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食品工业的作用范文

食品工业的作用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2: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食品工业的作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食品工业的作用

篇1

一、食品工业在新阶段农民增收中的作用

从产业关联特征来看,食品工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主要通过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扩大农村就业等途径来实现。

1、发展食品工业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

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推动力来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食品加工企业约占40%)。在农产品短缺时期,食品工业是跟着农业走,“农业生产什么,食品工业就加工什么”。在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这种关系就得倒过来,变成农业跟着食品工业走,“食品工业需要加工什么,农业就提供什么”。即从产业链的角度看,位于上游的农业,按照加工食品的需求,向位于中游的食品工业提供加工原料,生产出来的食品经过下游的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供应给广大的消费者。在这种食物产供销体系中,食品工业处于核心地位,它发展越快,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就越大。因此,发展食品工业,将有利于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单一、产品单一的传统格局,扩大用于加工的优质、专用农产品比例,提高产品质量,为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2、发展食品工业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必由之路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农产品如以初级产品的形式出售,其价格终究不会很高,而经过加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每深入加工转化一次都比初级产品的价格高出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根据有关测算,一吨玉米按原粮出售价格只有1100元左右,加工成淀粉后价格就提高到1800元,加工成葡萄糖后上升到4000元,进一步加工成赖氨酸还可以攀升到4.2万元。可见,通过发展食品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产品加工和转化增值,是提高农业经营效益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发展食品工业,也是促进食物资源有效利用和综合开发的必由之路。由于运输、加工和储藏跟不上,我国农产品每年出现的损耗触目惊心。如粮食损耗至少为10%,果蔬损耗约为20%左右。如果我们食品加工业搞上去了,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损耗,有利于缓解我国资源紧缺的矛盾,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3、发展食品工业是扩大农民就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

食品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就业吸纳能力大的特点。在美国,目前农业劳动力虽然只有200万人,但是食品工业的从业人员却高达1100万人,相当于前者的5倍。在日本,1990年农业和食品工业的就业人口分别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6.5%和11.7%,后者是前者的两倍。反观我国,农业劳动力大约有3亿多,食品工业的从业人员却只有1000多万人。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是我国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也与食品工业发展滞后,就业容量有限相关。在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不宽的情况下,发展食品工业,并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具有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和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双重功效。

二、加强食品工业与农业的联系和互动

食品工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并不是自动形成的,它有赖于在食品工业与农业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和互动。我国粮食、油料、水果、蔬菜、肉类、蛋类、水产品总产量均名列世界第一,但食品工业却明显滞后。这种状况反映出我国食品工业和农业发展是不协调的。因此,必须从产业链的关系出发,加强食品工业与农业的联系和协调发展。主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按照食品工业的要求发展专用、优质农产品

我国农产品生产和食品工业之间常常处于矛盾状态:一方面是生产出来的不少农产品卖不出去,大量积压;另一方面是食品工业需要的很多加工原料却要靠进口来满足。改变这种状况的有效途径,就是改变“优质农产品鲜食,劣质农产品加工”和“生产什么,加工什么”的观念,从市场需求出发,安排食品工业加工的对象和规模,逐步向“加工什么,生产什么”的思维转变。根据这种思路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就可以保证农产品品种的专用化和优质化,满足食品工业对加工原料的要求,实现农产品种植业与食品工业的对接。

2、建立专用农产品原料基地

食品工业作为现代工业部门,对应的是规模化生产和大批量的原料需求。而在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部门,仍处于分散经营和零散供应的状态。解决规模生产对大批量原料需求和小农户零散供应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建立农产品原料基地,按照食品加工的标准和要求,进行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使之成为食品加工企业的“第一车间”。在食品工业发达的国家,每一种加工食品都有相应的专用和固定的原料基地。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苹果、番茄基地,佛罗里达州的柑橘基地等。目前,我国农业部已制定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并把加工专用的农产品列入其中。这些加工专用农产品原料基地的建成,将对食品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积极探索食品工业企业与农户联接模式

目前,我国食品工业与农业种养业之间脱节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民和食品工业加工企业之间没有形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和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农民的利益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尽管很多食品加工企业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和农民建立联系,但由于这种产业链条上各主体的利益的不一致,市场一有风吹草动,首先受损的是处于弱势的农民,进而影响食品工业的原料供应和整个产业的发展。为此,要以产品结构调整和原料基地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通过“公司+协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农民入股等方式,使食品加工企业和农户形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和利益共同体,把食品加工企业和农民之间松散的买卖关系,变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建立稳定的产、加、销产业链。

4、把食品工业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

当前,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正在逐步走向纵深,调整的难度越来越大。调整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市场。对于广大的农产品生产者来说,食品加工企业就是他们的市场。因此,只有把食品工业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处理好了,才能有利于下一阶段的农业结构调整。从国内来看,凡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农产品就能顺畅进入加工流通领域,农业结构就调整得好,农民收入也就增长较快。从国外看也是如此,食品工业越是发达的国家,农业结构也就越合理。因此,要把食品工业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农业种、养业结构的调整,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适合加工需要的优质原料,提高食品质量和促进品种多样化;另一方面通过食品工业发展,促进专用、优质农产品的销售,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三、加快食品工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建议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即我国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对任何一个国家的食品工业和农业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因为这个阶段往往是消费结构变化加快,食品工业迅速上升的时期。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快发展食品工业,更大幅度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

1、从战略的高度重视食品工业的发展

食品工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综观世界,没有一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工业是不发达的。国家越发达,越把食品工业作为重大战略来抓。要把食品工业摆在和农业一样的重要位置,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来看待,把原料生产、食品加工和市场销售紧密结合起来,构建新的食品工业,统筹规划食品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和协调。各级政府部门应该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到食品工业发展对促进农民增收,缓解“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大对食品工业的支持力度。要系统制定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措施,落实相关优惠政策,通过税收、贴息、补贴等多种形式,支持加工企业开展农产品资源的综合利用,促进农业生物资源的再使用和可循环,促进可持续发展。

2、加强对食品工业发展的指导和宏观调控

食品工业涉及到多部门、多行业,具有产业链长、行业跨度大的特点。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宏观协调,食品工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为此,要按照农业―――食品工业―――营销业和餐饮业产业链的关联性要求,突破现有各自为政、分割管理的体制,加强对食品工业和关联产业的指导与协调,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形成部门之间各负其责、分工协作的互动工作机制,共同推动我国食品工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要加快建立食品工业高效的信息集成系统和便捷的信息沟通渠道,充分发挥信息的引导作用,有效促进食品工业行业及企业的健康发展。

3、积极推进科技进步与体制创新

加快食品工业发展,要求提高食品工业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档次,使食品工业发展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基础上。要加快推进能够推动食品工业结构升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加工及转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要采取多种形式,推进食品工业高技术成果产业化。深化食品工业科技体制改革,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增加对食品工业加工科技发展的投入,积极支持一批重大技术开发项目和应用基础研究。

4、支持和培育食品企业集团,实行规模化生产和现代企业化经营

要引入市场机制,着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积极推行企业股份制改造,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对现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发展的扶持,加快规模经济发展的步伐,采取破产、兼并和资产重组等多种形式,培育一批农工贸一体化、产品科技含量高、具有市场优势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品开发能力。对部分适宜分散经营、劳动密集的食品工业行业,要根据行业发展特点,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发展特色食品,增加劳动力就业机会。

5、加快中西部地区食品工业的发展,促进食品工业区域布局的合理化

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可食资源,具有发展食品工业的资源优势和产业比较优势。应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在中西部地区建设若干具有较大规模的食品深加工示范项目,培育名牌产品和特色产品,使中西部地区在粮食、乳品、果蔬及特色资源的深加工等方面实现突破。利用东部地区人才、科技、设备、资金、管理及市场影响等方面的优势,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建立食品加工企业,充分挖掘中西部地区食品资源的潜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使中西部地区食品工业跃上一个新台阶,形成东中西合理的食品工业区域布局。

6、健全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确保食品安全

篇2

1.1蚕卵及幼虫

蚕卵中含有蛋白质、粗脂肪、还原糖、维生素及辅酶等活性物质,其氨基酸组成与桑叶大体相同。以蚕卵为原料研制的胚胎素可治疗妇科疾病[5]。蚕幼虫体内也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其中,甘氨酸、丙氨酸、丝氨酸和酪氨酸的含量占总量的43%,苯丙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的含量较低,仅占氨基酸总量的6%左右。全蚕粉是比较成功的上市产品,营养价值高,且具有降血糖功效[6],以蚕蛋白质为来源开发抗菌肽是活性肽研究的热点领域。抗菌蛋白和抗菌肽能直接杀灭细菌及其他致病病原体,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食品加工中仍能保持良好的活性,被公认为最有应用前景的防腐剂和保健剂。在番茄汁加工中应用新疆家蚕抗菌肽可降低番茄汁的杀菌强度,提高产品品质[7]。家蚕瘫痪肽(paralyticpeptide)由2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是一种具有生长拦截、麻痹和促进浆细胞扩张等功能的生物活性肽。向幼虫中注射家蚕瘫痪肽,能快速产生强烈的麻痹作用[8]。Kazunori[9]等研究发现,该类瘫痪肽(paralyticpeptide)三级结构的差异对浆细胞扩张活性影响较小,但可以引起生长阻滞活性不同。神经肽是一种能够调节多种动态平衡和指导激素、神经或神经递质发挥作用的生物活性肽。Yukihiro等制备抑制家蚕产生滞育激素的抗体,通过免疫细胞化学反应,将抗原定位在家蚕的中枢神经系统中,在神经中枢和脑中可以观察到免疫反应的胞体。滞育性幼虫的神经节神经细胞能够释放神经肽(FXPRLamide),使免疫反应显著性降低。脑,胸及腹腔分泌的神经肽可能作为神经递质或者神经节[10]。Hirotoshi[11]等应用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在家蚕中cDNA克隆甲壳动物高血糖激素家族肽(CHH),然后从扩增产物中分离出一种cDNA,命名为BmCHHL,该产物有110个氨基酸的开放式阅读框架。序列分析表明这种肽含有72个氨基酸,并在羧基端酰胺化。BmCHHL序列与CHH家族非常相似,在5龄第4d幼虫的5或6个大脑细胞半球的正面可检测到BmCHHL的表达。家蚕肽(Bombyxin)是一种与胰岛素相关的肽,对碳水化合物代谢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淋巴海藻糖是昆虫碳水化合物的一种贮存形式。向颈扎节幼虫注射家蚕肽,可以提高肠和肌肉中海藻酶的活性,并通过促进水解淋巴海藻糖成为葡萄糖,降低淋巴糖、海藻糖的浓度。此外,家蚕肽还可降低脂肪组织中的葡萄糖含量,同时提高组织中活性糖原磷酸氧化酶的百分比,降低家蚕幼虫中存储的主要碳水化合物的数量。尽管家蚕肽能够像胰岛素一样控制碳水化合物代谢,但是其在昆虫体内发挥的生理功能与胰岛素在哺乳动物体内的生理功能不相同,有待进一步研究[12]。

