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12: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德育;爱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0-006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0.038
在学校教育中,德育主要是靠思想品德课来完成的,再就是班主任的平常教育工作中也在进行德育教育。其实,德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几乎无处不在。那么,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如何做好德育工作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谈一些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爱是根本
同志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一切。”师爱是人类最美好、最神圣的一种爱,是沟通师生之间心灵的桥梁。为此,作为教师要做到能爱、善爱。要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要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要爱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孕育出来的一串串教育劳动成果。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面向全体学生。“金凤凰”固然可爱,而“丑小鸭”则更需要阳光、雨露,少一些说教,多一份爱心,哪怕只是一声赞美,甚至一个微笑。
提及本届学生,其中有个叫徐超的孩子,每每提起他,我的内心就会不自觉地产生一阵酸楚,因为阳光、高大、帅气、懂事的他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未满三个月时,母亲离家出走,父亲接受不了这一现实得了精神分裂症,可怜的孩子只能和年迈的奶奶以捡破烂为生,后来65岁的奶奶改嫁后孩子的生活才算基本有了保障,可日子仍过得不尽如人意。于是在这一年半的时间中,我想方设法地去帮助他。终于开学初时,“闫桂珍助学基金”理事会对其救助了三千元钱,每每提及此事,孩子的眼中总是闪着泪花,甚至还在《我的独白》一文中这样写道:“提起闫老师和陆老师,我应该感谢上苍,因为是它让我遇到了这两位老师,但就我现在的状况所能报答她们的方式只有好好地学习,可不知为什么每当回到家看到奶奶我就想赶紧找份工作快点挣钱。因为这个思想一直在作祟,导致我一直静不下心来,至于我将来会是一种什么样子我不知道,但这两个人我会一直铭记于心。”看完这个孩子的习作以后,我深受感动,决定遵从恩师的建议:想法设法帮助他。
有人说:做不了伟大的事,就用伟大的爱去做平凡的事。教书育人注定了一名人民教师的工作平凡而美丽。学生都是待放的花朵,而教师能有幸伴花成长,聆听最美的花开的声音,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二、知是前提
知,就是教育者全面了解、研究学生、综合掌握学生情况,对所有的教育对象要有一个全貌的认识。想要教育好学生,就得先全面地了解和研究学生。由于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所受教养、熏陶不尽相同,方方面面都存在差异。而且他们也非生活在真空中,因此社会及其各种文化媒介的影响都会作用其思想意识。
为此,学生的家庭情况、体质状况、智力水平、学业成绩、思想品质、来往朋友及其个性心理特征等,都应是教育者所了解的。而对于班中的那些学困生,教育者尤其需要下苦功、花力气,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发现其闪光点,找到教育突破口,从而确定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
三、理是通道
教育工作者以“理”育人,是一个重要的原则,必须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为此,我们在平日的工作中,一定要让学生懂得立身做人的基本道理,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能做出正确的是非判断。
讲理,须深入浅出、生动有趣,不落俗套、敢于创新,让教育对象能够领悟并欣然接受。“理”涉古今中外,分粗细纵横,然而更重要的是联系当前国内外实际,摆事实讲道理,巧设情境,循循善诱。也可利用班会、团队会等形式讲身边的英雄模范、新人新事,就事论理,以理晓事,从而让学生心悦诚服。当然以理育人不拘泥于形式,寓教于乐、寓理于情更佳。学生置身其中,方可受到“理”的熏陶。
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觉悟,加强自我修养,这样才可增强说理育人的能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拼搏进取精神是永远不可枯竭的!
四、行是关键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工作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由此可见,以“行”服人、以身作则便是我们做好育人工作的关键。为此,就要求我们一言一行都要严格自我约束,以自己高大的形象作为生动的教材,让学生从我们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悟出立身做人的道理。
譬如与学生一起做操;一起参加升旗仪式;爱护环境,能亲手捡起地上的垃圾;生活简朴,不讲究吃穿;遵守纪律,上课不迟到,下课不拖堂等等。至于不酗酒、不赌博、不违法则更须做到。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每日三省吾身”,经常检点自己的言行乃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中学 语文教学 道德教育 基本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b)-0-01
当前,社会经济、政治、道德、文化以及精神等领域正经历着深刻变化,在这种变化下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新时代的道德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现实中中学语文教学德育功能的发挥受到较大影响,主要表现为单纯的语文知识教育,道德教育的政治化,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缺失,等等。因此,该文对中学语文学科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进行了探析,有利于语文学科中道德教育的
发展。
1 当今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及要求
1.1 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
正确深入理解学校道德教育内涵,是开展好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前提。首先,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教育。当今,中学道德教育中,要着重突出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传统,开展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美德教育。其次,进行理想教育。对中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理想教育过程中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心。再次,幸福观教育。当今的青少年普遍享受着丰富的物质生活,对于幸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社会的影响,当今社会存有一些不健康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因此,应加强以人生观、价值观为内容的幸福观教育。同时,进行生命道德教育。生命道德教育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开展生命道德教育,有效改善学生对于生命认知的不足,这是促进青年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除此之外,对中学生要进行挫折教育,使中学生获得对挫折的正确认识和态度,提高对挫折的容忍力和超越力,让学生具备坚强的意志品质。
1.2 道德教育的要求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学德育对学生提出了具体的道德要求。就语文学科来说,首先,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教材因而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新理念,这是促进道德教育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得以落实的重要保证,也为今后中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开展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其次,以中学德育目标为指南。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引导他们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成为社会主义未来的接班人。因此,语文学科教学应结合本学科特点,寓德育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认真落实本学科的德育任务要求,也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再次,学校必须与家庭、社会密切合作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校应完善和落实《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各项要求,使课堂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从而全方位地开展和落实好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
2 道德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师素养的要求
2.1 学识素养的要求
现代语文教育对教师的学识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更新观念,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首先,要认真学习教育学和教学论,从中获得教书育人的理论指导。其次,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研究语文教学,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再次,加强实践性能力的修炼,提高自身备课、组织教学、教学表达以及教学应变等能力。
2.2 心理素养的要求
语文教师要在自己工作实践中正确地认识自己,做到自信、乐观,角色定位正确。建立起积极的自我意向,对待学生友善。其次,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加强这方面的修养,以自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影响和教育学生。再次,教师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较强的自控能力。尤其不应在学生面前流露出因生活与工作上的困难与挫折而产生的消极的情绪。除此之外,在现代语文教育中,具备高尚的道德风范,才能为学生树立堪称表率的楷模,以自己的示范唤起对真、善、美的追求。
2.3 道德素养的要求
首先,强化教师意识,教师要热爱教师职业,要有法制观念,自觉地法律法规。其次,强化改革意识。当前,语文教师要可持续发展,要变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再次,强化实践意识。教师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宝贵的情感体验,才能不断校正自己的人生坐标,才能锤炼意志,使自己的修养意志逐步坚强起来。
3 中学语文学科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
途径
3.1 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语文教师应在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同时,逐渐形成正确的的道德情操。首先,通过学习学习作品,学习作者的伟大人格。如学习鲁迅的《孔乙己》、《阿Q正传》等文章,让学生体会作者疾恶如仇的品格。其次,中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如通过学习《荷塘月色》可对学生迸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习《背影》、《纪念白求恩》等文章,都可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
3.2 重视语言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通过多样内容的语言教育不断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比如,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文中的字、词、句,使学生意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感受到语言的丰富多姿。同时,加强语文教学中书法教育。在语言教育中,书法教育是重要的内容之一,进行书法教育本身就是传承传统文化,它在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3 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指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情感品质和情感的教育活动。语文学科具有突出的情感性,即强调语文教育的人格特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语文学科的情感因素主要体现在语文教材中。比如,以“母爱”题材为例的作品,就在于情感真切浓郁,以情育人,使学生受到作品中所流溢的崇高情感的熏陶。
3.4 加强语文课外活动
