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语文教学创新范文

语文教学创新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2:5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语文教学创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语文教学创新

篇1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文学性 自身修养 创新精神

语文教学,突出文学性,再现课文本身的感染力,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寓教于“文”(课文之文学性),这应成为语文教师的自觉行动。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为此,我们也可以说:语文教学,“教之无‘文’,行而不远”。枯燥乏味的教学,学生不愿听,又有多少效果可言呢?让文学性回归语文教学吧。

如何才能使语文教学突出文学性呢?我认为,处于语文教学主导地位的语文教师应着重在以下两方面做文章。

一、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而要让语文教学突出文学性,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很难想象,一个文学素养低的语文教师也能在教学中突出文学性。

语文教师提高自身文学素养的途径,不外乎“三多”:

1.多读

就是多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名篇,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欣赏作品中的精美语言,领悟作品中的写作技巧。一句话,要像蜜蜂采花酿蜜一般多读文学佳作,以增强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

2.多写

就是多动笔,多出自己的作品,包括教学论文、文学作品等。以往,不少语文教师忽视这一点,总以为,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讲课,批改学生作业、作文,而写作则是学生的事。基于这一认识,他们写作,也仅热衷于撰写申报职称用的教学论文,倘若不是出于爱好,是不会去创作文学作品的。语文教师不创作文学作品,讲授文学作品,就难免会隔靴搔痒。所以,我觉得应该提倡:中学语文教师,既要当教学上的行家,又要当写作上的“杂家”。教学上的行家,这无须多言。写作上的“杂家”,不是说语文教师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是说他们要能写各种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写作水平没有诗人、作家高不要紧,只要会写就行。吃过梨子的人,方知梨子的滋味。语文教师有了创作经历、经验,讲授课文,才能有的放矢,也才能突出其文学性。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郭志明,平时,勤于动笔,各种文章都写过,并公开发表了诗、散文等作品,出版古诗论集、语文教学论文集30多种(含合著、主编、参编);讲课深入浅出,语言生动,富有文学性,深受学生欢迎。这就颇能说明问题。

3.多体验生活

就是多走出校门,到现实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把握时代的脉搏,感受群众的喜怒哀乐。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语文教师多体验生活,有助于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有助于文学创作,也有助于在教学中突出文学性。

二、强化教学中的创造性

过去,对语文教学,我们过于强调以本为本,即不能丝毫脱离教材、教学参考书,过于强调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文学性。这就束缚了语文教师的手脚,使得他们在教学中循规蹈矩,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一步,将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可想而知,如此缺乏创造性、缺乏对课文整体把握的教学,只能造成文学性、生动性的“缺席”,难以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也产生不了好的教学效果。

现在,国家教育部对语文教学大纲作了调整,强调整体感知课文,要求中学生能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学语文教师松了绑,使之在教学中发挥独创性、突出文学性变成了可能。如何强化教学中的创造性,这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我的看法是语文教师至少要做到“三新”:

1.教学理念新

这是前提条件。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教学理念不新,就不可能有教学实践中的创新之举。因此,语言教师要有敢于创新的意识,敢于对传统的已经落伍了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说“不”,并以全新的理念指导语文教学中的全方位的创新。

2.教学语言新

要在语文教学中突出文学性,创新教学语言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精心备课,吃透教材,使之“烂熟于心”,唯其如此,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才不会照搬教学参考书,才会创造出富有个性的鲜活的教学语言,告别那种“通过……,描写了……,表现了……”等程式化的教学语言,也才会突出文学性,吸引学生。在讲授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时,教学语言要尽可能优美。比如,我在讲授辛弃疾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在分析其“于无人处见斯人”的诗艺时,曾有如下表述:看起来,这首词似乎无一笔写人,笔笔都在绘景:月光皎洁,鹊受惊而飞离枝头;清风吹拂,蝉儿还在深夜不停歇地鸣叫;稻花飘香,蛙声一片,仿佛在预言今年的丰收;七八颗星悬挂在天际,两三滴雨洒落在山前……其实,笔笔不离写人。从这幅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山村夏夜晴雨图中,我们不难感觉到个中夜行人――作者的存在:可以想象到他在黄沙岭上悄然而行,一路留意周围动静的情态;感受到他在这山村夏夜展望丰收年景时的惬意;体察到他因夜行久了,且遇小雨,想找“旧时茅店”休憩可又找不着的焦虑,以及经小桥过溪转弯后,在土地庙树丛旁的“旧时茅店”忽然出现时的。

