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12: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增长。总产出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但是,由于GDP只是衡量总产出的概念,并不包含伴随经济增长带来的生态与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经济增长并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
经济发展是一个比经济增长含义更广的概念。经济发展是在经济增长基础上,一个国家经济与社会结构现代化演进过程。
经济发展既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伴随经济增长过程而出现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按人口平均的实际福利增长过程, 它不仅是一种财富和经济机体量的增加和扩张, 而且还意味着其质的方面的变化, 即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创新, 社会生活质量和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简而言之, 经济发展就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 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创新过程或变化过程。
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核心,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无论从字面含义、还是深层含义都是有联系的,这点不难理解。只是二者的区别就很少有人能说清楚了。有人干脆就会混为一团,不加区别。普通人不知二者区别或干脆认为二者可互相代替,无关紧要,可是如果国内经济主管部门人员、大大小小的企业主也没有一点这样的经济学理论,恐怕就使区域经济甚至国家经济陷入只追求增长,而没有了发展。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手段,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不能离开经济发展这个目的去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那样会导致经济发展中的比例失调、经济大起大落和社会不公及社会剧烈动荡。使企业陷入蛮干,导致社会发展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会引起社会的倒退,最终我们每一个人都逃脱不了受害者的命运。
掌握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二者的区别,刻不容缓。20世纪50-60年代前,传统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意味着国家财富和劳务生产增加以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高。60年代后,这种观点受到了若干国家现实的挑战,一些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迅速增长,但其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并未得到相应改善,贫困和收入分配不公正情况仍十分严重。20世纪80年代之前,经济学家把增长与发展分为两个问题。增长研究发达国家长期中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问题,发展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走向发达的问题。80年代以后,经济学家逐渐从世界角度来研究增长与发展问题,把经济发展同经济增长区别开来。经济发展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不仅涉及物质增长,而且涉及社会和经济制度以及文化的演变。既着眼于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还着重于经济活动效率的改进。同时又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进化过程。
首先,二者是“量变”和“质变”的不同。经济增长只是社会财富“量”的变化,经济发展则是“质变”。经济发展不仅仅包括社会财富在数量上的变化,还包括社会结构的优化,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人民精神生活的丰富,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的改善等社会方面的进步。
其次,衡量二者的方式不同。对一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度量,通常用经济增长率来表示。本年度经济总量(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的增量与上年所实现的经济总量的比率,即经济增长率。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除经济增长的指标外,还包括社会发展指标,教育发展指标,如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等;社会公平与稳定指标,如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国民幸福指数、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等;环境指标,如自然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等。
再次,二者相互作用不同。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但是经济增长不一定带来经济发展。如果有些政府官员为了夸耀、突显个人政绩,只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置生态环境于不顾或者根本没有环境保护意识,不但经济不会发展,严重的会导致社会退步。相反,如果经济发展了,必然已经产生了经济的增长,也是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保证。
关键词:教育发展水平;经济增长;灰色关联
中图分类号:G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4-0083-02
1 引言
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本主要通过教育投资形成,教育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一直是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实证分析进行。McMahon通过对东亚经济全面调查后发现:人力资本投资在东亚经济高速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东亚的突出成就关键在于发展了小学和初中教育,每个层次的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差异。盖莫(Gemmel,1996)通过研究发现,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分别与最穷和中等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关系更为密切,而高等教育对经合组织国家的经济增长更为重要。Bassanini&Scarpetta在2001年以经合组织国家1971-1998年的数据为样本,以工作年龄个人人均GDP为被解释变量,以成年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数为解释变量,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成年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数每提高1%,人均GDP增长0.57%。