首先,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如书法比赛、演讲比赛、讨论、辩论会等。其次,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阅读有着重要的德育意义。比如,阅读《史记》等名著可以传承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文化;阅读《读者》等可以对提高学生的情操具有积极的作用。再次,重视传统文化传播。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内涵,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
参考文献
[1] 周庆元.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一、深入开展品德教育的实践活动
德育的基础是实践活动。幼儿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产生一种内在的需要。才能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从而提高幼儿的道德意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幼儿期是人生走向自我行为的起步阶段。也是幼儿品德教育的一个重点时期。在幼儿与成人交往、与小朋友游戏、独自游戏、集体游戏,或在盥洗、进餐、娱乐等实践活动中,幼儿接受教导,相互影响学习,积累个人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我们必须改变说教式的德育,将有目的、有计划的品德教育融于多种实践活动中。
1 及时帮助幼儿思考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日常生活里存在形形的道德问题,如:如何公平地分配游戏材料,如何合理地解决争吵等。幼儿在试图解决这些矛盾时。必然要调动自己原有的道德规则,在发现规则之间的冲突或逻辑关系时,逐步形成自己的规则体系。使外在的规则逐渐内化成为自己的道德内容。
2 适时与幼儿开展对话。每个幼儿都具有独特的经验世界,常常对同一个问题表现出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解决策略。因此,教师要虚心倾听幼儿的道德思考,以平等的态度与幼儿进行交流与对话,透视幼儿的理解,洞察他们的思考方式和经验背景,做出相应的引导,引发幼儿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3 充分发挥道德榜样的作用。教师应储存一批良好道德行为的范例。并从现实生活中,选择有教育价值和说服力的榜样,引导幼儿观察,使他们所代表的道德观念、价值和行动方式能为幼儿所理解与接受:同时,可以适当的讨论、批评、分析负面榜样所引起的后果,及时注意家长、教师、同伴和电视中的人物形象对幼儿行为的影响,伺机开展教育。
二、积极营造品德教育的良好氛围
环境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教师要在实践中积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并合理有效地利用教育环境进行德育的隐性渗透,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品格。要坚持从不同幼儿年龄的特点出发,为幼儿创设清洁、优秀、舒适和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如:在活动室内设置各种适于幼儿活动与操作的区域或角落,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自由地选择各种实践,满足自己参与社会的愿望和情感的体验,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利用活动室的边角,建立动植物养殖区、“我是小小建筑师”、“娃娃家”、“快乐图书吧”、“我有一双小巧手”等活动角,使幼儿可以自由观看动植物生长、给花卉浇水施肥、看图书、听音乐、玩积木。也可以与小朋友交谈。在自由的天地里,不但能提高动手能力,而且可增强组织纪律性。教育环境中隐性渗透德育对幼儿的作用及其影响都是巨大的,不仅如此,还有一种特殊的功能,能将某些难以用语言对幼儿讲清的观点渗透到教育环境之中。例如“爱家乡、爱祖国”教育,不仅要创设育人环境。而且要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了解祖国,了解家乡,从而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真情实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建设家乡、振兴祖国的种子,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启蒙教育。
三、着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幼儿品德教育网络
关键词 思想政治人格教育
1、以爱为基点,培养幼儿快乐、友爱、自信
爱是人类特有的最伟大的情感,是人性的基本要求,也是养成教育,造就健全人格所需要的关键因素。德国的斯普朗格说:“教育是以爱为根基的文化传递过程,其终极目的,在于通过陶冶,达到人格心灵的全面唤醒”。成人和孩子的关系,首先是爱的关系,只有透过爱,教育儿童才有可能。
陈鹤琴先生指出:“应该训练小孩子有爱人的精神。小时候如有爱人的精神,将来才能够爱社会、爱国家”。要使幼儿具有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的精神,首先要爱儿童,儿童只有感受爱的体验,才会去爱,只有被关爱,才能懂得爱。所以我们要求幼儿园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必须以母亲般的爱去关心和尊重每一个孩子。关心,就是主动察觉孩子表现出来的或尚未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给予回应,为之提供发展的一切条件,使之健康、健全的成长;尊重就是对孩子的爱不是权威式、支配式的施恩,而是认识和解读其不同于他人的人格,来发现和爱护儿童。马斯洛曾作过精辟论述:“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尊敬之上的。”尊重的核心是理解认可教育对象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对幼儿教育工作来说,即是尊重幼儿的兴趣、情感需要等,为幼儿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心理发展环境。我们在幼儿中不定期民主选举小班长、小桌长,轮流做值日生,学习整理区角活动的材料,给种植角的植物浇水,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为小伙伴们分发餐具,帮助生活老师清扫残渣剩饭,学习为他人服务。还定期组织幼儿到福利院、老人院慰问看望孤儿、老人,学习以自己微薄的能力,关心和帮助比自己弱小的人。教师还能细心体察孩子的兴趣、需要,采用鼓励的眼神、微笑点头、抚摸、贴小红点、奖励贴贴纸等形式,为幼儿的点滴进步,给予认可和支持,消除幼儿自卑、弱小无能之感,让他们体验被尊重、被关注,在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在为维护公共环境的简单劳动过程中,意识到自己是有价值、有力量、有能力、有用处和必不可少的,逐步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信念,获得客观的自我知觉,积极的自我意向和公正的自我评价,为他们的人格和谐发展奠定坚定的基础。
在教育孩子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使孩子成为一个情感丰富、健全的人;(2)尊重和支持幼儿的想法;
(3)敏锐地发现幼儿的闪光点,而不过分挑剔孩子的缺点;(4)孩子有不当行为必须处罚时,以不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人格为原则;
(5)经常鼓励孩子,使孩子始终保持快乐的情绪,进取的精神;(6)让孩子经常有机会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学习沟通和交流。
2、创设情境,培养幼儿合作、进取、服务的品质
陈鹤琴老先生说:“游戏是儿童的生命,游戏是种种教育之价值,我们要加宜利用的。”在幼儿园中,幼儿与教师的交往,尤其是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交往,对幼儿的人格构建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在游戏中,幼儿需要合作,需要扮演角色,需要在游戏中学习社会分工,他们在游戏中可以发展自我意识,他人意识,独立个性。因此,我们的教育活动都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而且注重引导幼儿开展自主性强的创造性游戏、角色游戏。如小班幼儿的娃娃家,中班幼儿的公共汽车、理发店,大班幼儿的超市、幼儿园、手工作坊。孩子们在游戏中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主动承担角色的义务和责任。在活动交往中体验“社会角色”,形成合作的态度,服务的精神。教师还经常为幼儿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幼儿主动动手动脑来解决问题。如每班都为幼儿创设有探索区、科学角,投入相应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材料过程中探究问题、解答疑惑,还利用幼儿园发生的事,社会上、国家、国际上发生的大事件生成为课程,鼓励幼儿对事件展开讨论。
长期以来,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与“唯分数”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师往往只重视基本知识的教学,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只重视解题结果的教学,忽视思维过程的训练;只采取“满堂灌”的教法,忽视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转移到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素质教育上来,就必须转变教育思想,破除陈旧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弊端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从而自觉地从“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并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坚持教书育人,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
教师应通过数学教学的严格训练,进行学习素质教育。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克服困难的性格,是社会主义公民的良好素质之一,需要从小培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书写规范整洁、严格认真细致,自觉检验修正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勤于思考、不怕困难、敢于竞争的精神。
二、优化教学方法,贯彻启发式
优化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实施素质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优化教学方法,就是要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早就强调:要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注入式”,往往不顾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死记硬背定义、法则,进行大量机械性重复练习。这种教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求新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1.要突出学习兴趣的激发。启发式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学过程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数学学科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2.要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向前发展的时代,要求每个公民不仅具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有很高的智慧和才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加强双基的训练,而且要把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在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突出思维品质的训练。
(1)要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小学生年龄小,知识不足,缺乏经验,思维的特点是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抽象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形象作支撑。所以教师要遵循学生思维特点,创设情境,运用各种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促使认识内化。而观察操作是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
(2)要指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关键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小学数学常用的思维方法是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知识的异同点,将知识进行分类,形成知识系统;分析与综合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基本的思维方法,特点是在解应用题中要经常用到;抽象与概括是思维过程的核心、数学学习最终目标。
(3)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的核心是思维品质。思维品质的优劣是衡量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的标志。因此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加强审题分析,训练思维的逻辑性;突出变式练习,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注重同题多解,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3.要做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又要研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分向学生展现学习过程,显示学习方法的“透明度”,使学生在探求新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技巧。做到依据学习规律确定教法,利用教法指导学法,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采用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结构,着力引导学生在设疑、激疑、质疑、解疑中学习新知。
