对民营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通过制定科学的信息化建设方案,按步骤进行改善,加强企业自身的信息化水准,同时地区的行业协会也要加强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宣传,鼓励民营企业不断得完善信息化建设,同时,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定期对企业自身的中低层管理人员进行开会,说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鼓励企业的员工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出改进的意见,培养企业全员的信息化建设的意识。
3.2 扩展融资渠道,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民营企业在每年的营业收入中应该留出一部分用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属于一个长久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民营企业应该根据现阶段自身的发展需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因此对于当前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资金要做好准备,不断的扩展企业自身的融资渠道,解决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的困难,通过科学的调研和分析,引进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和信息技术,促进企业自身的快速发展。
3.3 引进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员
民营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情况,重新的构建企业的组织结构,使得切的组织架构与信息化建设相符合,同时设立专业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团队,对信息化建设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同时,设立信息化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民营企业的信息化相关的管理工作、监督、以及制度的制定、人员的管理等等,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应该招聘专业的信息技术相对精湛的员工,对企业自身的信息化问题给予指导和解决,同时也要定期对内部人员进行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信息化建设
民营企业影噶根据自身所属的行业、经营的产品以及目前经营的处境进行信息化建设,不萌满目的随从或者任意而为,针对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信息化的管理和建设,不能人云亦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只有符合了自身的经营实际情况,方可真正的起到促进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基恩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在网站的建设、OA的设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以及财务系统的设计等方面都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只有这样,方可使得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真正为企业带来效益。
3.5 完善民营企业信息化的良好外部环境
国家应该不断地完善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相关法律法规,为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为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和使用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给予一定的引导,同时,民营企业应该加强在金融、财政、税收等方面对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给予的一定的支持,解决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鼓励民营企业与金融机构等合作,扩展融资渠道,为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同时,政府应该增加资金的投入,进入竞争机制,消除垄断,营造合理的竞争环境,为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4 结论
民营企业走信息化的道路是经济发展形势所趋,也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但是为了能够促进我国民营企业快速的信息化转型,提高民营企业对信息化的使用,因此有必要加强我国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研究,通过文本的研究可以发现,现在我国的民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观念落后、民营企业信息化存在资金短缺问题、民营企业信息化人才缺乏、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商方面存在问题、民营企业信息化面临的外部环境不完善,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信息化的步伐,为了能够有效的促进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本文针对问题提出了几点具体的解决对策,主要包括了做好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整体规划、按照信息化的要求对企业流程进行调整与重组、民营企业信息化要量力而行,分阶段实施、加强民营企业信息化队伍建设、完善民营企业信息化的良好外部环境,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为我国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给予的一定借鉴,由于本文的知识和经验有限,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存
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希望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够不断的加强和改善。
参考文献:
[1] 素. 民营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之我见[J]. 福建质量管理, 2016(1).
[2] 姜毅. 我国民营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23).
关键词:云计算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分析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发展速度也显著提升,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基于这一背景一些中小企业为了进一步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在运行管理工作中不断增强自身管理水平,并适当的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构建了完善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很多企业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效,相应的也遇到了诸多困难。近几年,云计算技术逐步应用于企业实际建设中,引发了企业技术、服务、产业等方面变化。对企业信息化建设造成了深远影响。因此,基于云计算环境,中小企业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制定的重要决策,就是当前中小企业需要进行深入探索的课题。
一、云计算概念和特征
(一)云计算概念
云计算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对互联网自身所具备的高速信息传输能力的利用,将相关数据信息的处理工作逐渐从个人计算机端向互联网服务器集群进行适当的转移。而在这一环节中,互联网的服务器集群具体指互联网上一些大型的数据信息管理中心,其具体涉及数据信息的计算、存储以及宽带资源等方面的内容,并且这一数据信息中心能够结合不同客户的具体需求对计算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进而提升数据信息处理质量,甚至获得等同于超级计算机的计算功效。具体而言,云计算就是通过对相关虚拟技术的利用构建相应的数据服务中心,进而促使数据信息资源能够实现优化配置,并按照客户的实际需求完成对信息资源的动态分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硬件资源分享服务的限制,客户可以按照自身需要在虚拟资源层上建立相应的应用,服务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二)云计算特点
云计算融合了多种技术,它把计算机软硬件资源进行有机整合,真正实现了对数据和应用的统一调配;用户能够按照自身实际需求,不分时间地点的购买相应服务资源;用户能可以时随地的利用各种类型的客户端对云计算资源进行调用;服务提供商也能够借助监控和报告等方式对服务资源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把握,并且能够结合实际情况收取相应的费用;可以自行检查节点,确定失效节点,借助数据冗余继续工作。
二、云计算的发展与中小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一般而言,我国传统中小企业所推行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主要是按照企业各部门的发展需求,在配置相应软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在本地对企业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存储和数据计算,并且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换往往借助企业内部局域网络来实现。云计算主要是服务商按照客户需求提供相应的数据计算以及信息存储等方面的资源,用户在通过对某种特定终端工具的使用来接入系统,获取服务,至于信息的运行和维护工作都由服务商负责.现阶段,云计算主要提供基础架构、平台、软件应用服务。由此可见,在当前云计算逐步发展的背景下,企业要想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就应该高度重视对云服务的利用,为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提供相应的保障。现阶段,云计算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我国IT行业的主流发展趋势,在云计算得到广泛应用的社会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作为云服务的主要使用者,能够在实际应用云服务的过程中借助云服务的优势逐步解决当前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升提供相应的保障。
三、基于云计算环境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措施
(一)对企业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对企业的规模、经营管理策略以及实际发展策略等进行充分分析,进而总结建设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实际需求,最终结合需求制定科学的建设目标以及具体执行步骤。
(二)分析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应用项目
依据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架构,具体分析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各个应用项目,对不同项目的所属种类加以明确。例如中小企业中的办公自动化建设就能够划分到通用事物管理范围内。它可利用云计算的软件服务方式,从而购买成熟的软件,重点对企业中专用核心项目进行开发,为企业核心项目软件开发工作的发展和成功提供坚实的保障。
(三)充分利用云计算服务方式
按照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可以对云计算方案进行合理选择,充分利用云计算服务方式,进而真正完成对中小企业产品设计、应用软件工作平台的开发,最大限度的缩减此方面费用的开支,切实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四)企业探索云计算模式,开展电商活动
企业在经营管理模式方面,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对云计算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能够提供的技术和服务进行充分的分析和探索,进而结合具体情况组织开展电商活动。我国中小企业应该积极利用“云计算”的优势,构建“供应链云”系统,为电商活动提供资源支撑。同时,“云计算”的全新“按需分配”服务以及3G全新移动终端服务,为企业移动电商模式提供了资源和技术基础。
(五)做好现有系统与新系统的衔接
企业应将自身现有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与云计算环境相融合,做好现有系统与新系统的衔接工作。
(六)建立健全云计算服务法律法规
云计算的不断发展,随之带来了诸多新的法律问题,这时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快建立完善云计算服务的法律法规,全面监管云计算供应商和运营商的行为,并积极构建相对和谐的云计算信息服务平台,全力支持和鼓励IT厂商或者供应商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技术提供多方面的支持,为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切实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开展离不开云计算的服务支撑,企业只有在发展过程中借助云计算优势进行信息化建设,才能够促使自身综合实力得到显著的提升,进而在市场经济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赢得发展,赢得生存。
参考文献:
[1]刘桦.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模式研究[J].中国经贸,2015(23):166-167
[2]王忠华.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价值优势与应用策略[N].济宁医学院学报,2014(5):371-373
[3]李福.云计算环境下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模式研究[J].时代金融(下旬),2015(10):252-253
关键词:信息技术 信息化建设 油田企业
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从计算机在油田企业应用开始的。当前,在生产过程中,原始数据、第一手资料都做到了源头自动采集、现场处理、实时传输。在经营管理上,财务管理信息实现了财务报表的网上传输,基层生产单位实现了消耗材料的网上结算,信息化在计划统计、机动设备、节能改造等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得到推广和应用。在办公自动化方面,二三级单位的通知收发实现了网上连通,电视会议系统,电视电话会议也得到普遍应用。可以说,油田企业信息化标准日趋规范、信息化管理组织日臻完善。但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在管理运行、制度与机制建设,以及开发应用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需要引起企业高度重视,以从根本上进一步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