关于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探讨,国内学者唐祥来通过借鉴Barro的研究方法和观点,采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Lucas生产函数,选取29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发现不同层次的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作用差异的显著性。实证表明: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结构差异,高等教育对于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中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对经济增长作用显著。韩宗礼(1990)依据不同教育程度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估算出我国1964-1987年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为36%。申屠利芬将教育分为正规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类,采用柯布―格拉斯生产函数对浙江省职业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探讨,发现与正规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对浙江省经济增长呈显著的正作用。沈永跃(2009)选取了2000-2007年河南省教育发展和经济增长相关指标的数据,对河南省的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河南省经济增长与教育发展呈中度关联。
综合上述文献可见,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教育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或者在同一地区,不同层次的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差异。
为此,本研究以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广东省为研究对象,从不同的教育层次来探讨教育发展在广东省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不同层次的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
2 模型的建立
1982年,邓聚龙教授首先提出了灰色系统概念,并建立了灰色系统理论,灰色关联分析(GRA)是对系统中各因素间关联程度的量化比较,实际上是对动态过程发展态势的量化分析。
由于教育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性,使得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得复杂化,而用来反映广东省教育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的有关数据不完备,因此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来分析广东省教育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设有m个时间序列{x(0)1(t)},{x(0)2(t)},…,{x(0)m(t)}(t=1,2,…,n)。n为各序列的长度即数据个数,这m个序列代表m个因素(变量)。另设定时间序列{y(0)1(t)}(t=1,2,…,n)为母序列,而将上面m个时间序列称为子序列。关联度是两个序列关联性大小的度量。一般来说进行灰色关联分析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①确定分析序列。本文中以经济增长为因变量,亦即参考序列y0,自变量xi为比较序列,xi可以取平均受教育年限、受教育程度(初等、中等、高等)的人口比重。
②将变量数列进行无量纲化。由于统计得到的原始数据,由于数列单位不同或者量纲不同,为使各因素之间具有可比性,首先将参考序列y0和各比较系列xi的原始数据作初值化处理,消除量纲。
③求差序列、最大值、最小值。计算公式如下:
差序列:Δ0i=|y0(k)-xi(k)|,k表示时间,通常k=1,2,…,n
两级最小差:Δminminimink|y0(k)-xi(k)|,k表示时间,通常k=1,2,…,n
两级最大差:Δmaxmaximaxk|y0(k)-xi(k)|,k表示时间,通常k=1,2,…,n
④计算灰色关联系数。公式如下
γy0(k),xi(k)=Δmin+ρ•ΔminΔ0i(k)+ρ2Δmin
⑤计算灰色关联度。
γ(y0,xi)=1n∑nk=1γy0(k),xi(k)
⑥结果评价。根据各个数据列所计算出来的关联度,即各因素与比较变量的关联大小,评价与比较变量关系最密切的变量,并对每个因素与比较变量的关系进行排序,找出因变量变化的主要和次要因素。
由于反映教育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的有关指标的统计口径不同,是造成许多文献研究同一问题但得出的结论却不一致的主要原因。而灰色系统理论着重研究概率统计、模糊数学难以解决的“小样本”、“贫信息”等不确定性问题,对数据的要求可以是任意分布。因此,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分析方法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3 实证研究
3.1 指标选取及说明
(1)因变量指标。现有研究经济增长的文献中大多采用国内生产总值或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巴罗,1995和李子奈,2002)。本文将经济增长作为因变量,以2001-2007年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因变量指标。主要是因为国内外研究这个问题的文献中没有同样的统计口径,笔者也没有找到更好的指标选择。
(2)自变量指标。本文以教育发展水平作为自变量。用来测量教育发展水平的方法很多,通过对目前研究教育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本文用受教育年限法来度量教育发展水平。首先将劳动按学历层次进行分类,共分六类:未上过学(文盲和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包括普通中专、技工学校)、大学专科(包括普通大专、高职高专、成人大专)和大学本科以上。其次,确定每种学历层次的受教育年限。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以上六类受教育年限分别限定为2年、6年、3年、3年、3年和4年,但鉴于统计资料的可得性,把大专学历及其以上分为一个层次,教育年限为4年。基于统计数据的来源,我们将采用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教育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再辅以初、中、高等受教育人口比重指标作为补充。计算方法如下:
