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12: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课堂教学内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课堂教学;内容涉及;高效课堂;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065-02
课堂是教师向学生传播知识、引导学生做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重要场所。提高课堂效率,关键在于课堂。课堂教学的设计,直接关系到能不能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
本人从事语文教学多年,语文教学的实践告诉我,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它的工具性,决定了它具有普遍性特点。于是人们就产生了这样的认识:语文谁都在用,似乎谁都能学好。然而,真要学懂这门课,学好,会用,许多人就觉得力不从心了。我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就在语文教师。课改专家王荣生教授说:“在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方法好不好之前,首先要考查它的教学内容对不对,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语文学会会长王立根老师说:“教什么?为什么教?这应该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东西。一堂有效的语文课最重要的也是成功的基本前提是‘准确合宜’的教学内容。道理很简单,如果一节课教学目标不准确,教学内容不合宜,即使师生交流很活跃,这节课也是虚假的热闹,没有多大的意义。”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两个极端,不能不说是个误导,即:照本宣科和借题发挥。照本宣科的结果是你不说我也知道,书上写着,久而久之,学生懒惰了,连书也不看了。借题发挥是“原子裂变”,只要能沾边的、联系得上的,都讲,结果是学生的智力没有得到开发,学习的重点没有抓住,无端的练习设计了不少,有些题出得连老师本人都觉得茫然,其结果是学生在题海中挣扎,老师陷入不能自拔的批改作业之中。为改变这种现状,我在语文教学在中做了大量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点成绩。我的做法是: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向四十五分钟要成绩。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头开得好,能吸引学生,就等于奠定了成功的基础,为此,我首先将突破口确定在课堂的导入。语文课的单元设置,各有侧重,但由于课文内容比较宽,有的受历史环境的影响,今天的学生很难理解,于是我设计了“背景介绍式”导入。有的文章学生主体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我就采用“揭示主题式”,如“人民大会堂的建造告诉世人:中国人民当家做主、共商国是的美好愿望实现了。这‘雄伟’二字不正是人民共和国国威的体现?”按照文章内容特点,有的采用“知识介绍式”,有的采用“情境引入式”,有的采用“开门见山式”,有的采用“联想启发式”,有的采用“讨论评论式”等,新颖别致的开头,往往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其次,设计导读,新课标对读的要求是:在正确的前提下,有一定的速度,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的导就要抓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对难点段落进行集中突破,做到读音准确。介绍文体知识让学生理清脉络,重点句段的点拨,让学生把准文章的思想感情,分析关键性的词所处的语境,正确理解文意。经过这番引导、点拨,准确地朗读的问题基本解决。语文学习的读是很重要的,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法重视朗读。读懂则文章贯通。三味书屋的寿镜吾先生的读书入境就是读懂的表现。但我们的读是以“导”为前提,不是一味地“死”读。
再次,设计练习。教师的职责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的讲是应学生的需要来决定的。语文教学是“文道”组合的典范,有的课中的“道”学生不易悟出,认识模糊,这就需要老师讲,否则就会出现误解。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对总理形象的把握;《分马》中的人物性格分析;《老山界》中战士语言对表现人物品格的理解。对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共同反映需讲解的内容,教师应给予精要的讲解,有的问题,老师稍加点拨或学生议一议就可以解决的就不必细讲。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通过设计练习可以完成的学习任务,老师尽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在自己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品尝成功的喜悦。
练是学习结果的落实,“怎样练”,“练什么”,这是语文教师必须认真考虑的。练习过简单,达不到目的,有可能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误解:练多了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助长学生的厌学情绪,劳而无功。讲读课教师应注重学法的传授,自读课文便可以进行学法落实的训练,只要学生能在相互讨论、教师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即可。教师无须要面面俱到地设计综合性的练习。典型文体特征的课文,老师可重点安排仿写,有的课文要求学生从中悟出点什么,老师可以让学生写点体会,像《散步》、《羚羊木雕》等,有的课文词汇丰富,可以设计连词造句;有的佳句连篇,可以让学生记诵。鼓励学生在自己的作品中大胆引用学过的语文知识,是练的最佳途径。哪怕学生用得不十分恰当,只要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在自己的作品中,就应表扬。
最后,设计教师课堂语言。俗话说“好语动人心”,教师讲解用语要简洁、易懂、平易近人、引人入胜;点拨用语要精要、准确,点到为止;询问语言亲切、真诚;表扬语言要得体,有激励作用;提问语言要有启发式、代表性;批评用语应委婉、含蓄等。老师设计好的课堂语言,会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产生对教师的好感,消除学习过程中的陌生感,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友情,达到最佳课堂效果。
综上所述,设计课堂教学,是实践素质教育理论的根本途径,是提高教育质量、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保证。
参考资料:
[1]陈松涛.初中语文改进教法——我的“新绝活”[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32).
摘 要 教材是静态的,课堂是鲜活的,教学内容虽来源于教材,但在教学中应该超越教材,从教材中选择的体育教学内容必须经过教师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改造或加工,才能焕发出其应有的生命力。实践证明,体育教学内容如果不利于学生形成终生体育,学生就不会自主地在课余乃至终生持久的利用它来锻炼身体。
关键词 体育课堂 教学内容
一、问题的提出
体育教学内容在体育学科中是谈“教什么”的问题,它的基本依据是课堂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在当前一些体育课教学和一些校本教材开发的案例中,常会出现肤浅认识先进教学理念,违背学生身心发展和动作发展规律,错误选择教学内容,背离体育教学基本规律等现象。例如:在教学中常出现“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足球射门”,“高二级学生学习前滚翻”。纵观改革历程,反思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有三:首先,现行的《体与健康课程标准》只提出了内容标准,却没有提供相应的被选择的教学内容。虽然课标的这一做法赋予很大的自主选择的权力和空间。在实践教学中。这一操作对于教师要求太高,造成可操作性不强,难以全面实施;在研究层面上,由于各个方面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观点,谁有言之有理,但谁也不能包罗,不能让其他人认可,而造成了整个教学“不知道拿什么上体育课”的现象。其次,由于在以往的体育课程设置和体育教学实践中,更多依据是教育学,心理学,体质研究的研究成果和体育教学的经验,从宏观上来郑明明这个“内容”是否适合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动作发展”。最后,“教学内容与教材”关系不清,又造成了概念混乱。
那么,该如何从发展的角度选择体育教学内容?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要对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以发展的视角分析下内容选择。
二、讨论与分析
(一)审视教材――科学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前提
审视教材是科学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的前提,只有立足学生实际,对教科书和教师用书中相关运动项目的教材整体进行全面审视,才能深入地把握新课程精神和教材精华,在处理具体问题上才能高屋建瓴。
(二)环视教材――拓展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的保障
环视是在借鉴其他书籍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重新认识自己正在使用的教材,它是一个开阔视野,学习借鉴,准确把握,融会贯通的过程。只有环视教材,才能在纵向体系上精确把握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的身心特征,并通过所选择教学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能够达到相应的知识特征,提高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
(三)仰视教材――选择的体育教学内容能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关键
仰视是实现学生体质持续发展的超前思考,仰视就是要吃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领会课程标准对这一目标的要求,从增进学生健康这一目标出发,选择既能让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的运动技能,同事又能使学生懂得如何运用这一技能的科学锻炼去增进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内容作为体育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得的知识和技能终身受用。
(四)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科学合理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正确的运动生理曲线,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各项目之间的有效迁移,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体育知识技能的拓展延伸,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灵活性。
(五)体育教学内容要有创生
体育教学内容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素材来源广泛,较难归类,二是教学内容之间缺乏严密的逻辑性,无法完全按难易来排列教学内容,三是每项内容都具有多种功能性,能同时达成多个教学目标。正因为体育教学内容具有以上特征,才使得教学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原则来选择,并且需要对其进行系统的加工和创新,才能很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如要发挥教材的最佳功能,还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造和加工。教学内容的创生是指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赋予教学内容以鲜活的“生命”。把教学内容变为生动活泼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创生过程主要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排列,组合与教材化。
(六)要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传承和改造
传统教学内容在我国体育课程教学的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课程改革并不是不假思索地全盘否认,在传统教学内容中,有不少运动项目内容丰富,且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娱乐性和健身性强的特点,深受学生的喜爱,值得进行继续传承和发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完全可以以传统的教材为基本框架,根据课程目标及参照地方课程基本要求进行取舍,优化和组合,从中选择学生喜爱的适于本校开展的项目,以适应体育教学的需要。对于使用学生特点,能体现课程目标理念,实现课程目标的部分传统教学内容就继续加以沿用。面对一些基本的跑、跳、投及体操或球类项目等内容,由于中小学生年龄和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在运用某些运动项目上会出现不适应现象,为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可对所选运动项目做适当改造,将一些竞技性、成人化的项目内容通过简化其方法,规则,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场地器材等,使之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发挥其应有的教育教学功能。