1.2蚕蛹

蚕蛹是缫丝工业的主要副产品,营养丰富,但是丢弃量较大[13]。干蚕蛹蛋白质含量为45%~50%,脱脂蚕蛹的蛋白质含量高达77%。蚕蛹蛋白含18种氨基酸,并且富含核黄素、尼克酸、锌、铁、铜等[14]。蚕蛹中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在40%以上,且氨基酸组成均匀,被称为“优质的昆虫食品”[4,15-16]。从蚕蛹中提取蛋白质并对所得蛋白质和水解氨基酸加以利用已经成为食品、医药等领域的研究热点。蚕蛹蛋白粉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或者营养强化剂,应用于口服液、饮料、蚕蛹精油、饼干、罐头、奶、酒、蚕蛹补酒、米糊等,也可作为饲料蛋白,其蛋白质含量高于国产和进口的鱼粉。陕西紫阳县蚕蛹中硒的含量为普通蚕蛹硒含量的215倍,富硒蚕蛹氨基酸在0.5、1.5、2.5μmol•L-1硒浓度下能显著性抑制肝癌细胞(SMMC-7721)生长,诱导SMMC-7721细胞凋亡[13]。蚕蛹复合氨基酸具有促进蛋白质合成、增进造血等功能,可用于治疗恶性肿瘤、慢性消耗性疾病引起的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免疫功能低下等病症。以蚕蛹复合氨基酸为主要原料研制而成的中药舒乐康胶囊等,均已正式投产[17]。周菊香等[18]研究表明,蚕蛹多肽对高胆固醇患者有明显的降低血清胆固醇作用,对胆固醇正常者无明显影响;同时能提高SOD酶活性并具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酶膜耦合法分离制备的蚕蛹生物活性肽可促进生物体丙酮酸的生成,对糖的正常代谢起到积极作用[19]。洪奇华等将蚕蛹蛋白酶解肽添加于断乳仔猪日粮中,表明蚕蛹蛋白酶解肽能明显提高断奶仔猪日增重,降低料重比和腹泻率,可以提高断奶后仔猪血清碱性磷酸酶和血清铁含量,显著提高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并降低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隐窝深度,显著提高空肠黏膜蔗糖酶和麦芽糖酶活性[20]。许玉澄等从家蚕蛹血淋巴中分离到一种活性肽,该活性肽能明显抑制S180荷瘤小鼠瘤重,但对外周血白细胞数无影响。病理切片显示,注射活性肽S180荷瘤小鼠癌瘤组织大面积坏死,艾氏腹水瘤(EAC)腹水生成量减少[21]。本实验室以陕西安康百瑞丝绸有限公司的蚕蛹为原料,优化蚕蛹蛋白的提取工艺,采用碱性蛋白酶、风味蛋白酶、复合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胰蛋白酶水解蚕蛹蛋白,以水解度和清除DPPH•能力为指标对酶解过程进行分析,并研究了水解产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对蚕蛹蛋白具有较好的水解效果,其水解产物有较高抗氧化活性,对DPP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羟自由基(•OH)都具有较强的清除能力[4]。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比较单酶和复合酶水解效率并探究酶解多肽的其他活性,如抑菌、降糖、降压、抗病毒等,制备高纯度活性多肽。应用食品毒理学和营养学原理,筛选非营养型甜味剂、酸味剂等添加剂,优化蚕蛹氨基酸口服液制备工艺,构建动物模型,深入研究该产品的安全性、营养价值以及功能性成分的作用机理,为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1.3蚕蛾

早在唐宋时期,蚕蛾就被视为皇室的珍贵补品,有“神虫国宝”之称。蚕蛾体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激素、细胞色素C、维生素B2等成分,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和调节人体机能的作用[22]。蚕蛾蛋白是一种氨基酸组成较齐全、必需氨基酸比例较高的纯天然动物性蛋白质。迄今,我国已经开发出了一系列蚕蛾食品,如复合雄蚕蛾荔枝汁运动饮料[23]、雄蚕蛾醋[22]、蚕蛾软罐头[24]等。以蚕蛾为原料开发出的药品有“延生护宝液”、“九如天宝液”、“艳天阳”维力康胶囊[25]和“龙蛾丸”强精补药等。桑蚕雄蛾酒具有滋补壮阳的功效,并且安全性较高[26]。功能性成分测试结果表明,雄蚕蛾酒(雄蚕圣酒)和蚕粉复合物(雪蚕胶囊)氨基酸含量分别为577.10mg/L和537.10mg/L,必需氨基酸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41.96%和43.28%,符合联合国FAO/WHO提供蛋白模式值和天然绿色保健食品及特殊营养食品的国际质量标准[27]。

2蚕丝蛋白资源的研究应用

蚕丝由丝素、丝胶、丝蜡、糖、色素以及无机物组成,是高级的传统纺织原料,被誉为“纤维皇后”。我国生丝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5%[29]。丝素、丝胶是蚕丝的主要蛋白质,分别占蚕丝蛋白总重量的70%~80%和20%~30%。蚕丝内层为丝素蛋白(silkfibroin),外层被丝胶蛋白(sericin)包覆[30]。丝胶是球状蛋白质,水溶性较好。丝素是纤维状蛋白质,难溶于水。蚕丝中的主要氨基酸为甘氨酸、丙氨酸、丝氨酸和酪氨酸等,约占蚕丝氨基酸总量的85%。

2.1丝胶蛋白

丝胶蛋白中含羟基、羧基、氨基等极性基团的氨基酸约占氨基酸总量的70%,必需氨基酸含量高达17%以上。丝胶蛋白能够促进Zn、Fe、Ca、Mg等的吸收,其中丝氨酸和苏氨酸可以与微量元素(如铜和铁)络合,抑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具有抗氧化功能[30],可以防止紫外线损伤和抑制肿瘤增殖[31]。丝胶和丝胶肽具有冷冻保护作用,可防止食品、组织和细胞冷冻变性或者用于研制抗冻生物材料[32]。丝胶肽也可作为食品添加剂,如丝胶水解液作为话梅的浸渍调味液和冰冻糕点的良好成形剂等[33]。丝胶蛋白具有生物降解性,是良好的伤口愈合剂[34]和药物缓释材料[35]。丝胶及其水解物有助于胰岛细胞繁殖[36],能有效降低Ⅱ型糖尿病大鼠血糖,预防糖尿病神经病变;改善大鼠的生精功能[37-39]。此外,丝胶蛋白还具有解酒保肝功能[40]。丝胶及其水解物在化妆品行业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胡桂燕等探究了丝胶蛋白液的护肤功能,并研制对紫外线具有吸收作用的丝胶美白防晒乳[41-42]。

2.2丝素蛋白

丝素蛋白由18种氨基酸组成,其中85%左右为甘氨酸、丙氨酸、丝氨酸和酪氨酸,其特征氨基酸带有氨基(-NH2)和羧基(-COOH),具有两性电解质的性质。丝素蛋白的构象以稳定的反平行β-折叠构象为基础,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如柔韧性和抗拉伸强度)、理化性质(如透气透湿性、缓释性)和良好的生物相溶性和生物降解性,已应用于人工皮肤等仿生材料、酶的固定材料、生物传感器材料、组织工程材料[43]等方面。丝素蛋白具有防治高血压[44]、抗基因毒性[45]等多种药理作用。FENGJUANZHOU等通过碱性蛋白酶水解并分离纯化制备具有抗ACE活性的丝素多肽,并通过高效液相-电喷雾串联质谱测定有效结构为Gly-Tyr[46]。柞蚕丝素粉与鸟氨酸的混合物能明显降低小鼠的肝体比和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的浓度,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浓度,可有效预防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47]。丝素蛋白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含有丝素蛋白粉和丝肽的食品添加剂不仅能部分补充氨基酸,还能促进Zn、Fe、Mg、Ca等矿质元素的吸收。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丝肽功能性饮料[48]、丝肽口嚼片,丝素果糖、果冻、饼干和酱油等[49]。丝素具有良好的起泡性、乳化性和凝胶性,将丝素添加到蛋糕中,可以产生较小且较均匀的气孔,增强蛋糕感官品质和商品价值[50]。丝素蛋白与人体皮肤具有良好的亲和性,有助于调节水分,防止太阳辐射。李莉将丝素肽与中草药复配研制的洗发香波,具有明显的去屑止痒功效[51]。丝素蛋白也是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材料,目前主要的开发研究方向有丝素蛋白棉/毛织物面料、生态合纤织物面料和生态复合面料等[29]。

3蚕蛋白类激素与酶的研究应用

蚕的生长发育受到多种激素和酶的调控,各种激素和酶的生理功能不同,具有潜在的开发价值或用途。

3.1激素

蚕属于全变态昆虫,是鳞翅目昆虫的代表生物,在昆虫的进化、生长发育和害虫防治等研究领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蚕的蜕皮由促前胸腺激素(prothoracotroPichormone,PTTH)、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共同组成的内分泌调节系统控制。促前胸腺激素,又称脑激素,属蛋白或肽类化合物,具有活化咽侧体及前胸腺的功能,对卵巢的发育及昆虫的滞育也有控制作用[52]。滞育激素是一种神经肽激素,从咽下神经处分离得到,可诱导蚕胚胎滞育。家蚕滞育激素的生物反应核心是C端五肽酰胺,最大可诱导11%滞育卵。大约70%滞育卵的生物反应在C端六肽酰胺处表达,该处ED50值比母体分子的高1000倍。肽链的N端串行伸长引起Arg9-Gly10和Thr1-Asp2两处ED50值显著降低。N端母体分子或片断的中部有一些重复序列,删除这些序列能够增加分子的ED50值,但是对生物反应没有影响。因此,N端区域和重复序列是互补结构[53],共同调节滞育激素。Okitsugu[54]研究了家蚕滞育激素的结构、基因表达和功能。滞育激素的信息激素合成肽(DH-PBAN)基因由6个外显子和5个内含子组成,在咽下的12个神经分泌细胞中表达。25℃下,可促进后代的早期滞育,引起生活周期5个不同阶段DH-PBANmRNA含量增加,15℃下可诱导蜕裂成熟期基因表达。DH-PBAN基因能够刺激各个发育卵中海藻多糖酶活性。体内和体外实验表明,DH明显诱导发育卵中海藻糖酶的表达,温度是导致滞育诱导的先决条件,且Ca2+依赖蛋白激酶不可或缺。桂仲争等发现全蚕粉中含有甲状腺激素类似物-T3(L-3,5,3’-三碘甲腺原氨酸),可抑制小肠粘膜麦芽糖苷酶活性,具有显著的降血糖效果[55]。

3.2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在食品和化妆品工业中具有广泛用途。KohjiYamamoto等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cDNA编码家蚕含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通过酵母菌扩大培养,并分离纯化所得的MnSOD可促进超氧化物阴离子还原反应。在4℃,pH4~11条件下放置24h和pH6.8,低于50℃条件下放置30min,该酶的残余活性均大于原活性的75%[56]。溶茧酶是蚕蛾在羽化过程中分泌的一种酶,具有软化和溶解茧的作用。溶茧酶对多种蛋白质(纤维蛋白、丝胶、明胶蛋白等)具有水解活性,基本性质与胰蛋白酶相似,对精氨酸和赖氨酸类具有特殊活性。溶茧酶具有强烈的纤溶酶活力,可用于水解蚕丝制备生物活性多肽,研制新型治疗血栓疾病的药物以及裂解丝素开发纯天然无副作用的新型化妆品[57]。

4蚕蛋白质资源的安全性

目前,有关蚕蛋白质资源安全性的研究较少。Jun等[15]系统地评价了柞蚕(Antheraeapernyi)蛹蛋白的安全性。急性毒性实验显示,小鼠对蚕蛹蛋白的最大耐受剂量>15.0g/kg体重,根据急性毒性实验的分类标准,表明蚕蛹蛋白没有毒性;Ames实验、小鼠骨髓微核实验和致畸实验结果阴性,表明蚕蛹蛋白没有诱变毒性;30d喂养实验显示:按照0.30、0.75、1.50g(/kg•d)的剂量给药30d,小鼠未出现死亡或者血液、临床化学和组织病理学等异常临床表现,小鼠在体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功能上没有显著差别。对于小鼠,蚕蛹蛋白的最大安全剂量为1.50g/(kg•d)。