三、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
由于人的遗传因素、生理条件,以及环境、教育等影响,学生的生理、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和发展状况有所差别,再加之社会对各方面的人才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因人而异。事实上,义务教育新大纲已在这方面有所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具有一定的弹性,增加了一些“只教不考”和选学的内容,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教师应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也就是根据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按不同的层次进行指导,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素质要求,同时抓好“两头”,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补差,在教学中做到提问侧重中下生,板演突出中下生,行间巡视留心中下生,课内辅导优先中下生。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条件,让他们脱颖而出,在学习内容上,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扩大知识面;在练习上,可增加一些难度较高、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加强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发散性训练;在形式上,可组织他们参加数学课外活动和数学竞赛,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
四、改进教学评价,树立全面质量观
(一)根据体育课之特点组织教学。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体育课是通过身体的各种练习,使体力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以及室外上课的特点,行之有效地组织教学。
抓好体育课堂常规的组织教学。体育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的必要条件。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堂常规教育。尤其是要抓好整队集合、服装、精神状态、礼貌行为、组织纪律、学生守则、场地器材的布置与收拾等常规训练与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变成自觉行动,以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
抓好体育课各阶段的组织教学。体育教学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由于四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出现先紧后松、龙头蛇尾的不良现象。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为上课作好准备;上课开始时的组织教学特别重要,教师要抓住学生大都还处在课间休息活动的兴奋状态中的特点,采用趣味游戏,如:“请你跟我这样做”,或“反口令训练法”等方法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兴奋的情绪稳定下来;基本部分是体育课中的重点部分,教师应力求做到精讲多练,语言生动,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如在练习中引入竞争性游戏,不同形式的分组练习等,提高学习兴趣;结束部分。学生的情绪极易松懈,此时教师的组织教学更不能忽视,应采用一些调节情绪和恢复体力的放松性练习,保持学生兴趣,如舞蹈放松、意念放松,同时作好课堂的小结。
(二)根据教材特点组织教学。
同一教材的组织教学。体育课中,同一教材在不同课时中重复练习的难度要求是不一致的。如一年级投掷教材第一次课的要求是教会学生投掷方法;第二次则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投掷方法,通过多次的重复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投掷方法等,每一次重复练习的难度都有所提高。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同一教材的重复练习如果每次都采用同样的组织教学方法,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无味而分散注意。因此,对于同一教材的重复练习,教师要根据“动型”规律逐步提高动作难度,适当改变组织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上面举的投掷一例,随着课时的变化,教师可采用“打靶”一类趣味性游戏或竞赛等,达到激趣的目的。
(三)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组织教学。
关键词:医学生 人文素养 基本途径
随着各国医学发展之间的联系的日益密切,各种医学类学术交流逐渐增多。我国也从其他国家医学发展中认识到一个问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必须重视,现在已经有很多的医学院校都开始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也有相当一部分医学院校被合并进入综合性较强的大学,从而获得了较强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力量。但是,我国的医学人文科学还不能承担起应承担的责任,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总结出了几点措施,希望可以帮助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理论结合实际,关注社会、医疗问题
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参与,教师要重视社会和医疗问题,并把这些实例纳入教程,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这种教学方法也是对过去那种空谈理论的革新,改变了以往坐而论道的局面,真正使医生能够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同时也增强了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在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能力,使医学生能够解决医疗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理论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理论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医学院校可以利用周末以及节假日的时间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深入到各个领域进行社会考察,职业体验以及勤工俭学等活动;另外,还可以到敬老院以及社会福利院等慈善部门参加义务劳动,体会社会生活的艰辛。当然,尤其要重视医德医风方面,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的医德医风交流研讨会,不断更新学生的观念,共同进步。组织学生参观各种纪念馆,如九・一八纪念馆、纪念馆等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建筑,在真实、惨烈的场景面前自然会激起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醒学生们勿忘国耻。除了这些惨烈的场面,学校也可以带领学生们去参观一下新科技的产生及发展,让学生们领略到祖国的发展进步,为祖国的强大、腾飞而欢欣鼓舞,激发学生们成为国家栋梁的决心。
仅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不够的,学生们还要深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各级医疗机构调查研究,对村民进行健康普及教育,实现人人了解健康知识。学生们深入基层,能够了解到基层医疗卫生状况,树立正确的三观,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切实缓解基层看病难和看病贵的情况。另外,医学生在基层能够了解最真实的社会,有利于他们培养医学人文关怀的情感,自觉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基层的医疗条件也同时提醒他们医学生的就业机会并不都在大都市,在基层医院一样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为人民服务。
二、加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等教育不仅包括文化教育、素质教育,也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医生对心理健康的要求极高,想要做医生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尤其是要有健全的人格。此外,医生必须具备的素质还有承受挫折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这些都将列入医学生培养的课程。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他们要解救的不仅是患者生理上的病症,更重要解决患者心理上的障碍,所以,不能忽视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各医学院校应该重视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其纳入授课体系,针对学生的心理开展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活动,指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学校应积极推广心理健康,为医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在校园内成立学生工作中心和心理咨询处,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在各个层面建立学生心理问题的防御机制,降低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几率。
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心理咨询,同时心理咨询也能够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有效地预防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所以说,心理咨询是高校必备地基础设施之一,是高校心理健康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应当加强心理咨询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开设大学生心理咨询处,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同时,定期进行专业讲座,使学生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在此基础上提高医学生的整体素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改革临床医学教学内容,探索和寻找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帮助医学生提高综合能力的同时增强医学院校的知名度。
三、改革考核方式
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考核模式仍然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在评价的过程中,考核分数为主要的评价依据,但是,人文素质教育注重的是思想教育,考核无法对其进行评估。因此,要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创新考核模式。因此,在考核的过程中采取了四六分的新制度,即将学生的专业素质考核总分数的60%记为总成绩,将日常的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纳入40%的考核成绩。有些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采用的是开卷考试的考核方式,因此,在设计试卷的过程中要尽量的将分值侧重于案例分析、简述等题型,侧重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开卷考试对学生的要求更为严格,学生无法从课本中寻找到标准的答案,只能自己归纳总结,这在无形中就加大了考察的难度。这种考核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使教育真正地落到了实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这将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整体素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学院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门较为特殊的课程,并不是理论的简单教育,还需要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更多的是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实践。应当充分发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教育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一名称职的医生。
参考文献:
[1]王超.浅谈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2,(02).
