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12:4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高中语文教学课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摘 要:随着新课程教学标准提出,在教学教学体系中逐步出现相应教学改革。尤其是在针对语文教学改革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兴趣和自身能力的提高,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共同创建和谐的教学模式,逐步适应时展的需求。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语文 教学方法 改革
作者简介:温建财,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9年3月,学历:本科,职称:中学语文一级教师,籍贯:福建安溪,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由于初中语文教学与高中语文教学在某些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方面有着相似的地方,但是对于初中的改进成果运用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并非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往往出现在高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显示的比较笨拙。毕竟,在年龄、心理成熟上以及相关的环境下,都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变化,所以针对这种现在必须要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相应的课程改革去逐步培养学生自身能力和兴趣的提高。
一、在新课程内容的教学下,变革教材逐步建立科学的教学方案
在整个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的重要工具之一,教材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尽管在高中语文教材上不断反复的进行着相应的修订,但仍然存在相应的不足和缺陷。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相应的变革去更一步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
1.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通常教材仅为一种形式作为全国使用而这样就不能更全面的顾及到不同地区之间经济、文化差异等条件,所以要根据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进行相应的变革适应当地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2.针对高中生学习阶段来讲,在教材内容上要不断的进行创新、全方位的涉及各种学科开拓学生视野。如在高中语文课本上可以涉及科研类、军事类等方面,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学领域上。
3.在教学排版上和教学目标上要明确先后顺序,从简到难、从浅入深的教学方法上实行科学、深入的教学,培养学生自身兴趣的提高。与此同时,在教学目标上进行相应的强化训练,对不同的作品的题材、写作格式、写作手法等方面都要不断的穿插教学,使学生在教学上有一个有机的结合和调整。
二、改革教学观念,强化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新的教学形势下,要不断的进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改革教学观念,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使二者相互结合以便能更好的适应时展趋势。由于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交流性的工具。所以在新的课程下更要不断的更新教学观念,使学生在教学和实践中不断去追求一种人文能力的提升。
一方面而言,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要不断通过关注人类、关注自然、不断去理解和尊重多重文化的发展趋势,以便能更好的彰显人文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不断去探索语文学科、激发学生自身的兴趣,使学生能更好的运用语言工具不断的去表达自身的思想感情以及文学热情、审美情趣逐步建立科学价值体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在面对考核制度上进行相应的改革。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都面临着升学的重要原因,所以往往在教学上存在只是重视学生卷面分,忽视学生自身内在潜力的发 挥,这种严重的应试教学不仅不能使学生真正把握教学本质,又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全面综合性发展。针对这种现状,必须进行改革。主要在高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核心。再有在相应的大学中,设置更多空间给那些语文天赋的学生,步入理想的殿堂,更好的开拓学生潜力。
三、完善教学方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教材和教学观念上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的完善也是教学方法上的重要提高。而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营造良好的师生氛围,开拓新的教学模式。
1.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设置良好的情景教学方案。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抓住课堂的45分钟时间,提高教学成效。在教学上通过教师精心的备考和重点的讲解,开拓新的情景创设中,把教学的内容逐步转化为符合学生自身心理特点情境中,使学生更好的把握作者写作意图充分融入到教学环境中,逐步融洽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
2.开放式教学,实现学生之间的探究性学习。对于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上更重要的是传授学习的方法,可以通过探究性的教学进一步落实开发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逐步引导学生去大胆的质疑、张扬学生自身个性和思维空间的开发。在这中探究、开放性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更好的实现师生之间的沟通还可以更好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能更好的落实人文教育的目的。
