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12:4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语文教学课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摘 要:随着新课程教学标准提出,在教学教学体系中逐步出现相应教学改革。尤其是在针对语文教学改革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兴趣和自身能力的提高,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共同创建和谐的教学模式,逐步适应时展的需求。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语文 教学方法 改革
作者简介:温建财,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9年3月,学历:本科,职称:中学语文一级教师,籍贯:福建安溪,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由于初中语文教学与高中语文教学在某些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方面有着相似的地方,但是对于初中的改进成果运用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并非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往往出现在高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显示的比较笨拙。毕竟,在年龄、心理成熟上以及相关的环境下,都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变化,所以针对这种现在必须要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相应的课程改革去逐步培养学生自身能力和兴趣的提高。
一、在新课程内容的教学下,变革教材逐步建立科学的教学方案
在整个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的重要工具之一,教材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尽管在高中语文教材上不断反复的进行着相应的修订,但仍然存在相应的不足和缺陷。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相应的变革去更一步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
1.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通常教材仅为一种形式作为全国使用而这样就不能更全面的顾及到不同地区之间经济、文化差异等条件,所以要根据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进行相应的变革适应当地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2.针对高中生学习阶段来讲,在教材内容上要不断的进行创新、全方位的涉及各种学科开拓学生视野。如在高中语文课本上可以涉及科研类、军事类等方面,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学领域上。
3.在教学排版上和教学目标上要明确先后顺序,从简到难、从浅入深的教学方法上实行科学、深入的教学,培养学生自身兴趣的提高。与此同时,在教学目标上进行相应的强化训练,对不同的作品的题材、写作格式、写作手法等方面都要不断的穿插教学,使学生在教学上有一个有机的结合和调整。
二、改革教学观念,强化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新的教学形势下,要不断的进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改革教学观念,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使二者相互结合以便能更好的适应时展趋势。由于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交流性的工具。所以在新的课程下更要不断的更新教学观念,使学生在教学和实践中不断去追求一种人文能力的提升。
一方面而言,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要不断通过关注人类、关注自然、不断去理解和尊重多重文化的发展趋势,以便能更好的彰显人文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不断去探索语文学科、激发学生自身的兴趣,使学生能更好的运用语言工具不断的去表达自身的思想感情以及文学热情、审美情趣逐步建立科学价值体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在面对考核制度上进行相应的改革。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都面临着升学的重要原因,所以往往在教学上存在只是重视学生卷面分,忽视学生自身内在潜力的发 挥,这种严重的应试教学不仅不能使学生真正把握教学本质,又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全面综合性发展。针对这种现状,必须进行改革。主要在高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核心。再有在相应的大学中,设置更多空间给那些语文天赋的学生,步入理想的殿堂,更好的开拓学生潜力。
三、完善教学方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教材和教学观念上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的完善也是教学方法上的重要提高。而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营造良好的师生氛围,开拓新的教学模式。
1.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设置良好的情景教学方案。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抓住课堂的45分钟时间,提高教学成效。在教学上通过教师精心的备考和重点的讲解,开拓新的情景创设中,把教学的内容逐步转化为符合学生自身心理特点情境中,使学生更好的把握作者写作意图充分融入到教学环境中,逐步融洽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
2.开放式教学,实现学生之间的探究性学习。对于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上更重要的是传授学习的方法,可以通过探究性的教学进一步落实开发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逐步引导学生去大胆的质疑、张扬学生自身个性和思维空间的开发。在这中探究、开放性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更好的实现师生之间的沟通还可以更好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能更好的落实人文教育的目的。
3.实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由于对于每个学生都有着自身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的高低,这就造成了不同学生在学习上有着不同的差异。所以针对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分层教学、提高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对于不同成绩的学生要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逐步适应学生自身学习的特点。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出发点,才能更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按质按量的完成教学标准。
总之,在新课程下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实现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上以及教材上都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便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适应社会发展、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强化,最终落实现代化的教学观念。
参考文献:
[1] 金则伊:繁华都市的个性特写与女性情感的理性探索[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S1)
[2] 邓旭:审美核心的不同转换与个性化的影像处理[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10)
[3] 罗双: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思潮对男权文化的解构[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10)
[4] 杨帆:生存困境中的不懈突围与琐屑化生存中的积极追求[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10)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理念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在不断发生变化,广大语文教师逐渐意识到转变教学观念和改变教学方法的重要性。随着与新课程改革课程相适应的高中语文新教材的推广,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教材中语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越来越多。这一变化是教材面向新课程改革需要的一大变化,这一变化不仅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机遇,还给教学工作和高中生的学习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特别是高中生多年来习惯了传统教学中被动的学习,一旦放开思维束缚,则他们将变得无所适从。面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我们要做好充足的准备,积极转变旧思想,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努力推进教学改革的全面发展。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从以下方面做出不断努力。
一、更新观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教学理念下形成的教学方法,现如今已经不合时宜。在新课程理念下,传统教学方法将会被时代淘汰。新理念下我们要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主动摒弃旧的教学理念的束缚,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观察高中生、观察教学、理解教学流程和教学目标。只有更新教学理念,才能促使教师义无反顾地对新形势下的教学展开反思,纠正与新课程不相符的教学方法。这样新课程理念才有可能取代原有教学理念的地位。新教学理念随之带来新教学方法,教师在接受新的教学理念的同时要主动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法要放在教学实践中检验才能被广大教师运用和接受,才能让高中生认同和接受。积极更新教学理念,积极践行新的教学方法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阶段必须做的分内事。为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教师的教学要由“注入式”变为“启发式”;教师要引导高中生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探索,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要由课堂的主宰者变为课堂的引导者,高中生在课堂上的角色要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探索者;教师的教学要由注重教条结论转变为注重知识发现过程。只有实现这些改变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教学向新课程教学转变。
