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血糖的护理范文

高血糖的护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2: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血糖的护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血糖的护理

篇1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外科病人的平均年龄越来越大,各种伴发疾病也越来越多,糖尿病病人也明显增加,高血糖与外科手术关系密切,对围手术并发症发生和术后病人康复均有一定影响。加强对患者围手术期的观察及护理是外科手术的关键。现就我院一年来外科住院病人中125例围手术期高血糖病人的情况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5例手术前后空腹血糖大于6.11mmol/L(正常3.90~6.11mmol/L)病人中,男性63例,女性62例。年龄25~88岁,平均61.2岁。平均住院时间为31.7天,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19.4天。入院前明确诊断糖尿病的有43例,入院后明确诊断糖尿病的有24例,手术后明确诊断的有2例(均为2型糖尿病)。无糖尿病病史但血糖升高者56例,这其中仅手术后血糖升高者14例。空腹血糖最高者为27.7mmol/L。

1.2 外科手术种类和伴随疾病

125例手术病人中,行普外科手术75例,骨科手术29例,胸外科手术6例,泌尿外科手术15例。全部手术病人中急诊手术为18例。

合并高血压病的有27例,病史最长的30年。合并心脏病的有11例,病史最长的30年。合并心肌梗塞的有1例。合并脑梗塞的有5例。伴有肝脏疾病3例。

1.3 治疗经过

病人入院后作必要的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尿糖、尿酮体、血糖、血电解质、血尿素氮、肌酐、肝功能、心电图、胸片等。对于血糖较高,波动较大,血糖下降幅度较快的病人每日查血糖一次。对于10例血糖较难控制的病人用微量血糖计每日测量七次血糖。

1.4 治疗结果

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有11例,尿路感染的有9例,并发切口感染的有11例。发生急性心功能不全有5例,发生应激性溃疡的有4例,腹泻4例。并发吻合口瘘1例。死亡4例,1例结肠癌伴严重心脏病及肺部感染死亡,1例胃癌晚期姑息性手术,1例贲门癌晚期姑息性手术,1例腹股沟斜疝嵌顿肠坏死伴弥漫性腹膜炎死亡。因胰岛素用量较大发生低血糖者有7例。低血钾(血钾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心理干预。糖尿病是终身疾病,患者又担心手术效果、手术后疼痛难以忍耐及切口愈合不好,病人易产生负性情绪,引起血糖改变,并对血糖的控制产生一定的难度,所以护士术前应耐心向患者讲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讲明不良情绪会影响血糖变化,及时给予疏导, 应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帮助患者调整稳定的情绪,树立信心,主动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2.1.2术前血糖调控与护理饮食控制。每天利用微量血糖仪监测患者三餐前和三餐后睡前手指末梢血糖。术前处理:69例明确诊断糖尿病的病人,予糖尿病饮食控制,其中需饮食加降糖药物控制的有18例,饮食加降糖药物仍不能控制需餐前加胰岛素的有16例。仅血糖升高者予适当饮食控制。需静脉补液者按1:3~6加用胰岛素。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头晕、心慌、乏力、大汗淋漓、脉速烦躁等低血糖反应,发现异常通知医生及时处理。教会患者掌握低血糖反应的处理方法,保证患者身旁随时备有糖果、糕点,以缓解低血糖症状。手术前将血糖控制在一定水平。并注意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方可施行手术。

2.1.3一般护理。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床上变动及功能锻炼,术晨常规备皮,避免备皮时刮破皮肤,并加强对患者的皮肤护理告知勿抓挠致伤,以免增加感染机会。可用温水擦洗。一般术前准备(1)保持口腔清洁,劝告病人禁烟、禁酒,禁饮咖啡,避免服用刺激性食物和药物。(2)加强营养易消化饮食,体质差者可静脉补充脂肪乳等营养物质,以提高病人手术耐受力。(3)胃肠道准备术前1天进流质饮食,术前l2小时禁食、禁饮水。术前常规留置胃管,使胃保持空虚,减少手术时腹腔污染。术前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2.2 术后护理

2.2.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妥善固定各种引流管并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各种引流液的色、质、量变化,及时做好各项护理记录。生命体征平稳者,6小时后协助取半卧位,有利呼吸和循环,保持腹肌松驰,减轻疼痛。要经常巡视病房,观察生命体征,伤口血运情况及有无渗出、有无低血糖前兆等不良反应。除腹部手术一般术后6 h患者可进食,但需严密监测血糖值。术后处理:术后禁食的有65例,禁食时间为1-25天,平均5.9天,静脉输注葡萄糖按1:3―6加用胰岛素,这其中有22例因禁食时间较长,予全静脉营养。术后可进食病人中,据情况给予饮食控制或饮食加降糖药物,饮食加降糖药物仍不能控制者予餐前加胰岛素,术后常规用广谱抗生素。

2.2.2预防并发症。由于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降低,手术耐受力差,术后心、肺、脑、肾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常人而且极易感染,因此术后护理重点是预防并发症。

2.2.2.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注意保暖、预防感冒.胃肠减压、禁食期问做好口腔护理,鼓励病人深呼吸和有效排痰,定时协助翻身叩背,必要时给予氧气雾化吸入,每天2次,以防肺部感染或肺不张的发生。

2.2.2.2压疮是卧床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给患者应用气垫床,以缓冲和减轻局部压强,达到预防压迫性坏死的作用。术后保持床铺整洁、干燥,注意保护局部皮肤,防受压过久,定时翻身,受压部位勤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防褥疮发生。

2.2.2.3术后保持导管引流通畅,固定牢固,术后保持胃管的有效负压引流,及时引流出胃内容物,防止胃扩张,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常规停留尿管,会阴每天擦洗2次,每日更换尿袋。鼓励多饮水,尿管定时开放以保持膀胱正常收缩功能。

2.2.2.4术后鼓励病人早期活动,以促进肠蠕动,防术后肠粘连,减少并发症。指导患者做腹部环状按摩以促进肠蠕动,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多进食粗纤维食物,采用缓泻剂等来预防便秘。

2.2.2.5术后保持手术伤口敷料干洁,执行治疗、护理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预防伤口感染。

2.2.2.6指导患者进行肢体的功能锻炼,促进血液循环,加强伤口的愈合。

2.3 出院指导

术后饮食据病情而定,而糖尿病病人的治疗须按时用药,因此.指导病人提高自我护理能力非常重要。首先,应教会病人定期监测血糖的方法,熟悉糖尿病控制标准。其次,要让病人明白饮食对控制血糖的重要性,使病人自觉遵守饮食计划,学会调整饮食结构,限制甜食摄入,血糖控制好。同时,更要病人了解应用降糖药后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方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全面的糖尿病知识宣教,使患者掌握病情的自我监测,自我护理及低血糖反应时的应急处理方法。最后,病人家属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医护人员应帮助家属更多的了解糖尿病的知识及术后的护理知识,让家属给病人全方位的支持与帮助。加强自我防护,适当活动,出院后坚持治疗,门诊随访。

篇2

[摘要] 目的 探讨危重症患者高血糖护理于血糖调控的效果。 方法 将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ICU病房收治的80例危重症高血糖患者分为观察组(有糖尿病病史)和对照组(无糖尿病病史),两组患者均给予胰岛素治疗,并给予护理与血糖调控。 结果 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院内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危重症患者;高血糖护理;血糖调控;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9(b)-0174-02

危重症病人各项生命体征均处在非常危险的边缘,是临床上非常危险的患者,患者随时都会出现死亡。在对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受手术应激、感染等因素的影响,患者很容易出现应激性高血糖,很有可能会导致病情恶化,需要医护人员高度重视[1]。现对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危重症患者高血糖护理于血糖调控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ICU病房收治的80例危重症高血糖患者分为观察组(有糖尿病病史)和对照组(无糖尿病病史),每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女性18例,男性22例,年龄45~65岁,平均年龄为(49.2±6.2)岁,其中呼吸系统患者14例,消化疾病系统患者6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8例,外科和外伤大手术患者7例,其他疾病患者5例。对照组女性19例,男性21例,年龄39~67岁,平均年龄(48.4±6.7)岁,其中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为8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为7例,呼吸道疾病患者为13例,外科手术患者6例,其他疾病患者6例。两组在年龄、性别以及病情等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血糖的控制 两组都采用胰岛素治疗。(1)胰岛素的使用:血糖值控制在7.8~10.0 mmol/L之内。当空腹静脉血糖在10.0~15.0 mmol/L范围时,采用短效胰岛素皮下注射;当空腹静脉血浆血糖大于15.0 mmol/L,选用持续微量静脉泵(在40 mL生理盐水中加40 U普通胰岛素,依据血糖值的大小控制静脉泵入速率)对血糖进行调控。(2)血糖的监测:选用电脑血糖仪测量胰岛素使用过程中的血糖变化。使用皮下注射的患者血糖测量频率为2~4 h/次,静脉泵的患者血糖测量频率为2~2 h/次,对于特殊患者(病情危重且血糖变化不稳定)血糖测量频率前期为30~60 min/次,待稳定后,可适当改变血糖测量频率,不低于4次/d。(3)血糖的影响:要格外注意影响血糖的各种因素,如患者的饮食、营养摄入、糖皮质激素药物的使用、降糖药使用后的协同作用等。