3.教学方法新

繁琐的分析,一味的灌输,机械的练习等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当代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突出文学性,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在教学方法上创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是一些优秀中学语文教师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拿来”,为自己所用。我们也可以自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者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篇2

关键词: 观念更新 教材创新 问题“加薪” 习作创新 课型更新

一、观念上要更新

(一)更新语文教学观。不能再一味地让学生死记课本中的习题答案、课文分析、词语解释等,而是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研究、探究,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并且能独立地解决问题。要树立大语文观,不应再把学生束缚在课堂的小圈子中,而应引导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要鼓励学生敢于起疑,不要盲从于课本上或教师的看法,而应运用大脑独立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新颖性。

(二)更新学生学习观。不能用考分的高低,是否循规蹈矩等,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对于那些善于独立思考,敢想、敢于提出问题的“捣蛋鬼”,教师应给予鼓励和引导,而不应当斥他们为“异类”,要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获得学习中创新的愉悦。

(三)发展质疑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质疑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创造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学设疑是语文教学中师生间展开交流常用的途径,通过质疑,可以有效诱导和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在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应是对学生思路的开拓,对学习方法的指点,切忌过早评析或越俎代庖,否则会使学生思维迟钝并产生依赖思想,限制创新思维的展开。教学课文《牛郎织女》时,就有学生提出疑问:“那条憨厚的老牛是不是也是神仙?”教师可以以此为支点,让学生展开讨论或提示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自己寻找答案,设疑解惑,加深对文章中老牛所起的作用的理解。善教者不但要善于答疑,还要善于激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不但提出浅表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更鼓励学生对不同问题提出不同意见、看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因为在这些不同的意见、看法中,常常包含难得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同学们经过质疑讨论,对文章的内涵会有更深刻的把握。

二、在教材处理上要创新

(一)解析教材的突破点要创新。从新颖的角度切入引起学生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个角度可以是文章的标题、文眼,或是文中的某一句话,如《三亚落日》,即可抓住文中的中心句“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以此启发学生,使学生领悟文章深意,尽管详细的调查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但是深入研究才能抓住事物本质。

(二)对教材的处理也要创新。应该突出文章的主要信息,使学生对课文形成一种全新的认识思路,有利于学生挖掘、创新。如教学课文《爱之链》时,可以让学生以《乔依醒来……》为题目续写课文,这样一种处理教材的方法,使得师生双方循着一条全新的思路进入教材,创造性地分析、理解了课文主旨。

三、在问题设计上要“加薪”

为了激活学生思维,改善他们的思维品质,在问题设计上应力求新颖,有效,以此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和灵活度。可以设计一系列求异性问题,培养学生“求异”的心理意识和心理品质。还可以设计一系列想象性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另外可以设计诸如比较性的问题,如:“廉颇和蔺相如,你更喜欢谁?”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理解人物形象。此外可以设计争辩性的问题,如在教学《三打白骨精》时,白骨精先后变成美貌村姑、年满八旬的老妇人、白发老公公,这三人的出场顺序能否调换?从而避免课本上对人物教条式的分析,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人物形象。

四、在作文训练上要更新

教师应该采用多种训练方式,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厌烦心理,可以采用一题多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可以翻新成语、故事、格言,例如“走自己的路,也要听别人说”等,使学生以科学的怀疑态度理性地思考、分析。另外,要在评改作文的形式上有所改变,如变教师改为学生改、自评、互评,在课堂上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赏析,发现“闪光点”,找出不足之处,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使作文课堂更加生动、活跃,充满趣味性。另外适时地辅以口头表扬,一些鼓励的话语或是小礼物犒赏一下,这点滴的小小的“加薪”会让他们倍增信心。

五、在课型设计上要更新

采用新颖的课型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可以是讨论式(或辩论式),如《詹天佑》中,詹天佑为什么要接受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又如教学《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时,可以让学生排演一个小话剧,从中感受聂将军的宽大襟怀和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领悟人物的人格魅力。事实证明,学生对这种形式非常欢迎,他们在热情的支配下,会动用聪明才智,无论是导演、演员,还是观众,对课文的理解都会比教师一味地、单纯地讲解要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可见,一种新的课型设计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几点即是对语文创新的看法,其实只要园丁们愿意努力,去创新、去发现,语文教学就能走出过去的尴尬境地,从而再次焕发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邓礼伦.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实践[D].西南大学,2008.