三、结论与思考
关键词:板书;小学数学教学;重要作用;设计原则
曾几何时,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位教师和一群学生就能够构建一堂启迪智慧、传授知识的课堂。现如今,随着教育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教学软硬件纷至沓来,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融入课堂教学的同时,部分教师也错误地彻底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手段。有些教师整堂课都在使用五花八门的幻灯片进行教学,一堂课下来教师不在黑板上写一个字。殊不知,板书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下面笔者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际,简略论述板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板书设计的一些重要原则。
一、板书的重要作用
1.帮助理解记忆概念之助手
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因为数学概念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学生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困难。教师重点突出、内容全面的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细致地理解数学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概念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切实发挥板书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通过教师简单实用的板书设计全面地理解数学概念。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时、分、秒”这一课的时候,教师板书:拍一下手、跺一下脚、点一下头,用时1秒……教师根据概念内容,结合学生的心智水平,利用简单实用的板书让学生更为透彻地理解了数学概念。由此可见,板书成为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数学概念的重要助手。
2.协助推导公式定理之途径
公式定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因为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是严密而又环环相扣的,所以教师必须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教师简明美观、环环相扣的板书可以协助学生细致地了解公式定理推导的全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领学生推导各种数学公式定理的时候,一定要有效发挥板书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通过教师简洁美观、环环相扣的板书设计全面地了解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例如,在推导加法交换律的时候,教师利用简洁的板书为学生推导出了加法交换律: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教师有效发挥板书的作用,结合公式定理之间的相互联系,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公式定理推导出了新的公式定理。由此可见,板书成为协助学生推导公式定理的重要途径。
3.示范题目解答步骤之范本
解答步骤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因为数学题目的解答过程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所以教师必须要通过板书向学生示范题目的解答过程。教师规范而又清晰的板书可以向学生详细地示范数学题目的解答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示范数学题目的解题步骤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发挥板书的示范引领作用,让学生通过规范而又清晰的板书仔细地了解数学题目的解题步骤。例如,在教学解方程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首先出示了例题,然后一边讲解一边板书,系统地向学生展示了解方程的完整步骤……教师有效利用板书的引领示范作用,规范而又清晰地向学生展示了数学题目的解答步骤。由此可见,板书成为示范题目解答步骤的重要范本。
二、板书的设计原则
1.概括性――板书的出发点
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全面概括。通过板书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所有的教学内容,通过记住板书内容就可以迅速准确地记住所有的教学内容。概括性是设计板书的出发点。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计板书的时候,一定要根据相关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心智水平设计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板书,让学生通过记住高度概括性的板书迅速而又准确地记住课堂教W内容。例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
能被2整除的数: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特征:个位上是2、4、6、8、0的数,都能被2整除。
能被5整除的数:5 10 15 20 25 30…
特征: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能被5整除。
教师只有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心智水平设计出高度概括课堂教学内容的板书,才能真正发挥板书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高度概括性是板书设计的根本出发点。
2.简洁性――板书的着力点
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简要总结。板书绝对不能是成章成篇的,一则教师在书写的过程中费时费力,再则不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简洁性是板书的着力点。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计板书的时候,一定要立足课本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设计出简洁明了的板书。让学生通过记住简洁明了的板书能够迅速而又确切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的应用题时,教师设计的板书如下图:
教师只有立足课堂教学内容,全面考虑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设计出简洁明了的板书,才能真正发挥板书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简洁明了是板书设计的着力点。
3.美观性――板书的闪光点
板书要能够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板书是要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板书要具有美观性。如果教师的板书乱七八糟、一片混乱,那么就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美观性是板书的闪光点。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计板书的时候,一定要在深入细致挖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并结合一些美学理念设计出美观实用的板书。让美观实用的板书能够迅速博得学生的眼球,给学生以震撼的视觉冲击,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利用美观实用的板书可以立刻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让学生牢固记住相关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乘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设计了美观实用的板书:
教师只有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利用一些基本的美学知识设计出美观实用的板书,才能真正发挥板书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美观实用性是板书设计的闪光点。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板书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对板书设计高度重视;教师只有把握了板书设计的主要原则,才能充分发挥板书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的作用。诚然,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板书的重要作用远远不止这些,同样,板书的设计原则也不仅仅包括概括性、简洁性和美观性的原则,还包括示范性、导向性等原则。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清晰认识板书重要作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板书设计的主要原则设计板书,教师要让板书真正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初中思品教学内容问题设计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前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所提问题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令人深思,给人启迪,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爱因斯坦说:“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内容设计成问题进行教学,创设一种有助于探索研究问题的开放的情景和途径,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主动地探索、加工处理信息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提出问题、研究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接受并掌握知识。
一、课堂教学内容问题的设计
(一)复习旧知识的问题设计
“温故而知新”。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有意识将其复习内容,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预示新课题,借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急切企盼“探个究竟”,自觉不自觉地启动自己的思维,而后层层递进,逐步阐述有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去理解新的知识。如此反复,可使学生巩固、拓展旧知,发现、掌握新知,同时使学生有了思考问题的兴趣,进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在复习八年级第十二课《感受大自然》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生活中你周围的环境是否有污染的现象,你有什么建议?
2.我们怎样履行自己的责任?
学生思考后积极发言:作为子女,在家能履行孝敬父母的责任;作为学生,能履行遵守纪律、完成学习任务的责任;作为社会成员能履行维护正义、保护环境的责任……当我们在为别人、社会承担责任的时候,很多人也在为我们的成长和生活承担着责任。这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不但复习了旧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善于思考、解答问题的能力。
(二)导入新课设计问题情境
“一出好戏要有好的开头,一堂好课要有好的开端”。上课伊始,设计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自然地进入学习境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教师的授课能象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的心魄。在进行《快速发展的现代科技》一课的教学时,导入新课采用了让学生观看视频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的资料片段,并思考:
1.通过视频你感受到了什么?
2.你还能说出与现代科技有关的新名词吗?