1.2.2 患者的护理 (1)对于危重患者的护理:实时监测并24 h记录患者的呼吸、血压、心率、瞳孔等生命体征值变化,避免水、电解质发生紊乱;做好对患者呼吸、循环、神经、消化、泌尿等系统的护理及防预并发症,做好导管护理。(2)对于高血糖患者的护理:定期对护士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培训,把控细节与难点。每日由责任护士负责进行血糖仪质控,确保其准确性;在进行末梢血糖测量时,需对未输液手的无名指选用针刺自然流出法进行采血,可以减少用力挤血引起血液稀释进而造成测量值降低;测量用血应弃去第一滴血,进一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外周循环不好的患者需测量静脉血血糖;正确掌握胰岛素皮下注射捏皮法要领,由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捏起皮肤,禁忌五指捏皮,防止注射入肌内;要严格控制胰岛素注入速率,防止血糖波动太大造成低血糖现象的出现。ICU重症患者常常不能正常表达自身状况,生命体征不稳定,容易忽略其低血糖表现。严重的低血糖可能造成危重患者各脏器功能的恶化,进而诱发医疗事故。胰岛素使用过程中,一旦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出汗、血压下降、心慌、呼吸浅快、脉搏快而弱的症状,需要马上进行血糖监测,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有效处理;对于使用胰岛素皮下注射及静脉泵治疗的患者,需严格床头交接班,定时查看注射泵运行状况及胰岛素用量,输注部位及患者个人体征反应(如皮肤红肿、脱出、出血、过敏及感染等);对输注部位进行管理,防止局部皮肤出现硬结、增生等;注重患者饮食的护理,对于血糖升高的患者要严格按照糖尿病饮食原则给予能量补充,对于昏迷的患者需通过鼻饲管输入特定的流食,还可匀速泵入肠内营养液,频率为1 000 mL/d,整个过程要严格控制营养液用量和滴速,防止血糖过高。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院内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无论既往有无糖尿病的ICU危重症患者都因其存在应激因素,故而常伴有高血糖症状,又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以及肠内肠外营养的摄入都将引起危重症患者的高血糖症状。有研究表明,ICU危重症患者的高血糖症状会加速患者的死亡及并发合并症。赵京阳[2]研究发现,重症患者进入ICU时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的概率高达97%,炎性介质和应激性高血糖变化呈显正相关关系,血糖升高炎性介质也会随之升高,而应激性高血糖和人体自身机体的免疫功能呈负相关关系[2]。

目前,专家学者及医疗机构常认可的ICU危重症患者血糖水平控制范围为7.8~10.0 mmol/L,其借鉴是AACE和ADA于2009年共同发表的危重症患者血糖控制目标标准。当患者血糖小于6.1 mmol/L或大于10.0 mmol/L时都属于不正常情况,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血糖调控。

研究发现,在高血糖的ICU危重症患者中,既往无糖尿病病史的外科ICU危重症高血糖患者的死亡率远远高于既往有糖尿病病史的ICU危重症高血糖患者。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死亡概率分别为15%和37.5%,其院内感染的发生概率分别为30%和50%,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

综上所述,结合对该院ICU危重高血糖患者的重症监护过程中数据值的研究,发现血糖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对于ICU危重症高血糖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具有很明显的效果,但是血糖的良好控制给患者带来的预后效果也不尽相同,这反应出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存在着个体差异,需针对不同的糖尿病患者选择不同的血糖调控标准。但血糖调控标准的研究需要大量的循证医学知识来验证。

[参考文献]

[1] 潘英彩.危重症患者高血糖护理及血糖调控对预后的影响[J].糖尿病天地,2013(1):24-26.

[2] 赵京阳.强化胰岛素治疗对外科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5):1052-1054.

[3] 鲍佳萍. 高血糖护理及血糖调控对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33.

[4] 任晓红,刘虹.血糖控制与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关系[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3):154.

篇3

【关键词】 胰腺癌;Whipple手术;高血糖;护理干预

胰腺癌和糖尿病的关系密切,糖尿病可以是胰腺癌的症状,也可能是胰腺癌的高危因素之一,胰腺癌病人糖耐量异常的发生率高达80%,合并糖尿病的占30%~40%,反过来,患糖尿病超过一年的病人发生胰腺癌的危险增加2倍[1,2]。

胰腺癌标准的Whipple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对机体内环境的影响大,其中包括引起血糖异常。胰腺手术引起血糖异常的原因包括胰腺手术的创伤引起机体产生强烈的应激,导致全身代谢和神经内分泌改变,造成糖耐量异常,出现应激性高血糖,手术应激也可以诱发潜在的糖尿病;同时广泛的胰腺切除,胰岛细胞不足,引发的糖尿病引起血糖的调控功能失常。术后高血糖造成组织高渗透性致细胞损伤和水电解质紊乱,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易发生感染,直接影响患者的手术效果和预后。并且由于术前血糖检查正常,而术后高血糖的发生往往比较隐匿,发现不够及时,容易发生高血糖酮症酸中毒昏迷的严重后果,甚至导致患者死亡[3]。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03年1月-2008年7月我科71例胰腺癌手术后康复出院的患者,总结21例出现术后高血糖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治疗结果分析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科2003年1月-2008年7月,收治行胰腺切除手术的胰腺癌患者71例,排除术前确诊糖尿病的15例,其余56例中入选术后高血糖研究。临床诊断胰头癌54例,胰体尾部癌2例。

1.2 诊断标准 术后糖尿病诊断标准根据1997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胰腺癌术后患者有糖尿病症状+空腹血糖≥7.0mmol/L,或者随机血糖≥11.1mmol/L,没有症状或者症状不明显者,不同天的2次血糖均高于糖尿病的诊断低值;或者有糖尿病症状,但空腹血糖在7.8~11.1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餐后2h血糖≥11.1mmol/L,并排除药物、其他部位肿瘤的影响,即可诊断糖尿病[4]。

1.3 纳入标准 术后高血糖研究纳入标准。患者既往无糖尿病史,术前空腹血糖

1.4 治疗和护理

1.4.1 手术 行经典的Whipple手术18例,胰体尾部切除2例,行保留幽门的Whipple术1例。

1.4.2 术后监护和护理 多功能监护仪监测血压、呼吸、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记录24h出入量;观察患者意识、呼吸深浅及频率、呼出气体的气味等。留置尿管的病人要做到尿道清洁,注意观察尿液颜色是否澄清,稀碘伏棉球擦洗尿道口2次。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并观察伤口局部有无红、肿、热、痛感染情况。

1.4.3 术后血糖监测 所有胰腺癌手术患者均于手术前、手术中、手术结束、术后2h、术后4h、术后8h,术后12h及术后24h监测血糖。术后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血糖监测频度。在血糖高于13.9mmol/L时每1~2h测血糖1次,血糖在8~13.9mmol/L时,监测血糖每4h1次,血糖降至正常后,每12h检测1次。

1.4.4 术后高血糖的处理 首先稳定生命体征和适当镇静治疗,减少术后应激。在此基础上对血糖>8mmol/L患者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一般剂量从0.1U/(kg·h)开始,逐渐降低血糖水平,根据血糖数值确定胰岛素用量,治疗目标为血糖控制在6~8mmol/L。

1.4.5 胰岛素注射 按医嘱合理使用胰岛素,输液过程中,加强监视,并告诉病人若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乏力、脉速等症状时要注意可能发生了低血糖反应,发生反应应立即进甜食、糖水。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改用胰岛素皮下注射专用针头,以减少注射器内残留胰岛素。注射胰岛素后,避免立即进行热水浴,防止因皮下注射的胰岛素迅速吸收而引起低血糖。

1.4.6 饮食指导 所有胰腺癌术前或者术后发生糖尿病的病人,予以糖尿病饮食。饮食要求:三大热量比为碳水化合物50%~60%,蛋白质12%~15%,脂肪10%~30%。

1.4.7 健康宣教 对伴发糖尿病的胰腺癌患者,宣教预防糖尿病知识和饮食预防,而术前无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则无糖尿病宣教。

2 结果

2.1 胰腺癌患者的血糖状态 56例术前无糖尿病的胰腺癌病例,术后发生高血糖的患者共21例,占37.5%,其中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龄63.2岁(48~80岁)。21例中7例符合术后糖尿病的诊断,占术后高血糖33.3%,14例为术后应激性高血糖,占术后高血糖66.7%(见表1)。表1 胰腺癌患者的血糖状态

2.2 胰腺癌病人术后感染并发症比较 将71例胰腺癌术后病人,按术前和术后血糖的状态分为四类,分析在切口、泌尿系和肺部发生的感染情况。无血糖异常的有35例,共3例发生感染,发生率为8.6%,切口感染、泌尿系感染和肺部感染各有1例。术前确诊糖尿病的15例,发生切口感染2例,泌尿系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总发生率为26.7%。术后发生应激性高血糖的14例,共发生2例感染,发生率为14.3%。术后发生糖尿病的7例患者中,1例发生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4.3%(见表2)。表2 不同血糖状态胰腺癌患者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比较

转贴于

2.3 不同血糖状态胰腺癌病人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本组病人以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无感染等并发症,予以出院。术后住院时间:35例未发生术后高血糖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0.4天,21例发生术后高血糖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4.3天,其中7例术后并发糖尿病平均住院时间为30.1天,14例术后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21.5天, 而术前确诊为糖尿病的15例胰腺癌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28.6天(见表3)。 表3 胰腺癌术后病人的平均住院时间

3 讨论

胰腺癌和糖尿病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关系。胰腺癌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肿瘤本身和阻塞性黄疸使得机体的应激能力下降,加上胰腺切除导致胰岛细胞的减少,使得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抵抗,导致术后高血糖和糖尿病的发生。 术后糖尿病的发生隐匿,易被忽视,而导致术后酮症酸中毒的发生[3]。糖尿病患者术后切口不愈及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因为高血糖严重影响机体的修复能力,削弱机体的抗感染防御功能,容易发生呼吸道、泌尿道和手术切口的感染[5,6]。近来的危重医学研究显示,术后应激性高血糖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术后积极控制血糖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7,8]。因此胰腺癌术后血糖的监测有助于减少胰腺癌围手术期的风险,帮助患者顺利渡过围手术期。本组中病人血糖规律监测,根据不同的血糖水平调节血糖检测的频度,无一例酮症酸中毒昏迷发生。本组胰腺癌术后发生高血糖的21例病例,予以小剂量胰岛素强化治疗并有效地控制术后血糖于6~8mmol/L水平,同时加强了并发症的观察和预防措施,有3例发生感染,发生率14.7%,低于术前糖尿病患者的感染发生率,但经过抗感染治疗和血糖控制后,都康复出院。

胰腺癌术后新发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容易波动,血糖调整比较困难。分析原因,可能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手术后机体往往有胰岛素抵抗,对胰岛素治疗往往不敏感。另外一方面,术前没有糖尿病病史,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不足,对饮食控制和胰岛素治疗的医从性不够。有些患者和家属对糖尿病认识不足,一味追求术后增加营养,而不控制热量摄入。从住院时间上可以看出,术后发生糖尿病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长于术前就有糖尿病的患者。提示对术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调整除了胰岛素治疗,更需要重视糖尿病知识和饮食预防宣教。比如患方和医护人员可以共同制定一份饮食计划,循序渐进地控制饮食。鉴于胰腺癌患者的糖尿病的高发生率,建议对所有胰腺癌手术病人进行糖尿病知识宣教,提高术前或术后发生糖尿病患者对饮食控制的认识,增强患者对血糖治疗的医从性,实现患者参与疾病的自我护理。

社会和心理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病和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9]。胰腺癌患者术前对手术的恐惧,本已精神高度紧张,加之术后并发糖尿病,会出现心理应激反应。并且胰腺癌术后伴发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相对较慢,并发症发生率增多,住院时间较普通的术后病人明显延长,患者手术后心理障碍表现为焦虑和厌烦情绪,严重者将发展到抑郁对治疗完全失去信心。因此护理上应重视心理护理,首先护士应掌握糖尿病护理、操作知识,结合不同患者特点,加强心理疏导,解除患者顾虑,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病人接受糖尿病病人角色转变的现实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因此,对于胰腺癌术后出现高血糖的患者,规律的检测血糖,及时发现糖尿病的发生,合理使用胰岛素,从护理的角度,加强糖尿病知识和饮食预防宣教,重视心理护理,从而减少胰腺术后血糖和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 杨飞,许樟荣,胡成伟,等.糖尿病对腹部外科手术的影响.中国糖尿病杂志,2002,10(5):268-272.