篇3

一 学生主体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要求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是说,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问和争辩,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只喜欢学生顺从性的一面,似乎学生越顺从,越听话就越好。但事实上,顺从性与不顺从性既矛盾又统一,二者同构成了个性、独立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个有创造性的人,相对地说,他在创造性活动的领域里往往具有一种不顺从性和不随俗性,但在平时的生活中又常常是顺从的和随俗的。所以,我们既不能不加分析地压制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赞赏其顺从性,也不能无条件的怂恿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贬抑其顺从性。我们应从二者的辩证统一上去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性。在创新教育进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但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能削弱或取消教师的指导作用,而是通过教师的巧妙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获取知识。教师的指导,在课堂上表现为组识教学和启发思维。教师的指导作用发挥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就是看教师是否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和接受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否使学生做到生动活泼、主动发展,是否有利于保护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创新精神与能力,并以语言组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练习为主要形式来实现培养初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要在教育内容上创新

语文教学离不开教学内容,对现行教材中的许多内容,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赋予时代要求的新的内涵。

比如中学语文课本所选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文,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被人民群众广为流传的名言,这两句话中所指的“天下”在当时既指整个华夏民族所聚居的广袤土地,又兼指宋王朝所统治的范围,而这两句话中的“忧”和“乐”

两字,既有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忧乐,又有对宋王朝统治的兴衰的忧乐。范仲淹在这篇文章中还提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就是说,在朝廷中身居高位就为百姓忧虑,在山野中隐居为民,就要为君主担心。因而,当我们今天学习它,就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根据今天的新时代的特点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来分析这两句话,我们所理解的“天下”就应当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即已经以我们所理解的“天下”取代范仲淹所说的“天下”,而我们所应当有的“忧”与“乐”,自然也就和范仲淹所说忧和乐不同了。

三 鼓励大胆质疑,勇于探究,增强教学的参与性

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思生于疑,大胆质疑,勇于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不仅应该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更应该注重在学生的探究和自主学习中,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兴趣、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以自主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创新能力,贯穿和渗透于语文教学各个环节中、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知道 “是什么”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能够是什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独特见解、设想,完成富有个人特色的创造性作业。对于教师的分析和有关观点,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看法,不要也不必强求一律,禁锢学生思维。对学生质疑问难、敢于亮出自己观点的做法,教师要进行积极性评价,或给予表扬,或加以鼓励,使之有一种成就感,弘扬这种探索精神。同时,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教给学生质疑探究的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课内外收集材料,通过倾听观察、对比异同、评论反话等手段,自主地进行探究。在教学中,可打破单一的班级授课模式,展开讨论,获取知识,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增强教学的参与性。

四 营造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氛围

1.语文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首先要充分调动教师的创新积极性,掌握更具有创新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追求更高的教学境界。

篇4

一、立足课堂,构建学生主体的课堂

创新能力的体现以知识为基础,故掌握知识的质与量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承载这一历史使命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尊重学生的需要及情感,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搞活语文课堂,构建多向互动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得到延伸。笔者在课堂上从“教”转移到“学”,从传授知识转移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使之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笔者还为学生提供特定的学习情景,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譬如,一次在课堂上学生发现外面的雾气越来越浓了,当时笔者就停止了上课,和同学们探讨了雾气产生的原因及空气质量状况,进而再深入到环保问题,这样既关注了学生的主体,又发挥了他们自主探究的潜能。

二、发散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笔者在课堂上非常注意让学生来发现问题,善于质疑。首先,质疑的目的性要明确,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其次,质疑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避免呆板枯燥。最后,质疑的难度要切合学生探讨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又可以通过课内外结合的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无忧无虑的学习氛围中,语文课堂就会“动”起来。例如在课文《富春江上》中,作者用了浓墨重彩直接描绘眼前美景,极力表现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语言文字本身就负载着灵动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学生从中感受到语言之美。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打破课堂,创设灵活开放的氛围

