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课前分享范文

高中语文课前分享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2:2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语文课前分享,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语文课前分享

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参与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1-0154-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1.100语文课程是高考考查基础科目,研究高中语文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课堂有效性,成为目前必须努力的方向。在传统语文课堂中,教师偏重于语文知识的记忆和默写,喜欢采用机械模仿练习,缺乏师生间的多维互动,降低了学生的课程参与度,不利于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很多师生间互动仍然停留在表面,没有发挥真正效用。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多维互动教学模式逐步被推广,科学地搭建了学生、教师和课堂之间的沟通桥梁,对完成课程目标、促进学生良好发展具有较大意义。

一、丰富语文课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语文成绩、素养提升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丰富语文课前活动等方式[1],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经过长期的积累过程,才能更好地实现从“量变”到“质变”。在课前,教师可以使用语文小游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合理利用和设计时间。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先讲解的部分趣味历史故事,引起学生对诗歌的探索欲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先调查诗歌背景,做好相关课前预习,并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在课堂中分享自己所了解的东西,促进学生之间的良好交流。

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2],如果教师没有在课前很好地督促学生进行相关预习或活动,可能会降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从而影响到师生互动。语文课本中存在很多学生不认识的生字,特别是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如“烛之武退秦师”中,学习到“秦军铮fàn)南”、“夜缒(zhuì)而出”、“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课前活动,让电脑带领学生声情并茂地阅读课文。教师可以通过这一类方式,使学生对课文形成初步印象,了解文章大概意思,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前参与等习惯,为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提供条件,进而提升多维互动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深入研究学生兴趣方向,不断丰富课前活动类型。

二、创设参与性语文情境,提供课堂互动方式

高中时代的学习压力较大,课程安排很紧凑,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提供多种课堂互动方式,把授课环节有机统一起来,做到动静结合、张弛有度[3]。在课堂开始的五分钟,可以创设新知识情境,将语文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找到学生与文本的共鸣点,带领学生全身心地进入到课堂中。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课文《小狗包弟》时,可以创设如下情境:“昨天,老师家的小狗终于学会了‘坐下’和‘握手’,真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呀!同学们,你们家里有养可爱的小动物么?如果有的话,它曾经做过让你感动的事情么?跟大家分享一下吧。”通过这样的情境,搭建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领悟课文深刻含义前,了解到“动物对人的重要性”。

教师在使用情境教学法的互动方式时,应先调查学生兴趣方向、时代热点,根据高中学生认知特点[4],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多以“矛盾式”“提问式”“阶梯式”结尾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互动参与机会。如,在学习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问学生“是否阅读过红楼梦?”“还记得其中情节么?”“为什么它会让你记忆深刻”等问题,一步接一步地引导学生进入语文课堂。

三、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开展多维互动教学

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开展多维互动教学的重要基础。高中生个性特征较明显,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在选择是否参与课堂互动教学时,具有一定主观性,如果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理念比较排斥,可能会分散课堂注意力,降低课堂互动参与性。因此,教师必须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发挥自身教学魅力[5],加大对师生互动的重视程度,从多维度关注学生身体、心理变化,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心,勇于跟教师探讨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蔺相如”和“廉颇”的关系,解释与人相处之道,多让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促进学生更全面发展。

四、落实课堂评价过程,开发学生独立性思维

教师的及时鼓励和表扬,是提升多维互动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式,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教师必须关注学生课堂参与情况,对于部分没有参与的学生应及时用眼神等身体语言提醒学生,对于很积极配合课堂教学的学生,应该采取表扬等方式,激发学生好胜心理,促使学生加入到课堂学习中。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我有一个梦想》时,可以举行即兴演讲比赛,通过竞争等途径,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落实对学生演讲过程的评价,带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多挖掘学生语文方面的潜能,因材施教,结合学生实际特点,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开放式教学;必要性

高中语文在高考这支指挥棒下,被涂上了厚实的功利性色彩,素质教育提及到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却演绎成了“一切为了高考分数”,高中语文的课堂也充斥了光怪陆离的浅层次教学演绎和题海战术的枯燥训练。高中语文教学出路何在已经成为许多语文教师探求的问题。开放式教学就这样走入高中语文课堂。

与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相比,开放式教学打破了教学中的时间、空间限制,使语文教学面向自然、社会、生活开展,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和个人潜能的开发。

一、高中语文课堂开展开放式教学的必要性

1.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

素质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进入21世纪后的主旋律,它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学习的乐趣。而开放式教学注重学习与生活的结合,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特质进行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不但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激情,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正是素质教育所需要的。

2.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开放式教学将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带入到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体验,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有利于学生回归课堂主置

开放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由教师一统江湖的局面,提倡在平等的基础上,师生之间通过自主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式学习,真正践行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帮助学生回归课堂主置。

二、开放式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有效开展的策略

1.做到时间上的开放

教师不能把一节课的时间仅仅局限在课堂的45分,而需要拓宽时间的维度,实现课前、课上和课后时间的开放,让学生带着问题、收获进课堂,带着问题、收获出课堂,学会自主学习。

课前时间的开放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提前进行知识的获取与储备,主要是关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比如,在进行《林黛玉进贾府》学习之前,提前三天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关于《红楼梦》的相关知识,从曹雪芹生平到目前我国对红楼梦的研究,这些知识将是他们进行课堂学习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能引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上时间的开放意味着教师要让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堂上每一分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同时还能依据具体情况,适当打破原有的教学计划。

课后时间的开放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利用课余时间,将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后生活。在学完《林黛玉进贾府》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去翻阅红楼梦,找出林黛玉与贾宝玉最后的结局,设想如果林黛玉没有进贾府,每个人的命运会不会发生变化,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实现空间上的开放

空间的开放意味着教学的空间不仅仅是传统的教室空间,还包括教室以外的社会空间,比如,图书馆、工厂、商场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一切有效的空间资源进行语文教学。开放性的教学空间,不仅能带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还能鼓励学生进行多向交流,培养其主动探索学习的能力。

3.坚持内容的开放

语文内容来自于生活,语文教学也不能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在教学中学生除了可以把政治、地理、生物等学科知识引入课堂,还需要把教学扩展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以更加开放的心态选择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的课外资源,真正做到将社会生活注入高中语文课堂,激活课堂教学。比如,在学习沈从文的《边城》一文之际,可以请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方式搜集现在的凤凰古城的相关信息,还有相关的优美文章。如果有学生去过凤凰,还可以邀请学生和大家分享他们眼中的凤凰古城,大家一起探讨沈从文眼里的边城和现在的边城有什么区别。通过知识的搜集与分享讨论过程,不仅能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效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4.做到教学过程的开放

课堂教学过程是瞬息万变的,因此,开放式教学并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课堂表现灵活地进行调整,不断进行创新。比如,在进行老舍的《茶馆》学习时,就可以采用角色扮演表演舞台剧的形式进行,调动学生的情绪,在角色演绎过程中去感受每一个人物的特点。而在学习《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相关资料,就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规律进行PPT制作比赛,必然会促使学生全方面搜集我国古代小说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实现评价的开放

开放式教学必然需要进行开放式评价。教师要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学习成果,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着重关注学生思维的表现,及时给予评价。评价以积极的鼓励为主,但是也不能盲目夸奖,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可以进步的地方。比如对学生的习作进行点评,好是好在哪里,还有进步空间的话,进步方向在哪里,做到评价言之有物,如此才能让学生信服,达到评价的目的。

