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

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2:2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篇1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活动形式变得越来越时兴,为农村经济结构进行优化。不仅能够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对劳动力进行转移。这是农村的一个新的机遇,但是,要想发展就要解决文化、经济、利益分配和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只有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引入文化保护,做到经济循环,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做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乡村旅游;问题研究;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近几年来是一个新有名词,在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一种旅游形式出现。是一种高效应、低消耗、生态合理、经济可行的有益活动。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活动的种类也逐渐丰富起来。乡村旅游不仅成为农村经济带来新的经济增长,而且被旅游局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主题。可以说乡村旅游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本文通过对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浅谈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1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现如今,乡村旅游还是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问题,问题多发生在管理方面,因为管理不当会造成宣传力度不足,限制开发,没有新意等诸多问题,只利用旅游资源和强调经济效应,导致旅游资源的消亡,影响可持续发展。要使乡村旅游实现经济效应最大化,合理利用生态系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乡村旅游依赖与传统文化。所以,当地居民也依赖于传统文化,主要矛盾还是生态环境和经济效应之间的冲突。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问题原因,下面进行论述。

1.1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生态环境作为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的重要环节,应该重点保护资源环境。只有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问题为对生态环境不够重视,部分管理部门认识不足,不知道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只看重经济效应,从而利用资源过度。还有就是当地的居民对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随意破坏一些传统的文物。最后就是游客的素质问题,一些游客生态意识不足,不负责的旅游,非生态化的旅游行为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1.2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乡村旅游的特色应该是本土性,乡村性。因此,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撞。乡村旅游在物质、精神方面与游客的生活水平具有差异,一些农民因为都市文明的诱惑力和影响力放弃了自己的特色文化,乡村旅游的特点就会消失。所以,我们应该在如何保护传统文化,保护乡村文化的本土性和乡村性上下功夫,解决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难点。

1.3利益分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乡村旅游之所以发展迅速,是因为有当地居民做基础。当地居民的贡献不可磨灭。居民不仅造成了特色的民俗文化,地域特征,还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从而形成了浓郁的文化氛围。所以应该保护居民收益成为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又一新的问题。乡村旅游作为一条产业链,涉及了政府、农村集体、经营商、开发商、农民等众多环节,这使得当地居民成为产业链的最底层,可能无法享受成果。如何调节这些环节,达到利益分配最大化,这是目前可持续发展的难题。

1.4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乡村旅游的根本是致富,经济问题与生态问题不统一就会造成旅游周边毫无新意,宣传跟不上等问题,导致无法实现经济效应最大化,走上小康富强之路。所以,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应该正确预测资源成本,不能只一味的强调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导致本末倒置,外部性大于获得的效应。长久以往会使乡村旅游走向消亡。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经济问题和生态问题协调统一相辅相成,不能一味的保护生态环境,也不能一味的发展经济不顾生态,这样才能实现乡村旅游经济效应的可持续发展。

2如何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上面对可持续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要想可持续发展,应该从保护和改善方面下手。要考虑好生态环境的价值,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念,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本保证。从乡村环境、文化、经济等方面问题下手,解决在建设乡村旅游途中遇到的这几个问题,提出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根据以上信息以及乡村旅游应注意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效应应该是在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经济目标不断进行宏观和微观的调整,从而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应避免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要以保护为主,更不能为了眼前利益粗放经营,要走高质量的生态环境。这样才能进行可持续发展。应该建立一系列管理、规划等有效举动,使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缺一不可,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2如何实现人文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乡村文化有自己的特殊性,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保护自己特有的乡村特色,不能一切都效仿城市文化,应该找准自己的特色,大力发展。发展乡村文化,应该合理开发人文资源,恢复和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找准自己的特色。乡村文化应该具有自己的神秘性、特殊性、地方性、民族性和艺术性,应该保持特有的民族风情和民俗活动,有自己特色的乡村风格。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当地的风俗民风、风土人情,使游客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当地的居民应该大力抓住自己的地方文化,以自然统一为原则,使游客了解当地的乡村民族文化,达到可持续发展。

2.3如何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为了急于求成而破坏自然生态系统。所以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应该提高当地居民的意识,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生态系统的开发中不能超过自身的恢复阈值,否则就会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带来环境污染。造成客流量的威胁。因此,要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注重环境保护,要思考怎么做到生态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最大化。我们应该制定一系列措施,减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不断进行生态系统的调整,达到自然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总结

要发展乡村经济,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应该充分保护环境效应和社会效应,制定管理制度的有效措施,生态系统和经济效应协调发展,在发展中,应该让居民参与乡村活动中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体,从而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有不同的类型,形成原因也有各种差异,但主要总结来说是保护和改善两大方面,要解决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从这两大方面入手,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当地生活质量,保护当地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特有的风俗民风,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综合管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姜春志.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3,(16):238.

[2]欧阳晓晴,吴婷婷.湖南乡村生态旅游的环保问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4.017.

篇2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质量;经济增长;人力资本投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整体而言一直保持在高速增长的状态,并逐渐形成了受到世界关注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但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也积累了许多结构性的问题,如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城乡经济增长差距的矛盾、社会消费结构的差距等等[1]。为解决这些矛盾,必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提高劳动力质量,这样才能创造更加稳定的经济增长模式,实现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一、中国经济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与劳动力质量之间的关系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中国的收入差距主要体现在城乡收入差距上,特别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不断加大。经济增长的质量好坏需要从经济增长的条件、经济增长的过程和经济增长的结果三方面着手,并以此为依据。从经济增长的条件着手,即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基本状况;从过程来看,即经济增长结构的基本情况;从结果来看,即经济增长的效果和社会福利的变化情况。实现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是该国能够长期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国土范围内的各种有利于创造国民财富的自然、人为条件和能力,其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系统内包含的各种因素的有机结合进而形成的一个整体功能特性。

质量高的经济增长必然是以高质量的国民经济素质作为基础的,而在其中人力资本投资又是决定国民经济素质的重要因素。国民经济增长能力不足,城乡收入差距加大,必然会导致农村甚至城镇居民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能力和力度降低,青壮年劳动力无法获得享受高水平教育、获得高技能的机会,使得农村劳动力整体处于一个低水平的状态,无法获得更高的收入,即分配不均,促使城乡收入差距加大,从而导致国家劳动力质量水平降低。而城乡收入差距的加大,使得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严重失衡,某些消费品更加倾向于高收入阶层,低收入阶层的消费受到抑制,进而抑制了社会的总消费需求,不利于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而目前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剧,社会福利逐渐减少,青壮年工作压力加大[2]。收入分配不合理矛盾的加剧也会影响国民分享经济增长的果实,从而通过各种机制和渠道抑制经济的增长。由此,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力质量水平便成为改善经济增长模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

二、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与劳动力质量之间的平衡

(一)提升劳动力质量水平

目前,中国正处于发展阶段,此时正是教育经费相对于人均收入水平来说较高的阶段,当城乡收入扩大时,低收入家庭面临的教育经费问题更加严峻,致使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丧失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即降低各级教育的入学率,进而降低全社会的毕业生文化水平。要想解决该问题,除了缩减城乡收入差距、完善社会分配制度之外,还需加大对国民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在国家经费投入的条件下,吸纳社会公益资金,用于国家的教育事业,针对特困地区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依靠教育手段不断提升劳动力的整体质量水平。而各高等教育学府应当沿袭当前使用的特招方式:向特困地区分配特定的招生名额,给予当地学生求学的机会;向特困地区分配特定名额,进行定向培养等。但在扩大教育范围的同时还需注意教育工作的质量,不可盲目追寻数量而忽略质量。

(二)缩减城乡收入差距

缩短城乡收入差距需要从完善分配制度、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加大社会保障支出)、二次元经济结构的优化等方面着手。当然,福利方面的改善不能仅仅着眼于整体层面的分布,还应重点关注经济增长带来的果实在社会中的分配情况。但若从整体来看,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都得到了提高,但经济增长的水平却降低,这样的福利结构也是不合理的。而就目前中国的社会现状而言,缩短收入差距还需注意治清廉的角度,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对贪污受贿的行为进行处罚,还政治一个干净、纯洁的面貌。需要构建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培养真正的人民公仆,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将教育、福利等社会民生事务处理好[3]。

(三)明确经济发展的目标

人是发展的主体,是经济增长的实现者和成果享用者,其目的在于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提升自身生活水平,优化基本生活条件。在发展经济同时,不能以某些人的利益为中心,而应兼顾各方面发展的均衡,不能为了某地的发展而舍弃某一方的利益。从发展的实质来看,追求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才能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条件,更有利于实现人的价值。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对收入差距进行控制,适量的收入差距有助于激发人们的生产意识,提升劳动生产力,但过大的收入差距反而会抑制国民的生产积极性。

三、结论

由上述可知,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下,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时负相关,即城乡收入差距越大,越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成长收入的不断增加不仅不利于全国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果实,而且通过劳动力质量水平资质了经济的增长,加剧社会矛盾。从长远的发展目标来看,必须在初次分配与二次分配中重点关注收入的平等分配问题,正视利益冲突之间的转化问题,不断推动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钞小静,沈坤荣.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质量与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4,6(20):64-65.

