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12: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前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对策
企业档案信息化,运用计算机的系统软件技术和通信行业技术将企业档案中的信息资源完整的保存和管理,使企业档案的信息可随时方便的使用在各种活动中,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更方便快捷的运用。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和运用,主要是以企业档案数字化形式,为日后的项目提供服务和支持的一种转变。目前,伴随着企业中的计算机普及和办公软件的运用,许多电子文件的出现,企业档案信息化将要成为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挑战的新项目。企业档案信息管理是否可以跟随现代企业信息的管理步伐,使企业的信息化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已是衡量企业发展的重要指标[1]。本文针对企业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实践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具体策略。
1.实现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及意义
建设企业档案信息化的目的就是利用计算机内的系统功能对企业档案进行系统化的管理,包含的内容如下:
1.1实现企业档案信息的数字化。企业档案中的数字内容占剧整个档案系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企业档案想要把原有的纸质文件变成电脑中的电子文件,必须加快数字化的进程发展,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就是提高电子版文件,建设信息资源库。
1.2实现企业档案信息利用的网络化。企业档案信息的服务要从面对面的服务转向网络服务。企业档案的信息办要达到此目的,必须制作出一套详细的流程和办理的方式,并且要申报到上层领导处。这样的档案管理无需人员面对面的交流,只需按照正常流程操作即可找到所需要的档案,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使用的快捷方便率[2]。
1.3实现检索的自动化。档案的管理借助于计算机,如果计算机中的软件不能达到我们所需要的检索,会导致工作效率低,如果计算机的检索速度快,可以实现很多方式的检索,工作的效率自然会提高很多。
1.4实现企业档案信息接收、存储和利用一体化。这一体化实际上就是结合前面的3个内容,使这些内容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工作效率的最大化。
2.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前景分析
企业档案信息化的工作者就是企业档案信息的统计者和制作者,他们把这项工作置身于企业信息的系统中。
2.1企业档案信息载体的转变。企业在实现了计算机全程管理之后,很多的信息数据得到了全面的管理和监控。在企业的各种活动中,电子版的文件取代了纸质版的文件。通过计算机中的软件可以对很多数据和产品的设计进行快速的浏览和使用,既方便又快捷。
2.2企业档案信息的分类变化。现在的企业档案丰富多彩,企业中的组织结构往往不一样,这就产生了多种多样的企业档案[3],比如公司人员的信息档案、公司产品的信息档案、公司资质的信息档案等。这些的常规分类要被取代,这就是现代的企业信息化管理,集成系统中的各个板块和流程,一个全面的企业档案信息散落在各个板块中,根据需要可随时调整。
2.3企业档案信息接收和保管的改变。现代网络管理中,如果档案管理者管理不善,就会有木马或者其他的软件进入到系统中,从而造成公司的文件丢失或者被改变。从上述内容可知,加强企业系统软件的管理和防御是尤为重要的,不仅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规定收发信息,还要保证信息的可靠来源,如果在某一方面失误,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必须提高工作人员自我监督性,做好自己本职工作,不论任何人,必须在正确时间内传送准确的信息。
3.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3.1抓住核心,找准要点。企业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主要就是围绕着档案信息为圆点,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把握核心的内容和发展的趋势,通过有效的方式去收集和管理等归档的工作,从而提高档案管理者在工作中的重要性[4]。
3.2企业电子档案信息中心建设平台的构筑。企业档案信息的平台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硬件的平台,首先是要有独立的办公室,办公室要设立信息中心和下属的部门,比如:机房和网络办、数据管理办等部门。下属这些部门中必须配备工作需求的电脑和各个设备。软件平台就是包括了各种的软件和系统的配备,用来应对在管理信息档案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3“三个环节”建设的内涵及其操作流程。企业档案信息的建设中包括了企业档案的数据库、资料库、电子图片库和音频信息库等。企业档案信息目录数据库,对企业中原有的档案信息进行录入到系统中,将这些数据形成信息目录。要求这些数据必须真实、准确。企业档案信息全文数据库,指的是用一些电子设备对企业中的档案信息进一步加工,将其变成全面的资料,这些资料可方便在今后的工作中使用。
4.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4.1 现代很多企业的档案管理都要求符合当代的需要,无论是从企业档案的资源建设还是档案信息的管理,方方面面都需要与社会同步发展。
4.2 企业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要制定流程,建立一个新项目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要做好每一个细节的工作,保证质量。
4.3 建设的企业档案信息内容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管理,信息是整个公司的重要核心内容,必须做好严管体制。
5.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应采取的对策
企业档案信息化是一项大项目,涉及人员和设备、技术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慎重考虑。
5.1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企业发展的前景结合了企业的领导和员工的付出,建立的过程中领导必须推动企业档案信息化的发展和进步,在领导的指挥和带领下,企业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会取得非凡的成果。
5.2企业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企业档案管理者要进行全面的培训,要求有对档案的掌握能力和熟练运用能力。这也是提高企业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
5.3加强企业档案信息管理标准化和制度化。企业信息的标准建立包括了数据和信息资源的管理和描述等,企业必须对这项工作建立规章制度,这样可以完善信息的档案管理和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
5.4确保传统的管理方式向新的管理方式的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已不在适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改变传统的方式需要时间,在这之中必须经过过渡期。在过度期间加大了工作量,但是未为来的发展加大了工作量还是必要的。
结论
企业档案信息化的建设管理,是企业应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必然改变。这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同时还能适应未来企业的发展趋势,提前融入到信息化的社会发展中,对企业本身来说档案信息化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供高效的服务。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新的发展目标,企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当今的社会时代是信息化的网络时代,企业档案的信息管理尤为重要。因此,加快企业档案信息化的建设管理,才可以更好的更快的适应现代工作的需要。(作者单位:吉林省地矿勘察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钱毅.中国电子文件管理标准体系现状与实施战略[J].档案学通讯.2009(06).
[2]丁立新.档案信息化的发展趋势[J].档案学研究.2009(04).
【关键词】企业管理 信息化 现状
一、前言
现代社会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且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企业生产、发展、管理与经营的重要对策。应用信息化管理的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并且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在众多的企业中,信息化管理从资金管理、人事管理、运营管理等多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首先,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现代社会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企业要想真正的在竞争中取得长期发展,就必须要保证自身具有强大的竞争能力。信息化管理可以使企业更好的对市场信息进行把握,从而提高自身竞争水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对于市场信息、行业信息、技术信息等进行不断的搜集与把握;其次,信息化管理可以促进资源有效的整合与配置。企业自身具有众多的资源,通过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的对企业知识资源进行整合与配置。知识资源是现阶段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资源,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企业最终要的无形资源;最后,信息化管理可以更好的实现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的长期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战略规划是企业实现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
(一)信息化管理缺乏科学的规划。我国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中,对于信息化的应用缺乏科学的规划,并且整体存在盲目性的特点。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理念在国内出现的时间较短,很多管理者对于信息化管理缺乏足够的认识,并且难以真正认识到信息化管理对于企业的实际意义。但是,随着近些年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以及国际社会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的体现,信息化管理被国内企业管理者过分的重视,并且仅仅以为应用信息化管理模式,就可以对现有问题进行解决。信息化的应用于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难以有效的结合,并且信息化并未纳入企业的整体管理规划当中。
(二)信息化管理中的财会信息失真问题。由于我国企业内部管理中,分权管理是主要的管理形式,使得企业在日常管理中容易出现内部管理利益上的分期。在应用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信息传递时,不同部门出于不同利益方面的考虑,使得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由于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信息安全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使得企业财会信息存在失真的现象,难以为企业的决策与发展提供有效的依据。
(三)信息化管理的局限性。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应用,在企业中存在信息化应用过于局限的问题。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很多企业对于信息化管理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且很多信息化管理模式已经得到了有效的应用。但是,大多数企业中,信息化管理模式仅仅应用于财务与市场的管理上,难以将整体企业管理实现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管理过于片面,并且整体统筹规划不足。
(四)信息化管理投入与资金不足。目前,很多企业虽然有信息化建设的意向,但是其信息化管理工作依然存在着投入不足与信息化环境不完善的问题。很多中小型企业自身缺乏足够的资金实力,难以保证有效的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与此同会死,信息化建设的解决方案自身成本较高,很多中小企业在开展信息化建设中,就难以保证自身的正常运营。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建设成本不断增加,使得企业享受后续服务需要投入的资金急剧增加,中小企业难以承受。另外,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环境不够完善,很多相关的技术方面都存在很多的缺陷。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发展不容乐观。
四、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提高对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视。信息化管理模式是现代企业开展自身管理工作的重要需求,企业管理者需要提高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在进行日常管理与决策时,要有效的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并且通过相关信息的分析,有效的对于企业经营环境进行了解,并且分析企业经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决策的有效性。
(二)完善信息化管理机构与制度。针对于现有信息化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企业要建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机构和部门,并且完善信息化管理的相关制度。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建设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需要制定专门人员与部门参与管理当中。信息化管理工作中,要与企业不同部门与不同生产环节进行统一分析,从而实现企业整体信息化数据的收集。
(三)完善信息平台的建设。开展信息化管理之前,要对于现有信息管理平台进行不断的完善,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是企业开展信息管理工作的基础,企业在开发相关信息管理系统时,要与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状况进行结合,保证管理系统与企业特点的适应性,提高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可行性。另外,完善的信息管理平台,可以对于信息管理工作中信息失真的现象进行避免,从而提高企业监督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
(四)加强信息化管理执行效率。在实施信息化管理工作时,要构建完善的协同办公系统,对现有办公流程进行优化,实现无纸化办公的实现。通过利用OA管理系统,提高办公效率,并且促进企业决策透明化,实现垂直化的管理模式,有效的避免了企业以前管理流程繁琐、效率低下等问题。
五、结束语
随着企业在自身管理中,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已经成为了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使得信息成为了企业的重要资源,成为影响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任职期间主要从事油田通信IT基础设施运维和IP宽带数据网、运营支撑系统、数字电视等领域的技术研究。撰写了《建立基于ITIL的综合运维管理平台 提高油田通信整体信息服务水平》的论文,对油田通信运维管理体系的建立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油田通信IP宽带数据网扩容、营业计费系统升级改造等重大项目的规划及建设方案制定。2008年7月在中国石油信息管理部广域网参与中石油总部网络运维,并主要参与了“十一五”信息化规划项目之一《企业信息系统管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另外,还参与编制了《大庆油田“十二五”信息技术总体规划》,主要负责编写“网络和基础设施”、“生产保障”两部分内容。参与编制了《大庆油田“十二五”信息技术总体规划》,主要负责编写“网络和基础设施”、“生产保障”两部分内容。主持编制的《油田通信IP数据网2010-2012年滚动发展规划》对今后三年的IP数据网络建设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为配合NGN项目实施,主持了公司对营业计费系统升级改造工作,这是继2001年之后首次从整体架构上对营帐系统进行改造,意义重大。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油田通信万兆网建设工程、油田数字化系统工程、动力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工程、营业计费系统升级改造等工程设计工作。其中,《2004年宽带网扩容工程》、《2006年油田数字化系统工程》、《114及96760系统改造工程》获得了油田公司优秀工程设计项目一等奖。
