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叛逆学生教育方法范文

叛逆学生教育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2: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叛逆学生教育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叛逆学生教育方法

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疏导 学生叛逆心理 方法

引言

因为叛逆心理具有不可忽视的负效应,轻则会影响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重则可能对家庭甚至社会带来重大的不良影响,所以针对中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非常必要。同时语文作为中学教学中的基础学科,它具有知识性和人文性并重的特点,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发展又密切相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研究中学生的叛逆心理,并采取有效措施疏导他们的叛逆心理,减少中学生的叛逆行为,让中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初中生叛逆心理的三种表现类型

1.1自主叛逆心理

它是指由于主体对外界的不满和不科学的认识而导致内心的压抑无法得到正常排解所产生的逆反心理。由于现代的学生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比较大和受社会不良风起的侵袭,致使他们觉得生活无意义,没有希望,人与人之间很冷漠,并且开始愤世嫉俗,觉得只有自己是对的,所有的一切都在与他作对。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内在因素而产生的一种叛逆心理。比如有的学生认为读书无用,很多大学生都找不到好的工作,既然如此就没有必要好好学习,故自我放纵;比如老师明确要求学生用钢笔写作文,有的学生就认为自己用圆珠笔写的字好看,觉得老师的要求是多此一举、故作刁难,偏偏不去遵守等。

1.2情景叛逆心理

它是指由于没有适时引导或者引导时机和场合的不适宜,对于应该接受的引导信息,所产生的一种逆反心理。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特别像一个一触即爆的气球,如果对于外界的一些做法和要求没有和他们的自主要求达到一致的时候,就特别容易引发他们的叛逆心理,所以如果没有适时的引导或者引导的时机和场合不合时宜,叛逆心理一触即发。如有些教师经常拖堂,却没有任何的铺垫或者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解释,中学生就容易出现如故意不听讲、或无动于衷以示不满的叛逆心理,再如老师只是单纯地提出禁止要求(比如上网)却没有给出明确解释(沉迷网络的危害),导致学生故意去做禁止的事情,还有在公共场合批评指责学生从而导致学生感到自己的尊严受到侵害而表现出的不满和逆反。

1.3信度叛逆心理

它是指主体由于对信息源信度的怀疑、否定而产生的一种逆反心理。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如果他特别信任一个人或者一种观念,那么他会表现出顺从或者接纳,反之就会表现出逆反。比如:教师为鼓励孩子好好学习,答应给于某种奖励,却最终没有兑现或完全兑现;此后学生会萌发对教师言行表示怀疑、否认和不屑一顾,甚至故意作对。

2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具体方法

2.1利用课文教学对学生叛逆心理进行疏导

语文教师在讲读课文的时候,除了完成基本的语文教学目标之外,要找到恰当的切入点。这些资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认识应如何正确地对待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尊心,较强的对立心理和好奇心理,偏激和不成熟的心理,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家长以及他们的正确或者不太正确的教育方式,恰当地处理自己和家长之间产生的矛盾。此外,这些资源还可以帮助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帮他们抵御来自外界的不良思想的侵袭,疏导初中学生形成的叛逆心理,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健康的心理。整体上看,此种方式更易疏导学生的“自主叛逆心理”,同时,由于可以让学生的内心更理智更成熟,也可以为学生的“情景叛逆心理”、“信度叛逆心理”、起到一定的辅助疏导作用。比如在讲授“回忆童年”的文章时,语文教师可以积极的引领学生回忆一下美好难忘的童年,回忆一下自己孩提时的天真无邪,初生牛犊不怕虎,充满爱心等等,回忆和亲人、老师、朋友或者陌生人共同走过的美好日子,学生内心的压抑和叛逆心理就会得到很大的舒缓。

2.2利用阅读教学对学生叛逆心理的疏导

对于初中学生来讲,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通过阅读大量的优秀的作品可以很好的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于很多叛逆期的中学生来讲有时候教师和家长苦口婆心的教育已经失去了效用,已经完全被学生放入了自己所不能接受的内容之中,多说反而无益。倒不如给这些叛逆期的孩子一点自我的空间,给他们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去品味,就好像山东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课《为学》中,作者彭端淑选取了与“为学没有直接关系的“蜀鄙二僧”的故事,让子侄辈的人去自己品味其中的道理,这样却会有意想不到的好的效果。

2.3 利用写作教学对学生叛逆心理的疏导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周期性的作文。具体来讲就是每学期都要有不少于规定数量的作文要求,(一般每学期不少于四篇)虽然现在学生的作文受到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但在很大程度上讲,作文依然是学生展现内心状态的一个平台。于漪老师是我国语文教育界的名师,于老师不仅很早就是声名远播的优秀语文教师,而且在中学生德育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见解。她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状态、行为习惯和情感变化都有深入细致的了解和把握。这也让我深刻领悟到,于老师指导学生作文时,为什么能很经常地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引导他们写出自己的真性情和真想法。这是我们一直所倡导和追求的。于漪老师曾说“文章是人心灵的轨迹”,所以语文老师可以通过作文这个平

台来洞察学生的内心,以反映学生的叛逆心理,并且通过作文这个窗口来给学生提供一个表达真实想法和宣泄内心情感的渠道,从而达到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效果。

3结束语

面对那些充满叛逆的孩子,作为语文教师,只要我们正确地引导,再加上必要的家庭教育疏导,以及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诸如父母经常和孩子一起出游、经常一起开家庭会议,提倡民主平等和开放的家庭氛围等,舒缓孩子的叛逆心理。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叛逆 反抗 班主任 青少年青春期是叛逆心理的多发季节,是孩子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依赖性和独立织在一起,一方面他们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这时如对孩子的教育不当,往往会导致其逆反心理和行为,不接受教育者的正确教育,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不利。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就需要针对特殊时期的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对其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顺利走过“叛逆期”。

一、小学教育中叛逆的含义

(一)叛逆

对于“叛逆”的定义,教育学、心理学不同的学科词典、文献都给出了各自的定义,笔者摘录了对“叛逆”的解释如下几种:

所谓“叛逆”,顾名思义,就是反叛的思想、行为……忤逆正常的规律,与现实相反,违背他人的本意,常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之外的事。叛逆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在思维形式上属于“求异思维”,是标新立异,希望引起别人注意的表现。

心理学认为,叛逆是一种“长大了”的感觉,希望通过自己的“标新立异”甚至是“唱反调”,来引起别人注意。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二)青少年的叛逆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里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映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

(三)小学教育中的叛逆

小学班主任或者其他教育工作者在管理小学生的过程中,发现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段,就会产生与老师对抗的行为,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这些行为愈演愈烈,产生逆反的心理,这些现象就是小学教育中所涉及的叛逆。

二、小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叛逆行为的表现及产生原因

(一)小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叛逆行为的表现

1.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

在教育过程中,许多班主任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2.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

在一些青少年当中,打架斗殴被看做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儿义气等不良行为倾向却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务、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讽刺、挖苦,造成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不良倾向有市场,“正不压邪”的局面。

3.认为自己“长大了”

这一时期的孩子反对成人再把自己当成“小孩儿”来看待,要求以成人的身份出现。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不大愿意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决定;一旦决定某件事,不管别人怎样劝阻也不会改变主意,更不想和老师沟通等等。

(二)小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叛逆行为产生的原因

1.自身生理和心理原因

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他们正由儿童迈进少年的行列,这是极为特殊的时期。调查显示,自升入高年级以来,将近38%的学生在生理上有变化,开始出现第二性征。比生理发育更为显著的是心理,将近有75%的学生有了成人感,独立意识、自主意识明显增强。

2.家庭教育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本环境,它是人一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不同心理品质和个性的孩子。家长适当的教育方法,往往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学生又找不到适当的排解途径时,便在情感上对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指导、规劝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叛逆心理。

3.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学校是学生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学生叛逆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在教学中,有些老师不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探索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最佳方法,填“鸭”式、牧“羊”式,使我们的教育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僵化老化,枯燥乏味,学生很可能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叛逆;也有些老师因为个人的好恶,不能一视同仁;对学生评价不客观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些片面的评价往往使学生认为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三、班主任对学生叛逆行为的教育策略

(一)班主任对叛逆行为形成正确认识

1.正确看待,走出认识的误区

班主任对学生叛逆行为的认识的转变必将带动态度和处理方法的转变,这些都将为正确引导、转化孩子的叛逆行为起到积极的作用。

2.正确调节班主任对学生叛逆现象的偏见

其实,叛逆心理是人脑对一部分客观事物的正常反应,是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人都可能产生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小学高年级学生产生、形成叛逆心理的这一时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心理断乳期”是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当老师的要珍视学生的这一时期,正确看待这一时期,采取欢迎的态度。

(二)班主任对叛逆行为的教育策略

1.结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设身处地与学生沟通

老师需要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结合叛逆期孩子生理和心理特点,去了解这一时期学生叛逆行为背后真实的原因。要想消除这些分歧,达成共识,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2.勇于“屈尊”,尊重、鼓励学生

这一时期的孩子渴望被认同、渴望被尊重,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应学会善于打破师生之间阶级对立的模式和“老师至高无上”的态度,试着“弯下腰”、站在和孩子一样高度的视野去读懂学生。

3.重视“家校联合”的教育

家庭是人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补充。如果学校和家庭能相互支持和配合,那么学生的身心就能得到更健康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施教中,面对学生出现的叛逆心理,并非无计可施。只要我们能正确全面认识其实质,真诚关爱学生,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疏导调试,相信定能伴随着孩子,一起走过叛逆,迎来和风日丽的明媚坦途。(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甘剑梅.青少年叛逆及其教育关怀[J].思想理论教育,2005(5):43.