篇3

关键词:绿色营销;企业社会责任;竞争优势

引言:绿色营销的核心是经济利益、消费者需求以及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使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许多学者已经探讨了如何通过实施绿色营销来促使企业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基于此,本文重点关注绿色营销策略在企业社会责任下的驱动力以及考虑绿色营销和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解决绿色营销缺乏动力的关键所在。

一、企业社会责任驱动企业开展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是指基于环境效益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来实现特定产品的研发、定价、促销和分销,旨在实现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企业利益以及消费者的利益、社会利益相统一[1]。绿色营销要求企业采取整体的营销活动,使得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应该树立环保意识,让“不污染零排放”、“无任何不良成分”和“无污染”的原则贯穿整个过程。对此,当企业同时追求经济利润与社会使命,与合作伙伴共享利益,实际上就是执行企业社会责任。实际上,如果没有经济利益的动机,就没有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特别是对于处于发展阶段的的中小企业。90%的中小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困难主要来自他们对成本和收益的担忧。在此背景下,政府提倡的节能环保的驱动力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绿色营销是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最终方式

(一)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对于绿色营销而言,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产品应安全可靠。产品必须符合质量标准,减少使用风险,确保消费者的安全。另一个方面是产品的环保节能。产品的生产和使用应当符合环境保护的原则,不能豪华包装,不可以用来追求利润进而破坏社会和自然环境。在营销活动中,企业和消费者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 [2]。

(二)保护环境免受破坏。一方面,企业营销活动需要提高环境的质量。如果能够协调发展,将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环保并不反对企业营销活动和人们的消费行为,但需要企业注意改善环境质量,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另一方面,企业营销决策需要考虑环境成本。企业应该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来限制对环境的损害,并计算如“污染者付费”和“使用环境赔偿”的环境成本。绿色营销可以使企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这对现在和未来都是有益的。

三、社会责任下绿色营销下企业竞争的实现

在绿色营销的背景下,从长远来看,更多的社会责任,不仅由企业独自承担,更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积极响应。

(一)政府的责任。部分企业担心他们的竞争对手通过“搭便车”来获取他们的利润,对此,政府将通过建立严格的法律体系努力促进绿色营销的实施。与此同时,政府应该积极引导绿色消费,提高绿色需求的分配角色。在绿色营销体系中,除了监管的法律法规,政府也是引导绿色营销的驱动力量。政府应该广泛使用媒体活动来提高公众的环保意,并向公众宣传绿色营销。这将推动企业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然后实施绿色营销。

(二)企业的责任。实施绿色营销不仅是减少能源消耗的重要手段,也是履行社会责任必要保障。作为一个现代企业,应该把绿色理念贯穿于整个营销过程,尽快实现从传统产业向绿色产业的转变。在政府的有效的指导下,要求企业绿色营销方面在从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实践。一个好的企业应该走出狭窄的经济意识形态,创建满足社会大众的良好需求。一个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应该先为消费者负责,其次才为股东,这样才是真正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

(三)消费者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能否成功地向消费者传递信息是企业获得收益的关键。这是一个漫长的使消费者从无意识地接受到有意识地改变消费价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正确的指导是富有成效的,并使大多数消费者有意识地保护环境。负责任的消费者将会对资源的开发和产品制造是否理性以及废弃物处理是否正确显示更多的关注。据调查显示,消费者更愿意购买没有农药处理的有机食品,更加关注电力节能和环境保护,这反映了绿色需求的巨大潜力。

结论:绿色营销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力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政府指导绿色行为、企业进行绿色生产、消费者消费绿色产品。通过绿色营销,企业不仅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帮助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并获得更高的客户忠诚度和更大的客户群,这自然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所以,尽早实施绿色营销战略能够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领先一步。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旅游业;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1.前言

现代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促使旅游业的兴起,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在工作之余,利用空闲时间,携带家人去外地旅游,不仅放松了心情,充实了生活的乐趣,对生活充满了美好希望,而且对于旅游地来说,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收入,扩大了当地的声誉,实现了社会的整体效益。然而,目前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还不规范,缺乏正确的引导,导致旅游中的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旅游当地人们的生活,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不符合可续发展观的理念。旅游业发展的如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发展状况。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旅游业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解决旅游中的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保证和谐的自然环境。

2.旅游业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旅游中的环境概念指的是在旅游活动区域内存在的各种地理自然因素的总合。旅游环境包括旅游目的地区的各种自然和社会资源,包括当地的特殊地理环境、当地的自然景观、文化特色、风土人情等。大自然赐予人们美好的自然环境供人们享受,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栖息地。环境不仅是人们的物质源泉,也是人们的观赏旅游对象。古往今来,人们不远万里跋山涉水去欣赏沿途的自然风关,把它作为消遣娱乐的一种最佳方式。人们或是流连忘返于清溪碧流之间,亦或是陶醉于奇山异峰中,亦或是在滨海沙滩独步旅行。大自然的幽静和鸟语花香吸引了人们不由自主的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想出去走走,感受自然的神圣。正是良好的自然环境保证了人们生活的高质量高水平。设想人们如果生活在一个垃圾满天飞、烟雾笼罩的自然环境下该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情形。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只是自私一味从自然索取,特别是商业运作的旅游产业,把旅游作为经济活动,不断追逐利润的最大化,忽视了环境保护,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反过来直接影响到旅游产业的发展。自然资源是旅游业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旅游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还表现在旅游业对环境的破坏,例如名胜古迹的污染和损坏、动物资源的灭绝、人文景观的破坏等。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导游对游客的引导不够,更主要的是游客自身的环保意识单薄,大量游客的涌入,造成旅游地区资源的紧张,高密度的集中人群影响了当地人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特别是外商投资旅游地区,由于不了解当地的自然历史文化,开发中不尊重自然规律和当地的文化风俗,造成当地资源的严重浪费。为此,如何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条件下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如何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如何处理好旅游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旅游业界乃至全民思考的问题。旅游中的环境保护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投入和帮助,需要发动全民参与环境保护中。

3.旅游业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产业,设计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旅游业关系到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多方面的发展。目前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建设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开发商为了快速实现经济效益,在开发中没有尊重客观自然规律,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急功近利,对资源的浪费严重,停留在低层次的资源开采,而不是高层次的文化发掘,因此使得保存上百年的自然景观破坏。开发商对旅游业的开发以沉重的环境为代价,没能充分考虑开发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二是表现在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当地自然环境的破坏,例如乱扔垃圾、在名胜古迹上乱刻乱花等。大批次的游客进入导致当地的资源紧张,水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公共设施的破坏等。

4.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建议

4.1健全我国旅游业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旅游业要得到长远发展,首先要立法,从法律上来明确旅游业的发展方向,确定旅游业的法律地位。一方面,政府部门根据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例如环境保护法、文物保护法、森林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通过法律的制定约束旅游产业,规范旅游产业的开发行为符合法律的规定,并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不断不断补充调整。另外,设置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专门负责解决旅游业中的环境破坏问题,切实做到有法可依。

4.2对旅游地区综合治理

旅游业要发展,势必会造成旅游地区的生态和人文环境的破坏,如果无法避免破坏的发生,我们就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减少危害。对于旅游地区的空气污染问题主要采取的治理措施是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在汽车尾部安装空气净化设备。对于造成空气污染的企业要求搬迁甚至是关闭。对于旅游地区的噪音污染,和施工队协商保证在人们的正常休息时间停止作业。对于河流的污染采用生物手段解决。。’

4.3树立科学管理理念

要保证旅游业的科学发展,就要求树立科学管理理念,在旅游产业的开发中昂增加科技投入,改变传统的粗放型开发为现代的高科技开发。让现代化的技术和通讯手段融入到旅游业的发展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同事还要求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强化环保意识,提倡环保清洁能源的使用,推行绿色产品的消费。通过综合治理手段,保证旅游业发展实现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管理。

篇5

求真务实上狠下功夫,抓督查。确保了县委重大决策部署和重点工作的落实。发挥办公室综合协调职能,把督查的精力和重点放在抓大事抓要事上,抓重点带一般,抓大事带全局,加强了对重要会议、重大调研、重大活动、重要接待的跟踪督查和协调服务。县委重大决策部署出台时,首先做到吃透上情,把握下情,认真研究县委的意图和领导的思路,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总结新情况、新经验、新做法,提出措施和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抓好县委领导批示件等日常督办的同时,主动协同有关方面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干部,先后开展了畜牧业产业化、企业改革、矿山治理整顿、民族旅游业开发、城市精品工程建设、县乡奋进之笔三件事、群众生活等方面的专项督查和视察评议活动,促进了县委决策和各项重点任务的全面贯彻落实。

求实创新上下功夫,抓调研。为县委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了详实可信的依据。主要围绕六个方面开展了六项调研活动。围绕农牧村经济发展开展调研,重点调查了全县农牧村经济发展现状、农牧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及对策;围绕城市经济发展开展调研,重点调查了企业改革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围绕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开展调研,重点调查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及经济结构、发展环境、政策落实等方面存在问题及对策;围绕壮大石棉产业开展调研,重点针对矿山开采中存在乱采滥挖、采富弃贫、排渣压矿等突出问题进行了调研;围绕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展调研,重点针对我县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调研;围绕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和全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座谈会精神,就我县如何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进行了调研,提出了加快发展的意见。

信息服务的水平逐步得到提高。强化基层信息员网络建设的同时,抓“信息”提高质量上下功夫。把信息报送工作列入各乡镇、各部门“双文明”考核内容,完善了信息任务分解、紧急信息迟报、漏报、瞒报通报制度、考核奖励制度。办公室内部坚持全员办信息,纳入年度公务员考核中。同时,突出民族特色,编报了一些具有“地方风味”特色信息,为领导提供了切实有效的信息服务。

篇6

高质量的专利资产应当在空间布局、地域布局、时间布局、技术布局等多个维度有所体现,是一个立体的专利网络的概念。因此,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积累高质量的专利资产,也就是专利组合资产对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如何站在企业经营战略的角度进行专利规划和布局

为什么应当站在企业经营的角度去进行专利规划和布局?