[2]谭宗梅,张小健,陈霖柏.定向免费医学生人文素质课教学内容科学体系构建的思考――兼谈定向免费医学生人文素质课教学内容的改革[J].大家,2012,(09).
关键词:小学体育;组织教学;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5-0247-01
由于体育课大都在室外进行,组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排除各种干扰,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合理而周密的组织教学,才可能使学生从心理和物质上作好充分准备,从而保证体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组织好教学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采取一定的组织教学形式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从而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目的。然而,教无定法,任何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变化的。怎样抓好小学体育课的组织教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1.根据体育课之特点组织教学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体育课是通过身体的各种练习,使体力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以及室外上课的特点,行之有效地组织教学。
抓好体育课堂常规的组织教学。体育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的必要条件。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堂常规教育。尤其是要抓好整队集合、服装、精神状态、礼貌行为、组织纪律、学生守则、场地器材的布置与收拾等常规训练与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变成自觉行动,以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
抓好体育课各阶段的组织教学。体育教学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由于四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出现先紧后松、龙头蛇尾的不良现象。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为上课作好准备;上课开始时的组织教学特别重要,教师要抓住中国学习联盟都还处在课间休息活动的兴奋状态中的特点,采用趣味游戏,如:"请你跟我这样做",或"反口令训练法"等方法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兴奋的情绪稳定下来;基本部分是体育课中的重点部分,教师应力求做到精讲多练,语言生动,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如在练习中引入竞争性游戏,不同形式的分组练习等,提高学习兴趣;结束部分。学生的情绪极易松懈,此时教师的组织教学更不能忽视,应采用一些调节情绪和恢复体力的放松性练习,保持学生兴趣,如舞蹈放松、意念放松,同时作好课堂的小结。
2.教学方法要儿童化、兴趣化和游戏化
2.1 儿童化。儿童化教学就是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儿童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儿童的"本性"往往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应懂得儿童的心理特征.按照童心、童愿和童颜组织体育教学,才能防止教育教学的"成人化"。要防止单纯技术传授。有些体育教师把现代竞技运动中的先进技术充实到小学教学中.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但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看这样做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切勿单纯以技术掌握程度来评定教学的好坏。
2.2 兴趣化。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给儿童以情绪的满足.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燥.教师可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此外。还应做到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的动作示范,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兴趣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
2.3 游戏化。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好地动用游戏教材,充分发挥游戏教材的教育因素,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体育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教材之一。体育教育应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采用游戏法对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因此,要采用变换游戏方法,加深形象化教学。使每一个游戏都能吸引住学生。通过游戏,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是小学生体育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3.加强课外活动的组织指导
一、农村初中地理教育实践课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在开展地理实践课的过程中应围绕实践内容,重点培养学生主动收集、整理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多种途径和利用多种手段来获取和合理利用相关地理信息。如对测量的时间、距离和温度等信息做好纪录;对被观察地理事物的特征进行全面细致地描述等。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实践课的主题一般情况下是结合实际的地理问题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与现有经验设计方案解决问题,诸如通过调查研究、观察、搜集、制作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对结论进行交流,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研究解决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活动能力、群体意识和交往能力
农村初中在地理教育实践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小组活动促使学生与人沟通合作,比如安排分组制定活动计划,分组观测和调查、讨论等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将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增强其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从不同立场看问题,对不同的意见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有利于加强对问题更深层次的认知和理解。
4.强化亲身参与和探索的体验
地理教育实践课的开展,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获得亲身体验,通过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善于质疑、努力求知的良好心态,积极的情感有利于激发他们积极探索、创新的欲望。
二、开展农村中学地理实践课的基本途径
1.优化地理教育实践课教学过程
开展农村中学教育实践课教学,要着眼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普通的教育过程中适度添加职业教育因素。具体来讲,第一,要将教育实践课纳入教学长期规划当中,应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第二,要加大对教育实践课的投入、加强地理实践课的过程管理。如调高活动经费,购买所需的简易测试仪器等;逐步制订教育实践课的长期计划与详细实施细则,建立和完善相关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第三,须科学合理地设定教育实践课内容;第四,灵活选择活动的组织形式。教育实践课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个别活动、小组活动和班集体活动三种,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用。
2.改革地理实践课课程结构
开展教育实践课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行为选择能力,改革实践课课程结构。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前提,结合部分学生不能继续进入高一级学校的现实情况,围绕地理访问调查、地理观测、地理野外考察等内容进行合理设置。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地理,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地理实践能力创造条件,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完善地理教育实践课过程评价体系
地理实践课在评价内容方面应以追求实践价值为中心;在评价标准上应以学生成功达到或基本达到的目标为基准线;在评价机制上应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评价,强化学生的自主体验过程。同时,应注意营造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氛围,创造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就感。教师要从多方面观察学生,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让其整个学习过程充满欢欣和自信,并不断激励学生去积极探索,争取成功。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正全面推进地理教育实践课,这为农村初中地理教育实践课的开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在教育实践课的大舞台上,农村初中地理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萍,廖曼芝. 玉林市中学地理教育现状与对策[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11) .
一、优化教学方法,贯彻启发式
优化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实施素质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优化教学方法,就是要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早就强调:要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注入式”,往往不顾学生的知识基储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死记硬背定义、法则,进行大量机械性重复练习。这种教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求新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1、要突出学习兴趣的激发。启发式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学过程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数学学科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2、要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向前发展的时代,不仅要求每个公民具有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根高的智慧和才能。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双基的训练,而且要把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在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突出思维品质的训练。
3、要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的核心是思维品质。思维品质的优劣是衡量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加强审题分析,训练思维的逻辑性;突出变式练习,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注重同题多解,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二、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
由于人的遗传因素、生理条件以及环境、教育等影响,学生的生理、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和发展状况有所差别,再加之社会对各方面的人才要求也不尽相同。
因此,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因人而异。事实上,义务教育新大纲已在这方面有所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具有一定的弹性,增加了一些“只教不考”和选学的内容,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应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也就是根据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按不同的层次进行指导,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素质要求,同时抓好“两头”,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补差,在教学中做到提问侧重中下生,板演突出中下生,行间巡视留心中下生,课内辅导优先中下生。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条件,让他们脱颖而出,在学习内容上,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扩大知识面;在练习上,可增加一些难度较高、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加强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发散性训练;在形式上,可组织他们参加数学课外活动和数学竞赛,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
这样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挥。
关键词:多媒体;文本;冲突;共存途径
语文是一门传统的学科,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有着传统的授课方式。尤其是,语文教学要立足于文本,更使得其有着不可忽视的特殊性。多媒体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它的“现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 着实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震撼。
一、利弊谈
第一节语文课伊始,总会问学生:“什么是语文?”其实,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明白,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语言文字,所以我们所教授的课文都是为探究语言文字而张本的。然而,在响应“教育面向现代化”号召的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引进,颠覆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本教材、一本教案的格局,它的运用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呢?