篇3

〔关键词〕中学生;叛逆心理;访谈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24-0016-03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特殊发育阶段,这一时期,由于生理、心理变化较快,自我意识觉醒,独立性增强,中学生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教师过多的干涉,不愿意听从父母、教师的意见,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叛逆心理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隐患,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就会逐渐演变为病态心理或犯罪。因此,对中学生叛逆心理加以正确引导,成为一个重大议题。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对桂林市八所中学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以期为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桂林市各中学中抽取桂林市大河初中、桂林市柘木中学、桂林十八中、灵川县潭下中学、临桂县宛田中学、桂林七中、桂林十四中和桂林职教中心校八所学校的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对这八所学校各年级学生分别进行访谈调查。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本研究查阅了中学生叛逆心理的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关于中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现状以及已有研究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表现、成因和已采取的对策。

2.访谈法

对八所学校共179名学生、131位家长、63位教师进行了访谈。访谈以座谈形式进行,在每所学校分别举行学生座谈、家长座谈和教师座谈。在进行学生和家长座谈时,要求所在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回避,以保证座谈内容的开放性和真实性。

(三)研究工具

根据已有文献资料,从叛逆心理存在与否、叛逆心理在各方面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对学习生活的影响以及所采取的策略等角度分别编制了针对学生、教师、家长的三份访谈提纲。其中,学生访谈提纲包括5个问题;教师访谈提纲和家长访谈提纲各包括8个问题。

二、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访谈结果

179名学生中,有136人认为自己存在叛逆心理,29人认为自己不存在叛逆心理,14人不确定自己是否存在叛逆心理。

认为自己存在叛逆心理的学生谈道,自己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叛逆心理主要通过以下形式表现出来:在言语上顶撞长辈;打架斗殴;谈恋爱;辱骂他人;厌学;逃课;离家出走;不听从任何意见和建议;明知道是错的还要坚持做;不想与人沟通,将所有的不满都闷在心里等。

学生们认为,自己之所以会产生叛逆心理,主要原因有:进入青春期,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但是只能思想趋于独立,生活无法独立;学习压力大,受到父母和教师的“压迫”;与父母、教师存在代沟,得不到他们的理解;与身边的人缺乏沟通;长辈过多地指责和批评自己,很少得到鼓励;感觉自己被忽视,想要引起他人的注意;自身贪玩,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会环境的影响;等等。

谈到叛逆心理对青少年自身的影响时,学生们提到消极的影响主要有:引起情绪的波动,失眠、多梦等生理现象;产生厌学心理,旷课、逃学;学习成绩下降;沉迷于网络世界;早恋;影响人际关系;可能会使自己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等。积极的影响包括:叛逆心理使青少年开始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自己将压力变为动力,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如果产生叛逆心理,学生们主要有以下调节方法:向朋友倾诉;写日记;运动发泄;到学校的心理宣泄室宣泄;找个空旷的地方大喊;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唱歌;逛街;吃东西;做数学难题;多想想父母的好;不说话,发呆,把自己关起来;喝酒;打人;通过早恋来调节等。

(二)家长访谈结果

在对131位家长进行访谈时了解到,感觉自己与孩子关系亲密的家长共52人,感觉自己与孩子关系紧张的家长共11人,认为自己跟孩子关系正常的共68人。认为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孩子有叛逆现象的60人,没有的38人,不知道是否有叛逆现象的13人。

家长们自己观察到孩子平时的叛逆行为有如下表现:特别叛逆,经常上网、玩手机且控制不住;经常顶嘴,不尊重父母;经常发脾气,生气;上课不听课,发呆,不交作业;注重形象,喜欢打扮;羡慕成年人的生活,想去打工;不穿父母帮买的衣服;不愿意给父母看自己的作业等。

家长们认为,孩子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为:进入青春期,觉得不需要家长关心;沟通少;父母过分施压;父母要求过分严格,让孩子反感;孩子埋怨作业过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觉得父母都过时了;因为早恋产生叛逆等。但也有部分家长表示,自己只是感受到孩子的这种叛逆心理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但是并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会产生叛逆心理,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为此感到很困惑。

对于孩子的叛逆心理,大部分家长表示担心,一怕影响孩子的学习,二怕孩子由此谈恋爱,三怕孩子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耽误一辈子;少数家长表示不担心孩子产生叛逆心理,认为这是孩子走向成熟的表现,意味着孩子开始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得到尊重。

针对孩子的叛逆行为,家长们谈到自己曾尝试过如下方法进行化解:给孩子一个拥抱、微笑,跟孩子谈心;找教师或者孩子信任的人与其聊天;陪孩子一起看电视(如中央电视台法制频道、心理访谈,湖南卫视《变形计》等);严厉地批评后再表扬;以书信的形式进行沟通;谈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孩子把精力放到积极的兴趣爱好之

上等。

家长们提出对学校的期待和建议有:净化周边的网络环境;开设心理辅导室及心理课程,加强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疏导;加强家校联系,多开家长会,有条件的进行家访;开展感恩教育;正确引导孩子学习;不频繁更换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各学科教师都关注学生;改善学校食堂的伙食。

(三)教师访谈结果

教师们认为叛逆心理是青春期孩子必有的性格特征。在教学工作中,中学生的叛逆心理主要表现在:自以为是,故意跟教师对着干;对教师一再叮嘱的事感到厌烦,越强调越烦;对教师表扬的学生不屑,对与教师对着干的学生佩服;故意恶作剧;不听课;对教师施暴;钻牛角尖,在学习上固执己见;标新立异等。

在教学工作中,比较容易引起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行为有:指出其不良习惯,如果方式不对则更加叛逆;受青春偶像剧的影响;误解学生的行为时;对学生的关注、理解不到位,处理事件时无意出现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对个性较强的孩子教育方式简单化;不尊重学生;将一些理念强制灌输给学生。

教师在座谈中谈到,如果叛逆心理太严重,容易导致中学生遇事走极端,易早恋;影响知识的接受和青少年的上进心;缺少积极乐观的心态;影响其判断是非的能力。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叛逆心理的产生标志着青少年人格开始独立,产生了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良好世界观的形成。

教师们认为,应该采取如下措施防止叛逆心理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尊重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不把学生的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扩大化,为学生保守秘密;学校定期开设心理讲座及心理课;对于已经出现严重叛逆行为的学生进行专业心理辅导;让更多教师加入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学生相互学习;开设家长培训学校;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技巧的培训,疏导教师心理;课间时做心灵放松操;每位学生每个月给教师写一封信;就事论事;教师树立起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教师也谈到了自己在学生叛逆心理的教育中所遇到的困惑:家长对于学校和教师工作的不配合;在与学生沟通时不知如何把握语言的度;教师的形象、地位低,职业在社会上得不到认可;教师的待遇有待提高;社会环境中的很多因素与学校中的正面教育相悖,对学生心理产生负面影响;成立教师心理辅导中心,重视对教师的心理疏导;各级精神卫生中心与学校定点联系;增加心理教师编制,心理教师在学校里专职专用等。

三、讨论

(一)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表现

由于青少年自身独立意识的增强,不喜欢父母过多的照顾、管理或干预,凡事都要自己独立去实践,特别讨厌大人的再三嘱咐。希望父母把自己当大人看待,要求以大人的身份出现,对于父母的话不再一味言听计从,而是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

意见。

中学生的叛逆心理通过相应的行为展现出来:一些学生把打架斗殴看作是有“胆量”;明知道是错的却还要去做、厌学、逃课、离家出走是为自己寻找“自由解放”的途径;不听父母、教师的话是家常便饭;谈情说爱是对父母反对早恋最好的回击;顶撞父母,辱骂他人,与教师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等。而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中学生则被一些人认为是傻子,并通过肆意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里好人好事无人夸、正不压邪的局面。

(二)中学生叛逆心理形成的原因

1.身心发展因素

中学生随着身心的发展,思维深度与广度比以前提高了很多,自认为已经能够独立评判一些事物,看问题往往不够全面,容易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自我意识的独立和自身感觉的成熟使得他们喜欢自作主张,采取回避、反感甚至背离的态度。一夜之间,一些中学生由乖巧听话变成了处处跟教师、家长对着干,进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对立面上。