语文课本聚集了很多古今中外名篇,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太多学习领悟的地方,故教师可用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欣赏、体味这些名篇,使学生获得身心的陶冶和情趣的升华。这要求教师一方面加强自身美学修养,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例如,在诗词的学习上,应主要让学生改与讨论,然后说出自己的体会,最后结合教师讲评,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精髓。另外,在语文教学中多接触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给学生的创新插上翅膀。有些学生的思维可能会比较独特,那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有效控制,大胆放手让学生自我尝试。只有具备了民主、平等、开放的教学空气和土壤,自由的心灵才能够呼吸、生存,创造的种子才能够生根、发芽,破土成长。

四、超越课堂,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语文是学生学习时间最早、学习过程最长的一门学科。但学生对这门学科最易满足也最易厌倦。因为学习经验告诉他们:只要能认识一两‘字,稍具分析能力,多看几本课外书,即‘使上课不认真听讲,也可让试卷上的分数不下于六七十。于是,学生学业还未结束,对语文的新鲜之惑、喜悦之情荡然元存了,结果其语文能力日益低下。因此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应有意识地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如在生活中收集与语文有关的信息,并且定时召开发表会,让他们把在生活中积累的语文方面的素材作交流。结果,学生们收集整理了宣传语、广告词、对联、俗语、谚语、民间故事、传说等等丰富多彩的内容,每一次的发表会成了他们最大的收获。这样,他们的知识面拓宽了,学习的劲头足了。语文在他们的眼里,不再是干瘪瘪、冷冰冰的学科,而是充满着生活气息,闪动着情感光彩的学科了。

五、创造课堂,运用形式多样的手段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众所周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成功或失败,在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成功体验能使学生产生自我满足和愉快的情绪感受,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而失败体验则会导致学生放弃努力,特别是学困生,过多的失败使他们受到老师的冷落、同学的歧视、家长的责备,不能成为集体中平等的一员,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消极悲观,进而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仍然应该重视造就学生的成功体验,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教师应该对学生怀抱期望,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都能通过努力学习获得成功。所以应该设法创设民主自由、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利用暗示手段,如借用鼓励的微笑、温和的目光、亲切的话语,将自己殷切的期望传递给学生,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他们感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从而能自由表达思想,消除害怕出错的胆怯心理,树立起成功的信心,激起更大的学习热情。

一、创设课堂情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人对任何事物的认知都受到知觉情境的制约。同样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在课堂情境里进行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且随时受到课堂情境的约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各种条件和方案都是为他们设计,并对他们起作用的。而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双边教学活动,从而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供条件,提高教学效果。

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时,教师应力求做到:

1.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近,让其敢问。“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会问,鼓励学生由敢问到会问,大胆地进行质疑问难,而且学生提出的问题尽可能的由学生自己去解答疑惑。

2.鼓励学生互相讨论,自由辩论。学生以讨论、互相补充的方式,知道别人有用的观点,能够产生新的观点。既要学生互相间能自由辩论,也鼓励学生敢于同教师争论问题。这样,学生可以对所学的知识点掌握得更为扎实、系统。

3.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新鲜而独到的见解,但要求他们说出根据,绝不能胡猜乱想。有了良好的课堂情境,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不难不得到充分的体现。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也要使自己的语言和行为适当地“学生化”,让学生明显感受到自己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角,不是观众和听众。

二、重视课堂导入,吸引学生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充分的利用课堂导入,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初中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在自我控制能力上还有所欠缺,因此,在课堂教学开始前的几分钟内,往往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因此,这段时间就成了课堂教学的“真空时段”,在这期间教师如果已经进入教学中心环节,那可能会使部分学生无法接收到教师传递的信息,教学就取不到预定的效果。况且,利用有效的课堂导入,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组织和计划上,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立足于有效的课堂导入,重视课堂导入的艺术。如在《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的学习中,教师在课堂导入上可以发挥创造力,导入具有趣味性的内容,吸引学生,进而顺利地将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教学中。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利用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的规律,在课前准备南北半球国家在相同时间内的季节景色,在课堂上以图片的形式放映出来,让学生分别找出冬天和夏天的景色,并以四个季节的月份跨度为时间段,让学生大概说明图片所处的月份。而学生不知道教师的安排,在区分图片时,会从表面现象出发,很快分出图片,并根据生活常识做出时间判断。而教师此时在告诉学生,这些都是11月到1月的景色时,必然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在此基础上,在将学生引入“济南的冬天”。或者,教师可以以南方和北方的冬天景象作为切入点,通过图片展现不同地区冬天的差异,由此再过渡到“济南的冬天”,让学生找出自己所在地的春天与济南冬天的区别。这样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语境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