3.实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由于对于每个学生都有着自身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的高低,这就造成了不同学生在学习上有着不同的差异。所以针对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分层教学、提高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对于不同成绩的学生要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逐步适应学生自身学习的特点。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出发点,才能更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按质按量的完成教学标准。
总之,在新课程下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实现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上以及教材上都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便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适应社会发展、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强化,最终落实现代化的教学观念。
参考文献:
[1] 金则伊:繁华都市的个性特写与女性情感的理性探索[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S1)
[2] 邓旭:审美核心的不同转换与个性化的影像处理[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10)
[3] 罗双: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思潮对男权文化的解构[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10)
[4] 杨帆:生存困境中的不懈突围与琐屑化生存中的积极追求[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10)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理念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在不断发生变化,广大语文教师逐渐意识到转变教学观念和改变教学方法的重要性。随着与新课程改革课程相适应的高中语文新教材的推广,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教材中语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越来越多。这一变化是教材面向新课程改革需要的一大变化,这一变化不仅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机遇,还给教学工作和高中生的学习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特别是高中生多年来习惯了传统教学中被动的学习,一旦放开思维束缚,则他们将变得无所适从。面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我们要做好充足的准备,积极转变旧思想,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努力推进教学改革的全面发展。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从以下方面做出不断努力。
一、更新观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教学理念下形成的教学方法,现如今已经不合时宜。在新课程理念下,传统教学方法将会被时代淘汰。新理念下我们要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主动摒弃旧的教学理念的束缚,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观察高中生、观察教学、理解教学流程和教学目标。只有更新教学理念,才能促使教师义无反顾地对新形势下的教学展开反思,纠正与新课程不相符的教学方法。这样新课程理念才有可能取代原有教学理念的地位。新教学理念随之带来新教学方法,教师在接受新的教学理念的同时要主动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法要放在教学实践中检验才能被广大教师运用和接受,才能让高中生认同和接受。积极更新教学理念,积极践行新的教学方法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阶段必须做的分内事。为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教师的教学要由“注入式”变为“启发式”;教师要引导高中生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探索,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要由课堂的主宰者变为课堂的引导者,高中生在课堂上的角色要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探索者;教师的教学要由注重教条结论转变为注重知识发现过程。只有实现这些改变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教学向新课程教学转变。
二、培养高中生语文学习兴趣,渗透语文思想
新课程理念下强调教师要提高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新课程以高中生的发展为根本,高中生的发展需要他们以内动力作为支撑,高中生的学习内动力来源于学习兴趣。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不是靠单纯的模仿与记忆就能培养的。教师要培养高中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转变教学方法,多组织高中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学内容和高中生的实际经验结合起来,通过把发生在高中生身边的实例带进课堂,引导高中生进行课堂实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给高中生必要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经过教学实践亲身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同时,教师应多注意渗透语文思想。
语文思想是语文知识的灵魂。单纯地教给高中生语文知识,而不教给高中生语文思想,则高中生学到的知识都是死的,只有具有语文思想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语文思想的渗透,让高中生在语文思想的引导下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体会语文思想的重要性,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三、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在传统教学中为了实现教学既定目标,总是片面追求课堂内容的“多而全”,把课堂教学安排得满满当当,实际教学中一旦发生意想不到的事件就会耽误教学进度,进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为了保证教学内容多而全,不顾高中生的接受程度,一直把涉及的教学知识点讲完。导致高中生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教学效率非常低下,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教师要想在一堂课的有限时间内把所有问题都说清楚是很难的,造成蜻蜓点水,难以深入。事实上每堂语文课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知识点,我们只要把这一知识点揭示出来,然后让高中生去揣摩、去探索、去联想,那么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精讲多练,以点带面,抓住重点,使所授知识系统化,便于高中生掌握,要合理把握教学内容,追求教学实际效果。