二、培养高中生语文学习兴趣,渗透语文思想
新课程理念下强调教师要提高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新课程以高中生的发展为根本,高中生的发展需要他们以内动力作为支撑,高中生的学习内动力来源于学习兴趣。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不是靠单纯的模仿与记忆就能培养的。教师要培养高中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转变教学方法,多组织高中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学内容和高中生的实际经验结合起来,通过把发生在高中生身边的实例带进课堂,引导高中生进行课堂实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给高中生必要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经过教学实践亲身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同时,教师应多注意渗透语文思想。
语文思想是语文知识的灵魂。单纯地教给高中生语文知识,而不教给高中生语文思想,则高中生学到的知识都是死的,只有具有语文思想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语文思想的渗透,让高中生在语文思想的引导下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体会语文思想的重要性,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三、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在传统教学中为了实现教学既定目标,总是片面追求课堂内容的“多而全”,把课堂教学安排得满满当当,实际教学中一旦发生意想不到的事件就会耽误教学进度,进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为了保证教学内容多而全,不顾高中生的接受程度,一直把涉及的教学知识点讲完。导致高中生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教学效率非常低下,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教师要想在一堂课的有限时间内把所有问题都说清楚是很难的,造成蜻蜓点水,难以深入。事实上每堂语文课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知识点,我们只要把这一知识点揭示出来,然后让高中生去揣摩、去探索、去联想,那么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精讲多练,以点带面,抓住重点,使所授知识系统化,便于高中生掌握,要合理把握教学内容,追求教学实际效果。
四、因人而异,展开有效评价和教学
新课程理念以高中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高中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教学工作和课堂评价工作都要以高中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由于每一个高中生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因此教师组织教学时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进度都要因人而异。对于不同高中生,我们要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和目标,鼓励高中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学习目标。为此,我们要在分层教学和课堂评价上下工夫。
1.对语文开展分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把分析教材知识结构与高中生认识发展相结合,把分析考试命题方向与高中生实际水平相结合,以此确定教学起点,使不同层次的高中生都能接受,从而把全班学生都吸引到教学活动中,并且掌握好教学进度。
新的课程标准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新型化的要求。笔者认为新课改下语文教师应做到以下方面:
1.正确看待课程改革,树立对新课程改革的信心。新课程的改革增加了老师的教学压力,因为他们要改变已经习以为常的教学模式,探索新课程的新模式,还要面对家长和同事的质疑。
并且很多家长的观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只关注考试结果,对新课程改革缺乏应有的信心。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思想严重地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进度。新课程改革要求老师转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侧重于知识传授的倾向,要将学生的健全人格、综合素质作为新课程教学的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老师要辨证地看待学习方式。一般老师会局限于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即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自主性学习只有对话和提问才是最新的教学方法。其实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灵活地选择探索、接受、体验或者模仿等多种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因此老师要辨证地看待学习方式的改善。
3.具备全面、开放的知识结构。语文反映的社会生活是个大千世界,涉及各种领域,重视各种观念的交叉与共存,语文与思想道德、社会生活、历史文化以及自然科学等有密切的关系。这些都要求语文教师要具备全面、开放的知识结构。
4.要有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提高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一些教师凭借教学参考书去教课,教死书。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教活的知识,培养活的能力,教师必须提高独立钻研的能力。要能抓住作品的立旨立意,分析文章结构,分析人物形象,找出语言特点、艺术特色等。
二、新课改下高中语文的教学策略
1.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了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能力、情感的生成,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课前预习,让学生对需要学习的内容提前介入,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书中各类注释,研究课前提示、课后习题,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情感,感受语言特色。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会思考,依据学习要求以及提示进行深入思考,让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开展阅读,课文中有答案的划出来,养成作批注,做笔记的习惯,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活学活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国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被动的接受知识已经形成了习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的问题。高中生在经过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习下,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基础、独立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引入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之中。
自学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把知识内化的重要途径。自主学习能力关系着学生能否在学习的道路上行走的长短。因此,学生应在课堂听课基础上,全面系统认真阅读课本,并利用各种资源(上网等)获得相关的辅导资料。
在课堂上,笔者结合教学目标设计足够数量的探究题目,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开展学习活动,自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组间巡视,对后进生开展辅导,对其他学生进行思维方式上的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的思维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用自己的思维获取知识,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系统认知,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3.采取展因材施教的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存在学习基础与认知能力上的差异,采取因人而异、因需而导、因材施教等有效措施,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开展分层施教,使全体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发展、提高。
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统筹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在课堂提问设计上既要有拓展性较强的问题,也要有难度一般、基础性的问题,既要考虑优等生的认知能力,也要兼顾后进生的学习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全体学生的实际,尽量兼顾更多的学生,在开展分组探究时注重优秀、中等、一般合理搭配,课堂提问时向优秀生提问一些难度较大的思考题,并要求他们讲述自己的思考过程,供其他学生借鉴。
对于优秀生,可以在课堂作业以外专门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练习,防止他们在学习中出现“吃不饱”的现象,学困生则注重基础知识训练。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因生夯实语文基础,注重课本知识理解与语言文字基本运用,对中等以上学生强调灵活运用与深入理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4.注重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改的深入,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电教媒体,在声、影、形等方面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的优势,活化了教育方法,优化了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
5.重视课堂互动,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占据课堂全部时间,学生在下面被动听课。这种教学方法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应该重视课堂互动,开展课堂讨论,积极启发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高中语文; 新课程;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127-01