开放式教学虽然已经开始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中,但是还有部分教师并没有准确理解开放式教学的含义,教学还存在好多误区。想要开放式教学真正走进语文课堂,还需要教师继续探索,在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师生合作;课堂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004

一、前言

现阶段,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师生合作教育模式,是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说,师生之间的有机合作对提升高中语文教育效果起到可促进性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基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积极地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其课堂能动性,然后通过师生合作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整体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课前师生合作,减轻课堂教学负担

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课前师生合作教学,主要指的是在展开课堂教学之前,根据语文课本中的内容准备好与教学相关的辅助教具,比如教案资料、相关参考资料以及网络视频资料等,并且将本节课主要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等明确给学生;与此同时,学生按照教师课前所提供的教学资料以及教学目标等,准备好本堂课所需要的学具。简而言之,师生课前合作就是一种明确分工的教学方式,教师负责教学资料的整理,学生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然后双方通过课前准备,大大降低了实际课堂教学中的难度,同时还能节约更多授课的时间。

比如:在学习我国古代的小说发展以及相关规律的内容时,教学内容以民间小说发展规律为起点。所以,教师在讲授其发展规律之前,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较为有名的著作,以证实其发展规律的准确性。例如,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神话传说、《诗经》或者乐府等资料,并将这些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视频,然后将视频下载给每一位学生,由学生独立查阅资料,事先掌握小说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事迹等。这样,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就不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介绍作者的基本情况及小说的写作原因、背景等,如此便大大节约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减轻了教学负担,也培养了学生课前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师生合作问答,强化语文课堂教学

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不足,无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最重要的是师生之间少了合作、少了互动,在这样死板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很多学生养成了拒绝回答问题的习惯,同时也害怕被提问。从实际方面来看,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问题不仅仅只是一种互动,而且还是师生合作的一种体现。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运用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以这种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促进其主动学习。

比如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的内容时,必然会对贾史王薛四家人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对红楼梦剧情进行播放,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比如提问“文章中对于王熙凤的描写是不见其人先闻其声,我们应该如何对她的性格特点、人物特征进行分析?”,在提完问题之后,教师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暗示和引导,同时给予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最后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合作模式降低了教学难度,也使学生更容易记忆知识。然后在针对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来对其进入贾府后的言行、心态等进行互相讨论,营造出积极的学习氛围,同时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讨论过程中,更能记忆更多的知识点,通过这样的师生合作与互动,全面提升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四、师生合作教学,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简而言之,师生合作教学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教学,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同时强化其理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而教师自身充当学生的角色,让学生在讲台上为其他学生授课,而教师以学生的角色提出一些关键性问题,通过转换角色的方式,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比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互换角色,由学生扮演教师为其他学生授课,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对文章知识有充分的理解与掌握。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分享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程度,对于学生忽略的地方,教师要以学生的角色及时提出问题,这样能够使学生的整个授课过程更加全面,做到不遗漏任何知识点。

五、合理安排课堂,提升课后师生合作效率

对语文课堂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指的是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讲解完语文知识后,要对剩余的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安排;而提升课后师生合作效率主要指的是教师在讲解完语文知识后,对于当堂课程中学生未理解的难点提出来进行讲授,与此同时,学生在本节课堂完毕之后要将自己没有理解的知识点及时向教师提出来,对于有争议的部分,由教师带领学生在剩余课堂时间内共同讨论完成,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在本节课堂上将需要讲解的内容讲授完毕后,不管剩余时间有多长,都会让学生自由安排这段时间,而很多学习不积极、不主动的学生往往不会自主利用好这段时间,导致课堂剩余时间大量浪费。所以,通过合理运用课堂上的剩余时间,师生之间通过积极合作,能够显著提升课后学习效率。

比如:在讲解“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本节课的剩余时间内将本次教学内容主旨进行总体概括,然后要求学生一同参与到文章主旨概括中来。又或者在W白的“蜀道”难时,教师将文章的主要内容讲解完毕后,可以在课后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背诵,然后教师可以在旁辅助学生,向其介绍一些有效的背诵技巧,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轻松地将文章重点句子记忆,可以通过理解性的记忆,通过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再来记忆句子,必然会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使课后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升华当堂课程教学效率。

六、结束语

篇4

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注重语文的应用性特征,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口语、书面语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一、 重视学生语文学习“三部曲”

所谓高中语文学习“三部曲”,其实就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三个过程,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三个过程相互关联,学习过程由浅入深,学习形式相互促进。

首先在课前预习中,教师要合理地设置学习内容和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工作。比如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使用批注式的阅读方法,通过自己的阅读过程,做好难点和重点批注,便于课堂上向教师反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次在课堂学习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课文的学习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根据学生在预习中批注的问题,教师进行集中讲解,合理地分配各知识点教学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落实到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的讲授过程中去。最后就是课后的巩固学习,这个是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再学习和融合过程,是提高课堂教与学成效的重要的一环。

很多教师片面地重视课堂教学,对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没有统一协调的认识,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学后常常会遗忘知识点。所以学生语文学习的“三部曲”是每个教师需要去重视的内容和过程,通过优化三个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最大化地发挥其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提高高中语文教与学的成效。

例如,在《再别康桥》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阅读,尝试体验作者的丰富情感,领悟作者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课上教师要进行精讲,结合学生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对诗中虚实相间的创作手法、轻盈柔和的语言特点等进行重点讲解,让学生把握好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课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就预习成果和学习成果进行回忆、融合与整理,对关键知识点进行重复记忆,这样学生才能经历一个完整、完善的知识积累过程,学习效率才能事半功倍。

二、 结合新媒体,优化学生语文学习体验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语文课堂学习给人的印象是枯燥和无聊的,这也是很多学生无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语文学习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体验。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课参与热情和参与度相对较低,无法形成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念,教师不妨试试新媒体教学模式。新媒体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课本上的背景知识,与图像、视频结合在一起。

例如,在《赤壁之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导入电影《赤壁》的经典片段,让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一下集中起来,文言文学习的枯燥感便会一扫而光,学习动机与潜能被充分激发出来。实践证明,利用新媒体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吸引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新媒体教学的度,不能过度依赖新媒体的教学模式,失去了课堂书本教学的重要平台。

三、 适应信息技术环境,形成终身学习观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优势和机遇。首先带来的是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和素材。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互联网上找到很多利于课堂教学的资源和材料,对于教师自身优化课案设计、丰富PPT的资料等有着重要的帮助。其次信息技术还为教师搭建了一个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平台。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各种教学网站或者论坛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这些网站与全国各地的语文教师分享教学心得、交流教学经验、探讨语文教学模式与方法,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的语文教学能力。

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是自我不断学习的过程。然而,现代教育的飞速发展,知识结构的不断扩充和更新,要求每一个教师具备终身教育的理念。不断地为自己充电,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拓展自身的教学视野,切实有效地强化自身的教学认识和思维,转变传统教育中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以时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理念为基础,研究和分析适合当前语文教与学的重要形式与路径,为高中语文教学的做出发展贡献。