通过问题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这些科技名词都是科学技术成果的表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发展速度越快,它推动人类社会的进程就越快。很自然地过渡到《快速发展的现代科技》新课的教学。
(三)讲授新课内容的问题设计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在新课讲授时,依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将其内容设计成适宜的问题,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闸门,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例如,每年的夏收季节,农民们将收割完毕的桔杆就地焚烧。此时,无论是白天或晚上到处都能见到桔杆焚烧燃起的熊熊大火,浓烟滚滚直上云天。这种情形进入夏收季节,将持续近半个月的时间。请谈谈对上述现象的看法,并为节约资源,减少浪费,避免环境污染出谋划策。通过学生的积极讨论,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创建的办法,如将桔杆腐化制成沼气;政府制定具体的方法措施,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等。
(四)让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洞察力敏锐的一种表现,也是具有创新意识的表现。将内容告诉学生,尝试让学生针对学习内容提出问题,设计利于学习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意识。学生在提出问题时可以个体进行,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等形式。在《走依法治国之路》一课的教学时,学生在预习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面对社会上存在很多不良现象,如偷盗、抢劫、制假售假等不良行为,严重影响国家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们该如何有效解决呢?从中不难发现学生的问题设计能充分展示他们思维的闪光点,也能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
二、设计问题应遵循的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一是要针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紧扣主题,选择能开发启迪学生思维的内容设计探究性问题;二是要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易混淆、易疏忽之处或典型的错解去设置问题;三要针对学生知识出现的断层和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点及认知规律等实际情况设计问题,使大多数学生能通过教师引导和同学们之间的讨论探究,“跳一跳,够得着”,否则,过难、过易的问题,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创新欲望。
(二)典型性原则
即抓往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关键设置问题。如处理问题的典型思路和方法,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易错、易混的问题等,使问题击中要害, 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程序性原则
所创设的问题应按所学知识的发展过程,组成一个循序渐近、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体系,涉及的知识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接近到最近发展区。同时,要把握住问题的程序逻辑性和显示度,程序过细,问题的关节过于显露,不利于思维的开展,程序过粗,隐含条件太多,学生不易抓住要点,会使讨论无法深刻进行或延缓教学进程。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课堂教学;内容拓展
课堂教学拓展旨在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在深度和广度上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探究方法,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得到提高,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初中历史教材限于篇幅,信息量有限,因无法年年更新而显得滞后。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拓展、充实相关材料,实现教学内容的最优化,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显得很有必要。如何把握好尺度,怎样让课堂张弛有度,这是每一位历史教师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就此谈几点注意:
一、围绕课标要求,把握学生实际
课堂的拓展,一定要以课标要求为基础,注意课堂的时间分配,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程提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是教师一定要发挥 “主导”作用,切忌为了迎合学生一时的所谓“兴趣”而忽视了我们的教育目的、教学目标。比如,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这一课,讲到“”和“化”这两个栏目时,我给学生投影一部分资料、图片,作为我们这个年龄段的教师都知道,这个时期发生的事情是多么的荒唐可笑!如果不做限制的话,学生们会在一堂课中哄笑过去。基于此,本人在提供相应的历史图片资料后,要求学生分组探究:“”和“化运动”给我们的教训分别是什么?学生在兴奋之余大声展开讨论,很容易达到教学效果。总之,课堂的拓展要适度,要围绕教学目标,我们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不要放弃了“主导”作用。历史课堂的拓展是为了服务教师的教和学生更好地学。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更要注意到不同的学情,考虑到学生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不能太肤浅更不能太深奥,分层次进行拓展,也许对于学困生来说,掌握基本的目标就是“拓展”。
二、注重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
所谓传承,简单地说,就是继承传统教学模式的合理成分和成功的教学方法。例如: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输;帮助学生建立合理、完整的知识结构、整体框架、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和脉络;注重对重大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比较;组织有针对性的习题进行训练,加强对知识的落实和检测等。而创新主要是指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作为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
新课程改变了历史知识的内涵,学生学习的历史知识不再单纯是过去的人与事,历史不再孤立,而是与现实的统一。历史教师的使命就应将历史拉到学生的身边,让学生走进历史,再成功地返回现实,让历史发挥其应有的不可替代的“史鉴”作用。的胜利一课,为了达成最后正确对待和处理中日关系、维护国家的情感升华,引入一段关于问题的视频文件用于拓展,该视频是网络人士用了我们都很熟悉的几个电影片段重新配音录制而成,开始诙谐的语言、熟悉的电影明星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慷慨激昂的对白加配乐激发了学生心中的爱国情结,明确了坚决维护国家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应尽的责任,反对和谴责日本的各种否认侵华事实的言论和行为。同时,让学生掌握正确对待和处理中日关系的方法,以史为鉴,展望未来。当然,中日关系问题较为敏感,为此历史教师在课堂中涉及此问题时要注意引导。
另外,历史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不要过于迷信课本上的结论,而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为此,作为教师,首先要做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中的精髓,体味教材中的意境,将情感教学融入课堂,与学生产生共鸣;其次,要经常关注史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新闻热点问题,在课堂上做适度的补充,如在讲“”时,可以补充“国家公祭日”,让学生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三、梳理联系点,提升“应试”能力
在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是学了新知识忘了旧知识。当然,有学生记忆力不强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他们总把学过的历史事件看成是孤立的、零碎的,没有意识到这些事件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因此,在历史教学课堂拓展中,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梳理课本体系中前后存在密切关系的联系点,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中,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从而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如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有关于建国后农村政策的变化与农业的发展这部分知识点是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也是测试中经常考查的知识点,在课堂讲解中,必须要分阶段归类总结,并结合有关背景知识,深入理解几次政策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变化产生的影响。再如九年级下册关于工业革命这个知识点,讲解时必须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联系起来,通过列表的形式分析说明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产生了正、反两方面的深刻影响、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样的讲解、拓展,让学生加深了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中外联系,从而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拓展是要求我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们在用好教材的同时,要对教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注重开发课程资源,适当拓展利于学生的学和理解。拓展的内容、途径是多方面,对于教师来说仅有教材、教参是远远不够的,平时要多阅读一些名人传记、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等,拓展自己的视野,多向其他教师学习教学方法,提升理论水平,从而打造属于自己的精品课堂!
【参考文献】
[1]程欣荣.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拓展策略初探《考试(教研)》.2011年07期
关键词:中职语文 有效教学 内容 拓展
