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12: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课堂教学反馈,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课堂教学反馈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发挥主导作用,善于从学生身上捕捉各种反馈信息,能及时作出分析判断;并围绕教学目标,选择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运用科学合理的呈现方式,对反馈资源加以重组、或改造,使之发挥更好的价值,促进预设教学目标的高效率达成。
一、选择不同层面的隐性反馈资源,体现了全面性。
在课堂问答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的思考是隐性的,必须通过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出来。但受时间限制,教师不可能让学生一一作答。应根据问题的不同思考深度,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反馈,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整体思维状况,保证课堂上反馈的资源真实有效。面对纯技能性的、较单一的问题,应以反馈中下层次的学生为重,中上学生主要反馈能否对他人的回答作出修正、评价;面对思维程度较深的问题,则以反馈中上层次的思考过程为重,中下学生主要反馈能否倾听并学习他人的看法。在这样的反馈中,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发挥其能动性,在反馈中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二、让隐性反馈资源显性化,体现了目的性。
在课堂问答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未回答之前他的思考都是隐性的,因此容易出现很难把握学生反馈资源的情况。如 “搭配的学问”中,老师出示“2件上衣和3件下装,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时?”采用了“指名说”的反馈形式来交流不同的思考方法,结果连续4个学生都说了“先选一件上衣分别去配3件下装”的方法。所以当引出“选定下装分别去配上装”的方法时已经花了很多时间,对整节课的教学进度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其他学生听了一遍又一遍,学习兴趣下降,直接影响了后面的学习。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反馈资源显性化,即想办法把学生的思考暴露出来,老师就能有目的地进行选择性反馈了。
1.在小组交流中显性化。
小组交流为每一位学生创造了参与反馈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如搭配这一课中,如果教师先安排小组交流的环节,自己及时去巡视、了解到有哪些不同的思考方法,分别是哪些学生想的,就能选择自己需要的资源进行反馈了。
2.书面回答显性化。
书面回答是不受他人思想干扰的、最独立的显性化反馈方式,因此对问题的思考能用笔记录下来的就尽可能地让学生用书面形式记录下来。如在反馈用“1、2、3组成的两位数”时采用书面写的方式是最好的。因为采用“说”的话,学生是想到一个说一个,不利于有序思想的培养。而“写”的方式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思考、表达的机会,在写的过程中可以不断修正自己的想法,向有序发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考显性化,有利于老师收集有用的反馈资源。
3.采用手势达到显性化。
有些问题的答案比较单一,可以用手势来表示简单的得数、或选择几号答案、或判断对错等,只是几秒种的时间教师就能迅速、全面了解到全班的情况,便与教师从而调整好教学策略。
三、选择不同作用的反馈资源,体现了针对性。
反馈要面向全体,但不等于毫无目的,泛泛而谈,因此课堂上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善于观察课堂的整个教学气氛、教学情景,及时把握好班级学生情况,针对自己的教学状况,选择不同作用的资源进行反馈,促进目标的达成。
1.选择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反馈资源。
突破教学重、难点是一堂数学课能否成功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生成性反馈资源时应分清主次,以敏感的思路着手组织能突破重点的反馈材料,进行既有确定性的,又有弹性的反馈,不平均使用力量。如在反馈 “用1、2、3组成的两位数”时,学生的情况是多样的。但重点是让学生学会有序思考,难点是如何才能有序地写出这六个数。所以先反馈两种典型的方法:一种是因无序而造成遗漏的,还有一种是正确有序的,并分别标上序号。让学生用手势表示赞成哪种方法,并追问选2号的学生:“你为什么不选1号?”“漏掉了。”“那2号方法为什么不会遗漏?你有什么好办法?” 使学生的眼光立刻关注到2号方法的有序上来,使全体学生体会到了有序思考的优越性,感悟了有顺序地写出这6个数的方法,有效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2.选择激发学生思考的反馈资源。
面对叽叽喳喳七嘴八舌的语言资源反馈和各种神态的表示,老师应有意识地选择某一、二个有争议的反馈资源,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如三年级重叠问题中,教师出示“参加游泳比赛的动物有4只,参加飞行比赛的动物有5只”,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知道一共有多少只动物吗?学生大多数说“9只”,但个别说“7只”,“8只”的。教师可以抓住这“7只、8只”的反馈资源,追问:“为什么其他同学都认为是9只,你认为只有8只?” 有效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主动思辨,让他说说自己的想法,获得了“可能有些动物参加了两项比赛”的反馈资源,使全班学生对“重叠”获得第一次形象的感悟,为后面学习作好了铺垫。因此说反馈资源选择利用的好,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3.选择具有正确导向性的反馈资源。
