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12: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自然资源管理基础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行业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6)03-000-01
目前知识经济社会的最大特征是知识、经验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积累,不断更新增值,把人才看作是资源,就好比是蓄电池,通过不断地充电、放电来实现其不同时期的不同价值。在信息知识日新月异,老经验越来越贬值的情况下,怎样让公路职工不断跟上时代,不断增强竞争力,这是公路行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转变观念,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提高行业竞争力的战略措施
要将人力真正变为资源,企业的人事管理必须由过去的行政监管和档案管理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把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项长期持久的战略来抓。
首先要强化人力资源的增值观念。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员工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企业的资产。但人作为资产不是自然发生的,企业要他是资产,他才是资产。企业招聘员工,文凭也许在应聘工作的时候用得上,但此后,人的思想、处事方法和工作能力等软资源才是最重要的。对人才的管理不仅是让他为企业创造财富,同时也要让他寻找到最适合的岗位,最大地发挥自身潜能,不断提高自我,实现个人价值。
其次要坚持企业是人力资源开发主体的观念。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条件下,公路行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首先是科学技术的跨越,科技发展的关键在人才。企业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主体,要始终坚持将人才战略置于企业发展的首位,建立企业人才开发发展规划。企业管理要体现人本观念,真正把尊重人才,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放在管理的中心位置,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样才能留住人才,引来人才。
再次要树立人力资源管理的长效观念。企业要持久保持生机和发展活力,必须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创建和谐、宽松、积极向上,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企业文化,大力营造广聚人才和拴心留人的良好机制与环境。在人才的培养与使用、配置与管理、激励与保障等方面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把技术、知识、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切实落到实处。
二、构建机制,通过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打造行业竞争新优势
人作为企业中最有价值的组成部分,如何不断优化人力资源,保证人的价值增值,成为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选择。著名管理顾问尼尔森认为,未来企业经营的重要趋势之一,即是管理者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扮演权威角色,而是必须设法以更有效的方法,间接引爆员工潜力,才能创造企业最高效益。作为行业的劳动人事部门,在此我们将重点考察人力资源规划、招聘、挑选、培训、开发、绩效评估、报酬、激励机制等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对提高行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一)确定人力资源规划目标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要为企业竞争创造优势条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在做好当前人力管理的基础上,搞好企业的中长期目标规划,预见其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对人力资源的获取和利用进行详细、彻底的分析,通过对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准备,对未来企业人力资源的发展设置预警机制。从而把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整合起来。
(二)把好员工挑选招聘关
有效的招聘方法能帮助企业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成功地开展竞争。在企业发展初期,企业需要合作、奉献精神,招聘员工要考虑受聘人员的基础知识、人际关系能力和责任心;在企业发展中期,主要考虑员工能否增进企业的知识,提高生产效率和是否一专多能;而在企业发展后期,则侧重考虑组织的稳定和对企业的贡献能力及企业对其依赖性的大小。
(三)强化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
人力资源培训为了增强职工的基础知识,端正工作态度,提高生产技能。培训体现了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教育和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对员工要坚持全过程、全员性培训。采用各种切实有效的手段,充分挖掘劳动力的潜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改善劳动力的结构,加强劳动力的组织和管理,激发劳动力的积极性,以促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是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
(四)重视人力资源测评与绩效评估
绩效考评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它的主要功能在于为企业决策如加薪、升职、解聘、降级、调动、培训和试用期结束提供准确的信息。有效的评估系统能够通过提高员工工作绩效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以准确评估为基础的薪资决策通过提高员工的士气和动机去增强竞争优势。良好的绩效评估系统,使员工了解企业对他们的期望,进而把他们的行为引导到适合企业要求的方向。
(五)完善薪酬福利机制
关键词: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 培养模式 专业定位
1.研究背景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是地理科学下面的一个二级专业名称,前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012年教育部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从此“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退出本科专业的舞台。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立足于地球表层特征及其变化、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3S技术,相对应开设的课程有:地质学、自然地理学、国土规划、地图学、遥感应用、管理科学、环境科学、环境监测、环境经济学、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资源学、水资源计算与管理、景观生态学、生态环境规划、环境化学、地理信息系统、计量地理学、地质学、地貌学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与数字图像处理等。培养目标为培养能在科研教育单位、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自然地理过程、环境变化研究和资源管理、环境保护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