对中职语文课堂,老师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慨:学生的语文水平越来越差,对语文越来越不感兴趣,经常是自己在上面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下面或窃窃私语,或堂而皇之睡觉,或玩手机游戏……我们在讲台上急得跳脚,他们却依然无动于衷。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没有顾及学生的要求,侧重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注重结论的灌输,忽视了过程的享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盲从于教材,局限于课本知识,内容僵化、单一。这样的课堂自然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效率自然也就较为低下。因此,我们应结合实际,从“大语文”的角度去审视语文的课堂教学,做到课堂教学基于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实现有效教学。
一、拓展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必要性
1、中职语文课程任务的要求。
中职语文课程的任务之一便是“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中职学校的教学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实践型教学活动,其最终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完整地做好一件具体的事情,形成一种具体的技能。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的教学必须结合实际对教学内容加以拓展,培养语文应用能力,服务于学生技能的形成。
2、学生主体性地位的要求。
构建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的认识思维活动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自身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与外界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它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在开放性课堂教学中就要拓展并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启动学生的思维并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在中职学校,这种拓展变得尤为迫切。
3、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要求。
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对广州市十多所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现状进行了随机的学生问卷调查,发现有较多的学生最不喜欢文化基础课程,在原因方面,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教师教学方法不当,照本宣科”和“教师水平不高,枯燥无味,课堂沉闷”。此外,在我校每学期进行的评教活动中,学生也经常会提出这样的建议:“希望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能够联系课外,不要都讲课文中的内容。”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拓展和延伸是很有必要的。一旦相关的课外知识被适当地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必将如有源之水,带来几许清新和活力,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实现语文有效教学”的途径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否则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我们对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必须以大纲为根本,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在具体操作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目标,紧凑拓展。
对课堂教学中相对较为简单、容易理解的内容,教师要加以紧凑化拓展,避免教学内容的松散、单一、机械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如《访李政道博士》的教学,由于这篇访谈文章内容比较简单,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信息并不难。如果教学本文仅停留在上述层面,学生缺乏兴趣,而且教学内容拓展不够,学生收获不大。课前,我做了几种设计尝试:一种是让学生课外搜集访谈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上分小组以竞赛的形式来呈现他们的成果;一种是让学生网上搜索访谈节目,选其中一个自己最喜爱的访谈节目谈观后感。但最后反馈的结果是:第一种方式,课堂热闹,但流于形式,归纳的知识要点还是比较抽象的条条框框;第二种方式虽然新鲜有趣,但感想较为空泛,不具体,不实际。总之,这两种方式都与学生的知识能力发展需求衔接不够紧密。经过反复比较筛选,最后确定教学的内容为:拟写访谈提纲(课外准备)——堂上访谈演示(安排有代表性的两组学生)——点评修改演示的一组存在问题较多的访谈提纲(堂上分组讨论、交流),把各个环节的学习任务作为教学载体,设置一个特定的听说环境,整堂课目标明确:听、感、点、评、改“访谈提纲”,内容完整、紧凑,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2、举一反三,具体拓展。
对于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诸如演讲、写作等教学内容,我们的学生往往有束手无策、无从入手的感觉,如果我们能将内容具体化,并举一反三,让学生掌握规律,便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围绕既定的话题表情达意》这一单元的专题训练,教材在话题作文的审题、主旨、文体方面作了简单介绍,但介绍得较为朴实、平直,学生虽能理解,但体会不深。
因此,我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具体化的设计,并将文章立意构思常用的三种方法进行了具体形象的概括:“西瓜、芝麻转换法”,即化大为小、以小见大,指导学生在构思时,选材上必须化大为小,从一个具体的方面切入(如学习、生活、工作、待人、处事,经济、文化、教育……),切忌面面俱到,这就是“西瓜、芝麻转换法”。“圆点辐射法”,即发散思维,就是在确定内容时,以话题作为原点对话题进行评价,如好与坏、利与弊、善与恶等,通过表达自己赞成或反对、肯定或否定的立场来确立文章的中心题旨;或者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进行联想,时间就是指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以在特定的时间背景中叙事,也可以将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空间包括领域、地点、场合等,往往不同的空间背景会赋予话题不同的内容。“达·芬奇法”,即多角度立意构思,也就是在下笔前从多个侧面、多种层次进行思考,选择题材,提炼主题,安排情节结构,确定表现形式,正如苏轼对庐山面貌的观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最后,我将以上三种立意构思方法再浓缩为:大变小,小见大;正与反,多联想;多角度,多层次。经过如此这般的拓展发挥,十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把握。
3、转化晦涩,形象拓展。
对于较为抽象、晦涩、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我们要进行形象化的拓展,以达到让学生爱听、想学、易会的目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古典诗歌和戏剧教学,如果就本本而理解本本,限于学生的基础较薄弱,理解是不够精确和深刻的。老师指导学生对原作进行改编或再创作并进行表演,可促使学生对原作有更深更广的理解,并在表演或观看表演的过程中对原作有更真切的体验。如《十五从军征》这首古诗,可以指导学生模拟诗中的场景,在一名学生旁白式的朗读声中进行表演。在《诗经·氓》的教学中,则可指导学生以原诗的故事情节为骨架,用现代青年的视角对原诗进行改编和表演,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情感体验的实际,这对学生更深、更广地理解原诗是大有好处的。
再如《荷花淀》的教学,我们很习惯于按照小说的三要素展开教学,但由于大部分中职生对历史、地理等基本常识的一知半解,往往很难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改变一下策略,将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成导演组、编剧组、剧务组、表演组、评论组、摄影组等小组,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形象化地展示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劳动成果,将课文以话剧的形式来展现,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人物形象演绎,从同学们自己塑造的人物形象中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可以化抽象为生动、化晦涩为形象,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4、立足现实,生活拓展。
“语文学习的外沿和生活的外沿相等。”对于和社会生活联系紧密、有利于学生开展体验式学习的内容,可以将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回归到生活的真实状态,让学生去体验、实践,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如《语文》(高教版)一、二册的第一单元均以感恩教育、感受母爱为主题,这些文章对母亲的刻画非常细腻、真实,让读者深受感动;然而,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母爱的感受的时候,学生们却不知道如何表达,茫无边际。此时,我布置了一次这样的家庭作业,让每位学生回家后为母亲做一顿饭、洗一次脚、按一次背……亲身体验一下、观察一下自己的母亲,感受一下母亲的无私付出,让他们从生活中获取情感体验,增强对文章的理解。
三、拓展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具体效果
1、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在各项技能竞赛中凸显优异成绩。
通过课堂内容拓展,延伸了课堂的方方面面,让学生把触角由课内伸向课外、由课本伸向生活,进一步沟通了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扩大了语文课堂的内涵,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这些能力又在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如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征文比赛中,我所任教的班级每年都有同学获一、二、三等奖;在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统计调查技能大赛”中,我辅导的学生在调查报告的写作和汇报演讲环节中表现出了突出的语文能力,从而使我校代表队获得了“团体一等奖”的优异成绩;在2010年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竞赛中,我校参加“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项目竞赛的三位选手均来自我所任教的班级,并分别获得一、二等奖的好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本人在语文课堂上坚持拓展教学的效果。