2 苗毅.糖尿病病人行胰腺手术时的围手术期处理.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2):89-91.

3 李济宇,全志伟.合并糖尿病急腹症病人围手术期处理.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2):91-92.

4 叶任高.内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22.

5 周瑞耀.糖尿病围手术期的内科处理.心肺血管病杂志,2002,21:184.

6 刘秀文.糖尿病患者及危重患者围手术期的血糖控制.中国医刊,2003,38:23-25.

7 Van den Berghe G,Wouters P, Weekers F, et al.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in the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N Engl J Med, 2001,345:1359-1367.

篇4

【关键词】胰高血糖素瘤;坏死性移行性红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289-02

胰高血糖素瘤是胰腺内分泌肿瘤罕见一种,它发生于胰岛A细胞,临床发病率低,发病率仅为0.5/千万[1],诊断困难,容易误诊,我科于2010-6-6从皮肤科转入一例患者,该患者以皮肤坏死性移行性红斑为主要临床表现,在皮肤科治疗效果不佳后,经CT检查和专家会诊诊断为胰高血糖素瘤,转入后积极完善各项检查,成功为该患者行了胰腺体尾切除术,经过医护的精心护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35岁,患者因反复全身皮肤红斑、水疱形成伴瘙痒3年余入院,当时入院后在皮肤科治疗,诊断为多形红斑,患者的头面,躯干见散在色素沉着,部分融和成片状,上附少许鳞屑,四肢见散在蚕豆大小水肿性园形红斑,部分中央可见色素沉着及小水泡,未见糜烂,渗液。患者在皮肤科做相关检查如皮屑真菌检查,电解质,肝功能,血脂,过敏原检查均正常。血糖检查异常空腹血糖为9.7mmol/l,中餐前血糖16.8mmol/l,晚餐前血糖12.8mmol/l,入院后给与抗过敏,止痒,抗炎等治疗。患者血糖高给与降血糖药物治疗。患者诉全身皮疹稍好转,水疱大部分干涸结痂,痒感仍明显。胰腺CT示;胰颈部肿瘤性病变。因胰腺CT异常请外科会诊后以胰腺肿瘤,糖尿病,坏死松解游走性红斑转入外科治疗,转入后积极完善各项检查2010-6-12 9:00-11:30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快速病检示:胰体尾胰岛细胞癌,行胰体尾切除术+脾切除术,手术顺利,患者在术后第一天即出现全身游走性红斑结痂,部分痂皮脱落,经过20天治疗,全身痂皮全部脱落,患者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患者因为全身皮肤多处破溃 ,形像有异于常人 ,有自卑心理,不愿与外界沟通,情绪低落,不善言语。护理人员应耐心向患者解释这是由疾病引起的,使其对自身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只要经过治疗是会恢复正常的,同时从语言和行为让患者感到安慰,消除自卑心理,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2 皮肤的准备;由于患者皮肤有大面积的皮疹,皮肤损伤,术前皮肤的准备很重要,首先静脉应用抗生素,外用药膏,如破溃处涂擦锌氧油,未破溃处氧感明显时可涂擦地塞米松霜剂,避免搔抓,以免造成新的创面。较大水疱应在无菌操作下用注射器抽出疱内液体,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用温水擦浴,忌用热水和肥皂水擦浴。同时告知患者穿宽松纯棉内衣,床单应平整,柔软,干燥,无碎屑,床边实行保护性隔离,防止出现皮肤感染加重,甚至全身感染。

2.2.3 术前常规禁食水12小时,术前晚灌肠,术晨,上胃管和尿管。

2.2.4 药物的护理;胰高血糖素直接影响糖蛋白.脂肪代谢,患者出现低氨基酸血症和缺锌,术前给患者补充锌剂和氨基酸。同时应用生长抑素抑制胰酶分泌,24小时持续泵入,注意保持静脉通道的通畅,防止药液外渗。

2.2 术后护理

2.2.1 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持续心电监护,如心率,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 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持续低流量吸氧,患者术后生命体征稳定。如出现面色苍白,烦躁或嗜睡,脉搏增快,血压下降,警惕是否有出血,应及时与医生联系,查明原因,予以处理。为了防止肺不张和坠积性肺炎,术后应尽早协助患者半靠位和帮助患者叩背,鼓励患者咳嗽以利痰液排出。

2.2.2 皮肤的护理;患者于术后第1天头面,躯干见散在色素沉着,部分融和成片,上附少许鳞屑,四肢可见圆形红斑,皮疹破溃处已干燥结痂 。告知患者不要靠外力去揭痂 ,让痂皮自然脱落,以免造成新的创面,患者尊嘱执行。护理人员每日进行扫床两次,床单每日更换,保持床铺清洁干燥。患者于术后第3天可见痂皮大量脱落,增加扫床次数。至术后5天,双下肢,臀部移行性红斑完全消退,术后2周皮肤红斑完全消失。告知患者每日清洗皮肤两次,用温水擦浴,用吸水的棉质毛巾,忌用太热的水和粗糙毛巾洗浴,忌用肥皂水清洗。

2.2.3 引流管的护理;患者术后腹部置有腹腔引流管2根,要严密注意腹腔引流管引流情况,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状,并做好计录。该患者尿管于术后第1天拔除,胃管于第2天拔除。 两根腹腔引流管于术后第一天引流出暗红色血性液体约200ml,于第2天引流出浅红色血性液体100ml,于第3天一根引流管引流量少于10ml后拔除,于术后第10天拔除第2根引流管。

2.2.4 血糖的监测;胰高血糖素瘤切除后患者容易出现高血糖和低血糖的变化,术后要严密监测血糖的变化,术后1-2天每2小时测一次血糖,做好记录,血糖异常时及时与医生沟通,采取措施。如该患者在术后出现高血糖,持续微量泵泵入胰岛素以控制血糖,使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

2.2.5并发症的观察 : 患者术后容易患者出现胰瘘和出血,胰廔多发生在术后5-7天,如引流管引流出清亮液体并伴有上腹部剧烈疼痛伴发热等,应高度警惕胰瘘的发生。为预防胰瘘,遵医嘱应用胰酶抑制剂,如善宁、思他宁、等争取最佳疗效。出血; 主要观察伤口敷料情况及引流管有无血性不凝固液体流出,结合生命体征,有无活动性出血可能。发生出血时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发生。该患者在治疗期间未出现并发症。

3 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后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易消化、富含多种维生素的饮食。同时要求患者按时复诊,了解疾病进展情况,有条件的应定期监测血糖和血象变化。按医生要求进行计划化疗方案:遵医嘱如氟尿嘧啶、链酞酶素、氮烯米胺[2]、讲解使用该类药物的作用、意义、配合方法及注意事项,和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取地家属配合,建立支持系统,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篇5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从2009年9月-2011年9月入住我院神经外科的320例危重患者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症状以及针对性护理研究。方法: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治疗方法,控制血糖,合理使用胰岛素。结果:320例危重患者出现应激性高血压患者180例,有效控制血糖患者140例,出现二次反复患者经护理干预治疗后得以血糖控制患者38例,无效患者2例。结论: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在应激情况下伴随高血糖症状是普遍常见的现象之一,进行合理的护理干预治疗结合强化胰岛素治疗可以有效的控制血糖升高,降低患者感染发生率以及增强身体机能的代谢均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以在神经外科临床治疗中推广,并值得学习。

【关键词】: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应激性高血糖;护理

神经外科危重患者长出现应激性高血糖。严重的疾病状态可以引起强烈的应激反应,从而导致机体痰中的物资与能量代谢受到阻碍,且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的病症结果与危重患者临床病理生理变化相一致,本文主旨研究从2009年9月-2011年9月入住我院神经外科危重患者伴随应激高血糖180例患者,以及进行血糖控制与有效检测的报道,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从2009年9月-2011年9月入住我院神经外科危重患者320例,且伴随有应激性高血糖患者180例,其中男性患者80例,女性患者100例,平均年龄68.5岁。入院前无高血糖病史患者20例,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血糖病症。

1.2 方法

入住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医院及时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成功率达100%;术后患者进行常规术后护理,对于出现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指导,强化使用胰岛素进行血糖控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学进行统计处理,且P

2 结果

320例危重患者出现应激性高血压患者180例,有效控制血糖患者140例,占77.78%,出现二次反复患者经护理干预治疗后得以血糖控制患者38例,占21.11%,无效患者2例,占1.11%。

3 讨论

3.1 神经外科出现高血压原因

神经外科患者出现高血压病症的原因主要与患者年龄高以及遭受感染、摄入糖份较大直接相关联,据相关医学资料调查显示,当患者年龄大于等于55岁换上高血糖的可能性每年都会增加34%的机率;另外肥胖症、糖尿病等等也是产生高血压的因素。

3.2 高血糖症状危害性

患者伴随有高血糖症状首先表现的是身体机体功能的降低,严重影响身体免疫力功能,导致吞噬细胞的吞噬杀手功能下降,并且微生物会在高血糖环境下快速的生长繁殖,极易导致患者出现感染现象,严重的危害生命。根绝医学资料报告显示,当人的体内血糖水平高于6.0~8.0mmol/L的非糖尿病缺血性中风患者住院病死机率会增加3成以上,且会直接毒杀脑细胞。严重高血糖患者导致全身浮肿,甚者身体各个功能器官衰竭,直至危害生命。