应用型人才是社会和国家进步的源泉,而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对增强国家实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全面提高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世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建设、文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当前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重要任务。培养模式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其培养模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教育而言,它具有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等专业特点。但如何深化改革,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成为本专业成效的关键和核心。“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专业本身发展规律看,这是该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必须有先进的理论指导教学与实践。从“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市场竞争来看,就业市场是一个开放的市场,竞争既极为充分又日益趋向国际化。国际化的竞争需要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懂得现代化科技的应用型人才。
2.“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1培养目标和方向定位
培养目标和方向定位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就业需求及其学科性质而设立,影响毕业生的就业方向。特别要针对以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专业定位不准,主要方向不明确,研究范围广博而不精,缺乏主干方向;专业定位过高,与市场需求不紧密,使学生面临就业的困难;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缺乏动手和实践的锻炼,影响了学生工作和实践能力的提高[1]-[9]等。因此,“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既要明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在科研教育单位、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自然地理过程、环境变化研究和资源管理、环境保护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培养地理科学基础扎实且应用能力强的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又要明确专业方向定位——“土地测量技术与资源管理、环境治理技术、地理信息技术”,还要明确本专业毕业生的出路,即继续深造及成为“地质气象研究与勘探、土地资源管理、环保研究和开发单位”。
2.2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构建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对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在新培养方案中,优化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课程体系,以适应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首先,树立“强化基础课,特化专业课,优化实践课”的基本指导思想。其次,确定合理课程体系的判别标准,即必须具有系统性、连续性、适用性,具有“宽、新、适”的特点:“宽”是指专业要求的基础知识面要宽;“新”是指课程设置要反映国内外最新的管理方法,要获取最新的知识;“适”是指课程设置和内容要适应当前的人才市场需求。根据上述基本指导思想和判别标准,构建“三个层面、五个模块”的课程体系(见下图)。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课程体系,以适应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三个层面”是指“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三个层面,其中前者是后二者的基础,专业技术课程是技术支撑,后者是前二者的应用;“五个模块”是指“综合地理课程模块”、“土地资源管理课程模块”、“资源环境保护课程模块”、“技术课程模块”、“基础课程模块”五个课程模块。其中基础课程模块属于专业基础课程,技术课程模块属于专业技术课程,后三者属于专业方向课程,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承担起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创新能力强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才的重任。
基础课程模块包括管理科学、环境经济学、资源学、景观生态学、水资源计算与管理、计算机制图、人文地理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为目标,旨在通过探讨地理、土地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机制,揭示地理过程、土地的变化(景观变化)和环境变迁过程的动力学机制、演化规律及空间分布;通过课程设置让学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环境科学、人文地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知识,这些课程是学生学习自然地理研究、土地资源管理、环境资源保护等专业方向课程的基础,而且是学生今后从事相关研究和工作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和知识。通过课程设置学习三个研究方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最终确立科学的研究观念、思想方法,拥有专业素养,具备从事不同研究方向的基本素质。该模块课程教学为基础科学,是其他课程模块的基础。
专业技术课程模块包括测量与地图学、遥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计量地理学、遥感图像处理、GIS设计与应用等主要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技术为目标,让学生掌握测量、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空间计量分析等现代技能,学会数据获取、遥感影像解译、数学建模、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操作与应用等实践技术。该课程模块在培养模式层次划分中属于技术科学,既以理论课程模块为基础,又是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的技术支撑、相互融合、彼此促进。