2.家庭环境因素

一些父母在较多场合中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要,孩子有时候可能会难以接受。父母一些苦口婆心的教育方法使中学生反感,有的甚至认为自己的父母无能,进而有意无意回避。有些家长习惯以教育者的高姿态出现在孩子面前,家庭缺少民主商讨的气氛,限制了孩子自由的思考空间,否定的态度容易导致叛逆心理。有的父母将自己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帮助他们完成“未完成的理想”,这样也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

3.校园环境因素

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叛逆心理。除了来自教师的影响,还有周围同辈朋友的影响。在同辈群体中,一些人不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倾向很容易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在生活中加以模仿,习得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加重叛逆心理的形成。

4.社会文化因素

当前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网络等,其内容都充斥着“个性”与“自我”的元素。叛逆这个原本带有贬义的词汇,已经成为中学生眼中的褒义词,成为他们最渴望具有的特性。而青少年学生社会阅历浅,辨别能力差,很容易被社会中的金钱崇拜、封建迷信、腐败现象等影响,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三)正确疏导中学生叛逆心理的对策

1.承认和尊重叛逆心理的出现

中学生的叛逆心理是一种正常现象,我们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我们应利用叛逆心理的正效应,努力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我们要认识到叛逆心理的积极作用和价值,使其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强大动力。

2.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温暖的港湾,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家庭息息相关。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家长要特别关注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应该努力营造民主、融洽、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这样才能有效地疏导孩子的叛逆心理。

3.教师讲究教育艺术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讲究教育的艺术魅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尝试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方法,如温文尔雅、和风细雨式的开导,帮助中学生消除厌学情绪,这样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调适叛逆心理。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要正常开展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讲授心理健康的相关常识或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课;二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及早发现学生的心理隐患,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三是成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或定期开设“心灵热线”,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篇4

关键词: 逆心理 自发性 闪光点

一、高中学生的叛逆性心理具有以下特点

(一)随欲性。

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一事当前,无论其正确与否,都盲目地加以抵制,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凡事不考虑可行还是不可行,只要想干就干,随心所欲,不考虑后果,遇事缺乏冷静思考。

(二)感应性。

具有叛逆性心理的学生常常给教师“挑刺”,给学校挑“毛病”,甚至发展到以冲撞教师为荣,以敢于和教师唱对台戏为荣,把教师、学校对学生的每一个要求都说成没有必要,我行我素,有很强的表现欲。

(三)自发性。

没有什么人指使,也没有十分明确的指向目标,不知该做什么与不该做什么,往往不受约束,只图“心里痛快”,不听劝告,一意孤行,事后教师处理严了他不服,处理轻了他认为教师软弱可欺,从而变本加厉地“出难题”。

(四)可变性。

有的学生具有叛逆性心理但并不是处处逆反,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和教育的作用,因势利导,逆反可以发生逆转,具有可变性。

二、对高中生的叛逆性心理的疏导方法

教育过程当中,如何正确对待中学生的叛逆性是一门艺术。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

1.教师应是出色的指挥家。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学生叛逆性心理的萌动。教师不是知识的输出机,学生亦不是装知识的口袋。教师应是出色的指挥家,他指挥的不是学生的形体,而是学生活蹦乱跳的思维。

2.教师应是敏锐的观察家。教师应具有有穿透力的目光和明察秋毫的机敏,通过学生的言行举止甚至每一个眼神,洞察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捕捉学生叛逆性心理的萌动,以便及时引导。

3.教师应是心理健康专家。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还应该让学生建立心灵对话本,让学生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写到心灵对话本上,老师定期查看,以便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然后采取适当措施帮助学生调整好心理。

(二)投入感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谈话过程实际上是交谈双方之间的一种交往与认识过程。当教师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赖时,要和学生交朋友,进行倾心谈话、促膝谈心,一定程度上可了解学生的心理或思想问题。

1.关爱学生,与学生交谈。谈话可以最亲切、最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还可以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获得或发现学生心理的一些重要信息。

2.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善于做疏导工作。要尽量缩小“代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要做到同学生心理相容。对学生中已经或即将产生的负向叛逆心理,教师切不可采用压制和强制服从的办法,要认真做好疏导工作。

3.捕捉有利的教育时机。打动学生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和教育媒介,提高疏导工作成效。教育艺术之树只有植根在爱的土壤里,师爱润心田,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三)讲究教育艺术,努力挖掘“闪光点”。

1.尊重学生,张扬个性。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采取不同教育手段,讲究教育艺术,多从学生能接受的角度考虑教师语言的运用。多用些“我们”,少用些“你们”,多一些陈述语气,少一些反问语气。

2.讲究方法,因势利导。教育过程中针对学生消极叛逆心态的特点与成因,教师要用有效方法疏导,“心病还需心药治”,为此,教师要加强对有叛逆性心理的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解决他们的心理症结。

3.发挥优势,克服不足。当教师努力挖掘出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时,学生的叛逆性心理就会烟消云散,就会以良好心态投入学习。做到批评教育与表扬鼓励相结合,哪怕表扬学生一个小小的进步,也比找到确凿的理由批评学生效果好得多。

4.批评教育,表扬鼓励。合理利用学生叛逆心理的正效应,教师要大胆利用青少年学生叛逆心理的积极因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教师切忌偏颇,讲道理既要讲有利或好的一面,又要讲有害或坏的一面,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逆向思维的特点,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四)用远大理想的推动作用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篇5

关键词:叛逆学生;管理方法

1.引言

班集体中常出现这样的学生:错误不断,屡教不改,软硬不吃,不服管教,甚至对老师怀有深深的敌意。在一个班级当中如果有这样的学生存在,他们就像是给老师身上加了个定时炸弹,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突然爆炸,给自己的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我个人认为对这样学生的管理应该从其形成入手,找到这样学生形成的原因再入手管理。

2.逆反心理形成原因

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随着独立意识与自我意识的逐步增强,他们迫切希望摆脱外在的束缚,“叛逆”性强。在社会角色转变时期,由于父母的呵护,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了,但精神上却很匮乏,这些都会容易引发学生的对抗行为,这些对抗情绪长久得不到合理疏导时,他们就会采用一些与常态学生不符的行为来表示他们内心的矛盾。而这样的学生在老师、家长的眼中往往是“问题孩子”,对其有嫌弃心理,打骂是对这类学生常用的教育方法。

3.缩小心理距离控制学生情绪

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教师教育教学措施得到很好的执行。因为心里距离缩短了,师生间的情感也就融合了,这样有利于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晓之以情,才能动之以理。叛逆心较强的学生相对于其他学生,是处于一种被孤立的境地,老师更要无私地献出爱心。

在生活上也要多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多留心他们的需要。这样能建立师生的情感,便于教育工作顺利进行。老师要善于发现叛逆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采用鼓励的教学策略,对这类学生多一份期待,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创造机会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鼓励包含表扬的成分,但绝不等同于表扬。因为有些时候叛逆学生对表扬是不以为然的,相反你对他们的重视才是他们想要的。而且单纯的表扬容易陷入为表扬而表扬的被动状态,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说,对学生叛逆心理的矫正主要应采取走近学生心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法,而不应采取政治说教,更不能采取压服式,强攻冒进,古人云:火气太盛易伤人。所以在遇到叛逆生出问题时老师要尽量压制心中的怒火,让叛逆生大大出乎他准备挨训斥的意外,情理双重交流,让他久违的心如沐浴冬阳,如遇春风,如果总是西风凌厉秋霜肃杀的训斥和强攻冒进。那么老师的教育不但收不到良好的效果,甚至会是竹篮打水,到头来只是一场空,甚至还会使学生的叛逆心理在原有基础上发展的更为严重。对于叛逆学生的情绪引导老师应注重提高叛逆生的情绪认知能力。1、提高他们对自己情绪的觉察能力;2、提高他们对他人情绪的识别能力。要做到以上两点就要为叛逆生树立真实的自信、培养豁达乐观的心态、培养适度的紧迫感。当这类学生的情绪得到很好的控制后,管理的难度也就大大减弱了。

4.注重管理策略;引导其正常发展

对学生有爱心,施以鼓励的教学策略。不是说放弃原则,对叛逆学生犯的错误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对待学生犯的错误,绝不应姑息,姑息就毫无是非可言。但对犯错误的学生,教育时要注意策略,注意研究一下学生的心理。老师对于学生的错误,要做全面了解和深入分析,不要主观臆断,道听途说,不要用以往的过失推断当前的错误,不要轻易给学生下品质上的定论。尽量不要出现这种情况:当叛逆生出现问题的时候,自己却“包揽”过来,滔滔不绝地从过去说到现在,从现在说到将来,从正面说到反面,从个人说到群体,从危害说到益处……把事情分析得那么细碎,把问题认识得那么深刻。殊不知,站在你面前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在听你说的大道理,他们无动于衷、满不在乎,而且在内心当中早已开始排斥你。

