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范文

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2: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

篇1

[关键词]现代农业 机械化 过渡 发展 建设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7-0169-01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更是其中的重要任务。新农村的建设重点必将落在农业发展之上。而所谓的农业的发展,就是使农村可以摆脱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限制,向大机器生产的现代化农业进展,就是实现农村农业发展的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水平是衡量农业发展是否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农业没有实现机械化,就谈不上现代化。我国的农业发展处在二者过渡的一个特殊时期,农业发展类型的转变也是农业发展史上的重要变革。所以,对于现代农业的建设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的探讨一时成为了社会关于农业的讨论热点。因此,本文以现代农业建设与农业机械化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一、现代农业的特点分析

1.农业工业设备的使用广泛

要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建设,首先就要实现农业机械化,而农业机械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工业设备。在我国工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农用工业设备数量与品种都在不断出新。农民可以不再以人力为主要的劳动力进行农业的发展,耕整机与各种水利灌溉设备已经逐渐出现在田间地头。另外,在科学技术不断地应用到农业发展的过程当中,像计算机与遥感技术都为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的程度加深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基础,正在助力于我国现代农业的建设工作。

2.农业现代化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农业发展当中的劳动力生产效率与相关农产品的商品率一定会随着农业现代化程度的加深而大大提高。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一定会促使农业现代化市场发生变化,农业发展的目的正在完成由自给自足向供求市场发展,农业商品也在逐渐实现其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市场在农业发展的过程当中起着资源调配的作用,市场在农业的发展下逐渐完善起来,农业也在市场的完善当中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打破了物质循环中的局限性,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我国现代农业建设与农业机械化当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农业机械化水平落后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是实现现代农业建设的必要前提,而现如今,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落后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建设。近些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处在不断的发展中,社会文明也在不断进步,但是我国农业方面机械设备的投入水平却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与国民经济与社会文明的发展速度相比而言,农业机械化水平已经严重落后。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我国农业设备的类型、质量与使用目的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建设的标准。另外,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服务与我国农业发展的结构调整不尽相配,使得农民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我国农业人口数量大以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先进并没有因为农业现代化而得到根本的改善。

2.农民使用现代化机械的意识较为低下

一直以来,在我国的传统农业当中,农民一直是农业发展当中重要的劳动力。而农业机械的出现,虽然方便了农业生产,但却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成本。一些农民出于节约生产成本的考虑,依然以劳动力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支柱,没有加大农业机械的资金与技术投入。另外,农民的素质相对来说较为低下,并不能很好的操作与使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这也是其农业机械运用意识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现代农业建设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建议

1.加大财政对于农业机械的资金与科技投入

农民之所以不采用农业机械,第一是因为其素质不够,第二是因为没有强大的财力可以支撑。所以,国家应当加大财政对于农业机械的资金与科技投入,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对农民进行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的扶持。另外,一定要加强对农业机械新型技术与产品的开发,关键是使其适应我国农业调整的需求。对于农业市场当中急切需要的农用生产工具进行重要开发与制作,使相关企业为扶持对象,开始对我国农业进行政策扶持。

2.提高我国农民素质

地方性的农业部门应当加大农业机械使用的宣传力度,使农民认识到农业机械的诸多益处。另外,农业部门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的邀请农业机械专业到地方进行农用机械使用方法与操作规范的讲解,只有农民掌握了农用机械的使用方法,其加强农用机械使用的意识才能被唤醒。农民素质的提高,对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有着基础性的影响。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现代农业建设与农业机械化发展为研究对象,对我国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等问题,并根据自己的农业经验提出了两点对策。希望以此来引起国家与相关农业部门对于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农业机械化实现的重视,切实服务于农民,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善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现状与对策[J],天津科技2004(03).

[2]李昌洲,山东省无公害农业施肥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山东农业(农村经济版).2002(06).

[3]李颖,杨慧敏.组建无公害农业产业化深化农村内部就业途径[J].甘肃农业2003(10).

篇2

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构成要素,成为现代农业的关键性物质基础,成为推动农业与农业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成为服务“三农”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与坚实力量。现代农业所学设备应高效且先进,进而发展建设先进生产力,增加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乡村文明建设、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生活富裕的重要目标。而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可以有效实现增加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节约生产所学成本、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等重要功能。针对农业机械化而言,其水平的不断提升可以有效带动来动生产效率的增加,从而为现代化农业发展奠定可靠基础。农业机械作为日常生产工作所需的主要工具,能够有效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处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形势下,技术成为关键环节,不过,在实际发展阶段,受到不同因素的制约影响,无法做到符合现代化发展的需求。鉴于此,实现机械化,不但可以对农业生产条件做出进一步优化,还可以推动农业生产水平的整体提升,扩展农场发展的全新模式,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农业机械化发展阶段,良性循环成为现代农业建设阶段的重点环节。基于某种意义而言,现代化农业可以看成农村的工业化发展过程,不论基于那种视角,采取各不相同的发展模式,不但可以有效处理出现问题,还成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农业机械化发展同样可以使传统农业趋势发生转变,按照现代化发展相关理论,农业机械化为各类知识的不断积累,使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但使农业收获显著效益,更加推动了现代化农业完善建设与不断发展。

二、农业机械化对现代农业的作用影响

(一)实现农业经济显著提升

农业机械化作依托农业生产区域实际需求为主要导向,依托市场为主要标准,节约农业生产所需成本的前提下,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明显提升,推动农业经济的不断增加。首先,节约成本层面。农业生产之中运用机械化能够提升劳动作业量,同时降低耕种阶段机械损耗率。农业机械化能够推动农业生产阶段生产所需要素的科学配比,防止农业机械发生重复,提升机械与技术的运用频率与状态,有效节约成本。农业机械化还能够提升生产规模,进而增加经济效益。其次,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以及水平。农业生产机械化阶段,对所学需要素的科学配比促进了生产规模的增加,为生产效率的增加提供保障。农业机械化能够使不利条件下农业生产环境获得明显改善,增加农业生态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改善生产效率以及生产力整体水平。最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农业机械化的广泛应用,使得农业生产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使土地利用率以及劳动率获得显著提升,达到规模化生产耕种,从而实现农民增收。农业机械化还能够有效降低劳动力需求,使得农民可以获得更工作机会,从而间接增加农民整体收入。

(二)增加土地利用率

农业生产本质主要为借助土地与生产资料,于自然环境下将能量转变成为农产品,有效满足社会各类需求,农业生产作为经济活动,同样是社会安定的重要基础。农业生产同土地息息相关,对土地的依赖性非常大,土地利用率的水平直接关乎农业生产效率的水平。土地利用率主要为利用土地面积同当前拥有土地总面积的比值,农业机械化能够增加土地利用面积,使人口对土地造成的压力得到进一步缓解,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可靠保障。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生产集约化重要基础形式,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增加土地利用效率,并扩大生产规模,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建设发展。

篇3

[关键词] 现代农业 农业机械设备 机械化

[中图分类号] S23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10-0218-01

引言

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进入到攻坚阶段,宁夏海原要能够更好享受新农村建设的政策红利,就要加大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力度,以实现农业机械化为主要途径不仅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而且还有助于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

1 充分认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问题所在

其一,从山区的农业环境角度出发,在农业机械设备的选择上以小型的设备为主。受到传统农业观念的影响,当地的多数农民对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机械设备没有足够的认识,就使得这些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设备无法有效应用,从而导致农业机械化发展受到了制约。

其二,农业机械设备的配套效率比较低。由于宁夏海原地区的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农业机械设备以小型设备为主,几乎不会使用中型或者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这就导致农业机械设备的配套效率比较低,严重影响农业机械设备的作业范围,相应地,农业的产量和农民所创造的农业收益也会受到影响。

其三,农业机械设备所投入的成本相对较多而收益较少。虽然在近年来的油料价格有所回落,但是,由于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时间长,而且在农忙时节会持续作业,就会导致农业机械设备所消耗的油量增多而且机械设备会过早地老化,由此而缩短了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这就必然导致农业成本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就会降低,导致农民对农业机械设备失去热情。