综合自然地理课程模块包括地质学、自然地理学、地质学、地貌学、气候水文学、土壤生物地理学等课程。让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环境的植物及植物资源、动物及动物资源、土壤及土壤资源等地球表层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特点,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等内容。对于重点内容,一方面要加强理论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有关内容的实验与实习,特别要加强野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改进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观察土壤、生物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以及进行自然地理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践;通过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便于学生掌握。
土地资源管理课程模块包括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地籍测量与管理、土地利用工程、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土地政策与法规等主要课程,不仅让学生熟悉土地资源管理与规划开发的相关理论、具体要求、流程、方法和技术等,而且引导学生探索地理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开发中的价值和应用,学会从较宏观、系统的角度解决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开发中的问题。学习期间,学生应安排在相关单位,如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及相关领域里实习,毕业后可以从事专门的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等政策法规工作。
资源环境保护课程模块包括环境科学、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学、环境评价和环境生态学等主要课程。通过课程模块的学习,学生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环境法制观念;熟悉环境污染防治技术、自然资源保护原理与方法、国际环境规范及各类规范的相互联系,提高运用环境与资源保护规范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既要掌握最近污染治理新技术,又需要熟悉主要行业的基本生产过程及技术,其主要内容涉及法律法规、产业政策、清洁生产及污染控制等多方面的内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专业方向。学习期间,学生应安排在相关单位,如环境设计院、环境设计公司、环保局、与环境与资源保护相关法律部门等单位及相关领域里实习,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提高学生运用环境与资源治理、保护技术方法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为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贡献,维护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结论与建议
本文所构建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资环专业培养方案》。该培养模式主要表现为:(1)让老师和学生都有了明确的目标,教学更具有针对性;(2)课程体系清晰了,各门课程的老师进一步认清了自身在其中的位置,有效避免了过去“大杂烩”的问题;(3)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扩展学生毕业的就业渠道;(4)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仅能提高在自然地理实习方法、掌握环境治理技术与法规,而且可以参加全国GIS技能大赛、计算机大赛,参与测绘实际工作。本文所介绍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对本校本专业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学科体系及本校本专业的发展历史和特色而构建的,希望可为其他院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吴云清,张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立体化模式的思考[J].地理教育,2006,6:73-74.
[2]邹家红,袁开国,刘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8(1):110-113.
[3]郭文炯,王玉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构想[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2:77-80.
[4]赵小风,黄贤金,李光录,等.国内外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4):73-79.
[5]赵筱青,谈树成.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与优化——以云南大学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0,5:93-98.
[6]邓琳,于嘉,车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与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79-550.
[7]俞晓莹,王春兰,董力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9(2):63-64.
[8]许光泉,陈要平,李小龙,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生产实践的探讨[J].资源·产业,2005,7(4):85-88.
关键词:矿业院校;采矿工业专业;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075-03
一、问题的背景与提出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特别是近十年来大宗矿产品资源如石油、煤炭和铁矿石等重要的能源与矿产的消费量一直保持逐年增加的趋势。矿产资源消费需求量之大、逐年增量之快,是国际上任何国家所不曾经历的。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储量耗竭性、供给稀缺性与对矿产资源需求的无限性形成尖锐的矛盾,因此,矿产资源国际间的配置显得尤为重要,矿产资源管理国际合作也成为我国国土资源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我国矿产资源管理能力与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矿产资源管理是国家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科学技术等手段对我影响矿产资源的各种行为进行调整、协调矿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促进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1]。在此新形势下,“矿产资源管与评价”课程教学中应更加重视对学生进行全球资源观的教育,从全球化角度重新审视我国矿资源形势,用全球化的思维指导我国矿产资源管理国际合作,理清思路,定好位,并紧密结合国家的资源战略,培养更多具有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理论基础,特别是具有采矿工程学科背景的本科生。笔者结合“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就新形势下如何保证采矿工程和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质量,培养专业知识扎实、业务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全面、具有全球视野的矿业人才,成为新时期矿业类院校本科生教学培养内容不可缺少部分及本科教学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二、课程目标定位
