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课堂教学内容范文

课堂教学内容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2: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课堂教学内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课堂教学内容

篇1

关键词:课堂教学;内容涉及;高效课堂;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065-02

课堂是教师向学生传播知识、引导学生做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重要场所。提高课堂效率,关键在于课堂。课堂教学的设计,直接关系到能不能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

本人从事语文教学多年,语文教学的实践告诉我,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它的工具性,决定了它具有普遍性特点。于是人们就产生了这样的认识:语文谁都在用,似乎谁都能学好。然而,真要学懂这门课,学好,会用,许多人就觉得力不从心了。我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就在语文教师。课改专家王荣生教授说:“在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方法好不好之前,首先要考查它的教学内容对不对,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语文学会会长王立根老师说:“教什么?为什么教?这应该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东西。一堂有效的语文课最重要的也是成功的基本前提是‘准确合宜’的教学内容。道理很简单,如果一节课教学目标不准确,教学内容不合宜,即使师生交流很活跃,这节课也是虚假的热闹,没有多大的意义。”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两个极端,不能不说是个误导,即:照本宣科和借题发挥。照本宣科的结果是你不说我也知道,书上写着,久而久之,学生懒惰了,连书也不看了。借题发挥是“原子裂变”,只要能沾边的、联系得上的,都讲,结果是学生的智力没有得到开发,学习的重点没有抓住,无端的练习设计了不少,有些题出得连老师本人都觉得茫然,其结果是学生在题海中挣扎,老师陷入不能自拔的批改作业之中。为改变这种现状,我在语文教学在中做了大量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点成绩。我的做法是: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向四十五分钟要成绩。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头开得好,能吸引学生,就等于奠定了成功的基础,为此,我首先将突破口确定在课堂的导入。语文课的单元设置,各有侧重,但由于课文内容比较宽,有的受历史环境的影响,今天的学生很难理解,于是我设计了“背景介绍式”导入。有的文章学生主体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我就采用“揭示主题式”,如“人民大会堂的建造告诉世人:中国人民当家做主、共商国是的美好愿望实现了。这‘雄伟’二字不正是人民共和国国威的体现?”按照文章内容特点,有的采用“知识介绍式”,有的采用“情境引入式”,有的采用“开门见山式”,有的采用“联想启发式”,有的采用“讨论评论式”等,新颖别致的开头,往往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其次,设计导读,新课标对读的要求是:在正确的前提下,有一定的速度,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的导就要抓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对难点段落进行集中突破,做到读音准确。介绍文体知识让学生理清脉络,重点句段的点拨,让学生把准文章的思想感情,分析关键性的词所处的语境,正确理解文意。经过这番引导、点拨,准确地朗读的问题基本解决。语文学习的读是很重要的,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法重视朗读。读懂则文章贯通。三味书屋的寿镜吾先生的读书入境就是读懂的表现。但我们的读是以“导”为前提,不是一味地“死”读。

再次,设计练习。教师的职责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的讲是应学生的需要来决定的。语文教学是“文道”组合的典范,有的课中的“道”学生不易悟出,认识模糊,这就需要老师讲,否则就会出现误解。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对总理形象的把握;《分马》中的人物性格分析;《老山界》中战士语言对表现人物品格的理解。对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共同反映需讲解的内容,教师应给予精要的讲解,有的问题,老师稍加点拨或学生议一议就可以解决的就不必细讲。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通过设计练习可以完成的学习任务,老师尽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在自己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品尝成功的喜悦。

练是学习结果的落实,“怎样练”,“练什么”,这是语文教师必须认真考虑的。练习过简单,达不到目的,有可能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误解:练多了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助长学生的厌学情绪,劳而无功。讲读课教师应注重学法的传授,自读课文便可以进行学法落实的训练,只要学生能在相互讨论、教师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即可。教师无须要面面俱到地设计综合性的练习。典型文体特征的课文,老师可重点安排仿写,有的课文要求学生从中悟出点什么,老师可以让学生写点体会,像《散步》、《羚羊木雕》等,有的课文词汇丰富,可以设计连词造句;有的佳句连篇,可以让学生记诵。鼓励学生在自己的作品中大胆引用学过的语文知识,是练的最佳途径。哪怕学生用得不十分恰当,只要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在自己的作品中,就应表扬。

最后,设计教师课堂语言。俗话说“好语动人心”,教师讲解用语要简洁、易懂、平易近人、引人入胜;点拨用语要精要、准确,点到为止;询问语言亲切、真诚;表扬语言要得体,有激励作用;提问语言要有启发式、代表性;批评用语应委婉、含蓄等。老师设计好的课堂语言,会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产生对教师的好感,消除学习过程中的陌生感,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友情,达到最佳课堂效果。

综上所述,设计课堂教学,是实践素质教育理论的根本途径,是提高教育质量、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保证。

参考资料:

[1]陈松涛.初中语文改进教法——我的“新绝活”[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32).

