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范文

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2: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

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教学目标

前言

我国古诗词源远流长,从脍炙人口的《诗经》到华美灿烂的《离骚》、从“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到“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或豪情或婉约的宋词再到街市小令的元曲,古诗词异彩纷呈的涌现。古代的使人们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明。如何继承中国的古典诗词,继承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当前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一些有关古诗词的电视节目、书籍、音频等不断出现,引起了热爱古诗词的人们的极大兴趣。但是这些仅仅能够吸引一些热爱古诗词的人士,对于接触古诗词较少的学生来说,毫无疑问,学校才是最好的学习古诗词的场所,教学才能更好的完成中华瑰宝的传承。教授古诗词不能采用传统的语文授课模式,需要采用一定的策略,这样才能达到教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师授课应当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开展古诗词讲解时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学生通过在课堂上的自我学习和认真聆听教师的知识讲解后所要达到的学习程度。教学目标是整节课的导航标,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准绳。教学内容是教师达到其教学目标的桥梁,是教授给学生的知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要先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要将教材上的知识点吃透。如果教师无法吃透知识点,在进行知识讲解时自己还存在不懂的地方,那么在教学中面临学生的提问,教师就可能会愣在课堂,出现教学的失误。教师将教材的内容吃透,明确课堂的教学任务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针对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联系学习方法,也就是在学习单首诗词的基础上,构建纵向的知识体系。在构建体系之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构建比较,例如高中语文必修四的第二单元是一个古诗词单元,这一单元包括柳永两首词即《望海潮》(东南形胜)和《雨霖铃》(寒蝉凄切);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苏轼的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辛弃疾的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四位词人分为两个派别,即豪放派的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的柳永和李清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者学生分别比较柳永和李清照的词风,苏轼和辛弃疾的词风,对婉约词风和豪放词风有个更深入的了解。还可以将不同词风的词人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不同词人的创作风格和特色,以提升其诗词鉴赏能力。

二、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主动性

高中这一阶段是学生在发育成为成年人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伴随着学生生理和心理的不断成熟,学生们开发激发出最大的潜力,不断萌发出探寻未来生活的冲动,为了未来的发展主动性不断提高。如何将学生对未来生活的主动性提升到古诗词学习的程度是当前教师们关注的焦点。在升入高中之前,已经有不少的学生主动的亦或是被动的认识到高中对于去未来发展的重要性,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于其未来的生活和工作的重要作用也被重视起来,所以他们对高中阶段的学习也越来越热情。随着新的高考模式的变化,高中语文在高考分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同时随着我国对古代文化的重视程度日增,古诗词、古文言文在高中英语考试中的分值也越来越高。因此提升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主动性对提高高中生的语文成绩至关重要。让学生在背诵古诗词的过程中回味诗词之妙,推敲古诗词的精巧用法,摆脱机械的记忆方法,让学生爱上诗词,主动学习诗词。

三、提高古诗词学习方面的素养

教师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渠道,是学生获取古诗词知识的源泉,如果教师的古诗词素养不高,古诗词之上掌握不精,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古诗词知识的解读,影响高中生古诗词的学习。因此教师应当多读一些有关古诗词的作品,多读一些诗歌鉴赏类的书籍,提升自己的古诗词理论系统。古诗词的学习离不开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因此教师在讲解古诗词的时候也应当学习一些历史知识。同时面对当前的网络世界,学生们接触的网络事物越来越多,一味的排斥网络文化会造成师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因此教师要对网络事物善加利用。例如前段时间网络上爆红的电视剧《甄嬛传》、《琅琊榜》等,教师可以援引《甄嬛传》中的《采莲曲》、《小山重叠金明灭》等都是对古诗词的善加利用,教师可以将这些歌曲引入到自己的课堂,鼓励学生对课本上的诗词进行歌曲改编,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高中生的古诗词素养。教师在讲授古诗词时,除了要在备课之时就明确教学目标之外,还要认真的分析学情,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对自己所教的内容和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提高自己教学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周琦.中学古诗词教学的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09

[2]王艳燕.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3]张海波.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7

[4]黄美香.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以诗解诗”教学方法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篇2

【关键词】群文阅读;古诗词鉴赏;优化整合

一直以来,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古诗词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古诗词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和思考,展现了古人的爱恨情愁,语言凝练、情感含蓄隽永、意境朦胧,但又因为时间久远、远离当前的社会生活等特点,导致学生在学习和理解古诗词时兴致不高,出现陌生化的趋势。同时,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上存在的不足,也进一步加剧了学生学习的低效化。基于此,笔者试图在群文阅读背景下,围绕古诗词教学,就高中古诗词教学优化整合策略展开探究。

一、当前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古诗词阅读教学普遍存在赏析碎片化、训练模式化、教材单一化的问题,导致了古诗词教学的低效化。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不高,总是依赖“教师口若悬河地讲,自己一心做笔记”的方式进行学习,禁锢了思维,难以理解诗歌中含蓄的情感,更谈不上学习古诗词的思维发展。

1赏析碎片化,限制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古诗词鉴赏的方法都存在单一乏味的弊病,基本上是教师按照教参提供的资料来进行讲授:先介绍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接着逐字逐句解释古诗大意。另外,教师多采取单篇单赏的模式展开,缺乏必要的系统性,以致教师向学生灌输预先准备好的知识,成了课堂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成了被动接受的客体。这种碎片化的赏析,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材单一化,训练模式化,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每本教材虽然都经过了科学论证、严格考量,却无法回避教材内容和教学时间的限制这一现实问题。在统编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编排普遍呈现出单人单篇、题材单一的特点。这种单人单篇、题材单一的诗歌篇目编排,使得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内容受限,也难以让学生获得真实、美好的诗歌体验。在传统的古诗词鉴赏训练上,为了帮助学生切实提高古诗词模块的得分,教师首先会为学生总结同一类题型的特点,并给出一个相对固定的答题模式;接着,让学生按照既定的答题模式进行作答;最后在题海战术中巩固,实现短期内提高古诗词鉴赏得分的目标。这种训练模式限制了学生独立鉴赏思维与审美鉴赏能力的发展。

二、古诗词教学优化整合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古典诗歌教学也进入了探索与改革的时期,不少教师用尽浑身解数来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不管新课改如何改革,都应以课本为原点,走出课本链接课外,优化整合课内外资源。针对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尝试从群文阅读的角度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和必修4进行合理调整,优化整合。“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指在较短的时间内,教师围绕同一个议题,选择多个相关文本开展教学活动。王君说:“整合教学对师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概括推理能力、综合抽象能力、反思批判能力等思维能力都是最好的训练。”[1]基于此,笔者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古诗词教学探究:赏析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诗词,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赏析同一诗人相同题材的诗词,打破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惯常思维;赏析同一诗人同一风格的诗词,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阅读诗词。