1提高对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1.1推进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油田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
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特别是低油价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形势下,油田企业要与国内外大公司在市场竞争中比高低、论伯仲,就必须实现生产经营的信息化。这是因为别人都在搞信息化,壮大自身的核心能力,而我们必须有与之竞争的平等的基础,才能有取胜的条件和把握。应当承认,目前油田企业与国外石油公司相比较,无论是在技术手段、装备水平方面,还是在人员素质方面,都有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并不可怕,无非投入点资金便可解决问题。而管理上的差异是别人难以模仿和花钱买不到的,信息化建设是现代管理中的有效手段之一,是我们在市场竞争中必须掌握的,只有攀上信息建设的制高点,才能在强手如林的商战中捕捉商机,出奇制胜。
1.2推进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油田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油田企业在经过多年的储量、产量为主的结构调整后,已经进入一个稳定时期,用发展的眼光看,资源等基础条件已经具备,只是需要在“爬坡”的时候有一个持久的动力,这个动力就要来自管理,但是传统管理手段已不能解决“持久”的问题,而油田企业所欠的就是信息化的“东风”。当前,国家正在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中石化集团公司提出了“以信息化提升石油石化产业”,并制定了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步骤。因此,切实推进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2明确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目标
2.1技术支持系统
要用信息技术解决勘探开发上寻找更多储量、生产更多油气的难点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对油田原有的勘探开发基础数据进行再分析、再综合和再挖掘,依靠信息技术提升资料解释的速度和准确度,把所取得的成果依托信息技术实现三维可视化,全面提升勘探开发技术水平,最终实现延缓油田衰老的目标。
2.2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
ERP在油田企业已全面建立,这符合油田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油田企业ERP建设,关键是要以信息为媒体,用计算机和网络把勘探、开发等各个领域及其职能集成,以达到效率最大化,以取得“1+1>2”的效果。
2.3管理决策系统。
有关资料显示,国际油公司每年约有15%-50%的勘探开发费用由于不正确的决策而被浪费。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做出正确、科学的决策应该是信息化建设的内涵之一。油田企业要建立储量、产量、成本、资金、人力资源等决策支持系统,做到对上述指标动态控制,适时做出适应国际石油市场变化的准确决策。例如,可以建立以国际油价为参照的油气产量确定模型,根据油价的变化,对比钻井生产成本,能够精确到钻哪些井、不钻哪些井,确保决策的高效率、高效益。
3推进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要统筹规划
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做到统筹规划、阶段实施、循序渐进、逐步升级,还要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统一平台、整体推进。要学习、借鉴海尔、斯达、中海油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针对油田二三级企业的实际情况,首先是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基础网络数据库和应用软件。其次,要进一步实现分专业的信息化,包括勘探、开发、投资、财务等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第三是,要加强对外研究宏观环境的影响,对内优化生产经营过程,实现各个层次和环节的信息化。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以勘探开发生产为主线,通过勘探开发过程信息化建设带动钻、测、录、地面等专业服务公司的信息化建设,从生产过程信息化入手逐步渗透到经营管理工作中,进而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提升油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增强油田企业的核心科技水平与应用能力。在分步实施中,还要根据进展情况,选择适当时机进行管理体制改革、经营机制重建、流程再造,以确保信息化建设整体推进。4推进油田企业信息化建
4加强企业员工的信息化培训
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对体制、机制、流程的打破,同时也是对企业员工知识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因此,信息化知识的培训要早作准备,使员工的素质提前到位。重点是对年龄比较大的同志进行培训,使其适应计算机应用。难点是工作紧张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先培训,既要培训信息化应用技能,更要培训对信息化的认识水平。每个单位领导的应用程度决定了本单位的普及程度,必要时可进行强制培训。要充分利用油田企业的培训资源,同时要借助第三方培训,并要注意培养一些高层次专业人才。
在推进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注意选择成型成熟的技术,使信息化技术在应用上与国外石油公司在一个起跑线上。不论软件、硬件引进还是整体规划制定,都应借助一些咨询顾问公司,同时也不要盲目迷信品牌产品,要做到内外结合,以自我发展为主,借鉴外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建设有自身特色的高水平的信息化。同时,信息化建设投资的效益体现在油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上,体现的是质量和效率。要有长远的预期,坚持稳定、持续的建设原则,协调、调动各个部门进行积极的配合,保持业务部门和技术人员的连续性,防止断层。
参考文献:
[1]彭常青.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03).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性因素;非技术性因素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8-0067-02
1引言
为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可持续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之一,在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的现代尤其重要,是推动我国企业发展及提升国民经济的必经之路。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然而,为更好地完善企业信息化建设,及早解决技术性与非技术性因素成为企业当前所研究的课题,以下是本文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出发为解决现存因素而作出的分析及提出的意见,阐述如下。
2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现代社会最新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有关,要求企业管理者运用当前先进的管理理念及技术对传统的模式进行改造,完善企业管理,使管理趋向于规范化、标准化及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业效益。总而言之,企业信息化建设能够为决策层提供全面且准确的数据信息,便于决策层对企业目前所需做出及时评估与预测,利于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及降低成本,提升企业效益。企业信息化建设如同人体的神经中枢系统,为企业完成一系列日常运作流程奠定最基本保障,依据信息化建设实现企业流程是我国及早缩短与西方国家差距、加快与国际化接轨的重要手段,成为企业管理诸多方面的迫切需要,例如企业财务管理。[1]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求,选择短期及长期需要的信息化项目,经企业建设能力与信息化项目能力的充分结合,达到顺利实施并应用信息化项目的目的,从而将信息化项目的价值充分展现出来,这是信息化项目实现价值的必备条件。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3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因素
信息建设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是快速提升在市场上的地位及缩短与别国距离的主要手段。因此,我国企业均希望借助信息化建设来提升自身在商场中的地位。然而,信息化建设对企业有相关要求,即并非所有企业均符合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尤其是大型的信息化项目,需要企业为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间,企业如若没有足够的建设能力,则难以驾驭信息化建设。[2]从信息化建设本质上分析,首要条件便是管理理念必须先进,其次,借助IT将理念固化下来,如此一来便是对企业自身的建设能力提出相应要求。据调查,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失败率已达70%,而不考虑自身建设能力便盲目开展信息化建设的企业所占的比例较大,往往损失大量流动资金。
3.1技术性因素
从基层管理至决策,从数据信息至业务流程,企业信息化建设均覆盖每一环节,加之以数据信息作为基础,企业各部门的工作均能显现出信息化的价值,例如企业的财务管理。综合而言,信息化建设能规范传统的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水平,从而为决策层正确并实时作出预测奠定保障,便于决策层进行预测管理。以下是本文从管理者与决策者的角度出发将信息化建设划分为三层面。
3.1.1数据信息化
企业日常运营中发生的业务与数据有密切关联,数据信息作为管理者的判断依据,具有潜移默化作用,例如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日常管理工作组成部分之一,将费用凭证、采购凭证、销售凭证及库存信息等数据信息逐一录入计算机内,利于保存,便于查询。以上数据均来自企业基层岗位的日常运营,要求企业及时并准确记录数据信息,必须加强管理基层岗位在职人员的基础业务数据录入,为管理者了解运营状况及决策者分析企业发展前景、正确作出预测等提供数据参考。
3.1.2流程信息化
将企业已规范了的业务流程借助与之相对应的软件程序达到固化目的,确保业务流程各环节的在职人员规范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减少因人为掌控与缺乏科学判断而随意决策的管理行为,进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及提升企业的效益。[3]
3.1.3决策信息化
决策的实质是对所收集的运营数据信息,即原始数据进行合理且科学的分析、处理,而这一过程需运用与之相对应的计算模型。经模型测算后所集合而成的数据构建为框架,数据集成化便于决策者分析企业运营结果,判断盈亏,为今后发展预测情景并提出方案,因此,既为决策者作出重大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又为管理者切实了解企业当前运营状况及控制预期风险做好充足准备提供依据。总而言之,决策的信息化便于管理者与决策者及时获取企业运作信息及控制风险、纠正管理现存偏差,从而确保企业健康发展并获取高效效益。
3.2非技术性因素
3.2.1资金投入比例失调
信息化建设需要企业投入大量资金,但据调查,企业对硬、软件的资金投入缺乏合理,往往是过于重视硬件的投入量,反而忽视了软件的投入,这一现象难以确保企业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不利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维护更新间的协调发展,则难以确保企业信息化建设趋向于健康发展,不利于提高企业效益。
3.2.2人力资源相对匮乏
虽然企业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上层领导的支持与推动,但如若缺乏诸如管理层、技术层及执行层间的密切配合,则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而言便是空想,形同虚设。目前,我国企业管理者与岗位在职员工均具备相应的通信技术与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且经定期培训均能掌握软件操作。然而,信息化相关知识及技术应用仍处于较低水平,导致企业缺乏信息化专业人才。[4]针对这一问题,尤其是极度缺乏既掌握业务与管理、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3.2.3企业文化缺乏深入变革
信息化建设改造了企业的组织结构、简化了业务流程,促进在职人员间互相学习并形成团队合作精神,由此便出现了企业新文化。然而,新文化势必给企业带来某些影响,诸如企业信息共享程度、在职员工有无参与决策及企业管理等,这均归结为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企业花费一定时间。目前,我国诸多企业对应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贯穿于企业内、外部相衔接的业务中、对业务流程的重构及提升企业效益均未能彻底实现。
4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略
4.1合理编制组织,正确实施企业信息化规划
企业信息化规划的编制需根据当前企业发展实际情况进行,编制过程以信息化作为发展规划的关键部分,采取“分层递增”方式具有针对性总结出管理中现存薄弱环节,并确定其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步骤,将其视为推动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便于确保合理且科学的管理机制具备信息化。其次,完善处于稳定状态的运营秩序及适用的规章制度,将会使信息化充分发挥正面作用。
4.2强化企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尤其是处于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的阶段,我国诸多企业均缺乏信息化人才。要解决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主要从积极引进人才与为在职人员开展继续教育为突破口。其中,引进人才,特别是引进既掌握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就是为企业引进新的技术和新的能源,将为企业建设注入新的生命力。关于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企业需根据自身发展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为在职人员定期开展相关技能的专项培训,加快企业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确保企业健康发展,进一步提升企业效益。
5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于自身发展及我国缩短与别国间的差距至关重要,因信息化建设对企业有相关要求,并非所有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均能获取高效益,实践证实唯有企业具备建设能力方能驾驭信息化建设。因此,企业如果要更好地掌控信息化建设、促进其顺利实施与发展,就必须从自身运营状况出发,对信息化建设作全面分析后方可决定是否开展,便于减少因盲目开展信息化建设而导致大量流动资金外流。
参考文献:
[1]喻声频.数据挖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经之路[J].生产力研究,2009,5(17):159-160.
