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幼儿教育的认识范文

对幼儿教育的认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9: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对幼儿教育的认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对幼儿教育的认识

篇1

1.关注幼儿关键发展期的核心教育价值——社会适应性

儿童人格健康中四大健康都不可缺少: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健康与道德健康,而社会适应性健康是孩子融入未来变化复杂的社会中并能够很好生存的关键。一种有价值、有生命力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产生必然与社会发展的主流、与发展中家长育儿的价值观的取向、与前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品质有必然的联系。中国幼儿教育应立足现在,放眼20年、30年以后中国发展的未来。因此,我认为适宜性教育、可选择性环境,应避免儿童简单化倾向,从如何让儿童亲身体验的教育形式与方法、教育环境与课程特色上探讨。有家长可能认为怎么环境经常变,活动太频繁,家长几乎每天有事做,孩子、教师天天忙得团团转……岂不知,孩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会了与人沟通,学会了应对与变通,懂得了做事的原则。他们知道什么事情需要求助于别人,什么事情需要自己努力解决。

往往我们看到的“一根筋”特征的人,都是思维模式简单化、行为表象简单化、心理承受能力简单化的人。这样的人,可怕的不是他个人的行为,而是由于他个性被边缘化了之后的心理变化对周围人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

因此,避免儿童发展关键期边缘化倾向,包括社会往行为的边缘化、心理重心的边缘化、思维逻辑的边缘化,很是引起我们的关注。应培养全面、全脑发展的孩子,让这些孩子主动地回归社会主流,主动地应对未来迎面而来的问题,尤其是具有应对未来复杂环境变化的积极心态,才是最重要的。因此,这次考察对这样一些问题的理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对我们提出的“办中国式幼儿园”寻找更有利的依据。

2.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非智力因素

今天的幼儿是未来的建设者,提高幼儿的非智力因素,如良好的合作能力、正确的竞争意识等是现代社会的需要。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非智力因素可达到良好的效果。

2.1培养合作能力

许多幼儿养尊处优,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与人合作。而在科学活动中常有一些小实验需要幼儿合作完成,教师应抓住这些时机,教育幼儿学会分工合作。例如,在活动“会亮的灯泡”中,每组只有一块串联线路板,于是我们提出了“大家齐动手,分工合作”的要求。有的小组每人负责一处串联线头,有的小组由两人负责连接线路,其余人递电线……当小灯泡发亮时,幼儿体验到了分工合作的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2.2培养毅力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科学“秘密”是需要坚持不懈的毅力才能发现的。在科学活动中,教师一方面要恰当把握示范演示的时机,有效激发幼儿探索过程中的主动性,不要过早、过于直接地把“谜底”告诉给幼儿。教师的总结要以验证幼儿的操作活动为主,这样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延长幼儿对操作活动的专注时间,从而培养幼儿的坚持性。另一方面要有效维持幼儿探索过程中的积极性。当幼儿遇到困难、注意力分散时,教师应及时指导,使幼儿重新兴趣盎然地投入活动。这种不失时机的帮助与支持,有利于促使幼儿产生坚持到底的决心。

2.3培养正确的竞争意识

正确的竞争意识主要是指具有不甘落后、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和积极进取的心态。教师可以把操作活动作为竞争内容,鼓励幼儿参与竞争,正确对待竞争结果。如在活动“学做纸飞机”中,我们组织了飞高比赛和定向飞行比赛。在比赛中,我们不断鼓励失败的幼儿再修改、再挑战,培养幼儿不甘落后的心态。对于个别不爱参与的幼儿,我们帮助他们分析各自的优点,建议他们参加比赛,并带头为他们鼓掌、助威,以调动他们参与竞争的积极性。

3.培养孩子的多种兴趣

新《纲要》指出,激发兴趣,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现自我表现和成就感。兴趣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主要因素,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主动地去探究它。我曾问过一位喜欢音乐的小朋友为什么喜欢唱歌,她说因为歌声很动听,唱的人很专心,听的人也很高兴。是的,教师就是要紧紧抓住这些契机,对不同兴趣的幼儿进行分别引导,充分发挥幼儿的特长,给他们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适时给予鼓励、指导,使他们的个性得到进一步发展。

歌舞、画画、游戏是孩子们产生浓厚兴趣的活动,而手工,更是培养他们创造力、想象力的阵地。在一次手工课上,大(1)班的小朋友们个个大显身手,用一双双灵巧的小手剪出了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而坐在后排的几位小朋友则对橡皮泥感兴趣。在老师的适时指导下,万宇阳小朋友捏的济公简直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4.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全球性的信息化、网络化进程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技术和应用给人们工作、娱乐乃至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网络技术对幼儿园的影响也不例外。为此,积极构建幼儿园局域网、幼儿多媒体教室、幼儿电脑房,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学习的园所氛围,丰富幼儿的学习生活,为更好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乃至创造。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必将在幼儿园和社区的良性互动、教育、管理、服务等各个领域实现其独特的价值。

4.1网络使教师和家长的沟通更及时更紧密。以往老师、家长的沟通只是在有限的时间中进行,而网络则可以消除这种限制,使老师和家长及时交换意见,消除误会,增强教育的有效性。

篇2

机会难得,我非常珍惜那次培训,期间我认真撰写各种笔记,努力完成各种作业。主动的进行交流,积极思考,反思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思路,坚定了做幼儿教师的决心。

我知道了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幼儿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主。幼儿教育包括五大领域,游戏活动贯穿在其中。在一日活动中,游戏活动,教学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是最基本的活动。早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领幼儿进行有效的学习。每堂教学活动都有明确的目标任务。由此我消除了以前认为在幼教中,教师就是个“保姆”,成天领着孩子玩的想法。相反,幼儿教师不简单,也很伟大啊!不仅要当一只蜜蜂,而且立志要成为一个放风筝的人。在每项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使活动有意义有效果。

幼儿教育中处处渗透着爱,正如江苏教育学院谈亦文教授以《学前儿童音乐游戏教育》的设计与指导,我懂得了音乐教育与人格教育密不可分,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的人格教育,音乐教育首先应承担人格教育的责任,对于有人教师来说价值引导是不可回避的职业责任。同时,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游戏不仅是活动的内容而且是活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回想自己的音乐课,是为教歌而教歌。当然其它领域我也知道了不少经验,比如在健康教育中,教师不仅是幼儿生命的保护者,更要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我对幼儿教师这个职业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在教研活动的形式方面都获益匪浅,更让自己不断反思以往工作中的不足,憧憬未来工作中的突破与创新。在幼儿园使我感到,每一位名师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没有足够强大的内心,是难以成就一份成功的事业的。尤其是面对工作的疲惫、职业的倦怠时,更应当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就是选择了淡薄,本着一颗炽热的心,去干好本职工作,并对自己要有一个定位,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一些不平凡的事……我感悟到教学是一门广博的艺术,就看你能不能驾驭住它。

一、我认为幼儿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修养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道德观,不同职业有不同的道德内涵,从古至今,无论哪个时代,无论何种职业,道德观念必有其共通的地方。教师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其道德内涵必然融汇于整个社会公德之中;而教师的特殊职业与地位,则决定着师德必然对整个社会公德产生极大影响。德高为师,身正是范,师德是一个教师的灵魂。能否成为一个好教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的精神,陶行知先生献身教育无怨无悔,关键在于有一种精神。

二、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重视幼儿天真的梦想

放弃任何框框和本本,尊重孩子,让他们尽情表露真性和梦想,然后教师进行观察分析,再是顺导性的教育,同时附上适当的强制和计划,这就是自然的教育。当孩子们尽情地流露他们的本性,真的,善的,美的,于是,我们让他们互融这种本性,这是一种巨大的能量,他能化解个别孩子的不良习性,能在一定程度上防御孩子们感染社会恶习。让幼儿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幼儿教育是起步,起步是最关键的。

三、幼儿教师要会宽容孩子

如果说,尊重、理解幼儿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素养的话,宽容幼儿则需要勇气和更大的投入,这是针对幼儿认识的不稳定而言。允许幼儿的认识反复的过程,需要我们有更大的耐性。宽容,不是放纵,更不是溺爱,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宽容,是理解的继续,也是理解最真实。最具体的体现。宽容应该有多种形式,各种形式的确定必须根据“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原则。

篇3

【关键词】新环境;幼儿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6.20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2-0093-01

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首要地点,必须实施素质教育,为儿童今后的发展做好铺垫。但是,目前我国幼儿教学状况并不乐观,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方式还存在部分误区和弊端。因此,如何运用正确有效的教育方式来促进幼儿素质的发展,是摆在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下是本人在幼儿教育中的几点探索,供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一、创建多元化的教育环境