x1:平均受教育年限=(未上过学人口×2+小学文化人口×6+初中文化人口×9+高中文化人口×12+大专以上文化人口×16)/总人口
x2:受初等教育人口比重=初中文化人口/总人口
x3:受中等教育人口比重=高中文化人口/总人口
x4: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大专以上文化人口/总人口
从目前已有的文献来看,一个地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以及不同层次的教育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增的影响存在差异,笔者希望通过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分析广东省平均受教育水平以及不同层次的教育对广东省经济增长的影响并进行排序,以此来分析广东省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3.2 数据来源和处理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是笔者根据2002-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查得2001-2007年广东省GDP数据列y0(单位:亿元),另外由2002-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计算得到6岁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水平的4个指标x1,x2,x3,x42001-2007年数据见表1。
表1
年份
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受教育水平
平均受教育年xi(k)%受初等教育人口比重x2(k)%受中等教育人口比重x3(k)%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x4(k)%
国内生产总值(GDP)y0(k)亿元
20018.1939.9814.093.8810647.70
20028.2237.7813.835.1511769.73
20038.1436.4813.465.0713625.87
20048.2538.1313.905.1916039.64
20058.4840.4115.405.8122366.54
20068.5342.0615.095.7026204.47
20078.7643.4616.316.4631084.40
3.3 计算结果
本文采用的数据处理软件是DPS11.50统计软件,在处理过程中取ρ=0.5,得到如下关联度矩阵,见表2。
表2
关联矩阵x1x2x3x4y0
x110.964130.962610.740570.64385
x20.9638110.958330.723270.62466
x30.960850.9567610.736650.63202
x40.666480.648540.671310.67368
y00.643850.626390.640680.733711
结果显示γ01=0.64385,γ02=0.62639,γ03=0.64068,γ04=0.73371。
4 结论及展望
总的来说,广东省的教育发展水平(平均受教育年限)与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的关联度是比较高的,达到0.64385。从受教育程度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联度来看γ04>γ03>γ02,说明广东省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与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关联程度最高,达0.73371,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受中等教育次之,受初等教育最小,但中等教育发展水平、初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灰关联度也较高,两者之间差距不大。可见,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趋势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非常接近,高等教育是现阶段广东省内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文章虽然从战略的角度对广东省教育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发展进行实证研究,并发现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趋势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十分接近。广东省现有普通高校153所(包含本科、高职、独立学院和民办学校),其中高职院校88所,占所有高校的57.5%,自[教高]16号将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的类型以来,高职教育在广东省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计量高职教育广东省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参考文献
[1]LUCAS R.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 ou rna 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
[2]RAMPHELEM, ROSOVSKY H.New report on higher education in develop ing countries:educated peop le are no luxury,they’re essential[J].In terna tiona l Higher Educa tion, 2000,(20).
[3]陈用芳,邢志平.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沿海企业和科技,2007,(10).
关键词:调整经济结构 稳定经济增长 控制通货膨胀
问题的提出
调整经济结构、稳定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这几个关键词,在近几年引起国内外各方面的高度关注。这是为了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而提出的一套组合策略。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要面对国内外两个市场,要面对与社会稳定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不断改善的要求,要面对国内各阶层进一步推进改革呼声,这就决定了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受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从经济学理论上讲,在比较封闭的经济环境中,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单纯地运用调整经济结构、稳定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中某项策略容易做到。但在目前面临环境与背景下,单纯地用调整经济结构、稳定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中某项策略难以奏效。如果同时进行调整经济结构、稳定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三项任务,难度较大,这三者之间似乎也很难组合。近几年,从我国经济运行的情况看,调整经济结构、稳定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之间是一个既联系又博弈的系统,在目前我国经济面临的环境与背景下,更需要对三者进行组合研究,在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博弈中找到一个平衡,才能有效地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命题组合分析