[2]卢向华.企业信息化建设能力构成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4):89-92.
[3]乔自艳.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流程再造分析[J].企业家天地,2011,3(9):23-24.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以政策为引导,充分调动企业做为信息化建设主体的积极性,积极探索成本低、实效好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努力提高我县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
二、主要内容
根据当前企业办公的软、硬件设施均日益完善,信息化需求逐步增加的情况,为进一步优化企业管理流程,促进企业高效运作,针对我县企业信息化状况和产业特点,完成企业信息化摸底调查及结合13种产品进行推广(见附件1),企业可选择一种或多种形式进行融合运用,如企业有特殊需求,还可以量身定制。
三、工作目标
2011年初对我县规模以上企业信息化现状进行调查摸底,2011年上半年完成10户规模以上企业信息化产品推广,下半年力争全面完成规模以上企业的信息化产品推进工作。
四、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1月10日--2011年2月10日)由县工信局牵头,成立县企业信息化推进活动领导小组,成员由政府办、工信局、工业小区管委会、民营企业管理局、信息中心、移动分公司等单位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县信息中心,负责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协调指导和督查考核。
2、推广阶段(2011年2月11日--2011年10月31日)组织开展“信息化进企业”巡回推介会,现场演示和体验信息化建设标杆企业解决方案;积极落实移动公司客户经理定时走访制度、技术专家团巡回推介制度,建立企业信息化应用培训学习与交流互动平台;开展企业免费体验企业飞信、手机邮箱等业务。
3、验收评比阶段(2011年11月1日--12月31日)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验收、总结,对先进单位、信息化示范企业进行表彰。
五、工作措施
1、组织落实。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提升我县工业化水平的重要举措,对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促进产业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有关部门、相关企业要密切配合,成立相应组织机构,拟定推进办法,形成日常工作制度。
2、资金支持。按照2009年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移动公司“数字--无线城市”建设合作协议,结合我县实际,加大对我县信息化基础建设的投资。
3、技术保障。针对企业的信息化需求,县移动分公司要与主要设备供应商、服务提供商和软件应用开发商密切联系,为企业信息化服务提供最优整体服务方案,着力打造几个专门服务于企业信息化的项目,提高服务器维护、网站建设维护、短信服务等专业,并针对企业信息化需求的多层次、个性化、多样性,提供更多的应用技术、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为企业解决技术、资金、人力不足的切实问题。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技术;信息化;网络;对策
所谓企业信息化,就是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知识资源,对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方位改造,充分开发、利用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及企业内外信息资源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以达到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实现企业的生产、设计、经营、管理、采购、仓储等全面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过程,它包括生产过程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商务活动电子化。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使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层次越来越高,企业之间的竞争焦点已经从单纯的产品和价格的竞争,逐步转向信息应用的竞争。企业信息化实质就是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信息化,包括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和企业外部沟通信息化,其目的就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辽宁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据对企业调查分析,我们发现辽宁省部分大企业对企业信息化认识较高,很好地实施了企业信息化管理,如2005年1月,朝柴ERP系统成功上线运行,5月CRM系统在朝柴销售公司、全国27个驻外办事处和600多家服务站正式运行。系统上线运行虽然才几个月,但其在企业的规范化和流程化管理、生产计划的科学制定、准时化生产组织、库存管理、财务和成本数据的动态反应、服务效率和质量的提高等企业经营各环节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2005年9月该项目通过省级验收,验收专家组对朝柴ERP/CRM项目的技术先进性、整体集成性和应用效果等方面给予充分肯定。朝柴ERP系统与CRM系统、条码系统、质量系统和供应商的MRPⅡ系统充分集成,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以及与客户、供应商在因特网上的信息交互,全面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为企业今后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整体的信息平台。
辽宁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又处于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前沿,其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令人堪忧。在对辽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调查中发现,辽宁省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信息化程度低、认识停留在表面应用层次上的现象,在被调查的123家中小企业中,处于企业信息化中级阶段占30%,初级阶段占56%,还有14%的中小企业根本没有进行任何信息化工作,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网站,大部分中小企业核心流程信息化只占到5%,更多地停留在办公自动化阶段。由于辽宁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意识薄弱、结构不健全、投资不足和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信息化管理尚未深入到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使经营管理中各环节出现不协调,从而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企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因素较多、时间长、风险系数又大,在实施中必须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强化企业信息化意识,加强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宏观指导、组织保证和政策支持,加大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的制定规划、研究政策和宣传力度。充足的资金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先进的管理水平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提,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先进的设施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条件。企业必须从各个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网络设施建设,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完备的企业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制定有效措施吸引高级人才,改革管理模式进行更高层次的管理重组,切实提高企业竞争力。
(一)更新观念,提高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
现代社会企业面对着极为严峻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小企业要面对全球一体化的新市场,自觉走上信息化道路,尽快缩小与国外先进企业和大企业在管理上的差距,实施企业管理现代化。作为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不仅要在制度、技术、管理上进行创新,更应当认识到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方面。把握时代变化的趋势,研究制定科学的战略,下定决心,加大力度投入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要认识到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投资上要克服“重建设轻维护”、“重技术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资源”等结构的误区。
(二)结合企业实际,注重实效性
在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既要有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也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企业实际,避免盲目性,尽量少走弯路,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可分阶段、分目标、有层次地推进,在循序渐进中实现信息化。信息化一定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所以,要使企业信息系统服务于业务系统,使信息化与企业实际有机结合,循序渐进,从企业内部出发,实现集成化、价值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管理,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管理的集成,这样才能走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之路。
(三)营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良好环境
资金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据资料统计,80%的企业认为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首要因素。因此,中小企业在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时,必须对其进行包括技术、经济及财务等诸多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做出详细的投资计划,设立企业信息化建设专项基金,实施多渠道、全方位的融资,使资金落实到实处真正到位,从根本上保证企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同时,政府的支持、鼓励和引导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至关重要,政府要大力建设和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体系的建立,网络安全以及法律法规的健全等,全方位为企业信息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并提供长期的优质服务。
(四)选择经济实惠的信息化建设方式
中小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始企业信息化的建设:
1、充分利用资源,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也将不可避免的进入网络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是加速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条件,企业必须建设充分体现本企业特色的、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设高速、大容量、高水平的信息网络,实现资源共同享用。伴随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将逐渐从辅助管理过渡到主要管理,从而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2、分步实施。这种实施也被称为渐进式实施,主要是指企业为了避免项目实施风险,使信息化能够在平稳状态下顺利执行,在具体实施步骤上遵循“分步实施”的基本原则,采用从最需要的部分开始的层层开展原则,这是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最佳途径。从辽宁省的实际情况看,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基础薄弱,管理水平低下,企业生产、销售、财务等多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想一次解决所有问题存在很多困难。中小企业信息化切忌盲目追求大而全,而应从最基本的做起。首先,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本目的在于增进信息交流,包括公司内的信息交流,这是通过内部网络连通实现的。中小企业可利用企业局域网首先实现办公自动化,达到信息的快捷传递和共享的目的。其次,从最基本的管理系统开始,各种管理软件在我国企业的应用比较早,大多比较成型,因此选用成型的管理软件对于中小企业实施企业信息化没有任何风险。再次,建立企业网站,逐步探索电子商务,企业上网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企业网站在现代及未来的资讯社会将成为不可缺少的企业识别标志之一。由于因特网在全球迅速普及,建立企业门户网站,这样不仅可以展示企业形象,提高知名度,而且更有助于加强企业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沟通及信息互动交流。最后,在企业管理等诸多方面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建立完善的企业信息化系统,包括生产过程控制的自动化,管理决策的信息化等等。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从“分步实施”具体过程来说,每一步的目标应该是“一步到位”的,而对于建设的长远目标,应该是“循序渐进”的。