篇3

变性淀粉在新鲜面条中的应用研究证明,加入面粉量1%的酯化糯玉米淀粉或羟丙基玉米淀粉,可降低淀粉的回升程度,使放置贮藏后的湿面仍具有较柔软的口感,面条的品质、溶出率等都可得到改善。因变性淀粉的亲水性比小麦淀粉大,易吸水膨胀,能与面筋蛋白、小麦淀粉相互结合形成均匀致密的网络结构,但加入量过大对面团会有不利的影响。在油炸方便面中,一般面粉中马铃薯联淀粉醋酸酯或木薯交联淀粉醋酸酯用量为10%~15%,使用高黏度的交联淀粉醋酸酯可以提高成品面条的强度和复水性,耐泡而不糊汤;生产中可降低断条率,提高成品率;另外,还可以降低油炸方便面油耗2%~4%。

2.在焙烤食品中的应用

阻抗淀粉的膳食纤维含量大于40%,而且耐热性能高,吸水能力仅为1.4g/g(水/淀粉),颗粒细小,适用于中等含水量的焙烤食品、低含水量的谷物制品和休闲食品中。在华夫饼干、发面饼干和曲奇饼干中,能产生酥脆的质构、优良的色泽和较好的口感。在面制食品中,也能增加制品的坚实性和耐煮性。薄脆饼干、米果等产品要求淀粉具有一定的膨胀性。预糊化淀粉是这类产品的原料,要优于添加普通淀粉。原因在于用预糊化淀粉制成的混合料坯中的部分淀粉已经吸水,当烘烤时大量的水冻淀粉颗粒会泡出来,从而造成膨胀。相反,如使用普通淀粉,烘烤时才开始吸水,这样便不易达到松脆的目的。有时为了达到更佳的效果,还使用变性的预糊化淀粉。

3.在甜食中的应用

在冰激凌中使用变性淀粉可代替部分脂肪,提高结合水量并有稳定气泡作用,使产品具有类似脂肪的组织结构,降低生产成本。这种变性淀粉主要是淀粉基脂肪替代品。果冻的特点是具有很好的透明性,同时要求其组分经加热溶化,冷却后便能形成很好的凝胶。实践中,使用羟丙基交联淀粉取代25%卡拉胶制作果冻,能很好地满足这一需求。一般来讲,变性淀粉在92℃的温度条件下蒸煮15min便可达到最佳的膨胀度,而在140℃条件下只需加热4s~20s。但在均质处理阶段中的加工剪切速率对淀粉浆最终黏度的影响很大。若在淀粉膨胀前进行均质,由于未发生糊化的淀粉颗粒能抵御高的剪切力,其组织不会受到破坏。如果在淀粉糊化后才进行均质,所用淀粉必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以避免出现过多膨胀淀粉颗粒破坏的情况。变性木薯淀粉和糯玉米淀粉能够为乳制甜食提供优异的奶油状组织、中性的口味及较长的保质期,使其在加工中具有高剪切稳定性,淀粉用量可减少5%~10%,使产品的黏稠度不受加热的影响。同时由于不会与乳蛋白反应,能避免UHT设备产生污垢,因而可延长生产时间。

4.在冷冻食品中的应用

在大多数冷冻食品中,淀粉的作用是增稠、改善质地、抗老化和提高感官质量。汤圆经冷冻后皮易裂,更不能反复冷冻融化,因此可以在制作汤圆的糯米粉中添加5%左右的醚化淀粉,起黏结和保湿作用,从而避免皮的破裂和淀粉回生,减少蒸煮时汤内的固形物量。

5.在微波食品中的应用

淀粉是微波食品中十分重要的配料,起增稠和稳定作用,并且可以控制水分在食品内部的迁移,改善食品的质构和口感。作为涂层的淀粉可以控制微波加热过程水分的蒸发,提高食物表皮的脆性。最近研发出一种新的淀粉产品———颗粒冷水溶胀溶粉,这种淀粉与传统的预糊化淀粉相比较,具有很多独特的优点,可以作冷冻微波食品的配料。首先,这种淀粉具有较高的黏度和黏度稳定性,高黏度使得淀粉用量减少7%~10%,而淀粉用量的降低可以减少风味物质的吸收或被掩盖,减少盐和香料组成的用量;其次,这种淀粉能够在冷水中调成糊,并且达到较高的黏度,缩短调理时间;第三,这种淀粉具有优异的冻融稳定性和微波加热适应性,在微波加热过程中的持水性仍然较好,能够改善食物的质构和口感,使之外观细腻而有光泽。研究表明,减少微波蛋糕配方中的水分含量可以避免面团的表面坍陷、增大蛋糕体积。速溶淀粉或预糊化淀粉将起到很大作用,因为它们结合水的能力比较强,使小麦淀粉结合的水量减少。

6.在饮料中的应用

亲脂性淀粉能赋予乳浊液稳定性,用以代替阿拉伯胶在香精乳浊液和饮料乳浊液中应用,如橘子汁饮料、可乐饮料和冷冻果汁饮料等。这种淀粉能够提供多种优于传统胶囊剂的好处,例如与阿拉伯胶相比,它在冷水中的分散能力较佳,能减少高达25%的胶囊剂用量,并且用于形成乳化液的能耗也较少,可以节省生产成本。酸奶是以牛奶或奶粉分散在水中,加乳酸菌发酵而成的。无论是制作凝固型酸奶还是饮料型酸奶,都要加入稳定剂,以增加酸奶的黏稠性、改善其质地和口感、防止内容物脱水收缩和乳清的分离。所用变性淀粉要具有抵抗酸性环境和杀菌时温度的影响的能力,同时黏稠性要好,不易回生。用交联酯化或醚化淀粉比较合适。

篇4

关键词:施工企业;文化品牌;竞争力;品牌建设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brand becom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of brand competitiveness has not to be ignored. In the global environment of modern enterprise's core competitive ability, have been more and more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brand contact together,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no exception, therefor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culture brand.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ultural brand construction for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important role, and puts forward the cultural brand construction measures.

Keyword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ulture brand; Competitiveness; Brand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 [F2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品牌文化

品牌文化(Brand Culture),指通过赋予品牌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建立鲜明的品牌定位,并充分利用各种强有效的内外部传播途径形成消费者对品牌在精神上的高度认同,创造品牌信仰,最终形成强烈的品牌忠诚。拥有品牌忠诚就可以赢得顾客忠诚,赢得稳定的市场,大大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为品牌战略的成功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文化品牌建设对提高竞争力的作用

(一)品牌建设是建筑企业面临各种挑战的迫切需要

品牌战略是建筑企业面临各种挑战的迫切需要品牌战略是建筑企业面临各种挑战的迫切需要。近年来,随着全国资质就位工作的深入和全国工程建设行业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在资质、质量、安全、诚信和人力资源等方面,都对建筑企业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一旦出现质量、安全事故,或拖欠工资等有失诚信的问题,企业将被公示和严厉处罚,甚至被清退出当地市场。同时,WTO给予中国建筑业的过渡期已过去,全面开放的时期已经来临,这就表明我们除了与国内企业竞争外,还要与外来的“狼”一起争夺建筑业务。而与外企相比,我们许多建筑企业在人力、财力、科技力、法则力和文化理念力等综合资源能力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种种挑战面前,我们只有抓紧实施品牌战略,才能尽快练好内功,增强实力,缩短差距,使企业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品牌建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使企业的文化品位成为市场认同的重要标准。有的工程项目,因为安全、环保等问题,影响了企业形象,丢失了市场。项目管理滞后,究其原因,还是企业文化理念落后。建筑市场的竞争,是企业实力的竞争,更是企业文化力的竞争。在日益动荡多变的市场条件下,品牌已经成为赢得顾客忠诚和企业求得长期生存与成长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要重新审视其品牌管理策略。特别是对于国内的企业,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不断创新的压力已经直逼本土的企业必须将竞争的水平提升到国际水准,而不是“窝里斗”。品牌能不能在市场上立住脚,决定着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一个连续成功的企业必定有其核心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开发、培养、不断巩固以及更新,因为即使建立了核心竞争力,也还有可能再瓦解。因此,如何使中国房地产企业的品牌竞争力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我们经营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品牌建设是建筑公司进入国际市场的必然选择

中国市场经济进程经历了广告力时代和营销力时代。随着众多国际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的市场经济也进入到了品牌力时代。尤其是中国的建筑企业,面对世界品牌的强大竞争压力,更应该加强品牌意识,从而奠定建筑企业品牌运营的基础。实施品牌经营战略是建筑公司顺利进入国际市场的必然选择。

施工企业品牌现状分析

缺乏对品牌内涵的认知

施工企业对品牌的理解不到位、不准确,往往单纯强调企业的知名度,而忽略了品牌的其他组成部分。品牌知名度仅仅是衡量企业传播策略和价值体系标准之一,并不能代替品牌美誉度及其他有机组成部分。由于这种误区,导致施工企业很难全面把握品牌的内涵,更无从谈起培育并升华品牌。如何通过艰苦的努力、着眼市场、着眼长远去培育企业的品牌,树立企业在市场上的形象,提高品牌的美育度、忠诚度,以提高市场的竞争力与占有率,实不多见。

缺乏维护品牌的手段

维护品牌就是要恪守自己的承诺,无论何时何地,以何等代价,都必须遵守市场经济法则。施工企业塑造品牌的过程,就是不断实现其对业主承诺的过程。施工企业品牌建设的窗口主要是项目部,大多数施工企业实行星式管理,这种模式如果没有一套品牌指数评估反馈体系,对品牌发展状态保持跟踪测试和控制,就容易导致品牌管理失控,没有有效的控制和指标数据反馈,就谈不上品牌的重新定位。

在施工现场,由于企业对项目部控制不到位,使项目部的安全意识不强而造成安全事故,质量意识不强而造成质量事故,服务意识不强而造成不和谐问题等,都会损害企业品牌的打造。另外,建筑行业单位之间为争抢某项工程,不惜竞相垫资压价,甚至中伤兄弟单位的做法,则是不珍视品牌、损害品牌形象的一种短期行为,一种不利于品牌成长的功利主义;同样,那些为了获得工程项目而相互陪标获得工程项目的做法也不利于提高企业的品牌竞争力。企业不顾品牌形象盲目决策的做法,不仅破坏了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也不利于品牌的培育和提升。

四、施工企业文化品牌的建设措施

(一)提高企业领导和员工创树品牌的意识。

通过相关企业文化的培育,使创精品、树“牌子”的意识深入人心,并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同时,要使全体员工特别是管理人员认识到质量和安全是品牌的生命,要保持随时有可能“砸牌子”的危机意识,在创精品的过程中时刻不敢懈怠,以此保证过程可控。现在经常出现的某些企业连最基本的产品都做不好,往往在很简单的项目上砸了自己的牌子,根源正是员工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不强。一个施工企业的信誉、品牌一旦受损,其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要弥补、挽回将是极为困难、也是事倍功半的。相反,一个真正的精品工程,其影响也是非常的深远,甚至在很长的一个时期,会成为一个企业的代名词。一个优秀企业的产品品牌和人性品牌应该是共荣共生、相辅相成的。