2、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对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拓展的过程中,由于我确立了“学为中心”的理念,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加强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培养了学生自己去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愉快、扎实地学习,达到“我要学”和“学会学”的目的,锻炼了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这些能力一旦形成,必然会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如本人所教的1999届毕业生陈雪芬,由于在校期间培养了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而且是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竞赛“应用文写作”项目一等奖获得者,毕业后也表现出较强的职业能力,现在已经是某跨国公司广州分公司事业部总监。再如2001届毕业生刘洁,在校期间担任语文科代表,培养了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经常在校内各项比赛中获奖,现自主创业成功,所创办的公司年产值达千万元。这些学生的成功,和在校期间的学习、培养,和语文课堂的拓展教学,和语文能力以及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烹饪专业;烹饪文化;文化素养;授课内容;评价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2-0061-03
屈指计算,笔者走进宁波市鄞州区古林职业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已整整十年,当年在烹饪班上的第一堂课恍如昨天——尴尬的境地记忆犹新。向学生介绍完浦东的变化分析教材时,有一半学生趴在课桌上哈欠连连,睡意绵绵。有大胆者提出:“老师,你给我们讲《三国演义》、《水浒传》好了!”《三国演义》、《水浒传》便成了语文课的附加内容。之后逐渐进行教学内容的视觉转移,尝试渗透饮食文化的内容。零星地讲授“中国的菜系及特点”、“汉族古代食仪”、“中国筷子的演变”、“苏轼与中国饮食文化”、“中国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特点”等——给沉寂的语文课堂添加了一味调剂品。欣喜的是,这味调剂品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乐趣,也为专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更令人兴奋的是,在语文课堂上“潜伏”了十年、“游击”了十年的饮食文化,在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终于转成“正规军”。
一、课程开设的理论基础
1.职业教育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职业教育应“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优化知识结构,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而现代餐饮服务业对厨师的要求已不仅仅满足于他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还要求他们具备相应的文化素养。饮食文化课程的开设,可使学生了解饮食历史的发展、饮食器皿的构成、饮食观念的异同,以及饮食的地域特色、饮食的典故佳话和饮食的营养保健等方面的知识,有利于提高烹饪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文化品位。
2.职业发展的需要。我校极其重视烹饪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质量,对该专业的课程进行改革,注重技能操作,使学生学有所专,能有所长。但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逐渐形成了思维定势,如反复包梅花形饺子,日久重复形成了习惯,在花样和形状上很难有突破和创新。而饮食文化课的开设,让学生了解各地饺子的制作方式及吃饺子的习俗,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于他们将来的发展大有裨益。
3.语文教学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任务和目标之一分别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烹饪专业学生的语文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综合能力不强,而且教材脱离专业、教学目标笼统、教学方法陈旧、评价模式单一等原因,使这一任务和目标在烹饪专业很难落到实处。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教育心理学》指出:“只有当技能具有相同因素时,一种技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种技能。”相同要素说是学习迁移理论的核心,即“两种学习情境相同或相似的成分越多,前者对后产生的作用就越大。”以汪曾祺的《豆腐》为例,其特点是文白夹杂、内容繁杂、篇幅长杂,笔者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法:在第一个班级中从散文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无一人喜欢读;在第二个班则从豆腐在各个历史时期和各地烹调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学习,结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问询生字生词和难懂文言句子者络绎不绝。由此可见,通过教学视角由语文向饮食文化的迁移,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文化素养。
二、课程开设的探索与实践
如果说以往在课堂上零星讲授烹饪文化是为了提高学生兴趣的“副业”,那么2011学年第二学期终于有了转为正式产业的机会。语文会考结束后,相关部门并没有编写语文教材,但烹饪专业每周有4课时的语文教学内容——为了弥补“真空期”,笔者向学校申请两个烹饪班的教学任务,专门开设“饮食文化”课程,以实现中职文化课向专业渗透的“四化”——专业思想的渗透化、专业知识的融合化、专业能力的应用化、专业教学的实践化。
实现“四化”必须要靠载体——教材来实现。笔者为了编写适合我校烹饪专业学生学习的饮食文化教材,在已有材料的基础上分别阅读和参考了万建中的《中国饮食文化》、王仁湘的《往古的滋味——中国饮食的历史与文化》、马健鹰的《中国饮食文化史》、林胜华《饮食文化》等专业文化书籍,以及梁实秋《雅舍谈吃》、汪曾祺的《随遇而安》等与饮食有关的文化散文著作,还从《中国烹饪》、《烹饪知识》、《人民日报·副刊》、《文汇报》、《宁波晚报·老宁波》等报刊中选取与饮食文化相关的文章编发教学材料,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进行课堂教学实践。
1.采用专题与模块相结合的授课内容。中国的烹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逐步形成具有较高国际声誉和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它不仅包括饮食来源、饮食加工、饮食结构、饮食器皿、饮食团体、饮食方式等内容,还包含了饮食观念、饮食卫生、饮食保健、饮食理论、宗教意识、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内含。面对内容丰富和内涵丰厚的饮食文化,以及中职生的认知性和实用性,在教学中采用了专题与模块相结合的授课内容。如开设“从‘茹毛饮血’到‘炰生为熟’——中国饮食文化的肇端”、“锅、盆、杯、盘、筷——中国饮食餐具的发展”、“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四大高峰”、“中国菜系的特色”、“中国古代烹饪文献”、“中国古代的十大名厨”、“世界三大宗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等专题内容,还结合时季和宁波的地域文化特色适时开设了一些专题内容。如在2011年9月17日的《宁波日报》阅览《秋风习习话螃蟹》一文后,结合《红楼梦》等相关内容给学生讲了一节中国的蟹文化。又如,翻阅《太平广记》读到“竹实”一条时——“是年,忽山中竹无巨细,皆放花结子。饥民采之,舂米而食,珍于粳糯。其子粗,颜色红纤,与今红粳不殊,其味尤更馨香。数州之民,皆挈累入山,就食之。”与我校毗邻的横街镇有“中国竹乡”之誉,一年四季“竹”见于菜场,而以春天为最。于是,搜集和整理了相关资料,给学生讲授《竹与中国饮食文化》。另外,不断剪辑《宁波晚报》“老宁波” 和“名家讲坛”的内容,在适逢传统节日时给学生讲述“传统节日期间的宁波饮食习俗”等,还布置相关内容让学生不断采集,充实了教学内容,也让学生大开眼界。
2.采用观说读写一体的授课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既要从理论上掌握教学方法,又要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虽然开设的是饮食文化课,但并没有脱离语文课听、说、读、写的本质,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读——像对待语文课本一样读饮食文化资料,由于学生感兴趣,对材料爱不释手,朗读的声响远远高于读语文课本;观——观看一些与饮食文化相关的视频,如福建名菜《佛跳墙》、《青铜器与饮食文化》、《世界饮食文化记录长廊》、《中国饮食文化在国外》和《福临门:烹饪大赛》等,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说——一方面包括对某些材料中文言文的翻译,如袁枚《随园菜单》中的二十条原则和十四条戒单、《黄帝内经?素问》中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等相关文献的章节,让学生懂得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食医合一、饮食养生的理论,提高学生的人文主义素养;另一方面,就某些美味佳肴进行相关解说,如《职校生之友》曾介绍学生的烹调作品,让学生从原料、调叶品、烹饪过程、菜肴特色,包括色、香、叶、形和营养价值等方面进行说明,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美国学者韦伯说:“学习和评价就像同一艘船的两只桨,应该齐头并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元的评价标准。”为此,笔者在教学评价过程中重视过程性评价而轻视性终结性评价,重视发展性评价而轻视诊断性评价,采用如下的评价方式:学期成绩=课堂表现分(40分)+考试成绩(30分)分+作业成绩(30分),考试成绩(30分)=期中考试成绩(15%)+期末考试成绩(15%)。每位学生在每节课的表现分都让他们记录在作业本上,让学生自己求和,然后除以次数所得的平均分。课堂表现分的量化同样不在结果,而在过程。如欣赏相声《报菜名》后,让学生模仿完成《炖豆腐》的绕口令——“会炖我的炖冻豆腐,就来炖我的冻豆腐,不会炖我的冻豆腐,别胡炖乱炖炖坏了我的冻豆腐。”按语速、读字的准确流利程度让学生打分。再给出一道菜肴的图片,让学生先说出菜名,然后介绍。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每位学生的成绩都在70分以上,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表现欲,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上形成了良性循环。提起作文就害怕的学生竟然喜欢写诗,有两名学生的诗作还在校园文学小报——《快乐文苑》上发表。
等 待
10烹饪(1) 毛佳儿
天空知道爱
太阳落山后
用晚霞来表达
大地知道爱
深秋来临后
用金色来表达
如果我们知道爱
用什么来表达
是潮落后
忧愁地等待着涨潮
是月圆时
快乐地享受着欢聚
当我敞开双臂
爱是色彩的汇集
无需等待
10烹饪(1) 赵丹峰
圆月 碧海
满坡毛毛细雨
落叶幽径
遍野浓浓馥郁
软软的绿茵
飘来淡淡绵语
偎依的人影
嚼着儿时的棒棒糖
独享呢喃的秋韵
恍惊
粒粒汗珠
是快乐的追忆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学习借鉴国外文化创新有益成果,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增强文化产品时代感和吸引力。”饮食文化课的开设,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能够使他们开阔眼界和视野,更增强了他们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肖锋.学会教学——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3]彭聃龄,张必隐.认知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4]宁常伟.中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初探[J].成功(教育),2012,(06).