3、制定有效措施,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人才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也是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瓶颈,它要求管理人员精通信息技术,技术人员掌握经济管理,因此,企业要加速信息化建设进程,必须制定有效措施加强综合人才的培训,通过各种方式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进行融合,发挥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工作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多种渠道造就大批既精通企业管理又掌握过硬专业知识的综合型高层管理专门技术人才,有效推动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五)中小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模式选择
企业规模不同,信息化建设模式不同,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信息化建设模式也可能不同,常见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主开发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系统能够充分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实际业务要求,系统实施比较容易,风险较小。但对于企业自身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对于中小企业很难使用这种建设模式。
2、合作开发模式。这种模式是企业与系统集成商、软件公司合作联合进行信息化建设,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回避企业自主开发模式中开发经验少、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企业人员参与开发与建设全过程,使得系统实用性得到保证,且系统的使用与维护也比较方便,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中小企业。
3、整体引进模式。该模式实际上是通过购置商品化软件来实现企业信息化,一般商品化软件功能完善、使用方便、价格昂贵,对于中小企业来讲成本较高,可能造成软件包中的很多功能模块根本无法使用,据统计,购置成套商品化管理软件的用户模块使用率不足40%,浪费严重。由于商品化软件不是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需要量身定制的,容易脱离企业实际,适用性较差,项目实施风险较大,这种方法一般不太适合于中小企业。
4、系统托管模式。这是一种适合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都比较差的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的最佳模式。该模式是指中小企业租用专业的软件托管服务商的融合商务平台提供的企业信息化系统,在该平台上实施企业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与维护及升级工作有托管商完成。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企业信息化价格昂贵是最主要的问题,在线托管企业信息化系统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大问题,从一次性大的建设投入到租用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模式减少了企业的费用支出,这种模式适合所有企业的信息化实施工作,尤其适合于中小企业的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企业如果不重视信息化建设,必将在日益激烈竞争中逐渐被淘汰。对于大型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而实现信息化是企业发展必然的需求,而对于多数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实施至关重要,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中小企业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全面、系统地进行信息化建设。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必将日趋完善,同时也使企业的生产高效率及管理科学化,从而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林豪锵.电子商务实务[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2、管会生.大学信息技术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游文丽.对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3(3).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常见问题;解决措施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033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2-00-02
在社会转型时期,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企业生产运营规范化、秩序化的进行,能极大地提高企业效益,促进企业健康、和谐、稳定发展;另一方面,信息化建设是实现企业创新管理,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使其走出中国,走向国际的有效途径。但纵观当下国内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亟待解决。
1 国内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1.1 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虽然信息化建设在各企业经营发展中已经进行得如火如荼,但依然有一些国内企业对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种“不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信息化建设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烦琐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时间的资金支持,但企业领导者在信息化建设投资方面有所保留,资金匮乏十分常见。第二,技术缺乏。企业并没有及时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第三,受传统经营管理理念影响,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
1.2 国内企业中缺乏规范、完整的信息化建设战略
国内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大工程,需要有较为完整、规范且系统的战略规划,才可提高建设效率。但事实上,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中,大部分企业并没有意识到战略规划的重要性。一方面,很多企业存在跟风心理,一般是“别人引进信息化软件,我也不甘落后”,但至于引进先进软件技术后如果构建系统完善的信息化运营体系则不得而知;另一方面,企业觉得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制定费时费力,完全没必要。很显然,这种管理心理很可能会导致企业在未来的信息化建设中多走弯路。
1.3 信息化建设中信息技术与企业业务存在脱节现象
在国内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中,信息技术与企业业务的脱节成为主要的问题。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发展与企业实际经营并没有完美融合在一起。一方面,信息化建设工作人员只负责信息建设,对整个国内企业运营实况(生产流程、操作流程等)不甚了解;另一方面,工作人员不善于主动学习生产方面的知识。一些信息技术人员往往致力于数据信息的学习,却不愿下车间、走进施工现场去了解具体的工作流程,这种技术与实际脱节的做法限制了国内企业信息化发展。
1.4 企业职工的信息化素质不高,制约着信息化建设
在现代信息时代,一支信息技术水平高、管理能力强、职业道德良好的优秀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对推动国内企业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但纵观当下国内企业人才发展状况,信息化技术人才缺乏、人才整体水平低等,已成为国内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当然,企业职工由于信息技术水平而导致工作出错率高、工作效率低等问题十分常见。例如:部分职工不擅长使用网络办公软件提高数据存储与运用的效率,这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2 国内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2.1 加大资金投入,多途径提升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
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国内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信息设备,增强企业整体信息技术力量十分必要和重要。众所周知,加大资金投入是企业加强重视,提升认识的第一步。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期投资的系统工程,妄想一次性投资终身发展享用是不现实的。因此,企业必须不断加大投资,确保各种网络技术软件、硬件设备不断更新、继而充分发挥其信息化建设的价值。除了加大资金之外,企业要专门引进一批信息技术软件开发、设备管理、维修、防护人员,这些人员可定期开发适合企业生产运营实况的科学化信息技术软件,并对计算机、信息设备等进行维修检查。唯有如此,信息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另外,还可以与其他技术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及时引进最先进的技术推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2.2 结合企业发展实况制定科学完整的信息化建设规划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系统完善、规范明确的信息化建设战略规划尤为重要,它极大程度地避免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盲目和随意性,确保了信息化建设规范化、有步骤、循序渐进进行。具体来说,企业应做到三点:第一,基于企业发展实况制定出切合实际、且系统完整的信息化战略规划,要将信息化建设规划纳入企业整体发展规划中,并结合企业各个生产项目实际制定整体的系统规划;第二,对整体规划进行细化,分配好工作人员,避免规划的无效实施。整体规划能起到大致的指引性作用,另外,在整体规划下要细化分支,使各部门、各系统均担任一定的信息化建设任务,做到分工明确,并实现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避免部门间出现“信息孤岛效应”;第三,及时对战略规划作出调整,企业要根据行业发展状况以及信息技术进步不断改进现有的战略规划,使其更贴合实际,更科学高效。
2.3 实现企业“专业技术”与“生产经营”相结合
信息技术建设是为企业管理与生产经营服务的,企业通过强化信息技术建设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并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数据进行搜集、传递、处理和利用等等,继而提升了管理与经营的高效性。但是,高质量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质量,需要国内企业实现“专业技术”与“生产经营”的完美结合。也就是说,企业要大量引进既具有高超专业信息技术能力,又掌握国内企业生产项目流程的综合类人才。诚然,国内企业中一般的信息人员不懂得相关业务的操作流程以及管理目标,而只有那些专业技术人才才能明晰操作流程与管理目标,并及时发现流程中存在的问题,继而进行优化改善。因此,企业要想最大限度推动信息化建设,实现“专业技术”与“生产经营”相结合是非常必要的。这就意味着,专业技术人员定期走进车间,走进施工现场去勘查与检测,以将所学专业技术更好地运用于生产实践。
2.4 全面提高国内企业职工的整体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从根本上来说,企业高水平的信息化建设取决于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设。因此,企业应将人力资源发展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和重点。具体来说,企业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通过宣传教育提升员工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企业可通过广播、电子屏幕展示等方式使员工意识到提升自身信息化素质以及强化企业信息技术建设的重要性。这样,员工便能积极参与信息化培训,并通过自我学习、参与实践等方式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第二,加强对现有员工的信息技术专业培训。企业员工不仅要掌握详细的生产操作规划及业务流程,更应该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并在工作中大胆运用新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因此,企业要重点对全体职工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力进行专门而系统的培训,使其能够高效地参与企业信息化建设。
3 结 语
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多途径推进信息化建设对自身发展和国家进步具有双重的促进作用。纵观当下国内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可以发现信息化建设重视度不够、信息化建设战略规划缺乏、企业技术与生产相脱节、企业职工信息化素质偏低等问题。鉴于此,国内企业必须对症下药、量体裁衣,以多元化的方法和措施解决问题,继而不断推动信息化建设的更快、更好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何同兴.石油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9(6).