四、因人而异,展开有效评价和教学
新课程理念以高中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高中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教学工作和课堂评价工作都要以高中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由于每一个高中生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因此教师组织教学时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进度都要因人而异。对于不同高中生,我们要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和目标,鼓励高中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学习目标。为此,我们要在分层教学和课堂评价上下工夫。
1.对语文开展分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把分析教材知识结构与高中生认识发展相结合,把分析考试命题方向与高中生实际水平相结合,以此确定教学起点,使不同层次的高中生都能接受,从而把全班学生都吸引到教学活动中,并且掌握好教学进度。
新的课程标准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新型化的要求。笔者认为新课改下语文教师应做到以下方面:
1.正确看待课程改革,树立对新课程改革的信心。新课程的改革增加了老师的教学压力,因为他们要改变已经习以为常的教学模式,探索新课程的新模式,还要面对家长和同事的质疑。
并且很多家长的观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只关注考试结果,对新课程改革缺乏应有的信心。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思想严重地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进度。新课程改革要求老师转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侧重于知识传授的倾向,要将学生的健全人格、综合素质作为新课程教学的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老师要辨证地看待学习方式。一般老师会局限于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即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自主性学习只有对话和提问才是最新的教学方法。其实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灵活地选择探索、接受、体验或者模仿等多种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因此老师要辨证地看待学习方式的改善。
3.具备全面、开放的知识结构。语文反映的社会生活是个大千世界,涉及各种领域,重视各种观念的交叉与共存,语文与思想道德、社会生活、历史文化以及自然科学等有密切的关系。这些都要求语文教师要具备全面、开放的知识结构。
4.要有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提高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一些教师凭借教学参考书去教课,教死书。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教活的知识,培养活的能力,教师必须提高独立钻研的能力。要能抓住作品的立旨立意,分析文章结构,分析人物形象,找出语言特点、艺术特色等。
二、新课改下高中语文的教学策略
1.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了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能力、情感的生成,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课前预习,让学生对需要学习的内容提前介入,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书中各类注释,研究课前提示、课后习题,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情感,感受语言特色。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会思考,依据学习要求以及提示进行深入思考,让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开展阅读,课文中有答案的划出来,养成作批注,做笔记的习惯,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活学活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国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被动的接受知识已经形成了习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的问题。高中生在经过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习下,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基础、独立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引入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之中。
自学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把知识内化的重要途径。自主学习能力关系着学生能否在学习的道路上行走的长短。因此,学生应在课堂听课基础上,全面系统认真阅读课本,并利用各种资源(上网等)获得相关的辅导资料。
在课堂上,笔者结合教学目标设计足够数量的探究题目,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开展学习活动,自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组间巡视,对后进生开展辅导,对其他学生进行思维方式上的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的思维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用自己的思维获取知识,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系统认知,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3.采取展因材施教的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存在学习基础与认知能力上的差异,采取因人而异、因需而导、因材施教等有效措施,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开展分层施教,使全体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发展、提高。