“优势论”者认为,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摆脱纯粹文本阅读的枯燥感,调动学生在课上的积极主动性。笔者在所教的几个班调查了一番,结论是听流行歌曲67%,看漫画34%,网络游戏18%。由此看来,学生们的兴趣主要停留在感官上。而众所周知的多媒体教学就是指把图形、影像、影音、声讯、动画等计算机技术综合运用到教学中的教学方法,这就好比原来是白纸黑字,现在变成了有声有色有形的教学过程了,学生自然就提起兴趣来了。
然而,当这些多媒体手段充斥几乎整个课堂的时候,多媒体技术就喧宾夺主了。
听过一堂《智取生辰纲》,在整个45分钟时间里,我们看了一大段《水浒传》的录像,听了教师的一段朗读,学生表现得很积极,煞是热闹。但是,这些“热闹”给人感觉只是表象,一堂课下来,学生到底学到了些什么呢?《智取生辰纲》的教学目的是学习小说明暗两条线索相结合的结构方式;认识杨志的性格发展变化及形象特征;学习小说环境描写和衬托的作用。其中了解文本的“双线”结构是教学的一大重点,如果仅靠影视片段,没有必要的讲授分析,学生们就会只记住大概的故事情节和演员形象,对作者写出来的文字缺乏品味,更谈不上了解“双线”结构了。让学生不品读课本、脱离文本看视频,欲通过这种方式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违背语文教学的原则的。
二、冲突的人为因素
理论上,多媒体技术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视听环境,使学生全方位地、多维直观地接触学习对象,提高了阅读教学的形象性,丰富性。这些都是多媒体技术和语文教学可以共存的因素。但是,为什么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现象都不同程度表明两者冲突呢?造成这些冲突的人为因素是什么?
首先,部分语文教师误把教学工具的现代化当成了教学现代化。无论什么时代,语文阅读教学还是植根于文本,教师对文本的语言文字的解说引导,学生对此的理解感悟体验是根本。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教学的预设应该体现在讲授的过程中,而不是多媒体制作的具体流程中。
其次,不可一味“拿来”。对于网络来讲,共享资源是其优势,然而对于我们教师来说,网络上的资源不具有权威性,正确与否还需要作出准确的判断方可以传导给学生。并且,实际教学是因人而异的,课件这类的资源还是原创的好,生搬硬套往往达不到教学目的。
第三,答案标准化。数理化的答案可以是标准答案,但是语文这门学科很多情况下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如果在制作课件的时候打上了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也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品质。
造成多媒体技术应用与语文阅读教学的冲突的人为因素找到之后,那也就为两者的共存与发展提供了可能。当然,这也为我们探求能有效解决两者冲突的方法与途径提供支持。
三、共存途径的探究
在语文教学中,探索多媒体技术应用与语文阅读教学共存发展的途径,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出发,纠正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误区,在教学中要注意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语文教学三个维度的要求。
其一,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形象思维和想象力的培养。语文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自我理解能力,而这种理解能力是建立在文本文字的感知与感悟之上的,不是一段视频,一幅图片能够解决的。在执教朱自清的《春》时,笔者曾经问过学生一个问题:“小草从土里偷偷地钻出来”这句话中作者为什么用了“钻”这个字?得到的答案丰富多彩:有说把小草比喻成钉子的,有说说明它力量大的,还有说和“偷偷”二字相搭配的等等。不管是何种答案,都说明该学生通过了自己的大脑进行必要的思维和想象了。在这种情况下再让学生去体味当时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态就容易理解了。
因此,不是把文字的描述变成直观就是好的,当学生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形象思维和想象力来理解文字内容时,切不可剥夺他们锻炼阅读能力的机会。
其二,杜绝“克隆”,弘扬个性教学。语文教学是灵动的,最能显示教师的能力和特长的,语文教学也是最注重个性化教学的。课堂上的现场朗读,既方便指导又具有现场的观感,更易为学生接受。
值得一提的是,每一个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投入到文本的情境中去,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带动学生的情感,而后可以用具有感染力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绪,这才能实现师生互动。而这些都不是简单的“拿来”他人的课件,或者仅用多媒体课件就能处理的。所以要学生“感兴趣”渠道不是仅有一个,教师自身的教学魅力同样也能起到作用。
其三,合理利用,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虽然对文本教学有着一定的冲击,但是在文本教学时的情境导入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笔者在执教舒婷的《啊,母亲》一诗前,选用了歌曲《烛光里的妈妈》作为导入,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强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很快进入了文本预设的情境中,方便了后来的诗歌学习。
其实,多媒体辅助教学存在的目的是促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这一点,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明确。当今提倡“教育面向现代化”,那就不应该曲解了多媒体教学的本意,我们不能因为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文本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就全然否决了它在语文教学上的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只要符合了本学科的特点,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为用而用”,那么,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文本教学就能达成共存。
参考文献:
[1]左蓝蔚.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2).
[2]姚焕普.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分析研究[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9).
21世纪以来,将儿童卷入犯罪或暴力事件的现象在日本社会层出不穷,如何保护儿童的安全与健康这一问题让日本政府如临大敌。不少学者和教育热心人士在对此现象进行研究后,纷纷将矛头指向了区域教育的不作为。为了应对社会质疑,2006年5月,少子化责任大臣提议将文部科学省正在实施的“区域儿童教室推进事业”(地域子ども教室推進事業)与厚生劳动省正在实施的“放学后儿童健全育成事业”(放課後児童健全育成事業)合并组成新的“放学后儿童计划”(放課後子どもプラン)。[1]2007年3月,文部科学省与厚生劳动省共同了题为《关于促进“放学后儿童计划”的实施及相关部门、学校间的合作》的通告,同意创设“放学后儿童计划”,旨在为学生在放学后或节假日营造一个安全的、可以茁壮成长的活动环境。同月,两个部门再次联合了题为《关于放学后儿童计划推进事业的国库经费辅助》的通告,全面落实了实施该计划所需经费问题。2007年4月,“放学后儿童计划”正式开始实施。[2]此计划共包括两个方面内容:①文部科学省主要负责推行“放学后儿童教室”计划;②厚生劳动省主要负责推行“放学后儿童健全育成事业”(包括放学后儿童俱乐部、学童保育等)。由于两个计划的实施分属于不同的政府部门,所以其在推行过程中也各具侧重点。“放学后儿童教室”计划主要针对义务教育年龄段的儿童,由学校提供空余教室,吸收多方面的区域合力,为学生的学习、体育、文化活动等提供一定的支援,具体的活动方式由各地根据区域特色制定。[3]“放学后儿童健全育成事业”则仅针对年龄在10岁以下、由于家长的工作原因等无暇照看的儿童,旨在为这些儿童提供足够的娱乐和生活场地。[4]
二、“放学后儿童计划”出台的背景与政策依据
(一)“放学后儿童计划”出台的背景
1.“一周五日工作制”的推行
2002年日本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一周五日工作制”,这个表面看起来给予了工作者更多休息时间的政策,背后却蕴藏着不少的社会危机。首先,儿童在学校内的学习时间被极大地削减了。伴随着“宽松教育”的改革思想以及社会中普遍对学历社会的批判,日本在20世纪下半叶开始进行的第三次教育改革中,重点对学生的学业压力、学习时间以及学习内容等进行了革新,学生的学习时间本已在逐渐减少,加之“一周五日工作制”的实施,原本六天的学习不得不被压缩到五天进行,学校教育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同时,“一周五日工作制”的推行使得儿童不得不增加与家人和社会接触的时间,这进一步加重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负担。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本应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各司其职,任何一方的偏废都将影响教育效果的达成。“一周五日工作制”的出现,对家庭、学校与社区间的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区域教育的能力与效果已经势在必行。