(二)重视技术研发

重视技术研发、加大技术投入,加快建筑科技的新陈代谢,以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将使企业在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走在施工行业前列。 目前,我国多数建筑企业在技术优势上尚不具备国际竞争的能力,国内的工程竞标主基调仍是成本优势或关系优势。国内建筑企业的技术发展现状主要体现为:技术创新机制不健全,技术投入和创新建设无系统规划和建设,创新成果少,转换程度低,技术改进和创新以具体工程的工艺改造、管理技术的改进等方面;一向轻技术,重生产的国内建筑企业在科研人员配备比例较低,资金投入比例也不高。据2012年上市建企排名前20家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计算,均值仅达到0.79%,除隧道股份、中国铁建外,多数企业的科研投入比例未超过1%,而这一比值在发达国家建筑企业中,一般为2.5%~3%。

(三)建立品牌的质量竞争体系,提供优质服务

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必然要精心维护品牌的商誉。质量是通信施工企业品牌的载体,是企业文化、员工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是企业维护商誉的关键。施工企业建立质量体系,服务业主的具体途径是在质量信誉中创造品牌。一方面,良好的建筑工程质量是保证建筑用户利益,确保业主即建筑运营企业投资效益的根本。当前,建筑行业规模大,涉及范围广,建设速度快,建筑技术复杂,要求施工企业要不断提高施工质量,正确处理利益与质量的关系,本着对业主负责的态度,切实抓好工程质量工作。另一方面,工程质量是施工企业的产品形象,而优质工程是施工企业良性循环的起点,是提升品牌价值的关键因素。施工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必须以高质量为基础。为此,施工企业应积极与国际接轨,强化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依据ISO质量体系等国际标准进行标准化作业,使之渗透到工程项目管理的方方面面,并延伸至班组、工序,确保质量体系有效运行。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业主和客户信心,使施工企业在产品品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四)以咨询服务辅助企业品牌提升

咨询服务对品牌的提升作用主要表现在减小品牌战略的实施风险和保证企业品牌的持续盈利上。咨询服务业目前是中国极具潜力的一个产业,它依附于各大产业,为各大产业服务,提供具有先进水平和较高实施性的咨询产品。建筑业内的咨询服务包括规划、勘察、设计、管理、财务、培训等众多内容,行业外的咨询企业很难准确把脉建筑业,行业内的企业又多处在实施层面,没有针对各项内容的系统分析。所以建筑企业可以利用自身优势,通过联合、新建、重组等方式打造咨询部门或专业子公司。这样不仅可以提供更加实际可行的发展战略,更可以通过各种咨询服务提高行业内外对建筑业内知识、产品、品牌的认识,增加企业品牌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保证企业品牌的持续盈利。目前建筑业开展咨询服务的主要方向是提炼企业文化、打造“CI”标识系统,实现企业信息化,发展投融资带动总承包,开展包括设计、施工及后期管理在内的全生命周期业务及进行其他现代项目模式的研究应用等等。

结束语

随着建筑行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施工企业必须清醒意识到的如何保持与打造自我核心竞争力,而品牌建设是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施工企业必须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强化企业软件建设,从提升企业经营理念、培养员工质量意识、重视技术研发、保证工程质量、提供优质服务,全面打造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丁洪斌,王从远,刘洪岩.建筑企业品牌管理的探索与研究[J].建筑经济,2006(06).

[2]杜光字,建筑施工企业品牌策略概述[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12).

[3]杨淑华,鄢咏红.我国建筑企业品牌及其竞争力分析[J].建筑经济,2006(09).

[4]李新庚.信用论纲[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篇5

一、视频监控系统概述

在各行各业中,在关键场所或重点部门都会安装视频监控,对该处进行实时的物理监控,相关管理部门可以以监控系统获取的图像、声音或数据等信息,对突发的异常情况进行实时监视,同时其存储记忆功能为指挥工作、警力布置和案件处理等提供重要信息基础,保证各项工作的高效性和及时性。现阶段,视频监控技术的发展日益迅速,主要趋势为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和IP化方向。

现阶段的视频监控指挥系统中,IP视频监控技术是建立在网络之上的,运用的信号为数字信号,对模拟信号可以良好兼容,可以在监控网络的覆盖范围之内进行有力监控,可以实现实时、集中与远程控制需要。同时,系统的存储功能非常强大,可以实现快速的搜索和恢复功能,监控图像更为清晰,为录制及回放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矿山企业安装视频监控指挥系统的必要性

作为国有上市矿山企业,我企业生产范围及办公运营范围较广,采矿区、行政办公区域和员工宿舍、后勤服务部门等较为分散,彼此之间距离较远。同时,办公区、采矿区、选矿厂均为开放性区域,周边有较多村民居住,属于山区地带。一直以来,由于企业内部的治安保卫工作较为薄弱,矿山的生产与运营中存在诸多村民大量非法盗捡矿石问题,且时有盗窃案件发生,治安情况较差,对企业正常生产活动的开展和运营过程造成了诸多阻碍,对企业经济效益造成了严重损失。现阶段的视频监控系统因具有上述优点,对于矿山企业这种具有较强开放性和区域分散性企业来说尤为适宜,可以满足企业的集中、远程和实时控制的需要。通过安装视频监控指挥系统,可以实现保卫工作的有效监控与信息录取存储,是现代矿山企业开展治安保卫工作的必要手段。

三、视频监控指挥系统在矿山企业中的应用

我企业在2011年时构建并安装了保卫视频监控指挥系统,设立了专门的监控指挥室,以网络为基础构建分布式的监控指挥控制结构,系统中总共安装了80个摄像头,分处选厂、行政办公区域和员工宿舍、后勤服务部门各处,形成了全面而细致的监控网络。整个监控系统可以为视频的报警联动和指挥调度等诸多应用提供支持,具有平滑升级性,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升级改造。在这一监控系统中,结构组成主要是由前端摄像部件(摄像头及相关设备)、传输构件、控制构件与显示、记录构件等共同组成,在监控指挥室中的工作人员可以对前端摄像头在监控区域内捕获到的全部状况进行及时查看,形成准确的记录,实现动态图像信息的提供。视频监控指挥系统的功能结构图如图1所示。

这一视频监控指挥系统具有较为强大的功能,可以实现视频监控、调度指挥、权限级别的多级设置、存储录像、声音采集、拍照和检索回放等。其中,视频监控是利用这一系统对各监控点中的各种视频信号向指挥中心中同时接入,可以保证随时切换及查看,提供的画面及图像高度清晰,实时性强;调度指挥功能是指在监控指挥室中,可以实现对各保卫辖区和保卫人员展开监控指挥的调度工作;通过权限级别的分级设置,可以保证监看现场图像时,只有具有相应权限才可对应进行查看;而存储录像、声音采集、拍照可以实现对各前端的现场监控,保证实时性与动态性监控需要的实现。系统具有的检索回放功能可以实现所需录像资料的快速调取与播放,便于不法案件发生时对现场录像情况进行快速而准确的呈现。

四、视频监控指挥系统在矿山企业中的作用

篇6

研究表明,因消耗石化能源所排放的CO2都达到世界各国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4]。由于我国工业生产一直是消耗石化能源的主力军[5],加上英国碳基金制定的PAS2050对食品“从摇篮到坟墓”的碳排放的评估结果也表明,食品企业的生产活动正是食品碳足迹的主要组成部分[2]。因此,目前而言,最直接最快捷的衡量食品工业低碳生产状况的指标就是计量食品生产企业因石化能源消耗导致的生产碳排放量,亦即食品工业碳排放。由于石化能源是保证食品工业企业生产正常运转和食品安全储存的必要投入,而煤炭目前仍是我国食品工业企业主要消耗的石化能源。数据显示,2008年虽然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的能源消耗中41.5%是煤炭消耗,5.56%消耗的是石油制品,而碳排放相对较少的天然气消耗仅占0.93%[6]。这与发达国家工业企业偏重于石油和天然气的能源消耗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图1表明,除了食品上下游供应链的碳排放,食品企业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使用的锅炉和冷藏设备等都成为企业生产碳排放的主要贡献源。鉴于能源消耗是提供企业日常生产,导致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本文将计量食品企业生产过程中因固定能源消耗所引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包括CO2、N2O和CH4)。而将CO2、N2O和CH4的排放量乘以全球增温潜能值(GlobalWarmingPotential,GWP)后统一换算为二氧化碳当量值(CarbonDioxideEquivalent,CO2e),即为食品工业的碳排放量和低碳生产现状。计量企业因消耗固定能源产生的碳排放量所需要的GWP值和固定能源碳排放因子参照政府间气候变化机构(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IPCC)的《2006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固定源(燃料)标准[8]。具体计算公式如下:依据公式(1)~(4)计算,得到1995~2011年间我国食品工业碳排放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除了1995年该值达到最高的8191.13万tCO2e以外,其余年份的碳排放量基本都在6000万tCO2e。2003年虽然降至最低的5307.97万tCO2e,但是其后直至2008年都呈小幅上升态势。2005~2011年间我国食品工业碳排放量都基本维持在6000万tCO2e以上。可以预见的是,如果能源消耗没有本质上的变革,我国食品工业的碳排放至少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维持这个较大基数。

2对我国食品工业低碳生产转型的启示

随着工业对石化能源以及资源的刚性需求不断上升,包括碳排放在内的生态环境约束将进一步强化,加快转变我国工业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已经初步形成。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还特别针对我国食品工业的转型提出要求。到2015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要达到12.7万亿元,提高101.1%,年均增长15%。基于产值的不断攀升以及对企业日益严格的环保约束,加上能源等原材料成本的增加等诸多因素迫切需要我国食品工业以食品产业链的形式协同构建供给充足、质量安全、绿色低碳,且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食品工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而碳标签制度已经明确对我国食品工业低碳转型提供了以下几方面的启示。2.1彻底改变中小型企业为主的规模格局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企业的规模组织形态虽然有了一些变化,但这种改变并不明显,企业规模仍基本维持“小而散”的局面。图3显示,2006年我国44.8万家食品工业企业中,94.2%为非规模以上企业,78.8%为10人以下小作坊式企业。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虽然已经上升到32760家,但仅比2006年增加了5000家。如果严格实施碳标签制度,必然落实到企业生产的碳减排。无资金、无技术、又面临着行业竞争壁垒的众多中小型的食品企业,可能无法承担其中根本的低碳技术改造。推行碳标签制度,必须彻底改变我国食品工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的规模形态。2.2切实提高食品生产企业技术水平我国食品工业企业中70%为1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整个行业的生产水平相对落后,节能减排的任务和压力较重。表4显示,2007年我国食品工业的工业效率指数、工业结构指数和工业环境指数的现实值都远低于标准值。我国食品工业目前的现代化程度明显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事实上,同样受限于我国食品生产企业目前的技术能力,企业的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的现实窘境还造成我国食品工业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即“三废”)等对环境的影响仍较为严重(见表5)。而且现有研究也曾提出,我国食品工业的“三废”排放与碳排放之间还具有一定相关性[12]。本文已经证实,随着食品工业产值的不断提升,由石化能源消耗主要推动的我国食品工业碳排放仍维持较大基数。而切实提高食品工业低碳技术水平,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才是真正应对碳标签制度推广的良方。2.3尽可能缩短能源消费结构清洁化的过渡期能源消费结构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碳排放,我国食品工业的能源消耗结构中较低碳排放的能源——天然气所占比例始终最低。如果没有重大技术创新,我国食品工业的能源效率提升空间终将有限。更重要的是,目前各个实施食品碳标签的国家(地区)正是我国出口食品的主要进口国(地区),这些国家(地区)所实施的愈加严格的进口要求已经对我国出口食品造成一定影响。所以,食品生产企业应更多考虑提高能源资源效率,逐步引入低碳清洁的能源资源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坚持把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食品工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加快推动能源利用方式向绿色低碳化、清洁安全化转变。