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要求,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1创设情境,引入体验
体验式阅读教学首先要创设能激发学生进入情感体验的情境,教师运用情感语言和诗意语言,激发学生迅速进入文本学习领域,产生联想与想象,理解文本精髓,引发学生情感,启发学生体验,感受人文精神,生成领悟能力。当然体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是体验教学的设计者是教师。所以教师要提供有助于学习的情景材料,围绕学习目标,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诱发积极感悟。积极的情感体验具有动力功能,能驱动主体投入学习客体,并对学习客体进行研习和体认,最终把握事物的结构、功能及其与自身的关系和对自身的意义。如教学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我注意调动诵读这一手段,教师先绘声绘色地勾画荷塘月色之景之情,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荷塘月色之景,然后有感情地朗读4、5两段。当学生情感处于积极昂扬状态之时,文本学习就能有效展开,学生充分想象,并通过品味其写景方法来体会荷塘月色景色之特点,感知第4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文中运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融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感知第5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之美景,了解该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2每周一次说话活动课,指导学生能说会评
只依靠每堂课五分钟的课前活动就想很快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显然是不现实的,于是过了一段时间,我又开始举行每周一次的说话活动课。这种说话活动课,唱主角的完全是学生,老师只是充当总编导的角色。活动规则是:按照每个班级学生的人数多少,设计同等数量的签条,写下座位号,请班团干部随意抽出一组学生名单(可设计为每组五名),要求抽到的同学依次上讲台对某个热门话题发表简短演讲,或讲析成语典故,或交流学习心得。每一组结束后,又当场抽出三名学生对上述五位同学的发言加以归纳、评论。教师再对说话者和评论者分别加以简要地品评、指导。再次,通过抽签形式请出五位学生发言、三位学生评论,教师又加以指导……在如此坚持一段时间,学生参与说话、评论的积极性、创造性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少学生参与说话活动训练的激情空前高涨。他们事先都会作了精心的准备,有的讲南宋的古城墙,有的谈县城的街道变化,有的介绍高中学习的体会和感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种训练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诵读文本,强化体验
体验式阅读教学要注意抓住读本文体特点,加强朗读训练,从读中“生情”,从读中“悟情”,以此强化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情感体验,产生真切实在的心理感受。为此教师要依据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或诵读一些富有激情并蕴涵哲理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等,获得情感体验,感悟文本哲理。如张洁的散文《我的四季》一文不仅哲理性强,而且情感表达富有张力,很适宜学生借助朗读来体验作者所阐发的敢于直面人生、勇于咀嚼苦难、善于负责生命的情感与道理。为此我在教学时既注意引发学生概括作者人生四季的特点,又选取不同形式训练学生反复朗读,以此一让学生感悟到,作者的人生春季生活艰辛但仍充满希望,夏天历经磨难仍不放弃,秋天感悟收获但毫不后悔,冬天步入黄昏但仍老有所为;二让学生认识到,我们人生的春季要播种希望,我们人生的夏季要战胜磨难,我们人生的秋季要感悟收获,我们人生的冬季要发挥余热;三让学生认识到作者执着追求的人生信念和永不退缩的人生态度,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本文所蕴涵的作家对生命的深沉感悟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品味出来,机械的设置思考题目引导学生回答可能会导致学生感悟能力的弱化乃至丧失。《听听那冷雨》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流露出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深刻的怀念和无尽的追思,而这种情感又是透过通篇的雨表现出来的,也是通过其奇巧清丽的语言表现出来的。为此我们就应强化朗读,读出诗歌的行板,读出音乐的神韵,读出春雨的绵绵,读出秋雨的潇潇,读出雨声盈耳,读出雨丝濡目。学生自由读,班级齐声读,前后比较读,小组竞赛读,等等。以读引悟,以悟促读,读中体验作者所表现的那种缠绵悠长的故国之思。
4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关键词:新课程新理念;高中语文;“三心二意”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097-01
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基于这些要求,新课程理念在人文性、工具性、实践性、民族性等方面给我们拓宽了思维,铺设了轨道,指明了方向。要顺应并践行新课程的发展思路,笔者以为,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在思想观念上转变与更新。具体地说,需要强化“三心二意”的思想。这里所说的“三心”是指“爱心”、“童心”、“慧心”,“二意”指的是“民主意识”和“创新意识”。
1.爱心是融入新课程理念的基础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要达到这些要求,就要求语文教师首先应是一位充满爱心的人,要做一名“爱心使者”,努力做到爱学生、爱生活、爱文本以及营造一个和谐的爱的教学氛围。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定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我们过去一直在强调,而“人文性”却把语文课程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与境界。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是多元的。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我们常说,要以我之心去换学生之心。换句话说,我们应以自己崇高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用爱心去培养学生对生活、对社会的美好情感,使他们成为高尚的人,成为主流社会接受的人。
在新课程的文本中,选用了许多名家时文,其中就有很多包含着浓厚的人文关怀内容,需要我们教师去感悟,去触发学生内心的情感火花,让他们在共鸣中升华,在升华中逐步走向高尚。这里以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为例,来看看新课程包含的人文性内涵。该册教科书中设置了四个专题,让学生体验青春的激情,尝试规划未来的人生;探讨读书和思考的意义,寻求获得教养的途径;回望家乡的山山水水,重温亘古不变的乡土情怀,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感受它的深长意味……编者希望教科书能成为一座桥梁,架设在学生与母语文化之间、与自然之间、与社会之间,架设在学生年轻的心灵之间,架设在学生与编者、老师 、家长之间。
2.童心是激发语文兴趣的催化剂
语文学科是一门启发思维、培养情感、积淀文化素养的学科,新课程在这些方面尤其加大了力度。不只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更在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要求,增强了实践能力的要求与训练。为此,学生更需要拓宽思路,多角度挖掘表层覆盖下的问题的实质,有多样的实践体验与实践经验。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呢?如果按我们以往的做法,常常是教授给学生一套所谓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用同一个模子去套用,而最后得出来的答案也是大同小异,万变不离“标准答案”。现在,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语文学习不仅仅是“接受”,更是“发现”,在教学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探究的眼光和发现的能力,面对那些开放性的题型,就没有什么现成的模式可套了。怎么办?笔者认为,保留三分童心,不但能让教师自己的思想保持新鲜,思维保持灵活,而且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逐渐摆脱枯燥单一的“负担”的阴影,使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大家可能听说过“回形针大王”的故事,一枚小小的回形针,在他手里能演化出上千种用途,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而他却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思维的灵感,大多数是从儿童那里获得的。”这话虽不免谦虚,但却告诉我们,用儿童那种灵动跳跃的眼光去看问题,往往能获得丰富的意想不到的认知结果。对于语文课来说,需要始终保留住这种眼光。保持童心是新课程的客观要求,更是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语文教师要让学生保留那份童心,自己必须先要有童心。即试着用学生的眼光,从学生的角度去认知学习内容,发现其中包含的丰富的内涵,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发现的兴趣,培养发现的能力。
3.慧心是优化语文教学的“火花”
这里所说的“慧心”是指思维开阔,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予以适当地引导的一种能力。我们常说,有慧心才能有慧眼,才能看到文本中蕴含的美的因子,并把这种感悟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也能慢慢地具有“发现的眼睛”,达到“自主”、“探究”的学习状态。马斯洛曾经说过:“教育如果能帮助个人发挥潜力、自我实现,那就是‘好的’”。他认为人的潜能不可能自然流露出来,只有通过学习教育等活动的发掘才能表现出来。《人民教育》杂志上也曾发表过这么一段话:“学生自身是富有潜能的个体,他们犹如一块块乌黑的煤炭,蕴含巨大的能量,他们需要的是火花。教师就是火花,起的作用就是点燃,一经火花点燃,他们将释放巨大的能量,燃成熊熊大火。”语文教师的“慧心”就是这激发学生产生火花的摩擦力,就是火种。因此,作为教师要勤于思考,勤加积累,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看问题才能“入木三分”,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这样,经常用激励、赏识的眼光来关注学生的学习,而关注学习过程,就是优化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得到优化,自然就优化了学习结果,也使学生在教师的关注中健康、愉快的成长,语文教学的目标自然也就实现了。
上述“三心”是语文教师在加强业务修养的基础上还应自我强化的情感和心理素质。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步深入,我们惯常的思维方式、教学方式也面临着挑战,迫切需要转变与更新。下面就这方面来谈谈应强化的两种意识。
【关键词】创新教育;高中语文;写作教育
随着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学科在教育模式上都实现了深化改革和完善,在改革的过程中所运用最多的就是创新教育,这点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表现的最为明显。高中语文中的创新教育实际上就是要求在对语言文字、阅读写作各项教育内容中,都要体现出创意的和个性上的表达。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为切入点,简单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进行研究。