幼儿的认知是基于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发展的,幼儿动作的内化形成以及新概念的生成,都依赖于儿童成长环境的交互作用。因此,对幼儿的教育重点应放在环境的创设上,努力创建多元化、多样式的教育环境,为幼儿的良好发展与成长提供自由的探索空间。实践证明,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有效激发幼儿的参与意识,促使他们在动手操作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感性认知。作为幼儿教师,应经常组织评选“好孩子”、“好宝宝”的教学活动,通过文明班级和优秀宝宝的评选活动,增强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他们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利用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创建相应的成长环境,有利于幼儿在活动中明白浅显的道理,从而形成讲文明、懂礼貌、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

二、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幼儿教育中,可以打破班级与年龄的界限,以混合活动的形式,使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相互交流、共同游戏,促使他们在活动中懂得如何与不同年龄段的小朋友交往和交流。在活动中,幼儿可以通过对其他幼儿的观察与模仿,丰富自己的语言,拓展自身的行为。更主要的是幼儿在混合活动中,能体验到不同角色的变换,体会到不同角色的差异。

三、保护和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快速时期,通常会对外界新奇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因此,他们常常会将“为什么”、“是什么”等问题挂在嘴边。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首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所谓“产生疑问是创造的开始”,作为教师,应认真对待幼儿提出的问题,并积极、热情地进行回应,用心引导幼儿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切忌置之不理,否则不但会打击他们思考的积极性,也会阻碍幼儿思维的发展。

然后,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创造的兴趣。比如在园外开发一块绿地,在里面种上各种花草或蔬菜,让幼儿一起帮忙锄草、浇水、翻土,他们在对植物的种植和护理中,不但学会了区分多种蔬菜,见证了植物的生长过程,而且开阔了眼界,培养了他们对植物的关爱情感。当果实成熟时,还能使幼儿在亲手收获中感受到成就感,使他们明白劳动的意义。最后,教师要鼓励幼儿积极探索、大胆想象。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但想象却是无限的,它不仅能概括和创造出一切,同时也是知识得以进化的源泉。”因此,我们要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幼儿学会观察、猜想、分析、实验,促使他们在大胆想象中找出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总之,自然界中存在太多的知识和智慧,只有引导幼儿学会主动探索,拓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才能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上越走越宽。

四、加强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只是简单地增设教学环节,更不是用心理教育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将教学活动中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针对幼儿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需求,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切忌疏忽儿童的心理反应,忽视教材中的心理因素,因此,我们要在幼儿的游戏活动或教学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游戏本身就具有训练幼儿各种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功能,如果再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当中,那么将如虎添翼。当然,并不是所有游戏都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

五、幼儿犯错后应注意批评的方式

篇4

[关键词]:幼儿 美术教育 误区 策略

美术教育在幼儿的学习成长阶段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幼儿在认识新事物时,可借助绘画的形式表达出他们对各种事物的认识。作为教师如果在这个时期不能结合幼儿的心理和性格特点,一味地强调绘画技巧和标准化要求,那么势必会影响幼儿的个性和创造性。目前,国内很多幼儿园在开展的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时,存在一些“观念”和“方法”上的误区。

一、当前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存在的误区

(一)上课越听话的越好

目前,国内很多幼儿园还采用机械模仿的美术授课方式,教师更多的强调课堂纪律,小朋友们在看老师作画时都备齐了小手坐在座位上,不能大声说话,更不能互相交流,机械地、按部就班地模仿教师的画画步骤。殊不知长期下去,很容易磨灭小朋友们创造力和想象力。另外,教师没有针对幼儿成长的特殊时期,设计出一些符合幼儿发展题材的绘画内容,让他们展开理想的翅膀翱翔在自由的天空。

(二)模仿的越像越好

曾经有位家长畅所欲言地赞扬他不足5岁的儿子,原来是儿子每次模仿老师的范画都评为“优”,他赞叹儿子的天赋和聪慧,在旁人眼里也煞是羡慕。但是,现如今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个问题,孩子的聪慧和天赋如果长期的按照我们目前美术教育的体制发展来看,那很容易让孩子失去自我。还有,教师很容易忽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们画完画很容易产生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如果再配上教师的表扬那就算得上锦上添花,这种看似非常好的情景,其实抹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一味地模仿教师,意味着以后也不会有太多的创新。

(三)画得越真越好

幼儿对于自我情感的表现是非常强烈的,他们希望以自己的形式将自己所看到的世界表现出来,可能出发点及落脚点都与成年人的角度不一致。因此,这些学生有可能会受到教师的批评,从而打击了自信,使学生渐渐失去了这种童真及自我表现欲,导致绘画心态变得平凡。

二、当前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目前,很多教师在讲授美术前并没有深入的研究儿童教育法,没有摸清儿童在学习美术时的心理想法,导致教学方式较为机械。尽管很多教师都是幼儿师范毕业的,但缺乏经验,往往喜欢按成年人的思维来进行教学,这是导致很多教学方法失当的主要原因。

很多幼儿教师具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思想,喜欢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喜欢用自己的眼光和喜好去判断孩子们的作品,不利于孩子们以后的身心健康发展。殊不知,幼儿也具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然而教师却抹杀了学生的这种表现欲望,过分的限制了学生的思想,认为绘画就应该完全再现现实生活,也有一些教师认为幼儿是打基础的阶段,因此学习绘画时应注重基础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导致很多学生的自我创造力被抹杀。

三、当前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灵活管理课堂秩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灵活地管理课堂秩序,将管理的注意力由学生是否老实、学生是否听话转移到学生是否能够主动表达绘画,学生如何更好地对绘画产生兴趣,学生如何更真实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等方面。为此,教师在进行绘画教学过程中,应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比如游戏教学法、唱歌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灵活管理课堂秩序,让学生感受到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引导学生绘制出更加自然的绘画作品。

(二)注重启发思考

幼儿属于一个特殊时期,他们对事物的认知与思考方式和我们不同,如果在授课过程中把我们的思维方式强加在孩子们的脑袋中,那么势必会影响孩子们对美术学习的认识。如在某幼儿园,一教师采取这样的授课方式,教师先让学生带着3个小问题看小蚂蚁过河的视频,第一个问题蚂蚁采取什么方式过河的?第二个问题是蚂蚁在过程中如何度过难关?第三个问题是蚂蚁过河之后做了什么事情?这时候,小朋友在看视频的时候特别聚精会神,看完视频有小朋友就积极回答问题:“小蚂蚁找了片小树叶过河的,在河水中它们团结一致渡过难关,最后上岸后它们用小树叶搭了个小房子。”回答的很精彩,这时候,教师就要求孩子们展开想象力去创作“小蚂蚁过河”的情境,这种注重启发思考的授课方式,就很容易调动孩子们的创作欲。

(三)自由表现绘画内容

学生有极强的自我意识,为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绘画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更加自由的表现绘画内容,比如上述例子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看完小蚂蚁过河的动画片后,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是小蚂蚁,你会如何过河,请将答案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面对这样一个开放的题目,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绘画,让他们徜徉在绘画的天空中,自由自在的描述自己心中的故事,只要能实现过河这一目的,任何一种方法都是值得教师表扬的。

总之,目前幼儿美术教育还存在很多观念和方法上的误区,为此,幼儿美术教育要充分地释放出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出幼儿对美术的喜爱。所以,教师针对幼儿的美术教学既要贴近美术认知规律,又要抓住幼儿心理特点,设计出促进幼儿健康成才的美术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篇5

一、从儿童发展生态系统的角度理解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功能

无论是将资源理解为教师的教学资源还是儿童的学习资源。都只从改善教学效果,增进儿童学习能力的角度来理解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功能,资源的直接作用对象是儿童。而事实上,儿童的发展离不开其生活的整个生态环境,受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儿童发展生态系统的角度来思考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功能,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把握数字化教育资源对儿童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儿童发展的生态系统中,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与儿童、家长及教师之间均存在双向的交互作用。也就是说,资源不仅直接作用于儿童的发展,还能够促进生态系统中各主体的发展,包括教师与家长,而这种作用又将积极地影响儿童的发展(如图)。其中,幼儿园教师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主体,是提升幼儿教育质量的关键。因此,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应用应当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帮助,以支持教师进一步深入了解儿童、有效设计活动、加强对课程的反思以及增进家园联系,这最终将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以及整个幼儿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背景下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内涵的理解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它基于我国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通过科学、明确、具体可操作的指标,反映了国家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合理期望。《指南》的颁布为我们深入理解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更多样化地理解幼儿因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类型