[2]潘桂湘.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6).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 现状分析 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作为一种资源支撑并决定着企业发展战略,企业信息化形成的独特竞争优势,使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开始于改革初期,80年代初,有关部门把计算机应用作为衡量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国有企业纷纷装备计算机,规划、建立各种信息系统。经过近20年的努力,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本文对此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1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状况
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推出了《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该方案包括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计算机联网率、网络营销应用率等22项指标。笔者将这些指标进行归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1 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1.1 企业计算机拥有和使用
计算机数量是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全国企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对国有重要骨干企业、520户国家重点企业、120户试点企业集团和地方重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每百人拥有计算机7台,管理人员达到了人均0.77台,许多企业管理人员达到人均1台的水平,接近国外先进水平;接入网络的计算机已占总数的68.4%。
1.1.2 企业网络建设情况
据调查,重点企业、骨干企业大多数建立了内部网、外部网、企业门户网站。各类网络的覆盖率和业务应用范围加大,已支持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尤其是企业的管理部门和核心业务。大多数企业的网络接入方式都达到了一定的先进水平,带宽加大。77.7%的企业内部网主干带宽在100兆至1 000兆;76.4%的企业桌面带宽达到10兆至100兆;大多数企业外部网接入访问带宽在1兆以上。
由此可见,不论企业规模大小,目前企业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基本能够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但是这些设施到底发生了多大作用?调查表明,有71.8%的企业的计算机主要用于文字处理,其次为收发电子邮件,再次为上网获取信息。其中利用计算机同时开展上述几项工作的只占被调查企业的9.41%。国内第三方权威的市场调查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交易的仅占11.11%,85%的企业对网站的应用局限于宣传推广企业形象和信息查询。
1.2 系统建设与应用
目前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和运用的分布很不均衡。企业的中间技术层,尤其是设计部门和财务部门已经初步实现计算机管理;但企业的决策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依旧很薄弱;企业的末梢,如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的计算机管理也有待提高。
在对一些重点和骨干企业的调查中,只有36.5%的企业建立了企业资源规划系统,28.8%的企业建立了客户服务中心系统,20%的建设了制造管理系统,12.5%建立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11.3%建设了供应链管理系统。另据调查,除财务(已建企业比例95.1%)、人力资源(71.1%)、OA(65.1%)系统外,其他相对复杂的高端应用系统全部实现和部分实现或已建立(基本建立)和阶段建立企业所占比例均在50%以下。在我国现有的1 000万中小企业中,能够采用简单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还不到5%。
另外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系统集成和资源共享水平低。由于缺乏总体规划、总体设计和过程控制,不同的系统或模块由不同厂商分别提供、孤立建设和实施,导致大多数企业应用
系统处于/信息孤岛0状态,单体应用、部门级应用居多,企业级集成应用少。
1.3 效益成果
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给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带来了积极的变化。调查显示,通过信息化,77.5%的企业降低了成本(如采购成本、加班成本等),67%的企业缩短了生产周期和作业时间,64.6%的企业扩大了产品销售收入,66.3%的企业提高了流动资金周转率,36.7%的企业提高了按期交货能力。
1.4 发展格局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各地区、各行业及不同规模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极不平衡,沿海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好于其他地区。汽车行业、电子行业、贸易行业参与电子商务的企业比例较高;大型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明显快于中小型企业。据估计,截止2002年10月,我国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比例还不到10%,很多中小企业甚至还没有计算机。
综上所述,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经过努力,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已初步具备,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初见成效。但整体而言,仍存在系统建设与应用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与国外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2 制约因素分析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其发展的不仅有来自企业内部的信息化需求的制约,同时还受到企业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的供给外部因素的制约。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
方面:
2.1 企业决策者对企业信息化的认知程度较低
企业的信息化需求是推进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内部动力。当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是企业决策者对企业信息化认知程度低。一方面表现为对信息化建设不重视。很多企业没有进行信息成本核算,进行信息成本核算的企业只占17.82%;没有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受访企业有47.52%还没有建立计算机中心;大多数企业没有一个完整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另一方面表现为企业对信息化建设认识模糊,将企业信息化简单理解为自动化或电子商务,对信息化建设的理解比较肤浅
2.2 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是对企业持续发展核心能力的投资。企业信息化的投资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但目前很多企业在投资上仍旧遵循工业时代的模式,希望在短期内就能降低成本、获得效益。据重点企业的对调查,企业信息化累计投入占总资产的比重为0175%,与国外大企业一般8%至10%的比重相差甚远。
另外,企业对信息化的投入结构不合理,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技术轻管理、重网络轻资源等问题,不能保证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维护更新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协调。
2.3 社会信息化水平的制约
依据系统论原理,企业信息化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它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子系统,同系统内其他子系统相互制约、相互促进,需要企业与外部信息资源的整合和互动。就目前我国情况而言,信息产业基础薄弱,国内IT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除PC机、财务应用
软件之外,高端技术和产品仍然受控于国外企业。信息服务业发展滞后,不能满足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3 推动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在企业信息化发展初期,更需要国家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在实施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战略步骤。发达国家虽然在具体做法上有所区别,但是在推进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能做出一系列重大的决策来加快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3.1 制定以中小企业为重点的企业信息化战略政策
国外很多发达国家如英国、法国、日本都采取这种战略政策。英国政府确立了以中小企业为重点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制定了对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不同的企业化政策:对大型企业,由于大多数基本上能达到与国际接轨的程度,政府主要是通过给其提供一个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环境来帮助发展信息化;对小型企业,政府通过直接提供咨询和帮助,专门开辟为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化提供服务的专门网站,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等,使中小企业能很快地使用信息技术,促进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法国和日本资金支持的重点是中小企业。
3.2 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以及信息服务机构的建设,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制度保障
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的有效供给与企业对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的有效需求保持动态平衡是企业信息化演进的一条基本规律。目前,我国政府和企业上网水平低,网络信息资源还不够丰富,在信息的形式、内容、针对性等方面还不能满足企业的多种需求,信息服务的方式和水平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因此,要继续推动政府和企业上网,丰富政策信息和商务信息;促进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服务中介机构的发展,增加信息服务品种,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3.3完善相关法律和标准
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及管理方面应用的过程中带来了一系列法律问题,尤其是基于互联网上的电子商务的发展迫切需要一整套法律、法规体系来保证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从实践来看,美国、日本及英国等国在推进企业信息化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极大的推进信息技术的扩散及企业的信息化。
参考文献
1 李克明,郑忠祥. 企业信息化调查新鲜出炉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竞争优势;保持;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8-0014-02