2 充分认识农业机械化在建设现代化农业中所发挥的作用

2.1 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基础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入到重要的发展阶段,要建设现代农业,就要完善农业装备,为现代农业创造物质条件。早在2006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就已经明确当前和未来的一段时期,建设现代农业都是首要的任务,并提出现代农业是建立在现代物质条件基础上的,主要的物质基础就是现代的科学技术,这些科技成果逐渐地渗入到农业技术中,加大了农业技术改造力度,对农业产业而言也是一种技术层面的提升。现代农业要以现代农业发展理念为引导而展开,重在基于现行的农业发展目标而培养新型农民。这些农民可以使用农业机械化设备进行农业生产,这也是现代的农业发展的物质条件。

从目前的宁夏农业海原现代化农业发展情况来看,由于当地以山区为主,农业发展要提高机械化水平,就是要适应当地的农业发展实际,具有针对性地引进机械化设备,以使得农工业机械化切实改善当地的农业生产状况,切实地在当地发展现代化农业。

2.2 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内容

农业要现代化方向发展,就需要实现农业机械化,可见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内容。由于不同地区的农业基础不同,农业资源配置不同,就意味着农业现代化实现的方法和途径也会有所不同,相应地,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模式也会有所不同。但是,任何的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农业机械化。宁夏海原地区即是如此。这里是山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要在选择农业机械设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农业环境和农业特点,以使得农业机械化符合当地的农业发展需求,以对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2.3 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科技推动力

农业机械化发展,就意味着农业走上了科技发展的道路。与传统农业相比,农业机械化是跨越式的农业变革。农业机械化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科学技术渗入到农业领域中,就是将知识转向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知识以农业产业为途径创造经济效益,从而对建设农业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农业机械设备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科技推动力。

3 注重农业机械设备的技术创新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

农业机械化技术水平提高,才能够推动现代农业大幅度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除了要注重科学元素的渗入,还要提高技术创新力度,这就需要国家加大科研投资,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农业机械设备进行研发,以使得机械设备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区域农业发展需求。当地的有关部门则要注重农民的机械设备技术水平培训,特别要注重农业机械管理工作,以提高农民对农业机械设备的认知而在使用机械设备的同时,还能力对机械设备做好维修和维护工作。针对农民在使用农业机械设备时的反馈信息进行农业机械设备的技术创新,以使得农业机械设备更为完善。

篇4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 发展现状 探索与展望。

【分类号】:D80

农业现代化是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组织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过程,实现了这个转化过程的农业就叫做农业现代化的农业。 现代农业的内涵: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1.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经验与启示

1.1主要成就

世界农业在1900―2000年100年间,化肥使用量增加了23倍,农药增加了53倍,灌溉面积大幅度增加,谷物总产由1934年的5.5亿吨提高到2000年的21亿 吨,基本满足了人口由16亿增加到60亿的需要。

1.2国外现代农业主要发展模式:

如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型:典型代表国家是荷兰,以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和种植高附加值农产品为主要特色;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型: 代表性的国家是美国,以大量使用农业机械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总量为主要特色。美国实现农业现代化走的是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实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类似的国家还有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土地、劳动力适中型: 比较典型的国家是法国。这类国家一般都有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传统,发展现代农业多以进行农业制度变革为主要特色;资源节约和资本、技术密集型: 典型国家是日本,日本人多地少,农业资源极度匮乏,土地高度紧张,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和大量的资本投入来替代资源。日本农业现代化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采用了全盘合作化的土地节约型模式,由农协联合分散农户形成集约经营;科技密集型: 代表国家是以色列,它走的是知识、资本与科技密集型的道路,现代科技渗透到灌溉、施肥、种子、栽培、管理等每一个生产环节之中,用技术替代紧缺的水和土地资源。

1.3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农业的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高;农业的产业体系完善;农业科技发达,农业管理水平高;农业高度组织化和社会化;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根本理念.

1.4世界现代农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科技和资本的投入以替代土地和劳力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产业链延伸和加粗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途径;科技创新是弥补资源不足产生后发优势的主要措施;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和生态环境相协调.

2.现代农业发展基本要求:

现代农业的要求: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3.十堰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探索

3.1由“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

农业生产中巧用各类作物的“空间差”和“时间差”,进行错落组合,综合搭配,构成多层次、多功能、多途径的高效生产系统。

3.2由“自然式”向“车间式”发展

现在多数农业依赖自然条件,“靠天吃饭”。经常遭受自然灾害的袭击,受自然变化的干扰。未来农业生产多在“车间”中进行,由现代化保护设施来武装。

3.3由“石油型”向“生态型”发展

“石油农业”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现代化模式。这一模式之所以被称为“石油农业”,是因为它大量地使用以石油产品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大量使用以石油制品为原料的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特点:追求产量,不计成本和环境破坏。后果:破坏土壤,加速水土流失;化肥农药造成环境污染;单一作物种植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大量消耗能源且能源利用率低; 高投入带来高成本,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增加;造成一定的社会问题

3.4由“粗放型”向“精细型”发展

精细农业又叫数字农业或信息农业。精细农业就是指运用数字地球技术,包括各种分辨率的遥感、遥测技术、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技术结合高新技术系统。近年来,精细农业的范围除了耕作业外,还包括精细园艺、精细养殖、精细加工、精细经营与管理,甚至包括农、林、牧、养、加、产、供销等全部领域。

3.5由“农场式”向“公园式”发展

农业将由单位经营第一产业到兼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

农场将变为可供观光的“公园”,呈现出一派优美的自然风光,农产品布局美观合理和富有艺术观赏的价值,游人漫步其间,尽尝果品的鲜味,趣在其中,心旷神恰。

3.6由“机械化”向“自动化”发展

农业机械给农业注入了极大的活力,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大大地节约了劳动力,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也促进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这些机械将要进一步发展为自动化。

3.7由“化学化”向“生物化”发展

减少化学物质、农药、激素的使用,转变为依赖生物化,依赖生物自身的性能进行调节,使农业生产处于良性生物循环的过程,使人与自然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协调发展。

3.8由“单向性”向“综台性”发展

“石油农业”、“生态农业”都属于单向性发展的农业,各是一种极端农业类型的代表。未来农业可能朝向介于两者之间或者取两者优点的综合性农业方向发展。

农业生产要在综合考虑经济、就业、环境、自然文化景观、食品保健等方面后,再进行科学安排的一种模式。

4.十堰市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

4.1、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针对现代农业投资大、能耗高、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等提出的。即在经济和环境协调方针指导下,总结吸收了各种农业方式的成功经验,运用生态学与经济学原理以及系统工程方法,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并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合理组织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持续发展目标,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统一。

生态农业主要类型有:⑴生态农业村 将自然环境较好,生产项目多样的农村进行改造,将传统农业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可开发出多种农业生产方式并存的符合生态规律的现代生态农业村。 具有完整的村落结构,以农业生产为主,结合开展观光旅游活动的一种观光农业形式。⑵ 旅游农庄 旅游农庄是以观赏农业景观为主,同时兼顾休闲、度假活动的一种观光农业形式。布局以各类种植、养殖场地为基础,结合有反映农业生产历史、农业生产技术及农业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展览、宣传,生产场地中有供游人亲手劳动的地方。配备有游乐设施及旅店、别墅等旅游、度假服务设施。 生产项目主要考虑观赏性,如展示一些高新生产技术和新奇植物、动物品种。经济效益的主要来源是旅游收入。⑶ 观光农园 观光农园是将生产项目较为单一的农业生产基地,结合开展适度的旅游观光活动而形成的一种观光农业形式。 如在生产果园的基础上,设置一定的设施与景观,吸引游人前来种果、品果、购果,以达到宣传产品、增加收入的目的。

4.2、都市农业

“都市农业”的概念,是五、六十年代由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来的。它是指在都市化地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换言之,都市农业是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功能结合于一体的产业。内容可以表现为:

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精细农业);庄园农业(都市农庄);

农业高科技园区等等。

4.3绿色农业

绿色农业,就是利用“绿色技术”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体系。 “绿色技术”,简单地说,就是指人们能充分节约地利用自然资源,并且生产和使用时对环境无害的一种技术。