随着《指南》的颁布,将《指南》中提出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目标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高质量教育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幼儿园教师新的工作重点。它要求教师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能够正确理解儿童各年龄段的发展目标。有效观察、记录与评价儿童的学习,并结合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状况开展家园互动。(2)能够结合《纲要》中的教育理念与《指南》中各年龄段儿童具体的发展目标设计、实施课程。(3)能够结合儿童评价结果与课程内容反思结果,努力改善教育教学实践,提升师幼互动质量。教师以上几方面的专业发展都需要相应的教育资源,包括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支持。因此,对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理解不仅应包括传统的教与学资源,还应包括:(1)与《指南》配套的反映幼儿学习与发展特点的资源,让幼儿的学习行为“看得见”。(2)在《纲要》和《指南》指导下,体现过程与内容有效结合的资源,包括高质量师幼互动的参考性资源。(3)便于教师交流和反思的反映现场教学过程的可视化资源。(4)用于分析幼儿发展水平以及教育效能,有助于评价和反思课程有效性的资源。(5)支持幼儿园文化积淀,反映园本特色的课程资源等。这些有关课程构建、教与学、师幼互动、家园互动、儿童发展评价等与幼儿园教育实际密切关联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是幼儿园落实《指南》,促进幼儿园质量提升的有效资源。

(二)幼儿园应作为主体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

一般人们认为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很难在幼儿园层面进行,这主要是因为大家把数字化教育资源狭隘地等同于那些用于教与学的视听动画等。事实上不尽然,尤其是《指南》颁布后,幼儿园教师能否科学有效地观察与评价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成为能否有效落实《指南》的关键。为提升教师有效观察与评价儿童的能力,把评价与课程有效结合起来,幼儿园可以作为主体建设一系列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数字化教育资源。

比如,教师应依据《指南》指出的各年龄段儿童的发展目标来观察与评价儿童的发展,并根据评价结果反思课程的设置。幼儿园可以借助园本教研,通过让教师撰写并交流儿童的学习故事来分享观察心得,在提高教师观察与评价儿童能力的同时,积累与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有关幼儿学习故事的资源。幼儿的学习故事通常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发生了什么”,可借助文字、图片或视频对儿童的自发游戏、学习活动情景进行真实描述。第二部分是“学习了什么”,即对儿童的学习行为(包括儿童对各领域内容的学习水平及其学习品质)进行解读、评价和回应。第三部分是“接下来的教育策略”。这是对教师接下来该如何进行指导的计划与思考。通过不断的积累、筛选、完善与整理,学习故事的第一部分内容就可以成为生动、直观呈现儿童在五大领域中是如何学习与发展的资源,第二部分内容则可以成为体现教师如何看待儿童的学习行为、如何适宜地评价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资源,第三部分内容则能成为体现教师如何结合儿童的表现反思当前教育行为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思考与调整的资源。这些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积淀与进一步的合理运用既可以成为园本教研的主题或培养新教师的途径,又可以成为幼儿园文化积淀中很有意义的一个音盼。

由此可见,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形式非常丰富,幼儿园完全可以自行建设,而且这样的资源建设对于幼儿园的意义与价值更大。通过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幼儿园可以巩固园本教研的效果,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最终提高园所整体教育质量。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缺少提炼、整理与结构化的过程,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可能会迷失在资源的海洋里。将资源的积累变成了资料的堆积,这是幼儿园在教育资源建设中应该避免的误区。那么。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

三、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原则

(一)系统性

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系统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管理的角度将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看作一个系统工程,这首先需要园长具有相应的领导力,要在宏观把握幼儿园文化建设和教育质量建设的基础上明确资源建设发展的方向,有所为有所不为:二是应该以系统的思维方式开展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对资源的类型、资源建设的途径、资源的收集时间、资源的编辑与整理等一系列工作形成明确的规则和程序,并确定相应的保障机制与激励机制。

(二)有意性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有意性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建设资源。一方面,每一次资源收集之后就应该根据系统设计的框架给予一定的编码,即给资源贴上相应的标签,明确资源所反映的内容和作用;另一方面,还应该依据形象性、有效性和便捷性原则对每一个资源进行及时的剪辑与整理。比如,传统的教育案例通常只以文字的形式呈现,教师只能大概了解活动的计划与思路。教学过程录像则可能因为时间过长、无用信息过多等原因,教师不愿意从头到尾细看,而且由于容量较大,在储存和传输方面也存在较多不便。通过文字、图片与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完整教学过程的可视化教案,既能使教师快速、清晰地了解整个教学过程的脉络,又能使教师对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关键性的师幼互动过程加以聚焦,还可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活动中幼儿的表现以及完成的作品,这样的可视化教案资源建设既反映了资源建设的有意性,又体现了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特色性

幼儿园的办园特色是指幼儿园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某些方面不仅优于其他方面,也优于其他幼儿园的独特品质。个性与特色是一所幼儿园的竞争力之所在,它赋予幼儿园发展以强劲的生命力。幼儿园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应该积累传承本园最具特色的教育资源,这也是积淀园所文化的有效方式。事实上,幼儿园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不可能面面俱到,特色教育资源的建设可以成为幼儿园办园特色建设的一部分,长期的资源建设将会成为一所幼儿园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教育特征。这样的特色创建能够拓展和丰富幼儿园教育的内涵,有效扩大幼儿园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四)持久性

篇6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教育;美术欣赏;认识;思考

幼儿阶段是一个人各学科知识的启蒙阶段,对未来的成长与成才有着直接影响。美术欣赏教育对开阔幼儿视野、发展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更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艺术素养。因此,针对幼儿阶段开展美术欣赏教育,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认识与思考。

一、对幼儿美术欣赏教育的认识

何谓美术欣赏教育?在笔者看来,幼儿美术欣赏教育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作为欣赏主体,以美术作品等为欣赏对象的审美体验活动。幼儿美术欣赏教育致力于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及审美情趣、审美能力、良好艺术素养的形成。从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看,他们对美术欣赏表现出直觉性、情感性及通感性的特征。因此,在开展幼儿美术欣赏教育实践中,就需要教师正确认识这些特点,遵循客观规律。

二、对提高幼儿美术欣赏教育效果的思考

在幼儿群体中开展美术欣赏教育,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也符合素质教育的方向。因此,如何提高幼儿美术欣赏教育的效果,是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提高幼儿美术欣赏教育的效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对于幼儿阶段的学生而言,其情感体验往往受教学环境的影响。比如:教师严厉的言语表达会使学生产生害怕的心理,从而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而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会使幼儿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敢于求新求异,为他们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美术欣赏教育过程中,不要将一些看法与结论强加于幼儿,应更多地肯定幼儿获取的情感体验和感受。

2.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情感体验

丰富幼儿美术欣赏教育的内容有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在内容的选择方面,可以是形式感强的美术作品,也可以是大量幼儿熟悉的生活环境中的自然物,如各种广告牌、服饰、剪纸馆、各种建筑物、生态园的花草树木及家乡的重点景区等,从而增强幼儿的情感体验。比如:选择幼儿所熟悉的素材,会有利于加深他们对欣赏教育的理解,也可以通过专门的活动课来开展美术欣赏教育活动。

此外,各种流派的作品能使幼儿从美术的各种表现方式中感受到各种形态美。比如:在对“树”的作品进行欣赏时,笔者选择了几幅风格不同的画,一幅是印象派画家莫奈的绘画,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他所画的树颜色多样又带有朦胧感,造型神似而非形似,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另一幅是我国艺术家吴冠中的作品,这幅作品运用了中国传统的绘画材料,笔法纯熟顺畅,形象传达了画家心中的各态树型。这两幅绘画作品尽管表现手法不同,但是都表现出了各自的特点,这种不拘泥于真实的艺术绘画风格往往很容易让幼儿接受并理解。

3.教育形式的多元化,提高教学效果

由于美术欣赏教育本身具有开放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以科学的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对幼儿开展美术欣赏教育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开放式提问、结合生活经验联想、体验式欣赏、比较式欣赏、结合节日以画展形式进行等多种形式。只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合理的形式,才有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以开放式的提问为例,对话法是幼儿美术欣赏教学的基本方法。由于幼儿欣赏经验的缺乏,需要教师做好幼儿与作品之间的中介,引导幼儿与作品进行对话。在引导幼儿观察欣赏对象时,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这像什么”等,能促使幼儿产生想象的需要和动机,并激发幼儿去搜索大脑中的表象,选择已有的形象组成新的形象。如:在欣赏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时,教师问:“你看到了什么?”幼儿把抽象的图形想象成了“一个保龄球”“只有一只眼睛,一只脚,像个妖怪。”由此,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作品的欣赏和丰富想象的内容。具体的欣赏方法方面,可以采取比较式欣赏、结合生活经验联想欣赏、体验式欣赏等方法。

4.教师个人美术素养的提高

幼儿美术欣赏教育过程始终是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的,因此,教师个人美术素养决定着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应增强终生学习的意识,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美术素养,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积极探索提高幼儿美术教育的途径。教师在开展美术欣赏教育之前,必须有意识地主动学习这门课程。教师通过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记住一些艺术史上重要的美术作品,更要培养我们以一种审美的心态、发现的眼光去看待历史、文化、生活以及身边的环境,从而提高审美和文化素养。

总之,作为幼儿阶段普遍开设的重要学科,美术教育既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要求。在开展美术欣赏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通过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丰富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积极提高教师的个人业务能力与素养,从而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晶晶.试谈美术教育活动中的三个环节[J].早期教育,2008,(13).