目前,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对于专利的定位是用于保护技术创新成果,当一个很好的研发产品或者技术成果被开发出来以后,立刻进行专利申请加以保护。必要时,也会考虑专利规划和布局,例如对相关联的技术进行挖掘或者进行PCT申请。但是,从高质量专利组合资产所涵盖的内容来看,这种将专利工作定位在附属于研发的角度是远远没有发挥专利的最大价值的。专利,是法律授予专利权人独占的排他权,在市场经济下,专利已经被视为市场竞争中最有力的打击竞争对手工具。通过利用专利,可以最大程度的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因此,对于企业来讲,专利虽然源于研发,但应当将专利与市场紧密的结合起来,更应该站在企业经营的角度去进行专利挖掘和布局,这样才能最有效的发挥专利的核心作用,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体来说,专利挖掘和布局应当匹配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积累高质量的专利组合资产。

二、如何站在企业经营的角度进行专利规划和布局

首先,专利规划总目标应当匹配企业的经营战略,并且要结合所属行业的产业链环境和专利竞争态势。譬如,某企业未来五年的战略目标要进入某一领域,并在该领域内的市场份额达到前五名;未来十年的目标是什么。那么,在制定专利规划总目标之前,就应当充分调研该领域内的潜在竞争对手、上游供应商、下游装配商、终端销售商的信息,尤其该行业的主要制造产地、研发产地、市场区域等;此外,还应当了解该行业在上述区域的专利技术发展态势,主要专利权人,该领域的诉讼和许可环境等信息。然后,在制定总体的专利规划时,应当将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和上述目标结合起来,制定能够保证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专利总体规划。

其次,在制定局部的专利规划和布局时,应当同企业的经营战略的分目标或者各个事业部的情况结合起来,具体来说,就是专利规划和布局应当源于研发,以市场为核心,兼顾生产、采购、代加工厂商、主要竞争对手等。从空间维度上看,高质量的专利组合资产上可以在竞争对手的研发所在地直接打击竞争对手,中可以在其产品制造地打击竞争对手代加工厂商,下可以在竞争对手的市场销售地直接打击竞争对手或者通过竞争对手客户间接地对竞争对手施加压力。同样,企业本身面对专利诉讼压力也有可能是多方面的,有直接来自竞争对手的专利诉讼或许可要求,也有间接地通过供应商、客户、代加工厂商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因此,当围绕某一项具体的技术成果进行专利地域布局时,应当考虑该技术所对应的产品的销售地区、零件供应商所属地区、下游装配商所属地区、终端销售商所在地区,以及该技术所在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的研发地区、市场地区、制造地区等,然后根据上述地区的轻重缓急关系,制定专利地域布局策略。

总之,为了积累高质量的专利组合资产,应当脱离将专利工作定位于仅仅保护企业创新成果的思路,而是应当站在企业经营的角度考虑专利问题,以实现企业经营战略总目标作为专利规划的总体指导思路,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专利规划和布局。这样,才能积累高质量的专利组合资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维持竞争优势。

3、以专利价值评估为导向进行专利规划和布局

为什么应当以专利价值评估为导向进行专利规划和布局

专利作为一种财产权,本身也是有价值的,每一个专利的价值也是不一样的;而且,专利价值随着时间的发展是动态变化的,但这种变化与传统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随时间的减值或增值并不一样,专利价值会受本身携带的技术方案的市场地位、技术地位和法律地位,以及其它专利的影响而呈现没有固定趋势的变化。当然,这里的专利价值评估与传统的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并不一样,不单单是指专利的定量评估,即一件专利或一个专利组合值多少钱,而且也包括定性评估,即对整个专利组合能力大小的评估,如排他力,有效力等。

建立以专利价值评估为导向的专利规划和布局的含义是指在专利的整个生命周期都需要对专利组合进行动态的价值管理,这种价值管理对于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由于专利申请具有较高的成本,尤其是进行国外申请的时候,而通过这样的价值管理更有利于科学的对企业的专利成本进行预算,使专利的财务预算发挥最大的作用。其次,由于每一件专利或者一个专利组合的作用或者是能力都是不同的,通过价值管理可以准确地评估每一件专利或者每个专利组合对于企业的作用在哪里以及专利的价值实现方式等,从而可以采用不同的措施去维护和运用这些专利,更好的为企业的经营战略服务;第三,通过专利价值评估,还可以对某一技术或者竞争对手的专利价值进行分析,通过绘制专利价值分布图,可以更好的让企业了解自己的专利优势和劣势,从而采取不同的专利策略尽量的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劣势,更好的为企业的经营战略服务。

如何实现以专利价值评估为导向的专利规划和布局

建立以专利价值评估结果为导向的专利规划和布局体系,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应当建立企业内部的专利价值评估体系,包括专利价值评估委员会、专利价值评估方法、专利价值管理平台。其中,专利价值评估委员会应当给出专利价值评估委员会成员的职责和能力要求等。专利价值评估方法是指建立适合本企业技术领域特点的专利价值评估方法,可以通过对现有的通用的专利评估指标的修正、增加和删减来定义适合本企业的专利评估指标,并根据行业特点调整指标权重,建立单件专利和专利组合的价值评估模型,寻找适合本企业的专利评估方法。此外,还应当在企业内部建立专利价值管理平台,对专利苹果的流程和结果进行统一的管理,并且应当根据专利作用的不同与企业的其它部门建立联系,使专利价值贯穿到相关人员的概念中。

第二,应当将企业专利价值评估体系充分与专利规划和布局结合起来,具体包括:首先,在进行专利规划和布局之前,应当对本行业里面的专利价值分布情况和主要竞争对手的专利价值分布情况做一个大致的评估,做到心中有数,然后结合满足己方的经营战略的需求定制大致的一个专利价值规划目标。其次,在进行专利规划和布局的过程中,专利价值评估应当贯穿始终且动态进行,即专利价值评估应当从专利的提案点开始,贯穿技术交底书,专利申请、审查意见的答复、专利授权或驳回、授权之后的专利维护、专利的运营等专利全生命周期之中。当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以根据企业工作的实际情况需求,对上述动态价值评估具体过程加以调整,比如在提案阶段,评估指标只考虑市场价值和创新性即可;在专利的维护阶段,评估指标可以更加细化,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篇7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实现经济增长不同要素的组合形式,或者说是实现经济增长所依赖的增长源泉的构成及其路径选择①。根据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来划分,经济增长方式可分为:粗放型增长方式和集约型增长方式。粗放型增长方式是指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即通过扩大生产场地、添加机器设备、增加劳动力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种增长方式的实质是以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为中心的②。集约型增长方式是指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种增长方式是以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为中心的③。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从主要依靠上新项目,扩大建设规模,转变到主要立足现于现有的基础,把建设重点放到现有企业的改造、充实和提高上;②从主要依靠投入大量资金,转变到主要依靠提高现有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对经济贡献的份额;③从主要依靠增加原材料、能源和劳动的消耗,转变到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理,降低消耗,是用同样的人力、物力消耗创造出更多的财富;④从主要追求产值的程度和产品的数量,转变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产品质量、性能和品种,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是以劳动力增加和资金大量投入为主,经济增长质量依然很低。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必须克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本文主要讨论的是非体制性的障碍。

第一,科学技术水平落后,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低、速度慢,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目前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0%,高技术产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品中所占的份额也比较低。同时,科技成果又难以推广,宝贵的资源生态环境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保护,这就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二,技术改造资金的严重短缺。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引进技术、改造设备。

第三,我国劳动力人口众多,就业压力极大,并且劳动力素质偏低。沉重的人口压力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严重障碍。因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注重生产要素的投入,在一定条件下有利于扩大劳动就业,而集约型的增长方式是以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为特征,劳动者的数量投入就受到一定的限制。我国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造成就业结构性矛盾,不适应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要求。粗放型经济增长注重的是投入数量,对劳动力技术素质要求低,而集约型增长是靠投入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来推动的,对劳动者的文化水平和技术素质要求高。我国科学与教育长期落后,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与技术水准不高,严重制约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教育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

(一)教育有利于资本积累(投资)的增加一个国家,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经济,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筹措大量的初始资本以及如何实现资本的有效配置。在承认教育的发展受一国资本形成能力的制约的前提下,我们还必须看到教育在一国资本形成中的作用。根据传统的经济理论,资本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储蓄。一国的总储蓄包括国内储蓄和国外资金,教育在一国资本形成中的作用主要是指教育在提高国内储蓄,即在提高个人或家庭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中的作用。

1.教育在提高个人或家庭储蓄中的作用个人或家庭的储蓄能力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水平高,用于消费后剩余就多,从而储蓄就多。所以,要提高个人或家庭的储蓄水平,首先要提高个人或家庭的可支配收入,而收入水平的提高,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从教育经济学的理论来看,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提高文化技术水准,提高劳动的质量,能增加他们的个人收入。

2.教育在提高公司企业储蓄中的作用公司企业的储蓄来自利润。企业利润的增加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教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通过接受教育职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企业利润。

3.教育在提高国家储蓄中的作用国家税收收入的增加是政府预算储蓄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国家的税收主要来自于企业和个人。首先,教育能够使劳动者提高文化技术水平,使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降低成本,增加产量,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获得更多利润,并向国家交税,形成国家积累。其次,劳动者个人因受教育而提高收入,购买力和消费水平也将会随之提高,从而增加企业的利润,导致国家税收和储蓄的增长。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个人收入、企业利润和国家税收的增加,从而促进个人、企业和国家的储蓄的增长,国家资本形成能力的增强。这样,就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科学研究、用于企业技术的引进和落后设备的技术改造等,从而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教育可以生产和发展科学技术,创造新的生产力我国现阶段发挥教育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关键是发展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依靠三方面的力量:专职科研机构、教育部门和企业。其中高等教育机构是主要力量。首先,处于科学发展前沿的高等学校,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必然要对新的科学理论进行探索。其次,要避免知识的陈旧化,不断更新和充实教育内容,教师必然亲自参加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活动。科学技术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只有直接运用于生产过程,同时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并发挥效力,表现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时,才是促进和推动经济发展的现实生产力。但是,科学技术这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有条件的,其中教育是个十分重要的条件。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知识并入到生产过程之中,这就要求全体生产劳动的参与者都必须掌握科学技术知识。但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掌握已经不是仅仅依靠生产实践,而要在生产劳动之外的教育过程中进行。这就是说,现代教育是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生产过程中,转化为生产力的不可缺少的桥梁和中介。