3结语

篇7

我国传统的食品工业其自身资源利用效率也相对较低,而且工业技术水平也相对比较落后,在循环经济以及清洁生产等方面比较落后,能耗以及物耗值相对较高,对环境的污染也比较严重。另外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体系尚不完善,相应的食品卫生标准以及质量标准体系等都需要进一步的健全和完善。与此同时,现阶段采用的技术保障力度已经很难满足当前食品监管的需要。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创新科学技术的同时,将其更好的应用到传统的食品工业当中来。

现阶段欧美等西方国家在高新技术以及高科技产品等方面仍然对我国实施出口限制政策,并进一步的加大了对本国的贸易保护力度。因此我国传统的食品工业要想在未来社会发展过程中占据有利位置,就势必需要结合当前的发展现状,不断的完善和健全相应的食品监管体系,并不断的创新和改进科学技术,将其更好的应用到食品工业的发展中来。

2科学技术在传统食品工业中的重要性

2.1提高生产效率,保障食品安全在以往食品工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条件有限,缺乏相应的科学技术以及生产工艺,再加上一些食品工厂在传统食品的生产以及加工环节缺乏足够的保护,致使生产加工出来的食品存在一些质量和安全问题,不仅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同时也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目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不仅极大的提高食品加工生产效率,而且能有效的保障食品的安全和质量。PEM臭氧生产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就能有效的保障食品的安全。食品加工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臭氧通常采用电晕法,以空气为原料。由于食品加工厂环境较为潮湿,使设备产生的臭氧量逐渐减小,有时甚至不产生臭氧,而且还会在运行过程中排放出一些具有致癌性质的氮氧化合物,造成二次污染。而PEM电解设备,以纯水为原料,在设备运行过程中可以不受潮湿环境的影响,且由于纯水是由氢以及氧两种化学元素所组成的,所以在发生电解之后不会产生任何一些有害的物质。这就从一定程度上确保了食品的安全性。另外在我国传统的食品工业中,所需要的一些食品原料不但会受到真菌、细菌以及病毒等的侵害,同时还会受到农药残留物的影响。在生产加工过程中,通过使用一些浓度较高的臭氧划水来对其进行清洗作业,可以有效的将食品原料中的一些有害物质分解清除掉。电晕法中的设备所产生的臭氧浓度相对较低,而PEM臭氧生成技术能够产生较高浓度的臭氧,臭氧化水的整体浓度甚至能够达到19mg/L~21mg/L。所以说,在我国传统的食品工业中应用的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确保食品生产的安全卫生,改善和提高食品生产加工环境,还能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扩大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

2.2提高食品质量,促进食品工业的多元化发展在以往传统食品工业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生产设备,生产加工出来的食品比较单一,而且其质量也有待提高。而如今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设备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个问题。在贮藏冷冻食品过程中,使用抗冻蛋白技术能够在运输以及解冻过程中来抑制重晶化现象,并进一步的控制和降低食品本身所发生的营养成分损耗问题,这就从一定程度上确保了食品的质量。在这个前提下,食品工厂也可以对这些食品进行多元化的加工和制作,而不是单一的冷冻使用,这也从另一方面促进了我国传统食品工业的多元化发展。所以说,在我国传统的食品工业发展过程中,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生产设备能够在确保食品质量的同时,很好的促进食品工业的多元化发展。

3总结

篇8

【关键词】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食品工业 思路 对策

食品工业是朝阳产业、民生产业和世界第一大产业,同时也是河南省和郑州市的支柱产业、品牌产业和优势产业。河南省以从食品工业大省向食品工业强省跨越以及从“中国粮仓”向“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跨越为目标,郑州市则致力于打造食品工业强市和全国重要的食品工业基地。而作为河南省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规划发展目标是打造河南省食品工业重点集聚区和中部地区有重要影响的食品工业园区。因此,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郑州市政府必须深入分析开发区食品工业的现状和问题,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加强具体保障措施的研究。

一、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1、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现状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东南部,成立于1993年,2000年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是目前河南省唯一的一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开发区原规划面积12.49平方公里,经过三次扩充,当前规划控制范围为郑州市的陇海铁路以南、机场高速以东、郑民高速以北、万三公路以西,规划控制面积达到137平方公里,区内常住人口、产业工人及从业人员10万余人。开发区以生产汽车及零部件制造、装备制造、食品工业、电子信息、现代物流为五大主导产业,已经成为河南省和郑州市对外开放的先导区和重点产业园区,外资企业、工业企业和出口加工企业的聚集地以及郑州东南部的绿色产业园。

2、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工业立区、科技兴区”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开发区食品工业坚持把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良好的区位交通、广阔的市场规模等优势条件,紧紧把握中部崛起战略、东部产业转移、区域食品产业振兴规划和居民食品消费升级的良好机遇,以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产业布局调整为主线、以项目投资为载体,形成了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

2008年,区内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产值由2006年的7.17亿元提高到9.35亿元,逐渐发展成为开发区的支柱产业。目前区内已拥有郑州益辉食品、河南省天冰冷饮、河南笑脸食品、河南牧鹤饲料添加剂、郑州红门饲料、郑州东海九鼎饲料、郑州上好佳食品等七家规模以上食品类企业。同时,通过招大引强和内引外联的策略,一批投资规模大、产值效益高、带动作用强、品牌效应突出的食品类重点项目相继进驻,如河南中烟工业公司郑州和新郑卷烟厂联合易地技术改造项目、中粮集团和益海嘉里粮油加工项目、百事可乐郑州灌装厂及配套吹瓶厂项目、双汇集团肉类加工及物流配送项目等。开发区在食品工业的四大行业门类(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烟草加工)都有企业涉足,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食品工业体系。随着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开发区食品工业将呈现高速增长的跨越式发展局面。

二、食品工业存在的问题

1、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配套能力较低

开发区食品工业起步较晚,近年来虽取得长足发展,但食品工业产值规模仍然偏小,2008年产值不到10亿元,占开发区同期120亿元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足8%,与郑州市内的新郑薛店中原食品工业园、二七区马寨食品工业园、以思念和三全为主体的速冻食品工业园等差距明显,甚至不如三全、思念等食品龙头企业的产值规模。同时食品机械、食品配料、食品包装、生物制药等食品工业的辅助产业发展缓慢,物流配送、金融、保险、中介、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也比较滞后,不利于建立产品销售网络和有效承接产业转移。

2、缺少行业龙头企业

开发区内的食品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乏具备品牌规模优势、支撑辐射作用强的行业龙头企业,现有投产的规模以上企业仅七家,年产值超过5亿元的只有一家(河南牧鹤饲料添加剂有限公司2008年工业产值为5.71亿元),超过1亿元的也仅有四家,它们的辐射带动作用极其有限,对做大做强开发区食品工业十分不利。

3、研发创新能力弱

区内食品企业研发力量薄弱、新产品研发投入不足、技术装备较差,仅河南牧鹤饲料添加剂有限公司设有研究中心,但也仅为市级,层次和水平不高。虽然郑州市拥有一批食品行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但开发区以及区内食品企业与这些机构并无密切的联系和合作。研发力量的薄弱和研发投入的不足导致开发区内食品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限,难以有效进行产业链的延伸。

4、空间布局和行业产品结构不合理

区内食品企业的空间布局基本是自然形成,缺乏应有的前期规划,无论是现有企业还是开工建设中的新进企业,在空间上分布比较零散,企业间的协作几乎不存在,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同时,现有食品企业主要集中于传统的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而且原料来源过分依赖本地,省外高附加值、低成本原料利用较少;食品市场、食品工业与农业原料的产业链尚未真正的形成,产业链条短且产品大多属于初加工产品,加工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品种比较单一,缺少高附加值的新产品,而且产品主要供应区域和国内市场,尚未有产品出口海外。

三、食品工业的发展思路

基于开发区食品工业的发展实际和存在问题,为实现将开发区打造成河南省食品工业重点集聚区和中部地区有重要影响的食品工业园区的发展目标,开发区必须以食品工业的跨越式发展为主线,紧紧围绕食品安全、消费升级、精深加工、创新引领的总体要求,秉承“科学发展、生态环保、自然和谐、绿色健康”的发展理念,遵循“开放带动、龙头引领、品牌竞争、创新制胜”的基本宗旨,通过强化招商引资、扶持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优化空间布局、改善投资环境、健全食品安全质量体系等途径,形成结构优化、品牌集聚、布局合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现代食品产业基地。同时,应注重食品工业的协调发展,优先发展产业基础较好、重点项目覆盖面广以及享有资源优势的面制品、肉类加工、饲料加工、烟草加工、食用植物油加工、饮料制造等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行业;积极发展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以及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功能食品、绿色与有机食品、都市休闲食品、方便食品等高成长性行业;鼓励发展食品包装、食品机械、包装印刷、食品物流等相关行业。

四、保障措施

1、健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一是认真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强化上述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公众尤其是食品企业的安全生产意识。二是建立健全食品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对原料采购、食品加工、流通、消费等重点环节的全程监管,建立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和食品召回制度;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严格审查企业生产条件,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严格产品出厂检验,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引导和鼓励食品企业开展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鼓励企业实施良好作业规范(GMP)和建立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质量安全体系,强化食品安全全程控制。三是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和检测体系,综合协调各职能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职责,实施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逐步建立起以预防为主,有效干预、快速反应为核心,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和统一、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整合现有的检测资源,形成企业自检、行业自律、部门监督抽检相结合的覆盖全面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四是加强食品行业自律和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以加强质量诚信为核心、以守法遵章为准绳、社会道德为基础、企业自律为重点,以保障食品产品质量安全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为目标,通过“政府指导、推动,行业协会加强自律,企业履行主体责任,社会各界参与并监督”,逐步建立诚信效果可评价、诚信奖惩制度能落实的企业诚信体系。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针对开发区食品工业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链条短的发展现状,开发区必须加强招商引资力度,按照引进大项目――上下游配套――形成完整产业链的思路,通过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产值效益高、带动作用强、品牌效应突出的重点项目和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广的中小型项目,迅速壮大食品产业规模。一是明确招商引资的原则,即“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为主”。二是确定招商引资的对象,树立“区外即外”的招商引资意识,抓住境外和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充分利用各种关系资源寻找信息,重点围绕大企业产品结构调整、产业链延伸配套寻找项目信息,围绕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找项目信息。三是拓宽招商引资方式,充分利用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会展招商、登门招商、驻点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飞地招商等各种方式,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做好招商项目的包装、推介、洽谈和落实等工作,对重大项目实行责任制,实行全过程“保姆式”跟踪服务,确保项目落地。五是明确目标责任,加强考核奖惩,建立“月统计、季通报、年考核”的招商引资考核机制,完善“不埋功、不藏拙、不亏待”的招商激励机制。

3、扶持培育龙头企业

一是充分利用区内现有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优势(如牧鹤饲料公司),通过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手段,不失时机地进行企业规模扩张和品牌扩张,在不断完善原有产品体系的基础上,巩固骨干企业地位,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发展成为龙头企业。二是选择一批机制“灵”、产品“精”、有发展前景的中等企业(如上好佳食品公司)作为龙头企业的重点扶持培育对象,通过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加强企业间合作和重组,逐步做大做强。三是依托即将入住的大企业项目,如中粮集团、双汇集团、河南中烟、百事可乐等,鼓励它们以强化主业、培育核心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资金注入、品牌运作、技术输出、管理输出等多种方式,迅速扩张,壮大规模。四是直接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家队”大企业。为培育龙头企业,必须从资金投入、信贷服务、税收优惠、用地管理、电价优惠、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4、实施名优品牌战略