篇7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区域活动;认识;调查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7/08-0035-04

【作者简介】张重宁(1975-),女,广西北海人,北海市第一幼儿园园长,幼儿园高级教师;莫秋(1984-),女,广西北海人,北海市第一幼儿园教师,硕士。

一、 问题的提出

区域活动(area activities),也叫“活动区活动”。区域活动是一个整体概念,既强调幼儿的自主性、兴趣性,又提出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区域活动不仅仅是幼儿感兴趣的,同时也蕴涵着学习的潜能。区域活动更关注不同年龄幼儿的兴趣点,了解幼儿真正喜欢玩什么,并进一步明确区域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尽管区域活动已经引入我国近三十年,但是教师对区域活动认识究竟是怎样的?教师是否知道如何正确地组织区域活动?在此,笔者针对这些问题对个案幼儿园进行了调查,以期发现幼儿园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认识和理解的现状及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幼儿园教师区域活动的开展提供实证依据。

二、 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

1. 调查对象

在广西某市随机选取省级示范幼儿园中的一所幼儿园作为个案幼儿园。针对个案幼儿园的15个班级(小班5个班级、中班3个班级、大班3个班级、学前班2个班级、托班3个班级,共16个班级,选择了15个班级),每个班级2名教学教师。

2. 问卷开发

调查问卷的设计参考了李会敏的硕士毕业论文《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研究》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前教育研究室编写的《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手册》,在此基础上修改,最终形成幼儿园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认识的调查问卷。

3. 问卷发放

共发放问卷30份,回收30份,回收率100%。

(二)访谈法

1. 访谈对象

个案幼儿园的各年级的部分教师,共10名。

2. 访谈内容

本研究采用的是非正式访谈,主要围绕教师对区域活动的概念理解,例如对区域活动是教学还是游戏的认识;教师对区域活动的价值和性质的认识;教师如何在班上开展区域活动以及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等几大问题展开。

(三)数据处理

将问卷调查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编码,用SPSS10.0分析处理,访谈结果作为调查的补充。

三、 结果和分析

(一) 教师的基本情况

被调查的教师中,93.3%的教师毕业于幼儿师范类院校,全部是大专以上学历,其中,近一半的人通过后期学习取得了函授本科学历。他们大部分都是年龄在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教师的工作年限如表1(见下页)所示:

如表1所示,被调查的教师中,63.3%的都是工作10年以下的教师,工作年限在10年~15年和20年以上的均为16.7%。

(二)教师的工作年限与开展区域活动的关系表2显示,有50%的教师选择了每天的区域活动时间为30分钟以内,30分钟~50分钟的有43.3%,超过50分钟的仅为6.7%。

表3显示,教师的工作年限和教师允许幼儿进入区域活动的时间呈极其显著相关。表4表明年轻教师和老教师在设置区域活动时间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X2=9.800,P=0.007

(三) 教师眼中的“区域活动”

1. 区域活动的定义

教师对区域活动定义的理解,是教师对其认识的直观表现。在访谈中,笔者发现,虽然早在上世纪90年代幼儿园就开始有区角活动,继而演化为后来的区域活动,但是教师对区域活动的定义仍然不清晰。教师A认为区域活动就是给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学习。教师B则认为区域活动其实就是为了弥补集体教学中的不足而开设的个别化学习,让幼儿根据自身的特点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学习。教师C则认为,区域活动无非就是在教室的角落里开展的游戏活动而已。在问卷调查中,有56.7%的教师认为区域活动应该是主要的教育活动,有40%的教师认为区域活动是次要的教育活动,甚至有3.3%的教师认为区域活动并非教育活动。

表5显示,教师对区域活动的定义与材料投放之间呈现极其显著相关。表6表明对区域活动的不同定义与材料投放之间存在极其显著差异(X2=13.400,P=0.001

2. 区域活动的性质

调查显示(见表7),有73.3%的教师认为区域活动具备游戏性与学习性兼顾的特点。当被问及区域活动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活动时,有83.3%的教师认为它是幼儿自选游戏,并且这部分教师中,有80.0%的人认为它是集体教学的延续,此外,这部分人中,有92.0%的人认为区域活动是主题活动的补充。另外,有40.0%的教师认为区域活动可以是分组教学的替代。

3. 区域活动的价值

有学者对活动区教育进行实验研究,采用延长活动区教育时间、空间、内容的方式进行的研究表明,幼儿园活动区教育对于儿童的认知、语言、社会性、艺术能力各方面都存在积极的影响作用。[1] 因此,区域活动对儿童的发展的价值很显而易见。调查发现,教师在区域活动的价值认识上并不统一,它在一日活动中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但是访谈中,笔者发现,对于区域活动能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帮助幼儿积累和再现关键经验,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力等作用,教师还是能讲出其中的几样的。可教师对区域活动的价值认识仍然不够全面,他们将其功能单一地归为某一两个方面,对于区域活动的更深层次的功能和价值并没有发现。其中,30.0%的教师认为区域活动能够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有26.7%的教师认为它可以积累和再现关键经验。至于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只有少部分教师提及。

(四) 教师如何投放区域活动的材料

对于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问题,似乎一直以来都存在着矛盾。第一个是教师的工作量的问题。调查显示,50.0%的教师每2周~3周就要更换一次材料,13.3%的教师表示他们每1周~2周就要更换材料,30.0%的教师认为他们3周以上才开始更换材料。这些工作量被教师认为占用了他们大量的休息时间。集体教学活动的备课已经让她们“费尽周折”,区域活动的设置更是让教师们觉得增加了不少的劳动量,因此,在材料的准备上,教师发动家长和幼儿共同来准备。调查发现, 90.0%的教师表示区域活动的材料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除了托班的区域活动可以使用和生活十分相似的材料以外,其他年级的材料准备的大多都是半结构式的材料,让幼儿发挥更多的主动性。有96.7%的教师都认为材料的投放应该考虑材料的难度,关注幼儿的实际水平。但是这些教师中,对区域活动的定义不同,对材料投放的关注度和层次性也存在着显著差异。详见表5(见前页)。

(五) 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和任务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权威,是儿童模仿的样本。教学活动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教师设计的教学形式也多半是任务导向,生搬硬套式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统教育中的角色。在调查中发现,有90.0%的教师认为区域活动中教师扮演的是“指导者”的角色,他们为幼儿提供材料,创设环境。很少有教师关注到区域活动中教师应该作为一个“帮助者”帮助幼儿相互之间的交流,监督幼儿计划的完成。

(六) 教师如何指导区域活动

调查发现,在区域活动中,90.0%的教师认为自己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了布置环境和准备活动材料上,只有10.0%的教师认为自己观察和了解了幼儿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去指导幼儿进行区域活动。但是有90.0%的教师对幼儿的指导属于随机的指导,只有10.0%的教师进行的是有针对性指导。有76.7%的教师的指导重点是在活动中进行的,有20.0%的教师认为指导重点应该放在活动后的评价上,有3.3%的教师认为指导重点要在活动前的准备。

四、 对策和建议

组织和实施幼儿园区域活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应该通过教研活动组织教师改变观念、进行专题讨论,关注不同年龄孩子的兴趣点,了解孩子们真正喜欢玩什么,并进一步明确区域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其次,要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适当吸取目前国内外一些经验和做法,取长补短。