(三)教育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生产率

1.教育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作用教育具有减少和改变人口数量的作用。通过教育活动,社会总人口各方面的质量有所提高,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就会具有较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指导为人类自身再生产的计划性、自觉性和目的性也会随之提高。因此,要控制人口数量,其根本就要不断地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教育程度。教育对人口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可以使人类优生优育,及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教育使一代一代人健康成长,成为质量较高的劳动者和各种专门人才。

2.教育对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作用

第一,教育的发展有助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者素质是指参与劳动过程的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素质的综合,以及劳动者的非智力品质的综合反映。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和整体素质。因为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和整体素质为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人的主体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活动。通过教育可以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发展人的主动精神,形成人的精神力量,促使人的发展,进而在此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等,使之适应经济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第二,教育的发展有助于规范劳动者的行为。劳动者行为是指劳动者在就业机制、就业职业、报酬、闲暇、劳动条件、劳动要求等等方面的反应和动作。①从我国目前经济的运行实践来看,劳动力行为不规范已经妨碍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教育是规范劳动者行为的一个重要措施,通过教育能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劳动者进行规范的教育,给予劳动者道德的力量,使之养成社会需要的行为规范。

第三,教育的发展有助于劳动力配置结构的改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仅决定于劳动力的素质和行为,也取决于劳动力在各种产业中的配置是否合理。劳动力配置结构的调整和改善要求劳动力能适当流动,因为只有劳动力适当的流动才能使劳动者找到适合自己能力和偏好的职业,促使劳动力配置结构改善。劳动者合理流动的前提就是要求劳动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懂得一定的专业技术,这就要依靠各级各类教育来培养。许多研究表明: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教育程度与人口流动成正比关系。

(三)教育对提高现代管理水平的作用现代管理是人们为了生产生活需要而采取的对经济活动的一种自觉的控制。在经济运行中,通过管理把各种生产要素按照生产力运动规律的要求组合起来,形成现实的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要提高管理水平,主要依赖教育。

篇8

经济增长如何实现又好又快

刘福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经济要又好又快的发展,说明更强调质量的发展,应该说是认识上的提高。但是又好又快还是落在经济增长上,不是落在发展上。发展是质变的,要提高发展的质量,当前中国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城市现代化和农村小农经济这两种生产方式的转化。2006年,我国GDP增长10.5%,关键不在于GDP的数字,而在于2006年就业超过了原来的预期,将增加1000万人的就业,这是相当好的形势;另外,居民消费增长达到13.5%,这是2006年经济的两个亮点。随着中央构建和谐社会、六中全会决议的贯彻,以及政府将承担起医疗保障、教育等责任,我相信2007年中国的经济发展还会更好,经济增长不会低于10%。但是,我们应该更关注单位GDP增加的就业人数,单位用地上提供税收的增长,提高增长的质量。

魏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是实现一种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提高效率。2007年的增长速度可能会减速,其中有几个原因:首先是国际收支失衡,调整国际收支失衡的一个办法就是要减少出口、扩大进口。这项政策会对一些行业有影响,比如钢材行业,12月14日提出的出口提税政策,会导致钢铁出口减缓,经济发展速度就会降下来;第二,未来要增加的房地产保有税,对房地产行业调整较大。随着保有税的增加,人们对房地产的投资热情会降温,也会适当地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另外,社会需要公平、和谐,改革的调整也会影响经济增长。预计2007年,经济增长会在10%以下。

产能过剩是否还将困扰2007年中国经济

刘福垣:目前,中国存在劳动力、资金、产品、产能四大剩余,因为背后有社会保障短缺、医疗教育短缺、住宅短缺这“三座大山”。产能过剩本身是个伪命题,不是真过剩而是假过剩。因为这“三座大山”压着,使大家不能正常消费;这些过剩除以13亿,并不多,完全可以消化。但是,因为没有社会保障,人们不敢消费;另外,现在储蓄率太高,等于很多钱没有转化为资本,背后就是产能积压。要把积压的资金用活,使它变成消费,消费拉动投资才是高质量的发展。现在是政府冲动、出口拉动的投资,不是消费拉动的投资。如何将存款转成贷款、变成资本,现在惟一的出路是要把它释放出来,给老百姓一个定心丸。此外,产业之间的转移受到垄断的控制,如果垄断消除,我国消费还能上去,中国永远没有过剩这一说,按照世界平均数,还短缺得多。

魏杰:因为增长速度影响市场需求,需求的减少使得产能过剩就会很大。尤其是要看到控制速度对国际需求的影响。例如钢材出口减少,马上就会形成过剩。产能过剩后,生产速度会立刻降低。如果国外反倾销加强,产能过剩会更严重,还会影响2007年中国经济。解决国际收支失衡,就会出现需求的问题。因此,如果内需启动不起来,发展速度就会减缓,产能过剩还将出现。

政府在宏观调控时还应该做好哪些工作

刘福垣:提高增长的质量靠发展。发展的模式对了,就业模式对了,经济就会起飞。现在就业是靠出口,所以必须改变这种经济增长方式,靠内需拉动,内部消费的启动必须把“三座大山”搬掉,“十一五”的任务就是要搬这三座大山,所以这不是一般宏观调控问题,而是改革问题,是政府缺位问题。

当前,我国处在城乡差距悬殊、东中西三个板块处在不同发展阶段,还有四大剩余。在这样的结构下,要素在部门之间流动,用同一个宏观调控工具调控宏观经济显然不合适。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必须回到中国二元结构、三个板块的现实中来考虑。

魏杰:2007年,经济发展“又好”会有所变化,但“又快”就不太可能,因为经济增长速度要减缓。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约束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是资源供给。2007年,中国需求约束和资源约束都会显现出来。这两个约束都在,就很麻烦。所以,需求这块,出口不能调整得太快;资源约束这块,一方面,要扩大资源供给,增加全球配置资源,比如能源的开发走向国际化;另一方面,要节约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转变增长方式。

国有经济控制对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控制与民营经济的发展

刘福垣:首先要了解我们处于什么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政府的控制力有多大。如果发展的阶段高,控制的少一点;发展的阶段低,可以控制的多一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果把营利性的产业都垄断在手里,哪还有市场经济。国有资产怎么运营,主要是处理好二次分配。国有企业改革应该是改革政府,改革国有资产的运行管理体制,国有资产按要素分配。

魏杰:我认为,可以讲国有资本向某些重要行业转移、集中,但是不能讲国有资本要控制这些重要行业,国有资本可以进入像电力电网、石油石化行业,可以向他们集中,不能说控制。一说控制,民营资本进不来就形成了垄断。看来,根本上是我们对民营经济国民待遇的问题和是否真正把民营经济当成重要基础的问题。从有利发展的角度上说,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应该是互相竞争的。

篇9

[论文摘要]通过对当前图书馆实现经济化管理的原因、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指出实现经济化管理的必要性,简略提出如何实现经济化管理。

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都在寻求经济最大化发展战略,确实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图书馆虽然在诞生之日起,就始终以满足读者需求为主要目标,以“读者第一”为服务宗旨,屹立于服务业当中,当各行各业都向经济化进军的时候,图书馆作为信息的第一集散中心却反应迟钝,似乎在时代的呼声中略显沉默,然而,

图书馆要想在当今社会中继续生存,必须实现经济化管理,与时代接轨。

一、为什么图书馆要实现经济化管理

传统的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是公益性的无偿服务,服务中所含的情报价值被忽视,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观念已经为人们所接受,图书馆也应该在其服务中注入信息价值,由无偿服务向有偿服务转变,信息咨询服务公司早已经不陌生了,它的出现就使得信息具有了商品的特征,图书馆也是信息的提供者,进而向有偿服务转变已经是必然趋势,当前实现经济化管理势在必行。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现代化技术的普及,信息的存储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的提供不再局限于图书馆,网络蕴藏着大量的情报信息,随之而来的是网络图书馆、网络书库的大量涌现,以及实体图书公司的出现,对图书馆的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再加上这些新秀的经营方式灵活,手段多样,拥有了大量的信息用户,使得图书馆用户数量锐减。因此,图书馆只有实行经济化管理,才能扩大其服务规模,健全馆藏,提供全面而和最新的综合信息,才能引进先进技术,才能为图书馆的发展吸收优秀人才,注入新的血液,使图书馆在现代信息竞争中独占鳌头。

二、图书馆经济化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传统思维对图书馆影响颇深,观念转变困难。我国图书馆事业起步晚,发展缓慢,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吃大锅饭”的不良后果,所有的图书馆管理费用均由国家、政府承担,图书馆自身则把注意力集中于社会效益上,几乎没有想到经济效益,忽略了服务价值。在经济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各种经济发展理论、观念、体制层出不穷时,图书馆依旧没有意识到这将是对自己生存的一个威胁,反而置身于经济浪潮之外。久而久之,在广大读者中,甚至连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都将图书馆视为书籍的收藏、借阅中心,仅此而已,就连图书馆高层管理人员都不能彻底逃出传统思维的约束,不能挖掘图书馆在现在经济、信息社会的巨大作用,使经济化管理在图书馆中的实施面临极大的困难与挑战,即使有些馆对经济风浪作出了反应,却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而已。

(二)人力资源的匮乏。我国在图书馆事业的建设中,一直以来对从业人员的选择没有注意,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图书馆员就是简单体力劳动者的代名词,无非是做一些搬运出书,站在出纳台借收图书的、不需要掌握什么技术、不需要懂得什么知识的人,图书馆工作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做的工作。以往是为了照顾失业者或劳动能力不强、生活有困难的人员,将他们安排在图书馆工作,没有进行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要知道图书馆是一个社会服务机构,担任着现代社会的信息流通任务,而不是一个社会福利机构,它需要的是图书馆专业人才,为此,我们必须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尤其是在高校加大扩招力度,广泛宣传,改变社会对图书馆传统的定位方式,另外要不遗余力的开展在职培训,提高馆员的业务水平,实行经济化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福利待遇,吸收优秀人才到图书馆来,致力于现代化图书馆的建设。