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统筹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在课堂提问设计上既要有拓展性较强的问题,也要有难度一般、基础性的问题,既要考虑优等生的认知能力,也要兼顾后进生的学习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全体学生的实际,尽量兼顾更多的学生,在开展分组探究时注重优秀、中等、一般合理搭配,课堂提问时向优秀生提问一些难度较大的思考题,并要求他们讲述自己的思考过程,供其他学生借鉴。
对于优秀生,可以在课堂作业以外专门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练习,防止他们在学习中出现“吃不饱”的现象,学困生则注重基础知识训练。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因生夯实语文基础,注重课本知识理解与语言文字基本运用,对中等以上学生强调灵活运用与深入理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4.注重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改的深入,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电教媒体,在声、影、形等方面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的优势,活化了教育方法,优化了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
5.重视课堂互动,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占据课堂全部时间,学生在下面被动听课。这种教学方法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应该重视课堂互动,开展课堂讨论,积极启发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高中语文; 新课程;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127-01
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要求,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1创设情境,引入体验
体验式阅读教学首先要创设能激发学生进入情感体验的情境,教师运用情感语言和诗意语言,激发学生迅速进入文本学习领域,产生联想与想象,理解文本精髓,引发学生情感,启发学生体验,感受人文精神,生成领悟能力。当然体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是体验教学的设计者是教师。所以教师要提供有助于学习的情景材料,围绕学习目标,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诱发积极感悟。积极的情感体验具有动力功能,能驱动主体投入学习客体,并对学习客体进行研习和体认,最终把握事物的结构、功能及其与自身的关系和对自身的意义。如教学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我注意调动诵读这一手段,教师先绘声绘色地勾画荷塘月色之景之情,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荷塘月色之景,然后有感情地朗读4、5两段。当学生情感处于积极昂扬状态之时,文本学习就能有效展开,学生充分想象,并通过品味其写景方法来体会荷塘月色景色之特点,感知第4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文中运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融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感知第5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之美景,了解该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2每周一次说话活动课,指导学生能说会评
只依靠每堂课五分钟的课前活动就想很快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显然是不现实的,于是过了一段时间,我又开始举行每周一次的说话活动课。这种说话活动课,唱主角的完全是学生,老师只是充当总编导的角色。活动规则是:按照每个班级学生的人数多少,设计同等数量的签条,写下座位号,请班团干部随意抽出一组学生名单(可设计为每组五名),要求抽到的同学依次上讲台对某个热门话题发表简短演讲,或讲析成语典故,或交流学习心得。每一组结束后,又当场抽出三名学生对上述五位同学的发言加以归纳、评论。教师再对说话者和评论者分别加以简要地品评、指导。再次,通过抽签形式请出五位学生发言、三位学生评论,教师又加以指导……在如此坚持一段时间,学生参与说话、评论的积极性、创造性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少学生参与说话活动训练的激情空前高涨。他们事先都会作了精心的准备,有的讲南宋的古城墙,有的谈县城的街道变化,有的介绍高中学习的体会和感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种训练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诵读文本,强化体验
体验式阅读教学要注意抓住读本文体特点,加强朗读训练,从读中“生情”,从读中“悟情”,以此强化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情感体验,产生真切实在的心理感受。为此教师要依据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或诵读一些富有激情并蕴涵哲理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等,获得情感体验,感悟文本哲理。如张洁的散文《我的四季》一文不仅哲理性强,而且情感表达富有张力,很适宜学生借助朗读来体验作者所阐发的敢于直面人生、勇于咀嚼苦难、善于负责生命的情感与道理。为此我在教学时既注意引发学生概括作者人生四季的特点,又选取不同形式训练学生反复朗读,以此一让学生感悟到,作者的人生春季生活艰辛但仍充满希望,夏天历经磨难仍不放弃,秋天感悟收获但毫不后悔,冬天步入黄昏但仍老有所为;二让学生认识到,我们人生的春季要播种希望,我们人生的夏季要战胜磨难,我们人生的秋季要感悟收获,我们人生的冬季要发挥余热;三让学生认识到作者执着追求的人生信念和永不退缩的人生态度,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本文所蕴涵的作家对生命的深沉感悟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品味出来,机械的设置思考题目引导学生回答可能会导致学生感悟能力的弱化乃至丧失。《听听那冷雨》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流露出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深刻的怀念和无尽的追思,而这种情感又是透过通篇的雨表现出来的,也是通过其奇巧清丽的语言表现出来的。为此我们就应强化朗读,读出诗歌的行板,读出音乐的神韵,读出春雨的绵绵,读出秋雨的潇潇,读出雨声盈耳,读出雨丝濡目。学生自由读,班级齐声读,前后比较读,小组竞赛读,等等。以读引悟,以悟促读,读中体验作者所表现的那种缠绵悠长的故国之思。