矿产资源管理属于管理学范畴,是矿产资源主管部门以矿产资源所有权者和国家行政管理者身份,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矿产资源进行的综合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涉及矿产资源评价等学科知识,包括矿产资源的储量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监督管理和矿业权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2]。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资源需求量、对外依存度以及国际矿业开采技术水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地质勘查理论和技术、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和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的实施以及矿业权市场的初步建立,国家对采矿造成的环境破坏要求越来越高等,对从事矿业资源开发技术和管理人员提出新的要求。当前矿产资源开发的最大特点是呈现多样化和逐步走向市场化、国际化,从事矿产资源开发人员不仅需要扎实的矿产资源开采理论和技术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的知识,从而必须促使采矿工程学科内容的调整和拓宽[3,4]。因此,矿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也应由技术型发展为技术-经济-管理型,“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从原有的纯采矿技术人才拓宽到以采矿技术为基础,具备国际视野并掌握一定的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
三、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建设
“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作为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涵盖内容较广,主要包括矿产资源评估的基本概念、矿产资源评估基本方法、矿产资源供需预测、矿产资源服务年限评估、矿床开采技术条件评估以及矿业权(探矿权、采矿权)评估等内容,各内容间密切联系成一整体。
矿产资源评估的基本概念是进行矿资源评估的基础。与其他自然资源不同,矿产资源在被开采利用之前,其规模、分布状况以及质量等开采技术指标和条件是不能完全确定的。因此,正确理解矿产资源的确切含义、基本特征和工业性质,是合理开采利用矿产资源的前提。
矿产资源评估方法是矿产资源评估中所运用的特定技术,是分析和判断矿产资源价值的手段和途径[5]。在确定矿产资源基本开采指标、开采条件和评估目的后,评估方法的选择成为影响矿产资源价值的最重要因素。要明确指出,同一个矿床,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在不同的矿业时期,可能会得到不同的评估结果。因此,矿产资源评估人员应在充分了解被评估对象具体条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评估目的、条件以及国际经济环境,选择合理的评估方法。
矿产资源供需预测。世界矿产资源丰富,我国大宗矿产资源非常紧缺,发达国家中的一些重要资源国,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仍坚持通过出口资源来提高国内经济,并希望为其开发的矿产资源寻找新的市场。抓住全球矿产品供需形热变化及其带来的战略机遇,对优化我国矿产资源配置及提高资源安全保障能力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的教学内容在全球资源的大背景下应当不断地丰富,增加矿产资源价格变化对经济影响的探讨环节,课程教学内容应结合国家经济发展进程、行业运行变化,不断深入并突出体现矿产资源需求与国际矿业市场关系等内容。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是一个综合指标,是影响矿床开采的重要因素,既要考虑资源储量规模,又要分析矿资源赋存的地域条件、外部环境条件等。矿床开采技术条件评估的教学内容主要针对影响矿资源开采的影响因素,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估矿床的开采价值,主要采用专家评定、灰色理论分析法。
矿业权是指赋予矿业权人对矿产资源进行勘查、开采和采矿等一系列活动的权利,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矿业权评估是指由专业机构和人员,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资源评估准则,依据相关程序,对矿业权市场上合法流转的探矿权、采矿权等资产价值的评估。随着与资源大国战略合作关系加紧,国际市场上的矿业权管理将成为我国矿产资源管理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矿产资源国际合作的内容具体涉及矿业宏观管理、矿业权管理与市场、矿业税收政策、矿山环境保护、矿业融资等。在全球化背景下,矿产资源管理不仅仅是个国内问题,也是个复杂的国际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等多方面[6]。
四、课程教学实践
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课程,其内容涉及地质学、矿床开采技术、矿床技术经济和管理学等。为了适应专业建设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突出重点、加强各部分之间紧密相关,构成统一的学科体系,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下三方面特点:(1)知识结构系统性:从基础地质理论、资源勘查技术手段、储量分类、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资源管理五方面构成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2)知识结构规范性:由相关标准构成资源地质勘查标准体系,由矿床开采技术规范建立矿床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标准体系,由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指导矿业权的流转;(3)知识实用性:采用理论、方法、规范、实例与讨论步骤构成课程教学体系,注重老师传授与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并参加讨论,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辅以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环节[7,8]。
(一)加强课堂教学