四、 科学落实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

科学的考核和评价模式是检验学生高中语文学习成效的重要标准。传统的语文学习评价往往片面地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内容和依据。由于考核内容和依据具有偶然性、片面性的特征,往往会对在一两次考试中发挥失常的学生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同时这样的考核和评价的模式,也不具备全面发展的眼光。在考核和评价的过程中,应该科学制定考核内容,把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能力、学习认识与考试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形式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全面科学地对一个学生进行整体的评价,鼓励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自身学习态度,提高语文学习的成效。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学习是学生语文系统学习的重要一环,也是很多学生语文学习的“终点”,在高等教育中语文已经作为一个选修的科目。高中语文学习面临着高考这个特殊的时期,在语文教与学的过程中,需要师生能够立足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标准和要求,结合高考语文的要求和内容,科学落实语文教与学的活动,提高语文课堂成效。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中;听课技巧;课堂效果

一、课堂上的听课技巧,先培养认真听好每一堂课

课堂上,我们接授的不只是每篇课文所要掌握的字词、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持点等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引导,学会如何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学习,感悟课文表达的情感,把握课文的主题、学习作者如何布局谋篇的。而我们语言成绩的好坏也往往取决于课堂短短的45分钟的听课效率。很多优秀的语文老师,课堂上传授的不仅是知识,同时还教会我们如何学习。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于渔。”语文课注重培养我们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利用平时的课堂上,课余时间才花时间补习,只需课前预习。提高课堂听课效率,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中,老师对课文的讲解分析,其实就是在培养我们“听”的能力。在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内容很多,善于从老师的讲解中抓住要点、重点,这才叫做会听。而老师的提问旨在培养学生的说读的能力,学生在回答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再次阅读课文,然后将相关信息进行整理,表述出来,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语言表达能力。如果能正确、流畅的表达出来,这无疑也同时提高了写的能力。这些能力的都是老师教学中对我们的“听课”培养,课后的语文学习中无法达到的,所以要学会善用课堂45分钟,课下少用功。

二、好的听课技巧,课前预习的必要性

预习是我们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感知具体知识材料的第一步。语文课的预习,主要是指学习对有关语文知识或短文的阅读和思索。要取得较好的预习效果,需要提出明确的预习目标(内容)和采取具体的预习方法。

预习目标(内容)应该包括课堂上老师要讲授的各方面的内容:读课文,学字词,分析课文结构,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

做好了语文课前预习,加上手中的参考书的帮助下,这些内容你很快就能掌握。既然这样,那你也许会说,该掌握的内容参考书上都有了,那就更不用听课,自学就行了。我前面已提到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区别,参考书只能教会你要掌握的知识,但我们的语文学习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掌握上,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语文,培养我们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同学们了解到很多家长和老师不大赞成学生过分依赖参考书。其实,只要我们能善于利用好参考书,理解好每篇课文,对我们学生的帮助是无法估量的。

三、带着问题听课,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预习的基础上,我们平时的听课一般应达到三种效应。第一是完成对预习内容的再认识,从而达到加深印象,加强理解和增强记忆的效应。第二是完成对预习中存疑内容的释疑,从而达到提高认识,释疑解惑的效应。第三是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把握贯通,从而达到感悟、自得的效应。这三个层次中,认真听课,课堂上必须达到释疑解惑的效果,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孔子说“不愤不启”,孟子说“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都是在讲人对解除思维障碍的迫切心理。带着问题听课,既包括自身的释疑求解需要,也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调动我们的积极思维,学好高中语文课,就会在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中使提高听课的效率。

实践证明,班级凡积极举手发言的同学,成绩相对较好,学习进步特别快。课堂积极举手发言有哪些好处呢?一是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二是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课堂听课,一定要积极参与,主动地学,随老师的教学思路转,这样也可以保证注意力高度集中,提高听课效果。

四、学会听重点及记要点

(一)课堂上听课,学会听重点

一堂课为45分钟,通常老师讲课的精华只集中在10到30分钟之间的讲课内容,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很多,我们要学会抓住听课的重点。首先是根据课前预习的情况,重点听自己预习时没弄懂的部分,争取通过教师的讲解,把疑难点解决。其次,要抓住教师讲课内容的重点。要善于抓住教师讲课中关键的字、词、句,注意老师如何导入新课,如何小结,抓住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内容。

课堂中,老师主要讲难点或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他深知什么是关键,会反复强调与讲解。大部分老师会积多年的教学经验,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在什么地方出错和如何避免此类差错。所有这些都是教科书上没有的,只有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解才能领会与掌握。所以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认真听老师讲课是学好语文最关键的一环。

如果我们上课时不用心听讲,成了“课上没学会,回家请家教,业余进补校(补习学校)”的恶性循环。课堂教学的作用是任何家教与补习学校所取代不了的。一个小时不用心听课,两个小时家教补不过来。

(二)要点记取法

观察班上有些成绩优秀的同学听课,觉得有必要听的就认真听;觉得对自己益处不大或自己早已懂了的,就不怎么用心听,而做自己的练习。老师讲课,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有时候是与教材无关的。作为学生不可能也没必要全盘接收。只记重点,只记难点,去掉无用信息是应该的、必要的。抓住要点听和记,比毫无重点地全部听和记,效果要好得多。曾有一次老师讲个这样的故事:有人做过实验,分三组学生同时收听同一内容的录音带,规定A组全部记录,B组只听不记,C组只记讲授要点。结果A、B两组的学生只记住全部内容的37%,C组学生却记住了58%,可见抓要点,适当做笔记,也是听课技巧中效果最好的一招。

总之,以上这些听课技巧是经过很多同学实战,平时学习讨论后,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的,现在将它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同学提高语文知识和能力,取得好的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1]田步章.语文听课技巧初探[J].才智,2008年03期.

篇6

【关键词】学习兴趣;定位;教学方法;手段

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人类的发展,要求我们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必须适应时代的需求。语文作为最基础的学科,它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思考方式和表达能力,这些都是通过平时的经验积累和语文课上系统的整理慢慢形成的,足以看出高中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的语文课有多么重要。

高中语文经历了几十年的教学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一根粉笔一张嘴,老师从头讲到尾”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也充分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思考的能力和习惯,都成了张嘴等食的乖宝宝,同时慢慢的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在新课程的背景下,结合当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如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推动新课程的改革。

一、明确语文教学目标,落实师生定位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从新课标我们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根本无法实现提升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观念。那么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只有老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要实现新课标中的要求就必须转变学生和教师的角色,真正的把学生定位成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而不是教师一个人在那里讲,爱听的听,不爱听的也得听,我讲课跟你听课没关系,我讲完就完成任务了。要形成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经过讨论或者交流,加上资料的佐证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正确的方式或观点,或得到几种体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的智慧是教学的结果,而不是老师自己讲出来的,这样整个课程中老师是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是思考者,是最终结果的提出人。

二、加强交流培训转变思想,提升教学水平

要想迅速推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经验,广大教师作为最终执行者必须首先统一思想,真正认识到新课程改革对所有学生的未来,对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提升教学水平。

1.组织教师培训、研讨、交流,统一思想

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教学模式想一朝一夕的改变谈何容易,我们只有在现有的基础上,发动全体执教老师在不同范围内一起学习、研讨新课程改革的意义。首先这种培训应由当地教育部门来组织,并且采取先学习后研讨的形势,先有主管部门将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改革目标及未来影响详细讲透,之后要求教师分组研讨,按照这样的方式来打开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们的思维,同时在有条件、有意愿的地区进行试点,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并传承分享。