引导鼓励企业树立和强化品牌竞争意识,积极进行名优品牌创建活动。一是以优势骨干企业为主体,通过自主创新、品牌经营、地理标志保护、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手段,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二是积极支持企业创建国家、河南省及郑州市名牌,对获得国家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及河南省和郑州市名牌和著名商标的食品企业,分别给予相应的奖励。三是支持企业加大品牌宣传,对在中央一级媒体做产品广告的食品生产企业,按照宣传费的一定比例予以补贴,鼓励食品企业参加国内外重大食品交易会、展销会、博览会等会展活动,对参展企业进行补贴,补贴金额根据参加展会的规模、层次等具体情况而定。四是对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在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科研立项、银行贷款等到方面优先安排财政贴息,在质量管理、信息市场等方面提供优先服务。五是每年选定一批基础条件好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聘请境内外专家、学者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帮助企业推动品牌建设。

5、鼓励推动技术创新

从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入手,形成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三位为一体的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体系,以科技水平的提升推动食品工业的升级。一是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创建以企业为主体,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校为支撑,自主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食品工业创新体系。二是鼓励食品工业关键技术的开发研究和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水平。三是鼓励企业采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先进技术提高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并按相关政策给予一定的补贴。四是鼓励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和节能环保生产,用足用好国家、河南省及郑州市对食品企业新产品开发和节能环保生产的支持性政策。

6、优化投资环境

改善环境、优化服务是增强外商投资吸引力和实现招商引资成功的基础性条件。经济发展环境中,硬环境是基础,软环境是核心。在硬环境的优化方面,应继续推进和完善以道路、水、电、气、通信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信息、技术培训、生活设施、研发平台、社会服务等相关配套设施。在软环境的优化方面,一是在用足用好国家、河南省和郑州市支持性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开发区食品工业发展实际,在税收、土地、贷款贴息与金融支持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鼓励支持政策。二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程序、规定时限、公开透明、规范操作;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积极落实鼓励投资的优惠政策,不折不扣地兑现承诺;树立“亲商、重商、扶商、安商、富商”的理念,建立与客商定期交流信息制度、对重点客户进行定期走访沟通制度、定期召开企业联谊会制度、节日对外来企业家进行慰问走访等制度,帮助解决好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真正做到全托式服务、人性化服务、“无边界”服务。

【参考文献】

[1] 娄源功、戚建永:信阳市粮油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选择[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0(3).

篇9

一、全县食品工业发展的现状

截止2009年底,我县共有县属规模内食品加工企业6家,分别为宜昌森源食用菌有限公司(香菇加工)、楚园春酒业有限公司(酿酒)、天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大米加工)、县鑫鑫油脂工业公司(食用油加工)、县野风食品有限公司(特色食品加工),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8602万元,与2007年7400万元相比增长422%;实现工业增加值14684万元,较2007年增长567%;完成销售收入36779万元,较2007年增长349%;实现利税3079万元,较2007年增长348%。总体上看,我县整个食品工业发展势头良好,产销形势两旺,但总体规模较小,占整个工业经济的比例较低。

二、食品工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产业规模总体较小。我县的食品工业只是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群体规模,缺乏大型的、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产业龙头企业,相当一部分的企业生产环境差、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在市场整合中缺乏竞争优势。

2、对接机制尚未完善。上游原材料生产分散,标准化程度较低,使食品加工企业的发展规模受到影响;食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食品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可靠的原料保障。

3、项目融资困难较大。我县食品加工企业多属中小型企业,由于受生产经营规模、风险承受能力、信贷抵押能力和信用水平的影响,银行贷款“门槛高、要求严、手续繁”,企业资本运作很难搞活,制约着食品企业持续向前发展,企业在项目建设中融资难度较大。进而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

4、产品技术含量较低。由于我县多数食品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小,新产品自主研发能力弱,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相对落后,对资源综合利用和深加工的总体能力不足,造成生产成本偏高,企业经济效益差。

三、加快发展食品工业的目标和思路

(一)食品工业2010年目标

2010年,全县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45000万元,同比增长16%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7000万元,同比增长16%以上,利税总额3600万元。力争培育年销售收入10000万元以上企业2家,超5000万元的企业3家。

(二)食品工业发展思路

1、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食品。围绕我县质好、量大的大米、柑橘等优势资源和以冲菜、豆腐乳、酱菜、蚱广椒、绿豆饼为主的地方特色小吃抓招商引资、促二次创业、上工业项目;确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提高资源附加值;做强做大地方特色小吃,不断提高特色产品品质、形成规模化生产,努力把小产品建设为大产业。

2、加强融资支持,保障项目建设。积极协调各商业银行和县担保公司加大对宜昌森源食用菌有限公司6000吨食(药)用菌系列产品加工基地改扩建项目、野风食品有限公司1亿瓶特色食品二期工程的融资支持,最大限度保障在建食品加工项目的资金供应,确保项目早竣工投产,发挥经济效益。

3、培育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加大对楚园春酒业有限公司、宜昌森源食用菌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在财税、融资等政策上采取向龙头企业倾斜的政策,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促进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同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以点带面的拉动作用,积极发展与之配套的包装、运输等产业。

4、加强农企合作,保障原料供应。引导、支持、鼓励农民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加快建设优质大米、柑橘等种植基地和养殖基地,同时建立健全“企业+协会+农户”的长效合作机制和企业、农户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全面保障食品加工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努力形成企业与农户共赢的局面。

5、提高安全意识,保障食品安全。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活动,营造食品安全和谐氛围;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实行严格的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抓好对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把好市场主体的准入和退出关;抓好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管理,全面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6、加强市场开拓,扩大市场份额。加强对市场的监测与分析,时刻把握市场最新动态;加大市场推广力度,不断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创新市场营销方式,大力发展网络营销、电话营销、感情营销等营销方式;以出口为主的宜昌奥龙绿色食品有限公司(2009年投产)、野风有限公司要努力加大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不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7、加快品牌建设,提升产品档次。严格执行国际国内绿色、有机食品标准,组织和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创造名牌、扶持名牌、宣传名牌、壮大名牌,真正把产业做大,把企业做强,把品牌做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使更多的产品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获得“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和原产地保护。

8、加强技术攻关,提高产品质量。引导食品企业加强与科研机构的联系,鼓励基础好、具有经济实力的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快开发能够推动结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大力推广食品行业新技术、新工艺以及适用技术,开发新产品、新原料,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品质。

四、食品工业发展的措施

1、把食品工业的发展与农业产业化和优势资源的开发结合起来,搞好原料基地建设。按照食品工业各类产品对原料的不同要求,引导农民科学种养,调整结构,结合不同产区的资源优势,发展优质、高产、规格化、标准化的原料产品,形成基地化、良种化、专用化,重点建设一批绿色、特色食品原料基地,扩大种植和养殖规模,提高品质,为我县食品工业提供优质原料。

2、进一步加大改革和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形成具有我县特色的食品工业产业格局。一是以优势特色资源为依托,在食品工业的骨干行业中培育扶持发展1至2家大型、5至7家中型龙头企业,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下游产品企业带动上游企业,大企业辐射小企业,企业联动农业和资源开发的良好发展态势。二是以产业升级为发展方向,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我县食品工业整体水平,形成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适度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劳动密集型和粗加工的食品企业,有机地构建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具有多层次竞争能力的食品工业结构。

3、加大技术改造和固定资产的投资力度,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食品工业的发展后劲。一是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吸引和筹集多元化资金投资食品工业,大力开展技术改造,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食品工业整体技术水平。二是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通过各种机制和不同方式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加强产学研的联合协作,加速技术成果的转化过程,形成我县食品工业的技术引进和创新体系。三是在深入研究当前市场的同时,加强潜在市场和未来市场的研究,快上一批新项目,储备一批中长期项目,实现食品工业快速发展。

4、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强调“绿色”和“特色”,突出我县资源无污染的优良品质和加工产品的地域文化特征,塑造我县食品工业的形象。重点加强我县食品工业产品的宣传广告工作,加大投入力度,提高产品的包装设计水平,提高我县食品行业的竞争能力,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5、加强行业监管,保证食品安全。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打击假冒伪劣、强化产品质量,建立完善有效的食品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五、食品工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篇10

【关键词】郸城县;食品工业;发展

为了推进食品工业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食品工业强县建设、培育龙头食品企业发展,越来越成为加速食品工业发展的重要举措。食品工业是具有连续有组织的经济活动工业体系。目前来看,中国的食品工业有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就人均消费水平来看,发展还是较低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水平也有了大大的提高,特别是在食品结构和心理上的变化,这也反映着食品工业将会有个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我县食品工业现状

1.从食品发展的资源来看,区域县发展食品工业具有丰富的资源

郸城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人口大县,全县总面积1471.80平方公里,总人口130万。农业资源丰富,1989年被国家农业部定为全国第一批大型商品粮基地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工业兴县”发展思路,把工业发展作为启动和振兴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立足本地实际,紧紧围绕农产品转化增值,大力发展食品工业。郸城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茨河上游,本县西北部海拨44米,东南部海拨36米,除南部、东南部的洼地外,其它部位均为冲积平原。境内土壤主要有红淤土,占耕地总面积的35%,其次有黑土、两合土、盐碱土和沙壤土。郸城县凯杰化工有限公司位于郸城县城东工业区,厂内地质状况良好,土质分布均匀,地基承载能力100-150MPA。

2.我县食品工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市场优势

目前,全县己发展大小食品工业企业90家,总资产2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20家,总资产21亿元,初步形成了以金丹乳酸、财鑫糖业、天豫经贸、金星啤酒、正星面粉、银海油脂、文玉米线、润华饼干等为骨干的食品工业发展框架,产品涵盖乳酸、糖类、粉丝、粉条、粉皮、挂面、饮料、饼干、方便面、米粉、豆制品、调味品、面粉、食用油等方面,系列产品达200多个,尤其是近几年,我县食品工业投资规模不断增大,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工业产值逐年增长,对我县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攀升。从2008年全县食品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利税、整体呈现出稳步、健康、快速发展势头。

3.从食品工业增长速度来看

据统计,全县食品工业获省以上著名商标和开发专利新产品8个,获省(部)级质量信得过企业10家、质量管理达标企业26家,市场的适销度和信誉度较高,并得到了客户的认可。位于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乳酸生产企业的金丹乳酸,享有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国发酵工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乳酸及系列产品国家标准第一起草单位之称。财鑫糖业公司河南省最大的淀粉糖生产企业,全国同行业第五位。天豫经贸公司是中华全国供销总社重点龙头企业,综合生产加工、贮运、销售能力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位。“金丹乳酸”被命名为河南省知名商品和河南省名牌产品。财鑫牌“高麦芽糖”为河南省高新技术产品。金星啤酒为“中国名牌”。“金丹”、“财鑫”、“天豫”、”“文玉”商标为河南省著名商标。

4.从县域科技上来看

科技含量高,科技含量是提高效益的基础,在食品工业发展中,重点依靠科技创新,先后实施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50多项,荣获国家、省(部)、市级科技进步奖40多项,围绕企业创新,开发名优、品牌产品20多个,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增加了产品效益,推动了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和食品工业快速发展。金丹乳酸、财鑫糖业为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金丹乳酸产品研发中心为我市唯一的国家级科技研发中心,财鑫糖业功能性淀粉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河南省科技研发中心。