对于这种情况,老师要少说话,首要任务是静静地、和颜悦色地耐心倾听。在倾听学生的诉说中,在倾听矛盾双方的陈述中,观察其神色,窥探其心理,把握其思维方式,了解其态度倾向,摸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发现问题的实质。而且决不能让叛逆生心里觉得我就是在责怪他,全部都是他的错,即使自己要发话了,也绝不用一连串的“气话”、一连串的“为什么”去质询他。否则,他就不会对你吐露心声。结果会使本来应当充满理解与关怀、真诚与感激,充满“人情味”的处理问题过程变得压抑沉闷、紧张僵持,问题反而得不到解决。老师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反省自我,合理发泄不良情绪。对于叛逆学生,当他们犯错误时,你立即批评他,甚至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这样反而适得其反。犯错误的学生,当下他的情绪正激动着,情绪激动意味着他理智的缺乏。此时对这样学生的处理,太严了容易激起其逆反心理,和老师严重对立;太缓和了,又会给他们“老师软弱!好欺负”的错觉,失去对老师的敬畏。此时,不妨用稍带严厉的语气,把学生带到一个无人的相对陌生的环境。根据心理学上的观点,人在陌生的环境里,心里总会有些不安。这样的环境对于叛逆学生情绪的平复有帮助,可以让他静下心来想想刚才犯的错误以及老师可能的批评。此时老师再以真诚的表情,恳切的语言,心平气和的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的利害,学生较易接受,教育效果会很好。如果学生犯的错误是以前的常犯问题,情节轻的,不妨尝试“调侃”的方式,刺激一下他的自尊心,当然这中方法的使用,要在你充分了解了这个学生的个性后再用,否则会有反效果。

总之,老师教育的对象是人,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尊重人的社会性规律,把班级教育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齐抓共管,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此外,由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言传身教,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作者单位: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喻进,曾力;构建以人本管理为核心的大学生管理新模式——基于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实证研究;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02-15期刊

[2]唐弋,彭鎏佳;从制度管理到自我管理——浅谈大学生管理工作;世纪桥2007-10-10期刊

[3]石钟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篇6

【关键词】初中生;叛逆心理;成因;策略

初中生随着知识面和社会接触面的扩大,以及各种需要的不断丰富,对学习的兴趣,深度,广度大为增加,对探求事物的认识倾向也表现出更大的坚持力。由于参与感和表现欲的产生,致使出现了赶时髦的特点。所以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教师和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不听话,往往对教师和家长采用一种强烈的对抗态度。这种现象初中生表现得尤为明显,其强烈的叛逆性、对抗性对学生的心理发育、日常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害的,如果任其发展,将有可能造成学生的心理缺陷,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将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如果不加以有效的应对,对孩子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存在严重叛逆心理的学生,最容易导致情绪躁动和叛逆行为,甚至酿成不良后果。我认为对与初中学生的叛逆心理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年龄和生理条件

叛逆心理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可能产生,但中学时期叛逆心理是最重的。这主要是中学生迫切希望扮演的角色要求与家长、老师对他们不合实际的角色期待发生激烈冲突所致。同时,也和中学生知识经验不足以及思维的片面性有关。当人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出现了第二特征,各种生理机能基本发育成熟。在心理上正处于断乳期,随着成人感的产生,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要求成年人把他们当大人看待,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而他们不久之前毕竟还是小孩,许多家长、教师的观念还来不及或不愿转变,仍把他们当成孩子看待,对于中学生的烦恼、要求不能充分地理解和给予积极引导。于是,中学生因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自然产生了很强的叛逆心理。

二、好奇心的驱使

中学生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驱使,他们喜欢新事物和新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过强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这种心理上的认知需要可以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动机,诱发学习兴趣,促使和推动学习者去探索有关的事物和认知信息。中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迷信、不盲从,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正是他们好奇心的具体表现。一般说来,人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就是所谓“禁果叛逆”。我们有些老师、家长禁止中学生做某事,却又不说明为什么不能做的理由,结果适得其反,使“不要吸烟”、“不要早恋”之类禁令达不到应有的预期效果;对于被禁止、批判的电影、文学作品、理论文章却怀着极大兴趣去观看、查阅……。“被禁的果子是甜的”,好奇心驱使中学生有时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尝也许并不甜的“禁果”。

三、思维不够成熟

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等品质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加之社会经验不足,不懂得用历史的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在论证不足的情况下,固执已见,走向极端。这些中学生往往自尊心、虚荣心很强,但却不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把教育者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损伤。因而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对立面上,出现了在口头上加以回驳,在行动上反其道而行之的叛逆心理。

四、自身发展和客观环境的矛盾

中学生的需要,已由低层次的生理、安全需要,开始跃进式地大幅度向高层次的交往需要、理解需要、成就需要、审美需要发展。这个发展过程,常常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与阻碍,从而产生难以自解的挫折感。挫折和心理冲突是人的心理发展过程的必然,由于各人的承受能力不同,反映出来的强度大小也不尽相同。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人,能够正确对待一切事物,比较容易调节自己的情绪,有能力把自己心理冲突的频率减弱,保持正常平静的心理状态。然而,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有时难于正确对待一切事物,调节不了自己的情绪,没有能力把心理冲突平息下来。结果,挫折所带来的消极心理影响不断扩大,反控制情绪膨胀,“叛逆心理”就会随之而来。

(一)家庭因素

首先,家庭的破裂或缺陷,特别父母生理有缺陷的,孩子以为很没面子,就看不起自己的父母,尤其不愿意在同学面前见到自己的父母,随着年龄的增大,生活群体的改变,从心理上形成了对父母的叛逆。

其次,现在的学生以独生子女者居多。由于父母及长辈们的过分溺爱或放纵,养成了孩子的任性、孤傲、依赖的性格,一旦在家中他(她)的需要长期无法得到满足,他(她)便会耍脾气,久而久之,形成对人对事的叛逆心理。

再次,父母的教育方法。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子女寄予相当的厚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但在教育方法上却秉承“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祖训,对子女管教过于严厉,使子女长期生活在恐惧的阴影当中,一旦他们的心理再也无法承受时,他们的所有积怨都会随之暴发而来,由恐惧演变成为叛逆,轻者不听父母的话,对着干;严重者则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二)学校因素

篇7

关键词:初中生;叛逆;关爱;宽容;耐心

叛逆是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叛逆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它的出现,存在着明显的年龄特征,青少年期较为突出。叛逆心理具有负效应,轻者对学习、生活等构成消极影响,重者则导致过激行为,严重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因此,认真研究青少年学生叛逆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转化之路,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一、初中叛逆学生的形成原因分析

(一)初中生叛逆是人性的本质使然

初中时期是一个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开始主动承担责任、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成就一个完整的自我过程。初中生的大脑结构和机能已趋于成熟,思维方式或视角已经超越童年期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发展,进而逐渐形成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初中生出现叛逆是一种普遍现象。

(二)初中生叛逆是心理上不成熟的表现

青少年在心理上的成熟滞后于生理上的成熟,在心理的认知发展中,由于阅历和经验不足,孩子的认识是不坚定的、容易动摇的。思维虽然有独立性、批判性,但认知事物和问题时由于不全面客观而会出现偏激、片面、固执甚至极端化,把家长、教师的劝说、指点、提醒和督促看成是不理解、不尊重的管教与约束,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做出违背施教者初衷的事情。

(三)初中生的叛逆与家庭的不良影响有关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本环境,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与个性。家庭中的不良因素有: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命令式的说教,专断式的压制、无休止的唠叨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都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天长日久,孩子的心理就有抵触,进而产生叛逆心理。

(四)学校教育中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是逆反心理产生的主导外因,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由专职的教育者对学生施行的双边活动。因此,对学生心理现象的形成、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对待,就会导致其逆反心理的产生。

(五)大众传播与社会文化对初中生的影响

以电视、网络为主的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是注重大众化、新奇性,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对青少年起负面作用的不良因素,影响并辐射着青少年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

二、初中叛逆生的转化策略

(一)投其所好,对症下药

对于已经产生逆反心理的学生,教师应对症下药,因势利导。造成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缺乏知识经验而造成逆反心理的学生,要尽量联系他们的实际,运用具体生动的事例,讲清道理,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形成正确观念;对于教师因处理问题不公正或要求过繁又不严格执行造成逆反心理的学生,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不断改进工作,以实际行动取信于学生,重新赢得他们的信任与支持;对于因教师要求过高、过严、过急,导致产生逆反心理的学生,教师要摒弃强制手段,更不能求全责备,应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要求,提高他们对执行教师要求的意义的认识。

(二)用关爱和宽容的力量感化叛逆学生

1.关爱的力量

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承,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心理认同容易入耳、入脑、入心,形成共振效应。反之,则会出现思维盲点,产生心理障碍,影响其效能。因此,要防止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形成心理上的认同,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必须对学生倾注爱心,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处处体贴关心学生,以赢得学生的热爱和拥护。

2.宽容的力量

对学生过于严厉,一味指责,或过多采取冷处理的态度,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助长他们的叛逆思想,进而使师生之间形成敌对态势。此时,教师不妨一改往日的严苛态度,用宽容的心去接纳学生的错误,再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针对性教育,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用耐心和坚持赢得学生的信任

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会耐心倾听,才能了解学生,然后对症下药,解决矛盾。当学生充分表达意见后,教师应做出积极的姿态,这可以让学生心情愉快,充满成就感,有利于双方下一次的情感交流。对于学生的偏激行为,教师要耐心细致地疏导,不随意指责或草率评论。学生出现逆反多用“冷处理”,以疏导为主。当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往往来势凶猛,进行公开抗拒和吵闹。这时千万不要实行“关、卡、压”式的堵,而应该先“冷处理”,再想法摸清情况,了解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然后心平气和地交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耐心和坚持赢得学生的信任,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对初中叛逆学生的转化,要针对其心理特点进行教育,要做到使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相匹配。要求我们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前提下,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法,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杜月玲.感化叛逆学生三法[J].广西教育,2011,(09).