1赏析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诗词,在对比学习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古诗词领域,每个著名的诗人基本都有其固有的标签。看到陶渊明,学生就会想到恬淡闲适;看到李白,学生就会想到浪漫飘逸;看到杜甫,学生就会想到忧国忧民。而教材编写的初衷,恰恰应该是通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诗人。但是,人本身是复杂多变的,同一诗人在面对不同的境遇时,其诗歌作品的风格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如果局限于诗人相同风格的作品,就会在客观上限制学生的学习内容,无法让学生全面地认识诗人。群文阅读的优化整合,恰能弥补这个不足。因此,笔者从群文阅读的角度整合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4第二单元柳永、辛弃疾和李清照的词作。在柳永词作的教学上,笔者在完成教材内《望海潮》和《雨霖铃》的基础上,课外增加了《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海潮》一改柳永以往的婉约风格,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杭州人民和平安定的欢乐生活,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局面以后,经过真宗、仁宗两朝休养生息后的繁荣、太平景象,与《雨霖铃》《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形成对比。在辛弃疾词作的教学上,笔者在教学《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基础上,补充了《青玉案•元夕》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补充的两首词作均为婉约词,与辛弃疾常见的豪放风格截然不同。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课内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都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品,最能体现李清照的写作风格与情感。然而李清照虽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但也有豪气冲天的豪放作品,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该词一反李清照之常态,没有丝毫闺阁气,格调高远、意境广阔,通体浑成,更将词人的经历和感受与庄、骚结合起来,飘逸清奇而又意味深厚。把李清照的这首豪放词和婉约词放一起鉴赏,能让学生看到一个刚柔并济的女诗人形象。选择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作品,实现群文整合,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诗词积累,帮助学生跳出对诗人原有的认识,以全新的视角来观照诗人,激发学生新的思考。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看到一个真实而立体的诗人形象。人都有多面特质,诗人也不例外。诗人的内心思想是丰富而多彩的,对世界的思考更是多层而复杂的。不同的诗作,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2赏析同一诗人相同题材的诗词,拓展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固有路子

为了便于理解和学习,后人依据古代诗人所描写的生活内涵和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将古诗词分成思乡怀人诗、送别抒怀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托物言志诗、爱情闺怨诗和人生哲理诗等类。一般来说,同一题材的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对比较集中而固定。如思乡怀远诗,或表现羁旅愁思,或表现思念亲友,或表达征人思乡,又或者是表达国破家亡的悲凉。而同一题材却不同主题的诗词相对较少。如果能通过同一题材而主题思想不同的诗词来开阔学生鉴赏诗词的思路,则不仅能让学生循着鉴赏古诗词优良的传统品读,还能让学生在常规的古诗词鉴赏中,拓宽鉴赏古诗词的固有路子。以人教版必修3第二单元李白和杜甫的作品教学为例。教学李白的作品时,教师可以在学习课内《蜀道难》的基础上补充课外的《送友人入蜀》,引导学生针对两首诗展开对比学习。两首诗都是写蜀道,但因其背景和对象不同,表达的侧重点也表现出不同。两首诗都是从蜀道的“传说”“见说”入题,着力虚拟夸说蜀道神奇迷离的色彩,突出蜀道的难和险;不同的是,一个是实写,一个是夸张。《送友人入蜀》着眼于“送别”,归结于“入蜀”,从诗歌的主旨考虑,不宜夸说、渲染蜀道之险与难;而《蜀道难》着意于“难”,寓情于“忧”,极写蜀道开辟之苦,行路之难,留居之险。在这两首诗中,虚写凸显李白的艺术张力,眼见则显示了李白的情感表现力。送别之情,劝慰之意,都展现了青莲居士的诗仙魅力。教学杜甫的作品时,笔者选取了课内的《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和《登高》三首诗。笔者在前面组诗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两首,让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这两组诗的格调和主题。在上述三首古诗中,《登高》最能体现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我们将其放在组诗学习的最后,帮助学生理解、感悟、总结杜甫的诗歌风格。这就拓宽了古诗词鉴赏的新途径。群文阅读视域下,同一诗人相同题材的诗词,能映射出诗歌的深层内涵,使教学纵横互补,诗仙、诗圣的诗作便是例证。

3赏析同一诗人同一风格的诗词,引导学生用相应的情愫来阅读诗词

每一位诗人都具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比如诗仙李白,他的风格特点是豪迈飘逸,属于浪漫主义;诗圣杜甫的风格特点是沉郁顿挫,属于现实主义;白居易的风格特点是通俗易懂等。而大多数作品呈现出来的共同风格,就可以被认为是诗人的主要风格特点。把握诗人的主要风格特点,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诗人,更准确地把握诗词的内容,用适当的情愫来阅读诗词。以苏轼诗词作品教学为例,笔者从群文阅读的角度整合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4第二单元苏轼的词作。苏轼乐观旷达,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品读苏轼的豪放词是进一步认识苏轼的良好媒介。教材中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风格豪放,两首词都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的作品。前者通过“大江”“乱石”“惊涛”等雄壮有力的意象来展示富有气魄的画面,表达了词人超脱、旷达的胸襟;后者借出游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予了苏轼对自己在政治上所遭际遇的愤懑。在学习这两首词的基础上,教师还可带入课外的《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此篇亦是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所作。苏轼借“白头翁”自比,写出了词人在人生的江海里遨游,不畏风雨、乐观坦荡的人生态度。统观三首词,学生可以看到一个饱受生活风雨却依然坚强、乐观的苏轼。群文阅读下的高中古诗词优化整合策略可让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迎刃而解。当然,随着新课标的推进,古诗词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把控能力以及诗词素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针对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不同问题,结合新课程标准和群文阅读的相关要求,优化整合课内课外的资源,做到课内为主、课外丰富,用群文阅读的方法,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阅读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归结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高中古诗词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在长期的经验积累中,古诗词的教学策略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同时为了适应高考考试的要求,而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然而,古诗词教学仍然花费了过多的人力和时间,而获得的效果却并不理想,仍未达到语文教学的实质要求。因此,寻求一个符合实际要求、适应学生能力的古诗词教学策略已然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重视。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缺少自己的见解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向学生灌输教科书上所给出的观点和内容,而缺乏自己的见解和自身的语言解读,这使得知识在传授的过程中过于死板,形式单一,这很难让学生产生共鸣,而只是单纯的死记硬背,使本身就内容丰富难解的古诗词更加被动不堪,这极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读悟不够深入

不同于现代语言通俗易懂,古诗词的语言与白话文的差距很大,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而现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只限于解释单个生词的意思,学生了解诗词大意即可,将教学目的定位于理解诗词浅层含义、识记背诵的程度,而学生自身则很难从诗词中产生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更不用说理解诗词中所蕴含的丰富寓意,体会诗词中优美的意境,教学狭隘的背字意、背句意、背课文,使课堂乏味无趣,忽略诗词本身的意境因素、情感因素,更不用谈审美水平的锻炼和文学素养的培养了。