1.目前我国高中写作教学在创新上所存在的问题
1.1 在教学中重文体,轻风格。目前在很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依旧将应试教育作为教育的主攻方向,表现在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上,就是很多老师非常注重写作文体,并在教育过程中,在写作文体的选择上更多是为了迎合高中大大小小的考试。虽然在语文的写作教学过程中也提出了创新的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所谓的创新也只是需找出更符合考试要求,可以拿高分的写作文体,而忽视了写作本身的创新性,这种过于重视文体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在写作中真正特点的发挥,更不用说无法真正实现创新性教育的意义。
1.2 课堂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目前在很多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都存在当堂作文这种教育模式,但是其实质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可是在实践中却变成了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作文,其实际上就是在训练考试中的作文能力,而不是真正的写作。同时老师往往仅仅是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话题,然后就是规定一定的时间进行写作,这样的写作模式即便是其写作话题十分新颖,学生所能想到的内容也非常的新颖,但是新颖的话题和内容并不一定代表你写出来的文章本身是新颖高质量的。实际上这种教学方式过于重视结果,即看大家在一定的时间内到底可以完成多少,或者说在一个学期可以完成多少。但是这并不能保证写作的质量,也无法实现写作教育上的创新。
2.新时期下高中作文写作教育的创新要求
目前我国在教育改革上提出了全新的课程标准,这种标准体现在高中语文写作的创新要求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 在写作内容要求自由表达。教育改革中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可以充分理解和认识到社会认同和自由表达之间的关系,确保学生在写作方面不会一味的照搬照抄老师的观念和写作要求,而在语文写作过程中真正的表达出自身的真实感受,在文章中体现出真性情、真体验和真感受,这才是写作的真实目的所在。要明确写作目的在于情感上的抒发和心灵上的抒发,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应试教育。
2.2 读写关系要求与自然融合。写作不是一种可以闭门造车的活动,而是必须要将写作跟实际的生活相结合,更通俗点说是必须要在自然中寻求写作的灵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明确读跟写之间的关系,要明确新的课程标准下对写作理念的全新认识和构建:首先写作是建立在一定语文阅读的基础之上的;第二是写作必须要进行一定的生活体验;最后文章本身是自然以及生活状态的一种呈现。
2.3 写作目的要求从工具理性走向人文理性。写作是一种思想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灵成熟的过程。因此,写作乃至整个语文课程的价值主要侧重于塑造和拓展人的精神世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使用“表达与交流”这一表述方式,就是力求从以人为本的高度,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高度,来认识这方面的语文课程内容,以彰显写作的人文特征。将写作视为一种生命状态,是一个人的自然状态、社会状态和精神状态的统一体。
3.新课标下高中作文写作体现创新性的具体措施
3.1 实现以写为本,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我们知道,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学仍然处于“以读促写”阶段,是以阅读为本位,以写作为附庸的格局。我们必须从语文教材的改革入手,加大作文教学内容的比例,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做出科学的合理的编排,从而给师生提供教与学的依据。或者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真正确立写作和写作教学的本体地位,从而形成以读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高中作文写作教学新格局。
3.2 牢固树立大作文教学观,建立开放的、活泼的写作训练体系。首先,作文教学必须突破封闭格局,走出课堂,走进自然的怀抱和社会生活的洪流之中,使学生懂得作文必须有感而发,只有不断的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实现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其次,注重从阅读及视听媒体中汲取营养,特别是电视、电脑进人千家万户,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教师应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有利因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3 以自能作文为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高中作文教学就是为了学生自己能写作文。因此,优化作文课堂教学结构,必须以学生自己能写作文为目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尽可能地使作文教学过程与作文过程接近,使训练过程与实用过程一致。作文教学的流程,可以概括为这样七步:开源导流,理论指导,范文引路,写作实践,反复修改,专题讲评,自我总结。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现状;策略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到高考的影响,许多高中语文教师一味强调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导致语文教学的质量较低,所以,在新时期,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效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
1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1.1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语文依然沿用传统的以教师单向性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导致教学质量较低[1]。另外,许多高中语文教师认为教学改革就是使用新的教材,没有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2过度强调课堂教学氛围
为了达到新课程标准下的要求,在课堂上,许多高中语文教师过度强调课堂教学氛围,通过开展课堂讨论或者合作学习等方式,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然而,由于部分高中语文教师经常引用一些与课文知识无关的内容,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效率低下。而且,一些高中语文教师片面地认为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过度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忽视了教学目标,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得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较低。
1.3不能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特征之一,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技术具有很多的优点,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高中语文教师过度依赖于多媒体教学技术,没有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效果较差[2]。另外,一些高中语文教师一味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古诗词、文言文教学活动,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未能引导学生充分了解课文内容,从而制约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
2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2.1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与时俱进,及时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3]。学校应该定期开展培训工作,帮助教师转变教学思想,加强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功能,积极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标准,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2充分认识新课改
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目的是构建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新课改,合理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合理创设课堂教学环境,适当补充语文教学内容,积极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同时,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时,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画、图片等,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积极性,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
2.3合理设置课堂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开发和利用语文教材,有效整合语文教学资源,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在讲解课文知识的同时,适当补充课外知识,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4]。同时,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演讲比赛或者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讨论社会热点话题,以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时代性,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
3总结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改革不仅仅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按照新课程标准,合理组织语文教学活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
作者:陈雪瑜 单位:福建省东山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李巧英.浅析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新课程(教研),2011,(1):152-153.