一、引言
在这样一个IT资源被充分利用的时代,“不上ERP等死,上ERP找死”信息悖论等说法还存在吗?本文基于资源基础理论,从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企业特征出发,讨论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竞争优势的逻辑并提出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方法。
二、企业信息化的竞争优势来源与保持
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提升企业价值,这一理论已被多数研究所证明(McFarlan,1984;张华平,2008;张敬伟,2013),那么信息化建设领先的企业就将获得了一定的竞争优势,这些竞争优势主要从信息化投资资金获得优势、专有信息技术优势、信息技术技能优势、信息化管理技能优势中获得。而企业获得的竞争优势是否可以持续,需要探讨。
(一)信息化投资资金
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资本被认为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因为IT的投资是高风险的,投资所需的资本成本较高。而IT投资需要大量的风险投资,通常情况下,只有少数具有实力的企业能够得到风险资本。因此,这些少数企业就获得了信息化投资资金优势,进而获得了一种持续竞争优势。这种风险的来源主要是由信息技术不确定性和市场不确定导致的。
但如果是较小项目的信息技术投资难以产生企业竞争差异;也会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技术风险降低,风险资本更加容易进入企业,进而失去这种竞争优势变弱,甚至消失;另外,市场中存在技术跟随现象,一旦技术先行者解决了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和市场风险,跟随者就会面临较小的风险补偿索求,这种情况下也会降低由于资金导致的竞争差异。可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获得优势会产生竞争优势,但这种竞争优势不会持续。
(二)专有信息技术
那些被认为可以被企业保持为专有的信息技术被认为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因为这些专有技术是保密的,是被企业垄断的,它能单独为企业创造价值,这种情况下,企业通过专有信息技术而进行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带来竞争优势。
但企业管理信息技术很难申请专利,这样这种技术的应用很难保证不被模仿,如果这项技术在企业的应用被证明是有效的,那么很多企业就会模仿。员工的流动性、技术交流、共同开发的第三方与企业合作均可能使得该项信息技术最终应用于很多企业,最初开发的企业就失去了竞争优势。可见,一般情况下,企业信息技术是一种普遍资源,多数企业可以获得,专有的信息技术就变得不再专有,企业通过专有信息技术获得的竞争优势也是暂时的。
(三)信息技术技能
信息技术技能是指企业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开发新的信息技术并为企业生产、服务提供帮助的能力,也就是信息技术的再开发。
这些能力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是价值的,但是一般不是,即使是异质的,这些能力具有流动性,也就是再开发的技术人员可以在企业间流动,使得信息技术能力在多数企业被应用,也可以通过员工参与相关技术的培训进而获得这种技能。所以,信息技术技能可以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但不是持续的。
(四)信息化管理技能
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技术技能,还必须有信息化的管理技能。这种技能主要包括认知、开发、应用信息技术以及支持和提高其他商业功能的管理能力。信息化的管理技能被认为是唯一可以成为企业竞争优势并且是长久竞争优势的来源。理由如下:首先,信息化管理技能具有异质性及不可模仿性。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同的竞争性企业规模、发展历程、面临的内部环境是不一样的,同一种信息化管理技能应用于不同企业产生的效应是不一样的,即使管理技能具有流动性,也难以缩小本来就具有管理技能优势所带来的企业竞争优势。其次,信息化管理技能是企业长期积累的,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管理者之间、员工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不可复制的,很难简单将本质的管理技能移植到另外的企业。最后,通过信息化管理技能形成的整个企业的各个子系统的有机结合方式复制。综上所述,具有优秀的企业信息化管理技能和良好的实施效果的企业能够获得一种长久的竞争优势。
三、结论与建议
企业信息化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已被基础资源理论所揭示,企业信息化为企业创造价值同时带来竞争优势,然而通过以上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的分析发现,只有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技能能够为企业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所以,要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方法就是加强信息化管理能力。对于增强信息化管理技能是不容易的,企业可以从实现企业信息化持续竞争优势的以下三大基本途径和三个必要条件着手,更好地将企业信息技术与管理方法有机结合。
三大基本途径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计划管理、组合管理、全周期管理。
第一,企业信息化计划管理。信息化计划管理涉及信息化项目,信息化项目设计主要为了取得明确经营业绩和其他利益进行的活动,计划则是各种项目的组合,包括信息技术项目、人员培训等,其要点是所有步骤必须有经营结果,也就是目标。而计划管理是围绕经营目标从项目开始到产出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
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计划管理:首先,在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时要以组合投资的思想定义该计划的范围。即不能仅仅关注信息技术如何引进,应更多地考虑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现实可行性、发展潜力、企业各种生产经营是否会受到影响、员工培训等。其次,要多维度地评估信息化的价值。评估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是否正确、信息化建设方法是否合理、产生绩效是否复合预期。最后,计划的管理者需要从系统角度将信息化项目看作整个有机组成项目,并且要以经营产出为导向进行管理,在建立并管理执行计划情况的追踪系统,以便在变化的环境中也能采取纠正措施,实现计划的最大价值。
第二,企业信息化组合管理。信息化的组合管理就是将和信息化建设项目相联系的其他项目建设进行合理、有效的组合,以考虑整个项目群的整体绩效。就像金融市场上进行投资组合的管理一样,经营组合进而产生绩效并非易事,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对涉及信息化的项目计划归类。因为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相关项目并非每一个都重要,信息化组合管理者应当区分轻重缓急进行建设。(2)管理企业信息化风险,提高其价值。比如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缓解信息化建设会面临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3)管理和协调信息化建设相关项目内部矛盾。因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涉及企业多个部门,多个项目,内部的稀缺资源竞争、重叠功能改革等都会影响整个信息化建设项目集合的有效性,所以要进行管理和协调。
第三,企业信息化全周期管理。信息化的全周期管理就是在信息化建设概念产生到信息化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整个过程的管理。这种全周期管理将信息化计划管理和组合管理结合起来从时间维度进行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全周期管理主要关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详细过程,包括项目计划的产生、选择、修改、放弃等决策点,管理者可以围绕这些关键点进行跟踪管理。
不论是企业信息化的计划管理、组合管理、全周期管理都有这几个必要条件,这些条件需要由不同的组织进行管理和实施,这三个必要条件是参与者的责任心、信息化实现效果相关测度、企业变革的超前管理。
一是加强参与者的责任心。参与者的责任心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参与和执行必不可少,特别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者的责任心,在企业中形成一个责任态度体系非常重要,并且要注意责任的划分要依据不同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
二是进行信息化实现效果的相关测度。对于信息化实现效果的测度,要进行多个维度测度,不仅要测度信息化贡献率,还要测试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实施成果,这样既有利于寻找新信息化建设的不足,也有利于责任的区分。
三是强化企业变革的超前管理。如果将企业视为一个系统,信息化的建设不仅涉及各个项目的投资建设,也涉及企业生产流程的改革,而变革会使得企业处于不稳定状态,所以进行事前变革管理显得异常重要,比如进行员工变革承诺和愿景塑造。
综上所述,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中,应当在明确参与者责任、评价信息化建设水平和企业变革的超前管理的必备条件下,更多地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计划管理、组合管理以及全周期管理。这样的信息化建设,才会持续地为企业创造价值并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杰伊・B.巴尼.资源基础理论――创建并保持竞争优势[M].张书军,苏晓华,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11.
[2] 约翰・索普.信息悖论[M].陈劲,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 张华平.企业信息化促进企业价值增值的途径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0-52.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规划 过程框架 规划方法
STUDY ON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PLANNING METHODOLOGY OF TELECOM OPERATORS
Tian Peng Luo Bangcai Guizhou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pace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was faster and faster. Information planning has become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booster and engine of improving the economic benefit and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However, an effective information planning methodology will help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and meet the needs of the enterpris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elecom operators as the main body in this paper, an framework of informatization planning process is proposed, the informatization planning,s basic principle is expounded, several common methods of planning are carried on the analyses, the value of informatization planning is summarized, providing an useful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the other enterprises information planning.
