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一地理教学重难点范文

初一地理教学重难点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2: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初一地理教学重难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一地理教学重难点

篇1

一、抽象性的教学难点及其突破方法

中学地理教学中,抽象性难点主要是地理概念、地理事象的成因和地理原理等内容,这些知识的高度抽象性,或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联系能力的高要求,以及说明事实的材料过于简单是导致学生理解困难的关键。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难点,使感性知识理性化,实现知识的长久记忆和灵活运用,教师在突破抽象性难点时,要讲究教法的直观、形象和具体,要讲究新旧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要补充相关的感性素材。抽象性难点的化解方法有:

(1)例证法。20世纪80年级以来,科学工作者在这里开始了整治低湿地的研究。他们“因洼制宜”,采用鱼塘一台田模式:挖鱼塘,在水中养鱼养鸭,栽种水生经济作物;筑台田,在田地里种粮、果、棉和饲料植物等,饲养禽畜。这种模式,使鱼塘一台田相互促进,主体开发,综合利用,达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

(2)实验法。演示实验可化无形为有形、化平面为立体、化静止为活动、变抽象为具体,可调动学生手、眼、耳、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教学难点可感易解。例如,背斜、向斜的根本区别,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如果教师用课本当教具,让学生把书本想象成地层,用两手挤压课本两侧,分别使课本向上隆起和向下凹陷直至对折,请学生观察课本一端中心和两翼书页的构成,学生即能自行得出背(向)斜构造的能力。

(3)联系法。生活经验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认识,是学生最为可信、也是最能从浅显中见深奥、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例如在学习“空气受热时,作上升运动,我先让学生回想在家时烧水,当水开了,我们一揭锅盖,会看到什么情况。学生不假思索地说,热气腾腾,直向上冒。我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受热一般做什么运动?学生已经理解,作上升运动。在“空气遇冷,作下沉运动”时,我让学生看看教室内的窗式空调,思考:为什么窗式空调要挂得那么高,这说明冷空气做什么运动?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空气遇冷作下沉运动。

(4)比喻法。比喻是教学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方法,贴切形象的比喻可以降低理解难度。如何把复杂的问题讲清楚,作比喻是一个好办法。因为恰当比喻,就是利用学生熟悉而形象的事物在日常生活和陌生而抽象的地理事物或者现象之间架一座沟通的桥梁。这样一来,学生理解地理事物或者现象也就容易得多了。

二、记忆性难点及其处理方法

记忆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只有把所学知识记忆并能清晰准确地回忆再现,才能联系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能力。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记忆性难点,主要是一些过于集中而彼此间又联系松散的地理知识,为了减轻记忆负担,强化记忆效果,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方法:(1)编歌诀或顺口溜。地理歌诀概括性强、韵律性强,朗朗上口,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轻松地记忆住大量的地理知识。例如,中国的九大商品粮基地顺口溜:姜(江)太公(松)三上鄱阳洞吃珠成仙。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饮(阴)喝(贺)八(巴)缸(冈)。(2)给予材料特殊意义。例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轨道中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火把木头点着了产生的小火星。(3)加强横向联系。地理学科文理兼容,与其他学科的渗透性强。教学中广泛引用学生已有的其他学科知识,使学生在记忆上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喀斯特地貌的学习中,学生常有以下疑问:CaCO3(石灰岩)微溶于水,为什么会产生大面积的溶蚀作用?针对这个疑问,若不引入化学知识很难讲清楚。在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中,CaCO3并不直接溶于水,而是水中先溶解一定量的CO2,形成CO2的水溶液。这种溶液呈酸性,CaCO3可以溶解在这种酸性溶液中。CO2在水中溶解越多,酸性越强,对CaCO3的溶解能力就越强。

三、综合性强的教学难点及其突破方法

具有多因、多果、多层次关系的地理知识,因涉及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较多,而且因果关系、主次地位也常因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故而成为教学中最为突出的难点。

例如有关气候的知识层次较多,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也十分复杂,每个层次又含有多个知识要点。如气候分布规律若按纬度位置,可分为低纬、中纬和高纬;若按海陆位置又可分为大陆东岸、西岸和中部,以及靠近大陆东、西两岸的岛屿和大洋中部的岛屿。气候因素可分为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面状况等。各知识要点的主从地位,又常因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在一般情况下,太阳辐射是一地气候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但对“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来说,地势则成为影响其气候的主要因素。即使同一层次的各知识要点之间,也有比较复杂的联系和关系。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以及举一反三、灵活应变的能力是难以掌握的。