2.儿童在放学后独处的现象严重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男女平等的思想和政策已经开始在日本社会渗透,针对性别的歧视有所好转,女性开始按照自身所愿选择生活方式。自此,相当数量的日本女性不再安于担当家庭主妇,而是渴望在家庭和工作上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加之,20世纪末互联网革命的发端,越来越多的岗位需要或可以由女性来担当,这使得参加工作的女性数量激增。[5]父母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对孩子造成的直接后果之一是无法抽出足够的时间照顾和教育孩子。
日本学者明石要一等曾将儿童放学后的活动状况作为主题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参与调查的国家为德国、英国、法国、韩国与日本。在众多的统计数据中,一项名为“一周内儿童放学后独处天数统计”的调查将日本儿童放学后独处问题的严重性暴露无遗。此调查随机访问5国首都地区的儿童,仅就调查前一周的独处天数进行统计。如表1所示,日本儿童不存在独处现象的比例为45%,换言之,日本有超过半数的儿童在放学后面临着独处的问题,在参加调查的所有国家中,日本的状况最为严酷。
3.安全的学习与生活环境逐渐减少
近年来,日本社会中暴力或青少年涉毒等事件层出不穷,据日本警察厅的2013年度《警察白皮书》中所揭示的资料显示,近5年来的刑事犯罪数量虽然总体呈下降的趋势,但是每年的发案数量仍然有15,000件左右,[7]这不得不引起社会关于儿童安全问题的持续关注。学生在放学后直至家长下班的这段时间内,几乎是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如果不能利用某种手段加强对儿童的正确引导,儿童将可能走向歧途。给儿童创造一个优质、安全的生活环境,不仅可以保护学生不被暴力事件侵袭,同时更能将学生与不良事物分隔,避免儿童参与到违法事件中去。
(二)“放学后儿童计划”出台的政策依据
“放学后儿童计划”的出台可以在日本的几部基本法律中找到依据。第一,《儿童福祉法》规定,市町村等行政单位对于在小学就学的、未满10岁的儿童,应给予必要的保护和帮助。同时,各地区应以培养心智健全的儿童为目标,联合社区内一切关注儿童健康成长的力量,积极发展有利于儿童发展的社会服务活动或福祉事业。诸如儿童自立生活援助事业、放学后儿童健全发展事业等。第二,《社会福祉法》规定,在着力办好《儿童福祉法》中所规定的儿童自立生活援助事业、放学后儿童健全发展事业等长期计划的同时,还应积极开展以培育儿童各方面能力为目的的短期支援计划。另外,该法还规定,对于儿童福祉设施的兴建要给予鼓励与支持,例如,助产设施、保育所、儿童福利设施、儿童家庭支援中心等。第三,《教育基本法》(新)规定,学校、家庭、社区内居民以及其他教育相关者,要自觉地履行自身所肩负的教育职责,为相互间的合作发展贡献力量。第四,《社会教育法》规定,在市町村政府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应该在放学后或节假日保持开放,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空间和活动场所。
以上所阐述的法律为“放学后儿童计划”的出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8年,“放学后儿童计划”被作为加强家庭、学校与社区间合作,谋求教育效果提升的重要手段列入《教育振兴基本计划》之中,这是一部将指引日本未来5~10年教育发展走向的重要文本,“放学后儿童计划”在其中的出现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其实施的必要性。
三、“放学后儿童计划”的实施与现状
自2007年开始,“放学后儿童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良好的开展,无论是在东京、大阪等中心城市,还是在偏远的町村,“放学后儿童计划”均以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手段履行着支持和提升区域教育力的职责。通过前文对“放学后儿童计划”概念的阐释可知,在“放学后儿童计划”的两部分组成中,“放学后儿童教室”计划作为文部科学省所主推的计划之一,受众更多,包括了全体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同时,其主要的服务宗旨也更多地指向学生的教育方面。因此,本文将着重以“放学后儿童教室”计划为例,并结合具体事例,对其实施现状进行详述。
(一)实施概要
基于众多教育病理现象的出现,日本学者不禁扪心自问:曾经设想的“为建设未来日本所培养的具有丰富心智、作风顽强的儿童”将如何成为现实?基于此,为了应对层出不穷的青少年问题事件,同时,也为了日本未来的发展,“放学后儿童教室”计划应运而生。该计划要求各地联合社区内的可利用资源,活用学校的场地条件,为儿童提供一个可以安心学习、安全生活的场所。在这个场所中,志愿者或教育热心人士可以为儿童提供学习、体验活动、体育、文艺等的指导,同时也可以为儿童搭建一个与社区内居民进行广泛交流的平台。在此过程中,对于儿童来说,通过与成人的积极互动,可以提升自身的社会性、自主性,同时对于培养“丰富人性”也能够起到相当的作用。[8]
在充分认识到“放学后儿童教室”计划等的作用后,日本政府于2007年开始推广这一计划,并在接下来的几年间不断地加强对该项目的支援与扶植力度,使得“放学后儿童教室”计划呈现出一片繁荣发展的景象。
“放学后儿童计划”的开展既是应对社会现实所做出的反应,同时也是教育改革的必要步骤,“放学后儿童计划”的发展需要满足三个层面的理论意义。首先,“放学后儿童计划”是为了避免放学后的儿童与暴力事件发生关联,避免儿童因为无人看管而误入歧途或被不良分子利用,在此层面上,“放学后儿童计划”所要满足的第一个层次要素应为“安全”。其次,在儿童获得了“安全”这一基本满足之后,社会、学校还需要为儿童提供一个能够辅助他们健康成长的“场所”。这个“场所”应该包括学习场所、体育与文化活动场所、社会体验场所、交流场所、娱乐场所等含义,在此“场所”内,儿童不仅可以进行同龄人间的娱乐、互动,更可以开展代际间的交流与学习,同时也可以为社区提供一个向下一代传递区域文化与生活经验的机会。在此层面上,“放学后儿童计划”所要满足的第二个层次要素应为“场所”。[9]最后,“放学后儿童计划”在满足了儿童生活基本需要之后,同时又可以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放学后儿童计划”诞生的社会背景之一即为学校教育时间的缩短,“放学后儿童计划”的出现,可以很好地弥补学校教育无暇对儿童进行实践指导的缺陷,儿童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亲身验证,这样做不仅可以加深儿童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对于提升学习兴趣也有着良好的促进效果。在此层面上,“放学后儿童计划”所要满足的第三个层次要素应为“学习”。[10]综上所述,“安全”、“场所”、“学习”既是“放学后儿童计划”所包含的三个层次要素,同时也是该计划所需要达成的基本目标。
日本学者莲见元子等在2009年针对儿童放学后的生活状态这一问题,向负责实施“放学后儿童教室”计划的工作人员,例如:协理员(コーデイネーター)、指导员、安保人员以及志愿者等发放了113份问卷,以期对儿童放学后的生活状态与“放学后儿童教室”的实施效果进行质性研究。由于参与问卷回答的人员均为“放学后儿童教室”的参与者,故其结果的信度也较高。表2中所呈现的问题与答案即为此问卷的具体内容。
通过分析表2所包含的问题和答案,不难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在涉及“安全”要素的问题中(诸如问题6、问题8),持肯定答案的比率均在80%以上,可见,该计划的参与者对于“放学后儿童教室”的安全状况基本满意。第二,在涉及“场所”要素的问题中(诸如问题3、问题7、问题8),持肯定答案的比率在70%以上,这说明“放学后儿童教室”基本能够做到积极地提供合适的场地供儿童使用。第三,在涉及“学习”要素的问题中(诸如问题11),持肯定答案的比率在60%左右,这说明“放学后儿童教室”在引导儿童进行学习相关活动这一领域,相比于其他两个要素还有待加强。通过此番对比,不仅说明了“放学后儿童教室”在发展过程中正遵循着三个层次要素递进发展的模式,同时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如:儿童对于放学后的生活状态满意度有待提高、“放学后儿童教室”的普及度仍然无法惠及全体儿童、儿童在“放学后儿童教室”中很难自主决定游戏或学习活动等。
(二)实施案例
文部科学省与厚生劳动省所提出的“放学后儿童计划”为各地在解决儿童放学后的生活问题提供了解决的基本策略,各地政府结合自身特点,实施适合本地区的“放学后儿童计划”。
香川县高松市龟阜町位于该市的中心地带,此地区是濑户内海经济圈的核心区,经济、文化、住宅设施居多,是当地实施教育活动的核心区域。近年来,由于该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数量连年增加,新兴的住宅区也不断拔地而起。基于以上原因,该地区可供教育活动利用的空间资源并不丰富。由于条件所限,该地区内公园的数量极少,街道上禁止进行任何球类游戏,高松市立龟阜小学规定在下午5时关闭校门,不再开放操场作为儿童游戏的场所。如何创设一个可供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为当地儿童提供安全、自由的活动场所已经迫在眉睫。
龟阜町的“放学后儿童教室”计划②由此前就已经被正式开展起来的兴趣小组活动转型而成,活动由龟阜社区协议会主办,自2009年4月开始,选定每月的一个星期六在龟阜社区中心举行。2010年9月转而在星期四举行,地点则设在龟阜小学的操场与体育馆中。共有72名儿童报名参加了这项活动,③其中大部分为低年级的儿童。活动的具体执行由协理员、指导员、安保人员以及志愿者等负责。