为了使反馈起正效应作用,因势利导抑制负效应,选择具有正确导向性的反馈资源是十分重要和必要。如学习两步计算10-3×2时,由于学生受之前从左往右计算的影响,依从了这种习惯,错成先算10-3。此时教师不应该选择错例来反馈,因为学生还没有具备正确的认知。而应该选择做对的学生来进行反馈,同时结合问题解决的情境,让学生感悟10-3×2为什么要选算3×2的合理性,给学生树立正确的运算顺序的导向。
4.选择不同程度学生的资源进行反馈。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反馈 方法手段
把握课堂教学反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反馈,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了解学生的切实需要,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相应的调整,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一、课堂教学反馈的作用
1.课堂教学反馈对教师教学的作用。一个教学计划制订得是否完善,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不是看备课笔记上的教案写得如何,而是看大多数学生是否确实接收并贮存了信息,具备了某种技能。教师通过一定的手段获取各种学生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并与预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及原因所在,并对反馈信息作出评价,决定下一步的策略,调整信息输出的节奏和步骤,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反馈对学生学习的作用。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看到了自己的成绩,精神上得到满足,伴随而来的是兴奋感和愉悦感,更会产生一种自信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出差距,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及时弥补不足,改进错误,改进学习方法。
二、有效的课堂教学反馈
1.有效的课堂教学反馈应当是及时准确的。课堂教学反馈不同于课后作业、阶段测验,应当及时准确反映出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状态和对教授知识的掌握程度。
2.有效的课堂教学反馈应当是全面真实的。课堂教学反馈不能只针对个别学生展开,应当涵盖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量大面广的反馈,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三、获取课堂教学反馈的一般方法
1.通过课堂观察捕捉学生的反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善于观察课堂的整个教学气氛、教学情境;观察学生的表情、体态、动作的细节。特别要注意学生眼神的变化,要从学生眼神的变化中听到他们无声的语言,并通过它来不断调节课堂教学。
2.通过课堂提问捕捉学生的反馈。适当的课堂提问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听课的专注程度,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教师在提问中必须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①点与面的关系。课堂提问应有较大的辐射面。既要照顾点又要照顾面,以点带面,培养优生,关心学习困难学生,达到共同提高。②难与易的关系。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提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切忌过难过深。③曲与直的关系。提问题不能只问“知不知道”、“对不对”等,应当有明确的指向性。如某教师在课堂练习评讲后,问道:“全部做对的同学请举手。”在统计学生完成情况后,教师接着询问做错的同学:“你是怎么做的?错在哪里?应该怎么改正?”
3.通过课堂练习捕捉学生的反馈。为了能及时全面地捕捉反馈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好、中、差三方面的学生代表中巡查解题情况,从而了解全班学生的掌握程度。同样的道理,对学生板演也要控制这三者的比例,通过这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来了解全班的学习反馈,以及时调整进度与方案。教师在获取课堂教学反馈时并不能单一地从某一方面进行,而应当将几种反馈的方法综合运用,这样获得的反馈才是有效的。
四、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反馈能力
1.注重培养教师的教学反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优秀的教师善于捕捉反馈信息,他们不仅仅通过提问、板演、练习来获取反馈信息,还能够察言观色,即从表情上、语言中、活动中等多方面,以敏锐的观察力洞悉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状态。根据学生的一些细微的外部表现准确推断他们的内心世界。
根据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可知,化学课堂的学习特点是,教学以传授教材知识、间接经验为主,教学中的实验探究,除帮助学生形成、发展、巩固、运用、验证化学知识的正确性之外,还起到培训其实验操作技能,发展动手动脑能力的作用。课堂反馈能力表现为教师欲达到教学目的,不断把头脑中储存的信息输出给学生,这些信息作用于学生,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应,教师则根据学生的这些反馈实现对教学过程的控制。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智能等条件的差别,就要求教师的反馈要多样化,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及时地进行调整,随机应变,因势利导,改变讲课的进度、深浅程度及教学方法,以取得教学的最佳效果。
一、注重学前预习性反馈
学前预习性反馈的目的在于从大体上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并给予矫正,以便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制定每节课的教学计划,使学生在心理、智能、物质等各方面做好准备。可以采用“学情调查表”,内容上大致可涉及自荐学法,自评效果,学习该学科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的摸查等。