篇2

1.1初中地理“副科”观念的影响

虽然新课改要求进行素质教育,但是芮城县初中教育仍然是向考试看齐.初中中考时不考地理,所以地理在初中长期被视为“副科”,每到考试前地理课就被语数外等主课占用.而且因为地理在初中不受重视,初中地理的师资力量也出现了薄弱现象.芮城县高中地理教师师资不足,受过专业地理教育的教师都进了高中.初中地理课大多是由没有地理专业素养的“主科”教师捎带上,甚至一些乡镇初中都没有安排地理课.那些初一、初二开设地理课的学校,到了初三因为要应付中考也不再开设地理课.总之,初中地理“副科”使初中地理教学的教学目标无法顺利完成,最终造成高一地理教学时学生初中地理知识不扎实,成为高一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题.

1.2教师对现行教材要求难以把握

新课改中教材的改版是一个亮点,教材的编写不再强调学科的系统性,更加贴近生活和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新课标要求不具体,加上高考方案尚未确定使得教师对于教材的深度、广度、难度难以把握,导致教师仅仅将课改前原有的知识体系搬到课堂,增加了课时所需,导致课时紧张.又由于高一地理上册属于自然地理,它的学科性较强,相对比较枯燥乏味,这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冲击.芮城县所使用的人教版地理教材的特色之处在于设置了大量的“活动”,其目的在于指导教师进行活动安排,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可是这却成为教师处理教材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活动需要安排充足的时间才能达到“活动”效果,占用大量的时间,这使得教学任务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出现课时紧张的问题.

2.3普遍存在的“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

初中地理是“副科”影响了初中地理教学,高中的“重理轻文”思想也严重影响了高中地理教学.因为现在高考仍然是3+X的考试模式,高中学生到了高二就要进行文理分科.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公民的技术要求较高,理化生的学习成为关键,所以很多大专学校和大学更多的设置了理科类专业.芮城县除芮城中学外,博立中学、陌南中学,风陵渡中学都在高一下学期就已经分科,而且文理科班级设置不均衡.如博立中学高一共九个班,只设置了两个文科班,这样在高一上半学期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会选择理科,所以对地理学习不积极,到了高一下半学期分科后,已经选择理科的绝大数学生根本就不学地理了.

2多种途径提高芮城县高一地理教学质量

2.1努力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在回顾初中知识的过程中并不能把初中所学的知识再重新给学生讲解呈现,然后再学习新知识,因为这会使得课时紧张.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通过具体的情境,立足于高中的方法,归纳、分析、总结出对应的初中知识.

如在讲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时,全球气候分布是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的,所以在高中教师只需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气压带、风带影响下形成的各种气候特点.但是由于大部分学生初中气候分布的知识已经淡忘或初中没有基础,需要进行复习.

在处理这一节时,教师不必先组织学生学习初中学习过的全球气候分布,然后分析不同的风带和气压带影响下形成的各种气候特点.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风带和气压带影响产生了哪些气候及其特点,然后根据全球各地区受到哪些风带和气压带的影响,就可以得出该地是哪种气候类型.这样处理既对学生初中知识进行了巩固复习,又让学生学会了用高中知识归纳、分析、总结,另外还可以节省时间.

2.2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地理学科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虽然课本讲解地理学科专业知识很枯燥,但是只要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学科的趣味性特点:以“奇”引趣,以“新”增趣,以“智”激趣,以“美”诱趣,来设计教学很容易使课堂妙趣横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导入中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疑问,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心理需要,从而会萌发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因为需要是产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之一.

如在“气压带和风带”的学习时,导入设置马纬度的故事,然后提出为什么30°N附近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就会被激发,在听课时就会认真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从中寻找答案.总之,教师应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2.3加强新课标研究,优化教材处理

新课改下课程标准仅仅只是课程教学的标准,教材是课程教学中具体的材料和一个途径,教师要组织课堂教学必须要熟悉课程标准,在透彻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以及校情、生源再重新设计一套教学流程.地理教师要做好课程设计首先应该改变以前“教教材”的观念,树立“用教材教”的新思想,合理选择使用教材.此外在教学的广度、深度方面避免过分专业化的处理.对于新教材提供的充足的可供讲授的内容和学生自学、课外阅读和开展实践活动的内容、资料与方案,教师应该恰当的选择教学内容并合理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不加选择的全部讲授,必然导致课时紧张.

