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12: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德育;爱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0-006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0.038
在学校教育中,德育主要是靠思想品德课来完成的,再就是班主任的平常教育工作中也在进行德育教育。其实,德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几乎无处不在。那么,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如何做好德育工作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谈一些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爱是根本
同志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一切。”师爱是人类最美好、最神圣的一种爱,是沟通师生之间心灵的桥梁。为此,作为教师要做到能爱、善爱。要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要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要爱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孕育出来的一串串教育劳动成果。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面向全体学生。“金凤凰”固然可爱,而“丑小鸭”则更需要阳光、雨露,少一些说教,多一份爱心,哪怕只是一声赞美,甚至一个微笑。
提及本届学生,其中有个叫徐超的孩子,每每提起他,我的内心就会不自觉地产生一阵酸楚,因为阳光、高大、帅气、懂事的他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未满三个月时,母亲离家出走,父亲接受不了这一现实得了精神分裂症,可怜的孩子只能和年迈的奶奶以捡破烂为生,后来65岁的奶奶改嫁后孩子的生活才算基本有了保障,可日子仍过得不尽如人意。于是在这一年半的时间中,我想方设法地去帮助他。终于开学初时,“闫桂珍助学基金”理事会对其救助了三千元钱,每每提及此事,孩子的眼中总是闪着泪花,甚至还在《我的独白》一文中这样写道:“提起闫老师和陆老师,我应该感谢上苍,因为是它让我遇到了这两位老师,但就我现在的状况所能报答她们的方式只有好好地学习,可不知为什么每当回到家看到奶奶我就想赶紧找份工作快点挣钱。因为这个思想一直在作祟,导致我一直静不下心来,至于我将来会是一种什么样子我不知道,但这两个人我会一直铭记于心。”看完这个孩子的习作以后,我深受感动,决定遵从恩师的建议:想法设法帮助他。
有人说:做不了伟大的事,就用伟大的爱去做平凡的事。教书育人注定了一名人民教师的工作平凡而美丽。学生都是待放的花朵,而教师能有幸伴花成长,聆听最美的花开的声音,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二、知是前提
知,就是教育者全面了解、研究学生、综合掌握学生情况,对所有的教育对象要有一个全貌的认识。想要教育好学生,就得先全面地了解和研究学生。由于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所受教养、熏陶不尽相同,方方面面都存在差异。而且他们也非生活在真空中,因此社会及其各种文化媒介的影响都会作用其思想意识。
为此,学生的家庭情况、体质状况、智力水平、学业成绩、思想品质、来往朋友及其个性心理特征等,都应是教育者所了解的。而对于班中的那些学困生,教育者尤其需要下苦功、花力气,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发现其闪光点,找到教育突破口,从而确定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
三、理是通道
教育工作者以“理”育人,是一个重要的原则,必须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为此,我们在平日的工作中,一定要让学生懂得立身做人的基本道理,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能做出正确的是非判断。
讲理,须深入浅出、生动有趣,不落俗套、敢于创新,让教育对象能够领悟并欣然接受。“理”涉古今中外,分粗细纵横,然而更重要的是联系当前国内外实际,摆事实讲道理,巧设情境,循循善诱。也可利用班会、团队会等形式讲身边的英雄模范、新人新事,就事论理,以理晓事,从而让学生心悦诚服。当然以理育人不拘泥于形式,寓教于乐、寓理于情更佳。学生置身其中,方可受到“理”的熏陶。
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觉悟,加强自我修养,这样才可增强说理育人的能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拼搏进取精神是永远不可枯竭的!