篇8

“逆反心理”是人们对某类事物产生了厌恶、反感的情绪,从而做出与该事物发展背道而驰的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消极的抵抗心理,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对教师的教育乃至所有的言行都持否定的态度,使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还会影响到对其他的学生的教育。而且,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矛盾的激化。因此,对于我们教师来说首先要学会对学生当中是否存在逆反心理要有一个准确的判断。

一般而言,叛逆的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往往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喜欢向别人挑战;对大多数人的意见总会持反对意见;在大众场合喜欢挑战权威;别人越是叫他做的事情他越是不愿去做;会做出一些惊世骇俗的事情等等。根据笔者的经验,具有以上几点表现的学生就是属于叛逆性格的人。

对于具有叛逆性格的学生,有些老师往往会采取一些比较严厉的办法来压制,试图用权威来占领上风,结果事与愿违,甚至有时搞得在大众场合自己下不了台。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一些老师对学生的逆反心理没有正确的认识。叛逆性格确实在有些时候会让人做出一些特别出格、离经叛道的事情,甚至是惊世骇俗,会对他人、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但是具有叛逆性格的人往往和狂放、坚韧、自负等性格因素结合在一起。因而这种性格在一定的环境下是一张消极的心态,影响你的行为,导致一个人的失败。而在另一种环境里又可能成为一种积极的心态,助人走向成功。这又是为什么呢?

1.叛逆心态会增强人的胆识。有时候我们人想取得成功,必定要有一点冒险精神,优柔寡断的人往往在距离成功一步之遥的时候犹豫不决,丧失机会。而叛逆心态的人则很多时候会不计后果,即使明知会有损失,但依然坚持,如果他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话,这样往往会取得成功。在战争年代出现的英雄,很多正是具有一定叛逆性格的人。因为在当时革命就是意味着叛逆和反抗。

2.叛逆心态会使人面对逆境、充满乐观。叛逆的人往往是个性格狂傲、放荡不羁、特立独行的人,他们在逆境时特别是和自己的追求相左的境地时,往往会表现出一种坚韧。像一些著名的革命家、战士,他们即使被对手关在囚室里依然坚定自己的信念,不屈服、不放弃,最终走向成功,比如我们中国的革命先辈们,夏明翰、。

3.叛逆有时也是打破常规、挑战传统。传统观念一方面有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另一方面也会阻碍事物的发展。所以对有些传统观念要敢于突破,向权威挑战。而具有叛逆性格的人正是具备了这样的品格,有时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不乏存在。像历朝历代的重大改革的领军人物。

我们教师在对“叛逆心理”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就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叛逆心理犹如洪水,不能简单地堵,所以教师对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不能采取堵的方式,而是要用疏导的办法,及时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找到解决的办法。

篇9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一)在校内。有的学生认为校规或班规定的太严,例如校园内走一定的路线,体育课活动课统一行动,自习课不准随便说话等,因此对学校和老师的教育不接受,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学校越明令禁止的事,越想尝试。有的学生老师批评的越多,他越出问题。有的学生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而对该学科产生抵触情绪,甚至选择放弃该学科的学习。有的学生因为作业较多而选择了不做作业,哪怕受到老师的批评。有的同学对老师的反复说教不予理解,甚至恶言恶语顶撞老师。有的同学对身边的榜样无端否定,给予排斥和嘲笑。

(二)在家里。大部分家长都认为孩子在上小学的时候非常听家长的话,是家长眼里的乖孩子,可到了中学,特别是进入青春期以后,简直象变了一个人,不象自己的孩子似的。甚至有的家长经常和孩子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有个学生还给自己的母亲写了这样一封挑战书,足以代表部分学生对家长的逆反程度,内容如下:妈妈:我感谢你养育了我,但我不是你的财产,更不是你的奴隶,我是一个自由的人。从今天开始,如果你还想要我这个女儿,必须做到如下规定:进我的房间必须敲门;不许动我的书包、抽屉;不许看我的聊天记录、日记;不许强迫我穿你买的超级难看的衣服;不许拦截我的电话;不许当着亲戚朋友的面说我比别的孩子差;允许我每天晚上有1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允许我每周日休息时9点起床;允许我的朋友到家里做客;允许我听孙燕姿、周杰伦的歌;允许我反驳你的意见。如果你做不到其中任何一项,我宁可露宿街头,去做小偷,也要毫不犹豫地离开这个家。

(三)在社会上,他们有些表现出与在校截然不同的一面,胆小怕事,不愿与外界接触,不想承担责任。有个学生在学校飞扬跋扈,惹事生非,老师头痛学生害怕,但被社会上的人暴力殴打后,他竟然一声不吭,连反抗的想法都没有。事后问他,他说,害怕和老师家长说了,他们再打他,忍一忍就行了。

二、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叛逆心理是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中学生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批判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

(二)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学生产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在和睦家庭中成长的孩子通常心理健康,待人礼貌、诚恳。而在严厉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胆小怕事、缺乏自信,甚至自暴自弃。可见,家庭的思想倾向、文化素养、人际关系等都对学生心理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生的教育上,家长的观点、态度、方法如果不当,都有可能造成学生的心理畸形,导致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障碍。如: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偏执,粗暴专横家庭子女的逃学甚至出走,纵容包办家庭子女的骄横脆弱、自私自利等都属于家庭原因所带来的心理障碍。

1.传统思想影响着家长。中国长期的家长专制思想仍然存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认为孩子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忤逆”、“对着干”,因此,孩子不会或很少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

2.家长认识的错误,造成教育方式不当。很多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们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

3.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交流,产生思想矛盾。随着中学生的成长,独立意识渐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子女的渴望独立与家长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矛盾。因此,作为子女的中学生没有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与父母缺乏交流,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

(三)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

学校教育及教育环境决定着学生的心理发展。通过正确地引导和科学地教育,逐步把学生领入一个充满阳光雨露、健康向上的新天地,这是学校教育的责任、义务和方向。然而,在实际教育中,有些教师缺乏心理学教育的知识和经验,往往采用粗暴简单的教育方式,结果学生原有的心理障碍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火上浇油,又产生了新的心理障碍。更有个别教师无视师德、法纪,对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这都容易导致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使学生产生叛逆心理。还有些老师不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过于经验主义而不考虑现实社会各种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简单地要求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脱离教育实际,这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 还有的学校只顾抓“升学率”,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难以根除。

(四)大众媒体不恰当的渲染是导致学生产生叛逆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一些韩国电影电视片,极力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耐,鼓吹个人主义。

三、如何克服叛逆心理

(一)作为中学生,应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调节自己。

1.要重视复杂的社会因素带来的影响。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必然会受到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文化、道德、法律等意识形态发展,善恶、美丑、是非、荣辱等观念更新等方面的影响。所以,要克服叛逆心理,不能仅局限在学校这个小天地里,要置身社会,把对自己的思想情操等各方面的修养同社会政治生活、经济文化活动以及社会道德风尚联系起来,以提高心理上的适应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不致迷失方向。

篇10

一、青少年叛逆行为的表现类型和特点分析

由于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趋于定型的时期,是走向成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往往不同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易导致叛逆行为的产生。青春期叛逆行为的表现类型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业不适应的行为

它主要包括了青少年在学业方面的叛逆行为,指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学习困难,如: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等,其行为均与学习有关。

2、生活不良行为

主要是指青少年在课余生活上的行为偏差,枯燥而单调的文化课学习生活满足不了他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产生不满或厌倦心理,为了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他们就会盲目去社会上寻求刺激和所谓的欢乐。

3、非社会行为

非社会行为在其造成的危害上来看,它并不直接影响社会和他人,但对青少年个体来说,具有严重的危害性,比如:离家出走,自杀等行为,它影响到了青少年自身的身体健康发展,还影响到了和谐家庭的构建。

4、反社会行为

叛逆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不会危害到社会,触犯到法律,但却具有发展为违法犯罪行为的隐患,比如:打架斗殴,威胁他人等非道德行为,而反社会行为就触及到了社会和他人,给他人造成了直接的伤害,包括了各种犯罪违法行为。

透过青少年青春期叛逆行为的类型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特点:盲目性、连续性、模仿性和逆反性。青少年容易冲动,会选择比较简单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他们没有受到正确的引导和阻止,会继续将这类行为当做处理事情的最佳选择,进而形成习惯性的行为,产生连续性的叛逆行为。同时,青少年求知欲望强烈,喜欢去模仿不良的行为而导致叛逆行为的发生,他们渴望独立和自主,对于家长或教师他们会表现出强烈的排斥性行为。