今年,主要参与了《大庆油田三网融合网络技术与应用研究》科研项目。该科研项目的相关成果在大庆油田,乃至中石油所属各单位、国内其他任何地区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应用前景。除此之外,我还参与了《通信资源地理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的技术研究,独立开发完成了《油田通信“96760”呼叫服务中心系统开发》项目,并分别获得了大庆石油管理局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三等奖;我主要参与的《大庆油田通信公司SCDMA短信网关工程》获得了大庆石油管理局企业信息化优秀软件;我独立开发的“油城百事通信息系统软件”、“油田通信网络协同办公自动化系统”分别获得了青年创新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我撰写的《云计算技术研究及大庆油田云计算中心建设构想》、《IP宽带数据网建设现状及发展设想》、《通信公司动力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建设》等论文先后在大庆油田信息技术应用大赛、省通信学会学术年会和公司科技论文集中发表。
基于我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我连续6年被公司聘为公司级学术技术带头人、技术骨干。2009年2月,我被大庆油田公司评为2008年度油田信息化先进个人。
在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指引下,企业信息化成为现代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和保持永久竞争力的良药。然而,大量的文献研究资料[1-4]证明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投资风险,并不是所有的信息技术投资都能带来相应的收益,甚至出现有些企业因信息化建设而破产倒闭。这些现象都表明如何进行信息化建设,即企业信息化应用模式采纳问题的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迫在眉睫的问题。特别在21世纪人类进入网络经济时代,当电子商务成为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引擎时,基于价值增值的企业信息化采纳模型的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索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信息化采纳模型和企业价值增值的关联性程度,从而为企业进行信息化采纳模型选择提供指导和参考。从理论角度看,它可以拓展企业信息化问题的研究领域,形成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理论研究体系;从应用前景看,它有助于提高以电子商务为发展目标的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寻求信息化和工业化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投资提供决策依据,有助于促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投资和其商业价值增长保持同步,最终实现效益导向的企业信息技术应用发展目标。
一、文献综述
(一)企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应用模式研究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信息化应用模式研究文献的系统回顾,可以看出学者和专家们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如Paul Timmers[5]和Michael Rappa[6]从广义层面阐述了企业信息化商业模式的内在本质;李琪[7]以电子商务企业远景发展规划为基础提出了电子商务项目建设的“四流五式”模式;聂规划、刘勇军[8]系统地对信息化技术应用模式的实施与危机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基于协同商务运作从供应链视角出发,于晓胜[9]指出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应用模式包括商业模式、技术应用模式、运营管理模式、资本模式和危机管理模式五部分。相对而言,于晓胜的研究结论较系统、全面、科学,因此,本文将以此为基础构建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采纳模型。
(二)企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价值研究
关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效果的研究,国内外许多专家和学者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探讨。就信息化应用的价值而言,目前不少学者和专家从多个角度采用不同指标对其进行考察和度量。Bacon,Janmes[10]认为支持明确的商业目标是投资IT项目的首要原因,Kathy Schwalbe[11]从财务角度对IT投资项目进行评估。其他一些学者,如MM.Parker[12]、The Standish Group[13]、李小卯[14]、徐强[15]、李清[16]等在对信息化经济价值评价的基础上,都增加了非货币性度量的指标。总体而言,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主要是为了增强其竞争优势,提高企业效益。但是,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出现逐渐偏向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而电子商务强调各参与实体间要科学交流、相互协作。因此,从根本上来说,网络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更追求协同竞争,强调合作共赢,即企业要构建以协同效应为基础的竞争机制。基于此,本文采用价值链有关理论研究企业信息化的价值增值问题,分析探讨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信息化对客户、供应商、竞争者和服务商所产生的作用,以及由此给企业带来的价值增值,其价值主要由核心价值、顾客价值、让渡价值、比较价值和附加价值五个层面构成。
(三) 企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应用和企业价值增值关系研究
通常而言,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及电子商务应用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今天的投入不一定立即就能有相应的产出,甚至有可能永远产生不了效益。这就是目前很多企业在信息化投资方面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信息悖论”,即信息技术的投资虽但没有带来企业的同步发展,相反,其后续不断投入的资金和时间却成为企业前进的羁绊[17]。在总结我国企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现状及其应用水平的基础上,司林胜[18]认为我国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与企业价值增值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这或许与我国的整体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有关。就目前而言,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发展仍处于摸索时期。许多企业对信息化应用认识不到位,盲目跟风进行信息技术投资,结果往往差强人意。这些都是源于企业的信息化投资分析体系不科学、投资管理机制不健全,以至于信息化建设未能给企业带来实质性的价值增值[19]。
二、研究框架与相关假设
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针对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信息化采纳模型如何影响企业的价值增长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一个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我们认为,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采纳模型是指网络经济时代企业信息化商务运作模式和盈利模式,其主要包括商业模式、技术应用模式、运营管理模式、资本模式和危机管理模式五部分;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价值体系是指企业信息化对企业本身的价值增值作用,主要由企业核心价值、顾客价值、让渡价值、比较价值和附加价值五个方面构成。
图1研究框架
为了更好地理解研究框架,在此我们对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采纳模型构成和企业价值增值构成进行详细的说明和解释。
企业信息化的商业模式是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指南,是参与信息化项目建设各利益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和其作用的组织方式和结构体系,表现为信息化项目的建设规划、实施方案以及未来的获利方式等,具体包括远景战略、目标客户与产品定位、收入模式和利润来源、核心竞争力等。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模式是保证企业信息系统得以正常使用和出现意外故障时能够及时恢复、维护的软硬件系统及其配套资源的总称,具体包括网络系统、数据库系统、技术开发策略和模式、软件应用系统等。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运营管理模式是指面向市场从供应链视角出发对整个企业的商务活动进行策划、分析和实现的运营过程,以及从运行层面提供的确保企业信息化系统得以正常运行和发生意外时能自我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标准、机构和人员等结构保障,其能对系统的运行进行监控和反馈,辅助管理人员进行预测和决策。具体包括组织结构形式、商品交易方式、物流配送体系、支付方法、资源规划、控制模式、实施方案、管理方法与企业文化等。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资本模式是以追求资本增值为目标,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对企业资本和其他相关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和动态组合,以达到资本不断创造价值的一种经营方式,其主要有传统型资本管理模式和风险型资本管理模式两种。面向电子商务的危机管理模式就是在信息化应用的过程中,企业为应对各种危机情境所进行的危机预测、危机监控、危机防范及处理等活动过程。包括建立各种危机监测与预警机制、危机决策与处理措施、企业与个人信息体系模式等。
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核心价值是指行业价值链节点中的核心企业通过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关键业务流程变革促使整个价值链结构发生变化而带来的企业价值的增值,如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提高企业效益等。顾客价值就是企业通过构建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交易平台促进用户进行商品和服务的购买,从而达到优化顾客价值链结构,提高用户消费满意度和永久忠诚度,甚至影响潜在顾客的购买趋向等行为,由此企业得到的价值增值。让渡价值主要表现为网络经济背景下信息化技术促使价值链上游企业供应管理效率提高、协同配合更加科学,由此给价值链节点上的核心企业带来的价值增值。通过构建基于电子商务的信息化应用可以优化核心企业的价值链,改善价值链运作效率,进而扩大企业竞争优势,为企业带来更多的价值增值,这就是比较价值。企业的正常运转,除了要和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下游客户保持良好的关系外,还不能忽略广告商、战略咨询商、分销商、技术供应商、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和银行等服务商的存在,只有统筹协调才能保证企业的良性发展。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平台能促使企业和这些服务商之间建立紧密的价值网络,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价值增值,即为附加价值。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本文要研究的命题及相应假设如下:
研究命题:企业信息化采纳模型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价值增值。
结构性假设
H1: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采纳模型由商业模式、技术应用模式、运营管理模式、资本模式和危机管理模式五个维度构成。
H2:企业价值增值包括核心价值、顾客价值、让渡价值、比较价值和附加价值五个方面。
直接关系假设
H3:商业模式将会积极直接影响企业价值增值中的顾客价值。
H4:商业模式将会积极直接影响企业价值增值中的比较价值。
H5:技术应用模式将会积极直接影响企业价值增值中的顾客价值。
H6:技术应用模式将会积极直接影响企业价值增值中的核心价值。
H7:运营管理模式将会积极直接影响企业价值增值中的比较价值。
H8:运营管理模式将会积极直接影响企业价值增值中的让渡价值。
H9:资本模式将会积极直接影响企业价值增值中的核心价值。
H10:资本模式将会积极直接影响企业价值增值中的附加价值。
H11:危机管理模式将会积极直接影响企业价值增值中的让渡价值。
H12:危机管理模式将会积极直接影响企业价值增值中的附加价值。
三、研究设计与实证结果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主要调查企业信息化采纳模型的各个构面对企业价值增值的影响程度。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企业的背景资料问题,第二部分是研究框架中涉及到的测量量表的测度项。所有测度项都是通过对现有文献分析研判而得到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保证问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我们采用 Likert 七级量表对问卷进行设计,被采访的人将会通过选择 1(非常同意)到7(非常不同意)对所答问题进行打分评判,然后将调查结果输入数据处理工具进行分析。为了提高问卷效度,作者首先采用小样本纸质问卷进行预调查,根据反馈情况对问卷进行修改,并聘请有关学者和专家对问卷进行评价和完善。
为了提高问卷的发放范围和回收质量,作者选择与艾瑞咨询公司合作在全国范围内收集数据进行分析。本次研究通过网络和电子方式共发放问卷 650 份,回收有效问卷482 份。问卷回答者中企业的管理人员所占比例为86.5%;教育程度为大学本科以上的占92%;回答者所在企业性质为中小企业占42.6%。这些都说明在当前电子商务大力发展的今天,学历高、目光远大并拥有一定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企业管理人员在很大程度上感受到网络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影响。
本文利用Cronbach’s Alpha 值来衡量问卷信度的好坏,其中组合信度(Composite Reliability ,CR)则用于检查各测度项的内部一致性效果。实验结果显示本研究中全部测度项的Cronbach’s Alpha值和CR值均大于0.6,这表明调查问卷具有不错的信度[20]。另外,我们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CFA)检测问卷收敛效度,实验结果显示所有标准化项目的负载系数、组合信度、平均变异抽取量等指标都符合效度检测的要求。
图2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结果
为了更好地对假设进行检验,我们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软件AMOS工具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如图2所示。根据模型的拟合结果,我们发现每条路径的拟合相关系数较高,大部分拟合指标值都在其推荐值范围内(如表1所示),由此可见理论模型与调查数据之间具有相当高的拟合度。检验的结果显示研究模型中2个结构性假设和10个直接关系假设成立。
四、讨论与结论
(2.沈阳万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辽宁,沈阳,11000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随着科学技术和建筑结构分析的进步,建筑行业要不断总结经验,努力开拓施工技术新领域,为推动我国建筑技术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本文分析了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建筑施工;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1 引言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和发展,中国建筑业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建成了大批结构新颖、技术难度大的建筑物,充分展示了我国建筑技术的发展实力和发展前景。新型钢结构建筑的兴起,推动了我国建设工程技术的进步,促使我国建筑施工水平走上新台阶。
2 基础工程施工技术
2.1 桩基技术