3.3 血糖控制护理措施

3.3.1 有效检测血糖值

采用快速血糖仪进行血糖测定,对患者进行指端取血前的皮肤消毒,待干后进行血分抽取,针深2~3mm,且血样成血珠豆里大即可。最高可取33mmol/L,高于则不准确。根据某医院实验室利用快速血糖仪进行血糖值监测实验资料结果显示,快速血糖仪进行血糖值监测具有准确性,可以在控制血糖中使用。

3.3.2 强化胰岛素的使用

医学上,胰岛素是控制血糖的最有效的药物。神经外科患者手术救治中,患者是不能进食任何食物的,当患者出现昏迷、感染以及器官功能衰竭时,进行静脉滴注强化胰岛素措施,保障血糖水平在7.0~11.5mmol/L之间,且进行1h测1次血糖调整,直到患者血糖水平稳定,可进行2h测1次血糖。如果胰岛素滴注速度改变,需重新进行血糖测试时间,当血糖变化速度在大于20mmol/L小于3.5mmol/L时,就需要每半小时测1次血糖。

3.3.3 防止患者出现低血糖现象

术后,医护人员需谨慎照看患者,缩短寻访间隔时间,尤其是护理人员需时刻进行患者血糖指标注意,做到1h测1次患者血糖,增加病房巡护时间,防止患者术后出现低血糖现象。根据相关医学资料报道,神经外科患者强化胰岛素进行血糖控制,若持续进行胰岛素输入,就会很大机率的造成患者低血糖的现象,但是总结两年的治疗经验发现,强化胰岛素治疗中,低血糖反复患者与反复低血糖发作患者相比较神经、心理功能以及生活质量都差别。所以,在滴注胰岛素的同时应该滴注糖和营养,定时进行血糖检测,以免发生低血糖现象。

4 结论

综上所述,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在应激情况下会伴随着高血糖的困扰,并且严重的高血糖现象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可能带来感染,严重者还可能危及生命,所以,应该进行血糖控制措施以及护理降低血糖,并定时进行血糖检测。但是,目前,根据医学资料调查显示,胰岛素滴注有利于降低血糖指标,并可以改善患者预后恢复情况。因此,强化胰岛素治疗以及护理有利于改善人体功能免疫以及代谢,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与学习。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R473.6;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5―1014―02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疾病,血糖过高不仅影响手术治疗,而且术后容易并发多种并发症危及患者的生命。2005年9月至2006年5月,我院采用H-TRON plus胰岛素泵对20例术前高血糖患者进行强化治疗,使患者的血糖能在较短时间内满意地得到控制,使手术得以顺利进行,促进了疾病的早日康复,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血糖较高、术前需快速控制血糖的住院糖尿病患者。本组共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38~65岁,平均51.5岁。均符合WHO诊断标准,其中,妇科疾病7例;骨科疾病5例;肛肠科疾病3例;眼科疾病3例,恶性肿瘤2例。

2 结果

按评定标准,3~7 d后,血糖理想控制(空腹血糖≤6.10 mmol/L)12例,血糖较好控制(空腹血糖6.11~7.22mmol/L)6例,一般控制(7.22~8.33mmol/L)2例,用泵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仅有l例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经及时处理后症状消失。

3 护理方法

3.1 置泵前护理

①健康教育:采用口头讲解或发放图片、请患者现身说法等形式开展健康教育,特别强调胰岛素泵快速理想降血糖的优点,使患者接受治疗,使血糖迅速得到控制,顺利进行手术治疗,②心理护理:在应用过程中,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如焦虑、害怕出现低血糖反应;担心发生故障,停泵后血糖再度升高等。针对这些心理问题,耐心地向患者讲解胰岛素泵的用法、优点、低血糖反应的症状及应对方法。告诉患者胰岛素泵输注更接近于健康人的胰岛生理分泌胰岛素,不仅快速控制血糖,并极大减少引起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停泵后不会引起血糖升高。

3.2 置泵后护理

①带泵的告知在患者开始带泵后,应详细告知患者有关注意事项:如洗澡时将泵脱开另外保管,沐浴后再接上;避免各种剧烈的运动,以免将泵摔至地上;不将泵弄湿或放入水中;不能带泵在强烈的阳光下直晒;特殊检查时,应将泵分离取下,检查完后再接上,防止胰岛素泵失效。②防止感染,首先要选择无红肿、无破溃、无皮肤病的部位置针,每天检查置针部位有无红肿、瘀斑、疼痛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更换置针部位。指导患者平时保持个人卫生,每天沐浴,更换干净衣服,保持皮肤清洁。⑧监测血糖,防治低血糖,在患者带泵后,须密切监测患者血糖,以了解胰岛素泵应用效果,医生根据血糖结果,随时调整基础输注量及餐前追加量,以便做出处理,低血糖与患者及家属对预防低血糖知识的缺乏有关。在患者带泵后,除了教会患者低血糖的有关知识,并注意患者有无头晕、出冷汗等低血糖症状。本组有2例患者出现低血糖,原因是没有及时进食和进食减少有关,经解释、处理后,患者的症状很快消除,并能纠正不良进食习惯。

3.3 停泵后的护理

篇7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患儿男53例,女36例,年龄7个月}3岁,均符合卫生部(现卫计委)颁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方案指南匀010版)所制定的重症手足口病诊断标准,其中EV71感染78例。所有患儿在采血前1d未使用大剂量激素,既往无糖尿病史。

1. 2监测方法全部患儿在入院时常规方法采集静脉血监

测血糖水平,在使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和胰岛素强化治疗期问使用微量血糖仪监测血糖。

1. 3治疗方法在有效治疗手足口病及并发症的基础上,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和血糖增高程度进行血糖调节,血糖控制标准6.7 m m ol/I。本组36例血糖水平7一8.5 m m ol/I,遵医嘱减少葡萄糖液的输入,使用微量血糖仪监测血糖,1次/2 h,6~8 h后血糖恢复正常。48例血糖范围在8.6} 14.3 m m n功,使用普通胰岛素0.1一0.2 u /kgh)静脉泵入,0.5~ 1 h监测血糖1次,血糖水平在8.5 m m。功卜后,改为2h测1次,血糖J恢复正常停比胰岛素使用,每4小时监测血糖1次。5例血糖16.1一20.3 m mol/L,普通胰岛素0.5一0.2 u/kgh)静脉泵入,血糖监测方法同前。

1.4护理1. 4. 1饮食护理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饮食控制应兼顾血糖水平及生长发育所需。手足口病重症患儿高热能量消耗增加,又因口腔溃疡疼痛拒绝进食导致能量摄入小足。营养师与主管护师应共同制定并合理分配每日所需能量、进餐次数,饮食以易消化无刺激半流质饮食为主,注意维生素的补充。对使用胰岛素治疗患儿应注意检查进食情况,昏迷患者应静脉和鼻饲补充营养,防比出现低血糖反应。

1.4.2正确测定血糖 血糖检测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血糖控制方案的制定和执行。快速血糖仪测定因其快速有效而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但在临床操作中很多因素影响其结果的准确性。血糖仪使用中应注意每次测量前核对试纸编码,试纸应注意避光防潮防尘保存,开启后尽快使用,避免失效川;皮肤消毒应使用75%乙醇,待干后采血笔刺入2~3 m m,让血自然流出,避免用力挤压采血部位;避免在输液肢体侧采血,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在患者疗效观察中,小能过分依赖血糖仪,应定期监测静脉血糖进行对比。本组测量末梢血糖部位均为无名指,采血进针深度2~3 mm,血珠成黄豆粒大小即可,血量小足可导致血糖值偏低,血量过多导致血糖值偏差叫。快速血糖仪测定范围33 m m of注超出范围时无法测出时血糖仪显示H igh,应立即抽取静脉血化验。

1.4.3胰岛素强化治疗时的护理有研究表明应激性高血糖水平越高病情越严重,预后越差,死亡率越高[a。近年来成人在应激性高血糖胰岛素强化治疗取得满意效果,但儿童胰岛素强化治疗是可导致血糖大范围波动,严重者将导致低血糖反应,因此小儿应激性高血糖多采用小剂量胰岛素治疗。在胰岛素使用期问密切监测血糖水平,每1~2小时监测末梢血糖1次,在病情稳定剂血糖平稳后4~6 h检测1次,并将监测结果及时报告医生随时调整胰岛素用量。1.4.4预防低血糖手足口病重症高血糖患儿在使用胰岛素降糖期问主要风险为低血糖。所以在治疗高血糖过程中要警惕低血糖的发生。手足口病患儿年龄小,小能准确表述自己感受,加上镇静剂的使用,使低血糖的症状体征小典型而小被及时发现导致严重后果。当血糖低于2.2 m m ol/l或长时问低血糖昏迷可导致神经系统小可逆损害。因此在胰岛素治疗期问应按医嘱监测血糖,注意补充营养液,同时注意低血糖的非特异性表现,如心率加快、多汗等,及时发现低血糖症状及时进行纠正。本组病例无低血糖反应发生。

1.4.5重视激素类药物引起的血糖及水电解质紊乱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对减轻脑水肿保护神经功能疗效显著,大剂量使用会使血糖升高,甲基强的松龙可使肺炎的发生率提高26%并延长PiCL监护时间。用药期问应密切观察药物小良反应,遵医嘱测量血糖及电解质情况,追踪检验结果,发现糖代谢紊乱及时纠正,同时应用胃薪膜保护剂预防应激性消化道溃疡的发生。

1.4.6预防感染明显的高血糖(1 1.1 m m ol/L)可引起白细胞抗感染能力卜降,还可致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神经细胞功能异常,损伤修复能力下降,加上各种侵入性操作患儿极易出现感染。因此要求医护人员及家属护理患儿前后做好手卫生,进行护理操作时严格无菌操作,防比交叉感染。密切观察体温变化,每2小时测量体温1次,体温高于39℃时遵医嘱进行物理降温,在使用冰帽过程中,注意足部保暖。

1.4.7病情观察手足口病重症患儿病情进展迅速,因此应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生命体征、意识情况及四肢末梢温度变化,对具有高热小退、高血糖、高血压、心动过速、呼吸急促、肢体抽搐、呕叶、四肢末梢湿冷等手足口病危重症独立危险因素的患儿加强护理观察,并制定预见性护理措施,降低死亡率。