(一) 明确区域活动的性质

在区域活动引入我国近三十年的今天,我们应该更多地去思考区域活动的本质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区域活动材料的个别化教育价值,思考区域活动中环境的教育价值,思考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新型角色,使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导师”引导下的,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进行的,“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的幼儿园教育活动形式[2]。端正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认识,多组织专业学习、经验交流,让教师结合实践意识到并做到在活动中允许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让教师更明确区域活动的性质。

(二) 加深对区域活动价值的认识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领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以及《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精神实质,提高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对幼儿身心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并以《纲要》和《指南》的精神指导区域活动的组织和实施,真正理解区域游戏与幼儿自主发展的辨证关系。区域活动结合了传统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现在它已经成为幼儿园课程不可代替的一部分。区域活动弥补了集体教学中忽视幼儿个性、自我的弊端,给幼儿提供了主动发展的机会与可能。它还可以创设和主题相关的区域内容,作为独特的学习方式,它综合了教学与游戏的特点,具备强大的教育功能。区域活动优化了幼儿园课程,弥补了集体教学活动的不足。区域活动通过材料的提供,让幼儿自主学习,减少了教师的直接灌输,从而让幼儿自主学习,实现个别化学习。在区域的数量、规模上可以针对本幼儿园和自己班的特点进行设计,活动的内容、形式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来进行选择,最终达到真正实现游戏这一幼儿基本活动的目标,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区域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三) 进一步加强区域活动中教师角色的认识

“受传统教师角色的影响,有些教师始终重视演示教具的操作步骤和方法,然后要求幼儿按教师示范的方式去做。”[3]这种方法弊端在于限制了幼儿的自主性,教师“包办”了幼儿的思考,并且“指示”幼儿按照教师的“样本”来复制。

区域活动思想倡导教师从传统教师的角色里跳出来,变成幼儿的“导师”――变成支持者、帮助者的角色,这是教育史上教师角色的重大变革。准确地说就是从“准备教案”转向“准备幼儿的活动材料”;从“备课”到“备材料”,从“知识传授者”到“发展支持者”。这就好比一个舞台,教师是这台戏剧的导演,而儿童则是演员,导演不能代替演员去演出,而是应该帮助演员们理解剧本,从而让演员自己去发挥。

(四) 提升教师组织和实施区域活动的能力

通过研讨、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让教师清楚区域活动的实质与功能,知晓不同活动区有不同功能、不同的规则要求,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域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此外,幼儿园要善于利用现有的办园条件,挖掘教师的潜力,积极开拓和创设区域活动角,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开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游戏来满足幼儿游戏活动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线亚威.幼儿园活动区教育实验研究[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9,(01):65-68.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0.

[3] 霍力岩,齐晓恬.区域活动的本质特征[J].幼儿教育(教师版),2009,(Z1).

[4] 李会敏、季燕.幼儿园区域活动组织实施的现状调查[J].山东教育(幼教刊),2006,(Z6):9-11.

[5] 王燕飞.生态式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和指导策略的实践探索[J].山东教育,2010,(09):6-8.

[6] 叶蔚青.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J].山东教育(幼教刊),2005,(09):27-28.

[7] 郝萍瑞.人类发展生态学视野下幼儿园区域活动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8,(07).

[8] 高芬.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的优化策略[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45-46.

篇8

【摘 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主动适应幼儿园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以新时期幼儿教师角色的定位为切入点分析教师应具备的能力。文章在此基础上探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 教师角色;人才培养;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5-0083-01

一、幼儿教师在儿童成长中的角色

1.幼儿教师是幼儿活动环境的创设者。蒙台梭利指出新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发现儿童和解放儿童。其首要问题就是儿童生活环境的提供,必须为儿童能力自由发展的活动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教师的职责就是给儿童提供 “有准备的环境”:一种是物质环境。创造有规律、有秩序的生活环境,提供有吸引力的、生动的、实用的设备和教具;一种是精神环境。即对待儿童的态度,教师本人也是儿童环境的一部分,教师要能理解儿童,适应儿童的需要,为儿童创造一个有安全感的能独立活动、自然表现的空间。不要把自己当成权威,不要只注意到儿童的坏脾气和如何纠正儿童错误的行为。

2.幼儿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埃里克森提出3~6岁的儿童处于主动对内疚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生理上更加独立,语言更加丰富,思维越发活跃,他们渴望展示自己的力量,体验自我的能力,他们正在创造自我。但另一方面儿童对这些能力尚不能娴熟地运用,在活动中容易产生怀疑遭遇挫折,所以需要得到教师的指导、示范和鼓励,如果儿童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教师及时的鼓励,儿童就会形成主动性,对事物的探究能力更强。教师应时刻准备着在儿童需要的时候帮助他们,但前提是引导儿童向独立自主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包办伺候,更不是放纵儿童为所欲为。

3.幼儿教师是幼儿心理活动的研究者。每个儿童都拥有丰富的心理活动,儿童每一点微妙的心理变化都值得教师关注。因为儿童每次不寻常的反应都有一个待解决的问题,每次发脾气都是某种根深蒂固冲突的外部表现。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了解这些行为背后所隐藏的事实。作为幼儿教师,对儿童内在秘密的探究,是其教育教学水平能否提高的关键因素。如果幼儿教师不去研究每一个儿童,就无法深入其内心世界,就无法了解其独特的个性,那么“因材施教”这种个性化的教育理念便会成为一句空话。具备探索研究能力已成为现在幼儿教师能力素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1.认识自己。做一个谦逊、沉静、有爱的教师。教师在职前要做的重要事情就是认识自己,系统地剖析自己,以便发现身上某些阻碍其理解儿童的缺点,比较典型的表现如专制和容易发怒的脾气,这两种元素叠加在一起使儿童的需要被成人指引或压制。作为准教师,必须检查自己摒弃专制,变得谦逊和有爱,这也是教师必须经过训练获得的美德。另外,幼儿教师还得是一个沉静的人,这里所说的沉静是指谦逊的品质和理智的头脑,是理解儿童所不可缺少的。

做一个有专业技能的教师。《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明确提出,幼儿教师需要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职前应该多方面培养自身的专业技能:艺术技能,如声乐、钢琴、舞蹈和绘画;体育技能,如编排儿童体操、儿童体育游戏和运动;教学技能,如熟练掌握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组织设计技能,如活动设计、环境设计等。其中,最为核心和个性的能力体现在教师的观察、沟通、对教育环境创设及教育活动组织、实施和评价上。

2.认识儿童。要做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首先要认识儿童,认识儿童才能帮助儿童。认识儿童要做到两点:第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应具备自然、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以能够影响儿童健康的审美,满足儿童天真、好问、求真的特性。重点是要掌握教育科学知识,精通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了解儿童心理发展与需要;第二要有较强的观察能力,观察是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作为一位出色的观察者,才会耐心而不是粗暴地干涉儿童的各种自由活动。当然观察能力不是自然生成的,它需要在教师培训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加以训练,包括观察技术的提升、科学观察态度的养成和强烈观察欲望的激发等。

3.学会共处。“学会共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之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指基于双方对人格、地位及主体权利的尊重,在合作意向上的交往关系。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与儿童往往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教师是活动的掌控者,幼儿常处于服从、依赖的被动地位。教师应该基于平等对话的基础上,以伙伴关系来指导儿童,学会倾听儿童的声音,并掌握好对儿童活动进行干预的时机,过早、过晚或全程干预都得不到好的效果,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1.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有显著差别,高职院校更加注重技能的培养,将学生定位于技能应用型人才。鉴于此,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谦逊、慈爱的美德,宽广的知识结构,具有先进的幼教理念和较强的保教能力,兼具琴棋书画的教学技能,较强的观察能力,善于交往,勤于思考的学前教育一线教师。

2.科学设置课程。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一般院校都会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规定的幼儿园健康、科学、社会、语言、艺术五大领域来开设课程。一般分为四类课程:公共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和实践性课程。课程设置上更为重要的是课时比例的安排。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要增强应用实践性课程的设置。

3.教学模式理念的革新。幼儿教师是幼儿活动环境的创设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心理活动的研究者,这种角色期望要求教师懂得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及影响因素,能创设有利于幼儿发展的环境,具备与幼儿互动的知识与能力。所以在教学模式、理念上都要进行一系列革新。

(1)专业理论课技能化。在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基点,贯穿儿童中心的理念。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项目化为观察儿童、回应儿童、解读儿童能力的获得。理论知识学习目的是为了发现儿童,熟知儿童的特点和需要。所以观察就显得尤为重要,使学生学会记录,并进行解读,以此来制定符合儿童需要的教学活动。