二、青春期叛逆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青春期的青少年们之所以会产生多种叛逆行为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既受到青少年自身各方面的发展因素影响,也会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同时,在他们成长中还会受到来自同辈群体的影响,以及社会环境和社会各种诱导因素的影响。

1、青少年自身因素

青少年时期的思维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为叛逆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实现基础,同时,青春期的青少年随着身心成长发展,在性方面开始逐渐成熟,激素催化下,使得青少年面对家长和老师的各种唠叨教导,开始表现出不耐烦和回避的情绪,有时甚至出现完全逃离和背离的行为。

2、家庭影响因素

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影响青少年不同的性格产生,在一个不良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家庭不良因素无形中会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这种压力的压制下会让孩子渐渐地产生叛逆心理,进而产生叛逆行为。

3、学校影响因素

学校作为青少年接受教育和社会化的重要环境,学校中的各种不良因素会对青少年的叛逆行为产生催化作用。教师的教导方法和思想不当会对学生产生负面的作用,使学生产生抗拒和假装接受的心理,进而导致学生的叛逆行为产生。除此之外,教师在对待不同性格的学生会用成绩来说明一切,促使学生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4、同辈群体影响因素

青少年在成长中,同辈群体对其的影响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在青少年同辈中,他们因为有共同的话题和爱好就会产生共同的行为倾向,并会在一定程度上去模仿他们认为对的行为,在不良同辈的影响下,就会使青少年产生不良的偏差行为,导致叛逆的产生。

5、社会影响因素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信息传播的影响,社会不良信息通过各种网络迅速传播,使一些化中不良的信息传播到青少年眼中,对青少年造成负面的影响,除此之外,一些本来用于警醒青少年的信息,在青少年的理解范围内却被负面的消化理解,进而对他们造成不良的影响。

三、青春期叛逆行为的教育对策

青春期的叛逆行为既是正常发生的行为,又是需要被正确引导和教育的行为。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青春期叛逆行为的教育反思进行分析。

1、家庭教育

现代社会中,许多家庭遇到已有青春期叛逆心理的孩子的时候,往往会用打骂的方式去教育,忽视了具有叛逆心理的孩子内心成长和发展。在家庭教育中,当家长遇到叛逆的孩子,首先应该学会冷静的思考孩子的叛逆原因,在了解其原因的基础上,再找解决的对策。对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家长应避免使用强压的做法,这种做法,虽然能显示家长的威风,可却会在孩子的心里造成更的的叛逆,就像压弹簧一样,压得越紧,弹得越高。其次,对叛逆期的孩子,家庭应该给予更多地关心和尊重,在生活上,应该关心爱护他,并且要给予他一定的空间,让他自由的成长,并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孩子将心比心,让孩子体会到家人的关心和爱护,以此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达到安抚的作用。

2、学校教育

学校作为青少年学习和成长的主要环境,作为教育者,面对叛逆的青少年,应该善于体谅他们的情绪和状态,体谅他们的困境,不能选择硬碰硬的方式,要善于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班级里的学习成绩分数比上比下等现象,无形中都对本具有叛逆心理的青少年们施加了压力,在压力下他们只会选择逃避和逆反的行为来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情绪。作为教育者,应该用心发现每位学生的有点,天赋和才华,用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去带动孩子其他方面的成长,叛逆的青少年都是自我意识较强的人,这种青少年一般更具有创造力,精神上更加独立,若能指导他们树立人生目标,将其往正面方向引导,定能成为可造之才。

篇11

【关键词】叛逆

换位思考

正确引导

一、中职学生叛逆问题研究

就中职学生的年龄阶段而言,由于他们正处于青少年心理的“瓶颈期”,其生理和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还在进行相互的“斗争”。这也使得他们有一种非常强烈摆脱成年人监护的内在要求。在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他们非常畏惧外界忽视的独立存在,他们期望外界能够得到更好的认可,以一种非附属于大人世界的认可。但是,往往青少年又时时被外界对自己独立个体的明确忽视,这种忽视可能实实在在存在,或者不存在而被他们曲解。这样的结果导致他们在幼小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压力,在这样的压力下,本身不够成熟的他们会采取一些让成人无法理解的“惊人”举动,以此来吸引外界对自己的注意和认同,这样的一种行为是他们渴望通过各种方式寻求个体独立价值的真实体现。

(一)中职学生叛逆问题的基本表现

在青少年的“叛逆期”,他们最为主要的表现就是他们非常害怕社会上的忽视他们的存在,一方面他们想吸引大家的注意,另外一方面又从自己的内心感受到外界对于他们的特立独行的忽视。在这样的心理矛盾下,通常就会去做出一些超常规的事情,以此来获得外界的关注。

(二)中职学生“叛逆”的原因

一般而言,叛逆心理在所有中职学生中都广泛存在,只是有一部分学生的叛逆心理不是很严重,不容易被发现,而另外一部分则非常明显,我们往往针对的是后者。究其中职学生“叛逆”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由于知识的增强和“成人感”的增强,青少年不再事事依赖父母,对老师的话也不完全言听计从。其次,由于青少年的独立意识常常还是模糊的、无意识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非常大的盲目性。再次,盲目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学校和家庭教育中缺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的关心也是导致青少年呈现越来越叛逆的一大重要原因。最后,由于青少年本身心智不成熟,一些人性的弱点在他们身上被放大,例如以自我为中心本身是自私的一种表现,往往会在很多青少年身上体现出来。

二、中职班主任解决中职学生叛逆的对策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青少年也在慢慢的成长,心智逐步走向成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事物对生活有自己的不同理解和不同看法本身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由于他们心智不够成熟,阅历不深,这会最终导致其在思想及行为上的偏激、叛逆和错误。面对这些情况,作为中职班主任,我们不能一味地违背科学的进行批评和指责,而应该以一种科学和系统的教育方法来健康引导其走向成熟。其具体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

很显然,“叛逆”行为是一种心理问题,所以首先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所以班主任必须帮助学生认识思想及言行上的错误,充分地利用班会或者其他活动,充分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认识自我认知。同时,必须要抱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针对不同学生出现的不同思想问题进行关心和引导。

(二)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更多关爱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学生永远的榜样”。老师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做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这样才能更有说服力,更让学生心服。在学生心服的基础上,在生活中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做学生的朋友。

(三)公平对待每个孩子

世界上的人都希望公平,我们的孩子们更加渴望公平和认可,然而,很多情况下,教师把那些“学生不听自己的话”就是孩子看成不听话的孩子,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认可。导致了学生们心理产生一种不满,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待遇,所以他们试图去打破这种不公平,这也最终会导致叛逆性格的出现。显然,作为一个师长,我们不能因为“学生不听话”就把他们归为异类,不去关心他们,用“有色眼镜”去看他们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作为师长应该一视同仁,对于听话的学生要表扬,对于不听话的孩子更应该进行引导和关怀,这样才能使得学生感受到公平,从而减少叛逆心态的产生。

总结

由于中职阶段的学生的年龄段恰好出现在叛逆高发时期,最终也使得叛逆成为了中职学生的一大问题。面对此种变化,一些家长或老师不理解,缺乏必要的、正确的引导教育,给学生的成长、成才带来一些不利。面对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中职教师应该肩负起引导学生们健康成长的责任,通过科学系统的方式和方法,用自己的真诚和不懈努力来引导孩子们健康的发展,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国家栋梁。

【参考文献】

[1]王芳,耿莉.

中职学生问题行为有效干预的初探[J]. 职业技术,2010(03).