[5]王瑛红.中职语文教学渗透式专业知识的理论和实践——以美术专业为例[J].考试周刊,2011,(59).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内容生活化
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语文又具有丰富的思想性、生动的情境性、广阔的开放性,最能把学生引入五彩的生活世界、独特的心灵世界。而生活本身就是“大语文”,课堂并非孤立于世界之外的学习空间。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走向生活,并以生活为发散点,拓展文本,给学生创设一个张扬个性、享受生活乐趣的空间。语文教学融入到真实的生活中,才会充满不朽的生命力。
一、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现状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初中语文教材,时代气息浓且现代意识强。但我们在教学中仍然沿用着多年不变的格局:在一间教室,用若干个45分钟,一个学期教二三十篇课文。这直接导致了语文学习枯燥乏味、语文课堂死气沉沉。教师们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但这只是在教语文课本,几乎没有站在学生生活的角度来审视教学活动,因此致使语文学习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我们要努力改变这种现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尝试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
二、生活融入语文课堂的意义
记得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语文教学更应该扎根于生活的土壤,语文课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到亲切,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得出结论。教师应注重语文阅读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课堂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尤其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会发生许多细小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事情,教师作为学生这个群体的旁观者,应该及时将这些事情捕捉到,并适时地转化为自己情感教学的良好的素材。这样知识得到了应用,教师带着教材与学生一起走向了新的未知世界。
三、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意味着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下,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生活是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阵地,有生活就有语文。要做到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以前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分关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而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因此,实施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首先必须有明确的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能力目标、过程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其中,知识能力目标应该是作为学生今后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素养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过程方法目标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掌握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着重体现对学生进行基本情感、基本态度的培养,以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2、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注重语文学习的探究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和“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学会在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换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思想,恰当地与生活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教育。
语文的探究性学习,就是把课文与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方法可以灵活多样,比如进行社会调查、现场观察、体验学习、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等。这在新教材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体现得尤为突出。通常情况下,综合性学习最好提前几天布置,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并能自主合作,探究有关的问题。具体的活动大致上可以这样安排:(1)自由组合,以4-6人一组为宜。组内有分工,明确个人职责,提出搜集有关资料的方式和任务;(2)个人完成后组内交流、展示,互相讨论切磋;(3)充实补充,装订成册;(4)课堂交流,展示探究成果,评价。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能促使学生直接观察周围的事物,亲身去体验包括自然、生活、社会等各个方面,以保证他们做出有意义的探索,这样也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一、对教师的评价
教师活动的评价包括教师教学的态度、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师的业务素质及教学的组织能力等。
1.教师的教学态度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对教师教学态度的评价主要侧重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通过教师备课情况对教师教学态度进行评价。如果备课充分,则说明教师的责任心强;备课有准备,则基本上完成职责;无准备、随意讲课,则为不负责任。其次,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采取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师的好感。初中学生一般学习目的性不强,缺乏自控能力,因此,教师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就有可能使个别学生放弃学习,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积极认真,不能关心热爱学生,就会使班级整体学习氛围不好,导致体育技能教学效果差。
2.教学内容的评价
初中体育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规定重新选择和组织的教材,因此,对教学内容进行评价,也就是对教材处理情况进行评价。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学生通过学习教学内容,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还可以发展能力,培育好的思想品德。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选择的科学性与思想性,以及各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初中体育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求准确而全面,切忌只重视动作技能的传授,忽视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求处理得当。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若干组成部分,教师应准确揭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使授课具有逻辑性。
3.教学方法的评价
首先,评价教学方法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合理性主要取决于教学内容本身及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学生能力水平。此外,教师个人特长不同往往对其采取的教学方法有一定影响。其次,评价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在每节课上,不同的知识内容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即使同一内容也常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为适应初中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体育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变换课堂组织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评价教学方法的启发性。虽然各种教学方法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方面存在差异,但并不是绝对的。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要注重采用启发式方法进行教学。
4.教师业务素质的评价
初中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包括口语表达能力、教态和动作示范能力等。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各方面的教学素质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教学业务素质决定教学信息传递的效果。
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功。对教学口语的基本要求,一是体育教师能够熟练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二是教师应掌握和运用好讲话的音量、语速及语调。音量的大小和语速的快慢并不是绝对的,教师口语的音量较日常交谈口语的音量要大得多,语速较日常口语要慢,音量的大小以最后排(体育课一般情况下为四列横队)学生能听清为度。三是教学语言必须能正确地表达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出现的口误、语言的病句都属于表达错误。语言应简洁明了、生动有趣、有亲切感。
体育课不同于其他科目,它主要是以传授体育技能为目的,学生在课堂上主要以身体练习为主,这一特征决定了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具有其他学科教师的教学素质外,还必须具有对动作技能的示范能力。首先体育教师的示范动作必须是正确的。即不能出现不规范的动作示范和动作技能性错误。其次,动作示范要讲究顺序。一般情况下,在学习新的内容时,教师应进行先整体示范,再分解示范。再次,对教师示范面选择的要求。不管教师用正面示范、背面示范还是用侧面示范,总的原则是每次示范,一定要让全班所有学生都能看清教师所做的动作。最后,教师示范动作要规范、舒展大方,给人以美感。
教态的总的要求是亲切自然,在此基础上还应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进行教学,不应该无精打采。衣着要整齐、朴素、大方,穿运动鞋,塑造良好的体育教师形象。
5.教学组织能力的评价
组织教学的目的是便于课堂教学井然有序,双边活动积极,信息反馈灵敏。为此,可以通过教师的感染力、教学机智和反馈机制等方面加以评价。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感染力是教师以充沛的精力投入教学,并以自然、美观、大方有力的动作示范配合讲解,这种感染力体现了教师在语言与教态方面的独特的修养。每一位教师都希望学生愿意学习,上课能注意听讲,但是若教师对教学不感兴趣,那么这种不良的心理信号就会通过语调和教态传递给学生,学生受到教师的影响,便会无精打采,死气沉沉。
教师的教学机智是指教师妥善而巧妙地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能力。体育课身体伤害事件的发生率比文化课高,特别是处于自制力较差的初中生。初中体育教师要提高对教学中偶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评价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的标准是:及时发现、迅速判断、正确处理。
建立灵活的反馈机制是组织教学的保证。课堂教学是有规律、有计划的活动。因此,体育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预测教学效果。
二、对学生的评价
1.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
学生的学习态度包括对学习目标的认识、学习的兴趣及对教师的态度。评价学生学习的态度,要考查学生学习目的是否明确,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对教师的态度是否亲切,能否积极地配合教学。
2.学习习惯
初中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地整队、准备好器材(值日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效果的评价
初中体育教学效果的评价是指对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它包括所学动作技能是否全部掌握,能力活动的进行是否充分,思想品德教育是否全面深入进行。
四、体育教学环境的评价
1.场地器材条件的评价
场地器材条件包括场地能否满足学生活动空间的需要;器材的盗渴欠癯渥悖质量是否有保障,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场地器材的布置是否科学合理。
[关键词]课外活动 基础教育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215-02
一、问题的提出
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育一直是教师和家长们普遍关心的话题。尽管学校、家庭和广大学生在学习上投入巨大,但结果却不理想。新世纪,教育部重提“减负”,《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教师要善于诱导,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课外活动作为一种教育途径,其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0]3号)明确要求要进一步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意见中着重指出要“精心指导学生课外学习与生活”,把指导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教学工作计划。科学探究课外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其对学生学习与生活指导的实效性。
当前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外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收效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教师心存理念的误区,常会出现“重形式,轻内容”,为游戏而游戏。课外活动若只是摆设,则其内化英语学习的效果将成为空谈。
因此,若能探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弥补课堂英语教学的某些局限性的可行性策略,使课堂内外相辅相成,优化整个教学过程,最终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
二、问题的分析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一直侧重书本知识传授,而相应的课外活动涉及面窄,且活动单一,具体表现在:共性培养重于个性培养,在能力培养,尤其是潜力开发上则显得不足。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情感对外语学习的作用至少与认知技能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些。”因此,根据中小学生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融入式课外综合活动的设计方案,不仅能让多维的课外综合活动与学生相融,而且能够让其与教学内容相融,使其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从语言神经心理学的角度看,中小学生正处于由听、视觉活动的生理过程向心理认识过程的转化中,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因此,针对其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的特点,有针对性创设符合学生思维习惯、满足其积极参与意识的活动形式,必将使其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大大激发其求知欲。