基本内容:一是指生物的多样性;二是指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保持人、环境、自然与经济的和谐统一,即注意对环境保护、资源的节约利用,把农业发展建立在自然环境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三是指生产无污染、无公害的各类农产品,包括各类农业观赏品等等。

4.4、淡水农业

由于十堰市陆地资源的日渐缺乏,人类目光开始转向丹江口水库等大型水库,开始向这个蓝色聚宝盆索取资源。人们通常将这类农业称之为蓝色农业,即指淡水农业。

4.5白色农业

白色农业是指微生物资源产业化的工业型农业,是高科技生物工程内涵的"发酵工业"和"酶工程"。由于它是在高度洁净的工厂内进行生产,人人都将穿戴白色工作服在无菌工厂中工作,俗称白色农业。

4.6高科技农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不断突破与应用,科学技术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新技术成为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这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这些科学技术的应用,一是可以提高单位农产品产量,二是可以改善农产品品质,三是可以减轻劳动强度,四是可以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

4.7可持续农业

所谓可持续农业,即“环境不退化,资源永续利用,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不仅满足当代人们的生活需要,而且可以保证世世代代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它强调生产与环境并重,当前与长远并重,采用适当的经济技术生产体系,不搞掠夺式经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前提是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两者相辅相成。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主要模式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一种久兴不衰的生产方式,它将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

4.8标准化农业

农业标准化是先进生产力在现代农业中的具体表现,它是指通过不断调查、探索、发掘农业生产实践的规律,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原则,对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推广科学生产操作规范,促使农业向专业化大生产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要求农产品品种标准化、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化、农业生产管理标准化,还要求农业市场规范化、农村经济信息建设标准化。

4.9工厂化农业

所谓工厂化农业,是指在相对可控的环境条件下,采用工业化生产,实现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超前农业生产方式,就是农业先进设施与露地相配套、具有高度的技术规范和高效益的集约化规模经营的生产方式。它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实现周年性、全天候、反季节的企业化规模生产;把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现代先进农艺结合起来,以现代化农业设施为依托,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土地产出率高和劳动生产率高,是根本改变传统农业的重要方向。

篇5

关键词:法国;小农经济;农业现代化;发展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351-01

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中提到法国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并对法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法国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呢?

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颁布的法令和拿破仑颁布的《民法典》,为法国小农经济的长期大量存在提供了政治、法律保障。在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村中的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民公会颁布的法令宣布,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并按当地人口分配农村公有土地,使法国广大农民获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这样,在全国范围内大量广泛地建立起小土地所有制,造成了小农经济的普遍存在。拿破仑上台后,又颁布《民法典》,使在大革命中“新建立的小农土地所有制得到法律上的保障”。

中小企业的长期大量存在,为法国小农经济的长期大量存在提供了劳动力保证。19世纪60年代,法国工业生产虽然居世界第二位,工业中虽然也出现了不少千人以上的大企业,但中小企业仍占很大比重。全法国有75%的企业是只有10名以下工人的小企业,将近60%的工人都从业于这些小企业。而且还存在着相当数量的手工工场,这些手工工场平均只有工人1.7名。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由于资本大量输出和对德巨额赔款,影响到工业中采用新技术和更新设备所需的资金,中小企业大量存在的状况得不到改变。到19世纪末,法国工业的大多数还属于工人不足100名的小型和中型企业。纺织工业是法国最主要的工业部门,而纺织部门又多半使用女工和童工。因之,丧失土地的农民不能被工业部门充分吸收。加之拿破仑订立的所谓“工人手册制度”继续有效(这种手册由雇主保管,工人没有这种手册到哪里都找不到工作)。这就为资本家迫害和刁难工人提供了一种合法依据。有的资本家不给被解雇的工人或是主动辞职的工人签发手册。从而,在工业和农业领域形成了大量潜在的过剩人口,他们也不得不忍受高额地租的剥削,租种一小块土地来养家糊口。

此外,由于人口不断增长,农民的土地也日益分成更小块,而出现新的小农户和细小农户。所以,直到19世纪后半期,法国的小农经营不仅在农业中占绝对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有所增加。

二、小农经济对法国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受“小农经济”困扰,法国农业在一个半世纪里徘徊不前。“二战”以后,法国政府采取“以工养农”政策,加速土地集中,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专业化和产业化,仅用了二十多年,就走上了农业现代化之路。

法国搞农业现代化,最突出的矛盾是人多地少。20世纪50年代中期,政府出台一系列措施,推动“土地集中”,实现规模经营。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政府实行了“减”的办法:年龄在55岁以上的农民,国家负责养起来,一次性发放“离农终身补贴”;鼓励农村年轻人离土离乡,到国营企业做工;其他青壮年劳力,政府出钱办班,先培训,再务农。与减少农业人口的做法相反,对农地经营规模,政府用的是“加”法:规定农场主的合法继承人只有一个,防止土地进一步分散;同时,推出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父子农场、兄弟农场以土地入股,开展联合经营。各级政府还组建了土地整治公司,这是一种非盈利组织,它们拥有土地优先购买权,把买进的插花地、低产田集中连片,整治成标准农场,然后再低价保本出售。此外,国家还给大农场提供低息贷款,对农民自发的土地合并减免税费,促使农场规模不断扩大。

在着手农地整治的同时,农业机械化也紧锣密鼓地迅速推开。在法国政府的头三个国民经济计划中,“农业装备现代化”被摆上突出位置。战后初期,国内生产资金极度匮乏,法国政府抛掉“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理财观,大胆向国外借款,不惜落下一身债,先把农业机械化搞上去。农民购买农机具,不仅享受价格补贴,还能得到5年以上低息贷款,金额占自筹资金的一半以上。农用内燃机和燃料全部免税,农业用电也远比工业便宜。为保证农机质量及其方便使用,政府颁发“特许权证”,指定专门企业,在各地建立销售、服务网点。不论哪个厂家、哪一年的产品,其零部件都能随处买到。农用机械价廉物美,售后服务有保证,自然受到农民的欢迎。1955~1970年,各农场拖拉机占有量,从3万台增加到170万台,联合收割机从4900部增至10万部,其他现代化农用机械,也很快得到普及。法国只用了15年时间,就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篇6

    1.1农业信息化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手段目前,要实现高效、精准化农业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就必须发展农业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农业信息化与农业机械化[1]。因此,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就是如何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将农业生产的软硬件设施、高科技农业技术高效结合起来,实现科技兴农。农业信息化技术是软实力,可将搜集的各种不同信息,通过加工传递使硬件设施的潜力得到更好地发挥。农业信息化将使农业行业相关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周期和应用加快,使农业实用科技得到全面普及,从而有效避免农业相关管理部门决策的滞后性和不科学性,确保农业决策科学化、有效化;同时,还可运用现代远程技术进行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种田意识,使传统的粗放型农业转变为机械化、科技化、高效化、可持续发展型农业。1.2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推动力将信息化技术深层次融入到农业生产中,对于发展农业现代化来说具有深远的影响[2]。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在信息化对现代农业的推动作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将传统农业推入到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当中,把各涉农企业联合起来,通过开发网上交易平台,使农产品及农业服务贸易得以快速交易;另一方面表现在信息化技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应用。首先,农民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渠道,根据市场需求来安排生产经营。其次,由于农产品的优势取决于其质量和特色水平,而其质量水平及品牌效应的提升又是由其科学技术含量所决定的,因此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及时更新产业技术,将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就是说,依靠这些渠道把现在的劳动密集型、资金物质密集型农业改造成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农业。因此,建议各地应将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把创建农业信息化平台放在关键位置,大力开展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农业信息人才培养等工作,加强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1.3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促进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相互关联中同步发展的。两者之间需要深度融合,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特征与产物,反过来信息化又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融合正在成为一种全面、优化的资源配置方式。