[2]温艳.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3,(10):127-128.
一、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教育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中语文教学也面临着新的要求:一方面要满足高中学生具备必需的语文素养要求,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语文美学鉴赏能力。在这种要求下,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也要作相应的修改,不但应该继续坚持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础理念,还应该正确把握语言教学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注重应用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语文课程的设置,从根本上讲是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为目的的。它是以促进激发人的创造力为重要目标的,这一特点也决定了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决定了学生才是这一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二、新课标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随着语文新课标的颁布,语文教学理应与时俱进地作相应改变。首先教学的重点要向学生转移,改变以前以教师为主的状态。而要实现教学重点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进行转移,从根本上分析,就必须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应该从知识“灌输者”的身份向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良好环境的“组织者”转变。
作为教师,需要深度了解和理解学生,拉近与他们的距离,把语文从冰冷冷的枯燥教材变成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活生生的语言实例。即使是同样的一个对象,不同的人看到的可能是不同的方面,这个时候老师应该不再以简单的标准去评判谁说得对或错,而应该提倡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和探索去获得不同的体验和感受。
三、新课标条件下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探讨
在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背景下,要准确掌握语文教学的特点,遵循教学活动的规律,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提高教学效率。而要实现有效的教学,首要的还是应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实现目标式的教学。其次,应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兴趣,在此基础上,语文教学还应该和实际结合起来。
要实现有效的高中语文教学,从细节的策略上讲,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设定详细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知识掌握程度及过程的预先设计,并为教学效果的评估提供参照系。设置教学目标,可以避免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无计划性。
2.提倡启发式教学
实践证明,以往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效率是很低下的,对老师和学生的体力脑力都是很大的浪费。而启发式教学是以问题设置为先导,让学生在一环扣一环的提问中逐渐掌握知识。启发式教学对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求很高,问题的设置也很有技巧性。因此,要深入推广启发式教学,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是很重要的。
3.教学互动和教学相长
众所周知,教和学是一对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不可分离的共生体,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的同时,老师也从施教的过程中得到学习和提高。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发挥其作为教育者的主动权,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合理地组织创造课堂情境,使语文课堂变得活跃起来。
4.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自从信息技术及多媒体技术面世以来,它们在教育教学领域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声、光、电等技术可以将某些语言文字不便于表达的意境用生动的方法演示出来。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目前,我国的教育正在进行深度改革,以迎合社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素养的人才。因此,注重课程资源的利用开发,才能让我们的教学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资源包括课堂的教学资源和课外可学习的资源,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如书本、网络、电视、广播、电视、电影、图书馆、博物馆、广告牌、报廊、布告栏等等。此外,一些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日常生活所见所闻都是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开发语文课程的资源,就是寻找那些与人们文明文化息息相关的,并能够与语文教学相联系和结合的资源。有效地利用开发母语学习的课程,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增强学生学习文化的兴趣和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那么,怎么开发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呢?
一、有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念
传统的课程观念中,过于强调“以书为本”的思想,盲目地认为课本是唯一的语文的课程资源,导致学生的学习被限定了范围。
教师要想解决上述这个问题,就必须转变观念,实现从“课本唯一学习课程资源”向“世界是个大的课程资源”的根本观念的转变。教师还要有强烈的对课程资源的认知意识,努力开发,有效利用周边世界的自然、人文、社会等多种资源。准确地来说,语文资源还是相当广泛的,对于它的开发利用,教师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语文课程方面也是无限的。自然资源是自然界中我们所看到的自然形态和人工的形态。教育者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去体验观察我们大自然所带来的美妙和神奇。
(二)开发利用社区资源
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学习也有一定的要求。学校应该适当发挥优势,进行不断的创造,为语文教学配备相应的设备,而且应该尽量让社会各方支持,以及和社区建立稳定联系,为学生学习语文创造一定的实践环境,从而使多种文化活动得以开展。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还要在社区中让学生能将所学进行有效的运用。因此,开发利用学校资源是特别重要的。对于学校来说,语文课程资源是包括物化方面的资源还有人为方面的资源。
(三)开发利用家庭资源
在家庭中,也是存在着语文资源。家庭资源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物化的设施和营造的文化环境,比如家庭藏书等。另一方面是家长。家长也可以是很好的学习资源,开发利用家长方面的课程资源也是很重要的,值得我们关注。
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教学策略
课程资源并不是直接就能被语文教学所使用,而是要对语文的课程资源进行一系列的筛选、重新组合、归类和选取等工作,才能将课程资源转化为课程使用。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最重要的就是进行教学的优化策略。具体来说,有以下一些策略。
(一)筛选策略
大量的课程资源只是我们实施教学的备选材料,我们只有对这些材料进行严格的筛选,才能提炼发掘课程资源的价值,并不是“放到篮里的就是菜”。
(二)问题策略
围绕所存在和产生的一些问题对语文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是可以有效提高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在学习课程时对产生的问题进行探索寻找,利用无限的课程资源对问题进行解答。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习了解了课本知识,还让学生对我们的课外生活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对书本知识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
(三)专题策略
这种策略是指教师有针对性地对一些专题问题进行课程资源探寻,确定一个明确的主题,然后让学生从网络、社会、家庭生活、自然环境中有效地获取语文的学习资源。
(四)动态生成的策略
“动态生成”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进行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所存在的实际问题情况,演绎出新的教课学习内容。这些内容并不都存在于课本中,有的是突然出现在教学活动中。这是一种有重要意义的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但是目前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三、结语
作为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较强的资源意识,开展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争创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实践环境,加强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和使用,全方面提高学生对语文的使用运用能力。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开发利用我们周边的语文资源,课程资源必将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课程的学习,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荣.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李芳.论当前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M].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改革;高中语文;问题
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更加严格,改变以往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则成为目前较为紧迫的问题。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下,高中语文的教学应该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主,在培养学生语文文化内涵的同时使学生的审美与探究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强,最终使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得到共同的进步,达到塑造个性化与养成终身学习习惯的目的。自新课程标准改革以来,高中语文在其高要求下也得到了发展,在教育实践与教学理论等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时,也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去努力解决。本篇文章主要从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并提出了相应的语文教学改革方案。