三、构建“三段四步”课改模式。

在学习“活动单导学”、深入领会“三性五要素”课改母体模式的基础上,我们应结合自身实际,推出“三段四步”课堂教学模式。“三段四步”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为原则,其流程一般为:“创设情境――实施活动――检测反馈”。

创设情境是指通过语言、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形式创设课堂导入的情境,“情”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境”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认知背景。实施活动是指根据“活动单”设计的活动方案落实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由一系列活动组成。检测反馈就是通过点评、总结、练习等方法对学生个体、小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进行检测评价。

“三段四步”教学模式中的“活动”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评提升。

自主学习,即学生根据“课堂学习活动单”确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进行自学。小组合作探究,即小组合作解决自学中没能弄懂的问题。展示交流,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点评提升,师生、生生互评,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提炼教学内容的重点、规律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突出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

四、切实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1、分组分工。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下,按学生的学习水平、智能情况、性格特点、操作能力等具体情况,根据优势互补原则,进行有针对性的异质分组分工,例如有的学生可能学习不太好但人缘好组织能力强,有的学生虽然顽皮但网络技术过硬、收集信息、表达能力很强……教师综合考虑,在分组时互补,分工时扬长避短,实现一个相对的平等,激励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积极性。而绝不能单纯按学习水平的好中差划分,这样容易给优生造成超越于集体的优越感,让差生产生一种内心的自卑感、抵触感甚至产生合作时“随大流”和“搭便车”等自暴自弃式的消极“怠工”现象,这就使得合作学习成为某些优秀学生的专利而使合作学习“名存实亡”。同时明确小组的组织者、记录者、发言者及其职责,明确合作、发言、展示方法,尽量减少合作的无效劳动。

2、目标明确。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问题目标要明确具体,表述准确。同时自主学习目标要有梯度,让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得到”。合作探究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难度,有可合作可探究的必要和价值;要具有新颖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

3、掌握方法。①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如圈点批注、阅读的方法、概念的解析等,如第一次学习某种写法,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这种写法的概念和用法,然后学生才能运用分析;②教给学生怎样合作,如发言的有序性、学会倾听、摘要记录等;③教给学生怎样探究,如查阅资料、筛选信息、实践考证等。方法明确了,才能保持学习的有效进行。

4、主导有度。新课标指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学习过程中,教师控制整个课堂结构和进程,要指导学生制订学习目标,补充学习素材,组织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和展示,还要在过程中对每一组的学习情况予以恰当的评价和适时的点拨,同时掌握小组的共性问题进行重点解析,确保学习效果。

五、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评价内容多样化

从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出发,改变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重学科知识系统、轻语文综合能力,重智力素质、轻态度习惯的片面性。重视对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与态度进行全面评价,具体范围包括识字与写字、写作、口语文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等项目。这些内容,有的可以划归认知领域,有的则属于非认知领域。 认知领域的评价,要重视学生基本知识点的测评,是要重视他们语文能力发展水平的测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评价内容有: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能力。非认知领域的评价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习惯、兴趣等。这些因素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动力性因素,也是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

2、评价方式多元化

科学的评价方法是实现正确评价目的,落实全面评价内容,执引灵活评价标准的保证。如何使老师的评价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两种评价方式去努力:

(1)实施分层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树立全面正确的差异观,立足学生现实存在的差异,着眼与学生发展的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有差异的发展。课堂中分层教学、分层评价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分层测试题中注重针对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与知识的记忆、内容的理解与应用等方面进行考察。

(2)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相结合。口头评价的直接性、快捷性、情景性、高频性等特征,为教师的价值引导和情感感染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师生间的口头评价交流,贯穿于课堂的始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但口头评价的随机性、无记录性等特征,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口头评价的范围与效果,它与评价的深刻性、效果的长期性的书面评价相结合,才能更大地发挥作用。书面评价时,尽量注意语言的运用,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即使不是表扬,是批评也要注意用语的委婉。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应把传统教学与新课程相结合,既要抓牢基础知识,又要大胆创新,使语文课堂呈现出严而不死、活而不乱、紧而有序、生动而不乏知识性的全新景象,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

参看文献:

[1] 陈映琳.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商情(科学教育家), 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