教师在设计、实施相应课外活动时要结合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与合作式学习方法的使用,并将启发式方法贯穿始终。因为既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原有认知水平,注重为其创设自主式学习环境,强调个性化教学,更要使其学会用英语沟通协作,从而培养其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鉴于英语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学生的自主性、教学的活动性、内容的广泛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和年龄特点,及长期教学实践的体会,我们认为在实施课外活动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目标性原则。在设计课外活动时,既要注意其教育性要寓教于乐,还要注意知识性,拓展学生原有知识、培养能力,也要注意安排符合语言传授规律的内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相结合原则。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掌控、把握、调整整个过程,指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培养其创造能力并总结经验。
3.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学生英语知识主要是通过课堂学习来掌握的,课外活动则是其延伸和补充,目的在于巩固课堂知识,提升对语言规律的认识,增进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探索欲望。
4.因材施教原则。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课外活动使学生潜力得到发挥,才能得以施展,尤其是由于种种原因在课堂上表现不佳而缺乏自信的学生。
基于上述原则,我们探索融入式的课外活动,以期来内化英语学习效果,从而优化整个教学过程,提高英语学习的实效性。
三、问题的解决
课外活动是以学生亲身实践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为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并解决问题,我们应力争课外活动形式的灵活多样,现简要列举主要形式如下:
(一)多媒体动漫情景体验
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机辅教学也日益成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有利补充。多媒体教学通过声、图、画、文一体化界面使得教学形象、生动且立体,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渲染教学氛围,利于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基于上述原因,在组织课外活动时,教师应尽可能采用语言纯正地道,内容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融故事性、趣味性、知识性和科学性于一体的优秀原版多媒体材料来固化所学内容。因为这些教程不仅能让孩子拾阶而上,学习到大量地道的生词、语法和不同国家的文化,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信心,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二)故事王国
根据Krashen的“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理论,语言输入必须满足“多渠道的信息输入”和“输入内容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因此,阅读原版故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条件。
大量阅读故事对学生既是娱乐,又是学习方式,这种学习往往是自发和主动的学习。大量教学实践证明了利用故事教授学生外语是种卓有成效的方法。英国的Andrew Wright教授在匈牙利用故事教授英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故事突出了语言的表意功能,故事是以“事”为中心的,文句是它借以说“事”的工具。学生可能说不出某一情节是用什么句子结构和词语来表达的,但却能说出这个情节的内容,学生掌握的不是词句的“表层结构”,而是其“深层结构”,即概念所指代的物体或事实。因此,在组织课外活动时,教师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大量阅读那些“集可理解性、选材丰富性和阅读趣味性于一体的原版文字”来固化所学内容。
(三)英语大舞台
Swain的“输出假设”(Output Hypothesis)理论认为:“语言产出能力只能通过语言输出,即用所学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这一活动才能有效习得。”因此,教师可尝试英语大舞台解决这一问题。
中小学生爱动、爱表演,而role-play则是将其已掌握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夯实巩固所学的有益尝试。打破现实藩篱、跨越时空的剧情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无限空间,此外,剧中曲折生动的情节等所有这些都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并吸引其注意力。教师可帮助准备一些实物道具,营造积极的表演气氛,来激发学生的兴奋点,教师还可先示范,然后小组准备,最后请学生上台表演。
(四)组织各种游戏
英语游戏可以涉及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按照说明做美食”“听指令绘画”“手工制作”等。它们不但可增进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而且利于培养其大胆说英语的习惯,发展思维能力和运动能力。游戏学英语的另一个好处是学生有机会展示其所掌握的知识。选择游戏时应考虑游戏的目的、难度、场地、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及对策等。游戏活动开始时,先用英语说指令,再用汉语解释,逐渐过渡到完全使用英语。在过程中要注意监控,随时调整布局和进度,对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提示、启发,培养其自信心和参与意识。强调全员参与,个体、小组、集体相结合,点、片、面交织。
(五)欢度英语国家节假日
依据英语国家主要传统节假日,适时设计活动内容,辅之以视频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其文化并掌握相关英语表达方式。
新课程将语文学科的性质重新界定后,明确所谓“工具性”即体现交际工具的特点,也就是体现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和思维的工具,直接指向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应用能力。所谓“人文性”,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探究和审美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营造丰富高尚的精神境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特点明确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之和。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有必要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作思考。语文教学要站在文化的背景下,不仅传授基本的语言规律和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应用语言文字的一般能力,更要把文学、艺术、生活、科学等融合在一起,吸收和体验人类的进步文化,在感受与感悟文化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品质。
因此,在这里我们要明确语文教育的具体内容。
首先,双基训练不可丢
新课标把教学目标规定为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些教师为了落实“人文教育”目标,目光只锁定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在教学中不注重对文本的解读,不注重基本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好像教学中一涉及“双基”,就不是在搞课程改革了,正像有些教育家批评的那样“所谓‘两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事实上成了人文性的独霸天下”。殊不知,课堂上缺乏语文知识的渗透,没有阅读、写作技能的提高,人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没有了附丽。所以,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有语文知识的引领和规范。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扎扎实实抓好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能力的培养,落实语文的“工具性”特点,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得到发展。
其次,科学性和人文性并重
阅读教学中片面强调人文性,突出文学篇目的教学,忽视科学性文章的阅读。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注重人文关怀是语文学科的优势所在。现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也好,语文教学过程也好,过多甚至片面强调人文性的问题还表现在课文选文上注重文学篇目,教师也偏爱文学篇目的教学。古代语文教育以教化为主,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知识信息快速增长、社会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仍倡导以精神为本,片面强调人文性,甚至提出了文学教育取代语文教育的主张,把科学的、理性的文章放在一边,这是不符合社会实际的。科学言语能力是言语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言语和艺术语言形成统一体,共同构成语文教学的对象。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这里也应该包括实用科学言语交际能力,以便使他们在知识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能阅读各种信息,掌握生存的技能。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科学性文章的阅读教学。
第三,课堂阅读教学注重与文本的对话
新课程标准明确说明“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所谓对话,是学生的语感和文本的言语形式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有通过不断感知、研读文本,才能使文本言语的内容和形式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一是能不断地雕琢语感,最终能用文本中更新更好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提升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表达的能力。同时,受到文本思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所以阅读教学首先要做到的是引导学生理解、读懂文本中那些确定性因素。这是对话的前提,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充分显示语文工具性的特点。
对话的第二重境界是探究和创新。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提倡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学生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思想感情、社会知识来补充、改造、创新文本中的可变性内容。换句话说也就是学生通过接触文本不断地与各种思想交流融合,把自己从个人的狭隘天地里释放出来,从而对世界、对他人、对自身的理解和感受逐渐加深、拓展,逐渐建构、充实自己的精神家园。
1、片面追求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体提高。
2、教学策略的选择单纯追求形式,忽视课堂教学效果。
3、拓展的理解过于宽泛,致使学生无从把握和入手,进而使拓展学习效果欠佳、有名无实。
4、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剥夺学生的话语权。
5、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缺乏策略指导,致使学生处于盲目的探索之中。
1教学目标:把握“三维”,和谐共融
1.1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中第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教育内容是由教育目的决定的。时下,关于教学目标的认识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一种是认为新的生物课更注意动态的生成,倡导非预设的课堂教学,所以应该淡化教学目标;第二种是认为传统的“目标教学”好,因为按部就班,逐条完成,利于操作;第三种是认为学生在课堂中能各有所“得”即可,无须制定统一的教学目标;第四种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目标应体现“三个维度”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毋庸置疑,上述四种认识中“三维目标”是理论与时间价值最高的。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方法的选择到教学过程的设置,都应该注意到上述的“三个维度”,否则,课程标准提出的“注重生物素养的整体提高”将不会落到实处,从而沦为一句有名无实的空话。当然“三维目标”的操作难度也是最大的。主要难在“三维目标”的“融”字上,老师们在操作过程中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其变为“加”字。譬如识图教学上: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仅仅侧重在教学中图中的结构名称及功能识记,而忽视了对图形美观的要求和识图兴趣的培养;在识图方法的选择上,常常流于简单、重复的图形、结构的机械提问和记忆,往往不去创设认记图的情境,缺乏灵活多样。
1.2“三维目标”不是一个直线性的目标,而是一个有机融合、螺旋上升的目标。这就犹如我们身体成长是靠每天在饮食中同时摄入各种营养成分一样,而非今日先把肚子填饱,明天再补维生素A,后天再补维生素C.在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制定分条条是为了表述的方便,而非操作的步骤,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应立足于“过程和方法”,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又是在前两个维度中不露痕迹、水融地完成的。
2教学思路:理清“三路”,同步共振
2.1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4。在课堂教学中,除了编者思路之外,还有教师的思路和学生的学路。对于而言遵循编者思想是必须的,而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则应以学生学路为中心,让编者思路、教学教路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发挥作用。这种课堂教学中“三路”的关系,套用叶老的话说就是“学生学有路,遵咱识斯真”。
2.2在实际教学中,“三路”并非是天然和谐一致的,他们之间存在着不平衡性,因为编者、教师、学生之间总存在着阅历、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差异。故而需要对他们合理调整,优化教学结构,寻找“三路”的平衡点,从而使其能在教学变化中同步进行,产生和谐共振。例如在七年(下)第三章的人体呼吸教学中,我就把第二节第一课时提前与第一节一起上,这样学生就很好的认识呼吸系统的整体构造,有顺于学生学路的发展。
3教学策略:利用“三论”,促进共生
3.1生物课堂教学策略多种多样,如何选择运用,因人而异,因课而异。而如果在生物教学中能巧妙利用争论、讨论、辩论这“三论”策略,对于改变传统生物课的沉闷、低效和无味会大有裨益,它更有利于出促进学生的语言、思维和情感的发展。争论、讨论、辩论的顺序是按照理性程度递进排列的。