四、行是关键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工作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由此可见,以“行”服人、以身作则便是我们做好育人工作的关键。为此,就要求我们一言一行都要严格自我约束,以自己高大的形象作为生动的教材,让学生从我们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悟出立身做人的道理。
譬如与学生一起做操;一起参加升旗仪式;爱护环境,能亲手捡起地上的垃圾;生活简朴,不讲究吃穿;遵守纪律,上课不迟到,下课不拖堂等等。至于不酗酒、不赌博、不违法则更须做到。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每日三省吾身”,经常检点自己的言行乃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中学 语文教学 道德教育 基本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b)-0-01
当前,社会经济、政治、道德、文化以及精神等领域正经历着深刻变化,在这种变化下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新时代的道德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现实中中学语文教学德育功能的发挥受到较大影响,主要表现为单纯的语文知识教育,道德教育的政治化,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缺失,等等。因此,该文对中学语文学科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进行了探析,有利于语文学科中道德教育的
发展。
1 当今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及要求
1.1 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
正确深入理解学校道德教育内涵,是开展好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前提。首先,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教育。当今,中学道德教育中,要着重突出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传统,开展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美德教育。其次,进行理想教育。对中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理想教育过程中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心。再次,幸福观教育。当今的青少年普遍享受着丰富的物质生活,对于幸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社会的影响,当今社会存有一些不健康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因此,应加强以人生观、价值观为内容的幸福观教育。同时,进行生命道德教育。生命道德教育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开展生命道德教育,有效改善学生对于生命认知的不足,这是促进青年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除此之外,对中学生要进行挫折教育,使中学生获得对挫折的正确认识和态度,提高对挫折的容忍力和超越力,让学生具备坚强的意志品质。
1.2 道德教育的要求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学德育对学生提出了具体的道德要求。就语文学科来说,首先,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教材因而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新理念,这是促进道德教育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得以落实的重要保证,也为今后中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开展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其次,以中学德育目标为指南。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引导他们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成为社会主义未来的接班人。因此,语文学科教学应结合本学科特点,寓德育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认真落实本学科的德育任务要求,也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再次,学校必须与家庭、社会密切合作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校应完善和落实《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各项要求,使课堂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从而全方位地开展和落实好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
2 道德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师素养的要求
2.1 学识素养的要求
现代语文教育对教师的学识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更新观念,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首先,要认真学习教育学和教学论,从中获得教书育人的理论指导。其次,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研究语文教学,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再次,加强实践性能力的修炼,提高自身备课、组织教学、教学表达以及教学应变等能力。
2.2 心理素养的要求
语文教师要在自己工作实践中正确地认识自己,做到自信、乐观,角色定位正确。建立起积极的自我意向,对待学生友善。其次,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加强这方面的修养,以自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影响和教育学生。再次,教师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较强的自控能力。尤其不应在学生面前流露出因生活与工作上的困难与挫折而产生的消极的情绪。除此之外,在现代语文教育中,具备高尚的道德风范,才能为学生树立堪称表率的楷模,以自己的示范唤起对真、善、美的追求。
2.3 道德素养的要求
首先,强化教师意识,教师要热爱教师职业,要有法制观念,自觉地法律法规。其次,强化改革意识。当前,语文教师要可持续发展,要变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再次,强化实践意识。教师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宝贵的情感体验,才能不断校正自己的人生坐标,才能锤炼意志,使自己的修养意志逐步坚强起来。
3 中学语文学科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
途径
3.1 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语文教师应在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同时,逐渐形成正确的的道德情操。首先,通过学习学习作品,学习作者的伟大人格。如学习鲁迅的《孔乙己》、《阿Q正传》等文章,让学生体会作者疾恶如仇的品格。其次,中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如通过学习《荷塘月色》可对学生迸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习《背影》、《纪念白求恩》等文章,都可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
3.2 重视语言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通过多样内容的语言教育不断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比如,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文中的字、词、句,使学生意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感受到语言的丰富多姿。同时,加强语文教学中书法教育。在语言教育中,书法教育是重要的内容之一,进行书法教育本身就是传承传统文化,它在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3 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指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情感品质和情感的教育活动。语文学科具有突出的情感性,即强调语文教育的人格特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语文学科的情感因素主要体现在语文教材中。比如,以“母爱”题材为例的作品,就在于情感真切浓郁,以情育人,使学生受到作品中所流溢的崇高情感的熏陶。