(2)专业技能课教育化。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课主要是艺术技能,对艺术技能的学习不能是单纯的技能训练,技能是工具而不是目的,这些技能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贴近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适应儿童发展的需要,帮助教师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所以,技能课的学习要将学前教育学、心理学等认识儿童的理论知识融入其中,让儿童中心的理念贯穿始终,让技能课不再是冷冰冰的技艺训练,而是充满更多教育的元素。

参考文献:

[1](意)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单中惠,译.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

[2](意)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任代文,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篇9

关键词:幼儿;人文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

当前幼儿教育的目标突出行为养成,“学会做人”、“学会关心”等人文教育成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尽管我国教育界越来越重视人文教育,但是当前特别在幼儿教育层面做的工作还存在不足。

一、人文教育和幼儿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学对教育划分的产物,人文教育是通过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把人类文化积淀的经验、智慧、情感阅历等精粹等传授给青少年儿童,通过克服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追寻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有文化、有品德、有责任感的对社会有用之人,实质就是人性教育,是教人“做人”的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规定的幼儿各领域的教育目标,都注重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建立,都强调要培养幼儿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因此,“幼儿人文教育”是指通过人文氛围的培育,为幼儿实现自身价值和提升精神境界进行的人性化教育。

二、当前我国幼儿人文教育的缺失

1.幼儿传统教育价值观的缺失

我国教育缺乏对幼儿精神世界的有效理解与关照,忽视幼儿人文精神的表达和体验。表现为在教育培养目标上“知识中心主义”,重智力开发轻情商培树,重理性世界构建轻人文精神启蒙。教育目标狭隘片面,压抑着幼儿天性成长,消耗儿童的兴趣与愿望;教育内容枯燥重书本知识填压轻社会交往训练,重技能训练轻生活情趣熏陶;教学模式机械,重集体规范轻个体自主,重机械识记轻直接尝试或发现,忽视幼儿的创造性培养;教育实践上重灌输轻启发、重权威式指导轻对话式平等,教育者对幼儿的学习生活严密安排控制;教育评价上“成绩中心主义”,以成绩作为衡量幼儿发展最重要指标,幼儿身心发展所表现的多元化与差异性被排斥。这些都反映出我国幼儿传统教育价值观的人文教育缺失。

2.幼儿教师人文素质的缺失

部分幼儿教师重视自身学历知识的培养,轻视社交活动能力和教学技能的培养;重视课堂教学,轻视对幼儿生活习惯和待人接物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有的教师自身缺少人文素质底蕴,对幼儿教师的能力结构理解片面,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知识积累,就很难谈上对幼儿的人文素质教育。

3.部分幼儿家长人文素质的缺失

幼儿人文教育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合作,而许多幼儿家长强调幼儿园对幼儿教育的影响,忽视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有的家长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朋友和邻里之间的事物漠不关心,导致幼儿从小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还有的家长整天吃喝玩乐花天酒地,幼儿在家中整天不闻读书声,只闻炒股声与麻将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均不关心。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样的父母如何能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人文素质呢。

4.社会环境对幼儿人文关怀的缺失

从社会评价导向上以孩子能够考上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为荣,这就迫使在学校教育层面上重视书本理论知识而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也影响了幼儿教育,很多家长让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甚至奥数和珠心算。尽管有些家长会让幼儿参加音乐、美术、棋类等特长班学习,但是其主观目的是为了孩子能成名成家或者今后升学时能够获得加分,没有从幼儿的兴趣方面考虑孩子本身的需求。

在社会生活方式上,我国幼儿感受到的是麦当劳、奥特曼的冲击,他们习惯于过圣诞节,津津乐道的是网络游戏带来的,这种以电视文化为标志的西方生活方式既有方便、快捷和信息量大的优点,也把大量的幼儿吸引到电视和网络前,消耗了幼儿大量的游戏时间,容易把幼儿变成不爱思考和想象的静坐的动物。

三、加强幼儿人文教育的对策

1.加强幼儿人文教育的研究和实施

在幼儿人文教育目标的确立上,要了解社会对幼儿人文教育的总体要求,了解幼教老师的人文素质水平,通过专家准确评估幼儿可能达到人文教育水平,制定人文教育课程目标时做到及时有效,最终找到适合幼儿每一个年龄阶段的教育目标。在幼儿人文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加强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对人文课程的关注和支持,特别是在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形成幼儿人文教育的合力。

2.加强人文环境的创设

从幼儿园环境上,要通过创设安全、舒适、卫生、美观的物质环境,在教室、走廊、活动室通过悬挂图片、标语等,体现管理的人文性,例如悬挂每个小朋友做好事的照片、设立手工台和小植物角让小朋友增强爱护自然的意识等。在教育中注意考虑课堂教学的人文性和师生人文精神的建构,多引导幼儿合作和沟通,尊重多元智能和个性发挥,激励幼儿主动探索;强调对幼儿人格和尊严的尊重,消除违背教育原则和幼儿心理健康的现象。

加强幼儿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培养。通过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强化幼儿教师对幼儿园人文教育意义的理解,使其成为拥有幼儿人文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人翁意识,掌握幼儿人文教育的新知识、新理论,尊重幼儿发展特点的人文教育者。

3.在活动实践中提高幼儿的人文素质

教育者要多组织活动和实践为幼儿交往创造条件,在活动中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而不是从属地位。比如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让他们观察花草树木、倾听虫鸣鸟叫,启发他们的思考和想象;鼓励孩子从事各种艺术实践活动,比如让孩子通过绘画来描绘生活中的美好形象,通过扮演角色歌颂生活中的美好形象;通过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乐于助人、勤俭节约、礼貌互助等美德。

4.加强家庭和社区中人文教育资源的参与

幼儿人文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工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积极参与、协作一致,它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是一个长期的影响过程,需要各方共同承担起人文教育责任。家长应该改变教育中的功利主义思想,注意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如工作积极、热爱劳动、尊老爱幼等,给幼儿以正面上的影响。社区中通过建立团结互助、尊老爱幼、和谐相处的邻里关系,培养轻松愉悦的文化氛围,以充满活力、丰富多彩的娱乐休闲设施及活动,时刻感染和熏陶着幼儿,影响幼儿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篇10

一、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将数学教育方式生活化

任何教育活动都需要关注活动主体的年龄特点,关注活动主体的思维方式,关注活动主体的最近发展区。幼儿年龄小,他们对数学概念、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主要依靠幼儿本身的建构。如果教师转变数学教育方式,贴近幼儿生活开展数学教育,寓教于乐,就能促使幼儿在生活中轻轻松松地学数学。

1、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观察。观察是一种直接感知数学的有效途径。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来了解一些数学知识,弄清一些数学关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既能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又与幼儿生活紧密相连。例如在认识1—10这些数字时,引导幼儿去观察、寻找生活中的数字。让幼儿说一说他们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数字。有的说在门牌上见过,有的说在教室墙上见过,有的说在电视上见过,有的说在电话机上见过,有的说在电视遥控器上见过……这样,幼儿不仅自然地认识了1—10的数字,还知道这些数字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2、借助生活中的游戏学数学。苏联教育学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游戏对于幼儿是学习,是劳动,是重要的教育形式。”的确,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游戏是他们活动的主要形式。将数学活动方式游戏化,结合游戏进行数学教育,能使幼儿摆脱枯燥抽象的数学概念,在欢快的气氛中参与、体验、感受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是一种数学活动生活化的重要形式。如在《数数》的教学中,如果直接要求幼儿数数,幼儿数一两次后就会失去兴趣,如果改用幼儿生活中常玩的游戏“猜一猜”,让幼儿互相猜一猜对方手里有几颗花生仁,猜错了就数一数,效果就大不一样,兴趣也特别高。

3、借助生活中的故事学数学。在幼儿生活中,经常听各种各样的故事,家里父母讲故事,学校老师讲故事,小朋友之间有时也会讲故事,故事成了小朋友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教师运用故事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同样是激发幼儿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在认识“0”这个数字时,幼儿对“0”的理解比较模糊,这时老师借助幼儿生活中讲过的“骄傲的0”的故事,把“0”这个抽象的数字变成一个活生生的事物,幼儿在讲、听故事的过程中,对“0”就有了新的认识。