此外,教师应该恰当处理“活动”内容,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因为人教版教材的特色就是内容大多以“活动”的形式出现.对一些教学价值不大且学生操作起来较难的内容,我们可以大胆的舍弃.如“在茫茫的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的活动,地理教育价值相对较小,学生难以操作,应该舍弃.否则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也没有一定的教学效益.

篇3

一、地图在教学中的地位及要求

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地理图表是教材的重点,通过地图反映地理景观,展示地理事物和现象分布,表述地理现象形成过程,揭示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承载丰富的地理信息。重视地理图表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对于突破地理教材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在近年的中考试题出现的地图形式有:经纬网地图、地形图、气温曲线图及降水柱状图、轮廓图、景观图、数据图表。

二、读地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刚进入初中阶段,遇到的就是相对较难的知识,难以在学生脑海里形成整体印象,不易整体把握,学习难度大。地图是文字的载体,表示在一个区域内不同地理事物的不同侧面,把事物用地图去说明,通过地图让学生在大脑中复活成鲜明的形象,进而从整体上把握。在学习地理前,首先要做的是带领学生游览我国的风光,如喜马拉雅山,学生难以想象它的长、它的高大,在生活中也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参照物,不好直接整体把握。教师可找一副中国地形图,找出喜马拉雅山和学生熟悉的泰山、华山等,让学生比较。如果再配合山脉的具体数据,学生就能更直观地掌握,以后学习就有了原始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地图可以让学生的兴趣延续到生命源头。初一年级新生对地图很好奇,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促使他们喜爱地图,对地图产生兴趣,进而对地理课程产生兴趣。为此,教师应适时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阅读地图兴趣的问题。如在绪言课上让学生看地图册找出亚洲在东西半球中的哪个半球,中国在亚洲的哪一部分,湖北又在中国的什么位置,天门又在湖北的什么位置。有时结合时事提出问题,如三峡工程的位置,青藏铁路的线路位置,南水北调工程的线路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以引起学生阅读地图的兴趣。会读图的学生,地理肯定学得好,也可以肯定地说,是对地理课程兴趣比较浓的学生。

三、读地图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习欧洲地形时,我首先在黑板上画出欧洲轮廓图,如指出其亚平宁半岛形似一只漂亮的长筒靴。接下来让同学说出构成这只“靴子”的骨架山脉,北为阿尔卑斯山地;南为东北至西南走向的亚平宁山。这只“靴子”是欧洲的一个大半岛――亚平宁半岛伸进了地中海。西西里、撒丁等岛,可引用意大利的足球赛很精彩,这些岛屿正好像是足球,长筒靴在踢足球。上述空间概念建立之后,运用同样的方法去了解欧洲其他的地形,然后用彩色粉笔边讲边画出。远远望去,这幅由不同色彩绘出的图似乎是一节美术课,将地理教学的美学蕴涵发掘了出来,寓教学于娱乐之中,寓教学于美育之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爱上地理。此类可联想的图形还有很多,用地理轮廓图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为更好地完成地理教学任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读地图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心理过程,在各种能力中居核心地位,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只有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才能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多利用地图去分析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阐明地理规律是发展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地图不仅是联想“地”和“理”的纽带,而且是指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的钥匙。如《气候的分布》一课,要求学生了解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特征,初步认识和掌握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形成的主要原因,这些认识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的。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阅读中学地理图册中“地球”的五带“图”,抓住学过的阳光直射和斜射这个根本原因来分析我国的气候。

五、画地图可以增强地理事物的记忆能力

篇4

一、研究课程标准,把握学科体系

教师要做到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衔接和有机融合,教师不但要对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了如指掌,同时要熟悉初中《课程标准》和教材,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高屋建瓴,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成竹在胸。在教学前教师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在初中哪些知识已经讲过,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需在高中阶段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等等,对所有这些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必要时做适当记录。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的变化情况,做到“知己知彼”,且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要求,确立高中教学目标,在教学时应在已有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设计,尽量将知识系统化、简单化,对难掌握的要细化、具体化、形象化。新的地理学习理念要求地理教学注重演绎与归纳的结合、知识传播与获得知识过程的统一;尽量从实际出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论证;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并得出结论,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各层次的地理知识,同时获得丰富的地理活动经验。