对于摸查的内容可包括:①对化学基本术语的了解:如“你知道了多少种日常生活中像小苏打中含有碳酸氢钠这样的化学物质?”②对化学概念的理解程度:列出一段关于某种物质的相关信息,请学生指出哪些是性质的叙述,哪些是变化的叙述。③实验技能的调查:如让学生说出过滤需要哪些仪器,并说出每一种仪器操作应注意的事项。
二、强调反馈的适时性
适时反馈是针对某单元、章节,或相似知识的对比,或联系紧密知识的综合运用所进行的检测,从中可及时获知学生对单元知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及时排除学习中的“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是指学习中期出现的进步缓慢或暂时停滞现象。引起此现象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方面:①方法障碍。初中化学虽有明晰的规律,但初学者对知识的识记、归纳、总结还有相当的难度,且对教师所指导的方法不能熟练运用,以致解决问题时惯用思维定势。②知识障碍。对旧知识不能及时温习,欠账太多,知新困难。③心理障碍。对于学习急于求成,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不按规律行事,乱了学习的步伐,对学习存在畏难情绪。
适时性的反馈活动要求教师注意教学信息组合的科学性和教学活动的适应性,要依据学生的思维特征和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果,精心安排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有发展,达到“人人体验成功”的目的。实践证明,在课末五分钟排查,可及时获得学生对本课新知的掌握情况,课前五分钟预警则可检测学生复习、消化的情况。
三、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反馈形式的灵活性
按教学反馈的转移规律,应该转移刺激与该点相关的另外多个点,而不是多次重复地刺激大脑皮层的同一点。刺激相关点的转移律与重复刺激同一点的重复论,其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后者则会助长学生的机械模仿,禁锢其想象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反馈形式应灵活多变,遍及思想、知识、审题求解、思维方法,等等。
实验的动手动脑结合,如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指导可让学生先破译“茶庄定点收利息”的隐喻,在学生明白了实验步骤后,再指导他们动手操作;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以论文的形式比较分析,为什么大理石(石灰石)和稀盐酸为最佳组合,并设计实验验证方法,教师给予评定后再进行实验验证。最后,还可得出制备物质在选材上的注意事项,以供学生在设计实验时参考。
1.总结规律,化繁为简。如:学生识别1~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图后,就会总结规律:“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易失去电子,使次外层达到稳定结构;“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易得到电子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为相对稳定结构,化学性质较稳定。”
2.巧妙编撰,灵活记忆。可引导学生用语法中的缩句子,把上述规律浓缩为“金少失,非多得,稀有气体较懒惰”。还可编成顺口溜,如取用固体药品可记忆为“一横二放三竖”;取用液体为:取液手不抖,标签对虎口,顺壁向下流,眼把量来瞅。编成谜语,如“辞别孩儿”,谜底为离子。
3.学用术语,表情达意。让学生使用化学术语讲述自己的心灵故事,人生感言,不仅可以使他们始终保持一定的新鲜感,还可反映出其某一阶段的学习状态、思维情绪。
四、有效反馈,能够激发教与学的平衡与和谐
心理学相关实验表明,及时的反馈和不及时反馈产生的效果有着较大的差异。由于学生的自主性与多样性,教学过程中来源于学生的信息是复杂多变的,再加之有些信息具有适时性,因此,教师必须对信息做出最迅速、准确、灵敏地接收与反馈。同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时机。如在进行课堂提问时,教师反馈要及时,如学生做对了,要立即给予肯定,以增强其自信心、愉悦感和自豪感,从而有助于保持已有的知识;如果做错了或回答不完整,则应通过分析、交流,使之找出正确的答案,帮助他们消除错误痕迹,建立正确的印象。
课堂教学反馈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项信息交流的过程,一堂高质量的数学课,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互动下的及时反馈,它是优化教学过程,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通过教学反馈可以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方法获得的情况,从而根据反馈信息随时调整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尽管每一个教师都在课堂中实施着教学,关注着学生的学习反馈,但关注课堂教学反馈的有效性却大大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真实学习情况的掌握,甚至不少教师还产生了这样的困惑:平时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课堂内的练习题完成的正确率在90%以上,可是第二天上交的回家作业的正确率却在75%左右,有的甚至更低,两者相差甚远,究竟是何原因?我们不妨从下面的教学实例中来探讨一番。这是一堂五年级第一学期的“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教学课,在这一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内容,基本掌握其中的算法,了解了算理。
二、课堂实录
(一) 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师:小巧搬新家了。一进门就看到了宽敞的客厅,客厅长6米,宽5.21米,你来帮忙算算客厅的面积?