5.从机制优势来看

机制优势明显。郸城县食品工业发展,在机制上优势较为明显,与国有企业相比,企业产权清晰;与沿海同行业相比,他们利用的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成本低,专业化生产、社会化经营的水平高,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6.产品影响力较强

全县从事出口贸易食品企业3家,金丹乳酸、天豫经贸年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元,其产品销往日本、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加拿大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7.骨干企业带动明显

以金丹乳酸、财鑫糖业、天豫经贸等为龙头的食品企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一个带动的作用,促进了相关食品产业和产业基地的蓬勃发展。金丹乳酸、财鑫糖业以玉米为原料,带动周边发展高淀粉玉米基地数百万亩,天豫公司带动发展无公害红薯基地十几万亩。龙头企业起到了一定的带头作用,促使我县食品工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8.区域的集群化,农产品集中效应突出

通过企业产品加工,使种植业实现了由“散兵游勇”到集中连片,由单体规模到群体规模,有力地带动了种植业生产基地、专业村、专业户和从业人员的协调发展。

9.品种质优适销

近年来,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倾斜,鼓励农民兴办食品民营加工企业40多家,已形成调味品、米线、饮料、方便面、饼干、挂面、面粉、方便面等产品80多个,其产品市场行情较好,大部分供不应求,经济、社会效益较高。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5000多人,稳定了社会,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

10.从提供就业岗位上来看

郸城县顺兴木糖厂可提供200多个就业岗位,吸纳一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而且还可以实现“废物”的再利用,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当前食品工业发展中的问题

1.区域县食品工业发展水平较低:郸城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人口大县,全县总面积1471.80平方公里,总人口130万。农业资源丰富,农工一体化的这种模式更能够带动食品工业的发展,农业技术人员欠缺,这是农业生产量减少,这也关系到食品工业的发展。和其他区域县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从农工一体化来说,郸城县食品工业发展潜力无限。

2.自主品牌效应不足:构建多种产品档次、满足各个行业和客户不同需求的复合型产品结构不丰富。虽然产品的能耗进一步下降,生产成本下降,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提高,生产规模迅速壮大,形成在竞争行业有着重要影响和较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但是没有未形成自主的品牌效应。

3.食品企业总体规模较小,生产集中度尚不够高:郸城县企业追赶企业的现象严重,这些企业总体规模不大,区域县的总体企业总体小而散,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无秩序竞争等现象。

4.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活力能力:这些区域县的企业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活动能力。应该建立属于自己独立的文化,企业文化是经济与文化的产物,是企业管理从经济层面向文化层面拓展的结果,它的主体虽属观念形态,但它更贴近生产经营管理,更容易为各层次职工所认同和接受。

5.缺乏区域县食品工业企业资金和人才:食品工业的发展需要各类人才,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最基础的物质条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食品工业已经成为第一大产业。在区域县中,中小企业绝大部分都反映经费不足。资金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区域县经济发展的头号因素。而且人才严重不足,郸城县缺乏专门的人才培训机制。缺乏创新人才,发展环境一般,难以吸引优秀的创新型人才,而且管理者对创新的力度支持不足,企业就很难留到创新型人才。

6.区域县食品工业企业环境污染问题较多:就目前状况来看,污染这种情况虽然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但是扰民问题仍在进行中,重污染行业的企业在建厂时不做环境影响评价,生产产生的大量“三废”随意排放。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这种状况影响了食品出口,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

三、加快区域县食品工业发展的战略及其对区域县食品工业发展的对策

1.加大政府支持

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由于龙头企业对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政府的介入会深化企业制度的改革,造就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当前特别要按照产权清晰、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进中小企业改革,完善区域县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机制。与此同时,搞好配套改革。

2.依托当地丰富的农副产品和劳动力资源,发挥特有机制

借助现有的产业基础及优势,发挥食品工业产业园区交通便利、信息畅通、配套设施完备的区位优势,郸城县正星粉业有限公司位于豫东优质小麦主产区的郸城县石槽镇,交通便利。及时调整品种来配合市场的需求,推出促进适合人们身体需求的面粉。依托当地丰富的农副产品和劳动力资源,发挥特有机制。使产品远销上海、广东、河北、安徽、广西、内蒙、云南、贵州、青海、四川、重庆、东北三省等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深受广大用户的青睐和好评。

3.龙头企业带好头

开发特色资源重点培育金丹乳酸、财鑫糖业、天豫经贸、金星啤酒、银海油脂、正星面粉、文玉米线、润华饼干等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推进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化、产销经营一体化、加工制品优质化。产品定位在乳酸系列、淀粉糖系列、啤酒饮料系列、面粉淀粉系列、方便休闲食品系列等几大主导产品系列。以现有骨干企业为主体,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推进器,以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为依托,以突出特色食品规模建设为切入点,以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为主线,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特色效益为目的,发展壮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企业深加工生产规模,拉长农产品深加工链条,培育龙头食品加工产业群体,做强企业、做大规模、做精特色、做实产品、做好效益。着力打造产业基地,进一步拉动相关产业、服务业和养殖业等产业的协调发展。对于发展县域经济来说龙头企业的发展功不可没,只有集中有限的资源,重点培养和扶持一批专业和标准化的龙头企业,才能稳而快的发展,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加农工的收入。

4.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对区域县食品工业的投入

商业银行赢得了对食品工业市场这片蓝海深入开拓的机会,并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综合运用产业技术政策、行业规划、投资导向目录等手段吸纳社会资金,鼓励多层次、多形式、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食品工业。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支持重点企业和项目,体制创新。工业企业要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实现产权制度多元化和人格化。实现资本社会化和规模水平的提升。

5.提高食品工业集聚区

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建成10平方公里工业集聚区,完善集聚区食品工业园区各种功能,为我县食品工业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在郸城及周边建成150万亩高淀粉生产基地,为财鑫、金丹提供稳定的原料来源;建成30万亩无公害高淀粉红薯基地,为天豫经贸公司提供原料保证;建成20万亩油料基地,为银海油脂公司提供原料供应;建成100万亩强筋小麦基地,为我县面粉加工也提供优质原料;大力扶持发展牛、猪、羊、鸡等规模养殖,年出栏生猪保持120万头、肉牛保持12头、山羊保持60万头、鸡保持500万只,为我县屠宰加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保障。通过努力,到2015年使郸城成为全国有较大影响的食品生产加工基地。

6.质量安全,污染治理

强化食品质量安全意识,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就目前来看,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越来越来越关注的是食品质量安全上的问题。前期中国人在国外疯抢奶粉事件,刺激国人的消费,但是对中国的GDP造成了影响,因此,对消费者造成了精神创伤和难以抹去的心理阴影。由此而招致的对于食品市场供求的冲击力相当强烈。应该加大食品质量的检查力度,加强食品标准化生产的宣传。逐步推进食品生产的法制化的建设,促进区域县食品工业追赶总体的步伐。

四、总结

篇11

一、发展趋势

1.国际化、大型化

当前国外主食工业发展大型化、品牌化趋势明显。主食品行业属于微利行业,必须着眼于规模效益,美国、日本及欧洲跨国公司食品工业产值约占世界食品工业产值的50%。由于食品工业内的大部分制造企业加工能力过剩,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企业数目减少的现象,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发生,并成为世界性共同趋势。并购是发达食品工业国家的跨国食品公司争夺市场的重要手段。通过并购,一是可以利用目标企业原有的销售渠道较快地进入国内外市场,不必经过艰难的市场开拓阶段;二是通过跨行业的并购活动,可以迅速扩大经营范围和经营地点,增加经营方式,促进产品多样化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三是可以利用目标企业现有的设备、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获得对并购企业非常有用的技术设备、专利和商标等无形资产,同时还可以大大缩短项目的建设周期;四是可以减少市场的竞争对象。通过生产集中,跨国公司的规模进一步的扩大,国际竞争力日益加强,实现了规模经济。同时,生产的集中对科技进步具有拉动作用。只有大规模厂商才设有研究和开发机构。如,日本的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0.85%,美国为0.5%,项目和经费支出主要集中在那些大企业。

品牌就是价值,品牌就是竞争力,品牌效应可以给食品企业带来超额的利润。如,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德克士等等,这些品牌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无形价值,为企业创造了非常大的利润空间。国外食品企业采取品牌延伸方式,不断拓宽品牌范围,建立和完善品牌体系,随着各种生产经营主体市场意识的增强,品牌与商标已经从最初所赋予的识别功能和促销功能向信息传递功能、价值功能、形象功能的综合功能转变。而不同的消费者对品牌功能的需求往往不同。为了进一步拓展市场,国外食品围绕核心品牌,建立健全品牌体系,增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2.产业化、系列化

主食产业及其配套产业融合关联发展。从产业链看,集农、科、工、贸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这种模式对加工商而言,可以解决原料的稳定供给问题,有利于原料基地的形成,并节省交易费用。对农民而言,可以解决农产品销路的问题,从而避免市场价格风险;从配套产业看,注重食品机械工业与食品工业同步发展。没有先进的食品机械产品就没有现代化的食品工业,落后的食品机械必将阻碍食品工业的发展,发达国家主食加工业之所以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精良的加工机械设备。从流通渠道看,食品作为微利行业,食品物流已经成为第三利润源。在发达国家,许多食品加工企业利用因特网技术来提高购买效率,节约物流成本,发达国家完善的互联网络深入到每一个家庭,食品销售网上交易的数量不断增加。可见,控制了原材料和销售终端,也就控制了整个食品产业链。而国内,一些公司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以上海烟糖集团为代表,集团确立了“上控资源、中控物流、下控网络”的战略思想,以资源和网络为基础、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为手段,大大提高了食品的销售量,并且通过网络对食品品牌进行宣传,提升了产品的品牌价值。

3.科技化、知识化

食品加工程度既反映了产业科技水平的高低,也体现着经济效益的大小。加工越精细,综合利用程度越高,产品附加值就越高。从作为基础原料的粮油加工来看,目前,我国专用面粉只有9种,而美国有上百种,日本和英国有数十种,一种原料只能加工出寥寥几种产品,许多物质的潜在价值就无法实现。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及加工制品的生产以高度的标准化为基础,各类质量标准、检测标准和技术规程等都严格且具体,贯穿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覆盖率达到98%以上。

食品工业不断涌现新业态。食品科学是高度综合的应用性学科,其他科学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都会直接或间接带动食品工业的技术创新。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发展迅速,与食品科技交叉融合,不断转化为食品生产新技术,如物联网技术、生物催化、生物转化等技术已开始应用于从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到消费的各个环节中。营养与健康技术、酶工程、发酵工程等高新技术的突破催生了传统食品工业化、新型保健与功能性食品产业、新资源食品产业等新业态的不断涌现。

4.营养化、保健化

注重安全性、营养化、保健性食品的开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以及对食品开发能力的不断加强,人们对饮食的内容、习惯和方式正起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对食品的需求已经由原来单纯量的追求转向对质的注重。安全、营养、方便的食品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为了适应消费者需求变化,发达国家加强了安全性、营养化、功能性食品的开发,优化了食品品种结构,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需求,促进了主食工业的发展。

5.绿色化、有机化

世界各国对食品的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不断完善安全技术标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并且正向标准化、系列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发展。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环保意识的增强及有机食品贸易的迅速发展,有机食品将成为21世纪最有发展潜力和前景的产业之一。

二、德国、荷兰等发达国家发展主食工业的经验

德国、荷兰等发达国家食品工业的高速发展,既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又带动了农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主食工业的快速发展,除了得天独厚的优越自然环境外,现代食品工业理念、社会浓厚的市场化氛围、健全的社会中介组织和规范的保障体系、完备的政府服务功能等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是我国主食产业化发展应该借鉴的有益经验。