4、借助生活中的操作经验学数学。幼儿从小就喜欢动手,好动是幼儿的天性。教师借助幼儿生活中的操作经验,将数学知识生活化,使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为直观的认识,能较好地帮助幼儿学习数学。如在归类的数学活动中,教师提供圆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形状、大小不同的物体若干(每种一定的数量),引导幼儿动手操作,把物体按形状、颜色、大小进行分类。教师在一旁点拨、指导,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学会了对同一类物体的分类。

除此之外,数学活动方式生活化还有很多,比如利用生活中的儿歌、玩具等等,引导幼儿学习数学。教师应当根据数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方式,将数学活动生活化。

二、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将数学教育内容生活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因此,将数学教育内容生活化,让幼儿在与现实生活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是十分必要的。

1、联系生活实际,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生活化。幼儿数学教育内容中,有许多数学概念,比如“大小”、“相邻数”、 “时间”等等,这些概念有的比较抽象,如果仅仅采用传授的方法教幼儿,幼儿很难接受和理解。相反,如果将这些概念生活化,联系幼儿生活实际中的一些现象、知识、游戏等,帮助幼儿理解这些数学概念,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比较“大小”,联系幼儿生活中喜欢到园内小水池边玩水的习惯,教师有意识地分发大小不一的容器给小朋友们,小朋友们自然会用容器相互倒水,在倒水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小容器的水要好几杯才能装满大容器,大容器里的水倒入小容器里装不下。这时,教师引导幼儿通过演示、观察,帮助幼儿理解“大小”的概念。又比如认识“相邻的两个数”这样的概念,幼儿学会数数后,对什么是相邻的数并不十分清楚。教师联系幼儿生活,引导幼儿观察电视遥控器上的数字,把相邻的数字比作邻居,或者联系幼儿座位,让幼儿看看周围的两个邻居的小朋友等等。通过引导幼儿借助生活实际,就比较容易理解什么是“相邻”了。

篇11

幼儿期是幼儿各种感知觉发展的敏感期。是人生一个独立的成长阶段,在这人重要时期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幼儿美术教育是一种美术活动。是幼儿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能够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和各种潜能。身心各种因素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 幼儿美术教育的内容。

新《课程标准》中规定,幼儿美术教育内容有三个方面:

1、 绘画活动

要认识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了解其性质,并能灵活地使用。

2、 手工活动

是教师引导幼儿使用各种手工工具和材料、运用剪、撕、贴、折、塑等手段,制作出平面或立体的物体形象。发展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要培养幼儿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工作的计划性和条理性。

3、 欣赏活动

是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和社会环境中的美好事物,丰富幼儿美感经验。。培养幼儿审美情感、审美评价和审美创造力的一种教育活动。

三、 幼儿美术教育的特点

1、 在美术活动中帮助幼儿喜欢美术。培养对美术浓厚的兴趣。让幼儿有较丰富的感性经验。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的能力。

2、 对幼儿的评价标准是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热情。是是否有拟人化的想象力。是否有新奇的想象;能否用鲜艳的色彩进行各种搭配;是否有稚气十足的韵味;是否有丰富的画面表现。

3、 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要有愉悦和谐的氛围。让幼儿尽量性格开朗。减少绘画中的枯燥和失败感。

四、 幼儿美术课堂教学的几点尝试

1、 转变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在幼儿美术课堂活动中,要由知识体系的灌输者,变为幼儿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引导者。要成为幼儿的朋友、伙伴。与幼儿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关系。要以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活动中,要帮助幼儿了解自己,树立信心。

2、 改简单的临摹和记忆为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

在一贯的临摹和记忆的教学方式中缺乏对幼儿创造性和自我表现价值的强调。是重结果、轻过程;讲功利性目的的。易使幼儿失去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易失去孩子自己的绘画语言和个性风格。所以为保护幼儿潜在创造力和自我创造意识,教师要转变这种教学方式。用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来实现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

下面是本人在实际工作中的几点做法:

1、 幼儿美术教育可用有趣、新奇的刺激来启发和诱导幼儿去感知事物的外形结构。通过想象和形象化的思维来帮助幼儿全面发展。比如:在教幼儿画蝌蚪中,可以采用实物观察法,引起幼儿兴趣,再引导幼儿想象,它的身体象什么,尾巴象什么?这样幼儿就很容易地描绘出自己眼中的蝌蚪了。

2、 开展多种手工活动。

美术活动还要求幼儿手脑并用,通过操作来锻炼小肌肉群和手指手腕的协调配合,促进大脑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增强幼儿手动作的灵活性和准确性,组织这样的活动极易调节幼儿的积极性, 他们会兴趣盎然。比如:组织剪贴“小鸟”、泥塑“大熊猫”、折“青蛙”等,这样的活动课,还可以让幼儿合作学习。幼儿在活动中,充分享受到创作的乐趣,也可以提升创作的欲望。

3、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或组织收集一些可以操作的美术工具和材料。用以丰富幼儿的美术活动。比如:准备色彩鲜艳的纸条、形状各异的纸片,长短不同的小棒,各种气球,幼儿收集树叶、花瓣、瓶盖、纽扣、豆粒等等。要知道这就是在引导幼儿发现美。这些材料可以随时取用,让幼儿在自由环境中,发现色彩、造型的兴趣,并以此来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如孩子们用收集的花瓣贴出喜爱的“花朵”,用大小不同的圆片、半圆拼出“小兔子”,用三角形拼出在飞的“小鸟”。制作出树叶画、豆粒画……。他们会发现生活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心观察,大胆想象就会创作出美来。

4、 布置情境欣赏美。

摆放一些幼儿感兴趣的玩具,美工材料。设幼儿作品展墙,大师作品走廊。通过欣赏活动,既丰富美术活动的内容,也引导幼儿认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可逐步形成幼儿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更有助于幼儿美术素养的基奠。

五、 幼儿美术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 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

幼儿美术教育不培养幼儿美术家。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常规化地看待幼儿的作品。幼儿绘画中常被成人指责的“错误”应该被理解为幼儿合法的表现风格和必然特征。它是幼儿自我表达的一种语言,是自我表现的一种形式。要知道,他们的世界只是一个具有他们个人兴趣的世界,是主观情感大于事实和规律的。所以不管幼儿想法多幼稚,作品多简单,只要是认真在作并能取得微小的进步就应该予以肯定。杜绝不闻不问,泼冷水。但也决不迁就错误。对幼儿的创作评价要做到及时、明确。

2、 要处理好知识技能的传授训练与保护幼儿的创作热情与童心的关系。

篇12

关键词:幼儿;科学教育;新认知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里,幼儿园科学教育愈发引起更多的关注,幼儿科学启蒙也日益成为广大幼教工作者关注和探讨的热点。但如何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教给幼儿一些什么科学知识呢?一直以来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这段时间通过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及在本园开展的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讨中,笔者对幼儿科学教育有了新的认识,更加了解到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幼儿园中开展科学教育。

一、幼儿园科学教育对于幼儿发展的特殊意义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科学,幼儿生活中的世界也充满了科学,使他们感到惊讶和产生疑问的事物实在太多。例如:风、雨、雷、电,鸡蛋里能孵出小鸡等,都能使幼儿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从而对事物产生极大的兴趣。幼儿对种种现象都存有好奇心,因此他们会主动去探索原因,这样可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同时,幼儿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需要对事物进行观察、思考、分析、推理,这样可以增强他们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重视对幼儿的科学教育。

二、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

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上至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下至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以及人类在抗争、利用和保护自然的过程中表现的聪明才智,全都包容其中。总之,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无生命的物体和现象,只要幼儿感兴趣,想了解又能接受的,只要是让幼儿通过自身活动能够接受和掌握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都可以作为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在向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时,很难面面俱到,只能选取典型的、有代表意义的内容。在内容的选取上,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1.科学发展的高速性和幼儿生活现实性的结合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替加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各种科技成果接触频繁,好奇、好问的幼儿会在生活中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充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在选取教学内容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时代特点、有代表性的科技成果,如手机、电脑、人造卫星等等。加入这些内容并不时让幼儿掌握其构造和原理,主要是让幼儿看到人类运用科学征服自然的力量,激起探索、发明的愿望;也可通过玩电动、声控、磁性等玩具,从中使幼儿感知一些科学现象,引起对它们探索的兴趣。

2.科学认知的重要性与特点、技能发展的迫切性的结合

3―6岁的幼儿,初入人世,对社会、文化及自己周围的一切而言都是模模糊糊,幼儿的心理水平还不能深入地理解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因此,选择好社会教育的内容,并通过教师创造性的教育,使幼儿由一个自然人过渡到一个社会人显得尤为重要。