通过对龟阜町“放学后儿童教室”具体案例的观察,结合文部科学省对于“放学后儿童教室”的具体要求,可以将龟阜町“放学后儿童教室”计划的实施特点做一总结。第一,龟阜町根据本地区文教资源相对发达的特点,将大学生兴趣小组以及体育协会等组织引入“放学后儿童教室”之中,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第二,龟阜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是仅仅局限于给儿童创设一个简单的安全活动环境,而是尽可能多地为儿童提供与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与成年人接触的机会,使得“放学后儿童教室”的具体活动更富教育性。第三,在活动设置上,龟阜町在满足儿童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又担负起了传承区域文化的责任,老年人为儿童们传授传统游戏的过程也是实施区域教育的过程,同时也镌刻着时展的印记。第四,由于“放学后儿童教室”的侧重点是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的生活、学习场所,所以在活动中没有侧重儿童与家长互动这一内容,假设在周六的活动中加入学生与家长间的互动环节,欢迎家长不定期地参加到活动中来,则既能解决儿童安全成长的问题,同时也为丰富家庭教育提供一个全新的途径。第五,作为一项由社区主导的区域教育实践活动,“放学后儿童教室”在龟阜町的参与人数仍未达到广泛水平,更无法与经济发达城市媲美,然而,其所渗透出的以“区域”为基础的改革策略却深深植根于日本教育改革之中。
四、“放学后儿童计划”的评价与展望
透过“放学后儿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学后儿童教室”计划,可以看出日本政府为了儿童在放学后能够拥有安全的、良好的、有助于身心发展的环境可谓煞费苦心。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该计划也融入了上自文部科学省,下至每一个公民的心血与努力。但是,在“放学后儿童计划”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12]
第一,“放学后儿童教室”与“放学后儿童健全育成事业”共同承担着为儿童在放学后提供优质生活场所的重任,但是由于两项计划分属于不同的机构掌控,双方在受益人群、具体实施模式以及终极目标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差异,在财政支持与资源分配等问题上也势必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矛盾与浪费。
第二,“放学后儿童计划”是一项本着区域教育思想发展的事业,各地政府需要按照本地的实际组织该计划的实施方案。因此,“放学后儿童计划”的规模与效果都将因地区差异而受到影响。[13]欲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国家在经费和具体策略制定方面的支持,[14]同时也要结合本地实际自寻出路。如何吸引当地的居民参与到计划的实施过程,如何吸收当地的经济资本为计划的实施提供支持,如何创设更适合儿童发展与区域文化传承的具体策略等都将成为影响“放学后儿童计划”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综观“放学后儿童计划”的实施过程,协理员、指导员、安保人员以及志愿者等角色作为儿童安全的保护者和活动的引导者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儿童在尚未掌握足够生活技能的前提下,依靠成人辅助,既能够达到“放学后儿童计划”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可以在代际交流中掌握更多的社会知识。因此,正确地看待辅助人员的工作、对辅助人员在活动设计与活动执行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指导等就显得势在必行。辅助人员的组成可谓五花八门,既有大学教授、中小学教师,同时也有社区内的教育热心人士等。这些人对于教育事业的热衷度毋庸置疑,但是,即便是教师,在活动设计与创意或传递区域文化的技能上也有可能存在欠缺。[15]所以,文部科学省应该组织辅助人员在业余时间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儿童的生活与学习需求,同时,也应该组织教学活动的设计专家教会辅助人员如何在放学后活动的组织与策划上做到因地制宜、别具匠心。
①表中所呈现的数字表示的内容为:答案为肯定或非常肯定的问卷数量的百分比。
【关键词】音乐教学 情感教育 途径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B-0124-02
高中音乐教育实施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则是情感教育。基于此,本文探讨高中音乐教学渗透情感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高中音乐教学渗透情感教育的作用
(一)帮助学生提高音乐知识和文化修养。歌唱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声乐文化。教师仅仅教给学生歌唱的方法和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帮助学生学习音乐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由于学生的知识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在演唱一首新歌时,教师应先给学生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例如,在教学生演唱《小白杨》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这样介绍:这首歌以白杨树象征保卫边疆的人民子弟兵。白杨树生长环境恶劣,边疆战士也是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但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中依然坚守保卫祖国的任务,精神可嘉。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音乐知识,增强爱国主义热情,提高文化修养。
(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认识。高中阶段,学生的自我价值、人生观和世界观已经初步形成,但并不牢固,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加以引导。音乐教育的核心或者说本质就在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升学生的美德感知能力和欣赏力,通过声音的熏陶引感的共鸣,使学生明白和体会到音乐所蕴涵的情感价值,进而形成正确的情感认识观。例如,《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首歌的歌词朴实直白,通过对教师工作的向往来赞扬人民教师的伟大和无私奉献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感受文字带来的情感,进而形成正确的认知教师工作的观念。
二、高中音乐教学渗透情感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高中阶段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都将精力放在了备战高考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忽略、不重视音乐教学课程。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学习,并有所进步。例如,在教学音乐的节奏时,教师可以播放浪花拍打海岸的澎湃声音,让学生感觉节奏,接着放几首熟悉的音乐,让学生学着拍手打节奏,使学生在掌握节奏的基础上,轻松学会吟唱歌曲,并经过教师的提点,自我感知歌声中所包含的情感。这样,不仅使学生在熟悉的音乐声中学会了教学内容,而且使课堂气氛轻松活泼,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如,教师可以播放学生比较熟悉的经典影视作品如《水浒传》《西游记》等的歌曲,这样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熟悉的情节中,学生演唱起来自然会融入情感,不需要教师强制地灌输歌曲的情感,且演唱较为自然流畅。
(二)选取优秀的音乐作品,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第一,选取优秀的军旅歌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师可以利用军旅歌曲激励学生勤奋读书,报效国家。优秀的军旅歌曲极易调动学生的爱国热情,特别是学生熟悉的,如《咱当兵的人》《打靶归来》《军营小唱》等一大批优秀军旅歌曲,能够让学生对军旅生活产生好奇、向往之心。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赏析、感悟歌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爱国情怀。第二,选取积极的流行歌曲,给学生传递正能量。积极向上的音乐所蕴涵的思想对学生有正面的作用。因此,教师给学生选取欣赏的音乐作品,应能传递正能量,让学生明白善恶黑白,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例如,《奇妙恩典》这首优秀的歌曲,通过悠扬婉转的歌声传递着宁静和谐,让听众忘记世俗的纷争与利欲。学生的心灵在优美的旋律中得到洗涤,心情立刻得到放松。再如,台湾歌手周杰伦的歌曲《蜗牛》,“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重重的壳挂着轻轻的仰望……”这首歌给了现在快节奏繁忙生活中的人们以勇气、希望,“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让风吹干流过的泪痕,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教导学生只要肯努力,只要肯拼搏,抱着自己小小的梦想,总有一天会迎来属于自己的幸福。