混凝土灌注桩适用于任何土层、承载力大、对周围环境影响小,目前已施工的混凝土灌注桩桩径达3.5m、孔深达105m。在灌注桩施工中,国内建筑业还研究应用了后压浆技术,也就是成桩后通过预埋的注浆管用一定压力将水泥浆压入桩底和桩侧,使之对桩侧底泥皮、桩身和桩端底沉渣、桩周底土层生充填胶结、加筋、固化效应。灌注桩施工中采用后压浆技术后,可以减少桩体积40%,成本降低效果非常明显。在沉管灌注桩在振动和锤击沉管灌注桩基础上,研究了新的桩型,如新工艺的沉管桩、沉管扩底桩、直径500毫米以上的大直径沉管桩等。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逐步扩大应用范围,为了防止由于起吊不当、偏打、打桩应力过高、挤土、超静水压力等原因而造成的施工裂缝,研究出了有效的措施。
2.2 挖孔桩技术
近年来,由于技术的不断成熟,已经能够开挖直径4m、扩大头直径达6m的超大直径挖孔桩。在一些复杂地质条件下,也可以施工深度达60m的超深人工挖孔桩。大直径钢管桩在建筑物密集地区的高层建筑中应用较为普遍,挤土桩沉桩时,防止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这方面的技术也已经成为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2.3 深基坑支护技术
要适应不同坑深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在支护墙方面,必须发展土钉墙水泥土墙、排桩和地下连续墙等技术。土钉墙费用低而且施工方便,适合于深度不大于15m、周围环境保护的要求不是非常严格的工程。由此可见,土钉墙和复合土钉墙在最近几年以来的发展十分迅速,在软土地区也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地下连续墙宜用于基坑较深、环境保护的要求较为严格的深基坑工程。在施工中,要采取实施可拆式锚杆等特殊措施,与锚杆,降水,土方同步进行,解决好地下连续墙的锚固问题。预应力地下连续墙作为一个新趋势,可提高支护墙的刚度 35%以上,墙厚度可减薄,墙内支撑的数量可减少。由于曲线布筋张拉后产生反拱作用,可以减少支护墙地变形,支护墙裂缝少,提高了抗渗性。
2.4 逆作法施工
多层地下室地深基坑工程中,用逆作法或半逆作法可以有效地降低施工费用、加快整个工程地施工的进度,可以较好地控制周围环境地变形,普遍用于施工车站、高层建筑多层地下室、构筑物的深基础和车站广场人防工程等。在软土地区解决了中柱桩承载不足,注意防止中柱桩过多的问题。
3 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3.1 预应力混凝土技术
新Ⅲ级钢筋和低松弛高强度钢绞线的推广,以及开发研究的新型预应力锚夹具的应用,都是为推广预应力混凝土创造了条件。目前大跨度预应力框架和高层建筑大开间的无粘结预应力楼板应用较为普遍,高层建筑大开间的无粘结预应力楼板应用能减少板厚、减低高度、减轻建筑物自重,优越性非常显著。在构筑物中如压力管道、水池、贮罐、核电站、电视塔等,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应用更为普遍,比如天津电视塔采用了最长束达310m的竖向预应力筋,其预应力束长度为国内之最。
3.2 钢筋技术
在粗钢筋连接技术方面,除了广泛应用的电渣压力焊外,还有机械连接,机械连接不受钢筋化学成分、可焊性及气候影响,质量稳定,无明火,操作简单,施工速度快。尤其是直螺纹连接,可确保接头强度不低于母材强度,连接套筒通用Ⅱ、Ⅲ级钢筋该技术目前正在国内广泛的推广应用。
3.3 清水饰面混凝土施工技术
清水饰面混凝土的饰面效果通过明缝、禅缝设计,对拉螺栓的设计,金属装饰片的设计,模板的设计与施工来完成。明缝布置必须根据建筑物高度来确定,分块大小要与建筑物协调,水平明缝与楼层施工缝结合考虑;竖向明缝根据构件形式确定,一般设置在构件中部。禅缝设计必须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形式、饰面效果、模板的规格、施工安排综合进行考虑,既要求保证整栋建筑的禅缝水平交圈,竖向的垂直成线,又要求模板可以充分利用。对拉螺栓孔沿建筑物高度和水平方向均等间距均匀排列,外露直径要统一,而且配套的堵头和套筒能定型加工,截面精度好控制,堵头和套筒有足够的刚度和硬度,混凝土成型后的效果才好。金属装饰片的尺寸与明缝、禅缝的分块大小必须相协调。金属片要求先在清水饰面混凝土表面预留槽,之后才,槽的深度及尺寸要和金属片相符。
4 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技术
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对建筑企业本身的管理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建筑企业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提高建筑企业的竞争力。对施工企业来说,实现办公自动化,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更为重要的是营造信息化管理建设所需要的氛围,提高人们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初步感受信息化管理所带来的好处,为更高层次的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建筑企业以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为突破口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工程项目是施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企业的效益来源于工程项目。因此,以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为突破口,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经营水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捷径。建立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可坚持总体规划、系统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分阶段逐步实现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的高度共享,提高工程项目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
5 结束语
本文分析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并提出一些技术建议。近几年来我国的建筑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一些领域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建筑结构分析的进步,建筑行业要不断总结经验,努力开拓技术新领域,积极吸取国内外新的建筑技术和管理手段,为推动我国建筑技术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乡镇企业 ;发展; 产业结构
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积极促进城乡一体化的经济形势下,如何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稳定社会秩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积极而现实的意义。
一.拓宽乡镇企业融资渠道
在我国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就是资金匮乏。乡镇企业由于受规模和经营的限制,资金有限,会影响到整个生产过程的运作。
(一)努力推进乡镇企业信用建设。乡镇企业首先要遵守诚实信用的原则,诚实守信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乡镇企业融资难主要原因是融资信度低,所以加强乡镇企业信用建设对于解决乡镇企业的融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充分利用民间信贷。乡镇企业之间可以进行互的临时资金融通,要发挥彼此之间信息比较优势的作用,缓解乡镇企业融资困难。通过合法手段吸收投资,促进乡镇企业发展。
(三)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作用。有规模的乡镇企业可以通过各种合法融资方式筹集资金,有融资经验的乡镇企业可以带动刚启动的乡镇企业进行融资,获取多方贷款。1充分利用筹集到的资金,改进技术,更新设备,引进优秀管理人才,做好产品生产销售。
(四)加强贷款担保机制的建设,构建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建立健全乡镇企业融资法律法规,不断改变乡镇企业目前融资难的现状,缓解乡镇企业在资金需求上的不足。2
二.改善人才管理机制
得人才者得天下,不论是什么性质的企业,不管其规模大小、级别高低,人才可以说是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所以新时期乡镇企业要留住人才,吸引高素质人才。
(一)努力提高乡镇企业主自身的素质,充分发挥人格魅力。企业主是企业的“领头羊”、“主心骨”,一个有信誉、有魅力的领导者会让企业员工对其充满信任,对企业发展前景满怀希望,愿意与企业同甘共苦,一同成长。企业家要让企业长期发展就不能任人唯亲,专断独行,更不能埋没人才,浪费人才,排挤人才。
(二)重视奖惩有别,激励员工。企业的奖惩制度应该作为激励员工的有效手段,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遏制不良企业风气,积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3努力处理好员工主观努力与工作成绩的关系,行为结果与报酬的关系,报酬与满足个人需求的关系,建立起一种强大有效的激励机制。
(三)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员工,给企业员工以和谐温暖的工作环境。管理层应尊重自己的员工,关心人、重视人、信任人,关心员工的生活、成长、学习,注重员工的综合性发展,强调员工在公司中的重要地位,让他们发挥出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在企业内部建立晋升机制。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注重培训内部员工,从企业内部选拔人才,除了让本企业员工感受到职业的规划性,更得到归属感。更要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提供丰富的教育和培训机会,学以致用,视企业如同自己的生命。
三.提升乡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乡镇企业只有改变以前传统的、落后的经营方式,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一)转变经营者的传统观念。企业经营者应明白:先进的技术是企业进步的源泉,技术创新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保障。企业经营者要改变以往传统观念,才能让整个乡镇企业有彻底的改变,才能去影响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大力引进企业所需技术人才,摈弃陈旧设备,采用生产效率高、无污染的生产设备,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先进企业的技术。
(二)加大企业技术创新经费的投入。企业要创新就需要人才、技术、先进设备等,这一系列的投入都离不开经费,为此,政府应该发挥优势提供乡镇企业融资“绿色通道”,另外,乡镇企业主也应该清楚认识到创新后的生产技术可以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大幅增加企业利润,自愿进一步对创新技术科技加大投入。
(三)创建技术创新机制。加快制度创新,适时的制度创新能够使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形成企业内在的动力机制。成立乡镇企业的技术开发部门,培养大量技术创新人才。明确创新者在企业中的利益,允许创新者以技术入股等各种形式获取收益。充分调动企业和科技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改变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改变那些对资源、能源等依赖程度过大,发展严重受影响的经济发展模式。
(四)提高乡镇企业管理水平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国有企业活力增强,乡镇企业管理水平低下的弊端明显地暴露出来,加强乡镇企业管理势在必行。谁能及早认识这个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谁就会成为今后竞争中的强者,为此乡镇企业要做到:
(1)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有两条重要途径:一是加强管理实践锻炼,通过不断实践与总结来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二是加强管理理论知识和实务的培训。对乡镇企业来说,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培训制度,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目标与要求,通过培训不断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2)提高乡镇企业科学管理的效率。良好的企业管理效率不仅需要建立起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积极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管理方法,引进和借鉴现代管理思想和手段,大力推进企业管理的完善和创新,通过抓好人力、营销、质量、成本、财务、安全、环保等方面的管理,更需要不断加强基础管理,抓好专业管理,优化现场管理。从而才能够实现乡镇企业提高生产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效率。
(3)逐步建立一套具有乡镇企业特色的管理模式。在我国独有的经济特色下乡镇企业应该建立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使企业管理逐步走上现代化、科学化的轨道。
五.促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
(一)调整产业结构。要注意特色旅游业的发展,积极利用全国各地丰富的、特色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条件大力发展旅游业及其相关行业,吸引投资,增加收入,从而促进乡镇各行各业蓬勃发展。
(二)调整产品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开发附加值和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形成特色优势,加快由自给自足型农业向商品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积极探索农民小生产与产品的大市场之间的衔接方式,大力发展特色乡镇经济和优质高效产品,努力提高产品品质、档次和科技含量。
(三)调整体制结构,培育企业现代职能。乡镇企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有效提高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尽快形成多元化的产权主体和股权结构,吸引民营资本和外资参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的改制和改造,构建乡镇企业长期发展的动力机制;4引导具有一定规模的乡镇企业通过控股、参股、兼并和联合等资本运作手段,实施跨乡镇、跨区域的兼并重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资本的社会化,提高企业规模水平,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
六.加快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的建设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是发展的升华,都是迅速推进发展的强心剂,与国外相比,我国乡镇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已经落后了许多,5面对参差不齐的乡镇企业,如何使好的带动差的、信息化发展快的带动信息化发展慢的、信息化意识强的带动信息化意识弱的。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信息化建设应该形成共识。要让乡镇企业家们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根据企业自身实力确定如何进行信息化建设,杜绝盲目跟从的现象。
(二)系统地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乡镇企业的信息化应根据自身的需求和能力以及企业的愿景和目标来系统规划。明确信息化的目的,规范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才能全面实现信息化。
(三)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管理软件。乡镇企业可以选择便于使用、灵活性高的、可以快速实施的软件产品。
(四)加强专业信息化人员的培养。专业的信息化人才对逐步实现乡镇企业的信息化是必不可少的。要加强管理人员对互联网的认识,有效地促进乡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五)网上渠道。目前,全国各地许多企业已经在网上开展产品展示,比如,福建的许多企业在网上开展公司产品展示,客户一天24小时都可以在网上浏览公司的产品,有意向的客户就很容易了解产品,找到企业,实现交易成功。实践证明,产品展示渠道多样化是政府引导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开拓网上市场、发展电子商务、推进企业信息化的一种有益的活动和有效形式。
总体来看,我国乡镇企业应该积极面对挑战,抓住机遇,正视存在的不足,学习和引进先进技术、经验,拓宽乡镇企业融资渠道,提升乡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壮大自身,改善人才管理机制,提高乡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加快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为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水平做出重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曹云升.新时期乡镇企业融资问题探析[J].与现实,2006,(4):169-171.