(三)“题海”现象

当今我国的教育教学体制受应试要求所局限,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考虑是否符合考试出题、答题的范围,而使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接触更多的是做题,这种少读多练的方式更加阻碍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深入体会,而仅仅是将一首诗词进行拆分硬记,根据考试来学习古诗词,从而导致古诗词教学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也使得学生的负担加大,失去了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使古诗词更加晦涩难通,学习效果也将事倍功半。

(四)过于注重语言的教学

针对于现今的语文教学而言,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两大方面始终无法达到平衡,而许多的教师更加看重语言的教学,这一点主要表现在教师在课堂上将一首古诗词进行分解,将准备的内容全部灌输给学生,不但使诗词变得支离破碎,更加将诗词解读限制在固定的框图中,而教学过于程式化,使得诗歌本身的艺术体现、文化底蕴和意境情感被忽略,阻碍了学生自主进行诗歌内容的感知,降低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过于重视文学教育

与过于重视语言教育的教师相同,过于重视文学教育,将使得教师忽略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将一套固定的古诗词鉴赏方法照搬套用,滔滔不绝,而由于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缺乏文学基础,学生难以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含义,在课堂上反而昏昏欲睡,从而达不到教学知识的目的,而知识本身也脱离应有的掌握,学习会乏味无趣。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的探讨

(一)注重朗诵和阅读

朗诵和阅读是理解古诗词最直接、最方便的手段和途径,我国从古至今,对于诵读的学习方式都有记载。通过大声朗读古诗词,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方便学生很快地理解诗词中所要表达的大致含义,强化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但是如今处于应试教育的模式之中,教师和学生往往都容易忽略诵读对于古诗词理解的益处。事实上,大声朗诵和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词含义,投入自身的情感。

(二)把握古诗词的写作背景

古诗词的创作往往是作者对于所处环境而产生的感触的抒发,这和诗词创作的背景密不可分,脱离应试教育的限制,文学常识背景的学习更有助于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情感把握和内容理解。单纯的研究诗词句意,很难深入了解古诗词所蕴含的深厚寓意,更加不能体会古诗词的创作意图。

(三)深入分析古诗词所表达的意象

所谓意象,是指客观的物体,通过作者的情感活动而创作出来的一种艺术表达形象,即是指作者用来寄托自身情感的物体。在古诗词中,这种意象经常被运用描写出来,用来表达作者的特殊情感。理解古诗词中的意象,有助于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情感,从而体会诗词的深刻内涵。

(四)体会古诗词中的意境

针对于古诗词的教育教学,意境的领悟和体会起着极大的引导作用,了解古诗词中描写意象所刻画出的环境和艺术境界,可以领悟作者创作时所处的情感,引导学生在领悟的过程中,抓住关键词,并运用自身的想象力,描绘出古诗词的意境。这样,学生就更加容易理解句意和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了。

(五)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教会学生运用比较异同的学习方法,将背景、手法相似的诗词进行比较,这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水平,开拓古诗词的学习思维,从而寻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三、结语

长久以来,高中语文教材中都编有大量的古诗词内容,而教学计划中也含有古诗词教学部分,希望学生能够深入体会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厚内涵,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提高自身审美水平,同时融入我国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因此,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教育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学习,要从根本上进行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鉴别能力、鉴赏能力,要求学生注重平日的积累,同时也要避免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众多误区,只要将诗词教学中的特点把握牢固,将文本解读和情感分析相融合,应用到实践之中,着重培养学生文本阅读、情感领悟的能力,并逐渐进行能力的拓展锻炼,从而促使古诗词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在学习领悟诗词内容时不会过于困难,并且获得良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31-01

一、古诗词教学现状

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本作为学生学习母语的重要载体,一直以来都重视古诗词篇目的编选。高中语文课本几乎每册都会单独设置一个固定的单元来讲解古诗词,可见古诗词在高中语文的重要地位。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在教授和学习古诗词方面出现了一些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学过程以教师讲授为主,未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引导作用。但是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还停留在原有阶段,教学方法也未能做到与时俱进。在备课上,他们往往依赖教参进行教案设计,以不变应万变,使得教学质量止步不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方法的创新和改进,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使得本来富有个性解读色彩的诗歌教学,变成了具有标准答案的诗歌识记过程,剥夺了学生的话语自。

(二)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古诗词由于年代久远,语言高度凝练,形式上与现行汉语相差甚远,使得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时容易产生抵触和厌烦心理。再加上古诗词的解读晦涩难懂,必须借助工具书、教师来帮助理解,甚至有时候在这两者的帮助之下,还是感觉一头雾水,鉴于古诗词的积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学好了几篇并不代表在学习新诗歌时畅通无阻,这就使学生形成了古诗词无法学好的错觉。

(三)高考对古诗词教学的负面影响

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高考题型的相对固定和考查知识的范围界定,使得部分教师和学生有了投机取巧的念头。教师根据教学大纲、高考题型进行针对性授课,着重解读高考中的易考点和易错点,着重进行技巧的传授,学生则只识记重点篇目和常考篇目的知识,对其他不常考的篇目则采取相对弱视的态度。第二,诗歌鉴赏一般选自课外文章,使得有些学生产生了侥幸心理,认为书本知识不会考到,从而放松了教材中古诗词的学习。

二、从教师角度谈几点教学策略

(一)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图改变以往教师对课堂的完全掌控局面。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在互动讨论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让课堂变成学生的课堂。

(二)提高自身在古诗词方面的语文素养

1.多读书,积累足够多的古诗词知识和理论。

教师的知识功底如果不扎实,将直接影响对教材的解读是否深入和精准。教师必须多读一些诗歌鉴赏类的书籍,从整体上掌握古诗词理论系统。

2.提高自身的观察力、想象力、审美力和归纳整合能力。

教师在讲授古诗词时,除了要在课前认真分析学情之外,还要在课上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信息对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由于古诗词内涵的模糊性和多义性,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审美力,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发挥想象,更好地解读诗文。

(三)创新诗歌策略,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的使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鉴于课文篇幅的限制,教材中除了插图信息能给学生带来些许兴趣和想象空间之外,几乎没有其它的辅助信息。教师如果能够熟练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种教材的不足。例如在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在导入阶段可以放一些赤壁的图片、选一些三国时期的人物图片,把学生带到那个时期、那个地方,更能身临其境地了解原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方便学生理解,也可以选取电影《赤壁》的优秀片段辅助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开拓学生的思维。

(四)引导学生开展课外研究性学习

由于课堂时间的局限性,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也受到限制,往往只能指导学生去分析特定的诗词,使其掌握学习诗歌的方式方法,然后课后自己主动学习。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多搜集资料,补充课堂上的相关知识。例如,在讲授柳永的《雨霖铃》时,其中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情景描写,里面有“寒蝉”、“长亭”两个意象,教师在解释完这两个意象的象征意义之后,可以让学生课后搜索含有这两个意象的古诗词,分析“寒蝉”、“长亭”两个意象在其它古典诗词中还有哪些象征意义。这个搜集的过程和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就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学生能够从这一活动中,更加深入的品味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篇5