篇12

【关键词】中职班主任工作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1-0172-01

从事职业教育几年来,本人的感触颇深。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社会、家庭、自身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不少学生在成长过程往往都伴随着一定的心理发展不平衡。如:性格孤僻、怪异;情感脆弱易变,意志不够坚强;缺乏合作精神,以自我为中心;爱与老师顶撞、钻牛角尖;不能接受老师、家长的批评与指导;对他人缺乏同情心、爱心;甚至叛逆等等。

何为叛逆心理?叛逆心理是指一种反常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通常表现为情感的对立、抗衡和情绪上的嫌恶、不满,故意做出与该事件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和中职生执拗性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是中职生的一个鲜明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也是发生在中职生身上的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如在家不听父母话,习染不良社会习惯。在校不听老师话;扰乱课堂纪律、不完成作业、早恋、时有逃课和夜不归宿现象;对学校倡导的事项往往对着干,甚至不时搞点恶作剧或破坏公物。他们对老师或父母的教育常会表现为很不服从,告诉他不能怎么做,他偏要那么做,甚至公开顶撞。

一、探究产生的原因

形成这一心理障碍的成因较复杂。主观上学习目的不明确,尚未形成科学的人生观;性格上活泼爱动,甚至不失聪颖和机灵;主观能动性较强,自我表现欲望强烈。客观上有社会阴暗面的影响,有应试教育各种弊端对其精神的压抑或极强的自尊心遭到伤害等等。而中职生叛逆心理的产生不是固有的态度对抗,而主要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引导是某些特征诱发的结果。例如在教育学生的活动进行过程中,学生一旦了解到教师的行为动机不是有利于他而是另有所图,就会产生对抗心理。又如,教育时不顾及学生当时所处环境就会诱发学生的感情障碍,使学生紧闭心扉,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教育采取排斥态度,拒绝接受本来能够接受的建议。由于对学生的教育无限制的重复、嗦,致使学生感到厌烦,从而形成消极的态度对待教师的教育活动。

二、矫正的对策

中职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因素与社会影响、学校教育、家庭条件、个人认识和个人经历有关,而其直接作用的一般是三种心理因素:首先由于认识上的片面性,对教育采取不信任的态度。其次,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和虚荣心,不能正确的评估自己,过于自信、自负。第三,受好奇心的支配。因此,在实施矫正策略时,要对症下药,因情而变,且应主要采取理解和疏导的方法。

三、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确立适合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减轻学生在应试教育中的学习负担与过高的教学目标,制定适合中职学生感兴趣的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策略。从重理论转变为重技能,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探索的兴趣。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要求,在教育策略上要循序渐进,切忌急躁冒进,尽可能避免师生对抗情绪的产生。做到与学生真诚相待,并主动与他们沟通思想,统一认识,主动排解学生心理上的扭曲,尊重其人格,发现闪光点,给予信任和激励,用其所长,启迪其自爱自强自信。如我班的王同学,该生天性活泼好动,自我控制力较差,上课坐没坐像,回答问题扭扭捏捏,还经常乱发表意见,学习成绩也不理想。而家长管教甚严,最终导致矛盾尖锐,常与老师对着干。针对其特点,我先与其家长交谈,使家长认识到孩子的特点;再与王同学交谈,使其理解家长和老师的苦心,从这以后任课老师和同学反映王同学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改变。

2.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首先是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改革置学生于被动地位的课堂教学,大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转向到技能方面的训练,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多开辟适合其表现的舞台。积极推进班级管理和教育方式的民主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修正品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在全班同学的认可下提出了“严、爱、勤、博、实”五个字的班训。

3.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学生叛逆心理的形成,很多都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为此,教育者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包括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大胆利用学生叛逆心理的积极因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讲道理既要讲有利或好的一面,也要讲有害或坏的一面,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逆向思维的特点,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篇13

关键词:社会学 心理学 青少年 叛逆

青少年期是人从年幼儿童向成熟个体的过渡时期,逆反是青少年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这种问题出现的时期,在青少年人生发展过程中是具有过渡意义的非常时期。叛逆期阶段能否成功的完成过渡影响着他们以后的成长发展。青春期对青少年来说是人生中发展的转折时期,他们中的大部分会对外部环境非常敏感,容易受到周围的影响。因此,必须从家庭、学校、社会入手找出原因,家庭教育联合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关注积极帮助青少年渡过这一时期。

一、青少年叛逆的概述

“叛逆心理是少年期儿童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特征,它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强加的力量和父母的控制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青少年进入青春期以后,身体迅速发展逐渐成熟,心理的发展追不上身体的发展步伐,导致他们心理出现不平衡感。这些身体上的矛盾感和不平衡感让青少年觉得到不适应,促使他们开始关注自身的发展和变化。

二、青少年叛逆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自身因素

艾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贯穿于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个体从出生后就会不断与社会环境进行互动,在这其中既有自我成长的需要,而环境又会不断满足他们的需要,但是又必须受到社会的要求与限制,这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存在。

青少年在人格发展方面,显示出三个明显的变化,第一是伴随着生理的发展产生了 “成人感”,迫切希望摆脱家长的控制,实现独立自主。第二是 “自我中心”,把人际关系和社会性关注作为焦点,觉得自己的关注就能代表他人的关注,把自己当作大家关注的中心,;第三是对成人的教育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对抗。

“艾里克森把整个心理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

1.婴儿期(0~1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2.儿童期(1~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3.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4.学龄期(6~11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5.青春期(11~20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6.成年早期(20~24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7.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青少年时期处于青春期(11~20岁),正处于“过渡”期,聚焦于自主意识的增强、向控制方要求独立自。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产生了“成人感”,不想别人把他们当做孩子,幻想自己是成人的角色,也就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二)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也风生水起,青少年心理的发展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给青少年提供了获得信息的新途径,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不利影响。许多不良商家只为了一味地迎合大众的需求而对传播内容缺少监控放任自流,使青少年被动地接触到了一些化中有害的、低俗的内容;另外,由于“大众传播还强调新奇性,介绍一些国内外的时尚新奇现象,如朋克、嬉皮士和具有反判精神的摇滚文化等,也影响着我国青少年的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

(三)家庭环境因素

1.家长思想不能与时俱进,仍然存在封建思想

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缺乏民主意识,实行家长专制的教育方法从而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想法,依然存在“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想法,觉得孩子还小必须要绝对服从自己,许多孩子无权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许多青少年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没有存在感,导致青少年叛逆。

2.家长的教育方式不正确

家长在培养教育子女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两种错误的心理:一是认为子女必须听从管教,父母在孩子面前具有绝对权威;二是家长会把孩子当成自我理想实现的副本,把自己没有完成的愿望强行加在子女身上。因此,父母不管子女的内心想法,一味地把他们的理想和生活经验强行灌输给孩子,让子女按他们铺好的道路去生活,因此而产生矛盾导致青少年叛逆行为的发生。

3.家长与子女的交流缺乏

由于很多家长忙于事业,对子女疏于管理,很少进行心理思想方面的交流,只是为了约束限制子女的行为而制定一些严格的规定。因此,作为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很少与父母交流,缺乏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很容易让青少年心理空虚而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

(四)学校环境因素

1.教师的教育方式存在不足

在当今的教育形式下,很多教师一味追求教育成绩,在教育形式上没有创新,教育内容味同嚼蜡,不能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厌恶甚至是心理上的逆反。一些教师不能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客观评价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过于注重分数,教育学生不能做到循循善诱,使学生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造成青少年叛逆行为的产生。

2.教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够做到尊重学生

很多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不懂得尊重学生,当他们学习生活出现问题时只是一味地批评而没有耐心引导和教育,更没有去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不顾及学生的心理感受与体验,而是过分的注重师道尊严,始终居高临下的批评教育伤害的青少年的自尊心,导致他们对学校和老师产生逆反心理。

青春期是每个孩子的必经阶段,逆反心理对青春期孩子身心健康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负面的影响。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精神萎靡、学习被动、意志衰退、信念动摇、理想泯灭等。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转化”。因此,必须重视青少年的叛逆问题。

参考文献:

[1]吴维维.青年本质的表现形式[J].青年与社会,2014,(09).

[2]雷秀雅.心理咨询与治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王宏斌.青少年逆反心理探析[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0,(12).

篇14

【关键词】青少年;叛逆心理;应对

所谓叛逆,顾名思义,就是反叛的思想、行为忤逆正常的规律,与现实相反,违背他人的本意,常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之外的事。因此,可以从定义中看出叛逆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于父母和老师的话,孩子不再是言听计从,而是有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他们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在事情的处理上,他们不再是和父母商量,而是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事;不喜欢父母过多的照顾、管理或干预,特别讨厌大人对他的再三嘱咐和重复要求,而要自己独立去实践;对于传统观念、现成结论和权威往往不迷信盲从,而是持批判的态度。中职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潜力股,他们的发展对于国家未来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少年强则国强”这一句话不仅仅代表着青少年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还是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健康等。而读中职的阶段也是叛逆心理最为强烈的时期。那么,中职生的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去解决呢?