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素质教育和动手能力培养。教学实践环节共40学时:教师教学30学时;素质拓展4学时,主要安排学生自己查找感兴趣的与矿产资源管理相关的资料并做总结发言讨论;实验室教学2学时,学习各种采矿技术知识,包括三维地质模型、采矿方法模型等;课程设计4学时。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主要注重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负责引导学生的学习和讨论,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小组为单位,划分学习小组,加强小组学习和帮扶能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允许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见解,而后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让学生极大地融入课堂,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认真备课,采用案例教学方法,通过大量数据、实例分析讲解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的基础;同时课后留一部分作业,使学生能巩固和复习课堂所授知识;认真批改学生提交的作业,并集中讲解存在的问题;上课提前10分钟进入教室,准备上课资料并解答学生疑问。
(二)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体现课堂教学效果的实践环节,也是补充课堂教学内容重要手段。为了有效地加强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充分利用学校及学院现有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创新示范基地以及工程测试中心。在讲解矿产资源分类、分布的实验教学中,以地质标本实验室为基础,设置认知矿石标本、读图和岩心编录实验,使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与实物形象结合。通过矿体三模型和采矿方法实物图,使学生了解不同赋存条件矿物的开采方法,在进行对比分析矿床开采设计方案中有哪些需要进行详细分析,各种开拓、开采设计方案与矿产资源的基本情况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设置虚拟矿床开采中心和数字矿山实验室开放日,积极提供实践教学平台,并将实验教学和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加强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矿产资源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学以所用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综合性实践环节。通过对整个课程阶段对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实验室实验教学的学习,要通过课程设计这一重要环节来实验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同时也是进行工程训练、培养科研能力。课程设计是一次系统的综合训练,又是最能检测学时对知识理解和把握,以及展示学已致用的教学环节,还是进一步学习和查漏补缺的一个比较环节。通过矿产资源的开采设计,使学生掌握矿产资源开采设计的主要内容和资源开采的具体分类方法;通过虚拟矿业权的流权,使学生掌握了解了矿业权流转过程中都涉及哪些法律、法规,流转过程以及与国际矿业公司矿业合作的视野。培养了学生从管理者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高度。
(四)加强现代矿业法律与法规学习
矿产资源开发涉及面广泛,常由于法律意识薄弱而引来官司,少者罚款,重者停产整顿,甚至关闭矿山。国内涉及矿产资源开发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等。同时要重视国外的矿产资源法律、法规,详细了解并与国内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对比,切忌习惯地执行不同国度的规范,否则,将给企业带来重大的损失。作为矿业类院校本科生,必须学习和具备相应的管理知识和意识,因此,加强学习矿产资源开采的相应法律课程,应列入矿产资源管与评价课程讲授的重点内容。
(五)加强国际化管理理念和外语基础
我国大宗矿产资源非常紧缺,国外矿业投资渠道和案例逐渐增多,矿产资源管理的教学内容在全球资源配置环境下应当不断丰富。在教学内容上,既要吸取先进国际采矿专业课程的优点,也要结合我国采矿环境的情况,结合国家经济发展进行、行业变化和国家经济需要,增加国际矿产资源价格对国内经济影响分析,成为该课程教学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例如,结合本课程,增设谈判模拟试验,虚拟矿业并购背景,使学生熟悉矿业并购流程和需注意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随着国内矿业环境与国际深入融入,我国从事海外矿产资源开发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涉及国家和矿业类型也越多,合作方式不一。需要与各级人员,包括国外工人、地方政府、各级主管部门交流,熟练运用当地语言特别重要。因此,除了要掌握国际通用语言-英文除外,还应该鼓励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在校期间多学习第二外语,如西班牙语、法语和俄语等小语种,如有可能,应采用双语教学或增设第二外语班[9]。
五、结语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随着工业发展进程和采矿技术不断提升,国际矿产资源已进行共同开发利用时期,作为具有行业特色的院校,对矿业类院校本科生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课程要结合大的国际矿业环境,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加强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产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知识,加强国际化管理理念和外语基础,才能提高采矿专业的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培养出满足矿产资源快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牛建英,赵连荣,王炜.全球资源配置下的“矿产资源管理学”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1,(3):78-80.
[2]曹代勇,魏迎春.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教材建设新探[J].煤炭高等教育,2015,33(1):110-112.
[3]华心祝,杨科,涂敏,等.加强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分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3):103-105.
[4]张磊,屠世浩,乔明,等.中澳采矿工程专业教学的差异性研究[J].教改教法,2015,324:62-64.
[5]魏迎春,曹代勇.矿业类院校地质勘查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8):80-82.
[6]张玉梅.关于我国矿产资源管理国际合作的思考[J].资源行政管理与法制,2010,(5):28-34.
[7]杨胜利,秦凤华.加强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环节[J].中国校外教育2010(45):45-46.