三、经济化管理方案

(一)市场营销策略。市场营销的涵义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根据现代市场营销的发展,可以定义为:市场营销是企业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为满足消费者需要和实现企业目标,综合运用各种营销手段,把商品和服务整体的销售给消费者的一系列市场营销活动与过程。但这是从企业的角度为市场营销下的定义,我们可以引用到图书馆的营销定义中来,那么从图书馆的角度来讲,消费者即是广大的信息用户;目标是不断满足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提高市场占有率;图书馆的商品不由分说是指信息产品。在此给图书馆市场营销下一个定义的话,就是指:图书馆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为实现图书馆的目标,综合运用各种营销手段,把信息产品和服务整体的销售给信息用户的一系列市场经营活动与过程。

图书馆实现经济化管理,第一要做的是扩大本身规模,同时实现多馆合作,集信息产品的生产、加工、出版发行、销售于一体的规模性图书馆和信息服务中心,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供销链,通过合理的营销步骤,包括内外部环境分析、市场方向分析、设计营销方案、有效实施。从根本上改变旧有的观念,接受市场营销观点。

(二)打造名牌图书馆。无论图书馆以后将以何种形式发展,它的本质都是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需求,为用户服务。服务是图书馆存在的前提,是检验图书馆效益的唯一指标。面对资金短缺这一尴尬局面,图书馆必须在保持其服务本质不变的情况下,彻底改变以前的管理模式,实现经济化管理。在经济社会的激烈竞争中,品牌竞争是最为激烈的,然而也是最有效的,一旦拥有好的品牌,便可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图书馆在当代社会的信息中心地位面临威胁,品牌战略渗透到各行各业,因为强势的品牌能在同行业中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强势的品牌也是诚信的象征,获得较高的忠诚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品牌就是高质量、高信任度、高市场占有率的代名词。质量是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诚信成为社会稀缺资源,而高市场占有率是我们图书馆追求的目标。因此图书馆在质量、诚信、市场占有率方面应着力解决。图书馆质量即体现在其信息服务质量上,要提高服务质量,首先就是挖掘大量优秀图书馆专业人才,人才是第一要素,在图书馆所发挥的作用中,图书馆建筑占5%,信息资料占20%,而图书馆员占75%。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图书馆最缺少的关键人才,我国在这方面面临的情况十分严峻,高素质图书馆员的培养迫在眉睫,尤其是吸收各行各业的复合型人才变得相当重要。另外加大互联网、网络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在网络普及的今天,数字化的信息产品日益增多,而且形式多样,可以这样说,数字图书馆的品牌战略更为重要,甚至可以先全力打造数字图书馆的品牌,进而用数字图书馆的品牌带动传统图书馆的发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传统图书馆不会消失,而且还会扮演重要的角色。

诚信是图书馆发展比不可少的关键因素,任何一个成功的组织都以诚信为本,图书馆应以诚信树品牌,以品牌构造诚信,办用户满意、放心的图书馆,真正的诚信源于人们对这一组织服务的熟悉程度,图书馆应努力发挥自己的各项职能特长,为社会创造财富,坚持不品牌战略,执行品牌计划,履行品牌承诺。获得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是图书馆实行经济化管理的目标,高市场占有率意味着高利润,这就要求图书馆提高竞争意识,不能安于现状,特别注意市场反应的灵敏度,同时要不断吸收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视本馆的实际需求情况加以运用。

综合全面打造图书馆品牌,使图书馆真正成为社会组织中一个有力的竞争品牌!图书馆的经济化管理将为图书馆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改变图书馆以往旧的面貌!

参考文献:

[1]詹得优.信息咨询理论与方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7.

[2]查先进.信息分析与预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8.

篇10

关键词:新常态;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新增长理论

一、理论与背景

1.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新常态的主要特点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1]。1979~2008年,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16.3%;2008年之后,中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2016年,中国GDP增长率仅为6.7%。随着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和改革红利的逐渐消失,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突出,迫使中国发展“绿色经济”。中小企业的低端产品、低附加值产品、低层次技术、低价格竞争问题日益突出,其未来发展也迫切需要转型升级[2]。这些问题迫使中国不仅要重视经济数量的发展,更要重视经济质量的发展。“调结构稳增长”,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是发展中国经济的重中之重[3]。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出发点。2.“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学中按照人均GDP的数量将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要素驱动阶段、效率驱动阶段和创新驱动阶段。三个发展阶段对应的人均GDP分别是是3000美元以下、3000~17000美元以及17000美元以上。进入效率驱动阶段的国家常常容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即中等收入的国家(人均GDP在3000~17000美元),在很长时间内,失去了原来的增长动力,在中等收入的区间徘徊[4]。照此标准,2008年中国人均GDP为3400美元,进入要素驱动阶段;到目前为止,仍旧处于此阶段。处于效率驱动阶段谨防陷入“中等收入陷阱”。3.新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内生化,认为经济增长不是外生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由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决定的,并认为内生的知识技术积累和人力资本积累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5];政府实施的某些经济政策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只靠增加要素投入不能维持长期经济增长,经济发展要逐渐转变到靠效率驱动[6]。效率驱动增长的基础是高等教育的扩大和广泛的培训,即人力资本提升和劳动者素质提升,还有市场力量的加强、更加充分的市场竞争。中国需要在这些方面找到源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得创新驱动变得更加重要。增加对人力资本投资,首先,从教育入手,提升劳动人口的整体素质。对教育投入更多的经费,通过高校培养各行各业的尖端人才,为社会提供更多、素质更高的专业、创新型人才;其次,国家或者企业可对职工进行定期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蔡洪滨认为长期经济增长更需要关注供给能力和一个国家的创造力。人力资本和基础创新会产生外部效应,技术溢出的存在使经济呈现出规模收益递增效应,从而推动经济实现持续的内生增长。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需要增加知识技术积累与人力资本积累[7]。

二、人力资本培育与科研创新面临的困境

1.中国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教育经费不仅在总量上差很多,人均教育经费的投入更是少之又少。国家教育经费的拨给,地区不平衡问题严重。国家对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经费的拨给远多于对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区。中国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问题严重,如果国家的教育投入仍偏颇过大,那么这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程度会加深。一个国家的研发投入包括企业、政府和学术机构研发投入,其中最重要的是企业研发投入。基础研究、纯理论研究和经济模型研究需要政府支持,但推动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研发是企业研发,创造的核心是企业创造。因此,提高知识技术的积累不仅需要加大国家研发的投入,更需要鼓励企业通过创新推动产业升级。2.中国科研投入现状与问题中国科研投入产出率较低,研究成果商业化生产的比率更低[8]。2014年,中国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5%,研发投入也逐年增长,虽然投入的越来越多,但是效果现在还未显现。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3件,数量上落后于发达国家,质量差距很大。将这些发明申请的专利投入商业生产的比率很低。兰德公司报告指出,我国很多的专利数据并不具有技术或者经济价值,一部分的专利并不能引领创新,因此数量上改变并不能代表质量的变化。我国的科技体制不完善,科研经费使用不规范。科技部等很多政府部门拿了科研经费,企业来申请项目,政府决定是否投钱。首先,政府投资的成功概率很低。此外,由政府计划、批准的制度,在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地位不平等的情况下,容易产生金融错配现象[9]。国有企业效率不足,创新动力不足,但是融资很容易;私营企业创新动力强,资金运用效率高,但是资金可获得难。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创新、转型以及可持续发展,减小了民营企业的竞争力,不利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3.中国企业研发现状与问题我国企业研发的动力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国有企业规模大,具有研发的能力和资源,但是却无太大动力,而且其创新效率低而小企业有创新的动力但是缺乏资源。此外,知识溢出的存在造成企业的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不存在政府干预时企业用于生产知识的投资将偏少。浙江大学对浙江中小企业不愿投入研发的原因调查,结果反映研发产品容易被仿造,收益与投入比较小。研发投入有更多不确定性、见效时间长、风险大,很多企业不愿冒险创新。这项调查结果:一方面,揭示了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浙江省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简单,容易被替代、被模仿。

三、对策与建议

1.人力资本———增加数量、提高质量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人力资本的积累,对教育加大投入是基本措施。教育为我们培养更多的人才,需要更多的经费投入。此外,高级创新型人才的引进仍需要大量资金。实行教育制度改革。打破以往只重视分数、轻视素质的教育模式,在学生的综合评价中加大对素质教育的重视。我国可以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从小培养孩子的思维、思辨能力等素质。打破“教育不公”现象。为使我国区域发展更加平衡,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公平拨给教育经费;消除高考录取的不公平的“隐形的门槛”。2.加大科研投入,创新驱动经济转型专利作为一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指标,我们不仅要提升数量、更要提高质量。首先,我们需要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其次,减少研发投入的分散,使有限的资金集中投入到几个领域,重点项目科研经费多,产生的科研成果重大,从而提升科技成果的质量;最后,严控专利的审批,对于有些没有商业价值、或者商业价值比较少的、简单的、容易模仿的专利申请,不予授权。这种做法会提升我国研发专利的质量。对科技体制存在问题的解决,需要建立一套规范的操作标准,实施多方共同审批、授权,聘请专业、高级人才对申请项目审核及监管等。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以及国有企业间的金融错配问题,是中国特殊的体制造成。现阶段中国二元体制的存在导致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产权不同,在融资市场所处地位不同。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使其产权地位平等,比如说是国有企业私有化等。对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首先,加强立法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坚决打击、严厉惩罚盗用别人知识产权的行为;其次,政府可以向投入研发、生产知识的企业提供补贴,或者在对其提供补贴的同时对其他生产收税.

参考文献:

[1]李建波.把握“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10):72-73.

[2]刘洋,纪玉山.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模式”的转型升级[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05):23-28.

[3]邵宇.供给侧改革———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J].新金融,2015(12):15-19.

[4]多恩布什,费希尔等.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5.

[5]潘士远,史晋川.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学,2002(04):753-786.