3.2争论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与老师或同学不同的见解时,表现出来的对对方观点的彼此不服和彼此强烈地排斥与否定,是理智程度最低的。争论是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是难得的教学生发契机。对此,我们老师应敏感地抓住并促使生成,不可视而不见;同时更应主动放弃“话语霸权”,有意创设争论情境,把生物课堂变为“多言堂”。教师可利用学生的争论这一“现场资源”促进教学“现场生成”。
4教学效果:达成“三化”,全体共进
4.1众所周知,任何教学行为都直指教学效果,不考虑效果的任何再“艺术”的教学行为都是盲目、徒劳、枉然的。想必这可能是一些老师对新课程“注重过程,淡化结果”的极端化理解所致。那么,好的教学效果是这样的呢?生物课的教学效果要努力达成“三化”,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三化”即指活化知识、内化方法、优化环境。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
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语文又具有丰富的思想性、生动的情境性、广阔的开放性,最能把学生引入五彩的生活世界、独特的心灵世界。而生活本身就是“大语文”,课堂并非孤立于世界之外的学习空间。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走向生活,并以生活为发散点,拓展文本,给学生创设一个张扬个性、享受生活乐趣的空间。语文教学融入到真实的生活中,才会充满不朽的生命力。
一、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现状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初中语文教材,时代气息浓且现代意识强。但我们在教学中仍然沿用着多年不变的格局:在一间教室,用若干个45分钟,一个学期教二三十篇课文。这直接导致了语文学习枯燥乏味、语文课堂死气沉沉。教师们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但这只是在教语文课本,几乎没有站在学生生活的角度来审视教学活动,因此致使语文学习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我们要努力改变这种现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尝试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
二、生活融入语文课堂的意义
记得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语文教学更应该扎根于生活的土壤,语文课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到亲切,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得出结论。教师应注重语文阅读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课堂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尤其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会发生许多细小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事情,教师作为学生这个群体的旁观者,应该及时将这些事情捕捉到,并适时地转化为自己情感教学的良好的素材。这样知识得到了应用,教师带着教材与学生一起走向了新的未知世界。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更要注意创设生活情境。
三、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意味着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下,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让语文教育走进社会、走进自然、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教学,并获得与其能力发展相适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增强中学生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为其终身发展和继续学习打好基础。生活是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阵地,有生活就有语文。要做到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
以前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分关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而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因此,实施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首先必须有明确的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能力目标、过程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其中,知识能力目标应该是作为学生今后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素养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过程方法目标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掌握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着重体现对学生进行基本情感、基本态度的培养,以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2、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注重语文学习的探究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和“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学会在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换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思想,恰当地与生活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教育。
语文的探究性学习,就是把课文与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方法可以灵活多样,比如进行社会调查、现场观察、体验学习、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等。这在新教材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体现得尤为突出。通常情况下,综合性学习最好提前几天布置,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并能自主合作,探究有关的问题。具体的活动大致上可以这样安排:(1)自由组合,以4-6人一组为宜。组内有分工,明确个人职责,提出搜集有关资料的方式和任务;(2)个人完成后组内交流、展示,互相讨论切磋;(3)充实补充,装订成册;(4)课堂交流,展示探究成果,评价。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能促使学生直接观察周围的事物,亲身去体验包括自然、生活、社会等各个方面,以保证他们做出有意义的探索,这样也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3.努力使教学方式生活化。
教学方式的生活化,首先表现为创设生活化情境,尽可能把学习的内容跟真切的生活内容相联系,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要充分借助于现代媒体、网络、课本剧、语言描述等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把抽象的文字知识点转化为具体鲜明的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一课时,巧妙运用多媒体把大量的音响、美术作品融入到教学中去,生动地再现了课文所描绘的画面,学生看到的不再是黑乎乎的一块板,而是栩栩如生的景物,学生注意力更为集中,情绪也很快被调动起来了。
4.加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1、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必要性
“活动教学”具有源远流长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国外早期可追溯到卢梭的“自然教育论”以及后来杜威提出的“学校及生活”、“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国内从两千多年前荀子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到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都十分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动起来,让教与学达到最好效果。
我国的活动教学先后在课外活动、活动课、活动、活动类课程、科学探究课、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等活动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发展。但在具体学科教学过程中,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因此,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生动活泼地去探索,积极热情地去交往,是初中生物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国义务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充分调动、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成为本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离不开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方式的改革必须实现三大转变: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从以知识量为目标,讲授为基本方法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以能力为目标,以活动为基本方法,集中表现为“做中学”的开放式教学;教师的角色也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实现上述三个转变的核心,是能否有效地将“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因此,“活动化教学”是实施新课程学科课堂教学较为适宜的教学方式。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也是生物学科本身教学特点的需要。生物学本身就是一们实验性科学,大量的实验、观察、操作、思考、探究,讨论意味着生物学习过程的活动性,学生要获得生物学知识,既要动手,还要动脑。活动寓生物学知识于学习,探究于游戏之中,既体现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性,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故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还是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探索,不满足。“好动与不满足是进步的第一必需品。”活动符合他们的兴趣和动机,也可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2.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的研究实施
谈到“活动”,人们普遍想到学科课堂以外,冠以“课外”前提。即使是生物课堂中活动,为了赶进度,许多学校也多是延续到课外,学生自行开展,教学质量难以控制。我们应该让生物课堂教学也“活动”起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化研究,让学生用“动”的方法学习,在“动”中学,解放学生头脑、双手、眼睛、思维、空间,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体的课堂。那么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我校生物科组教师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认为,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关键是: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一定要抓住活动中的“动点”,设计好“动法”,“激活”学生。
2.1寻找“动点”
2.1.1“科学、人文”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点”。
“科学、人文”的学习氛围即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是主体发展的前提。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快乐,从而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激发学生“动点”。
2.1.2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动点”
学生的生活与经验是接受教育、学习理解的基础,所以,要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经验来学习,使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学会生活。
2.1.3创设生动的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动点”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景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活动中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每节课,我会更改电脑桌面背景,将生物科技成果与生物科学家作为桌面,通过猜一猜、听一听、讲一讲,动一动活动,极大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很多疑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也真正活起来。
2.2设计“动法”
初中生物课堂活动教学旨在让学生生动活泼、愉快学习,德、智、体协调发展。根据初中生物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主要设计以下几类活动:
2.2.1游戏类
人们对喜欢的东西学得最快。学生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其思维和情感需求得到和谐发展,在游戏中,学生快乐学习,快乐发展。教学中我们常采用拼图游戏、竞猜游戏、填字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
2.2.2制作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
2.2.3探究实验类
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种子结构和成分的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探究、探测脉搏与运动关系,探究反应速度……。
2.2.4设计与创作类
我们开展了生物园设计、宠物条件反射建立设计,新的动物运动方式设计与制作、动物通讯方式探究方案设计、营养食谱设计……?
此外还有调查、分析讨论等等。
以上的各种活动过程需经历亲身实践,记录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等综合过程,眼、脑、手、全身并用才能完成。其中动手实践是个核心环节,体现了活动的本质特点,离开这一环节即失去了活动的特点。
3.存在问题
3.1课堂组织
生物课堂活动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扩大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活动中学生情绪激昂,教师如组织不当,容易出现为了活动而活动,忽视学习目标思维内化活动。要做到形、神结合,形散而神不散。师生需要默契,老师更需要有较强组织能力。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很好地控制。
3.2课堂评价
由于不同班级,不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兴趣爱好也有差异,从而导致在生物课堂活动化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学进度与产生效果产生一定差异。因此,在活动中如何及时、科学地评价课堂活动化教学效果,具有一定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