1.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考试大纲》要求考生掌握自然资源的分类,理解主要的资源问题,尤其是水资源问题、土地资源问题、矿产资源问题,并能结合具体的区域分析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
2.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成功经验。
在分析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时,考生应重点掌握利用、保护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方法,并能够科学分析不同区域应采取的合理措施。
二、命题趋势
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是水资源问题、土地资源问题,涉及水源地及耕地资源的保护等,其要求考生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这体现了当前高考关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问题。同时,高考命题不回避重要的国家和地区。
从考查的形式来看,高考试题往往以图表的形式呈现相关信息,并结合一定的区域背景提出问题,重点考查考生从图表和文字资料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讲,此类试题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同时,该类试题提出的问题留给考生很大的思考空间,其要求考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并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
三、知识要点梳理
1.自然资源分为非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
2.中国淡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自然原因: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有限;水资源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
人为原因:生产和生活用水量不断增加;水资源利用率低;水污染严重。
3.中国耕地面临的压力。人均耕地面积小;人均耕地面积日益减小;低产田约占耕地面积的1/3;土地退化严重;耕地受到污染。
4.一些矿产资源濒临枯竭。
5.非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合理开发与利用化石燃料的主要措施:采用科学方法开采,提高资源利用率;在能源开发与使用过程中,要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保护矿区耕地,合理利用土地;对化石燃料进行深加工,减少化石燃料在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实行能源结构改革,在化石燃料中尽可能选用天然气。
6.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①缓解世界淡水资源紧缺的对策:开源,如跨流域调水,修水库蓄水,人工降雨,海水淡化,合理利用地下水;节流,如改进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净化污水,开展水资源循环利用,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
②实现中国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对策:开发水源地,进行生态建设,采取全面节水措施。
③耕地的利用与保护: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耕地质量。
④土地退化的防治。
土地退化的表现:土壤侵蚀,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土地质量下降。
土壤侵蚀的防治:防、治、用相结合的体系。
防治土地退化的具体措施:生物措施包括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等;工程措施包括修建水库、灌渠,修梯田,打坝淤地等。如农牧业分布区应对土壤退化的措施包括加强基本口粮田建设,发展舍饲养畜,种植人工牧草等。
四、能力提升专项突破
高考试题对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的考查,不是知识的简单再现,而是对考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的检测。复习时,考生除了要掌握一些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就这一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探究1:利用图表分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原因。
利用图表分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综合性比较强。准确解答该类试题,需要考生知道多种类型的地理图像的判读技巧(包括坐标图、统计图、结构图等),能读出图中标志性的数据,并进行简单的计算,从而推理出图示所反映的资源有关问题。近几年,此类高考试题常要求考生结合具体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来分析形成资源问题的原因。
考生在分析图表时应注意:一要读主题,明确图表反映的是什么区域、何时、何种资源的什么问题。二要分析有关数值及其变化。考生不仅要看数值的大小,有时还要重点分析数值的比重及其变化,找出资源的有关问题。三要结合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知识,分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原因。
点睛:利用图表分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原因时,考生要把握以下关键点。
(1)准确理解地理数据的内涵。在图表分析中,有些考生往往没有关注地理数据的内涵,不清楚地理数据与所问问题的关系。如有关资源分布的概念――能源生产总量重心,其肯定与能源生产地分布位置不太一致。只有清楚能源生产总量重心的概念,考生在分析时才不会有疑惑。又如有关资源的量的概念――比重、增长率、增长量等,这些都不等于资源的实际量。同时,考生还要注意概念所表达的范围,如煤炭与能源,煤炭不能代表所有能源。考生要准确理解这些关键词,在思维过程中,不能偷换概念。平时复习过程中,考生还要注意有关概念的积累。
(2)对地理数据的计算过程要清晰。地理学科所涉及的计算不是很复杂,所以考生在思考与计算有关的问题时,对计算过程一定要清晰,这样结论才不会出错。对于计算能力较差的考生,平时复习过程中要多加练习。
例1 (2012年高考全国文综大纲卷) 下图示意2008年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四个国家的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读图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2)题。