Key words:Enterprise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Planning Process Framework Planning Methodology
一、引言
企业信息化规划以整个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为指导,结合先进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以及企业业务的最佳实践,提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制定企业未来信息化蓝图以及实施保障计划,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信息化规划是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纲领和总体指导,是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依据[1]。
当下信息化浪潮正席卷全球,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今企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成为了衡量一个企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现代化企业的核心内容之一[2]。对电信运营商而言,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电信市场的开放,竞争的焦点从网络竞争、规模竞争向客户竞争和管理竞争转移,同时在电信企业内部进行了组织架构重组和业务流程重组,内外环境的变化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环境、现状、战略、业务和市场,电信运营商应从企业信息化规划入手,寻找一种有效的信息化规划方法,提出适合企业3~5年长期发展战略需要的信息化规划,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支撑企业的发展战略,强化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过程框架与原则
在国务院“两化融合”思想的指引下,随着电信运营商业务发展,快速成长的业务需求对信息化工作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服务标准,信息化规划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使信息化建设能够敏捷地支撑电信运营商业务、服务、运营、管理以及创新发展,提出了信息化规划过程框架与基本原则。
2.1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过程框架
从电信运营商企业战略及业务发展需求出发,根据工作内容和时间先后顺序不同,可将整个信息化规划过程,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对前期规划回顾,第二阶段进行现状、需求及驱动力分析,第三阶段制定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第四阶段提出具体建设项目,进行项目投资估算与设计实施,如图1所示。
在理解电信运营商发展战略和核心业务的前提下,分析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前期规划执行情况,找出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差距与不足,评估上年度信息化建设为企业带来的价值;分析电信行业发展环境,明确企业内部相关部门业务需求,利用关键成功因素法,对发展需求及驱动力进行深入分析,明确企业未来信息化改进方向;在全面调研,充分分析企业信息化现状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制定规划期总体目标和实施原则,从技术架构演进规划、信息化组织和人员规划及信息化服务规划入手,勾画企业信息化总体架构;结合企业规划思路和方法,提出必要的建设项目,制定企业信息化建设计划,分析项目投资预算,对项目投资进行权衡,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2.2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基本原则
在电信运营商进行企业信息规划过程中,如果没有一个基本的原则,信息化规划就难以有效指导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坚持战略驱动和业务导向。目标牵引力和业务驱动力是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的源头,信息化规划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制定信息化架构,推进企业的整体发展;同时,围绕业务发展需求,制定出具有业务价值和业务促进力的规划,提高规划的可接受度。
坚持整体规划和分步实施。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要整体规划,分步骤、分重点实施。从建设逻辑上,要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先从IT基础设施及底层数据建设,再发展核心业务系统,优先解决最紧迫、最重要的需求,并在所需的人、财、物的投入上有所倾斜[2]。
坚持循序渐进和注重实效。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是一个循序渐进并贯穿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动态过程,要把握核心和重点,由急至缓,循序前进;基于成本去设计规划,规划不宜太大,规划期不宜过长,一般3~5年为宜,同时要考虑规划的扩展性和可用性,这样更能提现规划的实效与价值。
坚持全员参与和加强培训。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涉及到企业的每一个人,必须要让每位员工都清楚,每一个人都积极地做好准备;企业信息化建设,人才是根本,实行培训与引进并举,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和人才引进渠道,为企业提供信息化建设所需的适用人才。
三、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论探析
3.1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专家和企业界开始了对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的探索和研究,并形成了一些比较典型的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例如企业系统规划法、关键成功因素法、价值链分析法等,经过对这些方法的学习和实践,提出了几种电信运营商常用的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
3.1.1 GMTD方法论
GMTD方法论具体指的是:Guideline,“一个指导思想”,即企业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Methodology,“一个分析方法”,即以关键成功因素法为主要分析方法;Time step,“三个时间步骤”,即以规划回顾、需求及战略分析、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三大时间步骤为规划流程;Dimension,“四个维度”,即以战略、资源、产品、客户四大竞争力的提升体现信息化建设带来的企业价值提升。
GMTD方法论是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总体思路,将企业信息化规划分为“一思想、一方法、三步骤、四维度”四个方面,为电信运营商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更加合理、科学的支撑,有效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是目前电信运营商比较常用的规划方法。
3.1.2 问题追根溯源法
从电信运营商业务发展需求入手,聚焦客户业务要求,分析技术人员抱怨的原因、用户使用问题与客户感知以及端到端的业务流程,通过横向比较,找准企业管理、运营中存在的根本问题,以及业务需求与IT能力之间的矛盾。
对于业务部门来说,以业务为驱动,通过分析具体业务对应的具体IT功能实现,对IT规划提出要求。对信息化部门而言,业务驱动作为信息化的重要输入,信息化在能满足具体功能的同时,更需关注满足业务类及发展趋势的信息化能力是否具足、结构是否合理、需要哪些构成要素、是否可良性持续发展等,通过点上的汇集、分析和关联,进行自底向上、追根溯源,对问题进行深入挖掘,明确IT能力,制定科学的IT规划,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3.1.3内涵变化分析法
电信运营商信息化建设面对的业务环境、战略要求相对过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电信业由“通信业”转向“信息服务业”,企业发展已由过去的“利润驱动”转向“价值驱动”。
通过分析全业务环境下企业战略和业务内涵,聚焦企业战略转型及信息化内涵的变化。从企业信息化角度来说,信息化以全流程为贯穿,针对业务发展策略和能力填充点,对新的变化和发展规律需要有进一步的深入认识,并对移动互联网业务和商业模式下IT内涵变化进行重新审视。
从规划层面来说,基于战略内涵和业务需求,聚焦IT内涵变化和IT能力映射,采用MATRIX(矩阵)框架,梳理企业信息化能力建设同企业战略与业务需求驱动、客户体验驱动、持续性发展驱动的关系,进行多角度二维分析,将信息化能力建设转换为业务和服务能力,推进IT的技术、管控、服务体系方面的工作开展,创造IT价值。
3.1.4价值区间权衡法
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传统的通信业已经由单一的利润驱动向多元的价值驱动转变,而竞争焦点集中在企业掌握价值链过程中面向客户的运营能力、应用提供与管理能力、服务聚合能力三个方面。电信运营商企业核心竞争力区间应由信息流的传播者向能力提供的管理者、服务应用的集成者以及客户渠道的聚合者改变,通过对产业链的引领与价值链掌控,最终成为标准与模式的引领者。
在深入推进转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持续提升企业价值的背景下,企业信息化的价值应围绕企业运营价值、股东价值、产业链价值、员工价值、客户价值和社会价值展开,构建一套相对具有客观性、全面性的基于企业价值贡献作用比重加权的二维模型来衡量信息化的作用和价值,全面提升整体化企业信息化能力,实现IT支撑和业务发展的“有机融合、创造价值”。
3.1.5企业战略解码法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信息化工作应聚焦企业发展问题。电信运营商移动数据业务领域管道价值份额被进一步压缩,传统核心业务市场面临价值分流,流量增长与价值提升难以同步增长,抢占用户第一接触界面的竞争日趋激烈。
聚焦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本质。移动互联网业务与商业模式的本质是吸引用户、聚合资源、价值链掌控,从上、下游客户角度,聚焦管道、平台、应用在商业模式中的作用,对IT内涵的进行重新审视,从新的角度去理解“新三者战略”:智能管道、综合平台和应用。管道是桥梁,是基于客户与电信、客户与客户之间发生关联或关系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产生的作用角度。平台是容器,是基于面向内部运营与管理、面向外部合作接入与能力提供的实体系统和标准层面。应用是体验,是基于客户感知到的综合内容与体验层面。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除了IT支撑层面外,在其他方面应有更大的作为。
3.2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思考
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展现的首先是内容,作为一个面向未来能力建设的可阅读物和传达思路思想的载体,应根据电信运营商自身具体情况,适当的将内容的思维模式过程有所体现,这种“做什么”、“为什么”有上下文的方式将有利于把问题和思路传达得更清晰和透彻。
规划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思维过程,这种思维模式过程的体现方法经过总结、归纳和提炼后形成可模式化的形式,可以认为就是一种方法论。
所有的方法都是以内容为基石的,需要的只是把要阐述的内容和观点以合适的方式和逻辑结构展开,形式为内容服务,并成为内容重要的组成要素。方法论是基于内容的一种工具,可以选择工具、应用工具或创造工具,但不必为了方法论而方法论,法无定法,因时、因人、因事而定,量体裁衣,寻求一种适宜电信运营商自身发展,具有实效的信息化规划方法,将有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四、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价值体现
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是信息化工作的先导,对能力建设和工作重点起到价值导向的作用,满足“二八法则”,即信息化规划花费20%的投资将为企业贡献80%的信息化成功率。
信息化规划是一项重要机制和组织形式,将信息化工作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业务、管理等紧密衔接起来,系统性的调动IT专业资源来协同解决问题、开展能力谋划、明确工作思路。规划不等同于工作计划,规划聚焦在企业级的战略、业务、价值同IT的连接,由此使得IT各级人员明确在战略地图中的坐标定位、方向、路径、内容及方法。
信息化规划是下年度信息化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先导,是IT专业下一年度工作思路和工作计划的重要来源,是企业发展战略在信息化工作、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服务与支持等方面的细化,促使企业的管理人员和IT从业人员以全局化和大局观的角度去看待、评估企业的信息化现状和信息化工作的未来,对企业IT建设工作形成长期性指导体系,促进企业对现有问题和IT需求进行全方位的诊断与梳理,能够针对当前问题和改进方向进行IT系统实施。
五、结束语
信息化是生产力,要高瞻远瞩,超前规划,发挥出对企业创新变革、精确管理、高效运营的引领性作用。信息化规划要结合电信运营商自身的发展战略和业务发展需求,从整体上进行规划,注重重点,循序渐进。然而信息化规划方法很多,必须结合电信运营商自身特点分析,从多种适配方式中创建符合企业实际和未来要求的信息化规划方法框架[3],推进信息化规划工作实施,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行,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 考 文 献