[2]张婷婷,扬静.乡镇企业策略人力资源管理探讨[N].福州晚报,2006-03-10(5)
[3]邱家洪.试论中小企业人才吸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5,(6):49-51
[4]秦雪.我国乡镇企业的现状及发展[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1-13
(一)会计电算化的涵义
会计电算化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对会计信息实施管理的人机相结合的控制系统。它使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了手工记账、算账、报账,并部分地代替原本由人脑完成的会计管理和辅助决策,构成了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电算化是经济和科技发展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是现代会计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融合的产物。它的产生是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的一场革命,对会计信息管理具有深远意义。
(二)企业信息管理的涵义
企业信息管理是指围绕企业的生产活动而进行的全部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等活动的总称。企业通过信息管理,有效地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各种生产要素或要素生产过程,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共享和协调运行。企业信息管理通过不断产生和挖掘管理信息或产品信息来反映企业活动的变化,满足企业对生产、创新和决策的不断需求。
(三)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的关系
由于会计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企业的会计信息约占企业全部信息的70%,因此会计电算化系统在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电子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传统单纯、自成一体的会计核算已难以做到信息资源的及时共享,因此将会计电算化融入到现今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之中,是现代化管理和会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如今,大力推进会计信息管理电算化进程,已经成为了企业管理的当务之急。会计电算化系统完全融入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后,信息数据将高度集成和共享,财务职能和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联系将更加密切,各职能部门可依据不同权限随时查看各种收入、成本、费用等的实际发生情况,使企业的信息资源实现最佳配置,为企业领导正确决策提供更加快捷、真实、准确、可靠的数据。
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信息管理的影响何在?首先从内部控制看,以往手工会计中,它的每一步都有不同的人负责,各个会计资料由不同的人员进行填制和保管,很难获得全部完整的会计资料。而实行电算化后,会计信息全部储存于电子计算机中,管理和调用非常方便,由于数据过于集中,理论上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获取全部资料;另一方面,由于很多步骤都由计算机自动处理完成,一旦出错也很难找到出错的源头。因此,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企业内控重点由对人的控制转变成对人、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全面控制,使得内部控制更加复杂。再从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角度看,企业管理信息化将是今后会计电算化软件深层次发展的方向。企业信息化的实现,必须通过网络,将包括会计业务在内的企业各类业务与电子商务相结合,我国很多科技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都是先从财务信息化入手的。最后从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信息质量的影响看,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资料是由电脑按规定的程序生成,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为因素导致的信息不实、数据删改等现象,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也即提高了企业的整体信息质量。
二、会计电算化在我国企业信息管理中的现状
从国内的发展趋势看,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从简单的会计核算转变成综合的管理信息系统,从简单的数值运算转变为全面的会计核算,进而转变为具有现代化管理功能的会计信息系统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绩。在现阶段,我国已有40余种会计软件通过财政部评审,加上各省财政部门认可并使用的,总计共有200多种会计软件,其中有部分软件已经具有一系列符合企业生产发展和信息管理要求的管理型功能和模块。
但是当前,我国的会计电算化整体水平仍是偏低的。主要表现为,在相当多的企业中,手工核算方式和会计电算化核算方式仍在同时使用,很多企业并不能完全脱离手工记账,这样也就使得会计核算效率一直无法提高。其水平偏低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很多企业或单位使用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功能不足,相当一部分功能是闲置的甚至无法使用。笔者曾在一中小型企业供职,一直使用手工记账,近几年才开始购买财务软件实行会计电算化,但也仅仅使用了该软件的一两个模块,其他模块和功能从未使用。这种情况不论是对应用企业,还是对软件开发商、供应商,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不仅会计电算化水平偏低,由于我国整体科技水平都较落后,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也大都尚未健全。一般中小企业甚至还没有信息管理的概念,即便大型企业,其战略、经营、管理、生产等部门虽都有软件系统,但各自为政,自成一体,很难融合。从企业的发展前景来看,企业应建立多个子系统,并将它们进行有机的合,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其中会计信息的融合至关重要。当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从核算型转变为管理型再融合到整个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时,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才能更加完善。但在我国由于科技水平整体偏低,很多企业连最基础的会计电算化核算都尚未健全,更谈不上与整个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机融合了。
三、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电算化使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核算中解脱出来,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它在减轻会计人员劳动强度,提高效率,推进会计管理制度改革,推动企业管理现代化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但由于我国会计电算化整体水平偏低,再加上其固有缺陷,在当前形势下,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信息管理中尚存在若干问题,表现如下:
(一)信息安全存在风险
会计信息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重要依据,不得随意破坏、泄露,数据安全至关重要。但网络是充满着安全隐患和风险的地方,企业在日常使用财务软件时,有可能会因为病毒的感染或他人的恶意攻击,导致软件运行不正常,甚至有发生会计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拦截、窃取、篡改的危险。如果企业会计数据混乱或丢失,轻则造成会计核算不正常、财务数据不准确、财务报表无法编制上报等情况,重则导致公司发生信息安全事故、日常管理功能无法实现,影响到企业的整体运转,这将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会计软件与企业信息管理不能有机融合
我国目前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种类繁多,不同企业使用的软件也各不相同,应用平台和系统软件无法融合的现象随处可见。最常用的单机版会计电算化软件往往脱离了企业信息管理的要求 ,而一些企业虽然实行了核算的网络化管理,但并没有与整个管理平台连接起来,信息一体化的推进困难重重。同时很多管理软件价格高昂,远高于中小企业的承受能力,且不能部分购买,只能整体购买,这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另外,一些软件供应商并没有进行很好的调研、设计和开发,开发的产品和企业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致使大部分软件与企业的生产运作不能完全相融。
(三)内控的风险增加
会计电算化软件程序中一般都包含了内部控制功能,但如果程序发生异常或被恶意篡改,则在特定方面发生错误或违规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在电算化环境下,只要有一个结果出现错误,那么就可能引起整个会计信息错误。内部控制的程序化、机械化也使得会计核算时出现差错的风险反复叠加。由于数据太过于集中,会计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也随之降低,给内控带来了新的难度。
(四)会计人员技术水平受限
我国传统观念中一直认为财务会计人员不需要高水平、高学历、高技术,因此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会计人员并不重视企业信息管理,在态度上认识不足,仍习惯并满足于自己的传统实践经验,不愿意主动接受新技术、新方法,甚至由于自身能力不强、技术水平较低而对信息化管理产生抵触。另外,由于部分会计软件供应商的售后培训服务不全面、不到位,也使得会计人员未能完全掌握软件操作流程,不能熟练运用和操作。
(五)档案管理复杂性凸显
对于电算化会计档案,除传统的会计档案外,还包括电算化过程中形成的电子文件、纸质文件以及系统软件。会计电子档案的使用依赖于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系统,存储需要磁性介质,然而磁性介质对环境和温度的要求高,不仅要防水、防火,还要防尘、防磁。如果不在电子档案安全方面加强管理,则数据丢失和毁损的可能性较之以往手工会计会大大提高。
四、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建议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会计电算化将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解决其存在的问题,对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企业信息管理制度,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随着计算机用户的范围和访问计算机资源的手段发生巨大变化,对企业来说保证信息安全越来越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在信息化进程中,企业必须尽最大努力防止信息数据丢失或泄露。企业应制定企业信息管理制度,尤其要重视财务会计信息,对会计人员应加强管理并对计算机不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和软件提升。对数据特别是财务数据进行加密保护和及时备份,制定相关信息安全条例和相应严格的奖惩制度。
(二)财务管理软件必须关注与企业的适用性
注重财务软件与企业的适用性是会计电算化的关键所在。企业应在琳琅满目的市场上挑选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财务软件。此外,一些中小企业无力购买整套软件,也可以采用租用的形式,实用又节约。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则可以在软件的开发阶段就参与进来,在软件成品之后还可以对个别模块进行修改,以满足企业管理实际之需。软件供应商也应该做好市场调查和分析,对自身拥有的软件进行提升和改造,以适应大部分企业的实际业务,避免出现软件过度开发和浪费闲置的现象。
(三)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制度
对于企业,除健全传统常规的内部控制制度外,还需进一步建立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内控制度并严格执行。比如建立电算化会计的授权操作制度,根据会计电算化原则,按岗位的不同赋予不同的权限,以免发生未经允许或授权的操作。对于电算化会计操作人员,如凭证录入、审核、管理员等均应实行岗位专人专职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对不相容岗位进行分离,对同级岗位之间进行牵制和监督,等等。同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业务的不断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还需不断健全与更新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审计也是保障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还是企业对会计系统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一种检测方法。审计人员在对会计业务进行审计时,发现相关问题应及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以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和管理水平。
(四)加强会计人才培训,提高工作效率
企业应当将对员工的培训视为企业信息化管理和人才建设的重要部分。企业应当积极支持及组织财务人员学习和提高会计电算化知识,在能熟练操作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同时还能维护软件及设备的日常运行,力求培养形成复合型的人才。企业在购买软件时应与软件供应商达成培训协议,双方都应该严格控制培训流程,以防出现软件培训机构不执行、被培训员工不积极而造成培训流于形式,浪费时间和金钱的现象。除了重视员工的技术培训外,员工的思想培训也不可忽视。企业信息化应该与企业管理相结合,促进员工转变传统观念,遵守企业现代管理的规章制度,以方便企业科学管理。同时,我国各高等院校也应着眼于加强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使之能掌握日益更新的会计电算化知识,满足电算化会计和企业信息管理的发展需求,为社会输送合乎需求的优秀人才。
(五)加强会计档案的管理
在实施会计电算化后,企业必须建立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归档制度、保管制度以及移交制度,并需对其不断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软件程序,使用工作中产生的文档资料,都应视同会计档案保管。会计数据在没有打印成纸质资料之前,应妥善保管其备份数据,以免丢失。由于电算化会计的档案是存储在磁性介质上的,因此会计电算化档案必须要存放在专门的档案室,必须注意安全、防火、防潮、防磁、防高低温。此外,还应注意电算化会计档案与对应财务软件版本的一致性,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人员在管理档案的同时还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和维护知识。
随着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会计电算化将是大势所趋,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信息管理中的运用也将进一步上升,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软件功能,使得电算化会计的信息处理和数据分析更加专业化、智能化,最终将完全融入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之中。它必将促进企业信息管理水平的提升,成为企业促进生产活动、实现战略目标的有力帮手。
参考文献:
[1]张彦.试述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信息管理的影响[J].商情,2010(11):62-63.
[2]王贞杰,续晓红.建立和完善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15):81.
[3]胡仁昱.会计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李华.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信息管理的重要性[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8(05):86-88.
[5]潘希初.以信息化管理提升企业活力[J].经验交流,2009(04):54-55.
[6]李文艳.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06):123-124.
关键词:高校 信息化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2-0196-01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高校信息化也在不断的发展中。其不仅能促进学校管理,同时也能提高教育水平,也能为教育提供更多的方便。然而高校信息化在实施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对高校信息化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以便更好的进行高校信息化建设。如何将信息化技术更好的用在高校管理和教学中,已经成了高校发展的关键。
1、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些高校领导因对信息化认识不足,没有将高校信息化当做重点来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信息化的发展。就目前来看,部分高校已经向统一接口统一门户方面发展,但是高校信息化尚未有实现统一,只是部分高校信息化进行了统一。实现信息化统一的高校虽建立信息化工作小组设立了信息化建设部门,但因其缺乏相应的权力和资金支持,使得相应计划不能落实。就目前来看,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高校认为信息化就是教育管理信息化,忽视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常因不同部门各自为政,而限制高校信息化发展。这就使得各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接口,使信息化建设无法实现统一,常出现一些数据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很容易出现信息孤岛,其不仅会导致大量的重复建设,造成大量的资金浪费,也会给学校的管理、教学及科研等带来不利影响。同时,学校各部门系统没有统一的规划、访问接口,也会给用户访问数据库带来麻烦;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重视硬件设备建设,而不重视软件建设,也会限制高校信息化发展。毕竟硬件设备成本高,短期内无法取得成效。而软件则不同其成本先对较低,短期内就能取得相应成效,企业信息化建设也比较明显。软件作为信息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不仅关系着国家政治,同时也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在不久的将来,其将成为前景最广阔的新兴产业。然而,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一些高校并未重视软件而是比较关注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设备。当信息化建设完成时,才意识到软件的重要性。这时再进行软件建设,对信息化建设是非常不利的。不管是软件,还是硬件设备,更新速度都比较快。一旦这样做,会增加高校信息化成本,同时也影响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