2结果

本组病例均治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

篇8

【关键词】术前高血糖;胰岛素泵;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338-02

1 临床资料

观察患者75例,男45例, 女30例, 年龄 30~78 岁,伴发糖尿病的主要疾病包括不同部位的骨折、子宫肌瘤、肾结石、白内障、尿毒症透析病人做动静脉造瘘等。带泵时间 3~7天, 每天监测 8 段血糖(三餐前、三餐后2 h、晚上10点及凌晨3点微机血糖)。其中85.6%用泵患者在用泵后第2日8段血糖均比带泵前1日明显下降, 其中有56.9%血糖正常,86.5%患者第3天血糖下降到正常水平以下,血糖正常时间平均在用泵后(3.78±1.13)天,有3例患者在用泵后6天血糖正常,第8天得到手术。平均术前住院时间为(4.96±3.28)天。无一例严重低血糖发生。

2 护理体会

2.1 置泵前的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由于胰岛素泵是近年来开展的新技术,多数患者对此缺乏了解,加上担心血糖控制不理想影响手术时间,易产生紧张、焦虑和疑虑心理,怀疑胰岛素泵是否有效,以及担心每天24 h带泵会给生活带来不便或当泵发生故障时不知如何处理,还有部分患者担心由于带泵而导致住院费用增加,加重经济负担等,此时护理人员应耐心做好解释工作,讲解胰岛素泵的使用方法、作用及意义,介绍胰岛素泵的原理和基本操作过程,从而消除了高血糖的糖毒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介绍临床的治疗病例,同时还要重点介绍使用胰岛素泵可以避免每日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的痛苦,使生活更轻松自由,由于带泵可以快速平稳降糖,用最短的时间使血糖达到适合手术标准,减少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

2.1.2 胰岛素泵的准备 胰岛素泵又称人工胰岛,是一个由小型电池驱动和计算机芯片组成。芯片用于准确控制泵释放胰岛素的量,通过泵的作用使胰岛素经由泵容器相连的塑料细管连续不断地输入患者皮下组织,故操作前要检查仪器性能是否完好,电池电量是否充足,各管道连接是否正确,输注套管是否通畅,以便使药液能准确输入患者体内。

2.1.3 胰岛素的准备 提前2h从冰箱中取出短效胰岛素(诺和灵R、诺和锐R或甘舒霖R)置于室温(约25℃)下,避免因胰岛素遇热产生气泡,阻塞泵管。

2.1.4 装药 抽吸胰岛素时,将贮药器螺旋旋转,以利贮药器中胰岛素保护膜分部均匀。连接泵导管,缓慢进行排气,直到胰岛素从针头流出为止,检查是否滴漏,避免将湿的贮药器放入泵内而导致机械部分腐蚀;贮药器上的刻度标志向外,便于观察胰岛素余量,置泵前由医生计算好每日使用胰岛素总量、基础量及三餐前大剂量。护士根据医嘱设置基础量及餐前大剂量。

2.1.5 置泵部位的选择 置泵前指导患者沐浴、更衣、保持皮肤清洁,检查有无皮肤感染,如有异常应及时治疗,以防止置管部位发生感染。罗萍等认为[1]腹部首选,因腹部皮下输注胰岛素吸收快而稳定,可较好地控制血糖,避开沿腰带周围距脐5 cm区域内,更换注射部位时应与上一次相隔2~3 cm。如果腹部因为手术、妊娠等原因不能入针,可以再选择其他柔软、方便的部位,如上臂、大腿、臀部等地方[2]。避免将注射部位选择在多骨的部位、瘢痕处、皮带下或其他容易被衣服摩擦诱发感染的部位。

2.1.6 置泵方法 置泵时指导患者取平卧位或半卧位,松开腰带暴露至下腹部,用75%酒精消毒皮肤2次,消毒范围10cm以上,(注意:胰岛素注射不要用含碘消毒剂,任云霞等[3]认为:应用75%酒精消毒,其理由是:胰岛素属于蛋白质,用碘伏或碘酊消毒可能影响胰岛素的活性。)左手捏紧皮肤,右手持针,按下针头,快速刺入皮下,用3M透明胶布固定牢固,即完成置泵过程。

2.2 置泵后的护理

2.2.1 置泵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置入胰岛素泵的患者,护士应每班检查注射部位针头有无脱落,软管有无扭曲、打折,输注装置是否通畅,并观察皮肤有无红肿、出血、感染及过敏反应等情况。本组患者中有1例患者护士在检查中发现注射部位针头脱落,经查明原因后及时告知医生另选部位重新穿刺,从而对治疗未造成明显影响。

2.2.2 护士每次输注胰岛素时,输注前后观察胰岛素剩余量,并密切观察胰岛素的泵入过程,待输入完毕后护士方可离开,以确保胰岛素顺利输入体内,防止因机器故障而导致输入失败,影响治疗。

2.2.3 胰岛素泵的携带 一般患者选择将泵放予衣服口袋中或者使用胰岛素泵的专用袋挂于头颈,睡觉时可放在睡衣口袋里或枕头下面,做到泵不离身。特殊检查如CT、MRI等有强大磁场的环境中,检查前用快速分离器将泵取下,检查后再安上。崔芳等[4]认为,虽然胰岛素泵具有防水功能,还是不建议病人带胰岛素泵洗澡。 因为水温过高对胰岛素稳定性会造成破坏,置泵期间患者若要洗澡,可从快速分离器处分离,待洗澡后立即接上,但要注意安装软管前要用75%酒精消毒接口,以防感染。

2.2.4 加强血糖的监测 使用胰岛素泵的治疗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仍会有少数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若不及时发现并处理,也会导致严重后果。因此置泵期间应注意监测8段血糖,包括三餐前30 min、三餐后2 h 及晚上10点及凌晨3点的血糖,为医生调整胰岛素剂量提供依据。本组患者中有1例患者在血糖监测中发现血糖偏低,但患者无任何自觉症状,另1例患者出现心慌、头晕、出汗等低血糖症状,经进食后症状均缓解,医生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胰岛素的用量,避免血糖的波动。

2.2.5 报警处理 置泵后如泵发生故障时会自动报警,护士应仔细检查输注导管,判断有无软管堵塞、折管等情况;检查胰岛素泵内的剩余胰岛素量,输注液是否用完;电池量是否充足等,护士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解决。防止泵管阻塞,泵管通畅是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保障。识别泵管堵塞的方法:原剂量胰岛素泵入后血糖偏高;追加胰岛素用量后,血糖仍继续升高;检查储药器内残药量与屏幕显示不相符;检查管道接口及注射部位有渗漏,排除其他原因,应考虑泵管堵塞[3],此时应及时更换泵管另选部位重新穿刺。

3 加强健康知识教育

加强糖尿病知识宣教及饮食护理,是保证胰岛素泵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向病人宣传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知识能促进他们选择接受胰岛素泵强化治疗[5],带泵前向患者宣教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日常保健,血糖监测、运动疗法等。特别强调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应保持高纤维、低碳水化合物、低脂肪饮食,且需定时定量,不可随意加餐。每次注射餐前大剂量胰岛素15~30min后必须进食,以防发生低血糖。

4 小结

通过对75例术前高血糖接受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患者进行心理、置泵前后及胰岛素泵等各方面的综合护理,使用后患者的在短时间内将较高的血糖水平平稳地降低到适于手术的要求,取得了满意效果。胰岛素泵治疗虽然能较快达到理想的血糖水平,但治疗期间的护理极为重要,为了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减少危险性,仍有赖于更全面、仔细的观察及护理。

参考文献:

[1] 罗萍,糖尿病病人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护理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7(14)

[2] 何玲.胰岛素泵患者的日常护理.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6(1):3.

[3] 任云霞,吴新花,吴三妮.应用胰岛素的注意事项.齐鲁护理杂志,2006,12(4):676-677.

篇9

【关键词】 糖尿病;出院;高血糖;护理干预

随访Ⅰ糖尿病和Ⅱ糖尿病患者421例,发现162糖尿病患者发生高血糖,其发生率较高,约占38.4%,高血糖的发生率与年龄、分型、依从性、所患的并发症的多少有关,高血糖的后果不仅加重糖尿病的病情,而且可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甚至造成死亡。现对我科2008年8月至2010年11月出院后随访的糖尿病患者421例中,对发生的162例高血糖患者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预防性护理干预。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Ⅰ型糖尿病38例,Ⅱ糖尿病患者124例,年龄6~86岁,病程6个月~28年。合并症:糖尿病足14例,视网膜病变31例,高血压29例,肾脏病变34例,脑血管病变19例,神经病变37例,感染性疾病8例。其中胰岛素治疗73例,单用磺脲类11例,磺脲类+双胍类46例,磺脲类=a-糖苷酶抑制剂32例。

1.2 监测毛细血管血糖值:11.2~24.3mmolL,平均比正常值高4.2~17.3 mmolL,出现高血糖症状,加降糖药或胰岛素微量泵降糖后症状缓解。

1.3 临床表现

58例患者无明显症状,104例患者不同程度出现自觉口渴、多饮、多尿较前明显、乏力、头晕、视物模糊、食欲下降、皮肤瘙痒等。

1.4 治疗与结果

162例患者均在随访时随机监测毛细血管血糖或出现症状时监测血糖时发现。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其饮食、运动、口服降糖药或静脉滴注短效普通胰岛素6~12u+0.9%NS100ML或胰岛素微量泵注射0.9%NS50ML+短效普通胰岛素20~50u,以10~25 ML小时静注,每小时监测微量血糖值。经调整或用药后血糖均下降,好转,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2 原因分析

2.1 药物因素

当糖尿病患者一定程度上控制血糖后,口服降糖药一般在附近的药店买,不清楚其生产厂家不同所造成的影响,再有的情况就是厂家、剂量相同但价格便宜与正规医院不同的冒牌产品,部分患者以为血糖平稳或正常一段时间后,没有经过咨询医生而自己减少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的剂量。本组162例患者中占 78例。

2.2 饮食因素

饮食治疗是所有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是糖尿病病程中任何阶段预防和控制糖尿病不可缺少的措施。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疗法强调控制总量,定时定量进餐,合理分配3或4餐的热量。但本组糖尿病患者不同程度地增加餐的总热量或吃甜食等,本组高血糖患者占46例。