    2湖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政府部门通过取消农业税、提高农业补贴等一系列政策与措施,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力;同时,信息化技术不断渗透到农村发展及农业生产中。在中央的统一要求下,湖南省各部门加强了对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2.1农业信息网站逐步建立湖南省农业信息网是湖南最大的农业信息中心,链接了33个省级农业网站、14个市级农业网站、91个县级农业网站、23个厅级农业信息网站,形成了省、市、县的多层次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及时与传播农业及农产品信息,提供农业信息综合服务。2.2农业电子商务平台逐渐形成在湖南省农业信息中心、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建立了一个由湖南龙迅村村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承办并与中国网库紧密合作的“村村通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此平台由1个省级平台、14个地州市级平台、110个以上县级平台、40000个以上乡村级平台构成。通过此平台,可以将湖南的农产品快速推介到全国各地,并且此平台还与中国进店网、中国餐饮协会采购平台实现了对接,可以使湖南的农产品通过网上交易方式进入到各大餐饮企业和超市。另外,湖南农业信息网商务版也提供了完善的网上交易功能,同时该网络还链接了全国农产品网、全国农业网等典型的电子商务平台。这表明:通过现代化的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了农产品生产与市场销售零距离对接,将给农业企业带来更高的效益,同时也提高农民的收入。2.3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近10a来,在相关政府部门和政策的支持下,湖南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不断发展。目前,全省有90%以上的县城及30%以上的乡镇农业部门已设置了专门的农业信息管理和技术支持服务机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逐步建立。全省以湖南农业信息网为主的农业相关网站超过500个;部分县市已经开通了“三农”、“12316”公益服务热线;100个以上县级电视台开办了农业专题节目;几乎所有县级农业部门都利用移动平台开通了“农信通”等短信咨询服务;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的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效。

    3湖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湖南省的农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化两型”战略目标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目前,农村及农民的信息化水平远远没有跟上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速度,大部分农民还是依靠传统手段(如报纸、电视、手机等)获取农业信息服务,尽管全省90%的县市区建立了服务站,但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及利用信息的农民却较少,信息传播局限在某一个层面,传播效率不高。(2)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长期以来,湖南省对农业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造成既懂农业技术、又懂信息技术应用的农业信息人才紧缺。(3)全省农村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目前,湖南省的农业信息化发展处在一个不平衡发展状态,湘东、湘南地区明显要比湘西、湘北地区发展快。

篇7

关键词 农耕文化;现代农业;措施;湖南衡阳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8-0272-02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古往今来,历朝历代都将农业看成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来抓,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农谚历久弥新,是历史上始终重视农业和粮食生产的真实写照。农业的发展、粮食的丰收关系到国家的稳定。衡阳市历史悠久,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挖掘衡阳市农耕文化的精髓,并应用现代农耕技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1 弘扬衡阳历史文化,挖掘农耕文化精髓

“回雁峰头声断处,青杉翠竹是衡州”。衡阳是历史文化名城,以“五岳独秀”的南岳衡山闻名于世,历史悠久,潇湘八景中“平沙落雁,烟寺晚钟”均在衡阳。这里不仅有唐尧虞舜巡狩祭祀的文明遗迹,传颂祝融播火、韩愈开云的美丽传说,而且有朱熹、王夫之等古圣先哲的探索足音。相传炎帝登上衡山之巅,极目远眺,发现一段首尾欲接而未接的河流,当地人称之为“金线吊葫芦”,此处土地肥沃,炎帝喜出望外,在此掘地翻土,称之为“耒”,史称“神农创耒”。“神农创耒”成为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源头,衡阳也成为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另外,衡南泉湖二月八是衡阳的一张风情独特的历史文化名片。“赶泉湖二月八”成了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每逢这个节日泉湖街上人山人海,农民选购农具。随着时代变迁,传统农具被新型农具代替,渐渐成为艺术收藏品,但这些也在挽救人们的记忆,勾起人们的乡愁。农耕文化作为农业第一产业的精神力量,从神农氏到袁隆平,以独特的魅力从未在人们的生活中消失。农耕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它体现和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内涵。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强调做到“顺天时,量地利,用力少而成功多”,并一直秉承协调和谐的“三才”观、趋时避害的农时观、辨土肥田的地力观、种养“三宜”(物宜、时宜、地宜)的物性观、变废为宝的循环观和御欲尚俭的节用观,体现了古代农耕文化的精髓。这些文化遗产和文体瑰宝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2 融合农机农艺技术,创新现代农耕文化

昨天和今天一脉相承,农耕文化所形成的理念、思想是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的精神内核。随着社会的进步,衡阳市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的提高,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农机农艺的协调融合,为农耕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并创造了崭新的现代农耕文化。

一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近年来,衡阳市各项农机化指标快速增长,农业机械推广与应用工作位居全省前列。并自主研l了“MC自动化育秧苗床”,有效解决了水稻机械化插秧中的育秧质量瓶颈,填补了国内空白,该产品被评为“湖南省2013年度十大农机科技创新产品”。二是农艺技术发展前景多元化。在农业生产中,农业信息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可持续发展农业技术、生物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技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推动农艺学的发展前景变得更加多元化,也促使农艺学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三是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科学发展。衡阳市加快推进农机农艺技术融合,把发展机械化作为基本方向,以标准化作为基本要求,以制度创新作为根本保障,以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作为主要示范力量,不断推进农机农艺融合,从而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支撑和引领农业现代化。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标志,革命性地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极大地节省了劳动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机化新农具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在保证总产量增长的前提下,将大部分人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而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了农村二、三产业,促进了农业节本增效。理念的创新,改变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冲破传统思想的藩篱,提倡商业文化,更新了观念,促进了社会进步和乡风文明[1-2]。

3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助力农耕文化发展

在浙江省和贵州省的2次考察中,均强调了农业现代化是“新四化”中的薄弱环节,要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衡阳市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应秉承传统农耕文化精髓,结合衡阳市实际,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注入“四节”理念(即节水、节地、节能、节肥),着力改变水资源浪费、高能耗消费、低效益扩张的现状,推动现代农耕文化发展[3-4]。

3.1 强化水利设施以节水

水沛则粮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对粮食生产的保障作用在旱灾中尤为凸显。衡阳是全省三大少雨区之一,常有“先洪后旱、洪旱交错”的自然灾害出现,素有“衡邵干旱走廊”之称。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损毁现象十分严重,渠系不通,淤塞严重。因此,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力度,提高保障水平,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重点加大城区、灌区、库区等水利设施建设力度。

3.2 实施综合开发以节地

衡阳市人口已突破了700万人,但总耕地面积只有37.07万hm2,人均耕地面积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05 hm2的警戒线。因此,应珍惜土地资源,加快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推进国土整治,大力提高农业用地的利用率。

3.3 提高农机水平以节能

衡阳市属丘陵地区,种粮大户受地形影响,机械化作业不便,种植规模化程度也受到制约。因此,要实行农机购机补贴政策,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财政投入,增加购机补贴规模,大力推广节水、节能、节肥等新型农具,加速淘汰落后农具,大力推广先进实用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减少农业耕作成本。

3.4 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以节肥

衡阳市是一个紫色页岩地区,在降雨径流作用下极易导致水土流失。为促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能够落实到田间,既要解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市场化运作的难题,又要让广大农民亲眼看到实际效果,这是限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的“瓶颈”。因此,要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为农民创建窗口、树立样板,全面展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效果。同时,加强技术创新,保证测土配方施肥工作长效性的科技支撑。重点开展田间试验方法、土壤养分测试技术、肥料配制方法、数据处理方法等方面的创新研究工作,不断提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平[5-6]。

4 参考文献

[1] 卢良恕.中国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 朱启臻.传统农业文化与现代农业发展[J].中国农村科技,2013(2):14.

[3] 衡阳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纪实[N].衡阳日报,2007-11-16.

[4] 邓秀新.现代农业与农业发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4.