2、高校信息化发展走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高校也不例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高校的教学及管理模式提供了新的生机。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已经引用了CIO概念,成立了信息化办公室模式,并由专业的机构对信息化建设进行规划,形成了以先进技术与先进管理经验为一体的ERP系统。ERP系统作为现代化企业运行模式,其不仅能最大限度的对资源进行合理化配置,也能最大限度的为社会创造财富需求。然而EPR因集中的程度高、系统升级困难、成本高等问题,难以适应学校松散式管理特征。就目前来看,将UPR模式用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能够更好的实现高校信息资源与系统的集成,其可以通过建立统一平台的方式,用接口将高校信息系统和资源集中起来,就能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同时其也能为用户提供统一的访问界面,以解决用户不能直接对系统访问的现状。
在未来的高校信息化中建设中,应该建立个性化门户平台,以满足时需求。首先要对界面进行个性化设计,不仅设置访问入口,也要对身份认证和权限认证进行个性化、人性化设计,这样不仅能实现用户统一管理,同时也能实现个性化定制及资源检索及查询等功能;要遵循联邦模型体制,其可以将相互独立的数据中心联系在一起,以实现数据共享。最好建立一个信息平台,将不同的信息系统集成在一起,并根据高校实际状况对应用系统进行相应的修改,使其成为有机整体,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以方便用户统一访问;要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高校信息化主要是为其教学、科研、管理等服务的。要想解决各系统之间的孤岛问题,就应该对相应的系统进行分析,并采用多种技术解决这一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只有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才能实现数据库、用户管理及信息门户的统一,才能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转换及信息共享,才能使高校信息化水平得以提高。
3、结语
高校信息化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当今高校发展的重要环节。高校信息化已经实行多年并取得了相应成就,但是其在实施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出现。高校要想更好的实现教育、管理、服务等工作信息化,就要对高校信息化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农产品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4-0000-0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伟大的运动,它是我国发展过程中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战略部署,解决中国上亿人口日常生活所需,所以国家要想解决“三农”问题,就一定要重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运作。电子商务的优越性也会被企业和农户所认可,农产品电子商务是一项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与传统农业的结合,只有利用科学技术指导农产品进行生产、组织和贸易,才能真正提高农业的现代化、信息、标准化和现代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很多农产品的产品都是居于全国的前列。因此,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实现农产品贸易的电子化运作,不仅可以解决农村地区农产品与市场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而且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立,真正提高我国农民的收入。
一、农产品电子商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信息化体系并不健全
从全国农产品的生产发展趋势来看,各省市在建站、购机和入网都设立了相应的程序,农业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国家在行政上条块分割了网络发展,甚至还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国家对于农产品的信息不够重视,导致农业信息化系统与规范化水平低,农业信息的收集和的格局也没有在市场上形成。尤其是农产品信息的加工、利用和农业信息的开通方面更加欠缺,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发展非常地缓慢,农业信息服务市场、农产品加工市场和农产品设计市场也会非常地滞后。农产品的电子商务运作也无法形成农业信息化体系。农业信息服务缺乏针对性,使目前农业信息建设还局限于农业新产品和新技术的传播,导致对于农业市场的信息传播的力度不够。
(二)政府没有起到建设电子商务的主导作用
从国外的发展来看,农业仍然是国家重点保护的弱质的产业,政府在信息化建设所起到的是主导的作用。国外为了发展农业,制订了更加详细的规划和政策,同时加强立法和增加投入,因此从国内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来看,国家在政策方面发挥得并不是很够。尤其是在1996年制定了《“九五”期间农村经济信息体系的建设规划》,整个过程只重视纸质的信息,并没有对信息网互联及信息共享上花功夫。在项目的投资上,农业部也没有进行过多投入,虽然在前几年就提出了“金农工程”,但国家并没有针对农产品贸易提供专项资金,加强信息体系的建设。
(三)农业信息的渠道不顺畅
由于农产品的信息并不顺畅,信息接收的方式过于落后,农民的信息意识也会无法紧跟时展的步伐。过去农产品信息,都是由于农村的基层主要是通过开展办班、发资料和有线电视等方式进行传播农业信息,这种方式显然是跟不上市场变化。农民过于被动地接受基层干部和农业信息机构的传播,导致农业信息的传播效率出现了问题。农村信息的单向性和被动性,极容易导致农业生产与市场的需求不相匹配,农业生产大起大落,引起价格波动,无法真正体现农产品的价值。过去小规模的生产模式已经使农民习惯了种什么和养什么,在整个过程都需要经验,尤其是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限制,他们没有及时直接地从事市场所需要农产品的生产,因此农业信息的渠道不顺畅,直接导致电子商务在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受阻。
(四)电子商务管理资源分散
由于国内大部分的企业还是依靠传统的管理模式,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农产品企业进行电子商务化是大势所趋,但是由于企业的传统的管理模式,无法满足目前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组织构架过度老化,在组织架构中,缺乏电子商务的管理人才,导致企业的电子商务运作只是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电子商务管理资源的分散,更加不利于农产品的贸易。
二、农产品电子商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充分利用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
只有加强农业信息服务的建设,才能够构建农业信息中介机制。农产品企业要有选择性地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并通过规范农业信息标准,提供更多农业、农村和农民所需要市场供求信息和科技信息,加强各类农业信息数据库方面的建设,直接扩大信息采集的覆盖面。
农业企业还需要构建农业信息中介传递方面的机制,保证农业信息能够进村,然后传递到每一个农业企业。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是联结互联网和农民的纽带,农民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推销哪一类产品,都需要通过农业信息服务站在互联网上进行。农业企业电子商务建设和功能的实现,离不开企业的电子商务化的建设,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化工程,将信息化纳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强化管理层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责任感,建立信息的责任制和企业信息主管为核心的信息组织体系,为制定企业信息化规划和技术方案,做好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的建设,从技术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和管理配套设施,都能够实现加强企业信息化的建设,真正培养一支强大的信息化的队伍。
(二)政府推动现有的基础设施资源
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资源,需要通过政府推动并整合信息基础的构建,建立一个完善的乡村多级农产品贸易的信息网络,农业信息是一个典型的公共产品,而且有非常强的外部性,无法通过市场进行提供,在网络经济时代,农村基础建设概念过于广泛,而不应该局限于水利和中低产田方面的改造。还需要将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作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由各级政府共同组建一个庞大的电子商务平台,针对当前农业的需要,提供农业信息基础资源,节约投资,缓解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不足。
要积极从上到下构建信息平台,形成综合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全国区域内信息的连通。同时,在农业电子商务机构内部组建农业专家咨询机构和技术配货服务公司,对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行指导、咨询。在基础较好的地区,可以建立农业电子商务公司,并在公司内部设立信息化专家坐席,专职负责整体策划,建立信息采集、处理、系统,整合人力、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类资源。建立适合各农业生产单位自身的计算机网络,可以分行业或分地区建立网页,便于农户和顾客及时方便了解信息,按照市场需求选择生产和合理销售自己的产品,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另外,农业信息也是政府制定政策和决策的依据,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出发应对农业信息基础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抓好农产品电子商务方面的试点
我国的农业企业应用电子商务一定要建立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在内部建立互联网系统,利用网络进行企业内部信息的交流,同时在企业内部实现电子化管理,降低管理的费用,提高企业动作的效率,农业企业还需要通过电子商务系统,将产品的信息,进行市场调查、农产品的贸易调查,签订合同,履行电子商务契约,全国有部分企业已经建立综合性强的电子商务系统,将贸易活动尽可能地转移到网络系统中进行完成。
为了着力提高农产品的效率,农产品电子商务总体上还是处于一个网上传信息的初级发展阶段,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所需要配套条件和市场发展机制并没有形成。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并没有实现,农产品电子商务是全球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最终趋势,只有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顺应网络经济时代农产品的电子商务,通过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真正促进农产品的产供销,提高农业产品的流通,真正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电子商务的最为关键的部分就是需要推动农产品的认证,健全法规和完善农产品贸易的信用制度,为农产品电子商务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还需要改革传统的物流方式,开展大范围的限时送货,设立专职人员通过电话营销和互联网进行业务沟通。
(四)重新整合电子商务管理资源
农业企业应用电子商务,不能只是停留过去只是利用网络进行信息,而是需要更深层次地进行利用,利用电子商务庞大的资源网络,形成更强大的竞争优势。农民、企业、顾客也可以通过电子商务模式下信息的沟通,它与传统的商务模式截然不同,农业企业也需要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系统,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合理的改造,从而实现企业组织扁平化管理,扫除电子商务管理的障碍,真正提高企业和效率,有条件的农业企业要将电子商务系统与企业资源的ERP和业务流程紧密结合,打破过去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企业的组织进行重新组建,建立一个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新企业。
三、结束语
近几年来,中国的企业在互联网交易上进行了不断实践和探索,要想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平台和交易业务平台,就需要解决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问,为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实施积累更多的经验,从而引导企业进行重新整合资源和商务流,真正改变传统的交易,形成更多高效的产业链。由于中国农产品流通面临着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同时也面临着企业激烈的商务模式和产业链的竞争,因此企业需要进行重新评价和继承原有的业务方面的流程,真正整合产业链,电子商务技术应用于企业的商务运作,可以说给企业带来更多新的价值,包含了观念和管理意识的创新,加强信息技术的改进和渠道的拓展,起到品牌提升,标准统一改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明.农贸企业电子商务信息资源整合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河海大学学报,2012.
[2]王佳.基于电子商务的农产品贸易研究[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
关键词:自动化技术 煤矿采煤 应用 分析研究
在我国,煤炭行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随着科技水平以及工业水平的突飞猛进,我国煤炭行业为了满足竞争需要也逐渐向自动化方向发展,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使得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并且加快了技术革新的速度,从而使得整个煤矿的产业链得以升级。因此自动化技术应用于煤矿采煤中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自动化综述
自动化技术就是指机器在没有人为操作或无人干预的情况下,按照实现预定的指令或程序对过程或莫操作进行控制的过程。
自动化技术是一种新的生产力,它实现了生产过程从手动操作向机械自动操作的转变。自动化在各行各业的应用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例如在农业生产中无需人员操作,大大解放了劳动力;在建筑工程中可是实现对高难度工程的操作;与此同时自动化技术还可以应用在煤矿开采中,解放了劳动力,节省了资源并使得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下文对其应用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二.自动化技术在煤矿采煤中的应用
1、在采煤环节的应用
在煤矿工作中,产煤是最主要的环节之一,自动化在产煤环节的应用优化了整个煤矿产业,它提高了产煤的生产效率,并且使采煤工作更加安全。电牵引采煤机是自动化技术在采煤环节得到应用的典型,它可以在无人驾驶的情况下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并完成相应的工作。电牵引采煤机的工作性能非常好,在实际操作中操作方法也较为简单。用户只需对工作时间以及工作方式进行设定,他就会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进行工作,独立完成相应的采煤工作。电牵引采煤机的户主要优点包括:其适应性强,适用范围广,结构简单操作便捷且程序可靠。因此,此项自动化技术在采煤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在煤矿挖掘中的应用
自动化技术是应用于煤矿工作的各个环节的,虽然在上文中我们提到,采煤工作是煤矿企业工作内容的重点,但是其他环节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自动化技术在煤矿挖掘中的应用也是十分广泛的。掘进是煤矿开采的基础,如果基础工作完成质量不高的话,对于后续的煤矿开采工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定程度上来说,掘进的效率就决定了整个采矿过程的效率。自动化在煤矿掘进环节的主要应用体现是掘进机的使用,其主要特点是使开关箱、操作箱、照明灯以及压扣控制按钮等操作更加安全,这主要依赖于对自动化系统的应用。自动化与液压系统的配合,使得掘进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并且由于效率的提高使得煤矿挖掘工作的工作周期大大缩短,为后续工作节约了大量的宝贵时间。
3、在矿井提升中的应用
在矿井提升环节中,自动化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矿井提升就是指将煤矿开采出来后运至地面的过程。以往的矿井提升工作存在两个棘手的问题:一是效率低下,这主要是由于此环节以往主要是靠人力来完成;二是安全问题,此环节对于矿工的生命安全的威胁是极大的。因此自动化技术的使用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此环节通过对提升机的使用既提高了运输效率,又保证了工人的安全。其主要优点在于操作简单,安全性能高。
4、在煤炭运输中的应用