生1:我能用乘法算式6×5.21来计算
师:那就请你上来做,其他同学把你的计算过程写在练习本上
师:你是怎样算的?
生1:我先按照整数乘法进行计算,因为3.21是两位小数,所以就在乘出的积中从右往左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积是两位小数31.26(学生板书了竖式计算的过程)
师:你们的结果和他一样吗?
生:一样
师予以肯定
(二) 顺势引导,引入新知
师:小巧现在要带你去参观下她的房间,瞧,她的房间长4.1米,宽3.2米,它的面积有多大呢?
生2:我可以用乘法算式4.1×3.2来计算
师:同学们,我们看一下,黑板上的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3:前面一个是小数乘整数,后面一个是小数乘小数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今天我们就要重点来学习“小数乘小数”的计算。
(三) 探究新知,尝试计算
师:4.1×3.2=?你能用已经学会的本领来解这道题吗?如果有困难可以先估一估它的结果。
生4:在黑板上尝试计算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4:我是这样算的,我把4.1和3.2看成整数41和32相乘,得到结果1312,再从积中从右往左数2位,点上小数点,得到结果13.12
师:为什么要从积中从右往左数2位,再点上小数点呢?
生4:无语
师:其他同学又是怎样算的呢?
生5:我也是这样算的,因为我把4.1和3.2看成整数41和32相乘,得到的结果就是原来算式的100倍,所以原来的算式结果要将1312再除以100,也就是竖式中把积缩小100倍得到13.12。
师:补充板书
4.1×3.2=41×32÷100
=1312÷100
=13.12
师:哦,同学们都想到了上节课所学的本领,我们可以将小数乘法先转化成整数计算,再通过缩小积来算出原来算式的结果。
生4:我们的竖式计算中之所以要从右往左数两位,再点上小数点,就是为了将结果缩小100倍,算出原来的算式结果。
师:你补充的很好!
师:原来我们在进行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时,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中从右往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四) 巩固练习,发现问题
1.给小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
2.8 1 6.4 3.7 6
× 0.9 × 0.0 3 × 0.5
2 5 2 4 9 2 1 8 8 0
师:谁来交流?
生6:第一题小数点点在5的左边
生7:第二题小数点点在4的左边,个位上补0
生8:第三题小数点点在1的后面,把末尾的0去掉
2.先估算,再竖式计算
2.1×1.93= 5.8×4.5= 2.08×30.5=
师:谁愿意上黑板来做?
生2、生3、生6举手上黑板来做
学生互相点评,三位学生全部做对。
3.课堂小检测
4.9×2.34= 6.6×7.5= 3.02×10.5=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阅反馈,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问题一:点小数点时位数数错,方向相反
问题二:小数部分末尾的0没有去掉
问题三:中间有0的整数乘法计算有问题
一、从学习情绪中获取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绪应成为教师获取的第一反馈信息。教师要及时从学生的神态、表情、动作中得到学生对这节课听得是否明白,学得是否轻松,能否产生浓厚兴趣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如果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该活跃的不活跃,该沉思的不沉思,该笑的不笑,该难过的不难过,那即便教师的课讲得如何精彩生动,也难收到预期的效果,提高课堂效率也成了一句空话。这一点,从整节课的角度来看是这样,从一节课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角度来看也是这样。
二、从学生朗读、答问、质疑中获取反馈信息,因势利导,适时点拔
在语文课中,让学生朗读,答问质疑是教师的主要教学手段之一。但应该认识到,这也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主要途径。这一点,从道理上来说,教师是不会有异议的,但也正因为这样,这个问题就更容易被忽视了。 一些教师在上课时,往往为完成教案中计划安排的朗读内容而布置朗读;为按自己分析课文的需要而进行提问,至于朗读和提问中所反映出的问题,恐怕就无暇顾及或认为无必要顾及了。一节课下来,只着重考虑我这节课的教学计划完成与否,却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实际收益是多少。这些现象在语文教学中确实并不少见。据此,强调从学生朗读答问质疑中获取反馈信息,因势利导,适时点拔,尤为重要。
三、从学生的书面练习中获取反馈信息,及时攻缺弱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