4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关键词:新课程新理念;高中语文;“三心二意”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097-01
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基于这些要求,新课程理念在人文性、工具性、实践性、民族性等方面给我们拓宽了思维,铺设了轨道,指明了方向。要顺应并践行新课程的发展思路,笔者以为,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在思想观念上转变与更新。具体地说,需要强化“三心二意”的思想。这里所说的“三心”是指“爱心”、“童心”、“慧心”,“二意”指的是“民主意识”和“创新意识”。
1.爱心是融入新课程理念的基础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要达到这些要求,就要求语文教师首先应是一位充满爱心的人,要做一名“爱心使者”,努力做到爱学生、爱生活、爱文本以及营造一个和谐的爱的教学氛围。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定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我们过去一直在强调,而“人文性”却把语文课程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与境界。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是多元的。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我们常说,要以我之心去换学生之心。换句话说,我们应以自己崇高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用爱心去培养学生对生活、对社会的美好情感,使他们成为高尚的人,成为主流社会接受的人。
在新课程的文本中,选用了许多名家时文,其中就有很多包含着浓厚的人文关怀内容,需要我们教师去感悟,去触发学生内心的情感火花,让他们在共鸣中升华,在升华中逐步走向高尚。这里以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为例,来看看新课程包含的人文性内涵。该册教科书中设置了四个专题,让学生体验青春的激情,尝试规划未来的人生;探讨读书和思考的意义,寻求获得教养的途径;回望家乡的山山水水,重温亘古不变的乡土情怀,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感受它的深长意味……编者希望教科书能成为一座桥梁,架设在学生与母语文化之间、与自然之间、与社会之间,架设在学生年轻的心灵之间,架设在学生与编者、老师 、家长之间。
2.童心是激发语文兴趣的催化剂
语文学科是一门启发思维、培养情感、积淀文化素养的学科,新课程在这些方面尤其加大了力度。不只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更在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要求,增强了实践能力的要求与训练。为此,学生更需要拓宽思路,多角度挖掘表层覆盖下的问题的实质,有多样的实践体验与实践经验。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呢?如果按我们以往的做法,常常是教授给学生一套所谓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用同一个模子去套用,而最后得出来的答案也是大同小异,万变不离“标准答案”。现在,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语文学习不仅仅是“接受”,更是“发现”,在教学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探究的眼光和发现的能力,面对那些开放性的题型,就没有什么现成的模式可套了。怎么办?笔者认为,保留三分童心,不但能让教师自己的思想保持新鲜,思维保持灵活,而且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逐渐摆脱枯燥单一的“负担”的阴影,使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大家可能听说过“回形针大王”的故事,一枚小小的回形针,在他手里能演化出上千种用途,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而他却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思维的灵感,大多数是从儿童那里获得的。”这话虽不免谦虚,但却告诉我们,用儿童那种灵动跳跃的眼光去看问题,往往能获得丰富的意想不到的认知结果。对于语文课来说,需要始终保留住这种眼光。保持童心是新课程的客观要求,更是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语文教师要让学生保留那份童心,自己必须先要有童心。即试着用学生的眼光,从学生的角度去认知学习内容,发现其中包含的丰富的内涵,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发现的兴趣,培养发现的能力。
3.慧心是优化语文教学的“火花”
这里所说的“慧心”是指思维开阔,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予以适当地引导的一种能力。我们常说,有慧心才能有慧眼,才能看到文本中蕴含的美的因子,并把这种感悟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也能慢慢地具有“发现的眼睛”,达到“自主”、“探究”的学习状态。马斯洛曾经说过:“教育如果能帮助个人发挥潜力、自我实现,那就是‘好的’”。他认为人的潜能不可能自然流露出来,只有通过学习教育等活动的发掘才能表现出来。《人民教育》杂志上也曾发表过这么一段话:“学生自身是富有潜能的个体,他们犹如一块块乌黑的煤炭,蕴含巨大的能量,他们需要的是火花。教师就是火花,起的作用就是点燃,一经火花点燃,他们将释放巨大的能量,燃成熊熊大火。”语文教师的“慧心”就是这激发学生产生火花的摩擦力,就是火种。因此,作为教师要勤于思考,勤加积累,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看问题才能“入木三分”,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这样,经常用激励、赏识的眼光来关注学生的学习,而关注学习过程,就是优化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得到优化,自然就优化了学习结果,也使学生在教师的关注中健康、愉快的成长,语文教学的目标自然也就实现了。
上述“三心”是语文教师在加强业务修养的基础上还应自我强化的情感和心理素质。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步深入,我们惯常的思维方式、教学方式也面临着挑战,迫切需要转变与更新。下面就这方面来谈谈应强化的两种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