关键词: 高中古诗词 存在问题 教学对策

中华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历史的长河中,古诗词犹如浩瀚大海中那最明艳的朵朵浪花。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学古诗词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比重逐渐增大,教学地位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不尽如人意。

一、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方面

高中语文教师发扬和传承古诗词的精华是责无旁贷的,可如今大多数语文教师古诗词底蕴不深,对古诗词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等认识不到位。在教学中忽视古诗词教学的规律,如很多教师在讲解古诗词时依然是“老三步”即作者、翻译和背诵。有的教师为了应付高考,把一些题材类似的古诗放在一起讲解,但这样教学破坏了古诗词的美感。其实,古诗词的美就美在炼字上,而多数教师只讲古诗词的翻译,只注重学生对字面的理解,却忽视古诗词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不高,兴趣不浓。

2.学生方面

就教学现状看,大多数高中生对古诗词不感兴趣,他们错误地认为古诗词单调、枯燥、难理解。在学习时也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记不熟,记得混乱,错别字等现象频频出现。另外,迫于高考升学的压力,学生只是夜以继日地背诵一些考试范围之内的名言名句,对古诗词的名句名篇都是囫囵吞枣,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些原因导致学生不愿读古诗词、不愿看传统经典文学作品,久而久之,学生的独立自主分析、鉴赏古诗词的能力逐渐下降。

3.教学方面

(1)重串讲、轻吟诵。在教学古诗词时,很多教师并没有明确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把古诗词依然当做文言文讲解,进行字词的解释甚至是翻译。这样的教学方法把古诗词的美感“讲碎了一地”,要让学生走进古诗词,吟诵是必然的途径。

(2)重传授、轻感悟。古诗词的语言与现代语言有较大的距离,学生很难理解其内涵。而教师往往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此词何意,该句怎解,写作特点如何,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等。这样学生很难从古诗词中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很难读出自己的想象力和鲜明的个性特点。这样的教学只是让优秀的学生变成被动的课堂记录者,让学困生变成课堂的“游离者”。

二、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探讨

1.以读促学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学生整体感悟古诗词的基础,还是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关键。所以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多读,在读的时候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比如首先教给学生按节拍读古诗。古诗词在读的时候都有自己的节拍,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都要按照自己的节拍诵读,如2/3节拍、4/3节拍、2/2/3节拍。其次,读出韵律。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应注意诗的节奏和韵律,重视重音字、停顿、节奏、速度、语调等要领。这样,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古诗词的内涵与魅力。

2.鉴别赏析

古诗词表情达意,在抒发感情时,有的是直接抒情,有的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反写他人等。常用夸张、比拟、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语言凝练简洁,意境深远。教学时教师宜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感悟,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欣赏,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首先,从抒情角度鉴赏古诗词。在此只举古诗词中情景交融的鉴赏,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一般来说乐景是色彩亮丽,生机盎然之景,如花红柳绿、鸟鸣、日出等。而哀景则是色彩暗淡,萧索悲凉之景如日落、花落、落木、秋风、残阳、猿啼等。在孟郊的《登科后》中“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就是用“春风”、“春花”写乐景的。在杜甫的《蜀相》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是哀景。

其次,从炼字角度鉴赏古诗词。指导学生从精妙的字词中欣赏古诗词,让学生学习古诗词准确、形象、简洁、凝练的语言,体会它的语言美。例如2014年全国语文高考卷中,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中的“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不仅语言美,而且意境美,可引导学生赏析。诗人用一“过”字表示雨的刚刚存在,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同时,“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轻松自然地凸显出,也隐隐带出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随”字简洁,随山转折,山道纡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缘水经山,令人遐想无限,一“过”、一“随”真可谓是意境深邃,妙不可言。

再次,从修辞角度鉴赏古诗词。比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一句就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易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响彻云霄。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另外,古诗词中常用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修辞角度学习与欣赏作品,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

3.趣味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这一点。由于当今社会,古诗词在生活中出现和运用的几率比较低,报刊书籍、影视网络对古诗词的运用有限,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习古诗词,老师有必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首先,进行古诗词背诵比赛。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牢记古诗词,这符合考试要求。其次,将古诗词改编为课本剧。比如,《长恨歌》、《孔雀东南飞》都比较适合改编为课本剧。在改编课本剧的基础上,学生更容易理解古诗词的主要思想及情感。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不能为了高考而教,而要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着手,做到趣味引导,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爱上古诗词。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文诗词;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古文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语文古文诗词更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块靓丽的瑰宝,许多优秀的古文诗词中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学研究价值,还暗含了优良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理应精研古文诗词教学方法,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递下去。

一、古文诗词教学的重要意义

1.能拓宽高中生的文学知识面。通过开展古文诗词教学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积累、运用和感悟古文诗词,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自身的文学素养。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通过在课堂上开展高中语文古文诗词阅读教学,既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阅读中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写作的时候适当地引用几句古文诗词,可使自己的文章增光添彩,更富有文采。3.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古文诗词中大多运用了丰富的景色描法,是诗词人细致观察周围风景有感而发的名篇,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可以通过想象在脑中浮现出一副优美的画卷。4.可以有效提高高中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古文诗词文学中含有的韵律美和画面感是十分细腻的,只有通过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细细品味才能真切体会其中的奥义,使高中生认识到我国传统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提高高中语文古文诗词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策略

1.以作者生平或创作背景为突破点。作者是进行古文诗词创作的发起者,在很大程度上来讲,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将与作品所表现出的情感和创作风格等有直接的联系。通过深入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或生平,可以帮助高中生明确理解古文诗词作品的中心思想和文章的主旨,对于全面掌握文学作品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时,教师要想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本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就应当以本诗作者杜甫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为突破点,在学生知晓杜甫的经历后,从而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交流。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或者让学生自己搜集杜甫在创作本诗的资料:本诗是由唐代具有“诗圣”美誉的大诗人杜甫所创,当时作者正处于夔州时值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作者在56岁的高龄下面临极为窘困的情境创作而成。虽然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但是作者却生活困苦,恶疾缠身,一天他独自登上白帝城的高台,触情而发,遂记此篇。2.带领学生细细品味经典名句。古文诗词具有的韵律美和画面感是诗词体裁所特有的,而且几乎可以说每句诗词都是作者凝聚了较强的脑力劳动和心血的结晶,有些经典名句更是经过了作者反复推敲而形成的,典型的诗词锤炼事例就是众所周知的“推敲”过程。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劝学》时,教师应当积极将本篇中的经典名句挖掘出来,带领学生细细品味,体味其中蕴含,并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效果。具体来讲,大家耳熟能详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是出自本篇《劝学》,意指后者比前者更加的出色,具有褒义的词性。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此为学生举例,如夸奖某位学生的思考能力或者其他能力比教师还有出色时,教师就可以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形容。除此之外,本篇中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是大家众所周知的,用来勉励学生注意平时的积累,脚踏实地的学习,在点滴的进步中取得成功是再好不过了。3.鉴赏诗词所表现出的写作风格。古文诗词的写作风格是作者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艺术个性,具有很强的艺术特点。鉴赏的诗词多了,我们往往会形成一种思维的定式,也就是虽然之前不知道该作品的创作之人,却能够通过鉴赏诗词联想到某位诗词人,比如苏轼、辛弃疾词的语言风格通常是雄浑豪放,李清照、柳永的词通常是笔调婉约,李白的诗词更是浪漫主义风格的代表。因此,在开展高中语文古文诗词教学时,教师一定要积极结合诗词人的写作风格来开展课堂教学。