一、高中语文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来理解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的要求。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不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最终实现自主学习的教育目的。在一定程度上,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教师在教学方面受到很大的影响。其中一些教师仍然使用原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单方面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在教育发展阶段根本就起不了作用。教师在课堂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教授给学生新的知识,让学生“填鸭式”有限的知识网络得到扩充。如果教师没有认识到传统教学的局限性,继续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来传授知识,则会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之中,学习欲望会大大减弱,学习效果也会令人大失所望。还有一些教师没有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甚至目标还停留在旧的教学目标之上,这使得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导致学生思想严重落后,创新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即便有些教师已经在知识上做了更新,但是对新教材的理解力欠缺,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也会使得教学效率达不到要求。
2.课堂过于注重形式,没有把握教学的重点。在语文课堂上,很多教师更多地只是重视课堂氛围,更加地热衷与学生在课堂上相互讨论。这样看似学生学得很轻松,教师也改变了以往的传统呆板的教学方式,很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大多数的教师在营造课堂氛围的时候经常会引出一系列与课堂无关的笑话,正常情况下会使学生感到轻松愉悦,但是这样一来就会减少讲解课文的时间,课文讲解就会被粗略地带过。教师只注重形式,没有把握重点,最终会使学生对基础的知识掌握不牢固,使用语言知识时会常常出错。再者,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的互动,根本就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涵养。
3.教师过多地依赖于多媒体教学。现代教学方式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多媒体教学,但是教师在使用多媒体的时候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大部分学校的基本设施齐全,对教师的教学要求较高,也更加提倡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多媒体只是一种辅教学,而是依赖多媒体教学,认为没有多媒体就上不了课。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要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在增强课堂氛围的同时建立起与学生的平等交流的关系,而多媒体的过度使用减少了师生相互交流互动的时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也很片面,这会使得教师的教学质量大大降低。
二、 新课程标准要求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方案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新课程标准改革对教师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大部分教师的思想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对新课程标准改革下的新课程的理解存在片面性。这就要从教师着手,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涵养。学校要对教师进行有组织的培训,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的同时更要帮助教师积极地转变思想,加强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改革下新课程的理解与学习,促使教师不断地跟上时代的步伐,积极地为社会造福,以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2.把握重点,合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效率。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更加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真正交流,提倡学生与教师之间要建立起平等的学习关系,在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的同时把握教学重点。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可以适当地增添一些趣味性较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画等,并且可以有序地组织学生参与相关活动,教师还可以创建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讨论。合理地利用时间与科技设备不仅可以使得教师精简教案,摆脱以往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还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创新教学内容,合理布局,提高教学效率。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教师要从多方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合理的安排,在完成考试大纲要求教授的高中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还要结合实践给学生适当地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以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就一个热点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与辨析,也可以以一个演讲比赛的形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4.教师要积极地转变思想,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为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思想,在跟上时代进步的同时与学生建立“朋友”关系,开展个性化教学,积极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
总体来说,新课程标准改革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同时也更加强调学生独立自主的发展。在不断地探索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在提升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合理地运用科技手段与有限的课堂时间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学生也要配合教师的指导,双方相互合作,以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资源;课堂有效性
教学资源与语文教学密切相关,只有得到教学资源的有力支持,教学质量才能真正得到提升。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途径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教学资源的创意性开发和兴趣引导
(一)教学资源取材范围的创意性扩展
以往的教学观念过分强调“以本为本”的理念,一切以课本为主,错误地将课本作为语文教学的唯一资源与途径。教学资源的创意性开发和兴趣的积极引导必不可少。可以说,走出传统的书本,教学资源还拥有着一片广阔的天空,只有不拘一格遴选取材,才能走出以往的老路,开辟一条语文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贴近自然,取材于生活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语文教育的资源应更多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语文教学不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俯瞰学生。过去,语文教学资源总是以严肃的说教姿态冰冷地面对学生,使活泼自由的学生思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禁锢。教师可以更多地开发与利用生活或自然中的资源,启发学生拥抱自然、观察生活,在自然中收集最真实的素材,并运用于阅读和写作,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更培养了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放飞。
(三)教师应注重课程创新,培养学生兴趣
每一位优秀的老师都是一本“活动的教科书”,是学生最鲜活的教学资源,是课堂教学资源的重要主体,只有老师不断创新和引导,才能让学生的创意得到开发,兴趣得到引导。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老师就是最具生命力的设计者和创新主体。因此,教师应当注重课堂教学的创新性和新颖度,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教师应与学生进行适当的互动,成为学生的兴趣老师,而不是“课本老师”。在设置课程与安排活动时,老师除了利用书本和课堂引导等方式开发校内的资源外,还应该展开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课程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语文教学不应是单一、短时的“被动接纳”,而应该是一种终身学习的兴趣和态度。
二、课堂与课外课程资源的有机融合
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环境包罗万象,除了常规的课堂教育,还包含校园文化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甚至社会教育,正是复杂多样的环境构成了孩子们获取知识和信息资源的环境。只有合理开发和利用课外资源,并将这些与课内资源有机融合,才能真正为孩子的成长做好铺垫,将可利用的资源物尽其用。
(一)社区资源的开发利用
巧妙地连接课堂与社区文化,让学生寓学于乐。长期以来,我们把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课堂中,而周围这些独具特色、极易影响学生的社区资源却被忽视和荒置,这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转化,将会极大地提升课堂学习的效果,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课堂教学中,语文老师要适当利用这些资源,根据其特点,寻找连接的桥梁,让学生在丰富的资源中自由穿梭。图书馆、博物馆和地方公园等蕴含丰富文化的课外场合,应该更多地被老师们利用于正常教学中,让学生不再“纸上谈兵”。课本中的知识与生活实景的结合,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将资源的效益开发至最大,让学生真正热爱自己的土地,热爱我们的文化。
(二)家教与师教的合理衔接