2.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技能和经验的培训与分享

在教学实践中,各学校之间也组织教学交流,但课业的繁重也让这种交流越来越少或流于形式,老师只是平时根据自己所学和摸索到的经验实施教学任务,与外界的交流沟通非常少。借此新课改的机会,可以组织各校教师交流分享教学经验,通过对教师职业生涯的规划,在社会中的作用,优秀教师的分享,来提升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并不断改进、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三、与时俱进,实施多种教学方法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论战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课堂反而越来越冷清了,渐渐的只剩下了讲台上孤独而辛苦的老师,但是老师的主导和主题角色融为一体的模式始终没有变,此次改革不仅改革了教学模式,对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以生为本”,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来引导学生学习,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情境教学法

古人云:“志不强者智不达”。志者,感情也,作为学生,没有感情或求知欲不强烈,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是很难实现的,对于教师来说,只有热爱学生,盛情真挚,才能运用情境教学,而由各类文章构成的语文教材本就是一个储满情感的仓库,因此语文课必须采用情境教学,以“文章情”为基调,以“教师情”来诱发激励唤起“学生情”,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现,主动发展。在教《装在套子里的人》、《祥林嫂》、《蒲公英》、《雷雨》、《城南旧事》、《哈姆雷特》时,可以让学生把课文改编为课本剧,在教学中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

2.情感教学法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的过程。情感作为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学生精神生活的主宰,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催化剂,不容忽视。比如《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我们就可以通过里根总统父亲夜里帮他种树呵护他的心灵的故事来渲染气氛,结合文章的中心思想来辅助学生掌握课程中的知识点。

3.分组研讨教学法

分组研讨教学法非常适合具有成人特点的学生,老师在课前先预告下节课的研讨题目并分好组,请同学们课下去预习并查阅资料,课上的时候小组之间首先轮流根据老师的设问发表对课文的理解,要求带上自己的思考,小组内经过总结后,由小组内公推两名同学到全班来发表小组的共同智慧,再评选出班级的前三名,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活跃课堂气氛,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媒体教学法

现在很多学校早已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受益最大的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资料通过多媒体设备呈现出来,不仅增加了课堂新颖性,还利用了更加丰富的知识。

总而言之,新课改中关于语文教学的改革非常适合时代的发展,但是推动新课改需要广大师生一起努力,明确教学目标,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的实现学生有意愿的去学习,培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创新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教学内容中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转变,要求老师必须及时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

一、改变教学理念,激发创新意识

传统教育教学的目标在于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理解、吸收所教的知识内容。虽然这一教学理念的初衷是好的,尤其对于高三学生,时间非常紧迫,如果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的知识丰富起来、能够掌握所学内容,固然是好的,但是这对高中生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利。比如,学生仅能学到老师所教的内容,只是在前人基础之上“拿来”而已,自己却无所进步。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改变教学思想观念

比如,老师备课时不能仅考虑如何教的问题,还要换位思考,体会学生如何学、怎样用,即将学生语言实践作为教学的重点。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将原来课前备课时所考虑的内容,比如这节课应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变成这节课练什么、先后顺序怎样安排等。老师通过改变自己的思考角度、思维方式,可以改变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大有益处。

2.优化课堂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读、练、思、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学讲说以及指导后,必须留出一段时间,督促学生多练习,而且还要严格按照规格进行练习,非个人练不可。从叶圣陶先生的话中可以看出,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结构非常重要。

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最大限度地减少无重点、无深度以及无层次感的串讲,而是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动口、动脑和动手,并且要进行有层次、有重点的训练,以此来巩固知识。

二、营造创新教学氛围

高中阶段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除应当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和不合理的教学方法外,还应当为学生营造一种可以激发创新欲望的学习氛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实践中,应当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创新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课前引导,采用导学案的方式将学习任务交给学生。具体而言,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然后分组合作学习;每一节课都给学生30分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当然在课前要求学生自己预习、讨论以及提问和总结,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

同时,对于部分课程,如何创设很多个角色,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甚至可以创新性地开一个小小的化装舞会。通过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创新的平台,可以使他们在教学实践中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尤其是给后进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允许他们犯错误,但一定要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改正错误、相互尊重,主动进行合作探索和创造。

三、强化实践,培养和提高高中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教育模式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更加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对实践缺乏重视。在当前新课标背景下,倡导创新教育,其中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是要关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应当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才能体现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确定主题,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

比如,以培养青少年成人意识作为自主活动主题,给学生推荐基本书目,然后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开展阅读评比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使他们能够了解社会与自己之间的关系,提高认知、评判能力。

2.举办辩论赛,让高中生的思想火花迸射

通过组织开展小型辩论会的形式,向学生注入新观念、新思维,以此来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投身到社会实践中来,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语文创新能力。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常识、了解作家和作品内容时,可以引导他们接触网络文学,并且指导他们或者让有经验的学生给大家分享如何应用网络查找所需的资料,以此来开阔学生的视野。

3.培养学生对新领域的认知

实践表明,创新人才总是能够快速接受新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从个人的生活、社会、家庭中收集相关资料,展开激烈的讨论。

语文极富创新内涵,而且蕴含着较多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因素,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关注,并且利用好这些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高芳.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5(05).

[2]杨辉.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08).

篇8

"高中语文参与式课堂教学"吸收了合作学习和交互式学习的优点,既强调教师放权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学习活动,又重视学习者之间的相互支持和促进,使教师和学生通过合作来共同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正如著名教授钱理群所说:"人正是通过听、说、读、写,不断地丰富与发展自己的内在生活、心灵世界,开拓精神的自由空间,开发自我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与历史、文化发生联系,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

二、高中语文参与式课堂教学的实施

加涅曾提出一个"为学习设计教学"的口号,他认为教学是人们精心创设环境,通过外部条件的作用方式,激发、支持和推动内部过程的发生和学习结果的达成。高中语文参与式课堂教学实施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思路的设计到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确定都是围绕新课程关于"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而展开的。

(一)学生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

高中语文参与式课堂教学的呈现方式主要是问题情境,教与学的方式以参与和分组合作为主。学生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

1.参与确定目标与共享资源

在上课之前就让学生参与到备课过程中,并广泛运用学生的渠道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使学生在课前就有学习的欲望,让学生自己制定出学习的目标,通过合作共享学习资源。

2.参与探究发现与质疑释疑

参与式教学设计应抓住学生刨根问底的心理,让学生参与到每个知识的产生、发展、推演、论证和应用等过程之中,让他们体会到探索知识的酸甜苦辣,这样才能使他们学习的知识牢固、记忆深刻。

(二)高中语文参与式教学的主要实施方法

1.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对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教育目标具有独特的作用。参与式学习的各个环节几乎都可以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展开:从小组协商进行备课式预习,到小组分工合作搜集和整理资料,再到小组共同研讨解决问题,最后得出结论。

2.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是一种在参与者中迅速分享看法、生成观点的方法。从形式上看,"头脑风暴"有点像讨论,它是根据某一主题把相关的人员集中起来,让他们充分发表观点,以集思广益。它试图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让每个参与者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由于参与者不必考虑自己的见解是否正确、是否恰当,因此可以保证每个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种完全自由的情境下,一个人所提出的哪怕是很不成熟的观点也可能激发其他人的思维,产生一系列新的想法。在参与式学习的提出问题阶段,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把集体所要探究的问题和方向确定下来。

(三)高中语文参与式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

1.师生参与课前备课(确定目标、搜集资料)

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在上课前进行备课性预习。教师将学生4-6人分为一组,成为备课小组,组员不固定,轮流执行。学习新课文之前要求备课组先提出本课的教学目标,再提出学习难点,然后通过查阅教学资料尝试解决其他组提出的或教师提出的教学疑问。