概言之,古文诗词在我国的文学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其具有的教育意义也是我们绝对不容忽视的。为了帮助高中生有效传承和发扬我国的古文诗词文化,首先,教师可以用诗词的创作背景或作者的生平经历为突破点,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其次,带领学生细细品味经典名句,将教育意义有效引申;最后,还应当积极结合诗词的写作风格,进而在此基础上有效推进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作者:张群华 单位:福建省长汀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篇7

 

一、反复吟诵,把握诗词基调

 

古诗词年代久远,生僻字较多,对高中生而言,必须渡过这一难关,勤查工具书,弄懂生字词义,既可以帮助理解诗词,又能丰富自身知识结构。之所以要反复吟诵,主要是因为古诗词讲究格律音韵,读起来富有音乐美,这对剖析语言大有裨益。比如《诗经》属于四言诗,其中《桃夭》《子衿》等很多篇章采用重章叠句之法,回环往复,具有一唱三叹之妙。《离骚》篇幅较长,是骚体代表作,文中“兮”字应用很多,在句式、章法、体制、内容上都有创新,而且对后世七言诗影响深远。至于唐诗宋词,风格迥然不同,向来有诗庄词雅之说。读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是两种基调、两种读法;读李清照和苏轼的词作,也是两种风格、两种读法。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读,学会区分各个时代诗词的风格变化,并从整体上把握诗词基调。

 

二、创新解读,鼓励学生参与

 

如何解读诗词内容是教学的关键,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解读角度要敢于创新;第二,语言风格灵活转换;第三,解读要有引导性,体现出应用价值。李清照的《声声 慢》是宋词中的经典篇章,过去教学时,往往着重于对开篇七组叠词的应用进行解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种写法极其少见,但在作者组合之下,几组叠词不但韵律极美,而且感情基调凄惨苍凉,似已昭示该词能够千古流传。教师需注意的是,韵律在词中固然重要,然而其中蕴含的情感更为重要。这首词不仅仅成功在叠词的运用,关键还在于作者的感情抒发。即便是这几组叠词,也存在着时间和情感上的逻辑顺序。作者想要寻觅什么、结果如何均不为人所知,但在寻觅过程中,点明环境的冷清凄惨,这也正是词人的内心写照。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古诗词的理解并没有统一答案。

 

现代教育很注重教学的三维目标, 即除鉴赏审美外,还应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应用能力。所以古诗词教学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不拘泥于传统解读和诗词表面,可作出合理的延伸。比如《氓》,教师布置了任务,让学生讨论现代生活中的弃妇形象以及自己的看法,无形中会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产生影响。

 

三、转变观念,探究新的方法

 

合适的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尤其是古诗词教学,发挥空间较大,切入角度较多,这就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可以配合播放音乐。比如《蜀道难》配乐要清越高亢,衬托出蜀道之难以及作者的内心情感;《念奴娇·赤壁怀古》则适合铿锵激荡略显沉郁的曲风,才能表现出作者的胸怀壮阔和无限遐思。绘画法不一定要求学生必须画画,其实可以转换为想象和文字描述,比如扩写柳永的 《望海潮》。此外,也可适当采用迁移法,以原诗词的格式套路填写新词,内容可以是校园生活,也可以是时事新闻,这样可以加强学生记忆,提高学生兴趣,但不能滥用,更不能故意恶搞。

 

四、举一反三,提高应用能力

 

解析诗词,掌握其中的艺术手法和语言技巧只是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还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比如留白手法,讲解完学生应当能举一反三,联想到该手法在其他诗词中的应用,如此才算是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相关知识。前面已经提及,情感态度和实际应用在现代教育中备受重视,古诗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也能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比如苏轼的《定风波》,不妨结合学生生活进行教学,让学生学习到苏轼积极乐观、淡远旷达、不畏艰难的精神。

篇8

古诗词是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更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古诗词以其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旋律、真挚的情感被一代代人传承下来,千古流传,成为我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面对如此优秀的文化遗产,该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是语文古诗词教学应达到的标准。但是古诗词的产生时代久远,学生在语言方面存在着理解障碍,再加上学生深入领悟其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非常不易的。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提高诗词教学的效率。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由于初中生文学素养有限,对凝练、含蓄的古诗词很难产生直接的兴趣。同时古诗词距离现在较远,用语方面与现在有差异,要深入理解这些诗词,对初中生来说,不是一件易事,因此,教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比如有音乐、画面、故事等。

学习古诗前,先不要让学生接触课文,而是让学生听歌曲《涛声依旧》,让学生思考歌的内容与哪一首古诗相关,学生通过回想,大都能说出张继的《枫桥夜泊》。然后教师可以再举一些学生熟悉的歌曲中的歌词,告诉学生只是一些诗句做了改动而已。引导学生明白古诗词与我们的生活离的很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诗词教学中介绍诗词涉及的典故、诗人轶事、故事等,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满足学生好奇心。如教学李清照的《醉花阴》时,教师可以讲述词人创作的故事: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遍览群书,思维敏捷,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特别擅长写诗。18岁时嫁给了赵明诚,郎才美貌,志趣相投,生活十分美满。但赵明诚由于职务所限很快离京而去,从此分居两地。没有丈夫的陪伴,李清照感到寂寞,她经常独坐高楼,思念丈夫。这年的重阳节,庭院里飘来了阵阵菊香,她想到往昔丈夫的陪伴,可如今只能独守空房,心情黯淡下来。夜间翻来覆去无法入眠,披衣到窗前,看到了在风中摇曳的,形如自己瘦弱的身影,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醉花阴》。这样的故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注重诵读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有犹如神”。由此可见,诵读在学习古诗词中的重要性。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含蓄为美,其诗词虽然言简意赅,但寓意深远,不熟读更是不能够领悟到其中的真谛。自有诗歌起,诗就与音韵、节奏结下了不解之缘,富于音乐美,通过音韵、节奏来传达情感是它的主要特征。可以说,欣赏古诗词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诵读,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中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感受其音乐美,体味诗人的情感,感知诗的内容。因此,在高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应该特别注重和强调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可通过各种手段来引导学生朗读古诗词,如通过声音的高低、情感的悲喜、节奏的缓急或播放高水平的朗读录音或配乐朗读等诸多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其境地去感受和领悟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和寄托,让学生在享受听觉美感的氛围中自觉融入到诗词所描述的场景中,在朗读中获取情感共鸣,在朗读中得到审美愉悦。其次,在充分熟练朗读的情况下需要引导学生背诵一些古诗词,以此更好地去已W知识和艺术感知,从而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情感,并让其审美感受升华。