二、精心设计教学衔接内容,重点突出必备知识

1.根据普遍存在的问题确定重点复习内容。

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了学生的学习的情况,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工夫彻底解决,对高中教材中涉及的内容重点复习。例如很多新生对《地球和地图》内容掌握不牢,一些概念混淆不清,这些重点问题,要彻底解决,特别是经纬度知识。又如区域地理图普遍掌握不好,学生的头脑中没有形成空间概念,拿到一幅地理分区图,不知道这是地球上的哪个地方或者说这幅图是用来干什么的,也不能很好地理解,不能灵活地运用地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在班上挂两幅地图(中国与世界政区)。在进行知识衔接时,把重点放在图上,用图引导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会用图分析和推理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用图能力。

2.对容易忽视和薄弱问题应及时弥补。

第一,对于初中区域地理,高中生就感到突然和陌生。这些知识应在学习中注意弥补。可根据高中教学需要,适当拓展世界大洲、国家和中国的区域地理知识;第二,有关较高要求的计算(如地方时、区时、日期、气温、经度、实地距离的计算等),在初中不做要求,但在高中习题中常常接触到,这些内容要适当加深;第三,利用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适当地拓宽延伸一些概念和规律;对于初中和高中知识有冲突的地方,应以高中地理知识为主,如气候类型的分类、特点、分布规律、成因等。

三、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初中的地理教材以直观的感性内容为主,而高中地理是从遥不可及的宇宙和地球的自转、公转等非常抽象的知识开始的。初高中教材的巨大变化及学生本身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针对这种情况,应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联系生活实际,多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具,并联系跟地理有关的古诗词等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地球运动”时,其中关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等问题学生难以理解,如能联系生活实际,问学生冬天和夏天的作息时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以及让学生观察晴天自己在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影子长短,解释其中原因,则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突破教学难点,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另外,在粤北山区长大的学生多少都有过登山经历,因此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学生登山的经验说明海拔的高度对气温的影响,同时阴坡和阳坡的差异也是登山过程中基本上可以直观看到的。这样以生活的事例进行讲解,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四、加强读图技能的训练

学习地理学科的有效捷径就是读图、用图的技能。在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地理图表等”,高中阶段还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有关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目标在不断深化,有一定的梯度性。初中阶段停留于图上有什么地理事物,较少探究为什么。初中学生在探究“为什么”中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还未能深切体会到,而进入高中后,这一有效方法运用得好,学生学习地理就会感到轻松而有趣乃至事半功倍。

篇5

关键词:学习地理 困难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209-03

一、高一学生学习地理困难原因的研究现状

根据所阅读论文中有关原因的分析,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都在原因中有所涉及。首先从教材来说,初高中教材衔接不够,高一地理内容本身偏y,知识点安排顺序不恰当都是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因素。其次从教师方面说,教师的教育理念保守,片面追求考试成绩,不了解学生的差异等也成为学生学习困难的因素。但是,在这些文章中并没有指出高一教师队伍的年轻化所带来的问题,本篇论文就此着重论述。最后,从学生这一方面说,学生对地理这门学科认识不足、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兴趣不足以及学生地理知识储备不足,都成为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但是学生处于转型期所出现的问题大多数作者都没有涉及,这也将是本篇论文要重点论述的方面。

二、高一学生学习地理困难的原因

(一)教材方面

1.初高中知识衔接不够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如今地理学制的状况是初中两年快速完成教学任务,时隔一年之后学生再去接受高难度的知识。从时间上来说,这种初高中地理学习状态的断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许多麻烦。从知识排列上来说,初中和高中的知识排列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状态,也就是说有一些知识点的归属是相同的,高中的知识是初中知识的升华 。譬如,初一地理的天气与气候与高一地理的地球上的大气是相对应的,初中这部分仅仅是要求学生识记部分气候名称和天气符号,主要是以认识为主。而高中这部分知识需要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一些原理,学生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一定是需要一些量的积累。但是,这种积累的状态刚开始就被打破,这对高中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2.高一地理内容本身偏难

必修一是重自然地理的阐释,有关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环境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这是整个高中地理的基础,其内容最大的特点是抽象。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需要常年积累。初中到高中知识的跨度是很大的,学生的能力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培养起来,当学生的能力和课本知识理解所需要的能力不匹配的时候学生就会感觉学习困难。