这些好的音乐能够与学生的心灵产生碰撞,引发共鸣,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三)多方面挖掘音乐的情感内涵,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里有鲜明的形象、丰富的人生、美妙的世界,因此,对音乐的处理应做到把握准确、细致入微。高中生在阅历、生理、心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音乐感悟也有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音乐的基本要素去剖析、分解、比较,并加以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内容形式、风格特点等,最大限度地挖掘音乐的情感内涵,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此外,高中生处于青年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情感丰富,易受到外界的熏陶感染,而音乐相比其他的艺术而言更具情感的感染力,符合高中生的情感需求。赏析优秀的歌曲作品,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学生感受音乐带来的巨大魅力,并学会以音乐为媒介,感悟人生的喜怒哀乐。
综上所述,高中音乐教学渗透情感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音乐知识和文化修养,并形成正确的情感认识。教师可以通过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取优秀的音乐作品,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多方面挖掘音乐的情感内涵,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等途径,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郭凤金.如何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J].新课程学习,2013(8)
[2]刘艳莉.在高中音乐欣赏中如何进行情感渗透[J].新课程学习,2013(10)
[3]杨华.情感体验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渗透[J].教育界,2013(35)
[4]单吉平.让音乐教学情感飞扬――高中音乐鉴赏课中的情感体验[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3(10)
[5]徐峥.浅析新课改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渗透[J].教师,2013(9)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道德培养;职业道德保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014-01
众所周知,日本的企业文化做的全世界数一数二的,他们的员工对自己的企业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因此日本的职业教育中的文化传承是我国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一、日本职业教育的基本培养模式
1、开展职业道德课程学习提高职业道德
日本学校开设了道德必修课,发给道德教科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判断能力、思考能力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希望家庭、社会和学校一起进行综合道德教育。
2、在校企合作中培养职业道德
在校企合作中,日本职业高中的学生需要进入到企业中进行基本的实习和培训,他们在实习中将由专门工作人员对于他们进行培训和企业文化的宣讲。
3、以行业道德准入强化学生职业道德
在日本进入各个工作各位之前,会开设相应的职业道德课程,并且通过职业的考试才可以进入各个行业进行工作。
4、以传统文化和道德实践推动学生职业道德
日本的国民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的日本教育,并且结合了武士道精神,坚持把学校中的职业教育和企业中的职业教育相结合,使每一个人都有着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并且把这种观念随时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
二、日本企业内职业道德的培养和保障
1、注重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的双重培养
日本的企业内的专业技能培养是根据每个企业的基本现实情况对于新入职的员工进行培训。入职培训大概分为三种培训:普通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三类。日本学校教育通过考试制度塑造出的学生勤奋学习的习惯和坚忍不拔的品格也得到了雇主的欣赏,同时也为日本企业形成孜孜以求的精神文化奠定了基础。日本企业内职业教育十分强调精神培养与技能培训相结合, 强调人品教育和情操培养,以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感。日本企业都非常重视建立一种潜在的企业内教育力量,即优秀的企业文化,来实现企业对员工的内化控制。
2、职业道德教育的伦理化
日本企业正是把这种伦理化的概念运用到了企业精神和企业认同感的培养上。他用了感化教育和耐力训练等不同的具体内容,使得每个员工都有着强烈的集体主义感、因此这样充分的减少了企业内组织内耗的情况,降低了跳槽的可能性,使每一个员工都以企业为自己人生实现的最终理想,把自我的发展也都寄情与本企业中。
3、终身的雇佣制
长期的雇佣关系可以让员工有着强烈的企业归属感和安全感。使员工意识到企业是自己唯一所已依靠的,否认自我的个人主义,更加注重企业整个的集体利益,尊重整个企业的集团价值。当企业的集体利益与员工利益有冲突的时候,员工就要控制自己的私欲和约束自己的欲望,服从整个企业集团的意志行为,这样才可以更有利于为企业的发展和昌盛。
4、灵活性的工种结构
所谓的“灵活性工种结构”其具体的内容就是,雇员进入企业之后,其工种并不细分固定,而是通过职场训练来学习掌握相关工种的技能技术,从而使雇员的经验不断地积累,最后成为能从事自己本职工作以外的相关工作的“多面手”。
三、日本职业教育道德培养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企业内职业教育在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显示出了与西方企业完全不同的企业文化,也为日本创造了经济上的奇迹。而这些正是中国现如今最缺乏的,因此我们需要对于日本的职业教育中的精髓借鉴。
1、加强学校教育和企业内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密切联系
学校职业教育和后期职业教育构成了日本职业教育的基本体系。这两部分又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学校期间所接受的职业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基本素质,树立了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为进入企业所接受的培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企业内的道德教育,不但要对学校内的职业道德教做一个基本的补充而且还要根据自己企业文化的基本特色,让员工树立对于本企业的基本认同感和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2、成立企业自身的培训体系
需要建立每个员工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让他们带有民族危机感面对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从而不断使企业内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不断完善,如:建立完善的企业培养体系,加强各流水线的基本激流与合作;职工可以在企业内选择自己感兴趣或对自身发展有利的课程学习,提高员工的自主性,鼓励员工创造性的发挥,全面知识技能的培养,改变单一传统的学徒制的授课方式,从而为企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3、建立与我国文化相关的企业文化
在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宣扬自己良好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是需要和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且有着自己企业的基本特色。在确立好自己的企业文化后,就应该把企业文化渗入到每一个企业领域,不仅仅是在入职前培训,而更应该深入到每一个工作环节,让员工深刻体会到企业的认同感。这些企业文化育应该凝聚员工的向心力,只有重视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培养基础上的职业技术教育,员工才能更好地理解企业发展方向,忠诚于企业的事业并乐于奉献。
4、建立强有力的保障体系
企业应该对于员工设立长期的雇佣关系,这些长期的雇佣体制需要有详细而系统的规章制度这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且可以对于保持企业内部和谐发展和促进员工长期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