(一)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中心
从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个角度审视,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高投入、高耗能、低产出”的经济发展方式,主导了我国的经济结构。据2011年英国《金融时报》和《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显示,我国能源消耗占全球20.5%,超过美国19%。“十一五”期间,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3%,比发达国家落后20年,我国每万元GDP能耗是日本的6.4倍、美国的1.84倍、欧盟的3.6倍、世界平均水平的1.76倍,而我国的人均GDP约3600美元,排位在世界一百位之后,人均GDP大体上只相当于世界人均GDP8000美元的44%,离世界平均的一半都不到,而发达国家人均4万美元。调整经济结构,旨在建立起“低投入、低耗能、高产出”经济发展方式为主导的经济结构,以达到对经济结构中各层次与要素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符合我国经济与社会科学发展的要求。既然调整经济结构、稳定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三者之间是一个既联系又博弈的系统,要驾驭该系统,就要明确三者之间以谁为中心。2008年我国受到世界金融危机冲击,担心经济增长速度下滑,2009与2010年把保增长放在首位,投放4万亿的货币来防止经济下滑,但结果导致物价上涨指数不断攀升。所以,2011年国家又把控通胀放在首位,不断紧缩银根,物价上涨逐渐得到控制,但经济下滑趋势又开始凸显,2012年又提出“稳增长”为首要任务。上述做法,不但无法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有可能使问题进一步扩大。要走出“经济下滑—银根松—物价上涨—银根紧—经济下滑”的怪圈,不管是在理论层面研究,还是实践层面运用,都要始终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中心,在此基础上稳定经济增长与控制通货膨胀。
(二)调整经济结构与稳定经济增长存在矛盾
调整经济结构不可能一蹴而就,建立以“低投入、低耗能、高产出”经济发展方式为主导的经济结构,所产生效益释放有一个时间过程。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社会保障体系还需完善,就业是民生中的首要问题。为了解决我国就业问题,按照目前经济学界的观点—我国经济增长必须保持在8%-9%之间,建立以“低投入、低耗能、高产出” 经济发展方式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就会对 “高投入、高耗能、低产出” 经济发展方式进行逐步限制甚至放弃。如果,建立中的“低投入、低耗能、高产出”经济发展方式的效益释放,弥补不了对“高投入、高耗能、低产出”经济发展方式的逐步限制甚至放弃,所带来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损失、失业指数攀高、社会不稳定矛盾就会凸显,还有可能使得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所做的努力功亏一篑。因此,调整经济结构与稳定经济增长是存在着一定矛盾的。要有效解决这个矛盾,就要考虑在建立“两低一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导的经济结构中所释放的效益,如何平衡对“两高一低”经济发展方式的逐步限制甚至放弃,所带来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损失。
在以“两高一低” 经济发展方式为主导的经济结构中,其宏观经济的投资效益系数始终低于货币投放的乘数。所以,“两高一低”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消除通货膨胀。建立以“两低一高” 经济发展方式为主导的经济结构,是从根本上控制我国通货膨胀的有效途径。但问题是,建立以“两低一高” 经济发展方式为主导的经济结构,所产生的效益是一个逐步释放的时间过程,而这个时间过程,如果慢于货币投放乘数放大的时间过程,这就会造成供需不平衡,从而导致物价上涨。因此,调整经济结构与控制通货膨胀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矛盾的。要有效地解决这个矛盾,就要考虑在建立“两低一高” 经济发展方式为主导的经济结构中,所产生效益释放如何与货币投放的乘数放大之间取得平衡。
模型构建
假如:我国经济增长率g由建立“两低一高”经济发展方式所释放出的效益g1,与“两高一低”经济发展方式g2组成,GDP由“两低一高” 经济发展方式的产出的GDP1,与调结构中“两高一低” 经济发展方式的产出的GDP2构成,则经济增长率为:
关键词:中国城镇化;经济发展;作用机制
一、前言
关于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理论探讨最早源于发展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各个派别的相关人员对城镇化和经济发展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研究都有着局限性,并不能真正的探讨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现阶段,国内外有较多的学者对城镇化和经济增长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从整体来看,城镇化和经济增长是正相关的关系,但并不是认为城镇化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是认为经济发展促进城镇化的快速演变。此外,国内外许多学者将城镇化和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做出了一定的规律分析。例如,Northam认为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有着粗略的线性关系等。目前,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处于加速阶段,并且推进城镇化进程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因而对我国城镇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我国采取有效措施以充分发挥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研究的方法和数据的来源