[6]王小鲁,樊纲,刘鹏.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2009(1):4-16.

[7]朱勇,吴易风.技术进步与经济的内生增长———新增长理论发展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1999(1):19.

[8]厉以宁,武常岐.创新发展与经济转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4.

篇11

关键词:公司治理 会计信息质量 作用 影响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154-02

世界第一份公司治理研究报告《公司治理财务方面的报告》首先指出了公司治理和会计信息披露有着直接的联系,原因是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影响到了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决策,为了实现公司的有效治理,该报告认为真实、公允的财务会计信息必不可少。“现代会计或者说现代会计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公司治理的需要而逐步形成的。”{1}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密切相关,双向互动,它们共同构成了企业微观运行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会计信息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反过来,公司治理的效率高低又能够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具体来看,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中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会计信息质量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二是公司治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一、会计信息质量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公司治理,狭义的讲就是研究如何实现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有效监督与制衡 而广义的讲则研究如何设计一套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害相关者、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区之间的利益关系。{2}

公司治理结构可分为公司内部治理和公司外部治理。通常,公司内部治理是指按照《公司法》所确定的法人治理结构对公司进行的治理。而来源于债权人、雇员(劳动者)、供应商、消费者等利害相关者的治理构成公司外部治理。

1.会计信息质量在内部公司治理机制中的作用。(1)会计信息质量对股东的作用。追求长期投资价值的股东往往以公司所有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公司治理,从关注公司的长期业绩出发,关注公司的管理质量,关注公司人才发展战略、技术创新、社区与环境责任等等。

投资股东期望通过企业经营活动确保其长期稳定的获利能力。然而为企业经营产出的替代变量,会计应公平地计量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并向投资股东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企业在向投资股东提供会计信息时,应能够客观公允地反映出企业的获利情况,如果以潜在的利益而不予揭示等形式反映为收益的少报,或费用和损失的多报,或通过财产实际价值的少报而少计利润,就会缩小利润分配的幅度而对股东不利,分配上就会与社会公平背道而驰。反之,因为收益的多报,或潜在费用和损失不计,财产实际价值的多报而形成的利润多报,就会引起资本流出公司,削弱企业的财力基础,损害企业收益能力的长期稳定性。因此,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起到了保护投资股东利益最大化的作用。(2)会计信息质量对董事会决策权行使的作用。作为分散的所有权的人,董事会联系着公司所有者和管理者,处于公司治理的核心。会计信息具有为董事会的决策提高信息的职能,而且是董事会行使决策权所依赖的一种控制工具,董事会作为股东的受托机构,其根本目标是维护股东权益,实现公司经营业绩最大化,并保持公司具有持续的盈利能力。董事会作为股东的受托机构,其根本目标是维护股东权益,实现公司经营业绩最大化,并保持公司具有持续的盈利能力。董事会对公司的监控体系包括经理的任免、资本预算体系、业绩考核体系、财务报告制度、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等到一系列制度安排。其中,会计信息对董事会聘用或解聘经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会计信息为董事会积极有效地治理公司提供了优良的服务,据此对管理层和公司做出整体评价后,考核CEO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和公司的业绩,并为公司战略决策和人员结构做出及时的纠正和调整。(3)会计信息质量对经理激励计划制定的作用。会计信息在公司治理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维系和促进着监督和激励的相容、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匹配。{3}充分透明的信息披露的内部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在经理报酬合约中被广泛应用,它可以降低问题。大多数经理报酬一般包括四个部分:年薪、年红利收入(与会计业绩相关系)、股票期权以及长期的激励计划。经理报酬这四个组成部分使得经理个人的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息息相关。在满足个人利益的同时也满足了公司的利益。可见,高度综合的会计信息就成了激励机制设计和实施的基础,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有利于激励机制有效推行。(4)会计信息质量对经理人员经营管理行使的作用。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经理人员是公司的执行机构,职责是接受董事会的委托,执行董事会做出的决策并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确保投资人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因此,会计信息不仅能展现经理人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也能够帮助经理人员在经营管理中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提升公司的业绩。

2.会计信息质量在外部治理机制中的作用。与内部治理机制相类似,公司治理在资本市场、经理市场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会计信息质量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在资本市场中,公司的大多数个人股东对公司的决策没有有效的发言权。他们很少涉及到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追求的是短期的资本利得或红利收入,由于交易成本的影响,一般均不直接,也没有动力去监管经营者。为了获得一定的投资收益而且又要保证资本安全,他们会要求公司向他们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所有小股东依靠审计人员、监管者和执行法律的权威机构,运用会计准则体系、公司章程和法律来保护股东权益。从而降低了潜在投资者的交易成本,提高了资本市场运作效率。

债权人与股东所不同的是,他们关注的是企业的还本付息能力。债权人没有对企业的资本做出永久承诺,他们享有资本使用带来的收益并按合同规定的期限收回本金,所以债权人在要求企业有高收益能力的同时,还希望保全基本财产维持还债能力。短期债权人主要对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和企业短期债能力感兴趣,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为短期债权人提供了据以计算、分析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所必需的财务信息;然而债权人与短期债权人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关注有所不同,他们更关注企业资产计价和资产的业务能力。在债务契约的鉴定过程中包括了关于运用已公布的经审计后的财务报表数据来限制管理当局行为的条款,任何不履行上述条款的行为均被视为违约,它使债权人有权采取一般对待违约而采取的行动,债权人在签约以后对管理者的监督,方法之一就是运用现行的财务统计数据与契约中的条款进行对照,如果出现不符合条款的行为,债权人就会采取保护措施。在这个过程中,债权人利益的及时保护和有效降低债权风险依赖于经审计的财务信息。(2)会计信息质量在经理市场中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程度的发达,经理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专业化的职业队伍,经理市场的存在,给现有的经理人员施加了外部压力。要达到公司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只有通过经理市场人才的竞争,作为企业所有者的股东才可以淘汰不称职的经理,要求更能符合公司利益的管理者,在人力资源上实现优胜劣汰和优化配置。

二、公司治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由于会计系统处于公司治理结构这一制度环境下,它必然会受公司治理的影响,进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4}

1.委托关系中信息不对称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在公司组织中,委托关系存在于公司治理整顿的各个层面,包括股东与董事会、经理和公司内部上下级都有着一种委托人和人的契约关系。委托关系中的契约人是一种典型的经济人。二者存在着目标和利益的差异。委托关系对会计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如促进企业健全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真实、有用的财务会计信息,维护所有者和经营者双方的权益。{5}委托关系带来了委托双方信息不对称的产生。信息不对称是指参加交易的各方掌握的信息不一致,即一方掌握其他各方所没有掌握的信息优势的现象。由于交易双方对信息占用的不对称,而导致先后分别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严重降低市场运行效率。完善的公司治理能够加强对管理者机会主义行为的监督和约束,降低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的成本,提高披露的会计信息的质量。反过来,如果公司治理不完善,由此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负面作用也同样非常大。

2.公司治理下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在权利配置中的具体体现,是在建立制衡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旨在保证这一过程完成的规程、政策和组织实施程序。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有助于防弊纠错,保护资产的安全,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则内部控制可以行之有效,对管理者实施适当的监督,实现公司经营目标。董事会成员只有独立于经理层才能为董事会成为内部框架的制定者、监督者和最高执行者,才能发挥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中的核心作用提供责任划分的保证作用,从而有效实现内部控制目标,即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可靠。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治理有着天然的联系。会计信息为公司治理提供重要的消息来源,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使得公司治理能够有效运作;同时公司治理通过一套制度安排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公司治理的完善披露机制有助于良好的公司治理的形成;完善的公司治理鼓励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并对实施这种行为的主体给予奖励,会使公司的高层管理者,依据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做出科学的决策。

注释:

{1}石本仁.公司治理中的会计角色[J].会计研究,2002,(4):24-31

{2}王晓晓.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J].企业技术开发,2009,(2):130-131

{3}李维安,武立冬.公司治理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9

{4}葛家澍,杜兴强.公司信息、公司治理与会计准则:理论分析、博弈解释与历史证据[J].当代会计评论,2008,(6):1-27.

{5}于玉林、李端生.会计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41

篇12

关键词:经济增长质量;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6.0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6-03-03

经济增长问题是经济学领域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在经济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在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的二百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把经济增长的数量问题当做是经济增长的全部内容,所有理论探讨的中心内容都是如何实现经济数量上的扩张,但是却很少涉及经济增长质量问题。事实证明,片面地追求实现经济数量的增加会为整个社会带来经济结构失衡、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扩大、资源短缺以及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显然,今天的中国在取得了辉煌经济成果的同时正在品尝着因快速发展带来的苦果。原先一味追求GDP的发展方式已然不可持续,经济的转型势在必行。

一、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经济增长质量内涵的界定

在构建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体系之前,必须要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进行界定。因为经济增长质量属于一种规范性的价值判断,在学术界对其内涵的界定分歧较大,而内涵的不同会也导致建立起来的指标体系相差甚远。

对经济增长质量较为早期的研究主要是从狭义上来对其进行定义,将其理解为经济增长的效率,如苏联经济学家卡马耶夫等。而近些年来被更广泛认同的观点则是从更广义的视角来界定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认为经济增长质量是相对于经济增长数量而言的一个概念与范畴,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而即便是对于广义视角的经济增长质量,不同的经济学者从不同的经济视角出发,对其内涵的界定也是差异甚大。

本文在基于国内外相关理论和不同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从五个方面来定义,即:经济结构、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经济增长潜力、社会生活以及经济增长的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经济在这五个方面的运行能力共同构成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体系。

(二)经济增长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对经济增长质量内涵的界定,将经济结构、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经济增长潜力、社会生活以及经济增长的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作为5个一级指标,而二级指标(具体指标)如下:

(1)第三产业占GDP比重;(2)二元反差指数;(3)存款余额/GDP;(4)城镇化率;(5)外贸依存度;(6)GDP增长率;(7)经济波动率;(8)失业率;(9)R&D占GDP比重;(10)人均GDP;(1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城乡收入比;(14)人均储蓄存款;(15)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6)人均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17)居民平均预期寿命;(18)单位GDP耗能;(19)劳动生产率;(20)资本生产率;(21)单位污水排放数。

二、中国省际经济增长质量差异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本文将对中国大陆东部的10个省份(直辖市)以前文构建的经济增长指标体系中的21个指标作为变量,从《中国统计年鉴》中选取数据,同时通过直接引用或适度的计算(其中逆指标的处理方法是取其倒数)得到2008-2012年中国大陆10个省级行政区的样本值。

由于变量指标多、数据量大,而且变量之间存在着相关性,所以本文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中的因子分析法对东部10个省级行政区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综合的评价研究。因子分析之后再对其有效公因子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将经济增长质量相近的省份归为一类,从而将10个省份(直辖市)按经济增长质量的差异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并对其作出分析与研究。

(二) 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1、实证过程与结果。在因子分析之前需要对模型进行适用性检验,即KMO以及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检验的结果显示KMO统计量为0.798,而Bartlett的球形检验的近似卡方统计值为1003.834,P80%),因此这三个已经足够反映出经济增长质量的总体水平。同时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三个公因子中第一因子中载荷较大的指标有二元反差指数、城镇化率、外贸依存度等共15个指标,这些指标反映了经济结构、收入分配、人民生活福利等基本情况,所以可以将第一因子命名为“经济社会综合实力因子”。第二因子中载荷较大的指标有单位GDP耗能、失业率等共计4个指标,它主要部分反映的是经济结构、环境污染以及科技进步等基本情况,可以将第二因子命名为“协调、可持续发展因子”。第三因子中载荷较大的指标是经济波动率和GDP增长率,这两个指标反映的是经济的持续性与稳定性,可将第三因子命名为“稳定性与持续性因子”。

因子分析之后,通过运用回归法计算得出因子得分,并依据各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三个因子总的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求和,从而得出各省的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得分F:

F=(66.104× F1+12.522×F2+9.384×F3)/88.009(1)

上式中F1、F2、F3分别代表的是公因子1、2、3的得分。根据综合因子的得分值,对其按照降序进行排列后得到下面的中国各省区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评价表:

最后根据各主因子得分以及综合因子得分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得出2012年按各公因子排列的东部10省(直辖市)经济增长质量等级结构(见表2)。

2、结果分析。作为中国经济中心的上海市,其经济增长综合质量在10个省份中最高。北方经济中心的天津,其综合得分紧随其后。而作为首都的北京,其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享有特殊的地位,这也明确地体现在了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三者的综合经济增长质量的得分分别为1.41、0.78和0.69,遥遥领先其他省份,可见,上海、天津以及北京的经济增长质量在东部的10个省份乃至全国都占据了绝对优势。根据表1,很容易看出这三个直辖市在经济增长中的核心高质量因素是集中在公因子1上,也即“经济社会的综合实力”方面。上海和天津在公因子2上的得分较低,根据原始数据可以看出,这两市在环境资源方面指标明显低于其他省份。值得注意的是天津市在公因子3上得分在10个省份中最低,从原始指标的取值来分析:天津市的经济波动率的系数为1.89,远高于均值0.93,说明天津市的经济增长的波动较大,值得引起警戒。在公因子2上的得分,北京拔得头筹,得分为2.79,远远高于排在第二的0.21得分。这是由于在公因子2所包括的R&D占GDP比重指标上,北京为0.055,远远高于各省份的均值0.01384。R&D占GDP比重常被用来衡量科技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潜力,这是北京最大的优势。

处于第二等级的浙江、江苏和广东是传统的经济强省,在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得分上排名也靠前,综合得分分别为0.18,-0.04和-0.12。其中江苏省在资源环境的保护以及资源的利用效率上表现较差,而广东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存在着较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以及较低的经济分享性上。而综合得分最低的是福建、山东、海南以及河北四省。对其观察可以发现,这四个省之所以综合得分较低均是由于它们在公因子1上表现较差,即“经济社会的综合实力”较弱。对于山东,虽然名义GDP排名上,它是仅次于广东和江苏,排名第三,但是其在社会生活、环境污染上的指标都较低,这从某些方面反映出山东省的GDP增长在很大程度是由大型国企创造,经济的分享性很差。而海南省与河北省主要是由于其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在经济总量上与其它省份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作为经济赶超的代价,这两个省在这些年的发展中不太注重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更多的是依赖大规模的投资推动,而忽视了对效率的提高。

三、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因素,东部地区发展较早,社会的经济基础较好,表现出来的经济增长过(下转第16页)程中增长的质量水平也较高。比较明显的特点是“点—线—面”的增长极的特征以及“极化效应”与“涓滴效应”并存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以上海、天津、北京为代表的“点”,以广东、江苏、浙江、福建为代表的东部沿海“线”,以及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为代表的面等,通过增长极的扩散,使得整个东部地区有着较高的经济增长质量。但是东部地区依旧存在着诸如区域不平衡、创新能力低、较差的经济分享性以及较大的贫富差距等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给出如下政策建议:首先,东部地区应该进一步推动增长极的优势,缩小区域间的差距。其次,利用税收以及财政的转移支付等手段,缩小贫富差距,提高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性。最后,应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升华,提升本土经济和产品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实现在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向高端的攀升。

参考文献:

[1] 钞小静.经济增长质量[D].西安:西北大学,2009.

[2] 胡少维.关于如何评价、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06,(10).

篇13

关键词:转变发展方式;核心内涵;实践路径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

1.1片面注重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在国民经济中,只关注经济的发展,忽略了经济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依赖煤、铁、石油的支撑,这些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给环境带来了影响。我国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于大气的污染,这也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困难,全球温室效应日趋显著,导致海平面的上升,全球极端天气的发生率不断增加。雾霾天气令城市生活的居民不胜其烦,雾霾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不重视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影响。雾霾不仅影响了人们的出行,也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伤害。同时,传统的发展方式也完成了土地污染和水污染。工业废渣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在土地上,对土地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这样的损害导致这些土地在很长的时间内无法进行农业生产,这些土地也无法满足居民住宅建造的土地要求。工业废水不经处理排放导致了水污染,工厂为了更加隐蔽地排放污水,往往将污水排放到河流湖泊的深处,这样的做法导致了当发现水污染时,对其的治理变得尤为困难。

1.2经济的发展过分地依赖资源的消耗

部分城市的兴起是由于煤、铁、石油资源的开发,这样的城市兴起的速度很快,经济可以得到迅速发展,但这样的发展往往导致了城市的经济结构单一,在煤、铁、石油消耗以后,城市很难持续自身的发展。美国“汽车城”底特律的衰落的原因就是经济的发展过分地依赖自身的钢铁和煤炭,导致经济结构过于依赖汽车产业,当经济环境较差,汽车需求量低时,底特律的经济很难获得增长。这样的单一经济城市或者过分注重工业经济的城市在我国也存在,这样单一经济的城市在煤炭、钢铁等资源消耗完之后,很难维持自身的发展,由于我国具有大量外出务工人员的国情,导致我国过度依赖资源的城市的人口在资源消耗完后急剧减少,城市的发展陷入困境。

2.D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内容

2.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对经济新常态

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工业生产能力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市场由原来的卖方市场变为现在的买方市场,供给大于需求,商品的价格有下落的趋势。近些年全球经济低迷,经济回暖形势不明朗。我们需要应对经济的新常态,在供大于求的市场下,城市的经济支柱产业应该往第二、第三产业倾斜,结合其他城市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城市自身的发展优势。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劳动力成本的增加,煤炭、钢铁、石油等资源的成本也在增加,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应将单一经济向多元经济转变。

2.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立足现状

进入全球市场后,我国经济获得了高速的发展。为了工厂生产出的产品质量更高,更具有竞争力,我们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进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要立足于我国的国情,不可以盲目照搬西方的模式。我国经济中对于廉价劳动力的依赖仍然存在,这在改革升级时要照顾到这些人的权益,对产业结构升级后这些人的安排要合理。对于产业结构升级后落后产能的处理要具体情况具体处理,不可以盲目地全部淘汰,以保证淘汰落后产能时工厂工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改革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改革一步到位是不现实的,基于现在的情况,在满足工厂发展规律的情况下,鼓励企业积极进行产业升级,使用新技术,做到节能减排。在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中需要加强相关技术人员的培养,对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要进行一定的调控,确保产业结构升级后有工厂生产可以有足够的专业毕业生进入,保证工厂可以在产业结构升级后可以生产出高质量和数量的产品。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路径

3.1树立经济绿色发展的观念

只有树立经济绿色发展的观念,才能够转变不计环境成本的传统发展方式。绿色经济发展的概念是1989年由皮尔斯提出的,其核心概念是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的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念单纯强调经济的高速发展,忽视了对于环境的保护,“先发展,再治理”的发展模式显然不能适应现在科学发展的需要。同时,在我国经济形势发生改变后,这样的传统经济观念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该树立经济绿色发展的观念,结合改革开放,不断创新,不能单纯地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性,还应该保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重视对科技人员,教育人员的培养,发展经济的同时保重资源可以得到有效的使用。同时,还应该保证剩余的资源可以保证后续科技发展的需要,通过行业研讨会等方式,聚集企业关于绿色经济的看法和新的措施,加大绿色经济发展的观念的宣传,努力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

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要求经济的发展减少资源的无效使用。我国开采并使用的部分煤炭并不适合工业生产,不符合开采条件的煤炭流入市场后,不能满足相应工业生产的需要,对工业生产有阻碍作用。同时,不符合开采条件的煤炭使用后也会较普通煤炭对大气产生更多的污染。绿色经济基于实现资源的有效使用,减少无效资源的使用。在全球化经济加强的现在,加之“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有效使用全球的资源进行国民经济建设成为降低生产成本的方式。使用世界资源进行国民经济建设也可以降低对品质较差的资源的使用,保证工业生产的质量,保证我国工业生产出的产品具有更优秀的竞争力。