2.3 运动因素

运动疗法的糖尿病治疗的手段之一。减少运动量和运动时间错误是本组老年糖尿病的特点,主要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一种或多种合并症减少运动或难以运动引起的。本组发生高血糖患者占38例。

2.4 年龄因素和自我效能差

Ⅰ型糖尿病患者中,年龄6~14岁,Ⅱ糖尿病患者58~86例,可见,年龄偏小或偏大的两组年龄段的自我效能差较差[4]。

2.5 不重视血糖的自我监测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部分患者未能根据出院后的建议进行血糖监测,当监测的血糖正常一段时间后,认为没有必要经常监测血糖,加上自觉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故不重视血糖的自我监测的患者占了本组39例。糖尿病治疗过程复杂难以坚持 糖尿病治疗是系统的连续过程,多数患者认为难以坚持,但由于病程漫长,治疗复杂,还有长期的药费费用,让部分患者心理出现焦虑、忧郁等情绪。

3 护理干预

3.1 使用药物指导

建议患者到正规的医院就诊买药,减少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的剂量时必须咨询医生。怕麻烦和便宜药导致血糖升高在我们基层面向农村病人比较多见。

3.2 饮食指导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让患者及家属了解饮食的重要性和要求,熟悉食品交换法,并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重新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每餐的时间、食量相对固定,饮食量和药量保持平衡,在进餐多或进甜食时,对进餐的总量要适当减少或增加药量。

3.3 运动指导

本组部分年老的糖尿病患者多数合并有一种或多种合并症,如心脑血管方面的并发症,经常会有意无意地减少运动,指导其合适运动强度的运动,并以有氧运动为主,如散步打太极拳等,其中步行及做轻体力的家务是容易坚持的最好方法。以简单易行、容易重复、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为原则。

3.4 加强自我管理效能和家庭成员支持

年龄偏小或偏大的两组年龄段的自我效能差较差,需加强自我管理的意识,认识糖尿病虽然是终生性疾病,但自我管理加强了,它可以平稳的控制血糖,从而大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优化生活方式。进行家庭干预,建立家庭支持系统 糖尿病患者控制疾病,离不开家庭支持[2]。让家属参与到患者的治疗和监测中,使患者的家庭建立起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有力的支持系统

3.5 血糖的自我监测

血糖的监测是最常用、最可靠的病情监测方法,经常按每日6次或3次或隔日一次的空腹学糖或餐后血糖的监测。这样可及时了解自己的血糖情况,如发生高血糖或低血糖时可以尽早调整用药、饮食和运动等,让患者知道血糖监测的必要行。

3.6 心理干预及加强宣传

乐观稳定的情绪有助于患者内环境的稳定。而焦虑会引起一些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从而拮抗胰岛素引起血糖升高[3]。通过心理干预,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加强糖尿病防治知识的学习和健康教育[1],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并向患者如出现高血糖时的主要表现和如何处理。以减少其带来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 侯玉华.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和社区护理干预探讨.国际护理杂志,2006,25(3):183-185.

[2] 孟昕.糖尿病教育的进展.中国实用护理学杂志,2007,23(6):27-28.

篇10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高血糖;治疗;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53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840-02

急性胰腺炎是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临床以急性上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和血胰酶增高等为特点[1]。我们在患者住院后对其加强血糖监测、采用胰岛素微量泵控制血糖及其他综合性治疗措施,患者血糖控制良好,并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总结出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我科共收治急性胰腺炎伴发高血糖患者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龄38-76岁,平均年龄48岁,主要症状:中上腹痛、发热、血尿淀粉酶升高,经腹部CT、B超等检查确诊,轻症30例,重症5例,入院时均无糖尿病史,空腹血糖为12.8-23.2mmol/L,平均15.6mmol/L。

1.2 治疗方法 采用短效胰岛素(10ml:400U)50U+生理盐水50ml,每1ml溶液含胰岛素1U,使用微量泵控制剂量,单独静脉通路给药,根据血糖值调节胰岛素剂量:血糖值>31.0mmol/L,胰岛素8-10U/h泵入维持,半小时至1小时监测血糖;16.0-31.0mmol/L,胰岛素4-6U/h,1-2小时监测血糖;12-15.9mmol/L,胰岛素2U/h,4小时监测血糖;8-10mmol/L,胰岛素以0.5-1.0U/h泵入维持,6-8小时监测血糖;最终将血糖目标控制在4.4-6.1mmol/L。病人病情好转,恢复进食后根据血糖监测情况给予餐前30min皮下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部分患者胰腺功能恢复,可停用胰岛素或降糖药物。

1.3 护理措施

1.3.1 病情观察 严密监察生命体征、心率、血氧饱和度,腹痛性质、范围、持续时间、腹胀情况,若出现烦燥不安、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少尿或无尿、腹痛加剧,提示休克发生,应立即通知医生准备抢救物品进行抢救。

1.3.2 用药护理 遵医嘱给予抗炎、抑酸抑酶、纠正电解质平衡、控制血糖、肠外营养补充能量等综合治疗。胰岛素的配置要准确,用1ml注射器配上5ml注射器的针头,按医嘱剂量准确抽吸,注入输液瓶后应充分摇匀,胰岛素配制液的使用时间不宜超过4小时。用快速血糖仪监测。根据血糖结果调整胰岛素的滴速和监测时间,使24小时的血糖波动在8-12mmol/L之间。妥善固定输液,维持静脉通道的通畅,严防留置针扭曲、脱出或堵塞。使用微电脑输液泵控制胰岛素的输注速度,调节胰岛素用量时不宜大起大落,且不能从使用通道内推注其它药物,以免引起血糖水平波动。如在胰岛素控制期间出现头晕、恶心、大汗淋漓等低血糖反应,应暂停胰岛素,并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1.3.3 基础护理 急性胰腺炎并发高血糖的患者感染的几率增大,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感染;加强皮肤护理,防止褥疮的发生。

1.3.4 防止低血糖发生 胰岛素的副作用之一就有低血糖反应,其典型症状表现为强烈饥饿感、心慌、手抖、出汗、头晕等,立即监测血糖,确实是低血糖时应立即停用胰岛素,静脉注射50%葡萄糖40-60ml,必要时可静脉输入10%葡萄糖水。

1.3.5 心理护理 由于腹痛、腹胀、长时间的禁食和安置各种管道带来的不适引起病人焦虑、烦躁不安,有些病人还因为缺乏相关医学知识而产生恐惧心理,特别是部分病人由于经济负担重出现抑郁心理,因此针对不同的心理状况,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对患者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对持无所谓态度的患者,要强调疾病的严重性,使其高度重视;对过度紧张焦虑的患者,给予不断的安慰和鼓励,及时了解患者所需,稳定其情绪;对抑郁的患者,我们要与之多接触多交流,更多地关心和关注他。创造舒适、安静的治疗环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1.3.6 健康教育贯穿始终 帮助患者和家属掌握有关疾病的病因、诱因、预防、治疗和护理知识。特别要做好出院指导,不要过度劳累,绝对禁酒和减少高脂肪餐,可从低脂、低蛋白、低糖的清淡饮食逐步恢复到正常饮食,根据身体恢复的程度适当从事轻体力工作。出现症状及时就诊,防止胰腺炎再发。

2 结果

33例病人病情得到控制,血糖恢复到正常水平4.4-6.1mmol/L,治愈出院,2例患者病情加重转上级医院治疗。通过及时合理地应用胰岛素,严密的血糖监测,细致的护理,本组无一例发生低血糖、褥疮、口腔感染等并发症。

3 护理体会

急性胰腺炎时,机体应激状态致高代谢、胰岛素抵抗及应激性高血糖,加之胰腺内分泌功能紊乱,容易发生高血糖,其发生率高达40%-90%[2]。血糖水平与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有关,故血糖明显升高应视为是反映急性胰腺炎时自身坏死范围、程度以及由此导致胰腺内分泌障碍的程度,甚至功能衰竭的重要指标[3]。

对急性胰腺炎并发高血糖患者,我们在进行胰腺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尤为重要的是依据病情变化对血糖进行监测,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同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及时协助医生调整胰岛素的用量及糖水的浓度与剂量,观察用药反应,如有低血糖反应要及时处理。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心理护理,这对病人的康复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经过这些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后,急性胰腺炎并发高血糖患者病情可得到控制,可以将胰腺炎并发高血糖的损害减少到最低程度,进而促进患者的康复,缩短病程,减少费用,从而促进病人的康复和提高病人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466.

篇11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高血糖;护理

1  临床资料

    近两年我院收治重型颅脑损伤病人96例,年龄18~72岁(18岁以下未录入),平均42岁。其中男性62例,女性34例。伤前均无糖尿病史。损伤类型:单纯脑挫裂伤23例,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36例,单纯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26例,原发性脑干损伤7例,弥漫性轴索损伤并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脑肿胀4例。病人入院后即测血糖,空腹血糖在3.9~6.1mmol/L时,遵医嘱用中和量胰岛素。> 6.1mmol/L时增加胰岛素泵入,起始量2u/h。血糖>12mmol/L起始量4u/h。泵入过程中监测血糖,一般使用7~14天,停用前应逐渐减量。血糖值<3.9mmol/L 停用,<3.5mmol/L时立即静注5%GS并继续监测血糖。本组病人血糖值7.3~36mmol/L.强化胰岛素治疗后77例控制良好。19例控制不良,血糖在11.1~28.9mmol/L,并发肺部感染34例,颅内感染2例,泌尿系感染3例。

2  护  理

2.1  密切观察病情,积极治疗原发病,消除应激原  重型颅脑损伤病情重笃,复杂多变。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每0.5~1小时1次并记录动态变化。监测颅内压,输液应用脱水剂,控制液体出入量。烦躁不安病人适当制动, 必要时泵入安定、力月西等。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每小时听诊肺部呼吸音1次,实行定时胸部理疗。保持大小便通畅,去除一切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早期预防、早期发现脑疝先兆症状,及时解决脑中线移位带来的脑损伤。有研究表明,1周后持续高血糖的患者同颅脑损伤本身有关。这部分患者病灶以中线为主或中线结构偏移明显,有些虽经手术治疗,中线结构有部分回移,但由于中线结构的受压、缺血时间长及术后中线复移过程中中线结构受损伤,特别是下丘脑。另外1周后伤者常由于原发病较重,昏迷深而出现继发肺部感染,刺激交感神经和丘脑、脑垂体,使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比值增加。造成糖原异常消耗,糖利用障碍,胰岛素抵抗,内生糖大大增加[5]。这些是产生持续高血糖的关键因素。所以早发现、早控制或解除中线结构的损害,是改善血糖控制难度,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2.2  准确动态监测血糖,正确及时处理高血糖