采煤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对开采出来的煤矿的运输,在未对自动化技术进行应用前,其运输的主要方式是人力运输,搬运输送煤矿。自动化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后,运输方式变为使用皮带式传送带对煤矿进行运输,大大的减少了人力与物力的耗费。皮带式传送带的最大优势在于在操作使用上安全可靠,运输量巨大,运输效率高且不受时间的限制。因此皮带式传送带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三.自动化技术在煤矿采煤工作中的应用前景
自动化技术由于其自身的优势,在提高效率方面能够进步的控件还是非常大的。综合上述应用得出其主要优势包括:
(1)安全性能高。煤矿工作属于高危作业,由于是在实际的煤矿生产中,安全问题更是层出不穷,而通过对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很多安全隐患问题得到了解决,使煤矿工作的安全性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2)生产效率高。与人工操作相比,对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煤炭企业的生产率大大提高。自动化技术不需要人的参与与干预,通过预制程序,能够实现自主独立作业。由于在使用上没有时间的限制,使得人力物力资源得以节省,是整个产业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
(3)技术创新。自动化在煤矿采矿工作中的应用,使煤矿产业的技术不断被更新,从而使煤矿企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由于自动化技术适于其他开采运输技术等相互配合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了煤炭产业技术的更新升级的步伐更加快速。使得整个产业的技术得到革新。因此自动化技术在煤矿采煤工作中的应用,不仅仅提高了煤矿企业的工作效率,好大的提高了社会效益。因此自动化技术在煤矿采煤工作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四.结语
综上所述,自动化技术在煤矿采煤中的应用,对煤矿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支撑的作用,也是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虽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在现实操作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机械自动化技术必将不断被完善,使煤矿采煤工作更加优化。
参考文献:
[1] 张建文,张于江.基于多传感器的电牵引采煤机综合监测系统[J]. 电气应用, 2007 (9)
[2] 龙钢. 我国大功率采煤机的技术现状及发展方 向[J] .矿山机械 , 2009(24 )
1.知识是会计信息化产生的外部条件
知识经济最早于1992年由联合国机构提出的。尤其是从1996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一次明确指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新型经济以来,我国一直在思考面临知识经济的对策。知识经济作为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就是知识和技术的不断创新,高新技术的迅速产业化。它不仅仅对、经济以及个人带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而且必将对提供管理信息、参与企业经营决策、服务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处于企业管理核心地位的会计管理也产生诸多。从会计界的反思来看,知识经济是挑战也是机遇,是会计获得新的活力的大好机会。
(1)知识经济对财务会计基本假设的挑战。第一,会计主体假设面临挑战。在传统的经济,会计主体的范围很明确,一般表现为独立核算的企业。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的进步和竞争的日趋激烈,经济发展更加复杂化,使得会计的典型主体-企业,变得越来越模糊。在世界中,公司作为会计主体,其外延不断变化并存在“虚”、“实”两个空间。特别是网上公司的出现,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空间”的概念,构成了“媒体空间”。面对如何界定这些实体的外延,以及如何核算和管理这些不确定的实体,会计主体的假设显得力不从心。第二,持续经营假设难以“持续”。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主体面临的是竞争激烈、风险日益增大的经济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企业随时有被清算、终止的可能,巴林银行的突然倒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第三,会计分期假设缺陷凸现。会计分期假设是持续经营的补充,人为的将企业连绵不断的经营活动分为若干期间以便于账务处理,出具财务报表,满足信息用户的需要,在工业经济时代会计还勉强胜任这种方式的核算工作。而在知识经济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下,固定资产折旧加速,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难以估计,随时有意外收入和损失发生的可能性,这是导致会计失真的制度性原因。
(2)知识经济的产生,使原来的会计电算化已不再适应时代潮流,新的会计信息化脱颖而出。主要表现在:第一,知识经济以信息传递的快捷、开放为特殊条件,因而在加工与输出财务信息方面,对会计电算化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二,知识经济中的新产业将蓬勃发展,它们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生产要素,是知识信息依赖型的、明显区别于传统的经营模式,这对于现行的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尤其对现行会计工作是一个很大挑战,随着新会计模式的出现及运用的普及,会计电算化便获得了新的,并在新的业务处理中得到完善、提高和革新;第三,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是通过会计电算化这一企业财务信息加工系统,向企业内外部信息需求者提供所需要的财务信息,这就必然要求实现财务信息网络化。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预测,知识经济将是会计电算化极其普及与繁荣的时代,企业的会计只有实现高质量的财务信息处理与输出,才能满足知识经济下对财务信息的高要求。机网络技术的运用,是提供高质量财务信息的有力手段,是未来企业会计输入、加工以及输出其财务信息的主要作业形式,企业的内部业务处理和外部信息输出都将全面采用网络处理。因为每个公司都有网址,企业对外公布的财务信息都可以被投资者上网浏览到。绝大多数公司都是通过网上的在线服务方式对外提供财务信息,财务信息不上网的公司会处于筹资劣势,必将缺乏竞争力。知识经济的到来,将是人力资源会计等新的会计模式流行和发挥作用的时候,新的会计模式必将要求新型的电算化软件来完成新的业务处理。此外新一代操作系统的产生及流行,也会推动以其为平台的会计软件的发展。
总之,知识经济的产生,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会计管理方面的一系列改革,进而引起现在的会计电算化的革新,逐步朝着网络化、信息化方向发展,这正是新兴的会计信息化理论产生的外部条件。
2.信息技术与传统会计模型之间的矛盾,是会计信息化理论产生的内在因素
人类正在步出工业社会,而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无疑对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当然包括会计在内,必将产生巨大的冲击,并对传统会计模型提出新的挑战。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模型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会计的存在和发展方面,除了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外,主要还受信息技术的制约。从理论上讲,会计模型中的所有规则都应当与其所存在的客观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然而所有这些规则的建立,却又都不能超越其在信息技术上实现的可能性。手工会计技术在传统会计模型中的地位,仅仅是记账、算账的工具,如果把现代会计信息技术,仅当作自动化,而不对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重建,那就如同当企业面临困难时,只要花钱添购一些计算机,所有的就会迎刃而解一样。
会计模型是会计实践的反映,是按照会计实践的一定特征对会计所作的描述。植根于各种社会经济环境的会计实践是丰富多彩的,虽然丰富多彩的会计实践形成了各式各样的会计模型,但是的各种会计模型,抛开、经济、文化的不同外,究其实质来说都是建立在亚当。斯密传统分工论基础上的会计模型(传统会计模型)。
由于信息社会的到来所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巨大变化,当然要求会计对此做出相应的反应,否则将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传统会计模型是工业社会的产物,是与工业社会的经济环境和手工的信息处理技术相适应的,它与信息社会对会计核算、管理、决策的要求当然相差甚远,因而传统会计模型在处理信息社会的经济事项时,所表现的困惑必将在所难免,传统会计模型无法适应现实需要,无法提供恰当充分的信息,势必会使投资者转而寻求其它信息来源。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电子记忆、数据处理、通讯传输等功能,它一开始进入会计领域,便展现出一种广阔的前景。由于现有的电算化会计系统是基于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虽然在处理手段上有了明显变化,可是其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规程并未因为计算机技术而有所改变。由此可见,当前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仅仅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来适应传统会计模型,而传统会计信息处理的程序和规则并不是因为有了计算机以后才出现的。所以笔者认为,这些传统的会计处理程序和规则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具有适应性和协调性。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信息时代的会计模型,这是会计信息化理论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3.企业信息化对会计信息化的影响
国家信息化,企业是基础。没有企业信息化,根本谈不上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所以企业信息化是当前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企业信息化的目的,首先在于实现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即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对生产过程的设计、制造、测量和控制实现自动化。为此,企业需要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以及其他自动控制技术,来控制设计和生产过程,以减轻人们的劳动,提高产品的质量。企业信息化的另一目标是实现计划、财务、人事、物资、办公等方面的管理自动化,并通过网络使企业内部信息交流畅通,监控物流的整个过程。所以,企业还需要建立管理信息系统(MIS),力图实现从生产到管理的全面自动化。会计信息系统(AIM)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该系统产生了企业70%以上的信息,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不实现会计工作的信息化也就谈不上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现行的大多数AIM已本能地成为企业MIS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普遍存在与生产、设备、采购、销售、库存、运输、人事等子系统脱节的弊端,而且会计内部各子系统之间是以转账凭证的方式联系,造成数据与内外子系统之间均不能共享,信息不畅通,影响了财务管理功能的发展。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要求会计软件与其它软件相融合,达到内外数据共享,这是对未来会计信息系统提出的新要求。此外,企业信息化还要求未来的会计信息系统应具有开放性,能利用网络技术对信息发送与接收,为其它相关的部门、行业提供综合信息服务,这也是会计信息化必须解决的问题。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全球性的信息化浪潮,社会信息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然而企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会计信息化又是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所以加快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必将成为下一阶段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一般是指在会计领域中使用电子计算机的通俗说法。主要包括电算化会计制度的确立、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运用、电算化会计人才的培养。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都是利用现代技术处理会计业务,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但两者的内涵决不相同,其主要区别如下:
1.背景不同
会计电算化是产生于工业社会,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会计业务的处理量日剧增大,会计工作的处理方法日渐落后,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加强信息处理力度,所以采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业务进行处理。会计信息化则产生于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中,企业的财富=经营+信息,可见信息之重要性。此外,知识经济的产生,使企业由原来的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向着知识密集型发展,谁拥有高新科学技术谁就拥有财富。总之,信息社会要求社会信息化,企业是社会的细胞,社会信息化必然要求企业信息化,会计占有企业70%以上的信息量,企业信息化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化。
2.目标不同
现行的会计电算化的信息系统是基于手工会计系统的基础发展而来,其业务流程与手工操作方法基本一致,主要是为了减轻手工操作系统的重复性劳动,提高了效率;而会计信息化中的信息系统,是从管理者的角度进行设计的,能实现会计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充分发挥会计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的核心作用。
3.技术手段不同
现行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由于开始所产生的环境束缚,主要是对单功能的计算机设立的,后来的会计电算化软件也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和改善;而会计信息化中的信息系统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设计的,其实现的主要手段是计算机网络及现代通讯等新的信息技术。
4.功能范围和会计程序不同
会计电算化是对手工会计系统的改进,是在手工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会计程序是模仿手工会计程序而进行,也就是以记账凭证为开始的,最后实现用计算机对经济业务进行记账、转账、提供报表等功能;而会计信息化是适应时代的要求,根据现代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实时性的特点而产生的,它是从管理的角度进行设计,具有业务核算、会计信息管理、决策分析等功能,其会计程序是根据会计目标,按照信息管理原理和信息技术重整会计流程。
5.信息输入、输出的对象不同
电算化的信息系统主要是为财务部门设立的,设计时只考虑了财务部门的需要,由财务部门输入会计信息,输出时也只能由财务部门打印后报送其他机构;而会计信息化是业务处理及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其大量数据从企业内外其他系统直接获取。输出也是依靠,由企业内外的各机构、部门根据授权直接在系统中获取。
6.系统的层次不同
会计电算化以事务处理层为主,会计信息化包括事务处理层、信息管理层、决策支持和决策层。
7.基础不同
会计电算化是建立在环境,是与手工信息处理技术相适应的,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对原材料,产品、厂房、机器设备等实物资产的管理,企业组织机构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纵向多层次的等级管理机构,是在亚当。斯密的传统分工论基础上的工业理论的会计模型。而会计信息化是在信息社会中产生的,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它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对会计信息处理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并用集成化的方式、面向对象的进行了重新设计,使其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准确、完整、可靠、快速、合理的会计信息,进而实现会计信息的成本最低、质量最好、速度最快、服务最优的要求。
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虽有上述区别和差异,但两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企业在实现会计核算的机处理之后,必然要求对会计业务进行系统化的计算机管理。由此可见,电算化是信息化的基础阶段,信息化是电算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总之,为加快会计信息化发展,必须首先全面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使企业信息系统各部分之间协调发展,为会计信息化培育良好的发展和运用环境。同时还要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的工作,研究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原理、会计业务流程、现有的会计制度、财税管理制度的和改革政策,以便能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规划和发展21世纪的会计信息系统。
三、实现会计信息化是本世纪财务会计发展大趋势
知识经济的产生,给会计带来巨大影响,影响到了会计系统的硬件(信息处理的工具)、会计系统的软件(信息处理的程序)和会计信息的(技术资产)三个方面。现代计算机技术正在改写纸张、笔墨、算盘等传统信息技术的;现代会计电算化软件正在改写建立在只读寄存基础上的传统会计循环;现代网络通讯技术正在改写以会计报表为基础的传统会计信息的交换方式。而现代新技术革命的高速发展,则正在改写以有限资源确认为基础的传统会计信息的涵义。由此看来,未来的财务报告将会有以下几方面的改变和特点:
1.从单一报表体系向多元报表体系转变