3.4 加强语文课外活动
首先,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如书法比赛、演讲比赛、讨论、辩论会等。其次,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阅读有着重要的德育意义。比如,阅读《史记》等名著可以传承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文化;阅读《读者》等可以对提高学生的情操具有积极的作用。再次,重视传统文化传播。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内涵,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
参考文献
[1] 周庆元.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一、深入开展品德教育的实践活动
德育的基础是实践活动。幼儿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产生一种内在的需要。才能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从而提高幼儿的道德意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幼儿期是人生走向自我行为的起步阶段。也是幼儿品德教育的一个重点时期。在幼儿与成人交往、与小朋友游戏、独自游戏、集体游戏,或在盥洗、进餐、娱乐等实践活动中,幼儿接受教导,相互影响学习,积累个人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我们必须改变说教式的德育,将有目的、有计划的品德教育融于多种实践活动中。
1 及时帮助幼儿思考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日常生活里存在形形的道德问题,如:如何公平地分配游戏材料,如何合理地解决争吵等。幼儿在试图解决这些矛盾时。必然要调动自己原有的道德规则,在发现规则之间的冲突或逻辑关系时,逐步形成自己的规则体系。使外在的规则逐渐内化成为自己的道德内容。
2 适时与幼儿开展对话。每个幼儿都具有独特的经验世界,常常对同一个问题表现出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解决策略。因此,教师要虚心倾听幼儿的道德思考,以平等的态度与幼儿进行交流与对话,透视幼儿的理解,洞察他们的思考方式和经验背景,做出相应的引导,引发幼儿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3 充分发挥道德榜样的作用。教师应储存一批良好道德行为的范例。并从现实生活中,选择有教育价值和说服力的榜样,引导幼儿观察,使他们所代表的道德观念、价值和行动方式能为幼儿所理解与接受:同时,可以适当的讨论、批评、分析负面榜样所引起的后果,及时注意家长、教师、同伴和电视中的人物形象对幼儿行为的影响,伺机开展教育。
二、积极营造品德教育的良好氛围
环境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教师要在实践中积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并合理有效地利用教育环境进行德育的隐性渗透,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品格。要坚持从不同幼儿年龄的特点出发,为幼儿创设清洁、优秀、舒适和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如:在活动室内设置各种适于幼儿活动与操作的区域或角落,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自由地选择各种实践,满足自己参与社会的愿望和情感的体验,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利用活动室的边角,建立动植物养殖区、“我是小小建筑师”、“娃娃家”、“快乐图书吧”、“我有一双小巧手”等活动角,使幼儿可以自由观看动植物生长、给花卉浇水施肥、看图书、听音乐、玩积木。也可以与小朋友交谈。在自由的天地里,不但能提高动手能力,而且可增强组织纪律性。教育环境中隐性渗透德育对幼儿的作用及其影响都是巨大的,不仅如此,还有一种特殊的功能,能将某些难以用语言对幼儿讲清的观点渗透到教育环境之中。例如“爱家乡、爱祖国”教育,不仅要创设育人环境。而且要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了解祖国,了解家乡,从而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真情实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建设家乡、振兴祖国的种子,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启蒙教育。
三、着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幼儿品德教育网络
关键词 思想政治人格教育
1、以爱为基点,培养幼儿快乐、友爱、自信
爱是人类特有的最伟大的情感,是人性的基本要求,也是养成教育,造就健全人格所需要的关键因素。德国的斯普朗格说:“教育是以爱为根基的文化传递过程,其终极目的,在于通过陶冶,达到人格心灵的全面唤醒”。成人和孩子的关系,首先是爱的关系,只有透过爱,教育儿童才有可能。
陈鹤琴先生指出:“应该训练小孩子有爱人的精神。小时候如有爱人的精神,将来才能够爱社会、爱国家”。要使幼儿具有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的精神,首先要爱儿童,儿童只有感受爱的体验,才会去爱,只有被关爱,才能懂得爱。所以我们要求幼儿园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必须以母亲般的爱去关心和尊重每一个孩子。关心,就是主动察觉孩子表现出来的或尚未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给予回应,为之提供发展的一切条件,使之健康、健全的成长;尊重就是对孩子的爱不是权威式、支配式的施恩,而是认识和解读其不同于他人的人格,来发现和爱护儿童。马斯洛曾作过精辟论述:“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尊敬之上的。”尊重的核心是理解认可教育对象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对幼儿教育工作来说,即是尊重幼儿的兴趣、情感需要等,为幼儿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心理发展环境。我们在幼儿中不定期民主选举小班长、小桌长,轮流做值日生,学习整理区角活动的材料,给种植角的植物浇水,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为小伙伴们分发餐具,帮助生活老师清扫残渣剩饭,学习为他人服务。还定期组织幼儿到福利院、老人院慰问看望孤儿、老人,学习以自己微薄的能力,关心和帮助比自己弱小的人。教师还能细心体察孩子的兴趣、需要,采用鼓励的眼神、微笑点头、抚摸、贴小红点、奖励贴贴纸等形式,为幼儿的点滴进步,给予认可和支持,消除幼儿自卑、弱小无能之感,让他们体验被尊重、被关注,在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在为维护公共环境的简单劳动过程中,意识到自己是有价值、有力量、有能力、有用处和必不可少的,逐步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信念,获得客观的自我知觉,积极的自我意向和公正的自我评价,为他们的人格和谐发展奠定坚定的基础。
在教育孩子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使孩子成为一个情感丰富、健全的人;(2)尊重和支持幼儿的想法;
(3)敏锐地发现幼儿的闪光点,而不过分挑剔孩子的缺点;(4)孩子有不当行为必须处罚时,以不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人格为原则;
(5)经常鼓励孩子,使孩子始终保持快乐的情绪,进取的精神;(6)让孩子经常有机会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学习沟通和交流。
2、创设情境,培养幼儿合作、进取、服务的品质
陈鹤琴老先生说:“游戏是儿童的生命,游戏是种种教育之价值,我们要加宜利用的。”在幼儿园中,幼儿与教师的交往,尤其是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交往,对幼儿的人格构建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在游戏中,幼儿需要合作,需要扮演角色,需要在游戏中学习社会分工,他们在游戏中可以发展自我意识,他人意识,独立个性。因此,我们的教育活动都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而且注重引导幼儿开展自主性强的创造性游戏、角色游戏。如小班幼儿的娃娃家,中班幼儿的公共汽车、理发店,大班幼儿的超市、幼儿园、手工作坊。孩子们在游戏中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主动承担角色的义务和责任。在活动交往中体验“社会角色”,形成合作的态度,服务的精神。教师还经常为幼儿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幼儿主动动手动脑来解决问题。如每班都为幼儿创设有探索区、科学角,投入相应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材料过程中探究问题、解答疑惑,还利用幼儿园发生的事,社会上、国家、国际上发生的大事件生成为课程,鼓励幼儿对事件展开讨论。