重型颅脑损伤均有程度不一的高血糖, 24小时内血糖值高低有助于判断颅脑损伤的程度。给临床提供重要参考依据。1周后难以用药物控制的高血糖对患者预后构成威胁[6]。通过血糖控制与否判断脑损伤病情是否好转。动态监测和控制血糖至关重要。胰岛素的使用越早越好。入院首次血糖后即胰岛素泵入进行强化治疗,阻断高血糖所引起的机体损害。并运用APACHEII评分个体化指导胰岛素用量。评分越高血糖监测越频。个别患者需要每0.5~1小时测1次,评分越高胰岛素用量越大,胰岛素和糖的比例1u:6g~1u:1g;评分越高胰岛素使用时间越长,为1天~1个月。一般使用7~14天。停用前应逐渐减量。本组52例病人血糖4mmol/L者伤后早期使用平衡盐、林格氏液、等渗盐液(严格控制液体中糖的输入),严密监测血糖,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使血糖得到控制。

2.3  营养支持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处于昏迷状态,均采用鼻饲法,每日鼻饲流质食物。食物品种为匀浆膳、混和奶或能全力。为避免血糖波动均给营养泵匀速泵入。并密切观察病人有无腹胀、腹痛、腹泻等不适。运用APACHEII评分指导病人总热量。评分越高,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总热量的补充应比公式计算值偏少。15~25分时,补充公式计算值总热量的90%;25分时,补充公式计算值总热量的70%~80%为宜;糖占总热量的比例可调整为40%左右[7]。应用影响血糖浓度的药物时注意用药剂量和间隔时间与血糖变化关系。增加非糖类供能如氨基酸、白蛋白、脂肪乳。增加蔬菜水果汁的摄入量。使血糖的调控更为平稳。本组好转率较高,为及时处理和控制高血糖的结果。

2.4  重视低血糖的防治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应激高血糖危害大是临床医生关注的重点。但勿忽视血糖过低造成脑缺糖后更加严重而持久的损害。本组2例出现低血糖反应,出现出冷汗、手抖、躁动不安、呼吸浅快、血压下降、脉搏快而弱,SpO2下降。快速测血糖均低于3.0mmol/L,立即停用胰岛素。遵医嘱静注50%GS50ml,症状缓解。分析原因,胰岛素用量过大或病情稳定之后未及时减量。颅脑损伤低血糖超过6小时,会加重脑缺血缺氧,脑水肿等恶性循环的过程。因此使用胰岛素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出现低血糖征象,应立即停用胰岛素,纠正低血糖,阻断脑缺糖引起的损害。

2.5  警惕高渗性昏迷的发生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应激性高血糖与近期预后呈负相关。入院时血糖无明显增高,经控制后忽视监测。部分病人随病情恶化血糖再度升高或发生迟发性高血糖。出现皮肤干燥,眼球凹陷,震颤,舌干唇裂,局限性或全身性癫痫样抽搐,进行性意识障碍至昏迷等脱水和神经系统症状。化验检查血糖高,但没有明显的酮症酸中毒等特点。立即通知医生。护理人员在观察病情时发现有不明原因的意识障碍加重或伴有局限性发作的癫痫样抽搐,同时伴脱水症状时,应高度警惕高渗性昏迷的发生。急复查血生化全套。以便于早发现早治疗。

篇12

【关键词】

血糖;护理管理;小组;知识;作用和效果

作者单位:650051昆明市延安医院

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随着发病率的逐年上升, 其防治和管理工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不同形式的糖尿病知识学习班、讲座的广泛开展,使内分泌专科护士的血糖管理知识得到较大提高,但是由于糖尿病的并发症涉及多个专科,患有各系统慢性并发症的患者也越来越多地收入全院各个科室[1],非糖尿病专科护理人员由于专科知识相对缺乏, 使得护理这类患者成为一个难点及盲点,为了管理好每一位糖尿病患者,以及有糖尿病病史或入院血糖筛查异常的患者,为他们提供优质的糖尿病专科护理,普及糖尿病专科知识,提升我院护士的糖尿病护理水平,我院于2009年6月成立“血糖护理管理小组”,负责全院护士血糖管理知识的教育和更新,现将组建小组的作用及效果汇报如下。

1 成立血糖护理管理小组

邀请内分泌科主任及副主任担任专家顾问,护理部主任担任组长,内分泌科护士长担任副组长,小组成员82名,分别来自全院各临床科室,由各科室护士长,1~2名护理骨干组成。

2 调查临床护士对“血糖管理相关知识”掌握程度

血糖护理管理小组成立初期,设计“血糖管理相关知识问卷调查表”,调查全院临床护士对血糖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查内容涉及血糖知识来源、空腹血糖值正常范围、饮食、运动、治疗以及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等方面。通过调查发现,部分临床护士对血糖知识了解比较肤浅或掌握很不够,分析原因,主要有:①糖尿病研究近年来发展较快,随着新技术、新项目的不断涌现,糖尿病知识在教科书里略显贫乏,仅凭教科书上学到的相关知识已不能满足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②护士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较少,即使是为护士举办的培训班也过于强调专科性,客观上给大家造成一种误解,普遍认为有效控制血糖,获取糖尿病新知识属于专科护士应该掌握的内容,因此重视度不够。但是糖尿病与多种疾病常常互为因果,其对人体的影响,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只要血糖一高,全身多个器官会逐渐出现变化,引起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直接影响疾病的转归,所以临床护士有必要通过“血糖护理管理小组”形式,全面提高血糖管理相关知识,从而提高糖尿病专科护理水平。

3 组织培训

针对临床护士对“血糖管理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调查结果,制定培训计划,以糖尿病的基础知识为主,以提高糖尿病小组成员本身的专业素质为目标,将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如:糖尿病的基本概论、饮食误区,胰岛素的概论、发展、不良反应及初步的调节方法、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及处理,胰岛素笔的正确使用,动态血糖仪的工作原理及如何安装等)有计划地传授给小组成员,使小组成员了解血糖相关知识,了解国内外的专科发展动态;小组成员之间结合专科特点进行糖尿病知识学习,再指导本科内的护士, 以一带十,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在全院范围内提高提高临床护士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及糖尿病专科护理水平。

4 培训效果评价

我院自“血糖护理管理小组”成立以来,共进行四次专题理论授课,小组成员到课率达到75%以上,每次授课前后均对小组成员的血糖管理知识水平进行考核,总结分析小组成员对“血糖管理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并以此为根据确定下次培训内容。考核结果统计如下。

表1

血糖护理管理小组成员到课率对比

培训内容培训人数到课率(100%)

一、院内血糖管理82100

二、院内血糖监测的安全与精准7692.7

三、胰岛素注射装置的临床应用6579.3

四、胰岛素治疗新进展7996.3

表2

血糖护理管理小组成员培训前后考核成绩对比

考核内容

培训前培训后

答对人次(人)正确率(100%)答对人次(人)正确率(100%)

第一次培训(82人参加)

1、空腹血糖值正常范围3947.682100

2、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3137.807591.5

3、糖尿病治疗的基础5769.517980.61

4、糖尿病运动锻炼的首选方式4251.227085.4

5、血糖护理管理与护理安全之间的关系6984.4182100

第二次培训(76人参加)

1、血糖仪清洁方法2532.8976100

2、血糖仪使用方法及流程3748.687193.42

3、测血糖前皮肤消毒方法6585.5376100

4、糖酵解原理1925.005471.05

5、血糖仪测试避免交叉感染方法2228.956889.47

第三次培训(65人参加)

1、胰岛素储存方法4467.6965100

2、胰岛素注射装置的测试程序4873.8465100

3、胰岛素注射装置的使用方法及流程3655.385381.54

4、胰岛素注射方法5178.4665100

5、胰岛素注射部位6295.3865100

第四次培训(79人参加)

1、胰岛素的发展史2227.856886.08

2、胰岛素治疗的适应证4658.237392.41

3、胰岛素的剂型3746.846481.01

4、注射胰岛素的好处3240.5179100

5、胰岛素类似物的注射方法1620.257797.47

从上表中可看出,小组成员在经过系统的、规范化的培训后,“血糖管理知识”水平得到大幅的提高。

5 讨论

5.1 带动全院护士学习“血糖专科知识”的热情

我院自“血糖护理管理小组”成立以来,小组成员努力学习糖尿病防治知识,由于小组成员分布于医院的每个科室,她们把小组每次活动的所学到的新知识、新技术与大家分享,带动了科内其他护士主动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探讨糖尿病患者的最佳护理方案,为其他病房的糖尿病患者提供了与内分泌专科病房一样的的高质量的护理,即提高了医院整体的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5.2 提高了全院护士胰岛素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近年来,胰岛素在制剂的改良、治疗方案的更新、注射装置的改善、护理措施的完善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2],内分泌专科护士对此掌握较好,而非内分泌专科护士由于使用胰岛素的频率相对较低,加之缺乏相应的知识更新渠道,因此对胰岛素相关知识掌握不足,尤其对一些新型的胰岛素注射方式如胰岛素笔、胰岛素泵缺乏了解。“血糖护理管理小组”成立后,小组成员通过接受“胰岛素”相关知识培训,获取了当前胰岛素使用护理各环节中的最新信息,并将这些信息通过业务讲座、操作示教、考核指导等方式传递给其他护士,拓宽了全院护士获取胰岛素相关知识的渠道。从表3看出,小组成员经过“胰岛素注射装置的临床应用”及“胰岛素治疗新进展”等相关知识培训后,成绩大有提高。

6 小结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血糖护理管理小组”的运行为临床护士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随着小组活动的深入开展,全院临床护士的血糖管理知识水平和护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使普及糖尿病教育得到了保障,既改善了护患关系,也提高了医院的服务质量。

参 考 文 献

篇13

【关键词】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应激性高血糖;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614-02

神经外科危重患者长出现应激性高血糖,严重的疾病状态可以引起强烈的应激反应,从而导致机体痰中的物资与能量代谢受到阻碍,且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的病症结果与危重患者临床病理生理变化相一致[1]。对我院神经外科危重患者伴随应激高血糖患者,进行血糖控制与有效检测的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从2011年01月-2013年12月入住我院神经外科危重患者,且伴随有应激性高血糖患者240例,其中男性患者98例,女性患者142例,均年龄(65±3.5)岁。入院前无高血糖病史患者24例,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血糖病症。将其伴有应激性高血糖患者240例,随机平均分配为两组;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20例。