会计报表是会计系统的主要产出,它所提供信息的种类、数量和质量与传统会计的系统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在传统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手工会计系统,具有只读寄存的技术特性,从而决定其生成信息属性的单一性。尽管已普遍将计算机于会计系统,但电算化会计软件的发展思路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手工会计系统属性的单一性。因此,在过去的近百年中,财务报表体系虽几经变革,但仍然是在原基础上的完善和改进。如果我们根据计算机具有随机寄存的特性来重新设计和构造一个新的会计系统,那么这个系统将能够完成多重信息处理的功能,从而使会计报表体系及其所提供的信息属性具有多元化的特性。如果我们能够允许用户任意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种类、数量和质量,如同他们选择电视节目一样方便,那么未来的会计系统就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系统,用户可以直接从系统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而不是由会计师来决定,会计的生存空间将得到拓宽。
2.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并重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是由会计信息不同用途所决定的。用于传统财富分配的会计信息具有很高的可靠性,而用于投资决策的会计信息,则要求具有很强的相关性。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会计信息的决策用途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同时提供可靠与相关的信息,以满足分配和决策两种不同用途的信息需要,构成了会计赖以存在的重要因素。由于传统会计系统是围绕会计信息的财富分配用途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从根本上讲,只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这样一来,试图用单一属性的会计信息来实现可靠性与相关性并重的要求,无疑是不可行的。所以,我们利用上面提到的多元报表体系,来揭示和解决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矛盾,从重视可靠性转向可靠性与相关性并重。
3.主体与关联方信息并重
传统会计系统是基于会计信息、财富分配用途,会计主体的确立是系统建立的前提。
与此同时,工业的企业组织所具有的垂直控制也为这一前提提供了所必须的外部环境。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组织的垂直机构正在发生网络化的改变,这使会计主体假设开始失去其合理性。因此,在信息时代如何恰当地提供主体及关联方信息,从重视主体信息到主体与关联方信息并重,代表着未来会计的一个发展方向。
4.有形资源与技术资源并重
对有形资源的占有及使用是工业社会环境中企业得以持续经营的重要条件,这在客观上决定了传统会计系统也必须围绕企业有形资源的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来展开。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得以持续经营的条件开始转向技术的开发、利用和争夺,有形资源在企业持续经营的地位日趋下降。在这种趋势下,促使新的会计系统的建立必须从重视有形资源,转向有形资源与技术资源并重。
5.货币与非货币计量并重
表格式信息揭示的框架,要求所有的会计信息都能够数字化,且具有能够汇总的经济意义,即会计信息货币化的要求。但实际上,会计信息的计量并非只能具有单一属性,其信息揭示也并非只局限于报表的方式。这种变化,将导致会计计量向非货币延伸,从货币计量转向货币与非货币计量并重。
6.从事后信息揭示到事后与事前信息揭示并重
因为在用户的财富分配用途的导向下,传统会计所提供的信息绝大部分具有事后信息的特征,但是所有的投资决策都应面向未来而不是过去,这在客观上便要求会计必须突破传统的约束,提供更多具有决策性的信息。国际上流行的现金流量表虽然反映的是过去现金流量的信息,但却是为了会计信息的决策用途而设定的。因此,未来的财务报告必将实现从事后信息揭示到事后与事前信息揭示并重的转变。
7.从年度信息揭示到年度与日常信息揭示并重
年度信息揭示历来是会计惯有的传统。随着会计信息决策用途的不断增强,一个年度的信息揭示必然与投资决策对信息的及时性要求发生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就要增加信息更新的频率。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而且在随机寄存功能的支持下,每次会计信息揭示也不再需要所谓的会计循环,进而使会计信息的日常揭示成为可能。所以,年度信息揭示必将被年度与日常信息揭示并重的格局所取代。
综上所述,未来的财务会计必将朝着会计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而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为我国会计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为实现会计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
[1]涂建明。知识经济下的会计电算化[J].会计电算化,1999,(2)。
[2]刘忠玉。我国会计电算化现状及对策探讨[J].财经问题研究,1999,(6)。
[3]张瑞君。计算机会计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张广。会计信息体系结构的发展[J].会计研究,2002,(10)
[5]臧慧萍。网络经济对传统会计的影响[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2,(11)。
[6]胡冬鸣。构建多元性会计信息网络系统的理论与技术设想[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2,(8)。
[7]葛家澍。当代财务会计的发展趋势[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4,(2)。
关键词:煤矿;调度信息化;原则;措施
中图分类号: TD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4-195-2
0 引言
煤矿作为一种重要能源,在各行各业的生产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煤矿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管理和生产效率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煤矿调度是整个煤矿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煤矿调度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发展前景,为有效提升综合实力,煤矿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生产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从生产业务、安全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加强调度信息化建设,建立安全生产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高煤矿调度工作质量,实现煤矿企业的现代化调度管理。
1 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推动了煤矿生产行业的进步和发展,提高了煤矿行业的高科技生产含量,有利于改善生产信息滞后等传统煤矿生产状况,通过各种现代化技术手段,提高了煤矿生产的安全性、高效性。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从煤矿生产调度环节入手,主要研究煤矿生产业务流程、人员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其中煤矿生产业务流程包括煤矿的开采、清洗、运输等,人员管理则是人员分配和班次调整。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煤矿生产的高效化管理,保障安全生产。
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的本质是以实时调度为基础,综合各类信息数据,实现煤矿生产现场的全面指挥和控制,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生产调度信息系统查看煤矿生产状况,例如煤矿产量、人员班次安排等,通过总结和分析煤矿生产过程中的相关数据,从而作出科学的生产管理决策,为煤矿生产的整个过程提供全面指导。因此,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提高了管理人员决策的准确性,避免了由于决策失误造成的生产事故,减少了各种安全隐患,有利于煤矿生产效益的提升。
2 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2.1 简单性和便捷性
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需要煤矿企业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参与,因此,必须建立一种更加简单性和便捷性的调度信息管理系统,从而使得工作人员能够快速并熟练地进行操作。根据国内外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实践分析,系统的应用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强大功能和先进技术方面,还应该体现在简单操作性方面。因此,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需要结合生产实际,开发一套简单、易操作的管理系统,方便企业领导和基层员工使用,从而更加高效、快捷地完成各项调度和控制工作。
2.2 适应性和实用性
煤矿生产现场的环境十分复杂,需要提高煤矿调度信息管理系统的适应性和实用性。在煤矿调度化建设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生产调度所涉及的业务流程和计划实施应用的环境,设计灵活性较高的软件,保障煤矿调度信息管理系统的适应能力,从而满足生产需求和环境变化。实用性也是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原则,是软件质量的直观评价标准,调度信息化管理系统需要密切联系调度业务的工作实际情况,并结合煤矿各个开发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确定软硬件的设计条件。
2.3 安全性和可靠性
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中要积极采取安全防护措施,提高调度管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首先,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涉及众多的线路和设备,需要委派专业人员进行定期的检测和维修,避免风雨雷电等自然灾害以及人为破坏造成的不利影响。其次,调度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的过程中,要采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例如建立防火墙,提高安全防范能力,防止网络病毒或黑客的袭击,保障各项信息数据的安全性,进而提高整个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2.4 发展性和先进性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煤炭调度信息化建设还需要始终坚持发展性和创新性的原则,在实现现有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不断进行完善和发展。在调度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方面,要应用符合高新技术潮流的新型软件和硬件,从而将系统的各项指标提升到领先水平。煤矿调度信息系统可以采用Web开发新技术,利用C#语言、B/S架构、Web Service技术、平台、SQL Server数据库等提高系统的先进性,还可以借助路由设备以及无线技术加强网络管理,实现煤炭调度信息化的创新性建设。
3 煤炭调度信息化建设措施
3.1 明确信息化建设目标
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要将总调度室和相关生产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作为主要的研究目标,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实现更加具有灵活性的报表管理服务,使得煤矿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和联系机制,从而更加直观、系统地对整个煤矿生产过程和经营状况进行掌握和控制,为煤矿企业未来的发展和经营提供可靠、及时的信息资料。
3.2 增强信息化建设意识
我国煤炭行业处于转型发展的特殊时期,煤炭企业要增强调度信息化建设意识。首先,提供充足的资金,为调度信息化建设购置更加先进的煤矿管理设备,引进科学的调度管理技术;其次,煤矿企业要加强人才培养,对煤矿各部门人员进行定期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化他们的信息化意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从而使得自动控制技术逐渐代替劳动强度较大的人工操作,保障煤矿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3.3 构建调度指挥平台
煤炭企业需要构建调度指挥平台,方便管理人员和领导对各基层单位或部门的安全信息、生产业务数据、生产过程数据进行有效的集成和综合利用。煤炭生产业务数据主要指的是自动化办公数据、图纸资料管理数据、综合统计数据、生产计划数据等,因此,煤矿调度需要处理的数据种类丰富,需要先进的硬件设施和完善的功能提供保障,其调度指挥平台中的用户与数据操作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3.4 建立应急指挥系统
由于煤矿事故常发,这样就需要在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中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从而能够在紧急的状况下实施相应的救灾指挥。通过实施事前计划或相应的应急措施,继而将所有的人力以及可能的物力进行调动,在煤矿事故发生之后,能够对事故发生的现场进行有效控制,排查潜在的危险,保护现场人员安全,调动所有的资源和力量使事故对人员以及财产所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对整个煤矿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煤矿企业必须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根据相关的建设原则,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不断完善和发展调度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煤矿生产的自动化控制和管理,推动煤矿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王琰涛,位建峰,刘晨.煤矿安全生产调度的信息化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12(05):94.
[2] 张国君.我国煤矿生产调度系统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技术与市场,2014(12):323-324.
[3] 王建.煤矿调度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
[4] 张萍,杨洪涛.煤炭企业自动化信息化建设的探讨和实践[J].山东煤炭科技,2010(05).
一、引言
景区智能化是旅游产业服务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是实现智慧旅游的核心和基础。随着物联网、云计算、3G/4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及广大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旅游体验需求,结合目前湖南省旅游业正处于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由粗放服务业向集约服务业、由本土服务业向国际服务业的转型升级时期,如何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助推湖南旅游产业在管理、服务、营销等方面的转型升级和创业创新是当前政府部门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旅游景区的智能化是优先需要解决的难题及面临的挑战。为此,我国许多专家和科研院所开展对旅游景区信息化、智能化进行研究。李继峰对旅游景区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内涵、特征、表现形式进行详细的阐述;陆芳欢对安徽省旅游业从“十一五”到“十二五”转换时期信息化发展思路提出自己的看法;韩林提出了基于体验经济下的智慧景区信息化产品创新思路;郭伟等认为我国智慧景区的不足是人才、资金、新技术、机制体制制约引起的,并提出相应对策。党安蓉等探讨了智慧景区的内涵,并设计了智慧景区建设的全面架构。赵耀对湘西州“十二五”期间旅游信息化发展提出了战略目标及相应对策。冯刚等提出以物联网技术之一RFID为中心构建智慧九寨沟景区,解决目前景区内旅游旺季旅客拥挤、车辆调度不畅等问题。根据知网文献查阅,以湖南省智慧型景区为关键词查找的文献为0,说明缺乏针对湖南旅游景区的智能化发展理论研究;在《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信息化专项规划》提出智慧旅游促进旅游产业升级后,把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作为智慧旅游建设工作重点,2012年湖南省政府把张家界、韶山作为智慧景区的试点地区,但与国内旅游强省的景区信息化发展水平相比,湖南省旅游景区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差异明显。因此,开展以智能化为主导的旅游景区信息化研究是实现湖南旅游产业升级、缩小差距、提升景区智能化发展理论的重要途径。
二、旅游景区信息化与智能化内涵及关系
旅游景区信息化发展被认为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景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旅游景区信息化的含义可理解为:在旅游风景区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实现游客、旅行社、酒店管理及信息,其表现形式为游客的统计、管理,旅游景点信息等。旅游景区数字化内涵是借助计算机硬件设备,综合利用网络技术、3S技术、搜索引擎、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实现对景区的基础设施、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游客管理、游客活动进行采集和动态监测,并通过整合这些信息为游客提供服务,为景区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决策,其表现形式为网络预售、电子商务网站、LED显示屏信息、电子门禁系统、综合视频监控系统等;旅游景区智能化内涵是利用物联网技术、3G/4G等移动技术、穿戴技术、虚拟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云存储技术等,实现景区内对人、物、景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定位、管理、跟踪,从而达到智能化导航、导游、导览、导购的目的,其表现形式有:二维码、RFID、实景3D、触摸显示屏、O2O电子商务等。上述三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信息化、数字化是智能化基础,智能化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推进和延伸,数字化是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桥梁和纽带。