三、品味意境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中国古诗词贵在意境。“意”就是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是诗人理解和认识生活的基础上典型感受;“境”就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事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生活现实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征的艺术形象;“意境”即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他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而能否引导学生进入这个境界,就意味着能否使学生体味到古诗词的美,这也可以说是古诗词教学成败的关键之所在。体会意境,把握古诗词的情感,是古诗词鉴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即深入挖掘诗词所选取的意象和抓住含有“诗眼”的词句。

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266-01

中国古典诗词不但有助于人们智慧的启迪,而且有助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和形成。因此,其堪称我们华夏民族宝贵而灿烂的文化遗产。而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尽到将这份无价的文化遗产传承给学生的义务。这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学生素质方面皆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利用朗读,让学生初步体会诗词意蕴

较于其他文体,古典诗词总是彰显出一种声律和谐,节奏感强的音乐特性。是以,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 “朗读”的手段提升教学质量。一方面,在正式授课之前,首先让学生对诗词进行自由朗读,同时引导他们查阅相关的工具书并结合课本上的注释,找出文中关键的、生僻的字、词的准确读音,还要将自己朗读过程中发现的疑难点作出标注,从而使学生对诗词的内涵和韵味有个初步体会。继而,教师亲自展开诵读示范,使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对诗词的情感脉络和节奏韵律留有一定的印象。在这个阶段,教师还应当为学生在自由朗读时标注出来的疑难困惑给予恰当答复。最后,让全体学生齐声朗读,期间,要求学生尽量做到字正腔圆,情感充沛以品味诗词个中意味。另一方面,在正式进入诗词文本的讲解时,教师要做到将“读”之一字贯穿于语文诗词教学课堂的整个过程。例如,在对某一重点诗句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亲自朗诵或是让学生先“阅读”一遍,以此来实现课堂教学的链接和过渡,也让学生能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得以预先感知。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朗读”仅仅是众多教学环节中的一个方面,而为了进一步推进高中语文诗词课程有效教学,教师应当将其与写、说等其他教学环节联结起来,综合运用。

二、讲述诗词创作背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诗词

教师在进行高中语文古诗词课程教学时,必须要向学生分析诗人(词人)的自身经历和社会背景,以使他们能够更透彻的把握诗词真正的思想内涵。可以说,知人论世,其实是一面透视某一特定时代的镜子,亦是能够令人在进行诗词赏析时深入诗人(词人)心灵家园的桥梁与纽带。若是运用得当,则能够使得学生在进入诗词赏析之前就可以拥有预先感知,并获得一定的审美期待,从而更好地分析和理解诗词的内在意义。

三、从语言和意象的角度,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诗词内涵

古诗词语言凝练,音韵和谐,是一种极其优美的文体。其每一句话甚至是每一个字都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的,因此,古诗词的字数一般极少,但却往往是字字珠玑,通常仅需一个字就可以给予读者深远而丰富的意蕴。正因为如此,古诗词才能够运用有限的字词,表达无限的情感。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词内涵,就必须要引导学生慢慢品读、体味古诗词语言的独特魅力,尤其是要教导学生如何抓住诗(词)眼,即一首古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因为通常诗(词)眼是一首诗或一首词的灵魂所在,也是整首诗词的核心思想凝结点,找准诗(词)眼,对我们理解诗词本意,把握诗词思想内涵具有极大帮助

此外,在进行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时,教师还应注意教导学生如何找出诗词的意象,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体悟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一般而言,诗词的意象可以是景物,亦可以是人,但大多皆为名词,这些意象最为突出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奠定诗词的感情基调。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抓住诗词意象,便可加深他们对诗词的理解。

四、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意境

意境是古诗词一种独特的魅力,在教学中,如果能够让学生进入到诗词的意境中,那么,教学就走向了成功。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得出,通过创设情景这一方式可以快速有效地将学生引进诗词的意境。具体的实施方法主要有两种。其一,可以在诗词课堂上播放音乐以渲染氛围,引领学生走进诗词的意境当中。音乐不仅能够渲染氛,还能够刺激人的听觉感官,促进情绪的调动和激情的激发。是以,在音乐环境中,学生往往能获取更多感情上的启发。其二,利用图画进行情境创设,引领学生走进诗词的意境当中。古诗词好比一幅幅充满水墨意蕴的中国传统画卷,诗中有画,画中藏诗,因此,教师在对诗词展开讲述时,可以让学生一边品读,一边回味,同时,让他们缓缓合眸发挥想象,然后慢慢在脑海中营造一幅美妙的画卷,从而自然而然地踏入诗词那美妙的意境中。当然,这种画卷是基于想象的虚幻图画。事实上,在创设情境所需的图画也可以是实物的。

五、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并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间

在对高中生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胆抒发自己的见解,并提供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展开思考。一般而言,读者的理解和感悟一般都是因人而异的,而读者所处的时间、地点等客观因素也会对它们造成一定的影响。加之,文学本身就存在着不确定性。

篇10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高中古诗词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对阅读材料产生“亲近感”,从而形成良好的专注感受鉴赏的心理机制。创设情境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常用的是多媒体教学法。如在教授《蜀道难》的时候,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四川的易守难攻的地形;在学习《虞美人》时可以先听听歌手的演唱;在学习《雨霖铃》时,可以从“长亭雨后”“江边送别”“楚天烟波”“晓风残月”画面的欣赏开始,感受柳永的复杂的离愁别绪;这样,营造了诗意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审美潜力,唤起了学生积极探求的心理。

二、诵读品味,美读感受

新课标中提倡:“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中国古代诗词很讲究音韵和谐,可以说节奏是诗词的生命。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作品的精髓确实很难言传,只有把握上述这点要求,才能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吟诵,让其有所领悟,有美读的感受。

三、捕捉意象,品味意境

意象是诗词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诗词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意象和意境是诗词的关键,要想深入领悟诗词意韵,必须捕捉意象,品味意境。在教学时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鉴赏术语,也可以介绍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关于“情”与“景”关系、“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别。如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很多语文老师要求学生在读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时,要由明月、松、清泉、竹、浣女、莲、舟这些意象联想出这样一幅画面:雨后的松林一尘不染,皎洁的月光在林间投下斑驳的影子,明净而清幽。清澈的山泉从石头上淙淙流过,优美而宁静,寂静的竹林喧闹起来,原来是洗衣的姑娘们回来了,清风传来她们清脆悦耳的笑声;田田的荷叶摇曳起来,原来是勤劳的渔民趁着月光去打鱼。这样的山村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