三、幼儿科学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帮助幼儿学习科学方法

现在教育改革正在实现由传统教育向科学教育转变。传统教育重视的是教育的结果,而科学教育强调的是让幼儿经历探索、发现知识的过程和知识的运用或迁移。只有让幼儿经历探索、发现知识的过程,学习运用知识,他们才有机会、有时间通过与物质环境的交互作用进行手和脑的操作,也就是说,才有机会学习、使用某些科学方法。幼儿应掌握哪些科学方法呢?主要有观察、纪录、分类、测量、表达、思考、解决等问题。

使幼儿获得知识和掌握科学方法,一般是在同一教育活动中应当获得到的两方面结果,但是,它们之间不一定就有必需的联系,不是说只要教师传授知识了,幼儿才有机会获得。例如:让幼儿观察“公鸡”,孩子通常先注意到的是公鸡的外形、颜色、动态。那么可以先让幼儿按照自己的观察兴趣随意描述各自观察到的情况,老师不能强制幼儿看什么、不看什么,或者是先看什么后看什么,否则会影响幼儿观察的兴趣。应该因势利导:“小朋友,我们这样讲的话会把大公鸡的什么地方漏掉呢?要是这样讲给别人听,人家也想不出我们的大公鸡到底长的什么样子。那应该怎样讲才更全面、更详细一些呢?”这就是启发幼儿做出有顺序或者是有规律的观察、描述,这样幼儿很快就会掌握有顺序有规律的观察方法了。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这些科学方法是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探索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掌握的,是他们自己主动学习得到的,而不是老师强硬灌输的。

2.在大自然和各科教育中渗透幼儿的科学教育

我们要让幼儿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当中学习。在大自然中,幼儿获得的不仅仅是对大自然声、形、色、闻的感知和想象,所获得的感知还非常容易激起幼儿对大自然热爱的情感。

3.为幼儿创造环境,启发幼儿探索科学

幼儿科学教育的知识是经验性的知识,是看得见、摸得着、具体形象的知识,直接接触的知识,因此应为幼儿创造一个能引发他们探索和供他们操作的物质环境。可以为孩子们准备一些进行观察、试验、测量、分类、种植、小制作、玩沙、玩水等活动的场所和物质材料。如在班里专门设立一个科学区域,在幼儿园内可以专门有一个科学活动试验室,在科学活动角和活动室里,孩子们可以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操作方法,自己取放物品的材料,而教师尽量不要干涉孩子,而是在一旁给孩子提供帮助和指导。在这样一种既有丰富的物质材料又无心理压力的愉快气氛中进行的科学探索活动,幼儿的创造力才能充分得到发挥和展现。

参考文献:

1.陈燕玲.幼儿科学之我见[J].学前教育研究,2000(06).

2.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的特性[J].学前教育研究,2000(05).

3.刘文俊.开辟幼儿科学教育的新天地[J].山东教育,2003(15).

4.杜长娥.幼儿科学教育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篇13

教师是除父母外与幼儿接触最频繁的人,教师对幼儿的生活、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幼儿园是幼儿接触的第一个“小社会”,教师作为生活中的权威人物、知识的传授者,对幼儿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幼儿通过感受教师的情感态度,获得教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提高自我认识的水平,然而被忽视幼儿与教师交往却与一般幼儿有很大差异。

家庭的和睦也会影响幼儿的人际交往。在教育杂志中我了解到这样一个案例:亮×是中班的一个小朋友,在父母没有离异之前,他非常的活泼开朗,十分喜欢与人交往,而且在上课的时候积极回答问题。父母离异后就像变了一个孩子一样,整天闷闷不乐,躲在角落里,不喜欢说话也不主动与人交往。家庭是幼儿社会化重要的场所,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会对幼儿产生很大的影响,家庭气氛敌对、家庭成员冷漠、单亲家庭必定会对幼儿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

被忽视的幼儿自信心有点低,常因为害怕挫折被其他同伴取笑而不敢表现,所以作为幼儿教师,应该经常注意他们,肯定其能力并给予口头表扬,这样自然可以增强其自信心。教师应主动提出协助,让他们主动接近兴趣相同的同伴,或加入游戏团体等,鼓励这类幼儿要主动交友。

篇14

角色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是幼儿交往的重要途径,社会领域的教学,不能仅局限在活动室内进行,社会性的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于日常生活,并且为了日常生活而进行的。

【关键词】社会性;体验;角色游戏;日常生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社会领域提出了如下教育目标: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社会领域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是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自信心: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了解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但是在《纲要》的实施过程中,我发现社会领域的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教师的说教多,体验少

幼儿的主体性体现得不够,探索、体验的机会过少,其后果必然导致幼儿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若幼儿仅仅知道一些社会性的规则和知识,很难达到真正理解、内化的程度,自然难以自觉形成适宜的社会行为。社会领域的教学过程基本都是讲故事、看图片——提问:他们这样做对吗?——我们应该怎么办?孩子们道理懂,但并没有内化为行动,遇到问题时还是不会正确处理。

二、教师较难把握目标

《纲要》对幼儿园实施社会领域教育具有导向性作用,为教师制订教育目标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但是在当前教师的实施过程中很难把握目标,认识不清,比如“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要落实到是哪些社会规则;再比如“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在具体的活动中需细化到做好哪件事、责任感体现在哪里以及如何培养等等,这使许多老师感到困惑。

三、受场地、时间、材料、幼儿人数等各种因素制约

受场地、时间、材料、幼儿人数等各种因素制约,很难为每个幼儿都提供参与活动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有些较为胆小、内向的幼儿获得表现的机会更少,在其自信心的建立方面不尽如人意。

我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摸索,对社会领域的教学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总结了一些经验。

(1)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富有时代精神。例如在活动《小羊过桥》中,我改编了传统故事中小黑羊和小白羊过桥互不相让,结果掉到河里的情节。而是选择了现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事:在羊村旁边有一条小河,河上有一条独木桥。有一天,美羊羊要到河对岸吃青草,走动桥边,看到对面站着喜羊羊,原来喜羊羊吃完草正要回家呢……故事内容吸引幼儿,贴近幼儿生活,幼儿很感兴趣。

(2)在活动中重视幼儿体验,在体验中完成活动目标。例如活动目标为:知道同伴之间要互相谦让。在活动过程中,我为幼儿准备了一座独木桥,,请幼儿站在桥两边,让幼儿思考:我们该怎么办?r让幼儿来尝试。我看到,有的孩子互不相让,都走到了桥中间,谁也过不了桥,这时,我赶紧启发幼儿该怎么办,有的孩子说;xxx退回去.,有的说一个一个的过。然后,我让每个幼儿都来参与过桥的活动,使幼儿体验到,只有互相谦让才能安全过桥,活动目标完成很好,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强化,渐渐地孩子争抢的现象少了,玩玩具时懂得大家一起玩,轮着玩,互相谦让,通过体验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角色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是幼儿交往的重要途径,幼儿在游戏中获取了知识,体验了快乐。如:《逛超市》、《邮局》等活动内容,我给孩子布置好情景,通过游戏、讨论,让孩子亲身体验,掌握了内容,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社会常识和行为规范。教学环节中,教师要重视启发幼儿,重在调动孩子参与的积极性,并为每个孩子提供发展的机会,对孩子的细微进步,教师都要用鼓励的语言、表情、眼神去感染孩子,给孩子以成功感,增强其自信心。

(4)社会领域的教学,不能仅局限在活动室内进行,否则孩子缺乏感性认识,难以激起幼儿运用各种感官认识事物的兴趣。因此,要为孩子提供真实的环境,去认识家乡的美丽,人们的劳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如通过带孩子到真实的环境中去认识、观察交通警察、售货员、清洁工的工作,让他们了解各行各业的人的劳动和辛苦。通过提问:如果没有他们的工作,我们会怎样呢?使幼儿感受到劳动者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是快乐的,因为他们的劳动给大家带来了方便。从而知道劳动是光荣的,培养了幼儿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

(5)社会性的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于日常生活,并且为了日常生活而进行的。与幼儿现实生活联系越紧密的内容越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掌握。幼儿所拥有的生活经验非常有限, 主要涉及家庭、幼儿园及常见的社会生活经验, 因此, 社会教育应以幼儿的发展为依据, 应建立在幼儿已有的经验基础上,通过教师的长期一贯的坚持,将社会性教育目标借助于日常生活的不断重复的特性,日积月累地形成和巩固。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经过个体和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对幼儿社会性的培养一定要持之以恒,使幼儿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品质,成为善于适应环境变化、协调与他人关系、活泼开朗的现代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