三、旅游景区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国外景区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现状
国外许多国家非常重视景区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随着3G/4G、物联网、穿戴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出现,特别对景区智能化建设尤为关注,经过近十年建设,许多国家取得一定的成效。2006年新加坡提出了“智慧立国”旅游计划,围绕各景区实施了智能化数字服务系统:该系统着眼于增加游客在新加坡的旅行体验。游客通过各种渠道如手机、互联网等得到“一站式”服务,利用各种智能终端开展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利用交互式营销平台开展个性化的旅行规划及分享自己的旅行经历。韩国开发了“i Tour Seoul”掌上移动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它能提供定位服务,智能信息服务及丰富的附加服务如推荐旅游路线等。比利时推出基于智能手机的微电子旅游大全“标识都市”项目,让带条码标识的不干胶沾满景区及景区周唯店铺等,智能手机到指定网站下载条码扫描器,能随时随地获取历史文化、购物路线、景区内景点线路导航。2009年英、德开发一款智能导游软件,让游客“亲身”体验被遗忘的历史遗址样貌,规划自己的旅游路线。
(二)国内景区开展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现状。
我国从2004年至2011年开展了“数字景区”示范工程,已有九寨沟、黄山、峨眉山等24个景区实施了数字化试点工作。据有关资料显示,至目前为止全国153家5A级景区已经全部实现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建立了完善的语音导游、电子监控系统和游客服务中心,完善了网上预订和支付系统。2012年随着国家智慧旅游带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大战略的提出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国家旅游局确立了22家全国旅游智慧景区的建设试点单位,经过近几年的建设,许多景区取得一定的成绩。如九寨沟的景区旅游服务资源动态优化配置,实现游客分流智能化管理;黄山的“智慧+服务”模式;北京颐和园智慧景区,现已实现智能游客统计、四季花讯实时更新、实景导览等多个功能等。2015年7月河南省政府与腾讯公司合作准备“互联网+龙门”智慧景区项目建设,实现智能景区4G和WIFI全覆盖,该平台具备互联网+购票、互联网+游园、互联网+管理、互联网+宣传四大功能板块,借助互联网手段,实现微信购票、微信入园、语音导游、在线客服等功能,通过便捷性、趣味性、互动性的改变,为游客带来从入园前到出园后的全流程智慧体验。伴随智慧景区建设,产生一些旅游附加值较高的智慧旅游项目。如支付宝推出国内首个“旅游担保”支付方案,将让消费者旅游消费真正实现“先玩后付”。目前,已有北京、上海、三亚、深圳、杭州、四川等地区近10个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网站支持了支付宝旅游担保交易。
(三)湖南省各景区开展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现状
相对于旅游强省而言,湖南旅游产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开展相对较晚。于2011年湖南省“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利用数字化建设旅游强省的目标。特别是在2012年省政府旅游局确定张家界、韶山作为湖南省智慧景区示范点后,经过前几年数字化建设和近几年智慧景区建设,景区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张家界和湖南国防科技大学合作进行智慧景区建设规划编制。景区现已建成全国首个指纹IC卡身份识别自动化门禁系统,平安技防安全保卫和景区防火监控系统并实现湖南省防火办对接,信息平台,网上售票系统及基于游戏的景区虚拟项目。韶山景区建成了二维码验票门禁系统,部分景点无线WIFI覆盖,网上售票系统。2014年湖南旅游局已完成旅游政务网、旅游监督网、旅游投资网、旅游电商网的整合,并且利用“锦绣潇湘旅游卡”――湖南旅游景区智能电子年票和旅游电商网,为全省旅游企业开通网上销售推广渠道,为广大游客提供旅游在线服务、网上预订、网上支付、智能手机APP等智慧旅游服务。
四、湖南省旅游景区信息化与智能化的不足
虽然湖南省旅游景区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取得一定的成
绩[8],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景区旅游信息不对称
1、旅游经营者对游客需求认知有限。具体表现在目前湖南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方式主要是运用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户外广告、杂志等渠道,而新媒体渠道应用较少,游客被动吸收旅游信息。往往旅游景区及旅行社单一类型的定制性旅游产品,缺乏难以吸引八、九十年代年轻人追求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产品。
2、游客对景区的信息掌握不全面、不及时。具体表现为节假日热点景区游客超载。游客超载不仅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且容易造成景区交通拥堵,诱发安全事故,降低游客游览质量。景区危机信息难以获取。景区对火灾、洪水、极端天气、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瘟疫、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的发生,景区内游客难以及时得到。景区内景点线路不能实时获取和定位。景区内没有构建全覆盖的WIFI或3G/4G网络,在游玩过程中查阅路线和景点信息比较困难。
3、旅游管理者对旅游经营数据掌握不准确。具体表现旅游管理部门对旅游企业(酒店、旅行社、商铺)的服务质量、土特产销售、旅游产品设计的合理性、游客投诉等无法准确、及时获取。湖南旅游管理部门仍然采用传统的投诉途径――电话投诉和部分的网络投诉。
(二)景区旅游信息缺乏整合、协同
湖南景区内信息化建设没有考虑把交通运输、监控、环保、国土资源、销售、气象等涉及到旅游方面的数据进行整合,建立起景区旅游大数据资源平台。张家界作为全国综合旅游改革示范区,目前也只是进行门禁系统、售票系统、监控系统、大型LED显示屏的信息化建设,各系统中之间数据不能共享,更不能进行数据整合。而其他景区信息化建设相对张家界景区而言,其景区内信息化各系统之间共享、整合程度更低。
(三)景区旅游信息建设随意性较大
全国其他旅游强省为推进信息化建设,都相应编制十二五旅游信息化发展规划。通过百度搜索或知网文献查阅,没有找到“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湖南省旅游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规划。除张家界外,湖南其它景区信息化建设缺少系统规划。尤其是智慧景区的建设,湖南省缺乏智慧景区的建设规划和标准,也没有景区信息化建设管理和规划部门。
(四)景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发展滞后
湖南省旅游景区公共信息服务基础设施还是较为薄弱。几乎湖南省所有景区都没有实现WIFI和3G/4G的全覆盖,造成像张家界这样的示范景区即使开通智慧导游,但对游客而言,由于景区内缺乏良好的通讯信号,智能终端设备几乎不能正常使用。湖南省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发展相对滞后。尽管2014年初湖南省曾提出三大终端(移动智能终端、电视终端、PC终端)促进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发展,但从目前景区项目实施效果看,游客基本感觉不到三大终端的使用效果。
五、湖南旅游景区信息化与智能化应对策略
湖南省作为年国民经济总量过万亿,其经济实力进入全国经济十强的强省,且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大省,随着近几年各景区开展的信息化、数字化基础建设,可以说湖南省部分旅游景区信息化与智能化的建设基本具备实施条件,为促进湖南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所占的比例,满足普通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旅游服务需求,提升旅游产业管理、服务、营销的升级,湖南智慧型景区项目推进无疑是较好解决上述需求的途径之一,同时能促进湖南省旅游景区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提升,因此对湖南省智慧型景区的建设及应用提出了一些具体对策,从而引导湖南省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
(一)景区旅游大数据整合
整合景区交通运输、环保、气象、国土资源、人文历史地理资源等涉及到旅游的数据,通过电信、百度、阿里巴巴等主要移动通讯、搜索引擎、电子商务公司合作,建立社会各方面数据和旅游数据相整合的旅游大数据资源,推进旅游的智慧管理、智慧营销、智慧服务升级,从而推动智慧旅游的发展。针对湖南省景区,继续推进潇湘一卡通的升级,重点开发和建设移动旅游信息门户和移动旅游应用服务平台,为景区在途游客提供跨平台、跨网络短彩信服务、APP下载等各类移动终端应用服务,组织开发符合移动信息传播需求的数字旅游内容制作,解决各类旅游资讯、营销广告、多媒体宣传内容、旅游地图等信息载体在手机和智能移动终端的内容组织和展现问题; 如智能导游和微信平台的整合。
(二)景区信息化建设、管理及应用规范化
湖南省旅游局、国土资源局、经信委等各部门联合制定2016-2020湖南省旅游信息发展规划,加快制定智慧景区的标准,覆盖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旅游监管、旅游者权益等旅游各环节和各要素的信息资源标准规范体系。建立以元数据为中心,可统一管理和服务的旅游基础信息资源目录,建设景区旅游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为旅游行业信息资源开发以及产品服务创新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
(三)大力推进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发展,促进景区旅游者、管理者、经营者之间信息互访
景区智能化发展需要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及服务平台的支撑,故湖南省在建设智慧型景区中需优先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其具体表现为:在十三五建设期间,加大景区WIFI无线网络和3G/4G移动网络的全覆盖规划和建设;加强景区内智慧型停车场建设;加强景区内起宣传和导游功能的触摸显示屏布局和建设,在景区集散地(景区入口处、酒店、停车场等)开发景区旅游信息咨询平台(触摸屏);加强景区传感器网络的规划布设,应用传感器网络实现旅游景区大气成分、水资源质量、地质成分、环境噪音等环境指标的实时采集监控,并进行分析及预警;借助地理遥感测绘、监控视频、数字标签等技术,实现对景区动物、植被、景观、文物等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和监控,应用RFID、二维码对景区重点资源进行标计联网,建立景区资源物联网资源库。继续推进“三大终端”服务平台的开发、建设及应用,针对PC终端平台,在大型网站京东、天猫、百度、腾讯、淘宝、去哪儿、新浪等开设“湖南旅游旗舰馆”或“湖南旅游专区”,满足消费者在PC终端应用中对湖南旅游资讯的查询、了解和购买需求;针对移动智能终端平台,开发湖南旅游公共微信项目,为经营者和游客提供旅游业务服务和用户互动体验;针对电视终端平台,开发云电视旅游平台及湖南旅游资讯频道。建立景区运行监测指挥调度中心,实现对景区人流量、景区周边道路、景区恶劣天气实时监控、和预警。
(四)以智慧景区为中心,带动智慧型旅游企业和智慧城市发展
以景区智慧化要求激发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应用和创新,推进旅游企业线上和线下融合发展,为线上游客提供旅游资讯、预订等多样化、个性化服务,为线下企业和管理部门提供旅游服务信息共享资源的整合及协同,推进企业在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企业资源管理等信息化系统实现智能化管理和经营,全面提升旅游企业管理效率、服务水平和盈利能力。湖南省应以华天国旅、省中青旅、省国旅等星级旅行社和华天、通程、喜来登等星级饭店作为智慧型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点,着力培养像携程、同程、艺龙等新兴的旅游信息化企业。以智慧景区发展要求刺激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发展,如在省旅游集散地(高铁站、高速公路服务站、机场等)、城市人流聚集区(大型商场、酒店等)建设“湖南旅游公共信息”查询平台(触摸屏)。围绕智慧景区发展要求,大力推进智慧城市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如为推动智慧景区发展,全省拟建或在建了统一旅游管理部门办公、业务流程无纸化的OA系统和省旅游资讯网、旅游国际推广平台、省旅游监管网等网站。以智慧景区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基础数据库建设,推进交通、气象、公安、民航等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
【关键词】医药物流 现状 发展 前景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348-01
一、医药物流的概念
物流是近二十年才从国外引进我国,对于我们来说,它是陌生的,是先进的。可以说物流业在我国正处于发展初期。各企业,地区都在研究着它。
医药物流对于我们来说是更新的词汇。医药物流就是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对医药(主要指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采购、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等诸环节进行有效集成和整合,实现医药流通的高效率和高效益。
对于我国来说,医药物流正处于起步的阶段。
二、医药物流的现状
在讨论医药物流的现状之前,我们先浅谈下目前我国我国物流企业状况。
目前我国在东部地区已经形成了以沿海大城市群为中心的4大区域性物流圈格局。以北京、天津、沈阳、大连和青岛为中心的环渤海物流圈;以上海、南京、杭州和宁波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物流圈;以厦门和福州为中心的环台湾海峡物流圈;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目前我国物流企业的状况可归纳为“小,少,弱,散”即:经营规模小;市场份额少,服务功能少,高素质人才少;竞争能力弱,融资能力弱;货源结构单一且不稳定,网络分散,经营秩序不规范。
医药企业的产品不同于其他的商品,它是一类特殊的商品。它的假冒伪劣是非常有害于社会的。假冒伪劣药品不仅会带来各方经济上的损失,还可能造成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甚至生命危险。因此国家为确保药品安全,对药品的生产和流通分别有GMP和GSP的规定,对药品供应链进行全程质量跟踪。
目前我国医药物流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1、药品缺乏统一标准编码,物流信息系统严重滞后,影响药品质量监管。
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我国目前药品编码尚未实现标准化,各个领域分别制订了自己的物流编码,医药生产企业、商业批发企业生产、销售的药品没有一个合法的惟一的识别标志。其结果是不同领域之间情报不能传递,妨碍了系统物流管理的有效实施,造成信息处理和流通效率低下。没有统一的标识编码,无法尽快确定某一药品的身份,在一些药店、医院经常碰到的买真退假,为假药、劣药查处带来极大的困难。
2、医药物流政策法制环境有待改进
我国的医药物流发展的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制订滞后,跟不上医药物流发展的步伐。GSP、GMP及其“实施细则”有关条款的设置应该与企业规模、活动类型、生产经营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程度相吻合,与企业所承担的权利和义务相一致。
3、药品批发企业多而小,储存、运输中药品质量难以保证
目前全国有12000家左右的医药生产及批发企业中,年销售不足1000万元的小规模企业占了78.5%以上,由于物流量小,多数药品采取邮寄、铁路托运,周期长,运输环境、条件差,药品损坏、变质、污染严重。一项研究数据表明,流通企业中不合格药品中17.03%是在药品运输、搬运过程中造成的。
4、缺乏运作经验丰富的大型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
目前尽管一些大型的物流企业看好医药物流市场,如中邮物流,邦达物流等少数可以提供综合的医药物流服务,但大部分医药物流服务都是由医药企业所属物流公司承担的,服务功能单一,服务水平偏低,运输和仓储等传统性业务还占相当大的比重。
三、医药物流的发展前景
我国的物流水平正处于起飞的状态,对于我国来说医药物流市场潜力巨大。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公众对药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对药品供应的要求也会逐渐多样化。我国的药品市场在过去10年中已经增长了3倍,预计2012年药品市场价值将达到800亿美元,2020年将达到1200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药品市场。
随着国内医药物流企业的不断发展,我们也正面临日益激烈的跨国竞争。过去,我国一直限制外资进入国内医药流通领域,医药流通企业普遍缺乏与外资企业竞争的能力和准备,在资本规模、经营方式、管理水平、营销经验等方面都无法与跨国大企业相比。从2003年起,跨国医药物流企业开始进入国内市场。2004年底,我国向外资全面放开医药分销业务,医药物流领域成为国际资本竞争的舞台。目前,已经有少数资本雄厚、营销策略先进、物流运作模式成熟的跨国医药物流企业进入国内市场,未来还会有更多的跨国企业进入,国内医药物流企业面临的竞争形势将会更加严峻。
要想真正地使我国的医药物流稳定地发展,必须要有着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自身的壮大发展。我国的政体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样在医药物流这一方面,先阶段必须要采取国家干预,制定政策来扶持。我国可以在完善医药物流产业政策,积极推进传统医药企业转型;作好医药物流中心总体规划;加强部门间政策协调,抑制地方保护主义;加快医药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提升医药监管能力,严格医药市场监管;这几方面人手。
对于医药企业来说,首先要根据自身企业的现状来决定物流方面在企业中的地位,考虑物流成本,考虑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实力,综合市场来看,该采取怎样的物流模式提升企业的利润。其次,要关注医药经济这一行业的动向,掌握最新消息,抢占先机赢取机会,当然要迎合国家的政策,规范生产,重要的是树立起自己的品牌(这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是认品牌的,只有建立企业自己的品牌之后才会有长远的利益)。最后,是技术的引进和创新。像最近研究的R F I D技术在医药物流中的应用,R F I D这一技术主要是为了有效提供医药产品在供应链中的质量控制问题。也只有在技术创新之后才能在日益激烈的跨国竞争之中站稳,长远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李俊.浅析我国医药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28)
[2]卜一珊 运用现代物流管理方法构建医疗机构药品物流系统2001
[3]詹学锋.龚时薇 对我国医药物流管理发展的几点思考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