绿色经济重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有着突出的作用。三次科技革命充分印证了科技对于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绿色经济需要依赖新科技的发展。重视科学技术,降低产业生产的耗能,实现产业生产设备的升级换代。加强新科技研发与工厂的合作,帮助科研所获得充足的实验数据,促进科技的发展,增长工厂对于资源的利用率。鼓励新型处理污染设备的研发,并鼓励企业将其盈利中的部分开发新生产技术,体高工厂生产能力和生产质量,增加工厂生产出的产品的技术价值。通过科技的进步,鼓励企业掌握相应行业的核心科技,核心科技的掌握可以帮助企业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

绿色经济要求企业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发展节能环保企业。国家应该鼓励节能环保企业的发展,对于新技术要有较大的包容力,促进企业对资源进行清洁高效的使用。节能环保的方式众多,可以通过技术改良实现节能减排,可以鼓励企业使用环保能源,对于企业内部的冬季供暖可以使用集中供暖降低化石燃料的使用。对于企业产生的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等工业废料可以与专业的处理公司结合,最大化地对工业废料进行再使用,降低工业废料对于环境的污染。对于工业生产的特殊废料,需要进行处理后再进行相应的运输。改良企业生产管理规定,增加企业生产的管理效率,降低企业管理的消耗。

3.2单一经济模式向多元经济转变

将单一经济发展模式向多元经济转变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如果要实现单一经济向多元经济转变,就应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基于市场的需求就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将经济产品提升质量,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性作为产业优化升级的重点。推进工业4.0的同时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强简政放权的力度。对于实体产业的鼓励力度要大于对于虚拟产业的鼓励,保证经济发展的稳定运行。对于传统的产业,使用淘汰落后产能和技术改进结合的方式进行产业改革升级。对于新兴信息产业,应给予一定的自由度,基于信息产业尝试的空间,同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将新兴的信息产业的发展规范在法律的框架里。

增强城乡经济的合作,充分发挥城市产业集中的优势和农村原料成本低的优势,将两者结合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同时以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避免城市发展再次呈现传统的“摊大饼”发展模式,努力实现“卫星城”建设。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保证资源可以得到有效的使用。同时,鼓励市场发挥资源的再分配作用,实现资源被高效的使用。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避免城市发展模式的单一化,对于城市的支柱产业要进行有效的优化升级,保证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合理,同时努力增加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城市自身的特色,提倡城市通过举办各种赛事来增加城市的特色,努力发展城市自身的文化底蕴。增加城市的魅力,吸引国内外游客,发展城市的旅游服务业。

3.3推进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可以调整产业的结构,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化配置,从而保证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通过供给侧结构的改革提高供给的质量,调整结构,对资源进行更加合理的配置,改正原来资源要素配置的扭曲情况。增加供给的有效性,保证供给侧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以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的发展。在进行供给侧结构的过程中保证产业生产可以开源节流,促进政府调控与市场相结合的原则,现政府高效运行与民间活力的增加。优化配置结构,保证消费成为生产力,实现公平交易。在进行市场发展时,要关注民间资本的涌入。对于民间的资本,一方面要鼓励民间的资本进入市场,另一方面要对民间进入市场的资本进行有效调控,确保大部分的民间资本可以进入到实体产业中,少部分进入虚拟经济中,以此保证民间资本的使用风险较低。

对于市场上运行资本的公司,既要给予相应的自由,又要进行有效的监管,规范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合法的募集资金。对于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资金的流动进行一定的监控,确保资本市场运行的风险在可控的氛围内,确保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加强市场对资源分配的调节作用,使用价格杠杆时要慎重,要确保使用价格杠杆可以有效地促进市场的繁荣,增加企业可以高效率的使用资源要素。

结语

受世界经济的冲击,我国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我国过去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以难以适应我国大体量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要立足于我国现在的国情。无论是进行产业结构升级还是进行绿色经济的发展,都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

产业结构转变升级要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开拓新能源技术,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自身生产的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走出国门,实现国际品牌提供基础。对于国内民间资本使用要立足于低风险的基本原则。我国进行经济产业结构改革的过程中要保证离岗工人的权益,也要保证新入职的人员的权益。要鼓励企业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发挥自主创新的作用,并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为企业进行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企业自身也应该拓展自身发展空间,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在经济改革中,要努力发挥各个群体的积极性,努力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宇平.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金融经济,2016,06(08):114-115.

篇14

【关键词】 建筑工程;建筑工程管理;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 TU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2)02-002-01

随着城市规划的发展以及房地产的火热兴起,建筑工程管理的压力变得空前的大,既要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又要极尽可能地缩短工期,既要保证建筑材料的质量,又要尽可能地节约建筑资金。而且,工程承包商、工程监理单位等的竞争也越来越大,于是科学地对管理建筑工程施工变得极为重要。在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方面应该注入新的内容,与当今社会现状相联系。

1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人的因素难以实现全面有效控制。建筑现场施工的操作型工序产品一般均具有劳动密集的特性,投入劳动力众多,故难以对每个操作人员实现有效控制。在工程实践中,由于个别操作人员违规操作所引起的质量问题是屡见不鲜的。例如,阳春市某学校教工住宅主体施工中,因工人擅自在三楼某单元客厅及房间内拆模造成了客厅顶板的裂缝,然而在后续的施工中又未予以发现并处理。最后,住宅交付使用后裂缝依旧存在,在住户装扇时被发现并被曝光,这一事件给承包商及监理单位声誉带来较坏影响,承包商对于质量问题的后期处理所花的代价也更大。因此,怎样实现对操作人员全面有效控制对于监理单位及承包商均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难题。

1.2 对物料的因素较难实现全面控制。施工工序活动质量控制过程中,投入物料的面广量大,对物料的因素较难实现全面控制。实践工作中,监理工程师经常感到工业化的设备及批量产品质量离散性小,往往通过产品书面检验及试验测试产品质量即可得到评判及控制。但多数操作型工序所用地方材料,如砂、石、砖等的质量离散性较大,加之材料往往随时进场,如何实现对于材料的实时、全面、有效的控制也是一个困难的课题。

1.3 质量控制过程中产品难以全面检查,部分质量隐患易遗漏。事实上,由于现场施工操作型工序产品面广量大,采取全面检查是难以实现的,但采取抽检的方法,往往又导致了一些质量问题的遗漏。怎样实现对于操作型工序产品成果的全面控制也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难点。

1.4 安全意识不高,责任不明确。安全意识是做好建筑施工现场安全工作的关键,现场施工的安全工作是关键到整个工程进程的工作。但是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管理工作中,未能将建筑施工现场安全工作摆到应有位置,未能真正认识到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重大。对国家有关安全生产和建筑的法律、法规、规范、文件等没有深入学习,而且不能及时传达贯彻和落实到施工现场,导致施工人员安全生产知识淡薄。

2 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途径

2.1 把深化责任成本管理,作为加强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

2.1.1 建立继全项目责任成本集约化管理体系:体系应包括责任、策划、控制、核算和分析评价五方面内容。一要明确成本费用发生的项目部门、分队(班组)和岗位应负的成本效益责任,使成本与经济活动紧密挂钩;二要分时段对成本发生进行预测、决策、计划、预算等方面的策划。制定成本费用管理标准;三要综合运用强制或弹性纠偏手段.围绕增效及时发现和解决偏离管理标准的问题;四要认真加工和处理成本会计信息,以期改善管理、降本增效;在要按期进行成本偏差和效益责任的分析评价,严格业绩考核和奖惩兑现。

2.1.2 堵住“四个漏涧”,实行“六项制度”:即:堵住工程分包、材料采供、设备购管和非生产性开支等效益流失渠道。实行工程二次预算分割制、材料采供质价对比招标制、购置设备开支计划审批制、管理费用开支定额制、主办会汁委派制和项日经理对资金回收清欠终身负责制,杜绝项目资金沉淀和挪用。

2.1.3 切实转变观念,强化成本意识:一是要树立“企业管理以项目管理为中心,项目管理以成本管理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二是要树立集约经营,精耕细作和挖潜增效的观念;三是要树立责任、成本、效益意识,营造企业整体重视.项目部全员参与,施工生产全过程控制成本费用的良好氛围。

2.2 把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作为加强工程项目管理的重点。施工企业要根据工程项目对劳动力的需求情况,在各项目之间.对现实的和潜在的劳动力进行周密计划,有效流动,合理调配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效率。项目经理部要按照动态平衡、统筹优化的原则,建立劳动力整体优化、实现劳动力供给与项目需求最佳组合的人力资源管理运行机制,对劳动力的分配和流向做出总体安排,保证劳动力与项目需求的总体平衡,并定期跟踪检查,进行有效监控和及时调整,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2.3 把激励约束机制,作为加强工程项目管理的保证。施工企业要想保证项目生产经营的良性运转和健康发展,必须发挥好企业管理层调控和服务的两大职能,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调控机制。为此,应着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2.3.1 全面推行项目考核制度:要根据项目经营承包合同书,做好项目年度和终结考核工作。对实现经营目标和超额盈利的,要严考核、硬兑现,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性;对出现项目亏损、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和经营越权行为等责任问题的,要给予相应的经济、行政或法律的处罚。真正形成企业与项目之间的经济责任监督与执行关系,以保证项目高质量、高效益地运行。

2.3.2 实行严格的审计监督制度:要在管理办法可行、组织制度健全、任务责任明确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在建、竣工、分包项日的审计,对规模大、工期长的项目实行年度和终结审计,以及项目经理调离和项目部解体审计,重点是做好经营责任与效果、经营活动合法性和财经纪律等重大问题的审计工作。

3 总结

对于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管理方式,但是,无论什么样的公司都应做到以人为本,重视质量,只有如此才能得到更多的经济效益,不能因为追求施工进度或者节约资金就忽视了工程质量和职工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