1.2 方法

对按入院进行手术治疗的神经外科危重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成功率达100%;先后顺序,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术后患者进行常规术后护理,而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指导,强化使用胰岛素进行血糖控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3 统计方法

数据处理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率、构成比的比较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对我院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出现应激性高血糖240例患者,手术成功的患者进行术后护理。对其术后血糖的有效控制率进行对比分析,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后患者血糖的控制不如观察组血糖的控制有效,在进一步行护理干预指导的患者血糖控制率为98. 3%(118例);而在常规护理模式下血糖控制有效患者为95例,占79.2%。对危重患者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行二次护理干预的血糖有效控制明显得以改善。

3护理干预

3.1 神经外科出现血糖升高原因

神经外科患者出现血糖升高的原因主要与患者年龄高以及遭受感染、摄入糖份较大直接相关联,据相关医学资料调查显示,当患者年龄大于等于55岁换上高血糖的可能性每年都会增加34%的机率[2];另外肥胖症、糖尿病等等也是产生血糖升高的因素。

3.2 高血糖症状危害性

患者伴随有高血糖症状首先表现的是身体机体功能的降低,严重影响身体免疫力功能,导致吞噬细胞的吞噬杀手功能下降,并且微生物会在高血糖环境下快速的生长繁殖,极易导致患者出现感染现象,严重的危害生命。根据医学资料报告显示,当人的体内血糖水平高于6.0~8.0mmol/L的非糖尿病缺血性中风患者住院病死机率会增加3成以上,且会直接毒杀脑细胞[3]。严重高血糖患者导致全身浮肿,甚者身体各个功能器官衰竭,直至危害生命。

3.3 血糖控制护理措施

采用快速血糖仪进行血糖测定,对患者进行指端取血前的皮肤消毒,待干后进行血分抽取,针深2~3mm,且血样成血珠豆里大即可;最高可取33mmol/L,高于则不准确[4]。根据医院实验室利用快速血糖仪进行血糖值监测实验资料结果显示,快速血糖仪进行血糖值监测具有准确性,可以在控制血糖中使用。医学上,胰岛素是控制血糖的最有效的药物。神经外科患者手术救治中,患者是不能进食任何食物的,当患者出现昏迷、感染以及器官功能衰竭时,进行静脉滴注强化胰岛素措施,保障血糖水平在7.0~11.5mmol/L之间,且进行1h测1次血糖调整,直到患者血糖水平稳定,可进行2h测1次血糖。如果胰岛素滴注速度改变,需重新进行血糖测试时间,当血糖变化速度在大于20mmol/L小于3.5mmol/L时,就需要每半小时测1次血糖。术后,医护人员需谨慎照看患者,缩短寻访间隔时间,尤其是护理人员需时刻进行患者血糖指标注意,做到1h测1次患者血糖,增加病房巡护时间,防止患者术后出现低血糖现象。根据相关医学资料报道,神经外科患者强化胰岛素进行血糖控制,若持续进行胰岛素输入,就会很大机率的造成患者低血糖的现象,但是总结两年的治疗经验发现,强化胰岛素治疗中,低血糖反复患者与反复低血糖发作患者相比较神经、心理功能以及生活质量都差别。所以,在滴注胰岛素的同时应该滴注糖和营养,定时进行血糖检测,以免发生低血糖现象。

3.4饮食护理

神经外科危重病人,早期留置鼻胃管。根据病人胃肠功能状态,制定饮食计划。胃肠功能应激者,予静脉营养。胃肠功能恢复者,及时鼻饲流质。本组病人血糖升高在10 mmol/I 以下时,由营养师调整饮食,配以糖尿病匀浆鼻饲,效果满意。其余血糖在10 mmol/L以上,在饮食护理中,须禁止甜食、果汁、米汤,以防血糖升高过快。更重要的是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并加以调控。

3.5 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糖尿病病人易发生感染,尤其是肺部感染、下尿路感染及伤口感染。因此神经外科危重病人伴应激性血糖增高时,早期应做好呼吸道的管理,预防肺部感染。气管切开者做好伤口护理,预防切口感染。留置尿管者做好尿管护理,预防尿路感染。 根据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个因素可知,神经外科病人为深静脉血栓的高危病人。神经外科手术后静脉血栓综合征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外科手术的平均发生率。持续的高血糖对血管内膜的影响,增加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此主张尽量不在双下肢静脉输液及股静脉置管输液。对昏迷、偏瘫、活动无耐力者,须做被动活动、穿弹力袜、气压泵治疗。以上物理措施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对活动无耐力病人,可协助病人床上主动屈伸下肢做趾屈和背屈运动,内外翻转运动,足踝的环转运动,以便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4 结论

综上所述,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在应激情况下会伴随着高血糖的困扰,并且严重的高血糖现象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可能带来感染,严重者还可能危及生命,所以,应该进行血糖控制措施以及护理降低血糖,并定时进行血糖检测。但是,目前,根据医学资料调查显示,胰岛素滴注有利于降低血糖指标,并可以改善患者预后恢复情况。因此,强化胰岛素治疗以及护理有利于改善人体功能免疫以及代谢,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与学习。

参考文献:

[1] 冯爱仪,陈容,快速血糖仪测定末梢血糖的护理质控[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年11期

[2] 李春霖,降糖药物的治疗策略[A],2009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临床营养新进展培训班论文集[C],2009年

篇14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护理报告

【中国分类号】 R7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282-01

糖尿病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病、多发病。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糖尿病肾病为难治性疾病,是糖尿病肾病特有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糖尿病病人的主要死因。其病理变化和预后相当中医学"消渴","水肿""虚劳"、"关格"等范畴。糖尿病肾病具有起病隐匿,进行性加重的特点。以往临床上对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是根据5-10年的糖尿病史和蛋白尿排出量超过0.5g/24h,以及常伴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但到这一时期肾脏病变已经很难逆转,约6-7年后进入终末期肾衰。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11年3月在本院收治的50例患者。男28例,女22例,年龄31-78岁(平均55岁),均采用常规碳酸氢盐透析, 血流量160~220 ml/min,每周2~3次,每次3~4 h,应用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抗凝。

2.护理方法

(1)血管通路护理:长期高血糖会导致糖尿病病人具有广泛的血管病变,这样就造成很难建立血管通路,同时,在穿刺之后只能以比较缓慢的速度来修复血管,因此加强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管通路护理极为必要。患者在血液透析当天应该将穿刺部位洗净,护理人员在穿刺时必须选择合适的血管,防止感染,严格消毒。尽量做到一针见血。在血液透析结束的时候要提醒患者注意避免发生穿刺部位接触到水是情况,并用无菌创可贴覆盖4h以上,以防感染。24h后热敷,每日2-3次。

(2)控制血糖: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糖尿病肾病患者控制血糖十分困难,这是因为他们对食物摄取量及吸收量没有任何的规律可循,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可下降或可升高。因此,护理人员应该严密监测血糖的变化,综合考虑各种影响血糖波动的因素来调节其胰岛素,对于血透效果较差的患者,应该适当加大胰岛素的用量;而对于血透效果较好的患者,应适当减少胰岛素的用量。护理人员还应该让患者自备血糖仪,教会他们每日定时监测血糖,一般一天定时监测2~3次。

(3)精心治疗让患者安心:血液透析科室的医护人员对前来透析的每位患者的身体状况应该了如指掌,为患者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根据每个人的血压、体重、肾功能等指标,设定精确的超滤量、肝素量等治疗参数,保证患者透析时处于最舒适的状态,透析后无心衰、水肿等不良反应,还能生活自理,胜任一定的工作。针对透析室老病号年纪大、身体耐受力差的特点,护理人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将透析脱水量设置得少一点,让患者感觉更舒适。除此之外,护士们还应该耐心指导患者保养身体、控制饮食,让接受治疗的患者都备感安心。

(4)个体差异与因人施护:每一个个体都有着他的特殊性,因此可以看出,患者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十分巨大的。护士应该在实践中加深认识,对血液透析患者者的个体特殊性进行个性护理,全面地掌握每个患者社会、心理、生理的特点,因人施护。如有些幼儿患者和老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很容易会产生孤独寂寞的心理,护士应经常陪伴或者加强巡视,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

(5)抓三基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对新护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重点进行护理工作制度、病历书写、服务礼仪及护理安全等理论教育及各项基础操作示教培训。对全院护士开展周期性业务学习,针对不同层次护理人员的不同要求,分层次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三基理论考试;同时进一步加强护理操作技能培训,组织护士长和科室操作小能手进行集中培训和考核。护士要和患者能够合理而又亲切的沟通,力求将操作技术做的更熟、更精、更准、语言更加人性化。为了提高护理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做好护理配合工作,那么就必须充分注重合理安排工作环节,利用护理每个病人的时间差来配合医生工作。护理人员要做到 "三快一灵"。 灵是耳灵,要随时注意其他病人的呼唤和要求,及时护理他们。三快就是眼快、手快、脚快。

(6)饮食护理: 透析期间应限制饮食,且保证食物清淡易消化,严格限制饮水。按标准体重计算进食糖类食物,蛋白质以优质蛋白为主,每天0.7~0.8 g/kg比例摄入。同时,还要严格饮食的钠盐、脂肪等摄入量。良好的生活方式同样很重要,要戒烟、少饮或禁酒,按时作息,不能太劳累。

2结果

表1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护理疗效

3讨论

(1)50例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经过上诉护理之后,显效(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减轻)38例(76%),有效(症状有所减轻)10例(20%),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改善)2例(4%),总有效率96%。

(2)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多,生活质量较差。因此针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制定详尽的护理指导,就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延长生命。

参考文献

[1] 卢燕文.最新血液净化中心护理操作技术规范与质量控制标准及考核评分实用手册.人民卫生科技出版社,2008.10

[2] 蒋继宏,于晓明,邱雨华,等.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探讨.辽宁药物与临床,2004,7(2):112

[3] PatvingHH, AdersonPW. Diabetic nephropathy. In: The Kidney.5th ed. Brenner BM, ed. Philadelphia: Saunder, 1996,1864-1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