(1)研究方法。1)设定经济增长的模型。通过已有的研究成果可知,城镇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没有直接的影响和作用,要想将两者联系在一起,需要在研究中发挥影响要素的间接作用,以建构经济增长的模型。一般情况下,需要考虑投入要素和结构变革两个因素。经济增长实际上是总产出的持续增长,美国的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格拉斯共同对经济总产出的持续增长进行了有效论述,并用函数说明了相关理论。城镇化进程和经济发展中,投入要素主要有物质、人力、知识,因而在经济增长模型设定中,充分考虑了资本要素。此外,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化对城镇化促进经济增长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在模型设定中,要将产业结构的因素进行单独考虑。不仅如此,在经济增长模型设定中,还有较多的因素对模型理论有影响。例如,文化发展的程度、技术进步等。[1]2)设定城镇化影响经济增长的模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间接的联系,要想更好研究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需要介入更多的因素来设定模型。
(2)数据来源。本文主要将我国就业人数的数量代表劳动力的总量,以进一步研究。就业人员主要指年龄在16周岁以上,通过从事社会劳动而获取一定的报酬和经济收入的人员。在数据来源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充分利用了《中国统计年鉴》,确保研究数据的准确性。其次,利用最小二乘法估算各变量的具体系数。最后,在计量分析时,采用Eview5.0软件实施操作。[2]
三、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我国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关系,但其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从整体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城镇化与我国经济发展之间有着正比例的关系和存在长期动态均衡的关系。
(1)中国城镇化的水平与经济增长呈现正比例的关系。通过许多学者对城镇化和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论述可知,我国经济增长对城镇化的演变有着较为明显的推动作用,二者之间的关系呈现正比例关系,即经济增长速度的提升可以提高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具体可用函数而表示。陈彦光利用幂指数函数将二者的关系进行了有效拟合,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城镇化水平有着正相关的关系。通过对我国经济增长不同阶段的研究可知,经济增长对城镇化的发展和演变有带动作用:在1978~1984年间,我国经济增长使城镇化水平提高1%;在1985~1995年和1996~2008年间,我国经济发展仍然使城镇化水平分别上升为1%。由此,我国城镇化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提高的同时,城镇化和经济发展间有着相互作用的关系,但其关系越趋复杂,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上升的幅度逐渐加大,使单位城镇化的拉动力越来越强。[3]
(2)城镇化与经济增长有着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经济发展有助于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但是城镇化水平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没有直接的影响,甚至影响极其不明显,可是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动态均衡的关系。本文在研究我国城镇化和经济发展间的关系时,较多地采用了宏观经济学计量分析的检验分析方法,进而对二者关系有更为深入的讨论。
首先,对二者关系进行数据平稳性检验。由于宏观经济变量有着时间的发展趋势,因而比较不平稳,所以在进行协整检验之前,要对单位根进行检验,在检验数据不平稳的基础上,可以进入下一步的协整检验。一般情况下,利用ADF的检验方法进行数据平稳性检验,进而对检验结果数据进行有效分析,以确定二者的关系。其次,对二者关系进行协整性检验。一般情况下,采用Engle提出的E-G两步法进行检验分析,以检验城镇化和经济增长间的关系是否存在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通过对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有效性的检验,可以发现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间有一定的协调性,并存在长期动态均衡的关系。最后,对二者关系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后发现。我国城镇化和经济发展中都存在着滞后期,而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对滞后期进行检验,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是影响城镇化发展的格兰杰原因,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不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格兰杰原因。[4]
四、中国城镇化对经济发展作用机制的研究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而城镇化进程也逐渐加快,为此,更多人认为两者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但是,我国城镇化和经济发展之间固然有一定的联系,然而其关系却是我国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反之则不然。
(1)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有许多。例如,人力资本因素、物质资本因素、知识资本因素等,分别设定这些因素为变量,然后利用逐步回归法将各个变量引入产出模型中,并对每个变量进行回归方程的检验,在检验中,不断剔除影响较小的变量,与此同时,在影响较大的变量的回归方程中引入其他相关的变量进行深入分析。在变量选择过程中,可能存在变量选择不当的问题,因而要在检验分析过程中,对变量进行相应的调整。通过反复的研究和验证,其结果显而易见,在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众多因素中,人力资本因素的影响最大,物质资本因素、产业因素和知识资本因素等位居其次。[5]