优秀的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教育资源,而父母也是学生的老师。学生从父母身上获知的不仅是生活常识,更多的是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而这一切都深深影响着学生们的学习态度。高中语文新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精华文化的认同、对前沿思想的接纳,从先哲的思维里探索到自己的思路,认识自我、解读自我、完善自我,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家长的及时引导和督促。学校应定期举办家长会,建立家长与老师、学生与家长的沟通平台,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学校的教育方向,同时积极参与其中,与老师共同合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家长也应该定期与老师主动进行沟通,共同探讨适合学生进步发展的方式,让家庭资源与师资资源合二为一,携手共进,让父母的关爱化作无声的教育,暖人心田,让亲情的引导带领孩子学会尊敬长者、爱护同伴。
三、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信息化
在我们以前的语文课堂教育中,课本是重中之重,一切的学习方针和计划都是围绕课本进行的。在信息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语文课程教学资源的利用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最大程度地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一)巧用多媒体技术,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
叶圣陶先生说过这么一句话:“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就表明我们需要对语文教材资源的利用进行新的研究和探索,积极寻找其他更好的、更合适的、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例子”。而我国教育资源中比较缺乏信息化教育资源,虽然如今许多学校的课堂都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并且部分学校还可以进行远程网络教学,但这还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现在大多数语文教师的多媒体教学只是将课本上的知识转移到多媒体教学设备上,只是形式变了,而真正的教学内容并没有很大的改变。这就要求我们除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传授课本上的知识以外,还要传达给学生与课本相关的外延知识与内容,为学生创建生动的课堂情境,让枯燥的语文课堂变得丰富而生动。由于现在网络信息繁多且各式各样,在进行语文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时,一定要进行认真而严苛的筛选。
(二)善用远程教学,汲取有效教学资源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语文教学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无疑给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的主导下,高中语文教师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面对不断变化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我们要冷静思考,抓住机遇,与时俱进,要认真解读新课程标准,吃透精神,积极探索,才不会“误人子弟”,才不会“淘汰出局”。下面就在新课标理念下,关于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共同探索。
一、在新课标理念下,观念更新势在必行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即教育就是服务,不过我们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有了这种观念,我们才会面对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的成长服务;有了这种观念,师生才会平等相处,我们教师才不会以师道尊严凌驾于学生之上;有了这种观念,我们教师才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什么是人才?李白诗句中说“天生我才必有用”,有用就是人才。我们知道学生千人千面,个性迥异,但每个老师都有一个共性,都会偏爱那些成绩优秀者,对他们悉心关照百般呵护,而对那些成绩低下者是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熟不知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得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因此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相当重要,有了这种观念,你才能正确对待每一位学生;有了这种观念,你才能注意发现学生的特长;有了这种观念,你才能发现“过度的爱只能造成畸形的人才”。让我们牢记“没有不成功的学生,只有不善于发现的老师”。
另外,语文教师必须关注最新的教育动态,最新的语文教学动态,要积极学习,要有养成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充电,使自己思想始终同最前沿的教育理念保持一致,只有如此才能拥有全新的教育观、人才观,也只有树立了这种全新的教育观、人才观,你才能融入课程改革的大潮流中,才能真正的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的方向发展。
二、在新课标理念下,角色转变不可忽视
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角色转变不可忽视。第一,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新课标中,师生关系是互动的。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的教学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我们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促进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通过对话实现教学相长、互通有无、共同进步。
第二,要从一名“教书匠”转变为科研型的教师。我们的教育多年来就是“一根粉笔一张嘴,一本课本上到死”,教师严格按照课程计划传授知识,成了“教书匠”,把课本的答案当圣旨,不敢质疑,不许学生有其它的想法。我们知道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只能教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而事实上,一方面,专家、学者的研究课题及其研究成果并不一定为教学实际所需要,也并不一定能转化为实践上的创新;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固守在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因此语文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问题进行探究,对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第三,要从课程的执行者变成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学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课程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语文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包括国家层次、地方层次、学校层次、课堂层次和学生层次,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的能力,语文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三、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学方式力求创新
我们知道语文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地方,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天堂。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创造一种使大家愉快、有强烈求知欲、积极地探求知识的心理气氛。这种心理气氛是在师生交往互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如果被动地接受,愉快、求知欲从何而言。在教学中,如果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就意味着合作,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意味着是一起分享理解,是生命活动、成长和自我表现实现的过程。在这个共同体中师生在享受着各自交往中快乐的同时,也在共享着彼此带来的快乐。
一、普通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
一般来说,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需求主导模式,二是条件主导模式,三是目标主导模式。需求主导模式,顾名思义以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为主来设计开发校本课程,所以需求主导模式也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人本思维,让语文教学更加充满人性化,更加趋向于服务化。条件主导模式是以学校固有资源为依据来开发校本课程,不同的学校其教育资源也不同,学校根据自己拥有的软硬件及师资实力来进行相应的校本课程安排,保证教学水平。目标主导模式范围较大,它以学校的办学目标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依据。比如,在国外,天主教学校的办学思想就是以基督教为主,校本课程中多和基督教义和圣经联系在一起。而女子学校,他们的校本课程则从女性角度来考虑教学内容,教授符合自己办学思想的教育内容,而其他服务因素主要作为主导办学思想的辅助资源存在。
可以说,这三种校本课程开发模式都可以适用于现代语文教学,但是它们也各有利弊。比如,需求主导模式以学生的需求展开,优先考虑学生的感受,但是它的缺点就在于过度受限于这些来自于学生的条件,从而影响课程的顺利开展。所以,基于需求主导的校本课程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到学校的整体办学目标,也会出现实用性差、众口难调、不成系统的效果。条件主导模式却恰恰相反,它符合学校的办学思想,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实用性,但是它过于主观,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需求,这与传统教学思想别无二致,所以这种模式容易流于形式。相比较而言,这三种教学模式应该在不同时期、不同教学环境与不同地点体现出不同特色。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按照实际情况与需求来适当地选择利于语文教学发展和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模式,做到灵活运用,避实就虚。
二、高中语文教学与校本课程有机结合的具体思路
(一)处理好高中语文教学与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
2003年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明确指出:“要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综合性课程结构。”虽然校本课程赋予了学校合理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的自主权,但是学校也应该根据国家规定的语文教学内容,为校本课程和学生需求量体裁衣。根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的规定,校本课程占国家规定教学内容的比例应该在10.5%~18.5%左右,适当把握好度,有助于校本课程的进一步开发。