篇2

摘 要 教材是静态的,课堂是鲜活的,教学内容虽来源于教材,但在教学中应该超越教材,从教材中选择的体育教学内容必须经过教师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改造或加工,才能焕发出其应有的生命力。实践证明,体育教学内容如果不利于学生形成终生体育,学生就不会自主地在课余乃至终生持久的利用它来锻炼身体。

关键词 体育课堂 教学内容

一、问题的提出

体育教学内容在体育学科中是谈“教什么”的问题,它的基本依据是课堂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在当前一些体育课教学和一些校本教材开发的案例中,常会出现肤浅认识先进教学理念,违背学生身心发展和动作发展规律,错误选择教学内容,背离体育教学基本规律等现象。例如:在教学中常出现“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足球射门”,“高二级学生学习前滚翻”。纵观改革历程,反思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有三:首先,现行的《体与健康课程标准》只提出了内容标准,却没有提供相应的被选择的教学内容。虽然课标的这一做法赋予很大的自主选择的权力和空间。在实践教学中。这一操作对于教师要求太高,造成可操作性不强,难以全面实施;在研究层面上,由于各个方面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观点,谁有言之有理,但谁也不能包罗,不能让其他人认可,而造成了整个教学“不知道拿什么上体育课”的现象。其次,由于在以往的体育课程设置和体育教学实践中,更多依据是教育学,心理学,体质研究的研究成果和体育教学的经验,从宏观上来郑明明这个“内容”是否适合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动作发展”。最后,“教学内容与教材”关系不清,又造成了概念混乱。

那么,该如何从发展的角度选择体育教学内容?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要对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以发展的视角分析下内容选择。

二、讨论与分析

(一)审视教材――科学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前提

审视教材是科学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的前提,只有立足学生实际,对教科书和教师用书中相关运动项目的教材整体进行全面审视,才能深入地把握新课程精神和教材精华,在处理具体问题上才能高屋建瓴。

(二)环视教材――拓展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的保障

环视是在借鉴其他书籍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重新认识自己正在使用的教材,它是一个开阔视野,学习借鉴,准确把握,融会贯通的过程。只有环视教材,才能在纵向体系上精确把握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的身心特征,并通过所选择教学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能够达到相应的知识特征,提高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

(三)仰视教材――选择的体育教学内容能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关键

仰视是实现学生体质持续发展的超前思考,仰视就是要吃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领会课程标准对这一目标的要求,从增进学生健康这一目标出发,选择既能让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的运动技能,同事又能使学生懂得如何运用这一技能的科学锻炼去增进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内容作为体育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得的知识和技能终身受用。

(四)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科学合理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正确的运动生理曲线,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各项目之间的有效迁移,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体育知识技能的拓展延伸,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灵活性。

(五)体育教学内容要有创生

体育教学内容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素材来源广泛,较难归类,二是教学内容之间缺乏严密的逻辑性,无法完全按难易来排列教学内容,三是每项内容都具有多种功能性,能同时达成多个教学目标。正因为体育教学内容具有以上特征,才使得教学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原则来选择,并且需要对其进行系统的加工和创新,才能很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如要发挥教材的最佳功能,还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造和加工。教学内容的创生是指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赋予教学内容以鲜活的“生命”。把教学内容变为生动活泼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创生过程主要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排列,组合与教材化。