四、对比阅读,系列品读

在学生积累了一定量的诗词基础上,为了开拓他们的视野,提高阅读兴趣,加深理解,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对比阅读和系列品读。对比阅读可以从时代、情感、抒情方式、语言风格、题材、形象等角度入手。既可以是不同时代的整体诗风,如以情取胜的唐诗与以理见长的宋词;也可以是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如李煜、李清照前后期的作品。既可以是同一时期不同作家的作品,如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和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也可以是同一对象的不同表达样式的诗,如同是写愁,李白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煜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系列品读可以结合读本进行,可以是一个作家一个系列,比如苏轼,我们既要读豪放洒脱、宜执铁板铜琶演绎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也要读曲折哀婉、应用红牙板伴奏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可以是同一时代作家的作品,如南宋时期作家,无论是岳飞、文天祥还是陆游、辛弃疾,他们的作品中大多包含着对“山河破碎风飘絮”的时局的忧虑,立志报国又频频受阻的“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愤懑。通过对比阅读和系列品读,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诗词积累,提高鉴赏能力。

篇11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策略

纵观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从《诗经》开始历朝历代文化中,诗歌都承载着统治愿望、百姓疾苦,认知诗歌就是认知古往今来华夏儿女的价值诉求,学习诗歌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关键所在。诚如先生所言,中国虽然没有宗教,但承载着百姓心声的诗歌就是我国人民的信仰,所以在诗歌华丽璀璨的国度,我们应该注重诗教,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因此,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中学阶段必须逐步培养学生鉴赏、释义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汉语文化基础能力。所以,笔者针对如何有效开展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研究讨论具有现实意义。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价值分析

1.培养高中生爱国主义情怀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落实,外来文化、语言对于高中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如现阶段高中生对日韩文化的追逐,对欧美文化的沉迷,不利于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明的要领,更是汉语言运用的典范,在学习中让学生感知、认识古诗词能够使其充分理解中华文化内涵,受到良好思想的熏陶,逐步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程度,进而提高爱国主义情怀。

2.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古诗词占有重要地位,古诗词承载着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于汉语言文化的研究、认知与运用,更是对汉文化的无限热爱。然而,现阶段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认为古诗词学习索然无味,最终丧失对古诗词的兴趣。通过有效改革古诗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汉语言文字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

3.顺应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赵志伟先生指出:在高考指挥棒作用下,如今高中学生甚至部分语文教师认为古诗词的学习就是读懂一首诗,然后根据高考的需要做大量习题,最终强化记忆标准答案,这是不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所以,转变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理念,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感受古诗词是内容、形式、艺术三者的结合体,充分感知古诗词的魅力所在。因此,高中语文古诗词有效教学的开展是顺应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策略研究

1.有效定位教学目标

新课改的核心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不能以单纯地考出理想的成绩作为教学目标,而是应该将逐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目标。这就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实践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回归诗歌的审美本性,营造诗歌意境,确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理解、鉴赏、评价、感知古诗词的魅力。

2.有效设置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设置是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基础,所以若想实现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性,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设置,颠覆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例如,在《长恨歌》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该诗的创作背景与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在内容设置中省去关于白居易的介绍,直奔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恨主题,引导学生利用多重视角探析诗歌的主题,结合时代背景和人性对诗歌进行评价,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3.有效教学方法实施

第一,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利用蒙太奇教学法,如在学商隐《锦瑟》一诗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相思、缠绵悱恻的理解与认知,动态性、立体化的理解诗歌中体现的情思与温情;第二,从画家的角度将诗画联合的绘画法在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如在《天净沙・秋思》这一小令的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勾勒出夕阳西下的秋天景象,在作画的过程中将思乡之情体现在画中。

综上所述,全面提高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水平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保证学生综合人文素养提升的要求,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是适应青少年审美情趣变化、促使学生有效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希望通过文章的阐述,教育相关部门以及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够全面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以素质教育为蓝本,逐步实现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全面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鉴赏、释义、评价古诗词,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孙立洋.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2(2):132.

篇12

一、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可见,新课改下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前提是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明白: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国古典诗词的思想特质、艺术形象、名言佳句、艺术风格等文化积淀随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早已融入中华民族每一个人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灵魂的精髓。鉴赏优秀古典诗词,将有助于每一位学生受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精美文化的熏陶与洗礼,将有助于每一位学生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其次,还要引导学生明白:每一首中国古典诗词都是诗人美丽情感或文明智慧或远大政治抱负的具体表现,其中往往蕴含着精美的典故、美丽的传说、扣人心弦的历史故事、诗人怀才不遇之情或者胸怀天下、报国立业的豪情壮志等。

事实证明,学生一旦明白上述道理,定然会对精美绝伦、意蕴丰富的古典诗词产生极其浓厚的鉴赏、品味之兴趣,定然会自觉地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在头脑中再现古典诗词中所勾勒的古代历史中发生过的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感受古典诗词中表现出来的诗人美丽的情操,继而陶冶自己的心灵。

二、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渴望

在激发兴趣之后,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还应该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渴望之情。因为只有激发了学生对古典诗词阅读、鉴赏的渴望之情,学生饱含强烈感情的审美愿望及审美活动才会一触即发;学生才会迫不及待地快速走进中华民族无比精深博大、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中鉴赏其优美的意境、典型的艺术形象、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诗人高尚的情志等;学生的思想感情才会被这些优美的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所激发,以至于迫切希望在这些精美的、意蕴丰富的古典诗词中爱诗人之所爱,恨诗人之所恨,想诗人中所想,欲诗人之所欲,痛诗人之所痛,乐诗人之所乐等,迫切希望快速进入到“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达到对作品的美感共鸣”之理想的鉴赏境界,继而产生出“我读屈原,感到自己的卑琐;我读陶渊明,感到自己的势利;我读李白,感到自己的狭隘”等愉悦的、陶冶心灵的审美体验。

三、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强烈的再创作欲望

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还应该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强烈的再创作欲望。因为教师引导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活动是一种借助于想象与联想紧密结合的思维活动,是鉴赏主体——学生根据自身的审美情趣、审美经验、审美能力和审美体验等对所鉴赏的客体——古典诗词作品所承载的基本信息进行积极的选择、改变、重组、认同或者异构等的思维过程。在这个思维过程当中,学生会对古典诗词的内涵进行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自觉抑或非自觉的再认识、再评价、再创造,继而达到高度的愉悦的审美体验。故,教学时,我们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强烈的再创作欲望,引导学生在对古典诗词的再创作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智慧,继之达到“取前人名句意境极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之理想境界。比如,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有意启发同学们说:“古典诗词贵在凝练与含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亦然。比如这首诗下阕中的‘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就极为经典雅致并含蓄凝练,同学们是否愿意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用自己美丽的文笔或者画笔将自己对这首词下阕中的上述词句进行与众不同的解读?”一石激起千层浪,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就兴致勃勃地进入了对这首词下阕的再创作之中了。当我查阅过同学们的作品并表扬了其中几篇佳作后,在以后的古典诗词教学中,再创作几乎成了课堂教学中一道永恒的亮丽的风景,而同学们也在这道自己创设的亮丽的风景中越发变得出类拔萃了。