2.课堂参与阶段(安排形式、参与活动)

为从根本上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激发并保证学生浓厚持久的参与兴趣,并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参与式课堂教学的一节课中,学生的参与活动应不少于30分钟,教师的讲析不多于15分钟。以上这些做法是高中语文参与式教学的常规做法,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学习观念,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真正形成了一种"教学相长"的教学局面。高中语文参与式课堂教学正是定位于新课程的价值取向,突出了合作、探究和创新精神的教学特色。对学生来说,这是一种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方式。

三、拓宽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的视野

语文是开设其他课程的基础,因为无论是在何种学科的学习中,只有完全理解了题干的要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解答或者研究。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首先就是要拓展学生不同方面的视野,以提高学生语言交流能力,使之能够游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教师在进行必修课程的课堂教学时,可以适当地延伸一些课外知识,如本文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历史故事等。例如,在教学《再别康桥》时,教师可以拓展到徐志摩与林徽因的爱情故事,再延伸到林徽因、金岳霖等著名人物的一些生活阅历上。这样的课外延伸式教学会对高中语文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高科技手段来进行延伸性教学,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的便捷性为学生创造一个获取课外知识的平台。

四、阅读的重要性

古人云:"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如今我们早已远离文言文所存在的语言环境,这对文言文的阅读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由此可见,在平时的文言文阅读中,语感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阅读习惯,以形成具有文言语感,教师可采用熟读的方法:教师首先要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形象的具体的场景,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教学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文言文的教学不能忽视诵读,更不能忽视引导学生思考。带着问题在思考中诵读,是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关键,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感悟文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言材料进行整体的综合、分析和概括,以使文章读起来有朗朗上口、一气呵成的感觉。

积极的文言文阅读过程应该是对文章主题不断深化的过程,它能向学生传递一种有关人性的价值观念,能促进学生内心世界的发展,使其更加热爱生活和社会。一次声情并茂的朗诵,一则有趣的奇闻轶事,一段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都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使学生带着审美的愉悦投入到挖掘美的阅读和学习中。在教师的宏观调控下,学生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定学习目标,自主阅读文言文,并通过写作等自选方式及时评价学习结果,形成自己的判断。适宜而丰富的阅读能提升学生对民族语言的认同感,能培养学生慎思明辨的阅读习惯,从而实现文言文教学的目标。

篇9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现代化手段

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非常反对滥用多媒体,他曾戏谑一堂课就只知道用多媒体的教师是在练“一指禅”。但我们不能因专家一人之言就摒弃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一指禅”不好,“一支粉笔?”就好吗?“粉尘与唾液齐飞,汗滴同嘶哑共鸣”就是理想的语文教学境界?何况黄厚江老师并不是不用多媒体,而是不可以“滥用”,要“适当”用。那么怎样“适当”,如何把握好这个“度”,笔者就对现在高中语文课堂使用多媒体的情况,以及如何运用作了思考。

一、目前课堂使用情况

1.眼花缭乱的语文课堂

笔者观摩了不少示范课,现在有的课堂在上课之初会放背景音乐,美其名曰为进入情境;有的课堂则会放动画片为活跃课堂气氛;教汪曾祺的《鉴赏家》势必要展示名人画作;教授先生的《雷雨》肯定会放一段话剧;如果说前面两课还有一定的联系的话,那么,讲柳永的《雨霖铃》展示长亭和秋蝉的图片,则似乎并没有太大意义,反而很肤浅。总之,现在的语文课堂总体感觉显得很花哨――似乎音乐、美术、影视都会涉及,光怪陆离,却唯独不现语文课堂的真我的容颜。

2.深浅不一的语文课堂

一味地使用影视媒体挤压了课堂的容量,师生互动少,没有适度的问题跟进,显得思想浅薄;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轻视老师,轻视语文,这样的课堂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浮躁、厌倦感;当然课堂上如果塞进了大量的媒体内容,容量大大地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就会挫伤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课堂大量的PPT和媒体资源呈现,好比目前网络盛行的浏览、跳读、略读,而教学内容的平面化、娱乐化、简单化必然会助长这种“浅”的习气。相反,课堂内容保持恰当的新鲜感与挑战性,保持略高于大于学生水平的高度和容量,那么可以让学生聚精会神,思维清晰,高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二、产生原因

1.为了打发时间。放电影,花两节课放电影,效率何在,学生大多图剧情的热闹,为人物的悲欢离合发发感慨而已。即使是校本课程也不应该仅仅是播放影视剧。正如《教学需要打破常规》的作者戴夫・伯格斯所提到的学生抱怨代课老师上课只是给他们放一些视频而已,而戴夫・伯格斯说整个学期你们一直都在看视频。可是学生回答:“是的,但是您总是会暂停录像机,告诉我们一些很酷的东西,然后会告诉我们一些值得我们期待的即将发生的事,您让整节课都充满了许多小讨论。我们喜欢您和我们一起看视频,一起讨论分析当您在这儿的时候,这一切就是不一样。”之所以有截然不同的结果是因为我们用的目的不同。

2.为了贪图省事。从网上下载一个课件,或者顺着别人的思路稍作修改,这样不但可以解决一时之需,而且可以反复用。

3.为了迎合“世俗”。现在公开课如果不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那么,这堂课有可能会被专家鉴定为不好的课堂。因此,开课时为了让自己的课显得很高大往往就要用多媒体架势助威,以致现在公开课堂上很少见到老师可以仅凭一支粉笔讲课的。

4.为了显示丰富。有的语文教师为彰显教学资源的丰富多样,往往不惜花大量时间投放背景和课文有关的影视资料,结果喧宾夺主,真正的教学内容没有时间落实。

三、现代化多媒体的优越性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利用影视、游戏、网络趣闻、娱乐体育等信息及其他各种吸引人们眼球的现代多媒体手段能够增加信息量,更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在有限的时间内它可以一定程度强化教学效果。《论语》中“质胜文则史,文胜质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这句话用在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及怎样与教学内容平衡的关系上可以说是个很好的指导准则。

四、过多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弊端

1.剥夺或弱化了学生的实践。高中语文教学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关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交际行为的技能知识,语文交际(聆听、说话、阅读、写作)活动本身应是一种实践活动,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放在语文行为素养、技能的培养上,而不是对文章、作品的结构知识的灌输上,陆世仪曾说:“学问从致知得者较浅,从力行得者较深,所谓躬行心得也。”仅就现在语文课改的课堂上的“读”为例,如果一味地运用多媒体客观展示,学生失去(减少)了实践活动,语文教学的初衷与归宿就被扭曲了。

2.“肢解”或粉碎了学生思辨能力和个性发展。语文教学究竟要把工夫花在的经典名篇的平面解读上,还是花在让学生体验语文、热爱写作上。正如过去风行的烦琐讲解,教师们忙于“肢解文本”固然不可取,但后来流行的所谓的整体感悟,教师们又成为学生的听众,似乎又令人为语文课的不“实”而不安了。如果过多地呈现名家的解读,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释放与思维的辩证性,那么是本末倒置的。笔者认为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无论在学习内容上还是在认知态度上,都应该以“思辨性”为主体。即便是最能体现个体情感的诗歌这一题材,一经进入教学领域,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情感的宣泄和洋溢上。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教师能引导学生与诗歌达成“共鸣”。诗最可贵的东西,是其个体的体验与情感;诗歌教学最可贵的地方,恰恰在于引导学生达成对诗的这种理解。正如余党绪教师所提倡的在中学生中开展杂文阅读与万字时文阅读,要接近学生阅读水准的“极限”。让学生在“跳一跳,摘葡萄”的阅读实践中,不断提高知识层次、阅读素养与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力和文化思辨力,进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都足以说明学生直接参与比过多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重要得多。

3.在语文教学中要有发现与创新,但必须“适合自己”,要适合语文教学的特殊性。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过多使用现成的媒体资源或平面单调的演示文稿,都是与之相左的。

那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到底如何使用现代化手段呢?