1.现代食品工业理念,是主食工业快速发展的基础

主食工业是由原料种植(养殖)业――加工、制造业――产品销售业紧密相联的完整产业体系(主食工业产业链)。德国、荷兰等发达国家在食品工业的发展过程中,注重了主食工业产业链的全面发展,形成了产业链整体推进的现代主食工业理念。一是政府管理部门整合管理资源,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抓好宏观协调、监管和公共服务工作;二是围绕“资源和市场”的国际化,从主食工业产业链的整体角度出发,环环紧扣,以“市场为导向”制订营销战略、开展加工生产、发展“市场导向型”的现代农业,实现销、产、供体系的统一、协调发展。

2.社会浓厚的市场化氛围和诚实守信的公共职业道德,为主食工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德国、荷兰等国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文化沉淀、公共道德升华和社会浓厚的市场化氛围,为该地区主食工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3.健全的社会中介组织和规范的保障体系,从体制上保障了主食工业的快速发展

一是德国、荷兰等国家的民间行业、同业协会发达、覆盖面广,责、权、利清晰,专业化、社会化水平高,职能作用发挥显著,产业自律与行业管理规范,有效的建立和加强了政府与企业、市场与产品、加工与种植的连接与沟通,促进了供、产、销食品生产体系的有效运转。二是不同层次的科技开发、技术服务、信息咨询体系,便捷的物流网络,促进了分工、协作的食品生产体系的形成与完善。三是封闭式的国家食品卫生与安全分析评估预警体系;“纵到底、横到边”的以国家食品卫生检测实验室为核心,检测网络星罗棋布的食品卫生检测系统;以食品质量溯源系统为核心的产品信息反馈系统;严格的执法体系,确保了食品的质量与安全。

4.完备的政府服务功能,维护了公平发展的环境,促进了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有效发挥,推动了行业的协调发展

德国、荷兰等国家各级政府在指导、协调食品工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制定、修改、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发展战略,指导和规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依法监管工作和公共服务职能,创造和维护了公平发展的环境,促进了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有效发挥,推动了行业的协调发展。

篇12

解读一、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首要

在整个《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食品质量安全贯穿整个发展纲要,针对“十一五”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解决提出采取未来将通过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完善食品标准体系、加强检(监)测力建设、健全食品召回及退市、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强五个措施落实食品安全问题,并设定了食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7%以上,完善食品工业标准体系,制(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1000项,食品生产企业60%以上达到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的目标,在政策措施方面“强化安全监管,政府加大对食品安全监测能力建设的支持,健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完善食品质量追溯制度,加强食品标准体系建设。”。预示着在未来国家将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将会进一步从严,行业准入的门槛进一步提高和更加规范,尤其对企业在检验能力方面对人员和设备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越来越全。

解读二、粮食安全问题被提及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确保粮食安全是中国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尤其从2009年以来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较为关注的问题,我国政府也在保证粮食安全和促进粮食增产和安全生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采取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加强对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产和质量等措施来保障粮食安全,而在此次《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对粮食加工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方面和食用植物油加工业,粮食安全方面的考虑被充分体现,在规划中明确要求“严格控制发展非食品用途的粮食深加工,确保口粮、饲料供给安全”。同时在发展方向上提出“鼓励发展国际粮食合作,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在境外建立稻谷、玉米和大豆加工企业”, “鼓励并支持国内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合作开发棕榈、大豆、葵花籽等食用油资源,建立境外食用油生产加工基地,构建稳定的进口多品种油料和食用植物油源的保障体系。” 可以说鼓励中国企业在关乎国计民生的几个行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绝不仅仅是为了鼓励企业发展壮大其背后间接体现出国家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视。

解读三、产业安全问题得到重视

产业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我国改革开发的三十几年来大量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他们在促进各行各业的市场繁荣的同时也在部分领域对我国的产业安全造成一定威胁,尤其是在事关国计民生的食品加工行业的食用植物油加工业中更为突出,因此,也广泛受到关注,为保护产业安全在2007年11月,发改委与商务部联合颁布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大豆、油菜籽食用油脂加工,玉米深加工被列入限制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11年12月29日,改革委、商务部2011年第12号令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2011年修订)》,自2012年1月30日起施行。2007年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同时停止执行。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修订版《目录》中,被列入限制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的食用油脂加工品种除了豆油和菜籽油外,新增了花生油、棉籽油、菜籽油、葵花籽油、棕榈油等,几乎囊括了所有品种。此外,大米、面粉也在新《目录》中被列入限制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在此次的规划中更是予以明确规定,这是近年规划中少有。

解读四、效率和效益问题成为发展方向

针对“十一五”期间食品工业在发展中存在的粗放式发展的问题,在《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要求食品工业的发展方向将由过去粗放式发展走向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发展道路,体现了“十二五”期间食品工业在发展过程中注重效率和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问题将成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规划中我们可以发现:在粮食加工、肉类屠宰加工、发酵、酿酒、乳制品等产能严重过剩领域,要求按照严格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要求依法淘汰一批技术装备落后、资源能源消耗高、环保不达标的落后产能和设备;在重点行业和发展方向上,对各个行业后期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规模明确了目标,鼓励通过兼并、重组,培育大型企业集团,体现出在后期食品工业发展中注重效率和效益将成为每个产业的发展方向,同时也表明随着加工技术和生产设备的科技进步为淘汰落后的产能和能耗提供了必要条件,预示着在未来我国的食品工业发展将走一条高效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解读五、产业布局将更加趋于完善和合理

依托资源优势进行产业布局打造产业集群优势,进行产业延伸,形成产业带,通过培育大型骨干企业建设大型产业园区协同发展是本次《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在重点行业发展方向与布局方面一大亮点,首先,在“十二五”规划共有13个重点行业被纳入食品规划当中,和“十一五”规划相比,除了传统的8个重点行业外,新增了方便食品、发酵工业、酿酒工业、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工业、营养与保健食品5个行业,一方面说明了在食品工业的发展过程中有些行业对食品工业发展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大,在食品工业发展中所占的比重加大,已经成为食品工业发展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如方便食品、发酵工业、酿酒工业;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本次规划中充分考虑了食品工业在发展过程中上、下游行业对食品工业的促进和影响作用如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工业。从而使其行业的覆盖面的扩大,使产业布局更加趋于完善和合理。其次,在对各个相关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上和“十一五”规划相比“十二五”规划的方向性更加清晰、明确,尤其在部分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上提出了相对细化和精确目标,使规划更加具有指导性。

解读六、食品工业发展前景依然被看好

在《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指出到2015 年,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12.3 万亿元,增长100%,年均增长15%;利税达到1.88万亿元,增长75%,年均增长12%。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提高到1.5:1,和“十一五”规划中2010年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40900亿元,年均增长15%;利税达到到6768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从2005年的0.5:1提高到0.8:1相比,在总基数增大的情况下依然提出年均15%的工业总产值增长目标和利税年均增长12%的目标,意味着从国家工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对整个食品行业的发展前景依然看好和抱有很大的希望。

篇13

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作为为食品工业提供装备的工业,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过80年代的快速发展,90年代的高速增长,通过引进、消化吸取、国产化生产,目前已进入结构调整、产品质量升级、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近5年来食品包装机械行业平均每年以11%~12%的增长速度发展,2002年食品和包装机械全行业总产值近400亿元,已成为机械工业系统十四大行业之一,初步满足了我国食品工业的需要。目前我国已有包装设备的生产厂家5000多个,年产达20多万台套,产品品种达3700多种,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有一定数量出口。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来的市场是巨大的。据协会预计,从2011年―2015年,中国食品与包装机械工业总产值有望突破4000亿元人民币,年平均增长速度维持在18%的水平。人们对食品多样化、多层次需求的不断提高,必将为食品包装行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但是,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整体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产品质量的差距、科技水平的差距、标准化的差距、管理水平的差距等方面,这些无疑是制约我国食品装备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而我国食品工业企业组织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规模以上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的企业数量、从业人员年均数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我国对食品饮料工业从业人员的需求大幅增加,每年劳动力市场的短缺与制造业订单增加之间的矛盾日渐浮现,迫使企业考虑采用自动化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及统一产品质量标准。为此,机器换人的理念被引进。

篇14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治《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状况分析》的报告。报告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食品工业规模效益稳定增长、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区域食品工业协调发展,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向好。“十三五”时期,我国食品行业从高速增长转为中低速增长,是食品行业品牌发展的关键期和阵痛期。

科技投入和食品安全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副巡视员王小青指出,科研投入和规模提升有利于食品工业中高速增长,保持中高端水平。2015年新建了一批国家级、省级研发中心、示范基地,并且食品、食物及处理领域的专利申请、授权数分别达到15000项和5000项。2011年到2015年,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从7.7%上升到9.2%。食品工业利润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从8.6%上升到10.7%。

食品企业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我国日益扩大的中产阶级消费升级的需求。王小青表示,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是食品产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企业品牌建设的基本保障。2011年到2015年,60%以上的规模以上食品企业达到了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认证的要求,抽检合格率达到了97%以上。目前食品安全保持总体向好稳定态势,没有发生区域性、地区性的事件。

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腾佳材指出,随着《食品安全法》的深入贯彻实施及实施条理的即将出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将建立一整套适应我国阶段发展要求、配套完备的监管制度体系,建立职业化食品安全检查员队伍。他强调,由于大型食品企业涉及面广、占有率高,一旦发生问题往往造成恶劣的影响。这就要求大型食品企业要遵守《食品安全法》,更加严格管理并采取有效措施,科学防范食品安全风险,守住食品安全底线,切实发挥好行业领军和示范作用。

聚集发展产生积极效应

刘治指出,近年来,农业产粮大县高度重视食品工业,把食品工业作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增加优惠措施,积极鼓励食品企业的发展,县域食品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自2000年起,中国食品协会开展优秀食品企业强县和优秀龙头食品企业的认定工作。至今已有近200个县级行政区被评为优秀食品企业强县,1000多家食品企业被评为优秀龙头食品企业。衡量优秀食品企业强县的指标之一,是食品工业的产值或者主营业务销售收入占全县经济总量的50%。

集聚发展对食品企业品牌建设产生积极效应。刘治称:“大型食品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带动了附近乡镇的经济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的载体。同时,企业还能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确定发展方向和重点。食品工业有集聚、有特色,有利于产业贯通、融汇发展、产城融合,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同步发展,有利于完善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

刘治强调,落实食品工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涉及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实现主食产品工业化,二是过剩产能去库存,三是产品高端化发展趋势。由于消费升级,主食产品工业化和家庭厨房社会化成为食品行业发展新趋势。目前,馒头、面条、米饭等主食的工业化程度低、发展潜力大,约有40万亿元的消费需求空间。

打造交流互动平台

“本次论坛是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主办的第三届食品产业发展论坛,也是中食协首次举办的国际化论坛,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曹树民说,“中国食品行业核心竞争力与创新能力仍然较弱,中高端产品的供给不足,产品在品种、品质、品牌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将中国国际食品产业发展论坛打造为食品行业的品牌,成为推动食品产业发展升级的平台,成为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服务企业、引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阵地。”

与会者通过主旨演讲、经验交流、重点讨论、品牌展示等形式,交流探讨食品行业供给侧改革和品牌建设经验。品牌展示环节受到参会嘉宾的广泛关注,各食品园区或企业负责人走到品牌展位前,详细了解其他食品工业园区和企业的品牌发展情况、市场经营情况,品鉴产品,了解未来发展趋势,深入交流、探讨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