长期以来,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与“唯分数”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师往往只重视基本知识的教学,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只重视解题结果的教学,忽视思维过程的训练;只采取“满堂灌”的教法,忽视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转移到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素质教育上来,就必须转变教育思想,破除陈旧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弊端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从而自觉地从“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并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坚持教书育人,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
教师应通过数学教学的严格训练,进行学习素质教育。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克服困难的性格,是社会主义公民的良好素质之一,需要从小培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书写规范整洁、严格认真细致,自觉检验修正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勤于思考、不怕困难、敢于竞争的精神。
二、优化教学方法,贯彻启发式
优化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实施素质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优化教学方法,就是要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早就强调:要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注入式”,往往不顾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死记硬背定义、法则,进行大量机械性重复练习。这种教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求新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1.要突出学习兴趣的激发。启发式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学过程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数学学科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2.要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向前发展的时代,要求每个公民不仅具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有很高的智慧和才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加强双基的训练,而且要把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在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突出思维品质的训练。
(1)要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小学生年龄小,知识不足,缺乏经验,思维的特点是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抽象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形象作支撑。所以教师要遵循学生思维特点,创设情境,运用各种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促使认识内化。而观察操作是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
(2)要指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关键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小学数学常用的思维方法是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知识的异同点,将知识进行分类,形成知识系统;分析与综合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基本的思维方法,特点是在解应用题中要经常用到;抽象与概括是思维过程的核心、数学学习最终目标。
(3)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的核心是思维品质。思维品质的优劣是衡量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的标志。因此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加强审题分析,训练思维的逻辑性;突出变式练习,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注重同题多解,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3.要做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又要研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分向学生展现学习过程,显示学习方法的“透明度”,使学生在探求新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技巧。做到依据学习规律确定教法,利用教法指导学法,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采用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结构,着力引导学生在设疑、激疑、质疑、解疑中学习新知。
三、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
由于人的遗传因素、生理条件,以及环境、教育等影响,学生的生理、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和发展状况有所差别,再加之社会对各方面的人才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因人而异。事实上,义务教育新大纲已在这方面有所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具有一定的弹性,增加了一些“只教不考”和选学的内容,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教师应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也就是根据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按不同的层次进行指导,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素质要求,同时抓好“两头”,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补差,在教学中做到提问侧重中下生,板演突出中下生,行间巡视留心中下生,课内辅导优先中下生。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条件,让他们脱颖而出,在学习内容上,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扩大知识面;在练习上,可增加一些难度较高、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加强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发散性训练;在形式上,可组织他们参加数学课外活动和数学竞赛,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
四、改进教学评价,树立全面质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