首先要审时。把握好时机,相时而用。

比如上面提及的教学四幕话剧《雷雨》(节选),不一定要放话剧的全剧,但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可以播放周朴园的台词“你是谁?”“谁指使你来的?“”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等经典台词,让学生认识周朴园的真面目。同样是《雷雨》中的台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要让话剧里的“鲁侍萍”说出来才有情感的厚度与力度。

其次要适度,恰如其分地使用。所谓适度是指不夸张,不渲染,客观呈现,顾及学生的承受能力。笔者认为如果使用PPT,那么每张PPT的字不应太多,字体要大并要加粗,底版不应太花哨,如果需要投放大段的文字,就可以以word文档的形式展示。比如我们在讲老舍先生的《想北平》时,就可以在文章讲授的过程中将北京的传统文化加进去,让学生找一找老北京的方言和这些方言背后传递出的北京人的性格特点,还可以结合《四十年代北平教授一家的生活影像》的视频比较《想北平》一文中所描绘的北京人所生活的环境。在讲《长亭送别》时,我们可以将中国传统戏剧文化,如戏剧角色的分类、剧本写作的基本格式、演员程式化表现的特点等内容利用多媒体加进去,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戏剧文化。这样有助于教学内容的有效拓展。

灵活机变是指由课型及时间等制约而应急型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例如新授课时间安排很充裕时不妨灵活插入相关内容。譬如苏教版的《唐诗宋词选读》很多篇目都比较短小,教学时可以在课前有了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灵活机动地插入相关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复习――巩固知识点和完善知识体系时,可以多些集中使用现代化多媒体。

高中语文学习专题很明确,但内容繁多,知识点庞杂、琐碎,对学生的记忆力和知识梳理整合能力要求较高。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对所学知识系统整理,很多知识点散乱地存储在学生的短时记忆中,教师必须不定时地反复讲解,对于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还需要逐个辅导。虽然教师一遍遍不厌其烦地讲解,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可能仍不甚理想。比如文言文词类活用这个知识点,教师可以制作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语、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课件或微课;根据学生翻译不得要领的情况,可以制作文言文翻译之直译和意译等课件及微课。

课外(课前课后学校以外)可以指导学生建立班级群、班级空间,利用QQ群、百度云实现资源共享。

语文教学的外延极其丰富,教师可在课前将一些与本课相关的资料或视频上传到班级QQ群或百度云中,可以让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并可以反复看。这样更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吸收,这样很大程度上就将自主学习落到了实处,学生之间也可以交流学习经验,分享学习成果。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在知识构建上呈现出时空延伸的交互性、开放性特点,将学习反馈的及时化与过程评价的简单化有效结合起来。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给教师带来了便捷和愉悦,更需要教师的“沉浸力”。如果我们上课时仅仅是在播放幻灯片,那么,这堂课谁来上都是无所谓的。但如果我们全身心地沉浸在教学中,学生就能感觉到,即使在课堂上我们也在和其他老师做着相同的事情,比如说用课件帮助完成课堂教学工作,但是,一个全身心沉浸在课堂上的教师有一种特殊的热情,这种热情能够在课堂上产生强大的力量,引起学生的共鸣。诚然,正如罗伯特・亨利所说的“去做所有能够让你竭尽心力的事吧”,将心神和才智渗透进教学课件制作和与学生的互动中,将爱揉入教与学的合作里,“严肃冷漠的”黑板及电脑多媒体设备也会绽放美丽的芳华。

高科技教学手段在现代语文课堂上的运用是一个大的趋势,我们应该使其真正地为我所用,能够做到用心策划其每个教学环节,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戴夫・伯格斯.教学需要打破常规.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5.

篇10

高中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能力培养与形成的关键。语文阅读对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联想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知识提取运用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值得高中语文教师去研究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路径。 

一、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现状浅析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但在日常教学实践过程中面临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受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一些语文教师过分注重学生阅读理解成绩的高低,一味地进行阅读技巧及课文“知识点”的讲授,沿用单一、机械地“灌输式”教学套路,对创新教学模式开发与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 

其二,忽视学生兴趣培养。高中阶段的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是认知能力和身心发展成熟的有机个体。教师忽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忽视学生自主阅读体验和感受,对学生的个性化观念及思维方式缺乏科学引导和必要重视,导致学生将语文阅读视为一项学习任务,而非自主感悟、自主提升、自主品鉴的文学体验过程。 

其三,教学评价反馈匮乏。大量的教学案例表明,部分语文教师忽视教学评价在教学活动组织与开展过程中导向、调节和激励的作用,单纯着眼于教学模式和手段的多样化,导致相关的教学信息无法及时、准确地反馈给教师,教师不了解学生阅读过程中面临的困惑和瓶颈,不利于教师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二、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路径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转变教师陈旧教学观念 

教师思想观念的合理化转变是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实现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使教师准确定位和合理转换自身的心理角色,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的个体差异性,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鼓励学生将自身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与教师分享,从而形成文学情感共鸣。 

其次,语文是一门丰富多彩的学科,蕴含着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不应局限于课文内容的讲解,更应注重延伸性阅读的重要性,为学生推介优秀的阅读文本,拓宽学生的文學视野,同时提高学生文学赏析能力和审美水平。 

再次,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重视教材文本的重要性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汲取知识的养分,尽量多阅览有关教育学、心理学及认知学方面的书籍,开发和创设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从而丰富语文阅读课堂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最后,语文教师应注重言传身教,在阅读课堂中巧妙地运用幽默诙谐、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和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增强阅读教学的趣味性和思想性。 

(二)注重教材深度开发,有机渗透语文阅读策略 

教材是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基础性、阶段性等特征的纲要性学习文本,是语文教师阅读教学活动组织与开展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学习和内化阅读技巧、要领的“第一手”资料。语文教师应潜心研读教材文本,在必要的教学环节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悬念,有效启发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深层次思考和剖析,使学生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表达方式。阅读策略的有机渗透,主要体现在将教材内容的学习与阅读方式有机结合,分析如下:语文教材一般分为三个不同类别:经典型文本、一般性文本和辅文本。阅读方式主要有:泛读、略读、精读三种。对于经典型文本,语文教师应在课前进行反复推敲和探究,细化到每个语段,甚至关键性字、词、句,强调阅读的精细程度,并要求学生以此为范,掌握其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思想情感的表达与流露,行文脉络的合理化布局等等;对于一般性文本,学生可以略读,掌握大致内容,赏析优美的语句,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即可;对于辅阅读文本,教师可以采用辅助教学的方法进行课堂阅读教学,为学生提供相关内容的参考,拓宽学生的知识范畴,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三)营造和谐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最佳学习动机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中语文阅读课堂,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充分认可和重视,在提升学生阅读学习能力方面大有裨益,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阅读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最佳学习动机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上课,为学生呈现有关“月色美景”的微课视频片段,学生津津乐道地赏析视频,教师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地进行阅读内容的导入;随后,教师要求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并配合优美、舒缓的音乐进行情境氛围的烘托;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之后,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思考,如:作者为什么惦念起荷塘来了?作者写自己离开沉浸在寂静中的家有什么用意?去荷塘必经的小路有些什么特点?作者写月下的荷塘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有何特点?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在情景交融的教学氛围中围绕教师的问题积极思考,相互探讨,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和实效性自然提高。 