除此之外,必修一的知识还需要其他学科做支持,比如说黄赤交角与数学上的二面角,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与物理知识的联系,风的受力作用与物理学上的合力。本应该这些学科给地理学习一些帮助的,但是这些知识的安排时间都靠后,比如说风的受力分析需要用到物理的合力支持。但是,风这一部分内容在第一学期上半学期就需要讲授,而物理上合力要在第一学期的下半学期才可以学到。学科之间知识的互补性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造成了学生学习困难。

(二)教师方面

1.教师队伍年轻化

大部分新入校的教师都是从高一带起,不否认他们在教学理论上比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有优势,同时他们对于教学硬件的操纵也比一些老教师熟练。这些都是关于教学的辅助支持,而真正要做的是如何把课标要求的这些内容传授给学生,能被学生所吸收消化。对于大部分年轻教师来说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接受的大学教育与实际教学工作脱节。大学接受的知识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这从一个大环境下为我们教师教授的内容提供支持,但是在我们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教材与大学所学的内容结合从而进行知识的重组,将知识进行系统化。在这一过程中,新的教师会对所教授的内容感到陌生,教材内容不熟悉,现学现卖的这种情况会使得讲授生硬,对于本来接受起知识就很困难的学生来说无非难上加难。

第二,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来说,新教师都处于角色的适应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很少会关注学生的状态,相反,在教学过程中更关注自己,是不是得到同事们的认可,学生是否喜欢自己。福勒和布朗把教师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首先关注生存,其次关注情境,最后关注学生。很显然新教师处于第一阶段,等到他真正地去关注学生的时候,学生已经走过了高一这个时段。

2.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

对于必修一这些抽象的知识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具象化。单凭教师讲授是完全不够的。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地理内容都可以采用小动画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当然具备能力的老师还可以自己制作。但是,有些教师不愿意去搜集这些内容,自信地以为自己完全可以驾驭得了。除此之外,对于越难的知识越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实状况是对于原理的阐释大都是以教师讲为主。众所周知,一个人集中精力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不能交替变换教学方法,达到学生集中精力时间的极限之后,学生可能就处于一种游离状态了。

(三)学生方面

1.学生的地理空间想象能力较差

地理空间能力大体上包括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从西北师范大学辛巧荣做的有关高一学生地理空间能力现状的问卷调查以及数据分析得知,学生对于地理空间的感知能力是比较好的,因地理空间分布的直观性,对于学生的挑战较小。但是此时学生的地理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是不乐观的,比如告诉学生同一条纬线上日出日落时间相同,学生就很难想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状况。高一学生的地理空间能力正处于由直观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换,因此,在这个转换期如何正确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学生处于初升高的尴尬境地

学习环境的改变对于学生来说是个挑战,当学生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时首先要适应环境,适应环境的过程当中有些学生适应快,有些学生适应慢。如果学生不能对所处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积极适应,学生就会厌倦高中生活。我们经常听到高一学生刚入学的几个月抱怨上课像听天书一样,甚至有些学生会有厌学、弃学的情绪。从这一方面说,环境的改变给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了极大的挑战。

就地理这门科目来说,学生还只停留在简单认识地理事物的基础上,高中伊始就让学生接触逻辑性较强的自然地理这部分,学生在短时间内找不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因此,学习方法的欠缺是学习地理的一个障碍。除此之外,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也不足,初中时学生认为地理是一门副科,甚至有些省市不把地理当作考试科目,学生在认识上就懒散,对于学习地理的主观能动性差,面对难度系数较高的内容来说,学生学习的困难程度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解决高一学生学习地理困难问题的对策

以上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学生学习地理困难的原因,对于教育的三要素,教师、学生以及教育中介来说,还是由教师引导着学生和所教授的内容发生碰撞。因此,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先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教师怎样处理教材的内容,教师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转型期的学生来说教师又应该怎么特殊处理,所以对于解决此问题的措施应着重从教师的角度进行考虑。

1.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素养提高的提倡经久不衰,但是很少人能真正地去践行。对于提高知识素养来说,教师对于知识的贮存不是仅仅停留在在校期间,终身学习就要求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学习素质。比如说,身为一个地理老师,在信息化的时代不应该仅仅是停留在会做PPT,而是应该广泛地去涉猎一些软件。例如简单的flash制作,让课本上静止的图动起来的ArcGIS软件的操作,Echarts的使用。其次,教师教育素养的提升也是重要的方面。教师的职业属性区别于其他职业,通过知识去影响学生,对学生的灵魂加以塑造。