(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性格,所以校本课程的开设与设计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语文教师应该在了解学生的心态、兴趣与注意力等情况后,根据语文教学内容设置提纲并设计校本课程,从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此外,教师要注重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法,可以采用目前较为流行的辅导式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余地,根据兴趣与学习中的弱项来选择相关的知识点。而教师要与学生做好呼应,让校本课程自然地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下去,而不是喧宾夺主。
(三)注重平衡校本课程中的学术性与趣味性
学校可以开设基础性语文校本课程,根据国家规定的语文知识课程来进行知识的改编和拓展,同时在课堂上结合一些特殊的朗读策略和记忆策略,让学生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底子。再上一级开设发展性校本课程,锻炼学生的中文品评能力,通过阅读新闻、名作和诗歌等,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最后是提高校本课程,这一层次上学生要进行学术论文的撰写和思维拓展训练等,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文学能力,并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主动探究能力。以上三个层次的校本课程设计,可以很清晰地分清高中语文教学的学术性和趣味性,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课程。
三、实例分析
(一)教学方法和目的
本校本教学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采用INTER未来教育模式,更注重课本知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将语文教学作为一种任务,用问题来牵动学生的注意力,帮助他们整合、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最终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
通过在课本和网络中查找资料,学生分组合作寻找与探讨诗词中对意象的分类及特征定义。比如,教师给出出现于诗词中的事物,如月、云、松、竹、梅、夕阳、西楼、长亭等。教师首先通过讲授这些诗词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来启发学生如何进行古典诗词意象的分类与组合,并传授学生鉴赏的方法。
(三)教学安排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语文;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定为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语文素养应包括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即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
但是在现实中,很多高中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并不尽如人意。高考的指挥棒控制的不仅是高中学生,初中乃至小学生也时时受到它的威压。从二三年级开始,孤立背诵词语解释,挖空心思造句,机械抄写,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刻板模式;到五六年级初中,就要开始做仿高考模式的“阅读分析”。加上语文教学中“淡化语法”的倾向,九年的语文学习,让学生既缺乏必要而系统的知识储备,又没有规范阅读积累足够的语言信息,形成语感。而到了高中,沉重的高考压力让学生整天沉浸在各种习题中,他们几乎没有时间来培养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细究其中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是最重要的一点。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甚至常常越俎代庖,对学生放心不下,放手不得,总喜欢过把瘾似地唱“独角戏”,一讲到底,而不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情感取向和接受能力。就这样,他们在不断地削弱乃至剥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应有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滋生自卑和厌烦情绪,养成惰性和依赖性。教师认真、清楚、全面、透彻的讲解,却势必会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失落和潜在能力的埋没作为沉重代价。
二
近年来掀起的新课程改革,为我们转变师生关系奠定了基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了解自己,了解学习的对象,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语文能力的形成只靠老师单一性的解析是难以奏效的,必须通过多种多样生动有效的主体活动才能达到,因此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成了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中,各地涌现出很多风格各异、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可谓硕果累累,异彩纷呈。而最突出的成就乃是冲破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的陈旧观念的束缚,改变了“满堂灌”、“填鸭式”的刻板模式,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科学的教学观念,肯定了“启发式”、“导读式”等活泼的教学课型。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求教师把学生看成是和自己一样具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不小看学生,不轻视学生,把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的优先权、主动权交与学生。“以教师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把自己只看成是教学活动的主持者和教学方向的引导者,把服务于学生让学生会学能做的职责和义务留给自己。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三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呼声越来越高,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开创出了一些新的局面。但是在这过程中,有些语文课却走向了极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的极端主要体现在一些教师并没对学生主体地位作深入思考并理解其内涵,盲目追求一些形式上的东西。有的语文课一味地让学生自读或自学,老师不做任何引导,学生一节课下来提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根本不能正确把握课文的主体内容或艺术手法。有的语文课分组讨论不同的问题,形式上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事实上,有的学生讨论的根本与题目无关,或者一组发言时,另一组看热闹,根本没参与进来,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有的语文课,学生的学习是随心所欲地进行着,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来进行朗读,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来进行造句练习,选择自己理解的关键处来给大家讲讲……自主,成了没有统一要求学习任务、学习途径和学习方法的遁词,学生严重地在各取所需地进行学习,在选取最薄弱的地方钉钉子,一知半解、东鳞西爪、粗枝大叶的学风正严重地侵蚀着学生。
事实上,以学生为主体绝不意味着教学过程中事事都要学生亲自“发现”,让他们在黑暗中摸索,徒费时间。教学效率就在于追求花最少的时间去获得最大的收获,因此,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放松或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要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现代教学规律和教学实践在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规定教师在教学教程中的作用和活动方式主要是“导”,也就是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思维流程、学习心理,正确地引导学生达到已知的彼岸。因此目前问题不在于要不要教师的主导,而在于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
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地位的关系呢?
一、当好学习的组织者
一方面,教师要关注学生、肯定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安排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每一个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实现发展,给课堂营造一个个。另一方面,为了让学生理解文本的真正含义,单纯地让学生自己领悟、理解很难做到,这就非常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从篇章结构到重点句子,从课文内容到艺术手法,或引导,或讲解。
二、当好教学互动的指导者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参与者。教师充分发挥好组织者的作用,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主动学习,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在这过程中,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既有老师对学生的引导与肯定,又有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新。
三、做好解决问题的引领者
学生毕竟是学生,如果完全依靠学生就能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学校就没有其存在的意义了,这个时候老师就应该发挥其“传道授业解惑”的真正作用,承担起引领者的作用,引导学生掌握好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潜心领悟文中蕴含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总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助过程。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化自己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诱导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主宰着转化为合作者,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成长无法替代,发展必须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保证。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2]《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福建高中新课程网,http:///wxzl/ShowArticle.asp?ArticleID=3359
[3]《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李建平著,《中国教育报》2001年10月20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