篇8

一、农业现代化内涵及发展阶段划分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广泛应用于农业。农业现代化具有生产手段现代化、生产技术科学化、经营方式产业化、生产服务社会化、产业布局区域化、基础设施现代化、生态环境现代化、劳动者现代化、农民生活现代化等重要特征。

理论界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普遍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即准备阶段、起步阶段、初步实现阶段、基本实现阶段和发达阶段。准备阶段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开始有一些现代的生产要素进入农业系统;起步阶段是农业现代化的进入阶段,在这个阶段农业现代化应具有的特征已经开始显现;初步实现阶段,又称快速发展阶段,是现代农业发展较快的时期,这个阶段已经初步具备农业现代化特征;基本实现阶段,又称初步农业现代化阶段,该阶段的农业现代化特征十分明显;发达阶段,又称全面农业现代化阶段,该阶段已经全面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关系进入了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阶段。对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进行定位、评价,需要重点考察农业现代化的几个基本要素,即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农业产业化、农业信息化、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农业发展可持续化等。

二、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定位

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在《1996~2050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走向现代化的构想》中制定了中国农业现代化战略阶段的主要指标和各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将中国农业现代化战略阶段的主要指标设定为5项: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第一产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就业人口总数比重、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值。依据这5项指标数据比较分析显示:2002年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处于准备阶段;2003年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处于准备阶段与起步阶段的过渡期;2004年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处于起步阶段;2009年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处于起步阶段与快速发展阶段的过渡期;2010年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内蒙古农业现代化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从5项指标值对比分析看:人均GDP指标完成度较好,2011年已达到初步农业现代化阶段指标标准,这主要得益于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内蒙古经济增长迅速,整体经济形势良好;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值和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指标值呈现稳步提高的态势,基本符合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变化趋势;第一产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就业人口的比重指标值的数值一直较高,处于起步阶段的平均水平,距离快速发展阶段标准值有较大差距,反映了内蒙古农业劳动生产力占全社会就业人口的比重过大,农业劳动力转移工作任重道远;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值远远低于初步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标准值,城乡收入差距大、农业发展自身积累有限是制约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评价

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包括政策支撑体系、金融与保险支撑体系、科技与人才支撑体系、产业支撑体系、市场支撑体系、物质装备支撑体系和资源环境支撑体系等七大分支系统在内的支撑体系。考察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要综合全面地考察农业生产的内部、外部因素。从投入水平、产出效益、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4个方面评价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可以得出:一是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素投入指标和产出效益指标整体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与全国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资源环境型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资源(人均)优势,内蒙古的人均耕地面积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2012年内蒙古土地产出率为每公顷20291元,仅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52%。这两项指标的对比反映了内蒙古农业发展中的粗放式发展方式还没有得到有效改变,农业劳动力素质较低、基础设施较弱、机械动力不足等因素是制约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三是2012年内蒙古农业从业人员在全社会从业人员中所占的比重为4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反映了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劳动力转移滞后、县域的小城镇化建设滞后,城镇化建设滞后会直接导致农业劳动力转移面临空间转移的障碍。

四、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实思考

篇9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163-02

一、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一种全新的城镇建设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统筹城市建设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协调发展,以新型工业化发展为引擎,注重经济发展生态化的重要性,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公共服务公平化、合理化。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在于以人为本,即实现人的城镇化,能够平等地享用城市化的教育、卫生、户籍、就业、公共服务等公用资源,不断提升自身的生活水平。

农业现代化是以现代工业技术装备为依托,充分运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不断改造传统农业,并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等改革手段,运用现代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

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协调推进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新型城镇化本质就是“农转非”的过程,即人口与生活方式两种形式的转化,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有助于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享受城市生活,从而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创造健康条件。新型城镇化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源动力,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撑,人才和市场支持,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了需求市场,同时新型城镇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推动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

二、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共性特征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推进过程中体现出如下三方面共性特征:

1.强调人的重要性。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都强调了人在推进过程中的重要性,都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原则基础上。新型城镇化的实质就是人口的城镇化,其根本目的就是让中国大多数农民到城镇定居,实现农民的市民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只有农民的综合素质提升了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也是逐步实现农民科学文化水平、再教育机会不断改善的过程,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是使更多的农民享受城市文明,即使是留在农村的人口,通过农业生产关系的深度改革,以农业工人的身份再就业,从而有更高的收入,享受更为完善的社会保障。

2.突出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体现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共赢,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不断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通过户籍制度、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改革途径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新型城镇化在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同时更要实现农业现代化,逐步打破“城乡分割”、“重城轻乡”的偏见,切实将“三农”问题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提高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影响力,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并为城市发展提供大力支持。

3.倡导集约化发展模式。近年来,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是由于资源浪费严重、城镇化不健康的扩张、生态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水污染、空气污染、食品卫生等问题日益引起广大居民关注,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现代化必须建立在科学发展的前提下,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原则,注重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运用,合理有度地开发土地,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科学规划耕地和建设用地,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

三、河北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存在的共性问题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三个方面的共性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河北省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方面发展缓慢,乡镇一级污水处理厂尚未建设,配套设施项目建设滞后,收集处理率不高。城镇化建设推进过程中,单纯追求GDP,更多关注看得见、成效快、收益高的“短视工程”,而广大居民生活真正需要的交通、污水、垃圾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却相对滞后。农业建设方面,近年来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现有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已经严重不适应疏水、排水要求,再者用于农业建设的技术装备水平较低,抗灾减灾能力不强。

2.发展理念相对滞后。从河北省城镇化建设发展理念滞后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上,河北省第一产业生产集约化程度较低;第二产业以钢铁、煤炭、建筑材料为代表的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产业发展的失衡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2014-2015两年的全国空气质量最差的城市排名中,河北省连续两次有7个城市入选。农业发展理念的滞后主要体现在现代管理手段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较少和农民综合素质有待提升。“十二五”以来,河北省农产品出口总量有了显著增加,但相对发展缓慢,农产品出口增长速度低于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劳动技能提高难度和科技推广应用难度逐渐加大,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障碍。

3.创新驱动力不足。我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创新驱动力不足问题。城镇化建设中交通阻塞、内涝成灾、环境污染、信息分享滞后等问题集中折射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创新技术发展滞后,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创新技术的配套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创新驱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自主研发能力有待于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落后于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科技人员紧缺,基层农技服务队伍老龄化,农民在接受和运用科技成果能力有待于提升等方面。

四、河北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三点建议

1.统筹谋划,强化基础工作的推进。新型城镇化与现代农业建设的稳健推进离不开扎实的基础工作,其中包括道路交通、园林绿化、信息技术、土地资源规划、居民户籍制度改革等。各级政府应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统筹谋划,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良好局面。在新型城镇化与现代农业建设推进过程中,切实注重解决农民问题。一是解决失去土地的农民的再就业问题,可通过合理规划第三产业的发展,引导闲置的人力资源投身新型服务产业,通过职业培训提高其谋生技能;二是切实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户籍管理,消除城乡两种身份,提高居住在城市中农民工的主人公意识,使其真正享受城镇化的各种待遇;三是改善政府的公关形象,正确处理好政府与民众的关系,通过走基层、勤调研等形式掌握基层居民的民声所需,切实解决大众关注的基本问题,树立政府威信。

2.完善教育,转变发展模式。加快完善第三产业职业技能培训、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培训,不断拓宽各种类型培养渠道,开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使广大农民理解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掌握现代农业以及新型职业的应用技巧,将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作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对象,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相关政策措施,为其创业、再就业提供便利条件。要加强城乡协调谋划,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一是重点在城市和农村的生态系统水源地保护和综合治理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逐步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分区分类管理,促进双方良性发展。优化城乡环境,加强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建设。二是转变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入城市发展的血液中,实现城市建设的人口、经济和环境齐头并进协调发展。三是倡导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建立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浪费农业资源现象的查处力度。四是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发展步伐,实行“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供应链管理,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凸显农业多功能特征。

篇10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现代化农业;腹地效应;增长极

一、引言

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纳入国家发展层面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中原经济区的确立不仅有利于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也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如何发展农业尤其是现代农业一直是宏观经济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在全球经济后危机时期,对如何保持国家粮食安全的讨论变得更加激烈。学术界主要围绕现代农业的界定,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从产业链的视角研究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从区域经济发展视角上看,广大学者关注的重点是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及我国农业现代化研究,对局部区域的农业研究重视不够。事实上,我国各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中部与西部、东部在发展水平上及农业资源禀赋上就具有很大差异。以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契机,研究中原经济区现代农业,对促进中原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