(2)我国城镇化水平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影响。要想分析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影响,需要从人均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机构转化等四个影响因素进行考虑,有效分析四因素与城镇化的联系,以进一步研究我国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问题。首先,对四个影响因素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其次,在各个影响因素中有效剔除影响较小的因素不做分析,这势必会引起数据分析出现偏差,影响分析结构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因而在回归分析中做了高阶自相关校正,以确保回归模型数据分析的精确性。通过分析结果可知,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人均物质资本和物质资本积累、人力资本积累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但对人均知识资本和第三产业间没有更好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发展与较多的经济增长因素之间没有更为明显的相关性。[6]
(3)我国城镇化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通过相关计算可知,我国经济增长的众多因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有着较大的差别,其中以人均物质资本的贡献程度较大,人力资本居于其次,第三产业因素的贡献程度最小。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对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等众多因素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而城镇化对物质资本的带动作用明显大于对人力资本的带动作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有较多的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并且长期以来仍然以这种形式为主,进而使人口对生活需求和城市发展中的基础设施等需求发生较大改变;另一方面,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人口素质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的非农化,影响和制约着城镇化进程中人口知识资本的积累。由此可见,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对物质资本的带动作用比对人力资本的带动作用更强。[7]
(4)促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建议。通过本文对我国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可以推断,并不能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二者之间虽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是我国经济发展对城镇化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可是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小。从我国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镇化加快了我国物质资本的积累,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城镇化对我国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积累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从全球发展角度来看,知识资本积累是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为此,我国应该采取一定措施以加快城镇化的发展进程,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8]
关于促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建议主要有两点:首先,选择合理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以促进我国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发展和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一方面,将资本要素、技术要素、信息要素等生产要素在城市中形成一定的集聚效应;另一方面,优化城市中生产要素的配置,以充分发挥生产要素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其次,加强我国城镇发展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对城镇区域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以充分发挥城镇化为现代生产要素的集聚提供平台的强大功能;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中,存在区域资源的争夺者,我国采取有效策略将争夺者转化为生产要素配置的组织者,为促进城镇发展和推动城镇化进程提供有利的转型和升级条件。[9]
五、结论
我国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城镇化的发展会引起经济发展成本的变化。其次,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的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现动态均衡的关系,二者具有一定的协调性。再次,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因素对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有着决定性作用。最后,我国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以引导和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积极发挥城镇化的有利作用,进而促进经济发展。通过本文针对城镇化对经济发展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为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杨建翠.川西民族地区旅游业推进城镇化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2.
[2] 刘嘉汉.统筹城乡背景下的新型城市化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3] 王格芳.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中国城镇化战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4] 李敏飞.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城镇化进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5] 王佳.产业集群推动城镇化进程的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6] 潘加顺.城市体系结构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4.