一、中职生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

1.从中职生本身来说。中职生年龄一般都是在15到18岁之间,他们处在青年期的初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是发展最为迅速而且最为旺盛的时期,所以人们也称这个阶段为黄金时段。中职生随着生活阅历的不断增加,他们思维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越来越强,从而使得他们的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想问题想办法的思维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而且在社会发展中,社会文化水平和社会教育水平也使中职生的逆向思维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即使是这样,他们在生理上的成熟,比如说性别意识和独立意识等,使他们不断觉得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大人,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偶尔摆脱成人的监护,让自己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同样,他们也认为自己有能力管理好自己,自己决定事情,面对这样的心理,他们在家长的苦口相劝中,有意无意地回避、反感甚至是背离。但是也就是这样并不代表着他们心理也成熟起来。总之他们在整体上还是不够成熟,在认识上不够坚定,容易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所以对于家长和老师的苦心相劝,他们总是觉得自己的私生活被打扰到了。而且,对于中职生来说,他们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那就是他们自身的自卑感比较严重。中职生他们的身份比较特殊,他们大部分是基础教育过程中被忽视的弱势群体,他们多数是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才会选择中职校,在以前的教育过程中,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老师、家长还有同学们的了“另眼相看”,也就是这样他们就会对学校有一种偏见,而且认为在中职校中看不到未来,这样就比较容易产生一种自卑心理,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因为这种思想导致在行为上无所适从和反抗。

2.从家长方面来说。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父母的不恰当的教育是导致学生心理叛逆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今一些死板的观念还束缚着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很多家长的期待,但是对于中职生在升学考试中的失手,很多家长都表示非常失望,但是他们还是希望他们能够扭转乾坤,所以才让他们继续选择中职校,不过家长的那种失望还有失落的的情绪还是无法根除,就会在行动还有身体语言中或多或少表现出来,慢慢地中职生也会觉得自不如人。而且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可能使用的方法不够恰当,在中职生还是小时候,他们都会很听父母的话,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希望能够摆脱父母的管束,但是家长们却不能给予他们所希望的“自由”,自然而然,这两者间他们的冲突就会出现,但是家长们有些时候他们根本就接受不起孩子犯错误,一旦孩子犯了点错误,他们就责骂甚至殴打孩子,根本就无视他们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他们也认为自己的生活经验远比孩子的要丰富得多,所以在教育的时候常常会讲到这样一句话:“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要多。”也就是这样,他们就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强加给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们能够少走一点弯路,完全忽视了孩子成长的需要。甚至有些家长把自己未能完成的梦想交给自己的孩子完成,完全无视他们的兴趣爱好,这样双方的矛盾就产生了。在叛逆心理的形成中,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表现,那就是单亲家庭还有夫妻关系不融洽的家庭,中职校的一部分学生就是出身这样的家庭,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就是缺少一份完整的爱,也就是说青少年在家庭中缺少关爱,他们的内心就会表现出一种非常不稳定、不平衡,所以这些家庭的孩子就成为了叛逆心理的一个易发的群体,而且不管是在表现还是影响过程中,都特别严重。

3.从家长、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来说。中职生他们正处在青少年的初期,他们特别渴望能够得到长辈们的认可,即使是一个微笑,他们都会觉得自己就是天使。很遗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少看到这样的微笑,在家长和老师的面前,只要他们犯了一丁点的错误,他们就有可能在大众的眼球下斥骂或者是殴打孩子。我们都知道,家长和老师都希望孩子能够成长,但是方式的不正确就会使得这种成长会扭曲。而且随着孩子独立意识的加强,他们希望能有自己的处事方式,而不是再受到家长的管束,但是对于家长来说,他们都希望能够倾注自己全部的精力,帮助孩子,所以很多事情都是由家长包办的,就是这样一个孩子的渴望独立和家长的不恰当的关心,就使得矛盾激化,而且当矛盾产生的时候,没有很好地进行了解,就使得孩子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学校教育特别是班主任的教育对于中职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毕竟他们还不够成熟,而且也过着住校的生活,很多东西都还是第一次,加上本身他们的基础就不够扎实,自卑的心理严重,所以这些中职生就特别需要老师的认可。但是有些老师不了解中职生的心理特点,教育思想过于陈旧,总是觉得自己本身就是课堂的主导者,总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去对待学生,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而不是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和学生交流,这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

4.网络因素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的效果如何,我们也要辩证去看待,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准则有时候与学校的教育是相违背的,但是有了网络之后,中职生与社会的联系在渠道、广度上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中职生由于自身的阅历不足比较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网络忽视了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照, 使一些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内容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他们就会随着网络中的一些所谓的“名人”有样学样,向着一种比较“有个性”的生活发展,这样,他们就会对正常的教育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

二、叛逆心理的特点

1.盲目性。中职生是其处于一个思维方式向反向和多向发展的特殊时期,这阶段的他们精力充足,探求知识和探索社会的能力不断发展,他们却找不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就盲目地封闭自己,自己感觉到一种有力无处使的感觉,但是他们并没有因为这种感觉而畏惧,他们盲目地按照自己的感觉去行事而不管形式和结果是否都是正确的,而且,在他们经历过升学的挫败之后,觉得自己总是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想找一种方法去逃避自己,所以他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从来都不考虑后果,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缺乏一种冷静思考的态度,这样,就使得他们的行为具有了盲目性。

2.社会性。中职生叛逆心理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社会和政治对他们心理的影响。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青少年对外交流沟通的途径不断扩大,接收的信息量也不断增加,知识面也比较宽,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鉴别能力,不能对他们所接收到的心理进行辨伪,而且也有不少的非法分子,利用中职生的这种心理,投机取巧,也给中职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但是他们的生活阅历等都还不是很丰富,在遇到事情后又不能冷静思考,容易感情用事,这样就比较容易形成一种逆反的心理。所以说叛逆心理具有社会性。

3.自发性。中职生叛逆心理的自发性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叛逆心理主要是自己自身形成的,没有经过任何一种物质的影响,而是在一种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通过个体间相互影响自发形成的,而且在他们的行动中,缺乏一种像指明灯的指向目标,不知道自己所处的地位,不知道究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往往觉得自己已经是一名成人,已经有能力处理好很多的事情,所以他们经常是不听劝告,一意孤行,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甚至有时候看到别人那样干,也跟着干,所以说这种叛逆心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自发产生的一种表现。

4.可变性。叛逆心理的可变性表现在有些具有叛逆心理的中职生,他们并不是什么都逆反,而且是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和教育的作用,因势利导,逆反心理也可以发生逆转,这就表现在中职生心理的可变性。因为如今社会的自主意识比较强烈,但是他们的观点和立场还不是很坚定,而且他们的思想还不成熟,只要社会和家长、老师等能够对其进行有效地引导,那么这种叛逆心理就不会对中职生的身心健康影响过大。

三、如何调节青少年的叛逆心理

1.正确对待中职生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特征。这就要求中职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叛逆是这一时期的一个心理上的弱点,因为这阶段青少年的心理情绪比较容易冲动等,对于很多事情他们看到的只是单方面的,而不能够全面去看待很多事情,可是有时候中职生会认为自己的叛逆行为是一种心理疾病,他们会和自己过意不去,很多时候都是坚持认为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就是正确的,总是和其他人唱反调,而且有些家长也以为孩子的叛逆行为是中职生变坏的一种表现,从而放弃了对他们的教育,这样就是中职生的成长过程中渐行渐远。所以说双方都要认识到叛逆心理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中职生也要肯定自己,不要仅仅是因为自己是一名中职生,就觉得技不如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辉煌,只要自己能够努力,那么就有可能会获得成功,所以中职生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对社会的洞察能力,多采纳别人的建议,客观冷静地去分析问题,同时家长也需要正确引导孩子,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自己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比如说,曾经有一个青少年,他染了一头的黄头发,黄头发的中间还掺杂着几撮的红头发,还喜欢穿着一些稀奇古怪的衣服,他很清楚自己的家长和老师都没有办法接受自己这样的打扮,但是在看到家长和老师看到自己这般模样而表现出来的嗤之以鼻的态度,他就觉得自己像是打了一场胜仗一样。

2.应该采用平等民主的教育方式。调查表明,62.64%的青少年都希望家长、老师采用一种平等、民主的方式来教育自己,在犯错误时,希望老师和家长给予理解,给予帮助引导他们认识错误的原因,知道吸取经验教训。我们都知道,有时候老师和家长他们都喜欢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来指导中职生,而不是用一个平等的形式,他们总是认为自己就是生活中的引导者,自己所经历过的东西永远都比孩子要多,他们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这样的话就容易产生叛逆心理,所以家长和教师应该正确了解孩子的真正心理,让孩子能够真正觉得其实长辈们都是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自己的身旁。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老师和家长能够倾听一下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以便让他们能够有勇气改正自己的错误。对于孩子的优点,表现好的地方,不要吝啬赞美,要把爱说出来。

3.多和中职生沟通交流。这主要包含着三个方面的交流,一个是父母,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同学。只有多和青少年交流,他们才能够感觉到自己不是孤立的一个人。首先在父母方面,很多时候中职生叛逆心理的形成都是因为没有和大人们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家长总是认为孩子永远都是孩子,不管阅历什么的都比孩子高,所以就喜欢代办的形式管理孩子,但是如果家长们能够多了解中职生的感受,多站在他们的角度上看问题,那么青少年的叛逆心理自然而然就消失了。其次是教师方面,对于中职生而言,他们的基础还有生活的态度可能都不尽如人意,这些特殊的群体就需要老师的帮助,在中职校,不少的教师对自己的学生比较失望,然后就弃之不理,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到位的,老师应该给予每个学生肯定的眼光,悉心教导,使他们不断找回自信,重新面对自己的生活。最后,就是生生间的交流。在学校中,见面最多交流最多的要数同学,而且,每个同学他们的年龄,学习的目标都是相近的,所以共同语言就会比较多,因此交流也多就能够把心中的叛逆释放出来。

叛逆心理是中职生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要正确引导孩子走出叛逆的心理,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有可能会走向极端。叛逆心理的加剧会导致其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使用“耐心+认可+鼓励”的形式用爱扭转叛逆的孩子,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成功的孩子,正确引导他们,作为中职生也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叛逆心理,将自己的叛逆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