篇13

关键词:高中;古典诗词;教学

一、引言

目前,高中生对古典诗词的领悟能力普遍较低,在考试中古诗鉴赏的题目依然是学生的“软肋”,甚至在背诵默写环节也有学生达不到要求,这是因为很多高中生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古典诗词的重要性,或者还对古典诗词存在习惯性的排斥和拒绝,没有使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学习,使得古典诗词模块成为自己的弱项。

二、目前高中生古典诗词学习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态度冷淡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愿意学习的学生。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情况,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提高学习成绩的第一步,否则,即使教师投入再多的时间和精力,也只能是付之东流,很难收获实际效果。很多学生认为,古典诗词语言含蓄,言辞冗赘,特别是篇幅较长的古诗词,一开始就使学生产生恐惧感,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方法一成不变

在教学层面,教师教学方法的枯燥乏味也是造成学生兴趣不高的重要原因。古诗词与白话文不同,学生不能直接理解古诗词是很正常的,一句诗可能要表达的内容非常多,所以教师的讲解对学生的理解是非常关键的,但是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是一成不变,课堂重点总是在古诗词的背诵、翻译等,很少会让学生从诗词的意境出发,导致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低下。

3.缺乏想象力

古典诗词,以五言绝句为例,二十个字就能够表达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这也正是古诗词迷人的地方,但是如何通过有限的词汇去想象出一个渺远的意境,则全靠读者的想象力。在缺乏想象力的前提下去阅读、理解古典诗词肯定很难领悟到其中的精髓。对于想象力的忽视,使得高中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低下,难以领会遥远空阔的意境,去体会古人广阔的胸怀。

三、高中古典诗词有效性教学开展策略

针对以上这些情况,如何才能进行改善呢?归根到底,学习古典诗词的难点在于,没能发自内心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美,因此,塑造意境是第一步,只有让学生发现古典诗词的美,才能从中找到更多的突破点和乐趣。

1.注重传达古典诗词的美

古典诗词的美主要体现在几个层面:一是意境,二是精炼的语言,三是语言背后的人文情怀。高中教师想要提高古典诗词教学效率,应该从这三方面着手,让学生从诗词的意境、语言等方面去理解诗词、发现诗词的美。其实,很多学生对诗词还是很有兴趣的,诗词是学生从小接触的,学生可以发现诗词的美,就会产生学习诗词的兴趣,也会自己去挖掘诗词要表达的意义,虽然古典诗词的意境需要学生自己去体会,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去发现诗词的美,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去进行诗词的教学,要在教学中注重传达古典诗词的美。

2.注重理解与记忆方法

经典古诗词当然要背诵,但是光有记忆还不够,背诵只是让学生记忆诗词的字面意思,很多简短的诗词,其要表达的情感,抒发的感情可能有很多种,学生要做到真正地掌握好诗词,诗词的背诵其实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式方法,才能将理解与背诵结合起来,变“背诗”为“吟诗”,学生能够自得其乐,课堂教学效率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诗词都是诗人情感的体现,有的表达的是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有的表达的是思乡之情;有的表达的是怀才不遇之情。诗词中诗人所表达的情感,都可以适当地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记忆诗词。诗词中寄托了诗人的情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深刻挖掘诗人的情感,诗词表达的含义,注重对诗歌的理解。另外,在意境指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如何根据诗人、词人的心境,体会其情感的厚度和变化,这才是解决背诵问题的根本之道。

3.注重文化背景教育

古代生活虽然和现代生活有着千差万别,但是很多情理却是相通的,比如爱国之情,比如怀才不遇的人生坎坷,因此,在作品和读者之间建立一种共鸣通道,是提高高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又一重点。很多诗词的产生是有特定背景的,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词,每首诗词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和含义,学生要结合文化背景学习诗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高中生挖掘古诗词意义的积极性。诗词本身美,诗词背后的人文力量才是更加关键的支撑因素,因此,教学古诗词,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

综上所述,在高中古典诗词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古典诗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问题,进而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有效提高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赵一泽.让古典诗词在课堂中绽放美丽[J].课程教育研究,2015(6).

篇14

一、当前高中语文古诗词

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僵化的教学方法

当前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有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在讲解时仅仅停留在对诗词大概意思的讲解,直接向学生点明诗词的情感,并要求学生背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诗词,没有体现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真正目的。

(二)缺乏想象力和个性化的解读

古诗词阅读和鉴赏的过程中离不开读者丰富的想象力,往往需要读者发挥想象,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对古诗词进行个性化的解读,然而当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在这方面非常欠缺。

(三)难以把握教学的要点

造成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难以把握教学要点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主要是学生的自身因素。外部原因主要是古诗词对现代高中学生的吸引力正在不断下降,加之教师的教学方法僵化,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孔雀东南飞》《琵琶行》《离骚》等篇幅较长的作品,学生理解起来往往较为吃力,在《离骚》的教学中笔者就发现尽管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离骚》的字面意思,却仍然难以理解《离骚》的思想内涵。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创新策略

(一)重视古诗词朗读

朗读是一种重要的古诗词教学手段,在朗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古诗词的内涵和诗人蕴含的感情。朗读能够使学生获得独特的个性体验,是一种不可代替的古诗词教学方法。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的篇幅较长,不仅用语奇绝,而且蕴含着诗人复杂的情感,仅凭教师的讲解很难使学生感受到诗歌中的语言之美和情感的起伏。笔者要求学生在疏通诗意的基础上,采取齐读、分组读、个人朗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朗读,使学生体会这首诗优美的语言、奇绝的意境和复杂的情感,对李白的诗歌风格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二)感受意境之美

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要让学生能够对诗词中优美的意境进行感悟,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的意境之美。教师要运用优美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启发,使学生能够在脑海中形成优美的意境,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例如:《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几句的讲解中,就要让学生通过诗歌的语言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真正进入到诗句的意境中去,仿佛置身于古蜀道之上,感受悲鸟、古木、树林、子规、夜月、空山等带来的悚然而悲的意境。

(三)不要限制学生的想象力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绝不能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限制,而是要鼓励学生在古诗词的文本上展开想象,对古诗词进行个性化的解读。笔者讲解李商隐的朦胧诗《锦瑟》时,考虑到该诗的朦胧性,在教学时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锦瑟》的朦胧之美,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笔者让学生结合注释展开想象,将《锦瑟》这首诗改编成散文或故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自觉地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对诗歌的意思进行理解,并认真学习了诗歌中的典故,甚至有学生还自觉地对李商隐的生平事迹和其它作品进行了学习,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对《锦瑟》这首诗进行了改编。

(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不高,加之古诗词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适当地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课堂中表现自我,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例如:教师可以举行古诗词朗诵会,对于一些比较简短的古诗词,还可以让学生客串教师,轮流进行讲解,甚至可以让学生尝试创作诗词,将古诗词与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文化结合起来。总之要想办法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