中原经济区包括7省28个市,土地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6亿。其中农业人口达1亿,提供全国116粮食产量。现代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相对的,在大范围内采用现代化科技技术、运用现代化的物质设备、全面推行现代化经营管理方法和理念来引领农业、依靠新型农民来发展农业。当前中原经济区农业生产水平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粮食比较效益低。基于此,本文以现代农业为视角。以促进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为目的,在分析该区域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化的基础上,探索一条属于中原经济区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径,这对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现状

中原经济区处于我国中部,拥有发展现代农业优越的环境。首先,从地形地势的角度上看,中原地处第二级阶梯高原山地向第三级阶梯平原过渡的地带,秦岭―大巴山―巫山以东,太行山以南。大别山以西,以平原、丘陵、山地为主,以河南为中心的广袤中原一直具有发展农业的区位优势和气候优势。其次,中原经济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重视文化的传统,几十年来集聚了全国一大批有影响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这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技术人才。最后,中原经济区内交通便利,铁路纵横交错,京广、京九铁路纵穿南北,陇海铁路横贯东西,几十条干线和几百条支线铁路与主干线融会贯通,这为中原经济区农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提供了便利。但是,中原经济区农业发展指标与国家平均水平还相差很大距离(表1)。从上表可以看出两方面的特点:一是中原经济区人均GDP远远低于全国人均GDP水平。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10,提供的粮食产量却占全国的近17%。二是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国水平。

现代农业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工业发展落后,不能很好的带动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兴起和发展须由强大的现代工业作为支撑。纵观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其现代农业的发展都以强大的现代工业为依托,采用农业与工业产业关联为途径来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强大的农业关联产业群带动下,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率和农业经营规模空前扩张。二是农户小规模生产与整体的农业集约化经营之间存在矛盾。我国有2.49亿农户,正是这种小规模分散生产,增加了发展农业集约化经营的难度。三是没能充分发挥中原战略腹地效应,未形成中原经济区新的增长极。

三、中原经济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

(一)整体目标

提高农民收入是中原经济区发展经济的核心目标。中原农业永远是发展农业的“根”,确保“根”的稳定必须尽可能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而提高农民收入,也必须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发展商品农业,使农业发展形成产业化。同时中原经济区虽然是国家的重要粮食产地,但粮食的产出率低、土地污染严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从整体发展来看,中原经济区的农业必须朝着商品化、效能化、科技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二)路径选择

1.采取“因地制宜”的经营模式。由于地域之间存在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条件不同的差异,农业现代化的道路、特点及发展的阶段各不相同,所以不能照搬套用其他地区的经营模式。针对中原经济区农业区域广阔、农业资源禀赋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农业技术应用不充分、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而素质低下和农业投入不足等客观现实,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合优势、突出特色”的方式来发展农业。在实行具有一定规模化经营的地方,通过转移农村劳动力来集中土地,推行机械化生产、实现规模经营;在经济发展落后、地形复杂的区域,如河南信阳、周口、山东菏泽可以实行集约化经营,拓展农业发展的深度、广度,走技术密集型的集约化的农业道路,在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着力培训新型农民上下功夫。

2.利用中原战略腹地效应,全面带动农业发展。中原经济区的确立,必须充分发挥中原经济区对全国的战略腹地的作用,全面带动整个中原经济区经济的发展。发展以郑州、洛阳等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形成内陆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应以郑州为中心,形成新的“一极”,发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便利优势;发挥陇海经济带(商丘、开封、郑州、洛阳)和京广经济带(安阳、新乡、郑州、许昌)“两带”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商丘、新乡、驻马店、菏泽、阜阳、商丘、濮阳等主要的粮食作物生产地为重点来发展中原经济区农业。如以商丘作为中原经济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及东部经济核心和增长极,可充分带动附近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必须整合该区域内的优势资源,加强区域间的合作。2009年,长治、邯郸、鹤壁、新乡、焦作、濮阳、安阳3省7市在河南省安阳市正式成立减灾防灾协作区,该区的成立起到了联合抗旱、蓄水、防灾减灾的作用,最大限度地预防区域内的气象灾害。通过区域内不同领域的合作,不仅利用了区域间的优势互补,更为中原崛起提供了一个集聚产业、资本、政策的平台,促使中原崛起的目标早日实现。

3.建立“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化经营基地”合作模式。应探索一种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化经营基地合作的模式,为中原经济区利用农业示范点、加快和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发

展商品农业,使农产品充分走向国内外市场提供条件。农业合作社可以充分延伸到农村的各个领域,为农民提供从产到销全方位的服务。根据各个地区当地的地形特点和区位优势进行规划布局,建立产业化经营基地。同时利用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的积极作用,使大量资本流入农业。把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化经营基地有机的结合起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来发展农业。

四、中原经济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建议

(一)大力发展科技、进行科技创新

一项农业科技创新可以振兴一类农业产业,不仅可以使一个农业产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使多个产业形成集聚并发展壮大。如日本通过发展农作物品种改良技术,引进中国柿子,通过改良,中国柿子适应了日本地区气候,其价值超过中国本土柿子。一项科技创新技术不仅可以改良品种,同时也可以扩大产品的适应性、改变产品的地理空间布局。一项科技进步也可以促使农产品的储存、加工、运输等环节的发展。运输工具的改善,可以减少运输成本、扩大农业生产领域、扩展农产品的市场空间。

(二)科学发展农业化学、生物等技术

农业生物技术对提高单位农作物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2009年江苏省兴化市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在大范围种植红皮小麦的20多个乡镇建立了卫星遥感监测实验基地,利用空中卫星高空观测小麦,从小麦的种植到长势情况以及病虫害防御全过程进行监控,对小麦的种植提供科学的指导。

(三)大力发展农业基础保障设施

完善的农业基础保障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动力基础。中原经济区的建立使7省28市之间的交流进一步加强,在省内交通完善的基础上。应着力发展省与省之间交通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产品的市场空间,同时降低农产品的运输成本。

发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工作、提高水库蓄水能力,减少旱涝灾害给农民带来的损失。加强农田机耕机收的道路建设,以扩大机械化农业作业范围,提高农机使用效率。对农业用地进行改造,使之符合机械化作业要求,为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提供条件。

(四)加强政府调控、调整农业结构、创办农村金融合作组织

加强政府调控力度,借助区域共同发展的契机,大胆打破行政体制障碍,打破地区间的垄断,建立中原经济区农产品自由流通渠道。全面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切实提高农业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区域优势,科学选择适合本地的种植结构。如种植业以果蔬花卉园艺业为发展重点,大农业以畜牧业为发展重点,农村经济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发展重点,努力创建中原经济区特色优势农业区。

(五)重视对耕地的保护

中原经济区是重要的农作物基地,为国家提供1/6的粮食产量。但是中原经济区在发展经济、发展农业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大代价。水土流失、土壤肥力衰退、农村污染严重、病虫杂草灾害严重。要使该地区生态实现良性循环,中原经济区的农业必须朝着绿色、生态、效能化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科学使用农药、化肥,借助南水北调工程合理调节水资源配置,改善土质,加强耕地保护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官燕.现代农业产业链的研究评述[J].现代工业研究,2008,(7).

[2]李蓉丽.国外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农业现代化究,2007,(9).

[3]孙浩然.国外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模式及其启示[J]社会科学家,2006,(2).

[4]张彦飞,张晓峰.浅议农业产业集群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国外农业产业业群的发展启示[J].产业经济,20lo,(4).

[5]柏振忠.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建设与完善的路径分析[J].科学管理究,20lO,(8).