(六)要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传承和改造

传统教学内容在我国体育课程教学的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课程改革并不是不假思索地全盘否认,在传统教学内容中,有不少运动项目内容丰富,且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娱乐性和健身性强的特点,深受学生的喜爱,值得进行继续传承和发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完全可以以传统的教材为基本框架,根据课程目标及参照地方课程基本要求进行取舍,优化和组合,从中选择学生喜爱的适于本校开展的项目,以适应体育教学的需要。对于使用学生特点,能体现课程目标理念,实现课程目标的部分传统教学内容就继续加以沿用。面对一些基本的跑、跳、投及体操或球类项目等内容,由于中小学生年龄和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在运用某些运动项目上会出现不适应现象,为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可对所选运动项目做适当改造,将一些竞技性、成人化的项目内容通过简化其方法,规则,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场地器材等,使之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发挥其应有的教育教学功能。

三、结论与思考

篇3

关键词:板书;小学数学教学;重要作用;设计原则

曾几何时,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位教师和一群学生就能够构建一堂启迪智慧、传授知识的课堂。现如今,随着教育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教学软硬件纷至沓来,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融入课堂教学的同时,部分教师也错误地彻底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手段。有些教师整堂课都在使用五花八门的幻灯片进行教学,一堂课下来教师不在黑板上写一个字。殊不知,板书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下面笔者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际,简略论述板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板书设计的一些重要原则。

一、板书的重要作用

1.帮助理解记忆概念之助手

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因为数学概念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学生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困难。教师重点突出、内容全面的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细致地理解数学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概念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切实发挥板书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通过教师简单实用的板书设计全面地理解数学概念。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时、分、秒”这一课的时候,教师板书:拍一下手、跺一下脚、点一下头,用时1秒……教师根据概念内容,结合学生的心智水平,利用简单实用的板书让学生更为透彻地理解了数学概念。由此可见,板书成为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数学概念的重要助手。

2.协助推导公式定理之途径

公式定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因为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是严密而又环环相扣的,所以教师必须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教师简明美观、环环相扣的板书可以协助学生细致地了解公式定理推导的全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领学生推导各种数学公式定理的时候,一定要有效发挥板书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通过教师简洁美观、环环相扣的板书设计全面地了解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例如,在推导加法交换律的时候,教师利用简洁的板书为学生推导出了加法交换律: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教师有效发挥板书的作用,结合公式定理之间的相互联系,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公式定理推导出了新的公式定理。由此可见,板书成为协助学生推导公式定理的重要途径。

3.示范题目解答步骤之范本

解答步骤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因为数学题目的解答过程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所以教师必须要通过板书向学生示范题目的解答过程。教师规范而又清晰的板书可以向学生详细地示范数学题目的解答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示范数学题目的解题步骤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发挥板书的示范引领作用,让学生通过规范而又清晰的板书仔细地了解数学题目的解题步骤。例如,在教学解方程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首先出示了例题,然后一边讲解一边板书,系统地向学生展示了解方程的完整步骤……教师有效利用板书的引领示范作用,规范而又清晰地向学生展示了数学题目的解答步骤。由此可见,板书成为示范题目解答步骤的重要范本。

二、板书的设计原则

1.概括性――板书的出发点

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全面概括。通过板书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所有的教学内容,通过记住板书内容就可以迅速准确地记住所有的教学内容。概括性是设计板书的出发点。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计板书的时候,一定要根据相关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心智水平设计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板书,让学生通过记住高度概括性的板书迅速而又准确地记住课堂教W内容。例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

能被2整除的数: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特征:个位上是2、4、6、8、0的数,都能被2整除。

能被5整除的数:5 10 15 20 25 30…

特征: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能被5整除。

教师只有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心智水平设计出高度概括课堂教学内容的板书,才能真正发挥板书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高度概括性是板书设计的根本出发点。

2.简洁性――板书的着力点

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简要总结。板书绝对不能是成章成篇的,一则教师在书写的过程中费时费力,再则不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简洁性是板书的着力点。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计板书的时候,一定要立足课本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设计出简洁明了的板书。让学生通过记住简洁明了的板书能够迅速而又确切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的应用题时,教师设计的板书如下图:

教师只有立足课堂教学内容,全面考虑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设计出简洁明了的板书,才能真正发挥板书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简洁明了是板书设计的着力点。

3.美观性――板书的闪光点

板书要能够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板书是要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板书要具有美观性。如果教师的板书乱七八糟、一片混乱,那么就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美观性是板书的闪光点。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计板书的时候,一定要在深入细致挖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并结合一些美学理念设计出美观实用的板书。让美观实用的板书能够迅速博得学生的眼球,给学生以震撼的视觉冲击,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利用美观实用的板书可以立刻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让学生牢固记住相关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乘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设计了美观实用的板书:

教师只有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利用一些基本的美学知识设计出美观实用的板书,才能真正发挥板书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美观实用性是板书设计的闪光点。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板书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对板书设计高度重视;教师只有把握了板书设计的主要原则,才能充分发挥板书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的作用。诚然,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板书的重要作用远远不止这些,同样,板书的设计原则也不仅仅包括概括性、简洁性和美观性的原则,还包括示范性、导向性等原则。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清晰认识板书重要作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板书设计的主要原则设计板书,教师要让板书真正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篇4

初中思品教学内容问题设计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前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所提问题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令人深思,给人启迪,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爱因斯坦说:“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内容设计成问题进行教学,创设一种有助于探索研究问题的开放的情景和途径,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主动地探索、加工处理信息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提出问题、研究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接受并掌握知识。

一、课堂教学内容问题的设计

(一)复习旧知识的问题设计

“温故而知新”。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有意识将其复习内容,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预示新课题,借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急切企盼“探个究竟”,自觉不自觉地启动自己的思维,而后层层递进,逐步阐述有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去理解新的知识。如此反复,可使学生巩固、拓展旧知,发现、掌握新知,同时使学生有了思考问题的兴趣,进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在复习八年级第十二课《感受大自然》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生活中你周围的环境是否有污染的现象,你有什么建议?

2.我们怎样履行自己的责任?

学生思考后积极发言:作为子女,在家能履行孝敬父母的责任;作为学生,能履行遵守纪律、完成学习任务的责任;作为社会成员能履行维护正义、保护环境的责任……当我们在为别人、社会承担责任的时候,很多人也在为我们的成长和生活承担着责任。这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不但复习了旧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善于思考、解答问题的能力。

(二)导入新课设计问题情境

“一出好戏要有好的开头,一堂好课要有好的开端”。上课伊始,设计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自然地进入学习境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教师的授课能象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的心魄。在进行《快速发展的现代科技》一课的教学时,导入新课采用了让学生观看视频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的资料片段,并思考:

1.通过视频你感受到了什么?

2.你还能说出与现代科技有关的新名词吗?

通过问题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这些科技名词都是科学技术成果的表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发展速度越快,它推动人类社会的进程就越快。很自然地过渡到《快速发展的现代科技》新课的教学。

(三)讲授新课内容的问题设计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在新课讲授时,依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将其内容设计成适宜的问题,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闸门,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例如,每年的夏收季节,农民们将收割完毕的桔杆就地焚烧。此时,无论是白天或晚上到处都能见到桔杆焚烧燃起的熊熊大火,浓烟滚滚直上云天。这种情形进入夏收季节,将持续近半个月的时间。请谈谈对上述现象的看法,并为节约资源,减少浪费,避免环境污染出谋划策。通过学生的积极讨论,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创建的办法,如将桔杆腐化制成沼气;政府制定具体的方法措施,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等。

(四)让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洞察力敏锐的一种表现,也是具有创新意识的表现。将内容告诉学生,尝试让学生针对学习内容提出问题,设计利于学习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意识。学生在提出问题时可以个体进行,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等形式。在《走依法治国之路》一课的教学时,学生在预习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面对社会上存在很多不良现象,如偷盗、抢劫、制假售假等不良行为,严重影响国家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们该如何有效解决呢?从中不难发现学生的问题设计能充分展示他们思维的闪光点,也能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

二、设计问题应遵循的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一是要针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紧扣主题,选择能开发启迪学生思维的内容设计探究性问题;二是要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易混淆、易疏忽之处或典型的错解去设置问题;三要针对学生知识出现的断层和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点及认知规律等实际情况设计问题,使大多数学生能通过教师引导和同学们之间的讨论探究,“跳一跳,够得着”,否则,过难、过易的问题,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创新欲望。

(二)典型性原则

即抓往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关键设置问题。如处理问题的典型思路和方法,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易错、易混的问题等,使问题击中要害, 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程序性原则

所创设的问题应按所学知识的发展过程,组成一个循序渐近、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体系,涉及的知识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接近到最近发展区。同时,要把握住问题的程序逻辑性和显示度,程序过细,问题的关节过于显露,不利于思维的开展,程序过粗,隐含条件太多,学生不易抓住要点,会使讨论无法深刻进行或延缓教学进程。