[TPL48.TIF,BP]
(1)图示四个国家中,人均煤炭消费量最高的是
A.中国 [WB]B.美国
C.印度[DW]D.日本
(2)借助图示资料可以大致推算出相应国家的
A.单位GDP能耗B.碳排放量
C.能源进出口量D.煤炭自给率
【解析】 第(1)问,人均煤炭消费量应该是煤炭消费量与总人口的比值。根据柱状图可读出煤炭的消费量,再联系各国的人口数,可知美国人均煤炭消费量最高,所以选B。
第(2)问,图中数据表示的是煤炭量,煤炭是能源的一种,通过煤炭数据不能推算出单位GDP能耗、碳排放量、能源进出口量,但据煤炭数据可以大致推算出相应国家的煤炭自给率。所以选D。
【答案】 (1)B (2)D
例2 (2013年高考四川文综卷) 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据表回答问题。
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 )
A.先增后减[DW]B.先减后增
C.不断增加[DW]D.逐渐减少
【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了地理数据的内涵,一是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二是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而该问题的核心是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如果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快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那么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增加,反之则减少。根据表格中数据的变化,1985~2011年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一直快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推断出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的总体变化趋势为不断增加,所以选C。
【答案】 C
探究2:区域背景下的资源问题、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
不同区域的资源问题,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由于此类试题涉及的知识面广,考生容易出错。这就要求考生能从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具备区域分析能力。其中,资源的保护主要应从人为的角度进行分析,并重点关注土地、淡水资源。
点睛:在区域背景下分析资源问题、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时,考生要把握以下关键点。
(1)从区域角度分析时,应该用联系的观点从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水文等)和人为因素(如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分析。具体分析时不要面面俱到,而要抓住主要影响因素,并注意从材料中获取相关信息。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
(2)回答资源的保护措施时主要应从人为的角度分析,注意理清思路,包括从经济、技术、工程、宣传、生态、政策法规等角度分析。
例3 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某岛国人口约500万(2009年),经济发达,淡水资源严重不足。该国国土面积约640平方千米,其中主岛面积约540平方千米,地形单调,平均海拔不足15米,岛上河流最长不足16千米。下图分别示意该国主岛及其附近地区和对应的气候资料。
[TPL49.TIF,BP]
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
【解析】 淡水资源是指可供人类直接利用,能不断更新的天然淡水。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应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如地区年降水量、地形、河流径流量、面积、人口、城市、工农业用水、生活用水、水污染等的影响。当然,考生还要注意不同区域各自的特点,同时结合材料分析相关信息。
【答案】 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四周环海,陆地上存储淡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条件差(河流较短);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
例4 (2013年高考福建文综卷) 下表是我国某区域2008~2010年占用、增补耕地的平均坡度与平均海拔状况,据此回答问题。
简述该区域保护耕地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 保护耕地的措施可从工程、法规、管理、宣传等方面考虑。
【答案】 加强教育与宣传,依法保护耕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质量;严格限制坡度大区域开垦。
五、强化训练
1.下图是宁波市江北区2002年至2006年三大类土地变化图,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TPL50.TIF,BP]
A.2002年到2006年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变化趋势相同
B.2002年到2006年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在逐渐缩小
C.2004年到2006年建设用地的面积增加幅度最大
D.2004年到2006年农用地的面积持续下降
下表中为四个国家2012年的能源消费情况。读下表,回答2~3题。
2.上表中的数据表明( )
A.法国能源消费以核能为主,且在四国中单位GDP能耗最大
B.巴西原油消费量大,且人均原油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
C.美国原油消费量大,且在四国中核能消费量最大
D.伊朗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比重大,因此在四国中环境污染最小
3.目前,伊朗积极进行可替代能源的开发工作,以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下列属于伊朗应大力发展的可再生能源是( )
①太阳能 ②水能 ③风能 ④地热能
A.①②[DW]B.①③④
C.①③[DW]D.②④
4.内蒙古风能资源丰富,全区可开发容量超过1.5亿千瓦,占全国陆地风能资源储量的50%以上,居全国首位。截至2013年6月底,全区并网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727万千瓦,规模稳居全国第一。读下图,说明内蒙古风能丰富的原因。