篇11

关键词:玉树;特色;现代化农业;农业机械

中图分类号: F2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225-1

玉树长期以来由于地理和历史文化原因,是青海省最落后、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农业发展状况不容乐观,生产条件差,农艺技术落后,农业机械投入不足,耕作粗放,农作物品种不科学的混杂种植,病虫害防治力度不够等种种原因导致了农作物产量低,农民收入微薄。地震虽然给原本就落后的玉树农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是灾后重建玉树也让有关专家看到了,大力发展适应当地特色农业的新契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1 玉树现代化农业机械发展现状

2009年底,玉树州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达7万多人,耕地面积19.2万亩,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8.23万亩,农业总产值为189701.58万元,比去年增长3.83%。据统计,全州有农业机械8768台,农机操作从业人员8540余人,机耕面积0.6万余亩,机电排灌面积0.05万亩,机收面积0.25万亩。这一年在政府支农惠农的政策全面落实的情况下,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加快了高效农业的发展,同时促使了农业有粗放型生产模式逐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现代化农业机械的推广与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农民学习农机和农艺的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的对现代化农业机械的认知水平。

2 玉树现代化农业机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低

在玉树的农业发展中,大中小型拖拉机就占总农业机械的2/3左右,而多功能动力的机械较少,并且多数拖拉机只有一种作业项目,还存在着大部分老旧机械,不仅耗能污染重,并且利用效率和作业率都不高。虽然全州的农机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机械功能仍然单一,结构有待于优化,缺少适合玉树发展的现代特色农用机械。

2.2 农业机械的投入不足

尽管州、县财政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但是仍与农民日益增长的购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能够享受购机补贴的农民不到申请补贴农民的十分之一。同时,对新型农业机械的推广、示范、培训和维护的专项经费投入不足,制约了农业机械新技术的推广普及。

2.3 农业机械的效益低

农业机械普遍存在着技术含量低,质量和可靠性有待提高的情况。伴随着农机的用油价格不断上涨,加上机械出现的维修费用,都增加了农机作业成本。全州的农机服务组织建设不完善,农机新信息和售后服务满足不了农民的实际需求,直接影响了购机农民的机械作业效益。

2.4 农机化的专项人才稀少

玉树州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重视农机化的推广,却忽视了培养农机化的专业操作人员和技术维修人员,使农机化的专项人才的队伍建设不能适应农机化的发展。

3 玉树发展适应当地特色的现代化农业机械的具体措施

3.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玉树州的农民2009年的人均收入仅为2335.27元,在这种低收入的情况下,靠农民自身根本承受不起农业机械的购置费用。所以要继续大力倡导政府政策的支持和资金的补贴,利用购机补贴专项资金来缓解农民购机压力,真正落实对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购置或更新大型农业机械给予补贴的政策。

3.2 加快玉树的现代化农业机械化进程

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以市场为主导,以农民和龙头企业为主体,以科研院校的技术为支撑,积极探索和研发适合当前农业生产需要的农业机械。农业机械的研发和设计应突破以往单一功能的模式,在借鉴国外先进农机技术的基础上,设计并生产出适合区域性的多用途、机动性灵活、安全性和耐用性强的高质量农业机械。根据玉树州的地理状况和当地特色,应选用利于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精量播种、高效植保和农作物秸秆的农业机械,来推进现代化农业机械进程。

3.3 加强农业机械的推广

首先,州财政和农业部门调拨充足的专项经费,用于宣传、推广、演示和培训使用农业机械。其次,玉树的农业管理部门应该利用各种新闻媒体或是现场办公的形式,加大对农业机械的宣传力度。

3.4 提高农民素质和对农业机械的认知水平

农民的素质是发展现代化农业机械的内在因素,玉树州农民素质普遍偏低,所以影响了他们对农业机械的认知水平。所以要实地考察玉树的民风民情,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种适合当地农民易接受的方式进行讲座或是培训农业机械的相关知识。除了对普通农民进行农业机械的认知普及,还应该重点培训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技术人员,根据他们的素质和现有的农机化知识含量,进行分类指导,分层教学。

3.5 完善农机服务组织的建设

要重视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完备服务组织的农业机械设施配件,完善服务内容及扩大服务范围。农机服务组织要吸纳农机化的专项人才,扩大队伍建设,正确引导和扶植农民选购适合自身实际需求的农机。在农民购买农业机械以后,农机服务组织要做好农机培训的工作,使农民能够熟练地操作和利用机械创造高收益。在农民使用机械出现疑问和质量问题时,要给予及时的帮助。这样才能使农民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化农业机械的作用,使农民减少成本损失,增产增收。

4 结论

总而言之,虽然地震给玉树的农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是也给玉树发展适合当地特色的现代化农业机械带来了新希望。以玉树独特的地理和生态条件,有着丰富的水资源、阳光辐射强、无工业污染等有利因素,在政府和农业部门大力扶持农机化的基础上,有利于发展玉树特色高效的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的收入水平。

参考文献

[1] 彭卫锋.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现代化推进的研究[J].江苏农机化,2010,(03).

[2] 张鹏.农业机械化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支撑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0,(10).

篇12

一、新型城镇化对实现辽宁农业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新型城镇化是激发农业增长和农村需求的战略基础

引导和刺激需求、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是着力解决制约辽宁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促进了我省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与沿海等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我省农村地区地域较为辽阔,农村户籍人口仍占很重要的比例,农业经济和农村市场也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扩大内需的重点,从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各层面分析,都需要将重点向农业农村转向。为此,应积极把握机遇,扩大内需,有效建立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充分释放我省农村经济内部的发展潜力,促进“三农”投资稳步增长,完善农村市场经济环境。在刺激投资需求层面,宜进一步推进和加快中小城市和城镇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推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服务建设,创造投资空间。

(二)新型城镇化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省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当前,我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农业发展的基础仍很薄弱,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为此,要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对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引擎作用,促进我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提升我省农业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有利于我省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环境的建设。同时,新型城镇化有利于在促进农民就业、建设新农村的同时,拓展农民收入途径,激发农村市场消费潜力。

(三)新型城镇化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当前,我省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依然存在,阻碍和制约了我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选择。通过大力发展新型城镇化,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激发农村经济的发展潜力,繁荣农村市场,形成城乡发展的良性互动循环机制。为此,需要加大惠农富农政策投入,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加快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加大对农村各项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等的规划和投入,促进城乡各项生产要素的平等交流和均衡配置,着力形成以城带乡、工农互惠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

二、促进新型城镇化与辽宁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途径

(一)以“四化”同步发展理念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协调发展,是实现辽宁经济转型的前提。辽宁农业人口仍占较大比重,耕地有限,城市与农村的二元结构问题依然严重。因此,把握住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促进的发展路线,从辽宁地区实际情况出发,科学有效地推进“四化”建设目标,争取小康社会目标的早日实现。为此,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和模式,并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要切实坚持“四化”统筹、协调发展目标。特别是要重视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要将其放在“四化”发展的首要位置,同时要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及工业化、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引导与促进作用,严格控制耕地占用和水资源的利用,注重环境保护的建设,切实保证我省工业经济和城镇化的发展不以损害农业和生态环境为代价,大力推动全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要努力把中小城镇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节点。我省中小城镇的发展空间仍很大,发展成本相对较低。因此,要做好大中小城市与城镇统一协调发展的战略规划,优化城市发展结构,合理布局,带动适宜产业向有能力承接的中小城镇转移,逐步形成以大城市为核心,向中小城镇辐射的城市产业集群,带动农村新型社区的转型与发展。

三是就地就近推进新型城镇化。我省农村人口数量依然庞大,大中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小城镇通常毗连农村,位于城郊结合部,如果大力发展适宜产业,会解决大量农民就业问题,有利于缓解大城市的就业压力,同时成本较低。因此,应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带动新农村的发展,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鸿沟,减轻大城市的城市承载压力,就近发展农村城镇化。

四是要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承载基础,对解决我省“三农”问题有重要意义。为此,从县域实际出发,发展特色产业,形成特色经济点和带,大力推动县域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培育,形成以县城为核心的小城镇发展产业群。

五是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合理保障农民权益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前提。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我省推进城镇化的基础,尊重农民权益,全面考虑各地区产业发展特点,使农民愿意留下来,扎根农村社区,发展致富。同时,要多元化协调城乡发展,尝试对集体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保障农民分享改革成果的权益。

六是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建设。为此,要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提升农村经济活力;还应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缩小与城镇的差距。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全覆盖,促进我省城乡之间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