结语 

总之,致力于有效提高高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语文教师应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作为出发点,以学生感兴趣的鲜活阅读素材导入作为有效切入点,将学生自主阅读意识,良好阅读习惯形成和正确阅读思维方式的培养作为阅读教学实践的落脚点。不断探究、不断发掘、不断创新与反思,不断开拓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生活语文;学习方法

我们知道,语文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践行生活化语文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最新理念,生态语文课堂的构建反映了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结合生活中出现的语文现象更能让学生记忆深刻。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在高考指挥棒下,语文学习成了题海战术的代名词。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打造生态语文课堂,从而使语文教学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紧密结合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

布鲁姆教学观认为,教材是教学的抓手,只有利用好教材的教学才是实的教学。教材中的文本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连,通过挖掘生活元素可以让学生体验语文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如对文言文教学中通常采用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对照书本,重点讲解字词的翻译。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死记硬背,学习效果并不明显。若活化文言文教学,把生活经验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则能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优化教学质量。文言文蕴含当时历史背景的思想和文化,对当今的影响仍源远流长。例如:在教学贾谊《过秦论》时,除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的文言知识外,教师还应当在课堂上告诫学生以史为鉴,从大的方面来讲,可以联系到我国当前状态,虽快速发展,跻身强国之列,但仍需巩固加强,不断进步,切莫向秦国那样不可一世,而最终自食恶果。从小的方面来讲,可以联系到我们每一个学生,提醒他们应该时刻谨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这样,就把文中的立意与我们的生活常识联系到一起。因此,语文的学习不仅要有教师的悉心指导,更要让学生积极动脑,指引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不断思考,领悟语文的生活意义。通过这样的挖掘与引伸,使学生明白了朴素的人生哲理。

二、创新教学模式,营造生活化教学氛围

心理学研究认为,和谐的氛围是学习效果的保证。传统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课堂模式常常呈现这样的情形:教师一个人站在讲台上讲课,黑板上写得密密麻麻,而学生在下面奋笔疾书,抄着黑板上的笔记,看似很认真,实则不然。学生在这种状态下并没有真正融入课堂,认为学习是一件被动、枯燥的事。因此,教师应当以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为基础,改革教学模式,让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活跃课堂,提升效率。例如:在教学《获得教养的途径》时,就开展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课前就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获得教养途径的相关资料。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获得教养途径辩论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探讨教养对一个人生存的重要性,也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这篇课文教学的难点是学生很难理解当时朱自清写下这篇文章的心境。于是,就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进入当时的情境,并让学生联系生活感受,亲身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让学生体验到生活是散文的创作源泉。

三、再现生活情境,感受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文学作品是生活体验的浓缩。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把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背景再现出来,就一定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内化。生活化的环境下学习,老师和同学能够轻松愉悦地交流、合作,这也是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创设的学习情境。例如:在教学戏剧《雷雨》时,就利用多媒体课件,把这一节课改为话剧表演。然后教师将全班同学进行分组,每一组都选取一个组长,并要求每一组的组长根据组员的能力安排学习任务,并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正式上课时,每一组依次上台表演话剧,教师惊喜地发现同学们在塑造人物时虽有不足之处,但整体表现非常出色,体现出了他们的精诚合作与努力。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话剧《雷雨》中最精彩的片段,让学生全方位地感受与体验,并从中学习话剧表演的方法。这种充满趣味和生活气息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学生更丰富、直观的生活经验,语文课程成为了新知识延伸和拓展的载体,使得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多方面的才能,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再现生活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语文学科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加强学科融合,努力构建生态语文课堂

语文学科的实用性是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的职场对人的综合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和目标也应做出相应调整,旨在发展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教师应当意识到语文课堂并不能只是传播理论知识的沉闷课堂,而应更多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将课堂延伸到各个学科,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如把语文教学与其他各学科联系到一起: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与新知识有关的课件,要求课件制作简洁、美观、突出重点,并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又如在语文口语课上,教师要求学生结合音乐、美术、体育相关理论向同学介绍艺术作品,并注意说话的态度和礼仪。同时,为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生活中去体验这个真实的社会。这样,可以不断的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在语文教学中要进行能力的培养,注重学以致用。通过模拟各种情境媒介开展教学,不仅让学生巩固了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从而为今后的学习与工作奠定基础。

总之,构建生态语文课堂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因此,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努力创设出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增强语文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让语文教学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科学性;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205-01

高中英文的教学要讲究科学性,教学的科学设计引领学习价值;主体互动促进自主建构,促进三维目标及语文素养的整体达成;教学相长,促进教学反思与创新。

一、有效的研:关注发展,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

为了实现高中语文有效教与学,为了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特别要研究高中语文素养对于学生的发展意义,使他们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学力。

“语文素养”是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从内涵上说,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情感态度、语言积累、知识视野)、语文能力(听力、阅读、写作、口语等交际能力)、语文智力(注意力、观察力、感悟力、记忆力、思维力、联想力、想象力)、语文审美(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欣赏美)、言语主体的思想道德及文化修养等方面内容。语文素养拥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就要求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也应从传统的“知识能力”一维目标,向“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维目标转化。

1、有效的教学设计

以学生为课堂行为主体,设计契合学生学力和学情的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纲领性地预设有效学习达到的基本教学标准,有序导引课堂教与学全程,并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课前准备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情绪状态,对教学内容“再度开发”,设计学习情境与传播媒体、准备教学策略与手段等。

2、有效的教学对话

高中新课程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要注重师生平等民主的交流和对话。教学对话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境界。语文素养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附加值也在共享中倍增。

3、有效的主体互动

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师,努力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教学关系,在课堂上建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间良性互动的思维活动时空,让学生充分获得语文的情感体验,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传统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这是高中语文有效教与学的充要条件。

课堂教学意味着交往、对话、参与和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是师生心灵的碰撞。实现主体间有效的合作互动,关键在于教师的宽容。

教学过程是主体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对话过程。师生、生生之间组成一种交互的“网络”,任何一个节点都是平等的。学生的个体差异、知识经验可以在同伴学习中得到互补。

4、有效的课后观测

下课不是教学任务的简单结束,应该是学生学习后个性化感悟和内化的经历。课后,教师既要及时对课堂教学进行内省、反思,还要观察学生学习后的成就感或情绪反应,发现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差异,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激励他们自我发展。

作为课堂学习评价的后期绩效诊断,必要的测验和阶段考试将是必不可少的。这种评价有利于教师根据“知识与技能”的检验结果查漏补缺,有的放矢地辅导学生,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化有效教与学的成效。要让学生知道有效的测验只是对一个时期学习行为的考察,并不代表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1、习得自学习惯

在整个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从课前预习、知识积累、文章讲读、课后练习,到课外涉猎,教师要注意引领学生习得语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和习惯,包括:主动运用工具书的能力、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积累与知识管理的能力、分析运用与探究发现的能力、体验审美和创造的能力。