[7] 周小刚.中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0.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约束条件,是社会发展的核心与动力,是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能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的消耗量增加,能源的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因此,对于能源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分析受到各界学者的长期关注。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特别是经过上个世纪的能源危机之后,能源与经济的增长更是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于超等采用灰色关联方法分析经济与能源之间的关系,得出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黄玲以福建省为例采用单根检验与格兰杰验证,得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有很重要的双相关关系;国外学者Paul and Bhattacharya通过对印度研究发现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Mustafa Balat通过对土耳其能源消费与经济的增长研究发现,随着经济增长和国内能源资源的利用,土耳其的能源产出只能满足27%的能源需求。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是一个能源消费大省,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因此,确定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双向定性关系,对于吉林省能源与经济产业结构的宏观调控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以吉林省为实证研究对象,对影响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因子进行了筛选,结合吉林省能源与经济数据,采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分析了吉林省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关系。利用C-D生产函数(柯布一道格拉斯形式)分析了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贡献率。
二、吉林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
以往的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预测研究中都是以时间序列的预测为主,主要采用线性回归、模糊数学、灰色理论等方法进行预测,缺少对能源消费源和经济增长动力因素的研究。因此,当社会发展较快时,单纯利用时间序列而不考虑机理的预测就很难满足实际要求。本研究从能源消费的根源和经济增长的动力为出发,利用C-D生产函数,得到吉林省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双向关系函数。这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一)吉林省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分析
能源消费是促进吉林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对吉林省1980-2005年能源消费量和GDP进行拟合可以看出,能源总量与经济总量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对应关系(R2=0.845)。经济增长对能源有必然的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能源的投入是经济增长的活力,当经济发展的其它条件具备时,必须有能源提供动力才能够运转。因此,没有能源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将寸步难行。
但经济增长总量与能源消费量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这主要是因为能源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不是唯一的因素。经济总量的增长还受能源外其他因素影响,如劳动力、固定资产投资、技术的进步等,这些都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与经济增长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无论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小,能源都是经济增长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经济增长也加大了能源需求,尤其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经济的增长对能源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从吉林省的实际出发,作为集中考虑能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研究假定生产的技术水平在短期内不会发生较大变化,且经济增长主要有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能源消费利用驱动。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分别采用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总量进行衡量;能源消耗定义为单位GDP所需要耗费的标准能源并假定不变;而且,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资本的关系均满足C-D生产函数(柯布一道格拉斯形式)。
GDP=AKαBeγ
其中,A为生产技术水平,K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E为能源消费总量,A,a,β,γ为未知参数。两边取对数,方程变化如下:
In(GDP)=αln(K)+βln(E)+γ(2)
其中,γ=In(A)+λ是个常量。利用1980-2000年的数据训练方程,得到如下函数关系:
In(GDP)=0.855761n(K)+0.12411n(E)+10.25476
(3)
从图1可以看出,方程的拟合判决系数是0.986,1980-2000年经济增长与能源之间的关系拟合程度较好,这说明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总量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通过利用2001-2005年数据进行验证(图1,b),验证方程的拟合判决系数是0.992,这说明建立的函数关系合理。该方程能够在一定成度上反映经济与能源之间的关系。
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翠具有一定的动态性,为J,计算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实时的贡献率,本研究设计了以下公式:
Pe=(Ker)/GDP
(4)
其中Pe为能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AKe为一定时期能源消费增量,r为一定时期内平均年能源产出率(元/kg),
GDP为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量。
利用1980-2005年资料,得到了吉林省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实时贡献率。从图2可以看出,吉林省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逐年减小的趋势,这说明能源消费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逐渐被其它因素所取代。但是能源消费对于经济增长仍具有重要作用。
(二)经济增长对能源的消费需求
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费的主要推动因素,也是能源需求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经济的快速增长是能源消费量增加的唯一因素。经济增长加大了能源需求,能源使用量的增加,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不够,能源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约束性因素,因此,确定在一定经济发展环境下的能源需求十分重要,本研究利用公式(5)分析预测特定经济增长条件下对能源的需求量。
E=QGW
(5)
其中,E为能源消费总量,G为GDP,Q为其它能源消费来源,如取暖等,就吉林省的取暖能源利用数值来看,多年来变化不大,基本是个定值。两边取对数得如下方程:
In(E)=Win(G)+e
(6)
In(E)=0.231n(G)+6.62223
(7)
利用吉林省1980-2000年数据进行计算,得到能源消费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函数方程(7)。从图3中可以看出,方程(7)的拟合判定系数为0.7862,说明拟合效果较好。通过选取2001-2005年进行验证(图3,b),图中拟合判定系数为0.907,表明该函数关系方程合理,可以用来预测吉林省未来能源消费量,为吉林省能源宏观调控政策服务。
三、结果分析与结论
(一)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能源是促进经济增长比较重要的因素,但能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