(二)促进农业剩余劳力市民化身份转换

目前,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已成为我省产业工人的重要成员,但他们依然未能融入城市,享受真正的市民待遇,二元结构矛盾仍很突出,相关社会问题严重。为此,应尊重其意愿,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以人为本,分类推进,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市民化身份的转换,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方面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民工中小城镇落户制度的完善,同时,有序开放大城市户籍限制。另一方面宜以居住证制度为核心,灵活制定相关政策,积极推进教育、医疗、保险等的公共服务均等化。

篇13

鉴于此,笔者从二者协同发展的角度出发,创新性地运用耦合理论中关于容量耦合的理论,以2009—2013年数据为样本,构建川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二者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1研究方法

在物理学中,耦合是指2个或2个以上的电路元件或电网络的输入与输出之间存在紧密配合与相互影响,并通过相互作用从一侧向另一侧传输能量的现象[2]。从协同性的角度看,耦合作用及其协调程度决定了系统在达到临界区域时的走向,即决定了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机理的关键在于系统内部序参量之间的协同作用,它左右着系统相变的特征与规律,耦合度正是反映这种协同作用的度量。因此,本研究构建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耦合模型,分析经济发展与农业现代化2个子系统通过各自的耦合元素产生相互影响的程度,最后通过协调度函数计算2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情况。

1.1耦合度模型借鉴物理学中容量耦合(Capacitivecoupling)概念及容量耦合系数模型,得到n维系统相互作用耦合度原始模型。定义C2为经济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度,由公式(2)可知,C2介于0和1之间。当C2趋向于0时,则认为经济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系统处于耦合失谐状态,即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未能有效地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当C2趋向于1时,则认为经济发展与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耦合系统处于高效耦合状态,即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二者高度耦合。

1.2权重确定计算权重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但这2种方法的主观性较强,往往会使评价的结果发生偏差。本研究采用熵权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熵权法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指标变异性的大小来确定客观权重。信息熵是指事物属性及标识的集合或反映事物信息量的集合。一般来说,若某个指标的信息熵Ej越小,表明指标值的变异程度越大,提供的信息量越多,在综合评价中所能起到的作用也越大,其权重也就越大。相反,某个指标的信息熵Ej越大,表明指标值的变异程度越小,提供的信息量也越少,在综合评价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越小,其权重也就越小。

1.3协调度函数根据前述模型可计算出经济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程度,它对于判断经济发展与农业现代化耦合作用的强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耦合度并不能反映2个子系统之间的整体协同发展情况。因此,需要引入耦合协调度函数,通过计算2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程度,真实反映2个子系统间的协同发展情况。耦合协调度函数计算公式如下。式中,D为耦合协调度;T为经济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综合调和指数,反映了经济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整体协同效应;a,b为待定系数,考虑到经济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对整个社会发展而言同等重要,因此,a,b同取0.5。参照相关研究成果,根据经济发展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度D以及2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将耦合系统按照协调度的高低划分为4个一级分类层次和12个二级分类层次(表1)。

2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川西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历年的相关统计资料,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多层次、连续性、独立性、系统性等原则,兼顾方便在GIS中存取表达和计算,本研究从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经济效益、区域可持续发展4个方面共计11个指标衡量经济发展水平(U1),从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村社会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4个方面共计11个指标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U2)。具体指标体系列于表2。

3结果与分析

根据信息熵理论,求得指标体系的权重(表3)。再根据耦合度函数、协调度函数求得2个系统耦合度(C)、综合调和指数(T)、耦合匹配度(D)(表4)。将2009—2013年川西4个市(州)的耦合协调度导入ArcGIS,分析5a来川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现代化水平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图1)。从表4和图1可以看出,川西地区的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雅安市2009—2013年中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耦合协调度跨越了几个类别,可以从地区及时间跨度2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地区上来看,雅安市、凉山州的经济发展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同发展的程度要明显好于甘孜州与阿坝州。2012年以后,雅安市与凉山州的耦合协同发展的水平达到了优质协调发展的程度。从具体协调类型上可以看出,凉山州除2012年外,其他年份的数据表明,经济发展要快于农业现代化建设,而雅安市正好相反,5a间农业现代化建设都要略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说明雅安市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要高于凉山州、甘孜州和阿坝州。甘孜州与阿坝州截止到2013年,经济发展与农业现代化仍然处于濒临失调的状态,从具体协调类型上来看,都是经济发展严重超前,而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滞后。从时间跨度上来看,2009—2013年5a间,耦合协调度上升最快的是雅安市,凉山州略有上升,甘孜州与阿坝州则基本维持在同一水平。雅安市在2009年处于失调发展阶段,经过5a的发展2013年已达到优质协调发展阶段;凉山州虽然上升幅度较缓,但除2009年处于勉强调和阶段外,其他年份都处于优质协调发展阶段;甘孜州与阿坝州5a来基本维持在同一阶段,耦合协调程度并未有明显的改善。

4结论

篇14

关键词:农村循环经济;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

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不能脱离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大背景,只有在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定位才能更准确、视野才能更开阔,提出的发展对策才能更有效。因此,本文对农村循环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一、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强大的支持体系

1.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物质支持

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即用现代工业来武装农业,实现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化学化。农村循环经济是建立在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的基础上的,具有集约、高效、持续的特点。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使农村循环经济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农民能够从中获得比较收益,也就具有了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动力,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持

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即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在农业生产上广泛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化学技术、耕作与栽培技术以及饲养技术等。测土施肥技术、化肥深施技术、生物肥料的应用、农药的科学施用技术、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微生物农药的应用、适时揭膜技术、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等等,在这些技术的应用中都体现着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对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持作用。正是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使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具备了技术可行性。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农村循环经济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3.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服务支持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农民,一头连着千变万化的市场,为农民提供培训、技术、资金、信息等等方面的服务。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可以为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使农民能够在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过程中降低成本、提高收益,是农村循环经济得到发展的必备条件。

4.农民素质提高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能力支持

农民素质的提高能够为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一方面,农民思想观念的提高使农民认可、接受农村循环经济,并且具备较强的现代市场意识。另一方面,从生活消费角度考虑,农民可持续消费的意识和观念的培养和确立以及可持续消费知识和消费技能的掌握,必将对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5.农民收入提高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经济支持

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经济能力就逐步增强,农民就有经济实力购买相应的机械设备、建造相应的设施、采用相应的技术。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的抗风险能力也大大增强,有意愿去尝试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产设备、新的生产技术,以期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就会更加关注生活的质量,环境意识会逐渐增强,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意识也会逐渐增强。

二、农村循环经济使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迈向更高层次

1.农村循环经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传统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现代农业资源得到了有效配置,具有很高的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现代化就是要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现代农业虽然由于其高度发达的农业生产力而有效地改造了环境从而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但却常常由于急功近利而破坏了农业持续发展的资源条件。农村循环经济把可持续发展融入到了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使现代农业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而成为更高层次的现代农业。

2.农村循环经济促进农业产业链延长

按照循环经济的观点,废弃物只不过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一方面使原有产业链中的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变废弃物为资源,把原来的废弃物纳入到新的产业链中。把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在农业生产中,通过化肥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立体种养达到资源的高效利用,保护资源、减少污染,通过农膜的回收利用、秸秆和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达到变废为宝。农业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使农业产业链延长,而且新形成的产业链藕合到原有的产业链中,使农业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

3.农村循环经济促进农民收入及其生活质量提高

农村循环经济使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废弃物得到资源化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废弃物的资源化可以创造新的收益,农民的收入势必因此而获得提高。农村循环经济使农村的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资源、环境得到了保护,农业的持续生产能力也得到了保护。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和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力长期持续稳定地提高,势必使农民收入长期持续稳定地提高;生态系统或生态环境长期持续稳定地改善,也势必使农民的生活质量长期持续稳定地改善。

三、农村循环经济与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协同推进

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强大的支持体系,而农村循环经济使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迈向更高层次,他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农村循环经济与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在发展顺序上不存在先后的问题,而应该协同推进。没有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农村循环经济只不过是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农村经济,没有农村循环经济的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只有农村循环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协同推进,才是最优的选择,也才能真正推动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长安:循环经济问题讨论综述[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