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课堂教学;内容拓展

课堂教学拓展旨在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在深度和广度上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探究方法,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得到提高,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初中历史教材限于篇幅,信息量有限,因无法年年更新而显得滞后。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拓展、充实相关材料,实现教学内容的最优化,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显得很有必要。如何把握好尺度,怎样让课堂张弛有度,这是每一位历史教师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就此谈几点注意:

一、围绕课标要求,把握学生实际

课堂的拓展,一定要以课标要求为基础,注意课堂的时间分配,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程提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是教师一定要发挥 “主导”作用,切忌为了迎合学生一时的所谓“兴趣”而忽视了我们的教育目的、教学目标。比如,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这一课,讲到“”和“化”这两个栏目时,我给学生投影一部分资料、图片,作为我们这个年龄段的教师都知道,这个时期发生的事情是多么的荒唐可笑!如果不做限制的话,学生们会在一堂课中哄笑过去。基于此,本人在提供相应的历史图片资料后,要求学生分组探究:“”和“化运动”给我们的教训分别是什么?学生在兴奋之余大声展开讨论,很容易达到教学效果。总之,课堂的拓展要适度,要围绕教学目标,我们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不要放弃了“主导”作用。历史课堂的拓展是为了服务教师的教和学生更好地学。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更要注意到不同的学情,考虑到学生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不能太肤浅更不能太深奥,分层次进行拓展,也许对于学困生来说,掌握基本的目标就是“拓展”。

二、注重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

所谓传承,简单地说,就是继承传统教学模式的合理成分和成功的教学方法。例如: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输;帮助学生建立合理、完整的知识结构、整体框架、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和脉络;注重对重大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比较;组织有针对性的习题进行训练,加强对知识的落实和检测等。而创新主要是指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作为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

新课程改变了历史知识的内涵,学生学习的历史知识不再单纯是过去的人与事,历史不再孤立,而是与现实的统一。历史教师的使命就应将历史拉到学生的身边,让学生走进历史,再成功地返回现实,让历史发挥其应有的不可替代的“史鉴”作用。的胜利一课,为了达成最后正确对待和处理中日关系、维护国家的情感升华,引入一段关于问题的视频文件用于拓展,该视频是网络人士用了我们都很熟悉的几个电影片段重新配音录制而成,开始诙谐的语言、熟悉的电影明星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慷慨激昂的对白加配乐激发了学生心中的爱国情结,明确了坚决维护国家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应尽的责任,反对和谴责日本的各种否认侵华事实的言论和行为。同时,让学生掌握正确对待和处理中日关系的方法,以史为鉴,展望未来。当然,中日关系问题较为敏感,为此历史教师在课堂中涉及此问题时要注意引导。

另外,历史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不要过于迷信课本上的结论,而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为此,作为教师,首先要做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中的精髓,体味教材中的意境,将情感教学融入课堂,与学生产生共鸣;其次,要经常关注史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新闻热点问题,在课堂上做适度的补充,如在讲“”时,可以补充“国家公祭日”,让学生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三、梳理联系点,提升“应试”能力

在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是学了新知识忘了旧知识。当然,有学生记忆力不强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他们总把学过的历史事件看成是孤立的、零碎的,没有意识到这些事件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因此,在历史教学课堂拓展中,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梳理课本体系中前后存在密切关系的联系点,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中,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从而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如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有关于建国后农村政策的变化与农业的发展这部分知识点是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也是测试中经常考查的知识点,在课堂讲解中,必须要分阶段归类总结,并结合有关背景知识,深入理解几次政策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变化产生的影响。再如九年级下册关于工业革命这个知识点,讲解时必须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联系起来,通过列表的形式分析说明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产生了正、反两方面的深刻影响、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样的讲解、拓展,让学生加深了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中外联系,从而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拓展是要求我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们在用好教材的同时,要对教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注重开发课程资源,适当拓展利于学生的学和理解。拓展的内容、途径是多方面,对于教师来说仅有教材、教参是远远不够的,平时要多阅读一些名人传记、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等,拓展自己的视野,多向其他教师学习教学方法,提升理论水平,从而打造属于自己的精品课堂!

【参考文献】

[1]程欣荣.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拓展策略初探《考试(教研)》.2011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