5.珠江三角洲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丰水区(见下图),但近20年因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该地已出现水资源承载力不足的局面,水资源供需发生矛盾且日趋严重,使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读下图,回答问题。
提出解决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问题的措施。
参考答案与解析:
1.D 图中反映了2002年~2006年宁波市江北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的变化。从图中数值的变化来看,2002年~2006年农用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建设用地的面积在逐渐增加,且2004年以前增加较快。
2.C 一是读主题,表格反映的是四个国家2012年的能源消费情况,具体包括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构成(%);二是注意各国各项数值的比较,应特别注意能源消费构成(%)指的是比重。法国的单位GDP能耗据表中数据无法计算得出,排除A。某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总量×该能源在消费构成中的比重,由此得出核电消费量最大的应该是美国(核电消费量=2208.8×8.3%)。人均原油消费量应是原油的消费总量除以本国人口数得出的数值,由此得出美国的人均原油消费量最大,排除B。能源消费产生的污染只是环境污染的一部分,据表格中的数据不能推断伊朗环境污染最小,排除D。所以选C。
3.B 伊朗高原是干旱、半干旱气候,多晴天和大风天气,太阳能丰富,风能丰富;处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地热能丰富;降水少,水能缺乏。所以选B。
关键词:地质公园 管理 鄂伦春旗
内蒙古鄂伦春自治区级地质公园是以火山地质遗迹为主,主要包括火山口、火山锥、熔岩流、熔岩台地、熔岩隧道、天池、火山碎屑席、火山碎屑锥、堰塞湖等景观资源,并兼有玄武岩剖面、峡谷地质景观和河流湿地、森林、草场等自然景观以及鄂伦春特有的民俗文化等人文景观的地质公园。它是集山水于一体,融自然人文于一炉的综合性地质公园。鄂伦春自治区级地质公园的特色在于其主要的火山地质遗迹和公园其他资源具有科学性、多样性以及自然、人文景观的协调性、融合性。其主要体现在:类型多样的火山地貌,规模庞大的森林景观,丰富多样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浓郁的民俗文化,将科学考察、科普教育、休闲度假及观光览胜结合于地质公园的游览之中。
对最典型的、具有科学价值、最易受破坏的地质遗迹,需要进行特别保护,应作为地质公园的重点保护区,划入地质公园范围内。区内最重要的地质遗迹景观是火山地质遗迹,在范围内具有代表性,因此,公园的核心是涵盖稀奇火山地质遗迹点的分布区。体现鄂伦春自治区级地质公园的地质特征、火山地质遗迹完整性的区域应被划入地质公园范围。具有典型的、科学价值的同时具有极大旅游价值的地质遗迹景区,应该被划入公园范围内。达尔滨罗和达尔滨湖是火山作用形成的典型堰塞湖,其环境优美,目前已经开发成重要的旅游景区。公园类似的火山资源是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重要载体,也是目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地质公园建立之前,公园已有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各一处,分别是内蒙古毕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达尔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虽然与上述的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有所重叠,但是有着本质的区别。地质公园由鄂伦春自治区级地质公园管理局管理,主要的保护对象以地质遗迹为主。地质公园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侧重于以开发促保护,开发目的是更好地保护地质遗迹资源。因此,地质公园与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在管理方面协调关系,相互配合,明确各自管理职责,避免重复管理,互相推诿。地质公园内的这些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是鄂伦春自治旗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所设立的,但没有对其的具体范围进行明确的划分和论证,只是给出了大致范围。而鄂伦春自治区级地质公园的建立则划分了准确的边界范围,明确了保护对象,为保护落实管理提供依据,同时达到了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保护自然景观的目的,成效鲜明。
由于在实际的保护、管理与开发过程中,情况往往比较复杂。如公园面积太大或园区距离太远都将不利于公园的统一管理和自身长远发展,这些在公园规划过程中都必须予以考虑。鄂伦春自治区级地质公园在申报时划定了阿里河和诺敏河2个园区,但是由于地质公园的主要地质遗迹集中分布在诺敏河园区,并且阿里河园区与诺敏河园区相距甚远,所以决定去掉阿里河园区,将原诺敏河园区范围进行调整规划为诺敏河景区、四方山景区和连接两个景区之间的区域,以便公园的统一管理和长远发展。
1. 实行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
鄂伦春自治区级地质公园内的地质资源所有权属于国家,应设立地质公园管理局。管理局是代表政府行使监督、协调、控制、服务等职能的管理机构,作为国家资源所有者的代表依法行使管理权,并对地质公园所在地人民政府负责。地质公园的旅游经营权应归企业所有,管理局不宜直接从事经营活动,应实行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由国家控股的旅游公司进行地质公园的旅游开发。
2. 协调好与其他自然资源管理机构的关系
由于地质公园范围内包括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因此要统一协调公园范围内的管理机构,对共同管理的自然资源应明确各自的职能和管理职责,以资源和环境保护为重点,协调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3. 重视地质景观的保护、宣传教育和从业人员的培训
要长期不懈地对本地质公园的从业人员和旅游者进行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各种矛盾,以实现地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从业人员的培养和培训,建立一支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4.加强专业技术与管理队伍建设
营造良好的聚才、育才、用才环境,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人才培训和技术交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和补充,提高科技队伍的整体素质,形成队伍精干、业务精通、装备精良的地质遗迹保护专业队.
5.加强科普宣传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