[1] 范玉顺,胡耀光. 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基本框架与方法[J]. 新材料新工艺, 2004(9):2-7
[2] 蒋桂艳. 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研究[J]. 微型电脑应用, 2012(10)
[3] 龚至晖,李. 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探讨[J]. 移动通信, 2012(11):134-137
[4] Thomas H D. Putting the Enterprise Into the Enterprise System[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August,1998:3-5
[5] 段延娥,戈连柱. 关于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应用的探讨[J].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7(S1)
一、以高新技术为先导,打造一大批数字化企业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全国GDP总量比1980年翻了两番多,年平均增长率达9%以上,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全国的企业数量和提供的商品劳务数量相当可观,许多物质产品数量居世界前列。但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并不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商品更少,而且相对落后,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据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04年全球竞争力报告》,由于我国商业环境、融资渠道不理想,企业信息化水平比较低,近年来我国的全球竞争力没有提升,反而有所下降。《联合国各经济体“数字化机遇”评估报告》称,由于广泛使用宽带网络服务,韩国在“数字化机遇”方面领先于世界,而中国排名仅为74,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如何走出这种窘境?我们认为,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今天,以高新技术和创业投资为牵引,打造一大批“数字化企业”,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何谓“数字化企业”?是指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经营和管理等环节上广泛运用电子计算机的硬件、软件等信息技术、信息装备和通信网络系统等数字化电子手段处理和传递交易信息的一种企业经济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的各种交易信息处于数字形式之中,大量的数字信息经压缩和加密后以光速传送,且质量稳定可靠。此时,企业的信息传送已经达到了数字化和网络化。它又可称为企业的信息化,是跨跃了手工工业经济(以有形货物和纸介质记录、处理、传递交易信息)和传统工业经济(以电报、电话等模拟信号处理、传递交易信息)的知识经济(或者说新经济)时代的产物。
纵观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发展的情况,虽然比起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全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于“七五”时期),但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原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2001年对520户国家重点企业和地方骨干企业的信息化状况的问卷调查,76.5%的被调查企业成立了专门的信息机构,也有信息化人才队伍;67.4%的企业建立了基础性管理信息系统、尤其是财务管理信息系统;89%的企业接入了互联网(Internet)。也有像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兖州矿业集团公司、长安汽车(集团)公司等全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先进典型和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区、“光谷”等一些数字化企业。但全国真正实现经营活动数字化和经营数字化产品的“数字化企业”并不多。问卷显示,虽然国家重点企业和地方骨干企业已经上网,大部分企业还建立了自己的内联网(Intranet),但只有36%的被调查企业全部或部分建立了企业综合性管理信息系统,24%的能够运用电子商务系统(EC),企业信息化标准规范应用的水平还很低。这些都成为制约我国企业应对经济全球挑战、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一大瓶颈。除此之外,国内大部分企业的信息处理和传递还处于模拟信号阶段、甚至于纸介质手工阶段。数字化和网络化是反映当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我国企业数字化程度还不够高,更没有普及,它必然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使优势企业的优势难以发挥,陷入“企业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陷阱,一般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劣势企业更是惨遭淘汰。
二、实行信息化管理,迎接我国企业跨跃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打造数字化企业,实现我国企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首先应该从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入手。实行信息化管理,是建设信息化企业的基础。目前,我国企业大部分还处于机械化、半机械化阶段,信息处理与传递的手段还比较落后,工业化还没有完全实现。现在又面临着国家经济由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型和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战略任务,如果让企业按部就班地由半机械化向机械化过渡,完成传统工业化,再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过渡,实现新型工业化,这必然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不仅要被信息时代抛弃,还会使本来相对落后的企业经济在全球企业发展中沦为“第三世界”,更不用说如何与世界接轨,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了。
跳出以上困境的惟一出路,就是要抓住当今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以及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和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加快我国企业的体制改革和信息化建设步伐,制定跨跃式的企业发展战略。
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过渡的企业跨跃式发展战略,是我国企业发展战略的首选。企业发展战略是对企业长远运作方向与目标的筹划与安排。环境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外生变量,企业战略总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浙江义乌就做了很好表率。义乌虽然只是个县级市,但其小企业和全国小商品市场基本实现了信息化管理,能够利用国内外远程物流与快递电子信息系统实现本市商品的全球采购和远程配送以及利用国际信用卡联盟和银行自动结算系统进行资金结算与融资。因此,要使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具有竞争力,成为成长型企业,抓紧制定企业跨跃式发展战略是关键。国外有位管理学家指出,企业在某一阶段有效的管理惯例,也许会导致下一阶段危机的出现。我国一些企业习惯于机械化、半机械化时期的管理观念和做法,在信息化时代,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还用过去的老套路去管理企业和处理现在的问题,肯定会遇到许多挑战和危机。所以,作为一个成长型企业,与其守住过去机械化、半机械化的习惯做法不放,还不如抓住机遇,赶快引入信息化手段和方式,对机械化、半机械化的管理模式进行再造,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跳跃”。
三、以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促进我国企业效益增长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目标,但现在离这个目标还有较大的距离,必须继续努力和稳步推进。为此,应继续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并重,“一个都不能少”
目前,我国企业面临两大主要任务,一是继续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苦练内功,发展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二是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化企业,以信息化管理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这两个任务是相辅相成的,其中改革发展既是基础,又是目标,信息化是推动力。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应首先完成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建立合理的产权制度构架,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形成责、权、利相协调的企业运行机制;然后,要制定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引进信息化手段和装备,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以技术创新和信息化管理创造企业资本与利润双可持续增长的业绩,跳出企业“边际报酬递减”的陷阱。
二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应该搞好总体规划,切忌盲目无序发展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统筹兼顾,精心安排。这里又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全国、地方企业信息化建设应做好总体规划,二是企业本身的信息化建设要做好总体规划。从全国来说,应制定全国及地方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有计划、有重点,先指导国家重点企业、地方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搞好试点,再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从企业本身来说,应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制定分三步走的战略:首先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建立基本资源体系的信息化,解决一些局部但非常关键的企业管理问题;其次是整合企业信息系统,进入ERP阶段,通过信息集成与系统藕合将企业大部分活动纳入信息化处理,以降低成本和提高企业管理效益;再次是将企业内联网与英特网对接,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采购和供应链的竞争,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内外市场信息资源,实现企业交易信息处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以实现资本和利润的可持续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切忌缺乏总体规划,各部门各自为政,根据各自的需求,引进不同的应用系统和供应商。这样看起来企业信息化建设大家都在动手,而且搞得轰轰烈烈,实际上却容易造成重复投资,系统与系统之间不兼容、信息不能共享,只是一个个“信息孤岛”,最终导致企业信息不能集成,不能形成整体效应。
三是高起点,跨跃式推动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企业信息化建设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件耗时费钱的工作。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至今已经进行了十多年,但大部分仍然没有实现数字化企业和信息化管理,可见其难度之大。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加大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力度,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多引进和培育IT产业及经营数字化产品的信息化高端企业,发挥各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优势,促进高校、科研和企业联手,实行横向联合。有的可以直接引进国外最新应用系统和供应商,争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高起点,并实现隔代升级,以提升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在信息化建设投资方面,除了企业自筹和争取金融机构支持外,一些成长型企业可以引进创业投资和风险基金解决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问题。应充分宣传和展示高科技企业的业绩和经营效益,以这些数字化企业为样板和辐射源,通过它们的示范效应,向一般企业和周边地区扩散,成扇面推进全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四是企业自主、市场牵引、政府引导,奔向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