2.青年教师充分利用好岗前实习期

教师之于学生的重要性犹如医生对于病人,但是教师没有硬性规定要在上岗前一定要有实习期。因此教师一定要为自己创造机会,去实践和操作真正的课堂。例如,大多数教师在教授自己第一堂课的时候都会紧张,严重的紧张到说话都打颤。假如这一节课就是正式入职的第一节课,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信任危机,“这老师行不行”,如果在以后的教学中再出现知识点不熟悉,知识点讲不明白等状况,学生就会对教师有意见。尤其是高一的学生。但是,如果在实习期的时候能在有经验老师的帮助下掌握教学流程,试图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尴尬的状况,提前适应课堂的氛围,用眼神与学生进行交流等问题,到正式上岗的时候这些问题就不会成为阻碍,甚至这些基础性的技能学会了,就会让自己在讲课的时候多一些自信,要让学生感觉地理教师是可信的。

3.充分了解初升高学生的心理状况

筛选式的中考模式使得在初中的佼佼者都聚集在一个学校,在初中的优势没有了,学生这个时候就会处于一种失落的状态。教师在这个时候就不能只关注自己所讲授的知识了,应该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一些积极情绪的因素,或者说应该以鼓励学生为主。事实情况是,很多教师以为这些工作都应该让班主任去系统完成,和自己无关。其实,我们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是对学生一种价值观的培养,尤其是地理这门科目。例如在讲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时候可以这样向学生传递观念,太阳公转引起四季交替,你总会送走冬天,迎来你的春天。

4.利用多种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定义是通过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仅对于教师来说,教师怎么教才能促进学生的学。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备课、上课、课后复习等环节,也就是说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仔细揣摩。

从备课这一环节来说,教师应该以课程标准为蓝本,明确一节课应该达到的目的。进而以此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的内容。必修一重点是自然原理的阐释,对于难理解的内容需要教师制作或者广泛搜集一些动画。除此之外,在课堂上边画边讲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设计好程序,使得讲和画之间协调配合。对于其他学科应该支持地理学习,但是此时不能支持的教师要提前做好准备,在备课的时候准备一些基础性的东西。例如物理上的合力。总之,教师对于教材内容处理得当与否关系到课堂教学有效性程度高低,因此教师要仔细揣摩。

就上课这一环节来说,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性,首先应认识到上课的几个环节,课前预习、课前导入、上课中重难点突破,巩固小节、布置作业。

在课前预习这一环节教师可以以学案的形式给学生一个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对于所讲的知识点以填空的方式使得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在导课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所讲的内容设计导课的内容和形式,例如,在学习冷锋的时候可以依据周围环境的天气变化向学生提问,让学生意识到地理是和生活实际相关的,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天气变化原因也能提起学生的自信心。当把讲课的重心转入重难点的时候采取问答法的方式是比较好的,第一,让学生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不走神,第二,启发引领学生所得到的答案往往印象深刻,在这一过程中还必须充分利用好学案,学生可以在听的过程中解决自己解答学案所存在的问题。对于必修一难理解的内容来说,复习巩固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知识点。比如说有关区时、时区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等。总之,针对难点的内容,教师必须精益求精去设计课堂,这不仅仅是关乎学生知识点掌握的问题,而且在掌握知识点的过程中让学生建立自信,在高中生活中有一个精彩的开篇。

四、结语

高一学生学习地理困难,看不懂、学不会已是一个普遍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本文从三个维度阐述了促成问题产生的原因,教材、教师、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主要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原因如下:第一,教材短时间无法变更,只能由教师去认真地处理;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在解决此问题时主要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总之,解

决这些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在初升高的转型期尽快适应新的生活,不能因为不良的开始影响了最终的结果。

参考文献:

[1]万正耀.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 [D].新疆师范大学,2010.

[2]徐志梅.中学生地理空间能力及其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周舟.高一学生学习地理困难研究[D].广州大学,2011.

[4]吴志平.高一地理学习障碍研究 [J].考试周刊,2014(74).

[5]辛巧荣.高中生地理空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6]马占清.高中生地理学习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其教学对策研究 [D].西北师范大学,2014.

[7]余浩.人教版与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教学建议以必修一为例 [J].文学教育,2013(12).

[8]梁常正.如何让高一地理不再难学 [J].考试周,20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