2、学会知识管理

高中学生要寻找科学有效的学习宝典,知识管理便是最有效的秘笈之一。“知识管理”一般界定为“利用知识的获得、知识的储存、知识的内化与应用、知识的分享及知识的创新等策略”,是一个知识有效“应用与创造的连续过程,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增加专业知识的实践价值,提升教学效能,增进学生的学习成就”。

3、获得考试能力

“唯考”和“利禄主义”的思想显然背离《标准》的要求,必须批判并肃清;然而,考试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素质教育毋庸回避评价考试,考试考验教师教学的能力水平,是检测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考试之一。“提高质量”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的工作方针,“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是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指向。

4、有效的化:关注文化,融和有效的教与学

新课程语文有效教与学的最高境界,在于教学主体、课堂情节和生命成长整合发展的“文之化”上,在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圆满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不仅是技术层面上“有效的教”和“有效的学”的和谐融合,必须超越知识获取升华人文精神,即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和。理想化的高中语文教学,需要运用文化想像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在对话中体验反思,在感悟中升华情感,在应用中提高古典与时尚贯通、民族与国际结合的人文素养。

篇13

关键词:高中语文;合作学习;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H319

合作学习克服了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提高了教学课堂的效率,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合作学习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一。

一、高中语文合作学习的优势

1.合作学习是以课前分好的异质小组为主体进行语文学习活动的。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方式对合作学习的开展最为有效,所以在分组时要注意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学习成绩、语言能力、性别、学习风格、人格类型等。四人一组为最适宜,它可以灵活地变成两两讨论,再互相汇报讨论结果。这样可以最大范围实现学生间的互动,也有足够的力量和创新思维来完成学习任务。

2.合作学习是同伴间“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关系,只有当小组整体和组中成员都取得成功时,组员个体才能获得成功(反之亦然)。这是构成合作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所以,小组成员既要承担并掌握所分配的任务,彼此之间又要互助合作,协同努力,在共同的听、说、读、写等活动中完成语文学习任务。

3.合作学习以小组总体语文成绩(而非个体)作为评价和奖惩的依据。于是,学生成员间也改变了以往那种以竞争为主的交往方式,组内成员之间加强了互助和合作,组与组之间也增强了交流互动,团体意识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各尽所能,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从而获得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高中语文合作学习的策略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合作学习主要采用生生互动的教学形式,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提高解决语文问题的能力。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探究如下。

1、建立学习小组,达到预期目标

组建学习小组,是学生合作的基础,小组的划分直接决定合作的成效。所以,尽量避免学生随意的编组,最好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素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然后搭配成组。但是无论怎样划分,都要把握有助于每个小组成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的原则,使小组成员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2、构建宽松环境,师生平等交流

要打破原有的“满堂灌教学”,就应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宽松、民主的合作学习氛围。教师始终是合作的指导者、组织者、共同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走下讲台,学生只有在打破师生明显界线的情况下,才能和教师倾心交谈,增强小组合作的信心。这样面对面地和学生交流,参与学生的讨论,才能真正创设一个平等的交流环境。

3、通过实践领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很多语文知识并不是教师口干舌燥地讲学生就能理解并记住的,这需要学生在语言实践中逐渐领悟、操练才能获得的,所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把枯燥无味的语文教学形式变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此,教师尊重学生的理解水平,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把学习、发现、互助、分享的权力交给学生,这样不仅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在参与学习实践中,习得知识,形成能力。

4、分享知识成果,建构知识体系

让合作小组一起把了解到的常识、识记的重点词语、摘录的精读精彩段等及时进行总结,由于合作学习,很快就能完成。这既是一种能力,归纳整理,查漏补缺,又是课堂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再给予点拨,使之完美。这样,语文课不仅让学生的知识得到了积累和丰富,合作的效率也会不断提高。

5、坚持民主平等的原则,提供成功机会均等的评价。现代教学评价强调其过程利于人格的和谐发展,同样,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评价也要以促进人格的和谐发展为目的。正确的评价是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兴趣和促进合作实践的重要手段,合作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所以评价时应当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分数的等级、优劣都是次要的,个体借助合作得到的发展是最重要的。

篇14

关键词:语文课堂;情境创设;艺术性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开端则是能引起学生注意和思考的情境创设。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教学要突破传统教学的发展劣势,注重对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成为语文教学的主体角色,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作为学生从一入学就接触的语文教学来说,高中语文课堂的情境创设则更为重要,难度也更大。从理论上来说,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能使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因此在具体实施时,我们一定要考虑受众(即学生)的主观感受,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并自觉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创设导入情境,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布鲁姆曾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用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比如在教授《装在套子里的人》时,上课之初,我在白板课件上制作了一幅黑白的葬礼图片,然后用深沉的语调告诉学生:这是一场一场别开生面的葬礼,也是一场欢欣鼓舞、大快人心的葬礼,在场悼念的人们面部表情下面藏着一张大笑的脸,因为“他”终于死了。此时学生的好奇心已完全被激发出来,我再用三个问题诱导学生:1.死去的这个人他是谁?2.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与在场的人们之间到底发生过什么事情?3.他仅仅是一个人吗?在问题的诱导下,让学生自主阅读,从中寻求答案。

导入情境的创设要注重多样性,伴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革新,我们要积极运用集视听角度与一体的白板功能,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自觉投入,自愿参与。在教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我运用白板播放林冲看管草料场的情节,而播到处――林冲怒杀差拨、陆虞候、富安时,我突然关掉视频,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回归文本,从文本中去感受林冲的怒与恨,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全方位感受林冲形象。进而再与视频情节相比对,顺便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与视频呈现的不同效果,体会到要全面了解人物,最好的方式还是从文本中汲取营养。

二、抓住学习时机,及时引入文本

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抓住适当的学习动机,学会“适可而止”。每次上课前我都让学生准备一定的好文好句与大家分享,以此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胆量,在学习《谈中国诗》时,我本来准备了一些名人谈诗的佳句,想和学生一起分享引入新课。但在课前学生展示环节,学生先播放了一段科比扣篮的视频,紧接着谈了热爱与执著的重要性,所有学生都被这位同学的话语打动了。我马上改变策略,借“机”引入,告诉同学们:我们虽然都是普通人,但我们也可以像科比一样,热爱自己现正在做的事情,讨于自己的梦想,诗意而努力的前行,去前方和那个更好的自己相遇。我简短的话语,引发了学生不自觉的掌声,就此也引入了新课,学生在这一节课都学的十分认真,十分专注。因此,我们不必拘泥于课前的准备,应当不择时机的抓住学习的最佳时间,引学生思考,带学生投入。

三、注重生活启迪,感悟文本新意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学生的生活环境与文本中的生活场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接“地气”,找到文本与生活两者之间的连接点,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先秦诸子选读中的内容距今已十分遥远,孔子的《论语》在学生的印象中似乎都是摇头晃脑的朗读,内容也都是枯燥与乏味。因此在教学之初,我给学生先播放了“中国古代文化圣贤――孔子”的纪录片,从纪录片中学生了解到孔子原来是一个十分接“地气”的人,因为他也会和学生开玩笑,《当仁,不让于师》里的第七则就有“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的玩笑;孔子用自己的学术教出了当时最为饶益的“儒商第一人”子贡;他也和自己的儿子孔鲤、孙子孔匙在一起闲谈。多方的介绍激起了学生对孔子的好奇心,改变了枯燥与乏味的印象,接下来的学习就有趣了许多。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身的存在价值,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所以教育是一场漫长而充满色彩的历练,而我们都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在教育前行的路上,需要一边思考,一边前行。